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彊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礼仪

新彊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礼仪

举报
开通vip

新彊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礼仪新彊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礼仪 篇一: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1 教学目的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道我国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别具风情的民族艺术。 3(知道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4(培养学生收集社会资料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几个主要少数民族节日,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和歌婆节。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及其传说的资料。 2(动...

新彊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礼仪
新彊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礼仪 篇一: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1 教学目的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道我国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别具风情的民族艺术。 3(知道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4(培养学生收集社会资料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几个主要少数民族节日,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和歌婆节。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及其传说的资料。 2(动画《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1 3. 少数民族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猜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再继续播放几个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阿里朗》下载 《爱我中华》下载 《青藏高原》等。让学生猜,看谁猜得最多。并请猜对的同学谈谈对这个民族还有多少了解, 师问:谁还会唱其他民族的歌曲, 学生回答并演唱。 二、讲授新课。 1、师问:刚才同学们对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有了些了解,那你们对这些民族的节日习俗有哪些了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少数民族的节日和习俗。首先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 师问:试说出几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蒙古族、傣族、壮族、彝族、白族、纳西族、维吾尔族、回族??引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有着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板书: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形形色色的 2 节日习俗”。 演示动画《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观看 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课文中列举了哪些少数民族的什么节日习俗,举行这些节日有什么意义, 指名回答(板书:那达慕大会、泼水节、歌婆节、火把节、开斋节??)观看图片或动画,深化认识。 每出示一个场面,就让学生先说出画面的内容,再判断: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什么节日习俗。 看了录像(或幻灯),大家觉得这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有趣吗,(有趣)喜欢不喜欢参加这样的节日盛会,(喜欢)蒙族小布和与同学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全班齐读“小布和的话”。 小结:是啊,这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令人神往~,、授课文第二部分“泼水节和歌婆节”,学生轻读第二部分,思考傣族的泼水节和壮族的歌婆节各在什么时候,怎样进行的。 读后再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指名读泼水节的故事。 小结:这个故事很有趣,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傣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同学们想了解壮族歌婆节的起源传说吗, 教师讲刘三姐的故事。 3 指名学生讲课前准备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传说。 三、 反馈巩固。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同学们知道了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举行这些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何意义, 指名回答后,齐读“既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友谊和融合,又繁荣了经济”。 四、 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少数民族有形形色色的节日,这些节目既增进了友谊,又繁荣了经济,而且懂得了这些习俗都起源于美好的神话传说,表达劳动人民的美好的心愿。今后我们有机会可以去参加他们的节日盛会,我相信,少数民族的人民一定会热情地欢迎我们的。 我希望同学们今后多看些有关民族风情之类的书籍、电视、电影等,更多地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资料,讲给大家听。 附板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 第三课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扩展资料 火把节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举行,流行于云南、四 4 川的部分地区,是彝族、白族、傈僳族。纳西族等的盛大节日。 清晨,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男的穿绣花的开襟短衣,下穿宽裤脚的长裤,头顶留着一绺儿头发,叫“天菩萨”,有耳戴红色或黄色耳珠,用青布或蓝布缠头,并在前额扎成长锥形的“英雄结”,以示英武。女子穿镶边绣花的上衣和五彩缤纷的“百褶港裙”,戴一双耳环,领口别着银排花,头顶着一块布或用头巾缠头。男女都披着被毯,服饰板有特色。白天人们饮酒庆贺,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活动。 夜晚,人们都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举行青火晚会,燃起千百支火把游行,人们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幸福昌盛。火把在田野游动,照亮山坡,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青年男子吹起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边弹边舞,姑娘们也合拍跳起优美的舞步,拍掌跳转,节奏强烈而情绪欢快。被称为“阿西跳月”的这种民族舞蹈,有时一直进行到天明。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各民族都有众多的说法,不过有一种颇为流行。相传在唐朝开元年间云南被划成六个地区,即“六诏”,分别由六个诏王统治。其中,以蒙会诏诏王皮罗阁的势力最大,他时时刻刻想吞并其他五诏,称霸南疆。有一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六诏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在蒙舍诏召开。五个诏王应皮罗阁之邀如期到会。夜晚,六个诏王在一 5 座松木结构的楼上举行宴会,众人酒酣之时,皮罗阁借故溜下楼,命令早已埋伏好的士兵点火焚楼,没过多久,楼毁人亡。六诏之一的造贩诏王之妻慈善夫人得知此事后悲痛至极。她亲自燃点松明为丈夫召魂。不久,在皮罗阁的大兵围攻之下,慈善夫人自杀身亡。以后,云南各族人民为纪念这位坚贞不屈的慈善夫人,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五这一天都要点燃火把,举办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洗澡节 洗澡节是藏族人独特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初秋举行,节期为7大。藏语称之为“嘎玛堆巴”。 每到金风送爽、秋色宜人的时节,藏家男女老少,便兴高采烈地背关帐篷、衣服、卡垫,拿着青稞酒、酥油茶、糕点饼干,离开城镇,来到拉萨河畔,搭起帐篷。争相下水,兴致勃勃地游泳、嬉戏、洗刷。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宇托?云旦贡布的名医,他以高超的医术治好了许多人的疾病。后来,宇托去世了,成了神仙,为了继续给人们治病,他托梦给大家,让人们在弃山星(金星)出现的时候去河里洗澡,可以祛除病痛。人们便年年照样去做了。而金星的出现恰恰标志看季节的变化,所以洗澡节选在了初秋。另外,洗澡节选在初秋,有利于身体健康。因为在西藏,只初秋时节的河水才清澈,水流才适中。加上高原上日照时间长,每到下午,河水温度上升,正适宜洗澡。 6 这时的河水还具有甘、凉、清、软、不损喉、不伤腹的优点。 在洗澡节期间,人们不但把家里所有的被褥、衣服等都拿到河里洗刷干净,而且尽情地玩乐,豪饮畅谈,载歌载舞。青年男女则双双对对地在河边溪畔、林中树下谈情说爱,演奏着一曲曲醉人心脾的爱情乐章。 朝鲜族老人节 老人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各地区过节时间不同,生活在黑龙江省的朝鲜族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在每年八月十五举行。过节这一天,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都由晚辈给戴上大红花,接受全村人的祝福。身着节日民族服装的男女,依偎在老人身边,与老人共享天伦之乐。这一天,还要举行踩跳板、荡秋干、打球、摔跤等活动,人们尽情地唱歌、跳舞,把一切欢乐都带给老人们。节日期间,有老人的家庭还要备制“麻格里”(一种米酒)、打糕、冷面、狗肉和大酱汤等食品,以示对老人一生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谢。 泼水节 (傣历六月十五日)泼水节是傣族同胞的节日,傣历六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并进行拜佛、祭祖和赛龙舟等活动。 传说很久以前,在傣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凶恶残暴的魔王。他法术神妙,水淹、火烧不死,刀剑不入。他独霸一方, 7 胡作非为,傣家百姓遭受了无穷的苦难。 魔王又是一个好色之徒,抢来美女11人做他妻子。她们个个都恨死了他。一天,魔王又抢来了一个更加漂亮的姑娘。这姑娘聪明机智,内心恨透了这个魔王,可表面上却若无其事。 在傣历六月的一天夜里,她趁魔王高兴的时候,就假意奉承道:“大王,水火刀剑都伤不了你,将来你永远活着该多好啊~”魔王听后得意忘形,不觉泄露了天机:“我只告诉您一个人,您可千万不能讲给别人知道。我不怕水火刀剑,只怕我头上的头发,如拔下我头上的一根头发,勒住找的脖子,那时我就完了。” 篇二:维吾尔族的节日礼仪民俗 维吾尔族的节日礼仪民俗 维吾尔族的节日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努吾若孜节”、“巴拉提节”、“都瓦节”、“冒路德节”等。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伊斯兰教,都是按回历计算的。回历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因此按公历计算,每一个节日的时间并不固定,有时在冬季,也有时在夏季。 1(肉孜节:肉孜节,也叫开斋节,它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第9月是颂降天启“古兰经”经文之月,是一年12个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个成年 8 穆斯林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吃喝、房事等。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月为准。封斋的天数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斋期满后,节日的凌晨,人们淋浴盛装,聚集在礼拜寺举行规模盛大的礼拜。随节日礼拜的结束,从高高的唤礼塔上“纳各拉”鼓和哨纳声骤然而起,人们走出礼拜大殿自发的踏着欢快的乐曲声,跳起“萨玛”舞,彼此握手道贺。一般维吾尔族妇女不参加聚礼。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如馓子、民族式点心、糖果、干果、水果等。人们身着节日新装走亲访友,路途相逢要相互拜年祝贺。在肉孜节期间民间有各种游艺活动,“巴扎”即市场非常热闹。 关于肉孜节的起源,维吾尔民间有这样一个宗教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次闹灾荒,孩子们由于饥饿啼哭不止。母亲们无奈,把拳头大小的卵石放进锅里煮,哄孩子们说:“妈妈给你们做‘兄古提麻克’(一种饭食,用玉米面做成,形状像窝窝头,水煮,吃时带汤)吃”并不时地用木棍戳一戳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相信还没有熟,还太硬不能吃,需要耐心等待。一次又一次,孩子们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了,闹着非要吃不可。母亲们没办法,只好揭开锅盖还想用木棍戳给孩子们看。不料,木棍竟然戳了进去。母亲们很惊奇,仔细一瞧,原来锅里煮的卵石都变成了可以用来充饥的“恰玛古”(即蔓菁)。人们相信这是神灵为了拯救他们而显示的奇迹。 9 人们奔走相告,彼此祝贺得救,载歌载舞,以各种娱乐的方式欢庆,感谢真主的恩典。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以同样的方式纪念,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2(库尔邦节:库尔邦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举行。“库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献物”或“血祭”,学术界意译“宰牲节”。库尔邦节像肉孜节一样对维吾尔族来说是一个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节日前人们准备各种年货的同时预先买好作为“献牲”的牲畜。家境稍好一点的家庭都要宰一只羊(宰牛、宰驼均可),节日当天早晨,人们首先进行沐浴“大净”,然后洁衣盛装到较大的清真寺,参加聚礼。节日礼拜结束后,人们直接上麻扎尔(墓地)为亡故的先人祈祷,并把坟头上的枯木拔去,栽根新枝,这叫作“换哈达”。人们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宰羊。宰杀的牲畜肉不能出卖,但可以给穷苦人“施舍”一部分,剩余的用来招待客人。节日期间首先要给长辈拜年,然后和亲朋好友相互登门贺节拜年,每家餐布单上摆满各种节日食品,共餐同饮,吹拉弹唱,大家一起娱乐。这个节日一般要欢度三天。关于库尔拜节的起源,民间流传着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传说:据说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安拉(即真主),“启示”他宰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作祭礼,以试他的虔诚。先知易卜拉欣醒来后将梦境告诉了儿子,伊斯玛仪欣然同意受宰,以此表示对真主安拉的忠诚和顺从。当 10 先知易卜拉欣遵循安拉之命把儿子带至米纳小正要举刀宰杀时,安拉又命天神送来一只公羊代替,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阴历12月10日,此后,阿拉伯人为了纪念安拉的显灵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诚,每年此日杀牲血祭,相沿成习。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继承了这一风俗,并将伊斯兰教历(即回历)的12月10日定为“库尔邦节”。 3(努吾若孜节:努吾若孜节也叫“撒拉哈特曼节”。“努吾若孜”一词是波斯语借词,表示“春雨日”,“春天的第一天”,即波斯古太阴历每年3月21日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突厥语系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它从古代流传至今,它的内容是辞旧迎新,希望春天能带来吉祥幸福。在过节这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每一个村落的所有人集体做“库节”即“努吾若孜饭”(几家人一起做的也有)共同享受新年的喜悦。做“库节”一般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加大米、小麦等7种谷物在大锅里熬成粥,以表示年年富足有余。此外,节日里,还举行各种传统的民间活动,比如,把一个男人打扮成“努吾若孜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后,便脱掉棉衣,给他穿上单衣迎接春天的到来,同时还举行麦西热甫、赛马、叼羊、拔河、摔跤、野游、唱歌、赛歌、猜谜语、荡秋千、作游戏等各种娱乐活动。到了晚上,年青人带着火把,唱着“努吾艺孜歌”挨家挨户的祝福,节日一般持续三天,过节后开始春耕播种。至今很多地方的维吾 11 尔族仍在过此节日,尤其最近5、6年以来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民间越来越重视这古老的节日,举办规模宏大的努吾若孜节文艺晚会,使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4(巴拉提节:巴拉提节是维吾尔族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民间也叫“油葫芦节”,多在“肉孜节”前45天举行。在伊斯兰教历8月15日,在巴拉提之夜诵经、礼拜、祈求安拉恩赐、赦免。节日期间不举行会礼,不互相拜年,最大特征是通宵念经,炸油饼,到墓地祭祀祖先。晚上,各家都将油葫芦拴在一根杆上,聚在一起高唱“巴拉提歌”,并点燃后任其落地,大家群起用脚踏碎此油葫芦,表示消灾灭祸。现在大城市里已见不到过此节日的维吾尔人,在农村可以见到。 5(都瓦节:都瓦节,也叫“超度孽鬼节”,一般在各自的家里请一些宗教人士和亲朋友好一起念经祈祷,最后到墓地为死去的亲人祷告。此节日规模不大,在喀什、和田等地过此节日,类似汉族的清明节。 6(冒路德节:冒路德节,又叫圣纪节。每年回历三月二十日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日而举行的节日。伊斯兰教徒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功德,在他诞生的那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演变为伊斯兰教的节日。这个节日多由清真寺毛拉主持。节日当天,虔诚的穆斯林纷纷到清真寺礼拜,听阿訇们念经,赞颂圣祖穆罕默德的功绩。还有些人把阿訇和周围的邻居请到家里举行小形的 12 聚会,并准备油饼,糖果和水果等食物,正中间放一个盘子,盘子里放一些洒了香水的棉花,阿訇边念经边对着棉花吹气,最后参加仪式的每一个人拿起一小团棉花闻一闻,便放进口袋里。临走时还拿上一点糖果,回家后分给家里人吃。 篇三:少数民族礼仪 第九章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及港澳台地区礼仪 本章学习目标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及港澳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饮食、起居、节庆、婚姻、礼仪、禁忌等方面形成了各具本民族特点的习惯。接待好各民族客人和港澳台地区的同胞,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旅游接待与交际中,应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礼俗和各种禁忌。 第一节蒙古族 一、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人口约480万。使用蒙古语,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的蒙古文。蒙古族人多信仰喇嘛教。蒙古族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也从事半农半牧业和农业。内蒙古自治区于 13 1947年成立。 二、蒙古族礼俗 (一)传统节日 蒙古族以春节为上节。节日前,家家户户要打扫房屋,贴门联、年画,缝制新衣,买糖,打酒,制作各种奶食,许多人家还杀牛宰羊。大年三十,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全家围坐一起,吃“手抓肉”。晚上“守岁”时,全家老小围坐短桌旁,桌上摆满香喷喷的肉、奶食品及糖果、美酒。饭后有各种娱乐活动。有的去亲友家拜年做客,互赠哈达、礼品。 麦德尔节又称麦德尔经会,是蒙古族人民的宗教节日,大都于农历正月或六月举行。麦德尔是佛教菩萨的名称。麦德尔经会是蒙古族地区喇嘛庙中的重要宗教活动。每逢节日,喇嘛们除在麦德尔像前焚香燃灯、诵经祈祷外,还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届时,各地农牧民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赴会。如今,麦德尔节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烧香敬神的农牧民已不多,而是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彼此互祝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意思是“娱乐、游玩”,主要项目是摔跤、射箭和赛马。会期三五天、六七天不等。每到节日那一天,从清晨开始,蒙古族男女老少,穿着色彩缤纷的新装,乘车、骑马,一同向会场奔去。如今,那达慕大会已成为蒙古族人 14 民喜闻乐见,踊跃参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娱乐、物资交流的隆重集会。 马奶节是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牧民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和吉祥,以洁白神圣的马奶命名这个收获的节日。大会开始时,先由主持人向客人及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祝大家节日愉快,然后在人们轻声哼出的歌声中,朗诵马奶节的献词,接着琴师们便拉起扎有彩绸的马头琴,歌手则纵情唱起节日的献歌,随后举行赛马活动。参加比赛的骏马,全是两岁的小马,它象征着草原的兴旺和蓬勃,也唤起了人们对马奶哺育的情感。 (二)礼貌礼节 蒙古民族很讲究礼貌。他们热情好客,有客人到来总是出帐篷迎接。客人进帐,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定,用“艾拉克”(酸马奶)招待客人。客人必须一饮而尽,已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之后主人还会请客人品尝香甜的黄油、奶皮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羊肉”。尽管有些食品客人吃不惯,但也不要拒绝,应尝一尝,并点头称好以表谢意。蒙古族人民把酒看作 是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谊的歌曲来劝酒。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祝客人一路平安。 15 向到蒙古包做客的人递鼻烟壶闻嗅,是蒙古族很普遍的相见礼,同汉族人的握手、西方人的拥抱一样。牧民们若能得到一个漂亮的鼻烟壶,会视为珍品保存。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处,品闻烟味,品毕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转载自:CspeNgBo.cOm 蓬 勃 范文网:新彊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礼仪)下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跪一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在节日或喜庆日子也有献哈达的礼节。 蒙古族人很尊重长者,接受长者赠予的东西,必须屈身去接或跪下一条腿伸右手接。问候请安是蒙古族必不可少的见面礼。同辈相遇都要问好,遇到长辈则首先请安,如果骑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以示尊敬。男子请安,单屈右膝。无论何人,对比自己年龄大的都称“您”。无论是走路、入座,还是吃饭、喝茶,一定让老人或长辈在先。在老人或长辈面前,年轻人说话十分客气,恭恭敬敬。蒙古族人很重视命名,名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常常表达人民对人生的美好企盼和祝福。蒙古尚白,白色代表纯洁、吉祥,具有丰富、平安之意。所以,用察罕(白)为人名的很多,如察罕不哈、察罕巴拜等。蒙古族人也喜用“结实”来命名,如巴图、拔都等。 16 (三)饮食习惯 蒙古族饮食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茶食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夏、秋两季,很多人习惯多饮茶、少吃饭。茶食分为淡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炒米,也叫蒙古米,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之一,系用糜子米经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蒙古族的奶食分食品和饮料。食品主要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饮料除奶茶外,还有酸奶和奶酒。 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最爱吃的食品。最负盛名的有手扒羊肉、全羊大席等。除羊肉外,牛肉、鹿肉、兔肉、野羊肉等很受喜爱。蒙古族同胞热情而好客,尤其是接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时,都要以全羊大席或八珍肴宴请。 (四)主要禁忌 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忌骑着快马到别人家门口,认为是报丧或带来其他不吉利的消息。所以一般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忌手持马鞭进入毡房,认为这是前来挑衅,所以鞭子应放在门外。进门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时也要走原来的路线。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主人躬身端来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朝着接到者。忌用碗在水缸、锅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 17 井台上跨过。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等,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下。 蒙古族喜爱犬,认为它是忠诚、信义的象征。客人来,狗叫叫,但客人不能打狗,否则会遭到主人冷眼相待。蒙古族人,特别是牧区的蒙民,一般不食鱼类、鸡鸭、虾蟹和动物的内脏等,他们认为“水族鸟类”的内脏和血液不洁净,会招致灾难和病患。蒙古族人忌讳别人当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和牲畜,认为这会给孩子和牲畜带来不幸;忌讳用手或棍棒指着清点人数,因为这意味着清点牲畜。 第二节 回族 一、回族简介 回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回族人口约981万。主要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新疆、河南、山东、云南、辽宁、安徽,北京等11个省市也有较多回族杂居,其他各省都有回族散居,呈大分散,小杂居。主要与汉族杂居。回族是古代东西亚文明的中 介民族之一,通用汉语和汉文,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保留有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在口语中称伊斯兰教为“伊斯俩目的教门”或简称“教门”。 二、回族礼俗 (一)传统节日 18 回族的传统节日以圣纪日、开斋节和宰牲节三大节日最为隆重,均源于伊斯兰教。圣纪日是在每年回历三月十二日,相传这一天是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日。 开斋节是回族穆斯林最为崇高的节日,在新疆地区也称肉孜节。每年回历九月为穆斯林斋月,凡成年穆斯林,从每日破晓到日落,整个白天不吃不喝,但照常工作、学习,直到晚霞消失、开斋的钟声响起时,人们才能自由吃喝。待斋月期满后,即回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宣告斋月结束。清晨,清真寺的钟声响过之后,回民男子要穿上新衣服、带上洁白的小帽,妇女要换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参加礼拜,开茶话会、联欢会,进行扫墓、赛马、刁羊等活动,一般要持续三天,之后,还要互相祝贺、互赠油香,气氛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 宰牲节,即古尔邦节,也称忠孝节。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是教徒履行宗教功课、前往麦加朝觐的时期。在朝觐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十日),要宰杀牛羊共餐庆祝,这就是古尔邦节。这一习俗来源于阿拉伯的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先知伊卜拉欣梦见真主安拉要他的儿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其子遵命俯首时,安拉为其虔诚感动,特遣使送来一只黑头绵羊代替。从此,阿拉伯人便有了宰牲献祭的习俗。后来,伊斯兰教仍尊称伊卜拉欣为“圣祖”之一,并继承了这一礼仪,把古尔邦节定为宗教节日。 19 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十分重视这一节日,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宗教祈祷,宰杀牛羊献祭,表示对安拉的顺从。在中国,节日这一天,穆斯林群众身着新衣相互拜节,互致节日祝贺。 (二)礼貌礼节 回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伊斯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阿訇是清真寺主持教务的人,极受穆斯林及回族人的尊敬。当他们在祈祷时,千万不要打扰他们。 回族人之间彼此相遇,十分友善,深受《古兰经》中“穆斯林皆兄弟”的教义影响。回族人讲究卫生,室内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 (三)饮食习惯 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清真”一词在宗教意义上是指回族成员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及其相关的宗教行为;在个人生活行为意义上是指讲求心净、身净、居处净和饮食净。回族讲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洁性及节制性,民间概括为“饮食净”。在动物的可食性方面,受伊斯兰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食可养性”观念影响,通过“审物之形象、察物之义理”,一般选择“禽食谷、兽食草”,且貌不丑陋、性不贪婪懒惰、 20 蹄分两瓣能反刍的牛、羊、驼、兔、鹿、獐、鸡、鸭、鹅、雁、雀、鱼、虾等为食,并且除水产物外须念“台思米”,断喉宰之方可食用。狼虫虎豹熊、驴马骡猪狗、狐猫鼠蟒蛇、鹰鹞鸷鲨鲸等与酒、动物之血属禁食之物。回族喜欢饮茶。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三炮台”“八宝盖碗茶”)。 回族的主食为蒸馍、包子、饺子、馄饨、汤面、拌面、牛羊肉泡馍和油炸馓子。回族人正宗宴席十分考究。宴席名“九碗三行”,指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碗摆成每边三只的正方形。宴席不仅讲究摆法,上菜程序、菜肴配置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且烹饪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只用蒸、煮、拌三种形式。由于所有菜肴都不用油炸,所以十分清淡、爽口,别有风味。 (四)主要禁忌 回族人在饮食方民的禁忌,是不吃猪肉、狗肉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和无鳞鱼类,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谈话时也忌讳“猪”字或同音字。那些可食用的畜禽,也不能随便拿来即食,必须经过阿訇诵经后宰杀,然后方可进食。否则就是对真主的不恭,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回族人忌讳使用禁忌的食品开玩笑,不能用忌讳的东西作比喻,如不能说某某东西向血一样红。一些地方的回族人还禁酒。忌别人在背后议 21 论其民族风俗。回族人外出必须戴帽子,严禁露顶。回族人在家宴客,还忌主人单独陪客,通常请族中男性长者或亲朋好友作陪。忌用左手递送物品。 第三节维吾尔族 一、维吾尔族简介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维吾尔族人。维吾尔族人口约720万。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是维吾族的自称,是“团结”或“联合”的意思。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文共有36个字母,是从右向左写的。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新疆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二、维吾尔族礼俗 (一)传统节日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与回族相似。主要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其中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二)礼貌礼节 22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走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做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时,年轻人给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女主人以十分真诚的态度,用盘子端来茶水;老人吃饭时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脸做“都瓦”(祝福仪式),有时互相见面握手后也做“都瓦”。 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在家中请客时,总是请客人坐在靠大墙的一遍,以表示尊敬。会先给客人敬献一碗热茶,是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茯砖茶斟在小瓷碗里,用托盘双手敬献给客人。把馕饼、干果、冰糖、新鲜瓜果等食品装盘,端出来摆在客人面前。吃饭时,要请客人动手先吃。出于礼貌,客人应跪坐,并请主人先吃。在外面请客时,喜欢送一些吃食给服务员。如果服务员坚决拒绝,他们会不高兴。因此服务员可以道谢后用双手接受。维吾尔族人在欢迎宾客时,“给洗手水”是必不可少的礼仪。在宾主寒暄之后进食之前,主人亲自或特意安排专人向应邀而来的客人的手掌里倒水,服 23 侍客人洗手。这种礼仪与以手进食的习惯及缺水环境有关。 维吾尔族人和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把食盐看得很神圣,认为盐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左右人的吉凶、祸福和顺逆,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婚礼中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就是让新人各吃一块在盐水中蘸过的馕,以祝福他们婚姻甜蜜,白头偕老。在民间纠纷或其他激烈争执中,经常借食盐来赌咒发誓。踩着食盐赌咒发誓,是最郑重的一种形式。 在民间,人们还在婚嫁等喜庆仪式中把食盐作为表示美好祝愿的佳品相赠。 (三)饮食习惯 维吾尔族的饮食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的特色,最喜爱的主食是抓饭,其次是拉面、包子。维吾尔族农民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待客、节日和喜庆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饭。集市上出卖的烤肉、烤馕、薄皮包子、小水饺等,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瓜果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维吾尔族喜爱的饮料为各种奶类和奶茶或清茶,茶主要是茯茶,也有喝砖茶的。条件稍好得多喝奶茶,即在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维吾尔族人多爱喝葡萄酒,且酒量都很大。 (四)主要禁忌 维吾尔族人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 24 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骆驼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在南疆还禁食马肉、鸽子肉;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切忌坐床,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或揶揄的语言。 第四节 藏族 一、藏族简介 藏族历史悠久,人口超过480万,主要聚居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青海省的玉树、海南、黄南、海北、果洛藏族自治州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 25 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藏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卫藏和康方言有声调,安多没有声调。藏文属拼音文字,公元7世纪前期参照梵文创制而成。藏文共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字母,从左向右横行书写,字体分楷体和草体,通行于整个藏族地区。藏族普遍信奉喇嘛教。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是公元十世纪左右在佛教教义的基础上,糅入了苯教的某些形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藏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建立。 二、藏族礼俗 (一) 传统节日 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旺果节等。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拉萨把藏历一月一日作为新年,也有的地方以十二月一日,十一月一日为新年。从藏历十二月起人们便着手准备供过年吃、穿、玩、用的东西。除夕之夜,全家围坐欢聚,共吃糌粑。新年初一,各家一般都闭门自家欢聚,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互相拜年。 酥油花灯节是西藏、青海、甘肃等地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于每年藏历元月十五日举行。酥油花市用白色酥油配以彩色 26 颜料而塑成的各种彩像。拉萨的酥油花灯节非常热闹,藏族人民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云集拉萨,晚上汇集于大昭寺周围的八角街,共度佳节良 27
本文档为【新彊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礼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