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讲解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讲解

举报
开通vip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讲解大学语文资料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2.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 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王蒙的演讲不仅是从哲理层面的全方位探讨,而且还从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来谈,紧紧结合社会、人生的实际,独具只眼。 王蒙这篇演讲的前一部分主要讲述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功能。 语言:三方面的功能 一、现实有用的功能: 1、表意和交流的功能 2、记录与记忆的功能 二、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推进思想、推进感情、...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讲解
大学语文资料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2.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 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王蒙的演讲不仅是从哲理层面的全方位探讨,而且还从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来谈,紧紧结合社会、人生的实际,独具只眼。 王蒙这篇演讲的前一部分主要讲述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功能。 语言:三方面的功能 一、现实有用的功能: 1、表意和交流的功能 2、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与记忆的功能 二、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推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化、创造文化。 1、帮助思想、推进思想的功能 2、有很强烈的煽情的作用。 3、修辞的功能(指语言文字的修辞功能) 三、浪漫的功能,语言和文字离开了现实或者超出了现实的功能: 1、心理的功能 2、艺术的功能 3、信仰的功能 4、形式或游戏的功能: 王蒙这篇演讲的后一部分主要讲述语言的陷阱。 语言的陷阱: 一、言不尽意,言过其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二、脱离生活,脱离真实,脱离真情,就变成反面的东西; 三、异化成俗套,通俗化成狗屎化效应; 四、被语言文字主宰,扼杀创造性,扼杀活泼的生机。 王蒙这一代作家在语言问题上经历了一个转折:早期人们认为“语言”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八十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联系到人的生存。 语言创造了人:(反对语言工具论)提倡语言本体论; 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忆:(反对语言交际论)提倡语言文化论; 语言的审美化:(反对语言反映论)提倡语言形象论; 王蒙讲演的风格: 外松内紧,亦庄亦谐,思路开阔 《梵高的坟茔》 3.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 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 真情贯注、愤激直率、铺张扬厉、不避雕饰 1 (1)情感充沛,盛气为文。 (2)抚今追昔,虚实相生。 (3)议论纵横,精警雄辩。 (4)愤激直率,语风不一。 此文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范曾本人的特殊身份及其造诣: 作为画家,范曾表达了对梵·高由衷的景仰,和作为艺术家心灵相通、惺惺相惜的深挚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作为国学家,范曾将传统的浪漫精神与激情的文字表达紧密结合,景、情、事、论融为一体; 作为思想家,范曾不仅探讨人生价值的所在,而且对艺术精神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 (二)作者运用了独到的表现技法,形成了一种独到的风格 (1)具体技法:喜用形容词等修饰词,甚至不惜自造词汇、喜欢将许多个修饰词铺排在一起 (2)风格与人之关系:风格即人。 天真率直(保有赤子之心,或童心) 激情澎湃 (三)精神层面 谦卑质朴 清贫无瑕 执著用情 坚毅尊严 惊世骇俗的艺术感觉 一颗赤子之心 文章中引人关注的三处 1、造物不公,它造就了一些更卓绝的天 才,却不相应地造就能欣赏他的观众。 天才:因深刻而孤独,因睿智而痛苦 2、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 的导师。 清贫:抗争与坚守的代价,成就与价值 的成因 3、“与道为一”、“他的艺术就是天然 本真的生命,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 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精神:艺术的至境与真正的永恒 本文的启示 (一)古典之美 本文游走于激情弥漫与从容节制之间,游走于两种个性、两种风格、两种不同的美,内敛而充满情感力度,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正是此文的妙处。 (二)审美的人生 这篇文章中弥漫了一种古典的浪漫主义风格。在这个角度上,范曾的艺术观念与庄子精神具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这种自然、纯真的审美精神是与受到压抑的世俗生活存在着冲突。在艺术与世俗的抗争之间,在人生的取舍之间,这种反抗与牺牲的精神,形成了审美的人生。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1. 严肃主题 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2. 文章风格 以幽默笔触写作严肃题材 猪的境遇的喻义——象征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 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而我们浑然不觉,安然处之。 反早被论定的猪的“形象”——胡吃闷睡、少心没肺、任人宰割、供人啖食 高度拟人化: 这就是反叛的典型,是不同于流俗、 不宥于成规的“反潮流”者 潇洒,冷静,警惕 “猪兄”终于逃走了并“长出了獠牙”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终于长出獠牙的与规范斗争到底的斗士。 1、主题 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 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 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生活的设置。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为自己设置生活? 2.主题的意义 一种人生境况的揭示 从人生根本、从人生观本质处产生的思考 将个人与人类命运大势结合起来的思考 一、猪的结局的意义 王小波并没有安排他的“猪兄”去向所谓的“主流文化”方向发展,而是义无返顾地踏上了一条追求自由的荆棘路。尽管“猪兄”逃离“秩序”的结果是首先付出了个人的牺牲—变成了“野猪”,但逃离了那些“居心巨测”的人类,它就能挣脱强权世界想强加给它的一切束缚,从而使个人的精神自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写作特点 1、结合个人经验,又超越个人经验 结合个人经验——从“我”经历的一只猪的遭遇和性情谈起超越个人经验——体现了理 性的力量。 2、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处落笔,尖锐犀利,且具温情与善意。 3、极严肃深刻的主题,却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别具慧心。 一、故事的讲述展开讽喻性的比附 多数篇幅谈猪,临末曲终奏雅,揭出主题 说猪事,实讲人世——以鲜活平庸生活琐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 二、趣意盎然的“话语方式” 他的杂文没有深奥的、捉摸不透的术语,有的只是俗字俗语以及随处可见的荒唐经历、笑话故事以及各种各样的调侃。这种有趣平易、近乎口语化的风格使他的杂文拥有了最广泛的读者。 王小波的杂文通俗平实且文风简洁,读起来往往有一种阅读上的快感 《复仇》 1. 篇中两次写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 均指其达致生命力的“飞扬”即其价值凸显而引起的情感;而第一次是因爱人之“爱”与置爱人于“死”而达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发的,第二次则因己身“干枯”的同时“赏鉴”“旁观者”的“干枯”而达致,是“无血的大戮”所引发的。 2. 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处境,应“毫无动作”呢,还是或相爱、或相杀,“照所欲而行的为是”呢? 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果真的“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3. 阅读《复仇(其二)》,体会鲁迅复仇思想的另一种表达。 《复仇》写以使旁观者“无戏可看”作为对看客的复仇;《复仇(其二)》则是写先觉者被其所欲拯救的民众所害,于是以玩味其罪恶,悲悯其前途,咒诅其现在,而作为“复仇”。这是鲁迅复仇哲学的两个意涵。 (一)题目“复仇”作为一个动词,它的主语和宾语在文章中究竟是谁?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鲁迅在这里并不在意谁是杀戮的施动者或受动者,这原本就是一段无主语无宾语的“客观”描述。 为什么要这样写? 鲁迅在这里只不过想非常客观地向读者呈现一种生命本来固有的形态,并选取男女祼身对立这样爱与恨的极端形式来代表生命、生存的一切客观表现形式。 从哪里得知“他俩”是男女二人? 补充:鲁迅自述动机: 其一: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其二: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竟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但此亦不过愤激之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而行的为是。 第一部分【1-4】热血与生命之力 点明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极端状态: 或“爱”,则互相拥抱,或“杀”则互相杀戮。 爱的结局是性的交往和种的延续 杀的结果是鲜血的流尽和肉身的死灭 (二)第5段,作者如何描摹“路人”?他们来此的目的何在?作者以此揭示这群“看客”的何种心理?这段描写充满怎样的感情色彩? 1、“路人”的身份: “无聊人” 来自“四面八方” “密密层层” “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人而如蚕如蚁,并且“拼命地伸长颈子”,其态可鄙。 2、“路人”的目的:“赏鉴” “赏鉴”意味着其对象之角色性质的被迫转化:被赏鉴者,由自在自为的自主性的人,被强行“赏鉴”,因此而成为表演者,被迫成为演员;于是其爱与死──这生命中最庄严神圣的举动──均在看客的围观中成为表演、作秀。 在他们残酷的注视下,一切出自本心的、伟大的思想、行为,均成为可以观看的戏剧,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价值、精神、统统被无情的目光所消解、扭曲、阉割。 3、“路人”的深层心理 不仅仅是看“热闹”、“好奇” “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庸众嗜血之性 ——这种揭示正显示了鲁迅的深刻之处。 4、作者情感 憎恶、愤激、蔑视,充溢在描写路人的语句中 第二部分【5 】看客来了 描摹看客的形态、目的 揭示看客的深层心理动机 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慨、憎恶、无奈 (三)被看者如何“复仇”?复仇结果如何?如何理理解鲁迅式复仇? 1、如何复仇 匪夷所思的鲁迅式“复仇”——以生命为代价 2、复仇结果: 被赏鉴者反过来成了赏鉴者:“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而原先的赏鉴者即路人,则变成了被赏鉴者。 第三部分【6-9】怎样复仇:两难的抉择 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丧失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 如果“照所欲而行”,固然可以自主选择爱或死的权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 《金岳霖先生》 1.请根据本文的描写,概括一下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一肚子学问 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痴迷的程度 对生活充满兴趣和热爱 不矜细行 不惧物议 任性洒脱 认真、机智、幽默和从容不迫 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 无心机 少俗虑 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 对学生、对友人 具有深厚情感。 2.本文中间叉出一笔 写金岳霖的一位学生王浩 你认为这种写法好吗 是否成功 这一笔看似闲篇 其实别有用心 借“好学生”王浩在课堂上受金先生特别器重和王后来的成就 显示了金先生在治学上的平等精神和他学术的影响 3.本文在口语和文言词语的使用上有怎样的特点 试加分析。 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例证 分析其特点。口语朴素而富有表现力 偶尔穿插文言词语 俗雅相彰 臻于化境。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一、凸现性格的细节描写 本文以自然、灵动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金岳霖先生极富魅力的性格: 金先生眼睛有病,常年戴着一顶呢帽,一白一黑的眼镜…… 金先生授课和提问、与学生讨论问题…… 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 金先生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金先生请客纪念林徽因的生日…… 最妙的当数最后的一个细节:金先生以80岁高龄接触社会,不得已只好坐平板三轮车转王府井…… 二、再现“一代风流”的精神、人格风范 童心与率真; 机智与幽默; 认真与执着; 任情和无奈。 作者曾在西南联大学习,有过难忘的经历,他对沈从文、金岳霖等联大教授有很深的感情。在本文所呈现的平淡的语气中,蕴藏着作者对所追忆者的淳厚的感情。这感情的基调是景慕和赞叹。 西南联大那些“很有趣”的教授,是一代风流的代表。所谓“有趣”,不仅指他们时有出人意表、令人莞尔的言行,更是指他们是有很高很纯正的精神修养、人文趣味和人生境界的一群人,堪称风华绝代,不可再得。这一代人的殒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三、文章风格特点 1、轻松、随便、平淡。 2、章法灵活,文笔生动。 ——汪曾祺散文一贯的特点。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文章首先指出,毕业生们,无论走哪条就业之路,“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为防御毕业后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和“理想的人生的追求”被抛弃这“两方面的堕落”,胡适开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或称“防身的锦囊”。 关于“堕落” 1、在作者看来,设若抛弃了学生时代的求知欲望,实在就是抛弃了人生的一种幸福追求。帮助人们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求知的欲望,你会逐渐变得崇高而充实,你的人生也将因为知识而前途光明。 2、抛弃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成为庸人、顺民,就是堕落。 在作者看来,不要被世俗文化所包围,要有一点精神,做社会的顺民便是失去个性。不争个人的自由与权力,那就是奴才。“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和”,由一群少脑筋,缺少一种伟大精神的人组成的国家社会是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的。 三、人生三味“药” 其一,“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胡适虽为学术大师,却不以科学研究上的成功立论,他的着眼点在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 其二,“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要保持求知(也是求智)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 主义,以高尚的、健康的业余爱好,正确地利用闲暇时间,而这也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其三,“总得有一点信心”。这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一项。 四、讲演高手 胡适善作讲演,这篇优秀的演讲词具有以下的特征: (1)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2)语言生动,警语迭出; (3)出神入化、似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有致、张弛有度; (4)结末的几句,往往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之声。 五、思考与讨论 1、面对今天的实际,你认为胡适的这三条还有坚持的必要与可能吗? 胡适首次讲此话时正是日寇侵占东三省、国内外矛盾纷起之际,那时尚且有此号召,何况是国家步入正轨之今日?社会浮躁、私欲膨胀、理想缺失,恰需大学生坐言起行,在社会转型期奠定一生选择的正确基础。 2、在大学求学时代,我们的“求知识的欲望”和“理想的人生的追求”是否足够强烈? 走上社会之后,能否坚持理想、保持兴趣和信心,尚是将来之事,而在校求学期间若无强烈的求知求仁之志,何谈日后? 《世说新语·任诞(节选)》 一、艺术特征 1、生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的逼似人物身份,使人如闻其声。 善于叙事,寥寥数语便可交代一个复杂的过程 二、“任诞”含义 任诞,指任性放纵。这是魏晋名士放达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首要表现就是蔑视礼教,不拘礼法。 其次就是不分场合,不分时候地纵酒放荡。 要随心所欲,不勉强自己,不限制自己。 三、小结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里表现的是一种自由舒展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状态,在封建社会那种受压抑、被扭曲的人性面前,这种人生态度和生命状态不是很值得寻味的吗? 《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这个故事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没有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一个功利的圆满——所谓“相见尽欢”,也没有把一种外在的客观环境的缺憾——如“寻隐者不遇”——作为美感的诱因,而是,通过人物主动的选择揭示和展现了自我心灵的无限丰富。因为那“缺憾”是主观选择的结果,所以它就不再是一种“缺憾”,而成了与世俗的功利价值观相对的一种超功利的“圆满”,甚至成了对人为设置的一切目的和结果的微妙反讽。 对方位高权重,也请为自己演奏。 未交一言,但神交于音乐之美 ——任性任情,无视世俗之地位、名利 王徽之形象的艺术魅力: 兴之所至,不计得失的超然旷达,透露着强烈的主体意识。 超凡脱俗的人生情趣。 简洁、生动之美 选取生活中最具戏剧化的片段 遗貌取神的人物塑造手法 1.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1)历史原因 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思想文化原因 儒学式微,玄学兴起; 在思想上,士人们反抗现实,蔑视礼法,不关心政治,只在意个人安危和心灵是否得到解放;伴随着玄学的兴起,魏晋名士之间掀起一股“清谈”之风。 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清谈是魏晋名士追求老庄哲理的阐发、自我精神的超越以及语言修辞的审美享受而进行的一种高雅的学术活动和语言游戏。 “清谈误国”的说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十分流行,并非全无道理,在儒家的家国理想和天下关怀的照射下,谈空说无、不切实际的清谈派如果占据政治制高点,的确容易带来灾难性后果,如王衍就是好例。但另一方面,清谈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和文化现象,又确实是中国文化中十分具有人类学价值和高贵精神品格的一种文化遗产,清谈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由重道德、重伦理、重政治向重思辨、重逻辑、重审美的方向发展,而且,由清谈之风催生出的一种清谈精神和清谈人格,也成为中国人精神史和心灵史上一道十分悦目的风景。 2、魏晋风度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其一、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 其二、能任情,举止不拘礼法,不随于俗;纵酒任性,放诞不羁。 其三,善于应对,谈锋不挫于人;诙谐幽默,戏谑调侃,以风趣之语,相互戏弄、嘲笑。 其四,崇尚自然,颂扬隐士,鄙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其五,穷奢极欲,物欲熏心;竞豪奢,争豪斗富,挥霍不让于人。 《论语》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修身养性—易中天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改变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想文化源泉。 孔子温和的理想主义、深刻的人道情怀、乐观的人生理想,正好为浮躁的现代人提供一壶温度适中、口味绵醇的“美酒”。所以它蕴藏的普世价值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突破 语言种族和宗教的藩篱,在两千五百年以后依然发出耀眼的光芒。 一、为何“吾与点也”? 不管大家追求什么,终极目标仍是个人幸福。强兵、富国、好礼,是对和平、富裕与文明的追求,是个人幸福的基础,手段和过程。真正的目标,最终的理想,仍是个人的幸福,每个人的快乐。孔子向往这终极目标,而不是手段和过程,故曰“吾与点也”。 二、为何“喟然叹曰”? 所有的追求都只是追求,不是现实。理想虽美,难以实现。子路的不谦让,冉有公西华的过度谦虚,都无伤大雅。可修齐治平,谈何容易?众人的大国小国,大官小官,甚至曾皙的不做官,又有什么意义?人各有志,共同点是,志向都难以舒展。理想如梦幻泡影,都是理想中的“理想国”。孔子知难而难,知其不可而为之,倍感理想之挫折,追求之破灭,如今识尽愁滋味,淡然微笑,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多少梦幻、理想、忧愁、挫折后的淡泊,都浓缩在一句叹息里,唉——,“我与点也”。 《萧红墓畔口占》 诗歌的意蕴分析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一首四行短诗,却充满蕴涵。 第一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钦慕:非常克制,非常深沉 1、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2、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情感意味。 一是,时间的细节。 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 二是,历史的细节——此诗的写作年代。 此诗写于1944年秋天。 当时整个中国正值烽火连天。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 3、“寂寞”形成此诗的中心意象。 “寂寞”是诗人自己奔赴墓地时的心境和强烈感受。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诗人与萧红的“寂寞”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第二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 ——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 ——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 ——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一束红山茶花 ——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 ——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 ——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第三句: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我等待着” ——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的省察。 “长夜漫漫” ——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 ——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一)此诗何以经典? 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 1、诗人心智的成熟(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 2、诗歌的语言的成熟(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 3、诗歌中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二)此诗之美 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谐调。修辞: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也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 结构:平衡 《诗经秦风蒹葭》 2、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长恨歌》 1、本篇中对李杨爱情有无批判、讽刺内容?如果有,请指出,并加以评论。 开卷“汉皇重色思倾国”以下,渲染玄宗得贵妃后纵欲、行乐,具批判讽刺意义。在文学思想上,作者主张文学反映社会,诗兼“美刺”。这决定了他对李、杨爱情持讽刺批判的态度,这一点在他的另一首描写杨贵妃的诗歌《胡旋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长期以来,对本诗的理解众说纷纭,为什么? 形成理解的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题材本身,作者的处理是介于历史和传说之间;其次,在情感态度上,作者的儒家思想观念与作为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形成了作品内容在国家命运和个人爱情之间的内在张力。 《我有一个梦想》 1、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蕴,体现在哪些方面? 爱国主义,民权诉求,宗教修辞,理性精神,人类情怀。 2.本文多呼告句式,这与演讲者面对25万之众的听者有无关系? 有。这种修辞方式最宜面对听者众多的场合。
本文档为【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讲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5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8-12-04
浏览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