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上下真题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上下真题

举报
开通vip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上下真题2018年下半年(2019年1月面试)小学数学《分与合》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123【辩论题目解析】1.讲一下数的分化与组合采用情景导入法。【参照答案】出示课件,复习旧知。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师:那大家也仍旧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拟)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上下真题
2018年下半年(2019年1月面试)小学数学《分与合》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123【辩论题目解析】1.讲一下数的分化与组合采用情景导入法。【参照答案】出示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复习旧知。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师:那大家也仍旧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拟)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2.你认为你讲的内容,为学生此后的学习打下怎样的基础?【参照答案】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此后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确立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认识数学的用处和领会学习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小学数学《圆的面积》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2.怎样求圆的面积呢?(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5(1)引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能够转变成长方形面积,那么是否能够将圆转变成已学的图形呢?实验操作: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一试看,是否能够将圆转变成为长方形。(3)动画展示:把圆分红4份、8份,然后拼图。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它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②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靠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靠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6得出结论:问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靠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怎样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问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再次展示动画。【辩论题目解析】1.简单说一说引导学生学习圆的面积?【参照答案】本节课主若是激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促使正迁移,实现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比如新课一开始,便可围绕“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引导学生回想已学过的一般图形的面积的含义,促使对圆面积观点的理解。同时,再引导学生回首从前研究的多边形面积时,我们是采取怎样的办法,将多边形转变为已学的图形来求面积,为学生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思维策略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是否也能够把圆转变为已学的图形呢?”,后续的教学便理所应当,瓜熟蒂落,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合作沟通,进而抽象归纳归纳出圆的面积公式。2.对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学中的哪一种思想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参照答案】转变、极限的思想方法。7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8【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经过提问,再出示报刊、网络中出现的扇形统计图,引入新课《扇形统计图》。(二)探索新知出示我国陆地各样地形散布情况的扇形统计图。提问:察看这幅扇形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信息?组织学生前后桌四人结成学习小组共同议论,要求学生在议论过程中做好笔记,选好讲话代表,规定5分钟后,全班沟通议论结果。在议论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身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并维持讲堂秩序,后提问小组代表议论结果。预设1:整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预设2:每个扇形分别表示各样地形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预设3:山地占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追问:你是怎样比较各样地形面积大小的?引导学生回答能够根据每一块地形面积的扇形大小进行比较,也能够根据每一种地形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进行比较。提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扇形统计图用圆表示总数量,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的数量;扇形统计图的数据表示的是每个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而不是一个详细的数量。因此,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的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问:已知我国陆地总面积大概是960万平方千米,用计算器算出每种地形的面积,填入大屏幕出示的表格。9【辩论题目解析】1.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参照答案】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作用: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样数量的多少。拆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结起来。10作用:折线统计图不只能够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作用:经过扇形统计图能够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怎样设计探究扇形统计图的?【参照答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我利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新课,惹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出示我国陆地各样地形散布情况的扇形统计图,经过察看和各个地形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设置小组议论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想法表达出来,进而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11小学数学《圆的周长》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利用多媒体显示小熊和小狗分别在圆形和正方形跑道上赛跑,大家猜一猜最后谁跑的行程远?追问:到底谁跑的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二)新知探索1.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12首先猜测: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察看这些圆,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其次再让学生疏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经过测量,汇报。学生察看数据,经过对照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归纳。进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2.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再介绍π的读写法。最后联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三)讲堂练习对于上例中的圆和正方形的跑道,谁的周长长呢?(四)小结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大家在学习中认知了周长并学会了计算圆的周长。回家计算周长为30πcm的圆桌,直径为多少?【板书设计】【辩论题目解析】1.圆的周长C=2πr,这个π是怎样获得的?【参照答案】分组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多次试验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经过测量,汇报,计算学生察看数据,经过对照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π表示。2.本节课你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为什么?【参照答案】本节课主要经过启迪、引导,让学生在实际察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议论、考证,在合作与沟通中剖析,推理进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合学生知识水平,多借助实物演示,并经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围绕教学重难点运用了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详细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作沟通,探究知识的意识。13小学数学《地点》广州省广州市2018年5月也考了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全班有40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讲话,不叫出你们的名字,你们能帮我想想要怎样表示才能既简单又正确吗?学生畅所欲言,议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今天持续在前面学习过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学习《地点》。(二)生成新知(1)谁能描绘出××同学详细坐的地点?14有的学生用从前学过的前后左右的方法描绘同学的地点,也有的同学用第几行第几列或第几列第几行来表述。老师都赐予肯定。如果老师用第3列第4行来表示××同学的地点,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地点吗?(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地点。(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先指名说说,然后同桌互相提问互相说。能够采用不同的问法来练习。同学互相评论。(3)教师教学写法:××同学的地点在第3列第4行,我们能够这样表示:(3,4)。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地点吗?(学生把自己的地点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同学互相评论。师生活动:(1)方才大家确定一个同学的地点,用了几个数据?(2个)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次序不同,那么表示的地点也就不同。(让学生领会地点的相对性。)(三)应用新知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正确地点。指名说出同学的名字,其他同学在簿本上写出正确地点并集体校正。(3)同座位互相说某同学名字,对方写出地点;或说出某一地点,让同学说出是哪位同学?发散思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需要确定地点,说说它们确定地点的方法。(四)小结作业小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感觉自己掌握的情况怎样?学生自由表达,自由评论。教师最后总结。作业:察看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板书设计】【辩论题目解析】1.你认为这节课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参照答案】【重点】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地点。【难点】能够在详细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地点。2.《数学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论要关注些什么?【参照答案】对数学学习的评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成立信心。15小学数学《分数乘法》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1:老师家里有3口人,每人吃9个饺子,一共吃了几个饺子?师生互动:先帮助学生回首加法、乘法算式的解法和意义16师生活动: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说说想法后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一个整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17(四)小结作业小结: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自己编一道对于分数乘法的题目并运算。【板书设计】【辩论题目解析】1.教材开始安排“几个相同分数相加是多少”的例子的意图是什么?【参照答案】本例实际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分数加法计算等已有知识经验在分数乘整数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教学中尤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推导,理解算理。2.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参照答案】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18小学数学《平均分》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19(一)导入新课用课件展示分糖的场景: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能够吗?“把6块糖果分红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着手分一分,分完此后小组内沟通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怎么分最公正。引出课题平均分。(二)探究新知1.认识平均分(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沟通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预设1:1,1,4预设2:1,2,3预设3:2,2,2(2)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一种分法?为什么?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知识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2.平均分方法师:我们刚把6块糖果平均分红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如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红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议论,分一分。议论分派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突出分橘子时“应当每份同样多”。学生着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同样的。(三)稳固提高1.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红了()份。2.把10盒酸奶平均分红2份,每份()盒。(四)讲堂小结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辩论题目解析】1.你是怎么理解平均分的,你感觉你的成功之处在哪?【参照答案】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在讲堂上我是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分糖果情境,并放手让学生试着分一分,说一说,这样能够让学生经过对照更清楚地认识平均分的含义。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获得课本中展示的三种分糖果的结果,根绝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直接分红同样多的三份。为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能够安排小组合作活动,比一比哪组分糖果的方法多。2.本节课你是怎样解说“平均分”的观点的?【参照答案】教学时我采用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描绘的教学方法,准备好生活中常有的相同的小物品,让学生疏组在讲堂上展开活动,着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觉和体验。20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考题回首题目根源1月6日下午河南省开封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比的基本性质2.内容:3.基本要求:要有板书;试讲十分钟左右;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辩论题目1.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2.请你表达一下怎样把小数之间的比化成简单的整数比?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21(一)引入新课复习比的观点,以及两个数的比还能够写成什么样的形式。比方6:8。并引导学生思考通常进行约分、通分是运用了分数的性质,那么比是不是也拥有同样的性质呢?引出新课。(二)探索新知1.比的基本性质。提问:我们往常进行约分、通分,是运用了分数的什么性质?这一性质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预设: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被除数在分数中相当于分子,除数在分数中相当于分母,因此推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追问1: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猜想一下,会不会存在近似商不变这样的规律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导入中的例子进行议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及比值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预设:6÷8=(6×2)÷(8×2)=12÷166:8=(6×2):(8×2)=12:166÷8=(6÷2)÷(8÷2)=3÷46:8=(6÷2):(8÷2)=3:4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让学生类比刚才的探究过程,接下来思考用比和分数的关系,运用方才的研究方法,对照规律进行再一次的探索。进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2.化简比的方法。①让学生解决:求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预设1:第一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5:10。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前项、后项同时除以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预设2:第二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80:120。同样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前项、后项同时除以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②化简比1/6:2/90.75:2提问:怎样才能化为最简整数比?根据的是什么?预设:将分数化成整数,然后进行化简。追问:如果前项、后项出现了小数怎么办?当化简的比不是整数比时,应当怎么办?预设:将小数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三)讲堂练习问题:小亮身高155cm,小红身高1m,两个人的身高比是多少?提问:若前后项带有不同单位的比,应当怎样化简?(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课后相应练习题。22【板书设计】比的基本性质6÷8=(6×2)÷(8×2)=12÷16练习:6:8=(6×2):(8×2)=12:166÷8=(6÷2)÷(8÷2)=3÷46:8=(6÷2):(8÷2)=3:4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辩论题目解析】1.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参照答案】在教学中,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法,回首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新课教学环节,我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引入实际生活实例,更好的惹起学生的兴趣。在解说比的基本性质环节,我运用小组议论的方法,目的是调换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讲堂还给学生,真实体现学生是讲堂的主人。2.请你表达一下怎样把小数之间的比化成简单的整数比?【参照答案】小数之间的比要先把小数化成整数,再进行计算,最后结果是两个数为互质数。如:0.25:0.4,0.25有两位小数,0.4有一位小数,两者化为整数的话,要同时乘以100才能够,(0.25×100):(0.4×100)=25:40=5:8。23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考题回首题目根源1月6日下午河南省开封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长方体的认识2.内容:3.基本要求:请在十分钟内达成试讲内容。引导学生经过察看掌握长方体的有关特点。教学中要有师生间的沟通互动。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合的板书设计。辩论题目1.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2.这节课采用的何种导入方法?24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有很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的课件,如床垫、魔方、铅笔盒等。提问学生都是什么图形。趁势引入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探索新知活动一将课件中展示的图形抽象为数学图形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也画在自己的底底稿上,接着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请个别同学回答,总结后板书明确面、棱和极点。活动二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达成长方体和正方体极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再请小组代表讲话,教师总结并板书。活动三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三)讲堂练习出示若干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看看哪几个面能组成长方体。(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首:长方体的认识。课后作业: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找一找它们的极点、面和棱。【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极点:练习:面:棱:【辩论题目解析】1.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参照答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的面、棱、极点等特点,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认识长方体棱的特点以及其和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成立立体的空间观点。2.这节课采用的何种导入方法?【参照答案】多媒体导入,出示有很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的课件,如床垫、魔方、铅笔盒等。提问学生都是什么图形。经过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快进入讲堂。然后趁势引入课题——《长方体的认识》。25小学数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考题回首题目根源1月6日下午辽宁省铁岭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用字母表示数2.内容:3.基本要求:要有板书;试讲十分钟左右;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生感觉用字母表示数的便捷性。辩论题目1.怎样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与生活的亲密联系?2.用字母能够表示什么样的数?用字母表示数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26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黑板展示CCTV-1,提问:大家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然后引出数学中也有近似的用字母表示数,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二)生成原理1.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纪。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纪,并集体达成表格。提出质疑:这些式子中,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纪。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洁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纪吗?小组沟通议论,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用“小红”来代替小红的年纪,也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此时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数。学生可能用n+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纪,n+30表示爸爸的年纪。也有的同学用a代表小红的年纪,a+30来表示爸爸的年纪。(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提问:大家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短又方便。察看这些式子中的n,a都表示小红的年纪。可否用其他字母表示?2.巧妙设疑,引发思考提出疑问:这些字母能够表示哪些数?思考一下能表示200吗?(要求小组分组议论,汇报展示)师生总结:这里的字母能表示从1开始的自然数,可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数,不能表示200,因为人不可能活到200岁。也就是说用字母表示数,在特定的情况下,字母表示的数量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比方年纪。提问:思考n+30,a+30表示什么?师生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只能够表示数,还能够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问:如果用a表示小红的年纪,当a=11时,爸爸的年纪是多少?(三)应用原理回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宽,提问:若是长方形的宽为3cm,怎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自主达成,列式汇报,用a来表示长方形的长,面积为3a。)强调学生乘号简写的注意事项。(四)小结作业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课后作业:在生活中找一些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27【板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辩论题目解析】1.怎样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参照答案】我在导入环节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启迪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字母来表示不确定的数,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课题。而且在整个教授过程中以小红和爸爸的年纪这样的生活情境来解说课程,让学生真实领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紧接着在深入原理环节我出示了书本的例题,清晰用字母表示数的便捷。最后在应用原理环节,我设置了用字母来表示长方形面积这样的习题,进一步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与生活的亲密联系。2.用字母能够表示什么样的数?用字母表示数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参照答案】用字母能够表示确定的数也能够表示变化的数。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特殊值下手,借助表格剖析,由特殊到一般,由个体到整体地察看、剖析问题,进而发现规律,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般的结论,体现的是抽象的数学思想。28小学数学《分数除法》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29【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情境:淘气家来了客人。淘气拿出4张同样大小的饼来招待客人,如果每2张一份,能分几份?如果每1张一份,能分几份?要求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圆片分一分,列式计算后汇报结果,并提问:为什么使用除法?预设学生回答:4÷2=2(份);4÷1=4(份);表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追问:那每1/2张一份,能分几份?每1/3张一份,又能分几份?要求学生着手分一分,圈一圈,再列式计算,并说明算式的含义。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师生活动:鼓励学生勇敢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式。教师巡视,认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时指导;达成的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剖析得出:有4张饼,每1/2张一份,每张饼都能够分红2个1/2张,4张饼共有8个1/2张,获得8份,30【辩论题目解析】1.本节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参照答案】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导学教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纯真地依靠模拟与记忆,着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鉴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31用“导学教学法”,充散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着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2.说说本节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前后联系?【参照答案】第一学段,学生借助直观,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生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三单元学习了分数乘法与倒数的有关知识;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分数除法。本节课则重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一般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是分数除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六年级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会安排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问题。这样的安排,分别了教学难点,突出了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过程,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32小学数学《千克的认识》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33(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那么比较重的物品怎样进行计量呢?引出千克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出示一个秤砣和两包盐,让学生猜一猜是一个秤砣重,仍是两包盐重?引发学生的争议,来称一称。2.称一称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分别称一称你们桌面上的秤砣和两包盐这两样东西,认真察看指针变化,记着它们的质量。结论:1千克=1000克3.感觉1千克提问:下面,请每位同学拿起两包盐,把两包盐放在手上,闭上眼睛衡量一下,静静地感受1千克有多重,把它记在脑子里。(全体学生静静衡量两包盐)4.理解1千克提问:这里有几样东西,你们来掂一掂,估测一下,有没有1千克?是比1千克重,仍是比1千克轻?仍是刚才1千克?(学生衡量汇报,适入选择考证。)5.感觉几千克提问: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掂一掂自己带来的书包,看看和衡量1千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三)稳固提高1.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大概是1千克。2.在括号内填上“〉”、“〈”或“=”。2千克()2000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2500克()3千克(四)小结作业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在生活中找一找什么物体用千克表示。【板书设计】千克的认识1千克=1000克34【辩论题目解析】1.“数”与“量”的关系和区别?【参照答案】“数”是表述“量”的语言文字符号,它是主观人为规定的,是能够任意改变的。“量”是客观事物的大小、范围、程度等,它是客观实在,是无法用意志任意改变的。同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数字和胸怀单位来表达。比如:长度是一米的物体,能够表示为:1米、10分米、100厘米、0.001千米等。2.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参照答案】【知识与技术】在详细生活情境中,感觉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成立1千克的观点,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克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量物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克,感觉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沟通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根据教学设计简单阐述讲课中怎样实现教学目的。352018年上半年小学数学《平移》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36【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对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二)生成新知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察看,感觉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察看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解说观点:认识平移的距离。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沟通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沟通。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感觉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方才同学们在小组内沟通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进行汇报沟通,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能够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论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数法预设: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2)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沟通。先让学生独立达成,再组织沟通,教师巡视。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联合学生的讲话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能够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三)应用新知达成教材中的“试一试”。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视,认识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合指导。37组织汇报。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极点,找出每个极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结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四)小结作业小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平移的现象?【板书设计】【辩论题目解析】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怎样引导同学们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参照答案】1.动向体现平移过程,理解移动几格的意思。在平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产生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的格数理解成两个图形中间的空格格数。教学中能够经过课件动向的展示平移过程,使学生经过察看,认识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分表示什么意思;也能够利用实物模型,按平移的要求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平移的过程是整个图形按照要求进行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而不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方格数。2.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发展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能力。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能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第三、连点成形。2.教材中为什么要采用方格图?【参照答案】方格图是学生学习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的重要工具,方格图上一条条水平和竖直的线,为学生成立方位感、感觉距离提供有力的参照,是发展学生空间观点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这里的方格图不只是能够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数据提示,以便成功地发现规律,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成立形的表象,帮助学生成立空间观点。方格图发挥了测量标准的重要作用,除了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计算方法,更加学生理解和感觉图形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方格图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使学生有了“做”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只是收获了知识,也积累了测量的意识和方法,发展了空间观点。38小学数学《地点》山西太原市2019年1月5日也考了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全班有40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讲话,不叫出你们的名字,你们能帮我想想要怎样表示才能既简单又正确吗?学生畅所欲言,议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今天持续在前面学习过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学习《地点》。(二)生成新知39谁能描绘出××同学详细坐的地点?有的学生用从前学过的前后左右的方法描绘同学的地点,也有的同学用第几行第几列或第几列第几行来表述。老师都赐予肯定。如果老师用第3列第4行来表示××同学的地点,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地点吗?(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地点。(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先指名说说,然后同桌互相提问互相说。能够采用不同的问法来练习。同学互相评论。(3)教师教学写法:××同学的地点在第3列第4行,我们能够这样表示:(3,4)。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地点吗?(学生把自己的地点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同学互相评论.师生活动:(1)方才大家确定一个同学的地点,用了几个数据?(2个)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次序不同,那么表示的地点也就不同。(让学生领会地点的相对性。)(三)应用新知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正确地点。指名说出同学的名字,其他同学在簿本上写出正确地点并集体校正。(3)同座位互相说某同学名字,对方写出地点;或说出某一地点,让同学说出是哪位同学?(4)发散思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需要确定地点,说说它们确定地点的方法。(四)小结作业小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感觉自己掌握的情况怎样?学生自由表达,自由评论。教师最后总结。作业:察看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板书设计】40【辩论题目解析】1.你认为这节课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参照答案】【重点】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地点。【难点】能够在详细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地点。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论要关注些什么?【参照答案】对数学学习的评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成立信心。41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一、考题回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421.复习旧知(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①一枝铅笔长18()。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④教室地面约长8()。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2.导入新课揭露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行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初步成立1千米的观点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可否详细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2.进一步成立1千米的表象(1)联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3.实际感觉1千米(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认真察看一下。(此环节也能够在课前达成)(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概是1分15秒。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居心人。(三)稳固新知1.填一填43(四)小结作业1.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辩论题目解析】1.说说你是怎样帮助学生成立1千米的长度观点。【参照答案】充分运用操场跑道,引导学生根据跑道1圈的长度推导出1000米的长度,进而认识1000米=1千米。让学生说说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几个200米或几个500米等,帮助学生认识1千米。2.“数”与“量”的关系和区别?【参照答案】“数”是表述“量”的语言文字符号,它是主观人为规定的,是能够任意改变的。“量”是客观事物的大小、范围、程度等,它是客观实在,是无法用意志任意改变的。同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数字和胸怀单位来表达。比如:一米长的量,能够表示为:1米、10分米、100厘米、0.001千米。44
本文档为【小学数学面试试讲上下真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蜜雪冰花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44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4-03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