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理论的提出

论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理论的提出

举报
开通vip

论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理论的提出 收稿日期: 2001-06-29 作者简介:许小青( 1969- ) ,男, 湖北蕲春人,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讲师,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 研究。 �  何晓明将其归为“第六代”,见《百年忧患》,东方出版中心 1997 年版, 第 21- 25 页; 陈万雄将其归为第一代,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第 182- 185 页;李泽厚将其划入第一代, 见《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43 页。 第 40 卷第 5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论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理论的提出
收稿日期: 2001-06-29 作者简介:许小青( 1969- ) ,男, 湖北蕲春人,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讲师,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 研究。 �  何晓明将其归为“第六代”,见《百年忧患》,东方出版中心 1997 年版, 第 21- 25 页; 陈万雄将其归为第一代,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流》,北京三联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店 1997 年版, 第 182- 185 页;李泽厚将其划入第一代, 见《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43 页。 第 40 卷第 5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年 9 月 Vol. 40 No . 5 Journal o f Centr al China No rm al Univer 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t.  2001 论 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理论的提出 许小青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 用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理论来观察、总结时代的 特点,外迫于救亡的压力,内激于现代性的追求,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民族国家的 建构问题, 并开始运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从主权、国民、领土等方面来建构民族国家,虽然遇 到诸多认同困扰、焦虑甚至危机,但这是中国人国家观念转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关键词: 新式知识分子; 民族主义; 帝国主义; 现代性; 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 K 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 2001) 05-0029-07   “民族国家”( Nat ion- state)是近现代世界列 国并立的国际政治体制的产物。任何传统社会谋 求现代化时都必然要经历建构民族国家、从而在 国际政治秩序中明确自己位置的过程。近代中国 也经历了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巨变过 程,并给中国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年 ( 1901- 1905)是中国人民族国家理论形成的关键 时期,以 1903年为中心,新式知识分子在 19世纪 末对民族国家的模糊意识基础上, 围绕民族国家 建构问题,进行了一场热烈、集中的讨论,开始突 破前代人不明朗、不正规的民族国家观念, 正式确 立近代民族国家思想。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从 民族主义的研究转到民族国家的探讨,但迄今为 止有一个基本的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即中 国近代民族国家建构是怎样被提出的? 在近代思 想史上有何意义? 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一初步的探 讨,以期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 一、时代论:从民族主义到民族帝国主义 近代知识分子问题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 题,尽管不同的学者对 20世纪初知识分子所处的 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但均注意到 20世纪初 年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就 近代知识分子而言,新知识群体主要是由留学生、 国内学堂学生以及接受西学的开明士绅组成。这 里笔者将其简单地统称为新式知识分子,以区别 于传统士人。 20 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的发展有两点值 得注意: 一是新式留学生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 为数量上的激增, 例如, 1904年时人对留日学生 人数就有一个统计:“中国学生之东游留学一年多 一年。前年正月仅五百七十九人,九月中增至一千 五十八人,近则已有一千四百人”[ 1]。与之相伴的 是知识结构的更新与政治意识的觉醒,突出的表 现是 1903年前后新知识分子新式报刊的创办, 如 《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童子世界》等 等,这些报刊运用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民族主义等 新式理论为指导, 联系实际来纵观全球大势,反观 国内政治现状, 表现出强烈的世界意识和忧患意 识,其风格与戊戌时代迥异,更加突出民族、国家 等政治意识,不断推出观点鲜明的政论,直接推动 整个思想界的潮流发展。 二是时代意识的觉醒。“时代”一词属外来词 29 汇,中国传统语言中有“时”与“世代”,传统文化中 就有一种 “时变”的思维方式, 即讲“变异”, 讲“识 时”,带有浓厚而神秘的色彩,并且与王朝的更替 密切相关,甚至于戊戌时期康有为宣传的“三世 说”, 虽然已蕴含社会发展阶段和近代的时代观 念,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 即是从 纵向概括历史与发展的“时世”、“时局”。但是到了 20世纪初年,随着中国危机加深和新式知识分子 知识结构的改变, 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时代” 一词被广泛使用,以梁启超的《过渡时代论》为发 端,知识分子探讨正在到来的 20世纪的时代特 点, 可以说蔚然成风。如 1903 年《浙江潮》就有“ 其今日之谓乎, 过渡时代哉,其谁不知之,谁不言 之。”[ 2]过渡时代观的出现突出表现了新式知识分 子“求变”的心态, 即对现实的政治现状不满,并强 烈要求改变。但是变的方向是什么? 如何变? 这 些问题的解决又必然要落到对现实政治的理解和 把握。 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时代特点的归纳,用一 句话概括就是: 20世纪是民族主义向帝国主义过 渡的时代。 最早总结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20世纪初年思 想界的旗手梁启超, 1901年他就指出:“今日之欧 美,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今 日之亚洲,则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相嬗之时代也。 专就欧洲而论之, 则民族主义全盛于十九世纪, 而 其萌达在十八世纪之下半; 民族帝国主义全盛于 二十世纪,而其萌达于十九世纪之下半。今日之世 界,实不外此两大主义活剧之舞台也”[ 3]。梁启超 所说“帝国主义”指的是传统封建帝国,而“民族帝 国主义”指的是今天意义上的帝国主义。梁启超对 时代的概括, 一方面体现出其对世界的“二分法”, 即把世界划分为“欧美”和“亚洲”, 并且认为二者 所处的时代各异,这反映出他认为世界发展不同 步的发展观;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发展 不平衡观,即把欧美的世界视为世界的中心,欧美 的时代视为时代的主流。也正是这样一种时代和 世界发展观,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像梁启超这样的 新式知识分子的政治取向。 那么,何谓民族主义呢? 答案是“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种异异 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是曰民族主义。”[ 4]或“合 一群, 同道德,同法律, 同风俗, 同文学美术, 而组 织一完全无缺之国家者也。”[ 5]以上所言民族主 义,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今天多从文化和心理上 所论的民族主义,当时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概念 从西方引入时,主要是从政治和法理上界定的。建 成一民族的国家, 即建成一完全无缺的国家,成为 当时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换言之,民族国家的建 构是当时知识分子理解民族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较真切地把握 当时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言论。 当时的知识分子都已充分认识到 19世纪是 民族主义的时代, “民族主义者, 十九世纪之产物, ⋯⋯一部十九世纪史, 即所谓民族主义发达史可 也”[ 4]。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对 19世纪世界各国历 史的具体考察上: 首先, 新式知识分子把欧洲一些国家的统一 和独立归功于民族主义,意大利的统一、德意志的 联邦、希腊、罗马尼亚的独立均源于此。“近日世界 之大事变,推其中心, 无不发于民族主义之动力, 意大利独立统一是也,德之联邦是也,希腊、罗马 尼亚之独立是也。”[ 6]“德意志之未建联邦也,各邦 无所统一,群侮纷来,岌岌乎危哉。然其一战而霸, 名振天下者何以为之也? 曰民族主义。伊大利之 未建新国也,过罗马之故都,则禾麦离离,有不伤 心者乎? 然则三杰出, 一统成,至今伟然成一强国 者,则何以为之也? 曰民族主义。”[ 4] 其次, 把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宪政自由的发达 归功于民族主义。例如,英国宪政的发达,日本政 治改革速度快捷, 法国自由的流行,均源于行民族 主义、建一完全的国家的缘故[ 4]。 反之,缺少民族主义是能亡人之国的。许多知 识分子将波兰、印度、埃及亡国的原因归咎于民族 主义的不发达。“呜呼, 若吾叔伯诸兄弟,苟读亡国 之史,睹棕、黑之惨,其亦有而悲者乎?亦有悲焉而 一为深思者乎?”[ 4]由世界他国的亡国史而引发思 想上的震动,成为 20世纪初知识分子思考中国出 路的外因之一,对他国亡国原因的总结,也暗含了 中国出路的所在, 故此,将民族主义不发达认定为 波兰、印度、埃及等国的亡国根源,从逻辑上,我们 便会发现 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出台的拯救 中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重点会落在什么地方了。 以上是当年知识分子对 19世纪世界历史的 总结, 即认为是民族主义的历史, 但是到了 20世 纪,民族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今日之世实帝 国主义盛行之世也”[ 7]。“然则请言世界今日之势, 今日之世界,孰不知曰帝国主义哉。”[ 2]“今日之世 界, 是帝国主 义最盛, 而自由 败灭之时 代 也。”[ 8] ( p53)帝国主义已成了“今日”世界的主流, 对 帝国主义的认识,成为了新知识分子民族国家建 30 构的一大理论基石。20世纪初最早引用“帝国主 义”这一概念的,是《开智录》在 1901年 1月 5 日 第 2 期上所载的《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 之前途》一文。 那么什么是帝国主义呢? 知识分子对帝国主 义的解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膨胀的 结果,二是经济膨胀的结果。正如一新知识分子所 论:“帝国主义者, 民族主义为其父,而经济膨胀之 风潮为其母也。”[ 2] 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认为帝国主义是民族竞 争的结果,这种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兴起前的帝 国主义有着重要的区别, 为了将现代帝国主义与 古代封建专制帝国主义加以区别, 故将现代帝国 主义称为民族帝国主义, 如梁启超所言, “昔之政 府,以一君主为主体,故其帝国者,独夫帝国也; 今 之政府, 以全国民为主体,故其帝国者,民族帝国 也”[ 3]。民族帝国主义明显具有集合本民族势力、 积极向外扩张的特性, 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种族 势力膨胀的结果, “彼欧洲诸国靡不统一其势力翕 合其族之精神,以厚集其国威,而利用此势力此精 神以合一国为一大团体, 以拓殖其权利于欧洲以 外之地,跻其国于金轮之地位,尊其汗如罗马之当 年,以实行此帝国主义之政策”[ 7]。这里明显把人 种膨胀视为帝国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从理论上 讲,还表现出盛行于戊戌时代的进化论的色彩, 对 帝国主义的本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此也造成 对帝国主义的评价互相矛盾、互相抵牾。有的看到 帝国主义的发展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巨大灾难, 对 帝国主义持批判的态度, 如有的知识分子就直接 宣称:“帝国主义, 质言之,则强盗主义也”[ 9]。但也 有人认为这是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败的 自然结果,即主张“民族主义发达之既极,其所以 求增进本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 内力既充, 而不 得不思伸之于外”[ 3]。这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他族寻 求合理性,因而实际上也为帝国主义侵略他国开 脱责任。甚至有的还为帝国主义辩护,“帝国主义 者何?即曰野蛮人无开发土地富源之能力, 文明人 必代为开拓之;又曰优等人种虐待劣等人种,为人 道之当然者是也”[ 10]。这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对 帝国主义本质认识局限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不少新的知识分子已认识到帝 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膨胀的结果, 开始从经济 上寻找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帝国主义,即民族 膨胀之结果也。然民族何以膨胀,则全属经济上之 问题。帝国主义, 因经济之竟争而行于列国也。 ⋯⋯帝国主义之盛行, 其目的不在领土上之开拓, 而在贸易之扩张”[ 9]。这种贸易扩张的特点在于集 合全民之力而进行,“且夫今日列强并立,无不以 民族帝国主义为方针, 故其国民团合,视国家为一 体,兢兢焉与万国争强”[ 10]。这种经济的扩张“发 生之基本则全国人之思想也,运动之机关则全国 人之耳目也。”[ 8] ( p623)以上言论已说明当时知识分 子已看到帝国主义的实质在于经济上的扩张, 客 观地说已触及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根源和本质。 虽然,在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中,新式知识分子 没能指出帝国主义的特殊阶段,也常把政治思想 范围的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与作为经济形态的帝 国主义混同起来, 表现出理论上的混乱与肤浅。但 是, 20世纪初年这些新式知识分子以纵览天下的 视野, 突破了中国人故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观察时 变的狭隘思维方式,更多地从世界总体格局的变 动中审视中国的现状和出路。可以说这批知识分 子更能感受世界潮流的动向,他们不仅学会使用 “时代”这一新概念,而且从世界民族主义与帝国 主义的关系变动中来把握当时中国所处特殊年 代, 因而能明确地提出与时代相应的历史新课 题来。 二、现代性追求:民族国家理论建构的提出 20世纪初知识分子时代意识的高涨,代表着 现代民族主义的勃兴。现代民族主义运动不但具 有鲜明的对国际关系的判断,而且通常也包含对 国内政治发生变化的期望。对当时中国所处世界 潮流中的位置的体认,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分 子政治期望的变化方向。 20 世纪初是西方列强从民族主义向民族帝 国主义过渡的时代,并且帝国主义正集其全民族 之力向外扩张, 在这一大潮流中中国处于一个什 么样的地位或状况呢?随着新的理论的出现,当时 知识分子对中国现实还是有着清醒认识,即中国 正成为各国争夺的中心。当时知识分子对这一局 势的描述,其用词让人触目惊心, 笔者对 1901 年 - 1904年知识分子对中国所处环境用词进行梳 理,列表如下(见下页) : 知识分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切, 深切地知道中 国的存亡关键就在“今日”。但单纯的危机意识并 不能给知识分子以解决危机的钥匙, 知识分子必 须有新思想提供理论框架, 必须有对新的社会制 度和模式的向往和认同。20世纪初年在知识分子 寻求危机出路的过程中, 对欧美资本主义强国的 31 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思想文化以及经济运作方式都表现出 强烈的羡慕倾向。在积极思考中国如何摆脱世界 竞争中心点时, 知识分子自然把目光投注到西方 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模式上,体现出了强烈的 现代性追求。所谓现代性,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安东 尼·吉登斯将之定义为:“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 欧洲所建立而在 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 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12] (p 16)。国内学者也大 体上持此相同看法, 有学者认为: “‘现代性’通常 是指以启蒙运动为思想标志,以法国革命为政治 标志, 以工业及自由市场为经济标志的社会生存 品质和样式”[ 13] ( p10)。这种“现代性”在社会结构上 最突出特征就是“民族国家”,即吉登斯所说,“现 代性产生明显不同的社会形式,其中最为显著就 是民族国家”[ 12] ( p16)。 序 号 内容 出 处 1 “然则所谓帝国主义者, 将首着鞭于何地乎? 非争 驰于太平洋西岸之大陆 乎?!” 《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 十世纪世界之前途》,载 《开智录》第 2期( 1901年 1月)。 2 “吾中国不幸而适当此盘 涡之中心点,其将何以待 之?” 《新民说》,载《新民丛报》 第 1期( 1902年 2月)。 3 “至其影响中国何如? 曰 中国者,帝国主义之目的 也。” 《国魂篇》,载《浙江潮》第 1期( 1903年 2月)。 4 “今日者, 民族主义发达 之时代也, 而中国当其 冲。” 《民族主义论》, 载《浙江 潮》第 1 期 ( 1903 年 2 月)。 5 “今日中国者, 列强之战 场也。” 《与同志书》, 载《游学译 编》第 7 期 ( 1903 年 5 月)。 6 “今日之时,何时乎? 我中 国固世界竞争之中心点 也。” 《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 尽之责任》, 载《湖北学生 界》第 3 期 ( 1903 年 5 月)。 7 “危哉中国,其为各国之 竞争之中心点也。” 《叙论》,载《湖北学生界》 第 1期( 1903年 1月)。 8 “夫以今日帝国主义之政 客,若是其剧烈也。而当 其锋者,又莫如我中国。” 《论南北之成见所起》,载 《东方杂志》第 1年第 10 期( 1904年 12月)。 20世纪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在寻求中国的 出路时,把目光投向域外,对欧洲后封建社会的行 为制度和模式——民族国家产生了极大的认同 感,对民族国家的欣赏、颂扬溢于言表:“惟此主义 (指民族主义) , 世界由是而文明; 惟此主义, 欧美 由是而进者也”。这时的民族主义实则指的是民族 国家,即“合一群, 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 同文学 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缺之国家者也”[ 5]。梁启超 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也对民族国家建 构的动力民族主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民族主义 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其在于本 国也, 人之独立; 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 3]知 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认为中国要在世 界争得一席之地, 必须按照欧美的制度模式,建立 民族国家,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即“凡立于竞争世 界之民族而欲自存者, 则当以建民族的国家为独 一无二义”。而且, “非民族的国家, 不得谓之 国”[ 4]。这样中国摆脱危机出路只有建成民族的国 家,别无他途,新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的建构就顺理 成章地提出来了。 行民族主义, 建民族国家,就成为当时新式知 识分子开出的救国药方。 梁启超疾呼: “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 畏,而速养成我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 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3]如果不急行民族主义, “则中国乃真亡矣”[ 4]。亡国的惨状,就如同印度人 “频年荐饿者饥欲死”、波兰人“迁于西北利亚者寒 欲死”、埃及人“无国贫欲死”[ 14]。而“欲横遏此帝 国主义之潮流者, 非以民族主义, 筑坚墉以捍之, 则如泛挑梗于洪涛之上而已。”[ 8 ] (p 632)“我国民若 不急行民族主义,其被淘汰于二十世纪民族帝国 主义之潮流中乎!”[ 10]因为当时知识分子已认识 到封建君主制的独夫帝国不足以抵抗民族帝国主 义,只有民族国家才可以对抗民族帝国主义。民族 国家已成为知识分子在 20世纪初年的救国法宝。 知识分子鼓吹民族主义,其目标仍落在建民 族国家上。有的大声疾呼:“呜呼! 建民族之国家, 立共和之宪章, 凡我同胞,其矢斯志。”[ 15]这主要 是因为,“吾国之不振, 非欧洲使之然,自族不能建 国家之故也。”[ 16]因此“今欲存支那者, 不可不集 合支那民族以自相提携、自相固著,集合皇汉民族 以自相提携、自相固著, 不可不言民族建国主 义。”[ 17]民族建国成了 20世纪初年时代最急迫的 课题。新式知识分子反复重申今日救中国没有他 途,“亦先建成一民族国家而已”[ 18] (p 35)。 什么是民族国家呢? 曰:“凡同种之人务独立 自治, 联合统一以组织一完全之国家是也。”[ 2]梁 启超也说: “民族建国问题: 一国之人,聚族而居, 自立自治,不许他国若他族握其主权,并不许干涉 其毫末之内治,侵夺其尺寸之土地,是本国人对于 外国所争得之自由也。”[ 19] (p 41)这些言论中, 已揭 示了民族建构的两大课题: 近代国家的建构和民 族共同体的认同。近代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主 权的确立,这包括: 对外不许“他国若他族握其主 32 权”, 对内则要求“自治独立”;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实际上牵涉到对“中国人”这一民族含义的理解和 对中国民族状况的分析。丛理论上讲,民族国家观 的确立必须是近代国家观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有 机融合,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一当时知识分子 所称的“完全”的国家。 三、国家观念的转型: 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最主要的标志是“主 权”概念的形成,即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社会, 占 有一定的领土,不受外来侵略,拥有一个有组织的 政府。可以说,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国家主 权概念,给现代“民族”提供了外在的、可以检测的 和可以衡量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民族”也给国家提供了内 在的合法性根据。民族国家的建构,对世界体系的 建立具有奠基性的历史意义,迄今为止的民族国 家,都是在主权概念的基础上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这些民族国家共同组成了近现代的世界体系。 建一“完全无缺”的国家是 20世纪初年知识 分子心目中民族国家的理想模型。在这一模型中, 首先就是要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吾闻世界所谓完 全无缺、独立强盛之国, 非徒以其土地之大、人民 之众也, 恃其有独立不羁、至尊无上之主权者 也”[ 20]。 1903年前后, 知识分子对主权的认识突破了 前人, 开始从法理上全面论证主权作为国家最高 属性的理论。何谓国家主权? 近代知识分子直接 引用西方近代国家理论来回答这一问题: “主权 者,表国家最完全之国性质”。“主权者,国家之最 高无上之特征, 具有不受其他限制之性质者 也。”[ 21]。 20世纪初主权意识的成熟, 还表现为新式知 识分子已认识到主权对内对外的双重内涵。 有的从国内方面来界定主权的, “驱斯民而纳 于轨物之中者, 曰国法, 执法以驭民而推行尽利 者,曰主权”[ 22] ( p291)。这显然指的是国内政治权力。 更明确地区分国内主权与国际主权的是在《二十 世纪之支那》上的一篇文章,该文论证说:“国法上 之主权乃政治上加被治者以权力, 故生服从之义 务。国际法上之主权,则反是不服从他国亦不能致 他国之服从。要之,国家主权, 其体虽一, 其用不 同,在于自国,曰国法上之主权。对于外国, 曰国际 法上之主权。世所用对外主权一语,即国际法主权 之变文也”[ 23]。以上已明确地分析出主权的最高 属性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权力;主权的对外属性 指国家有权独立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政策, 处 理国际事务和享有国际权力和国际义务,不允许 其他实体干涉一个主权国家在这些领域的自主活 动。双重属性论的出现,升华了知识分子的主权意 识,体现出理论上与西方近代主权论的接轨。这一 时期知识分子对主权的认识,突破了王韬、郑观应 等人从具体权利上来论证主权的思路,开始明确 地把主权上升到抽象的“国家最高属性”上, 并从 法理上论证主权的内外双重内涵。“主权”观念的 确立,是近代国家形态形成的最主要标志。“对外 主权”观的出现,表明知识分子完全突破了“天下 主义”的世界观,开始接受由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 际体系。 在西方民族国家( Nat ion- state )这一概念 中, Nat ion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并有双重 含义。从第一个层面上解释, Nat ion 指的是民族 共同体而言,即指拥有一定的土地、血缘、语言、风 俗习惯和文化的群体,依第二个层面解释, Nation 指的是国民,即组成一个国家的人民,他们是国家 的最高主体,国家的权力基础和合法性来源。依第 一个层面解释,“民族”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他 自己拥有最终的自主权, 其他民族应尊重他的存 在和自主权,是民族的主权或称之为“外在主权” ( external so ver eignty)。依据第二个层面的解释。 国民拥有这个国家最高、最终的权力。这种权力可 以称为主权, 或可称为“内在主权”( internal so vereignty )。其实质是国家内部权力的基础属谁 的问题,亦关于民族国家能否诱发人民的支持, 以 便培养他们对国家的认同, 并希望他们能给这个 国家以合法性。 传统中国作为一个王朝国家,其合法性根源, 即法理基础就是“天授皇权”,文化和社会形态是 靠儒家伦理来完成的。这种国家合法性的神秘来 源支撑着社会伦理和政治信仰,也决定了帝国对 社会的控制。20世纪初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 关键时期,从国家制度上看就是从帝国政治体制 逐渐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在这一社会转型中, 新 式知识分子起着思想的开路先锋作用,思想的历 史轨迹清晰地显示国家合法性的位移与民族国家 的理论建构同时发生, 即国家的合法性由高高在 上、缥缈莫测的“天命观”转到“人民主权”。随着主 权观念的高扬, 民族国家的诉求日益高涨, “人民 主权”观开始在知识界大行其道,为近代国家观的 出现提供合法性的论证。这一时期新式知识分子 33 沿着明清思想家体认国家的核心问题——“国家 是谁的国家, 国家的主人是谁”这一思路,正确地 认识到国家不应是一家一姓的私产, 并开始突破 “天下为公”、“天下为天下人的天下”的传统分析 框架,开始确立近代民族国家的核心——国民观。 20 世纪初知识分子在寻求民族国家合法性 时,在理论渊源上大都上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思想家。被誉为近代民族主义之父的卢梭认为, 主 权和政府不是君主的而是人民的, 只有人民才能 掌握国家的命运。20世纪初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 的国家观念也可以看出卢梭的影子, “国家者, 于 一定土地之内, 法律上实际上形作组织国民的生 活也”。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是“人民者,成国家社 会的国民的基础者也”[ 23]。至此,人民主权观完全 确立, 同时这也意味着为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 一个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人民的利益战胜了王 朝的利益,“合人民全体之力之志愿, 以谋全体之 利益”[ 4]成为知识分子的追求目标。这样在观念 上,民族国家开始取代王朝国家,并且开始给予人 民 “公民”身份, 从而奠定了政治上效忠的基 础[ 24 ] (p 17)。“对内主权”观的出现,使国家的合法性 基础, 开始由高高在上的“天命”转到普普通通的 “人民”身上, 从而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王朝国家的 理论根基。 在 20世纪初年知识分子建构民族国家的过 程中,虽然从总体上看,知识分子的领土观建构不 如主权观、国民观和民族观等建构显得集中,但仍 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个方面的成绩首先表现 在从法理上初步论证了领土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即从近代国家三要素原理出发, 从领土与国民、主 权的关系展开论证:“夫国所恃以完全者,以国土、 国民、国权之三者连缀而成,交相维系者也”[ 25]。 《论国家》一文指出:“国家要有一定的土地, 凡是 一国,必不可无一定的土地。”换言之,领土在国家 三要素中同主权、人民一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要 素。该文把国家与土地的关系浅显而形象地比作 房子与地基的关系:“好象做一所房子,不可没地 基一般,你看天地间有悬在半空里的房子吗?”[ 26] 不少知识分子从西方近代国家学说的角度进一步 论证, “学者之论国家学, 曰有人民无土地者不得 谓之为国家”[ 27]。从国际法上看,有人解释说:“甲 国之人有甲国之土地, 乙国之人有乙国之土地, 此 乃万国之公例也。甲国之人不能干涉乙国之土地, 乙国之人不能干涉甲国之土地, 此万国之公法 也”[ 28]。根据近代国家三要素原理,这一时期知识 分子还对传统王朝国家的领土观进行了清算, 在 拒俄运动中,开始逐步摆脱“屏藩”意识的纠缠, 而 且明确地要求破除地方畛域观念, 提出“非省界” 主张, 使得领土一体认同的民族国家领土观逐渐 确立。 以上这一切都表明 20世纪初年知识分子民 族国家观念的根本变化, 一方面拆毁传统王朝国 家观,另一方面建立起了近代民族国家观,使知识 分子的国家观念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 “民族国家”过渡。 但值得注意的是, 知识分子的国家观念转型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遇到诸多困扰、焦虑甚至 是危机,这些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民族共同体认 同和政治文化认同。 20世纪初年,当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开始传 入中国时,知识分子将之视为拯救中国的法宝。他 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学术态度,选取各 自所需的观点, 结合中国传统族类思想和 民族现 实问题,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民族建国方案——“排 满建国主义”和“大民族主义”,使中国民族国家建 构中的民族认同出现了危机,由于双方在理论和 现实中各执一端, 使得这种认同危机无法消解, 成 为中国人民族国家建构中遇到的第一大难题。 20 世纪初年中国民族国家建构遇到的第二 大难题就是:政治文化认同的两难选择。民族国家 建构与近代国家观的确立需要认同西方近代启蒙 运动以来的政治文化, 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又需 要借助传统文化, 这二者之间存在相当的张力, 难 以兼容,使得知识分子在民族国家建构文化认同 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 以上两大问题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揭示出中 国由传统王朝转向近代民族国家所必须解决的两 大理论难题。其一,民族国家理论的出现,是根据 西欧近代的历史演变而总结出来的, 其理论上带 有浓厚的异域色彩,与欧洲的历史关联甚深。当用 这一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时,出现了理论的适用 度问题,尤其在民族共同体认同问题上。其二, 传 统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厚的封建 国家,在转向民族国家时,文化的转型则有着相当 的难度,中国面临如何在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 化之间找到一个接合点的难题。以上两大难题, 从 根本上讲就是传统文化民族向近代政治民族转型 的机制问题, 20世纪初年的知识分子没能从理论 上完全解决这一难题。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充分地肯定 1903年前 34 后先进的知识分子的这场讨论在近代思想史上的 意义。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用民族主义和 帝国主义两大理论来观察、总结时代的特点,认清 当时中国处于世界竞争中心的历史处境。外迫于 救亡的压力, 内激于现代性的追求,知识分子在中 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民族国家的建构 问题, 并开始运用西方民族理论, 从多角度、多方 位来论证民族国家,这实际上是中国人国家观念 转型中的一次十分重要的质的飞跃。1903年前后 知识分子关于民族国家的讨论,把当时中国人国 家观念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都提出来了, 并开 始从理论上寻找出路, 其先行者的思考为后来的 思想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其后孙中山等 人的“五族共和”、“中华民族”等思想就从理论上 开始解决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危机问题,“民主共和 国”思想的出台、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 立,就从理论到实践上初步完成国家观念的近代 转型问题。 [参 考 文 献] [ 1] 留学日本人数籍贯考[ J] . 东方杂志, 1904, ( 2) . [ 2] 国魂篇[ J] . 浙江潮, 1903, ( 1) . [ 3]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J] . 清议报, 1901, ( 94) . [ 4] 余一. 民族主义论[ J] . 浙江潮, 1903, ( 1) . [ 5] 邓实. 民族主义[ J] . 政艺通报, 1902, ( 7) . [ 6]  雨尘子. 近世欧人之三大主义 [ J] . 新民丛报, 1903, ( 28) . [ 7] 论南北之成见所起[ J] . 东方杂志, 1904, ( 10) . [ 8] 张木丹,王忍之.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1卷 [ C] . 北京:三联书店, 1960. [ 9] 雨尘子. 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 J] . 新民丛报, 1902, ( 11) . [ 10] 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责任[ J] . 湖北学生 界, 1903, ( 3) . [ 11] 叶恩. 上振贝子书[ J] . 新民丛报, 1902, ( 15) . [ 12]  [英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 M ] . 赵旭东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98. [ 13] 徐迅. 民族主义[ M ]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98. [ 14] 原国[ J] . 国民报, 1901, ( 1) . [ 15] 政体进化论[ J] . 江苏, 1903, ( 3) . [ 16] 论世界竞争之大势[ J] . 新民丛报, 1902, ( 14) . [ 17] 民族主义之教育[ J] . 游学译编, 1903, ( 10) . [ 18]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A ] . 饮冰室合集: 第 1 册, 文 集之二[ M ] .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 19] 新民说[ A ] . 饮冰室合集: 第 6 册, 专集之四[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 20] 中国灭亡论[ J] . 国民报, 1901, ( 2) . [ 21] 芙峰. 叙德、俄、英、法条约所载“高权”及管辖权之 评论及“舟山条约”之感慨[ J] . 浙江潮, 1903, ( 2) . [ 22] 论主权与民心之关系[ A ] . 外交报汇编: 第一册 [ Z ] . 广文书局, 1964. [ 23] 黔首. 国际法上之国家 [ J ] . 二十世纪之支那, 1905, ( 1) . [ 24]  [美]威廉·奥尔森等. 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 M ]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 25] 新年以来人事之现象[ N] . 警钟日报 , 1904-02-27. [ 26] 三爱. 论国家[ J] . 安徽俗话报, 1904, ( 5) . [ 27] 论日报与社会之关系[ J] . 东方杂志, 1904, ( 11) . [ 28] 异哉我国民于世界之地位[ J] . 东方杂志, 1905, ( 1) . [责任编辑] 沈继成 On the Nation-state Theory Advanced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XU Xiao-qing ( Institut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 ry , Centr al China No rmal Univ ersit y, Wuhan 430079, China ) Abstract: Around 1903, Chinese new intel lectuals observ ed an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 ics of the era f rom the perspect iv e o f nat ionalism and imper ialism. U nder the pressure of saving the nat ion from ext inct ion and pursuing of modernity, they raised the problem of building up nat ion-state for the f irst t ime in Chinese history explicitly . And they began to apply w estern nation-state theory to build up Chinese nation-state f rom the respects o f sov ereignty, nat ion and territory . Key words : new intellectuals; nat ionalism; imperialism ; modernity ; nat ion-state 35
本文档为【论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理论的提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277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2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18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