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

举报
开通vip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一、 填空 2.   斯金纳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利维 )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苏格拉底 )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卢梭  )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古德莱德 )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八年研究  ) 3.提出“最近发...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
一、 填空 2.   斯金纳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利维 )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苏格拉底 )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卢梭  )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古德莱德 )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八年研究  )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维果茨基 ) 7.( 斯腾豪斯)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克伯屈)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课程审议   )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发展性教学论  )是其中之一。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帕克赫斯特)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主动作业  ) 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和“技能领域”。 2、德国的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人。 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更能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为此他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消退作用。 4、在认知学派中,皮亚杰提出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个人的图式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布鲁纳主张采用发现法;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和“先行组织者”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 5、在帕森斯等人的影响下,杰克逊第一次在他的著作《教育生活》中使用“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一词。 14、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具体而言,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 3、儿童中心、“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  实用主义   哲学流派的影响? 13、新教育派认为,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 学生 应该是中心。 5、下列哪位是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主张者?(泰勒) 7、根据艾斯纳(E.W.Eisner)的三种课程与教学目标类型划分,我国目前开展的研究性课程,很多就是使用  问题解决目标。 24、从上至下的课程实施策略有两种模式,即调查与发展模式和多因素策略模式。在多因素策略模式中,雷伯曼(A.  Lieberman)等人的研究提出三个关键性的概念:发展、参与、支持。 15、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清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   强制性  ,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和  广域课程   三种形态。 4.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   教育 体系,促进教师  专业  成长。 5.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   时间与空间   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6.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传播者、 信息 、  媒体  和受传者。 1、儿童、社会、知识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 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培养目标    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6、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教学。 9、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10、我国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三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也属于一种超学科的综合课程 7、课程设计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大体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为价值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技术层面上的课程设计。 8、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课程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价四种。 12、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  行为取向的目标、生成性取向的目标、表现性(表意)取向的目标三种。 13、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控制、激励和评价功能。 11、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形成了一个从抽象、宏观到具体、微观的目标网络。 该网络包括了下列三个维度的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17、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围绕以下几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18、从教育发展过程看,基本形成这样几种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19、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本着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原则进行,努力使新课程结构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20、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21、学校里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方面的隐性课程和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 22、在新课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中增设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3、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有不同的层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层面: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或行为的改变、知识和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 25、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26、从总体上,各个国家的改革呈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走向融合、平衡的趋势,而已体现出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共同特点与性质:民主化趋势、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多元化、弹性化、整合化趋势。 27、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 28、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如下功能: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情愿与态度。教学过程有如下的特点: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 2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30、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是: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31、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学各组成部分的艺术,而狭义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 32、教学艺术具有如下特征:创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 3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 4、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  行为目标   较为适用;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_表现性目标  更佳。 6、下列哪种课程设计模式主张教师参与课程设计?(集体审议模式) 8、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和心理呈现方式,越低年级越适合 心理组织  ,越高年级越适合学科的  逻辑组织  。 9、按照课程的类型,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属于  隐性课程   。 11、根据课程实施的五个层面,_角色或行为  的改变是课程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重要标志;根据霍尔和劳克斯的使用水平测量量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使用新课程水平的最低限度要达致   常规化    水平,才算已经实施了新课程。 12、以下哪国主要实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美国) 14、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争,集中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什么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15、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是 操作性  。 16、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指导思想、目标、程序、策略和评价等基本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自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这体现了教学模式的 整体性 。 17、    是教学模式结果要素中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具有指向和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尺度。(实现条件) 18、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是人类传播系统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之一,也是我国基本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9、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个别教学  。 20、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确切来说,叫做   复式教学   。 21、        阶段,标志着教学手段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视听媒体阶段) 22、现代媒体的作用是对于人类感官的延伸,    是对人类视、听觉同时的延伸。(视听媒体) 23、以某一类评价对象的群体的整体状况为参照系的评价叫做 相对性评价 ;西方的目标参照测验,属于一种  绝对性评价  。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 5.( 教学方法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目标模式 ) 14.( 过程原则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自我实现) 18.( 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实践理性 ) 20.( 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超越论)的观点。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整合性)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技术理性)支配。 26.( 形成性评价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28.下列各项中( 问题教学)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学术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促进者 )存在的。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生成性课程)是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由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相互“对话”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3.下列不属于过程评价的是(纸笔测验)。 4.根据事物之间在形状、结构、性质、作用等某方面存在着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特点,进行联想,引发出某种新思考、新设想叫(对比联想) 5.(原创想象)是不以现成的描述为依据,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塑造出全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 6.(横向思维)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考察事物运动的特点和它的本质的一种思维特征。 11.(多向思维 )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考察事物运动的特点和它的本质的一种思维特征。 12.一种让思路不受任何限制地向四面八方任意展开的辐射性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 )。 13.如果说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内核。 8.课程资源是(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 9.(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 10.一个人期望自己成为什么人,他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我们称这种执着追求而成真的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 11.( 探源索隐学习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所接受的某项知识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并经过分析、比较和求证,以掌握该知识的整个体系。 12.下列不属于课程领导显著特征的是(领导主体一元化)。 13.教学创新评估的焦点应放在(学生主体)上,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 14.(常模参照评价 )是用来表明指定的学生或学生群体,与相同的年龄和年级的其他测验参加者相比,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16.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为师之道应是(关爱为本,友情至上,共同发展 ) 17.我国传统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 ) 18.下列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动机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动机 16.下列不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想象力 )。 A、情感    B、兴趣    C、想象力    D、态度 19.发散思维最核心的特征是(独特性 ) 1.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3.(标准参照评价  )是用来表明与期望的标准或与一个具体目标相比较时学生的表现情况。A 4.对于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又没有发展价值的生成性课程事件,教师应采取的方式是(冷处理 )。 5.( 感知)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 6.根据两个事物间有一定的相似点,进行联想思考叫(相似联想 )。 7.根据事物之间在形状、结构、性质、作用等某方面存在着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特点,进行联想,引发出某种新思考、新设想叫(对比联想 )。 8.(连锁想象 )是对事物之间的这样或那样的联想,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联想。 15.教学创新要求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应该确立的首要的质量标准是(身心健康 )。 17.提问—讨论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设计者 ) 18.(创新能力 )是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体现。 19.(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 20.下列不属于课程领导显著特征的是(领导主体一元化 )。 1.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哲学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 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和环境因素。 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正规性 ) 简答题 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1、多种取向的综合。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 (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自然评价模式。 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变量。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1.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一)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2)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3)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简答题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1、分析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答案要点:对学习观的影响,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更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对学生观的影响,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2、简述文化传统、社会制约课程与教学的维度。 答案要点:从宏观上,四个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从微观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组织和人际关系。具体包括社会系统要素制约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组织、制约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选择,师生各自的意识影响课堂上的人际交往。 3、简述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答案要点:第一,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第四,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4、简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性。 答案要点:分科课程:   定义,即学科课程,它是根据……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具体见教材85页)。 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 优点: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正因如此,分科课程在占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显要位置。 缺陷:第一,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第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广度。第三,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第四,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课程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分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课程:  定义:即统整课程……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综合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评价:克服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可以解决学校课程拥挤的现象,可以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世界课程改革实践来看,各国都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5、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具有知识安排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但是从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上看,它偏向于社会本位,从认识论上看,它偏向于理性主义,看重理论和间接经验的获得。因而,在实践中学科课程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直接经验。正是针对学科课程的这一缺陷,出现了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几个特点。更重视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这些都是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但是无可否认,活动课程在实践中有很大的弊端。首先,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系统知识的忽略,在实践中走向“儿童中心主义”。其次,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发展的忽略,走向“活动主义”。 6、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必修课程中内含着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的文化要素。 功能是多方面的:①选择和传递社会主流文化;②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③使儿童获得某一教育程度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④促进儿童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等等。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两类。 从目前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看,充实或完善选修制度是各国课程政策的主要方向。发展选修制度必须在观念上有以下的认识: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所以选修课程的设立应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在主次的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由共同标准的评 估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7、通过何种方式能实现课程的整合? 答案要点: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育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方面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是为了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横向结构。 课程整合指的不仅是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 三种课程整合理论;科目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科目整合理论主要是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为的是建构学校科目之间的有机联系;科目整合在进行科目整合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儿童自身。儿童中心整合理论解放了儿童,促进了儿童个性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代价的。注重学科与儿童相统~的课程整合理论,在构建整合的科目结构的同时,也注重儿童的兴趣、特点和要求,把课程内容同 儿童的生活经验也进行整合。 8、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何在? 答案要点:详见教材129页至130页。 其一,对整体课程体系的意义;  其二,对课程开发参与者——学生的意义; 其三,对课程开发参与者——教师的意义;其四,对课程开发参与者——学校的意义; 其五,在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的使用上的意义。 9、简述教学过程六个阶段的划分。 答案要点:心理准备阶段:心理准备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 感知知识阶段:感知知识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物体、现象等)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尽量出示实物、呈现事情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有关现场,为学生感知创造机会与条件。 理解知识阶段:理解是在学生上一阶段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阶段。 巩固知识阶段:巩固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这是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特点所决定的。 运用知识阶段: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不只是过程的最后阶段,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评定,是以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为根据的,及时、公正的评定,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和指导学生的学。 10、如何理解教学模式的作用? 答案要点:定位:教学模式的作用最主要的在于它起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功能,为建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畅通联系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而言: ⑴转化教学原理,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基本理论的具体化,相对于教学的基本理论来说,教学模式是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对这些理论的模拟;由于使抽象的理论便于模仿和操作,对广大实际教学工作者在设计和组织各种具体教学活动方面,教学模式就具有了相应的指导作用。 ⑵提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 个别教学经验经过概括、整理、系统化为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到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学理论不断充实发展提供各种个体素材。 11、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⑴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人式教学。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的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⑵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 每节课有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更要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学科性质不同,或者即使同一学科,但各节课教材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有不同。 ⑷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⑸与教师特点相适应。 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经验和个性特长等都是教师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应该考虑的因素。 ⑹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教学环境及设备条件的差异,制约教学方法的选择。 12、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一致,标准;加深学生的感知度;可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 从教学活动出发,提供有效的交互;教学活动更加有趣;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从教育的整体发展出发,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扩大教育规模。 13、现代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的一般原则? 答案要点:依据教学目标: 每个单元、每个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 依据教学内容: 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 根据学生变量: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结合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加以使用。 14、简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答案要点:⑴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⑵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⑶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凋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⑷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⑸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⑹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⑺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四、论述题(示例) 如这样一个题目:试述五种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并简单评价。可逐项展开加以适当论述。 ⑴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最有价值的学科的教学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重点强调知识、技能和各种学科的价值。倾向于教师为中心。重视用讲解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揭示价值观。 优点是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文化传统的继承,教学及评价易于管理。缺点是学科的封闭性易造成知识统一体的割裂,脱离现实生活,而且较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等。 ⑵认知过程取向:强调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要技能和过程。设计强调问题解决,强调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相结合。 在知识量激增的情况下,改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但该取向课程的实施,对实施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 ⑶人本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经验。认为学校课程应当为增强个体的自我概念以达到自我实现提供机会。教师必须提供一个有力的情境,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学习。人本主义取向很关注教学内容,但同时也很注重过程。 人本主义取向较注意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但人本主义课程较少关注社会需要,人本主义者重视其方法、技巧和经验,较忽略他们所设计的学程的长期效果。 ⑷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强调学校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要使社会成为更加理想的社会。在课程中要表现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现实的理想和未来憧憬。社会重建取向旨在发展、提高学习者的批评意识,帮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和社会调查等参与到社会的结构与管理之中。 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有着吸引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教育是否及能否承担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重任颇令人怀疑。 ⑸技术学取向:强调运用各种设备和媒体,确定更有效的方法完成事先所期望的任务。科技取向重视目标的确定,科技取向的课程设计又称为行为矫正取向。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L常常运用其他课程取向的观点。 科技取向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次序提高教学效率,并易于监察学习者的进展等。但它较少注意教学环境(包括学校组织、教师态度等)的改善,而且对难以程序化的学习任务无能为力,且有学习较为个人化、社会化程度差之弊。 又如,这样的题目: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修养?其答案要点,可分别回答。 1、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包括:科学性: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性指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精炼,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教育性:教学语言当然具有教育性。教学语言应该是经过教师深思熟虑,能够给学生的心灵以震撼和启迪的教育性语言,它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启发性:教学语言应该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跟随教师语言叙述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化:通过口语化的教学,把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术语表述出来,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该注意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应该注意语气和声调的运用。趣味性:教学语言艺术趣味性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充满情感色彩。教师以生动的表述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开启人的智慧,强化记忆。 2、教学语言艺术的类型,包括:叙述性语言:教师用比较客观的陈说性形式向学生介绍科学文化知识内容使用的语言。无论是纵式叙述、横式叙述、交叉叙述,教师在运用时都应该力求做到优美、生动、形象、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论证性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事实、论断、定义和定理等论据来证明论题、论点真实性所使用的语言。论证性语言有几种具体表现形式:引典论证、因果论证、反向论证、排它论证、事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在运用论证性语言时,教师要做到论题鲜明,论据充分,论证过程清晰、有层次性,语言要简明清晰,注意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说明性语言: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解说事物,剖明事理的语言。它可具体划分为定义说明、诠释说明、比较说明、教学说明、举例说明等具体方法。描述性语言:教师教学时直观形象、生动逼真地描述有关内容的语言。它可以分为写意描述、工笔描述、正面描述和间接描述四种方法。 3、教师提高语言艺术修养的途径 ⑴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语言艺术修养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背后,展现的是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它综合体现教师的个人修养。因此,要想提高语言艺术修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深在知识方面的修养,而且在内容上深人探究。 ⑵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教师提高教学艺术的实验室。并且,教师语言训练一般经过“刻意雕琢”和“回归自然”期。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对教学的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教学艺术的得失,以此为基础向两个阶段转变,成为教学语言艺术家。 论述题 1.什么是生成性课程?教师开发生成性课程的策略是什么?试举例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课程事件。 答:生成性课程:是预设性课程展开过程中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结合时产生的课程资源,通常是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由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相互“对话”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自组织性。 策略:(1)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同时也要备学生和教法。 (2)要善于把握课堂的反馈信息。 (3)利用课堂冲突事件来生成课程。 (4)以批判性思维对待生成性课程。(展开) (5)举例。 2.试论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处理接受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关系。 答: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传授者提供的讲授内容,呈现材料而掌握现成知识,把前人创造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 接受式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有其他学习方式不可代替的优越感:1.可以高效地传承人类的文明成果,提高教学效率;2.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科学知识结构的内在功能;3.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但是接受式学习也有自身的局限性:1.容易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2.具有年级局限性和学科局限性;3.容易造成学习方式的单一,延缓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创造性学习是指一个人既能认真的学习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而又不受这些知识的约束,敢于另辟蹊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接受知识时,能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去思考和发现;在解决问题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力图提出有新意的甚至是创新的见解和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是被动的去接受,而应主动建构,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要有自己的观点)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逐步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也是世界各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主题。结合实际(答出具体的策略、方法等。) 三、案例分析题 有一项针对校长和教师的调查,问题之一是:“学生终身发展最终重要的基本素质有哪些?”校长和老师们的答案依次是:“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创新精神等”。问题之二是:“你们在教育过程中最关注的和体现最好的是那些素质?”绝大多数的校长和老师们的答案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请你以创新教学的观点分析一下为什么校长们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答: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管理问题,学生观、质量观问题。例如……。要言之有理 1.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答:课程实施很多时候是和“变革”“创新”联系在一起的。其原因在于,在将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总是寄托着发生预期的变化,从而迈向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变革”“创新”揭示了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富兰和庞弗雷特认为,课程实施中的创新可能产生在以下五个方面:1.学科内容或教学材料,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材料及其评价、顺序等;2.组织结构,包括学生分组、时间及空间分配等;3.角色/行为,包括新的教学任务、师生关系等;4.知识和理解,指校长、教师对新的课程的感官、认识等;5.价值内化,指课程实施者对创新实施的评价和投入。举例 2.请谈谈你对掌握知识与培养智力、发展能力的关系的认识。 答:掌握知识与培养智力、发展能力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具有统一性。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影响知识掌握的也不仅仅是智力发展,他们虽然互为必要条件,但都不是唯一因素。智力和能力是借助知识发展的,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智力和能力。智力和能力是知识迁移的表现,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有助于实现掌握知识与培养智力、发展能力之间的同步。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谈出自己的观点 3.谈谈你对鼓励创新的教学策略的认识。 答: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知识和材料为基础的教学主体之间共同建构和创造新的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鼓励创新的教学策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二是教学活动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和努力创新的过程(每小点要展开论述)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创造性、交往能力等。实施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三、案例分析题 我们的教学一向强调课堂纪律,对课堂纪律是常抓不懈的,把课堂纪律视为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很多老师把不少时间和精力用来组织教学——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上。什么是良好的课堂纪律,人们似乎有一个“共识”,良好的课堂纪律无非是学生坐资端正,不做小动作,不交头接耳,不随便讲话,举手发言等等。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对课堂纪律的认识和要求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学生不遵守这样的纪律,岂不影响老师的讲课,岂不影响别的同学的听课,教学任务怎么完成?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看问题了。 请你用创新教学的观点来分析上面对课堂纪律认识的根源,并提出新的课堂纪律观。 根源是受了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好的课堂纪律应该是: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做,不举手发言不会受到批评而只会受到鼓励等。 要言之有理。 五、实例分析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1. 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 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1、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实例分析 2、 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 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3、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 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4、 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 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试联系实际,评析某案例材料中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某某问题。 组织答案时,思考的要点在于: (1)定义: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影响因素 其一,开发参与者因素: 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态度、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素养等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学校管理与领导者以特定的学校管理方式形成管理特色,从而影响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 学生是校本课程的直接服务对象。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接受与认同,家长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的支持等是校本课程成功的重要支持力量。 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者和帮助者。 还包括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及社区群体等,他们也都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辅助的促进作用,能与上述各主体共同协作,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其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和制度、文化等软环境。 物理环境:中央、地方、学校各层次的物理环境,而以学校的物理环境最为重要。具体表现在中央的教育投人,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地方的区域特点,区域的优势与劣势,地方的教育投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可能为课程开发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等,包括学校内的校舍布局、教学仪器配置、图书资料配备、校园物理环境建设,以及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及社区状况等。 软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 (3)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 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专家进行理论支持;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4)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的策略(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5)结合具体实例,提取个人的相关经验,组织有个性特点的回答。
本文档为【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