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独二胎政策放开

单独二胎政策放开

举报
开通vip

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单独二胎政策放开 单独二孩政策逐步放开民众“反应平淡”,为何未现预期“婴儿潮”, 预期与现实差距大 影响有待观察 ,,,,年,,月,,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 研究认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

单独二胎政策放开
单独二胎政策放开 单独二孩政策逐步放开民众“反应平淡”,为何未现预期“婴儿潮”, 预期与现实差距大 影响有待观察 ,,,,年,,月,,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决定》,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 研究认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生育政策实施之初,国家卫计委曾预计,每年将新增人口,,,万。然而,这一预期却遭遇了“冷淡”的现实。在国家卫计委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监督局监察专员赵延配确认,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以后,提出生育二孩申请家庭只有,,多万,“这确实和预期有一些差距”。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目前,实行的单独两孩政策有一个总体评价,“开局良好,运行平稳”。由于政策实施的时间比较短,对于生育水平的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和评估。 不敢、不愿、纠结 想要“二孩”不容易 ——不敢生。“生活的压力太大,生得起,养不起~”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孩子出生到上学、再到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保守估计也得几十万元,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不用说别的,就以现在的男生娶妻为例,房子、车子,哪样不得‘啃老’,这一个孩子,就够我们操心的了。” ——不愿生。生活观念的变化,也是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再生二孩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孩子就已经够操心的了,怀孕开始,定期的孕检、产检让人疲于奔命。孩儿出生之后,要照看孩子,生病后忙着跑医院、找大夫,心力交瘁。”山东烟台的王先生说,“有这一个孩子就已经足够了,我们对她的爱,她不必和别人分享。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独生子女,也过得很好。”许多朋友还选择做“丁克”,“过二人世界,也是一种选择。” ——纠结“要不要生”。作为满足二胎生育政策,却暂时没有提出申请的南昌市民万欣觉得自己对于生不生二胎“很犹豫”,再养一个孩子太累了。 “带孩子是个大问题,父母年事已高,请保姆又不放心,实在令人纠结。”“毕竟要生孩子的话,还是希望优生优育,要是不能给孩子最好的,就很难下定决心生下来。” 民众反应平淡 专家称消除“后顾之忧”是关键 有些夫妇有了政策以后,也不急于生了,这也是一个方面。政策有滞后性,至少到第二年、第三年才能看到整体生育水平是否有一个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民间对这一政策既欢迎又“纠结”,另一方面,则是官方对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谨慎。国家卫计委近日对外公布,“普遍放开二胎的问题,现在确实没有一个时间表。” 目前,青年人承受的家庭、工作以及社会压力都比较大,生活成本高,生养孩子的成本更高。“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做前提,人们往往不会选择生二胎。这既是许多人的理性判断,也是面对社会现状的无奈选择。” 纯依靠放开“单独二孩”政策来提高生育率并不现实。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户籍制度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配套与公众的现实期待有较大差距,使人们难以消除后顾之忧,因此,虽然对“单独二孩”有所期待,但又很纠结 疑虑1:愿意生吗, 疑虑2:养得起吗, “奶粉贵、看病贵、入托贵、择校贵、买房贵”是一些人是否生二胎犹豫的原因。疑虑3:划得来吗, 有人说,我们这代人已经太累了,再生两个孩子,养而不教,教而不善,结果是害人(孩子)害己,实在划不来。 全国每个家庭平均想要生1.86个孩子 城乡生育意愿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上世纪80年代差距较大,现在基本持平。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的生育意愿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平均生育意愿在1.7—1.8个孩子。 单独两孩新政只是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影响1:生育率显著回升 生育率如果长期低于1.8,或长期在1.5—1.6水平上徘徊,不利于人口的均衡发展。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高达7左右,人口增长率高达2.5%。上世纪90年代初,总和生育率下降到2.1以下,目前已降至1.5—1.6。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将使我国总和生育率有相对显著地回升,虽然今后几年回升可能比较快,最高点可能超过1.8,但累计效应释放后,生育率会波动在1.6—1.7左右。 影响2:老龄化程度降低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说,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2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4.3%,2030年将达25%左右,预计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达到4.4亿左右的峰值,约占总人口的1/3。调整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到2030年将使老龄化水平从24.1%下降到23.8%,到2050年从34.1%下降到32.8%,到2100年从39.6%下降到34.3%。 影响3:出生人口性别趋衡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1994年以来一直高于115,2004年高达121.2,2009年以来有所下降,2012年仍高达117.7。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多生是达到出生人口性别平衡的唯一手段。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未必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但一定能使其下降。 影响4:劳动年龄人口增加 “单独二胎”政策放开,未来15年,劳动力总规模将每年多出2800万,到2050年劳动力规模减少幅度将相差3个百分点。如果生育政策不变,我国每年减少有效劳动力供给811万;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后,每年减少760万左右。这将大大缓解我国未来劳动力的供需失衡。尤其是我国劳动力规模大幅度下降的拐点将出现在2025至2030年前后,当前调整生育政策正是时候。 影响5:家庭发展能力提升 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减,从1982年的4.43人降至2010年的3.10人。独居老人家庭比例有所升高。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出现一些“失独家庭”特殊困难家庭。家庭的婚姻、生育、养老等传统功能有所弱化,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说,“单独两孩”从政策上终止了“421”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子女教育。 影响6:对公共资源造成一定压力 一是加剧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竞争。总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资源环境分配的竞争性。二是基层计生服务管理能力面临考验。三是公共服务、管理和保障亟须跟 上。新政实施后,三五年可见到效果,出生人口增长将对医院、幼儿园、学校等公共资源造成一定压力。浙江湖州某妇幼保健院院长对在当地调研的乔晓春说,“大量高危人群集中生育,我们医院承受不了。此外,孕前免费优生检查的数量急剧上升,也给医院带来困难。” 影响7:生育势能释放后产生波动 “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新政后,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家庭都面临选择:生,还是不生,什么时间生,60后、70后和80后人群的态度差异很大。”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所所长杨成钢说,相关部门应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大起大落的波动。计划要二胎的家庭要避免扎堆生育,以免给将来的入托、入学及就业造成拥挤。压抑了很长时间的生育势能,在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后释放,肯定会在政策调整后的2—3年内产生出生堆积现象。”原新认为,采取渐进、微调、各省不同步的方式,可以避免出现大范围、大规模的出生堆积。 当前,我国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穆光宗说,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看,生育是一种预期有回报的投资行为。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古有明训。“单独两孩”可以让一些家庭规避独生子女的很多风险;对国家来说,有利于遏制少子老龄化、性别比失衡和人力资源短缺等不良趋势。 随着“单独两孩”政策的推出,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部分人认为这一政策将加剧女性就业难问题——有些单位倾向于不招刚毕业女学生或跳槽的未育女性。一名企业高管私下表示:“就怕一来就接连生两个,搁哪个公司也受不了。” “比如过去一方是独生子女,超生了但没上户口;过去生一孩但被要求做了绝育手术的,现在的政策怎么样界定,肯定还有很多新问题、新难题需要明晰和回应。”研究人口经济学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生育政策的调整肯定会让社会付出一些利益成本,但新政策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前后衔接、配套跟进,需要周全妥善的政策设计,避免造成新矛盾。 为什么现在出台这项政策 王培安介绍,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生育水平稳中趋降。我国总和生育率目前为1.5—1.6,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快速减少。二是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2012年比上年减少345万人;2023年以后,年均将减少约800万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7提高到1/4。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近20年来一直在高位徘徊,2012年仍高达117.7。三是家庭规模持续缩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户均3.1人,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减少0.34人。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独居老人的比例提高。四是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 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指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当前,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是否意味着计划生育放松了 王培安介绍,此次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不是一个突兀的决策,而是我国生育政策动态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章节”,生育政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完善的,生育间隔政策也在调整。目前,19个省市已取消硬性的生育间隔规定,北京、河南等7省市也“变相”放开生育间隔。稳妥扎实有序地实施单独两孩政策,避免出现“独二代家庭”,即父母、子女二代人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理论上不会出现“421”家庭,而是出现“422”家庭。当然,实际情况取决于夫妻生育意愿,丁克家庭还会出现“420”结构。 王培安说,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自2008年以来,原计生委就启动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准备工作,组织开展了深入的调研论证。通过“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终期评估、“千村生育率调查”、“150个县独生子女婚育状况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0—9岁低龄人口基础信息核查,利用教育、公安、统计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开展比对和校验等,对我国人口总量和结构、生育现状及人口变动趋势有了比较客观、准确的判断和估计。经反复研究论证,逐步形成了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思路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专题汇报,作出明确指示。今年两会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卫计委深化相关研究论证,并进一步征求各相关部门和各地的意见。经过反复酝酿,党中央作出了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决定。 王培安提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不等于放松计划生育工作。当前,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要继续给予奖励扶助;对违法生育的,要依法依纪予以处理。 单独的条件是什么 王培安介绍,单独两孩政策适用于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这次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由各地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修订地方条例或作出规定,依法组织实施。卫计委将做好调研指导工作。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但是,各地启动实施的时间不宜间隔得太长。 当夫妇俩的户籍所在省份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人大常委会作出了专门规定,允许单独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就可以按程序申请再生育了。如果夫妇俩的户口不在同一个省(区、市),只要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允许单独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就可在那里申请再生育。 为什么不全面放开两孩政策 王培安说,卫计委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如果现阶段就实施普遍两孩政策,短期内将引起出生人口大幅波动,出现较严重的出生堆积,给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看,将形成周期性出生人口波动,总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峰值推迟到来。 如果“同放二孩”,在放开后的头几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可能会超过4.4,2027年总人口达到第一个峰值15.15亿,2044年达到15.35亿,随后开始下降。如果“分放二孩”,妇女总和生育率也将回升到3左右,2027年达到第一个峰值15.08亿,2045年达到第二个峰值15.14亿。 粮食供应能否承受 王培安说,从全国来看,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总量不是太大,再加上单独两孩政策由各省(市、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启动时间。由于各地人口发展形势、工作基础有一定的差别,准备情况各不相同,各地启动实施政策会有时间差,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增长的问题。 王培安认为,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规划,均是以2020年总人口14.3亿人、2033年前后总人口峰值15亿左右作为基数制定的。据预测,政策调整后,全国每年出生人口不会有大的增加,到2020年总人口将明显低于14.3亿,峰值总人口也将大大低于15亿。另外,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近几年出生人口会有所增加,但仅相当于2000年前后的出生人口规模。 2011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对北京市“单独家庭”(即一对夫妻中有一个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做了一项关于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一个孩子的“单独”家庭想生二孩的,城市家庭为59%,农村家庭占68%,平均64%左右。 “许多人认为中国人还是很喜欢要孩子的,如果政策允许,会生两个甚至更多。然而,调查中我们发现,符合生二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家庭占1/3,这部分家庭中,选择生二胎的只有10%。” 2011年,社科院人口所在江苏城乡的一项调查表明,生育政策已不再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首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随着城镇化加快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村夫妻现在也未必愿意生3个。”该课题负责人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郑真真认为,城市年轻人普遍晚婚晚育,加之抚养成本的增加,更不愿多生子女。 我国当前人口现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全年出生1635万人,死亡966万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2.10‰、7.15‰和4.95‰。2011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达到3.8亿的峰值,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达到1.1亿的“小高峰”,之后趋于减少。育龄妇女结构的变化,加上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口死亡率上升的影响,将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200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0.33%,2010年为13.26,,2013年总量突破2亿人。“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800万人以上。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94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高于115,2004年高达121.20。2009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下降,但仍严重偏离正常范围,2012年仍高达117.7。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51.3%。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后,你愿意生二胎吗,如果你想生二胎,大孩子不愿意怎么办,随着北京等地“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单独二胎”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单独二胎”涉及教育的几个话题。 追问一:学前教育问题怎么解决, 2007年,16.1万“金猪宝宝”的出生猝不及防地把北京带入了一个生育高峰;2008年,17万“奥运宝宝”应声落地;之后几年的新生儿数量逐年增长,直到2012年“龙宝宝”的数量更是达到了22万。 这个生育高峰不仅出现在北京,我国人口专家指出,从2008年开始我国出现的第四个人口生育高峰期,将会持续十几年。虽然专家预测了生育高峰的到来,但是整个社会却似乎没有为高峰做好准备。 据统计:“金猪宝宝”之后的3年里,北京大概出生了46万名新生儿,而2010年全市各类登记在册的幼儿园总数为1266所,只能接受22.6万名适龄儿童。仅学位上的缺口就有一半,同时,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也是巨大的。 有些家长甚至说:“入托难,难于上大学。”在北京无论是公立园还是私立园招生季都大大提前了,有的甚至提前到了前一年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单独二胎”后入园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为此,国务院于2010年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计划,开始着手解决这一情况。2013年三年计划完美收官,下一个三年计划已经在酝酿之中。 据了解,国家在准备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的计划过程中,将会重点考虑“单独二胎”政策。由于国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后,20多个省也陆续放开“单独二胎”政策,这势必会带来入园需求的急剧增加,从而重新形成“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国每年将新增100万幼儿。 基于此,教育部将把扩大资源的总量作为二期发展的首要任务。 追问二:抚养成本会更高吗, “生两个孩子,互相照顾,学会分享和有爱。而且,孩子长大后,养老的压力也会减小。”今年30岁的独生子女张女士说,她现在考虑的是孩子的抚养成本问题,要认真考虑是否多生一个孩子。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仲高表示,在发达地区的费用会偏高,这种情况下大城市意愿生二胎的会比中小城市的少。 其实,现在的孩子已不是放养型的,都是“精养”,随着经济成本增加,加上孩子从小就要面临各种竞争,父母对于养孩子的焦虑度也变高,心理承受能力也要很好。某网站曾对“单独家庭”做了一项生育意愿的调查,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生育两孩。而在问及不愿意生两孩的受访者原因时,“经济成本太高”是主要因素,占56.16%。此外,“太累太辛苦”占16.64%,“工作太忙没时间”占9.01%,生一个就够了、独身主义及其他分别占不到10%。社会学家徐安琪的调研报告《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显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达到25万元;到子女上大学再读研,则高达48万元。“与其多生一个降低生活质量,还不如好好培养女儿呢。”一位满足生二胎条件的父亲如是说。 话说回来,家长们要是狠心的话,其实小时候让孩子体验一下“穷”的滋昧未必不好。在孩子成长初期培养他有爱心、乐于助人、正直善良、勤俭节约的品质,会使他受益终身,成为蕴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取之不尽的资本。所以,并不是说养孩子就一定要花费多少的钱才能养好的。 追问三:人口增长后学校等公共服务够用吗, “单独二胎”政策在对家庭提出经济成本考验的同时,也向社会提出了成本考验。据悉,此次“单独二胎”政策开放后,将主要影响拥有城镇户籍的“单独”夫妇。于是有专家估算,如果2015年全国城乡统一放开“单独二胎”,则每年多出生的人口将比现在增加100万人左右,到2050年,总人口将为13.85亿,比现行生育率至少增加5000万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资源环境分配的竞争性。”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如是说。 “现在的公立幼儿园多难进啊,报纸上不是经常写家长们半夜搬着板凳去排队吗,私立的每月最少也得两三千吧。‘单独二胎’放开后,人口数量无疑是增长的,那以后的学校岂不是更难上了。”经历过给大女儿豆豆找幼儿园的“切肤之痛”,家长孔琳对于要二胎最大的担心就是以后上学的问题。“钱啊、精力啊,这些都还好说,家长努努力、咬咬牙可以对付过去,但是学校、医院这些公共服务资源,就必须由政府来解决。” 面对总人口数量增加给公共服务资源带来的挑战,相关方面的专家也纷纷呼吁:“要做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应对准备。假如在一定区域内,符合‘单独二胎’的人较多,而生育意愿又很强烈,就会使相应公共资源呈现短缺局面。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基数不大的小城市或县城,公共资源保障的弹性很小,再加上资源原本就不足,出生人口哪怕增加不多,幼托、 幼保、幼教机构等公共服务就难以满足。”其中一位专家用了形象的比喻:“‘单独二胎’政策一旦确定,这就要求各地公共服务随之跟进。假如客人到了才垒灶,就会有人饿肚子。” 追问四:“单独二胎”放开后大孩子该怎么教育, 与很多家长美好的愿望不同的是,家中老大似乎并不欢迎老二的到来,有的当场大哭起来,一个9岁小男孩竟然“放言”只要父母敢再生小宝宝他就马上离家出走。当家长们耐心询问大孩们为什么这么排斥再有个弟弟或者妹妹时,他们给出的理由无非就是担心有了弟弟或者妹妹之后,父母不再像从前一样疼爱自己。还有的大孩担心自己的玩具和零食会被弟弟妹妹瓜分。 据早教专家介绍,在生二胎之前,切勿忽视大孩子的感受,否则等生下来之后,有的是爸爸妈妈头疼的事儿。首先,父母应该明白,对第一个孩子而言,从出生开始,孩子一直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核心,已经习惯家长围着自己转。逐渐孩子心中积累了一种“家长只能对我一个好,我是唯一的,对别人好就是不爱我”等错误概念,内心会产生自己的爱被夺走的感受。因此对于孩子内心产生失落感,家长要表示理解和接纳。 其次,不要在大孩不听话的时候用再生小宝宝的话威胁他(她)。有条件的话应刻意多带大孩到跟他(她)年龄相仿的、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家中去玩,让他(她)感受到拥有兄弟姐妹也不会失去父母的关爱。一定要帮助大孩子重新建立家庭角色认知,要让他(她)有一种潜意识的自豪,因为要当哥哥或者姐姐了,未来的那个小屁孩将归他来指挥,逐渐培养孩子包容、接纳、关心和照顾别人的情感。 最后,很多家长生二胎的最大目的就是害怕独生子女孤独,希望两个孩子将来能有个照应,但如果不创造条件让两个孩子接触交往,又缺少正确的引导,那就失去培养孩子间相互关爱的机会。所以,不管如何忙、如何累,一定要让两个孩子一起生活,经历过最初的鸡飞狗跳之后,家长会发现,大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能助父母一臂之力。 此外,专家特别提醒,比较是家长教育大忌。家中有了两个孩子,不用再借用别人家的孩子了,现成的两个孩子就可以比较了。于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看姐姐多乖呀,哪像你这么调皮捣蛋。 ”“姐姐考了个100分,要是你以后也能这样就好了。 ”“你是姐姐呀,应该给弟弟做个好榜样,不能挑食,你看弟弟吃得多香。 ” 专家告诫父母,“比”是最伤人的利器,更是滋生嫉妒的温床。家长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宝贝,父母应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的独特优势,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而一旦出现冲突也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在公平的基础上让两个孩子自己处理问题,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和小朋友交往,更能培养两个孩子深厚的亲情。 追问五:70后和80后生二胎需注意什么, 专家建议,如果准备生二胎,一定要在怀孕前看医生,就像过去结婚前要做婚检,怀孕前要做产前的检查,医生给你检查完身体,认为你没有任何怀孕的禁忌症,他就告诉你,指导你应该怎么怀一个健康的宝宝。如果你现在有一些不适合怀孕疾病的话,应该及时治疗调整。 第二,是剖宫产的问题。中国的剖宫产率太高了,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这里面既有医方的问题,很大程度也有患方的问题,有些也是人为的原因。剖宫产的这些人,必须住一个星期才能走,如果是自然分娩的话,可能住一两天就走了,这样床位资源就够了。另外,如果第一胎做过剖宫产的,这些年来发现,有剖宫产史的人生二胎,有时候胎盘会正好覆盖在原来剖宫产的切口上,在斑痕那儿种植,然后第二次形成斑痕的裂开、大出血、胎盘种植,这些合并症也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准备生二胎,建议一定不要人为地选择剖宫产,如果你前面有过剖宫产,一定要让医生给你做好评价。 追问六:学区房问题能改善么, 根据国家新出台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而这一办法无意中却带红了学区房的生意。如今,学区房的房价一升再升,甚至被戏称为是“房子中的战斗机”。 有机构预计,二胎放开以后,预计2014年将有27%-39%的增量城镇婴儿,而单独二胎开放后,能带来约9%-21%的增量城镇婴儿。这意味对住房、学区房的巨大需求。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再要一个孩子,从而给本来就不太均衡的教育资源再加上一个沉重的负担。 所谓的“名校”就那么多,大家又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区房的火爆也就在所难免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再是过往形容高考的比喻,而是抢破头也要争一个名校学区房的万千家长的写照。 专家建议,其实没有必要非要将孩子送进进“名校”、“名园”就读。未来随着教育均衡的不断推进,不同学校间的教育质量不会存在太大的差距,没有必要太过担心。况且,所谓的“名校”、“名园”也未必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去处。 因此,学区房的火爆,有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出在家长自己身上,只有不盲目地追求学区房,才能真正有效地缓解上学难和学区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 “单独二胎”放开 还需做好政策配套 人口需要“质”的发展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有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可以说,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启动“单独二胎”新政,实现人口“质”的发展、人口结构“质”的调整,不仅顺应民众的期盼,更可为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持续的动力。 全国应统一行动,不要各地“单独约定”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不仅仅是对民意的回应,更是目前社会形势的需要。但是,在时间表上却不应该给地方过多的裁量权。不能让各地在时间上也“单独约定”。无论生活在哪个地区,单独家庭的生育需求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比如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可能这种愿望虽然也很强烈,可是他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孩子今后的教育、婚嫁都是考量的因素。而对于消费档次不高的地方来说,这无疑会是利好的消息。但是,如果在“单独二胎”的好政策面前,不能做到全国一盘棋的话,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新旧政策妥善衔接,配套措施需及时跟进 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影响。受访专家普遍表示,“单独二胎”放开后,新旧政策如何衔接,配置政策如何跟进,这些问题更需要周全考虑。另外,要做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应对准备。引导育龄夫妇合理安排生育计划,做好包括产科床位配备、人员储备和培训等在内的相关配套工作,尽量减轻在公共服务领域带来的压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封志明指出,除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外,应尽快确立国家人口战略目标,为未来20年至30年做准备。 “单独放开二胎”这项改革的好处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完善家庭人口结构,在政策层面上体现了“家庭友好”的思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家庭细胞的健康程度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和谐、稳定和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上百万失独家庭更是挑战着社会的人道主义底线,他们的幸福安康、养老送终成为巨大的社会难题。 在中西方的生育文化中,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被称为“合适之家”。单独放开二胎满足了部分单独家庭希望生育两个孩子的愿望,所以这项改革契合了民意,体现了民情,保护了民权,对于重建人口结构更为健康的主流家庭形态具有助推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胎化的风险。 二是有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遏制人口萎缩的态势,强化人口优化的力量。对于宏观人口发展来说,单独放开二胎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一定程度上修复被破坏的人口结构,促进我国人口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人口结构决定人口功能,结构性人口问题比规模性人口问题更为深刻。 其实,这项政策就是现在推出,时间也不算早。对于很多大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他们已经失去了适龄生育的机遇期,成为事实上的风险家庭、脆弱家庭。“单独”放开二胎是针对部分人群采取的有限改革。一胎化政策的家庭风险和社会风险都非常之大,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单独放开二胎不是改革的终极目标,而是一个过渡性方案。 我们也不能高估政策部分放开的人口增加效应。并非所有单独家庭都愿意生育两个孩子。生育决策已经到了生育成本约束型的发展阶段,生育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大大提高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2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下降到1.18,即便考虑到数据水分因素,这10年平均也不过是1.4左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总和生育率更是远远低于政策生育率,只有0.7左右,属于超低生育率。已婚年轻人口的意愿生育率和实际生育率都在下降,甚至低于政策生育率。大城市新生独生子女家庭普遍抚养压力大,仅仅放开不足以提振适度生育率,从长远看,国家需要将家庭部分抚养成本外部化和福利化以降低单独或者双独家庭的生育负担,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单独放开二胎”的改革是谨慎的改革,我国处在持续的低生育率状态中已经多年,为未来的人口亏损、人口萎缩、人口负债、人力短缺、人口结构失衡、独子老龄化甚至无后老龄 化埋下了伏笔。所以生育政策的调整和放开是一方面,生育文化的重建和发展是另一方面——我国倡导优化生育——适龄、适时、适量的生育,改变中国已经掉入“超低生育率陷阱”的事实。 改革的策略是小步快进,全国一盘棋统筹进行,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先行试点,城乡联动,推广紧随。优化人口发展应该成为我国人口生育政策改革的战略性取向。为此要放权地方,还权于民;重建健康家庭,完善人口结构;淡化人口的行政控制,强化人口的发展优化,创造人口发展公正的社会环境,为优化人口提供人文关怀、优质服务和制度保障。 为什么我国计生政策要调整, 顾宝昌:我们过去的人口形势告一段落,将来要进入一个新的人口形势,我们将要面临新的人口挑战,现行生育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面临的是一个生育率长期走低、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城市化比例越来越高、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的状态。 历史上,我国人口有增长快速的阶段,但因战争、饥荒、灾难等因素,生得多死得也多,并没有出现过低生育期。中国在长期低生育率和如何应对人口方面缺乏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这样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在是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现在对于小康问题的讨论,没有涉及人口问题。但如果没有了人口作为基础,所有关于小康社会的讨论基本上都是空谈。 我们现在迫切要来应对这些空前未有的人口挑战。假如我们连生育政策都不能动,我们的思想定式还在原来的控制人口的范围之内,就不可能解脱出来,面对新的人口挑战。 当前我们面临最大人口问题是什么, 郭志刚:现在人口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总人口的失控,而是老龄化问题严重。一般观点认为,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我们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六普”)的数据发现,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接近9%。 近20年来几乎所有的全国人口调查均反映出中国的生育率处于1.3~1.5之间非常低的水平。六普统计出来的全国生育率只有1.18。以前我们老是担心生育率会反弹,事实证明,反弹没出现,老龄化却提前到来了。 虽然目前从数据上看,中国劳动年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如果一直保 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今天这些作为主要劳动力的50后、60后、70后和80后在40年内从劳动年龄进入老龄,中国将会面临多么严峻的社会问题。 允许单独二胎政策会产生哪些影响, 李建民:生育政策调整主要是为了缓解未来的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近期的影响可能看不出来,但从长远来看,等20年之后这些人成长为新的劳动力,可以使我们劳动力的供给不至于突然下降。同时,老年抚养比也会下降,养老负担也会减轻。 从根本上来说,独生子女政策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制定这个政策时考虑的是当时中国人口的国情、人口增长压力,但是现在中国人口发生很大变化,中国的经济社会也比三十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应该把生育的权利还给老百姓。如果坚持目前的生育政策,将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危害,人口发展本身也具有不可持续性,这个风险本身也很大。 其实,放开之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大家能不能生这么多孩子目前还是未知数,现在大家普遍担心的是政策调整之后短时间内会有大量孩子出生,我觉得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陆杰华:短期之内对于真正缓解人口老龄化、老年抚养比等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放开“单独二胎”覆盖的人群并不是很多,但是如果享受政策的人都在短期之内“扎堆”生孩子,有可能会造成人口堆积,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比如明年后年人口可能会明显增长,将来这些孩子长大后上学等公共资源的配置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也是能分批分年份的。 允许“单独”家庭生育二胎会不会导致人口失控, 王广州:我认为,允许单独家庭生育二胎,对人口总量的影响非常有限,一是因为目前单独家庭中处在育龄期中的人的数量比较少;二是因为这些人里面已经有一些人生了二胎;三是这些单独家庭里面包括双独,他们按目前的生育政策本来就可以再生一胎。所以说放开单独家庭的生育限制不会给出生人口数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们研究结果认为,全面放开二胎,如果大家真的扎堆生孩子,可能会造成一些冲击, 但我认为分步实施放开二胎政策具有可行性,比如按照地区、年龄逐步放开等方法可以分散可能出现的集中生育。全国目前放开单独家庭生育二胎没有多大的风险,分步实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也具有可行性。 翟振武:放开单独二胎政策的影响都有个过程,对出生规模影响有限,预估将达到每年100-200万,生育率会有一定回升,以中国人口基数来看,对总人口的影响非常微小。 生育政策对缓解老龄化和调整人口结构能起到多大作用, 陆杰华:目前我国处于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阶段,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调整生育政策应对老龄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靠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去解决生育率的提高并不是长久之计。生育政策调整以后如果大家都按照政策执行,对于人口红利持续的延长,对个体来说可以增加其养老资源。 李建民:人口结构调整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移民引进大量年轻劳动力,这不太可能,那就只能靠提高生育率。生育率的提高不可能改变现在的老龄化水平,但是可以改变未来的老龄化水平。 生育政策将来会如何调整,有可能完全取消计生政策吗, 李建民:“单独二胎”影响力非常有限,单独放开迈出这一步之后,恐怕离全面放开也不远了,今后的调整步伐会更快一些,可能超过大家的预期。 计划生育慢慢地会从国家计划变为家庭计划,不需要国家再有一个具体数量的规定,由家庭自由自主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生育孩子,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平均每个家庭要的孩子数量并不多,就是1-2个孩子。多数人要两个孩子,想要3-4个孩子的家庭很少。经济负担是一方面,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具体什么时间能取消生育政策还需要看第一次放开后的效果,我估计用不了几年,最多5-10年。 陆杰华:我认为,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只是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发展的第一步。再过5-10年可能会调整为城乡普遍可以生二胎,不再区分单双独。 下一步政策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对于政策的评估、效果。但是如果在第一步调整的过程中 出现一些新问题,比如说政策出来之后怎么去认定,会不会形成钻政策漏洞等等问题,都可能会对第二步的政策调整时间点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我们放开“单独”、全面放开二胎这两步政策完全走完,生育率并没有达到实际期待的那样增长,而是还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那我们可能会采取新的政策,甚至走向鼓励生育。 目前是生育政策调整的最好时机吗,今后生育政策再调整将依据什么, 李建民:其实2000年生育率就已经很低了,原来有一种说法是把第四次生育高峰错过之后再调整生育政策,但第四次生育高峰生育率 并不是很高,和之前的几次相比差得很远。 现在还是在人口政策调整的“窗口期”,但是5年前应该更好一些,那时我们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陆杰华:下一步政策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对于政策的评估、效果。但是如果在第一步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新问题,比如说政策出来之后怎么去认定,会不会形成钻政策漏洞等问题,都可能会对第二步的政策调整的时间点产生一定影响。 再往后的调整时间会更长一点,如何调整还要根据人口变化。 对教育的影响 在市场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需求千变万化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而协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当然,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已不可能再通过指令性计划或隶属关系而直接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而是通过宏观政策来调节教育的发展。因此,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表现为确立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协调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学校布局。所谓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个教育发展中必须予以重点关注、重点资助和扶持的方面。这个问题市场是不能解决的,学校更是无能为力,必须依赖于国家(政府)的控制和干预,因为只有国家拥有高效资源动员手段(税收、赤字、货币发行等),才能为它所确立的重点来大规模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提供物质保证。而学校、企业、市场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却不具备这种能力。这一点对于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问题很多,而教育资源又十分短缺,更需要充分地发挥国家的控制和干预作用,以集中必要的资源来扶植和资助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随着“单独二胎”一批出台的政策消息中,有一条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显示未来可能会放开大学自主招生的限制,实际上这并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和保证。所谓教育发展的规模、 速度和学校布局,说到底就是办多少学校、办什么学校、在哪里办学以及招生多少的问题。这也是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和各个学校去解决的,而必须更多地依赖于国家的控制和干预。这一是由于国家较之具体学校更了解和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全局的需要,便于统筹兼顾;二是国家可以运用手中掌握的教育拨款手段实施直接调节,如通过增加或减少对某类学校或某些专业的拨款,扩大或限制该类学校和专业的招生;通过教育投资方面的倾斜政策,资助边远或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以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别和调整学校的地区布局结构等。政府应该针对新生儿出台保障教育的相关规定和条例。政府可采用行政命令、行政规定或下达指令性计划等对教育供求进行直接干预,这被视为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办学准入标准,规范广告宣传,规定中小学生按地域就近入学等规制,防止学校为争生源而无序竞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限制投资者的办学行为。如举办民办学校有对举办者的身份限制,对办学条件“资金”师资等要求,对私人举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严格的控制。政府对学校的招生广告建立审查制度,防止学校利用信息优势误导和欺骗社会公众。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按区域划定学校的招生范围,保证学生就近入学,使生源合理分配。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政府也应该特别关注到所有适龄儿童。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过度使用行政手段会抑制个人和教育机构的积极性,政府应该更多的依靠法律手段对教育供求进行调控,这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订和执行相关的教育法规,对教育供求进行影响和调节。政府对教育供求的管理从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转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教育立法。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许多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以保障教育竞争人数有增多时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在单独二胎开放后,政府应该更加重视解决教育市场(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既要依靠市场本身的力量,又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依靠教育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教育的卖方向买方提供担保(包括质量担保等);购买教育产品与服务的保险(包括责任险);价格显示;教育市场的交易双方订立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由于单纯依靠市场并不能完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必须尽其所能参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解决教育方面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有四种:首先,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教育卖方向买方提供真实的、更多的信息。由于卖方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会隐藏信息甚至故意向买方提供虚假信息,政府此举可使高等教育买方获取真实的、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合理的消费决策。其次,政府对信息优势方利用信息优势进行不公平交易和不公平竞争的行为进行足够的处罚。所谓足够的处罚,是指行为人不能从施行不公平交易和不公平竞争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会遭到损失。再次,对教育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资格进行审查。 政府实施这条措施的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定市场交易主体从事市场交易的资格标准,任何主体要进入市场交易,就必须达到政府所规定的标准;另一方面对已进入市场交易的主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从而使已进入市场交易的交易主体必须始终遵循政府所规定的标准。最后,政府搜寻并向市场提供某些方面的信息。政府是教育市场的重要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对于政府的供应结构与需求结构及数量等应向社会发布,以免造成交易双方信息上的不对称。
本文档为【单独二胎政策放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7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27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