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 大学中国古代史课件

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 大学中国古代史课件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 大学中国古代史课件第三编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第六讲从尧舜禹羿到夏王朝奴隶制帝国的建立和发展第七讲奴隶制帝国的鼎盛第三编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从尧舜禹羿到夏商西周奴隶制帝国的兴衰概 论  随着帝喾高辛王朝衰亡和青铜时代的到来,代之而起的是尧舜禹羿诸强争霸的第二战国时代。奠定了中国古典文明时代诞生和发展的基础。 夏商西周是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即奴隶制帝国兴衰的时代。此间,华夏文明在物质、制度和精神方面形成了独具特征的原初形态。  夏王朝是在诸强争霸的基础上,通过战争和大规模的治水工程而形成的。然而帝国的形成和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夏...

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 大学中国古代史课件
第三编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第六讲从尧舜禹羿到夏王朝奴隶制帝国的建立和发展第七讲奴隶制帝国的鼎盛第三编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从尧舜禹羿到夏商西周奴隶制帝国的兴衰概 论  随着帝喾高辛王朝衰亡和青铜时代的到来,代之而起的是尧舜禹羿诸强争霸的第二战国时代。奠定了中国古典文明时代诞生和发展的基础。 夏商西周是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即奴隶制帝国兴衰的时代。此间,华夏文明在物质、制度和精神方面形成了独具特征的原初形态。  夏王朝是在诸强争霸的基础上,通过战争和大规模的治水工程而形成的。然而帝国的形成和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夏王朝建立在奴隶制度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也笼罩在神权统治和早期“德”意识等精神现象缠绕和冲突的氛围中。  商王朝的建立,除了因为夏桀失德失民心和夏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汤的军事讨伐和“以民为鉴”。商朝在汲取历史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教训中,逐步完善了王朝的统治原则、奴隶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并使中国古典文化事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制度文化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王位继承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再到“立子以嫡”的原则,行政管理上的“内服”、和“外服”制度,经济制度上的井田制和奴隶制。青铜礼器的大量问世是政治理念和制度原则的器物表征。甲骨文的产生和使用使商代有册有典,亦令后世“刑名从商”,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系统文字记载的历史。  周王朝通过实力的较量和收拾人心的“德”的提倡,取商王朝而代之。周代制度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一曰立子嫡长,并由此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分封诸侯和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周礼除了关于政治制度的内容外,对人们的衣食起居和伦理生活也做了具体的规定。西周的土地制度或为王有或为国有,但非后世的王有或国有。“私田”也仅指土地的使用权而已,土地还不是普遍交换的商品。  西周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前诸子现象;周朝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浓缩了那时人们的哲学思考和元典文化精神,而“五行说”的宇宙观念,更催生了“和而不同”的思维模式。  西周末年随着统治集团的迅速堕落,各地诸侯势力的开始坐大,更重要的是被压迫阶级奴隶们的反抗斗争和广大国人因不堪盘剥而发动的国人暴动,一些新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萌芽等,导致西周王朝的覆灭。由此终结了夏商西周奴隶制帝国时期。青铜时代第六讲从尧舜禹羿到夏王朝奴隶制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前2200年——前17世纪晚期)一、尧舜禹羿的纷争——第二战国期二、夏王朝奴隶制帝国的确立和发展三、二里头文化与夏代社会风貌四、关于夏代社会的几个问题一、尧舜禹羿的纷争—第二战国期 1.龙山晚期的基本形势  当龙山文化进入了龙山时代晚期之后,即从前2200年开始,各主要方国城邦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进入了全面高涨期,青铜文明开始萌芽滋长。随着国家联盟时代最后一个君主帝喾高辛王朝的帝挚的懦弱无能,导致对各方国城邦管理的失控。从而助长了势力强劲的方国城邦的霸主野心,迅速形成了群雄割据争霸的局面,奴隶制度进一步膨胀起来。  此期的争霸强国主要有老牌的共工国、今河南淮阳一带的太昊国,并涌现出一批新兴强国如盘踞在鲁西豫东的有虞国、今河北中部和山西部分地区的有唐国、位于晋南和河南中西部的有夏国、鲁西北的有穷国、丹水之浦的三苗国,以及以山东曲阜为中心的古奄国等。2.陶唐王朝——昙花一现  首先起来争霸的是以帝尧为首的有唐国。他采取与有穷国第二战国期群雄争霸图共 工有 唐太 昊有 虞有 夏有 穷奄 国羿射十日惨烈的战争三 苗四岳结盟的形式,到处进行军事扩张。据说尧时十日并出,猰貐、凿齿、九婴、大凤、封豨、脩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凤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音亚雨)、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所谓“十日并出”就是多个王国的同时称王称霸,大凤可能是太昊系的城邦,封豨可能是有仍氏,脩蛇则是指三苗集团。由此确立了有唐国的军事和政治霸主地位,帝尧又将国都迁至今鲁西的陶丘(今定陶西北),以便直接控制中原。陶唐王朝是以有唐国和有穷国等为核心的包括有夏国、四岳(太岳)、有虞国等方国城邦为主体的军事帝国,共工国、少昊国、高阳国则与帝国貌合神离,处于游离不定,时服时叛之中。  陶唐氏多年的讨伐战争虽暂时实现了称霸中原的局面,却也严重地消耗了自己。特别是它的主要核心有穷国国君羿后被暗杀,使势力严重受损。当帝尧年老死去后,即位的“少主”帝丹朱已不能掌控帝国大局,帝国很快分崩离析。战乱中以帝舜为首的帝    尧羿射十日帝尧之庙3.有虞王朝——明日黄花  帝舜出自古遂国。关于帝舜的姓氏,一曰妫姓,一曰姚姓,窃以为帝舜出自妫姓家族。古遂国历史悠久,即《山海经》中的“不死民”,最初也是由驯象部落和双虎部落(即姚姓)联盟发展而成的。帝舜很可能因为担任陶唐王朝的大虞官,而将古遂国改称有虞国。  新的帝国建立后,帝舜汲取陶唐覆灭的教训,加强帝国的统治核心建设,将他的弟弟象封于有鼻,即今天山东汶河北岸,并向南扩张至今曲阜一带,形成古息国(俗称豫国);又任用高阳之后掌管土地,高辛之后负责教化,伯益掌管山林川泽,伯夷掌管祭祀,皋陶负责刑法等,从中可以看出其重用者多为东部集团。对威胁王朝的四“凶族”,即帝鸿氏的浑敦,少昊氏的穷奇,颛顼氏的梼杌(陶物),缙云氏的饕餮发动军事围剿.战争中使用了  有虞集团迅速崛起,趁机用武力再次统一中原,建立了有虞氏王朝。帝舜 帝舜与大象帝舜陵帝舜韶乐战象兵?o(∩_∩)o…哈哈成群的战象,将其全部赶跑。又以强大的武力相威胁,迫使三苗集团称臣纳贡。这一时期黄河下游一带洪水泛滥,水患猖獗,帝舜于是任用崇伯鲧治理水灾。由于鲧错误的采用到处筑堤堵塞洪水的办法,水患不仅不能消除,反而更加泛滥,于是帝舜借此杀掉崇伯鲧,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之后又起用鲧的儿子大禹,并由四岳协助治水。大禹吸取了乃父治水失败的教训,花了十年的工夫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患,还带领水患地区的方国城邦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大禹通过成功治理洪水的工作,赢得了普遍赞誉,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当帝舜年老将其帝位传给帝商均后,叔叔象觊觎帝位已久,发生内讧,象擅称天子。河蚌相争,渔翁得利。大禹趁乱采用拉一方打一方的办法,夺取了有虞王朝的天下,建立了夏王朝。  为什么陶唐氏和有虞氏的帝国都不能持久,而只有到了大禹的时候,有夏王朝才从此延续下去呢?这是因为当初诸强争霸,势均力敌,陶唐和有虞氏不过实力稍强,经过几番消耗,已弹尽粮绝,江郎才尽。大禹的有夏国趁虚而起,坐收了渔翁之利。4.夏王朝早期——一波三折  大禹建立夏王朝之后,立刻发动对三苗的战争,从而巩固了王朝政权,又在会稽(今安徽当涂一带)大会诸侯,借口杀掉了防风国君,进一步确立自己的权威。夏启即位后,通过激烈的交锋,战胜奄国,杀掉伯益;又击败有扈氏,并将其作为种族奴隶,置于今关中一带为牧奴,从而初步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然争霸局面并未结束.  到了太康当国之时,由于较之乃父启更加荒淫无度,导致夏朝统治的危机。趁此有穷国国君后羿率军西进,乘乱赶走了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建立了有穷王朝的军事统治。之后从太康的弟弟仲康开始,历经帝相和少康,与有穷王朝的后羿、寒浞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直至少康中兴。至此方才结束了第二战国期,进入了奴隶制帝国的确立和发展期。真龙天子大禹治水踌躇满志二、夏王朝奴隶制帝国的确立和发展(前1900年——前17世纪晚期)1.夏族的兴起和活动范围  夏族,姒姓,是居住中原的古老部族。关于它的渊源,共有四说:一说夏族兴起于西羌;二说从夏族居住的伊洛河汾地区的仰韶和龙山文化发展而来;三说夏文化从山东龙山文化发展而来;四说夏族首先活动在陕晋一带。这里从第二说。夏族最后定居在豫西、晋南一带,伊水洛水之间是他们的活动中心。  夏建国后,其都城多次迁徙。据《古本竹书纪年》载: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太康居斟寻,相居帝丘,杼居原,又迁老邱,孔甲居西河,桀复居斟寻。从地理范围看,总的趋势从豫西向豫东发展。到夏朝末年,夏人活动范围扩大,有“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之说,东方已达今山东地区.  夏朝从禹始到桀亡止共传14代17王,历经470余年。从禹始传子启,以后除太康与仲康,帝不降与帝扃是兄终弟及外,其他王位继承皆为父传子。2.奴隶制帝国的确立和发展(1)少康中兴  少康即位后,首先在夏族部众的支持下,最后战胜寒浞,夺回政权;其次吸取太康失国之教训,实行大禹时的德政;第三对外积极改善与各方国部族的关系,使各方国部族纷纷表示臣服。如此夏王朝国势逐渐强大,政权稳定,社会经济开始走向繁荣,史称“少康中兴”。(2)帝国的确立和发展   少康中兴后,其子帝杼(音术)奉行德政,继续发展国力,他率军征于东海,巩固了对东夷的统治。到帝槐统治时,“九夷来御”,各地夷族纷纷表示归顺。从少康中兴到帝杼、帝槐是夏王朝的鼎盛时期。 帝槐以后的四代帝王仍然保持着帝国的稳定局面。帝芒时曾东狩于海,说明夏朝的势力已发展到东部沿海一带。帝泄时,也曾对东夷颁行新的王命。帝不降时,曾讨伐九苑,说明这时夏王朝的武力还十分强大。 夏朝奴隶制帝国已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国家机器。“这种暴力机构就是武装部队,监狱及其他强迫他人意志服从暴力的手段,即构成国家实质的东西”。(列宁《论国家》) 夏王朝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起来,种种迹象表明,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业已产生并有了发展,主要在夏朝统治的中心区域。种族奴隶群体随着夏帝国的四处扩张已广泛的分布于帝国的境内。3.夏王朝的衰败夏朝晚期,帝扃(音窘)之子帝廑(音谨)即位时发生严重的灾荒,帝廑的从兄弟帝孔甲即位时王位争夺激烈,统治集团出现内讧,夏王朝开始走上下坡路。帝孔甲在位时,生活极其糜烂,他十分迷恋鬼神之事,朝政日益荒怠,诸侯离心离德,纷纷背叛。  夏朝末代帝王夏桀聪明而有勇力,但恃其武力不修德政,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又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楼堂馆所”,遭到老百姓的强烈诅咒,表示要与他同归于尽。忠臣的进谏遭到无情的打击。  夏桀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地方诸侯的强烈不满,于是夏桀大兴问罪之师,诸侯们由此对夏王朝更加离心离德。与此同时,夏朝的中心区域又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时,东方崛起了以成汤为首的殷商国家,利用夏王朝的分崩离析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经过一系列的对夏战争,特别是决定性的鸣条一战,彻底战胜夏桀,第一个奴隶制帝国夏王朝从此灭亡,代之而起的是成汤开创的新兴的殷商奴隶制帝国。三、二里头文化与夏代社会风貌1.夏代的考古学分期“亡国三妖女”妹喜褒姒妲己快讯:2002年—2003年,在郑州西北郊大师姑发现二里头中晚期城址,面积51万平米。城内遗存十分丰富。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夏代大型城垣遗存,为进一步研究夏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代表夏朝历史的考古文化是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晋南的二里头文化。有两种看法,即(1)其一、二期为夏文化,其三、四期为早商文化;(2)其一、二、三、四期均为夏文化。目前史学界一般都赞成第二说。因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有代表性,故名,又称洛达庙文化。晋南的夏文化遗存称为“东下冯类型”。  我认为,第四期的纪年可能已进入早商,至少四期的后期。二里头一期与夏朝立国仍有差距,因此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应代表夏早期。2.二里头文化与夏代社会风貌  ⑴青铜冶铸业的发展  二里头一、二期开始出土青铜器,有工具,兵器和礼器。这也是国家机器确立的标志。兵器有戈、镞,消耗性很大,反映青铜冶铸有了发展。礼器有爵、铃,在二里头和东干沟遗址中曾发掘出不少铜渣、坩锅残片、陶范残片。能合范铸成铜容器,已达到一定水平。 ⑵建筑业和农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最重要的是建筑起规模宏大的宫殿群落(出现了紫禁城)和结构讲究的大型房屋。农业生产工具较多,如石器有铲、刀、镰等。骨蚌木器次之;陶器中有大量酒器,反映粮食生产较多;水利灌溉事业比较发达;畜牧业和渔猎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最具特色的是大象和鳄鱼的驯养. ⑶手工业和商品交换的持续进步  手工业中制陶业发达,种类繁多,陶器花纹有云雷纹、曲折纹、叶脉纹和动物形纹等,似铜器花纹。夏代的玉器制作更加精美,制车业已经产生,纺织业和漆器业继续发展。在各地的二里头遗址中,经常出土数量较大的海贝及模仿海贝而制成的石贝和骨贝,表明商品交换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即货币的流通和大量使用阶段。 ⑷严重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夏代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不仅从文献记玉弦形刀玉圭载中可看出蛛丝马迹,而且从各地的墓葬情况可以更准确地说明这一点。第一类贵族墓,有棺有椁,朱砂铺底,有座。随葬品较丰富,有铜爵,陶、玉戈、圆形铜器,玉骨器等。第二类平民墓,约20余座,面积为一类墓的1/5或1/3。随葬品多的21件,少的仅1件。第三类无一定的墓圹,约30余付骨架散见于灰坑和灰层中,无随葬品。葬式有蹲坐、伸屈、俯屈、侧屈等。有的身首异处,有的被活埋。⑸夏代的文化艺术和历法夏代各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文,从结构和字型来看相当成熟。夏人信奉的神灵包括上帝和其他鬼神,人与神未能严格的区分,尚属于巫教信仰。夏代盛行占卜,属于巫术的范畴。  夏代的音乐与舞蹈已具备了很高的水平。二里头遗址中就曾出土了一些乐器如铜铃、石磬等。我国古代的“乐”包括歌舞以及音乐伴奏在内。夏代著名的“乐”是韶乐,相传夏后启“舞九韶”,陶尊曾举行大规模的歌舞活动。    夏代已有了较成熟的历法,即后世所传的《夏小正》,今天民间还在使用的农历就是从《夏小正》发展而来。天文与历法夏代的文字四、关于夏代社会的几个问题1.关于禅让制和传子制禅让制的说法始于先秦儒家。孔子十分推崇尧舜禹三位圣人及圣人所处的时代,(我们也推崇三位圣人)。尽管当时孔子掌握的有关资料很少,但他知道三位圣人姓氏不同,来自不同的集团(即我们所说的国家)。三位圣人是如何先后承继的呢,是通过篡夺、谋杀、威逼,还是赤裸裸血腥战争?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他不能接受的(关键还是资料太少)。既然都是圣人,肯定是通过禅让的形式先后承继的,这才是最合理的解释。所以,禅让制是孔子及其先秦儒家对尧舜禹时代承继方式的“科学”解释(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至于后世的王莽和曹魏篡汉、司马氏和杨坚分别篡魏、篡夺北周,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根本上还是以强大的军队为后盾),威逼的结果。与禅让制配套的所谓传子制也就毫无意义了。因为它早在前3500年左右随着国家的产生就得以确立了。2.关于夏代的文字我们认为最迟在龙山中期就已经进入了系统文字的记载时代。夏王朝是承袭龙山晚期发展起来的,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较之龙山晚期全面高涨,看不出有什么倒退的地方。因此,夏代不仅是系统文字记载时期,而且应该是继续发展的阶段。所以,系统文字记载资料的发现是指日可期的。  思考题  1、思考二里头文化的内涵及其与夏文化的关系。  2、如何理解夏王朝在中国古典时代中的地位?  3、掌握夏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基本情况。  名词解释     尧舜禹羿时代  二里头文化  少康中兴  第七讲奴隶制帝国的鼎盛    (前17世纪晚期——前771年)一、商王朝:辉煌的青铜时代二、西周:系统国家理念的确立三、关于我国的奴隶社会问题  商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帝国,立国约500多年。商朝奴隶制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是,代表系统文字记载的甲骨文字的相当成熟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一、商王朝:辉煌的青铜时代(前17世纪晚期—前1046年)  青铜时代(一)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1.商族的兴起和商王朝的建立  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部族,原为东夷族的一支。商族起源共有五说,这里从(5)燕辽说。即商族作为医无闾的一支首先崛起于燕辽地区,先商时从今北京一带逐步南下,逐鹿中原。  相传商的始祖契(音谢),曾在舜和禹时执掌教育和治水,因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据《诗·商颂·玄鸟》篇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我认为契应在大禹或夏启之时建国,与帝舜无缘,依据是商朝先公先王13代14王直到成汤革命,与夏朝的总年数相差一代人或者还多。北京古有蓟国,蓟又作“契”作“邑”,即契建城邑(建国之意),附近尚有地名“衣”,即“医”、“殷”。从契开始,经过14王传至成汤,商逐渐成为东方强国。商在早期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三大事件:一是自契至汤共迁徙八次;二是相土乘马,王亥服牛,即相继发明了驾马和使用牛的技术;三是冥因治水而死受到尊崇,亦反映出这时的商族已活动于黄河下游地区。  乘着夏末帝桀统治总危机之时,成汤毅然起兵发动对夏王朝的军事讨伐。据《孟子·滕文公下》说:“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在有莘(深)氏女的陪嫁之臣伊尹的辅佐下,汤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又举兵伐夏。后来双方战于鸣条(河南陈留西北),夏桀战败南逃,死于南巢,夏朝灭亡。汤灭夏后,挥师西亳(今偃师二里头)、傲亳(今郑州二里岗),正式建立商朝。  2.商代前期的发展和盘庚迁殷  在成汤执政期间,商朝的统治范围比夏朝更大,东抵海滨,西达陕西,南到长江流域,北接燕山地区,甚至连地处西陲的氐族和羌族也臣服于商。《诗·商颂·殷武》篇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从成汤到太戊,五世十王,是商朝逐渐强大的阶段。之后经历了“九世之乱”,长期陷于王位西达陕西,南到长江流域,北接燕山地区,甚至连地处西陲的氐族和羌族也臣服于商。《诗·商颂·殷武》篇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从成汤到太戊,五世十王,是商朝逐渐强大的阶段。之后经历了“九世之乱”,长期陷于王位之争,国势衰落。盘庚即位后,为了摆脱困境,决定将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商王朝在祖国中的位置之争,国势衰落。盘庚即位后,为了摆脱困境,决定将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自此以后二百七十多年间,都城不再迁徙,因此历史上称商为殷。3.武丁中兴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父子在位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武丁是商朝中期很有名的帝王,统治时间长达50多年,文治武功颇盛。他起自民间,果断任用奴隶傅说为相,对自己严加规谏,使王朝国力迅速发展;他对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主要针对以邛(穷)方、土方和羌方为首的西北众方国部族大规模用兵;东南主要针对荆楚、夷方等大加讨伐。获得了大量的奴隶,拓展了疆域.在对外战争中涌现出了以女将军“妇好”为代表的许多优秀将领。商朝版图空前拓展,国力强盛,王权强大,因而他被尊奉为“高宗”。客观上为各地间的文化交流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丁”与“妇好”两口子司母辛方鼎武丁与妇好两口子三联甗(演)(二)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商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防止奴隶的暴动和镇压各方国部族的袭扰反抗,不断强化国家机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强化帝王权力,逐步确立了嫡子继承制  商王为了表示自己的独尊地位,开始自称为“一人”或“余一人”,对臣民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十足的专制帝王。商朝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制,这从十三代先公先王和商王以祭祀直系祖先为主即可说明。然随着商朝版图的急剧扩大,商王诸子的势力猛增,因他们都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所以表现出大量的“兄终弟及”现象。到了晚期,不仅回复了父死子继,并且终于确立了嫡子继承制。  2、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  商王是奴隶主贵族的最高代表。在商王之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是尹或冢宰,总称“多尹”或“百僚”。其他官吏按其职责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地方则为大小不等的方国,派同姓子孙或异姓功臣去掌管,称为诸侯或邦伯。当时已有侯、甸、卫、伯、子、男等外服职官,这些官职多是世袭的。  3、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残酷的司法刑罚  为了有效地维护统治者的利益,镇压奴隶、平民和各方国部族的反抗,商王大力扩充军队。在甲骨文里,有“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的记载(《殷粹》597)。当时每师约1万人,师下设旅,共计3万人。这些是由商王直接统辖的常备军。此外遇有战争,还要临时征发,补充兵源,动辄三五千人,有时则多达15000人。商王还随时调发强势大家族和各方国的军队为自己卖命,其中也有部分常备军。军种有步兵、战车兵、舟师及战象兵。  商朝有了比较完备的刑法。《左传》昭公六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竹书纪年》有“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的记载。仅各种罪名就有三百多条。有许多残酷的刑罚,如刖(月)刑、砍头、黥(晴)面、割鼻、宫刑、炮烙、剁死等肉刑。设有国家监狱如圜土和羑(有)里等。4、宗教麻痹,神权统治  商朝是典型政教合一的奴隶制国家,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自从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宗教迷信便改变了原始的性质,而成为统治阶级用以愚弄人民的工具。早在夏朝,奴隶主贵族就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天意”授命的。待到商朝,随着王权的进一步加强,以及与神权的结合,使王权的地位进一步合法化和神圣化。  5、商代的疆域和方国部族  商代疆域东至大海,北抵燕辽,西达陇东,南浮江淮。其中王畿即大邑商,包括今河南中北部、鲁西、冀南和晋东南地区。各方国、部族主要有:  西北:土、邛、芍、鬼、羌、亘(艮)、御、马、印、黎、井、祭、召等. 东南:荆楚、群舒、东夷、夷方、虎方、干越(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湖北盘龙城商代中期遗址的发现证明此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国。                     铜钺与车马坑商朝的疆域商朝疆域形势图(三)商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  1、农业  农业是商代社会生产主要部门。当时人们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蚌器、骨器。在郑州二里岗遗址中,发现大批石镰、蚌镰;另殷墟宫殿区亦发现400多件石镰,还发现有青铜农具。表明工具有所改善。在殷墟遗址中,发现数以百计的粮窖。这时酒生产量很大,古文献如周初的《尚书·酒诰》亦多有记载,说明粮源的充足和农业的发达。历代商王对农业的重视是重要原因之一。  2、手工业  具有部门多、分工细、制作精美三大特点。制陶业表现在白陶和瓷器的制造。玉骨器的加工占有重要地位。纺织业已有丝、衣、巾等丝麻织品,还有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物,表明商代丝织技术先进。此外,如酿酒、竹木器和漆器、制车和皮革  玉鹰熊龙商周酒器  等都有较高的水准。最突出是青铜器制造业。在郑州和安阳等地,都曾发现具有相当规模的炼铜作坊遗址。青铜器分礼器、兵器、工具及生活用具,上铸刻有绚丽多彩的花纹,铜器以方形为主。司母戊大方鼎等制作精美的青铜器代表了青铜工艺的最高成就,青铜铸造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建筑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标志是大型宫殿群、帝王陵寝和巨大的城垣聚落.3、畜牧与渔猎  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牲畜种类很多,有猪、牛、羊、马、狗、鸡等。还继续着驯养大象和鳄鱼的产业。祭祀多用牲畜为牺,有时所用牲畜数字高达300头,甚至上千头牛,表明了畜牧业的发达。此外,在甲骨文中,还有狩猎的记载,如“狩,获禽鹿五十又六”、“丁卯囗狩,正囗禽友囗鹿百六十二,囗百十四,豕十,旨一”等,说明渔猎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漆器残片铜镜铜刀鴞(萧)尊  铜爵铜觚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牛鼎鹿鼎  地下金字塔  4、商业  《尚书·酒诰》载:周公曾提到殷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当时的货币有真贝,还有铜贝。“朋”是贝的单位,铭文有“王赐臣邑贝十朋”等。贝不仅是交换的媒介,而且成了财富的象征。商品流通和货币交换更加发展。  5、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甲骨文  甲骨文来自占卜习俗。占卜之风,早见于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时已盛行。商代,占卜成了奴隶主进行宗教麻醉,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占卜时商王每事必问,无日不贞。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王室贵族私生活,如祭祀、年成、征伐、天气、福祸、田狩、疾病、生育等,都要占卜并详加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这种记录在占卜所用的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被称之为甲骨文。八十多年来,殷墟出土带字甲骨16万多片,已识及隶定的单字共1723字,未识未能隶定的为2549字,合文371字,共计单字4000多,能认识仅千字而已,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珍贵史料。其结构为象形、指事、会6、文化生活商人对于天文现象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认识,如日食、月食的发生.已有了比较完整的历法,即阴阳合历.商人将一年分成春秋两季,发明了置闰的方法,采用干支纪日法.已掌握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商代的医学已有了较大的发展,掌握了使用、加工、储存药物的知识,能够实施简单的外科手术.商代医学记录了大量的人体疾病,说明对人体各部位的疾病已有了细致的划分和了解,关于疾意、形声、假借及合文,进入了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还有金文、陶文、玉石文等。  病的卜辞记载是迄今我国最早的病历和医案,商人的医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商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迷信的时代,巫术、祈禳、占卜和祭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占卜行为包括整治甲骨、占卜、刻辞和存储.商人的宗教世界中,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商代专门从事宗教事务的人群叫做巫.(四)商代社会的阶级矛盾的加剧和商王朝的灭亡1、商代的奴隶制度和人殉人祭  商朝时期的奴隶主,除最高统治者外,还有王以下的尹、冢宰、阿衡、伯、侯、甸等各级贵族,统称“百姓”,当时只有奴隶主才有姓。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也包括家养、进贡、买卖及债务奴隶.针对落后部族及胆敢反抗和侵扰的方国,甲骨文中有大量对其用兵的记录。武丁时不但“伐鬼方”和“多羌”,且对南方的各方国部族作战,如《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帝乙时多次征东夷等。战争使商王获得大量的战俘奴隶,也使奴隶制进一步膨胀起来。甲骨文中有关战俘奴隶和大量的人祭人殉的记载,以及田野考古发现的大量用于祭祀和殉葬的奴隶们的累累白骨,雄辩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2、阶级矛盾的加剧和商王朝的灭亡压迫日甚,反抗愈烈。盘庚迁殷之后,奴隶逃亡现象已屡见不鲜。甚至连身为平民的“众人”亦大批逃亡,甲骨文“我其丧众人”,“其丧众”屡见。最后一个国王纣是有名的暴君,“纣克东夷,自陨其身”。人殉人祭殷纣王残酷的刑罚  商纣王继位以后,生活更加糜烂,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对内实行高压政策,滥用酷刑;对外连年用兵,征服异族,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这时,商的属国周在西方兴起,周武王乘商纣王全力征伐东夷之机,兴兵大举向殷都进攻。纣王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方,仓促间将奴隶武装起来与周决战,双方  会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北)。17万奴隶前徒倒戈,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商王朝由汤建立,到纣亡国,共传17代,30王,立国约500多年。(五)三星堆文明一瞥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专题研究,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量精美文物。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西周:系统国家理念的确立           (前1046——前771年) (一)周王朝的建立  在前11世纪至前8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古老文明各古老文明都在经历着挫折﹑滞缓或者衰落,只有中国还在继续扮演着区域文明领先者的角色.这就是新兴的西周奴隶制帝国. 1、周族的兴起和建国  周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传说周族的祖先是后稷,他的母亲是有邰氏之女姜源,因“履巨人迹”而怀孕生了他,取名为弃,与商族始祖契为玄鸟所生相似,反映出周族也曾经历母系氏族社会,然早已进入父权制社会。只是弃之前的父族世系已湮没无闻,故只能由周弃紧接女性始祖姜嫄。不窋(竹)于夏末率族人逃入戎狄地区,到公刘时于豳地(今山西临汾一带)建国为豳或邠,商代中期于商时服时叛.约在武乙时,古公亶(胆)父为躲避殷商的讨伐和戎狄的袭扰,率领族人西渡黄河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后被殷商称为周国.  季历时,主动投服殷商.他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被封为西伯。他大力发展经济,军事上征服邻近小国,抵御鬼方和  西戎的入侵,大力拓展疆土,成为商王朝劲敌。周武王九年时,在孟津大会诸侯,发布伐商檄文.又以姜太公为军师.两年之后,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周文王姜太公周公旦愿者上钩?哇塞!2、周公东征  武王灭商次年就去世了,儿子成王诵继位。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摄政。管、蔡不满,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即云周公将废王自立。于是,怀亡国之恨的武庚,串通管蔡、霍叔,联合薄姑、奄、豫(妫姓息国)等十七小国,举兵反叛。周公率军东征,三年方定,武庚管叔兵败身亡,蔡叔被流放。至此,王朝势力达黄、淮下游。西都镐京称“宗周”,东都洛邑为“成周”。 (二)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极盛时期。在夏商二朝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1、分封制  分封制源于早期的武装殖民。西周时进一步规范起来。所谓分封制,即周王室在整个统治区内封邦建立各个诸侯国,各地诸  侯王“受民受疆土”,以达到“以蕃屏周”的政治目的.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武王和成王曾先后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按地区分为大小有差的70多个诸侯国。这些大小诸侯,在封土内享有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部权力。他们的权力是周天子赐予的,因而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觐、贡献财物和派出军队捍卫王室等义务。就分封对象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周天子的子弟或同族、亲戚和功臣的封国计50多个,占全部封国的76%,其中主要有鲁、卫、晋、燕、齐、楚等。  齐国是最主要的亲戚和功臣国。姜尚又名吕尚或吕望,字子牙,曾是武王军师,亦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传说曾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后佐武王屡立战功封齐侯,建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后迁临淄。濒临海滨,兼渔盐之利,又陆续吞并周边方国部族,成为东方大国。在政治体系中,他们与旧有方国只存在着与周王亲疏和政治地位高低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墙盘铜鼎  二是对各地原有方国的册封  如纣王庶兄微子启,封为宋国诸侯。这是成王“以殷制殷”的积极措施。舜的后代封于陈国(河南淮阳),夏的后代封于杞国(河南杞县),神农之后封于焦,黄帝之后封于祝。目的是对旧有方国在新王朝中政治地位的承认。即顺水人情,花费不大。是周王朝实行的羁縻政策。  以上是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基本情况。封地上,各诸侯王可以按周天子分封的办法,将所得的土地和人民再分封给属下的卿或大夫,各个卿或大夫又可以将所受的采邑或采地分封给属下的士,这样,从周天子至诸侯王,卿、大夫和士,形成一个宝塔式的统治网。这种地方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是西周政治制度史上的大事。2、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就是在同一血缘关系的奴隶主贵族中间,按嫡庶、长幼、亲疏的不同,确定尊卑、贵贱、大小、上下的等级区别。它的最基本原则,是实行世代相袭的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周代文物是天下的大宗,死后由嫡长子继承。天子的其他嫡子和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在诸侯国里是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他嫡子和庶子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小宗之分亦是如此,五世而斩。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享有对祖先的主祭权和财产继承权,其他嫡子和庶子享有被分封和对祖先陪祭权。由此可见,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进行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制度,是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以便加强统治的制度。宗法制的作用:(1)使族权和政权合一,各级贵族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形成奴隶制国家的体制。(2)通过宗法制使各级奴隶主牢固树立“尊主”、“敬宗”观念。(3)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占首要地位,并联合异姓贵族以扩大统治阵营。(4)依据宗法关系,确定贵族的等级区别并形成奴隶制度的各种名份。3、国野制(乡遂制)  周灭商后,实施大分封的过程,即武装殖民的过程。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或征服异族的过程中建立的,居住着大小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4、井田制  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  体现周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井田制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田地形式。一般田地中有沟、渠、道路,自然分割成方块,“井”是田地的象形字。其二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无偿耕作井田,以劳役地租的形态剥削奴隶。《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各级奴隶主由天子那里分得土地和奴隶。但他们只有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和买卖权.《礼记·王制》“田里不鬻”即此意。因此土地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相联。各级奴隶主贵族可以世代占有土地,役使奴隶耕作,形成层层相属,大小不等的比较稳定的奴隶制经济单位。西周中期之后,井田制开始瓦解。各级奴隶主贵族除占有“井田”外,往往驱使奴隶们去开垦荒地。有时周王室也常将一些山林和荒地赏赐给贵族,这些田地称为“私田”,于是有了‘‘公田”与‘‘私田”之分。一些贵族的疏远宗族成员,早就经营着一小块耕地即私田。另外,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一部分平民、奴隶逃亡到偏远地区去开垦荒地,也拥有一些私田。私田的发展,逐渐 成为奴隶制社会经济内部的一种异己力量,对井田制的瓦解起了加速的作用。当时甚至出现了土地的转让的苗头。孟子心目中的井田制西周井田制春秋晚期的井田(三)西周国家机器的强化 1、周王朝的统治机构  西周国王自称天的儿子,具有王权神授的神圣性。是奴隶主阶级的总代表。周天子之下,最有权力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他们的职责是总管百官,协助天子治理天下。三公以下的官吏可分为三类:即政务官、神职官吏和史官。"世卿世禄制"是西周官制的显著特点。  地方机构上,实行分封诸侯制。各诸侯国内的官吏设置与周王中央政权基本相同。诸侯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称号。宗教职能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在西周已不见有大丞掌管政权之事。祭祀、占卜等归掌礼机构管理。 2、强大的军事力量  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确保有效统治和开疆拓土,以及防范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周王室注重常备军的建制和设置。宗周镐京有“西六师”,主要任务是保卫宗周的安全;成周洛邑有“东八师”,主要是为了防范殷遗民及维护周王朝东部的安全;约从中期开始,又设立了南国之师。除王室的军队外,各诸侯国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随时听从周王调遣。《周礼》载每师2,500人,14师35,000人。西周后期,在师以上设军,每军12,500人,   14军共175,000人。不包括南国之师。3、刑罚和礼乐  记载西周刑罚的文献主要见于《尚书·吕刑》和《周礼·秋官》。前者主要记载的是刑罚的名目,后者则主要记述了与刑罚有关的各类官吏的名称及其职责。此外,铜器铭文中也有反映西周刑罚和法律的内容。西周实行礼乐、刑罚并行的双轨制。所谓“礼”,据说周公所制,广义而言,是西周各种制度的总称,狭义即指祭祀、朝聘、打仗、婚丧嫁聚的礼节形式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道德规范。所谓乐,是指配合礼仪活动所制定的乐章和舞蹈。因此,礼乐制度主要是为了调整统治阶级的关系,使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天有九重,人有十等”。4、周人的观念世界(1)“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西周只有官学而无私学,只有国人方有资格进入官学。分为大学和小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目的是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大学称为辟雍。(2)周人的观念世界西周是我国上古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哲学观念。阴阳说在《周易》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即朴素辩证法思想。五行说是认为世界由五种最基本的要素构成,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它的发展导致了“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总之,周王朝对政治行政制度、经济体制、文化观念、军事和礼乐刑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整理和规范,表明了系统国家理念的确立。(四)西周的开疆拓土及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1、西周的开疆拓土西周时,华夏族自称“中国”和“诸夏”,而将周边较落后的民族贬称为“夷狄”,或以方位对这些民族加以区分。东方和东南方称“夷”:莱夷、淮夷、徐夷和舒夷等;南方及西南称“蛮”:群蛮、百濮、荆楚、百越等;西部及西北部称“戎”:西羌、犬戎、鬼方等;北部及东北称“狄”:肃慎、东胡及山戎等。成康时,相继对东夷、西戎、北狄发动战争,拓展了疆域。昭穆时南征淮夷荆楚、西伐犬戎,赢得了较大成功。进入中后期,王朝实力下降,迅速丧失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  2、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⑴与周边各族的矛盾和冲突    西周时期全图    从昭王、穆王开始,部分地方势力和少数民族兴盛起来,与周王室矛盾加剧,冲突不断,主要有南方的楚、西方的犬戎、东南的徐奄诸部。以夏、商、周为核心的华夏族,当时是文化最高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不断斗争和融合,为春秋以后的统一趋势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汉民族形成的基础。⑵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和统治阶级的内部分化  奴隶制的发展是以剥削压迫占人口多数的奴隶们和广大中下层平民为基础的,因而奴隶及中下层平民与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诗经·幽风·七月》看,奴隶的生活极其困苦。他们在高压之下辛勤劳动,过着“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痛苦生活。他们的少女还要随时提防贵族少爷们糟蹋。他们只是会说话的牲口,奴隶主贵族可以任意将他们出卖、杀害,或是作为人祭、人殉。奴隶们怒斥贵族们为‘‘硕鼠”,用怠工、破坏工具、逃亡和起义等反抗,奴隶制度开始走向下坡路。与此同时,广大中下层平民同样遭受着贵族的层层盘剥,矛盾日益尖锐。3、西周的衰亡⑴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厉王既贪婪残暴又刚愎自用,他将原来归国人所共同享有的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准国人樵采渔猎。又好大喜功,同时征伐淮夷和荆楚,加重了国人负担。因而国人议论纷纷,对厉王的所作所为极反感。一些有远见的大臣也提醒厉王“荣公若用,周必败也”,“民不堪命矣”。但是,厉王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变本加厉,不仅重用奸佞之臣,而且通过巫术和血腥镇压的办法进行“监谤”。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平民起义。公元前841年,镐京愤怒的国人发动暴动,周厉王仓惶出奔,渡过黄河东奔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国人拥戴共伯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⑵宣王“中兴”与民族矛盾的加剧当时对周王朝威胁最大的是黄土高原上群翟部落中的严狁。自西周中期以来,他们就不断南下侵扰宗周。宣王用武力取胜,又在讨伐东南夷的战争中获胜,史称“宣王中兴”。然宣王晚年的对外战争中接连惨败,民族矛盾加剧。⑶西周的灭亡幽王时,连年灾害,渭、泾、洛地区发生大地震,《诗经·小雅·十月》说:“百川沸腾,山冢猝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人祸天灾,加速了王朝危机。幽王为了立所宠爱的褒姒为后,废烽火戏诸侯褒姒三、关于我国的奴隶社会问题  1、我国的奴隶现象最早诞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父权制度下,随着战争和掳掠迅速发展起来。  2、从前3500年开始,随着我国早期城邦国家的产生,奴隶制度不仅得到了确立而且成为基本的国家和社会制度。在奴隶制度下,不仅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保护(即战俘不再大量被屠杀),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据经济学家测算,那时平均十人才能养活一人,而对于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统治阶级的上层除了盘剥广大贫苦的下层平民之外,必须使用奴隶劳动(不去原来的申后,并把太子宜臼废为庶人,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更加激烈。为博得褒姒的千金一笑,竟导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们离心离德。申侯联合犬戎攻破京都,杀死幽王,导致西周灭亡。770年,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代。限于家内劳动),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大的超经济的收益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和奴隶主贵族的奢侈生活(主要为种族奴隶群体)。或许这时奴隶制还未能占据社会政治经济的优势地位,但它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因而决定了我国阶级社会的首个社会形态只能是奴隶社会。平民中的债务奴隶和国家的掠夺对象(其他国家和落后的部族)是对奴隶制度的极大补充。3、当我国奴隶社会进入到国家联盟阶段时(前3000—前1900年),无论是奴隶的数量还是奴隶制本身已占据社会政治经济的优势地位。除了大量的如斯巴达式的种族奴隶群体劳动外(普遍的奴隶制),奴隶们的规模劳动(古典的奴隶制)也日益发展起来。  4、夏商西周奴隶制帝国鼎盛时期,奴隶制度也进入了它的发展和繁荣阶段。无论是夏朝的中心区或是商朝的大邑商及西周的宗周和成周地区,都盛行着大规模的奴隶劳动;在其他较大方国中,奴隶的规模劳动也十分兴盛。在大的居住城邑周围还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种族奴隶群体。奴隶们创造了星光璀璨的中国青铜  文明。田野考古发现的大量人殉人祭现象和数不清的奴隶们的累累白骨及文献、甲骨文和金文中直接记载的大量战俘和奴隶的情况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5、由于奴隶们遭受着惨无人道的压榨,因而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甲骨文和金文中这方面的记载很多,从西周中后期开始,奴隶制度开始走向下坡路。春秋时期随着奴隶们反抗斗争的加剧,包括成规模的武装斗争和与国人暴动的遥相呼应,奴隶制度和奴隶社会急剧崩溃,封建制度逐步成长,奴隶社会走到了尽头。参考书: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思考题: 1、简述商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 2、试述商代的国家机构和阶级结构。3、为什么说夏商周奴隶制度是极为残酷的? 4、简述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 5、西周的社会矛盾是如何加剧的? 6、了解三星堆文明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古典时代的地位和影响? 7、结合史实说明我国社会必经奴隶社会之发展阶段。名词解释:  成汤革命 盘庚迁殷  武丁中兴  殷墟  甲骨文 人殉与人牲 周公旦 牧野之战 周公东征 分封制宗法制       世禄世卿制 礼乐制度 国野分治 井田制 国人暴动
本文档为【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 大学中国古代史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蓉蓉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90
分类:修理服务/居民服务
上传时间:2022-03-23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