首页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举报
开通vip

《论语》选读null《论语》选读《论语》选读 ——高考复习指导总要求总要求掌握文章的注解及参考译文 理解每一章内容背后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理解孔子的思想,并探究它对于今天的意义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背诵2·1、2·3、13·6、16·1章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结合课文,理解孔子提出的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深刻理解孔子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为政以德为主题,倡导尚德精神,崇尚有德的思想、风俗、制度,追求道德文明。具体的理念有:为政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重德轻刑,...

《论语》选读
null《论语》选读《论语》选读 ——高考复习指导总要求总要求掌握文章的注解及参考译文 理解每一章内容背后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理解孔子的思想,并探究它对于今天的意义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背诵2·1、2·3、13·6、16·1章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结合课文,理解孔子提出的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深刻理解孔子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为政以德为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倡导尚德精神,崇尚有德的思想、风俗、制度,追求道德文明。具体的理念有:为政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重德轻刑,富而后教,节用爱民,反对攻伐,反对厚敛,正己以正天下等治国的德治理念。 1、“德”与“礼”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2.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3.先富后教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克己复礼克己复礼背诵12.1、3.1、16.2、13.3章 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理解礼与仁、礼与孝的含义及彼此间的关系 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 “重礼”为主题,论述“礼”的内涵,把“礼”作为外在社会的政治体制,人的行为的基本底线和标志,规范、管辖人的行为。具体理念有:克己复礼,天下有制,天下有道,天下有序,名正言顺,孝悌为本,礼乐于仁等礼制理念。 1.“礼”的内涵1.“礼”的内涵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在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而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2.“礼”与“仁”2.“礼”与“仁”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3.克己复礼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背诵18·5、18·7、14·38章 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列举相关历史人物,深刻理解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积极意义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卫道”“承当”精神为主题,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一种以坚定的原则性为核心的政治品格,表现为对自己的德行能力以及政治使命充满信心,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真理)的,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后人沿着他的足迹前进的有为精神。具体理念为:在其位谋其政(不敢不告也),替天行道(既不忍忘天下,亦不忍天下之终无道),我尽我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式的有为理念。 1.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精神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2.儒道之辩2.儒道之辩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风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谏。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而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仁者爱人仁者爱人背诵1·6、5·26章 理解“忠恕”的内涵 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正确理解并评价孔子“仁”的思想 区别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仁者爱人”为主题,塑造了仁者的风范,表现为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真诚体现的社会良心和天地正气,追求生命本质和意义的完美实现、伟大人格的形成。具体理念有: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为修身要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人要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体贴之心、敬重之心、爱物之心,以天下为重,义之所在是大信,大信必守、小信可以变通等仁爱理念。 1.仁的内涵(一)1.仁的内涵(一) “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论语》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孟子将其进一步发展为“性本善”,从人性出发肯定“仁”。 孔子对“仁”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概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1.仁的内涵(二)1.仁的内涵(二)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来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凋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儒家讥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但是孔子对“仁”的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学习并全面正确地理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我爱人人”、“我为人人”,那么也必将“人人爱我”、“人人为我”。2.推己及人2.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3.孔子的仁爱观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另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4.春秋笔法4.春秋笔法运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呈现,这就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就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他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君子之风君子之风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章 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重义崇德”为主题,建立了重义尚德、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具体理念有:信以成之,杀身成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为仁理念。 1.君子之风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2.“浮云”的比喻义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辛弃疾《水龙吟·瓢泉》:“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3.君子喻于义3.君子喻于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的说法,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本的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4.仁者和智者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周而不比周而不比背诵2.14、16.4、15.23、12.24章 结合实际,说出“周而不比”的主要表现 理解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正确理解并评价儒家的人际交往观以及它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周而不比”为主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的交往原则。具体理念有: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听其言而观其行,择益舍损,厚责己、薄责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善交敬人,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交往理念。 1.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是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惟私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2.矜而不争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3.以直报怨3.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相报”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诲人不倦诲人不倦背诵7·8、11·22章 理解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领会它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正确理解并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正确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诲人不倦”为主题,创立了中国式的而又有世界性的教育核心理念。具体理念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启发诱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乐道好礼(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仍乐,安贫乐学)等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 1.因材施教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11·22章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2.启发式教育2.启发式教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3.有教无类3.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所区别的。4.述而不作4.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并非只是“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高山仰止高山仰止背诵17.4、9.11章 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 感悟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体悟它的现实指导意义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师者风范”为主题,树立了君子的人格典范。具体理念有:进亦忧退亦忧,做人要有个性而又含蓄,要勇而有谋,要循循善诱、刚正弘毅,要有恻隐之心、怜悯之情,要有包容之心,不装腔作势,不作全盘肯定、不作全盘否定等为人理念。 1.高山仰止1.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3.割鸡焉用牛刀3.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4.墙 4.墙 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所谓“深见者深,浅见者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沂水春风沂水春风背诵全文 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理解四子言志的内容及表现出来的性格 正确理解孔子“与点”的原因 正确理解并评价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礼乐治国”为主题,制定了治国的四个境界:初级境界,以力治国,定国安民,追求和平;中级境界,以智治国,足国富民,追求富裕;高级境界,以礼治国,礼国教民,追求文明;特级境界,以乐治国,和国乐民,追求大同。和平需“力”,富裕需“智”,文明需“礼”,和谐需“乐”。四个发展等级,层层递进。 1.子路之志及性格1.子路之志及性格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子路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他的回答,充分说明了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2.冉有之志及性格2.冉有之志及性格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3.公西华之志及性格3.公西华之志及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4.曾皙之志及性格4.曾皙之志及性格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5.吾与点也5.吾与点也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论语集注》中评论:“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而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焉。盖亦有以识此矣。”6.《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6.《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言志。 对学生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对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背诵11.16、13.23、13.24、17.13章 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体悟这一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理解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的区别,探究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确立了一种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的精神。具体理念有:中庸为德,过犹不及,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善者好之、恶者恶之等文化哲学理念。1.中庸之道(一)1.中庸之道(一) “中庸之道”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1.中庸之道(二)1.中庸之道(二) 强调取两用中——温和的处事原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强调“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2.和而不同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不讲求原则,且他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中庸”不是“折中主义”。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称之为“乡原”,贬之曰“乡原,德之贼也”。
本文档为【《论语》选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42412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3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数学
上传时间:2012-01-17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