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举报
开通vip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选第一章隋代诗歌第一节隋代诗坛的总特征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第二节主要作家(诗人)作品隋代文学(诗歌)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卢思道卢思道(约530-582),今传辑本《卢武阳集》一卷。主要生活在北朝。他有一些诗如《采莲曲...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选第一章隋代诗歌第一节隋代诗坛的总特征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第二节主要作家(诗人)作品隋代文学(诗歌)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卢思道卢思道(约530-582),今传辑本《卢武阳集》一卷。主要生活在北朝。他有一些诗如《采莲曲》偏于齐梁风格,但他的《从军行》则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点,是他的代表作。《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祈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前半写将士们英勇出征,杀敌报国,久戍不归,生活艰苦,思亲念家。后半写思妇遥念亲人,情兼忧怨。结句讽刺靠战争猎取功名的将军。诗中不仅具有北朝诗歌刚健雄劲的风格,而且也具有南朝诗歌清丽流畅的特色。两种风格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采用的是南朝歌行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胡应麟《诗薮》:“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杨素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出塞》二首为代表作。《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隋书·杨素传》:“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出塞》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这是隋代边塞诗的代表,感情真挚,粗狂深沉,透射出北方诗歌的劲健朴质之气。薛道衡隋最著名的诗人。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人),曾官至襄州总管、播州(今遵义)刺史,后因忤逆炀帝被杀。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工丽。《人日思归》、《昔昔盐》是他的代表作。《昔昔盐》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溪。采桑秦氏女,织绵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诗写闺中怀远之情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明显带有南朝文风的印痕“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透过环境细节的描写,刻划出思妇的孤独寂寞的心境,显示出艺术上的独创性。刘餗《隋唐嘉话》云:“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春江花月夜》隋炀帝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第二章初唐诗歌第一节初唐诗坛概观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唐代诗歌繁荣的准备时期。初唐约百年,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初唐的前五十年,诗歌深受齐梁诗风的影响,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从作家来讲,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魏征、上官仪、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初唐四杰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陈子昂高举文学革新的旗帜,大力倡导“汉魏风骨”,主张“风雅兴寄”,批判齐梁“采丽竞繁”的形式主义诗风,把唐诗引向了健康发展的方向。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第二节重要诗人诗作一、王绩王绩(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太原祁人,一说绛州龙门人。一生三仕三隐,思想上充满了矛盾。早年也有一些功业抱负,但时代的风气,加上家族日渐衰落的命运,使他也染上了道家、阴阳家乃至佛教的思想,常以阮籍、陶潜自比。王绩的创作王绩的主要贡献在诗歌艺术上。诗风朴素无华,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而且对五言律诗的成熟,也有所贡献。代表作品:《野望》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点评首尾两联抒情言事,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于其中。中间两联写景,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全诗以朴素之笔,用白描的手段,描绘了一幅山间晚归图,清新质朴。是一首较成熟的五言律诗。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王绩的诗歌主要以写隐逸山水与田园见称。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六朝的山水田园诗到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但他在当时的影响不大。三、沈佺期与宋之问二人为同年进士,在高宗武后时期都是活跃于宫廷的得宠的宫廷诗人。《旧唐书·宋之问传》:“则天幸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袍以赏之。”他们的人品都未足为人称道。《新唐书·沈佺期传》:“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下丑其行。”二人的创作大致以贬谪为界,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与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贬谪之前,创作大多以奉和应制为主。遭受贬谪后,由于生活境遇的变迁,诗歌有了更为真挚的感情,同时在风格上也显得清新自然。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佺期的《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沈全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点评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内容上虽不脱征人思妇情感,但已是七律成熟定型的标志。韵味接近古体,境界广远。清代姚鼐推崇其为“高振唐音,远包古韵”的“神到之作”。在艺术表现上,能将心情意绪与环境氛围密切结合,手法也较灵活。《度大庾岭》(宋之问)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点评此诗抒发的是作者去国远谪的忧伤与怀土思归的向往。感情很真挚风格自然流畅结构严谨:首联叙事,二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内心感受的刻划十分细腻沈宋与律诗的定型沈、宋创作的价值在于他们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六朝以来诗歌创作声律方面的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四、杜审言他才高而狂傲,是一个恃才傲物、极为夸诞的人。五、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以文章名天下”的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风格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王勃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王通,叔祖王绩。自幼有“神童”之誉。六岁为文,九岁作《指瑕》。十五岁《上刘右相书》畅论国家利害。十七岁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中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逐出沛王府。后一度任虢州参军,因藏官奴犯死罪,遇赦革职。其父因受儿子牵连贬谪到南海交阯,为交阯令。王勃渡海到交阯省亲,溺水惊悸而死。王勃才华横溢王勃在京城长安为一个姓杜的朋友去蜀川上任写的一首送别诗。 首联:对仗精整,意境开阔,“风烟”一词,点出宦游之地一派凄迷,伤别之意微露。颔联:散承,以友情宽释离情。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胸怀大志,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以此来鼓励杜少府,情感细致微妙,诚挚恳切,显得亲切而有信心。颈联:转写临别的宽慰。由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点化而来,以宽阔的胸怀提出对人生离别的态度,一洗以往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常态,格调高朗。此后,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别董大》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与此一脉相承。尾联:由上联的豪情勉励转为柔情开导,语气委婉,感情深挚,结出不必伤别之意。此联也化用曹植“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一联,但更显旷达。艺术成就洋溢着爽朗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一反前人送别诗中的悲凄之感。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初步形成了后来律诗常见的起、承、转、转、合的结构形式和生动凝炼的语言风格,为律诗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杨炯杨炯(650-693?694),弘农华阴人。十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27岁又应制举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三十三岁任太子李显府中的参事司直,又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后因其从弟参与徐敬业叛乱事牵连,迁梓州参军。后又任盈川县令。未几,死于任上。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投笔从戎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反映了唐初知识分子向往边塞、渴望为国立功的精神风貌。艺术特点善于抓住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形象概括的描写,并且采用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了明快的节奏,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容量。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对仗非常工整。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卢照邻卢照邻(634?-683),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博学善文。20岁时为邓王府典签。一生不得志,屈沉下僚。后因患风疾去官。后服丹药中毒,病势加重。终因不堪病痛,自沉颖水而死。《长安古意》第一部分:铺陈长安车马、宫阙、第宅的繁华富丽和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寻欢作乐、穷奢极欲的生活情景。第二部分:以市井娼家为中心,画出了一幅王孙公子、军官侠客等各种人物纵情声色的夜游图。第三部分:转写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权臣得意骄纵的情况。第四部分:以汉代穷居著书的扬雄自况,显示自己不慕富贵、穷守学业的情志和清高独立的人格。主题思想借用汉代的一些历史事实,描写了当时帝都长安形形色色的现实生活场景,集中揭露了上层统治者的横暴恣肆、奢侈淫逸和内部倾轧,抒发了不遇于时者的愤慨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寄寓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讽谕之意。艺术特点主要采用赋法,但又有重点、有细节的描写,回环照应,详略得当。章法结构上,一般是四句一换景或一转意。词藻华丽婉媚,语言形象生动。骆宾王骆宾王(623-684?),婺州义乌人。天姿聪颖,少负才名。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最初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高宗仪凤三年(678)迁侍御史,不久又被诬坐赃下狱,出狱除临海县丞。徐敬业暴动,曾为其起草了著名的骈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在兵败混乱中跳水逃亡,后下落不明,一说被杀,一说出家为僧。诗作《骆临海集笺注》,清·陈晋熙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擅长七言歌行,《帝京篇》是其代表作。也擅长写五律,代表作是《在狱咏蝉》。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首联对仗,以蝉鸣起兴,逗起客思。颔联抒情,在激愤之中感叹年华在狱中消磨,以至老迈,有一种悲怆哀怨之情。颈联以蝉自喻,托物寓意,寄慨遥深。尾联紧承上联,发抒悲愤心情。艺术特点运用比兴手法,由物及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语言简洁凝炼,对仗工整。六、陈子昂陈子昂的生平思想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出身于一个豪富之家。其父陈元敬,性格豪爽,乐善好施。青少年时代就具有浪漫的豪侠性格和从事政治的热情。陈子昂的思想比较复杂。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从总的来看,儒家兼济天下的精神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导方面。在诗歌创作上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陈子昂诗歌的特点第一,有感于政事,针对现实中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使诗歌走上了反映现实的道路。如《感遇》之十九(圣人不利己)、《感遇》之二十九(丁亥岁云暮)第二,感慨身世,抒发抑郁不平之气,呈现出一种昂扬壮大的感情基调与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慨。如《感遇》三十五(本为贵公子)、《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感遇》(其三十五)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诗咏兰若,托物寓意,以兰若比拟自己高洁的情怀,隐寓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前四句赞美兰草、杜若风采的秀丽,以喻自己品行高洁而无人赏识。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表现出一种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悒郁情怀,从而将自己政治失意、壮志未酬,美好理想未能实现的苦闷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深刻的思想蕴含:此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它负载着人类心灵的共感而千古感动人心。《登幽州台歌》艺术魅力:⑴境界开阔,格调雄浑,苍凉悲壮。⑵长短不齐的句法,音节抑扬变化,富有艺术感染力。陈子昂诗歌创作的成就陈子昂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彻底清除了南朝诗歌与唐初宫廷诗的弊病,为唐诗注入了生命力,完成了诗风改革的使命。后人对陈子昂评价很高: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杜甫《陈拾遗故宅》:“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八:“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七、张若虚与刘希夷陈子昂使唐诗的发展走上了继承汉魏风骨的道路,张若虚、刘希夷则从清辞丽句与意境创造方面,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张若虚,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第一部分(前8句):写春江夜月照耀花林之美景。第二部分(次8句):写诗人面对江水江月,探寻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第三部分(后20句):描写花月春宵的离愁别恨,从而进一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主题思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妙景色和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抒发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青春年华的珍惜。艺术特点:1、虽用乐府旧题,而内容一新。2、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感悟,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情景交融,意境幽美。3、构思巧妙,紧扣题意,结构绵密。4、韵律婉转悠扬,语言清新流畅。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抒写伤春惜花、人生无常的感概,柔丽婉转,是历来传诵的名篇。第三章盛唐诗歌这一代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李白的诗歌集中反映了唐玄宗天宝前后的时代情绪,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的开启者,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歌颂山水田园的宁静温馨,抒写隐逸生活的情趣;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侧重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边塞战士不畏艰苦、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第一节张九龄及盛唐前期诗人一、王湾(开元元年进士,“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志趣高远,识者不能弃焉。”-—《唐才子传》)《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虽然写的是行旅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的情调。情感明朗,气象壮阔。二、张九龄《感遇》十二首都是托兴讽谏之作。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依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荫?此为《感遇》第七首,作于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时。诗以丹橘比喻自己坚贞、高洁的品德,抒发人生命运多变、政治不公的感慨。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贺知章为人放诞嗜酒,善草隶,自号“四明狂客”。绝句写得十分清新。《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明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表现出一种回归自然、向往闲逸的思想。风格:大多偏于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长于五言,多五古、五律、五绝。  一、孟浩然  (一)生平思想简介  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40岁以前主要在家闭门苦学,灌蔬艺竹,为乡里救患释纷,曾一度隐居鹿门山。40岁到长安应试,不第,还襄阳。48岁时入张九龄幕府。开元二十八年(740)病逝。有《孟浩然集》四卷,录诗261首。孟浩然始终处于仕隐的矛盾心态中。《归故园作》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终生未仕,他清高的人品和诗品,受到了当时和后代士大夫文人的景仰。在后人心目中他是一个不慕荣利的高士、名流、隐者。王维《襄阳行吟图》“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遣兴》其五:“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解闷十二首》其六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二)孟浩然的诗歌创作孟浩然的诗集最早由王士源(唐襄阳处士)编成。《孟浩然集》四卷,收诗218首。今人李景白有《孟浩然诗集校注》(巴蜀书社1988年版)收诗260多首。孟浩然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他的诗作中,以山水诗居多。  就山水诗而言,他的诗大多写旅游中的所见所感,一部分是他登临家乡一带的万山和鹿门山时所写,还有一部分是漫游吴越时所作,可称为行旅山水诗。  在这些诗中有壮阔的山川景物的描绘,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风光气势磅礡,格调雄浑。孟浩然最擅长的还是描写山林隐居者的幽居情景。在这类诗中,他善于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刻画景物,于平凡景物的描写中寄托隐居者的孤寂心境或游子的飘泊之感。诗风自然高远、清疏简淡,有时略显冷清。如《宿建德江》。行旅山水诗。  他的田园诗虽不多,但生活气息却相当浓厚。通过常见的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隐居的情趣,情调冲淡平和。如《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一首请求引荐的干谒诗。它以观湖起兴,寄托了自己不甘隐居、迫切求仕的心情。首联总写洞庭湖。颔联分写洞庭湖。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反映湖的气势。颈联、尾联抒情,表明请张丞相汲引之意。艺术特点:写景方面,从大处落墨,把洞庭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礡,雄浑壮美。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运用比兴寄托手法,抒情委婉含蓄,写作得体,措词巧妙。《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江上暮景的描写衬托乡愁,疏淡而略显空寂。用字精炼准确,景中寓情,淡中有味。《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通过对乡村幽美的自然风光和宁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朋友间真挚友谊的赞美,从中暗示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艺术特点:1、全诗以访问作客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完整地写出了从赴约到告别的全过程,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结构完整。2、语淡味浓,浑然天成。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语淡而味终不薄”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征首先,行旅山水诗中的自然物象往往具有流动感。其次,意境浑融完整。用如话家常般的平淡语言,直接写出自己对山水田园风物的总体感受,一般不对事物做精雕细琢的刻画。其三,就风格而言,孟诗以冲淡为主调,诗的境界清淡恬远。他往往运用白描手法,风味天然,但却韵味醇厚。在平淡的主调下,也有雄浑壮逸之作。其四,多为五古和五律,篇幅大都比较短。孟浩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初唐诗歌相比,在题材、语言、格调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声。他把山川景物、田园风光描写得平淡自然,富有情趣,这就给盛唐诗坛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二、王维王维的生平思想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自其父时始迁居于蒲。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母亲崔氏,笃信佛教。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首创水墨山水画。精通音乐。《旧唐书·文苑传》:“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王维的思想,大致以40岁为界线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他生活的前期,思想积极进取,是一个热衷于政治、奋发有为的人。王维生活的后期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对政治的热情逐渐消失了,开始过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经过多方努力,王维免罪复官,并且后来逐步升官,最后官至尚书右丞。经历了这场政治变故,王维思想更加消沉,情绪更加颓唐,无意于仕进荣辱。《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的诗歌创作诗歌现存400多首。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中华书局1961年本。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十二卷,中华书局本。王维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创作也大致以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思想积极进取,有政治热情,主要是写了一些意气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边塞诗,风格雄浑博大。后期亦官亦隐,思想转为消沉,主要是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气。游侠边塞诗大都具有慷慨激昂的情调,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前期积极进取的精神。王维的游侠诗可以《少年行》四首为代表,边塞诗主要有《老将行》、《观猎》、《使至塞上》、《陇西行》等。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自己轻车出使,去慰问辽远的边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征蓬”、“归雁”自比,概括自己出发后深入边塞的辽阔行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一步刻画沙漠中所见到的典型景物,写景奇丽壮观,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主题思想: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了祖国边疆的壮丽风光,表示了对守卫边塞的唐军将士的崇敬,洋溢着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艺术特点:⑴善于选择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⑵语言朴素自然,比喻通俗生动。⑶结尾“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山水田园诗田园诗,如《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纯朴美好,抒发自己的归隐之情。山水诗,如《山居秋暝》、《终南山》、《汉江临眺》等,主要是描写山水景物,借景抒情。《辋川集》中的一些小诗,如《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主要是描写一种幽冷、寂静的境界,是禅宗思想的艺术体现,情调比较低沉。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前八句写诗人所见到的田园景象,象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最后两句抒发感慨。主旨:以一“归”字为眼,通过对夕阳西下时田园中牧童、农夫回家时和乐景象的描绘,映衬了官场的险恶和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与苦闷,从而抒发了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艺术特点:写景和抒情,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运用真率自然的白描手法,写景自然清新,诗意盎然。、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山水诗的名作、“诗中有画”的代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先点明地点和时间。总写山的秋色,同时点出山居的幽静、空旷、恬适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有空中之景,有地面之景,有色彩,有声音,有静景,有动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一种幽静之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既是写景,也是叙事。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正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中间两联一层,都是写景,写黄昏之后的秋色。但各有侧重。三四两句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视听结合,造就出极为幽静的意境。五六两句侧重写人,突出人的活动,视听结合,动静相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以人和而望政通。中间两联为写景佳句,笔法错综,极尽变化。颔联:写物。上句月光抚松,由远而近;下句泉流石上,由近而远。颈联:写人。上句喧笑,由隐而显;下句渔舟,由显而隐。颔联,上见下闻,上静下动;颈联,上闻下见,上动下静。将高下、远近、隐显、动静、色彩与声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又幽美恬静的艺术画面,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随意春芳谢,王孙自可留。”直接抒情。化用《楚辞》里的典故。《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王维反其意而用之。主题:通过对山居生活和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抒发了诗人的隐逸之情。艺术特点:①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绘而寄托自己的情志和理想,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从自然到社会尽美,这里没有争斗,没有龌龊。以物芳而明志洁。②动静结合,互为衬托,突出了环境和心境的幽静。③用错综的写法,使诗歌有层次有立体感。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用夸张手法描写遥望终南山所见的总体轮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写近景。烟云变换,移步换形,难状之景清晰可见。“分墅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高度概括,写终南山全景。“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引进人物,以小衬大,反衬山之高大。、、、艺术分析:、充分利用空间关系的照应和微妙的变化,以营造空幻虚渺的情境。诗从终南山太乙峰落笔,总览全山,俯瞰千里之远,继尔由远及近,由山外进入山中,不久又从山阴到山阳,最后是由山水到樵夫,极尽变化之能事,貌实而虚。对瞬间闪灭的光的动态变化特别敏感,他又特别喜欢和擅长在诗中表现光的玄幻迷离美。恢弘雄浑,气象万千。《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深入到山情水态之中。把写景与抒情密切结合,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了一种明秀静美的诗歌意境。这种情景交融意境的创造,是与他对山水景物的体认与观物方式密切相关的。就对山水景物的体认而言,王维是把山水景物作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知音,景物寄寓了作者的情怀、思想、胸襟与意趣,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如《终南别业》。第二节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边塞诗派产生的原因⑴战事频繁。⑵统治者重视边功,尚武之风盛行,士人关心边塞战争。⑶从军入幕风气盛行。⑷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边塞诗派的诗歌特点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慷慨而悲壮、气势雄浑、豪迈遒劲,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代表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高适的生平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郡蓨(tiáo)县人。高适的诗歌创作诗歌现存240多首。就内容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反映个人早期沦落、怀才不遇的诗。以《别韦参军》、《宋中十首》其一为代表。二是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如《东平路中遇大水》、《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二首》其九、《封丘县》。三是边塞诗。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其代表作《燕歌行》《燕歌行》主题思想: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同时也歌颂了广大士兵慷慨应征、不畏寒苦、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对他们久戍边塞得不到体恤的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揭露了军中苦乐悬殊的事实。《燕歌行》的层次这首诗以浓缩的笔墨,描写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可以归纳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将士出征。第二部分:写两军对阵的情况。第三部分:写士卒们的复杂心理和痛苦心情。《燕歌行》的艺术特点⑴内容复杂,却写得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主题深刻。⑵叙事、抒情、写景相结合,意境雄浑悲壮。⑶运用对比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讽刺力量。⑷对偶工整,平仄相间,抑扬顿挫,铿锵优美,节奏感很强。高适边塞诗的特点1、以政治家的眼光冷静分析边塞形势,深刻地揭示边防 政策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8本科2018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答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考核册答案 的弊病,以政论的笔调表示自己对战争的意见,议论战争的得失,同时流露自己对士兵的同情。2、将叙事、描写与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尚质主理,兼有气骨,风格凝重深沉,苍劲古朴,雄浑悲壮。3、形式方面,长于七言歌行。岑参的生平岑参(715—769),郡望南阳,后迁居荆州江陵。出身于没落官僚世家。《感旧赋》:“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早岁陷孤贫。从兄受业,遍览经史。20岁时献书阙下,未得擢用。30岁时才以苦学而登进士第,官授兵曹参军。此后两度出塞。第一次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中任掌书记。第二次在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任判官。大部分边塞名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岑参诗歌的思想内容其边塞诗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战争场面,突出战争生活的雄奇豪迈。如《轮台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二是表达思乡之情。如《逢入京使》、《磧中作》三是描绘边地风光,反映边地习俗。着重表现西北边陲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这类诗在其诗中最为奇异绚丽,也最能代表其风格。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一首写景送别之作,诗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西北边塞奇丽的雪景,抒发了诗人送别武判官的深情厚意,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的由衷热爱。前十句写塞外奇异的雪景与奇寒,后八句写饯行与送别。艺术特点:⑴全诗以雪为线索贯穿始终,借咏雪以抒怀,构思巧妙。⑵写景奇丽阔大。⑶画面奔腾跳跃,衔接自如。⑷写情含蓄蕴籍。《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诗通过对封常清出征情况的描绘,热情歌颂了唐军将士为反对侵略,不畏艰险,挺身赴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这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封常清出征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封常清出征的原因。第三部分,写封常清出征行军的情况。第四部分,写诗人预祝封常清出师告捷。艺术特点:⑴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⑵描写狂风严寒鲜明生动,奇而入理。⑶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变化灵活,声调激越豪壮,与全诗昂扬奋发的情调正相一致。岑参诗歌的艺术特点一是奇特峭拔,无论是写景、记事、立意、造语,都很奇特。殷璠:“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沈德潜:“岑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翁方纲:“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洪亮吉:“奇而入理”,“奇而实确”,乃“耳闻目见得之,非妄语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如水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二是豪迈雄壮。三是色彩瑰丽。四是在体裁形式上擅长七言歌行。岑诗的风格,可以“雄奇壮丽”四字来概括。王瀚王瀚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唐代士人中具有典型性。其代表作《凉州词》。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词中蕴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王昌龄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人。早年生活贫困,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因不护细行,屡遭贬斥。开元二十七年(739),贬谪岭南,经襄阳,孟浩然有《送王昌龄之岭南》诗。出任江宁县丞,故后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748)前后,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曾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又称“王龙标”。为太守闾丘晓所杀。一代诗人,终生坎坷,屡遭迫害,结局悲惨。王昌龄的诗歌创作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七绝不仅数量多,艺术造诣也最高,历来有“七绝圣手”之称。王世贞《艺苑卮言》:“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叶燮《原诗》:“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龄的诗歌创作就其题材内容分,大致有三类: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其着眼点往往不在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讽刺了当时边将的无能,表达了期待朝廷任用良将镇守边关的愿望。首二句以明月关山为背景,写千百年来边塞战争不断和无数征人不还的事实,概括力极强。“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互文。三四两句是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点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揭示人物刹那间微妙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构思精巧、新奇,善于概括,能在短小的篇幅中包含深广的内容。精于炼句,表达凝练含蓄。王之涣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人,少有侠气,后折节攻文。始任冀州衡水主簿,被人诬陷,拂衣去官,优游山水十五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晚年出任河北文安县尉,以清白著称。王之涣为人慷慨雄豪,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诗境壮阔雄浑,反映盛唐诗人高远开朗的胸襟。作品多佚,《全唐诗》仅录存其诗6首,但皆为佳作。著名的有《凉州词》其一、《登鹳雀楼》两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思考题1、试述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2、以《山居秋暝》为例,分析说明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特点。3、试述高、岑边塞诗内容风格的异同。4、试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又称“李翰林”,还有“诗仙”之称。、李白的生活和个性1、信道求仙。2、隐居游历。3、仗义行侠,嗜酒终身。4、求仕为官。个性: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粪土王侯。自云“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李白的思想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古风·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通过西上莲花山遇仙的幻想,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通过对叛军横行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安史叛军的痛恨和忧国忧民的感情。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李白在幻想中遇仙的经过。第二部分:写安史叛军攻破洛阳后的情形。《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太白诗集》严羽评:“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将进酒》简析通观全篇,笔酣墨饱,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忽翕忽张,起落无常。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情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乃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蜀道开辟之难)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呼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攀登之难)这首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和写作时间,都多有争论。可能是一首送友人入蜀的送别诗。蜀道难《蜀道难》主旨蠡测①罪严武②讽章仇兼琼③讽玄宗幸蜀④言险著戒,非专指一人一事⑤送友人入蜀⑥即事名篇,别无寓意⑦寄托作者功业难成,仕途坎坷的感慨⑧反映诗人忧国之思,揭露时弊⑨歌颂山川的奇险和壮丽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写出蜀道开辟之难(突出“高”和“险”),以远古神话传说叙述蜀道的来历,渲染了蜀道的神奇色彩和迷离境界,为下文具体描绘蜀道之艰险难行作了铺垫;第二部分,从蜀道的高峻难行、山水奇险来具体描绘蜀道攀登之难;蜀道难第三部分,主要写蜀地形势的险要,进一步深化主题,纵使越过千难万险到达蜀中,但蜀中历来多为战乱割据之地,这是蜀道之险之外的人为之险,着重写蜀地居留之难。蜀道难本诗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一首诗,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特色。全诗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暗示、渲染等艺术表现手法,气魄宏大、语言雄健奔放,挥洒自如。在时间上由古到今,在空间上由远及近,情感上由浅入深,表现了由秦入蜀的道路之高、险、奇、难。蜀道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毫不气馁,乐观豪迈,坚信总有一天能够施展抱负,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通过在谢朓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表示了要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与黑暗社会决绝的态度。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在谢朓楼饯别时的心绪和环境。第二部分:是写饯别时对自己和李云诗文的评论。第三部分:写饯别中的感慨。艺术特点:①结构上,起落无迹,断续无端,出人意表。②诗中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③运用新奇贴切的比喻④在语言的运用上,诗人选取了一些散文化的句子入诗。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杜甫(712—770),字子美。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13世祖杜预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京兆杜陵人,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又自称“少陵野老”。10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到襄阳,所以杜甫又自称“襄阳杜甫”。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母亲崔氏是初唐著名诗人崔融的女儿。这一特定的家庭出身,对他的政治态度和诗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以前)漫游吴越,游览了江南的许多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与李白、高适三人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这个时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漫游生活,使杜甫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望岳》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创作的准备时期。杜甫的思想“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伴其一生,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五言古诗的代表作。这首诗申述了诗人“窃比稷与契”的用世之志、“穷年忧黎元”的怀抱和“独耻事干谒”的高尚情操,描写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夕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严酷现实,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和横征暴敛,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抒写自己忠君爱国、穷年忧民的思想感情和百折不挠的用世精神。第二部分:记述途经骊山时的所见所感。诗人描绘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实,对上层统治集团进行了谴责。第三部分:写行路到家的情景,从自己的遭遇想到人民的苦难,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感情。《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通篇从述怀叙起,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其自比稷契的壮志,然后写仕既不成,隐又不遂,百折千回。此即所谓“沉郁”也。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末叙抵家之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全诗以议论为主,杂以叙事,议论有所自,叙事有所归。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层次分明。篇幅虽长,却相当紧凑,语言洗炼而有概括力,风格沉郁顿挫。从内容看,本诗是作者长安十年生活和思想的总结,从艺术看,是作者诗风彻底转变的标志。《唐宋诗醇》云:“此与《北征》为集中巨篇,摅郁结,写胸臆,苍苍莽莽,一气流转。其大段中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曲折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这首诗通过眺望沦陷中长安的春景,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怀。春望首联以工巧的对句写春望所见。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颔联触景生情,将花鸟拟人化,移情于物,具有了万物同悲的艺术效果。颈联写春望所念,上句念国忧,下句念家愁,“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尾联写春望所叹,叹自己白发稀疏、年老力衰,悲哀更深一层。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场面。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石壕吏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洛阳返华州途中作。石壕吏深夜捉人,老妇被迫应役。吏之苛暴,民之苦楚,一一道出,可称实录。全诗事繁语简,直陈实事,不着一字评语,而诗人心意全出。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两句摄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物象,以“急”、“高”、“哀”、“清”、“白”、“回”,六字加以形容,组成六种意象,从仰望到俯视,从耳闻到目见,从声音到色彩,写出了夔州秋景的壮阔与悲凉。首两句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诗句中自对,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颔联抓住落木和江水,写夔州秋景,“萧萧”、“滚滚”叠用,气势非凡,再冠以“无边”、“不尽”,则悲壮中更显阔大,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化境。登高颈联十四字意蕴丰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盖‘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业;‘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友。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尾联分承五六两句,因“万里作客”带来“艰难苦恨”,因“百年多病”造成“潦倒”,而登台是为了排遣愁苦,却又因“新停”酒杯而无法解脱“艰难苦恨”的重压,但这浓缩的悲愤,却从软言冷语中结出,诗意更显深沉。登高全诗写登高所见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出一股沉郁之气,为杜诗中大气盘旋、沉郁悲壮风格的代表;全诗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章法严密,八句皆对;从节奏句式上来说,首联、颈联密集,颔联尾联疏荡,节奏疏密相间,句式松紧变幻,显出了诗歌语意的顿挫与跌宕。明·胡应麟称之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五)
本文档为【自学考试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培训考核小魏子
叉车专业培训老师
格式:doc
大小:25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成人教育
上传时间:2021-03-18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