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复习]挑山工教学反思

[复习]挑山工教学反思

举报
开通vip

[复习]挑山工教学反思[复习]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教学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罗云云 [案例] 师:请同学自读第一节,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挑山工走路的样子。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生:挑山工走成折尺形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 生:我还明白了什么样的形状是折尺形的。 师:真的读懂了吗,好,请把文中的话变成画,画出折尺形的路线吧。(学生人人动手在纸上画,老师巡视。) 师:(出示两位同学的画,评析)看了这两位同学的作品,你想说什么呢, 生:××同学画得不对。因为文中讲挑山工是从左侧起步的,而他画成了从右侧起...

[复习]挑山工教学反思
[复习]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教学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罗云云 [案例] 师:请同学自读第一节,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挑山工走路的样子。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生:挑山工走成折尺形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 生:我还明白了什么样的形状是折尺形的。 师:真的读懂了吗,好,请把文中的话变成画,画出折尺形的路线吧。(学生人人动手在纸上画,老师巡视。) 师:(出示两位同学的画,评析)看了这两位同学的作品,你想说什么呢, 生:××同学画得不对。因为文中讲挑山工是从左侧起步的,而他画成了从右侧起步的。 师:观察仔细,你真的读懂了。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画,你们还明白了什么, 生: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谁再上黑板来画一画折尺形的路程呢,(抽一名学生起来画) 师: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生:我认为他这样从上往下画,虽然也画成了折尺形的路程,但跟文中的意思不符合,因为文中说挑山工是向前行的,照他的画法,变成向后行了。 师:妙极了。同学们,把文中的画变成话,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呀。 [评析] 有时学生的读和想是一回事,读和理解又是一回事。学生读书时往往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本课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教者设计了“作画——评画——再作画——再评画——再作画”的方法,多次反复地让学生把文中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画,边画边读,边画边思,督促他们在作画的过程中,一遍一遍深入细致地读,一遍一遍深入理解地读。由于学生多感官地参与了语言实践活动,就很顺利地扫除了阅读障碍。看来,把话变成画,确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把握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思考(一)——读 ——一个中心多个基本点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沈丹 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读”通顺课文,才能深入文本,理解文中内涵,品味文本思想。新课程提倡人文与工具共同成长。那么,在人文性和工具性同时共舞的舞台上,该如何和谐相处呢,笔者就听到课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交流: [片段一]:语文12册《詹天佑》一课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句子“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老师作为学生学习文本的一个中心点,在展开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读这个句子,深入体会文本的精神所在,充分感受主人翁的爱国精神。在这中间,老师适当引导,如:那么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詹天佑的哪些行为另你感动呢,再次通过多个句子的朗读,回归至中心点。学生感受到詹天佑对祖国深深地热爱,燃起深深地爱国之情。 [片段二]:语文10册《小音乐家扬科》一课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扬科热爱音乐,感受当时的悲惨。那么该怎么抓住文中的中心呢,如句子:“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啊,„„一切去交换~”以这个句子为中心点,展开体会1、家境贫困,但仍热爱音乐。2、对小提琴的热爱。通过多个句子的朗读,学生渐渐地感受到扬科内心对音乐的热爱,同时对课文中当时社会对扬科的不公平。 反思: 能够在课文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中心点,在中心点的支持下,多角度开展教学,不仅使得文本教学时文脉清晰,也使得文本人文体验能够层层递进。以“读”这个工具为人文体验的契机,用一个中心多个基本点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方法。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对于“人文”与“工具”一直是在探索,它们犹如手心与手背,缺一不可,却有相互冲击。把握恰当就十分重要。就让我们在教学中品味,探索吧。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世界 ——以《渔歌子》教学为例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郑 晔 案例背景: 《新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它在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有不同的学习古诗文要求。 案例情景描述: 近日,我听到两位老师上《渔歌子》这首词。两位老师呈现的精彩课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古诗词教学法。 老师1的亮点: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地创设展开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想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情景,通过想像来指导朗读,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之美。老师再以亲切的语言来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与学生交流式的学习词句的意识和 意境,具体在教学“青箬笠 绿蓑衣”一句时,老师问:“‘箬笠’是用什么做的,‘蓑衣’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看注解很快理解了意思。老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并告诉他们看注解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方法。 老师2的亮点:老师非常重视古诗词的诵读,“三分诗,七分读。”通过介绍张志和的生平事迹,拓展了张志和的兄弟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老师不是为拓展而拓展,是为更好地让学生诵读词而设计了此环节。具体教学中老师先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和《渔歌子》,把学生分别带入两首词的意境中,再通过对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诵读词的兴趣,活跃课堂诵读诗词的氛围。老师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学生读《渔歌子》。读时有策略:一读整首词;二读最后一句,师读: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读:斜风细雨不须归。,;三读最后一句,师读:狂风浪起且须还哪:生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哪:,四读后三字,师读:且须还 生读:不须归)学生自然而然跟着老师学会了古诗词诵读法,也读出了古诗词的味道。 案例反思与讨论: 古诗词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召唤和诱导着学生去开拓,古诗言简意赅,值得反复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上,我认为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词,如何诵读古诗词,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分析上述两个范例,我做了以下的思考。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诵读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诗词时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还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诵读法。 《火烧云》案例及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王仲章 [案例] 教学《火烧云》第三段时,先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有关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变化书的词句,然后抓住“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来进行教学。 师: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你有想象得出是哪些颜色吗,我们先用“ABB”这样的形式来说。(学生兴致很高,稍加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绿莹莹、黄澄澄。 生:黄扑扑、金闪闪、红艳艳。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真不错。书上还用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如“葡萄灰”“梨黄”“茄子紫”,你能发现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生:我发现这几个词前面都是植物的名字:葡萄、茄子、梨,后面都是它们的颜色:灰、紫、黄。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不错。同学们能不能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这种形式来说说其他颜色呢,(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生:苹果绿、柠檬黄。 (其他学生接着说出了“桃红、橄榄绿、杏黄、玫瑰红”等等颜色。) 师:火烧云颜色的变化真多啊~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千变万化的颜色吗,(学生们想了想后,不少同学们举起了手。) 生:五光十色。 师:不错。 生: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绚丽多彩、色彩斑斓„„) [反思]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但往往是离开语言环境,让学生摘抄、识记。这次训练,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累词语,让他们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语的兴趣。 放飞童真童言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楼梦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做如下要求:“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有一篇关于动物世界的口语交际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其独到之处: 一、情境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1.教师引用书中的第一段话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里~动物是我们亲密的伙伴~因为它们的存在使用权我们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搬运东西~经过驯练的狗~能为商人引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 动物世界真奇妙: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进入一个神奇的动物王国:,教师板书, 2.播放"动物世界"的光碟~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奥秘。 3.交流看后的体会。 二、师生交际。 1、交流互动我们身边有哪些动物,,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2、你了解哪种动物的习性,和哪些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事,讲给小朋友听好吗, 三、组内交际。 1、生生互动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动物~在小组内谈谈动物的生活习性。 2、同学讲时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四、全班交流。 大家补充组内推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和补充。 五、由说到写~实现迁移。 小朋友都想来讲讲~可是时间有限~把要说的内容写下来~大家互相传阅。既可以写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也可以写你与这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如果这几方面你都想写~更好。 教师播放乐曲~烘托气氛。 七、写后再说~互相促进 传阅写话内容~相互交流~听同学的意见~再修改。 八、展示台 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了解到的自然知识。在本组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搜集、准备展示的内容。为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展示~要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各组再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还可以把展示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分类贴于"展示台"专栏上~供小朋友在课上、课下互相学习、交流、这个活动可定期组织开展~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展示过程中锻炼交际能力,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有利于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了解自然的习惯。 九、宽带网 通过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到动植物的多样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教学中除引导阅读外~开展评选"小博士"活动~让学生在组内讲讲其他的有趣的动植物。号召学生都来争做"小博士"~在读书或看电视进留心观察了解动植物。 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写话的建议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 1、写话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二年级说话写话是起步阶段,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尤为重要。他们虽然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但在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他们往往出现较多的语言问题,教师必须一一指正,这样的对话是琐碎而繁杂的,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因此,只有把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乐于表达,学会倾听,共同合作,让规范表达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进行。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注重引导,使学生会说会写。对学生语言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并加以引导、纠正,以促成语言的规范性表达。并在一定的提示引导下,从一句话到一段话,从一句简单的话到有声有色形象规范地表达,帮助他们丰富故事情节,让表达更生动。 学生虽然敢说、想说,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并不一定能把想说的说出来,更不一定能把它写下来。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并适当地提供给学生一些观察说话的方法及句式,为学生达到“会说”“会写”奠基、铺石。 3、把握课堂生成。课堂是流动的,谁也无法牵制。课堂是生成的,谁也无法完全预设。完全预设的课堂是沉寂的、呆板的,自然生成的课堂才是轻松的、美丽的。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抓住语言契机,生发,拓展。 4、学会观察。俗话说:“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学生只有细心地有目的地感知事物、观察事物,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大量写话素材。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 在师生交流环节,教师提问“你了解哪种动物的习性,和哪些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事,讲给小朋友听好吗,”让孩子进行交流。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的高峰,教师应抓住有利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挖掘他们已有的实践经验,使得他们抒发真实的感情,真切享受写话的无穷的乐趣。 用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潘佩芳 【案例】 (课件出示小水珠动画)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现在我们就是那一颗颗漂亮的小水珠了,躺在这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上。这时候,风姐姐轻轻一吹,我们就随着风摇啊摇,像躺在摇篮里。(停顿)什么感觉, 生:像要睡着了一样。 生:很舒服~ 师:如果我是那颗小水珠,我会这样读(师轻柔地读)你也来试试,你会怎么读,(指名读) 师:你想读出什么, 生:我是一颗快乐的小水珠,我想快乐地读。 师:谁愿意再读一读小水珠这段,(指名读) 师:你有话想说吗, 生:我很幸福,很满足,我要感谢荷叶姐姐,所以我这样读。 师:瞧,我们小朋友都是那些可爱的小水珠,让我们快乐地读吧——(全班齐读小水珠的话。) 师:啊~幸福的小水珠们一起来向荷叶姐姐道声谢~——(全班齐读小水珠的话。) 师:轻轻的风儿,绿绿的荷叶,惬意地读吧,小水珠们——(全班再次齐读小水珠的话。) 师:小朋友们,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你们喜欢他们吗, 生:喜欢~ 师:老师就是荷叶姐姐,如果让你拥有孙悟空一样的72变的本领,你希望变成什么再与荷叶、荷花一起玩耍呢, 生:我想变成小鸟在荷叶上飞来飞去。 生:我要变成小蝴蝶给荷花采蜜。 „„ 【反思】 什么是语文味,课堂上如何上出浓浓的语文味,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语文味从何而来,从“诵读体悟”中得来。“诵读”不是简单的一读了之,而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这是说要学生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上述案例学生面对小水珠对荷叶说的话,在充分体验小水珠躺在这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上,被微风轻轻一吹,随风摇曳的感觉后,专心致志地掂量、咀嚼、玩味,精细化的感受语言的内涵,从而获得审美感和意蕴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比如创设情景,“老师就是荷叶姐姐”,让学生自己当成小伙伴,进行口语交际,引发学生想象。“你希望变成什么再与荷叶、荷花一起玩耍呢,”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把“老虎”打死,请三思而行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孙玮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上《风娃娃》。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风娃娃说:要想了解我做过哪些事情,先要把这些生字“小老虎”铲除掉呢~(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一学生读得正确。 师:(面带笑容,及时鼓励)你读得真好,看样子,你已经把这些“小老虎”消灭掉了。同学们祝贺他。(同学们热烈鼓掌。) 一学生有一个生字读得不准确。 师:(脸色忧虑)噢,这个同学碰到了一只厉害的“小老虎”。谁能帮他一下,把这只“小老虎”彻底打死呢,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认读。 反思: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可采用直观教学、对比教学、创设语言环境,教学形式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等。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本教学片断,师创设情境,采用活动方式,应该说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课上学生的表现也确实非常踊跃。教学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我却在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多次提到把小老虎“消灭掉”,“打死”等字眼。也许本是无意。可这本无意的一个石子,在学生心中,激起的,该是一种怎样的涟漪, 有人觉得,这可能有点危言耸听,照此说来,为师者在课堂上应该三缄其口,不说为妙。有人认为,诸如环境教育是自然学科的事,语文教学大可不必字斟句酌,谨言慎微。这种理解想来有失偏颇。语文学科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缺少了环境教育的语文教学必定培养不出完整的“爱国主义感情”,缺少环保意识的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不会有真正的提升。由此说来,就算在识字活动这样的小环节中,也不应该忽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所以,把“老虎”打死,请三思而行。 巧妙搭建板块 分层认识形象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董 苹 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学得有意义、学得明白,让他们成为终生的学习者,学会独自学习。余映潮老师说过:板块的艺术组合,是板块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些教师课堂教学中往往都追求新颖,其实所谓的‘新’,并没有新的材料,而只有新的组合,新的方式。正因为组合方式的新,才使课堂整体显示出质的变异。在执教了《挑山工》第一课时后,我对板块的组合颇有心得。《挑山工》这篇课文很长,因此我将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安排了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又将课堂划分为三个板块,而三个板块又十分鲜明、丝丝入扣。 第一板块:整体把握 初识形象 实录回放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课文中见一见挑山工,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尽情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形象,所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你留心文中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生: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 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生:自读句子读了这些句子。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看到的挑山工。出示句型:我看到了-------的挑山工。 生:我看到了朴实的挑山工。 生:我看到了矮矮的挑山工。 生:我看到了健壮的挑山工,因为他的肌肉是健美的。 案例分析 文学作品形象大于思维,在课堂开始,学生对印象中的挑山工畅所欲言,再借助图片,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挑山工负重登山”形象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认识。在初读时让学生有目的地寻找有关描写人物的外貌的句子,在人物的外貌中学生看到了淳朴、健康的挑山工。 第二板块:探究质疑 再现形象 实录回放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挑山工朴实健壮的形象已经跃入我们眼帘,现在让我们走近挑山工。 请大家自读1、2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或者看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生:为什么挑山工比游人走得快, 师:是啊,挑山工担了重物,还比游人走得快,这位同学很会读书,去过泰山的人,都有这样的不解之谜。(板书) 生:折尺形的路线是怎样的, 师: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研究。老师把它记在这儿。 生:为什么他们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师:你的问题问得很有价值。 生:他们这样走有什么好处,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啊,我们先来研究折尺形的路线。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书上是怎么写折尺形的路线的。 生: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师:老师就请你们也来当一回挑山工,假如这就是泰山上的一段山路,你能用图画来表现折尺形的路线吗,自己先试一试吧。 学生画 师:哪位挑山工愿意把你们登山的路线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上台介绍) 师:那游人是怎么走的,挑山工走的路程真的要比游人走的路程长,大家动手量一量。 生汇报结果 师:你真会读书,能从课文中找答案。 师: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体会挑山工的与众不同。 生:齐读课文 师: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强,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让大家亲眼看一看挑山工登山的情景。 看录象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挑山工, 生:我看到了吃苦耐劳的挑山工。 生:我看到了勤劳的挑山工。 生:我看到了辛勤的挑山工。 师:肩挑重担,走在似乎没有尽头的山路上,多辛苦,带着心中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案例分析: 在课堂上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要学的东西,我让学生自主质疑,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体验;多角度思考、发现;也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研究挑山工的路线,在阅读和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他们的辛苦。更是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 第三板块:朗读激情 生化形象 实录回放 师: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担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自然段,看看哪里写出了挑山工比游人走得快, 生: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师:“饱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看 生:尽情地看。 师:游人一路尽情欣赏山色,一边诵读题句。题句又是什么, 生:在泰山上的诗句。 师:对,泰山不仅是风景胜地,更是文化胜地,大家看这些都是泰山上的题句(课件) 师:在山路边行走,在小溪边玩耍,多么悠闲啊。能用朗读来表现游人的悠闲吗, 指名读 师:读到了这里,你们仅仅看到了朴实、勤劳的挑山工吗, 生:我看到了默默前行的挑山工。 生:我看到了坚持不懈的挑山工。 „„ 案例分析 在第三板块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清晰、高大。答案也变得异彩分层。 在本课的教学中,板块既鲜明,又环环相扣,既层层深入,又相互照应。每一个板块的设计,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许多板块的组合,又是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走进了文本,不着痕迹地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外三个教学板块都突出了对“读”的训练,而这个“读”不是简单的复读,而是由“初读”到“析读”,再到“品读”的逐渐深入课文的读。这就使得三个板块之间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思维坡度,具有鲜明的教学层次和节奏的美。与此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在阅读实践中精思、讨论、交流、感悟、吸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 ——《鸟的天堂》案例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杨春英 【案例】(教师课件出示一张小鸟的图片:一只可爱的小画眉正在枝头上欢快地叫着。) 师:这只小画眉可爱吗, 生:很可爱。 师:谁还说说, 生:看上去它既美丽又活泼,真惹人喜爱~ 师:你使用了关联词从两个方面说出了可爱,回答得好~课文中是怎么写这只画眉的。 教师继续出示文字:有一只画眉鸟在兴奋地叫着,学生读文。 师:分组讨论一下,假如你就是那只小画眉,你会说写什么呢, ( 讨论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生:假如我是这只小画眉,我想对大榕树说:“美丽的大榕树啊,你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在你的怀抱中自由快乐地生活。我们感谢你啊,大榕树,你是我们的天堂~” 生:我有成千上万的小伙伴在大榕树上生活,我们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希望人们不要伤害我们,让我们永远拥有鸟的天堂~ 师:是啊,要想鸟的天堂永远是“鸟的天堂”,的确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还有谁要说, 沉默了一会儿,又有个女同学举起手。 女生:我觉得文章写得有一个错误:课文前面说“一只画眉鸟受了惊吓而跳了出来”既然是受惊吓跳出来的,为什么会“兴奋地叫着”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也善于发现。同学们怎么看呢, 教室沉寂了一会儿。同学们又纷纷举起手。 生:课文说“也许”是受到了惊吓,所以不能肯定是受到了惊吓,因此,我觉得不怎么矛盾。 师:很好,能抓住关键词理解。 生:虽然受到了掌声的惊吓,但看到我们并没有进一步的惊扰,反而在静静地欣赏,所以画眉鸟兴奋起来了。 师:我也觉得画眉鸟是会察言观色的。还有谁说, 生:这是拟人的写法,不是画眉鸟兴奋,而是作者把自己看到了真正“鸟的天堂”后的兴奋心情,赋予在画眉鸟的身上了。 生: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写大自然的景物。写伤心时,让小草低头;写高兴时,让小鸟唱歌。 师:你能从学过的文章里找到例子吗, 生:能~《小音乐家扬科》里,写扬科在树林里时“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这是表现扬科高兴;而写扬科悲惨地死去时“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这是表现作者的悲伤~ 师:你记得真清楚,可见印象多深啊~这就是“拟人”手法的精妙之处。 女生: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明白了。但是,我还要说。虽然画眉鸟受惊吓可能是真实的,既然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写文章,何不把这里写得更符合作者的心情呢,我觉得这里可以把“受了惊吓”改为“一只画眉鸟,看见我们来拜访,从树丛中跳出来,欢迎我们了。”这不更有意思些吗, 师:了不起,巴金爷爷的文章你都能改。同学们,我们该给她什么, 同学们都鼓起了掌。 „„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光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挖掘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生成性。教学中合理运用过程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在教学中应是用教材教,而不应只是教好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充分用好教材的内在因子,予以生成,予以激活,才能达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生成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鸟的天堂》一课,在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力的美,感受到了巴金老人火热的心,感受到了追求、发现、感受美的乐趣。同时也领会了巴金爷爷细致的观察能力,优美的文辞功底, 精湛的写作技巧。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文中矛盾的地方”,教师抓住了这个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而且更明确了拟人手法的应用,还对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加以提升。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新。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放飞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因学生的想象而充满活力。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让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让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周晓燕 案例:我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其次,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 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反思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阅读教学中人文与工具的统一 ——听《詹天佑》有感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朱明雅 张敏强 前几天,听了姚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课文《詹天佑》,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进行统一进行了讨论。静下心来,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我一直从事中低年级的教学,早已听惯了人文与工具合奏出的和谐音的韵律之美。识字的语文的工具,句式训练是语文的工具,而感受文本的人文内涵则是人文性的深刻体现。但是,在高段的阅读教学中,已不是识字和句式的训练占重要位置的情况下,该怎样让人文与工具和谐地统一起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语文课必须学语文知识,否则它就不是语文课了。但所谓的语文知识,并不是指死板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段落大意”等等,而是指“科学地组织起来的听说读写学习经验”,这种东西也不一定张扬出来,但教师心中必须有数,在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中应该反映出来。所以说,听、说、读、写就是工具啊~学生对文本的不同体会和感受就是人文啊~ 在姚老师的课中,抓住了几个重要的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时,学生说的并不多,只是寥寥数语。但经过再读这些句子,阅读课外资料,教师范读等一系列的过程之后,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体会,还能写下来。这就是人文与工具的统一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这些工具和教学手段,对文本的人文内涵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时,我们仿佛听到了人文与工具奏响了美妙的和谐之音。 语文是母语教学,不是外语教学,“能力”与“精神”,“知识”与“情感”,抑或“工具”与“人文”,就整个语文课程而言,我以为二者并重,不存在谁先谁后、孰轻孰重。但放到具体的文本教学中,就要根据文本本身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朱忠华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体会的到阅读教学着力两个转化。一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由此,本课教学应以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为主线,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地感受着,用心地朗读着,我走进了课文里。琳达一家人在失去亲人之后他们没有哭得死去活来,没有发疯,而是在失去亲人那极度悲痛中还能够平静地捐赠出器官给别人,并为此而骄傲。我感动了,我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当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于是我上网、看书,想尽一切办法查阅课外资料,想多了解一些器官捐献的情况,多见一些教学设计,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在上第一节课时,我首先问学生:“你认为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学生各抒己见:钻石、母爱、宇宙、某种精神、品质„„我说:“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许多可以永恒的东西,但要看你会不会利用好它,让它永恒”。看着学生疑惑不解的表情,我继续说:“我来念一篇文章,你们听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教室里静了下来,我轻轻地念了起来,文章写的是一个心脏四次被捐赠,分别为四个濒临死亡的人带来健康,并为他们及其家庭带来幸福快乐的感人故事。读完后,我又告诉学生有关一些国家的捐赠制度,如美国司机在考取驾照后拿到驾证的同时会收到一张器官捐赠意见书:你是否同意在自己去世后捐赠身上的某些器官。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也早有了专门的器官捐赠机构,每年有大量的人签署了器官捐赠意见书,我们黄石目前由于医疗设备还没具备此类条件,因此还没有这种机构。但有很多热心的黄石人有捐赠器官心愿。介绍完这些,我在黑板上写下“永生的眼睛”这个课题。由于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很快融入到课文中,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也容易多了。课前铺垫至关重要,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我意识到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 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我觉得教学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时比较成功,其中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别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上下结构全文的理解体系,在学习母亲捐献角膜部分,通过“我”的愤怒和父亲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初步感受父亲的伟大;然后再学习父亲捐献角膜时,再次读父亲的话,深层次理解父亲的话;最后“我”签署了温迪捐献角膜的同意书,最后再一次读父亲的话,验证父亲所说的有意义。自我感觉理解课文的层次清楚,一步一步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三、导入的设计:用几句经过改编过的散文诗作导入。“我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我的眼中。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此时我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盲人的同情之心,感受到语言的巨大力量,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我们班的学生平时注重对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方法。 四、课堂小练笔:在理解温迪的话:“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痛苦吗~”这句话时出示句式小练笔 :他们听得见海浪拍击岩石的声音,看不见广阔无垠的大海,他们摸得着娇艳的花朵, 却看不见他们缤纷的色彩。他们„„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他们„„ 那时候,他们看得见„„ 看得见„„)”背诵《语言的魅力》里描写春天的一段话。(那时候,他们看得见生机勃勃的春天,看得见那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看得见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小练笔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盲人的痛苦以及他们重获光明以后的幸福、快乐,从而感受到温迪的骄傲和父亲所说的有意义。更深的理解父亲、温迪,他们一家三口为什么以捐献角膜而自豪,体会他们关爱他人的精神。 五、学生掌握了字,懂得了词句的意思,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了怎样做一个人,一个善良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的人。学生体会深刻,并产生了共鸣。在学完课文后,我对全班进行了一项调查:你对捐赠人体器官有什么看法,写一写心里话。调查结果收上来,我被深深的感动了,61张纸上无一例外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对捐赠人体器官做法的肯定,也肯定了自己有必要时一定会捐赠器官,希望自己身上的器官也能象小姑娘温迪一样得到永生。 透过那一双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让我们的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吧~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片段及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莫伟峰 片段一 创设情景,以旧引新: 1、今天×××同学过生日,你准备怎么过,你想请哪些人来参加你的生日聚会, 2、请你分蛋糕,你怎么分, 3、这些分法都可行吗,如果都可行的话,怎样比较合理, 4、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那种最合理, 5、计算,算式怎么列, 6、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7、我们前面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为什么, 那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片段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这些算式都是连加的,比较麻烦,我们先来研究恋歌分数相加的,根据黑板上这些数,可以有哪些算式供我们研究。 2、请你任选一个算式来进行研究。 3、请你先将你选中的两个分数用阴影表示在老师发给你的两个圆纸片上,然后把它们合起来,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的方法,找到它们的和。现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开始研究。 4、生汇报结果。 5、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操作过程向大家介绍一下。 6、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7、什么要通分, 9、练习。 10、这几道题怎样进行验算,请大家试一试。 11、这几道题其实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减法,他们做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先通分, 12、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上的教学材料是这样安排的: 某厂引进新技术后,装配一台机器要小时,比过去减少小时,过去装配一台机器要用多少小时, 想:和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 一、教材的局限性: 1、教学材料过与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2、没有为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景,学生无法进行主动探究。 二、改为现在的教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因此,我作了如下的一些安排: (1) 探究的材料由学生提供。 (2) 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两个分数相加的和。 (3) 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造成学生思维冲突。 (4) 由学生自己概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5) 进行验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然后,用圆纸片代替蛋糕,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几种分蛋糕的方案,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不可行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冯旭夏 钱丽华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时,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利用零星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训练,如利用早读或课前一分钟开展口算训练,在家里口算计时训练,在全年级开展口算大王竞赛,诸如此类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觉进行口算训练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扫清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可能造成的问题。 2、充分利用“啄木鸟小医生”、“小法官”、“谁是高明小医生”等形式及时将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存在或可能出错的问题展示出来,开展纠错训练。由于错误源于学生,他们通常表现极大的参与兴趣,并在相互的点评中澄清了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3、结合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游戏,寓学于乐。(1)“小小速算家”,让同桌两人轮流说出“两个数的和或差是500”的算式,说对一个得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获得15个以上的同学可以获得老师奖励的一朵小红花。这种“你好我也好”即有竞争又鼓励共同获得成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很大。(2)我们来做“数学小实验”。让学生将1、2、3、4、5、6、7、9共8个数字组成两个四位数,使它们的和等于10000。鼓励学生找到多种组合,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算法配上图画加以装饰,然后由老师选择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张贴,这种结合其他学科的熟练活动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并起到交流算法的目的。(3)挑战“神奇的495”。即用三个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得到的差再用其中的数字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如此反复。看最后的结果能否得到495。这个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的数字组合,并在刺激有趣的体验中有效训练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4)“交朋友”,任意给出四个三位数,让学生利用这些数尽可能地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类似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纯粹计算的单调,同时也给那些优秀的学生留有余地。 4、学数学、用数学,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编写数学应用题、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等,提倡学生自觉观察,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帮助家长购物中的计算问题,在春游前编写消费方案等,并将优秀作品在班上的“数学小乐园”中给与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执教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大港完小 莫小英 【教学片段】 1、游戏导入:石头、剪刀、布 两名同学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 (学生开始游戏,教师下位巡视)。 反馈比赛情况。如果每赢1次我们就记5分,请统计你们4 人小组的得分情况,填入下表。 赢的 次数 得分 同学们,你们看,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回答) 噢,看来游戏当中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哦。 (评:正比例意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运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引导:赢的次数是1,得分是5,当赢的次数是2时,得分是____ 赢的次数变成6时,得分就成了____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 我们再反过来观察:赢的次数是8,得分是40 赢的次数是4,得分是____ 赢的次数是10,得分是____ 你又发现了什么呢,(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教师小结:也就是说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我们把它叫做相关联的量。 你能在这两种量中写出一组对应的数吗,还有吗,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板书关系式) 2、小组合作 完成例题 你能完成下题吗,试一试吧。有困难的可以在4人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最默契,讨论得最认真。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 题目处是: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 路程 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在组里说说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比值实际上表示( ),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小组派代表上台说。(多让几个组说) 大家说得都很好,结合发言,教师板书关系式。 3、观察比较 归纳概念 这是咱们刚才分析过的表1和表2,(课件出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发言,教师逐一板书,完成概念。 翻开书,找到这段话,轻声的读一读,把重要的地方勾画下来。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下面老师可要考验一下大家了,根据概念判断一下两表中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两个量。 同桌先说一说,再指名让几个学生说。 如果我们用x、y 分别表示这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用一个更简捷的式子来表示这些关系式吗,(板书,y,kx(k一定),齐读) (评:学生独立得出结论,这就是发现,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方法。) 4、联系实际 反馈练习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因此,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从游戏中切入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为此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设计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同桌进行游戏,并记录自己赢的次数,使得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兴趣盎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的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完成例题,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提升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于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些生活习题,比如:让学生判断 打字的时间和打字总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练习中既巩固了所学的指示,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教与学有机的融为一体。 《年月日》教学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闵建英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学生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强调数学的思考。本节课中教师本着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再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局限于学生获得基本的概念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识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但是为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首先让学生来猜谜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观察年历,结合已有的知识发现年、月、日的知识。既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借助素材,探索年月日的规律 教学中,我把历法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的数学原理作为一种知识的介绍引到了数学的学习之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形象地展示出年月日的来历,并朗读“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天,也就是一年。” 通过媒体演示,学生能更生动形象地理解这些知识,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在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的规律时,我选择了不同年份的年历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规律。并且在记忆大月小月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出一种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了“拳头记忆法”,紧接着出现形象又直观的课件演示,学生记忆深刻。然后我再补充学生没有说到的“口诀记忆法”,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外再去搜寻记忆方法。 最后让他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记忆,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一步巩固了大月小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后,仍不讲解,而让学生看年历卡验证,特别是计算一年的天数,让学生亲自动笔算一算,不仅强化记忆大小月,还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3、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我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经常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小组中的一员,起到了引导者、参与者、帮助者的作用;学生发言,教师鼓励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他们敢于创新、奇思妙想;学生遇到困惑,教师先给予他们高度的评价,然后解释说明,保护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开放的空间里,学生积极表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观察所得,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出自己记忆大、小月的方法,计算平年、闰年的方法,分享着知识交流的乐趣。这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创造欲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体会,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潘晓妃 这个学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任了一年级的数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工作,无怨无悔的做好工作。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向前进,几个月过去了,很有必要小结一番。 一、我觉得做得较好的方面 1、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例如:教学“十几减几”,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十几个学生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猜,再下去要减的数量的人数,看看和同学们猜的是否一致。 2、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数的组成”时,学生能总结出“( )个十和( )个一,( )个一和( )个十,几十个一”三种方法。 3、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各种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分鞋子时,学生把皮鞋放一层,凉鞋放一层,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人按男女分,上厕所时男的上男厕,女的上女厕。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了过培训,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 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 2、像好多课得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的。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也跟不上,像我们学校还算好了,有多媒体教室,但没有配套的课件等。 4、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这在我们学校显得更为严重,外地民工子女较多)。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两点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他人的观念,但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熟练了等,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不理解的反应。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沈芳芳 片段: 二、充分体验,引导探究。 1、观察比较。 出示表一、表二: 这是汽车和自行车所行时间和路程情况统计表 表一: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 表二: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20 24 30 44 „„ (1)仔细观察思考:1.两表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反馈交流。 小结:A 都有路程和时间两种相关联的量 B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 表一的速度相同,表二的速度不相同 (引导:计算速度时要用相对应的路程除以时间,速度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3)把表格填写完整。 2、分析判断。 表三: 钢笔数量(支) 1 2 3 8 „„ 总价(元) 4.8 9.6 14.4 24 48 „„ (1)观察,将表格补充完整。 (2)交流: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数据的, (3)判断:这张表所反映的现象与上面哪张表相同,为什么, 3、归纳概括。 引出正比例的意义。 反思: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学习,所以帮助学生打好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这个基础至关重要,在新授部分,我没有采用单一的例题教学,而是通过两张表格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同样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表一是有规律的,表二是无规律的,再通过与表一具有一样规律的表三,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出正比例的意义,应该说,学生的认识是比较科学的,有逻辑性的。但是,在过程组织中,我发现学生的主动性没有体现,纯粹是老师拉一拉,学生动一动,知识的连接很牵强,所以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比较生硬。作业中反映出学生对“相关联的量”理解有偏差。而且在正比例应用题中,比例式的列法也不是单一的,“正比例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同”也是列比例式的一个重要依据,我却在本节课中没有涉及这一规律,使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不够全面。针对这些不足,我把这个片段重新整理了一下。 修改后的教学设想: 二、观察比较、充分体验 出示表一、表二: 这是汽车和自行车所行时间和路程情况统计表 表一: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 表二: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20 24 30 44 „„ (1)你能不能把表格填完整, (2)面对这两张表格,你有什么想法, 生:表一中的速度是不变的,所以根据速度可以计算出5小时和6小时相对应的路程 表二中的速度都不一样,所以不能确定5小时和6小时能行的路程 师:你怎么知道表一中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 60?1=60 120?2=60 180?3=60 240?4=60 师:也就是你用同一竖栏中的路程去除以时间了,对不对,其实在数学中这样的计算叫做相对应的路程除以时间。(板书“相对应”) 所以表二中相对应的路程除以时间,所得的速度都不相同。 (3)大家能很快发现两表的不同之处,那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这两张表中都有路程和时间 师:对,都反映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说,在同一张表中的路程与时间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你们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吗, 生:„„ 师:把你们的目光锁定在一张表上,你们能从这些数据中感受到路程和时间是怎样相关联的吗, 生:我发现时间在变化,路程也在变化。 师:对,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就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我们也可以说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师:把目光转移到另一张表格,看看那儿的路程和时间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为什么, 生:是相关联的量,因为时间在变化,路程也在变化。 师:现在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现象概括一下两张表格的相同之处, 生:都有路程和时间两个相关联的量,路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师:其他的同学也说一说。 „„ 师:我们再观察的深入一些,两表中的路程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呢, „„ 生:表一中时间扩大几倍,路程也扩到几倍。时间缩小几倍,路程也所小几倍。 表二中时间扩大的倍数与路程扩大的倍数不同,缩小的倍数也不同。 师:好,这又是不同之处了。现在我们来回忆概括一下,表一和表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表一和表二都有路程和时间两个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相同点。不同点是表一中的速度都一样,表二中的速度不一样,表一中时间和路程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同,而表二中时间和路程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不相同。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表一中的速度都一样了吗, 生:因为时间扩大或缩小几倍,路程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速度都一样。 师:对,我们可以用商不变性质或比的基本性质来解释。(路程?时间=速度,或 路程:时间=速度。) 师:所以表一中反映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是很有规律的,像这么有规律的两个相关联的量,在数学种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师:打开课本,看看书上是怎么描述正比例关系的。以及正比例关系式。 师:能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吗, 师:谁能利用课本上的正比例意义,来解释一下表一和表二哪张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式可以怎么表示, 生:表一中有时间和路程两个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所以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师:那么表二中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师:你觉得,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可以分几步去考虑, 生:三步。先考虑这两个量是否想关联,也就是一个量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再考虑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最后得到结论。 由作业引发的思考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沈黎霞 今天,我教授了《小数大小的比较》这一课,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其中一题是比较大小,2/10( )5/10 50/100( )55/100 3.6( )3.06 „„ 让我觉得诧异的是班里竟然有一半的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都做错了,我很生气。但是细想一下,错不在学生,而是我。分数是上个学期学过的,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有所遗忘也是很正常的,在我看来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并不觉得简单。事实上,分数比较大小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学生之所以会做错就是他们对分数的意义其实都已经遗忘了。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次疏忽。下面再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1(复习铺垫,启发思维。 ? 说一说以下各图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出示阴影图) ?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元,( )角 评析:复习分数的知识, 为搜集、准备有效的信息,诱发知识间的正迁移,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你在家时妈妈怎么喊你,(小名××),在学校大家又怎么喊你呢,那你有几个名字,(两个)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像×××同学这样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板书课题:小数。 3(认识小数。 (?)教师出示1米长的尺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如果用米作 单位,用分数表示,应是多少米,(板书 1/10米)。在生活中为了便于使用,又 把 1/10 米,写成0.1米(板书)读作零点一米。就像×××同学,你在家妈妈叫你 ××,在学校大家又叫×××一样,实际上还是同一个你。 案例二: 一、新课导入,引出小数 1(出示小黑板。 15 23 3/7 1/10 230 0.6 1.45 46/100 20.7 2(请把它们分分类。 3(小组讨论,交流。 大部分学生分成:15 23 230 3/7 1/10 46/100 0.6 1.45 20.7 提问:为什么这么分, 生:我把他们分成整数、分数和小数。 师:是啊,整数和分数我们以前就已经接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新的数,就是“小数”。(揭示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以上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的两个导入过程,同样是通过分数来引出小数,但是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二个案例的导入虽然也提到了分数,但却只是流于表面,纯粹是为了引出小数而提到分数,对于分数这一知识并没有涉及。第一个案例,在教学小数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做了以下两题:? 说一说以下各图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出示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元,( )角。既巩固了分数阴影图)?1米,( 的意义,又为接下去小数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自己的教学意图,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尽量让自己接下去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和教学。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对比》的教学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邬红英 案例: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3(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例3(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P87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总价和单价成( )关系( 表2P88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 )关系( 1(分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从表1中,怎样知道单价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从表2中,怎样知道总价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3(引导学生总结总价、单价、数量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4(练习: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 (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 (3)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 (三)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正反比例的比较) 讨论填表:正、反比例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 (二)从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反思: 一、本节课通过对正反比例的整合后,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至于日后混淆重讲规律,少描述,这就是数学思维简洁美的再现,这使学生能较清晰地掌握分析与判断的方法与思路,也是提升六年级抽象思维能力的好教材。 二、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认为教学中既要重视这一点,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中逻辑性,严密性与连贯性的统一。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没用教材的例子,而是举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规律,再由规律回归生活。这样一节课的40分钟质量很高。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当预设遭遇教学中的意外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沈霞 片段:《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中的一个环节颇有感触,这里简述如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学具的特点。 „„ 生1展示一个正三角形并说:“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师:“你是这么验证的,” 生1:“我是用尺来验证的.” 师:“有没有其它的验证方法,” 生2:“我是用量角的方法,三个角度数相等,所以边长也都相等。” 这时,生3反对:“上节课我们学过角的大小和角的边长短无关,所以生2的方法是错的。” 由于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外,在课堂上回避了这个问题,继续问有没有其它验证的方法。 生4:“用对折三下,边与边重叠的方法。” „„ 这一堂课我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但教学设计在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时却显得这么措手不及,这深深得引发我的思考: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件。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有时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如果教师心中只有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不敢越出教案的束缚,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使课堂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才华的平台。教学意外事件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教学意外事件产生时,你怎样比较自然地继续开展教学。是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还是由于害怕自己的“不”字可能会扼杀一个未来的“牛顿”或“爱迪生”而对学生的问题一一回应;当教学意外事件富有挑战时,你如何进行教学的“即兴再设计”,让教学意外事件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经过这一环节,我觉得我们还是勇敢地面对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吧,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促进专业成长,同时带动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意外,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触动学生思维的灵性,让我们的学生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张扬。 关注教学细节 凸显数学本质 ——《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执教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徐月珍 《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这节课上,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以小朋友参加春游为情景主线,将一个个数学问题蕴藏在不同的活动中,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情景中参与学习和探究,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中猜测、探索,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张扬个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四方面都有所提高并有机地结合,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下面笔者想结合课前教学意图、课后教学效果以及评课意见三方面谈谈自己对《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类教学内容的一些思考: 【课前研究】 由于本课在人教版教材中出现在《表内除法》这个单元,不是以一种独立的应用题形式呈现。这一次我们校领导要求对《解决问题》上一堂公开课,这是首次对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进行独立而系统的研究,所以,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这样几个方面: 一、研读课标与教材、定位方向。编者编写教材的目的是应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除法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视角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关注学生兴趣,以本册语文学科的第一篇《找春天》的主题图为导入背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时时处处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也体现了《课标》的精神: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 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因此,不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我都紧扣这一思想和理念。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原有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条理的数学思维模型,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只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新课标邮一个三段认知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所以,我把学生能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数学问题,并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题意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儿童探究多种租船方案,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也是一种信息的收集手段。 2、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虽然,学生在表述解题思路时没有规范语言,只是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潜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比如辅助语言“先求„„,再求„„”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由表及里,初步构建起此类问题的数学思维模型。 3、教学时我力求“导”而不“包”、 “放”而不“纵”,在课上避免师生一问一答式,绝不包办和限制学生的思维。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解题思路,但是在“导”与“放”地过程中要处理好“扶”“放”的度。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后效果】 当然,以上只是课前的美好设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比如,主题图的处理还可以更生活化;学生探究的时间和深度都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学生虽然能够感知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教师的引导还不到位,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解题方法,对同学的解题方法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等等一些细小环节。 【课后思考】 通过课后同事们对我这一课的点评,对这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与浙教版中的“应用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者认为:形成解决问题(或应用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还是相通的,都重视解题过程。但不同之处也有,第一点“解决问题”淡化探求解题思路过程这一形式化的说法,不仅追求“言必有据”,还鼓励直觉、猜想、预测、合情推理和适度的非形式化;第二点“解决问题”还强调“问题”的来源与呈现;第三点在“解决问题”中出现计算教学。鉴于评课者的观点,对“解决问题”也有了几点体会。 1、巧设提问,让问题更具生活味。 在课中由春游引出课本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搜集和选择有用信息,尝试解决“需要坐几辆碰碰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两幅图,可以找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也能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根本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把问题改为:如果让你去买票,需要买几张呢,问题的改变让学生感觉自己真的处于春游当中,正在解决 春游时自己遇到的问题,更具有生活味,在课堂上也能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并非随着教师的设计让你做什么就照着做,让学生的主体性失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因此,在执教《解决问题>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元生活”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个个情景和事例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体验和感悟数学,从而真正的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2、计算与思路,孰轻孰重。 在执教《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课中,我曾对递等式及综合式的教学把握不定,究竟是以解题思路为重还是以列式计算为重。 经过上课-评课,让我茅塞顿开,综合式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已接触,在教学时应该提及,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整体的较为简洁的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但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列出综合算式来解。只要会用两步算式解决此类问题就好,会用综合式解决就更好,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至于递等式的出现,要求学生了解,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因为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四则运算”,还会重点教学计算顺序和递等式,我想编者是让学生在二年级先初步了解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是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为学习“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感性基础。 3、追求算法多样化,凸显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有小鹤洋一题:有3辆碰碰车上的小朋友口渴了,每辆车上可以坐3人,老师拿来18瓶矿泉水,平均每人分到几瓶,在教学中学生出现两种算式:?3×3=9(人)18?9=2(瓶) ?18?(3×3)=2(瓶)我只对这两种算式进行评价与指导,其实在试教时还有学生是用连除算式,还能说清楚解题思路。在我正式上课时没有学生提到,我想不是说不能刻意追求多样化嘛,也就没拿出来。在评课中我们校长提到了,多样化是不可以追求的,但是有些数学思想的渗透机遇我们是不可错过的。原来在18?(3×3)=2(瓶)和18?3?3=2(瓶)两个算式之间隐藏着“乘法结合律”。 因此在上“解决问题”时,不能刻意追求算法多样化,但是一些典型的算法必须让学生去摸索,感悟数学的本质。 尽管上了一节校级公开课,也是通过“自己的研读-试教的体会-同事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下次执教《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有了深层理解,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初步体会,让我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有了提高。而且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今后无论是在预设教案时,还是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个教学细节,因为在这些细节中或许隐藏着数学思想,凸显数学本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敖娴 一、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和验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 异分母分数是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是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关键 四、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掌握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 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时, 通过创设八戒吃西瓜的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动脑,小组合作的 方法来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从而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法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一路跋涉,又累又渴,又找不到任何解渴的东西。八戒说:“哎呀,实在走不动了。”这时,悟空突然发现路旁不远处的地里有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他一个跟头翻过去,把西瓜抱回来,大家可高兴了,悟空把西瓜嚓嚓分成四块,想知道是怎么分的吗,投影展示。 1111唐僧 ,沙僧 ,悟空 ,八戒 。同学们想一下,八戒会同意吗,八戒说:为什么你吃3446 那么大,悟空说:别急,只要你能算出我比你多吃多少,那我这块也给你,八戒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愿意帮一下吗, (二) 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巡视导学、自学尝试:先让学生看投影: 11师:你能看出结果吗,(不能)你能想办法计算吗,我们就以 - 为例,前后四个同学46 讨论,教师巡视,听取学生想法。 2、学生汇报并投影演示。 3、归纳小结: 师:你认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应怎样进行计算, 投影演示: 4、尝试巩固 :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道异分母分数相减的问题吗,试一试。列式计算校对。 5、挑战加法 师:刚才你们帮八戒把问题解决了,那么八戒现在该吃多少西瓜呢,列式计算校对。 6、尝试巩固: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一道异分母分数相加的问题吗,列式计算并校对。 7、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发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有什么相同点,你能用一 句话概括它的方法吗,(补充板书:通分) 8、巩固并验算。请你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道关于异分母分数相加的问题,列式并计算,怎样知道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呢,怎样演算,(强调化简) (三)巩固反馈 1(想一想,填一填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 ),然后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 2、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两道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吗,列式计算并校对。 老师很想给大家出两道题,同学们愿意吗, 3191 + - 451015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4、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11111111 + + + + 23910475 8 学生计算,相互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 师生交流:分子为1,分母互质的两分数相加,和的分母是加数分母的乘积,分子等于加数分母之和。 11a +b 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结论吗, + = (a、b>0,且互质) a b a b 如果中间是减号呢,有规律吗,这个问题留待课后同学们自己去探索。 (四)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可以吗, 教学反思: 上完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体会颇深,浅淡如下: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划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上述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一个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认识,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联系学生实际,利用情景贯穿课堂 好的课题引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 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就在于能把生活的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 到学习数学知道的必要性,从而积主动地学习。课的开始,引出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合作,帮八戒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既激发了学生的 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在练习的设计上缺乏趣味性、层次性,有待今后改进。 善待意外 生成精彩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郁芳瑛 教学片段: 公开课上,学生讨论了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径不同的圆硬纸片。“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 4 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 请分组测量圆片,填好实验报告单。”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说:“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3 倍多一点。”“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3.14 倍。”„„(这位老师听了学生的小声说话,马上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请知道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竟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 师: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 从书上看来的。 师: 那么大家知道书上的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 师: 不知道 师: 大家说的结论是正确的,你们能提前预习,非常好 ! 可是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如何得出的,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 生: 想! 师: 接下来,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最先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3 倍多一点。 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堂课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 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哪些内容会达到什么程度,?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 的兴奋点,唯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这位教师在精心预设时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在碰到“意外‘时,就能处理的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觉得这位教师的预设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 质数与合数教学片断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王臻 【片断】 师:(1)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学号对吗, (2)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找一个数的约束,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报出你们自己学号的所有约数,(给生时间找自己学号的约数,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请大家观察:能把这这些数按约数的特点归类吗,你发现我什么,(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生1: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2:可以按个数分类。 „„ (4)按照每个数的约数的多少分,那么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 【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老师能巧妙地挖掘“学生学座号”这一课程资源,简约而又实用。这一资源的引用,很自然地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学习来源与生活”这一课程理念。由此,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其实并不是我们想像中那么地抽象与高不可攀。 此外,高老师在这一片断中的实施教学,采用了数学概念教学中常用的“不完全归纳法”,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概括出质数与合数的内涵。整个过程的实施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对知识探究过程的体验。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周延芳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重点);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间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数一数、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直尺画角。整个教学过程是找角——判断角——数角——做角——画角,把整节课放给学生自己去主动操作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三、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实施效预设学习材料和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与备选方案 果自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教学主题图(课本38页) 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发 1、观察校园,你发现了什么, 现了什么? 2、观察操场的一角、球网的一角、学生:我发现这些地方 三角板、剪刀„„,你又发现了什都有角。 么,你们认识他们吗, ,备选,如果学生说不 ,环节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自到角,教师可以指一指有 己发现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角的地方,进行提示。 纳能力。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角。 在这个环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节中,学生 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发现了许多 (1)找角 找一找身边的角。 生活中的 教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身学生1:我们的课桌上角,学生的边,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请小朋有角。 观察力非常友们仔细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学生2:黑板上有角。 好。 家。 „„ ,环节意图,通过找一找的活动,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 数学学习的乐趣。 (2)汇报交流。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提问:角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不同方向的三角形。 学生甲:我发现角的尖 尖上有一个点。 学生乙:我发现角有两 提问: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子条边。 的, „„ 教师:我们把角尖上的点叫做“顶学生:角有一个顶点, 点”,把两条线叫做角的“边”。 两条边。 提问: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 边呢, ,环节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自 己发现角的特征,加深学生对角的印 象。 学生判断,并根据角的 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 边)说明原因。 (2)判断 出示一些图形: 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环节意图,通过判断这个环节, 只有少数使学生学会用角的一些特征进行判 学生自己能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学生数一数。 找出比较方(3)数角 法。但通过 出示图形: 提示,最后 都能改概括 学生用准备好的纸片动比较方法。 手折一折。 观察上图,数一数,两个图形各有学生观察。 几个角, 猜一猜。 3、实践操作,丰富知识。 用两个角比一比,找出 (1)做角 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用一张纸片折一个角。 ,备选,如果学生不会 (2)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教师可提示:顶点 观察两个不同纸片折出来的角。 对齐,其中一条也对齐, a、猜一猜那个角大,那个角小, 在看另一条边。 b、动手操作,找出比较两个角的 大小的方法。 ,环节意图,通过做一做、猜一猜、 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角 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个别学生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在画角的时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两边 候没有先画张开得大,角就大;角两边张开得小,学生先画一画,再说一顶点,而是角就小。 说,总结方法。 直接画了两 4、画角 条边,但通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角的很多知 过后来的总识,现在请小朋友们动手在纸上画一学生再动手画一画。 结,学生掌 画角。 握了正确的 (1)画一个任意的角。 画角方法。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小结:先定好点(顶点),再从顶 点出发画两条边,就画成了一个角。 学生回顾全课,进行总 (2)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结。 角。 ,环节意图,通过画一画,使学生读一读儿歌。 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画角。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 什么样的收获,你还想说些什么, 出示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环节意图,读一读儿歌,进一步 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四、教学片段实录 片断一:找角 教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身边,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请你们仔细找一找,把 你么看到的告诉大家。 学生1:我发现黑板上有角。 学生2:我发现我们的课桌上有角。 „„ 学生3:我发现红领巾上有角。 学生3:我看到老师的衣服领子上有角。 学生4:我发现我坐着把腿抬起来,我的身体和我的腿之间是一个角。 „„ 片断二:判断角 出示一些图形: 教师: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 学生1:横着看,第一个是角,第三个是角,第六个是角,第七个是角。 学生2:第二个不是角,因为它没有顶点。 学生3:第四个不是角,因为它也没有顶点。 学生4:第五个不是角,因为它没有顶点也没有两条边。 五、教学反思 在整节课中,我让学生在看一看、找一找、数一数、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中观察、体验,这些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爱玩的天性,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也很高,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完整。 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入手,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找到角,在生活中的物体上找到角,再抽象成具体图形,形成表象,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找生活中的角的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找到了老师身上的一些角。这天,我正好穿了一件西装领子的上衣,而且口袋上、袖口上都有“角”,学生的这一发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顿时我心里一振:我们的孩子观察力确实不错。借着这点,我马上表扬了这位学生,由此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看来,原来生活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也体现了新课程“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耐久跑”让学生乐在其中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邱 宏 案例教学背景: 以前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如果安排了耐力跑的教学内容,大部分的学生都异口同声的说:“啊„„~”其实不用说我们老师都知道这“啊”体现了学生当时是多么无奈。在以往的耐久跑教学中,由于教法手段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本案例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将定向运动引入课堂,进行定向耐力跑教学。采用比赛手段、游戏形式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案例过程描述: 在六年级的一节耐久跑教学课中,我将定向运动引入到教学中,将学生按照体操队形分成男女各四组,然后每队选出小组长。分别给每一小组分发任务,布置好今天所要练习的任务后,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斗志昂扬地准备比赛。比赛开始了,在校园的四周分布了6个标志点(标志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每次练习的顺序都可随意交换。),听到信号后,第一小组先出发,按照各自任务依次跑完6个标志点,最后到教师处报到并排名(激励学生)。“加油、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学生们个个争先,我也加入到学生的呐喊声中,为各组队员加油助威,还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看清标志点在哪个位置,别跑错了” “选择怎样的路线是最快的”。剩下没跑的小组也开始讨论等一下应该怎样 跑才好。有的认为先找好标志点,就不会多跑距离了;有的认为前面速度太快,后程就没力气跑了;有的认为 „„。学生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就连平时最懒惰、最不想动的那几位学生都非常的积极,教学效果非常好。讨论完后,学生们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一位同学说:“跑的时候先不要太快,不然的话,最后就没力气了,最好是匀速跑,这样用时应该最短”。我对这位同学给予表扬的说:“这为同学说的很好,就像我们以前所学的耐久跑一样,要匀速跑,还要注意跑的方法和技巧,这在我们以前的耐久跑的练习中学过的,但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控制好速度”,合理安排好力量。我说完后,另一位同学便说:“还应该跑前先看清标志点在哪个位置,事先在脑子里要有一个路线,这样就不会多跑没必要的路了”。 接着,我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同学们都很聪明。这个练习实际是耐久跑,只不过在跑的过程中,又要不断地去思考,去判断方向和方位。等第一轮结束后我们休息一下再进行一次比赛如何,学生个个斗志昂扬,异口同声的说:“好”, 个个好像都忘记了刚才的疲惫,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比赛。 第二轮比赛开始了,比赛气氛比第一轮更加激烈,各组都吸取了第一次比赛的经验,重新布置了同学们跑的顺序,学生们都有自己跑的方法和技巧,选择各自认为最好的线路。学生们个个都在练习中体验跑的乐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案例反思与讨论: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运用新兴的运动项目 ----定向运动形式进行耐力跑练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本案例将定向运动引入到课堂,进行耐久跑的教学,改变跑的形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体育课程资源,将枯燥、无趣的耐久跑教材变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本案例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的变化,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比赛手段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情入境、以境乐练,真正体验了运动的乐趣,又激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了耐久跑教学的效果。本教学案例教法新颖,简便实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发展了学生的耐力素质。 通过这个小小的案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思想。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愉快、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与分析,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的主人。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才学得最好,他们就会支配自身的所有神经,挖掘自己的潜能,释放自己的能量。这节课学生自觉、自律、自信、自强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团队精神和小组合作也有上佳表现。因此,自己还是应该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下功夫,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体育课永恒的话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但也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培养自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何 看待英语课中的游戏? PEP2 UNIT4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沈惠芳 【案例】 1. 请学生摸摸猜猜是什么水果,whit is this?教学单词watermelon, pear, orange, peach 2. 游戏的方式来操练: (,)看老师口型猜单词 (,)课件展示水果一角猜单词 (,)课件快速闪过水果单词,猜猜是什么水果 (,)老师出示水果盆,请学生选择一种水果,后尝水果说句子。 【反思】: 游戏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扩大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能活跃课堂气氛。还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使之简约化,能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可这节课呢,整个课堂成了游戏的海洋,游戏一个接着一个地抛向我们的学生,而学生的热浪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课堂热闹极了。尤其是最后一个情景游戏,要求学生说水果,尝水果,说句子。然而学生的兴趣都被老师手中的水果给吸引了,他们根本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当然也听不见同伴说了什么,有否说错。他们只在乎同伴吃到了水果,我也要吃,吃了之后,就不知道该怎么说句子,有的甚至不知道要说句子。瞧,多么糊涂的学生~, 短短40分钟,光游戏就有6个,我们的学生怎么能承受这样的热情呢,这种看似热闹非凡的场景背后有多少令人担忧的事情。 游戏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为我所用,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合理安排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游戏只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游戏的设计和操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能把英语课上成游戏娱乐课,而忽略了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课堂游戏应该为课堂教学服务,当它成为一种摆设,或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的时候,课堂游戏就失去了他的魅力了。 二、有效组织,有的放失 小学生天性爱玩,喜欢争强好胜,有些学生还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大喊大叫。因此要想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活而不乱。首先,教师要讲清游戏规则,评价标准等等。其次,教师必须要会运用肢体语言,一个动作就能让学生静下来,教师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掌控课堂。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好自己的尺寸,千万不能为了引合他们爱玩的天性,而开展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使课堂失去控制。上述材料中的老师,正因为没有组织好课堂纪律,再加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使得学生的情绪过于激动,课堂也失去了控制。 游戏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味调味剂,当我们情绪低落时,它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当我们感到枯燥乏味时,它为我们增添丝丝的趣味;当我们感到学习困难时,它为我们解决学习的难点„„游戏,是我们小学英语老师的一件法宝。掌控好了,你就能寓教于乐,反之,它就是整堂课的败笔。 集体比个人更具有创造性 ——《会变的杯子》课后反思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冯伟红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局面:学生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作品完成以后学生自己也说不清到底画了什么、做了什么。这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还不强烈。其实,儿童是很有创造天赋的,他们的想像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大胆离奇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没有很好地去挖掘、去引导,学生有没有很好地去观察、去讨论、去交流。 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博士曾指出:集体比个人更具有创造性。而由四五人组成的小组创作正是创设这个集体智慧诱发因素,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从而互相间激发了情感,拓展了思路,丰富了想像,迸发了灵感。 新美术教材为同一教学内容提供了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方法,不同难易度的作业与范图,这不但给了每位学生多方面的借鉴与参考,同时无形中也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美的氛围与自由的空气是使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最根本保证。在创作《会变的杯子》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个纸杯,一个家家户户都 有的极为普通的一次性杯子。在生活中人们更注重的是纸杯的实用功能。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制作一次性杯子的材料与装饰图案也日趋丰富。这些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的一次性杯子很容易引起儿童丰富的联想,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一次性杯子是锥体,口大底小,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不同的形体特点,在启发学生联想时,我引导学生变化杯子的不同观察角度,纸杯在他们手中忽而正立,忽而倒立,忽而横放,忽而倾斜,忽而几个拼接、串联„„纸杯在灵活的转动着,思维在活跃地扩散着,想像在任意地驰骋着,那一个个童趣盎然又巧夺天工的造型真让人惊叹不已。他们的构思是如此巧妙而又新奇:纸杯倒立时,通过剪贴装饰能变成小鸟、企鹅、青蛙、公鸡头、椅子、娃娃脸„„纸杯直立时能变成花篮、烟缸、冰淇淋、喇叭花„„纸杯横放时能变成鱼、小猪、小象、兔子、汽车„„几个纸杯拼接串联能变成望远镜、马头、长蛇、小狗、台灯、跳舞的小女孩„„学生在交流构思时要让他们有充分的说的自由,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离奇古怪的想法,要大力表扬,让学生觉得这样“异想天开”是对的,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构思的机会,可以采用单个说,同桌互相说,小组说等多种形式。 制作时,也是小组合作的方式:一名学生将杯子底做太阳的脸,将杯壁剪成细条做太阳随风飘舞的长发,太阳随风而来,面含微笑。同组学生深受启发,将杯壁剪成向日葵的花瓣,一朵向着太阳微笑的向日葵便映入眼帘;另一学生将杯壁剪成细条后卷了卷,变成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菊花;更有甚者,将杯壁剪成螃蟹的八条腿,用杯底作蟹壳,一只活灵活现、神气飞扬的大螃蟹便横行在桌面上„„大家海阔天空的畅想一番、畅谈一通,什么有趣的形象都冒出来,他们笑着做,做着笑,沉浸在其中尽情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乐趣。 我们美术教师不能为了使课堂上的学生“安静、乖巧”而控制了他们的情绪,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应该让他们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激活一双双慧眼,张扬一种种个性,放飞一颗颗心灵~ 宽容,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沈利平 最近一段日子,由于工作比较繁忙,没有太多时间来管理班级,所以自己对班级的“感觉”很差,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也不高。 今天,我踏着上课的音乐走向教室,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里面乱哄哄的,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热闹”的场景啊~我当时就给气坏了,马上走上讲台,猛地一摔课本,对着我的朝夕相处的学生就“咆哮”起来~接下来的整堂课都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我看到许多学生都低下了头,有几个甚至还在抹眼泪。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对待工作,我一丝不苟;对待学生,我严爱有加„„那到底应该怎样来管理班级,让班级再次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让我的学生成为我的骄傲呢,我无聊地翻看着自己的工作笔记。突然,那句我最欣赏的话映入我的眼帘:“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呀,当我们把微笑挂在脸上时,我们能从别人脸上看到自己的微笑。而当我们皱着眉头与人交往时,也只能看到另一张苦瓜脸。宽容,一种博大的胸 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做世上精彩之人。为什么不用宽容豁达的心来对待我的学生呢, 大文学家冯骥才先生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话:“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但是我更想说:“宽容,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数学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叙事,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晟舍完小 闵国锋 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有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一向成绩优秀的学生突然间会在某一次测试中发挥失常,连一般学生的成绩都达不到,这是为什么,再比如一个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学生,却能在某一次的测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又是怎么回事。当我排除了该学生作弊的可能后,我不禁深思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于是,我边教学边留意学生的这一情况。有一次当考完试,我耐心地询问那些成绩发挥失常的学生之一,给自己找原因,是真的不懂呢,还是粗心,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有个成绩平常很不错,但这次没考好的学生在数学周记中告诉我:“粗心是有点,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太紧张了,怕考试靠不好。一紧张就慌了,题目就很会错了。”原来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心理的压力。这个我以前怎么没有想到啊~怎么把它忽略了呢,我想她的这个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长对其的高要求。另一方面,我也了解到这个学生学习上很要强,学习很努力,对自己要求也很高,希望自己每一次都能考出优异的成绩。在这种压力下,紧张感无形中就产生了。还有一个事例:我班有一个学生叫李文超,平时成绩还可以,可是一遇到快速解答就紧张得不得了,本来知道的题目都做不来。当我了解到这一情况,每次训练时先找他谈话,以聊天的形式,去了解他紧张的原因,让他放下思想的包袱,我跟她说:“只要你努力了,就算没达到,老师,同学,都不会怪你的,说不定还要表扬你,因为你努力过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谈心聊天,他慢慢地对于练习不紧张了。他非常的高兴。我也为他高兴,因为他终于克服了自己紧张的毛病。 成绩好的学生会由于压力大的原因而发挥失常,那成绩差的学生突然考出了好成绩又是怎么回事呢,根据我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到,可能是老师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动作给这个学生一个正向的积极的暗示。有的时候,我无意中夸奖了王俊杰在学习分数乘除法时比较认真。结果他在学习分数应用题也比较认真,上课也特别专心。是啊~老师的一句话,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分量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我如果说一个学生:“你真的很笨。”不出几天,这个学生就会变得精神颓废,学习懒懒散散的样子。反之说:“你真的很聪明,看,别的小朋友都没想出来,你却想到了。”这个小朋友就会感到特别有精神,干什么事都特别起劲。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我尝试着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对中、差生说一些积极的、肯定的话语,让他们慢慢地建立对自己学习上的自信心,学习的成绩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上来。 以上的事例说明了我们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都很不稳定,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有的对自己缺乏相应的自信,致使自己屡屡受搓,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有的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一直以来在家长和老师心中的期望值较高,怕自己哪一次没考好,使老师和家长失 望,而产生一种紧张、惶恐、焦虑的心情,在这种心境下,就会影响成绩的正常发挥。做为一个数学教师,我想除了应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与此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的发展变化。对于那些对自己过要求过高的学生应让他们减减压,同时也要跟家长做好必要的沟通。对于中、差生,则要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也有机会去体会成功的喜悦。多给予他们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话语。这只是我在教学时的一个 心得体会 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学党史心得下载党史学习心得下载军训心得免费下载党史学习心得下载 ,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一场“特殊”的审判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汤勤艳 “汤老师,相信我能处理好„„” 这是606班班学习委员向我提出的要求。事情是这样的:陈斌浩(学习委员)与沈家铭的座位是前后排的,因座位的宽窄发生了争吵。作为班主任的我准备按照惯例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酌情处理,没想到碰到了学生的“钉子”。学生的话让我感到惊讶。可仔细一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独立的思维,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在他们心里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什么事都跃跃欲试,总想展示自己的能力,做生活的主角,不需要老师“碍 手碍脚”。我何不借此机会,让他们亲自尝试一下呢, 在家里,吃的、穿的、用的、有爸妈操心,当孩子的也插不上手。在学校,同学间稍微发生一些争吵,班主任就会像“审犯人”似的审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问什么说什么,结果收效甚微,琐碎小事仍经常发生。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处理,自己当自己的“辩护律师”。老师只是“陪审员”中的一员,效果又会如何呢, 为此,班里成立了特殊的审判庭:甲方——陈斌浩,乙方——沈家铭。书记员——郑烨锋(宣传委员)。陪审员全班同学和我组成,审判长——班长赵妤婕。场地——教室。 由于形式新颖,同学们都感到新奇,教室里鸦雀无声,都在静静地等待着一场未编排的戏上演。“开庭”了,双方唇枪舌战,针锋相对: 乙:我的座位窄,要求甲方把桌子往后移动一点,她不答应。 甲:我的位置也不宽,所以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她就用背摇桌子,桌子动摇了,写作业也不便。 乙:谁叫你不把桌子往后移,(显得急躁) 甲:谁叫你摇我桌子~(不示弱) “法庭”上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同学们睁大了眼睛看着,视线一会儿投降甲方,一会儿又转向乙方,双方争执不休,大家也从中明白了事情的起因。“审判长”宣布“休庭”5分钟,甲乙双方“退庭”深思,稍候再“审”。 经“陪审团”激烈地讨论和许多同学见证,得出结论:沈家铭不应该无理取闹,故意 摇动桌子。陈斌浩是班干部应起带头作用,不应该和同学斤斤计较,“陪审团”做到心中有数,但不马上“判决”。“审判长”发言:同学间应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班干部应起带头作用,双方因小事发生争吵,都有不对的地方,现在审判继续进行,双方检讨自己。(双方有点对立,都不服气,气氛有些紧张,终于甲方开口了)。 甲:我的位置比乙方宽,应把桌子往后移动一点儿。 乙:我不应该摇桌子。(有些犹豫) 甲:我身为学习委员,没有在学习上帮助同学,反而因一点小事而影响课堂纪律,是我不对。 乙:(看见甲方承认错误,也不好意思)是我不对,我的位置也不是非常窄,能坐下去。 (甲乙双方握手言和),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一场特殊的“审判”完满结束了。我也从担心、焦急,最后轻松下来。同学们已经长大,他们已经有能力处理身边的一些事。瞧,这不就证实了这一点吗, 习惯从小养成,能力从小锻炼,性格从小塑造。老师们让我们适当地多放放手,在一旁观看,必要时再扶一把,你会很轻松的。 请给她一次信任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晟舍完小 魏雅琴 我们班有个“迟到大王”,为了她,我们在四项竞赛中班没少扣分。虽然,我心里不痛快。但是,我并没有在班里点名批评她,而是在班里很有激情地说了要关心集体,要有集体荣誉感之类的话。说的时候,我发现她也是低着头的。不过后来我还是考虑是不是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例如早上打电话到他家喊他起床。可是,想了一个下午,最终在第二天的早上我并没有打电话到他家。我想给他一次机会(看看他第二天的表现。果然,他第二天准时到校了,同学们都很惊讶。 但是,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第四天,我一下课就班长拦下了:,,,又迟到了~哦,知道了~我嘴里说着话,心里想,真是不争气啊,终于还是坚持不到最后啊(我气冲冲地走进班里。就在我要开始大声训斥的那一刻,我停住了。前三天她都做的不错啊,而且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呢,再相信她一次吧。今天说不定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呢,于是,我走到她面前,小声说:今天迟到了,我不想问你原因(我相信你不是有意的。你明天需要我打电话叫你起床吗,他摇摇头。我又说:前三天你做的很好。我相信你在以后的几天里一定也能做到。她睁着大眼睛看着我,没有摇头。那我尊重你的意见,明天我不打电话,靠你自己。你能保证做到吗,她点点头。好我相信你。我拍拍他的肩。 第二天一早我就到了学校。我很忐忑,生怕她会迟到。,点45分,她出现了。我开心的不知道该怎么表扬她,她做到了,她没有食言。一直到今天,她都没有迟到。 虽然,信任使我冒了点险,但是非常值得。我的信任给了她自信和责任感(所以,老师们,请在适当的时候给你的学生一些信任。他们其实可以很好。 鞋子的故事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叶建红 今天,天下着大雨。我们学校的操场按惯例变成了池塘,变成了小河。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他们只要趴在栏杆旁望着那浑浊的水,也是一种享受~如果能让他们的鞋子踏进去和水亲密接触一下,那更是一种神仙般的快活~ 如果和往常一样,不准这,不准那,部分学生也许会乖乖地听,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会趁机蜻蜓点水一下,也许一不小心,会来个鲤鱼跳龙门,那可麻烦了。 我正给孩子上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的“读读背背”——《鞋》一文。小诗描述了大大小小的鞋子依偎在一起,享受家庭的温馨。当学生很有兴趣地朗读完,我问:那大大小小的鞋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孩子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有孩子说,爸爸的鞋子说:“我的主人今天在骑摩托车时用力过猛,不小心把我的脸擦伤了,到现在还在痛呢,”妈妈的鞋子说:“今天,我的主人在又逛了鞋店,看到了一双新鞋,我估计要提前退休了。”奶奶的鞋子在说:“„„”爷爷的鞋子在说:“„„” 哈哈哈„„课堂上传来孩子们愉快地笑声。 咦,怎么没有说自己的鞋子啊,老师示范吧~师:小朋友的鞋子在说——话刚到嘴,突然一个念头闪现,何不趁机对学生教育一番,于是故事继续“小朋友的鞋子哭丧着脸说:我的主人今天一点儿也不爱我,今天是下雨天,他穿着我在水里走来走去,我的身上都湿了,我浑身都有臭味,要洗好几次澡才洗干净呢,哎„„呜,呜,呜„„” 这次笑声没有了,孩子们似懂非懂起来。 “小朋友,你的鞋子回家后会说什么样的见闻呢,你也可以猜猜你的朋友,你的同桌的鞋子会说些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高潮第二次迭起,“我的鞋子在说:“我的小主人啊,平时很会爱护小草,每次走路时,总是排好队伍,还教育爸爸妈妈不踩草坪呢,”(转眼变成了爱护花草树木教育)。 “丁丁的鞋子回家说:“我的主人上课时总要把我的鞋子伸到前面同学的椅子下面,我的脸在椅子脚上被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前面的同学也很难受,椅子总被我的鞋子一碰一碰的,闹得她也上不好课,哎„„”“哪些同学的鞋子也有这样的说法的,”老师问。一个个类似有过管不住自己的鞋子,管不住自己的脚的小朋友有点难为情,就到此吧,给孩子一个自我改正的机会吧。 没想到,一篇解读家庭温馨的诗歌到结束改成了思想教育课,也许是跑了调,但在这 样的场合下,偶尔跑一次调又有何妨呢,
本文档为【[复习]挑山工教学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27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