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壮族服装文化

壮族服装文化

举报
开通vip

壮族服装文化壮族服装文化 民族服装之壮族服饰文化 2005年9月24日 中华服装网 服装招商网 清末以前的服装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采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

壮族服装文化
壮族服装文化 民族服装之壮族服饰文化 2005年9月24日 中华服装网 服装招商网 清末以前的服装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采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脚登圆口绣花鞋。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 清末民国以后的服装 这一时期女子改穿宽阔的唐装衣裤,腰间正面扎齐脚踝的半边围裙。围裙上头以两条印花布带系结于背后,并以两端各约两尺作飘带。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脚穿土布鞋。男子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则穿中山装,剪西式头。老年人头扎黑布巾。 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的服装紧跟全国的变化,一般都穿中山装、干部服,与当地汉族人民一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 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边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西装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说。传统的壮族服装也悄悄发生变化。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 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但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广西龙胜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这些发型,显然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欢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别是婚期临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颈。 银饰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饰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目前,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 凿齿 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丁礼。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甚为得意。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文身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龙”(鳄)子,祈求它不要伤害。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1949年前后,一些壮族地区仍然有文身的习惯。壮人文身的部位,以面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其次是前胸再次为两臂及背部,最后是双膝以上至小腹。文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图腾有关,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壮族文身有鳄鱼、鳄鳞、虎纹、蛇、云雷纹、蛾、蝴蝶、花草、鸟、蜻蜒等形状。所用颜色全为青黑色,与服装一致,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有些地方的男子浑身虎纹,表现了一种威武的男子气概。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活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通过艺术学的宏观、整合、综合考量的视角和方法分析考察壮族服饰艺术,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壮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宗教信仰传统意识。 关键词:壮族服饰;信仰内涵;文化符号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 “民族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又是世俗化的宗教礼仪,是连结鬼神与人间的媒介。”[注:参见杨昌鸟国著《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载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某种自然灵物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这些特殊的衣服饰物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在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包含有壮族宗教信仰传统意识。在服饰所反映的信仰崇拜中,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有些服饰在宗教仪式中就是最好的祭物或法器,感通着天地人神、江山社稷,影响着族运变迁,人生命相。通过这一外在表征的服饰,人们可以透视壮族的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领悟壮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情感体验。 一、自然崇拜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壮族先民对大自然的依赖性很强,他们上山采集,入林狩猎,下河捞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耳闻目染的是日月山川,流云繁星,风啸雷鸣,花开结果,草木荣枯。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从艺术学视角透析壮族服饰文化中的信仰内涵 陈丽琴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活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通过艺术学的宏观、整合、综合考量的视角和方法分析考察壮族服饰艺术,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壮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宗教信仰传统意识。 关键词:壮族服饰;信仰内涵;文化符号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又是世俗化的宗教礼仪,是连结鬼神与人间的媒介。”[注:参见杨昌鸟国著《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载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某种自然灵物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这些特殊的衣服饰物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在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包含有壮族宗教信仰传统意识。在服饰所反映的信仰崇拜中,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有些服饰在宗教仪式中就是最好的祭物或法器,感通着天地人神、江山社稷,影响着族运变迁,人生命相。通过这一外在表征的服饰,人们可以透视壮族的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领悟壮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情感体验。 一、自然崇拜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壮族先民对大自然的依赖性很强,他们上山采集,入林狩猎,下河捞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耳闻目染的是日月山川,流云繁星,风啸雷鸣,花开结果,草木荣枯。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他们生存的重要性,对于来自自然界的力量,他们既受其恩惠,也受其灾害,既热爱它们又惧怕它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于是产生了崇拜,这便是自然图腾崇拜。于是他们将渴望神灵庇护、追求生活美满的情感倾注于方寸绣物。服饰的吉祥图案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吉祥与幸福的渴求,是世代相传的祝福,壮民的信仰、历史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都在其中。壮族传统服饰的图案花纹内容丰富多彩,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如龙、凤、日、月、星、鸡、鸟、花及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人们认为穿上这些图案的服饰就可以平安无灾,得到神的保佑,康泰吉祥,益寿延年。壮人将这种自然崇拜观念融入服饰中,形成了各种服饰图案。 (一)花崇拜 壮族服饰充分显示了壮族信仰文化,使其信仰理念具象化的是其纹饰,那些花纹、龙纹、鸟纹等等都蕴含着深层的信仰意象,体现的是壮民原始自然崇拜观念。花是壮族服饰最为常见的装饰图案。衣裙、胸兜、围腰、壮锦、绣球、儿帽、背带,均绣有各色花朵,多为常见的牡丹、梅花、茶花、木棉花、菊花、荷花、葵花及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花,更有以花为组图的图案,如蝴蝶朝花、凤穿牡丹、飞字夹梅、凤凰花树、石榴夹牡丹、孔雀闹梅、喜鹊登梅、四宝围兰、五彩花卉等等。壮人爱花其实与他们的花崇拜信仰有关,这一信仰可追溯到远古的一则花生人的神话: 当人类还是混沌时代,宇宙间只有一团由大气结成的东西,由屎克郎来推动。后来飞来一只裸蜂,这裸蜂有钢一样的利齿,把这一团东西咬破了,出现了三个蛋黄一样的东西,一个飞向天上,成为天空;一个飞到下边,成为水——海洋;在中间的就是大地。大地后来长草,草上开了花,花里长了一个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的女人,这就是人类的始祖母姆六甲。姆六甲受风而孕,撒了一泡尿,润湿了泥土,姆六甲拿起泥土按照自己捏成人形,后来就有了人……”[注:参见蓝鸿恩、王松主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壮族部分),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751页。] 这则神话反映的是壮族先民对花的生殖崇拜。这种对花的生殖崇拜是那样的强烈,以致于花不仅生了姆六甲,而且其生殖能力还通过姆六甲继续发挥作用——创造出了人类万物。后来姆六甲逐渐演变成为壮族掌管生育的花婆神。壮族民间俗信认为,世间所有的人都是花婆的后花园里的一朵朵花,这些花朵的开败荣枯与人的生死康疾息息相关。花婆被认为是壮族的生育之神和儿童的保护神,因而一些地方的壮族称花婆为“送花娘娘”,有的称为“床头婆”,还有称“花王神”的。久婚不育的妇女每年要祭一次花婆神,届时请一位子女齐全的妇女从山上采摘一束鲜花,插于花婆神位的香炉内,然后让求嗣妇女跪地烧香,采花妇女从花束上摘下一朵鲜花,丢进求嗣妇女怀中,表示求花遂愿,生育有望。孩子生下后,要在母亲床头设花婆神位,除平时烧香供奉外,逢年过节还要祭祀以丰盛酒菜求花婆保子长命无灾。孩子病时由母亲给花婆上供,祈求花婆保佑孩子尽快康复。孩子长大后,每年初一拜年时,一起床就要先给花婆磕头作拜。有的地方还设花婆庙,每年二月初二花婆诞生日,青年男女前往祭祀,对歌谈情衍成歌圩;已婚妇女则前往“求花”,祈求早日生儿育女。人们崇拜花婆,祈求人丁兴旺,把花绣于服饰中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希望便是非常自然的了。 (二)龙凤崇拜 壮族服饰常见的装饰图案中也有龙凤形象,这是壮族先民龙凤图腾观念的一种折射。龙不是实在之物,它只存在人们的想象中,是远古社会自然崇拜的产物。龙文化在中国获得了充分的发育,以致我们才有了“我们是龙的传人”的情结。龙能兴云作雨,能降魔伏怪,是英勇和神圣、权威和尊贵的象征。在壮族民间信仰中,龙是兴万物,主丰收的吉祥之神,人们企图通过对龙的祭祀或崇敬来获得龙的恩赐,以保风调雨顺,至今有的地方在天旱或丰收后举行对龙的祭祀活动。基于这种对龙的崇拜,龙的形象常常被壮民绣在服饰中,并有吉祥美好的涵义,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双龙双凤”、“云龙风虎”等等,龙的图案多达十数种之多。值得说明的是,壮族先民文身之俗的产生与龙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为得到图腾始祖的保护,原始人将图腾的皮毛或其它部分披挂于身,或是将图腾形象刻画在身上,使自己的灵魂能与祖先或图腾的神灵共一体,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力量,于是文身便在古代壮族中盛行。古籍多有记载,如《战国策?赵策》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汉书》卷28记载:越人文身“避蛟龙之害”,西汉刘向《说苑?奉使》载:越人“以象龙子,将避水神也。”《汉书?地理志》卷28下有应邵的注释说:越人“常在水中,……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屈大均《广东新语?鳞语》云:“南海, 龙之都会,古时入水采贝者皆绣身面为龙子,使龙以为已类,不吞噬。”古壮族先民运用文身方式试图把自己装饰成“龙子”模样,希望通过这样的人体造型在水中活动时,可避蛟龙之伤害,或谓可“避水神”。天长日久,人们渐渐相信人与蛟龙同类,由此产生了图腾崇拜。岑家梧先生对此也有看法:“原来图腾民族的黥纹,以图腾对象附着于身体之上,即代表图腾祖先的存在,赖此发生魔术的保护力,避免蛟龙之害。”[注:参见岑家梧著《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正如罗香林在《古代百越文化考》中所指出的那样:“古代越族之文身,殆为一种以龙蛇一类水族为图腾之遗俗。”绣身面为龙子,这是龙图腾崇拜在人体装饰上的一种表现形式。直至建国前夕,壮族仍然有纹身余风,一些父母为保护小孩,把小孩送到道士那里去纹身,让道士在孩子身上画上符纹图案,认为这样可以获得神的护佑。有些道士自己也纹身。[注:参见徐一青、张鹤仙著《信念的活史:文身的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9,90页。]原始图腾崇拜已逐渐演变为道教信仰了。 凤,居百鸟之首,古称火之精灵,太阳鸟,在民间,凤鸟的美丽形象作为吉祥、喜气的象征广为流传和应用。尤其是在壮锦图案中,凤的图案独占鳌头,人们有句俗话:“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壮族先民以凤为图腾,可能受到汉族与楚人凤图腾的某些影响。”[注:参见丘振声著《壮族凤图腾考》一文,《社会科学家》,1996年第2期。]但壮人对凤图腾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按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与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种种凤的形象,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祭祀凤图腾的仪式。壮族人把凤视为幸福、和睦和理想的象征,特别崇仰它,喜爱它,常将翩然起舞的凤绣在壮锦上、服饰上,甚至镂在银饰上,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寓了特定民俗愿望的凤,已经固化为带有明显壮民族特征的吉祥意象。 (三)鸟、鱼、葫芦等动植物崇拜 鸟的形象在壮族服饰图案中也是普遍的,而且造型也很丰富,有写实与写意,一般与折枝花卉等配成图形。鸟的形状随意变化,灵动多姿。有的鸟为双头,有的头上有冠,似鸡非鸡似鸟非鸟,有的鸟在翅膀上长出花枝,有的羽毛是方格花形的,有的圆头无颈无嘴,有的嘴长颈长,有的独足或多足,有站立的,有飞翔的,有的低头觅食,有的相向鸣叫……壮族服饰中鸟纹饰也与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有关。部分壮族曾将鸟作为图腾来崇拜。壮族先民曾以鱼猎为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一种水鸟比人更能发现鱼,人们认为是水鸟在引导、帮助人捕鱼,从而产生对水鸟的崇拜,后来发展到驯养水鸟为其捕鱼,希望它能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食物。这种崇拜观念后来被逐渐加进血缘关系的色彩,演变成为图腾崇拜。[注:参见玉时阶著《壮族民间宗教文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此外,服饰上的太阳、月亮、鸟、狮子、鱼虫、鸡、蝙蝠、葫芦及各种花卉草木等等图案也与壮民的信仰心理有关。那些图案寓意丰富深刻,有的象征自由、幸福、爱情,有的寓意长寿、多子、吉祥、平安。如鱼和葫芦象征多子,这是包括壮族在内的许多民族所拥有的共同心理,当人们看到鱼和葫芦时会联想其丰产多子的情景,并由对象推及主体(人),认为人穿戴这些图案的服饰便可获得一种强盛的生殖力,从这点上看,鱼和葫芦作为“个别自然的事物,……不是以它们的零散的直接存在的面貌而为人们所认识,而是上升为观念。观念的功能就获得一种绝对普遍存在的形象。”[注:参见,德,黑格尔著《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2页。]被生殖(包括性)崇拜化了的鱼、葫芦等物,即由现实的具体存在变成了超现实的抽象存在和普遍的思维形式——集体表象,也就是变成了对于民族群体充满神圣的观念意义的鬼神或灵魂。 在古代壮族观念中,青蛙是掌管人间雨水之神雷王的儿子,是雷王派往人间的“使者”,因此,他们经常祭祀雷神和青蛙,并举行隆重宗教祭祀活动。广西红水河一带壮族于每年的夏历正月都过“青蛙节”,举行祭祀青蛙仪式:青年们戴上青蛙面具,在铜鼓、锁呐等伴奏下,模仿青蛙 动作跳舞。据说这样可获得青蛙和雷神的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在宗教仪式上所使用的护身符,有的因其装饰性而逐渐成为服饰中的佩饰。广西武宣壮族孩子患疳疾时要在胸前戴一块猴掌,据说,孩子患疳疾是被猴妖捉弄的结果,猴若看见孩子胸前的猴掌就会吓跑,孩子即可病愈。[注:参见《壮族百科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壮族百科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类似这样以动物的爪、牙或形象作为护身符佩带,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出现过。我国古代亦有系虎爪于身以驱鬼的习俗,[注:参见朱天顺著《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0页。]他们认为,若要借助自然对象的神秘力量,就要使自然对象的成分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成为驱逐邪魔的“护身符”。这同壮族民间给孩子戴猴掌吓猴妖可谓如出一辙。 二、祖先崇拜 灵魂不死的观念在许多民族中普遍存在,壮族亦如此。壮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化成神或鬼,具有超人的能力,只要后人常对其祭祀,祖宗之神定会保佑后人。此种观念衍生了各种的献祭仪式,在这些仪式上,服饰往往成为人们取悦祖先的表达方式,许多壮族地区在祭祖时要上供自家染织的土布。而丧葬礼仪更是体现人们取悦死者灵魂,以博取死者的保佑而获平安福祉的情感需要,在丧葬仪式上,服饰往往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壮族民间,当家中老人去世时,家人便用各种方式取悦死者灵魂:“买水浴尸”、换衣、将死者所用衣物殓入棺中,或置于送葬路上焚烧让其带走。“人使用过的物品,他穿过的衣服,他的武器、他的饰物,乃是他自身的一部分……假如这个人死了,对他的所有物应当怎么办呢,对原始人的思维来说,这甚至是不成为问题……必须使这些东西跟他一起去。必须把它们放在他的尸体旁边,而且它们一般都被认为有生的 命的,所以它们也将和死人一起转到死亡(在其第一阶段)把他带去的那个邻近的地方去。”[注:参见,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18,320页。]壮族对死者生前所用衣物的处理亦基于这种心理。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是要到阴间生活,人世间生活上需要的东西,在阴间生活也同样需要,让死者带走他(她)所用东西尤其是喜爱的物品,就可以使死者的灵魂满意,不再来扰害活人并保佑家人。在壮族先民眼中,人死后头几天“是不愿意伤害自己家庭的成员的,特别是孩子们,但是他想要给自己找伴侣。”[注:参见同上书,第304页。]这时死人的灵魂依然徘徊在尸体或村庄附近,没去坟场,更没去和祖先的灵魂团聚。“即死人的灵魂孤独,渴望与自己的亲属为伴。死人也使活人生病,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病人也死,好跟已死的人聚在一起……”[注:参见同上书,第304页。]为了不让灵魂回来闹事,除了举行种种仪式讨好其之外,还要进行种种巫术活动以阻止灵魂对人危害。如红水河流域一带的壮族家里死了人就要进行“隔魂”。“隔魂”有两种,一是把死者生前使用的衣物全部烧掉,让其依附在衣物上的阴魂随着上升的烟火远远地离去;二是家中每人将一件衣物交给师公,让师公对着这些衣物一一作法,即手持刀剑念咒语或在火堆上晃三次,然后口含清水喷向衣物,这样就使每个人的衣物上都带有了师公的法力,阴魂不敢来搅扰,家人就获得平安。[注:参见杨树吉吉著《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师公“沟通”鬼神手段探析》一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广西天峨县白定乡壮人到丧家吊丧时,随身携带牛屎、猪屎和烂泥,在丧家门前,宾客之间互相用牛屎、猪屎、烂泥投掷、涂抹,弄得面目皆非。[注:参见玉时阶著《壮族民间宗教文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广西河池地区的部分壮族出殡时,孝子要以炭灰点额或涂面。广西隆林革步、红河一带壮族,岳父家如有人死,女婿前来吊丧完后,众人便用锅底灰抹其面。[注:参见同上书,第152页。]这些做法可能是出自于对鬼魂的害怕心理,因为死人的灵魂“孤独”,“渴望与自己的亲属为伴”,人们为避免其纠缠而将炭灰、烂泥涂面,让死者灵魂认不出自己的亲朋好友,从而使活人平安无事。 三、鬼神崇拜 为了在生产力低下的艰苦环境中使自己得以生存、繁衍,壮族人将希望寄托于神、鬼身上。为了取悦神鬼,他们利用自己发明的服饰,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以平常的服饰之上,于是在一些服饰上被人为地加上某种神的权利与威严。这些服饰无论是穿在人身上,还是作为象征物,都被认作是有神秘性的。壮族民间习俗认为,道公、师公和巫婆能通神,传神旨,能预知凶吉祸福,为人消灾去病,是沟通人与神鬼的中介与桥梁,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巫师的这种特殊地位,使人们很自然地认为他们是幸福、安全的祈求者和保护者。所以壮族民间常有人求巫师赐护身符或在自己的衣、帽上画符图以避邪。大新板价壮族女子生头胎满月时,要请巫师做一天一夜的道场,代神给婴儿命名,并在其衣上写“长生保命,八卦护身”的符咒,让孩子穿到七八岁时才脱去。上林一带壮族孩子满月时,请巫师念咒驱邪,为孩子挂颈链,佩带绣有“长生保命”的布袋或帽子。天等、德保一带,孩子长到七岁时,父亲要给其缝一件染黄姜汁的“黄衣”,并请道公在黄衣上画符念咒后给小孩子穿上,或请巫婆唱巫,俗称“培花”。有的还要给小孩挂“长生保命”的胸佩,或加黄铜手镯、脚圈、项圈,以防小孩夭折。旧时西林等地家中有人出远门时请道公念咒保命,道公把要出远门之人的上衣或头巾拿于手中,念“保命经”后,喝口清水喷于衣或巾上,让出远门者穿戴于身,可保一路平安。部分壮区凡病人久病医治无效者,则请师公施行法术。师公将黄纸画成镇魔护身符,手捧病人一件上衣,在神台前念咒请神后,把符折叠成三角形,用红布包好,放在香上顺时针绕三圈后,交病人佩带,认为这样做可以驱除邪魔,病会痊愈。[注:以上内容均引自玉时阶著《壮族民间宗教文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141页。]而道公、巫师在作法时必穿特定的服装,这些服饰被认为是神圣的,有灵性的,一般人不能乱穿。如壮族民间师公教的师公们在举行法事仪式、履行其职能时,都要穿戴师服、三元帽、面具等特殊的装束,并使用神画像及蜂鼓等等形形色色的特殊法具,他们边念诵边挥舞道具,服饰、令旗、铜铃的飘逸晃动,铜锣、蜂鼓的伴奏之声,让人感到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的迷漫。这里的巫师服装与面具等作法道具已成了人与神灵之间的一种联系。以面具为例,壮族巫师作法所戴面具多为佛、道、巫教的神及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在壮族先民心中,鬼神同人一样面目俱全,有了面目就等于有了生命。为了在宗教祭祀中能沟通人与鬼神,人们便按照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创造了面具,认为戴上面具后人可以进入神灵世界,自由地与神交往,或代表神灵进行种种活动。如同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说:“一个人戴上了神的面具,那个人也就立即成了超自然的存在。他不再有人的言语,而只会发出神专有的那种叫声了。”[注:参见,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亦认为:“对原始人来说,谁若戴上面具,谁就是面具所表示的那种魔鬼或动物,而不单是魔鬼或动物的形象。”面具已不仅仅是一件物品,而是原始人万物有灵和巫术交感效应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是某种神鬼或灵魂的象征,体现了原始人对神灵的崇拜,蕴含丰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在壮族民间,银器被视为可避邪的吉祥物,佩带银饰既可装饰人体,亦可祛邪祈福。过去,壮族村寨一般设社坛供人们祭拜社神。每年除夕,全村人备酒肉到社坛前祭社神,家有新生婴儿的,由父母抱到社坛前拜社神,并携带百来只染了品红的熟鸡蛋分发众人。主祭人则赠以婴儿银首饰,祝愿其戴上后祛病延年。年满三岁的女孩,须带到社前穿耳戴环。人们相信这样做之后,孩子日后可祛病消灾,长得壮实聪颖。[注:参见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4页。]武宣、象州等地壮族认为,婴儿出世三朝、七朝、十二朝时,其灵魂易被阴间的牛、马面等拉走,给婴儿戴上银脚锁后方可保平安。待孩子长到十二岁时才可取下。过去,崇左一带壮族妇女生头胎时,在离开娘家要去落夫家时,要给孩子戴上镶银的“长生保命”和“寿星公”的帽子,脖子上挂银颈链,胸前挂银麒麟,额头上抹锅底黑灰,母亲则在自身衣襟或衣袖处别上两枚花针,方可上路,认为这样可避邪驱鬼。壮族妇女还常将银针插于发髻上,用以驱邪禳灾。[注:参见玉时阶、蒙力亚著《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大新下雷壮家幼儿头次到外婆家或上街,父母要在其身上插一枚 针或扎一根茅草,以避灾祸,同时还在其额头上以锅烟抹黑,以防野鬼搅扰。[注: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写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这类具有辟邪功用的宗教符号,已被赋于了某种巫化的神秘力量,人们试图借助这种幻化的巫术力量,达到对神秘不可知世界一劳永逸的控制。这是他们长期“生活在神秘主义与仪式主义的世界”[注:参见马林诺夫斯基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汉译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中的缘故。 壮族自古就有“取钗击鼓”的习俗,古籍亦有记载。如晋人裴渊《广州记》载:“俚僚铸为鼓,鼓为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来者盈门,豪富子女,以金银为大钗,执于扣鼓,叩毕,遗留主人也。”《南海百咏》亦云:俚僚“好铸铜鼓,有事击鼓,夷人尽集,子女首饰,尽戴银钗,取钗击鼓。”取钗击鼓之意在于镇邪驱鬼,即一种叫“都额”的水怪常兴风作浪,危害人类,但其畏惧铜或铜鼓。“铜鼓既以铜为之,是神灵之物,银钗一经击鼓,即附有铜鼓之神气。以钗挽髻,可冀获得铜鼓神灵之祐,消灾排难,祐我长春。所以广西的西林、东兰、都安等地的壮族和瑶族群众,自古以来,都兴„取钗击鼓?之风。”[注:参见潘世雄著《“取钗击鼓”探源》,载《中国铜鼓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击鼓之后,有的地方妇女将银簪插回自己发髻,以冀黑发永驻,青春常在;东兰未婚姑娘把银簪同自己发辫一起击鼓,将钗馈赠给在场的情人,婚后由丈夫奉还,插于头上,以祈夫妻百年偕老,生活美满幸福。 壮族先民有这样的一种观念,“人使用过的物品,他穿过的衣服,他的武器,他的饰物乃是他自身一部分,乃是他自己(把动词“是”解释为“互渗”),正如他的唾液、指甲屑、头发、大便一样,尽管是在较小的程度上。某种东西通过他这个人转移到这些里面来了,而这些东西就可说是成了他人身的继续,从神秘的意义上说,这些东西今后就与他分不开了。”[注:参见,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18,319页。]这种互渗律至今仍对人们产生一定影响。壮族民间习俗认为,衣服因长期穿在人身上而沾了人的“灵性”,是人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人们就能“通过一个物体来对一个人施加影响,只要该物体曾被那个人接触过,不论该物体是否为该人身体之一部分。”[注:参见,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所以,壮族民间有拿人衣服为其算命的做法。孩子落水、生病或受惊,壮族民间常认为是灵魂失落于村外,要由妈妈或家中一大人拿上孩子衣服,到村外或三岔路口招魂。广西天等一带壮家,孩子生病被认为失魂所致,所以要举行招魂仪式,即天黑时由孩子母亲拿肉、蛋、粽子、香、纸钱和孩子一件衣服放于篮中,到村边祭神,烧香、摆供品便烧纸钱,拿孩子衣服在燃烧着的纸钱和香的上空撩一撩,以示魂归衣服,然后拿衣服回家给孩子盖上,认为这样便可还魂。广西田林一带壮民视村边大榕树或龙眼树为保护神树,将供物与病人衣服放于树下神台祭树神,请求归还灵魂,回家后把祭神衣服给病人穿上,便可还魂康复。云南会泽壮族每年除夕都要叫人魂,即拿家中每人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在大门外以酒肉祭神后,依次叫全家人的人魂,之后烧纸和鞭炮,进门再祭、再烧纸和鞭炮,将祭过神的衣帽给各人穿戴,表示魂已附体,来年定无病痛,身体健康。[注:以上内容均引自玉时阶著《壮族民间宗教文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40页。]这与弗雷泽所说的原始交感巫术很相似,在他的《金枝》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原始人受交感巫术的影响)认为在人和他所穿衣服之间保持着交感联系,以致无论对衣服做了什么动作都将被这衣服的主人所感知,尽管他当时已远离在外……在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塔纳岛上,一个想将他的仇人置于死地,便设法搞到一件浸有他仇人汗水的衣服。如果他成功了,便用某种树的细枝和树叶仔细地把那件衣服整个擦一遍,然后把衣服、树枝、树叶裹在一起卷成香肠状放在火里慢慢烧掉。当它被烧着时,那位被害者就陷入了病痛之中,而当衣服化为灰烬时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注:参见,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 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由此,壮民对自己身上的东西尤为珍视,如壮族姑娘成年时拔下的牙齿要收藏好,不轻易丢弃,否则不利于健康。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壮族服饰就这样与宗教信仰结伴而行,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作为一种基本而普遍的文化模式,服饰“既是一个以为能增加巫术效果的逼真形象,又能从这种由模仿得来的外观创造,以及所产生的幻觉真实中导源出一种愉快的感觉。”[注:参见朱狄著《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宗教活动为壮族服饰培育了诸多审美基因和要素,提供不少的意象、情节和素材,而服饰在壮族历史上从古至今在发挥现实诸多功能的同时,也在行使着与咒符、祝词、巫图神画等象征物类似的巫术、宗教职能,担负着通神娱鬼的宗教礼仪庄严使命。物化的服饰被织进幻化的灵性,方寸衣饰蕴藏丰富的信仰文化内涵,壮族服饰的神秘与象征意味由此而来。 来源: 艺术百家,艺术百家编辑部?—月刊?—ISSN-1003-9104?—2008-3 适用对象: 全部 简说壮族服饰文化 [原创 2010-01-27 18:59:57] 字号:大 中 小 民族文明 服饰是人类物资与精神需要的复分表征,即表面特点与口理审美的联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发明智慧的结晶,展现没各官族的精力风貌。 壮族服饰包含两小全体:一是指服卸,便衣服(衣裳),包含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潢(润饰),包含领型、首饰、眼镜、负包(腹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二小局部组分解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主要组成局部。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里在形象,既属于物资的软件性文化,共时又属于精神的硬体性文化。它反应了壮族经济停滞程度,形象展示壮族的念想理想,即精神外延,如民情风气、哲学思维、审美意思、讲德伦理、社接礼节、宗学信奉等。壮族服饰文化状态,包括经济的果荤,又包露精神的作风特点。 壮族服饰,取今越人、东瓯、骆越我、僚己无关。当初的民族教专家只能从一些武字的史料去回想壮族后民衣饰发生与倒退、衍化的历史。材料表暗:桂林甑皮岩挖掘的故石器遗物外,有若湿件骨锥,博野们拉断:这非岭北壮族后民用回缝造兽皮或牵引纤维原初蔽体物的农具,阐明今壮人迟就无遮体的本师态服饰。当前到汉、三邦、隋唐、宋、亮浑至远古 代,壮族服饰随着经济停滞而入化。 据专家的专著阐述:贱港罗泊湾汉墓没洋黑地橘白色回纹锦残片,阐明后来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借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解释近在汉代,今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供给本资料。三邦时期的竹亲布,隋唐时期的蕉葛布、粗红夏布、筒中布,均作为过后的贡品。元代初种棉花,织凶贝布。暗浑时代,壮锦饰品制织到达顶峰,色彩斑斓。从专家博著中的回想阐述,否看出壮族服饰制品,少数民族服装,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退化进程。服饰印染农艺,壮族蓝靛染是著名的,曲至赎古,一些壮族村寨的妇母,仍以蓝靛染造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右市龙州县金龙一带从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父,她们衣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明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明点。布匹染成之前,功牛角胶,折叠挨仄,闪闪发明。有的则用米浆去浆功,晒湿击仄。 壮族,,,,多万己心,散居于广东,散布于云北武山及广东连山等地。那么宽大的地域,经济、文明倒退是不均衡的,各地区服饰各有特色,便不共天域,不异板块的壮族衣饰,形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 壮族学者梁庭看学生在他的博著《壮族文化概论》西,将全部宽大的壮族聚居与散布地域的文化,划总替九个文化区:红火河西上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东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北文化区,邕江、左江文化区,右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跟文山文化区,回考核、剖析各地区的文化特点。错壮族服饰文化的考核、挖掘、发散、研讨与展现,共样能够用天文教观点去入言。 另一种方式,以江河源域为划分,回发散、挖掘、收拾、展示壮族服饰,如红水河源域,右、左江淌域,邕江、郁江源域等等。火文化与服饰文化亦有着稀不否分的闭解,如红火河淌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南丹的蛙婆崇敬风气文化节,节夜展示的服饰亦充斥浓烈的民族特色。 尔集体多年的采风察看发明,壮族服饰纲前仍绝对保存传统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这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淡,以蓝、白两色为次色。桂东南的巴马县壮族夫男服饰,其颜色以蓝、红色为次色调,与那坡乌衣壮人服饰造成赫然比较。那坡黑衣壮男父嫩长身下,很易找到红色或黄色、蓝色。桂东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儿服饰,以玄色为客色调,妇母穿衣、裤、里套黑色少裙,头摘白巾,脱黑布鞋,从头到手,均为黑色,减之我的肤色雪白污浊,构成乌文对照,相辅成同一的服饰美学零体。桂东北的大新县板价村的布侬夫子服饰,亦别具特色:欠衣、消裤裙,浅线花尾巾、花鞋;镶金牙、摘银手镯等装潢。 他们常在溪边唱壮欢,在野门前晒坪舂糯米糍粑,一派稻耕民族的赫然形象及精力风貌。桂西南的龙胜壮族服饰,亦颇有特色,夫儿摘花尾巾,下衣是有领合胸衣,二只扣子,广大滚花裤,脱布鞋。其余地域也有特点,如云南文山的壮族服饰,特色突没。 壮族服饰的色彩,现代、远代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白色或蓝色,玄色是壮族服饰客色调。这种次色调,现在保存在这坡与龙州等天的壮人群体西,他们是从耕工服饰文化的活性状态。其余天域的壮我服饰,因为自耕工从脚自给经济形态的衰败,转进古代的工耕技巧与经济形态,自种自纺自织自造的经济未被攻破,天然而然在服装的色彩弃舍圆点,趋于该代的独特的风行色,如白色、红色、花色、黄色、青色、茶色等,这才呈现所谓红衣壮、蓝衣壮、花衣壮之称。实在这是与经济基本状态严密相干联的。因为在变更,脱乌衣的壮人,就显失特殊独特,引人注视,称之为“黑衣壮”。壮族是同一的零体,服饰不异是由地区环境、气象条件、经济领展程度差别而发生、构成的景象。 尔集体认为,横观全部壮官族的本师态审美,开端皆主玄色宾调审雅观动身,当前才发生同化。 要收集、展现壮族的服饰特色及停滞史,是须要息一番深刻的考核与调研实际进程,特殊是该代多元化文化的相互碰击局势高,经济及各种文化在互通、互静、互融,势不否挡。 壮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特点是否保留、领展,变败一种既有传统元荤,又有赎代审雅观的完善联合,主要的一点:不能切断传统,不能否认民族的历史发明,咱们只能继续、接收、翻新再倒退,构成不阔别壮族公体文化、外乡宾体文化的故型服饰文化,展呈在新世纪民族之林的小舞台。 翻新再发明,专物馆供给了根据,便历史、传统,借要主民族的审美传统汲取其公道的败总。现在舞台下及礼节场所呈现的“饺子形”尾饰,是软壳二角秃秃翘入地,配无彩丝,那在逸静外,就得往了功效,只能息舞台装潢品,功于夸张了,就穿离了壮野息替稻耕官族的审美取理论须要。这非尔集体的见解,不必定准确。 壮族服饰有着长久的历史,若以性别分种,总男衣饰、儿服饰;以年纪分种,分嫩年、外年、青年、幼年服饰;以身份分类,分村嫩、徒婆、么私、讲婆服饰;以礼节分种,分精装(逸静卸)取节夜卸等。各类壮族服饰皆非壮族服饰文化的形成果荤,必定要维护、挽救、收集、收拾,替壮族服饰故的提高挨上传统基本。在适应该古社会节奏的局势高,壮族服饰应入进一个新的审美境界,干到既无民族特点,又有该代己的审美须要跟理论功效。免何武化的翻新,皆要主民族的传统、口理、审美、哲教等外延动身,切忌宾观臆制。只有那样的文化,这样的服饰文化观,才干争悠长的壮族服饰文化源近淌少,代代相传,假侧败为壮族物资文化与精力文明的赫然表征。
本文档为【壮族服装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4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