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然灾害-总结

自然灾害-总结

举报
开通vip

自然灾害-总结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课标要求   1.自然灾害概述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3.自然灾害与环境     比...

自然灾害-总结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课标要求   1.自然灾害概述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3.自然灾害与环境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概述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避害趋利的远景。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课标要求: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灾情大小的衡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三.自然灾害主要类型 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地势陡峻,山地、丘陵、陡坡广布;地表破碎;多暴雨,降水集中;植被稀少。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等 有的气象灾害会引发洪水、泥石流等。凌汛、海啸、风暴潮有时会引发洪涝。 3.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等。 4.生物灾害——(农业灾害与林业灾害)——鼠害、虫害、物种入侵等。 四.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1.危害性——如地震带来的重大人身及财产损失等 2.突发性\渐发性——突发性如地震、滑坡;渐发性如旱灾、土地荒漠化等 3.区域性——如海啸发生在沿海地区,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日本地震灾害发生频繁 4.关联性——如大地震可能诱发海啸、火山喷发和瘟疫等。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灾害带:主要是火山、地震、台风、风暴潮(强烈大气扰动)、海啸等灾害; 背景:板块交界带、海路交界带、人类活动集中 2.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主要是旱灾、洪涝灾害、风暴潮、台风、滑坡、泥石流 背景:地势地形复杂、气候复杂多变、人类活动集中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一.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灾害 ①地震分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②地震发生条件:板块交接处,消亡边界。 ③ 地震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很不均匀,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 (2)地质灾害 泥石流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所以其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泥石流多分布在山区沟谷。给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均以外界诱发因素为引发条件。一般在雨季或者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破坏农田、建筑物和道路,人员伤亡。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的重灾区。   2.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岩石破碎,松散,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因素,开垦、植被破坏、工程建设、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INCLUDEPICTURE "http://video.etiantian.com/security/45d26b1538b538e6eb3496e4bdfef31f/4b64ef97/ett20/resource/239b841dc9caa2c7cec9a43f7efd007e/tbjx.files/image002.jpg" \* MERGEFORMATINET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辨析: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3、地质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二.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1、旱灾   <1>中国旱灾面积广大,但分布不均匀。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威胁,全国形成了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即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旱灾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稳定,旱灾频次少);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华南地区──夏秋旱; 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有关,   上述旱灾中,华北地区春旱严重,主要因为华北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人口密集、有超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国家商品粮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 <2>旱灾的特点: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长。 旱灾的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旱灾的防御: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火泥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2.洪涝灾害   (1)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洪涝灾害是我国发生频次最高,危害范围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 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 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2)分布特点: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范围大致在北纬20-40度,东经110度以东。 自然原因:东部平原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季风区降雨多,降雨集中。 人为原因:滥发森林,陡坡开垦,围湖造田,下流低洼地过度开发。   (3)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我国农作物水灾受灾较严重的省份有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农业大省。 (4)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4-9月,自南向被推移。   3.沙尘暴   华北地区的春季也是沙尘暴集中的区域,主要因为以下原因。   (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   (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   (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 防治沙尘暴: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我国华北地区气象灾害严重      4.寒潮 时间:中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到次年5月。(春季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源地: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路径: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有三条:一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以东;二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三是从北方直接南下。 寒潮影响地区差异:我国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会受到寒潮影响。东北地区发生频次最高,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寒潮的影响: 消极: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东海;寒潮形成的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以及电力、通信中断;汉朝引起的大风在沿海地区会造成风暴潮以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积极: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寒潮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寒潮还可以带来风力资源。 防御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三.中国的海洋灾害 课标:台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 海啸——由于飓风、台风或海底突发事件所激起巨浪,并快速冲向海岸 灾害性海浪——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 旋和强冷空气大风等引起的海浪   1、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危害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2)类型: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渤海黄海海岸)   (3)发生时间: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夏秋季节,以8月和9月最集中。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夏季也时有发生。 (4)特点:台风风暴潮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5)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6)主要危害:毁坏船只,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2.灾害性海浪——以台风引发的为主 3.海啸——频次不多 四.中国的生物灾害 (虫害、鼠害、生物入侵) 课标:虫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鼠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坝的安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补充知识: 中国的生物灾害(虫害、鼠害、生物入侵) 种类:蝗虫、水稻螟虫、黏虫(农作物),松毛虫(森林)等 危害:农业、林业 虫害 鼠害 分布 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我国农牧区 危害 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老鼠不仅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坝的安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 注:1、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①蝗虫——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群聚群迁) 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 地区: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与干旱的关系:1.干旱造成湖泊水位下降或湖水干涸,海滩地带的积水干枯,河岸、滩地 大面积暴露,从而出现大面积的荒滩草地,芦苇、茅草、莎草等杂草丛生,适合蝗虫繁殖。2.抑制蝗虫天敌繁殖。 防治:化学防治: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 生物防治:母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 ②水稻螟虫(钻心虫)——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虫害 情况:范围正在扩大,爆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 危害:从幼虫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防治: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生物防治:放养天敌 化学防治:喷洒农药 ③黏虫——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 范围广、频率高、危害大 危害:“食稼殆尽”、“伤无苗,夏无麦”,吃农作物叶片,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危害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甜菜、白菜等。 时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 地区:华南到东北的广大东部地区,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防治:人工杀虫:食物诱杀、灯光诱杀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 化学防治:喷洒农药 ④松毛虫——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 危害: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 鼠害 (1)我国鼠害严重的主要原因----强调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农作物复种、间种、套种的面积大,为多种害鼠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料条件等。 (2)防治(鼠害控制技术)物理防治:采用人工器具捕杀害鼠 化学防治:利用药物杀死害虫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鹰、隼、蛇)、寄生虫控制或杀灭害鼠种群数量 综合防治:综合采用多种防治技术,以达到更理想的防治效果 五.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课标1: 1. 概述:(1)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   ① 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 ②海陆位置:夏季风的影响 ③季风气候:冬季风的影响 (2)板块位置: ④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貌 ⑤人口分布 ⑥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具体地区 1.华北地区干旱、寒潮、沙尘暴灾情严重 自然环境特点:水热条件不稳定、春寒严重 冬季风通道 临近沙源地 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2.黄土高原地区 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频繁) 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导致了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3.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①四川、云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边缘,地形以山地为主,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同时降水充沛且集中于夏季,因此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②该地域还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地震较多,并且地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地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可参见课表3中3.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表格的形成原因一栏) 课标2 : 1. 同一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 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 滑坡、泥石流 西南为多发区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 东南沿海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的影响:我国沿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弱,经济损失也少。 2. 生物灾害的区域差异 原因: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作物种类和耕作栽培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不同,生物灾害的发生、流行以致成灾很很大的区域差异 例:洪涝以后的水位下降和干旱适于蝗虫繁殖,会引发蝗灾; 耕作方式对鼠的数量有很大影响,华北平原有些地方采用套种后,鼠类的隐蔽场所 增加,同时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条件,数量随之上升; 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 我国水稻病虫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我国松毛虫危害集中分布在我国三大林区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主要受落叶松毛虫的危害 西南的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主要受云南松毛虫的危害 东南部的山区,主要受马尾松毛虫的危害 课标3 :  1.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   旱灾——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   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地震灾害——台湾、华北、西北、西南   泥石流、滑坡——西南   台风——东南沿海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2.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华北——旱涝、地震   华东、华南——台风、旱涝   西北——风沙、地震   西南——地震、滑坡、泥石流   东北——旱涝、低温灾害 3.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 2.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3.东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以东地区 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地势低平,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我国平原最集中的区域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东北地区的霜冻、华北地区的地震也很严重) 4.中部灾害带 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自然环境复杂的地区)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5.西北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6.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注释:① 1、2、3和4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潮、虫灾、冷冻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灾害(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影响),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活跃)。 ② 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 ③ 东部灾害带是洪水、暴雨集中地区,这里地势低平,而且有大面积的内涝区;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的影响;北部有旱灾和虫灾,本带是我国的重灾区。中部灾害带位于第二级阶梯上,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地壳不稳定,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而北部则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 ④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带。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主要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中国正好位于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            我国灾种多、灾次频的原因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概括。   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将这些影响灾害形成的因素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对应起来,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2)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我国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分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我国东部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都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   农业灾情区域分布   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东西部不同的农业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遭受不同的灾害,形成了不同的灾情(种植业灾情和牧业灾情)。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方式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灾种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牲畜掉膘、死亡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避害趋利的远景。 一.防灾减灾的对策 1.建立灾害管理系统 2.实施减灾策略 ①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 ②大力推进减灾系统工程 ③实施减灾分区管理 ④减灾要与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统筹规划 ⑤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前民减灾意识 ⑥加强国际合作 二.防灾和减灾方法 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等作用。   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防御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非工程性防御就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工程性的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从而达到减灾目的。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例如修建防护林,加固岩体等工程。二是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直接相遇。例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等。三是可以改变财物等特性,提高抗灾性能。例如修建水库,加固房屋等。   3、灾害救助的三个核心环节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的作用分别相当于“未雨绸缪”“雪中送炭”“亡羊补牢”,是灾害救助过程中同等重要的三个核心环节。   4、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   该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国民树立起防灾减灾的意识是个难点。应结合前面学习的灾害知识,认识不同地区应树立哪些常发灾害的相应防灾意识。如我国华北地区、西南地区的人们要有防震意识,华南及东南地区的人们要有防洪防台风防海啸的意识,西北牧区的人们要有防雪灾的意识,西南地区的人们还要有防滑坡和泥石流的意识等。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 工程防御措施: 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 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3、救援和救助 灾前准备: 1.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灾中应急: 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 灾后恢复: 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自救和互救 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地震灾害的预防与防避 预防 (1)“预防为主”是我国防治地震灾害的基本方针 (2)准备应急包,存放在固定、易拿取的地方;准备应急卡片,放在家人衣服口袋。 (3)经常清理家中物品,不要在门口、楼道、走廊等处堆放杂物,以保持通道畅通。 防避 (1)在户外遇到地震——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围墙、狭窄巷道、高压线、烟囱、变压器。 山区居民要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2)在房门或平房窗口附近——跑到室外的空旷区 (3)在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切忌涌向出口,避免踩踏事故、防止挤伤踩伤,应保持镇定。 (4)房间内避震——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用被子、枕头等柔软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迅速关闭家中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5)被压在废墟下——保持呼吸通畅,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等物体敲出声响发出求救信号,尽量寻找食物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台风灾害的预防与防避 预防 (1) 及时准确的预报 (2) 通过人造卫星来监测台风的生成和移动路径,提高台风预报的准确性 (3) 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加固 防避 (1)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不要驾船出海(“停”“绕”“穿”) (2) 台风袭击时——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在室内的人切勿靠近窗户。不要在台风眼过境后轻易放松警惕。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作用 遥感技术(RS)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可以多波段、多时相、全天候地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 用于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和导航信息。在防洪、台风预警、抗震、扑灭林火等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空间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还拥有强大的动态分析和模拟空间现象的功能。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为制定减灾预案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四.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1.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御灾害。我国先后成功抗御了1991年特大洪灾、1994年17号台风、1996年丽江地震和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等重大灾害,降低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并建设了一些重大减灾项目工程,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农作物的重大病虫鼠害监测网络工程、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 3.我国把救灾物资分为生活、救生、医用、取暖御寒物品四类。 4.我国建有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别是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 5.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开展国际减灾合作,获得了“开展减灾活动最好国家之一”的美誉。 五.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1.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监测、评估、预报、信息管理,以实现综合检测化,实现监测、评估、预报、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从而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增强防灾减灾快速反应能力。 2.生物工程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技术,如基因工程转变农作物能有增强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保护资源与环境能有效防治灾害、洁净能源技术的采用能够减少温室气体含量,延缓全球气候变暖。 3.卫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①气象卫星:天气分析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候分析与预测以及火灾、雪灾、沙尘暴的监测; ②资源卫星:灾情评估、灾害区域动态监测和管理以及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信息等方面支持; ③海洋卫星: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本文档为【自然灾害-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70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2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2-01-23
浏览量: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