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都研究第四辑 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

!古都研究第四辑 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

举报
开通vip

!古都研究第四辑 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 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 史 念 海 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为每个王朝或政权必须首先解决的问 题 。 每个王朝或政权所能治理或控制的孩土往往不尽一致 , 幅员广狭亦不相同。 在选择都城时, 自须各就所及的土宇衡 量斟酌 。 不过 , 一般说来, 自然环境和经济 、 军事以及社会 基础都应考虑在内。 这里就逐一分别论述 。 一 、 形成古都的自然环境 在形成古都的诸因素中, 自然环境应居有一定的重要位 置 。 都城的设置是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的, 如果忽略了自然环 境 , 则有关都城的一些设想就无异成为空中楼阁 , 难得有若...

!古都研究第四辑  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
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 史 念 海 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为每个王朝或政权必须首先解决的问 题 。 每个王朝或政权所能治理或控制的孩土往往不尽一致 , 幅员广狭亦不相同。 在选择都城时, 自须各就所及的土宇衡 量斟酌 。 不过 , 一般说来, 自然环境和经济 、 军事以及社会 基础都应考虑在内。 这里就逐一分别论述 。 一 、 形成古都的自然环境 在形成古都的诸因素中, 自然环境应居有一定的重要位 置 。 都城的设置是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的, 如果忽略了自然环 境 , 则有关都城的一些设想就无异成为空中楼阁 , 难得有若 何着落 。 历来有关选择都城的议论和策略, 也都予以适当的 注意 , 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 。 都城的自然环境显示在地势 、 山川 、 土壤 、 气候 、 物产 · 等方面。 以前一些有关的论证以为都城的所在宜置于上游之 地, 这是从控制全国着眼。 从这一点米说 , 关中就是一个适 宜于建都的她方。 西汉初年, 曾经有人对于秦中作过这样的 描述� “地执便利 , 其以下兵于诸侯 , 件犹居高屋之上建叙 水也 。 ” ‘”按当时的局面来说, 也就是以关中为都来 统 治 关东各地 。 关中和关东对比, 关中的地势自然显得离亢, 而 关东较为低下 , 这就自然形成居高临下的形势 。 我国的地势 是西北高而东南低 , 北京的地形也相当高亢 。 金时有人说 � “燕都地处雄要, 北依山睑 , 南压区夏 , 若坐堂陛, 会付视庭 宇” ‘ ‘。金人的势力南及于淮水 , 淮水以南尚是宋朝的版图 。 就以淮北和黄河流域而论 , 这样的议论 一也不能说是过分 。 后 来到明代初期, 还有人说 � “以燕京而视中原 , 居高负险, 有建领之势” 。 ‘。’不过这样的形势毕竟是要比关中稍差一 点。 除关中和北京而外, 中原各地的都城都难以达到这样的 地步。 中原各地高程皆较低 , 是说不上居高临下的。 不过络 阳还是较高于以东各地 。 尤其是和开封相较 , 更是如此 。 朱 太祖循后周的故绩, 以开封为都 , 但并不以此为满足 , 打算迁 都洛阳, 再由洛阳迁于长安。 “ ’这正是由于洛限在开封 的 上游, 而长安又在洛阳的上游 。 不过从来杖有人说洛阳有建 锐的形势 , 因为相差并不很多。 在秦汉时期人的观感中, 江南乃是卑湿的地区 , 不能和 中原相提并论。 ‘� ’江南诚然潮湿 , 这与建都的形势无关 。 由于位于长江下游和中游 , 自然更说不上居高临下了。 若白 西方来看 , 更会成为被临的地方了。 楚国的那就是具体的说 明。 那位于江汉平原 , 并非过低的地方。 当地有巨大的云梦 泽 , 水泊纵横辽阔, 因而显得有些低下。 秦国恐吓楚国 , 说 是万船积采 , 循江而下 , 楚国就不免亡国之祸。 楚国也感到 这样的威胁 , 不能不满足秦国的一些苛求 。 ‘“’不过 , 对 于 哪的地势有些不同的看法 。 南宋时, 赵鼎就 曾 经 说 过 � 荆 襄可以下瞰京洛。 ‘! ’荆为荆州 , 也就是楚国郊都的故地。 襄为襄阳 , 在荆州之北 。 京洛乃是指开封和洛阳。 襄阳对开 封来说 , 还可以说是下瞰 , 对洛阳就不能这样说了。 荆州还 低于襄阳, 怎么能和襄阳一样去下瞰京洛∀ 论都城的形势就应涉及都城所在地的山川 。 古人选择都 城时对于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视的。 最早谈到这一点的应当是 周武王 。 周武王灭商之后 , 即着手经营锥邑。 锥邑就是后来 的洛阳。 其时周居丰镐 , 锥邑不能作为正式都城。 但是居于 夭下之中, 四方入贡道均 , 实际上成了周朝的东都 。 周武王 为了营建雄邑 , 曾经说过 � “我南望三溉 北望岳鄙, 顾詹 有河 , 粤詹雏 、 伊 , 毋远天室。 ” ‘� ’三涂山在伊水上游 , 岳 鄙指近太行山的 邑。 这是说榷邑南北有山 , 中间有河 , 伊 、 舍 之阳还有广阔的原野 , 可以从容周旋 。 山川木是可 以互相协调的 , 但各个都城的具体情况未能 完全相同 , 所以这里就分别来论述 。 一些都城附近有山 , 有的却并没有什么山。 开封居冲要 之地 , 条达辐挤 , 一片平原 , 不仅没有大山 , 就是培缕的丘 阜也难得遇到 , 这在古都之中是少见的。 应该说 , 相当多的 都城是和山有密切关系的 , 因为山可以作为防守的凭借。 上 面说到周武王对于锥邑的称道 , 是由予锥邑有南 、 北二山 。 其实洛阳东边还有成来 , 西边还有靖淹‘ 如果不是太行山南 有那么不甚广阔的平原 , 就可以说洛阳在四山之中了 。 洛阳 和长安相较 , 可能还稍逊一筹 , 长安被称为有四塞之固。 所 谓四塞不是完全因山形成的。 但除过东侧的 黄 河 , 其 余 三 面都是有山的。 它的南侧的南山, 也就是后来的秦岭 , 和西 侧的陇山, 都是有名的大山。 它的北侧虽没有象秦岭和珑 山 这样的大山 , 但岐山 、 九嫂山、 磋峨山 , 自西至东 , 还能相 互呼应, 成为一道屏障。 最为特殊的当为南京城 。 南京作为都城 , 可以远溯到六 朝 。 城名迭右变更 , 城址也多有损益 , 而明代南京的规模最 为阂大 , 包括前代旧邹在内。 明城的建置是东尽钟山之慈, 西阻石头之固。 这是说冲山和石头山都应该列在城外。 可是 这里所说的仅为明代南京城的内城 , 它的外郭城却更为阂大。 不只钟山和石头山都包括在城内, 授舟山和幕府山 也 不 例 外 。 这些山都曾经和南京城发生过的战争有关, 是一般较小 的培缕和人工构成的山所难于比拟的。 还有一些都城, 建于平原广阔之地 , 其附近只有一道高 山可以作为屏障, 都城就建于近山之处 , 北京城就 是 这 样 的。 北京城外的太行山和军都山 , 还有燕山, 蜿蜒曲折 , 互 相联系 , 宛如一脉相贯 , 其东南却是广大平 饭, 毫无遮掩。 十六国时期及北朝的魏 、 齐两代皆曾以邺为都城 , 它的故址 就在今河北临漳县。 这里 固然也是一片平原 , 其西的太行山 却巍峨耸峙 , 相映成趣 。 邺城西北就是战国时赵国的邯郸城 � 相距临迩 , 格局也相仿佛。 他如齐国的临淄和韩国的阳翟 , 也都可以列到这一类中。 当然还可以再封函一些类别 。 曹如南宋都城杭州 , 城外 灵隐、 南屏诸山, 玲珑奇特, 正可作为游赏的胜地 , , 和上面 所说的一些山有明显的差别 。 杭州东北的皋亭山和余杭县独 松岭 , 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意义 , 不过都不是什么大山, 因而 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很大。 # 、、都城附近的河流也有一些不同的格局 。 河流最多的应该 数到开封。 开封作为都城时 , 和黄河尚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当时开封的河流都是人工并凿的运河 。 这里有作河和蔡河 、 五丈河。 这就显示着开封成为这几条河流交汇的中枢 , 是由 开封辐射出去的水上交通要道。 杭州附近的河流也不少 。 它 濒着钱塘江的北岸 , 而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在这里隔着钱塘 江能够互相呼应联系 , 因而杭州也成为水道交通的枢纽。 位 于关中的长安, 它的格局却又和开封 、 杭州不同。 长安濒于 渭水 , 渭水在长安之东又汇合了径水。 长安南倚秦岭 , 由秦 岭流下的浴 、 济 、孺 、汾诸水和丰水分别由长安城旁流过 。 � 这 儿条河水和径、渭两水以及久 已湮没的滴水 , 共称大 长安八 水 。 ·这八水皆能灌溉 , 渭水更能通行航运 。 洛阳的河流不如 长安的繁多, 却也有伊 、洛 、握 、涧四水 。洛水也和渭水一样能 行舟拇。 就是北京附近也有永定河 、 潮白河和温榆河 , 还有 更小的高梁河 。 北京于隋唐时为琢郡和幽州 。 永定河其时为 桑干水。 当时所修凿的永济渠就是沟通 了桑干水 , 再达到琢 郡或幽州城下的。 北京于元时为大都, 潮白河其时为潞水 。 当时所修凿的运河 , 由直沽 ∃今天津市 % 向北 , 即溯潞水而 上 , 再由通州西折而达于大都城下。 太行山东的邺仅濒于漳 水 。 就是这条漳水 , 由于能够灌溉 , 改造了当地的局卤地 , 友之转成沃壤。 农业也因之而有起色‘更由于白沟和利浦梁 的开凿 , 律水就可与这些渠道相沟通 , 太行山东各 处 的 船 只 , 能够驶抵邺城之下 , 邺也就可以得到繁荣和发展 。 �上面所论述的河流 , 大都具有灌溉农田和水上交通的作 用 。 如果说到军事的意义 , 则应当提到南京城外的长江 。 南 京作为都城 , 自孙吴至于梁陈, 都是借长江为天险 , 以防御 来自北方的攻击 , 这一点下文还要论及。 当然 , 长江除这样 的军事作用外, 交通运输的便利更为其他一些河流所不及。 & 南京城旁的秦淮河不仅有遭运之利 , 还更使南京城内的风光 愈显得绮丽 。 就是解决都会里一般用水水源向题, 也是离不 开 河 流 的 。 齐国自西周始封起就以临秘为都, 其地在今山东淄博市 杏东 。 城以临淄为名, ’ 自然是靠近淄水。 经过考古发掘, 临描 城东正濒于淄水 , 其西侧又濒于系水 ∃泥河 % 。 ‘” 而普国 都城曲卓也正位于沫 、 泅二水之间 , , ’。’燕国下都在今河北 省易县。 下都有东 、 西二城。 二城紧相连接, 皆在北易水和 中易水之间。 其东城的南垣更濒近中易水。 『” ,春秋时, 晋 国钓都城再经过迁徙 , 其间曾都于新田 , 新田在今山西侯马 市 , 位于汾 、 侩二水行将会合处, 然更近于汾水。 由于近于 汾水 , 其西北隅已为汾水冲蚀残缺 。 ” � ’战国时 , 韩 、 赵 、 魏三国的新郑 、 邯郸和安邑三处都城也是如此。 韩国都城新 郑 , 也就是春秋时郑国的旧都 , 新郑不仅濒于黄水河 , 而且 泊河还由城的西南隅穿过。 “ ∋ ’邯郸城在今河北邯郸县西南。 今所谓赵王城为当时赵国的宫城遗迹所在地 。 其东北有一大 城圈 , 亦为赵国都城的一部分 。 今清河由西北斜流 , 穿过赵 王城 , 而沁河也由西向东, 贯穿于东北大城圈之中。 【“ ’魏 国的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其遗址也有青龙河流过 。 ’“ ’ 这些河流即令迄今有所变迁 , 相距当皆非过远 。 战国时楚国 的郑都 , 在今湖北江陇县北。 当地近云梦泽 , 木为 水 乡 泽 国 , 其城南垣西段不仅有古河道 , 古河道上尚有水门 , ‘’� ‘ 可见与河流关系的密切。 一般说来 , 都城的壮丽繁荣, 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山川的 助力 , 就是那些荆据一方的政权 , 在它所能控制的范围内, 选择它自己的都城 , 也都着眼于山川形胜的地方。这样的自然 环境是不会为人所忽略的。 在以从事农业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里 , 都城所在 地的土峨 , 也受到相当的重视 。 这自然是因为肥沃的土壤更 适于农耕。 商人曾经频繁地迁都 。 迁都的原因尚待逐一细加 探求 。 但盘庚的迁殷显然是由于新都对于发展农业 更 为 有 利。 盘庚的时仗还不可能过细地区别土壤 , 但旧都的土壤由 于便用较久 , 肥力渐减 , 转为疥薄 , 就使它不能再事留恋。 盘庚这次迁都就记载在 《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盘庚篇 》中。 古史简朴 , 自 难备加称述 , 不过字里行间还是能略露出一些端倪 。 汉初定 都关中, 这是出于娄敬的策略。 姿敬从关中的险阻立论 , 可 是他却着重指出, 关中有膏艘的上地 , 并且还称道 它 是 天 府。 ‘” (娄敬指出这一点是完全正确的 。 因为关中 于 《 尚 书 · 禹贡篇 》中为雍州 , 雍州的土壤为黄壤 , 于当时全国中 最居上等。 这就有利于关中农业的发展。 向上推求 , 早在周 之时, 周人选择居地 , 也曾着眼于这一点。 正是由于周原的 屁胶 , 才使周人能久居于岐山之下 。 『’� ’周初封国最多 , 而齐 地有膏壤千里 , 故临淄也是海岱之间的一个名都 。 春秋时 , 晋国选择新都 , 摒去邮瑕氏的故地 , 而迁居于新 田 , 也是由 于这样的道理 。 旬砰瑕氏的故地固然也相当肥沃 , 可是土薄水 浅, 不如新田的土厚水深 , 所以晋国宁以新田为都 , 不再重 视娜瑕氏的故地‘ 、� � , 与雍州土壤相对的为扬州 。 扬州的土壤子 《尚书 · 禹贡 篇 》列为下下。 这是说扬州的土壤于当时的全国是 最 差 的 了。 其实 , 那时扬州的土地使用率不大, 土壤的肥沃性还未 傀为世所重视 。 魏晋以后 , 北方的人口陆续大量南迁 , 提高 了土地使用率 , 改变了对于土城的看法。 于是长江下游太湖 周围各处, 由于大部分川泽沃衍 , 都成为肥美的土城。 南京 正在它的附近 , 因此获得很大的优越条件 。 杭州更是有名的 产粮之地 , 因而都曾经被选建为都城。 可是有些都城附近就不是如此 。 春秋战国时列国诸侯的 都城有些就是未能符合这样的条件的。 宋国和赵 、 中山等国 都以土地痔薄著名。 ‘ � ,可是雄阳和邯郸皆为有名于世的都 城 , 其所恃以为基础的自然不是当地的土壤 。 但由于土薄民 贫, 就不能毫元影响。 据说邯郸的 “丈夫相聚游戏, 悲歌杭 慨 , 起则椎刹掘家 , 作奸巧 , 多弄物 , 为倡优 。 女子弹弦贴 骊, 游媚富贵, 遍诸侯之后宫。 ” ’� ”这样相习成风 , 为他 国所少有, 也不是偶然的。 气候这一因素和山川 、 土壤等相较 , 对于都城的选择说 来, 似乎关系较为淡薄 。 一些有名的都城大致是位于燕山之 南和陇纸之东 , 也就是说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 其稍南稍北的地区。 这个地区南北之间气候差别不太显著 , 所 以 一般论者也就不多道及 。 可是还有些都城却在这个地 区之外 , 这就不能说完全没有差别了。 拓跋魏所建的都城本 是在盛乐 , 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北。 后来迁徙到 平城 , 则在今山西大同市东。 和林格尔县和大同市分据明代 长城的内外 , 东西相距仅二三百里 。 在这样临迩的距离中 , 气候是不会显出若何差异的 , 也不会使创建北魏王朝的鲜卑 族人 感 到 不适 。 可是后来孝文帝迁都到洛阳, 就有人提出 反对 , 不仅形诸言辞 , 而且见诸行动。 这些反对者并以孝文 帝的太子拓跋询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显示声势的壮大。 最重要的一条反 对理由就是因为洛阳暑热 , 不如平城的凉爽 。 固然拓跋拘体 貌肥大 , 不耐高温 , 他的行动却得到相当多的鲜卑族人的支 持 , 这就不是简单的间题了 。 〔二 ’ 一般说来 , 各地都有当地所出的物产 , 都城附近也是一 样的。 都城附近各有其山川, 又有较为肥沃的土壤 , 气候都 显得温和 , 故物产亦较为丰富 。 远在春秋战国之时, 楚国的 郑都就有云梦之饶 , 而齐国的临淄由于带山披 海 , 青 壤 千 里 , 除桑麻之外, 更多文彩 、 布帛、 鱼 、 盐。 ’ � ’关中也是 九州膏腆地 , 号称陆海 , 不仅有 玉 石 、 金 、 银 、 铜 、 铁 、 豫 章 、 植拓等异类之 物, 又有稻 、 梨 、 栗 、 桑 、 麻 、 竹 箭 之 饶 。 ‘� ‘ ,洛阳在这一方面 , 就不若关中富庶 , 两汉魏晋多以 赋名家的文人学士 , 如班固和张衡就皆撰有 《两都赋 》。 由 于东汉都于洛阳 , 故于东都称道备至 , 赋中所说的物产就不 如西京繁多。 不仅不如关中, 甚至还不如后来的邺都。 左思 所撰的 《魏都赋 》, 就不厌其详地举出邺 的 附近 产 梨 、 架 、 谢酒和笋、 枣 、 粱 、 稻 , 还有锦绣 、 罗绮、 绵 扩 、 嫌 总。 这里面除农产品外, 主要是丝织品, 显然可见 , 邺也和 临描一样 , 都是丝织业的中心 。 开封于战国时为梁国。 司马 迁论述梁国 , 说是无山川之浇 。 ’““ ’这也就是说, 当地没有 丰富的物从 后来由于丝织业的发展 , 和战国时已有不同。 唐时的注州所产的绢 , 于全国中列为第二等, 与郑 、 曹 、 怀 诸州相当。 郑州今为河南郑州市 , 曹州在今山东菏泽县 , 怀 州今为河南沁阳县 , 皆在开封的周围。 当时一等绢的产地为 宋 、 毫两州, 分别为今河南商丘县和安徽毫县 , 皆距开封不 远 。 ‘冬� )直到北宋时, 此风犹未稍息。 而汁州的织锦最负盛 名 , 开封的官绞院就有续机 ∗ ++ 张 , ‘“ ! ’仅此益项 , 就可略 见, 斑 。北京于战国时大燕国的蓟 。燕国虽亦养蚕, 却不是有 名的丝织品的产地 。燕国主要的物产乃是鱼、盐、枣 、 栗。 “� ” 后来到明清时期 , 北京又成为都 城, 这 些 物 产 还 为 世 所 重 。 北京近渤海 , 自富于鱼盘。 而栗的盛名迄今犹未稍泯 。 前引左思的《魏都赋 》, 曾提到那里的栗 , 其实那里的某产 于故安。 故安在今易县东南 , 距北京更近 , 故亦当为北京的 特产 。 唐时幽州即以栗为贡品, ‘名 � , 而幽州之栗就 产 于 故 安 , ‘∋ 。 “辽及元时亦皆特盆栗园, 〔, ”可见其重视的程度。 至于长江 以南, 则和黄河流域又异其趣 。 左思于撰《魏 都赋 》之外, 复撰有 《蜀都赋》和 《吴都赋 》, 即所谓 《三 都赋 》 。 赋中备举蜀 、 吴两都的物产, 种类繁多, �虽如草木 虫鱼纤细之物 , 亦皆罗列不遗 。 较之魏国的邺郡, 实有过之 而无不及。 只是所列的过于纤细 , 于都城的发展演变并非皆 有关系。 沈约撰《宋书》, 于 《孔季恭等传》后曾论述江南为 国的盛况 , 文中指出 � “荆域跨南楚之富 , 扬部有全吴之沃 , 鱼 盐祀梓之利, 充初八方 , 丝绵布帛之饶 , 覆衣天下 ” , 再加 上青腆上地的农业 , 显得地沃物阜 。 当时的都城就在建康 , 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 这正说明南京钧产的富饶。 沈约在这里 还特别提到荆州。 荆州的江陵本是楚国的邪都, 五代时南平 也在当地建都, 沈约的话正好也对江使作了说喊 刘宋时扬 部的东南可以包括钱唐 , 也就是后来的杭州。 沈约所说的物 一 产 , 自然也有杭州的部分。 杭州后来到五代时为吴 越 的 都 , 、 城 , 宋室南波也以此为都� 吴自牧的 《梦粱录 》曾有专篇论 述杭州的物 产 , 举凡谷、 丝 , 某 、 货、 菜、 果 、 竹 、 木 、 花、 药、 禽 、 兽 、 虫 、 鱼之属 , 皆按品罗列 。 品种虽多, 而 谷与丝最为重要。 南宋亡后 , 马可波罗曾到过杭州 , 于杭州 的丝绸最为称道 , 并说 � “全境产丝甚饶” 。 ,二 − 马可波罗 还指出杭州的课税 , 以盐 、 糖两项为最多‘ 犷二 ’盐、 糖皆不 见于吴自牧所列举的诸种物产之中, 可能以非杭州附近所产 而不加凿及。 综上所述 , 自然环境作为形成都城的一 个 因素 , 是 有 其重要的意义的。 每一个王朝或政权在选择都城的 所 在地 时, 是不能不考虑到这方而的因素的。 自然环境所包含的项 目不止一种 , 本文所列的就有地势 、 山川 、 土壤 、 气候 、 物 产几种 。 一些王朝或政权在选择都城时考虑到自然环境 , 但 不一定就能把自然环境这一因素中包含的各个项目都考虑周 到。 不论其考虑与否 , 这个因素所包含的各项, 在都城的演 变过程中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和相应的影响。 宋朝南迁时 , 戊马位惚 , 迫兵在后 , 当时只要求得稍为安全之地 , 于愿已 足。 杭州远在长江之南 , 距金兵稍远 , 正符合当时要求。 南 宋的年祀虽因此而获得延长 , 后来元兵南渡长江 , 杭州竞无 险可守。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 , 可谓深谋远虑 , 可是因为洛 阳较平城署热 , 竟肇致拓跋询和一部分鲜卑人的叛逃。 这虽 不会影响到北魏迁都的大计, 但由这样的小小插曲, 已经可 以显出自然环境这样的因素的重要作用。 二 、 形成古都的经济因素 都城是人口容易聚集的地方 。 在全国来说 , 即令不是人 口最多的城市, 也是人 口较多的所在 。 这就要解决社会生活 所必错的物资的谋得的问题 。 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须具有一定 的自然条件 , 使所必需的物资能够在都城附近就地取得 , 而 不假于外来的助力 。 如果需要外地的供应 , 其间难 易 的程 度, 也应在考虑之列 。 若是过分困难 , 对于都城的地位能杏 长期保持下去 , 也不是毫无影响的。 正因为这样 , 经济因索 在形成都城的过程中就居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要在都城附近就地取得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资, 就应使 都城附近地区相当开阔, 使它能够产生这样‘些物资。 前面 曾经提到周初的经营锥邑。 周武王当时称道雏邑为夭室 , 自 然是从山川形势着眼 , 但是三涂和岳鄙之间的黄河侧畔和伊 洛流域 , 平坦广阔, 却是适宜于生产和谋取物资的地区 。 虽 说这里广阔的程度还是有限的, 可是在人口还未达到饱和之 时 , 当地所生产的物资还是可以供给摊邑城中的需要的。 关 中和雏邑相比较 , 就要更胜一筹。 关中的受人称道 , 是披山 带河有四塞之固 , 实际上却是在晴函和陇蜀之间, 也就是在 蜡山和陇山之间 , 睛山和陇山之间就是一般所说的八百里秦 ).., 这比伊洛之闻是要广阔得多了。 在这样的地区 经营 农 业 , 其优越性是要超过于伊洛之间的洛阳的。 论都城的经济 , 农业的经营固然重要 , 但还要兼顾其他 各方面 , 手工业的发展和多样化也是不可稍事忽 略 的 一 个 方面 , 发展手工业就须有相当的原材料 。 西汉于全国各地置 铁官 。 铁官主管铸造铁器和出鲁铁器 。 关中三辅之地就有四 个铁官 , 为京兆尹的郑县 , 左冯翔的夏阳, 右扶风的雍县和 膝县 。 这四个铁官固然都出售铁器 , 但也不能排除它们可以 铸造铁器 , 因为关中周围的山中矿产不少 , 玉石、 金 、 银 、 铜 、 铁无所不出, 当时全国共设铁官四十九 , ‘∋ 毛 ’关中几占 ( 八 , 若没有一定的原材料 , 是难于达到这一点的。 关中 又产玉 , 蓝田之玉最为有名。 【吕 / ’远在西周时 , 玉器就为统 治阶级所重视 。 有些玉器就是在娜城制造的。 当时能在都城 制造玉器 , 自然是由于附近山中能够产玉。 在许多都城中, 开封周围一片平原旷野 , 这是 它 的 特 点 , 其他各处殆难望其项背。 从事农业经营, 这是绰有余裕 的。 不过开封周围缺少祟山峻岭 , 山中所产皆为难得 。 可以 值得称道的 , 则是开封城中丝织业的发达 。 正是由于它的附 近各州久 己成为种桑养蚕的地 区 , 开封城内才能借者这一点 促进它的富庶的经济。 都市经济的发展既然离不开 自然的条件 , 而各处的自然 条件又互不相同 , 因而各个都城的经济基础难得都能齐一。 战国时 , 齐国的临淄是一个有名的繁荣都城 , 它所凭借的除 过陆地之外还有海水。 这是和其他都城的明显差异。 临摘的 繁荣固然与其 “织作冰纵 、 绮绣 、 纯丽之物 , 号为冠带衣履 天下” 有关 , 〔吕“ 0但是海边鱼盐之利 , 却应是临淄最大的收 益。 至于江南诸处 , 更是另一番景色 。 长江下游太湖周围本 为水乡泽国 , 最宜于农业的经营 , 为黄河流域各处所不及 。 魏晋时期 , 种桑养蚕为黄河流域农家的特长, 江南各处尚不 足以语此 。 故建康附近尚无丝织业可言。 南宋都于临安, 蚕 桑事业却已成为盛事 。 临安位于杭州湾头, 其东南不远 处就 是明州 , 也就是现在的宁波。 明州濒海 , 对外贸易 颇 为 发 达 , 这就有助于临安的萦荣。 这和濒海的临淄仅得 鱼 盐 之 1), 又复不尽相同 。我国海上髯易起源葺早 , 远在西汉之时 , 栩 当于现在厂‘州市的香禺 , 就 由于近海而成为一方的都会 。 可 是象明州这样接近于当时的都城的, 却还是少有。 几 ‘ 形成一个都城 , 经济因素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经 济因素的内涵并非过于单 不能全备就不能完全解决 就必须仰赖外地的供应。 一些都城也不是都能全备的 。 生活所必需的物资的谋得 。 这 怎祥得到充分的供应, 就成了重要 的间题。 就是那些可以就近取得这样物资的都城, 也还是会 发生同样的间题的。 因为最初建立都城时, 都城中的人 口往 往不是很多的, 对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资的需要数量尚不 至于过高过大。 可是作为都城以后 , 间题就会接踵而来。 人 口的逐渐增多, 几乎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局势。 某些王朝为 了强本弱末 , 还向都城迁徙人口。 而社会动乱比较严重的时 候 , 也会促成人口向都城的集中。 不仅都城的人口增加, 几 乎所有的王朝或政权邦会在都城及其附近屯驻一定的兵力 , 以司拱卫 。 象北宋时 , 驻屯在开封的禁兵竟有2+ 多万 , 也涯 一种少见的措施。 都城中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众多的驻军 , 还有王朝或政权的官吏 , 所需要的军精民食一般说来都会超 过都城附近农业生产的负荷蚤 , 这是都城所在难于彻底解决 的间题。 一些王朝和政权为了补茸这样的够漏 , 大多借助于外地 的供应 , 特别是在粮食的运输方面更要多费周折。许多都城附 近粮食都能有一定的产量 , 但都不是当时最为广大的富庶产 粮地区, 也就是说自来绝大多数的都城和当时最为广大的富 庶产粮地区不一定都在一起 , 有的距离还相当遥远 。 秦都咸 阳 , 汉都长安 , 当时最为广大的富庶产粮地区却在更远的东 方。 具体地说 ,这一富庶的产粮地区是西起太行山的东南 , 越 黄河而东 , 由挤水和鸿沟分黄河之处起 , 再东至于东海之滨。 北 “兰达到现在山东省的北部 , 西南至于鸿沟系统中的获水 、唯 水以及浪汤渠流经的区域 。 ’� ! ’当时的黄河由现在河南淮阳 县向东北流去。 当时的济水下游大体就在现在黄河流经的地 方。 鸿沟系统为人工开凿的水道 , 获水 、唯水和狼汤渠都在今 河南东北部 。大体说来 , 这个富蔗的产粮地区乃在今河南东北 是比较费力的。 泥沙的塑塞往往阻碍潜舟的通行, 尤其是所 衔接的两条河流之间高低不平的地势 , 必须提高或者降低水 位, 才’能够顺利通过。 这样一些周折 , 必然会多延时日, 贻 误事机 。 更有甚者 , 当这些王朝或政权逐渐趋于衰弱, 难以 控制各地时 , 地方势力就可能阻遏运道。 运道不通 , 外地粮 食无由运到都城 , 则中枢的王朝或政权就难免濒于危殆, 而 不能再支撑下去。 为了减少或避免这样的困难, 一些王朝或政权采取迁就 富庶的粮食产地的办法 , 在选择都城时使它更接近于这样的 地区 。 西汉都于长安 , 东汉继起 , 就把都城改建到洛阳。 固 然王莽的新朝覆灭时 , 长安曾受到严重的破坏, 一时不易恢 复。 但是长安遭运的艰辛, 尤其是砒柱的险阻 , 又无由得到 克服 , 也未尝不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洛阳距离当时的富庶的 产粮地区较近 , 又远在低柱的下游 , 不虑黄河翻浓的波涛, 这一点是优于长安的 。 后来到五代石晋时 , 都城又 向 东 迁 徙 , 直到沐河岸上的开封 。 当时曾明白指出 , 是由于汁河水 运的便利 , 才迁徙都城的。其实则是更接近富庶的粮食产地 。 自唐代中叶安禄山乱事之后 , 接着是落镇的跋雇割据 , 干戈 扰攘, 迄无宁日, 原来的黄河下游富庶的粮食产地 , 已经逐 渐残破 , 难奴以前的盛况 。五代时 , 中原的政权起伏不常 , 实际 上仍是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发展 。 这时富庶的粮食 产地已经转移到长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流域 , 可是那里也有 割据的地方政权 , 为石晋与其后的后汉和后周所难于染指。 情 势 既 已如此 , 就是黄河下游残破的粮食产地 , 还为石晋 及其以后的汉 、 周两个政权所留恋和眷顾, 可以看到 , 开封 作为都城和它的密切关系。 北宋统一当时的全国以后 , 对于都城的建置本来打算作 一番改革 , 就是因为都城中的军精民食难得供应 , 所谓改弦 更张终于成为一张画饼 。 因为南店和吴越先后降附 , 开封城 中所需的粮食就可以直接取之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和 太 湖 流 域。 如果都城再往西迁 , 固然有其他的优点 , 但经济方面不 易得到更为合适的解决办法。 建置在长江下游的都城妥在这方面是有优越的条件的 。 杭州较之南京应该更上一筹 。 经济较为富庶 , 这就难免会导 致其他的后果 。 南宋都于杭州 , 是在开封失守后仓 碎 决 定 的。 杭州的富庶使南宋在经济方面不至有若何的顾虑 。 当时 处于金人统治之下的中原人民 , 时时盼望能够早日获睹南宋 的放旗。可是南宋的军力竟难越过长淮一线 , 辜负了中原父老 的期望 。 南宋为什么这样的往弱不振 , 有人就认为是由于杭 州的富庶 , 消弱当时朝野恢复的意志 , 所谓 “暖风燕得游人醉 , 直把杭州作沛州” , 就是对于 以杭州作为都城的讽刺和批评 。 虽然有这样一些的变化 , 但作为都城形成的因素, 经济 是有它的重要意义的。 三 、 形成古都的军事因素 历代王朝或政权选择都城时, 对于军事因素都 十 分 重 视 , 不敢掉以轻心 。 孔子论为政之道 , 曾说过 � “ 足 食 足 兵 , 民信之矣” 。 ‘∋ � ’都城有了优良的经济条件, 不至于因 粮食不足而发生恐慌 , 接着就应该训练出雄勇的军队 , 使都城 能够长期保持下去 。 春秋时还有一位刘康公也曾经 说 过 � 召国之大事 , 在祀与戎‘ ” 艺‘ “ ,戎就是兵力 。 那时的人重视 祭祀 , 不敢稍有懈怠 , ‘ “戎” 也是如此。兵力不足和不整都会 使社砚倾覆的。 刘康公和孔子阪娜的话都可显示当时的人对 于国事的萦怀。 � 保护都城和认稗, 固然要有足够的兵力 , 有了足够的兵 力 , 还须有军事防守的凭借 , 才能够稳操胜券 , 使都城固若 金汤 , 而社援也就可以历久不缭。 这样的设想还可 .勺前推溯 , 、 前面曾经征引过周武王的经 营推邑。 周武王对于锥邑的重视 , 首先是注意到三 涂 和 岳 鄙 。 三涂和岳鄙就是军事防守的凭借 。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 凭借 , 才能 “ 自洛纳延于伊钠 , 居易毋固” 。 周武王不仅作 了这样的估计, 而且提出了他认为可靠的根据 , 他 指 出 � 这里是 “有夏之居” 。 夏人如何选择都 城 ∀ 书匆有 间, 难 以具知。 战国时吴起对此作了补充 。 据吴起所说 , 则夏荣之 居乃是� “左河济 , 右太华 , 伊阅在其南 , 羊肠在其北。 ” 吴起不仅说到夏莱之居 , 还说到殷封之 国 。 他 所 说 的 殷 封之 国 乃是� “左孟门, 右太行 , 常山在其北 , 大河经其 南” , ‘心 ’ �这些都是险要的所在 , 是堪作军事防守的凭借的。 架 、 封都是亡国之君 , 夏 、 殷的覆灭是由于荣 、 封暴虐 , 他 们就没有打算借这些险要的所在, 从事军事的防守的我们不 能因此而轻视这样险要的地形 。 西汉初年的建都关中 , 是姿敬提出的策略, 张 良协助确 定的。 姿敬认为 � “秦地被山带河 , 四塞以为固” “ � ’。 张 良作了补充说明 , 他指出 � “关中是左晴函 , 右陇蜀 , 都可 以作为军事防守的凭借。 按当时国内的情势, 关中稍偏于西 方 , 而 中原的诸侯容易肇生事端 。 ”张良更着重指出, 在关中 建都 , 可以 “阻三面而独守 , 以一面东制诸侠” ’‘ � ’。 汉高 祖是久历戎行的人 , 自然会欣赏他们所建议的策略。 关中之 东就是蜡山和函谷关。 这是有名的险要所在 。 东方诸侯向西 进攻, 是轻易不会得逞的。 这样的四塞为固的有利条件, 是一般都城不易具备的 。 不过时势不同 , 虽少有缺略, 还是可以克奏肤功的 。 南京和 北京就都是如此 。 南京古为金陵 , 诸葛亮称道其地 � “钟.)) 龙蟠 , 石头虎踞 , 此帝王之宅 ” 。 ’‘心’钟山在金陵之东 , 石 头城建于清凉山上 , 而石头城也就是金陵的旧称。 龙蟠虎踞 诚然是钟山和石头城的形容词 , 已足以说明金陵的险要 , 然 孙吴和东晋南朝以这里为都, 所恃者却是一线长汀 。 因为那 时轧方犹有强邻 , 时思渡江南下 。 当时南朝就有人 说 过 � ‘长江天堑 , 古来限隔 , 虏军岂能飞3如 ” “ ‘〕而北来的进 攻者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天堑是不易越过的。 曹魏文帝就曾经 说过 � “此天之所限南北也 ,, 。 『 ‘”后来北魏陆教也说过 � “长江浩荡, 敌之巨防也” 。 ’‘ , ’以北京为建都之所 , 固可 以南压区夏 , 若坐堂晚 , 俯视庭宇。 然金源中叶之后 , 却不 能不考虑来自摸 二0匕的压力 。 有明一代更不敢稍事疏忽 。 那时 所恃者确为其北的军都山和燕山, 而山上的居庸 、 古北 、 讼 亭诸关东西并列 , 险峻相连 , 堪可作都城北侧的屏降。 以开封和长安 、 洛阳 、 南京、 北京相较 , 在这一方面就 显得有所逊色 。 开封为后晋迄于北宋的都城 。 向前追溯 , 这 里本是战国时魏国所都的大梁 。就在战国时 , 张仪 已对大梁有 过疵议 。 他指出 � “魏地四平 , 诸侯四通 , 条达辐转 , 无有 名山大川之阻 。 ” “ � ’宋太祖承北周之后 , 也以开封为都 , � 但对子这里无山河之胜 , 在军事上处于无险可守的地位 , 总 是耿耿于心 。 “ “’后来金兵渡河 , 徽、钦二帝只好束手受俘。 · 南床所都的临安 , 较之开封似稍胜一筹。 来亭山和独松岭虽 也有一定的军事作用 , 但还是难与长安、 洛阳相比拟 。 都城的形成 , 不仅要有军事防守的凭借, 还应该有指挥 全局的条件 。 周人经营锥邑时 , 除过着眼于前面已经列举的 条件外 , 还特别重视摊邑所在的位里。 周人称道雏邑是 “天 下之中” 。 “ “’按当时周人所能控制的粗土来说, 这天下之 中的说法是相当恰当的。 周人当时说 , 因为锥邑为 天 下 之 中, 四方入贡的道理相等 。 其实这里面还含有军事的意义 。 既然为天下之中, 就可以在这里作全面的指挥。 不过西周还 不至于有这样的需要。 东周正式以锥邑为都 , 由于 诸 侯 强 大 , 各振共方 , 周室也不能在这里作出什么全面指挥了 。 一 , �· 这样必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叉的。 就以洛阳而论 , 前后也 了产若干的差异 , 东汉时 , 洛阳又建为都城 , 却难于发挥出全 。面指挥的作用 。 东汉在国力消长方面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 , 个就是酉方羌人的侵扰。 羌人势力强 大时 , 东汉王朝中竞然有 人倡议要弃掉凉州。 ‘“ ‘ , 东汉时 , 全国共有 (∋ 个州 , 凉州就 居其一。 这个州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 , 还有青海、 内蒙古和 宁夏诸省区的各一部分。 广大的弧上几乎都被捐弃 , 不能讹 是不严豆了 。 为什么会演变成这个样子∀ 应该说是由于当时 的都城离长安东迁 , 距凉州过远 。 羌人的侵扰未扩大时 , 未 能引起重视 , ’ 到了不可收拾时 , 洛阳又失去全面指 挥 的 条 件 。 北魏时又以洛阳为都 , 却又和东汉不大一样, 北魏本来 都于平城 , 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市, 是后来才迁都到洛阳 的。 北魏当时国力鼎盛 , 辄思统一区夏 , 平城南距江淮流域 显然失之太远 , 鞭长莫及 , 难于及时进取 , 故以迁都为宜 。 西汉初年选择都城时”对于东方诸侯多所顾虑 , 所以袱良 都城固若金汤 , 不至有若何意外 。 前面提到关中为 四 塞 之 地 , 其实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 , 不过是说关中形 势 的 险 要 , 固不必一一备举其名称和所在 。 , “ ’其实战国秦汉时已 经有了关中的名称 。 关中正可和四塞相互证。 关中也有不同 的解释 , 而以西起济雍 、 东至河华之间的地区之说更符合当 时的实际情况 。 ‘。 � ’用现在的地理说 , 就是陕西省宝鸡市和 渔关县之间的地区 。这里既以关中相称 , 当与设置关隘有关 。 这里都设置了些什么关 , 也有不同的说法 。 ‘� , ’不过可以考 见的战国以至秦时所设的关有函谷关“ � ’、 临晋关 “ “ ’和晓 关 ‘二’, 关中西部尚未闻有关隘的设置 , 故张良说汉高祖 , 只说 “关中左蜻函 , 右陇蜀。 ” ‘� ‘,山上的陇关和散关是后 来才兴建起来的。 ‘� 忍(这靖函和陇蜀 , 还有南侧的秦岭 , 以 及在这些山上的函谷关和晓关”黄河侧畔的临晋关 , 再加上后 来建置的陇关和散关 , 应是建立于关中的都城周围最近的防 守凭借。 虽然这样一些凭借都相当险要 , 究竟距离咸阳或长 安都不是十分过远的。 如果偶被突破, 只好拒敌于国门之外 了 。 若是能再有一层凭借 , 就可防患于未然。 这一点当时不 仅预料到 , 而且早已作了准备。 武关‘“ ∋ ’和萧关 ,“ 毛’就是起 到这样的作用。 论关中的建都 , 说者都少涉及关中的北侧 , 径 、渭两水之 北 , 也还有一些山岭 , 可以和共南的秦岭相对峙 , 岐山 、 九 嫂山和梁山都是其中较为著名的。 南北两山对峙 , 陇山和岭 函东西遥遥相望 , 这就使咸阳和长安更有险可恃。 但北方的 强敌还是经常仪隙南下。 远在战国秦昭王时 , � 修筑了一条长 城 , 西起现在甘肃氓 县, 东北至于内蒙古准格尔旗 黄 河 之 � 城� 这条长城经过今陕北的横山 。 ‘横山西起今陕西定边县 , ∋ , � 东讫绥德县无定对乏瓦 守住这条横山, 关中的 都城 就 有 安全的保障。 后来秦始皇更响北扩展 , 控制 了 阴山。 但 横 山的防守仍不失其重要意义 , 历西汉而至附唐都未敢稍事琉 价了 . 4 ‘ − 这样的层层设防, 到了隋唐时期 , 更有发展。 唐代张守 节撰《史记正义 》, 对于 《苏秦列传 》中的秦为四塞之国作 过解释。 据他所说 , 则 “东有黄河 , 有函谷 、 蒲津、 龙门 、 合河等关 , 南山及武关 、 晓关 , 西有大陇山及陇 山 关 、 大 震 、 乌兰等关 , 北有黄河南塞⋯⋯ ” 这些关半数都是秦汉以 后建置的。 ‘。 � ’到了唐代 , 绝大部分仍继续发挥作用。张守节 因而就以此来说明《史记 · 苏秦传 》的四塞之国, 不悟其中 有些关隘不是战国时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 不过张守节这样 的列举 , 清晰地可以看出当时都城周围的多层防线。 这一层 防线和秦汉时期相较 , 应是更外面的一层 。 不应忘记 , 隋唐 时期 , 长安以北最远的一条防线是在阴山之上 。 不过黄河南 塞亦即横山一线 , 也是当时所重视的。 正是这样层层设防, 都城才可以更加巩固。 这种多层防御的设想和作用, 也见之于东晋南 朝 的 建 康 , 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长江浩荡, 固可作为建康的巨防 , 若北来的强敌陈师江畔, 虽不得骤然渡过 , 建康城内已惴惴 不安了 。远在孙吴时 , 魏文帝曾亲率六军 , 自寿春至广陵, 临 江观兵 , 吴人是难得安枕的。 ‘� ”北魏太武帝亦曾南侵到瓜 步 ∃今江苏扬州市南 % , 刘宋文帝为之惊惶失措。 ‘二 , 所以 建都于建康的王朝 , 当恃长江为天堑 , 仍力求江北有更为广 大的版图 , 这样天堑就更为可恃了。 孙吴时 , 曹魏奄有中原各地 , 东南据有扬州 , 魏扬州治 于寿春 ∃ 今安徽寿县 % 。 由寿春经合肥南下 , 建业就要受到 威胁 , 吴国只能固守东关和濡须水 ∃在今安徽巢县南 % 。 长 江之北仅有这样一条防线, 虽然也可以屏障建业 , 究竟因为 距离长江较近 , 所能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很大的。 自永嘉乱后 , 东晋偏安一隅 , 宋 、 齐 、 梁 、 陈诸朝前后 相承 。 北方黄河流域离析动荡, 十六国时期 , 诸雄迭起 。 后 来北魏统一了各国 , 力量更为强大 , 这都对江南产生巨大的 威胁。 如何在都城之北建立多层的防线 , 这在当时是不能不 考虑的问题 。 当然最上的策略是防河 , 若是能够保持黄河一 线 , 则淮水和长江都可从容议守 。 防河不成 , 只好 退 而 守 淮 。 如果防淮 , 则长江以北还有一条防线 。 防淮不成, 就只 好依靠天堑的长江了 。 东晋南朝在这方面最为有利的时期 , 是在刘裕业伐 , 灭掉 后秦和南燕后 , ·这样就和北魏隔着黄河南北对峙。 建康北面 的防线就有黄河 、 淮水和长江三条 。 这应该是拱卫建康的最 多层的防御设施。 刘裕崩后 , 北魏乘机南侵, 占有淮北诸州 郡 , 南 、 北两朝因而以淮水为界。 ’。 “’这样就使建康以北的 防线 , 只有淮水和长江了 。 后来到齐、 梁两朝 , 疆踢间仍不 免有所变动 � 大抵仍是据淮为守。 梁朝末年, 侯景倡乱 , 东 魏乘之 , 尽取淮南各地 , 于是建康所恃的就只有一 条 长 江 了。 长江虽称天堑 , 后来隋兵来伐, 还是挽救不了陈朝的灭 亡 。 南宋以临安为都 。临安较建康更为偏南了。南宋时 , 开封 已经陷落, 当然就说不到黄河了。 南宋与金人划淮水为界 。 临安不仅恃长江之险 , 还可以北守淮水。 淮水和长江构成 了 临安以北的两层防线。 ‘南宋对于金人, 自处于臣属的地位 。 每年用大盒的岁币, 换取临安的安全。 可是南宋也凭赖淮水 �和长江以阻隔金人的铁骑 , 使临安显现着繁荣富庶的局面 。 在明朝统治下的北京城 , 同样有这样多层防御的设施 。 明朝为了防御挞粗和瓦刺的侵扰 , 修筑自山海关 至嘉 峪 关 的长城 ∃ 当时称长城为边墙 % 。 这条长城经过北京北面的燕 山和军都山。 燕山和军都山都是以险峻5’6名的。 在这样险峻 的山上修筑了长城 , 就使北京的安全更有了保障。 明朝为了 巩固北京 , 更注意它的西侧 , 由山海关西来的长城 , 在渤海 所 ∃今河北怀柔县西北 %北斜向西北 , 趋向开平卫 ∃今河北 赤城县北 % 。 可是还由渤海所另分出一 支, 斜 向西 南 , 经 八达岭西南行, 更循太行山向南, 一直达到辽州 ∃今山西左 权县% 以南的黄泽岭。 就在这条长城侧旁还有一条 向 西 伸 展。 这另外一条长城是由繁峙县东泰戏山由前一条 长 城 分 出, 经今山西代县 、 宁武、 神池县之北 , 与由开平卫西来的 长城相会于老营堡所 ∃今山西偏关县东北 % 。 这样就构成了 北京西侧的多层防线。 ,’。’ 这些长城因其所在的地区不同 , 而有极边和次 边 的 区 别 。 靠近鞋粗和瓦刺的游牧地的称为极边 , 极边之内的长城 称为次边。 宣府 ∃ 今河北宣化县% 、 大同 ∃今山西大同市 % 及开平的长城为极边 , 北京西侧及代县 、 宁武诸地的长城为 次边。 极边、 次边也可称为外边 、内边 。嘉靖时 , 翁万达为宣 大总督, 积极修筑宣大边堵千余里 。 他曾说过 , “敌犯山西 必自大同, , 人紫荆必 自宜府 , 未有 不 经 外 边 能 入 内 边 者 。 ” , ” ’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 , 如果来犯的敌人能入紫 荆关 , 北京就会感到威胁 。 其实当时的鞋粗企图由两侧威胁 北京 , 还不仅自大同入紫荆关 , 而且要从延绥镇 ∃ 驻 榆 林 卫 , 今殃西榆林县 %之东神木、府谷∃今陕西神木县和府谷县 % 等处 , 渡过黄河 , 向东进扰 。 ’, � 、所以山西北部经过宁武 、 神池请县的长城斜向西北, 和大同以西偏头关所 ∃ 今山西偏 关县 % 、 平虏卫 ∃ 今山西平每县北 %之间的长城相衔接, 以 堵塞这方面的鳍隙。 经过这样的经营设施 , 北京才可略释西 顾之优 。 不过还应该指出,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进 攻北京 , 并不是由太行山东向北前进 , 而是攻开宁武关 ∃今 山西宁武县》�再进入居庸关 , 这样就突破两道长城的防线, 终于灭掉了明王朝 。 这样看来, 军事的防守条件是形成都城的一个必要的因 素。都城附近有了军事防御的凭借 , 就可以抗拒外来的进玫 。 这样的凭借如采全备 , 甚至有多层的防线 , 则都城的安全就能 有尤分的保降 。 有了这样多种的凭借, 再加上都城地理位置 的适中和交通的便利, 就具备了全面指挥的条件 , 就可以期 望长治久安 。 不过 , 应该指出 , 这样的因素虽已全备, 还需 要人为的作用相互配合。 如果不是这样, 全备的军事因素就 不一定都能得到所期望的效果 。 四 、 形成古都的杜会基础 都城的形成不仅需要有上面所已经提到的各项基础 , 而 且还应该考虑到社会的基础 , 都城所在地的地方势力和民族 关系都是不能不加以注意的。 地方势力有强有弱 。 弱者自不至于引起新建立的王朝或 欢权的注意 。 其强者却不能不使新建立的王朝或政权多所顾 � 虑。 �这些强有力的势力常会影响选择都城时的最后决策 , 或 者得到它们的支持, 也许因之而另有所选择 。 这个间题不妨从项羽的西楚国说起 。 秦 亡 之 后 , 项羽 兵力最强 , 分封诸侯 , 一 自立为西楚霸王, 王梁楚九郡 , 建都 于彭城 。 彭城就是现在江苏徐州市 。 当时曾经有人 向 他 建 议 , 应该都于关中。 项羽为什么不采纳这样的建议 , 投有都 于关中而都于彭城∀ 据他自己说� “富贵不 归故 乡 , 如 衣 绣夜行 , 谁知之者, ” 彭城是楚地 , 所以就被选为都城。 咸 阳的秦宫室皆已被烧毁残破, 也使项羽感到无足留恋 。 如果 再事推求, 项羽这样决策, 显示着项羽对秦人还有相当的顾 虑 。 当羽行将入关之时, 曾在新安 ∃ 今河南新安 县 %坑 秦 降卒 + 余万人。 这分明是顾虑到秦降卒未必都倾心降附, 到 关中以后不一定都能听从指挥 。 对于 + 余万降卒尚有这样的 顾虑, 对于关中的秦人无疑更不放心 。 何况坑这 + 余 万 人 之后 , 对秦人就有更多的结怨 。 因而就舍弃关中 , 东 归 彭 城 。 项羽以楚人治楚, 自谓是万无一失的。 后来在坟下决战 时 , 听到汉军四面皆楚歌 , 遂谓 � “汉皆已得楚乎 ∀ 是何楚人 之多也 0 ” 7 , � ’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项羽对于楚人的重视 , 而 不都于关中是有他的顾虑的 。 东晋初年以建康为都 , #也曾引起过和江东的地方势力的 矛盾 。 江东本为孙吴旧壤 。 西晋灭吴之后 , 南北亲疏还有相 当的隔阂 。 ‘’‘ “洛都残破, 司马睿以琅邪王的身份 渡 江 而 南 , 思欲以建康为都, 为恢复中原之计 。 但是不为 吴 人 所 附, 月余之久 , 当地士庶竟没有和他有过什么联系, 8’ “ (而 周犯 、局翩父子甚至图谋起兵 , 以诛诸执政者 。 ‘’ 。’当时中眼 已经鼎沸 , 建都的地方除建康而外, 难得有适当的选抒 , 只 能在建康支撑下去 。 幸赖王导等人多方匡济 , 调和矛盾 , 并 延揽当地望族顾荣 、 贺循等人 , 以结人心 , ’! ” 才挽回了局 势 , 使建康能够继续作为都城 。 长安作为都城是经历十几个王朝或政权的 。 其间一些王 朝和政权在建都之初就显出和当地地方势力的特殊关系 。 西 魏和唐代庄这方面就显得更为明显 。 西魏原企图仰仗这样的 地方势力 , 以支持残局 , 后来反受到挟制 。 唐代的创业者本 来就是当地地方势力扶持起来的 , 因而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助 力 。 其实自西魏至于唐初 , 能够在长安起到作用的 , 只有一 种地方势力 , 近代治史者称这种地方势力为关陇集团 。 关陇 集团炽盛于隋代 及唐初 , 而其肇始形成可以 # 9溯到北魏的分 为东、 西之前 。 北魏的分裂是由于孝武帝为高欢所迫 , 西奔 长安 , 而长安也于此时重建为都 。 长安这时能够重 建 为 都 城 , 并不是 因为它有河山之险 , 而是因为这里 已经形成了这样 一种地方势力 。 孝武帝正是要仰仗这种地方势力的扶持 , 因 而仓粹西奔 。 西魏以长安为都 , 超出了这种地方势 力 的 期 望 , 但孝武帝及其息从 , 并没有得到宇文泰及其部下的扶持 和尊祟 。 孝武帝本人被杀 , 他的后继者也只是彼当作愧儡 。 隋时, 长安和洛阳本为东、西两都, 场帝更长期居住于洛阳 � 隋末乱离 ,
本文档为【!古都研究第四辑 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802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3-27
浏览量: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