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举报
开通vip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4, 608–61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608 608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薛 婧 黄希庭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 怀旧是一种思念过去时复杂的情绪状态, 它既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 还可以是苦乐参半 的。可以从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对怀旧进行分类。怀旧具有储藏正性情绪、维持和提高...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4, 608–61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608 608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薛 婧 黄希庭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 怀旧是一种思念过去时复杂的情绪状态, 它既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 还可以是苦乐参半 的。可以从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对怀旧进行分类。怀旧具有储藏正性情绪、维持和提高自我的积极性、增 强社会联系、使人具有存在感、统一自我等功能。目前, 对怀旧的研究主要采用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分析法、问卷法和实验 法。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以及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历史 特点深入开展怀旧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怀旧; 社会联结; 情绪叶 分类号 B849:C91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作品中有许多对怀旧的 描述, 《西都赋》中的:“愿宾抒怀旧之蓄念, 发 思古之幽情”; 杜甫的《秦赠萧二十使君》有这样 的诗句:“结欢随过隙, 怀旧益沾巾”; 南宋爱国诗 人陆游八十岁时仍盼望回到故土 , 写下了“王师 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著名诗句, 这些 诗句表达了一种思念故乡、故人的情感。当今社 会随着现代化的加快, 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过去越来越不相同, 因而怀 旧也常常出现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人们怀念简 单的生活, 追求粗茶淡饭、休闲娱乐田园化; 人们 怀念古朴的风格, 追求服饰返古、家居装饰绿色 化; 人们怀念过去的艺术, “黑白艺术”和“老照片” 的流行, 难忘金曲、流金岁月在电视广播中不断 出现, 以及建筑界的“老房子”系列、文学界的“怀 旧系列丛书”、影视界的“经典老片新拍”, 所有这 些都反映了现代人的怀旧心理, 国外的一些学者 已开始对怀旧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 研究, 我国心理学家结合本国实际, 深入研究怀 旧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收稿日期: 2010-06-20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攻关项目 (批准 号:05JZD00031), 西南大学 211 三期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国家重点 学科建设项目(NSKD08001)资助。 通讯作者: 黄希庭, E-mail: xthuang@swu.edu.cn 1 怀旧的性质 在西方, 怀旧(nostalgia)是一个复合词, 源自 希腊文中 nostos(返回家乡)及 algos(痛苦)之组合, 因而字面上的意思是因思慕家乡而引起的痛苦。 尽管在荷马史诗和圣经中都有关于怀旧的描述 , 但怀旧作为专业术语则是在 17 世纪由瑞士的内 科医生 Johaness Hofer 提出, 并且随着时间的发 展对它的诠释也有所不同。 怀旧最初是作为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被提出 , 1688 年瑞士医生 Hofer 针对在异乡的瑞士雇佣兵 进行观察研究, 发现他们都有精神不振、食欲不 佳、哭泣和试图自杀等症状出现, Hofer将这些症 状解释为怀旧症状或思乡病, 认为是由恶魔所引 起的大脑疾病, 并且是瑞士人所特有的疾病。同 时代的瑞士裔德国心理医师 Scheuchzer 对怀旧有 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怀旧是由于大气压力造成身 体过度加压, 血液从心脏回流到脑部而产生的生 理 不 适 反 应 (Sedikides, Wildschut, & Baden, 2004)。怀旧被定义为一种生理上的疾病直至 19 世纪。 19 世纪初研究者对怀旧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怀旧开始被视为是一种忧郁症, 而后又被归为是 一种抑郁症的变体(Sedikides, Wildschut, Gaertner, Routledge, & Arndt, 2008)。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 第 4期 薛 婧等: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609 学者们逐渐将怀旧从生理上的疾病转向解释为一 种心理症状, 他们将怀旧定义为一种精神上或身 心上的疾病, 所产生的症状如焦虑、虚弱、食欲 不振、失眠与发烧(Havlena & Holak, 1991), 如果 这些症状持续, 将会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20 世纪中叶之前, 怀旧都被列在精神紊乱的范围内, 精神分析派学者把怀旧视为一种渴望回到婴儿期 的潜意识, 这种被压抑的强迫性混乱会产生强烈 的不愉快状态。当时, 怀旧也被视为是移民群体 容易产生的一种迁入精神病(immigrant psychosis), 并且在背井离乡的士兵、船员和首次离家的大学 新生群体上也容易产生, 这样怀旧就等同于一种 思乡病。 到了 20 世纪末, 西方学者对于怀旧有了新 的认识 , 将怀旧和思乡病区分开来。Werman (1977)认为怀旧不同于思乡病 , 两者在最初的由 来和相关的想象上都有所不同。思乡病是个体随 着生活的转变, 对自己家乡的思念而导致的心理 问题或心理障碍。而怀旧的范围更宽广, 它是个 体对过去的渴望 , 这种渴望的对象也许是一件 事、一个人或一个地方, 它更多的与温暖的过去 时光、快乐的童年等相联系(Davis, 1979, p.4), 并 且怀旧的发生是跨文化跨群体和跨年龄的, 它不 仅限于前面所提及的士兵、船员和移民, 状态良 好的成年人、儿童甚至痴呆病人中都能产生(Mills & Coleman, 1994; Zhou, Sedikides, Wildschut, & Gao, 2008)。 现今许多研究者将怀旧视为一种情绪体验。 一些研究者将它看作是一种正性情绪 (Batcho, 1995)。Davis (1979, p.18, 37)认为怀旧是一种去除 痛苦后的记忆, 是一种唤醒过去的正面体验。同 样, Kaplan (1987)把怀旧定义为对过去温暖的感 觉, 是充满快乐的回忆。Sedikides等(2004)学者也 偏向将怀旧定义为一种正性的情绪体验, 特别是 他们认为怀旧是一种正面的并与自我相关的情 绪。但也有许多学者强调怀旧悲伤的一面, 将它 定义为对已不存在的过去的向往, 这种过去不再 能被个人抓住 (Holbrook & Schindler, 1991)。 Ortony, Clore和 Collins也认为怀旧是一种失落或 悲痛的情绪, 因为它涉及个人过去的悲伤和痛苦 (Sedikides, Wildschut, Arndt, & Routledge, 2006)。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将怀旧描述成苦乐参半的情感, 既让人伤感又令人向往(Mills & Coleman, 1994; Barrett et al., 2010)。Werman (1977)认为怀旧既是 一种有着淡淡悲伤的快乐, 又是一种同快乐相连 的悲伤。怀旧的甜蜜是因为最初的事物所带来的 快乐 , 而这种快乐通过理想化的过程得到加强 , 而它的痛苦不仅因为不能回到过去, 也因为即使 在过去的状态里也有着矛盾和失望。怀旧这种既 快乐又悲伤的矛盾性也可能是由于将糟糕的现在 和满意的过去对比所产生的(Wildschut, Stephan, Sedikides, Routledge, & Arndt, 2008)。 从上述怀旧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 在西方学 者那里怀旧曾被看作是一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 而现在则被视为一种自我意识的情绪, 是思念过 去时复杂的情绪状态。它既可以是正面的, 如快 乐的、温暖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 如悲伤的、失落 的, 还可以是苦乐参半的情绪。 2 怀旧的种类 Wildschut, Sedikides, Arndt 和 Routledge (2006)的研究表明怀旧的对象有:人物、纪念事件、 场景、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宠物、物品、过去的 自我等; 社会、自我、失去和补救等主题常常是 怀旧所反映的内容。在怀旧的叙述故事中自我会 担当主角、配角、旁观者等角色, 但在大多数故 事中自我都担当着主角并受到有着亲密关系的他 人所围绕(Holak & Havlena, 1998)。怀旧的内容和 对象是丰富的, 并且涉及自我不同的角色, 因此 不同学者对怀旧的研究内容和划分都有所不同 ,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从社会层面 Davis (1979)将怀旧区分为个人 怀旧和集体怀旧:个人怀旧的符号形象来自于个 人过去的实际生活 , 属于个人自传体的一部分 , 具有更多的个人特质性, 例如对父母微笑的怀旧; 集体怀旧是过去的符号象征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成 千上万的人同时感到怀旧, 这些符号具有高度的 公众化并有着相似的特征, 例如初中英语课本中 李雷和韩梅梅的图片引起使用过此课本的 80 后 集体怀旧。从文化层面可将怀旧区分为个人怀旧 和历史怀旧(Stern, 1992), 这里的个人怀旧是个体 对过去记忆理想化的重现, 这样的记忆不一定真 610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19卷 实, 有可能是通过重新建构而成, 例如对于童年 的感觉都是温暖、安全以及充满爱的; 历史怀旧 是指个体认为过去优于现在, 为了逃避目前的生 活而渴望回到过去, 这里所指的过去有可能是个 体还未出生的年代。 Baker 和 Kennedy (1994)根据怀旧的来源将 怀旧分为真实怀旧、模拟怀旧和集体怀旧。真实 怀旧是对过去真实经历的怀念, 例如大学时代流 行的歌曲会让你感觉再次回到自己的大学时代 ; 模拟怀旧是通过历史事物或人物去怀念没有直接 经历的过去, 例如古董与收藏; 集体怀旧是对文 化、国家或世代的怀念, 具有相似背景、相同世 代的人会出现这种怀旧, 例如北京 2008年举办的 奥运会、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光辉时代等。 Havlena 与 Holak (1998)根据社会经历来自 个人或集体以及经验的直接性或间接性两个构面, 将怀旧分为个人的、人际的、文化的、虚拟的四 种。个人的怀旧是个人且直接的经历; 人际的怀 旧是个人但间接的经历, 这种经历可来自父母或 祖父母, 也可来自其他人; 文化的怀旧是集体的 直接经历, 例如过春节或中秋节的经历; 虚拟的 怀旧是集体且间接的经历, 它是基于想象和间接 经历之上的, 这些间接的经历可能来自书本或影 视资料。 此外, 怀旧也是具有层次结构的, 按照怀旧 程度由浅入深的层级可分为三个层次 (Davis, 1979, p.21–24):第一个层次:简单怀旧 (simple nostalgia)是个体简单的认为过去好于现在, 尽管 意识到是不可能的事, 但还是想要回到过去的美 好时光里。第二个层次:反思怀旧 (reflexive nostalgia)是自发地认真分析简单怀旧的内容, 对 引发怀旧的对象和主题进行自我意识的思考。第 三个层次:解释怀旧(interpreted nostalgia)是对怀 旧的内容作更多的分析, 包含怀旧的特质、来源、 重要性、心理目的等。反思怀旧和解释怀旧的区 别在于前者分析过去, 而后者分析怀旧本身。 从上述各种怀旧的分类来看, 不同领域的研 究者虽然有着各自的视角, 但都会以人这样的个 体去进行分类, 个人怀旧也就成为了大多数心理 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主题; 研究者同时也考虑 了怀旧来源的直接和间接这两个维度 , 个人怀 旧、集体怀旧、真实怀旧、文化怀旧是与个体的 直接经历有关, 而历史怀旧、模拟怀旧、人际怀 旧、虚拟怀旧都是与个体的间接经历有关。怀旧 层次性划分更注重对怀旧自身的探讨, 不受研究 视角和划分依据的影响, 也更具有普遍性。 3 怀旧的功能 怀旧在许多情景下都会发生。Davis (1979, p.34–35)认为怀旧常发生在当前是恐惧、不连续、 焦虑或不确定的环境中 , 而 Cully、La Voie 和 Gfeller 则强调被拒绝的心境容易引发怀旧 (Sedikides, Wildschut, Arndt, & Routledge, 2008)。 Wildschut 等人(2006)的研究表明负性情绪、社会 交往(同朋友的交谈)、感觉刺激、物品、相似的事 件、正性情绪、纪念日、场景等都能引起怀旧。 怀旧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不论是对象或事件, 还 是社会的(朋友, 家庭)或非社会的(音乐、气味)因 素都有可能引发怀旧。那么怀旧具有哪些功 能呢? 3.1 储藏正性的情感 怀旧是一种愉快的心理状态, 它是个体在发 展中美的表达, 常常反映在艺术、历史和文学中。 Kaplan (1987)认为怀旧的“欢乐”经历会产生“一种 兴高采烈的感觉”。Belk (1990)在他的研究中指出 过去事物与个人情感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这些事 物常被人们有意的收藏着, 就是为了让人们可以 通过这些事物去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Wildschut 等人(2006)提出怀旧是正性情绪的储藏室 , 他们 分析怀旧故事的内容发现在这些叙述中包含更多 的正性因素。另一个研究中, 与回忆自己过去日 常经历的被试相比, 回想自己怀旧体验的被试会 报告更多的正性情感, 并且对过去的感知更为积 极, 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怀旧具有储藏正性情感 的功能(Sedikides et al., 2008)。在以往的许多研究 中怀旧也都具有正性情绪的特征 (Davis, 1979; Batcho, 1995; Holak & Havlena, 1998; Bryant, Smart, & King, 2005; Leboe & Ansons, 2006)。 3.2 维持和提高自我积极性 每个人都具有保护、维持和提高积极自我概 念的动机, 当收到的外界反馈是威胁自我时, 自 我保护和增强机制都会被激活(Sedikides, Green, 第 4期 薛 婧等: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611 & Pinter, 2004), 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能够起作用 可能是由于它通过补偿人格中其他相关的重要方 面, 从而具有了肯定自我的潜能。这就是说, 一个 人虽然知道他在测试或工作中失败了, 但是他可 以通过怀旧, 通过他的家人、朋友或其他重要群 体的成员来肯定自己。怀旧作为一个重要机制 , 个体可以通过它避开威胁并且恢复积极的自我概 念和自尊, 这得到了实验的支持, 实验中具有怀 旧感的被试相比其他被试报告的自尊水平更高 (Wildschut et al., 2006)。同时, 也有研究表明怀旧 不仅能提高正性的自尊, 还能增加积极的、内隐 的自我相关属性 , 并能减弱对外界的防御 (Sedikides, Wildschut, Routledge, Arndt, Zhou, 2009)。 3.3 增强社会联系, 提高归属感 怀旧是一种很深的社会情绪, 在怀旧中个体 同他人的亲密关系得到重新建立并成为了自己的 一部分 (Kaplan, 1987; Mills & Coleman, 1994), 当个体感到孤独或受到排斥时, 这些具有意义的 关系就能为个体提供安全感(Mikulincer, Florian, & Hirschberger, 2003; Loveland, Smeesters, & Mandel, 2010)。Wildschut等人(2006, 2010)的研究 支持了怀旧增强个体的社会联系的功能, 研究中 具有怀旧感的被试表现出更好的社会联结性, 他 们感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并有更强的人际交往能 力。怀旧提高了与他人的连通性, 把自己归属到 一个有意义的社会组织里, 并通过远离孤独和增 强社会联系来促进和提高心理幸福感。怀旧的个 体把积极的亲密关系作为自我肯定的资源, 增加 对自我的理解并增进自我的成长, 在思考自己同 他人的关系时, 缓冲并且减轻了现存的压力。更 重要的是怀旧能引发一种认知开放的状态, 接受 更多的与他人相处时的反馈 , 发现自己的弱点 , 消除认知失调。 3.4 使人具有存在的意义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 人所要面对的最基 本挑战就是要在不稳定的现实中创造人生的意义 和价值, 然而意识到生命中的转变和不可避免的 死亡成为了这个过程中的主要的障碍。根据恐惧 管理理论(Pyszczynki, Greenberg, Solomon, Arndt, & Schimel, 2004), 个体通过分享关于现实自然本 性的文化世界观使生命具有意义, 从而减轻现存 的焦虑。个体能够觉察到的生命意义是他们自己 所建构的过去时光, 通过怀旧把这种持久的意义 赋 予 到 生 命 中 去 , 这 得 到 了 实 验 的 支 持 (Routledge, Arndt, Sedikides, & Wildschut, 2008; Juhl, Routledge, Arndt, Sedikides, & Wildschut, 2010), 研究中实验组被试回答两个有关死亡的问 题以唤醒有关死亡的想法, 在这种死亡突显的情 景中, 怀旧倾向高的被试更多的体会到自己生命 的意义 , 并更少的激活与死亡相关的认知体验 , 这也表明怀旧不仅增加了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感知, 并且能够提供一种重要的资源来缓冲现存的 危险。 3.5 统一自我, 适应生活 当人们面对不稳定的混乱世界时, 怀旧能够 作为适应性的反应来处理关于自我发展的问题 , 维持自我的统一。Davis (1979, p.129)提出关于怀 旧的不连续假说(discontinuity hypothesis):怀旧是 对生命中不连续状况的情绪反应。虽然之后并没 有获得支持性的研究结果, 不过这引起了许多研 究者进行相关的研究(Batcho, 1995; Bassett, 2006; Sedikides et al., 2009), 并从不同的方面表明:当 个体经历生命中的变化时会产生更多的怀旧, 并 通过对过去自我的积极感知来增强自我的连续性, 并且统一过去和现在的自我。怀旧通过编织个人 历史的片段来发展、维持或恢复自我认同感(Mills & Coleman, 1994), 它能够通过增强传统文化的 价值来处理当前的适应问题, 例如游行、运动会、 战争的纪念等文化仪式活动, 个体在这些文化环 境中重拾生活的信念, 并在现实与过去的碰撞、 缓冲和协调之中找回自我发展的统一性、连续性, 更好地适应生活。 4 怀旧的研究方法 目前, 怀旧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 方法:内容分析法、问卷法和实验法。 4.1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将语言文字表示的非数量化 资料转化成以数量表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Wildschut 等人(2006)使用这种方法分析了美国期 刊《怀旧》中的自传体故事, 以及英国和美国的 612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19卷 大学生写下的关于他们生活中“怀旧事件”的故事, 分析内容包括怀旧发生的条件和频率, 怀旧的内 容以及自我所充当的角色等。同样在 Wildschut 等人(2010)的研究中也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怀旧进 行研究。 内容分析法具有明确、客观、系统和量化的 特点, 能对大量文献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以弥补 定性研究的不系统和不确切的不足。研究中要求 被试对自己描述的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性方面进 行主观描述, 有助于理解被试在怀旧时的各种状 态和情感上的差异, 也为研究提供更广泛的视角 和内容, 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这种方法的不足 之处在于它的效度往往受到言语文字资料的可靠 性及评鉴者之间掌握的分类标准的不一致等因素 影响。 4.2 问卷法 用问卷法研究怀旧, 其目的是了解个体自己 对怀旧的认知、情感以及这些认知、情感与行为 之间的关系。目前用问卷法研究怀旧较多。从问 卷形式来看, 有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 从测量 的对象来看, 有一般的个人怀旧测量和消费者怀旧 测量; 从测量的内容来看, 有怀旧内容测量, 怀旧 倾向测量和怀旧结构测量。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 目的发展并使用不同的问卷对怀旧进行测量。 目前, 怀旧研究中最常用的问卷有两类, 一 类问卷是了解怀旧的内容, 被试对发生在较年轻 时项目的想念程度进行评定, 评分一般都采用利 克特式五点量表法。Batcho怀旧调查表(Nostalgia Inventory, BNI)最具代表性, 量表的具体项目是: 朋友, 学校, 假期, 宠物, 地方, 英雄人物, 你爱 的人 , 你做过的事 , 有过的感觉 , 社会过去的状 态, 家庭, 教堂/宗教, 玩具 , 电视节目/电影, 你 的住所 , 音乐 , 不需要担心任何事 , 人们过去的 生活方式, 可依靠的人, 不知道悲伤或害怕的事 情。量表的分半系数为 0.78, 重测信度为 0.84 (Batcho, 1995), 在之后的研究中常被使用(Batcho, 2007; Juhl et al., 2010; Batcho, Nave, & DaRin, 2010)。另一类问卷是了解怀旧倾向, 让被试对项 目的同意程度进行评分, 一般采用 7 点或 9 点计 分标准。代表性的问卷有 Holbrook的怀旧倾向指 标(Index of Nostalgia Proneness, INP)、历史怀旧量 表(Historical Nostalgia Scale, HNS)和个人怀旧量 表(Personal Nostalgia Scale, PNS) (Marchegiani & Phau, 2007, 2010)。这些问卷中都有“过去美好的 时光”这个项目。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量表外, 还有 Routledge 等 人 (2008) 编 制 的 南 安 普 顿 怀 旧 量 表 (Southampton Nostalgia Scale, SNS)用来测量怀旧 的频率、倾向等。问卷法具有操作简单, 计分容 易等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研究者对怀旧的 建构不同 , 所编制的量表测量内容也有所不同 , 因此所测得的结果往往缺乏可比性。 4.3 实验法 目前, 怀旧的实验研究主要采用完全随机设 计。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具体采用不同的设 计。Routledge等人(2008)采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实 验设计研究怀旧的功能, 他们首先测量了被试的怀 旧水平, 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死亡突显 组)和控制组(牙齿疼痛组), 要求两组被试分别完成 怀旧或日常事件的写作任务, 之后让实验组回答两 个开放式问题:“简单描述想到自己死亡时的情 绪”、“你所能想象到你的身体死亡时所发生的事”, 控制组则回答关于牙痛的两个问题, 之后再进行残 词补全测试, 最后用量表测量被试的自尊、幸福感 等水平。结果分析不同怀旧水平的被试在各种变量 上的差异以及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 也有研究者采用随机等组后测验设计 (Wildschut et al., 2006, 2010), 将被试随机分成实 验组和控制组, 要求实验组被试回想他们自身的 怀旧事件, 写下相关的关键词, 或者提供给被试 怀旧的定义, 让被试沉浸在怀旧经历中并用一定 的时间写下这个经历, 以此来引发被试产生怀旧; 同时要求控制组被试回想生活中的日常事件, 例 如上个星期发生的事情 , 然后写下关键词或故 事。之后再对这两组进行相关的测量, 最后比较 怀旧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在有关方面的差异。 上述三种方法中, 内容分析法的主要价值在 于有助于确定怀旧的内容、对象等因素; 问卷法 有助于探寻不同类型被试在怀旧水平、倾向上的 差异, 以及同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 并为实验研 究做个铺垫; 实验法则可以从因果关系上来研究 怀旧的功能。这三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的, 问卷编 第 4期 薛 婧等: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613 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内容分析法研究基础上进行 的, 而怀旧的实验研究也要在内容分析法确定的 因素基础上进行, 并在问卷法所测得的相关关系 上明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怀旧实验中对怀旧程 度的评估也要用到问卷法。 5 怀旧在实践中的运用 怀旧心理已被运用于市场营销、旅游开发和 心理治疗等实践领域中, 并且还有相当广泛的应 用前景。 5.1 市场营销 在市场营销领域, 营销者将怀旧视作消费者 的一种个性特征, 或一种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因素, 这种个性特征或偏好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 反应。利用消费者的怀旧心理进行产品促销、广 告设计和品牌宣传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辉 , 卢泰宏, 2006; Holak, Havlena, & Matveev, 2006)。 营销活动中怀旧刺激会引发消费者的怀旧情怀 , 勾起对过去的记忆, 从而产生购买产品的欲望。 英国知名糖果商吉百利 (Cadbury) 2008年发起了 一场怀旧运动, 以“怀旧能给人带来更美好的感 觉”作为消费诉求 , 将四年前已停产的吉百利 Wispa巧克力棒投放市场, 创下了一星期 100万根 的销售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美国的磨坊公司(General Mills)、百 事可乐公司(PepsiCo)和康胜啤酒公司(Coors), 也 向市场投放以往的老式产品, 在包装上按照能激 发人们怀旧情感的思路进行设计, 以此来提高产 品的销售量。 Pascal, Sprott 和 Muehling(2002)用定量方法 研究怀旧广告的促销效果, 结果显示由广告唤起 的怀旧情感能增加消费者对广告和品牌的好感 , 并提高购买产品的可能性。后续的研究也证实了 同非怀旧广告相比较, 怀旧广告能引发消费者对 广告和品牌更为积极的态度(Muehling & Sprott, 2004)。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所营造的过去生活场 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则成功的怀旧广告不 仅使南方黑芝麻糊这个品牌家喻户晓, 同时也给 商家带来了销售佳绩。 消费者怀旧同高水平的品牌忠诚度相关 (Volkov, Morgan, & Summers, 2008), 并且也是影 响品牌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Brown, Kozinets和 Sherry (2003)认为老品牌可以唤起过去经历的记 忆即一种个人怀旧, 也可以唤起兴趣相同的团体 成员的亲密感即一种集体怀旧。一个品牌同怀旧 紧密联系, 就具有了更好的市场价值。近年来像 蜂花、百雀羚、美加净等国货老字号化妆品牌以 其物美价廉、天然可靠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好 , 并在化妆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得到消费 者空前的信赖。剑南春、太白酒、泸州老窖等具 有一定历史年称的酒厂也以“怀旧”为主题进行 品牌的宣传, 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成效。 5.2 旅游开发 利用现代人怀旧心理的需要, 怀旧旅游也成 为了热门:寻根或是退伍军人团聚去缅怀以前浴 血奋战的战场是基于个人记忆的怀旧旅游; 红色 旅游为主的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纪念地的旅游 是基于集体记忆的怀旧旅游; 通过媒体传播而引 起的自然风光旅游是基于非记忆的怀旧旅游。怀 旧旅游可使消费者体验到更多的感官刺激, 触动 情感、引发思考与活动, 进而留下难忘的价值(蔡 明达, 2007)。陈钢化和黄远水(2010)对厦门游客的 实证研究表明怀旧是游客重游的动机之一。怀旧 同时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胡绿俊, 文军, 2009)。此外, 城市的怀旧资源也成为了人们对地 方文化追根溯源的载体, 当地具有传统文化的老 街建筑、饮食、歌舞表演、节庆活动、名人故居 等都充分利用了人们的怀旧情结。 5.3 心理治疗 回忆治疗(reminiscence therapy)中怀旧是关 键的内容, 回忆治疗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在老年 护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些研究已证实其疗效 (Bohlmeijer, Roemer, Cuijpers, & Smit, 2007; Wang, 2007)。让老年人看老照片和收藏品、听过 去的歌曲等能唤起其对往事的记忆, 鼓励老年人 谈论自己过去所发生的事情, 有助于老年人维持 对自己的关注, 促进其自我反思。回忆治疗就是 帮助老年人从鲜活的往事中找回自我, 改善其认 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促进其心理健康并提高其 生活质量。已有的研究表明, 回忆治疗对老年人 维持自我概念、减轻忧虑、提高自尊和生活满意 度有疗效 (Coleman, 2005; Chiang et al., 2010; Bohlmeijer et al., 2007)。回忆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的 614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19卷 干预效果已得到证实(Coleman, 2005; 史蕾 , 王 慧珍, 赵久波, 2007), 它可以有效防止或减轻老 年人的抑郁症状 , 并帮助抑郁的老年人应对危 机、丧失和生活变故(Hsieh & Wang, 2003)。冯辉 (2010)的研究表明团体回忆治疗也能缓解社区老 年人的抑郁症状。此外, 回忆治疗还可用于对老 年痴呆症的治疗 (Yamagami, Oosawa, Ito, & Yamaguchi, 2007), 帮助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消 除孤独感(Zhou et al., 2008)。 6 小结与展望 怀旧是一种思念过去时复杂的情绪状态, 它 既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有负面的, 还可以是 苦乐参半的。可以从文化、社会等不同角度对怀 旧进行分类。怀旧具有储藏正性情感、维持和提 高自我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面对当下的危机时统 一自我、适应生活等功能。当今世界的现代化、 全球化和信息化已驱使西方心理学家对怀旧心理 做了不少的研究, 国内在市场营销、旅游开发、 怀旧治疗上也有了一些以怀旧为主题的研究和应 用, 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 我国心理学界对怀旧的研究刚刚起步, 还有 许多工作要做。由于中西方的差异, 已经发展出 的怀旧结构可能不适合于中国人, 下一步我们将 根据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的特点, 对中国人的 怀旧性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编制出具有较高 信效度的怀旧量表; 与此同时加强怀旧的应用研 究 , 并拓展应用的领域 , 例如 , 将怀旧研究应用 于犯罪改造、政治思想教育、人际关系修复等方 面, 为构建和谐社会所服务。 参考文献 蔡明达. (2007). 建构怀旧情绪量表之研究—— 以地方老 街为例. 营销评论, 4, 163–186. 陈钢化, 黄元水. (2010). 城市旅游地游客重游动机实证研 究—— 以厦门市为例. 旅游科学, 24, 78–85. 冯辉 . (2010). 团体怀旧治疗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干 预效果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中南大学. 高辉, 卢泰宏. (2006). 西方消费者怀旧研究评介. 外国经 济与管理, 8, 26–33. 胡绿俊, 文军. (2009). 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 商业研 究, 382, 153–157. 史蕾, 王慧珍, 赵久波. (2007). 怀旧疗法对养老机构老年 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护理学杂志, 22, 9–10. Batcho, K. I. (1995). Nostalgia: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0, 131–143. Batcho, K. I. (2007). Nostalgia and the emotional tone and content of song lyric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0, 361–381. Batcho, K. I., Nave, A. I., & DaRin, M. L. (2010).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childhood experience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y. Retrieved June 5, 2010 from http://www.springerlink.com Baker, S. M., & Kennedy, P. F. (1994). Death by nostalgia: A diagnosis of context-specific cas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1, 169–174. Bassett, J. F. (2006).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discontinuity hypothesis: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mortality salience on nostalgia. Journal of Articles in Support of the Null Hypothesis, 4, 1–8. Barrett, F. S., Grimm, K. J., Robins, R. W.,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 Janata, P. (2010). Music-evoked nostalgia: Affect, memory, and personality. Emotion, 10, 390–403. Belk, R. W. (1990). The role of possessions in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a sense of pas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 669–676. Bohlmeijer, E., Roemer, M., Cuijpers, P., & Smit, F. (2007). The effects of reminiscence on psychological well_being in older adults: a meta-analysis. Aging Mental Health, 11, 291–300. Brown, S., Kozinets, R. V., & Sherry, J. F. (2003). Teaching old brands new tricks: Retro branding and the revival of brand mean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67, 19–33. Bryant, F., Smart, C. M., & King, S. P. (2005). Using the past to enhance the present: Boosting happiness through positive reminiscenc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6, 227–260. Chiang, K. J., Chu, H., Chang, H. J., Chung, M. H., Chen, C. H., Chiou, H. Y., & Chou, K. R. (2010). The effects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among the institutionalized ag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Geriatr Psychiatry, 25, 380–388. Coleman, P. G. (2005). Uses of reminiscence: Functions and benefits. Aging & Mental Health, 9, 291–294. Davis, F. (1979). 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New York: Free Press. Havlena, W. J., & Holak, S. L. (1991). "The good old days": Observations on nostalgia and its role in consumer behavior.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8, 323–329. Holak, S.L., & Havlena, W. J. (1998). Feelings, fantasies, and memori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nostalgia.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第 4期 薛 婧等: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615 42, 217–226. Holak, S. L., Havlena, W. J., & Matveev, A. V. (2006). Exploring nostalgia in Russia: Testing the index of nostalgia-proneness. Europea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7, 195–200. Holbrook, M. B., & Schindler, R. M. (1991). Echoes of the dear departed past: Some work in progress on nostalgia.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8, 330–333. Hsieh, H. F., & Wang, J. J. (2003). Effect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on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0, 335–345. Juhl, J., Routledge, C., Arndt, J., Sedikides, C., & Wildschut, T. (2010). Fighting the future with the past: Nostalgia buffers existential threa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4, 309-314. Kaplan, H. A. (1987). The psychopathology of nostalgia. Psychoanalytic Review, 74, 465–486. Leboe, J. P., & Ansons, T. L. (2006). On misattributing good remembering to a happy past: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gnitive Roots of Nostalgia. Emotion, 6, 496–610. Loveland, K. E., Smeesters, D., Mandel, N. (2010). Still preoccupied with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and preference for nostalgia produc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7, 393–408. Marchegiani, C., & Phau, I. (2007). Remembering the way it wa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historical nostalgia scale. In Thyne, M., Deans, K., & Gnoth, J. (Eds.),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Marketing Academy Conference, (pp.2000–2008). Dunedin: New Zealand. Marchegiani, C., & Phau, I. (2010). Away from “unified nostalgia”: Conceptual differences of personal and historical nostalgia appeals in advertising. Journal of Promotion Management, 16, 80–95. Mikulincer, M., Florian, V., & Hirschberger, G. (2003). The existential function of close relationships: Introducing death into the science of lov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7, 20–40. Mills, M. A., & Coleman, P. G. (1994). Nostalgic memories in dementia: A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38, 203–219. Muehling, D. D., & Sprott, D. E. (2004). The power of reflection,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nostalgia advertising effect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3, 25–35. Pascal, V. J., Sprott, D. E., & Muehling, D. D. (2002). The influence of evoked nostalgia on consumers’ responses to advertis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24, 39–49. Pyszczynski, T., Greenberg, J., Solomon, S., Arndt, J., & Schimel, J. (2004). Why do people need self-esteem?: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 435–468. Routledge, C., Arndt, J., Sedikides, C., & Wildschut, T. (2008). A blast from the past: The terror management function of nostalgi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132–140. Sedikides, C., Green, J. D., & Pinter, B. (2004). Self-protective memory. In D. R., Beike, J. M. Lampinen, & D. A. Behrend (Eds.), The self and memory (pp.161–179). New York, PA: Psychology Press.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 Baden, D. (2004). Nostalgia: Conceptual issues and existential functions. In J. Greenberg, S. Koole, & T. Pyszczynski (Ed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 (pp.200–214). New York: Guilford.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Arndt, J., & Routledge, C. (2006). Self and affect: The case of nostalgia. In J. P. Forgas (Ed.), Affect in social thinking and behavior: Frontiers in social psychology (pp.197–215).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Arndt, J., & Routledge, C. (2008). Nostalgi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304–307.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Gaertner, L., Routledge, C., & Arndt, J. (2008). Nostalgia as enabler of self-continuity. In F. Sani (Ed.), Self-continuity: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perspectives (pp. 227–239).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Routledge, C. R., Arndt, A., & Zhou, X. (2009). Buffering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facilitating cultural adaptation: Nostalgia as a psychological resource. In R. S. Wyer, Jr., C.-Y. Chiu, & Y.-Y. Hong (Eds.), Understanding culture: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p.361-378). 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Stern, B. B. (1992).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nostalgia in advertising text: The Fin de siecle effec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1,
本文档为【怀旧心理研究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042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6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02-18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