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认识

举报
开通vip

对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认识 赵 娴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本文就近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各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考古、文化遗产、 各类史学包括音乐史学的关注,本人结合近几年对音乐史学的研究,从中国古代乐器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力相 适应、政治与社会制度相对应、与文学作品相呼应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达到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挖掘一个较 为明晰的方法,起到一个抛砖引玉之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古代乐器;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认识 赵 娴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本文就近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各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考古、文化遗产、 各类史学包括音乐史学的关注,本人结合近几年对音乐史学的研究,从中国古代乐器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力相 适应、政治与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相对应、与文学作品相呼应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达到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挖掘一个较 为明晰的方法,起到一个抛砖引玉之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古代乐器;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7)05-0070-04 收稿日期:2006-10-28 作者简介:赵娴(1961— ),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①《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耆氏”。②《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鼓足”。③卫聚贤著《中国考古小史》第57-61页。④陈旸《乐书》。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6卷第5期 2007年5月 Vol.6No.5 May.2007 随着考古中大量古乐器的出现,对其进行专门研 究的古乐器学逐渐形成,并成为音乐考古学的重要分 支。由于古代乐器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考古发掘所得的 乐器实物,所以其研究方法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 学诸多领域,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政治制度的优劣以及相关的文学 记载、文学作品中。 一、与生产力相适应 正如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一样,艺术也起源于劳 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只能从事简单的狩 猎、采摘活动,劳动之中有了简单的打击乐器。鼓①可 以说是最早的乐器,用草扎的鼓槌敲击,被固定并安 有鼓足②。 原始社会主要工具为打磨石器,随着对火的认识 利用,陶制乐器也相应出现。这一时期的主要乐器有: 磬、离磬、钟、苓、铃、管、苇签、埙。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其生产能力有限,只能产生简单的击乐器和吹乐器,这 也是和当时的音乐简单相一致的,节奏就是音乐。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奴隶社会的形成,随着生 产工具的改进,特别是青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进 了乐器的制作。制作更加精细,并出现多孔、成组乐 器,乐器上多有铭文。这时期青铜乐器占有重要位置, 兽皮制鼓出现。如:鼓———蟒皮鼓。编磬———几个磬组 成一套编磬。钟———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很完 善,不仅有挂式、立式、手执等不同形制的钟,还有三 个一组的编钟③。 埙也由原来的单音发展为大、小之分,有五个孔, 可发十一个音。 周朝对乐器材料的应用更加广泛,见于记载的约有 70种,依其制作材料不同分为八类,亦称八音。其分为金 (钟,编钟)、石(磬,编磬)、土(天、埙)、革(鼓)、丝(琴、 瑟)、木(枳)、匏(竽、笙)、竹(管、萧、排萧)等。需要不同的 加工制作工艺如:金(铜)———铸造;石———打磨;革——— 熟制;丝———编制;木、匏、竹———打磨、钻孔;土———烧 制。乐器的制作几乎溶入当时全部的生产能力,特别引 人注意的是丝乐器———琴瑟的出现,反映出丝的制作应 用已相当成熟。 尽管此时乐器种类不少,但受制作工艺和生产规 模的影响,仍然以打击乐器为主,从出土文物来看,仍 然以金、石、土、革为多。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崩溃,周乐失控。随着冶铁技 术的应用,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产品增多,分工也更 加细化,特别是冶铁、皮革、丝织、漆器等手工业发展 更快,一批新乐器也相应而生,代表作为筝、筑、笛。 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表明,编钟已达到13个一组。 秦、汉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形成并得到巩固,经 济的繁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多孔、多管、多弦乐器 得到普遍的应用,表明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这 时期,可注意的乐器有排箫、羌笛、角、箜篌、琵琶等。 自秦之后,各地区、各民族交流日益增强,大量的 外来乐器被引进,主要有笛(横吹)、箜篌、曲项琵琶、 五弦琵琶、锣等。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为世界经济文 化中心之一,经济繁荣,音乐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据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乐器有300种左右。引 人注目的有2种乐器。一为“轧筝”,有七条弦,用竹片 擦弦;一为奚琴,有二弦,用竹片在二弦间发音,后者 可谓胡琴前身④。 隋唐时期燕乐中十之七八为外来乐曲,乐器也自 然是引入重用,有喧宾夺主之势。 景祐二年(1035)宫廷雅乐乐器改造,动用工人714 人,耗时2个月,花费近十万工,做成七套乐器。据《宋史》 卷一二六记载,714名工人中,金工153人,木工216人,皮 革工49人,陶工216人,刮磨工91人,彩绘油漆工129人。 由专业工人组成可看出,以琴瑟类弦乐器和铸造击乐器 为主,分工详细,同时也对乐器的制作要求更高。 宋代科技进步,乐器演奏中独奏的大量出现,说 明演技的高超之外,乐器的改进也有很大的进步,推 广于民间。此间,奚琴改名为嵇琴,轧筝改名为 ,在 演奏中占很重的位置。在同一次演出中,嵇琴的演出 人员达11人,超过瑟。用马尾拉的“马尾胡琴”也在此 时出现,拉弦乐器得到重视。同时吹奏乐器的制作更 加精良,分类更加细微,新出现的有十余种。 元代以后,随着四大发明的应用,尤其是造纸、印 刷技术的提高,关于乐器的记载也日益增多,记载得 较为详细,也为后人研究古代乐器提供了有力的佐 证。元以后,随着戏剧的兴盛,乐器的发展也随着戏曲 的需要而进化,乐器的种类也相应缩减,乐器的质量 也得到不断的改进提高。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有二 胡、板胡、京胡、笛、琵琶、唢呐、三弦、锣、鼓、笙等。同 时随着乐器的普及,乐器也不再是贵族专用的器物, 考古中也鲜有发现。 二、与政治制度相对应 纵观古代音乐史,音乐不但受生产力的水平所制 约,而且政治制度也对其有着极大的作用,或多或少, 或兴或亡都曾在历史上有着鲜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对音乐的限定和对外的交流中。 历代统治者对音乐的礼制非常重视。原始社会 “以节为拍”,呼之为歌,舞之为蹈,伴以敲击,无上下 之分,无礼数可依。 奴隶社会阶级的形成,音乐往往伴随着祭祀而 行,崇拜天神需要大的场面气氛,以打击乐为主的乐 器占了主位,编钟、土鼓、埙是主要乐器,非重大活动 不用,非奴隶主勿动,有专门的奴隶操司。 西周推翻了殷商王朝,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与“周 礼”相附的“周乐”得到进一步利用,设立了专门的音乐 机构———大司乐。司乐工1963人①,其中1277人为奴隶。 乐器也随着等级不同而多少不同,比如王者四面六十四 人,公三面三十六人,侯三面十六人。乐器以笙、瑟、磬、 钟为主②。多为单音,或一管一音,一弦一音,多钟多磬成 音。周代音乐文化得到空前提高,乐器增多,表达性能提 高,出现了“八音”分类法。音乐多与祭祀有关,乐器上以 钟和磬为最高的表现形式,决定雅乐的调性和旋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制遭到冲击,“礼崩 乐坏”。新兴的诸侯在政治上崛起的同时将乐抓住不 放,借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上升。另一方面简单、小巧的 乐器得以推广。这期间,筝、瑟小的弹拨乐器以及筑(用 竹尺敲击的弦乐器)、笛,广为流行。曾侯乙是战国时期 名不见经传的小诸侯,其墓葬中竟有大套的编钟。 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 的过程也是民族、区域文化交流的过程。 西汉时,国家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所涉及的 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尤其是与西域各国的 交流,少数民族与汉族音乐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初期的 鼓吹乐。鼓吹乐中的鼓、胡笳、角、横笛、排箫、铙等乐器 融汉乐中。箜篌(胡箜篌)也在此时传入我国③。汲取中 国古琴、古瑟、古筝的弹奏形式由竖改制为卧以便群 奏。此间的琵琶分“秦”、“汉”两种,“秦”琵琶两面蒙 皮,体积较小,“汉”琵琶以木制,四丝,十二栓。值得注 意的是“秦”琵琶,以诉修长城之苦而鼓④,“汉”琵琶由 乌孙公主带往西北为少数民族人所用。 外来乐器还有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均于公元350 年前后经印度传入中国⑤。其他有锣、钹、方响等打击 乐器随“天竺”乐曲传入中国。 唐代时的都城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音乐城,大 量的外来乐器融入大唐文化中,政治上更加开放,社 会相对稳定,为乐器的交流、融合、演奏、改制创造了 较为宽松的环境。 唐代的音乐机构较之汉代的乐府更为庞大,有大 乐署、鼓吹署、乐坊和梨园四个部门⑥。大乐署、鼓吹署 属于太常寺,约有乐工几万人。乐坊和梨园属宫廷,其 中不乏有演技高超的名家,仅据《乐府杂录》记载:琵 琶有曹妙达等18人,五弦有裴神符等3人,阮咸有张隐 耸等5人,箜篌有张微等4人。 原有的汉族乐器已不能满足演奏多风格音乐的 需要,在对原有乐器改制的同时,大量的外来乐器得 以应用,迅速扩充了乐器队伍。这期间,仅弦乐器就 有:琴、瑟、三弦琴、筝、箜篌、琵琶、五弦、筑、击琴等。 用于击打的鼓就有十余种,其中腰鼓、羯鼓、毛员鼓、 都昙鼓、腊鼓、鸣娄鼓、铜鼓等明显带有外来的色彩。 从隋、唐《燕乐》中也可看到当时文化政策的宽 容,唐《十部乐》中,除《清商》一曲为汉族民间音乐外, 其他《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为西北少 数民族音乐,《康国乐》为边境流动民族音乐,《安国 乐》《天兰乐》《扶南乐》《高丽乐》均为外国音乐。 隋唐的多部乐大体上依照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 赵 娴:对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认识2007年第5期 ·71· ①《史记·周本纪》。②《隋书·音乐志》。③《仪礼·大射仪》。④《史记·封禅记》。⑤傅玄《琵琶赋》。⑥见《北魏壁画》。 分类。其中《西凉乐》、《龟兹乐》占有大量的比重,对中 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①。民族的大融合也使 民族乐器的融合走上自然的道路。公元754年,宫廷正 式更名215个曲名,其中58个音译和意译的外来曲名 改为汉文曲名,并刻在石上,以示郑重②。 北宋时期,大都市更为兴盛,都市成为民间音乐 的汇集中心,与都市发展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音乐相 应而成。这期间对乐器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有两个方 面,一是南方戏文、北方杂剧逐渐成熟,形成了较为固 定的伴奏乐器;二是宋代科技的发展,对乐器制造技 术的推动。 宋代乐器多承隋、唐,但某些乐器有所改进,某些 乐器运用更加广泛,另外又出现了许多新乐器。 笙———依其大小,音高不同定为十九簧笙。 拉弦乐器到了南宋时期,奚琴改名为嵇琴,轧筝 改名为 ,在民间瓦舍中普遍应用③。并在官廷中占有 相当地位④。吹奏乐器太平管、七星笙、弦乐十四弦等 运用也相当广泛,此间大量的新乐器加入说唱伴奏行 列。值得一提的是西南少数民族的葫芦笙、竹笛、大小 铜鼓吹打乐器。 与丰富多彩、多种乐器参与的民间说唱艺术相 比,受理学维护的宋王朝的雅乐,则走上复古之路,运 用阴阳五行、二十四气等神秘因素大量复制改制古乐 器并以多充数,以数定制。多数乐器重复而多余。如琴 有一、三、五、七、九弦琴,另有两仪琴、十二弦琴。笙有 七、九、十二、十三、十九笙之分。除了七弦琴和十三笙 以外,绝大多数都没有流传下来。而民间演艺用的嵇 琴、马尾胡琴、笛、箫、琵琶、古琴却广泛流传,并出现 不少名曲名家。 元代实行分化政策,人分四等,加剧了阶级矛盾, 大量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他们参与到民间文艺 活动之中,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大都(北京)与杭州 分别成为杂剧和南戏的中心。杂剧兴盛空前,南戏也日 益完善,散曲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出现了王实甫、 关汉卿等大家。戏曲的兴盛对乐器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杂剧伴奏以笛、板、鼓、锣为主,音乐的伴奏乐器走上小 型化,多使用简单的乐器,加剧了乐器的淘汰、精化。 元代初期的对内对外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 交流,出现了以“筝、秦琵琶、胡琴、浑不似”弦乐为主 的合奏形式⑤。歌舞音乐也更多地吸收在戏曲音乐中, 独立存在的歌舞日渐衰退,乐器也由多到少,由大到 小。这也是不少古代乐器至元代后失传的原因之一。 元代宫廷《雅乐》仍承宋、金遗制,所用乐器约有 六十余种⑥。新出现的乐器有三弦、火不思、七十三弦 琵琶、兴隆笙等。火不思来自土耳其⑦;七十二弦琵琶 来自巴格达。元代首次出现来自回回国的键盘乐器 兴隆笙⑧。 明、清两代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明初,中国是 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对外交流增 多。当时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宣扬的同时,也迎合 了市民的思想,促进了个性解放,市民音乐得以发展, 说唱和戏曲范围更广。其后,明王朝腐败而亡,清王朝 采取抑民政策,推崇复古,大兴八股文、文字狱。对音乐 的发展起到了压制作用。 明清戏曲的伴奏以“弦、笛、鼓”为主,辅以笙、箫、 琵琶、胡琴、月琴等,已为今日之戏曲伴奏之大部⑨。 随着多民族的统一,明、清乐器突破了民族界限, 逐渐共用。吹奏乐由于唢呐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十番 锣鼓》等名曲。唢呐、锣、鼓等乐器得以改制,大量应用 于戏曲、寺院乐、民间喜庆中。 三、与文学作品相呼应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很强的时代性,或多或少 在同期的文化中表现出来,文学作品对古代乐器的描 述无疑是古代乐器考古中的重要佐证。 关于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音乐资料很少,仅有 少量的文化实物,但已反映出节奏是基本因素,乐器 亦为简单的打击乐器。大多与神话所说相符。 夏、商时代已有见于甲骨及钟鼎的文字记载。“得 敌,或鼓、或罢。”(《易经·中孚》)言“大箫谓之言”,“小 箫谓之和”(同上)。 西周见于文字记载的乐器增多,有七十余种,被 后人提到,见于《诗经》的就有29种。如“窈窕淑女,琴 瑟友之”、“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此时不但有了琴、 瑟、彤管,而且很华丽。《楚辞》也散见乐器的记载,如, “竽瑟狂会,慎鸣鼓然”。《论语》中也谈及弦歌,大多以 琴瑟相论,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鼓瑟希铿 尔,舍瑟而作。”墨子也曾就上层统治阶级贪音乐而指 责道:“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 之声以为不乐也。”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引起了关于 周乐之争,也说明当时鼓、钟、琴、瑟、竽、笙为主要的 宫廷雅乐乐器。宋玉的《笛赋》,虽然没有讲明笛是横 吹还是竖吹,但说明笛已很流行。 《韩非子》载:“竽也者,王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 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竽奏”被用以代表全部的 器乐演奏。 秦、汉时期关于乐及乐器的记载很多,散见于文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72· 2007年第5期 ①《新诗书》卷二二(礼乐志)。 ②《旧唐书·音乐志》。③《唐会要》卷三三。 ④《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 ⑤陈肠《乐书》 卷一一九。⑥《辍耕录》卷二八。⑦ 《元史》卷六八,《新元史》卷五八。 ⑧《东亚乐器考》。⑨元·刘郁《两使记》。 章、诗文中。有价值的是汉马融所著《长笛赋》:“近世 双笛从起⋯⋯京房君明识音津,故本四孔加以一。”① 此外还有王褒的《洞箫赋》则是从箫起,开启一代咏物 之风。《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说明当时习乐之风已很盛 行,箜篌这种极复杂的乐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汉乐府中搜集了大量的鼓吹曲,如 《铙歌十八 首》、《鼓角横吹曲》等,作为军旅之乐,鼓吹曲占有很 大的比重,也反映鼓、角相闻的乐器形式。 魏晋是文人辈出的时代,前有“建安七子”,继有 “竹林七贤”,又有陶渊明的“田间文学”。曹丕的《短歌 行》写道:“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尽管 没有讲明是何种琴,但说明此间抚琴放歌已是文人的 主要宣泄形式,其弟曹植则在《箜篌引》中感慨:“秦筝 何慷慨,齐瑟和且柔。”三国时期演奏的仍是春秋战国 时期的筝与瑟。 “竹林七贤”的领导人物阮籍在其《咏怀》写道: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 哉!”嵇康不但反对“亡国之音”之说并写有《声无哀乐 论》,而且是操琴的高手,传说奚琴(今二胡的前身)即 改名于嵇琴。嵇康曾著有《琴赋》论及音色,认为:“琵 琶筝笛,间促而声高。”“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 谓乐。”描写琴法细致生动,有六种弹法,配以九种表 情。将琴的演奏尽情渲染。 北魏杨衍之《洛阳伽蓝记》中描述:“有婢朝云,善 吹箎。”能为“团扇歌,陇上声”。传说中远古时期的箎, 此时仍有人会演奏。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陈后主 遗宫女习北方箫鼓,说明南北箫鼓差别很大。 唐诗描写音乐的大多是征战题材和宫廷歌舞。如 著名的《凉州词》(王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弹琵琶 马上催。”《偶然作》(王维):“赵女弹箜篌,复能邯郸 舞。”《燕支行》(王维):“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 山月。”《陇头吟》(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 夜吹笛。”《凉州词》(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李欣的边关诗《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 房俗事》描述了胡笳所奏之音,似给胡笳十八拍加了 注脚,而《听安石善吹觱篥歌》则描述了管乐器觱篥 (筚篥)的美妙乐声。 宋代沈括《补笔谈》卷一:“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 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 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自此胡琴有了一条 弦的演奏技法。 元代胡琴的使用已相当广泛。《马克·波罗行纪》中 记载:“鞑靼人又有一种风俗。当他们的队伍排好,等待 打仗的时侯,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极其好听。” 明、清之后,文学作品虽不乏乐器的记载,但整体 上数量有减,质量提高,更多地反映在说唱艺术、通俗 话本、小说、戏文中,对考古的意义已不是十分显要, 但西洋乐器有增长的势头。 古代乐器考古涉及的范围很广,本文只是从与生 产力、政治制度、文学作品的对应关系上做一简述。其 他还有考古的专门知识需要掌握,尤其是考古资料的 搜集整理,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知识运用,音 响学技术的鉴定等。笔者是考古学的门外汉。仅就古 代乐器的历史及其相关的研究方法偶有一得,难免有 百漏而难全。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1981.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座[M].北京:中央电大出 版社,1984. [5]古代礼制风俗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方建军.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方法[J].音乐研究,1996,(4). [责任编辑:李玉恒] ResearchontheChineseAncientInstruments ZHAO Xian (ArtSchool,HenanUniversity,Kaifeng,Henan475001,China) Abstract:Thisessayiswrittenundertheconditionoftheprotectionofimmaterialculturalheritage.Inaddi- tiontopeople’srecentattentiontoarchaology,culturalheritage,andvarioushistoriography.Inthisessay,I’lldis- cusstheformationofourChineseancientinstrumentsindifferentaspects.Forinstance,thepositiverelationswith socialcapacity,politics,socialsystemsandliterature,basedonmyyears’research.Iessentiallyhopeyoucangain aclearmethodabouthistoryfrommycrudeword. Keywords:culturalheritage;ancientinstruments;researchmethod 赵 娴:对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认识2007年第5期 ·73· ①《元史》卷七一。
本文档为【对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认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622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6-06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