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音乐传播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音乐传播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音乐传播 第28卷 第3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0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V01.28 No.3,2008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音乐传播 李 飞 (湖北师范学院音ft.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后的第一步前行便与传播紧密相连。音乐传播,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 展、走向现代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一部音乐发展史,就是一部音乐传播发展史,也是一部音乐传媒发展史。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音乐传播
第28卷 第3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0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V01.28 No.3,2008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音乐传播 李 飞 (湖北师范学院音ft.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后的第一步前行便与传播紧密相连。音乐传播,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 展、走向现代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一部音乐发展史,就是一部音乐传播发展史,也是一部音乐传媒发展史。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在传播媒介上可划分为口语传媒、乐谱传媒、电子传媒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 存在着衔接与渗透,可以导致中国传统音乐多途径、多元化的普及与提高。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音乐传播;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08)03—0091—03 连绵不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在不舍昼夜的涌流中, 孕育并拓展着中国音乐文化自然而漫长的发展道路。 应当说,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的一门艺术。远在人 类会结绳、能说话之前(更不说有文字了),便产生了最 原始的音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乐记》),音乐是 从声音中产生形成的。鲁迅指出:“我们的祖先原始人, 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意见,才 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在抬木头吃力时,。其中一个 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可以说,这是人类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作品或第一支乐曲。而且,你喊我喊 一起喊,传播开来,大家应用,可谓之“杭育杭育派”矣。 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乃至整个人类音乐产生后的第 一步前行便与传播紧密相连;此后,人类有了文字,后来 又有了其他媒介,音乐与传播的关系便更为密切了,几 乎是连成一体——在某种意义上,简直可以说,没有传 播便没有音乐。事实也是如此,中国传统音乐之得以传 承、发展至今,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从中国走向 世界,每一步都与传媒的进步分不开。 音乐传播,从来都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走向 现代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中国传统音乐始于民间,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 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创作和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的世代 民间流传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的民间性。它的民间 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口头性”的传播方式,以及最基层 性的传播环境和传播对象(受传者即听众),一一在村口 田间、街头巷尾为广大农夫村妇、市井平民演唱演奏。 【收稿日期】200r7—12一12 [作者简介】李飞,女,湖北钟祥人,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其中,传播的作用也就这样以最自然的方式突现出来 了。这说明,中国传统音乐呱呱坠地之后的哺乳期,仍 是与传播相伴相随;而且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传播始 终存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之中,甚至整个中 国传统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脱离了传播,中国传统 音乐乃至任何音乐文化都不会流传;没有了传播,我们 根本无法认识原始氏族的劳动号子、先秦时期的编钟音 乐、汉唐时期的歌舞大曲,而宋元以来的戏曲艺术也只 能灰飞烟灭,连现今中国的国粹一一京剧恐怕也只能闻 其名而不识其容了,也便根本谈不上为全世界的人们所 喜爱了。上述种种传统音乐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都与 音乐传播行为直接相关。 我们伟大的祖先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天然地开展 了音乐的传播行为。没有音乐的传播活动,就没有社会 音乐生活,也更谈不上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 此,音乐传播,确实是传统音乐文化演进、能够充满内在 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保障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激发传统 音乐文化演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中国传统音乐因音乐传播而得以传承和发展,同 时,音乐传播也因传播音乐而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当然,音乐传播的发展还有科学技术进步、传播环境变 化等其他原因,但不在本文所论之列,兹不赘述。)换句 话说,音乐传播之所以能持续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是 因为人们需要音乐、喜爱音乐,是因为“乐者乐也”(《乐 记》),人们“时常从音乐那里得到休息和快乐”,同时还 能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享受(亚里士多德)。中国的一 ·91· 万方数据 位古人嵇康说,音乐是“感人之最深者”;中国的一位现 代入青主说,“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是“由灵魂说向 灵魂”,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可见,既有音乐,那么音乐 传播就是必然的必需的,音乐与音乐传播的共生共长本 为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中应有之义。对此,中国现代音乐家赵讽作了极为 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音乐与其他艺术有一个不同之处, 音乐作品创作出来不能算是完成,还必须经过演唱、演 奏的阐释,这是一次再创作;而后,再经过听众的欣赏品 味,这才是一个音乐创作过程的完成。这个过程,几乎 包括了音乐传播过程的全部基本要素和构成环节;也就 是说,他是将音乐传播视为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质言 之,作为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原动力之一的音乐传播活 动,都是乐音音响符号所负载的音乐艺术意图、音乐思 想等音乐信息为世界上所有的人们所分享和共享的过 程;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 一种社会行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斯特才充分肯定 “音乐是人类的万能语言”,“心灵的语言”,是整个人类 的共同语言。 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尤其科学技术的革命.音乐传播媒介也经历了由简 至繁、由原始形态到现代多媒体综合形态的历史发展过 程。这种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包括 音乐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社会文化(包括音乐) 的传承和发展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毫不夸 张地说,一部传播史就是一部传媒发展的历史。同样, 一部音乐发展史,就是一部音乐传播发展史,也是一部 音乐传媒发展史。 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音乐,根据传播媒 介的性质和传播模式的差异,可粗略地划分为三个历史 殴黟,即口语媒介传播时期、乐谱媒介传播时期、电子媒 介传播时期。 1、口语媒介时期 大量的民间音乐现象使我们可以推测出在人类社 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传媒的原始形态。音乐传播 的原始形态反映出音乐传播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基本模 式里,参与音乐传播行为的只有音乐传播者(创、唱、奏) 和音乐受传者(听众)。两者直接面对面,这时唱或者奏 的人发出了音乐信息既唱奏出了音乐,直接传人了听者 的耳朵,听的人接受了音乐信息,并以相应的形式发出 反馈信息与唱奏者协调,这种简单的传播模式只反映出 传、受双方最直接的关系和最短的距离,二者之间不存 在其他的传播媒介。而且,其中创、唱几乎是同一过程, 奏则往往只是肢体的某种动作或物体的简单敲击。口 语媒介传播正是这样一种简单的“面对面,近距离”。中 国传统音乐早期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正是在口语媒介 这种传播模式下渐渐形成的。我们的先民中是否产生 过歌唱家史无记载,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有许多杰出 的民间歌唱家,对音乐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孟子·告子》中说“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 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这是说,卫国因为有个歌手王 豹住在淇水边上,所以住在河水以西的人都擅长唱歌; 齐国因为有个好歌手叫绵驹住在高唐,所以齐国西部的 人也擅长唱歌。《列子·汤问》中还记载着城市间有以 教唱为职业的人。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存 在这种口授式的歌唱方式,例如侗族民歌,几乎所有的 侗族村寨,都有唱歌队。就以侗族大歌来说,演唱大歌 分男女歌队,每个歌队至少三人,多则十几入,由老歌师 严格训练。歌队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师,是歌队的组织者 和领导者,一般年龄在35岁以上。歌师应具备的条件 一是青年时是优秀歌手;二是掌握众多的歌词和唱腔; 三是能即兴编歌;四是作风正派,有组织领导能力。歌 队成员一般都由同一宗族或同一村寨的未婚男女青年 组成,同一宗族的男歌队和女歌队不能对歌。大歌是在 村与村、寨与寨之间集体做客的庄重场合中演唱。传播 者和受传者之间如此近距离的活动,方便了两者之问的 相互理解,以及在音乐形式和音乐特征上达成共识,这 种新旧传播方式并存的现象在其他传播活动中,也广泛 存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得问题。但必须看到,在音乐 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这种直接的口语相传可 能会造成传播效果的模糊性,难免会出现失真的现象。 2、乐谱媒介时期 在长期的音乐传播过程中,为了克服传播效果的模 糊性,人们开始想寻求一种方式将音乐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来,以便 音乐能得到真切的保存和流传,于是乐谱出现了。早在 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音乐人发明了“工尺谱”。这是 我国出现的最早的记谱法。传唱了一千多年的《阳关三 叠》靠的就是工尺谱的记载。“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 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 人王维送别友人从军远去西北边疆,情深意浓,依依不 舍,写出了无限深情的《渭城曲》一诗,继而有人为之作 曲、并入乐府,府衙廊坊,广为流传,尤其是别席离筵,是 为绝唱。这是乐谱作为媒介,对于音乐传播有卓著之功 的力证。 “工尺谱”是中国古代音乐人智慧的结晶,为中国传 统音乐的传播作了巨大贡献,因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 承与发展而言,当然也贡献巨大;难能可贵的是,它的许 多音乐元素与今天的乐谱基本相副相合。如,《阳关三 叠》简谱与工尺谱的对比谱例: 6.13 2 I 1.22一I5.65 3 5 5 3 2 I l22一 四上工尺 上尺尺 工尺谱的基本谱字是“合四乙上尺工凡六五乙彳上 ·92· 合四合工合合工尺 上尺尺 彳尺I工”,其中“合四上尺工六五”对应筒谱中“低音 万方数据 80l低音18doremisolla”o 工尺乐谱的出现,标志着流动的音乐可以以某种形 式固定下来,也标志着乐谱媒介的出现,这样大大的提 高了音乐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是,这种传统的乐 谱媒介也存在着弊端。以。工尺谱”来说,它并没有精确 的记谱,而只是记录了音乐得基本框架。传统工尺谱中 的上、尺、工、六、五,只是调式的骨干音,对于音乐变化 音、装饰音、节奏等方面还缺乏精确的记载,与西方的 。五线谱”相比,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唱奏者能根据 乐谱骨干音进行即兴发挥,这影响了音乐信息的准确储 存和传播。因此,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乐谱文献。至今还 没有人能解释它和确定它音乐原来的模样。但另一方 面,这种有弹性的记谱方式,方便于唱奏者发挥自己的 创造性、显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也有利于形成我国传统 音乐文化“音无定高、节无定拍”的艺术风格。到现代,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五线谱在我国流传开来, 这种科学而精确的乐谱媒介将我国的音乐完整的记录 下来了。这样一来,音乐信息的传播就更科学更完整更 准确了。但“工尺谱”在我国的音乐史上划出了一个显 豁的历史时期,这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 3、电子媒介时期 19世纪末,“留声机”的出现为现代唱机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世界唱片史的历史起点。19世纪 末20世纪初,唱片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方式。唱片代 表了新时代的一种新的科技产物,介入到了音乐的传播 中。比起识读乐谱,唱片更为简单更为直接,人们只要 拥有唱片就能随时听到音乐。无须到什么处所去找什么 人听歌,也不需要懂得乐谱。电子媒介克服了口语媒介 的短暂性与乐谱媒介的间接性,使人们不用担心音乐会 被遗忘,也不用担心不懂乐谱。这使音乐的传播更具有 广泛性了。与声音记录相关联的还有无线电广播电台, 自1920年美国诞生了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以来,这 种大众化的媒介使音乐信息传的更远,使音乐的影响范 围更加扩大,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比乐谱和唱片强大得 难数计。但是无线电稍纵即逝,无法跨越时间而不具备 存储性。到了20世纪50年代,电视机在全世界开始发 展,音乐和图像的一同播出使得各类音乐节目通过屏幕 直接进入千家万户,直接展现在男女老少面前,人们可 以边听边看,这样音乐的影响又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了。 这便是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所说的“电子空间”。 在这个无际元涯、无障无碍的空间里音乐的影响范围无 限地扩大了,人们的音乐传播活动更简单更快捷了,音 乐与人的关系似乎又回到了“口耳相传”状态,这种享受 和快感是元与伦比的;音乐与传播的关系象是失去了距 离,浑然一体了。 依仗电子媒介,音乐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而满足 各时期、各民族、各阶层、各年龄、各职业的人们对音乐 的需求,从而实现了音乐对人的多方面和多种形式的影 响。这是音乐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电子 技术对音乐传播与反馈的介入。使传统音乐得到群体认 可并形成了自己的特性。中国的传统音乐,正以自己鲜 明的民族特色灿烂于世界音乐的艺苑之中。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任何音乐现象都离不开音乐 传播。传播者将音乐意图和音乐形象通过音乐信息的 传播为人们所共享。这种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 在、音乐作品实现其功能的根本途径。说到底,人类几 千年的音乐社会实践就是音乐的传播实践。没有音乐 的传播就没有人类的音乐。音乐,在传播中发展;传播 媒介,也在音乐传播中发展。沃纳·赛佛林认为,。过去 发生变化的一种共同形式是,新的传播技术并没有完全 挤走旧的传播技术,却引发旧的传播技术承担新的角 色。”我们将音乐传播纵向的划为三个时期,其实这三个 时期并不是一刀砍开,判然分离的,相互间不仅存在衔 接与渗透,甚至有时还在相辅相成。今天我们是否可以 尝试着将口头传播、乐谱传播与大众传媒、电子媒介相 结合,依据实际,合理组构,利用乐团、学院、音乐厅等团 体和机构推动传统音乐多途径多元化的普及和提高,从 而使中国音乐文化更加焕发青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礼记[c].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2]汪流等:艺术特征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3]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6)[c].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1. [4]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1997. [5]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 版社,1999. [6]汪申申.音乐传播学的一二三四五[j].黄钟,2002, (2). [7]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音乐传播学概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8]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 出版社,2002. [9][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一 一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0]张思齐.中国接受美学导论[M].成都:巴蜀书社, 1989。 (责任编辑:胡兰芳) ·93· 万方数据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音乐传播 作者: 李飞 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刊名: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08,28(3)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10条) 1.礼记 2004 2.汪流 艺术特征论 1984 3.鲁迅 门外文谈 1981 4.曾遂今 音乐社会学概论 1997 5.王耀华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1999 6.汪申申 音乐传播学的一二三四五 2002(02) 7.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 音乐传播学概论 1984 8.刘承华 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 2002 9.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2000 10.张思齐 中国接受美学导论 1989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郭轶菲 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播 2008 中国传统音乐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蕴涵了丰厚的哲学、美学思想,曾在各个历史时期留下了璀璨的光芒,其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以及 文化趣味都是延续至今的文化基础。但是,当这条河流在流淌到社会转型期这个巨大的岔路口时却面临了两难的选择,是继续还是断流?答案是不容置疑 的。传统音乐虽然历经磨难,但它依然是作为构成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诠释项而存在的,依然是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国传 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愈发凸显的重大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传播环境中如何传承与发展下去?首先,要从根本上改革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体制,探索一种以传统音乐为根基,面向未来 的大传播型教育机制。其次,大众传媒、市场等传播诱导因素也要在权威部门、传播机构以及国民的正确引导、监督下步入正确的运转轨道。
   当西方现代性的困境使我们重新发现中国自身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与尊重传统的关系在新世纪得到进一步的认可时 ,都促使我们思考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地位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我国是一个有着强烈大国意识和文化自尊传统的国家,.今天的中国人如 果不能在文化中找到自己可以在世界上立足的文化根基和值得保护的传统文化,那又何谈什么经济强国呢? 2.期刊论文 金凯.JING Kai 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点保 护的对象之一.从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入手,论述了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途径和重要性. 3.期刊论文 刘世音 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作用及发展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者正不断完善着新的治疗理论,探索着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历史与作用 ,提出了应进一步重视、挖掘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功用,提高其在音乐治疗中的地位,使其不断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 4.期刊论文 周旭光 论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开发利用 -职业时空2010,6(8) 传统音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民族民间 音乐课程资源与学校音乐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是学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让传统音乐通过民间系统的自发式传承与 专业院校的灌输式传承,双向并重,双管齐下,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发展. 5.期刊论文 党兆曌 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宿州学院学报 2007,22(6)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推进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历史进程组成了中 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构成和内容.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与发展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 6.期刊论文 张玲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在近现代发展的再认识 -陕西教育(高教)2009,""(10) 传统音乐是我国艺术音乐之根本,本文从传统音乐的发展入手,再现传统音乐在近现代的历程,旨在对传统音乐的了解有清晰的框架,以便于更深入的 学习. 7.期刊论文 冯光钰.Feng Guangyu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乐府新声2006,""(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非质文化遗产工作,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点保护 的对象之一.本文从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性切入,论述了拓展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的途径及空间的重要性、利用发展是传统音乐持续流传的生命力,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 8.期刊论文 萧梅.XIAO Mei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要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2)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在长期的积累、发展历程中,在其研究对象、意义、范围、主要讨论方向,以及不同研究历史阶段中的主要人物、代表性成果、历 史意义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本文将其发展置于历史语境中,探讨其中蕴含的不同学术研究观念及实践,并对其未来走向提出自己的意见. 9.学位论文 戎龚停 乐户流变研究 2004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与走向,音乐学界曾有多种讨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该文通过对乐户流变的辨证性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多向移位思考,认为 被称为吹鼓手、响器班的民间乐人在当今时代有着与历史乐户一样的基本社会角色——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起了承创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重任,他们推动 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该文从社会观念、乐人行为以及音乐形态三个角度,通过对民间乐人生存方式、社会地位、组织形式、供职对象、音乐形态等流 变的分析,力求做出新的解释并从成果上肯定民间乐人在中国传统音乐承创中作用和力量.该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乐籍中的乐户.介绍了从北魏到清朝 雍正元年,乐户在中国社会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执业活动特点;第二部分,乐籍解除后的乐户后人(从雍正元年到解放前).尽管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上他们已被撤消 乐籍,但社会意识形态依然残留在人们心中,乐户流变迹象潜在进行,他们在民间音乐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未受影响;第三部分,新时代的乐人.考察在社会制 度大变革和人民政治运动广泛掀起的社会局势下,当今各种民间乐人在各层次社会音乐活动中的进一步流变,通过多方位分析,并从成果上证实了他们在民 间音乐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展示了民间乐人的新时代特征;第四部分,结语.力图通过对各种民间乐人的考察,展示民间丰富的音乐文化及其生命力.指出不 再称为乐户的民间乐人尽管在社会地位、执业方式、人生观等诸方面有所改变,但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承创者这一历史使命却始终没有变,民间音乐 是发展中国音乐的出发点. 10.期刊论文 牛飒飒 从刘天华的贡献看国乐的传承与发展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26(1) 在国家极为重视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今天,回顾近百年前刘天华对国乐进行的改革,总结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经验,使我们从中 获得启示.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不能丢弃自己的文化基因而去附和所谓的"世界化",也不能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地夜郎自大.要辩证的去看待历史 和今天.在我们给传统文化寻找合理的生存环境以及有益的社会位置时,千万勿要忽略对其内在精神上的认识和把握,重其神更胜于重其形!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sfxyxb-zxshkxb200803022.aspx 授权使用:绍兴文理学院(sxwlxyIP),授权号:e19e9d50-837c-45e2-96b9-9e52015e99fd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0日
本文档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音乐传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956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6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20
浏览量: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