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概述衣、食、住、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衣”为首,足见服饰深远的社会影响。除御寒、审美、标志等基本功能外,古代服饰在各个朝代的特色各不相同,具有其独特的服饰制度,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出灿烂、独特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长袍之祖:深衣深衣(shēnyī)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广义上的...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概述衣、食、住、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衣”为首,足见服饰深远的社会影响。除御寒、审美、标志等基本功能外,古代服饰在各个朝代的特色各不相同,具有其独特的服饰制度,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出灿烂、独特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长袍之祖:深衣深衣(shēnyī)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唐代马周稍改其制,于其下著襕及裙,名为襕衫,唐宋士人多服襕衫。宋代又有仿古礼制作的深衣,为士大夫祭祀冠服的礼服。深衣作为一种服饰制度在礼法慎重的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深衣深衣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四库总目提要》深衣解:一卷/(清休宁)戴震撰.—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深衣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1:对龙凤纹大串花绣绢绵衣2:对龙凤纹大串花绣绢绵衣结构图《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商务印书馆,2011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当时的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腰系带。下裳(chang),保护下体的衣服,裙之意。一、先秦服饰商代玉人及其服装示意图河南安阳出土。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二、秦汉服饰男子服饰汉承秦后,多为袍、襜褕和裤。女子服饰曲裾深衣、襦裙、袿衣。汉代印花纱襜褕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三、魏晋南北朝服饰襦裙妇女服装,大抵承继秦汉遗俗,有衫、袄、襦、裙之制。深衣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起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帔戴巾帻、穿袍服的信使(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穿袍服、围裳的采桑妇女(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穿袍服的农民及农妇(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杂裾垂髾女服展示图(根据传世帛画及壁画复原绘制)四、隋唐时期唐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族同胞及异域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女子冠服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主要分为襦裙服、女着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1、襦裙服唐代女服特点:唐朝女子依隋之旧,喜欢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上襦很短,成为唐代女服特点。襦、衫、裙、半臂与披帛短襦长裙是隋代女服的基本形式。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是由短襦演变出来的一种服式,一般都用对襟,穿时在胸前结带。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披帛,当从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这种古代仕女的典型饰物,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隋唐盛行当无置疑,在留存至今的壁画与卷轴画中多处可见。袒领半臂及襦裙襦裙示意图襦裙、披帛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穿袒领短袖短襦、长裙的妇女(陕西西安王家村唐墓出土三彩陶俑)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袒领大袖衫示意图2、女着男装女着男装:女子效仿男子的装束,成为唐代女装的一大特点,即穿圆领袍衫,裹幞头,穿乌皮靴。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同时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它封建王朝。图为影视作品中的上官婉儿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妇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影视作品里女着男装的太平公主3、女着胡服女穿胡服:受胡舞(胡旋舞、浑脱舞、柘枝舞)的影响,女穿胡服成为唐代女装的又一大特点。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等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上自汉至唐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臣民影响极大。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使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首都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 唐代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唐朝女子穿胡服蹴鞠五、宋代时期宋代服饰:清新自然宋代后期国力衰弱,但文化艺术却达到了顶峰。书法,绘画,诗词,工艺美术登峰造级.宋朝:麻桑之富衣被天下我国是世界纺织业的发源地,有着悠久又漫长的历史。中国纺织业的特点是!北宋以前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成为最普遍的衣料。宋代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纺织业相当发达,织品也相当丰富多彩,其中丝织品最为突出。薄罗衫子薄罗裙大袖衣展示图大袖衣原是宋代皇后嫔妃的常服,以后传到民间,成为宋代贵族妇女的礼服。宋朝服饰虽然总体上呈现清新自然的风格,但是贵族妇女的服饰依然是华丽的,不过比起唐朝来,还是要逊色一点。宋朝女子服饰图褙子,又叫背子,宋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女子的褙子外穿宋代平民女子服饰理学家一声“灭人欲”从天理的断喝,不但使能让肌肤若隐若现的薄纱衣不见了,就连帔帛也从宋朝女子肩上飞到壁画上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紧掩脖颈的高领上衣,外面要罩长袍,长袍外还要穿“襦”或者褙子。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禁锢,宋代女装呈现了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的特点。残酷的缠足之风缠足起源于南唐,但真正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还是在宋朝。宋朝妇女都用一条狭长的布条,把脚紧紧地裹住从而使脚骨变态,足弓缩小,等脚型固定后,穿上尖头鞋。以后日复一日加紧束缚,最后只能依靠指端的大拇指行走。层层包裹,一步一步完善起来的“三寸金莲”,不仅把中国妇女的脚裹了一千年,也把中国妇女禁锢了一千年。南宋·绣花女鞋六、辽朝(916年-1125年)国号大辽,又称大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朝代,国祚从公元916年至1125年,长达210年。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体现了当时两民族的相互影响。辽代北班服饰本图为圆领袍展示图此图为左衽窄袖袍展示图本图为梳髡发、穿圆领袍、佩豹皮箭囊的骑士(胡瑰的《卓歇图》局部)图中男子全部髡发,位尊者裹有巾帛。妇女大多梳挽螺髻,另在额上扎一道狭窄的帛巾,仅贵族一人戴覆杯式圆帽。妇女所穿服装,都是交领左衽,与史籍记载相符,是典型的契丹族装束。辽代南班服饰在辽代被称为“汉服”,也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的“国服”(或称“北班服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样可以穿。本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的汉族男子(河北出土壁画)及梳髻、穿襦裙的汉族妇女(河北出土壁画)金朝,国号大金(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朝代。中期以后,女真贵族改汉姓、著汉服趋向汉化。金代贵族服饰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这种装饰特点,在衣冠服饰上也得到大量的反映,《金史·舆服志》中就有女真族服饰“以熊鹿山林为文”的记载。鹿的图案大量被采用,除其本身的外形较为优美,便于用作装饰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鹿与汉字的“禄”同音,富有吉祥的含意。本图所绘的裙字图案,即饰有鹿纹。明清时期,鹿的图案虽然没有被收进官员补服,但在民间仍属常用,比较多见的是将它与“福”字和“寿”字配合在一起,名谓“福、禄、寿”。图为左衽窄袖袍、长裙穿戴展示图。金代女真族服饰褐绿地全枝梅金锦绵襜裙;穿于女服内袍里层的衣服,面料为全枝梅金锦,内絮丝绵。裙腰用绿绢为面料,裙腰背后开口,裙腰下绵裙由两块面料拼缝而成。此裙特点上窄下宽,前面三对叠褶,背面三对,襜裙形制为前后12片组成,下摆呈放射状。腰部面料较厚实,可絮棉。裙身全枝梅花纹分为两种,一种是三朵正面梅花盛开与七朵蓓蕾组成的图案,另外一种由2朵正面、一朵侧面开放的梅花和7朵蓓蕾组成。二者上下交错排列,裙身左右两侧面料金锦共十一排花纹,全枝向上,梅开向下,组成连续图案。裙子面料织造精致,提花规整,图案精美,三花七蕾,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了梅花盛开之佳期。棕褐菱纹暗花罗萱草团花绣锦大口裤女士裤子,裤上罩黄褐暗花罗团衫,下套吊敦里面,裤子以棕褐色菱纹绣团花为面料,里面衬黄绢,内絮丝绵。裤面为蚕丝质地,组织结构为四经绞罗。后腰两侧边钉有三副黄绢襻带,右侧腰前中下部开两个带扣眼。裤洞下面钉有一条黄绢足套带。整件衣服花纹是棕色罗织菱形纹,小菱纹横向上下交错排列,团花是两种花叶纹样,图案为绣黄色萱草两枝,共绣团花约380组,两枝萱草之间绣两枝绿或深绿牡丹叶,裤子右边倒绣有“内省”二字,所以,这件衣服应为嫔妃专用。整件裤子绣工精巧,针法丰富细密,380组团花更是纹样工整金线光泽闪亮,这种针绣织法足以看出其雍容华贵。 质孙服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质孙”为蒙语音译,意思为“单色衣”,其形为袍袄状,与汉族深衣相近。《元史·舆服志》有:“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至于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据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十一种,夏服有十五种。元元代女子服饰元代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衣。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多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平民多为汉族,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元代贵族服饰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本图为交领织金锦袍展示图。 元代襦裙半臂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本图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罟罟冠元代蒙古族女子时兴戴一种很有特色的罟罟冠,这种冠是用桦树皮或竹子、铁丝之类的材料作骨架从头顶伸出一个高近1米的柱子,柱子顶端扩大成平顶帽形,然后加饰翠华、珍珠,地位高的还在冠顶插野鸡毛使之飞舞飘动,很有生气。与古古冠相配的是长袍,蒙古贵族妇女的袍子宽松肥大,袖身很大但袖口收窄,衣长拖地,走路时要有两个女奴扶拽才能前行。合欢襟元朝汉族女子内衣: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七、明朝传统服饰公元1368年,明朝建国。为重新振兴中国社会,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明代的妇女主要穿着衫、袄、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云肩、比甲(长背心)很有特色。明代仕女穿着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对襟的窄袖罗衫与贴身的百褶裙,喜欢将比甲当作外出服穿着,并配以瘦长裤或大口裤。同时缠足之风盛行,并以此为美。明代皇帝常服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黻、黼纹。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金冠(北京定陵出土实物)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明代皇后服饰皇后在受册、朝会时穿礼服。礼服由凤冠、霞帔、翟衣、背子和大袖衫组成。凤冠上饰有龙凤和珠宝流苏,配玉革带,青色加金饰的袜、舄。皇后的常服是穿金绣龙纹的红色大袖衫、霞帔、红色长裙、红背子,配凤冠。戴凤冠的明代贵妃(明人《朱夫人像》)穿耳、带耳环的明代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明《中东宫冠服》所绘大衫凤纹霞帔正面/背面霞帔是一种帔子,因为被人们比喻成美丽的彩霞,所以有了“霞帔”之称。它的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霞帔的纹样随品级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装饰:一品、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鸟纹。三品、四品霞帔,绣云霞孔雀纹。五品霞帔,绣云霞鸳鸯纹等。霞帔戴凤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 比甲的前身是隋唐时期的半臂,到了明代它演变成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式半长上衣,并成为青年女子日常穿着的外衣。后来到了清代又缩短衣身,称为坎肩、背心、马甲。穿比甲的妇女(《燕寝怡情》图册比甲明代的背子多为合领或直领对襟的,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不用钮扣,有时以绳带系连,是女子的日常服装。一般情况下,贵族女子穿合领对襟大袖的款式,而平民女子则穿直领对襟小袖样式。背子穿宽袖背子的贵妇《雍正美人图》穿窄袖背子的贵妇及侍女(唐寅《簪花仕女图》)中国诗句中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女子水田衣的浪漫和新奇从中可见一斑。水田衣是用许许多多零星的织锦缎料拼合而成的。这些缎料色彩不同,图案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也各异,所以拼制起来的服装色彩斑斓,形如水田,具有一种极其特殊的装饰效果,受到明代女子的普遍喜爱。水田衣明代女子穿裙子比较普遍。裙子的颜色,开始流行浅淡的色彩,以素白居多,虽然上面有纹饰,但并不明显,即使施绣,也只是在裙摆处绣以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开始采用六幅,这也是遵循古训“裙拖六幅湘江水”。后来裙幅采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裙上的纹样,也更讲究。据说有种浅色画裙,名叫“月华裙”,裙幅共有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彩非常淡雅,风动色如月华,因此得名。此外,还有的裙子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称“凤尾裙”。更有以整缎折以细缱,做成“百褶裙”的。裙子穿襦裙及腰裙的侍女费晓楼《仕女精品》穿襦裙的乐女传世绘画《汉宫秋》局部明缂丝葫芦纹藏袍(童服)。葫芦纹是明朝年节所穿的服饰纹样,取福禄吉庆之意,俗称“大吉葫芦”,私人收藏。童服八、清朝传统服饰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公元1644年,原居我国东北的满族进入关内,占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俱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辫,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的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传统法服被最后消灭。但从清代服饰中仍可看到对前代服饰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朝挂的补子;官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以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清朝女子服饰满族女服清代妇女服饰有满、汉两种。满族妇女一般穿长袍,或外罩坎肩,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汉族妇女清初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清代马面裙所谓马面是指裙前后两个长方形的外裙门,马面裙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此裙为上海古董商得之于美国艺术市场,特来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工作室询求鉴定。三裙属马面裙,为清代典型裙式。从气息看1与2较早,或可归至嘉庆、道光年间;3较迟,因其中少量使用了洋莲紫,且用色尚浅,不似清末之浓重恶俗,故可断为咸丰同治间物。此三件泛指为清代中后期,应不失稳妥。清代有条纹效果的栏杆裙,精粗雅俗高下立判。裙门用绣,似从旧衣物剪下再钉上。前后内外裙门之底料,其色各不相同,为清代马面裙所罕见,但与异色侧裥相配,尤觉融洽相称;外裙门下角处镶挖云头纹,亦不失分寸裙于侧裥处顺着褶裥加绣,颇见匠心,实为少见。另绣法亦不落俗套,用铺绣作满地花蝶,几不留空隙,惟外裙门绣部至膝上戛然而止,稍显突兀,穿着时虽为上衣所遮,仍有令人遗憾处。 清代马面裙晚清云肩清代命妇礼服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五代时已有,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妇女作为礼服上的装饰。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怕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妇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的剪裁为莲花形,或结线为缨珞形,周围垂有排须。慈禧所用的云肩,有的是又大又圆的珍珠缉成的,一件云肩用3500颗珍珠穿织而成。本图为晚清云肩实物。 清乾隆藕荷纱缀绣八团夔龙纹单袍此袍是皇孙福晋、皇元孙福晋、皇曾孙福晋等穿用的吉服袍,清代皇后服饰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清光绪 藏青缎绣花鸟敞衣圆领,前开身,白色缎地花鸟纹滚边,宽袖,通身藏青色地上绣孔雀花鸟团花纹,团花外圈绣有二十四个寿字,其间彩绣花蝶纹饰。清中期 黄缎提花云肩女装 立领,右衽,开衩,白缎四合如意云托领,上绣百鸟朝凤;白缎袖上绣花蝶团鹤;下摆绣山石花鸟纹。袍身黄色缎地上提花百蝠、鹤衔寿桃、葫芦纹,寓“福寿万代”之意,提花丰富精美,寓意吉祥。是江南织造作品。清光绪 姜黄色缎地绣兰花团寿纹旗装 立领,前开身,左右开衩,黑缎绣团寿、兰花宽缘,通身姜黄色缎地绣团寿图案及兰草,白色挽袖上绣水鸟、兰草。应为满清贵妇生日着装。清乾隆 绿花绉绣五彩丹蝶大袄圆领,右衽,左右开裾,衣袖缘及托领滚边用石青缎绣串枝花蝶纹,绛色缎挽袖绣花蝶,通身绣五彩牡丹加兰花蝴蝶纹,牡丹采用打籽绣,极其精美艳丽,彩蝶婀娜多姿清中期 红地捻金团花吉服袍小立领,结金绦缘,正门,左右开裾。通身红缎地,采用钉金绣绣以蝙蝠、莲花组成的团花纹,挽袖上彩绣花卉纹,下摆钉金绣立水八宝、莲花、蝴蝶,绣工精湛,金色绣线使袍身金碧辉煌,光艳照人。清中期 果绿色宁绸绣花蝶纹旗装  圆领,右衽,左右开裾,有织锦、绣、绦三缘,果绿色宁绸地上彩绣折枝牡丹,间以彩蝶飞舞,白缎挽袖上绣彩蝶、花卉,接小挽袖,明艳动人。贵妇春装清乾隆 大红缎五彩打籽绣绣球花八团女袍 圆领,右衽,托领及大马蹄袖镶库金缘,石青缎绣五彩打籽绣花间红梅、立水上绣灵芝、双鱼、牡丹、八宝、菊花、梅花等。袍身大红缎地绣圆形皮球花图案,每团中央都以打籽绣绣球花大簇,周围围绕红梅花等,皮球花间绣五彩花蝶,绣工精致,色彩艳丽。应为宫中贵妇节庆用装。清 桃红色大纱团花旗装 圆领,右衽,托领、袖有滚、镶、绣三道缘,袖缘彩绣折枝牡丹及蝴蝶纹,袖口用白纱料上绣兰草、蝴蝶纹。桃红色大纱地提牡丹蝴蝶团花,色彩娇艳亮丽。应为年轻贵妇夏装。清 红色宁绸地彩绣花蝶团鹤女士吉服  圆领,右衽,左右开裾,明黄色全挂里,镶库锦缘,编金绦藏青缎花蝶团鹤纹宽缘,镶花蝶团鹤大马蹄袖,袍身绣八团花,内绣衔枝团鹤,周围牡丹、菊花与蝴蝶相间,下绣江崖立水八宝。
本文档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jllkk3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78
分类:小学语文
上传时间:2021-12-07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