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省赫章县地名研究

贵州省赫章县地名研究

举报
开通vip

贵州省赫章县地名研究 贵州省赫章县地名研究 况光远 内容摘要:研究赫章县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名,探索其地名命名特点,揭示赫章民族迁徙 历史。 关键词:赫章 地名 民族 作者简介:贵阳·花溪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 2002 级民族学 况光远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 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战国时为夜郎辖地,秦置汉 阳县,政区沿革几经变更,到 1941 年置赫章县,沿用至今⑴。全县共辖 27 ...

贵州省赫章县地名研究
贵州省赫章县地名研究 况光远 内容摘要:研究赫章县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名,探索其地名命名特点,揭示赫章民族迁徙 历史。 关键词:赫章 地名 民族 作者简介:贵阳·花溪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 2002 级民族学 况光远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 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战国时为夜郎辖地,秦置汉 阳县,政区沿革几经变更,到 1941 年置赫章县,沿用至今⑴。全县共辖 27 个乡镇,457 个行政村,2851 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回、白、水等 18 个民族。由于 18 个民族在此共同生存衍,在各自民族区域内形成了本民族语言命名地区。研究赫章地名情 况,应该从少数民族、汉族两种语言命名方式着手。 一、赫章少数民族地区地名 赫章县是 18 个民族共同生存繁衍的民族县份,应该其地名命名情况非常复杂,但是从 现有地名资料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地名,多以彝语命名居多,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相对 较少,根据地名情况,可得出在 18 个少数民族中,彝族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他民族则处 于彝族的从属地位。彝族的这种优势地位,在元明清时期汉族大量进入后,逐渐减弱了。 由于赫章民族地区地名的特殊性,现着重介绍彝族地区地名。据 2000 年第五次人口全国 普查资料,贵州彝族共 84 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的毕节、威宁、赫章、大方、纳 雍、织金、金沙和六盘水市的水城、盘县、六枝等县、自治县、市、特区,此外在安顺市 和黔西南布依族和苗族自治州的一些县份也有少量分布,但是主要集中在毕节地区。彝族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的彝族 共有六个方言区,贵州彝族属东部方言区。从音节上看彝语地名以双音节为主,其次是三 音节,没有单音节地名,彝语地名与汉族地名有些类似,只是因汉译名和书写名的关系, 在公布的地名中有三个字或四个字的地名⑵。 (一)赫章县现有的彝语地名 1 赫章:彝语音译,意为“有水塘的山冲”。古曰:“黑张”。最早见于明代洪武十五年 (公元 1382 年)八月二十五日,朱元璋《洪武敕渝》记载:“黑张迤南,瓦店迤北分中立 一卫。如此分布定夺,往来云南便益……。其次见于《明清内阁大库史料》卷二中记载: “(明)崇祯六年(公元 1633 年)三月十四日,水西头目阿鸟谜等、、、、、、屯住盐仓,安 位亲扎盐仓,已在黑张地名洗菜河、、、、、、” 黑张原名墨特川,后改为“赫章”。 窝颇:彝语:“滚鞍落马之意”。相传一土司骑马路经此地,不慎马惊脱鞍落马,故名 “俄补”(彝语)后面渐演变为“窝”,故称窝颇。 葛布:彝语译音,“者姑”变译音,原为朱歪土目狩猎之地,荒凉的苗族村寨;明末清 初,一姓安居住于此,势力较大,称“葛布家”故而得名,意为土目葛布家住地。 倮柱:彝语,“裸主”的译音,“裸”指大石头,“主”指山冲弯子,意为山冲弯子有中 大石头。 妈姑:彝语,“骂谷”变译音“骂”意为“兵”,“谷”意为“屯”,原威宁一大土司盐 仓家在此驻兵,意思为屯兵之所。 诺素:彝语,“诺苏”译音,汉语为丧失,失掉了,相传境内望厂坡山口,历史上是土 目管理的分界线。威宁盐仓土目有一女人生得十分美丽,选女婿时选中了一个小伙子,待 姑娘出嫁时,护送到望坡口,才发现小伙子门户不相当, “诺素”,故而得此名。 珠市河:彝语,意为迁徙通过的要道,历史上是一个小集市,现为赫章县彝族主要聚 居地。 以哪:彝语,汉译为“水深塘”,历史上有两条冲子,一条称“木子”,一条称“楚补”, 一遇暴雨山洪江流于冲里,形成很大很深的塘子,淌水很慢,这就“以哪”之称的来源, 意为“水深塘”。 可乐:彝语,“柯倮落姆”,变译音,汉意为“人集中的都市中心”。据考古文献记载, 可乐历史悠久,在公元前 206 年秦汉阳县于此地至隋,一直是黔西北辖赫章的城镇中心, 重要战略地位。 法都:彝语,“法”为“白”,“都”为岩脚,此地有一呈白色的石灰岩,意为“岩硐”, 故而得名。 麻腮:彝语,“骂色”变译音,“骂”为“兵”,“色”为“主”,即“统兵元帅驻地” 之意。历史上为乌撒土司统兵元帅驻地,人们称为“麻腮家”。意为“土目麻腮家住地”。 恒底:彝语,译音,意指塘坝,固有数个水塘而得名,意为有水塘的坝子。 德卓,彝语,家支名,意为彝族德卓家的名称。 2 安乐:系“啊拿溪”彝语译音,意指河床狭窄,谐“啊”为安,取“乐”得名安乐。 麻角:历史上称“麻角角”,彝语变译音,意为“边角”。相传百年前,有一土目儿子 分家,其中一个分住边房,后来他迁来此地,人们称他“麻角之家”,意为“住在边角的 人家”。 结构:彝语译音,意为风景优美,因本地中部风景较好而得名,也是其彝族家支名称。 毛姑:彝语, 系“卯姑”音译,汉语意为“木姜子”、“香菇”,境内大森林中盛产“香 菇”和“木姜子”,后来经过彝汉两语命名为“毛姑”。 六曲河:历史上名称“六曲沟”,彝语“鲁去沟”(浊音),意为“带龙角形的渡口”, 解放后仍称“六曲沟”,又曰“六曲河”,因大量开垦农地水土流失,地貌变化“沟”形成 一条水沟,弯弯曲曲,所以演变成“六曲沟”,又名陆齐沟,生长养奶果的山冲。 发倮:彝语,汉语意为“岩冲子”。 倮歪:彝语,历史上名称,汉译为“沟漕”。相传历史上在这里居住一土目姓王,称倮 歪家,意为土司居住地。 古达:彝语译音,为门槛式的关口,意为门槛或关外之意,意为土目古达家住地。 威奢:历史旧称,彝语“尾射”的谐音,意为开满金黄色花朵的地方。 佳娃:彝语,“假鹅”的谐音,意为一堵乌花色的岩下面。 洗菜河:彝语“鸡采”,意为开采铜矿的地方,因此而得名。 木嘎:彝语“模嘎”变译音。 发达:彝语“达嘎”意即“打老鹰”的地方。 雉街:原名野鸡苗寨,彝语“移儿”的译音,意为水消失之处,故得此名。 天生桥:历史上名称,“荀飞坝子”为彝语译音,荀飞家支居住此而得名。 妥古:历史上名称,彝语,汉译为“椭圆形”,境内中心点有几个险要的山峰,故又称 “田坝营”。 辅处:彝语,意为办学之地。因附近是有名的辅处坝子而得名。 法冲:彝语,意为“岩石冲子”。 多倮家:彝语,彝族多倮家支名。 野里:为彝语“移能迭”的译音,即大修水坝之意。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 先后有苗、彝、汉、回等族人民迁到此地,逐步开发,地势较平坦,海拔较低,土地肥沃, 长满野李子的平坝为生存基地,故称野李坝,后因“李”“里”同音,又称为野里坝,这 就是野里地名的来源。 3 拉乐:彝语音译,古称,历史上一户很有影响的官家土目过此,称“拉乐家” 以上是赫章县彝语地名来源。 (二)赫章彝族地名的命名特点 1、以家支命名方式的特点 赫章彝族主要是默系和布系两支。彝族人民长期在此生存和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 生产单位,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支为单位,他们在自己的地方共同生产,在赫章 以家支命名的乡镇主要有:德卓、结构、哲庄、多倮。这种命名方式的出现,是因为该家 支在当地人丁兴旺、家族强大、势力较大为基础的。人们才以其家支名称相称,久而久之, 也就成了该地的惯称了,因此,家支的命名方式是与该家支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政治势 力的发展分布开的。现在家支在赫章仍然存在,它将长时期延续下去,这是因为他们具有 家族共同感。也是他们能在黔西北延续几百年的重要原因。 2、 以土目家住地命名方式的特点 在赫章,长期以来,都是在各民族首领的统治之下,他们拥有强大的地方势力,与中 央王朝是宗属关系,接受中央册封,改土归流以后,才结束了这种局面。各土目在当地长 期居住,人们都以土目家冠以当地名称,其影响很大。在赫章以土目住地命名的地名有: 葛布家,因明末清初有 一安姓居住于此,势力较大而得名;盐仓家,因在妈姑此地屯兵, 从而成为土目盐仓家屯兵之所;麻腮家,因历史上为乌撒土司统兵;帅驻地,故称为麻腮 家;倮歪家,因历史上这里居住一土目姓王,故称麻腮家住地;古达家,因土目古达家住 地而得名。以上地名的形成与当地主要居住土目的势力、重要社会地位是非曲直分不开的。 可以这样说,他们能在当地立足,是在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的。 3、以自然物命名方式的特点 在赫章这样的命名方式最多,它与当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自然物是分不开的。 这主要与当地彝族先民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的。如赫章一词,彝语称墨特川,意为有水塘 的山冲,因山冲上有水塘而得名;倮柱,意指有大石头的山冲弯子,故而得名;珠市河, 意为迁徙能过的要道,因其便利的交通,平坦的地形而得名;可乐,意为人集中的都市中 心,因发达的商业,富饶的物质资源为基础,从而造就了古代的文明中心;法都,意为岩 洞,因此地有岩洞而得名;恒底,意为有水塘的坝子而得名;安乐,意指河床狭窄而得名; 麻角,因土目小儿子住边房而得名;毛姑,意指木姜子、香姑,因此地盛产木姜子、香姑 而得名;六曲河,意带龙角的渡口,因大量开垦农地小土流失,而形成的水沟,弯弯曲曲 的而得名;发倮,意指岩冲子,因地形而得名;威奢,意指开满金黄色花朵的地方,因该 4 地生长花而得名。佳娃,意为一堵 乌花色的岩下面,因地形而得名;洗菜河,意指开 采 铜矿的地方,因矿产丰富,开采铜矿面得名等等这些地名,都是因为当地有典型自然物, 而得名的。因此自然物命名情况是相当普遍的。 (三)通过彝族地名的研究,提示彝族的迁徙史 根据对赫章彝族地名的研究,可以看出赫章是多民族聚居县,但是,少数民族地名大 部分是彝语命名的,就算是苗族村寨,也是彝语命名的,现赫章有村 457 个,除汉族命名 外基本上彝语命名的。可想而知,彝族在赫章的影响是多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地名的 研究来探讨彝族的迁徙情况。据史料记载:贵州彝族先民,源于昆明,汉晋时期称为“夷”, 《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夷人大种曰“昆明”,小种曰“叟”⑶。 按其古代族系划分, 当属“氐类”,是氐羌族群中的一支。贵州彝族的来源,居彝文典籍《安氏世纪》和《西 南彝志·六祖起源》等书记载:其始祖名希母遮。他原率领部众居住在“牦牛徼外”的邛 之卤,即今四川汉沅一带。三十一传至渎母吾(即仲牟由或译作笃慕俄)迁至泸阴之山, 即今滇东北的会泽、东川一带。渎母吾娶妻三人,共生六子以后子孙繁衍,人为武系、乍 系、糯系、恒系、布系 、默系六支,散布在滇东北、黔西北及川西南地区⑷。渎母吾的 时代约在东汉后期,其始祖希母遮大约生活的时代约在公元前 5世纪,即春秋晚期或战国 初期,东迁入贵州的彝族先民主要是布、默两支,另有恒系的一部分。从上述资料可得出, 今天生活在毕节地区的彝族,主要是布、默两支的子孙,。 彝族先民进入贵州的时代,据《大定府志》、《安顺府志》、《贵州通志》《黔书》和《明 史》等汉文文献关于济火曾助诸葛亮平定南中,因“纳粮通道”有功或记为“佐擒孟获有 功”,受封为“闽邑君”,或记为受封“罗甸国王”⑸。则默部始祖慕济济迁入贵州时期自 不得早于东汉晚期,或渭据彝文谱系,济火并非慕济济之子,而为其二十五世孙,因而慕 济济部迁入贵州的时期应上朔 500---600 年,而在战国后期。据此得知,彝族先民早在战 国末期就迁入贵州西北部了,迁入贵州的是布、默两支,他们在迁入过程中,贵州西部特 别是黔西北一带原来居住的濮人,有的被征服后逐渐同化。在彝文献《西南夷志》中,就 有许多关于“濮变夷”的记载。有的濮人则被迫北迁进入巴蜀,以后也逐渐融合消失于巴 蜀的汉族中去了。这样,今天西北部特别是黔西北一带,便成为促牟由子孙统治的区域。 上述彝族先民进入贵州的时期,当然是就其主体部分而言,并不等于说在此之前,今 贵州境内就完全没有氐羌族系的居民成份。从《后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诸书, 记夜郎竹王被西汉统治者诛杀时,曾发生所谓“夷濮阻城”、“夷僚咸怨”⑹的情况看,当 时氐羌族系的民众,在夜郎境域的居民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华阳国志》说:“南 5 中昔盖夷越之地”⑺,又《三国志·蜀志》记诸葛亮隆中对策时,也向刘备提出“西和诸 戎,南抚夷越”,作为争取稳定巴蜀、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从上 可以看出,在当地至迟在西汉时,已有相当数量的氐羌族系民众分布,只不过尚未成为主 体民族而已。 魏晋以来,在整个宁州地区,由于濮人势力的衰落,夷人国量代之兴起,形成夷族大 姓爨氏独霸称雄的局面。与此同时,夷族中的一些支系,在东迁进入贵州西部地区后,逐 步取代濮人势力,在黔西北一带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大姓力量的增强,不断加强对当 地的控制,虽然诸爨强族,不少虽出现于唐代文献,但其家族对当地的控制,当在此之前 早已形成了。彝族先民大量迁入贵州西北部,说明爨人(彝语支各族先民)已逐渐移入, 而居于主要地位了。当时此地区被称为东爨区域,是由彝族先民中的仲由家族组成。东爨 地区的居民,史书上称为“乌蛮” 自此以后,彝族先民被称为“东爨乌蛮”⑻。 经过长期的发展,唐宋时期迁移到贵州西北部的仲由家,在此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形成了自己的统治区域,分成阿芋、阿孟、夔山、暴蛮、卢鹿,磨弥敛等六大部落及“东 方黑爨三十七部”⑼。贵州的乌蛮均属仲牟由家族,分属阿者、播勒、乌撒、于矢等部, 赫章彝族属乌撒部。至此,彝族先民已经形成了单一民族了。我们可以得出彝族是最早迁 入贵州的民族之一,彝族经过长期的发展,还先后在黔西北一带建立了一系列地方政权。 我们通过地名研究,再结合史实,探究彝族先民迁入贵州西北部时间、地点以及彝族先在 此过程中的融合、分化,最后发展为单一民族的过程等情况。对于研究彝族历史具有重要 作用。因此通过对赫章彝族地区地名研究,以地名方式,揭示民族的迁徙史。有助于我们 挖掘重要历史线索,正确了解各民族生活、风俗等,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特长,促进民族地 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赫章县汉族地区地名 众所周知,赫章汉族大量迁入时期是元明清三代,汉民族的迁入方式有:军屯、民屯、 商屯三种,因此当汉人进入贵州以后,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卫所,派兵驻守,控制城市、重 镇及其附近的地区。原来在此生活的彝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则被迫放弃城市、重镇和交 通要道。彝族先民失去原有在此地的优势地位,但这个时期还是土流统治时期,只是这时 土司的权力的权利遭到了削弱,在其民众中仍然具有号召力。清朝时期,改土归流后,彝 族首领失去了统治权力,流官对该地区进行统治,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一)赫章县汉族地名的来源 6 赫章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古老彝族、苗族等民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特别是彝族先民在战国时期就进入贵州西北部,与当地濮人杂居生活,逐渐同化濮人,成 为黔西北地区实际统治者并先后建立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在元明清三代大量汉人的 迁入,实行军、民屯,卫所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目的是为了防止当地夷人叛乱,同时也是为了安置无地 可耕的游民开发此地。我们现简要看一下汉语地名的来源。 双河镇,现为城关镇,因前后河而得名,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主要居住 着汉族,但有少部分少数民族,是全县交通要道。 青山,青山之名,因境域山脉绵亘,密布常绿阔叶树,四季郁郁葱葱而得名。 达依,地名又叫姑住坪子。原是个水淹坝,后被人们打通了落水洞,逐渐成为一个坪 子地,故名坪子。 铜厂,因本地蕴藏有铜矿。过去开采冶炼而、得名 水塘堡,解放前到云南的大道从此经过,有一个铺,附近又一个水塘,故名“水塘铺” 后因此地山多山大“铺”变成“堡”。 白果:因境内原有数株银杏树,俗称白果树面得名。 独山:并非独一座山,而是上千座山,因靠近乡政府住地一座山,巍然独立,四周没 有其他山相联,故而得名。 兴发:原称兴发厂,又叫兴发场,清雍正年间,外地有个叫李兴发的人到此地雇请民 工烧铅锋办厂,由于当时矿富煤近,劳力充足铅锌厂发展很快在方圆几十里颇有名声,以 主人名字而誉之“兴发厂”。由于有厂,贸易增多而随之赶起了“场”,于是又有“兴发场” 之称。 铁柱:相传过去是原始森林区,人们大量开发后于此地定居下来,有人在名叫磨盘山 的岩洞里发现了铁棒似的柱子,顶住岩洞庭湖顶棚,便相邀观看,铁柱因此而得名。 松林坡:原称亮岩,因境内有块石岩晶晶光亮,而得名,后改为松林坡,因当地松树 成林而得名。 砂石:历史上称“砂石浪”,因河砂流石多而得名。 溪坪:历史上称小溪河,因境内有一条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溪河得名。 双坪:原名中坪,又称霜大坪,因境内有两面三刀个较大的坪子每年遭早霜面得名。 迥水:原名迥水塘。因乡政府驻地附近有一大洼子,洼子里积满了水,四季不情,被 人们称之为浑水塘,年长日久,洼子中逐渐形成一消水洞,积水消失但每逢暴雨,四山水 集中流经此地下落,不断巡回于是由“浑水塘”而变成迥水塘。 7 铁矿:历史上称铁矿山,因境内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得名。 铁匠:原名铁匠营,历史上此地属生铁铸造和铁器加工而得名的。 大坡:坡前有两条大沟,丰沟、那洛沟。从沟前放眼望去似乎这山处于半空中,人们 根据这个特点,将它命名为大坡。 丰沟:历史上称为“蜂沟”养蜜蜂之沟,因此人们称之为“蜂沟”,后演变为丰沟。 河镇:以境内有河流经正中部,取“正”为“镇”改而得名。 甘河:以境内有河,原为季节性河流,后绿水长流,就以“甘河”称之。 丰家:因早年居住有丰姓人家在此居住面得名。 平顶:依山得名,境内一大山,山巍平整,属高山小平原,故而得此名。 四方:以井而得名,该地有一涓涓潜水,从石缝中流出,人们日夜吸取,不断敲凿, 渐成方形,故名称冠以四方二字。 花泥:这是群众习用野竹或藤条编篱笆,拉菜园,并编出各种花样,称“花篱笆”后 演变为“花泥巴”因而得名“花泥”。 财神:原名“菩萨堂”。传说有一水塘,塘里有尊菩萨,因而得名,清光绪年间,为 赫章、镇雄、昭通等县交通心经之地,经济繁荣,谓之“财源茂盛达三江”故名财神。 鱼塘:早年有一养鱼塘而得名。 中田:历史上称中田坝,意为四面大山中有数十亩一个坝子开垦成稻田。 河边:历史上称大河边,因居民绝大数集中在乌江上游,干支六冲河两岸, 安坪: 历史上称安家坪,相传附近有块较平的土地上住一家姓安的人家,同时耕种这一坪子之地, 故人们称安家坪。 发开:历史上叫山楂树,后因附近有一“开发坪子”命名为“发开”。 石龙:原名石坪,因境内有一岩石形象是龙而得名。 集发:因该地有集乐、发枝二村,取其首字定名“集发”。 新店:历史上称新店子。据传现乡东北面有一白房子,来往客人之“腰店” 旧时代,有一官员过此,住在白房子里。从此,人们称为为“新店子” 钟寨鼓:历史旧称,乡左侧有一座山形似鼓而得名钟寨鼓 苏奶,古称“苏来”,相传来此地定居和开垦者姓苏。而苏家勤劳善耕,生活很快富 裕起来,周围的人随时向他家借粮、借款。加之主事的老太婆待人和蔼,处事大方,附近 的人都尊称苏老奶奶,年长日久,人就习惯称苏奶奶家,地名由此而来 罩子:旧称,因依山傍水,气候多变,乡驻地四面大山,古树参天,山猴经常出没, 8 中间一条小河,雾天较多,故称“罩子”。 娃多:古称“洼多”,住地起伏不平,坑洼多而得名,演变成“娃多”。 野马川:又名野马山,系历史名称,据传此名始于蜀汉兴建年间(公元 253---256 年), 诸葛亮率兵南征,其部马忠派遣张嶷进军西南之夷,但见芦苇杂草丛生,野马驰骋,其间 而得名 山脚寨:原名“山脚”。历史上称山脚寨,因座落在青山脚下而得名 大田:历史称水潭山,因有丘大田而得名。 毛栗树:原名“毛栗”因境内盛产毛栗而得名。 古木:历史上称古木官寨而得名。 江南:历史上称江南屯 平山:又名平山堡,历史名称“堡”意为“栈”古时属毕节等地的交通要道。脚力运 输多到此住栈,而栈设置与山脉半坡较为平缓的地方,故而得名平山堡 后山:属历史名称,以座落在一山脉半山腰,背靠野马川而命名为后山 金山:原名鸡山,古时树大林深,野鸡特多,以后因生产开发,林毁鸡飞,而改名为 金山。 安啷:原称“安老凯”意为安氏聚居的村寨 响河:原名响水洞,因境内地下河的水发出很大的响声而得名 石板河:境内山多石多,有段河床均为大石板,故而得名 以上是赫章县主要地名的来源情况,从这些地名的命名方式,可以看出,汉语命名特 点是各以当地的比较显著自然物、水资源、矿产等命名的。从以上地名的来源看出,自从 汉族迁入贵州以一来,虽然沿用了很多历史地名,但是也带来了不少汉文化。比如:“菩 萨堂”,少数民族一般不信仰菩萨,只有汉族才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汉文化的影响 下,少数民族逐渐被汉文化同化了,很多人甚至不会讲本民族语言,究其原因,可以从下 面几个方面来探讨: 1、汉民族迁入贵州,特别是进入黔西北,是中央王朝派遣大批农民进行垦田,派军 队屯守,还有商人的进入,所以当时称为民屯、军屯、商屯。由于汉人无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化、经济、 还是生产技术,远远高于少数民族,汉族进入后,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了“刀 耕火种”原始生产方式,和少数民族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少数民族受到汉文化影响, 并逐渐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可以这样说,汉族的进入,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思想文化。同时,又对当地本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从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地名命名上都 9 倾向汉民族。 2、汉人的迁入,特别是商人的进入,对当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贵州不产盐,因此,商人进驻以后,招民屯种,以粮食换取盐引,然后购盐转卖于, 因长期的经济交流,商人的经济行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当地自给自足经济有一定 冲击。 3、大量军队的进入贵州,进行屯守,所驻扎之地都是重镇和交通要道,当军队进入 黔西北,征服当各民族之后,不可避免地把汉民族文化推广进去了,由于长期屯兵,后来 很多人都没有回去,与当地少数民族妇女结成夫妇,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同化,从而同化 了该部分少数民族,因此,从现在地名情况来看,虽然保持了一定的彝语地名,但都是以 汉字来记名的。这可说明汉族文化成为现在当地社会的主流文化了。以上三点是从汉族地 区情况归纳出来的。我们应该看到,当汉族大量进入贵州以后,各民族文化受到不同程度 的冲击。各民族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独有的文化现象是我们现在应该去观注的。 (二)赫章汉族地名的命名特点 现在赫章地名,大都以汉字记之,虽然有些地名还是彝族命名的,但是逐渐演变成汉 语地名了,此现象是好是坏呢,三言两语,也说不情,但有个趋势,如果保护不好,在不 久的将来,将会被人们遗忘。赫章哪些地名是彝语地名是什么意思,能过对汉族地名来源 的分析,可看出,汉族地名有以下特点 1、地形性:赫章县是贵州海拔较高地带,平均海拔 1996 这。属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 地势是西北和、西南和南部高东北部较低,最高峰为县西南珠市乡的韭菜坪,也是全省最 高点,海拔 2900.3 米,最低点为县东南安啷乡野鸭河与刹界河的交汇口,海拔 1230 米, 相对高差 1670.3 米。居住在该地的各族人民,根据该地形状况建村落寨,修路架桥,、拦 水筑坝,并命之以相应的名称。赫章山峰、河流较多,给人们构成了无限的遐想。因此, 赫章县的山峰、河流、地貌、地形等成了当地很多地名的来源。对地名内容的丰富具有很 重要的意义。 2、历史性:赫章在很久以前就为类在此居住,并且中央王朝对此地开发较早,早在 秦国时期设置汉阳县,在此建立夜郎国。到汉朝时期,汉王朝灭夜郎王竹以后,此地纳入 中央郡县统治之内,不同时期分属不同的郡县管辖。现在赫章仍然沿用历史名称,。赫章 县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不长,到 1941 提才从威宁县分置出来。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地名早 已固定下来了。并沿用到现在。因此,赫章地名具有历史性特征。 3、资源性:赫章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矿、铜矿、制陶土,断层蕴藏铅锌矿 10 等同时还有许多名贵药材,植物品种也很多,这给人们地理实体的命名以影响,在赫章地名 中,以当地盛产资源命名情况很多.如,铜厂,铁矿山等.。在这方面的地名,赫章县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得 最为突出。 4、地域性:赫章的地名有明显地域性特点,比如在交通要道及沿线以十二生肖命名 的现象较为常见,在一些来坝地区且人口稠密的村落,一般以姓氏命名的较多,如赫章这 种情况就比较多常见。如郭家院、汪家寨等。另外,在交通要道以屯、堡命名的情况也有, 是当时屯兵之地,如平山堡、江南屯,是毕节至赫章的要道等。 三、通过地名命名研究揭示赫章民族人口迁徙的情况 (一)赫章民族迁徙史 赫章县地处川、滇、黔交汇处,早在秦汉时期就得到了开发,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各个历史时期先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是濮人,后来在战国初期,彝族默系和布系两支迁入 贵州,进入贵州默系和布系的先民与居住的濮人逐渐同化。但有的濮人则被迫北迁至巴蜀, 这样黔西北一带便成为彝族先民的统治区域。通过长期的发展,彝族先民还在黔西北建立 少数民族政权,并形成单一的民族,在黔西北生活繁衍至今。我们从现在赫章彝族地名可 以看出,彝族作为其强大的民族是最早进入赫章的民族之一。 苗族虽然是赫章主体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居住大平多年之后,因受到异族攻打便迁 往西南高山地方,苗族迁入后,便与彝族相遇考苗族史歌中,无有与彝族作战的痕迹显然 苗族进入彝族地区后完全向彝族奴隶主投靠。进入彝族土司地区的苗族,以土司为保护伞, 但却成为土司奴隶主的财产,这是很明显的事实。”;“苗族既然成了彝族土司的财产, 奴隶主当然可以任意处置以至生杀予夺,‘布诺’奴隶主嫁女时,肯定有奴隶陪嫁,苗族 的青年男女成了陪嫁的财产⑽.”我们从上面的材料看出,苗族是因避难而迁移至黔北的 后来西迁至黔西北地区,和彝族奴隶主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成为其奴隶,苗族在唐朝时,进入威宁、 赫章等地,这与《蛮书》所记基本相符,既然唐初苗族已到达黔西北及滇东南,那么,在 此以前,黔南和黔中有苗族分布是完全可能的。苗族的迁入远远晚于彝族,又是彝族奴隶 主的私有财产,因此,在赫章少数民族地名中基本上没有苗语命名的,也是正常现象了。 通过对地名的研究,也可得出苗族进入贵州的时间晚于彝族的进入时间。作为民族主体, 彝族先民先于其他少数民族在赫章这块地上生存繁衍,这是很显然的事实。 现在,赫章地名中,大多数是以汉语命名的,我们知道,自秦汉以来汉族人品便陆续 迁入贵州。西汉时,为弥补巴蜀二郡租贼之不足,朝廷“乃募豪民田南夷”,这批豪民应 11 是落籍贵州最早的汉人。两汉时期的汉族移民,主要是以屯军的方式进入贵州。他以“部 曲”关系相结合,驻扎在重要军事据点,以后逐渐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姓,。西晋 时部分汉民因避乱徙入贵州。南北朝时期,中原纷乱,汉放人口不断南迁,其中一部分辗 转来到贵州,形成一些地方性的移民集团。从秦汉至两宋移入贵州的汉人,在“夷多汉少” 的情况下,大都“变服易俗”。被当地少数民族同化,以致被视为“蛮夷”的一部份。 元代统一天下,驿道开通,元军深入贵州腹地,随军队而来的汉人渐次增多,并在黔 西北设立了乌撒路军屯,元朝经常在贵州用兵,历次征战每次有汉人随之而来,落籍贵州 者往来有之,不过毕竟数量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明代移民,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通过“调北镇南”把大批汉人移入贵州,产生的影响特别深远。在贵州历史上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明初朱元璋为了安置无地可耕的游民,采取“移民就宽乡”的政策,在边疆大 兴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军屯由卫所统领,凡有卫所之处皆有屯田,在边 地则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民屯有布政司所领,分属府州,或招徕流民,或以罪犯, 编入里甲,就地垦种。商屯乃募盐商于边地“开中”,招民屯种,以粮米换盐引,然后购 盐转卖于民”⑾。明代贵州的移民,绝大部分与屯田有关,而且多数是通过军屯进入。 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土司大部铲除,封建割据的政治壁垒彻底打破,汉人源源而入, 这时省城及各州县城厢内基本都是汉人居住,或为官,或贸易,或手艺,或佣工,或居城 而在乡间置产。“在黔西北地区,自来是安氏土司统治,过去汉人极少,自清初吴三桂平 水西、乌撒以后,汉人锰增。如威宁州(赫章原属威宁)汉人“多江南、湖广、江西、福 建、陕西、云南、四川等处流寓,名一省设一头从”;大定府及平远州的汉人,与当地少 数民族多有融合”⑿。明清时期的屯兵,卫所主要分布在驿道沿线,在滇黔、川黔等几条 驿道附近,形成了许多汉民族的聚居点,插入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传播中原文化和发展农 业生产的据点,以后发展为或大或小的政治、经济中心。和现在的汉族主要分布在交通沿 线、重要城镇是吻合的。这从赫章地名中又得到印证。 (二)汉族移入对赫章产生的影响 大批汉人的移入,对赫章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入赫章,于是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实行牛耕,开垦荒地, 使农业大为改观,少数民族逐渐放弃“刀耕火种”“不以牛耕”的原始农耕方式,提高了 粮食产量,改变了各民族以畜牧为主的情况。第二,大批手工业者的进入,矿业和手工业 随之兴起,乌撒等地开采黑铅,赫章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对矿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许多建筑采取中原样式。第三、驿道的开通,连接了滇东部、川南部,是川、滇、黔 12 的要道,并在沿路设立驿站,商旅往来不绝,商品经济不断渗入少数民族地区,促进民族 地区经济的发展。第四、城镇兴起,集市的形成,以十二天干为乡场,促进各民族的经济 交流。第五、明代以前,赫章以及贵州文化教育极端落后,自明代汉人移入后,儒学渐兴, 府州县学、卫学、书院等相继建立,又于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义学,各族人民素质得到不断 提高,人才渐出。第六、在汉族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习俗逐渐改变。如:汉族上元观灯、 中秋、除夕、春节、重阳、端午等节在赫章各民族中盛行起来;各少数民族采用汉姓、汉 名,但同时保留了本民族姓名。第七、民族分布状况大为改变,在汉人尚未大量进入贵州 以前,各民族在血缘、家支为纽带的基础上在相对独立区域内生活,汉族进入后这种情况 改变了,出现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随着民族成分的改变,民族分布也现了新的情况, 由于汉族移民多,分布广,把他们分隔为若干部分,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在这种 情况下,一些散布较广的少数民族因为彼此分隔同而在语言、习俗各方面产生了较大差异, 从而在史书上出现了多种民族名称;由于各民族互相错杂而居,相互间的影响加深,民族 分布、融合的过程加剧,从而在几个民族的接触上出现了一批兼有两种以上民族特征的人 们共同体。正因为各民族分布错杂,交互作用增大,共同性相对增多,民族成分难以识别, 以及其他原因。故史书上把贵州各少数民族笼统地称之为“苗夷”。现在赫章 457 个村中, 大部分是多民族共同杂居,一个民族聚居的村没有。也体现了民族分布状况的改变。值得 注意的是,在明以前,因为少数民族多而汉族少,所以移入的汉族大都“夷化”变服易俗 而近少数民族。自明以后,情况大变,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日益明显,许多民族都不同 程度地“汉化”。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赫章县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名的研究,探索出其地名命名的特点, 通过地名研究,揭示各民族的迁入时间,特别是彝族先民进入贵州西北部的时间、分布区 域、演变情况,到唐宋时成为单一民族;汉族地名研究,到元明清三代以后,大量汉族的 迁入对贵州及其赫章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地名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13 注释: ⑴《贵州民族研究〈贵州省市县沿革〉》,78 页,1980 年第 1 期 ⑵《贵州地名来源探析》168—169 页,石开忠著贵州民族出版社 ⑶《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南中志》247 页 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⑷《西南彝志选》31—34 页,贵州人民出版社 ⑸《黔书》田雯著,76 页,贵州人民出版社 ⑹《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候绍庄,史继忠等著,113 页,贵州民族出版社 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四•南中志》229 页,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⑻《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候绍庄,史继忠等著 116—117 页,贵州民族出版社 ⑼《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候绍庄,史继忠等著 229 页,贵州民族出版社 ⑽《贵州民族研究〈贵州威宁苗族古史传说〉》,杨汉先著 13—15 页 1980 年第一期, ⑾《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候绍庄,史继忠等著,347 页,贵州民族出版社 ⑿《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候绍庄,史继忠等著,350 页,贵州民族出版社 参考书目: 《赫章县地名录》赫章县人民政府编印,1985 年 5 月 《贵州地名来源探析》石开忠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年 5 月第 1 版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侯绍庄、史继忠等箸,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年 5 月出版 《赫章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年出版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年 5 月出版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晋] 常璩著 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10 月第 1 版 《西南彝志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毕界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出版,1982 年 3 月 《贵州省志•地理志》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 8 月出 《黔书》田雯著 罗书勤点校,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0 月出版 《苗族简史》苗族简史编写组,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年 10 月出版 《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黄烈著,人民出版社,1987 年 7 月出版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吴泽霖、陈国钧等著,民族出版社,2004 年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年 14
本文档为【贵州省赫章县地名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542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6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2-07-27
浏览量: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