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举报
开通vip

史学概论史学概论 05历史教育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史学发展呈连续发展、不断提高的态势,我国古代史学发展水平之高,举世无匹。古代中国长期维持了官修史书的传统。 2、天命史观 天命史观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史观。西汉,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和历史根据。及至宋朝朱熹宣扬“天理”史观,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并视程朱理学宣扬的封建纲常伦理源自“天理”,为封建统治秩序披上了神圣的、合法的外衣。 3、古代中国的天命史观往往与历史循环...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05历史教育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史学发展呈连续发展、不断提高的态势,我国古代史学发展水平之高,举世无匹。古代中国长期维持了官修史书的传统。 2、天命史观 天命史观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史观。西汉,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和历史根据。及至宋朝朱熹宣扬“天理”史观,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并视程朱理学宣扬的封建纲常伦理源自“天理”,为封建统治秩序披上了神圣的、合法的外衣。 3、古代中国的天命史观往往与历史循环论互为表里,相互补充。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的理论,把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替看作土、木、金、火、水五德的循环。他认为,五德循环反映的是天意,每一转变关头,天必显示种种迹象予以昭示。 4、中国的封建正史,从《春秋》《左传》到二十四史,几乎大都是以帝王将相的活动为中心编纂而成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正统的历史观,便是这种以天命为本、以历史循环为形式、以帝王英雄为中心的史观。 5、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论、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都是以揭示客观世界运动的某个领域内的规律为任务。就科学性而言,它们是一致的。这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共性,有着相通的一面。但同时,历史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历程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两者之间又存在根本的区别。所以,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 首先,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科学与史学也因而具有统一性。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生发展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不仅表现在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方面,更重要的是从自然科 第三,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特别是在今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6、实际上,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远较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更为密切。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并非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一般和个别、指导性理论和实证性基础的关系。 7、我们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整个历史学的分支学科粗略地归纳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和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等三大部类,加以具体探讨。 8、中国封建社会中历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战国秦汉时期、(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唐、宋、元时期、(四)明清时期 9、为什么说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是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具有示范意义的一部历史著作。 《中国古代史》按进化论观点,依据考古学等方面的成就,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大时代,“传疑期”“、化成期”、“极盛期”“、中衰期”、“复盛期”、“退化期”、“更化期”七个时期,把中国历史放在连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考察,试图展示中国社会历史的进化规律。突破了传统史学编年、纪传和纪事本末三大体例的限制,采用篇、章、节的历史编纂体例,以年代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变化为纬,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简明扼要而又完整明晰地描述出来。 10、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反对天命、循环史观,反对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及其纲常伦理,提倡人性、理性史观,宣扬历史进化论。以人性、理性为基础、以历史进化为内容的历史观来呼唤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的维新和改革,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2、反对把历史撰述归结为给统治上层立传续谱,主张写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历史、社会的历史。他们提出,写历史不能只供统治者体验安邦治国之道,而应面向广大国民,启迪民智。 3、在史书编纂体裁上,便于综述和论证的章节体,代替了古代史书盛行的编年、纪传等体裁,成为史书撰述的主要体裁。 11、历史认识客体 历史认识客体是一个与历史认识主体相对应的范畴,正如一位历史研究者只有在现实的历史认识活动中,在与对象的认识关系中才能实现和确证他是历史认识主体一样;客观存在的历史也只有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在与主体的认识关系中才能获得历史认识客体的地位。也就是说,历史认识客体是指那些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同主体一起构成历史认识活动结构的两极、并发生实际的认识关系的客观历史,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等。 12、怎样对历史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呢? 由于在历史著述中直接显示出来的历史认识主要包含史实判断和理论解释性判断这样两个层次,由此决定,对历史认识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的检验,也相应地分为对史实判断的检验和对理论解释性判断的检验这样两个层次。 对史实真伪判断的检验主要是考察原来的史实判断的依据的史料是否充分,对史料真伪的考辨及其含义的理解是否准确,与已知的或新发现的相关史料或史实是否互相矛盾,等等。对史实真伪判断的检验,是对整个历史认识的进行检验的基础,因为史实判断是理论解释性判断的依据和根基。如果依据和根基经过检验证明是不可靠的,理论解释性的判断就会成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有时,一项关键性的史料或史实依据如果被证明是伪品,会导致整个的理论解释性判断被全盘否定。 对理论解释性判断的检验,要以对史实真伪判断的检验为基础和前提,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史实判断本来就是理论解释性判断的依据。但是,即使某项理论解释性判断所依据的一件件史料和史实都经过检验证明是符合实际的,对那些史料、史实的历史含义及其因果关系和规律性、价值性判断也未必就一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还需要对理论解释性判断本身进行检验,主要就是对理论解释性判断所依据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历史观进行理论和逻辑的检验,最终要归结到由社会历史运动的实践来检验。 13、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历史认识真理的两个属性,任何一个历史认识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只有绝对性而没有相对性或是只有相对性而没有绝对性的历史真理是不存在的。 具体地说,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包含了三个含义: 一、通常我们用绝对性来表示某一历史认识真理所包含的客观性内容,用相对性来表示这些客观性内容的近似性、不完全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历史认识真理对认识客体的反映总是近似的、不完全的,这是它的相对性;但是,近似的和不完全的反映又包含了不依赖反映者为转移的客观性内容,这是它的绝对性。 二、通常我们用绝对性来表示一种局部的完满的历史认识,用相对性来表示这种局部完满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历史认识真理相对于某一个具体限定的范围和条件来说,它是完满的和确定的,这是它的绝对性;一旦改变了具体限定了,这是它的相对性。 三、通常我们用绝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至上性,用相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非至上性。历史本身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反映这个无限发展过程的历史认识的真理,只能在人们的世代的无限系列中实现。人类的历史认识“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也就是说,按人的思维本性和认识能力来说,可以从无限多样的历史客体获得客观性的内容,这是它的绝对性;从思维的个别实现和每次实现来说,只能通过对有限的、暂时的历史客体的认识有条件地获得客观性的内容,这是它的相对性。 14、为什么历史认识会比人们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具有更为明显、更为突出的相对性呢? 这主要与历史客体的异常复杂性、非重复性和非直观性有关。 所谓异常的复杂性,就是说历史认识的客体较之人类其他学科的认识对象更为复杂。一方面它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服从于一定的运动规律;另一方面,这种运动过程和规律又不同于自然界的那种盲目的、不自觉的相互作用。“在社会历史领域里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是具有高度能动性和思想感情的人类有意向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正确认识由各怀不同意向、带着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的人的活动以及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历史运动,要比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复杂和困难得多,认识结果的不确定性、不完满性、近似性也就更明显更突出。 所谓非重复性,就是历史认识的客体较之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具有强烈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不重复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在有机界中,我们至少是研究这样一些过程的连续系列,这些过程,就我们的直接观察所涉及的范围而言,正在非常广阔的范围内相当有规律地重复着。相反地,在社会的历史上,自从我们脱离人类的原始状态即所谓石器时代以来,情况的重复是例外而不是通例;即使在某个地方发生这样的重复,也绝不是在完全同样的状况下发生的。 所谓非直观性,就是指历史认识的原型客体本身已经不存在于现实之中,不能为人们直接观察,历史认识主体只能借助它在现实中留存的各种遗物、遗迹或文字记载去认识它的原型。由各种遗物、遗迹和文字记载构成的史料同历史客体的原型相比,总是存在着整体与局部、全面与片面、无限与有限的矛盾和差异,由此而获得的历史认识也总是具有更为突出的相对性。“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而谁要以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衡量它,那末,他只是证明他自己的无知与荒谬。” 除了上述原因外,历史认识相对性的突出和明显,还与历史认识客体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历史认识是人类对其自身以往的活动的认识,历史活动虽然过去,但它并未“死去”,而与现实的活动息息相关。 15、史料搜集的方法:第一,充分运用文史工具书搜集史料、第二,分类搜集法、第三,追踪搜寻法、第四,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资料。 16、 明代胡应麟辨别伪书的方法 明代,胡应麟在前人辨伪成果和经验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见解,写成了《四部真伪》,把辨别伪书的方法归总为八点: 其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即检查最早的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书是否著录过。 其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即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验明此书何时代见于著录,考其流传的线索。 其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即考查与作者同时代的著作中,有无谈到或称引这部书的地方。 其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即考查后世的著作有没有引用或发挥这部书中某些言论、观点的地方。 其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即核查这部书的文体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文字习惯。 其六,“核之事,以观其时。”即考查书中所记叙之事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其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即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名。 其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即考查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17、善本 所谓“善本”,按张之洞解释说“: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伪不阙之本也。” 现在理解的“善本”,一是宋、元刻本,或称旧本、古本。宋元刻本保留下来的不多,而且人们“以其误字皆出于无心,或可寻绎而辨之,且为后世所刻之祖本也”, 故视之为善本。二是清代学者的精校精注本。清代学者特别讲求校勘,精校精注,取得了很大成绩,多为后人称引,故此也被称之为善本。 18、史料校勘的方法:一为对校法、二为本校法、三为他校法、四为理校法。 19、考证伪事的方法:首先是求源法;其二,运用反证法,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其三,注意运用旁证法;最后,还可适当地运用理证法。 20、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 21、计量史学的成就 研究实践已证明,计量史学方法确实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例如,在历史著述中,历史学家总难免要使用“重大的”、“占据主要地位的”、“常见的”、“微不足道的”、“影响不大的”等等用语。这些都是隐含着计量或统计内涵的概念。这个事实说明,历史学本来就离不开计量。但是在历史研究实践中,人们往往未做任何估算就使用了这类概念,使这类本来属于定量判断的概念成了模糊性很强的定性判断的概念,由此常常导致失误。计量史学家通过系统的计算,对以前的许多结论提出确有依据的否证或修正,这不能不说是计量史学方法的优越性带来的积极成果。巴勒克拉夫认为:“正是这种关注使1955年前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历史学有别于旧历史学。” 22、西方计量史学的争论 其一,许多学者认为,由于历史学研究的历史现象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而参与历史活动的每个人群和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和意志的,硬把他们抽象成为没有个性和意志的数目字或数字符号去加以计算,其结果不但不可能反映历史真相,而且导致把人的历史变成没有人的数目字的历史。 其二,许多学者认为,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历时性”的现象,即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现象,这就不但需要对各种“共时性”的状态作出判断,而且需要“历时性”的变迁作出解释;而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至多只能对有关“共时性”状态的某一判断作出验证或提出某种新的判断,而不可能凭计量结果本身对“历时性”的变迁作出解释,而且即使是对计量结果本身的含义也不可能凭计量结果本身作出解释。因此,即使凭计量结果可以否定某些已有的结论,也只能是有破无立,不可能提出有说服力的新的结论来代替原有结论。 第三,批评者们还指出,计量史学的倡导者夸大了计量证据的客观性,要让人们相信计算机那样的机器本身就具有排除主观任意性的功能。实际上,任何数学工具的运用,都是运用数学工具的研究者在起支配作用,因为研究者总是按照自己事先设定的某种假设去收集和选择数据,进行运算的。的确,运算结果有可能否定原来的假设,单从这方面讲,数学工具有助于防止主观任意性。但其作用主要限于在单项史料或史实的是非判断上防止主观任意性,而不可能在计量结果的含义的解释上防止主观任意性。 23、口述史学方法 口述史学方法的含义很广,既是指史学家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的方法,又是指史学家全部或部分地依据口头史料撰写历史的方法。口头史料又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口述回忆,是指“史学家访问当事人而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这通常被称为口述史;二是口头传说,是指“那些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流传了若干代的对以往人物、事件的叙述与描绘”。历史学家对口头史料的搜集和利用,由来已久,但口述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学方法, 则诞生于本世纪30和40年代的美国,并于60、70年代在 欧洲和其他许多地区得到广泛利用。
本文档为【史学概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729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3-09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