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z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关于三皇五帝"皇〞字原意是"大〞和"美〞,有居中心统万物,神圣之意。"帝〞字原指天帝,是权力的象征。三皇通常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的只是象征性的人物〔如三皇〕,有的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如五帝〕。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开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几个重要阶段。  三皇【燧人氏】燧人氏不仅创造了人工取火,还制定了夫妇之道和四方之名,使人类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唐代"通典"说:"燧皇氏,始有夫妇之道〞。【燧人氏陵】又称燧皇陵,在今省...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z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关于三皇五帝"皇〞字原意是"大〞和"美〞,有居中心统万物,神圣之意。"帝〞字原指天帝,是权力的象征。三皇通常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的只是象征性的人物〔如三皇〕,有的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如五帝〕。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开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几个重要阶段。  三皇【燧人氏】燧人氏不仅创造了人工取火,还制定了夫妇之道和四方之名,使人类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唐代"通典"说:"燧皇氏,始有夫妇之道〞。【燧人氏陵】又称燧皇陵,在今省市睢阳区西南1.5公里的宋大庄商柘公路旁,。 【伏羲氏】伏羲又称伏戏、伏牺、庖牺、庖羲、宓牺、牺皇等。因为他对人们的奉献象日月一样普照,所以,也叫太昊〔昊:指天,形容天之广阔〕。伏羲氏60岁〔公元前4359年〕登上帝位,在位115年,于公元前4244年7月19日仙逝,享年175岁。在此之前,他率领他的部族由西北高原顺黄河东下,最后建都于〔今省市淮阳县〕。伏羲创造的八卦符号被后人认为是中华文字的起源。伏羲是中华民族第一个以龙为图腾标志的氏族部落〔图腾:古代人认为每个氏族部落都和*一物〔多为动物〕有血缘关系,此物即被尊为该部落的保护者和标志〕。伏羲王朝共传16世,历1260年。伏羲自公元前4419年出生至今已有6422年,伏羲氏自公元前4359年建立王朝至今已有6362年。伏羲氏王朝虽然只是传说,但因为他有准确的出生地,埋葬地,明确的生卒年代和在位年数可考,所以,在许多历史典籍中,一般都从伏羲写起。 【神农氏】神农氏又称炎帝、赤帝,号烈山氏、历山氏。他是原始社会晚期居住在西北渭水支流,水一带〔今省歧山县西〕姓部落的首领。创造了医药。找到了可以作粮食的黍〔薯〕、稷〔积〕、菽〔薯〕、麦、稻等五种谷物,并创造了挖土的工具耒〔垒〕和耜〔肆〕,教诲人们稼穑〔播种和收获〕,从此,人类由"渔猎〞转向农耕,教诲人们纺麻织布,人们从此穿衣。教诲人们每天中午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交换,过了中午就收场。炎帝开创了集市贸易的先河。炎帝时代的创造创造,将中华原始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皇世系表  〔公元前〕  陵名皇帝世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燧人氏陵燧人氏继有巢氏??—4360葬  太昊陵伏羲氏继燧人氏4419—42444359—4244葬睢阳  女娲陵女娲氏继伏羲氏?4243—4113葬西华  女娲氏又传十四世4112—3097无考  炎帝陵石年少典之子3214—29563096—2956葬炎陵  临魁炎帝之子?2955—2875无考  承临魁之子?2874—2814无考  明承之子?2813—2764无考  宜明之子?2763—2718无考  耒宜之子?2717—2669无考  里耒之子?2668—2652无考  榆罔里之子?2651—2596无考  注:本表纪年根据史籍中记载的帝王在位年数和逝世年龄,按2000年11月国家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推算得来。夏代世系表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在夏代历史上,先后经历了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等一共17个国王。东汉的班固也说夏代"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在夏代历史上,曾存在过一段后羿、寒浞、过浇执政的"无王〞时期。据"尚书"、"左传"记载,太康继位后,游猎无度,不理政事,从而引起了众兄弟的怨恨及国人的强烈不满。这时,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便利用太康失去民心的时机,赶走了太康。结果,他通过"因夏民以代夏政〞的方式,取代夏的统治地位。后来,尽管寒浞杀了后羿,并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但大权仍然掌握在寒浞的手里,仲康已成了傀儡。其后,仲康死,他的儿子相,为了摆脱寒浞的控制,依靠弟弟斟寻氏、斟灌氏的协助,逃到了帝丘以后,才继位为王。再后来,寒浞又派人杀了相。相死时,其妻后缗带着未出世的少康,逃到了母家有仍氏。等到少康出生并长大成人以后,寒浞已经死去,过浇当政,少康联合各部,才积聚力量灭掉了过浇,恢复了禹所开创的事业。"通鉴外纪"说,羿在赶走太康以后的第八年而被寒浞所杀;寒浞在杀相以后的第三十二年,又被少康所攻灭。二者相加,后羿、寒浞、过浇三人代夏为王的时间竟然长达40年左右!"古本竹书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而班固却说夏代为17王,432年,显然是没有把后羿、寒浞、过浇三人及这段代夏执政的历史算在里面。不仅如此,司马迁在撰写"夏本纪"和"三代世表"时,也没有将后羿、寒浞、过浇代夏执政的事情写进去。后羿、寒浞、过浇三人的执政时间这么长,而被汉代学者所忽略,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因此,我们照搬汉代学者的错误说法,而把后羿、寒浞、过浇三王排除在夏代世系之外是不科学的。下面是经过修订后的"夏世系表":禹——启——太康——〔后羿〕——仲康——相——〔寒浞〕——〔过浇〕——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商代公元前1562年--前1066年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场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开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商汤用武力消灭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毕竟给古代社会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所以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商的继统法,是采兄终弟及制,无弟然后传子。商汤的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此后,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稳固和开展的时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曾发生过有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音「智」zhiˋ〕」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场,商王室出现混乱。其后五代九王,屡次发生废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并且屡次迁都。先是帝「河亶〔音「胆」danˇ〕」迁都于「相」,然后是帝「祖乙」迁都于「邢」。「九世之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盾交织,危机四伏。「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并进展改革,推行成汤的政治,革除奢侈恶习,关心百姓,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场迅速开展。史称「盘庚迁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困难。他从奴隶中慧眼提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并屡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势力远及四方,开展到鼎盛。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为射天。后来他在河间打猎时,遭电击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开展到了鼎点。纣王自持聪明,刚愎自用,文过饰非,淫虐无比,奢侈无度,醉生梦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纣王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王公贵族。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外围部族用兵,平定东夷,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开展起来,终于灭掉了殷商。商代世系表1.天乙〔成汤〕在位13年,公元前1600年2.子外丙在位2年,公元前1587年3.弟中壬在位4年,公元前1585年4.侄太甲〔太丁子〕在位33年,公元前1581年5.子沃丁在位19年,公元前1549年6.弟太庚在位25年,公元前1529年7.子小甲在位17年,公元前1504年8.弟雍己在位12年,公元前1487年9.弟太戊在位57年,公元前1475年10.子中丁在位11年,公元前1418年11.弟外壬在位10年,公元前1407年12.弟河亶甲在位9年,公元前1397年13.子祖乙在位19年,公元前1388年14.子祖辛在位14年,公元前1369年15.弟沃甲在位20年,公元前1355年16.侄祖丁〔祖辛子〕在位9年,公元前1335年17.从弟南庚〔沃甲子〕在位6年,公元前1326年18.从侄阳甲〔祖丁子〕在位7年,公元前1320年19.弟盘庚在位28年,公元前1313年20.子小辛在位14年,公元前1285年21.弟小乙在位21年,公元前1271年22.子武丁在位59年,公元前1250年23.子祖庚在位11年,公元前1191年24.弟祖甲在位21年,公元前1180年25.子廪辛在位4年,公元前1159年26.弟康丁在位8年,公元前1155年27.子武乙在位35年,公元前1147年28.子文丁在位11年,公元前1112年29.子帝乙在位26年,公元前1101年30.子受辛在位30年,公元前1075年周代帝王世系周,三十七世,共八百六十七年,首己卯,尽乙巳,"〞行政十五年。自周亡至始皇灭六国称"皇帝〞以前,首丙午,尽己卯,共三十四年。  周武王,后稷十六世,文王之子,姓姬氏,名发。以商纣二十三年己巳嗣为西伯,至己卯,胜殷杀受,即天子位,七年乙酉崩,寿九十三。  成王,名诵,武王子。以丙戌嗣立,三十七年壬戌崩,岁四十四岁。  康王,名钊,成王子。以癸亥嗣立,二十六年戊子崩。  昭王,名瑕,康王子。以己丑嗣立,五十一年己卯崩。  穆王,名满,昭王子。以庚辰嗣立,五十五年甲戌崩。  共王,名ム扈,穆王子。以乙亥嗣立,十二年丙戌崩。  懿王,名,共王子。以丁亥嗣立,二十五年辛亥崩。  孝王,名辟方,共王弟。以壬子嗣立,十五年丙寅崩。  夷王,名燮,懿王子。以丁卯嗣立,十六年壬午崩。  厉王,名胡,夷王子。以癸未嗣立,三十七年。无道,为国人所逐,出奔。  周、召二伯行政,谓之"〞。十五年癸酉,崩於彘。  宣王,名静,厉王子。以甲戌嗣立,四十六年己未崩。  幽王,名宫涅,宣王子。以庚申嗣立,无道。十一年庚午,为犬戎所伐,败死。  平王,名宜曰,幽王子。以辛未嗣立,五十一年辛酉崩。  桓王,名林,平王。以壬戌嗣立,二十三年甲申崩。  庄王,名佗,桓王子。以乙酉嗣立,十五年己亥崩。  僖王,名胡齐,庄王子。以庚子嗣立,五年甲辰崩。  惠王,名闵,王子。以乙巳嗣立,二十五年己巳崩。  襄王,名,惠王子。以庚午嗣立,三十三年壬寅崩。  顷王,名壬臣,襄王子。以癸卯嗣立,六年戊申崩。  匡王,名班,顷王子。以己酉嗣立,六年甲寅崩。  定王,名瑜,匡王弟。以乙卯嗣立,二十一年乙亥崩。  简王,名夷,定王子。以丙子嗣立,十四年己丑崩。  灵王,名泄心,简王子。以庚寅嗣立,二十七年丙辰崩。  景王,名贵,灵王子。以丁巳嗣立,二十五年辛巳崩。子猛立,为悼王。王子朝杀猛代立,晋逐子朝,立敬王。  敬王,名丐,景王子。以壬午嗣立,四十四年乙丑崩。  元王,名仁,敬王子。以丙寅嗣立,六年辛未崩。  贞定王,名介,元王子。以壬申嗣立,二十八年己亥崩。大子去疾立,为哀王。王叔袭杀之,代立为思王。  思王,以庚子嗣立,为其弟少隗所杀。  考王,名少隗。以辛丑嗣立,十五年乙卯崩。  威烈王,名午,考王子。以丙辰嗣立,二十四年己卯崩。  安王,名骄,威烈王子。以庚辰嗣立,二十六年乙巳崩。  烈王,名喜,安王子。以丙午嗣立,七年壬子崩。  显王,名扁,烈王弟。以癸丑嗣立,四十八年庚子崩。  慎靓王,名定,显王子。以辛丑嗣立,六年丙午崩。  赧王,名延,慎靓王子,以丁未嗣立,五十九年乙巳,为所攻,王奔,尽献其邑三十六,受之。是岁,王崩,周亡。周代诸侯国世系表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鲁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孝公/姬称28公元前796乙巳年惠公/姬弗涅46公元前768癸酉年隐公/姬息姑11公元前722己未年桓公/姬允18公元前711庚午年庄公/姬同32公元前693戊子年泯公/姬启02公元前661庚申年厘公/姬申33公元前659壬戌年文公/姬兴18公元前626乙未年宣公/姬馁18公元前608癸丑年成公/姬黑肱18公元前590辛未年襄公/姬午31公元前572己丑年昭公/姬稠32公元前541庚申年定公/姬宋15公元前509壬辰年哀公/姬将19公元前494丁未年齐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庄公/赎64公元前794丁未年僖公/禄父33公元前730辛亥年襄公/诸儿12公元前697甲申年桓公/小白43公元前685丙申年孝公/昭10公元前642己卯年昭公/20公元前632己丑年懿公/商人04公元前612己酉年惠公/元10公元前608癸丑年顷公/无野17公元前598癸亥年灵公/环28公元前581庚辰年庄公/光06公元前553戊申年景公/杵臼58公元前547甲寅年晏儒子/茶01公元前489壬子年悼公/阳生04公元前488癸丑年简公/任04公元前484丁巳年平公/骜05公元前480辛酉年晋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文侯/姬仇35公元前780辛酉年昭侯/姬伯06公元前745丙申年孝侯/姬平16公元前739壬寅年鄂侯/姬却06公元前723戊午年哀侯/姬光08公元前717甲子年姬小子03公元前709壬申年姬泯28公元前706乙亥年武公/姬称02公元前678癸卯年献公/姬诡诸26公元前676乙巳年惠公/姬夷吾14公元前650辛未年文公/姬重耳09公元前636乙酉年襄公/姬欢07公元前627甲午年灵公/姬夷皋14公元前620辛丑年成公/姬黑臀07公元前606乙卯年景公/姬据19公元前599壬戌年厉公/姬寿曼08公元前580辛巳年悼公/姬周15公元前572己丑年平公/姬彪26公元前557甲辰年昭公/姬夷06公元前531庚午年顷公/姬弃疾14公元前525丙子年定公/姬午36公元前511庚寅年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襄公12公元前777甲子年文公50公元前765丙子年宁公12公元前715丙寅年出公06公元前703戊寅年武公20公元前697甲申年德公02公元前677甲辰年宣公12公元前675丙午年成公04公元前663戊午年穆公39公元前659壬戌年康公12公元前620辛丑年共公05公元前608癸丑年桓公27公元前603戊午年景公40公元前576乙酉年哀公36公元前536乙丑年惠公10公元前500辛丑年悼公14公元前490辛亥年厉共公01公元前476乙丑年楚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熊假设敖27公元前790辛亥年熊霄敖06公元前763戊寅年熊蚡冒17公元前757甲申年武王/熊通51公元前740辛丑年文王/熊赀13公元前689壬辰年熊诸敖囏05公元前676乙巳年成王/熊恽46公元前671庚戌年穆王/熊商臣12公元前625丙申年庄王/熊侣23公元前613戊申年共王/熊审31公元前590辛未年康王/熊招15公元前559壬寅年熊郏敖04公元前544丁巳年灵王/熊围12公元前540辛酉年平王/熊居13公元前528癸酉年昭王/熊珍27公元前515丙戌年惠王/熊章13公元前488癸丑年宋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戴公34公元前799壬寅年武公/子司空18公元前765丙子年宣公/子力19公元前747甲午年穆公/子和09公元前728癸丑年殇公/子与夷09公元前719壬戌年子19公元前710辛未年闵公/子捷10公元前691庚寅年桓公/子御说31公元前681庚子年襄公/子兹父14公元前650辛未年成公/子王臣17公元前636乙酉年昭公/子杵臼09公元前619壬寅年文公/子鲍22公元前610辛亥年共公/子瑕13公元前588癸酉年平公/子成44公元前675丙戌年元公/子佐15公元前531庚午年景公/子头曼41公元前516乙酉年战国〔约公元前475-前221〕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厉共公34公元前476乙丑年躁公14公元前442己亥年怀公04公元前428癸丑年灵公10公元前424丁巳年简公/赢悼子15公元前414丁卯年惠公13公元前399壬午年出子02公元前386乙未年献公23公元前384丁酉年孝公/赢渠梁24公元前361庚申年惠文王/赢驷27公元前337甲申年武王/赢荡04公元前310辛亥年昭襄王/赢则56公元前306乙卯年孝文王/赢柱01公元前250辛亥年庄襄王/赢楚03公元前249壬子年王/赢政26公元前246乙卯年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文侯/斯50公元前445丙申年武侯/击26公元前395丙戌年惠王/嵤51公元前369壬子年襄王/嗣23公元前318癸卯年昭王/19公元前295丙寅年安厘王/圉34公元前276乙酉年景泯王/增15公元前242己未年王/假03公元前227甲戌年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武子/启章16公元前424丁巳年景侯/虔09公元前408癸酉年烈侯/取13公元前399壬午年文侯10公元前386乙未年哀侯02公元前376乙巳年懿侯12公元前374丁未年昭侯30公元前362己未年宣惠王21公元前332己丑年襄王16公元前311庚戌年厘王/咎23公元前295丙寅年桓惠王34公元前272己丑年王/安09公元前238癸亥年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襄子/无恤51公元前475丙寅年桓子/嘉01公元前424丁巳年献侯/浣15公元前423戊午年烈侯/籍22公元前408癸酉年敬侯/章12公元前386乙未年成侯/种25公元前374丁未年肃侯/语24公元前349壬申年武灵王/雍27公元前325丙申年惠文王/何33公元前298癸亥年孝成王/丹21公元前265丙申年悼襄王09公元前244丁巳年王/迁08公元前235丙寅年王/嘉06公元前227甲戌年楚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惠王/熊章57公元前488癸丑年简王/熊仲24公元前431庚戌年声王/熊当06公元前407甲戌年悼王/熊疑21公元前401庚辰年肃王/熊藏11公元前380辛丑年宣王/熊良夫30公元前369壬子年)威王/熊商11公元前339壬午年怀王/熊槐30公元前328癸巳年顷襄王/熊横36公元前298癸亥年考烈王/熊完25公元前262己亥年幽王/熊悼10公元前237甲子年楚王/熊负刍05公元前227甲戌年燕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献公28公元前492己酉年孝公15公元前464丁丑年成公16公元前449壬辰年闵公31公元前433戊申年厘公30公元前402己卯年桓公11公元前372己酉年文公29公元前361庚申年易王12公元前332己丑年姬哙09公元前320辛丑年昭王33公元前311庚戌年惠王07公元前278癸未年武成王14公元前271庚寅年孝王03公元前257甲辰年燕王/姬喜33公元前254丁未年齐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平公/骜25公元前480辛酉年宣公/就匝51公元前455丙戌年康公/贷26公元前404丁丑年威王/田因齐36公元前378癸卯年宣公/田辟疆19公元前342己卯年闵王/田遂40公元前323戊戌年襄王/田法章19公元前283戊寅年齐王/田建44公元前264丁酉年世系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06年〕 庙号在位时间在位年数嬴不详不详侯不详不详公伯不详不详仲不详不详庄公前821-前776襄公前777-前766文公前765-前714宁公前715-前702出公前703-前696武公前697-前676德公前677-前674宣公前675-前662成公前663-前660穆公前659-前619康公前620-前609共公前608-前602桓公前603-前577景公前576-前537哀公前536-前501惠公前500-前491悼公前490-前477共公前476-前443躁公前442-前429怀公前428-前425灵公前424-前415简公前414-前400惠公前399-前387出子前386-前385献公前384-前362孝公前361-前338惠文王前337-前311悼武王前310-前307昭襄王前306-前251孝文王前250庄襄王前249-前247王〔嬴政)前246-前22026帝系表〔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6年〕始皇前221-前210二世前209-前207子婴前2078个月汉代皇帝世系西汉〔前206——8〕一、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帝名:邦〔小名季〕辈份:第一代在位:前206——前195〔11年〕生卒:前256——前195〔61岁〕皇考:执嘉子生母:王含始年号:高帝〔前206——前195〕陵墓:长陵〔今省市东35里处〕二、谥号:孝惠皇帝庙号:无帝名:盈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95——前188〔7年〕生卒:前210——前188〔22岁〕皇考:高帝嫡长子生母:吕雉年号:惠帝〔前194——前188〕陵墓:安陵〔今省市东北〕三、谥号:前少帝庙号:无帝名:恭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88——前184〔4年〕生卒:?——前184皇考:惠帝子年号:前少帝〔前188——前184〕陵墓:待考四、谥号:后少帝庙号:无帝名:义〔弘、山〕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84——前180〔4年〕生卒:?——前180皇考:惠帝子P3年号:后少帝〔前184——前180〕陵墓:待考五、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帝名:恒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80——前157〔23年〕生卒:前202——前157〔45岁〕皇考:高帝第五子生母:薄氏年号:前元〔前179——前164〕后元〔前163——前157〕陵墓:霸陵〔今省长安县〕六、谥号:孝景皇帝庙号:无帝名:启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57——前141〔16年〕生卒:前188——前141〔47岁〕皇考:文帝第四子生母:窦氏年号:前元〔前156——前150〕中元〔前149——前144〕后元〔前143——前141〕陵墓:阳陵〔今省高陵县西南〕七、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帝名:彻辈份:第四代在位:前141——前87〔54年〕生卒:前156——前87〔69岁〕皇考:景帝第九子生母:王氏年号: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陵墓:茂陵〔今省兴平县东北〕八、谥号:孝昭皇帝庙号:无帝名:弗陵辈份:第五代在位:前87——前74〔13年〕生卒:前94——前74〔20岁〕皇考:武帝少子生母:氏年号:始元〔前86——前80〕元凤〔前80——前75〕元平〔前74〕ZDdZ-mS陵墓:平陵〔今省兴平县东北〕九、谥号:昌邑王庙号:无帝名:贺}辈份:第六代在位:前74〔27天〕皇考:武帝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帝名:询辈份:第七代在位:前74——前49〔25年〕生卒:前91——前49〔42岁〕皇考:武帝子戾太子据子史皇进子生母:王翁须年号:本始〔前73——前70〕地节〔前69——前66〕元康〔前65——前61〕神爵〔前61——前58〕五凤〔前57——前54〕甘露〔前53——前50〕黄龙〔前49〕陵墓:杜陵〔今省市东南〕十一、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帝名:奭辈份:第八代在位:前49——前33〔16年〕生卒:前75——前33〔42岁〕皇考:宣帝长子生母:许平君年号:初元〔前48——前44〕永光〔前43——前39〕建昭〔前38——前34〕竟宁〔前33〕陵墓:渭陵〔今省市东北〕十二、谥号:孝成皇帝庙号:统宗帝名:骜辈份:第九代在位:前33——前7〔26年〕生卒:前51——前7〔44岁〕皇考:元帝长子生母:王政君〔王莽姑母〕年号:建始〔前32——前28〕河平〔前28——前25〕阳朔〔前24——前21〕鸿嘉〔前20——前17〕永始〔前16——前13〕元延〔前12——前9〕绥和〔前8——前7〕陵墓:延陵〔今省市西北〕十三、谥号:孝哀皇帝庙号:无帝名:欣辈份:第十代在位:前7——前1〔6年〕生卒:前26——前1〔25岁〕皇考:元帝子定恭王康子生母:丁氏年号:建平〔前6——前3〕太初元将〔前5〕元寿〔前2——前1〕陵墓:义陵〔今省县西北〕十四、谥号:孝平皇帝庙号:元宗帝名:衎辈份:第十代在位:前1——5〔5年〕生卒:前9——5〔13岁〕皇考:元帝子王兴子生母:卫氏年号:元始〔1——5〕陵墓:康陵〔今省市西北〕十五、谥号:孺子庙号:无帝名:婴辈份:第十一代在位:6——8〔2年〕生卒:5——25〔20岁〕皇考:宣帝子楚孝王嚣子广戚侯勋子广戚侯显子年号:居摄〔6——8〕初始〔8〕附:新〔8——23〕谥号:建兴皇帝帝名:王莽在位:8——23〔15年〕生卒:前45——23〔67岁〕皇考:王曼子年号:始建国〔9——13〕天凤〔14——19〕地皇〔20——23〕更始〔23——25〕谥号:更始皇帝帝名:玄在位:23——25〔2年〕生卒:?——25皇考:子子生母:何氏年号:更始〔23——25〕汉〔25——27〕谥号:王郎中帝名:盆子在位:25——27〔2年〕生卒:10——?年号:建世〔25——27〕东汉〔25——220〕十六、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帝名:秀辈份:第十代在位:25——57〔32年〕生卒:前6——57〔62岁〕皇考:钦子生母:樊娴都年号:建武〔25——56〕中元〔56——57〕陵墓:原陵〔今省孟津县〕十七、谥号:孝明皇帝庙号:显宗帝名:庄辈份:第十一代在位:57——75〔18年〕生卒:28——75〔47岁〕皇考:光武帝第四子生母:阴丽华年号:永平〔58——75〕陵墓:显节陵〔今省市东南〕十八、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帝名:炟辈份:第十二代在位:75——88〔13年〕生卒:58——88〔30岁〕皇考:明帝第五子生母:贾氏年号:建初〔76——84〕元和〔84——87〕章和〔87——88〕陵墓:敬陵〔今省市东南〕十九、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帝名:肇辈份:第十三代在位:88——105〔17年〕生卒:79——105〔26岁〕皇考:章帝第四子生母:梁氏年号:永元〔89——105〕元兴〔105〕陵墓:慎陵〔今省市东〕二十、谥号:殇皇帝庙号:无帝名:隆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5——106〔1年〕生卒:105——106〔1岁〕皇考:和帝子年号:延平〔106〕陵墓:康陵〔在慎陵中〕二十一、谥号:孝安皇帝庙号:恭宗帝名:祜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6——125〔19年〕生卒:94——125〔31岁〕皇考:章帝子清河王庆子生母:左小娥年号:永初〔107——113〕元初〔114——120〕永宁〔120——121〕建光〔121——122〕延光〔122——125〕陵墓:恭陵〔今省市东〕二十二、谥号:北乡侯庙号:无帝名:懿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25〔7个月〕皇考:章帝子济北惠王寿子生卒:?——125二十三、谥号:孝顺皇帝庙号:敬宗帝名:保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25——144〔19年〕生卒:115——144〔29岁〕皇考:安帝子*生母:氏年号:永建〔126——132〕阳嘉〔132——135〕永和〔136——141〕汉安〔142——144〕建康〔144〕陵墓:宪陵〔今省市西〕二十四、谥号:孝冲皇帝庙号:无帝名:炳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4——145〔1年〕生卒:143——145〔2岁〕皇考:顺帝子生母:虞氏年号:**〔145〕陵墓:怀陵〔今省市西〕二十五、谥号:孝质皇帝庙号:无帝名:缵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5——146〔1年〕生卒:138——146〔8岁〕皇考:章帝子千乘贞王抗子乐安夷王宠子渤海王鸿子生母:氏年号:本初〔146〕陵墓:静陵〔今省市东南〕二十六、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帝名:志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46——167〔21年〕生卒:132——167〔35岁〕皇考:章帝子河间孝王开子蠡吾翼子生母:匽明年号:建和〔147——149〕和平〔150〕元嘉〔151——153〕永兴〔153——154〕永寿〔155——158〕延熹〔158——167〕永康〔167〕陵墓:宣陵〔今省市东南〕二十七、谥号:孝灵皇帝庙号:无帝名:宏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68——189〔21年〕生卒:156——189〔33岁〕皇考:章帝解渎亭侯淑子解渎亭侯苌子生母:董氏年号:建宁〔168——172〕熹平〔172——178〕光和〔178——184〕中平〔184——189〕z\0*OFK)~陵墓:文陵〔今省市西北〕二十八、谥号:少帝〔弘农王〕庙号:无帝名:辩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5个月〕生卒:176——190〔14岁〕皇考:灵帝子生母:何氏年号:光熹〔189〕昭宁〔189〕二十九、谥号:孝献皇帝庙号:无帝名:协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220〔31年〕生卒:181——234〔53岁〕皇考:灵帝子生母:王氏年号:永汉〔189〕初平〔190——193〕兴平〔194——195〕**〔196——220〕延康〔220〕陵墓:禅陵〔今省修武县北〕三国世系表三国时的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文帝丕,元帝奂,丕之父操虽未称帝,但丕称帝后追封他为太祖,朝,计操共6帝。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武帝操〔155-220〕    操,字孟德,175年举孝廉,任部尉,后经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196年,操迎汉献帝至,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操公布"屯田令〞,大力开展生产,为以后的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根底,他任人唯贤,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召等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但208年于赤壁败于联军,形成三国局面。操死于220年,时年66岁。死后被追封为太祖。  操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观沧海"我想大家都读过。操也是本人最为崇拜的古人之一,其才远在备之上。文帝丕〔187-226〕  220年称帝,在位7年    丕,操的儿子。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  他继续推行操的恢复和开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死于226年,时年40岁。  明帝睿〔203-238〕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睿,丕的儿子。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屡次打败蜀相诸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国政治开场衰落。他死于239年,时年36岁。  齐王芳〔232-274〕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芳,操的曾,楷的儿子。明帝无子,死后由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芳被废,274年死,时年43岁。  高贵乡公髦〔241-260〕〔254-260〕在位,在位6年  髦,丕,霖的儿子。十四岁即位,260年,被司马昭杀死。时年19岁。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  元帝奂〔246-302〕〔260-265〕在位,在位6年 奂,操,燕王宇的儿子。265年被司马炎所废,被封为留王。死于302年,时年57岁。蜀汉〔公元221年-263年〕,始于昭烈帝备,终于后主禅,共2帝。三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拥有,,荆州等地,后关羽大意失荆州,使蜀汉地域更加狭小。  昭烈帝备〔162-223〕221年称帝,在位3年    备,字玄德,涿县人。小时家境贫寒。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他镇压有功,任牧。后经一系列征战,取荆州,益州,,与,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221年于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  219年,吴蜀江陵一战权夺荆州,关羽败死,备为收复荆州,于221年发动彝陵之战,后被吴将陆逊击败,223年,备死于白帝城,时年62岁。托孤于诸亮。  后主禅〔206-271〕(223-263〕年在位,在位41年    后主禅,备的儿子,为甘夫人所生,223年即位,时年17岁。  禅虽然无能,但在诸亮的辅佐下,蜀汉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开展。诸亮吸取了备的失败教训,采取联吴攻的方针,但诸亮数次伐,均告失败,于234年死于五丈原。后,蜀汉政治腐败,国力日弱,于263年被国所灭。禅被擒到,死于271年,时年65岁。为后人留下"乐不思蜀〞的笑柄。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始于吴大帝权,终于乌程侯皓,共4帝。吴国在三国中拥有地利,依靠长江天险与国抗衡。  吴大帝权〔182-252)222年称帝,在位30年  吴大帝权,字仲谋,父坚,兄,策经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策死,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权制国有术,致使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仲谋〞。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会稽王亮〔243-260〕252年即位,在位6年 会稽王亮,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吴景帝休〔234-264)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吴景帝休,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琳,264年休死,时年30岁。乌程侯皓〔242-283〕264年即位,在位17年  皓,权的子,父和。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两晋帝王世系表西晋帝王世系表西晋〔公元265年-316年〕,始于武帝司马炎,终于愍帝司马邺,共4帝。晋朝统一了全国,但由于皇帝昏庸,只4帝就土崩瓦解。国家又陷于分裂。武帝司马炎〔236-290〕265年称帝,在位26年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265年,司马炎即晋王。逼迫奂禅位,建立晋朝,280年,攻下建业,吴国灭亡,完成了统一事业。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惠帝司马衷〔259-306〕290年即位,在位17年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即位后,无力理政,发生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史称"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怀帝司马炽〔284-264)〔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怀帝,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并无雄才大概。312年,匈奴军进攻,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30岁。愍帝司马邺〔300-317)〔313-316〕在位,在位4年司马邺,晋武帝,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王司马保辅政。匈奴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东晋帝王世系表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北,东晋被裕创立的宋灭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元帝司马睿〔276-322〕317年称帝,在位6年    元帝司马睿,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称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322年即位,在位4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稳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成帝司马衍〔321-342〕325年即位,在位18年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康帝司马岳〔322-344〕342年即位,在位3年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穆帝司马聃〔343-361〕344年即位,在位17年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哀帝司马丕〔341-365〕361年即位,在位5年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废帝司马奕〔342-386〕365-371年在位,在位5年司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  简文帝司马昱〔321-372〕371年即位,在位1年司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1年死,时年53岁。  孝武帝司马曜〔352-396〕372年即位,在位25年孝武帝,简文帝第三子。383年,与前有"淝水之战〞,在安领导下,大败前军。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锋利。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政治腐败。孝武帝死于396年,时年45岁。  安帝司马德宗〔382-418〕396年即位,在位23年安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政治才能,418年,被裕所杀。时年37岁。  恭帝司马德文〔386-421〕〔418-420〕年在位,在位2年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废,421年被杀,时年36岁。东晋南北朝世系表东晋(317-420)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时,江南较为平静,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南逃避乱.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被灭.公元317年,镇守建康,史称东晋.东晋的幅员狭小,根本上处与安定状态,经济文化得以开展.经它和以前的东吴,以后南的宋,齐,梁,历朝的经营,江南繁华起来了,故史称六个王朝为"金粉六朝".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在历时104年中,北方有五胡十六国出现.东晋偏安江南,但乱也不断,民不聊生,其所以如此,主要是东晋皇帝中无一英明之主。东晋(1)元帝司马睿(317-323)(2)明帝司马昭(323-325)(3)成帝司马衍(325-342)(4)康帝司马岳(342-344)(5)穆帝司马聃(344-361)(6)哀帝司马丕(361-365)(7)废帝司马奕(365-371)(8)简文帝司马昱(371-372)(9)考武帝司马曜(372-396)(10)安帝司马德宗(396-403)(11)恭帝司马德文(418-420)南朝公元420年,东晋大将裕即帝位,国号宋,为南朝开场,建都建康,史称宋.宋420-4791武帝裕(420-422)2少帝义符(422-424)3文帝义隆(424-453)太子劭(453)4孝武帝骏(453-464)5前废帝子业(464-465)6明帝彧(465-472)7后废帝昱(472-477)8顺帝准(477-479)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准即帝位,国号齐,定都建康.史称南齐.齐479-5021高帝萧道成(479-482)2武帝萧赜(482-493)3郁林王萧昭业(493-494)4海陵王萧昭文(494)5明帝萧鸾(494-498)6废帝萧宝卷(498-501)7和帝萧宝融(501-502)公元502年,萧衍即帝位,国号梁,定都建康.史称南梁.萧衍在位48年,由于他的失策,导致侯景之乱,使梁朝国土失去大半.557年,梁敬帝萧方智被迫让位与.梁502-5571武帝萧衍(502-549)临贺王萧正德(548-549)2简文帝萧纲(549-551)豫章王萧栋(551-552)武陵王萧纪(552-553)3元帝萧绎(552-554)4敬帝萧方智(555-558)5閺帝萧渊明(555-556)公元557年,霸先即帝位,国号,定都建康.国日益衰弱,其疆域也逐一缩小,公元578年,北周军攻占,朝江北之地尽失.公元589被隋灭.557-5891武帝霸先(557-559)2文帝蒨(559-566)3废帝伯宗(566-568)4宣帝顼(569-582)5后主叔宝(582-589)北朝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为北,完毕了十六国的割乱,使北和南方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为南北朝之开场.北(386-534)1道武帝拓跋珪(386-409)2明元帝拓跋嗣(409-423)3太武帝拓跋焘(423-452)4文成帝拓跋睿(452-465)5献文帝拓跋弘(465-471)6孝文帝元宏(471-499)7宣武帝元恪(499-515)8孝明帝元诩(515-528)9孝庄帝元子攸(528-530)10长广王元晔(530-531)11节闵帝元恭(531)12安定王元朗(531-532)13孝武帝元修(532-534)东孝静帝元善见(534-550)西1文帝元宝炬(535-551)2废帝元钦(551-554)3恭帝拓跋廓(554-557)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篡东自立,国号齐,建都邺〔今县〕,据有今、、各省及西部。初期实力在北周之上,其后诸帝骄淫,宠信小人,终为北周所灭,史称为北齐。共三世六主﹑二十八年。北齐(550-577)神武帝高欢,文襄帝高澄1文宣帝高洋(550-559)2废帝高殷(559-560)3孝昭帝高演(560-561)4武成帝高湛(561-565)5后主高纬(565-576)6幼主高恒(577)公元557年,恭帝禅位于周,宇文觉即天王位(599改称皇帝),建都长安,号周,称北周北周557-5811孝闵帝宇文觉(556-557)2明帝宇文毓(557-560)3武帝宇文邕(560-578)4宣帝宇文赟(578-579)5静帝宇文阐(579-581)隋世系表〔581──618〕〔1〕隋文帝坚─────〔2〕隋炀帝广──────昭───┬──〔3〕隋恭帝侑581~604605~618│617~618│└──〔4〕隋越帝侗618~619───唐灭隋隋亡隋〔公元581——618年〕都城:大兴〔今〕〔1〕隋文帝坚生卒:541——60464岁在位:581.2——604.7开皇〔581.2——600〕仁寿〔601——604〕被广所杀次子〔2〕隋炀帝广生卒:569——618.350岁在位:604.7——618.3大业〔605——618.3〕被于文化及勒死〔3〕隋恭王侑〔4〕隋越帝侗生卒:605——61915岁生卒:?——619.5在位:617.11——618.5在位:618.5——619.4义宁〔617.11——618.5〕皇泰〔618.5——619.4〕禅位于唐,次年被杀为王世充废之,次月被杀唐灭隋隋亡唐朝皇帝世系表唐朝皇帝世系表唐朝和武周618年—907年武周之前的唐朝618年—690年庙号谥号统治时间年号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渊618年-626年武德618年-626年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世民627年-649年贞观627年-649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治650年-683年永徽650年-655年显庆656年-661年龙朔661年-663年麟德664年-665年干封666年-668年总章668年-670年咸亨670年-674年上元674年-676年仪凤676年-679年调露679年-680年永隆680年-681年开耀681年-682年永淳682年-683年弘道683年中宗(为武后所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显684年,(以及705年-710年)嗣圣684年睿宗(为武后所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旦684年,(以及710年-712年)文明684年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84年-705年光宅684年垂拱685年-688年永昌689年载初690年武周(690年-705年)则天大圣皇帝武曌684年-705年天授690年-692年如意692年长寿692年-694年延载694年证圣695年天册万岁695年-696年万岁登封696年万岁通天696年-697年神功697年圣历698年-700年久视700年大足701年长安701年-704年唐朝复辟705年—907年中宗(重祚)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显(见684年,)705年-710年神龙705年-707年景龙707年-710年少帝重茂710年唐隆710年睿宗(重祚)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旦(见684年,)710年-712年景云710年-711年太极712年延和712年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隆基712年-756年先天712年-713年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亨756年-762年至德756年-758年干元758年-760年上元760年-761年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豫762年-779年宝应762年-763年广德763年-764年永泰765年-766年大历766年-779年德宗神武孝文皇帝适780年-805年建中780年-783年兴元784年贞元785年-805年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诵805年永贞805年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纯806年-820年元和806年-820年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恒821年-824年长庆821年-824年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湛824年-826年宝历824年-826年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昂826年-840年宝历826年大和827年-835年开成836年-840年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炎840年-846年会昌841年-846年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忱846年-859年大中847年-859年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漼859年-873年大中859年咸通860年-873年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儇873年-888年咸通873年-874年干符874年-879年广明880年-881年中和881年-885年光启885年-888年文德888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晔888年-904年龙纪889年大顺890年-891年景福892年-893年干宁894年-898年光化898年-901年天复901年-904年天佑904年哀帝昭宣光烈哀孝皇帝柷904年-907年天佑904年-907年柷原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嗣源改谥曰昭宣光烈五代十国帝王世系表五代十国〔公元九○七年~公元九六○年〕是指自公元九○七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起,至公元九六○年匡胤代周建立北宋止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北方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于此同时,中国南方和地区先后有前蜀、后蜀、吴、闽、楚、南唐、荆南、南汉、吴越、北汉等十个并存的政权,史称十国。后梁帝王世系表后梁〔公元九○七年~公元九二三年〕:公元九○七年朱温废唐自立,国号梁,都汴〔今〕,史称后梁、朱梁。公元九二三年为后唐所灭。历三帝,国存一七年。一世帝朱温〔公元八五二年~公元九一二年〕  朱温,父朱诚,母王氏。公元九○七年朱温废柷自立,国号梁,都汴〔今〕,在位六年。公元九○七年被其子朱友珪所杀,终年六一岁。庙号太祖,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年号:开平元年〔公元九○七年〕~开平五年〔公元九一一年〕乾化元年〔公元九一一年〕~乾化二年〔公元九一二年〕二世帝朱友珪〔?~公元九一三年〕  朱友珪,朱温第三子,母原为妓女。公元九一二年杀其父朱温自立,次年被其弟朱友贞废为庶人,并被杀。史称郢王。年号:凤历元年〔公元九一三年〕三世帝朱友贞〔公元八八八年~公元九二三年〕  朱友贞,朱温第四子,母氏。公元九一三年以讨逆为名,杀兄即位,在位一一年。公元九二三年自杀,终年三六岁。谥号末帝。后梁亡。年号:乾化三年〔公元九一三年〕~乾化五年〔公元九一五年〕贞明元年〔公元九一五年〕~贞明七年〔公元九二一年〕龙德元年〔公元九二一年〕~龙德三年〔公元九二三年〕后唐帝王世系表后唐〔公元九二三年~公元九三六年〕:公元九二三年存勖在州〔今大名县〕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灭梁后迁都。公元九三六年为后晋所灭。历四帝,国存一四年。一世帝存勖〔公元八八五年~公元九二六年〕  存勖,父克用,母氏。公元九二三年在州〔今大名县〕称帝,国号唐,在位四年。公元九二六年为部下所杀,终年四二岁。庙号庄宗,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年号:同光元年〔公元九二三年〕~同光四年〔公元九二六年〕二世帝嗣源〔公元八六七年~公元九三三年〕  嗣源,克用养子,父电〔"新五代史"曰霓〕,母氏。公元九二六年即位,在位八年。公元九三三年受惊而亡,终年六七岁。庙号明宗,谥号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年号: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天成五年〔公元九三○年〕长兴元年〔公元九三○年〕~长兴四年〔公元九三三年〕三世帝从厚〔公元九一四年~公元九三四年〕  从厚,嗣源第三子,母夏氏。公元九三三年即位,次年被从珂部下所杀,终年二一岁。谥号闵帝。年号:应顺元年〔公元九三四年〕四世帝从珂〔公元八八五年~公元九三六年〕  从珂,嗣源养子,生父姓王,母氏。公元九三四年即位,在位三年。公元九三六年后唐为石敬瑭联合契丹所灭,从珂自焚而死,终年五二岁。史称末帝。后唐亡。年号:清泰元年〔公元九三四年〕~清泰三年〔公元九三六年〕后晋帝王世系表后晋〔公元九三六年~公元九四六年〕:公元九三六年沙陀族石敬瑭联合契丹灭后唐称帝,国号晋,都汴〔今〕,史称后晋。公元九四六年为契丹所灭。历二帝,国存一一年。一世帝石敬瑭〔公元八九二年~公元九四二年〕  石敬瑭,嗣源的女婿,父石绍雍,母何氏。公元九三六年在称帝,次年迁都汴,国号晋,在位七年。公元九四二年病死,终年五一岁。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年号:天福元年〔公元九三六年〕~天福七年〔公元九四二年〕二世帝石重贵〔公元九一四年~公元九六.四年〕  石重贵,石敬瑭之侄,父石敬儒,母安氏。公元九四二年即位,在位五年。公元九四六年为契丹所俘,后晋亡。
本文档为【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wdggjmm
从事建筑施工管理与质量安全、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格式:doc
大小:149KB
软件:Word
页数:55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2-02-18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