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势与气韵

气势与气韵

举报
开通vip

气势与气韵 2004年7月 第33卷第4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Jul.,2004 V01.33No.4 气势与气韵 张树天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 中国书法艺术常提到“气”,气乃书法之真谛所在。在书法创作与形象中常以“气势”、“气韵”等词 进行表述,“气势”是书法家对自然抽象摹写与内心世界传达结合的一种书法表现的特殊形...

气势与气韵
2004年7月 第33卷第4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Jul.,2004 V01.33No.4 气势与气韵 张树天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 中国书法艺术常提到“气”,气乃书法之真谛所在。在书法创作与形象中常以“气势”、“气韵”等词 进行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气势”是书法家对自然抽象摹写与内心世界传达结合的一种书法表现的特殊形式。气韵是书法家、书 法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互相惑知的产物。气韵生动乃书法所求的最佳效果。书法作品的气韵。是书法家品德情操、 生活阅历、文化修养以及艺术功力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产物。 [关键词】 书法;气;势;气势;气韵 [中图分类号]12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4)04.0091.06 中国书法艺术最为迷人的不是它表现出的形, 而是它传达出的那种精神,是书写者倾注于其中的 人文的东西。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认为,这就是它透 出的气和它表现出的神采。南朝书法理论家王僧虔 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书法之神采、气韵与绘 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一切中国艺术一样,其精神全 在一个“气”字。这“气”是以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 美学思想为基础,具体在书法艺术上形成的一种独 特的理论。有“气势”的作品最为动人心魄,“气韵” 生动成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亦是书法艺术 审美的第一准则和最高要求。 一、气之理论本源与概念 “气”是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最高观念之一。 莽莽宇宙之中,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从客 观到主观,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到社会,天体、万 物、心灵、艺术都以气为本源。“气”之一词,散见于 古代的哲学、医学、诗文等等之中,它的基本特征是 一种诉诸感知的生命力量。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 二气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矛盾与统一,是产生宇宙间 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因。它揭示了世间万物生存变化 的根本法则。“气”之说,从根源上探索,主要有两个 思想传统。一是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日:“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 气以为和。”【l】(嘲庄子日:“通天下一气耳。”庄子又 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 也。”“夫志,气之帅也,气,使之充也。”⋯㈣7’气分为 精神的和物质的,志气、意气、浩然之气等,即是精神 的;凡物质生成的、生理上的,本身的或吸收的气,都 是物质的。这两种“气”汇合在一起,贯注于天地之 间,便有一切之气。另一是儒家思想,<易经)日:“一 阴一阳之谓道,”管子日:“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 以其气。”⋯㈣07)‘‘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物之精, 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 鬼神,藏之胸中,谓之圣人。”⋯㈣54’这阴阳就是气, 阴阳之道即气的规律、运动。儒道两家的思想,是 “气”之理论思想的源头。 气,是物质存在,“气”即“器”,故“气”是形而下 的。气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先秦以前基本这样认为: 气是有不是无,气非形而是形之本;气为生之本;气 与心是相对的。汉唐以后,气的观念有了发展的看 法,有如下几点:一是气分清浊。天清气所生,地浊 气所降。体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二是气虽形之 本,但所本于虚空,虚空之宇宙所生成的。三是“天 【收稿日期]2004—05.25 【作者简介】张树天(1968.)。男,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91· 万方数据 有形体,所据不虚”(王充)。认为天地形成,分四个 阶段:太易,一切全虚无气;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 (器)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气、形、质都为形而 下,气、形、质浑然一体。 “气”之观念的发展,又使“气”之意义得到引申, 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理论。其引申意义主要有两个 方面: 一是由客观世界引申到主观世界。管子日:“大 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奇, 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 气。”⋯伸”们“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 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无失,是谓成德,德成 而智出,万物毕得。”将“气”延伸到“神性”,神性属于 气。王夫之日:“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天积 其健盛之气,故秩叙条理精密、变化而日新。”将“气” 引申到“理性”,理性属于气。 二是从美学上引申到人的审美心理构成。庄子 日:“天地有大美。”(最气盛)(乐记>:“情深而文明, 气盛而化神,和顾积中,英华发外。”【2}(洲’曹丕臼: “文以气为主。”王充<论衡>中指出:有气,外在形式 才是美的。气通过创作的物化过程,就凝结在艺术 形象上,气决定思想高度及审美价值。人之气质、人 之才气、人之艺术情趣、审美体验、审美理想等都属 于气之范畴。艺术境界讲“养气”,“充实自我”,这些 气的审美心理构成,形成气之范畴的审美标准,成为 欣赏的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气之说发展到书画中有四层意思:(1)认为气是 天地万物生存运动的原动力。“气”分为阳气——生 长、发展、运行之变之动力;阴气——蓄养、滋润、静 聚之力。阴阳二气相运化,作用于天地万物之生死 交替,中国绘画要表现的就是这种宇宙自然的奥秘; (2)“气”是指画家主观心理素质,或绘画创作前的心 理冲动状态,是主观与客观相感应而产生通感、共鸣 的瞬间心理状态;(3)在笔墨运行中,“气”是指一定 笔力的运用。阴阳二气矛盾作用相辅相成的辩证规 律在中国画笔法运用中无所不在。大则动静有时。 刚柔相济;小则浓淡、干湿、枯润、提按、疾徐、缓急, 都是气的具体化、形象化;(4)“气”就整体茴面来说, 是为表达一定的情感,运用形体,使之呈现一定的形 迹势态。 徐复观先生说:“其实,切就人身而言气,则自 <孟子·养气章>的气字开始,指的只是一个人的生理 的综合作用;或可称之为‘生理的生命力’。若就文 学艺术而言气,则指的只是一个人的生理的综合作 · 92· 用所及于作品上的影响。凡是一切形上性的观念, 在此等地方是完全用不上的。一个人的观念、感情、 想像力,必须通过他的气而始能表现于其作品之上。 同样的观念,因创作者的气的不同,则由表现所形成 的作品的形象(style)亦因之而异。支配气的是观 念、感情、想像力,所以在文学艺术中所说的气,实际 是已经装载上了观念、感情、想像力的气,否则不可 能有创造的功能。但观念、感情、想像力,被气装载 上去,以倾卸于文学艺术所用的媒材的时候,气便成 为有力的塑造者。所以一个人的个性,及由个性所 形成的艺术性,都是由气所决定的。前面所说的传 神的神,实际亦须由气而见。神落实于气之上,乃不 是观想性的神。气升华而融入于神,乃为艺术性的 气。指明作者内在的生命向外表出的经路,是气的 作用,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中最大的特 色。”{3“聊-鸲’这深得艺术个中三昧。 二、“气”之书法特性与地位 “气”,表现在书法创作与书法形象中,即是作品 中所显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动态风韵。中国古代美 学家认为,美源于物质的本源——“气”,“气”是艺术 家审美因素的总和,艺术家主观的“气”经过物化成 为蕴含于作品中的“气”是作品美感力量的本源。书 法讲气、讲阴阳哲理,使其成为一门抽象的富有“意 味”的艺术。“气”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和艺术境界的 追求,使一个艺术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做到法与 意、形与神、文与质、理与趣的完美统一,以积极进取 的精神求变、求雅、求美,在他的作品中赋予一种生 命力量,流露出一种高雅脱俗的风度,气实乃书法之 真谛所在。书法中的“气”,人们或称“书神”、”神 采”、“神韵”、“神气”、“风神”、“风采”、“书意”、“意 境”、“个性”等等,实质上这些用语的基本意义大致 都是一致的。具体在书法创作上,涉及“取气”、“养 气”、“行气”等问题。无“气”不成书,它是创作的源 泉、动力,也是效应、效果。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审 美特征。书论历来重视“气”,荆浩在<笔法记>中提 出的六要:“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四日景,五日 笔。六日墨。”【4】(聆"将气放在六法六要之首。在论述 书法作品的格调、风格时,首先看“气格”,这也相通 于其他文艺作品。 书论上常讲气骨、气调、气体、气度、气力、气脉、 气概等等,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即书法的“气格”问 题。“气格”一词在姜夔<续书谱>中论及到。后汉蔡 邕<九势>开篇日:“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 万方数据 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5】(㈣这“形势”即是“气”, 也是“取气”、“行气”。书法之“气”贯注于笔中,有自 己写气:意气、情气,即“精神之气”;有不拘刻画具体 之象,突破具象会意无穷的宇宙万物境界,与自然、 浑圆存在的运动之理同,即“自然之气”。书法艺术 便是以这两种“气”汇合在一起,融会为书法的“气 体”、“气象”,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是世上原始未有 的纸上之气象,能变幻和产生无比奇迹大观和美妙 的境界。 书法之气,绝不是“空”的,虚无缥缈的。是形气 相通、相并而出、相依而存的。书法之气,建立在点 画上,点画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元素,是气的附着 体,气直接附在点画之中。孙过庭<书谱>日:“傍通 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5】(n划“真以点画为形 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 质o"[5](P126)苏轼云:“笔墨形迹托于有形。”“张长史 (旭)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 逸。”[6](脚㈣刘熙载<艺概>日:“当知唯有点画处,笔 心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却反不到,何足之 可云。”¨】《P714’可见,书法必应从一点一画搞起。神 采、气韵从点画中体现。如若没有点画之形质,也就 神不附体了。 写字,离不开字形。结字是点画的组合,形质的 体现,形质主要是通过结字显现。孙过庭<书谱>日: “云积点画乃成其字”,“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 篇之准。”[5](P130)赵孟烦云:“形具而神生,”“传神者, 必以形。”其在评王羲之书法中日:“雄气之气出于天 然。”【7】(P17”结字的过程,就是“行气”的过程,但这过 程必须通过“心”去“养气”。蔡邕<笔论>日:“夫书, 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 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5】㈣’王羲之亦日:“夫 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 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 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 书,但得其点画耳。”【5】(踟’书法要以“心”去“养气”, 因为“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无论神、形都 终归于心。“养心”得笔势,笔势生结构。蔡邕日: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 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 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 者,方得谓之书矣。”【5】(㈣正如<九势>日:“凡落笔结 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 背。”【5】(㈣这种点画之间的往来之势,是“势来不可 止,势去不可遏”。故清人姚配中说:“字有骨肉筋 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书法布局是大章法,是字与字、行与行的大组 合。古人论字,先鉴章法、整体效果。南齐王僧虔 <笔意赞>日:“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书之大局,以 气为主。”【5】(眦’书法作品之优劣首先要统观全幅作 品在大小方圆、顾逆向背、揖让顾盼、曲直欹正、开拢 收纵、粗细短长、轻重疾徐、疏密聚散、淡浓枯湿、刚 柔锐纯、雄秀巧拙、断连承接、起伏动静等等,能否达 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在这黑白世界 之中,虚实相生、阴阳裂变,充分显现书法之笔情墨 韵、气象浑穆、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如星斗悬天, 疏密错综,自然成文,久观益美。书法线条里外都是 “气”,黑白虚实皆为“气”。邓石如“计白当黑”论,即 强调虚之空白实于外,虚自传神、墨实显形,是相生 相成的一个和谐统一完美的整体。书法之布局,古 人亦日“布自”,便是启示着生命、力、希望、宇宙、天 地万物,只有这“空白”,才能表现出无穷的容量、无 限的魅力。书法之美妙在这黑白之间,更有赖于这 “空白”的无形之上。中国的书画艺术重实更重虚。 这是其艺术的精髓所在。清笪重光(画筌>日:“虚实 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8】(P814’范唏之(对床·夜语> 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虚为 虚是空无,实不化虚,“实”无生命,实是有限的,虚是 无限的。“气”从实道生,更从虚道生,正如老子所 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三、书法之中的“势”与“气势” 书法之气。具体的又往往与势结合。在书法批 评论著中,以“势”为题的有许许多多,如蔡邕的<九 势>,王羲之的<笔势论>及卫恒的<四体书势>等。从 书法艺术的起源来看,书法是依附于文字的,有了文 字,才可能有书法。从书法艺术的论著中,我们可以 看到前人对从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的各种观点。蔡 邕<九势>“夫书肇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 生,形势出矣”【5】(鳓,道出了书艺产生的根本在于自 然。对于从自然现象中取其形态,以作为书法创作 灵感源泉的论述还可以从蔡邕、颜真卿述张旭笔法 及蔡希综等三人的观点中得到证实。蔡邕“为书之 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每见万类,悉书象 之”。“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5】(剐。怀素自 述草书所得:“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9】(P225)‘‘吾 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 蛇入草”[5】(心㈣。陆羽与刘熙载都讲到“夏云奇峰” 对草书创作的启发。韩愈在形容张旭的草书创作过 · 93· 万方数据 程时这样写道:“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 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 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o.[5](P292)古 人在书法创作中,获取灵感启发的方式还有从听觉 中得来的,宋朱长文(墨池编>载雷太简(江声帖>云: “近刺雅州,昼卧郡阁,因闻平羌江暴涨声,想其波涛 番番,迅急掀盖高下,蹶逐奔去之状,无物可以寄其 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相尽出于笔下矣。”古人从江 涛汹涌澎湃之声,联想到奔腾咆哮的气势,从中悟出 书法豪放不羁的创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是比较独特的,以至于对 当代书坛的创作思路也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师法自 然。师法造化的观点及看法,其最基本的精神,在于 从自然的环境和现象里寻取与书家主观相对应的 “物象”,以表达心中的一股“奇气”。具体呈现在作 品中,传达出所谓的“气势”。 客观世界中具有美学特征的各种事物,书家是 通过形象思维,融化在字的结体形态之中,“师自 然”、“师造化”对书家的启示并不是要求书法家像 “画家”或“雕塑家”那样去描绘具体的自然形象,而 是通过书家主观感受上的折光,将这些客观物象中 的各种可以构成美的要素,进行提取、抽象和转化, 熔铸于线条、笔姿和字的形态之中,因此,它虽然“纵 横有可象”却与具体物象并不那么肖似,而是有着相 契合的精神、意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雷太简昼 卧听江涛暴涨,是无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完成的,正 是他们懂得怎样抽取舞剑、奔涛形象中的一种“气 势”。忽有所悟,才能使心中之感,皆奔于笔下。诚 然,书法艺术内涵的“遭”,不单单是“势”所能涵盖 的,就“势”本身而言,通常也不单独而论,一般书论 也都代之以“气势”,这是由于“势”在书法中的特性 所决定的。书家正是通过从大自然中抽取的“势”来 寄寓作品之中,达到情感的宣泄。蔡邕在论及笔法 的九种方式时,之所以冠名以“九势”,用意皆在于 此。故而说,在书法艺术中作为构成汉字基本因素 的点画,原本于自然物象的启示与摹写,而“势”是作 为自然物象模写的另一种形式,客观地存在于点画 之中,在书法史上将“气”与“势”合而为一,称做“气 势”。书法艺术中对“势”的抽象模仿及运用,贯穿于 整个书法作品之中,“势”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形 态”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的。“势”在构成书作的因 素中,其原理相通,形式各有不同。陈绎曾在<翰林 要诀>中说“笔法,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 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 也”【5】(P48引,势在其中起到了笔断意连的作用,也就 · 94· 使“气”得以贯通。古人注意到造势的方法,并得以 成功的利用,“苏书,左伸右缩,米书,左缩右伸,皆自 出新意,不落唐人窠臼”,便是很好的例子。诚然苏 书、米书的取势方法,已不再局限于单独的笔势之 中。刘宋时的王微在<叙画>一文中说“横变纵化,故 动生焉”【8“嘲卯,气势是通过“横变纵化”得以体现 的,因此,作书者必须掌握“横变纵化”的动生程度, 也就必须“经营位置”。一般来讲气与势是一种平衡 的关系。作品是以气生,气大势大成大气势,气弱势 弱则无气势。气与势也是一种平衡,如果气弱,势大 气弱则显空洞或虚张声势,偏重任何一方都会直接 影响作品的视觉效果。“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 精神乃出”。“书之大局以气为主,使转所以行气,气 得则形体随之无不如意,古人之缄秘开矣”【51(M)。 从包世臣的论著中,可以看到“势”的运用必然与 “气”夹杂在一起,这是书法的精神所在,这也体现了 中华民族共有的审美观念。 可以说,气非势,势非气,既唇齿相依,又具有相 对的独立性。在书法中。势是气的表现方式,气是势 的本质所在,只有气势结合,作品才动人心魄。 四、书法之中的“气韵” 对于书法艺术来讲,气势的传达,最终是为了使 作品有高雅之“气韵”,气韵是书法家、书法作品和欣 赏者互相感知的产物。完全可以这样说,气韵是书 法艺术的生命线。书法之气前面已经说过,而作为 “韵”字,最早使用于音乐,是指声音中一种和谐的味 道,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异音相从谓之 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可见,音乐之韵是靠 体会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昆山之路icu常用仪器的管理名人广告失败案例两会精神体会 而知 的。然而在艺术中,往往音乐之韵会影响绘画之韵。 如唐代画圣吴道子为裴曼将军画肖像,坚持要对象 “舞剑一曲”,其目的无非是:作为创作者,在体味到 其中舞蹈与音乐的气韵后,随即将其传诸笔端,变为 书画之韵。“韵”其次用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伦鉴 识,指人的形体中流露出的一种特有的姿致美。<世 说新语·任诞>记述,“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所 谓“风气韵度”,实即“气韵”。另在河南荥阳出土的 刻于公元522年的<郑道忠墓志铭>上面,也有“君气 韵恬和,资望温雅,不以臧否滑心,荣辱考虑”等语, 可见“气韵”一词在当时已常连用。这无疑影响了六 朝以后的“气韵”之用。而书法之韵指的是韵味、韵 律等含蓄的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可以说,“韵”是中 国书画艺术的精髓所在。 书法之韵,存在于审美主体(欣赏者)和客体(被 万方数据 知觉的书法作品)的相互关系之中,是书法作品形式 的表现性诱发欣赏者产生的情感效益。韵不是纯客 体的属性,也不是纯主体的感觉,是审美主客体双向 运动,积极创造的结果。书法的韵,不在书法形象本 身,而在象外。韵也不在笔墨之中,而在笔墨之外。 书法的韵超越形象的笔墨,是欣赏中产生的新质。 书法之韵确是一种“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现象 状态,这一点古人也看到了。萧衍在<梁武帝评书> 中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 奇。”(4】(肿’超出字外谈字之美。王僧虔在<书赋>中 亦日:“形绵靡而多态。气凌厉其如芒。故其委貌也 必妍,献体也贵壮,迹乘规而骋势,志循检而怀 放。”【10】∞”这段话中的“形”与“气”、“妍”与“壮”、 “乘规”与“骋势”、“循检”与“怀放”两两对举,实际上 隐含了谢赫稍晚才提出的“气韵”观念。黄山谷跋张 芝帖云“伯英小纸,意气极类章书,精神照人,此翰墨 绝无侣者”,精神照人,正是欣赏中韵的生成,当然张 芝本身并不照人,是在欣赏者的读解下才“照人”的。 韵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有余味,如撞钟之余音,音之韵 来自声,韵不离声。书法的韵虽超越线条形象,但不 能含有通向抽象的“道”,道的体认是意境中的最高 层次。韵的体认只是意境审美的一个层次。意境审 美是多层次的复合结构。而韵的审美则有形态上的 多种差别。有意境的作品必定有韵味,有韵味的作 品未必一定有意境。书法中常说其作品有墨韵,即 是说在墨法的运用上有特色,它的形象、颜色给人暗 示,透露了某些耐人寻味的信息,与欣赏者某些经验 相吻合,因而值得反复品味。气韵的产生须赖创作 主体的学养。蒋骥写道:“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此 关系人的学问品诣,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 卷气。有书卷气即有气韵。”【8】(P51∞明朝的董其昌在 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董其昌善用淡墨,其作品 空灵幽远,虚幻缥缈。 书法不仅追求气韵合一,还要追求气韵生动。 成功的书法作品。无不贯穿着生动的气韵,呈现出优 美的意境。气韵是书法家一书法作品一欣赏者之间 通过双向交流,共同创造的。对于书法家来说,他必 须提供一个含有韵味信息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 欣赏者的审美对象。而欣赏者为能接受审美对象发 生气韵的信息,能与作品交流对话,必须具备对书法 语言的理解力和破译能力。有如黄山谷说的胸有千 卷书的学识修养等。这就要求欣赏者有超人的审美 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石鼓文,经过近千年的冷落。 在唐朝中期被发现,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利用他的妙 笔,写了一首长诗<石鼓歌>,高度赞扬了这件书法珍 品,他在诗中赞美其日“鸾翔凤翥仙山下,珊瑚玉树 交枝柯⋯⋯”之后,人们才重视起这件珍贵的书法作 品。李白在其草书歌行中盛赞怀素的草书“急风骤 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时 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 战”,形象地描述了怀素超人的书法气韵和惊人的书 写速度。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书法作品,有人深感其 中韵味醇厚,而有些人感觉平淡甚至感受不到呢? 这就与欣赏者本人对书法作品的语言感受能力和破 译能力有直接的关系了。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观 照、接纳本身就带有模糊的特点。一幅作品是一个 复杂的系统,欣赏者面对的是纷纭复杂、瞬息变化的 世界。线条结构的多元是复杂的一个因素。一个字 的线条变化可说是变幻莫测,一幅字就更使客体形 象不易捉摸。线条与线条之间,并不是互不关联的 世界,字与字的纠缠,行与行的顾盼,增加了体验形 式的模糊。尤其是有深度的作品。气韵虽然具有模 糊性,但这绝不是无,而是欣赏者能够确确实实感受 到的东西。书法欣赏者不能被动地接纳一件作品, 而是主动地参与创造新的作品。欣赏者主体这个 “调谐器”如果性能较差,反应不灵敏,接收不到作品 发生的信息,或者虽能收到信息,却无法调整自身的 图式。无法与对象交流,主、客体之间产生了隔膜,不 能顺利地同步,因此,就难以体会到其气韵,这就是 审美效应的差异。气韵的差异来自个体的差异。这 种差异,就是理解作品之前形成的知识结构、文化心 理结构、意识形态观念等理解结构。刘熙载云:“书 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 阳也。”“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 书。”[5】(P713’这种秉中执两的观点为绝大多数论者所 坚持,谢赫称之为“力道韵雅”,郭若虚名之日“气、韵 双高”,谢榛讲得更明确“气贵雄浑,韵贵隽永”。然 而,在艺术实践中常有二者不能得兼的情形,于是造 成弊病。姜夔指出:“气象欲其雄浑,其失也俗。”“韵 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刚’明代唐志契的<绘事 微言>、清人唐岱的<绘事发微>都讲过类似的观点。 当欣赏者在欣赏书作时,若他已具备了面对作品背 景的文化知识,已经掌握了书法语言的运用等等,就 会深入到书法线条与结构之中,对之进行形式体验, 这前期准备便与对象发生联系,或补充,或拓展,或 创造。由于各人的知识结构,欣赏理解水平不同,理 解作品便不一样,感受到的气韵便各有区别。所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霄特”,就是这个道理。 · 95· 万方数据 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就是一个感性多样的统一的 结构。书法作品的形式是感性的,它的线条、墨色、 空间结构勾茴成对象的轮廓,交叠、分割成多姿多态 的空间。说它是多样的,是因为书法形象本身异常 丰富,千变万化的线条运动,浓淡干湿色彩的互相渗 透,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高度和谐、高度有序的统一 整体。损害和缺少了其中的一部分,就不成其为一 件完美的书法作品。如果随意挪动、调换各部分的 位置,也就破坏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书法作品 的表现,确立了这个艺术世界的统一性。它仅仅服 从情感逻辑的一种内部凝聚力。因此,书法作品的 欣赏,常常是一种直觉的观照,是对作品的完整把 握。而在这种观照中所知觉到的气氛,一种照人的 精神,便是气韵。书法乃书法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这首先要求书法家具有深厚的书内功,具有随心所 欲、挥洒自如而不逾规矩的能力,又要具备文学、美 学、哲学等广泛的书外功,才能创造出超俗绝伦、气 韵流美的艺术作品。同样,欣赏者要具有较全面的 艺术修养和文化根底,具有对书法的读解能力、领悟 能力和鉴赏水平,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充分感 受到书法作品所蕴含的浓厚气韵和非凡的意境。 书法之气、气势、气韵,是其关键所在,谁解开了 这把连环锁,书法艺术之门便訇然中开,否则,就永 远是门外汉。 [参考文献] [1]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张岱年.儒家经典[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 [4]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5]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6]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 出版社,1993. [8]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 版社。2000. [9]潘运告.中晚唐五代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 社。1997. [10]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 1990. MOMENTUMANDCHARACTER ZHANGShutian (LiberalArtsCollege,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Huhhot,InnerMongolia,China010022) AbstractThe“spirit”oftenmentionedinChinesecalligraphyart,thespiritisthetrueessenceincalligraphy. Thecreationandimagesincalligraphyisoftenexpressedbythewordsandexpressions,suchas“momentum”or “character”.“Mementum”isaspecialwayofcalligraphyexpressionwhichcalligrapherscombinethenaturalab— stractimitationwiththeirowninnerworld,while“character’’istheresultofmentalperceptionthroughsensory organsofcalligraphers,calligraphyworksandappreciators.Theconcept“spirit—resonancelife。movement’’isthe finesteffectrunafterbycalligraphy.Thecharacterofcalligraphyworksarethecomprehensiveproductofthe insideandoutsidefactors,suchasthemoralcharacterandsentiment,lireexperiences,culturalaccomplishment andartisticefficacy,ete. Keywordscalligraphy;thespirit;power;momentum;character [责任编辑张九玲] ·96· 万方数据 气势与气韵 作者: 张树天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刊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04,33(4) 参考文献(10条) 1.王镇远 中国书法理论史 1990 2.潘运告 中晚唐五代书论 1997 3.俞剑华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2000 4.崔尔平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1993 5.苏轼 苏轼文集 1986 6.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 1979 7.胡经之 中国古典美学丛编 1988 8.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2001 9.张岱年 儒家经典 1997 10.二十二子 198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mgsfdxxb-zxshkxb200404018.aspx
本文档为【气势与气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410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5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24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