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闫月珍:意境_一个范畴的现代旅行踪迹_以王国维_宗白华与李泽厚为例

闫月珍:意境_一个范畴的现代旅行踪迹_以王国维_宗白华与李泽厚为例

举报
开通vip

闫月珍:意境_一个范畴的现代旅行踪迹_以王国维_宗白华与李泽厚为例 兰州大学学报 牡会料学版 常 卷第 期 年 月 , 意境 一个范畴的现代旅行踪迹 — 以王国维、宗白华与李泽厚为例 闰 月 珍 些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嫌研究中心 , 广东广州 内容摘要 以王国维、宗白华和李泽厚为例 , 对“意境”理论的现代阐释做还原性的描述 , 以呈 现“意境”在 世纪之主脉及其踪迹。意境能够引起当代国人的共鸣 , 一方面由于上述王国维、宗 白华和李泽厚对意境的理论塑造 , 另一方面更由于现代人的文化身份之焦虑需要意境来化解。在 新时期的文学领域 , 意境则受到来自文学现象的新变的疑...

闫月珍:意境_一个范畴的现代旅行踪迹_以王国维_宗白华与李泽厚为例
兰州大学学报 牡会料学版 常 卷第 期 年 月 , 意境 一个范畴的现代旅行踪迹 — 以王国维、宗白华与李泽厚为例 闰 月 珍 些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嫌研究中心 , 广东广州 内容摘要 以王国维、宗白华和李泽厚为例 , 对“意境”理论的现代阐释做还原性的描述 , 以呈 现“意境”在 世纪之主脉及其踪迹。意境能够引起当代国人的共鸣 , 一方面由于上述王国维、宗 白华和李泽厚对意境的理论塑造 , 另一方面更由于现代人的文化身份之焦虑需要意境来化解。在 新时期的文学领域 , 意境则受到来自文学现象的新变的疑问 , 意境的普遍化与其局限性之间存在 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关 键 词 意境 中国美学 王国维 宗白华 李泽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压 一 一 意境在当代被视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学艺术 的普遍特征。意境以非常灵活的姿态延续了其生 命力 , 一方面 , 意境贯穿于现代 、当代美学理论之 中 , 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 并未像其他古典美学范畴 如“气”、“神”等应用范围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 , 意境 贯穿于现代 、当代的艺术批评中 , 最富于艺术批评 的实践性。其在理论层面和艺术批评层面都有着丰 富内蕴和阐释空间 , 因而在现当代文论中几乎涵盖 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总体风貌和民族特征。 意境能够上升到这一高度 , 固因其有着古典审 美的基因 , 更因其对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塑造。正 如萧驰所言 “普遍主义的另外一种表现 , 它在表 面上绝非削华夏之足以合泰西之履 , 而是着力标 举中国诗学的独特性。”萧驰认为 , 意境“对源远流 长的中国文艺史而言 , 应当只是阶段性的艺术和 理论现象”, “意境标志了中国抒情传统在唐以后的 特色 ,, 。现代学人将意境作为核心范畴来讨论 时 , 往往“完全忽视了范畴的发生和演变的历史背 景 ,, 。 本文以王国维 、宗白华和李泽厚为重点 , 对“意 境 ”理论的现代阐释做还原性的描述 , 以期呈现“意 境”在 世纪的衍流。意境产生于佛教语境 , 而其持 久不衰的生命力 , 得益于现代学人的多方阐释。现 择其主流 ,论述意境范畴在“旅行”途中 ,意义不断发 生变化和增殖的历程。 一 、王国维论“境界 ” 世纪初 , 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①。 年 , 他在托名樊志厚撰的《 人间词 乙稿序 中言 文学之事 , 其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者 , 意与境二 者而已。上秀者意与境浑 , 其次或以境胜 , 或以意胜 , 苟映 其一 , 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 , 以其能 观也。出于观我者 , 意余于境 而出于砚物者 , 境多于意。 ⋯⋯二者常互相错综 , 能有所偏重 , 而不能有所偏度也。 丈学之工不工 , 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 与其深浅而已。 阳 王国维的“境界”说 , 主要从审美的角度确认中国 古典诗词所创造的美感特征。他还区分了“有我之 境 ”与“无我之境 ”之不同 有有我之境 , 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 乱红飞 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鸽声里抖阳墓”, 有我之 境也。“采菊东禽下 , 悠然见南山 ”, “寒波语澹起 , 白鸟悠 收稿 日期 一 , 墓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 ,’ 一 广东省教育 华然少默 黔 其九麟豪譬老黔玖煞 掣黯慧嘿幸堂冀黯煞需煞育书简》所田 年 , 土 国维 气寸士 乙 哭 胃土 关 尹仕 气截 胃也 开 , 及 衣 。肠 人 川理 早 锡 、沛 钊 、仪 平 ‘ 大 , 搜 卜。, 川。。 ,二 , 、二 。 , , ,’ 倡“美丽之心” , 亦译“美魂”,今译“美丽的灵魂 ,, 作为其美育主张之最高境界 , 又借宋代邵雍《皇极经世 ·观物内 篇 》, 论述“观物 ”“观我 ”, 而“境界 ”之说 ,亦由此文首倡 。 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 以我观物 , 故物皆着我之 色彩。无我之境 , 以物观物 , 故不知何者为我 , 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 , 写有我之境者多 ,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 在牵杰之士能 自树立耳。 王国维又进一步说明二者之不同 无我之境 , 人帷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 , 于由动之静 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在王国维看来 ,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共同点 是 , 它们“皆使吾人离生活之欲 , 而人于纯粹之知识 者叫‘ ,从而忘却物我之关系 其分歧之处仅仅在 于观者的态度 , 一则感情平静和淡化 , 一则感情澎 湃和洋溢 ,并最终趋于忘我境地。 学界普遍认为 , 王国维对诗词作品中物我关系 的考察来源于他对叔本华美学的接受。在《叔本华 哲学及其教育学说 》中 , 他又论述了优美和壮美的 区别 , “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而不厌 者 , 谓之曰优美之感情。若其物直接不利于吾人之 意志 , 而意志为之破裂 , 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 ,谓 之日壮美之感情 ,, ‘。其实 , 从无我之境的“忘利 害关系”、“全离意志关系”的意义看 , 他接受了叔本 华的学说 但另一方面 , 王国维的这一理论也是道 家美学“以物观物”命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之内涵的延续。“无利害”这 一概念虽然借自叔本华 , 但其内涵却体现了王国维 的独创 对审美静观的理解吸收了叔本华的原创意 义 但“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的内涵显然是继承 了老庄以来素处以默、虚以待物的思想传统。“无 我之境”一方面体现出“忘利害关系”、“全离意志关 系”的内涵 , 一方面体现出作者与自然素处以默 , 陶 然忘机 , 与之浑化。所以在理解王国维的“无我之 境”、“有我之境”的区分时 , 应该注意到他对古典文 论和西方文论的双重接受。对于“无利害”这样一个 概念 ,我们不能因为它借自德国哲学就把其意义纯 粹化 , 在王国维的理论中 , 它显然还有一个中国背 景对其进行过滤和改造 ,从而实现理论的融合和创 新。 在王氏看来 , “无我之境”之所以能够得以实现 , 正是由于对利害关系的遗忘。康德、黑格尔、叔本 华对审美静观 的无利害 、无欲念 、 非理性的论述成为他阐释中国美感经验时的有力依 据 而道家“以我观物”传统对自我、先见、私念和情 感的排除正与审美静观的内涵不谋而合。从王国维 理论的中西方渊源出发 , 我们会发现他所谓“无我 之境”和“有我之境 ”之差异并非简单地等同西方美 学“优美 ”、“壮美”之区分 ,它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背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攀版 常 期 景。 “有我之境”的情感特质与“壮美”的知性色彩如 何能够实现统一呢 在王国维看来 ,“美术之价值 ,存 于使人离生活之欲 ,而人于纯粹之知识 ,, “。而“真 正之大诗人 , 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 彼其势力充实 , 不可以已 ,遂不以发表自己之感情 为满足 , 更进而欲发表人类全体之感情 ,, 司 。知力 超脱了意志的束缚 , 以及个人目的的限制 , 才会达 到真理的境界 ,他译引叔本华之著述曰 “唯知力之 最高者 ,其真正之价值 ,不存于实际 , 而存于理论 , 不存于主观 , 而存于客观 , 端端焉力索宇宙之真理 而再现之。于是彼之价值 ,超乎个人之外 ,与人类自 然之性质异。,, “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壮 美的特点 , 这种境界虽然悲欢啼笑溢于言外 , 但因 其普遍性和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 , 而达到了 自由境界。 王国维之所以把叔本华关于人生苦痛的观念 与他的美学理论结合在一起 , 是因为在他看来 , 文学的要旨是“描写人生”, “诗歌者 , 描写人生者 也 ,, “。“美术之价值 ,对现在之世界人生而起者 , 非有绝对的价值也。其材料取诸人生 ,其理想亦视人 生之缺陷逼仄 , 而趋于其反对之方面。如此之美术 , 唯于如此之世界 ,如此之人生中 ,始有价值耳 ,, ‘, “美术之务 , 在描写人生之痛苦与其解脱之道 , 而 使吾济冯生之徒 , 于此栓桔之世界中 , 离此生活之 欲之争斗 , 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 也。” ”强调文学为人生的一面 , 自然不同于道家 视“道”、理学家视“理”、佛家视佛理为最高意旨。王 氏正是以对文学内涵的新认识来开拓其文学观的。 正因为此 ,王氏批判了传统文人把孔孟之道作为文 学价值之实现的工具 , 他说 “此无怪历代诗人 , 多 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 ,以自解免 ,而纯粹美学 上之著述 , 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也。此 亦我国哲学美术不发达之一原因也。” 再者 , 王国维虽然反复强调人生之苦痛及其欲 望对于人之意志之折磨 , 但他并没有因此为他的 理论添加道家或佛教的空寂色彩 , 而是充分肯定 了‘情 ”之于文学的原质性的意义 ,他的《文学小言 》 说 文学中有二原质焉 曰景 , 曰情。前者以描写 自然及 人生之事实为主 , 后者则吾人时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 也。故前者客观的 , 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 , 后者感 情的也。⋯⋯要之 , 文学者 , 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 而 已 。 间月珍 ·龙挽 一个范特的现代旅行膝连 — 以王国维、宗白华与李泽厚为例 王国维论诗词 , 强调“情”与“景”的有机结合 , “昔人 论诗词 , 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 , 皆情语 也 ,, 。在王国维看来 , 景与情的有机结合是文学 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 哀乐 ,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显然 ,王国 维既没有循道家和佛教思路而否定情感作为文学的 原质 ,也没有循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学说走向佛教寂 灭的空巷。相反 , 王国维强调景物 、感情之“真”,但 他认为艺术创作中的自然未必是自然的原生态 , “自 然中之物 , 互相关系 , 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 美术中也 ,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 】‘ 。 王国维自觉从物我关系这一角度对艺术家和自 然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意境进行了考察。王国维继 承了道家和佛教的观物思想 , 并溶入了西方现代美 学对于审美静观的见解 , 从而破除了“道”和“气”的 神秘色彩 ,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性倾向。这对于中西 美学的沟通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无我之境”和“有 我之境”在王国维的理论中 ,无疑是最有分量的一部 分 , 它是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问题并与中国固有理 论衔接最为紧密的一个关节。 神特质予以高度概括 ,并以此为基点创建现代诗学。 可以说现代诗学就是在自觉反省和继承古典诗学中 得以生长的 , 正如宗白华所言 二 、宗白华论“意境 ” 早在 年 , 宗白华在《新诗略谈 》中说 “我 想诗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 就是‘形 ’同‘质 ’。诗的定 义可以说是 ‘用一种美的文字 ⋯⋯音律的绘画的 文字 ⋯⋯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这能表写的、适 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 ’, 那所表写的‘意境 ’, 就是诗 的‘质 ,。,, 宗白华用“意境 ”概括对诗的审美感受。 世纪 年代 , 宗白华论中国艺术的著述尤为 丰富 , 这些文章熔中国哲学 、艺术与美学 、伦理于一 炉 , 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其中 ,《中国艺 术的精神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论 世说新语 和晋人的美 》《清淡与析理 》《艺术与中国社会 》《略 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 间意识 》等论文 , 对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真谛进行了 耐人寻味的解读。 年 月 , 宗白华在《时与潮文艺 》创刊号发 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一文 , 对意境问题作了更 全面的论述 , 被认为“真正赋予了它作为中国美学核 心范畴的地位 ” 。宗白华说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 对象 , 赏玩它的色相 、秩序 、和谐 , 借以窥见 自我的 最深心灵的反映 , 化实景而为虚景 , 创形象以为象 征 ,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 、肉身化 这就是‘艺术 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这就将古典诗学的精 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 然而我们对旧文化检讨 , 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 , 也 更形重要。就中国艺术方面— 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 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研寻其意境的特构 , 以窥探中国 心灵的幽情壮采 , 是民族文化底自省工作。间 意境直接参与了中国古典诗学形象的塑造 , 这可以 说是借古人之酒杯浇现代人之块垒。现代学人看古 典诗学 ,必然带有现时代的文化意识和历史使命 ,因 此它必然不是原汁原味的注释和描述 , 而是生发和 创造。宗白华之意境理论正在于他能将古典诗学审 美经验融会贯通而予以创造性地彰显。这种还原借 助于“意境”这一词语固有的‘母 题”, 但又有着更为 独到和细腻的体悟。 从 世纪 年代末至 年代初 , 宗白华对于 中国美学史的探索 ,更趋系统化和科学化。他把中 国的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美术 、哲学思想 、绘画美学 、音乐美学 、建 筑美学 、书法美学概括和抽象为一个崭新的富有民 族特色的美学体系。《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 探索 》,就是这个时期的成果。 年 月 ,他在全 国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上发表题为《关于美学研究 的几点意见 》的讲话 , 指出从比较中才能见出中国 美学的特点 , 他还特别提出要重视中国人的美感发 展史的研究和发展中国艺术创作的问题 。 宗白华还将“意境”予以普遍化 , 即成为论各 门类艺术的共通美感。他说 “各门艺术在美感特 殊性方面 , 在审美观方面 , 往往可以找到相通之 处。”’”这种相通的美感来 自中国哲学 , 早在 世 纪三四十年代他曾在探讨宇宙观对于审美的影响 时说 “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 》上所说 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 一实 、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囚‘ 他不但 重视儒家哲学 , 而且 , 也注意老庄哲学和禅宗哲学 对于艺术境界创造的影响 , 并且把这三种哲学看作 是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他说 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 , 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 族的基本哲学 , 即《易经 》的宇宙观 阴阳二气化生万物 , 万物皆票天地之气以生 , 一切物体可说是一种‘气积 ,。庄 子 天 , 积 气也 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 的生命。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 ’, 就是‘生命的节奏 ,或‘有 节奏的生命 ,。伏羲画八卦 , 即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 示宇宙万相 的变化 节奏。后来成为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 兰州大学学报 牡会科学版 第 期 本境界的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也不外乎于静观寂照中 , 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 , 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 奏。 ‘‘一‘ 中国美学的特点 , 因受中国哲学的特殊性的支 配 ,“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 ’体悟‘道 ’的节奏。‘道 ’具 象 于生 活 、礼乐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道 尤表象 于‘艺 ,。灿烂 的‘艺 ’赋予‘道 ’以形象和生命 ,‘道 ’给予‘艺 ’以深度和 灵魂。,, 中国哲学境界的特点 , 决定了中国艺术 境界的特点。 宗白华言及意境与“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 ”的关 系 , 与王国维之境界说有一致之处。王国维“无我之 境”之情感之淡出 , 与老庄思想和禅宗直接相关 , 王 国维用“以物观物”描述它 ,深意正在于此。王国维并 未废情 , 充分肯定了情之于文学的原质意义。宗白 华早在 年 , 就提出艺术的价值在于“同情”,他 说 “哲学家和科学家 , 兢兢然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 致 , 宗教家与伦理学家 , 兢兢然求人类意志行为的 一致 , 而真能结合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者 , 厥唯艺 术而已。一曲悲歌 ,千人泣下 一幅画境 ,行者驻足 , 世界上能融化人感觉情绪于一炉者 , 能有过于美术 的么 ” 显然 , 在情感的淡出和情感的浓烈两方 面 , 王国维和宗白华是一致的 , 既肯定前者 ,更肯定 后者。 年 , 宗白华接受《光明日报 》记者访问时 , 谈到中国美学的民族性问题 ,他指出 , 在西方美学 是大哲学家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 , 属于哲学史的内 容。但是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和希腊的戏剧分不 开 柏拉图的哲学思路也和希腊的史诗、雕塑艺术 有密切关系。要了解西方美学的特点 ,也必须从西 方艺术背景着眼 , 但大部分仍是哲学家的美学。中 国美学的特点 , 更是总结了艺术实践 , 回过来又影 响着艺术的发展。所以 ,研究中国美学的特点 ,不能 不注意这些艺术创造的实际经验和艺术形象。中国 美学的艺术背景比西方美学的艺术背景 ,更为突出。 在中国美学史上 ,有丰富的文论、画论 、乐论 、曲论 、 诗论等美学思想史料 ,还有文人笔记和艺人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虽 是片言只语 ,也偶然可以发现精深的美学见解 。中 国各门传统艺术不但有自己独特的体系 , 而且各门 艺术之间 , 往往互相影响 , 互相包含 , 宗白华认为各 门艺术如诗文 、绘画与园林建筑艺术在诗情画意方 面都给人以相通的美感。宗白华认为 , 贯穿中国美 学历史有两种美感 、两种美的理想 错彩镂金的美 和芙蓉出水的美 , 表现在诗歌 、绘画、工艺美术各个 方面。宗白华这样论自然之美 平淡并不是枯淡 , 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 的美 , 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 , 一切艺术的 美 , 以至于人格的美 , 都趋向玉的美 内部有光采 , 但是 含蓄的光采 , 这种光来是极约烂 , 又极平淡。哪 宗白华把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美感 , 区分为人工美 和自然美 , 但不同于西方美学上的意义。西方美学 上的自然美 , 完全是指造物者所形成的美 , 是以产 生颜色的光线为主要尺度的。中国美学 , 并不着重 于这种美 ,它要求的“自然”,是从工艺美术境界上升 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宗白华说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提 出诗 的“隔”与“不隔”之 分。清真清新如陶谢便是“不隔”, 雕绩雕琢知颜延之便 是“隔”。“池塘生春草”好处就在“不隔”。而唐代李商隐的 诗则可说是一种“隔 ,,的美。 以“隔”与“不隔”分别人工美和自然美 , 显然借自王 国维。王国维《人间词话 》定稿之四十说 问“隔”与“不隔”之别 , 日 陶、谢之诗不隔 ,延年则稍 隔类 东坡之诗不隔 , 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 “空 梁落燕泥”等二句 , 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 一词论 , 如欧阳公《少年游 ·咏春草 》上半阅云 “阑干十 二独凭春 , 晴碧远连云 , 二月三月 , 千里万里 , 行色苦愁 人。”语语都在 目前 , 便是不肠。至云“谢家池上 , 江淹浦 畔”, 刃呀隔类。 王国维此处隔与不隔意指形象 、情感之真切与否 , 而宗白华更从中国美学史的宏观角度赋予其以自然 与雕琢的含义。 三、李泽厚论“意境 ”与“典型 ” 西方典型理论成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其基 于现实的政治经济批判 , 因而强调文艺对现实社会 的反映。中国的典型理论从 世纪 年代在左翼文 学运动中经外来影响而诞生之日起 , 由于其来源的 经典性和权威性 , 文学理论界的基本态度 , 就是随 着时代的意识形态要求 ,对之进行不断充实和演绎。 典型理论中国化的过程 , 伴随着中国知识分子救亡 图存的时代使命。因此 , 它逐渐凝聚了鲜明的功用 色彩和教化意识。从 世纪 年代到 年代初的 半个世纪 , 典型成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范畴与 普遍特征 , 塑造典型成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首要任 务。典型理论不仅仅限定在叙事文学的形象塑造上 , 更在一般的文学意义上得以无限扩大 , 成为了凌驾 于普遍性原则之上的文学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典型理论不仅成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 , 也 闰月珍 龙境 一个范待的砚代旅行燎滚 — 以王国维、宗白华与李泽厚为例 是以现实主义理论为本位所建立起来的文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支柱。 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和时代回应传统 ,李泽 厚之意境论 ,正产生于这一历史语境。 年 ,李泽 厚在《光明日报 》发表《“意境”杂谈 》,被认为是“运 用马列主义唯物反映论观点来研究‘意境 ’的力作”, 李泽厚说 诗、画 特别是抒情诗、风景画 中的“意堵 , , 与小说 戏剧中的“典型环境典型性格”, 是美学中平行相等的两个 基本范祷。这两个概念并且还是互相渗透、可以交换的 概念 正如小说、戏剧也有“意劣 ,一样 ,诗、画里也可以出 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 ⋯⋯ 李泽厚认为意境是比“形象”、“情感”更高一级的美 学范畴 , 意境和典型是互相渗透、可以交换的 ,这就 推广了“意境 ”的适用范围。他引人当时流行的典型 理论 , 以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模式分析意境 , 认为意 境包含两个方面 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 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 , 意境是在这两方面的 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李 泽厚认为“意境”比偏于单纯客观意味的“境界”更准 确 ,他从“境”和“意”两方面加以分析 “劣 ,和“意”本 身 又是 两时 范畴 的 统 一 “劣 ,则 是“形”与“神”的统一 “意”又是“情”与“理”的统一。在情、 理、形、神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中或可窥破“意 境”形成的秘密。 李泽厚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之典型阐释意境 , 其价值 判断有两点需注意 一是“典型”的理论常用来指涉 叙事性文学 , 而意境产生于中国的抒情文类 , “意 境”被视为典型的一种 , 就必然引起理论起点的混 乱 二是以典型 阐释意境 , 脱离它们彼此的 文化语境 , 就会剥落它们彼此的独特内涵 , 造成文 化误读和文化隔膜。这显然是一种文化改造基础上 的文化解读。在现实主义思潮禁锢了文学思想界长 达 年之际 ,李泽厚能别出心裁地以典型阐释意境 , 显然是对传统的一次有尺度的回归和改造。 李泽厚对中国古典精神的发掘与他对古典精神 的批判是相辅相成的。李泽厚认为 , 意境所体现的 正是中国古典“天人合一 ”的基本哲学精神 , 而“天人 合一 ”之自足圆满在近现代以来正趋于瓦解。在他看 来 , 中国文化以其内在的凝聚力和外在的同化性延 续两千年 , 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但这种传统文 化由于建立在农业小生产基础之上 , 在近代却受到 了严重的挑战。“挑战首先来自社会的变迁 , 从新石 器时代以来的久远的家庭农业小生产和血缘纽带将 宣告结束 其次 ,现代化的进程要求扫清种种封闭 因循 、消极反馈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模式 , 高度发达 的自然科学要求舍弃局限于经验论的思维模式”,第 三 , 是由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生活节奏引起的文 化本身的发展的挑战 ,“其中个体的重要性与独特性 的发展 , 心理的丰富性 、复杂性的增加”, 使原有的 实践理性 、天人合一“成了相对贫乏而低级的‘原始 的圆满 , , 而远远得不到现实生活中和精神超越中的 满足”。“捆绑在古典的和谐、宁静和稳定中 ,避开冒 险、冲突和毁灭 ,缺乏个体人格的真正独立和成熟的 历史时期已成过去” 。这种种挑战 ,尤其是在第 三次浪潮的冲击下 , 天人合一必须有新的内涵。“它 不能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上由‘顺天 ’、‘委天数 ,而产 生的‘天人合一 ’不管它是唯物论的还是唯心论的 , 不管是汉儒的还是宋儒的 , 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 重性中的主宰 ,命定的内容和含义 ,而应以马克思讲 的‘自然的人化 ,为根本基础。,, 马克思的“自然 的人化”, 不是像农业社会那样依从于自然 , 而是用 科技工业变革自然、创造新物。工业革命 ,不是征服 自然就完事了。在征服自然的同时 ,还要保护自然 , 达到生态平衡。“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的 关系 , 而更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 人既是自然的一 部分 , 却又是自然的光环和荣耀 , 是它的真正的规 律性和目的性。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 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 也是发展中国家应及早注意研 究的问题。而这 , 恰好就是‘天人合一 ’的问题 , 是这 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巾 ‘ 李泽厚认为 , 上边说的新的“天人合一”的构建 必须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 与此相对应 , 人生 境界和审美理想的“天人合一”, 也不能停留在过去 那种“挟飞仙以傲游 , 抱明月而长终”或“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的世外桃源的静观平宁的超越里。而应 该“把美和审美引进科技和生产 、生活和工作 , 不再 只是静观的心灵境界 , 而成为推进历史的物质的现 实动力 ,成为现代社会的自觉韵律和形式。只有在这 样一个现实物质实践的基础上 , 才可能经过改造而 吸收中国‘参天地赞化育 ’的‘天人合一 ,的传统观念 ,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 作为生态环境的外在自然 的和 睦相处的亲密关系 在此同时 , 人自身的自然 作为 生命情欲的内在自然 也取得了理性的渗透和积淀。 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自然在这意义上都获得 了‘人 化 , , 成为对照辉映的两个崭新的感性系统 , 这才是 新的世界 , 新的人和新的‘美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 化的自然 ’和‘天人合一 ,。” 〕 这是李泽厚对“天人 合一”的批判和重新构建。 兰州大学学报 牡会料学版 第 期 四、结语 一个命题在其旅行过程中 ,其意义必然随着作 者意图和使用语境的变化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历史 之衍流过程中 , 一个命题所能提供的是其作为‘母 题 ”的生发意义。它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提供了相同的 话题 , 而相同的话题背后又潜藏着不同的问题指向。 因而一个‘母题 ”作为历史性的命题 ,其内容又处于 不断增加或减少 、充实或剥落这样一个衍义的过程 中。这正是意境在 世纪王国维、宗白华和李泽厚 的“中国文化形象”建构中的处境和历程。 王国维正处于这样一个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 型的历史时期。王国维强调了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 之分歧点在于诗人处理情感方式的不同 , 以及由此 而来的诗词作品之境的不同。近代以来 , 正是王国 维开始以现代性的眼光对传统的文学概念进行了改 造。他抛却了传统文论中“道”、“气 ”等具有先验色彩 或载道色彩的概念 , 肯定人生之于文学、情感之于 文学的基质性意义 , 这体现了鲜明的现代色彩。他 所肯定的是文学为人生 、文学为情感的现实功用和 审美功用。宗白华是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物。它以“意 境”作为对中国美学的概括 ,并创造性地以高度的审 美感悟能力将美学理论的民族精神 、民族风格和民 族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古典艺术实践挖掘中国 美学精神 ,这是宗白华创造性建立中国美学体系的 尝试。宗白华将意境民族化 , 以期重塑其独特性 李 泽厚以典型与意境相提并论 ,则将意境现代化 ,以期 适应现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意境正经历了这样两条 正反之途 , 这是意境理论的现代性历程。纵观意境 理论的现代性历程 , 意境之所以越来越成为体现古 典美学精神的核心范畴 , 正出于王国维通过美学省 思文化传统 ,也出于宗白华通过美学建构古典美学 精神 ,更出于李泽厚通过美学实现文化的继承与批 判。而意境能够引起当代国人的共鸣 , 固然由于上 述王国维、宗白华和李泽厚对意境的理论塑造 , 更 因为现代人的文化身份之焦虑需要意境来化解。 首先 ,从内因看 ,意境是古典情绪体验的场所 ,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生存空间。现代化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变化 ,它以其快速的信息渠道传播着知 识 , 充塞着人们的感官 人类也因此摘掉了想象的 翅膀 , 一步步走向平面化生存。感官欲望的满足是 以剔除灵魂的自由想象为代价的。经济工业化 、全 球化、信息化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为启蒙 知识分子所激赏的现代性进程 , 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地暴露出来。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对自然的污染 、对 深度的解构同步。信息社会信息的海量增长和迅捷 替换 ,也使得人们再也无法真正回到纯粹的田园时 代 , 因而产生了现代人的无根感。 现代人的无根感需要一种解脱方式 ,那便是寄 托于逝去的古典艺术 , 以期以秩序 、均衡和宁静唤 醒麻痹和喧嚣的心灵。古典主义艺术能够给人的心 灵以慰藉 , 因为它和谐而守恒。现代人从走出古典 时代起 , 就一直在找寻着返乡之途。这种寻找建立 在对古典情怀的诗意想象和描绘之基础之上。荷尔 德林曰“人 ,诗意地栖居 ”,应合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回 乡之愿。他们对诗意栖居这一梦想的向往就寄托于 意境。这正如时人定义意境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 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 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 、意与境谐 、深邃幽远的 审美特征 ,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 ,如身人其境 , 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卜 意境所出任的就是这 样一个文化回归的角色。 其次 ,从外因看 ,现代性焦虑的背景下 , 意境在 当代被视为中国美学和文学艺术的普遍特征 , 是出 于民族认同的心理。在现代美学进程中 ,王国维、宗 白华和李泽厚的一个共同话题是 , 在与西方美学的 对比中突出中国美学的精神实质和人文价值 , 即通 过对西方美学的思考和批判发现中国美学的现代价 值。因而在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过程中 , 对于意境这 一艺术之民族性的推崇 , 实质上成为了一个文化立 场。这一文化立场背后有一个普遍主义的预设 , 即 中国美学的品格是以意境为核心和精髓的。从比较 中发现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 , 这是文化认同矛盾的最终解决。王一川认为 , 从王 国维开始 , 意境才获得真正的现代性生命。王国维 借助德国古典美学的慧眼重新发现意境在中国文化 中的积极意义 ,力图通过这一范畴为中国人在现代 安身立命寻求合适的传统美学形式 ,他认为意境范 畴“满足了现代中国人在全球化时代重新体验古典 性文化韵味的特殊需要” 。在现代性焦虑的背景 下 , 中国的现代美学家们以“意境”为中国美学精神 的归依 ,出于这样一种民族认同心理。意境以非形而 上学的审美品格出现 , 它所出场时充任的正是这种 非西方的异质性的文化形象 ,如萧驰所言 ,西方人对 中国从语言到文化 、历史观的种种偏见 ,无一不是出 自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 然在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 观照下 ,“中国进人话语最经常是作为本质化西方的 反面 ”, 此两极图式 比 的流行总令我们试图重建反命题的历史现象和寻找 润月珍 龙锐 一个范啼的砚代旅行膝迹 — 以王国维、宗白华与李泽厚为例 使此现象不言而喻地存在的共同基础 , 而这使“意 境”常被锁定为西方“典型”的“反命题的对应 ,, 。 在现代 、当代的美学建构中 ,意境如此富于弹性 和包容性 而在新时期的文学领域 , 意境则受到来 自文学现象的新变的疑问。“新的美学原则”、“崛起 的诗群”的代表人物孙绍振说 ,“新诗在走向 年 , 而我们的批评家用的解剖刀却还是古典的。他们 用古典诗歌的美学原则去衡量 年代 、 年代的 新诗已经捉襟见肘了。例如他们老是把我们古典 诗歌的意境概念 , 无限制地运用 , 其实 , 很大一部 分是讲究激情的抒发的 ,早已冲破了意境的美学原 则。”’“在抒情诗中 ,情渗透于生活形象 , 情景交 融 , 和谐统一 , 可以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 情冲破景 , 情使景和物变形 ,变异 ,情使理性逻辑变异 ,情占了 压倒优势 , 也可以产生充满激情的诗篇。” 显然 , 意境的普遍化与其局限性之间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 鸿沟 , 它显示了古典诗歌与新诗美学原则的差异。 参 考 文 献 【 萧驰 禅境与诗境 北京 中华书局 , 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 第一卷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 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 第三卷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刘成纪·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求是学刊 , 宗白华·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文艺研究 , 各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第一卷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 詹铭新·漫话中国美学— 访宗白华、汤用彤教授 光明日报 , 一。 】李泽厚 “意境 ,,杂谈 』光明日报 , 不。‘ 不。‘一 【 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辞海 第 卷 」缩印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王一川 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孚 【司萧驰 普遍主义 ,还是历史主义 — 对时下中国传统诗学研究四观念的再思考 文艺研究 , 杏 【 孙绍振·给艺术革新者以更加自由的空气 诗刊 , , 【 】孙绍振 论诗的想象 文学评论 , , 研 , , , 、叭 〕 吸 七 一 已” , 时 , 苏 , , 毗 叭 , 邝 饰 扒厄 , , 坛 二 面 责任编辑 李向辉
本文档为【闫月珍:意境_一个范畴的现代旅行踪迹_以王国维_宗白华与李泽厚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36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2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3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