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稀土出口市场势力的实证研究

中国稀土出口市场势力的实证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稀土出口市场势力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2009年第 4期 中国稀土出口市场势力的实证研究 孙泽生 蒋帅都 摘要: 本文实证研究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市场势力。 计量研究发现, 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实际市 场势力比较微弱, 出现 “寡头” 地位与市场势力缺乏共存的现象。 利用微观贸易数据, 发现中国稀土 出口贸易呈现较强的竞争性市场结构特征, 因此, 虽然具有国家总量上的 “寡头” 地位, 但却只能获 得竞争性定价结果, 出口贸易市场势力的缺乏成为必然。 利用生存能力法对中国稀土出口贸易最优规 模经济量进行估计, 发现稀土贸易 (生产...

中国稀土出口市场势力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2009年第 4期 中国稀土出口市场势力的实证研究 孙泽生 蒋帅都 摘要: 本文实证研究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市场势力。 计量研究发现, 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实际市 场势力比较微弱, 出现 “寡头” 地位与市场势力缺乏共存的现象。 利用微观贸易数据, 发现中国稀土 出口贸易呈现较强的竞争性市场结构特征, 因此, 虽然具有国家总量上的 “寡头” 地位, 但却只能获 得竞争性定价结果, 出口贸易市场势力的缺乏成为必然。 利用生存能力法对中国稀土出口贸易最优规 模经济量进行估计, 发现稀土贸易 (生产) 的最优规模经济区间为 0.5-10%的市场份额区间, 其他区 间则是规模不经济的, 为中国稀土贸易市场势力的增强和政策调整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 稀土贸易; 市场势力; 市场结构; 最优规模经济; 生存能力法 一、 引言 世界稀土产业具有非常明显的 “寡头” 特征 (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1), 包括中国、 独联体、 印度和美国在内的少 数国家和地区占有全球稀土储量的最大份额, 市场集中度 CR4 指标一直保持在 70 以上, 其中中国占 有最大的份额; 从产量结构看, 中国占世界稀土产量的比重从 1994 年的 47.44%上升至 2006 年的 96.75%, 对世界稀土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 表现出了很高的贸易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但我国国家总 量上的 “寡头” 地位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稀土贸易利得, 从 1997-2005 年, 我国的稀土出口价格趋向 于下降, 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均存在明显的恶化趋势, 虽然 2005 年后通过配额和关税政策 限制稀土出口的政策使得稀土贸易条件有所改善, 但仍未恢复到 1997 年的水平 (图 1)。 而按照国际 贸易理论, 国际市场中的大国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国际价格的能力。 这一能力的强弱表现为其贸易商品 价格能高于其产业边际成本的程度, 即加成定价能力, 这在产业经济学中被称为市场势力。 中国作为 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 稀土出口贸易市场势力的大小影响我国稀土产品的贸易利得, 对我 国稀土产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资源性商品的国际价格体系与中国参与策略》 (70573089) 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贸易媒介视角下的资源性商品定价研究》 (08JC790098) 的资助。 孙泽生: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310023 电子信箱: szsszs7514@126.com。 蒋帅都: 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 学院。 表 1 世界稀土的储量结构和产量结构 (单位: 万吨、 %) 数据来源: U.S. Geological Survey,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1994-2006. 注: * 为 CR1 数据 (中国产量份额)。 �������� � � ��� CR4 �� �� ��� � �� ���� CR4 1994 10000.00 82.20 6.45 47.44 9.30 3.88 32.09 93.95 1996 10000.00 80.20 8.48 64.86 7.08 3.18 24.06 99.17 1998 10000.00 80.20 7.66 84.86 2.61 3.52 6.53 97.52 2000 10000.00 80.20 8.35 87.43 2.40 3.23 5.99 99.04 2002 8800.00 72.95 9.83 89.52 2.03 2.75 5.09 99.39 2004 8800.00 72.95 10.20 93.14 1.96 2.65 � 99.90 2006 8800.00 72.95 12.30 96.75 � 2.20 � 96.75* 经贸论坛 31- - 《国际贸易问题》 2009年第 4期 产业组织理论中较传统的测度市场势力的主要方法是哈佛学派的 SCP 范式, 它主要利用市场集 中度指标来衡量, 但它无法将高集中度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博弈考虑进来。 后来较成熟的实证模 型来自新经验产业组织学派, 更多采用数理模型和计量方法对市场势力进行研究, 其基本思路有两 个: 一是直接利用边际成本模型对市场势力进行测度, 但边际成本测度比较困难, 有较强的假设 (如 Hall, 1988); 二是通过引入汇率、 原料成本、 运输成本等外生扰动, 估计剩余需求曲线的斜率, 以 间接衡量市场势力的大小 (如 Baker and Bresnahan, 1988), 但后者实际上衡量的是潜在市场势力, 而非实际的市场势力。 本文将基于第一种实证方法, 运用 Hall, Blanchard and Hubbard (1986) 和 Hall (1988) 提出的市场势力测度模型 (以下简称 Hall 模型) 实证研究中国稀土贸易的市场势力状 况, 并通过微观市场结构分析对其进行解释, 运用 Stigler (1958) 提出的生存能力法测度中国稀土出 口贸易的最优规模经济, 以为促进中国稀土市场势力的政策选择提供依据。 二、 实证模型与市场势力测度 1.Hall市场势力测度模型 Hall, Blanchard and Hubbard (1986) 以及 Hall (1988) 在研究市场结构和宏观经济波动关系 时, 使用了边际成本加成能力 (Make-up) 来衡量特定产业的市场势力。 该模型假设在一定时期内所 考察产业资本存量固定, 劳动是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 且研究时期内贸易政策等较为稳定。 设 w 为 工资率, N为产业劳动投入量, 则 w×△N就是近似的劳动成本变化值, 以 θ表示产业的总产出量, 其 变化量为 △Q, 由资本存量的固定假设可得: MC=w×△N/△Q (1) 考虑存在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率为 θ, 即如果不增加额外的资本或劳动投入量, 总产出量 Q 也 会因技术进步而增加的情形, 对上式进行扩展可得: MC=w×△N/(△Q-θ×Q) (2) 但由于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 可以把时期 t 的技术进步率 θt 表示为一个常数值 θ 和扰动项 εt 之 和, 亦即 θt=θ+εt。 代入式 (2) 可得: MC=w×△N/[△Q- (θ-εt) ×Q] (3) 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 市场势力是指超出边际成本定价的能力, 用边际成本加成能力 μ 来表示 市场势力, μ=P/MC。 代入式 (3) 可得: P/μ=MC=w×△N/[△Q- (θ+εt) ×Q] (4) 对式 (4) 进行整理得: P×△Q=μ×w×△N+P (θ+εt) ×Q (5) 图 1 中国稀土贸易条件的变化: 1997-2007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贸论坛 32- - 《国际贸易问题》 2009年第 4期 两边同时除以 P×Q, 可得: △Q Q =μ× w×△N P×Q +θ+εt (6) 令 △q 表示 △Q/Q, 表示产出增长率; △n 表示 △N/N, 代表劳动量增长率; α 表示 w×△N/(P×Q), 指劳动工资总额占总产值 (用出口价格表示) 的比重。 代入上式可得: △q=θ+μ×α×△n+εt (7) 2.数据选择与计量结果 由于稀土行业属于采矿业, 在短期内的资本存量变化较小, 我们可利用 Hall 模型来计量中国稀 土出口贸易的市场势力。 在理论模型中, α 表示的是劳动工资总额与用出口价格表示的总产出的比 值, 其中, 劳动工资数据来源于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其中将采矿业分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 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和其它采矿业六类, 但没 有更进一步细分的稀土采选业从业人数和工资数据, 由于稀土采选业数据包含在其它采矿业大类中, 且是其主要组成, 因而用其它采矿业的从业人数和平均工资替代为稀土采矿行业的从业人数和平均工 资, 可得的时间序列为 1996-2005年。 中国稀土产品出口总量和总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库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 统计年鉴》。 由于稀土金属矿 (海关税号为 25309020) 在 2000 年后即没有出口数据, 而其余涉及到 稀土产品的税号则因为数据无法分离, 因而均未 考虑。 我们选择 1996-2005 各年海关税号为 2846 (稀土金属、 钇、 钪及其混合物的化合物) 出口 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出口总额与出口总量比值作 为该类产品的出口价格, 并将各年的出口总额以 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折算成人民币。 同时, Hall 市场势力测度模型的一个重要理 论前提假设是在考察期内出口国不存在着重大的 贸易政策变更。 由于 2006 年和 2007 年两年稀土贸易政策存在重大变化, 稀土配额政策实施更为严 格, 并取消了出口退税, 还开征了出口关税, 因而, 为避免政策变化因素对计量结果的不利影响, 我 们选择 1996-2005年时期进行实证研究。 以式 (7) 作为回归方程, 利用 Eviews5.1 统计软件进行计量。 回归结果显示, 虽然拟合优度 R2 指标略小, 但回归方程整体显著; 利用 ADF 检验分析回归方程的残差, 发现不存在单位根; D-W 检 验也表明回归方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这说明计量模型能通过检验, 计量结果是可信的。 从计量结果看, 代表技术进步率的常数项 θ=0.093, 说明技术进步对稀土产业的产出增长具有明 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符合经济学理论基本逻辑的预期结果。 更重要的是, 回归结果表明, 我国稀土产 品出口贸易市场势力参数值 μ=1.11, 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根据 Hall的分类方法, 当 μ< l.2 时, 表明该行业或企业具有比较小的市场势力; 当 1.2<μ<2 时, 表明该行业或企业具有较大的市 场势力; 当 μ>2 时, 表明该行业或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势力。 据此可认为, 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 实际市场势力非常微弱, 与中国在世界稀土贸易中很强的 “寡头” 地位明显不相符合, “寡头” 地位 并未使中国获得加成定价优势和更多的贸易利得, 这与我们前述贸易条件分析结论基本一致。 3.计量结果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 “寡头” 地位与市场势力缺乏共存的现象? 其原因可能在于国家层面和微观层面市 场结构的差异。 国家可通过其国内政策有效影响其行政区域内所有经济主体的相关生产、 贸易和消费 活动, 考虑到资源性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弹性特征, 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强, 因而基于该视角的分析具有 显著的公共政策含义。 从国家层面展开的国际市场结构分析的弱点显而易见, 它分析的实际上不是市 表 2 市场势力计量结果及检验 注: 利用 Eviews5.1统计软件算出。 * 表示 1%显著性水平, ** 表 示 5%显著性水平, *** 表示 10%显著性水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μ θ 经贸论坛 33- - 《国际贸易问题》 2009年第 4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场结构, 至少不是微观经济学教科书意义上的市场结构。 因而, 所谓的 “大国” 分析可能在很多情形 下是缺乏实际意义的, 即总量上的 “大国” 并不必然等于微观市场结构中的寡头, 而可能对应于各种 各样的微观市场结构组合, 所对应的市场均衡结果也就各异, 微观市场结构理论逻辑的严谨性也就遭 到了破坏。 这就要求更进一步, 从微观层面探求资源性商品的市场结构。 但我们注意到, 以国家为研 究对象而得的国际市场结构分析结果实际上不是市场结构, 即总量上的 “大国” 并不必然等于微观市 场结构中的寡头, 而可能对应于各种各样的微观市场结构组合, 所对应的市场均衡结果也就各异, 如 果总量上的 “寡头” 却对应于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性市场结构, 则如果没有恰当的政府政策作用, 就只 能形成竞争性定价结果, 而不会带来明显的市场势力。 以下利用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库中税号为 2846 (稀土金属、 钇、 钪及其混合物的化合物) 商 品的贸易统计来分析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微观市场结构, 以揭示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缺乏市场势力的原 因。 市场结构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行业集中率 (CRn) 指标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HI), 对前 一指标的判据是参照贝恩 (1959) 的方法, 将 CR4<30 或 CR8<40 的市场称为竞争性市场, 将 C4 属 于 [30, 35)、 [35, 50)、 [50, 65)、 [65, 75) 及 [75, 100] 区间的市场分别称为寡占Ⅴ型、 寡占 Ⅳ型、 寡占Ⅲ型、 寡占Ⅱ型和寡占Ⅰ型市场结构; 后一指标的判据则遵循美国司法部和联邦交易委员 会 (DOJ/FTC) 的水平兼并指南, HHI指数在 1000以下属于竞争性市场, 1000-1800之间属于中集中 度市场, HHI 大于 1800 则属于高集中度市场。 还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我们对全部参与中国稀土出口 贸易的企业进行了统计分析, 但由于中国外贸准入资格的放宽, 大量稀土生产企业获得了自营贸易许 可, 因而, 稀土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可能非常接近稀土生产环节的市场结构。 由表 3可见, 在 1997-2007年间, 中国的稀土出口量有明显的波动, 1998、 1999 和 2003 年是出 口量最高的年份, 均超过 6万吨, 其余年份则低于 6万吨, 尤其是从 2003年以来出口量呈下降趋势, 2007 年仅为 41894.7 吨, 这与出口限制政策有关。 与出口量相比, 出口企业数在 1997-2005 年间均 维持在 150家左右, 其后由于贸易配额政策的运用, 2005 年后出口企业数明显下降, 2007 年仅有 93 家企业出口; 但这一时期的价格快速上升, 从 2005 年的 3847.8 美元/吨升至 2007 年的 10898.4 美元/ 吨。 首先, 1997-2007年间, 稀土出口市场集中度 CR1 明显下降, 从 1997 年的 15.33 降至 2007 年的 9.04, 同时最大稀土出口企业也不很稳定, 有多家企业轮流占据中国最大稀土出口企业地位。 其次, 1997-2002 年的 CR4 指标快速下降, 从 43.20 降至 21.63, 随后时期又有一定上升趋势, 2007 年升至 30.49, 按照我们的市场结构判据, 大多数年份属于竞争性市场结构, 仅极个别年份属于寡占Ⅴ型市 场结构, 但寡占程度明显很弱。 第三, 这一时期内的 CR8 数据也介于 35-56 之间, 可判定为竞争性 表 3 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库。 经贸论坛 34- - 《国际贸易问题》 2009年第 4期 或寡占程度很弱的市场结构。 最后来观察 HHI 指数的变化, 1997-2002 年间 HHI 指数从 590.24 连续 降至 250.03, 而后从 2005年开始又有所回升, 2007 年升至 404.15, 但无论其如何变化, 这一时期内 的稀土出口都表现为较强的竞争性市场结构。 由此, 我们可以确证中国的确出现了总量上的 “地位” 与微观竞争性市场结构共存的市场结构特征, 特别是在 1997-2005 年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政策推 动, 中国稀土出口贸易市场势力的缺乏也就成为必然。 三、 中国稀土贸易的最优规模经济估计 虽然中国的稀土生产和出口贸易均具有较强的竞争性, 但如果存在适当的政府政策, 中国仍有可 能增强市场势力, 改善稀土贸易利得, 而政府政策选择要依赖于稀土生产和贸易环节的最优规模经济 量来确定。 我们的基本思想是, 通过政府政策推动稀土生产和贸易趋向于其最优规模经济量, 就可以 有力地改善效率, 同时避免政府政策对稀土生产和贸易的扭曲。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斯蒂格勒 (1958) 提出的生存技术法, 其基本思想是: 不同规模厂商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 而所谓有效率的 厂商规模, 是指在这一规模上, 企业家能对付他在实际经营中碰到的所有问题。 由此, 该方法认为能 在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厂商规模, 即能在产业中的产出比重持续增加的厂商规模就是 最优厂商规模, 而产出比重逐步下降的就不是最优厂商规模。 虽然最优规模经济也可用厂商的绝对产 量表示, 但它无法反映技术变化、 产业和公司规模长期增长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绝对量无法将市场规 模考虑在内, 也无法直接得出其公共政策涵义, 因而生存技术分析主要选用相对市场的份额来进行研 究。 以下我们按厂商占产业的市场份额区分一系列连续的区间, 并计算居于不同市场份额区间厂商的 加总份额, 并通过考察其在时间序列内的变化来间接测定最优规模经济量。 由于我们仅拥有海关贸易统计数据, 而缺乏全面的产业数据, 因而我们分析的是稀土贸易环节的 最优规模经济, 但由于稀土贸易的准入限制较小, 并且大量厂商均实现了生产与贸易环节的一体化, 因而稀土贸易与生产环节的最优规模经济的偏离应是较小的, 可以将二者视为等同。 但利用生存技术 法测定规模经济也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 一是, 企业家在选择厂商规模时可能会犯错误, 影响规模经 济测定结果的可信性, 对此, 斯蒂格勒强调, 可通过大样本或多时期研究使得错误倾向于相互抵消; 二是, 生存技术法要求有产业内所有厂商的产量等数据, 对数据的要求很高, 实际中很难满足。 而在 我们以下的估计中, 拥有全部稀土出口商及其贸易量的数据, 时期也具有相当长度, 可基本克服上述 缺陷, 使分析结果具有可信性。 还需要强调, 运用生存能力法进行的估计需要较为自由的市场进入和竞争。 在中国的稀土生产和 贸易中, 存在较多的、 多样化的主体以及较强的竞争。 从 1990 年代早期开始, 中国的稀土产业规模 不断扩大, 引致了大量的市场进入, 1990-2000年间稀土产量增长了三倍多, 稀土冶炼企业则增长了 10 倍, 出现了较强的竞争。 稀土产业内的生产商的产权结构也较为分散, 包括中央直属、 省市自治 区直属、 地方直属以及集体或民营等类型企业在内的大量生产商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 (苏文清, 2004)。 同样, 稀土贸易中也存在稀土生产商、 独立贸易商等主体的竞争, 且稀土生产商成为最主要 的稀土贸易商, 二者的最优规模经济在趋近, 有利于我们运用生存技术法来测定中国稀土贸易的最优 规模经济。 但 2005 年后, 中国的稀土出口贸易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变, 贸易配额和关税率均明显影响 了稀土贸易的市场进入, 需要在分析中加以注意。 同时, 由于环保缺位和地区保护等的影响, 稀土生 产的负外部性可能广泛存在, 导致一些极小规模的资源性商品生产商和贸易商能够长期生存, 而不为 市场竞争所淘汰, 也不能为我们的生存技术法所剔除。 但即便如此, 我们仍能排除掉明显缺乏规模经 济, 因而低效率的贸易 (甚至于生产) 规模区间, 这样的研究结果仍具有非常明确的公共政策含义。 由表 4 可见, 稀土出口贸易量所占份额在 0.5%以下的贸易商的加总份额在 1997-2005 年间出现 了较明显的增长, 贸易商数量则有微弱下降趋势, 但由于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 之后时期该区间贸易 经贸论坛 35- - 《国际贸易问题》 2009年第 4期 表 4 中国稀土出口的贸易量分布 (单位: 个、 %)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库。 注: 括号内为相应市场范围企业加总的市场份额, 括号外为居于该市场份额范围内的企业数。 商的加总份额大幅下降, 从 2005 年的 14.76%降至 2007 年的 4.30%, 贸易商数量也急剧减少至 2007 年的 54 家, 如不考虑贸易政策的影响, 可以推知, 该区间仍可能处于规模经济区间; 贸易份额在 0.5-1%区间内的贸易商的加总份额波动较大, 但 2005 年前的大多数年份都有微弱的上升趋势, 贸易 商数量也有少量增加, 2005 年之后又有所下降, 整体上仍可认定该规模是规模经济的; 贸易份额在 1-10%三个区间内的贸易商各自的加总份额均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上升, 尤以 2.5-5%区间最为明显, 两个区间的贸易商数量均有实在的增长, 即使贸易政策发生变化, 也没有明显影响这一趋势, 因此可 推知这一规模范围属于最优规模经济区间; 贸易份额在 5-10%贸易商的加总份额和贸易商数量总体 上趋于稳定和增加, 但在 2000 年比较异常, 原因在于占市场份额最大的贸易商份额变大, 进入了更 大规模的区间, 总体上可以判定该区间是规模经济区间; 至于贸易份额大于 10%的贸易商, 仅在 1997 等少数年份存在, 但份额不断下降, 显示该规模是明显规模不经济的。 由此, 我们可以认为, 中国稀土出口贸易 (生产) 的最优规模经济区间包括市场份额在 0.5%以下、 0.5-1%和 1-10%, 其他 区间则是规模不经济的。 显然, 如此的规模经济特征使得稀土生产商或贸易商自主的联合或卡特尔化 很难实现, 也是低效率的。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 Hall, Blanchard and Hubbard (1986) 和 Hall (1988) 提出的市场势力测度模型实证研 究了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市场势力, 发现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实际市场势力比较微弱, 出现了 “寡 头” 地位与市场势力缺乏共存的现象。 利用微观贸易数据, 发现中国稀土出口贸易呈现较强的竞争性 市场结构特征, 因此, 虽然具有国家总量上的 “寡头” 地位,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政策, 只能获得 竞争性定价结果, 出口贸易市场势力的缺乏也就成为必然。 而要选择恰当的政府政策, 需要考虑到稀 土出口贸易 (和生产) 的最优规模经济量, 利用生存能力法进行估计, 可以认为中国稀土出口贸易 (生产) 的最优规模经济区间为 0.5-10%的市场份额区间, 其他区间则是规模不经济的。 由此, 得到 以下政策建议。 �������� �� ��� �� 0.5�� 0.5-1 1-2.5 2.5-5 5-10 10-25 25�� 1997 128�11.15� 12�8.76� 15�21.46� 5�15.42� 2�16.71� 2�26.49� 0�0� 1998 142�10.91� 15�11.41� 16�25.59� 1�3.29� 5�33.82� 1�14.97� 0�0� 1999 116�11.23� 15�10.51� 17�25.56� 4�13.04� 6�39.66� 0�0� 0�0� 2000 104�10.85� 20�13.66� 20�33.89� 6�24.04� 1�5.49� 1�12.06� 0�0� 2001 113�18.95� 14�9.23� 23�37.37� 3�10.24� 2�12.75� 1�11.45� 0�0� 2002 120�16.50� 16�11.53� 21�30.87� 8�28.41� 2�12.70� 0�0� 0�0� 2003 114�16.33� 12�8.77� 19�29.35� 8�26.55� 3�19.00� 0�0� 0�0� 2004 95�13.89� 25�18.85� 17�27.13� 5�18.32� 3�21.81� 0�0� 0�0� 2005 104�14.76� 19�13.44� 19�28.33� 6�20.60� 4�22.87� 0�0� 0�0� 2006 78�5.94� 13�9.28� 24�40.13� 7�27.74� 2�16.92� 0�0� 0�0� 2007 54�4.30� 10�7.04� 18�29.56� 8�28.61� 4�30.49� 0�0� 0�0� 经贸论坛 36- - 《国际贸易问题》 2009年第 4期 (1) 政府要通过市场准入等政策积极引导与推动稀土生产厂商进入规模经济区间。 由于环保缺位 和地区保护等的影响, 许多非规模经济区间的稀土厂商仍能够长期在市场中生存, 通过适当提高市场 准入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完善现行稀土管理政策, 可有效推动稀土生产和贸易效率的改善, 有助于增加稀土市场集 中度, 增强中国稀土贸易的市场势力。 (2) 政府可通过资源税 (环境税) 等方式从稀土生产和贸易企业中遴选出高效率、 具有规模经济 优势的企业。 由于信息限制, 简单的关停并转和配额政策可能无法有效甄别现有企业的效率水平, 无 法最有效率地增加中国稀土生产和贸易的集中度, 资源税 (和环境税等) 可借助市场竞争自动遴选出 高效率的企业, 同时, 在竞争性较强的市场上, 企业可将相当部分税负转嫁到国际市场, 这将有效增 加中国的稀土贸易市场势力和贸易利得。 (3) 中国不应该采取稀土企业联合或卡特尔政策来提高稀土出口贸易的市场势力。 由于中国稀土 生产和贸易的最优规模经济区间不高于市场份额的 10%, 依靠企业间的自主联合或卡特尔可能是难 以实现的, 也是不稳定的, 由政府推行的稀土卡特尔、 贸易垄断等政策也是低效率的。 [参考文献] 李国荣、 王骏, (2007) “世界铜资源贸易现状与中国的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第 4 期。 [美] 乔治·J·斯蒂格勒, (1996) 《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 潘振民译,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苏文清, (2004) 《中国稀土产业概览》, 《中国稀土产业概览》 编委会。 张寒、 聂影, (2008) “我国林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竞争力研究,”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第 4 期。 Hall, Robert E., (1988) “The Relation between Price and Marginal Cost in U.S. Indust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6 (5) : 916-951. Hall, Robert E., Blanchard, Oliver J., and Hubbard, R.G., (1986) “Market Structure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 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 (2) :285-338. (责任编辑 于友伟)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arket Power of China Rare Earth Export SUN Ze-sheng JIANG Shuai-du Abstract: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market power of China rare earth export. It is found that the market power of China rare earth export was quite weak, and there exists the co-ex- isting phenomena of China oligarch position and weak market power, and the main reason of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strong competitive market structure of rare earth export industry by micro trade data analysis. By using survival technique,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optimal economies of scale of China rare earth production and export, and finds that 0.5-10% market share interval is the optimal interval, while other interval being opposite and such findings posed proof for China policy adjust- ment so as to increase its rare earth export market power. Keywords: Rare earth trade; Market power; Market structure; Optimal economies of scale; Sur- vival technique 经贸论坛 37- -
本文档为【中国稀土出口市场势力的实证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2043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0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26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