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庄子》通感研究

《庄子》通感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庄子》通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庄子》通感研究AstudyonsynaesthesiaofZhuangzi姓名:卢昌杰指导教师:李军教授院(部、中心):文学院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完成日期:2019年5月28日学校代码:10694学号:1601123009密级:摘要本文共五部分。绪论介绍了《庄子》通感研究的现状、研究意义及语料选择。研究现状方面,目前仅有方勇先生《论庄子的审美通感》一文的小部分研究了《庄子》通感,但还有许多通感文本、《庄子》通感的特色、作用,《庄子》通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文章都未涉及。研究...

《庄子》通感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庄子》通感研究AstudyonsynaesthesiaofZhuangzi姓名:卢昌杰指导教师:李军教授院(部、中心):文学院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完成日期:2019年5月28日学校代码:10694学号:1601123009密级:摘要本文共五部分。绪论介绍了《庄子》通感研究的现状、研究意义及语料选择。研究现状方面,目前仅有方勇先生《论庄子的审美通感》一文的小部分研究了《庄子》通感,但还有许多通感文本、《庄子》通感的特色、作用,《庄子》通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文章都未涉及。研究意义方面,本文丰富了《庄子》修辞研究,从修辞的角度进一步挖掘了《庄子》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其他文献的通感提供了一种有可行性的研究思路,为学养深厚的学者研究中国文学通感的发展脉络做了一定的铺垫。在版本选择上,本文以集合了郭象注成玄英疏的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以王先谦《庄子集解》为参考,力求准确把握文意。第一章研究通感的定义及分类。通感有心理学和文学两方面的含义,心理学的通感指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另一种或几种不受刺激的感官也产生了感受的心理现象。文学的通感是一种以此感觉描写彼感觉的修辞手法。在分类方面,本文引入内觉的概念,将通感分为外觉间的沟通及外觉与内觉间的沟通两类。并按描写对象所属的感觉对《庄子》通感进行了分类。鉴于《庄子》中体道经验的特殊性,本文又将《庄子》中的内觉分为一般心理感受和体道经验两种。第二章研究了《庄子》中涉及通感的文本。统计可得《庄子》中共有37处描写使用了通感手法。其中描写视觉的通感有4处,两处以心理感受描写,两处以声音描写;描写声音的通感有13处,11处以视觉描写,1处以触觉描写,1处以内觉描写;描写嗅觉1处,以综合的身体感觉描写;描写味觉1处,以视觉描写;描写触觉1处,以味觉描写;描写一般心理感受的通感有15处,10处以视觉描写,4处以触觉描写,1处以综合的身体感觉描写;描写一般体道经验的2处,均以视觉描写。第三章研究《庄子》通感的特色和作用。《庄子》通感有三个特色:一、与中国文学其他作品比较,《庄子》通感使用早、数量多、类型全。二、从描写对象上看,《庄子》主要描写了声音和内觉体验。三、从描写方式上看,《庄子》没有追求奇幻的艺术效果,而是用日常体验描写,以追求表达的准确。《庄子》通感有三个作用,一是使《庄子》语言表达更为凝练;二是使独特的体验为读者所感知;三是使读者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更为强烈立体。第四章研究了《庄子》通感在文学上的影响。《庄子》对于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很多文学作品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庄子》通感。有些与《庄子》原意完全相同,如“听熒”,“熒”,原指光摇曳不定,不光明的样子,是视觉感受,《庄子》来描写听觉的混乱,属于通感。文中用“听熒”表示疑惑不明,后世文学中“听熒”的意思与此完全相同,只是“熒”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如韩愈《送文畅师北游》:“僧时不听莹,若饮水救暍。”有些与《庄子》原意不同,如“槁木死灰”,《庄子》用其表达物我两忘的体道境界,而《红楼梦》用其表达李纨青春丧偶之后的绝望感受。关键词《庄子》,通感,内觉,体道经验ABSTRACTThispaperconsistsoffivechapters.Theintroductionintroducesthecurrentresearchstatus,significanceandcorpusselectionofsynaesthesiaresearchinZhuangzi.Accordingtothecurrentresearch,onlyasmallpartofMr.FangYong'sessayhasstudiedZhuangzi'sSynaesthesia,buttherearestillmanysynaestheticaltexts,the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sofZhuangzi'ssynaesthesia,Theinfluenceofsynaesthesiaonlaterliteratureisnotmentionedinthearticle.Intheaspectofresearchsignificance,thispaperenrichestherhetoricstudyofZhuangzi,furtherexplorestheliteraryvalueofZhuangzifromtheperspectiveofrhetoric,italsoprovidesafeasibleresearchideaforacademicresearchonsynaesthesiaofotherdocuments,andmakescertainacademicpreparationforsketchingoutthedevelopmentofsynaesthesiainChineseliterature.Intermsofcorpusselection,thispaperreferstoGuoqingfan'sandWangXianqian'sNotesCollectionofZhuangzi,inordertograspthemeaningofthetextaccurately.Thefirstchapterstudiesthedefinitionandclassificationofsynaesthesia.Synaesthesiahasbothpsychologicalandliterarymeanings.Thesynaesthesiaofpsychologyreferstothepsychologicalphenomenonoffeelingwhenonesenseisstimulatedandtheotherorseveralunstimulatedsenses.Literarysynaesthesiaisarhetoricaldevicethatdescribesthesenseoftheother.Intheaspectofclassification,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ofinnersense,andclassifiessynaesthesiaintotwocategories:descriptionbetweenoutersenseandinnersense.ThesynaesthesiaofZhuangziisclassifiedaccordingtothefeelingofthedescriptionobject.InviewoftheparticularityofTaoexperienceinZhuangzi,thispaperdividestheinnersenseofZhuangziintotwokinds:generalpsychologicalexperienceandTaoexperience.ThesecondchapterstudiesthesynaesthesiatextinZhuangzi.Thereare37descriptionsusingsynaesthesiainZhuangzi.Therearefourdescriptionsofvisualsynaesthesia,2ofthemaredescribedaspsychologicalfeelingsand2ofthemaredescribedinsound;Thereare13synaesthesiatodescribesound,11invisualdescription,1intactiledescriptionand1ininternaldescription;Thereare1synaesthesiatodescribesmellincomprehensivephysicalsensation;1synaesthesiatodescribetasteinvisualdescription;1synaesthesiatodescribetactilesenseinsmelldescription;Thereare15synaesthesiatodescribegeneralpsychologicalfeeling,10invisualdescription,4intactiledescription,1incomprehensiveexperiencedescription;Thereare2synaesthesiatodescribeTaoexperiencebothinvisualdescription.Thethirdchapterstudiesthe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sofsynaesthesiainZhuangzi.First,comparedwithotherworksinChineseliterature,Zhuangzi'ssynaesthesiaisusedearlier,morefrequentlyandmorekinds.Second,fromthedescriptionoftheobject,Zhuangzimainlydescribesthesoundandinnerexperience.Third,intermsofthewayofdescription,Zhuangzidoesnotpursuetheartisticeffectoffantasy,butusesthedailyexperiencetodescribe,inordertomakethelanguagemoreaccurate.ThesynaesthesiaofZhuangzihasthreefunctions:oneistomakethelanguageexpressionofZhuangzimoreconcise;theotheristomaketheuniqueexperienceperceivedbythereaders;andthethirdistomakethereaders'perceptionoftheaestheticobjectmoreintenseandthree-dimensional.ThefourthchapterstudiestheinfluenceofsynaesthesiaonliteratureinZhuangzi.ZhuangzihasaprofoundinfluenceonChineseliterature,andmanyliteraryworkshavedirectlyorindirectlyquotedZhuangzi'ssynaesthesia.SomeoftheoriginalmeaningofZhuangziiisexactlythesame,suchas"TingYing"(listendizzily),"Ying",theoriginalmeaningislightswaying,dim,itisthevisualfeeling,Zhuangziuseittodescribehearing.Inthisbook,themeaningof"TingYing"istheconfusioninmind.Laterliteratureusethewordinsameway,suchasHanYu'spoemSeeMasterWenChangtotheNorth:"monksdonotlistendizzily,hiswordisthewatertodyingmanofthirst".SomeofthemaredifferentfromthemeaningofZhuangzi,suchas"facelikeadeadwoodandheartlikecoolash",Zhuangziusedthemtoexpressthefeelingwhoforgetstheworldandhimself,whileDreamofRedMansionsusedittodescribeLiWan'sdesperationofherhusband'sdeath.KEYWORDSZhuangzi,synaesthesia,innersense,Taoexperience目录绪论………………………………………………………………………1一、国内外研究综述……………………………………………………1(一)国内研究现状……………………………………………………1(二)国外研究现状……………………………………………………1二、研究意义……………………………………………………………2(一)理论意义…………………………………………………………2(二)现实意义…………………………………………………………2三、研究方法及版本选择………………………………………………2第一章通感的定义与分类……………………………………………31.1通感的定义…………………………………………………………31.1.1心理学的通感现象………………………………………………31.1.2文学的通感手法…………………………………………………31.2通感的分类…………………………………………………………41.2.1分类方式…………………………………………………………41.2.2外觉与内觉………………………………………………………51.2.3本文的通感分类…………………………………………………6第二章《庄子》通感文本分析…………………………………………72.1《庄子》中描写外觉的通感…………………………………………72.1.1描写视觉的通感…………………………………………………72.1.2描写听觉的通感…………………………………………………82.1.3描写嗅、味、触觉的通感………………………………………122.2《庄子》中描写内觉的通感………………………………………132.2.1描写一般心理感受的通感………………………………………132.2.2描写体道经验的通感……………………………………………17第三章《庄子》通感的特色与作用…………………………………183.1《庄子》通感的特色………………………………………………183.1.1《庄子》通感使用早、类型全、数量多………………………193.1.2《庄子》通感以声音和内觉作为主要描写对象………………193.1.3《庄子》用来描写的体验多为日常体验………………………213.2《庄子》通感的作用………………………………………………223.2.1通感的使用,使《庄子》的语言更为凝练……………………223.2.2通感的使用,使独特的体验为读者所感知……………………223.2.3通感的使用,使读者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更强烈立体…………24第四章《庄子》通感在文学方面的影响……………………………254.1文学作品中对《庄子》描写外觉的通感的借鉴…………………254.1.1文学作品中对《庄子》描写视觉的通感的借鉴………………254.1.2文学作品中对《庄子》描写听觉的通感的借鉴………………264.1.3文学作品中对《庄子》描写味觉的通感的借鉴………………274.2文学作品中对《庄子》描写内觉的通感的借鉴…………………274.2.1文学作品中对《庄子》描写一般心理感受的通感的借鉴……274.2.2文学作品中对《庄子》描写体道经验的通感的借鉴…………30结语……………………………………………………………………31参考文献……………………………………………………………331绪论一、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古代已有学者注意到了《庄子》中的通感,如徐天池在注解《天道》中的“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时写道:“南华妙于用替字,‘疾’字替‘紧’字,‘徐’字替‘宽’字,‘甘’字替宽者之爽快,病在不固,‘苦’字替紧者之涩却,病在不入”1,这里的换字即通感。方勇先生《论庄子的审美通感》一文提到了《庄子》中通感的例子,如前面所提到的“斫轮”,他还说道:“《齐物论》有‘是黄帝之所听荧也’一语,‘荧’字通‘熒’,谓目眩。《人间世》‘目将荧之’,成玄英疏:‘荧,眩也。’可证。由此说明,作者已将听觉的迷惑幻化成了视觉的眩惑,似乎耳朵能‘听’到一片忽明忽暗、闪烁不定的迷乱景象”2。方勇先生论文中所举通感的例子新而恰当,在《庄子》通感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但也有未尽之处。第一,对于五官间的通感,文章只是举了几个例子,《庄子》中还有一些涉及五官间沟通的文本,文章没有提及。第二,文章对于所举的一些例子没有进行详尽的分析,而只是指出了该例子属于哪两种感官之间的相互沟通,如:“又《天下》篇‘寂乎若清’,成玄英疏:‘静寂如清也。’这也是听觉向视觉沟通的典型例子。至于《山木》篇:‘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罗勉道注:‘犁然,犹犁者,其土释然也。’(《南华真经循本》)则把只能诉诸听觉的声音,化成了可以诉诸视觉的具体物象。”3“寂静”与“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可以用“清”来形容“寂静”,人对“木声与人声”的听觉感受与犁地有什么相似之处,对于这些,文章并没有展开分析。第三,对于《庄子》中主要的通感方式——内觉与外觉的沟通,文章并没有涉及。还有一些涉及《庄子》通感的论文,或者讨论通感现象,如周武彦先生《论“至乐无乐”音乐审美观——兼谈音乐审美中的“通感”》;或者将通感视作天人合一、与万物相通的状态,如马非先生《浅论庄子的想象与通感》,汤书坤先生《东方审美至境——“通感”再阐释》,马千《论佛道观念中的通感》,张记忠《通感与<庄子>》等论文;或者探讨内通与通感的关系,如金惠敏先生《论“内通”非“通感”——钱钟书道家通感论接读》。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通感手法,这类论文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故不详论。(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庄子》的接受是多方面的,有关注其政治思想的,如罗素将庄子视为无政府主义之祖;有学习其处世哲学的,如梭罗崇尚其简朴、诗意的生活方式,在瓦尔登湖隐居,体味简单、宁静之乐。在文学上,《庄子》也是备受推1方勇:《论庄子的审美通感》,载《中州学刊》,第77页。2同上3同上2崇,德国戏曲家贝尔托·布莱希特在多部戏剧中借鉴了《庄子》文本及思想,博尔赫斯将庄子视为魔幻文学之祖,《庄子》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4。至于东亚文化圈,则主要侧重于研究《庄子》的哲学、政治及伦理道德思想。虽然国外学者对《庄子》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对于《庄子》中的通感手法,国外学者还没有展开相关研究。二、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文学见长,鲁迅评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5,《庄子》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与其对修辞手法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对《庄子》修辞手法的研究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庄子》中的通感手法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目前仅有方勇先生《论庄子的审美通感》一文的部分内容有所涉及,这给本文的写作留下了一定的写作空间。本文分析了《庄子》通感的类型、沟通机制、特色与作用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庄子》修辞研究,也从修辞的角度展现了《庄子》的文学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通感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但很少有学者在研究单个作品(尤其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时将其纳入研究范围,这对于作品文学价值的挖掘是一种缺憾。对于通感在中国文学各时期的特点、其起始、发展与成熟,由于缺少对各时期作品的专门研究,因此还未有足够说服力的著作出现。本文对《庄子》通感的研究勾勒了一个研究框架,为其他文本如《诗经》、《礼记》等作品的通感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研究思路。在学养深厚的学者研究中国文学通感的发展脉络,如先秦文学中的通感时,本文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现实意义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流行刺激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平台的字数限制又降低了文字表达的门槛,如何准确、新颖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心的问题。在表达方面,通感有着独特的表达功能,可以让抽象的难以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通过本文对《庄子》通感文本的分析,读者可以看到通感手法的具体运用,在表达时多一种思路,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三、研究方法及版本选择本文从《庄子》文本入手,分析《庄子》通感,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主。《庄子》有多个版本,原文大致相同,注解则莫衷一是。只有综合对比前人的见解,结合上下文,才能得出更接近原意的理解。郭庆藩所作《庄子集释》包含了郭象注、成玄英疏、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其叔侄自家之论,是4王充闾:《庄子在西方》,载《文化学刊》,第184-187页。5转引自何郁:《中国古代哲学十五讲》,第104页。3研究《庄子》的经典版本,故本文以其为底本,王先谦《庄子集解》多有创见,亦作为参考。第一章通感的定义与分类1.1通感的定义通感是个多义词,主要含义有心理学上的通感现象及文学中的通感手法两种,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容易混淆,以下分别讨论,以对本文所用通感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做出清晰的界定。1.1.1心理学的通感现象心理学上的通感又称为联觉,指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另一种或几种不受刺激的感官也产生了感受的心理现象。比如颜色,人常说冷色、暖色,冷色如白、灰、黑、青等,暖色如红、橙、黄、紫等,颜色给人以刺激引发视觉感受,但同时未受刺激的触觉似乎也有了感受,这就是联觉。又如声音,人常说某人嗓音圆润,声音是听觉感受,圆是视觉感受、润是触觉感受,原本只是耳朵受刺激,却又触发了视觉和触觉感受,这也是联觉。联觉的发生有诸多原因。一是联系。如红色是火的颜色,火暖,所以人见红色常不自觉地将其与火联系在一起,因而有暖的感觉。冰雪是白色,故人见白色常不自觉地与冰雪联系在一起,因而有冷的感觉。二是体验的相似度。人的体验虽有诸多不同,但大致可分为舒服与不舒服两种,如药苦糖甜,人会说药很粗糙而糖很圆润,是因为药苦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粗糙的东西也能给人带来不舒服的触觉;糖甜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圆润的东西也能给人带来舒服的触觉。因二者属于同类体验,所以可以沟通。三是生理机制。感受的产生有三个条件:刺激、感受器、大脑分析。一般情况下,各种感受器分析不同的刺激再经大脑分析产生不同的感受,互不干扰,如光刺激眼睛经大脑分析产生视觉,化学分子刺激鼻子经大脑分析产生嗅觉。但各分析器的神经末端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交错连接的,这样分析就会产生差错,往往刺激一感官另一感官也有反应。如有人能在听到不同词时尝到不同味道,就是如此。1.1.2文学的通感手法1962年钱钟书在《文学评论》发表文章《通感》,正式将“通感”这一术语引入中国,钱先生指出该词源自西方心理学和语言学,指“感觉挪移”。在《通感》一文中,通感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现象:“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6一是描写手法:“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都没有理解或解释”7,钱先生认为通感这种描写手法属于修辞学6转引自周振甫:《修辞学九讲》,第7页。7同上4家研究的范畴,说明他把通感视作一种修辞手法。钱先生的文章引发了学者对于通感是不是修辞的讨论。部分学者如秦旭卿、万明华等认为通感是心理现象,是许多修辞的心理基础,如果将通感划入修辞,则会与比喻、比拟等修辞平起平坐,实行“霸权主义”,吞并其他修辞格,他们认为通感与其他修辞格没有全异关系,包容现象严重,不能算作修辞。然而,通感与比喻、比拟有一项关键的区别,就是通感手法中描写与被描写的都必须是感受,而比喻、比拟中则无此限制。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8,本体是荷叶,喻体是舞女的裙,都不是感觉,是比喻不是通感。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9,“衔”和“吞”是人和动物所有的动作,此处是将洞庭湖拟作人和动物,是比拟。但洞庭湖和“衔”“吞”都不是感受,所以不是通感。又如杨万里《又和二绝句》中的“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10,此处作者用红来写风声,红是视觉感受,风声是听觉感受,此句是通感。鉴于通感与传统修辞之间的区别,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方法,其中袁晖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认为通感具备辞格的三个基本条件:表达效果上具有生动性,组织结构上具有规律性,使用成分上具有变异性,应该成为修辞。袁先生的分析有理有据,因此,学界目前的主流认识是将文学中的通感手法看作修辞。修辞手法是对句子的修饰,目的是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如杜牧“歌台暖响”,杜牧所听音乐读者听不到,但一“暖”字却能让人感受到杜牧所感,也能猜到大致的音乐类型,很好地传达了诗人独特的体验。又《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11,则以视觉描写听觉,让人感受到音乐的升降、节奏,使非亲历不可得的听觉感受变得有迹可循。通感手法脱胎于心理现象,但若仅将心理现象的部分视为通感则使这种修辞的应用变得极为局限。由钱钟书先生的论证可知,通感是中国诗文中已有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的核心在于感觉的彼此打通,以此为关键,可以得出:通感是以此感觉描述彼感觉的一种修辞手法。这既保留了通感的独特之处——感觉间的相互描写,又使其范围不囿于心理现象,应用起来得心应手。1.2通感的分类1.2.1分类方式学界对通感的分类方式意见不一。有学者如袁晖、王明瑞鉴于通感与其他辞格交叉使用的现象,按通感是否借助其他辞格表达来进行分类;有学者如郭焰坤按联想的心理机制分类。这两种分法涉及通感的使用及内在机制,可以在具体分析通感例子时使用,但作为分类,则较为复杂、不易甄别,因此,学界多按沟通方式进行分类。所谓沟通方式,即用哪种感官沟通哪种感官。如西晋陆机《拟西北有高楼诗》:“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12琴声若有兰香,是8朱自清:《荷塘月色》,第7页。9黄仁生,罗建伦校点:《唐宋人寓湘诗文集》,第966页。10[宋]杨万里:《杨万里诗文集》,第51页。11[清]孙希旦:《礼记集解》,第1037页。12[明]张溥编,[清]吴汝纶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第170页。5以嗅觉沟通听觉;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小楼吹彻玉笙寒”13,听笙而觉冷,是以触觉沟通听觉,等等。以沟通方式对通感分类既体现了通感的本质又方便甄别,因此本文采取这种分类法。1.2.2外觉与内觉受钱先生《通感》一文的影响,最初的通感研究都将通感限定在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的沟通。随着研究的深入,曹津源先生在文章《中国语文教材通感类说》中提出意觉、温度觉和运动觉等几种感觉,并将通感分为6类23种。对此,汪伯嗣发表《评<通感类说>》一文,肯定了意觉提出的重要意义,但驳斥了温度觉、运动觉,认为温度觉是触觉而运动觉可以是触觉、视觉、听觉多种感觉以及这几种感觉的组合。在文中,他将五官的感觉归为外觉,将曹文的意觉称作内觉,指人的情感、心理对外部环境的体验。将意觉(或内觉)当作一种感觉的认识古已有之。《荀子·正名》:“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洒、奇臭以鼻异;疾、痒、沧、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14。从引文可以看出,荀子认为人的感官除了五官之外还有心官,与五官一样,心亦有感觉,荀子这里所举的心的各种感觉就是意觉的一部分。另外,佛教有六根、六尘、六识之说,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接触六尘便生六识,六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可以看出在佛教观念中,意根与其他五官一样也有感觉的作用,也有其感知的对象。不管是荀子的心官还是佛教的意根,都是意识到人有一种与五官感觉不同的感觉。喜怒哀乐是不同于五种感觉的真实存在的感觉,而通感的本质就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描述,因此,将意觉纳入通感之中,是合理的。正是鉴于这种合理性,学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意觉(或内觉)纳入通感之中,并按五官间的沟通,以及五官与心官间的沟通进行分类。汪伯嗣先生在《通感分类法》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通感分类方法:1)双项感觉沟通1、外觉与外觉沟通2)多项感觉沟通1)外觉沟通内觉通感2、外觉与内觉沟通2)内觉沟通外觉3、同觉中的异类沟通汪先生将内觉纳入其中并按沟通方式对通感进行分类是合理的。外觉与内觉包含了人的所有感觉,将内觉纳入分类使得通感的类型更加全面。外觉有五种,内觉一种,六种感觉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分,这就使得通感的甄别变得简单易行。然而对于分类中的同觉异类沟通的合理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汪先生认为“如果13傅德岷,卢晋主编:《诗词名句鉴赏辞典》,第193页。14张文治:《国学治要·集部子部》,第719页。6深层地看通感,通感就是表达‘对熟悉事物的错觉’的笔法”15,因此将同觉中的异类沟通亦算作通感。他认为宋代郭溪《山水训》中的“夏山苍翠如滴”就是异类沟通的例子,他分析道:“因为‘苍翠’的夏山在强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鲜艳滑润,造成了固体、液体不分的错觉,感到那颜色就像在‘滴’一样”16。然而通感并非是“对熟悉事物的错觉”,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7,作者认为光影交错好像著名的小提琴曲,这是作者想象力的创造而非错觉。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错觉并非通感必备的特征。另外,文学中通感手法的基础是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而通感现象是两种不同感觉之间的沟通。因此,将同觉中的异类沟通列入通感是不甚恰当的。1.2.3本文的通感分类本文对《庄子》通感的分类既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结合了《庄子》通感的特点。首先,本文以沟通方式作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进行分类,而将两种感觉是如何进行沟通的放入具体的分析之中。前人对通感的分类主要有三种:一、按通感是否借助其他辞格来表达进行分类;二、按通感的联想机制分类;三、按沟通方式分类。第一种,如王明瑞先生《谈通感及其分类》一文,将通感分为比喻型通感、比拟型通感、移就型通感、拈连型通感。以比拟型通感为例,文中说道:“比拟型通感是和比拟结合在一起运用的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视觉与听觉的通感,同时又把‘春意’拟作可以听到‘闹’声的事物来写,因此是通感与拟物的结合”18,这讨论的是为什么可以用听觉的“闹”来写视觉的红杏繁茂的样子。第二种,如郭焰坤《通感的历史演变及心理基础》一文,将通感分为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相关联想式通感、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对于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中的句子“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文中分析道:“通感涉及的双方,在同一时空出现,如例(l)美人散发的芬芳气息与她的琴声同时出现,因而由琴声联想到她的芬芳气息,进而感到其琴声亦如兰花馥郁芬芳”19。这讨论的是为什么可以用表嗅觉的馥郁来写听觉的琴声。王郭二先生的文章研究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用此感觉来描写彼感觉。对于该问题,两位学者的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答,但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且不限于以上七种。因此,本文以沟通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将为什么可以用此感觉来描写彼感觉放入具体的分析之中。然后,在具体的分类上,本文按描写对象对《庄子》通感进行分类,而将用哪种感觉描写该对象的,放入具体分析中。这样的分法能涵盖《庄子》通感文本,又没有重复,简洁明了。最后,本文借鉴了汪伯嗣先生的通感分类法,引入内觉的概念,但没有采用同觉异类的分法,分析见前一节。《庄子》中有17处内觉描写,占全部通感的一半左右,因此,将内觉与外觉的通感纳入其中是必要的。内觉是指人的情感、15汪伯嗣:《通感分类法》,载《孝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页。16汪伯嗣:《通感分类法》,载《孝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页。17朱自清:《荷塘月色》,第8页。18王明瑞:《谈通感及其分类》,载《当代修辞学》,第28页。19郭焰坤:《通感的历史演变及其心理基础》,载《修辞学习》,第12页。7心理对外部环境的体验,属于心理感受。心理感受千差万别,有些是人所共有的,如喜怒哀乐、舒心、压抑等,有些非常人共有,如禅定、冥想、宗教中的合一感等等,需要特殊的方法获得。《庄子》中也有这类特殊的内觉——体道经验。修道者处在心斋、坐忘、逍遥时,身心感受必异于常人,《庄子》中也有对这种心境的通感描写。因此,为了体现《庄子》体道经验的特殊性,本文将内觉又分为两种:第一种为人所共有的,称为一般心理感受,第二种为修道者所独有的称为体道经验。第二章《庄子》通感文本分析2.1《庄子》中描写外觉的通感2.1.1描写视觉的通感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0《康熙字典》注怒曰“又奋也。《庄子·逍遥游》怒而飞。言大鹏奋起如怒也”21,以怒形容大鹏飞起之状。人怒则费力,故有用力之意。又怒常作于一瞬,势头迅猛。鹏几千里之大,飞之前需培风,其乘风而上者几万里,用力必多,其势必猛,一怒字可兼此二者,故此处可用怒形容大鹏之飞。怒本是情绪,而用来描写大鹏飞起之貌,属于以心理感受描写视觉的通感。2、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22此句“非不呺然大也”,使用了通感。注者对于呺字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成玄英以为“呺然,虚大也”,至于呺然为何有虚大之意,并没有进一步解释。郭庆藩注:“《文选》谢灵运《之郡初发都诗》注引司马云……枵然,大貌。”23郭据此以呺为枵,并未多作说明。陆德明《经典释文》:“呺然,本亦作号。徐许譑反。李云号然,虚大貌。崔作[言号],简文同。”24俞樾曰:“说文:号,痛声也。呺[言号],说文所无,盖皆号之俗体,施之于此,义不可通。《文选》谢灵运《初发都诗》李善注引此文作枵,当从之。《尔雅·释天》:玄枵,虚也。虚则有大义,故曰枵然大也。《释文》引李云枵然虚大貌,是故以枵字之义说之。”25俞樾虽引《尔雅》以为呺当作枵,枵有虚之意进而有大之意,但并未说明枵为何
本文档为【《庄子》通感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9-11-0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