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溉渠道设计规范

灌溉渠道设计规范

举报
开通vip

灌溉渠道设计规范百度一下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机井配套渠道u型断面断面尺寸标准。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百度和网页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UDC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PGB××××—××灌区规划导则GuidelinesforIrrigationAreasProgramming(征求意见稿)××××—××—××发布××××—××—××实施中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联合发布中人民共和国建设部UDC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PGB××××—××水利...

灌溉渠道设计规范
百度一下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机井配套渠道u型断面断面尺寸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百度和网页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UDC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PGB××××—××灌区规划导则GuidelinesforIrrigationAreasProgramming(征求意见稿)××××—××—××发布××××—××—××实施中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联合发布中人民共和国建设部UDC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PGB××××—××水利灌区规划规范SpecificationsforirrigationareasProgrammingofwaterresources(征求意见稿)××××—××—××发布××××—××—××实施中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联合发布中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水利灌区规划规范GB××××—××条文说明1总则1.0.1为加强灌区规划工作,提高灌区规划水平,促进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与持续利用,特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新建大型灌区规划和已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1.0.3灌区规划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方针,政策,加强调查研究,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多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比选论证,确定灌区建设最佳方案.1.0.4编制灌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水分生产率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注重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灌区生态环境.灌区的管理体制与水价的形成机制应有利于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重视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灌区管理现代化水平.1.0.5灌区规划应在分析现状水平年的基础上,分别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以近期为重点,近,远期相结合.1.0.6灌区规划应根据灌区实际,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制定科学合理的灌区灌溉与排水.1.0.7灌区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的规定.基本资料2.0.1灌区规划应认真调查搜集灌区内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土壤,资源,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2.0.2灌区规划调查搜集的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灌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自然概况等资料;降水,蒸发,气温,气压,风力,风向,日照,霜期,冰冻期,冻土深度等气象,水文特征值资料,河沟,水库,承泄区的水位,流量,泥沙,水质等实测资料;灌区地形图;区域地质图及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水文地质图等;土壤类型,质地,分布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特性等土壤普查资料,盐碱地改良试验资料等;灌区内城乡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设施的现状及运用情况;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水土流失规律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及环境现状等;灌区土地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规划,水库,塘坝蓄水利用,河(湖)水利用,地下水与泉水利用,灌溉回归水利用,城市生活与工业污废水利用,现状各业供用水量,用水效率及存在的问题,规划供用水情况等;灌区历年发生的洪,涝,旱,盐,碱,渍,风灾害情况,受灾范围,成灾面积,受灾原因,减产情况,经济损失,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等;天然建筑材料的调查等;灌区内的行政区划,人口,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农业单产,总产,林牧渔业生产,工农业发展布局,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已建灌区还应对灌区的位置,范围,现有工程设施现状,工程布局,特殊渠段和主要建筑物局部地形图,河道及灌排沟渠条带地形图与纵横断面图,主要建筑物及骨干灌排河道地质图与剖面图,地质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或文字说明,灌区运行管理,灌溉方法,灌溉制度,灌溉试验,节水灌溉情况,农业增产效益,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的经验,管理体制,水费制度改革等资料进行搜集.2.0.3灌区规划尚应注意搜集本流域,本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农业区划,流域规划,水利规划,国土整治规划,水资源评价成果及开发利用规划,农牧渔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搜集以往规划成果与实施情况,有关部门的规划发展资料,科研成果和试验资料等.2.0.4对搜集的基本资料应进行分类整理,并需经合理性验证,资料的完整性与精度应满足灌区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水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灌区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与水质并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灌区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参照《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的规定,对灌区内水资源数量(包括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和水资源利用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进行综合评价.在水资源综合评价基础上,结合灌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措施建议.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以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已有资料为主,可辅以必要的观测和试验工作.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应按灌区规划要求,参照SL/T238的有关规定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灌区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灌区现状供用水调查统计分析及现状供用水效率评价.灌区现状供需水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应着重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合理性分析与评价.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灌区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应在调查区内土地总面积,各类生产用地,建设用地和非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基础上,分析各类用地的比例及农村人均居住占地面积等指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应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发利用潜力.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灌溉分区大型灌区,特大型灌区地形,地貌,土壤,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差异较大,应进行灌溉分区.灌溉分区应与灌区农业区划相结合,以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灌溉管理为原则,并兼顾行政区划和现有工程体系,按照灌区内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象,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现状,农业种植结构等资料进行.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灌区规划应在调查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灌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自治州),县(市,自治县,旗,区)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远景发展目标,对灌区不同水平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的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还应与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经审定的规划相协调.灌溉制度分析灌区规划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灌区内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GB50288的规定选定.作物灌溉制度的设计应按GB50288的规定执行.进行灌溉制度分析时,应合理确定灌区代表作物及种植比例,作物需水量,灌区有效降水量,土壤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湿润层深度,土壤田间持水率上限和下限,地下水补给量等参数,作物灌溉制度应按灌溉分区分别进行设计.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根据灌区内地形,地貌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的适用性等,在满足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地,环境用地,保证区域粮食安全,灌区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灌区内农业,林业,牧场,水塘,交通,居民用地,工矿用地等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提出不同水平年各类用地面积,比例,确定各类用地位置,合理确定灌区用地和灌区发展范围,拟定灌区范围整体开发分期实施规划.必要时,应提出两种以上的土地利用方案,比较其投入,产出及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效益,择优选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结合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国土整治规划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在保证基本农田和环境用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林业,牧业用地,渔业和其它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和工矿企业用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对原有的不合理用地进行调整.灌区需水量分析灌区需水量应按不同水平年分区,分部门进行调查和预测.灌区需水量包括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两部分.经济社会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用水.农业用水可按农田灌溉及林牧渔业等需水量进行预测,对有冲沙和洗盐要求的灌区,还应包括冲沙,洗盐用水量;工业用水可按电力和一般工业需水量预测;城乡生活用水可按城镇居民生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人,畜用水)等项用水分别预测.以上各项需水量均为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可按维护,改善灌区生态与环境基本功能所需要的合理需水量分析预测.灌区规划应根据上述各项需水量,确定灌区各水平年需水过程线.灌区可供水量分析灌区可供水量应在灌区水资源总量,最大可利用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工程和各规划水平年拟建的供水工程情况进行分析,计算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工程可供水量.灌区可供水量分析计算时,还应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水质和重复利用影响,提出各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可供水量过程.对于上级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已经规定了灌溉水源引水限额的,应严格按照限额作为可引水量.对有航运,发电,输沙要求的河道,在进行可供水量分析时,应考虑航运,发电和冲沙用水对可供水量的影响.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根据各分区供,需水量预测结果,按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分区进行平衡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按照节水,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应遵循"以供定需定平衡"的原则.灌区规模论证灌区规模应根据灌区水土资源现状和各水平年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结果确定;对已建灌区应复核现有灌区规模,研究续建配套与灌区扩建的潜力.对水资源紧缺或生态脆弱地区的新建灌区,应在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种植结构合理,有利于灌区均衡协调发展的原则,适当调整农林种植结构,"以水定地",核定灌区规模.对水资源不足,局部地区不能保证灌溉的已建灌区,宜根据渠系及建筑物的现状配套,实际灌溉,经济发展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情况,局部地区可按非充分灌溉调整灌溉制度.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规划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符合流域或区域水利综合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持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地制宜,蓄,引,提相结合.灌区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应遵循优先满足城乡生活用水,统筹农业,工业,生态环境以及航运等用水需要,促进各业协调发展,综合效益最大的原则.对地表水,地下水两种水源联合运用的灌区,还应遵循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的原则.对外流域或区外调水的灌区,还应遵循当地水资源优先,节水优先,治污优先的原则.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规划应根据灌区水源及各用水户的具体情况,确定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措施,拟定水资源调配方案.对多水源灌区的水资源配置与调度规划,应按照上下游,不同水源统一水价的原则,采取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与其它措施相结合拟定调配方案.总体规划5.0.1灌区总体规划应遵循旱,涝,洪,碱,渍,盐,沙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水土资源合理,高效,持续利用,经济,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5.0.2灌区总体规划应对灌区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工程,防洪工程,建筑物工程,承泄区,道路,林带,村镇,输电线路,通讯线路,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绘制灌区总体布置图.5.0.3灌区总体规划应按照GB50288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SL252),首先逐项确定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工程,防洪工程和建筑物工程的等级及防洪.5.0.4灌区总体规划应根据灌区的水资源条件,工程状况,农业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灌区的灌溉模式.当灌区规模较大时,宜分区确定.工程规划水源工程灌区规划应首先根据拟建灌区的水资源状况,水源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对灌区的水源工程进行规划.当河道径流过程与灌溉用水过程不一致或流量小,水位低或流量,水位不稳定,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且有建库条件时,山丘区宜修建水库,平原地区可考虑建设拦河坝(闸);当河道径流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流量,水位要求时,宜采用无坝引水方式引水灌溉;当河道径流或湖泊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流量要求,但水位不能满足自流引水灌溉的要求,且不适于建库时,宜考虑采用泵站提水方式.当采用泉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根据6.1.2条的有关规定选择合适的水源工程.灌区供水水库工程规划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设计保证率,水资源条件,灌溉用水量及水库其它供水目标用水量等,初步确定工程规模.当河道比降较大或虽然河道比降较为平缓,但汇水面积较大,水源充足,且沿河不具有大库建设条件时,宜选择梯级开发,串联建库方式.当山地丘陵区土地比较分散,灌区沿河方向呈长条形分布,选择单一的灌溉系统存在困难或不经济时,或者灌区内有多项蓄水工程,且沿一定高程分布的灌区,宜选择"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区规划时,应根据灌区灌溉面积的分布,河(湖)枯水期水位,河道流量,河(湖)岸边地形,地质,河槽形状,水源含沙量,支流汇流位置等,对引水口的位置,渠首工程的形式进行规划.在多泥沙河道取水时,还应考虑拦沙,排沙设施.渠首工程有综合运用要求时,渠首工程位置与形式的选择和工程布置,除应符合本规范及GB50288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规定.采用泵站提水方式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动力,灌区控制点与水源水位的高程差,次灌水过程用水量等条件,对泵站的位置,扬程,装机等进行规划.选择泵站位置时,应考虑防洪,防冲,防淤和防污的要求;对从多泥沙河道取水的泵站,应对防沙,沉沙,排沙等措施进行规划;对高扬程灌溉工程,宜提出多级提水泵站规划方案.排水泵站应根据控制区的地形,地质,排水区面积,排水流量等,对泵站位置和建站方式进行规划,对具备部分自排条件的,宜考虑与排水闸合建方式.对适于灌排结合建站的灌区,宜采用结合建站方式.以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或采用井渠结合的灌区,应根据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情况等进行机井规划.机井规划应根据有关资料确定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和井距,机井数量等有关参数.泥沙处理工程灌溉水源中泥沙含量较大,超过了渠道的输水挟沙能力或对水泵磨损较大时,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可设置沉沙池.沉沙池的位置应根据灌区的地形,地质,土壤条件,泥沙清除方式和引水含沙量等,考虑灌区不同行政区域的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沉沙工程应根据灌区的具体情况和输,用水要求,合理确定沉沙方式及沉沙池型式.泥沙处理规划应进行泥沙淤积预测,并进行沉沙区使用年限分析.泥沙处理规划应研究适合灌区实际的泥沙开发利用技术,提出池区还耕及开发扶持,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灌区内调蓄工程灌溉水源的时空分布与灌区用水过程存在矛盾时,应进行调蓄工程规划,以充分利用水资源.调蓄工程规划应根据灌区内地形,地质,引用水工程条件初选调蓄工程位置,并依据灌区(或分区)水资源平衡结果,初步确定工程规模,在方案比较的基础上初步选定调蓄工程类型.灌溉渠系工程灌溉渠系工程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自流灌溉面积最大;灌排结合,有灌有排;节约土地,利于耕作;利于配水,方便灌溉;方便管理与水费征收;工程量与投资最小;工程安全运行;对于已建灌区,应坚持维持现状与调整改造相结合.渠系布置,输水方式和灌溉方式应根据灌区的地形,水源,水文气象等条件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经过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排水沟系工程灌区排水沟系的规划应结合流域防洪除涝和土壤改良规划及灌溉渠系的布置,统筹规划,对应布置.排水沟系规划应根据排水区的土质,地下水位,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控制要求和土地的耕作方式,经济发展状况等条件合理确定排水方式.排水工程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各级排水沟应布置在其控制范围的最低处,并能满足汛期排水和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排水工程应尽可能利用天然河道,并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林带和行政区划等相协调.排水工程的布置应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提排为辅,分片分级排放,当地洪涝水与外来客水分开排放.干沟出口应选在承泄区水位较低和河床稳定的地方.下级沟道的布置应为上级沟道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使之不发生壅水.排水系统的布置除应符合以上要求外,还应按照GB50288有关排水系统的规定执行.防洪工程灌区规划应根据对灌区洪水发生概率及特性的分析,对灌区蓄水枢纽,引提水枢纽及建筑物,灌排渠沟及其建筑物等进行必要的防洪规划.进行灌区防洪工程规划时,应根据建筑物及渠沟的级别按GB50288的规定,首先确定防洪.傍山渠道或易受洪水威胁的丘陵,坡地渠道,应根据洪水流量的大小,修建必要的排洪沟或撇洪沟.潮汐河口灌排(兼挡潮)建筑物的防洪工程,应考虑必要的防腐蚀措施.灌排建筑物灌区灌排建筑物位置应根据灌区地形图,总体布置图和渠(沟)系纵横断面图等,按照建筑物的类型特点,结合工程规模,作用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确定.灌区灌排建筑物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经济适用性;安全性;节约用水;方便管理和维护;有利于灌区持续发展和灌溉效益发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灌区规划应初步确定主要建筑物(包括水源枢纽,干支渠系建筑物,排水河(沟)建筑物)的规模及基本型式.当灌区分期实施或近期有扩建的可能或有其它输水任务时,应按灌区的最终规模或最大设计流量,最高设计水位确定建筑物有关指标.已建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规划应调查统计灌区建筑物的老化,损坏和使用情况,提出重建,改建,维修加固和扩建规划;对增加的建筑物,应进行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并初步确定拟建工程的位置和主要指标;对已经废弃不用或阻碍灌溉效益发挥的建筑物,应提出拆除规划.灌区规划应对量水设施提出规划.量水设施应设置在灌溉渠道的引水,分水,泄水,退水处及排水沟出口处,并宜与灌排建筑物结合布置.在没有水工建筑物或现有水工建筑物不能用于量水时,应采用特设量水设备量水.田间工程灌区进行田间工程规划应根据不同分区的地形,土壤,地下水埋深及水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农作物种植结构等,确定不同的灌溉模式,分别进行典型区规划,提出土地平整技术要求,对田间渠(管)系,排水沟(管),配水建筑物,田间道路及林带进行布置,对灌排沟渠(管)进行纵横断面设计(或管径计算),确定灌水沟畦与格田的技术要素,计算工程量.典型区的选择应能代表所在分区的绝大部分农田状况,具有代表性,每一典型区应具有独立的配水系统,典型区面积不宜小于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的3%,特大型灌区可控制在1~3%.田间工程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田间工程的布置应有利于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培育土壤肥力,促进农业节约用水.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根据田间地形条件,合理布置田间灌(排)渠(沟)系.灌排系统完善,建筑物配套齐全.经济条件较好的灌区,应优先考虑田间渠道防渗处理或利用管道输水灌溉也可根据水源情况采用明,暗渠(管)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采用喷微灌方式.灌水沟畦及格田,田间渠系和田间道路,林带的布置应按照GB50288的规定执行.节水工程灌区规划时,应根据灌区水资源状况,水源条件,气象,地形,土壤,作物和经济条件等,因地制宜地进行节水工程规划.进行灌区节水规划时,应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强制节水与效益引导相结合.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的选择,应遵循经济,高效,适用,易于推广,适度超前的原则,并充分考虑灌区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对土壤渗漏量大,渠系水利用系数不符合GB50288规范规定,以及水资源紧缺或地下水水质不符合农业灌溉用水要求的地区,以及有其它特殊要求的渠道,应进行渠道防渗衬砌规划或管道输水规划.衬砌渠道应进行断面形式,断面尺寸和结构的经济技术比较和优化,衬砌段和土渠段应进行衔接处理.水资源紧缺地区或其它具有发展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条件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选用喷灌,微灌(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涌泉灌等).对宜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灌区,灌区工程规划应根据灌区作物组成,选择适宜作物,区分不同灌水技术分别进行典型区设计.灌区节水工程规划除应符合以上要求外,尚应符合GB5028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和《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的规定.灌区水土保持规划7.0.1灌区水土保持规划应根据水土流失规律,分析灌区水土流失现状,预测灌区开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治理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7.0.2灌区水土保持规划,可参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的要求,适当简化进行编制.环境影响初步评价8.0.1灌区环境影响初步评价应认真调查环境现状,分析主要问题,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初拟不同水平年维护和改善灌区生态与环境的目标和要求.8.0.2灌区规划环境影响初步评价,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DJ302)和《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作适当简化进行编制.8.0.3灌区规划环境影响初步评价应预测和评价灌区开发对当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初步提出防治和减免的对策和措施.8.0.4当灌溉用水含沙量大或灌区土壤含盐量高,盐碱地面积较大时,应进行水沙平衡,水碱平衡和水盐平衡分析.8.0.5当灌区规模较大,灌溉用水的含沙量,含盐量及区域土壤质地差别较大时,应分区进行平衡分析.灌区运营管理管理机构灌区规划应依据灌区规模,灌区分布和自动化程度等,按照有关规定和精简高效的原则,初拟管理机构设置方案,人员编制和管理设施规模等.初步拟定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工程管理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初拟灌区工程的管理运营原则及 管理办法 关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稽核管理办法下载并购贷款管理办法下载商业信用卡管理办法下载处方管理办法word下载 初步确定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初拟灌区通讯方案,通讯调度设施管理办法和要求.9.3水资源管理初步拟定灌区水资源调配原则,调配方案和水资源管理办法.初步拟定灌区计量用水规划和测水量水设施布置方案.初拟水环境监测和水源保护方案.初步提出地下水控制原则和排水方案.信息管理初步拟定灌区信息管理原则.初拟灌区用水信息监测与处理决策系统规划,提出信息监测内容,站点布置,技术要求,输出结果等.初拟灌溉试验站建设规划.经营管理初拟灌区经营原则,发展方向和目标.初拟水价核定原则和水费的计收方式,使用办法.初拟灌区财务管理原则和办法.投资估算10.0.1灌区规划应按编制年的政策及价格水平,分别编制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的投资估算.10.0.2投资估算的项目划分可参照《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中的项目划分,并根据灌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0.0.3估算定额宜根据灌区建设的投资来源确定,灌区骨干工程宜按部颁定额执行,田间工程按地方定额编制或采用扩大指标进行编制.10.0.4水库移民征地补偿,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工程投资应按有关行业的规范规定执行.10.0.5灌区规划应提出灌区工程的静态总投资分期实施意见与一期工程资金筹措建议11.0.1对工程投资额较大或规模较大的灌区,宜分期安排实施.11.0.2分期开发建设时,应综合比较灌区内各区域的水资源状况,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现状,经济发展情况等,根据"先急后缓,先上游后下游,骨干与田间并行,灌排结合,近远期统筹考虑"的原则,合理选择一期项目.11.0.3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渠系及建筑物工程与测水量水工程应同步实施,同步生效.11.0.4灌区规划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的有关规定,灌区规模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初步提出一期工程的资金筹措建议.国民经济初步评价与财务分析国民经济初步评价灌区规划应参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的有关规定,并适当简化进行初步经济评价.国民经济初步评价应在估算灌区工程投资费用,年运行费用和效益的基础上,提出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成果,并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价国民经济合理性.灌区规划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社会折现率宜采用10%,不可行时,也可采用7%计算.国民经济评价中各项费用与效益宜采用影子价格,采用影子价格有困难时,也可直接采用现行市场价格表示.费用与效益的计算应遵循口径一致的原则.对兼有综合利用功能的灌溉工程,应进行合理的费用分摊.已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宜按改扩建项目评价要求进行,分析增量费用和增量效益.按全部费用与全部效益计算时,应合理评估已建工程的固定资产余值.财务分析灌区规划应分析项目所发生的年总成本费用及年运行费用,测算单方水供水成本及水价.估算灌区管理单位水费收入及其它财务收入,对灌区财务自我维持能力进行评价,提出维持灌区正常运行需采取的经济优惠措施及有关政策.灌区规划应在测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分析灌区群众的水价承受能力,水价超过群众的承受能力时,应提出降低供水水价,减轻群众负担的措施,并提出合理的水费计征方式.利用外资的灌区工程经济评价应遵循有关规范规定,进行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的分析评价.综合评价灌区规划除应进行经济评价外,还应对灌区开发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改善水土资源状况以及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应综述灌区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国民经济评价结果,提出灌区工程项目的综合评价结论.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灌区社会,经济情况建设地点建设性质土地面积km2耕地面积千hm2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水文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mm蒸发量mm水资源总量亿m3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亿m3过境地表水资源量亿m3入境水资源量亿m3地下水资源量亿m32工程规模与效益设计灌溉面积千hm2设计灌溉保证率:水田%旱作%综合灌溉定额:水田m3/亩旱作m3/亩其它m3/亩渠首设计流量m3/s年用水总量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渠道衬砌率%水分生产效率kg/m3成本水价元/m33主要工程内容骨干渠道总干渠:条数条总长度/衬砌长度km附录A综合特性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干渠:条数条总长度/衬砌长度km分干渠:条数条总长度/衬砌长度km支渠:条数条总长度/衬砌长度km排水沟道支沟以上排水沟道条数条支沟以上排水沟长度km主要建筑物骨干渠(沟)系水闸引水闸座分水闸座节制闸座退水闸座桥梁座其中:公路桥座生产桥座其它建筑物倒虹吸座渡槽座涵洞座沉沙池个陡坡处跌水处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万m3土方填筑万m3砼及钢筋砼m3浆砌石m3干砌石m3钢筋t水泥t木材m3投资估算附录A综合特性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静态总投资万元工程部分静态总投资万元骨干工程投资万元田间工程投资万元工程部分分项投资万元建筑工程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万元临时工程万元独立费用万元基本预备费万元移民,环境与水保工程投资移民工程投资环境保护工程投资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基本预备费附录A综合特性表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1.为便于执行本规范,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严格,非这样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在规范条文中引用本规范中的其它条文时,采用"按本规范×.×.×的规定".在本规范中指定应按其它相关,规范执行时,采用"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灌区规划导则GB××××—××条文说明目录总则33·······基本资料34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36水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36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37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合理配置38灌溉分区38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38灌溉制度分析39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41灌区需水量分析42灌区可供水量分析43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4灌区规模论证45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规划46总体规划47工程规划48水源工程48泥沙处理工程50灌区内调蓄工程51灌溉渠系工程52排水沟系工程54防洪工程54灌排建筑物556.8田间工程56节水工程56灌区水土保持规划58环境影响初步评价59灌区运营管理60管理机构60工程管理60水资源管理61信息管理62经营管理63投资估算64分期实施意见与一期工程资金筹措建议65国民经济初步评价与财务分析66国民经济初步评价6612.3综合评价66总则1.0.1本导则是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管理局水总局科[2001]1号《关于下达2001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制定,修订项目计划及主编单位的通知》的要求编写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灌区规划工作的需要,指导灌区的规划工作,进一步明确灌区规划编制需遵循的技术要求.1.0.2由于目前我国各部门对灌区的分等指标不尽相同,因此本导则规定,大型灌区是指设计灌溉面积20000hm2以上的灌区,中型灌区是指设计灌溉面积667hm2~20000hm2的灌区,小型灌区是指设计灌溉面积在667hm2以下的灌区.1.0.6灌区灌溉与排水规划,可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第3.1条,3.2条确定.1.0.7本规范引用或与本规范直接相关的规范主要包括: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GB50201《防洪》,GB5084《农田灌溉水质》,SL/T1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23《渠系工程抗冻胀设计规范》,SL/T15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井灌区部分),SL15《农田排水技术规程》(南方农田暗管排水部分),GBJ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207《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DJ30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7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等.基本资料2.0.1基本资料的搜集是编制灌区规划的基础工作,本条规定了规划阶段应掌握的基本资料范围,内容和要求.2.0.2本条详细规定了灌区规划应搜集的资料.因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都已积累了30a以上的气象,水文资料,计算系列的延长有利于规划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水文,气象资料的系列长度一般不宜少于30a.地形图应尽量采用国家已测绘出版的成果,必要时,可根据要求专门测绘.地形图比例尺一般应控制在1/50000~1/100000内.对已建灌区还应搜集灌区的渠系布置图,特殊渠段和枢纽及主要建筑物局部地形图,河道及灌排沟渠条带地形图与纵横断面图等,比例尺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1)渠系布置图:1/10000~1/50000;2)枢纽及主要建筑物局部地形图:1/2000~1/5000;3)典型地块地形图:1/1000~1/5000;4)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1/1000~1/2000;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对灌区内天然河流,湖泊,洼淀等地带的地形进行专门测量时,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地质资料主要是指搜集灌区内已有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探,分析成果,对已建灌区还包括主要建筑物,骨干灌排河道地质图,剖面图,地质报告或文字说明,地下水类型,埋深,含水层厚度,地下水资源量与可利用量,补给与排泄条件等.本阶段一般不考虑开展新的地质勘探工作.土壤资料包括文字与附图两部分,附图包括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盐渍化分布图,土壤区划改良图等.水利工程主要指水源工程(水库,塘坝,拦河闸,机井等),渠首工程(涵,闸等枢纽工程,泵站工程等),输配水渠系及建筑物工程,沟,河及建筑物等排水工程,堤防及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等,规划应搜集以上工程及设施的工程布局,现状,主要技术参数,历年运用情况,工程管理,工程效益及存在的问题等资料.灌区社会经济资料应采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年鉴作为资料来源,不足部分应进行补充搜集或调查统计,并经合理化验证.2.0.3灌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灌区水土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进行科学分配,合理确定灌区规模和灌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灌区规划必须了解灌区所在流域和地区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状况,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资料,按照流域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紧密结合地区各专业规划和用水现状,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才能制定出符合灌区实际,科学合理,先进可行的规划,促进灌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4因搜集的资料来自多部门,多方面,口径不一,系列不同,因此,要求对搜集资料的完整性,一致性,可靠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失实存疑的资料应进行复核,对欠缺的资料应加以补充和完善.搜集的资料应分类整编,便于应用.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水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数量评价主要包括对灌区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总水资源量等的分析与评价,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还应对灌区地下微咸水进行评价.在水资源评价时,应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计算的部分,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显著的地表径流或地下水资源,需对天然水资源量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水资源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对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等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所需的资料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蒸发,河流泥沙,水质等.3.1.4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是反映灌区在现有工程设施和供用水规模条件下水资源满足灌区工农业和其它部门需水程度的分析评价.灌区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是正确评价灌区现状供水能力,分析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科学合理确定灌区发展规模的基础工作.调查应在对灌区供水现状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分类分析其现状运行情况,主要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灌区供用水调查现状水平年应与灌区规划现状水平年相一致,资料应满足分析要求,并统计分析灌区近十年来的供用水资料.供水应分区按当地地表水,过境水,地下水,外流域调水,非常规水(包括处理和未处理的污废水,海,咸水等)等多种水源,以及按蓄,引,提,机电井等四类工程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各类供水所占比例,并分析年供水总量和组成的变化趋势;灌区用水应分区按农业,生活,工业三大类用水户分别统计分析,农业用水可分为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用水等,工业用水可分为一般工业,电力工业,乡镇工业用水等,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居民生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人,畜用水等),并统计分析年用水总量增减变化及其用水结构调整状况,分析工业万元产值用水定额,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农田灌溉定额等,并应调查统计灌区内环境和生态用水.灌区现状供需水平衡分析以现状水平年的社会经济指标和工程条件为依据,并对不合理的用水量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调整.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主要包括水体污染,河道退化,断流,湖泊,水库萎缩,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咸水入侵,沙漠化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程度,供需状况,工程供水的可靠性,地下水的合理开采等方面的分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合理性分析包括水资源利用现状中有无浪费现象,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工程供水的可靠性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合理性分析等.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利用结构规划和土地资源平衡的基础,灌区土地包括各类生产性用地,建设用地和非生产性用地,具体来说,主要指耕地,园地,牧场,林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企业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占地(包括河流,坑塘,湖泊等),水利工程占地(包括骨干渠道,水库等),未利用土地(包括干枯的土沟或石沟床,荒地,沼泽,沙漠,石山等)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主要利用有关统计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国土规划资料和灌区地形图,结合现场查勘和调查,计算灌区各类占地面积,分析各类占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和适宜种植的作物,提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灌溉分区~4.1.2对于大型或特大型灌区,由于灌区范围大,灌区内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等都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作物种植结构和群众对各种节水技术的运用程度也不相同;某些小型灌区,规模虽小,但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差别却很大,从而对作物的灌溉用水产生较大影响.为增强规划的指导性,使灌溉制度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提高灌区水资源调度的科学性和节水措施的针对性,使灌区发展能够兼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资金配套能力,应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灌溉分区,分区应依据灌区内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农业区划资料,地形地貌,土壤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等,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与农业区划相结合,适当照顾行政区划;适当考虑现有水利工程现状,尽量保持现有水利工程的完整与功用;考虑地下水埋深,水质,地形及土壤的相似性;考虑农业种植结构,耕作习惯,水源条件及现状灌溉模式的相似性.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灌区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抵御旱涝碱渍灾害的能力,确保地区粮食供给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合理利用.因此,在编制灌区规划时,需在调查了解灌区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灌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需水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结合灌区所在省,市,县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预测规划,对灌区不同水平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的灌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充分考虑国家的宏观政策及发展目标,了解灌区的优势产业及在国家和地区经济中的地位,结合灌区自然条件,水资源情况,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论证,使预测成果应与国家和地区近期建设计划与远期规划相一致,与国家政策相适应,并符合灌区的实际情况.灌溉制度分析灌溉保证率的确定按国标GB50288-99中表3.1.2执行,对水资源紧缺地区可取下限,对高效经济作物可取较大值,经济价值较低者可取较小值.由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社会用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供需水形势和水资源状况与干旱或湿润地区的关联性已经降低,因此对于生活,环境,工业需水量较大地区,可在保证农业生产基本的水分需求和确保地区粮食供给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灌溉用水保证率.~4.3.3在水源丰沛地区,可以实现作物最高产量为目标,推广进行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灌溉制度设计;在水资源不稳定或相对较为紧缺地区,可以通过降低土壤控制水分下限进行节水型灌溉制度设计;对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紧缺地区,应采用非充分灌溉模式,进行非充分灌溉下的灌溉制度设计,并积极推广适合地区条件的节水灌溉技术.1灌溉制度设计时,应考虑地下水的补给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强度与土质,作物潜在腾发量,地下水埋深以及不同根区土壤的平均含水量等有关.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在"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的研究"中,利用G-W关系对北方地区地下水补给强度进行了计算,参见表4.3.1.另外,还可参考《水工设计手册(8)灌区建筑物》(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2有效降水量与降水特性,土壤特性,作物腾发速率和灌溉管理等因素有关,国内外学者对有效降水量的计算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估算方法.1)国内学者提出了降雨入渗系数法,其计算公式为:表4.3.120%25%30%35%20%25%30%35%13.183.183.181.733.83.83.82.071.53.183.182.620.413.533.532.910.4523.183.181.752.932.931.612.52.532.530.932.532.530.9332.251.920.522.251.290.523.52.031.740.32.031.740.341.861.571.861.570.14.51.721.431.721.4351.611.31.611.313.183.183.183.83.83.81.53.182.840.033.83.390.0421.850.881.850.882.51.180.471.180.4730.810.260.810.263.50.590.140.590.1440.450.070.450.074.50.360.020.360.0250.290.2912.462.462.231.192.462.462.231.191.51.021.020.670.081.021.020.670.0820.550.550.210.550.550.212.50.340.340.020.340.340.0230.230.230.230.233.50.160.160.160.1640.120.120.120.124.55根区(0~1m)土壤平均含水量根区(0~1m)土壤平均含水量粘壤土不同土质区地下水毛管上升补给强度单位:mm/d中壤土砂壤土土壤地下水埋深(m)作物潜在腾发量Etc100mm),当P<100mm时全部有效.山西省采用的公式为:PPeβ=(P000569.01339.1=β).河北省采用的公式为:LRPPe=式中:R——径流量,mm;——渗漏量,mm.L陕西省采用的公式为:PPe=δ,其中δ依据降水量的不同,各地有不同的值.河南省采用的公式为:PPe75.0=.4.4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合理确定灌区规模,进行灌区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依据,是调整不合理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的基础工作.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首先根据土地面积,地形地貌特征,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确定土地的合理用途.灌区的农业,林业和牧场用地包括农,林,草种植净面积和田间渠系及其建筑物,田间排水沟,生产路等占地,不包括骨干渠系,河沟及骨干道路.设计灌溉面积是指按设计灌溉保证率能够实施灌溉的面积,包括净灌溉面积与灌溉范围内的灌排渠系,建筑物,田间道路等的占地面积之和.灌区范围内土地的利用情况,用灌区面积利用系数和灌溉面积利用系数表示:灌区面积净灌溉面积数灌区面积=利用系面积灌净灌溉面积利用系数灌溉溉面积=农业用地的数量应按灌区现状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需粮,饲料用粮,粮食单产,蔬菜等经济作物需要量及单产等进行计算,经济林及果园面积按人均0.07hm2计算,牧场用地按每一个单位羊0.07hm2人工草地计算.城乡建设和工矿企业用地应按照控制规模,存量盘活,内部挖潜的原则确定其占地数量.灌区需水量分析需水量预测是进行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必须在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各业用水定额预测完成的前提下进行.需水量应按不同水平年分别预测.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资源,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发展速度快,用水量大,用水增长率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的增长率逐渐降低,且应低于经济增长率,而且研究还发现,工业用水的增长曲线在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应呈现比较平缓甚至略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在预测需水定额时,应充分考虑未来各种节水技术的推广,节水设备的应用和灌区群众节水意识的增强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需水定额下降的影响.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还应考虑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在水资源仍不能满足需水要求时,应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控制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人口的增长,以控制社会总需水量.农业灌溉需水量应在灌溉制度设计,土地利用结构设计,作物种植结构设计的基础上预测;工业和生活需水量的预测方法有定额法,趋势法,弹性系数法,灰色理论预测法以及用水节水增长率法,修正充分利用率提高法等.条件许可时,应选择2~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预测,并比较预测结果,选择比较符合灌区实际的预测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分为河道内用水与河道外用水两类,河道内用水可结合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及工程情况分析确定,北方地区可按维持河道内最小的生态基流分析估算,河道外用水包括灌区生态环境林木用水,城市河湖补水,湿地用水,回补超采的地下水及水土保持,防治土壤沙化,盐碱地改良等方面的需水量.灌区年需水过程线是灌区年需水量在年内各时间段上的分配.当依靠天然来水供水时,供水过程与需水过程发生矛盾时,应考虑修建调蓄工程以修正供水过程,或修正需水过程.灌区可供水量分析灌区可供水量是指可为灌区提供水源的各项水利工程设施供水能力的总和.可供水量一般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考虑不同灌区的水资源和用水等实际情况,当灌区常规水资源不足或来,用水过程不一致时,可供水量中还应计入污水处理回用,微咸水代用,雨洪水利用,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的供水量.对井灌区和井渠结合灌区,应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分析结果,按照采补平衡,以不破坏和改善当地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原则,研究地表水和当地地下水的供水比例,分析确定可供水量,控制地下水位的高度,保持地下水的动态平衡.对地下水已经超采地区或漏斗区,地下水开采量不应超过其补给量.对缺乏规划资料的新建中小型灌区,也可通过现状水资源利用系数分析,调查,拟定不同水平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系数,确定可利用量.对水库及引河灌区,应按照上下游兼顾,统一调度,合理分配的原则,进行可引,供水量及过程分配,成果并须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进行可供水量分析时,需充分考虑各行业的供水水质.为增加可供水量,本条还提出了要重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另外不重视水质对可供水量的影响,将导致对可供水量和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错误分析评价.为了便于分析灌区水资源在不同区域,年内不同时间段的余缺状况,可供水量应按不同分区分别进行分析,并根据用水过程,按候,周,旬,月等分析灌区全年可供水量过程.为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保护和改善河道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各级政府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黄河等大型河流的可供水量进行了分配.在灌区规划时,当灌区供水从这些河道引水时,应以分配水量为依据分析计算可供水量.当灌区与引水河道或水库不在一个流域时,常常会出现灌区设计保证率与河道或水库的径流频率不一致的情况,灌区规划时,应通过长系列分析,分析灌区设计保证率与水库或河道各种来水频率的相关情况,校核灌区设计保证率是否科学合理.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分区平衡是为了了解灌区内水资源的供,需水量在各分区间的分配情况和余缺程度,避免出现灌区水资源整体平衡,局部不足或有些地区余水,有些地区不足的情况出现,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调配水资源,确保重点地区,重点产业的用水需求.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可参照《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中水资源综合评价的有关规定编制.进行不同水平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灌区水资源的现状供需形势和未来的供需变化趋势,以便合理确定不同水平年灌区的发展规模,有针对性地安排灌区的蓄,供水工程.本条是对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原则的规定.农业是社会和国民经济各业中的用水大户,节水是灌区开发与发展的永恒主题,灌区规划应按照先进可行的原则,结合灌区用水实际,确定规划年合适的用水定额,得到较为客观的水资源平衡结论,正确评价灌区水资源状况,并根据平衡结论,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节水,优化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为灌区的持续发展服务.规模论证灌溉渠系设计,灌溉模式选择,灌溉水利用系数,水土资源平衡,灌区规模论证等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几个方面,需要几个过程的反复,才能最终确定灌区规模.对新建灌区,要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地的原则,依据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条件,合理确定灌区范围和规模.对已建灌区,要在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水土资源平衡结论,复核灌区范围与规模.降雨稀少的干旱地区或生态脆弱地区,应优先考虑生态用水.在确定灌区规模时,应以灌区整体受益,综合效益最大,经济产量最高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为原则.有些灌区,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使得灌区规模先天性过大,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些灌区,由于水资源供需形势的变化,原有的供水工程供水对象转向了工业或生活,使农业用水紧张,灌区发展受到了限制.这两种类型灌区,灌溉渠系已基本能够控制全灌区,丰水时边远地区也能得到灌溉,但保证程度不高,同时边远地区一般也是水资源比较紧缺地区,因此在灌区续建,改建规划时,要压缩灌区规模,阻力一般比较大,而且不利于整个灌区经济,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发展.对此类灌区,可在
本文档为【灌溉渠道设计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dkcapt
有丰富的船舶驾驶经验,精通航海学
格式:doc
大小:8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4-09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