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举报
开通vip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 西安市 710054) 关键词:陕西高陵县 马家湾遗址 客省庄文化 新石器时代 KEY WORDS:Gaoling County in Shaanxi Majiawan site Keshengzhuang Culture Neolithic period ABSTRACT:In 2004, the 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excavated the Majiawan site. Archa...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 西安市 710054) 关键词:陕西高陵县 马家湾遗址 客省庄文化 新石器时代 KEY WORDS:Gaoling County in Shaanxi Majiawan site Keshengzhuang Culture Neolithic period ABSTRACT:In 2004, the 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excavated the Majiawan site. Archaeologists found five house remains, one pottery kiln, and four pits. The unearthed artifacts include guan jars, li tripods, jia tripods,pen basins, and gui steamer. These important finds provide new materials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Keshengzhuang Culture in the Wei River valley. 图一 马家湾遗址地理位置图 马家湾遗址南邻渭河,北界泾水,西接梁村 塬,向东不远即为泾渭汇流处(图一),位于渭河北 岸二级阶地,行政区划属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泾渭 工业园西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厂区内。2004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在该厂区进行了 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近 15000平方米,清理了一批 新石器时代的房址、灰坑和战国至唐代墓葬 147 座。现将发掘所获新石器时代遗存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及遗迹分布 该遗址地层堆积简单,因早期文 化层已遭到破坏,耕土层之下为近代文化层,近 代文化层之下即露出龙山时期的遗迹。现以 T1 北壁剖面为例,简介如下: 第①层:现代耕土层。厚 30 厘米,灰褐色,土 质疏松,包含有植物根系。 第②层:近代文化层。厚 70 厘米,灰黄色, 土质较疏松,包含有植物根系和少量碎砖瓦。 二、遗迹 本次发掘共清理龙山时代的房址 5 座,陶窑 1 座,灰坑 4 个(图二) ,从各遗迹单位的出土物 判断,这些遗迹均属同一时期同一文化的遗存。 (一)房址 5 座房址编号 F2 ~ F6,均为半地穴式。现分 述如下: 1. F2 位于厂区西北,开口于②层下。由房 基、门道、院落组成(图三)。房基平面形状为圆 角方形,略呈袋状。上部南北长 300、东西宽 260、底部南北长 340、东西宽 280、残高 100 ~ 108 厘米。房内地面及壁面施有白灰,中部有一圆形 烧土面,直径 82 厘米。房址北端中部发现柱洞 3 处。门道位于南侧偏东,长 86、宽 76 厘米。门道 之南发现有活动面,由北向南倾斜,北端呈弧形, 东西宽 320 ~ 450 厘米,南北长 610 厘米,地面有 踩踏痕迹,较坚硬。活动面南端发现有道路和渗 37考古与文物 2011 年第 6 期 图三 F2 平、剖面图 井,道路位于活动面南侧偏东,东南走向,呈斜坡 状,长 300、宽 200 厘米,路面垫有 14 ~ 18 厘米厚 的草木灰。渗井位于活动面南端偏西,口径 80、 深 320 厘米,井内上部填五花土,下部为淤土。 房内填土可分两层: 第 1 层,红褐色土,质坚硬,厚 52 ~ 62 厘米, 包含少量夹砂陶片。 第 2 层,黄褐色土,质疏松,厚 46 ~ 48 厘米, 包含夹砂陶片,灰陶为主,少量红陶,纹饰以绳纹 居多,可辨器形有罐、盆。 为搞清房址施白灰情况,对房基残存墙壁和 地面进行解剖。通过门道西壁解剖可知,壁面先 涂抹 1 厘米厚草拌泥,再涂抹厚 0. 2 厘米白灰, 后抹光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通过房内中部地面解剖可知,地面 可分 3 层,第一层为草拌泥和厚 0. 3 ~ 0. 5 厘米 的白灰面,其下为草拌泥,厚 2 ~ 4 厘米;第二层 为黄褐色土,质坚硬,夹杂有烧土块,厚 8 ~ 14 厘 米;第三层为黄褐色土,质坚硬,厚 7 厘米,有黑 色烧烤痕迹,发现陶片一块,可能为早期居住面。 由解剖观察,该房址后期在原居住面垫土,长期 延续使用。 2. F3 位于厂区西北,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层下。 由房基、门道、院落组成(图四)。房基平面形状 为圆角长方形,略呈袋状。上部南北长 320、北 宽 253、南宽 268、残高 90 厘米。房内地面及壁 面均施有白灰,厚 5 厘米。房基中部偏西发现有 一圆形柱洞,直径 30、深 30、底部填有 10 厘米厚 的碎陶片。中部有灶坑,近圆形,直径 80 厘米。 门道位于南侧,长 45、宽 110 ~ 130 厘米,门道出 口东西两侧均放置有不规则石块。门道之南发 现有活动面,宽窄与房基基本一致,呈斜坡状,地 面有踩踏面,呈黑褐色,质坚硬,厚 2 厘米,西侧 被一晚期灰坑打破。房内填土可分两层: 图四 F3 平、剖面图 第 1 层,红褐色土,厚 0 ~ 85 厘米,包含少量 夹砂陶片。 第 2 层,黄褐色土,厚 37 ~ 45 厘米,包含陶 片和石块。陶片多为夹砂灰陶,少量泥质灰陶, 素面居多,纹饰可见绳纹、篮纹,可辨器形有罐、 斝。 3. F4 位于厂区中部偏东,开口于②层近代 文化层下。由房基、门道、院落组成(图五)。房 基平面为长方形,四壁呈弧形内收,略呈袋状。 上部南北长 326、北宽 295、南宽 288 厘米,下端 南北长 330、东西宽 318、残高 140 厘米。壁面与 地面均施有白灰,房基中部偏北有圆形灶台,直 径 106 厘米,表面有黑色烧烤痕迹。门道位于南 壁中部,北宽 110、南宽 90、深 60 厘米。活动面 位于门道南端,呈扇形,东高西低,东西宽 460、 南北长 320、踩踏痕迹清晰。门道东南发现道 路,残长 360、宽 100 厘米,踩踏面坚硬,厚 6 ~ 10 厘米。房内堆积可分两层: 第 1 层,红褐色土,质坚硬,厚 60 ~ 70 厘米, 包含少量夹砂陶片。 第 2 层,黄褐色土,质疏松,厚 70 ~ 80 厘米, 包含陶片、红烧土、草木灰。陶片多为夹砂,灰陶 为主,少量红陶,纹饰以绳纹居多,可辨器形有双 耳罐、鬲。 4. F5 位于厂区中部,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 层下,被 M49、M53 打破。由房基、门道、院落组 47 考古新发现 图五 F4 平、剖面图 成(图六)。房基平面为圆角方形,略呈袋状。 上口南北长 346、底部南北长 352、北宽 240、南宽 320、残高 120 厘米。房内壁面与地面均施有厚 1 厘米的白灰。房基中部偏北有椭圆形灶坑,直径 90 ~ 110 厘米,面呈黑褐色,周有一圈红烧土。 门道位于房基南部,平面呈梯形,北宽 90、南宽 104、深 130 厘米。门道南侧发现有活动面,平面 呈扇形,东侧被 M49 打破,残存部分南北残长 212、北宽 210、南宽 405 厘米。 5. F6 位于厂区南部偏西,开口于②层近代 文化层下。半地穴式建筑,由房基、门道、活动场 地组成(图七)。房基平面为长方形,四角呈圆 弧状,东西长 340、南北宽 275、残高 30 ~ 36 厘 米。房内地面及壁面均施有厚 4 厘米的白灰。 房基中部有一灶坑,近似圆形,东侧不规则,长 71 ~ 130 厘米,残存红烧土和烟熏痕迹。房基西 侧部分出现坍塌现象,底部凹凸不平。门道位于 东壁偏北,平面呈方形,东西长 44、宽 66 ~ 70、深 15 ~ 18 厘米,北端东西两侧各放置有不规则石 块。活动面位于门道东侧,部分被打破,南北残 长 290 ~ 304、东西残宽 60 ~ 92、底部凹凸不平。 房内堆积五花土,质疏松,杂有少量红烧土 块、草木灰,包含有少量陶片和兽骨。陶片以夹 砂灰陶为主,次为夹砂红陶,少量泥质灰陶,素面 居多,纹饰可见绳纹、篮纹,可辨器形有斝、鬲、盘 等。 (二)陶窑 仅 1 座。Y2 位于厂区中部,开口于②层近 代文化层下,由窑室、火膛、火门、操作间组成(图 八)。 窑室:平面呈扇形,南北 150、东西 130 厘米。 窑床被火道分隔,长 122、宽 30 厘米,底部呈东低 西高的斜面。南北两侧各有一条 8 ~ 10 厘米宽 的支火道,上有不同形状的烧结面残块。 火膛:位于窑室与火门之间,东西 96、南北 130 厘米,壁面均为青色烧结面。 火门:位于火膛与操作间之间,平面呈扇形, 宽 40、高 30、深 20 厘米,壁面为红色烧结面。 图六 F5 平、剖面图 操作间:平面近似瓶形,西高东低,东西长 242、南北 230、深 218 ~ 238 厘米。填土包含有草 木灰、陶片等,以夹砂灰陶为主,次为夹砂红陶, 少量泥质灰陶,素面居多,纹饰有绳纹、篮纹,可 辨器形有斝、鬲等。另在操作间西南部发现一斜 坡路面,长 140、宽 70 厘米。 (三)灰坑 共 4 个,编号 H1 ~ H3、H6,均为袋状。 H1 位于厂区中部,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 层下。圆形袋状,平底,口径 410、底径 460、深 60 厘米(图九,1)。坑内堆积为灰褐色土,土质松 软。包含有少量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红 陶,素面居多,纹饰有绳纹、篮纹,可辨器形有夹 砂侈口罐、鬲、斝。 H2 位于厂区中部,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 层下。椭圆形袋状,平底,口径 275 ~ 300、底径 600、深 330 厘米(图九,2)。坑内堆积为五花土, 质疏松,夹杂有草木灰、碳屑。包含有少陶片和 兽骨,夹砂陶较多,少量泥质陶,灰陶数量多于红 陶,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可辨器形有 罐、鬲。 H3 位于厂区中部,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 57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图七 F6 平、剖面图 图八 Y2 平、剖面图 层下。椭圆形袋状,平底,口径 219 ~ 300 厘米, 底径 300 ~ 320 厘米(图九,3)。坑内堆积为灰褐 色土,土质松软。包含有少量陶片,以夹砂灰陶 为主,少量泥质红陶,纹饰有绳纹、篮纹,可辨器 形有夹砂侈口罐、斝、鬲、鬶。 H6 位于厂区东南,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 层下。圆形袋状,平底。口径 296、底径 412 厘 米,深 190 厘米(图九,4)。坑内堆积为灰褐色 土,质坚硬,夹杂有少量烧土块。包含有少量夹 砂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鬲。 三、遗物 (一)陶系与制法 各遗迹单位出土物均为陶器。现以 8 个典 型单位(H1、H2、H3、F2、F3、F4、F6、Y2)进行统 计分析如下: 陶器夹砂灰陶数量最多,占总数的 73. 4%; 次为泥质灰陶,占 14. 4%;夹砂红陶再次之,占 8. 6%;泥质红陶、夹砂褐陶数量最少,仅分别占 到 3. 2%、0. 4%。 纹饰中素面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数的 39. 1%;绳纹次之,占总数的 35. 5%,多饰于罐类 器物的腹部,均纵向排列;篮纹也占一定比例,占 总数的 25. 2%,多饰于罐类器物的腹部,多横向 排列;其他纹饰如方格纹、弦纹,均较少见,各分 别占 0. 1%。 陶器制法有手制、轮制和模制,多为手制,部 分陶器器形不太规整,陶胎厚薄不太均匀,少量 经过慢轮修整,口部留有同心圆纹路;模制法仅 用于三足器的足部,部分袋足内壁发现有“反绳 纹”;轮制较少,仅用于小型陶器,少数陶器内壁 可见清晰的凹槽,底部可见细密均匀的同心圆纹 路,制法已相当成熟。 图九 灰坑平、剖面图 (二)陶器器形 陶器器形主要有罐、鬲、斝、盆、鬶等 5 类。 1.罐 为数量最多的器形,共 25 件,占总数 的 44. 6%。形式多样,根据口部形状可分为侈 口夹砂罐、喇叭口罐、双耳罐三类。 67 考古新发现 图一 出土陶器 1 ~ 4. 侈口夹砂罐(F2∶、F4∶6、Y2∶5、H3∶1) 5 ~ 7. 喇叭口罐(H1∶1、Y2∶4、 F3∶1) 8 ~ 10. 双耳罐(F4∶1、F4∶7、H2∶2) 侈口夹砂罐 口外侈,颈稍束,腹部圆鼓。 F2∶1,夹砂灰陶,侈口,圆唇,束颈,圆腹,平底,颈 以下饰纵向绳纹。口径 13. 6、腹径 18. 6、底径 11、壁厚 0. 7 厘米,高 23 厘米(图一,1;封三, 5)。F4∶6,夹砂灰陶,侈口,方圆唇,束颈,圆腹, 腹饰纵向绳纹。口径 13. 6、腹径 17. 2、壁厚 0. 7、 残高 17. 6 厘米(图一,2)。Y2∶5,夹砂灰陶,侈 口,尖圆唇,束颈,花边口沿,腹饰纵向粗绳纹。 口径 14 厘米,壁厚 0. 6 厘米,残高 13 厘米(图一 ,3)。H3 ∶1,夹砂灰陶,口微侈,尖圆唇,领较 高,束颈,腹饰纵向绳纹。口径 10、壁厚 0. 5、残 高 11 厘米(图一,4)。 喇叭口罐 口外侈呈喇叭状,领部较高。 H1∶1,夹砂红陶,侈口,尖圆唇,斜直高领,呈喇叭 状。口径 20. 8、壁厚 0. 6、残高 9. 5 厘米(图一 ,5)。Y2∶4,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斜直高 领,颈饰几道浅凹弦纹。口径 10. 8、壁厚 0. 6,残 高 8 厘米(图一,6)。F3∶1,夹砂灰陶,侈口,圆 唇,斜直高领,领饰横向篮纹。口径 22 厘米,壁 厚 0. 8、残高 11. 2 厘米(图一,7)。F4∶4,泥质 灰陶。侈口,尖圆唇,斜直高领,呈喇叭状,折肩, 斜腹,平底,颈饰两道浅凹弦纹,肩部磨光, 腹饰斜向篮纹。口径 12. 6、肩径 19. 4、底径 9. 6、壁厚 0. 7、高 28. 4 厘米(图一一,7;封 三,6)。 双耳罐 F4∶1,泥质灰陶,侈口,圆唇, 束颈,鼓腹,平底,口、腹部由带状耳相连, 下腹饰横向篮纹。口径 12. 3、腹径 17、底径 9. 3、壁厚 0. 8、高 21 厘米(图一,8;封三, 1)。F4∶7,夹砂褐陶,陶色不纯,侈口,尖圆 唇,束颈,鼓腹,口、腹部由带状耳相连,颈 饰横向篮纹,腹饰纵向绳纹。壁厚 0. 7、残 高 18. 2 厘米(图一,9)。H2 ∶2,泥质灰 陶,表面磨光,口部已残,鼓腹,腹下斜收, 小平底,腹内壁留有轮制留下的清晰凹槽, 底部有细密的同心圆纹路。腹径 10. 8、底 径 4. 6、壁厚 0. 4、残高 8. 6 厘米(图一, 10)。 2. 鬲 数量较多,共 19 件,占总数的 33. 9%。均为夹砂陶,多为口沿残片,可复 原者较少。H6∶1,夹砂灰陶,侈口,尖圆唇, 敛颈,下接三袋状足,袋足外鼓。颈以下饰 纵向绳纹。口径 16. 2、高 30. 8 厘米(图一一,1; 封三,4)。H2∶1,夹砂灰陶。侈口,尖圆唇,颈微 敛,下有三袋状足,足跟较钝,一侧有一宽带状 耳,由颈下部起至腹部饰纵向绳纹。口径 14、高 25 厘米(图一一,2;封三,3)。F4 ∶5,夹砂灰陶, 仅存口部,侈口,尖圆唇,束颈,圆腹,口、腹部由 桥形耳相连,颈以下饰纵向细绳纹。口径 18、壁 厚 0. 7、残高 24. 4 厘米(图一一,4)。F4∶2,夹砂 灰陶,下部已残,仅存口部,侈口,圆唇,敛颈,颈 部抹光,颈以下饰纵向绳纹。口径 19. 5、壁厚 0. 6、残高 13. 6 厘米(图一一,3)。Y2∶3,夹砂灰 陶,仅存口部,侈口,圆唇,敛颈,口腹之间有一耳 相连,颈以下饰横向篮纹。壁厚 0. 8、残高 15. 6 厘米(图一一,5)。Y2∶2,夹砂灰陶,仅存口部,口 微侈,圆唇,颈微敛,沿外附一带状耳。壁厚 0. 8、残高 11 厘米(图一一,6)。F4∶3,夹砂红陶,形 体较小,侈口,尖圆唇,敛颈,下有三袋状足,一侧 上有一带状耳,颈以下饰纵向绳纹。口径 8. 2、 高 13 厘米(图一一,8;封三,2)。 3.斝 共 9件,占总数的 16. 1%,多为斝足,口 部残片较少。H1∶2,夹砂灰陶,直口微敛,方唇,一 77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图一一 出土陶器 1 ~8. 鬲(H6∶1、H2∶1、F4∶5、F4∶2、Y2∶3、Y2∶2、Y2∶1、F4∶3) 7. 喇叭口罐(F4∶4) 9 ~12.斝(H1∶2、H1∶3、Y2∶6、H3∶2) 13. 盆(F6∶1) 14. 鬶(H3∶3) 带状耳与口齐平。壁厚 0. 8、残高 8. 6 厘米(图一 一,9)。H1∶3,夹砂灰陶,袋足肥大,足尖较钝,表面 饰斜向篮纹。残高 10厘米(图一一,10)。Y2∶6,夹 砂灰陶,袋足呈锥状,足尖较钝,饰斜向篮纹。残 高 8. 4 厘米(图一一,11)。H3∶2,夹砂灰陶,锥状 袋足,足跟较高,足尖较锐,内壁光滑。残高 19. 7 厘米(图一一,12)。 4.鬶 数量较少,仅 1 件,占总数的 1. 8%。 H3∶3,泥质红陶,器壁薄,平口,前端有流,呈葫芦 形,高领,下接三袋足,一侧有一带状耳,略高于 口部,耳饰六道纵向凹弦纹。口径 11. 4 ~ 12. 4、 壁厚 0. 3、残高 15 厘米(图一一,14)。 5.盆 数量较少,仅 2 件,占总数的 3. 6%。 F6∶1,泥质灰陶。敞口,方圆唇,斜腹,平底。口 径 16、底径 8. 7、高 4. 5 厘米(图一一,13)。 四、结语 马家湾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是发现了一些 新石器时代的房址,出土了一批陶器。通过资料 的整理,我们对这批遗存的文化性质有了初 步的认识。 清理的 5 座房址均仅残存房基部分,平 面为圆角长方形或近方形;房内中心处设灶, 地面与墙面均普遍涂抹白灰;门道多朝南,门 外有可能是院落的踩踏面,有的还与聚落中的 道路相连。从结构方面看,残存的墙壁均向内 弧收,房基四周及居住面少见柱洞。相似结构 的房址还见于陕西旬邑下魏洛龙山时代遗 存[1],故很可能是窑洞式建筑。 遗物方面,陶器以灰陶(87. 8%)为主, 兼有少量红陶和褐陶;陶质以夹砂(82. 4%) 为主,泥质较少;纹饰有素面(39. 1%)、绳纹 (35. 5%)、篮纹(25. 2%)、方格纹(0. 1%)、 弦纹(0. 1%) ;器形有的罐(44. 6%)、斝 (16. 1%)、鬲(33. 9%)、盘(3. 6%)、鬶 (1. 8%)等。上述特征均与陕西长安客省庄 遗址二期[2]、临潼康家遗址[3]相同或相近。 因此,该遗址文化性质应属渭水流域的客省 庄二期文化。 马家湾遗址的发掘,出土了一批客省庄 二期文化的遗迹和遗物,特别是这批房址的 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内涵提供 了新的资料。该遗址位于关中中部的泾渭交汇 处,新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探讨客省庄二期文化的 时空分布及区域性特征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领队:焦南峰 发掘:焦南峰 王保平 马永嬴 杨武站 曹 龙 绘图:刘君幸 照像:张明惠 执笔:马永嬴 杨武站 曹 龙 邸 楠 [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等.旬邑下魏洛[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M]. 北京:文物出 版社,1963.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临潼康家遗址 1987 年发掘简报 [J].考古与文物,1992(4). (责任编辑 张鹏程) 87 考古新发现
本文档为【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897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07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