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华桦

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华桦

举报
开通vip

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华桦近年来,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例如频频见诸于报端的大学生社会化能力不足、师生关系不良、学业状态萎靡不振等。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今天的大学生怎么了?笔者认为,“大学生怎么了”这一问题的提出源于民众理想和现实中的大学生形象存在差距。换言之,人们质疑的是大学生为何没有表现出“大学生”这一身份应当承载的意义。这些对大学生身份的质疑之声固然与媒体的放大效应不无关系,但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个体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存在着某种危机。一、身份认同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对身份认...

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华桦
近年来,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例如频频见诸于报端的大学生社会化能力不足、师生关系不良、学业状态萎靡不振等。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今天的大学生怎么了?笔者认为,“大学生怎么了”这一问题的提出源于民众理想和现实中的大学生形象存在差距。换言之,人们质疑的是大学生为何没有表现出“大学生”这一身份应当承载的意义。这些对大学生身份的质疑之声固然与媒体的放大效应不无关系,但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个体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存在着某种危机。一、身份认同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对身份认同有不同的解释。哲学意义上认同问题的提出源自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对于自身生存状况及生命意义的深层次追问,是一种对价值和意义的承诺和确认。心理学上认为身份认同的达成就是实现心理的完整、统一,强调的是人格、心理品质的确定性、统一性和稳定性。社会学上的身份认同表征着对身份或角色的合法性的确证、人们对此的共识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本文中的大学生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大学生”这一身份的接受和确证。个体要实现对某种身份的认同,或者说衡量某种身份认同是否达成有三个判断标准。其一,个体明确自己是某群体的一分子。其二,个体明确自己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以及该角色所应承担和履行的责任、义务以及应具有的权利。其三,个体对该群体的价值表示认同。具体到大学生身份认同的衡量,首先要考察大学生个体是否具有身为大学生群体一份子的成员感,是否在大学生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大学生个体是否明确自己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意义。大学生个体是否对大学生的群体价值观和大学的价值理念表示认同。二、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表现所谓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指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形成认同时产生的认知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华桦摘要: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具体表现在归属感的缺乏、责任意义的异化、人生价值的迷茫。造成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包括青年过渡、地域性社区的消解、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大学教育的缺失等方面。关键词: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大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44··上、心理上的失衡乃至行为上的失常。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归属感的缺乏孤独和无聊,是当代大学生中比较流行的词语。《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在大学校园的公共空间感受孤单》①一文指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萎缩,年轻的学生们被孤独地紧闭在窄小的自我空间里。由此产生的孤独心理得不到宣泄,因此生出网络愤青、网络综合症,以及更为普遍的无聊心理。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无论朋友多寡,选择“享受独处”的占绝对优势(占到总体的82.6%),且无明显的学校差异。享受孤独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普遍而自觉的行为方式。②同时这一现象更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某种反映。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21.96%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遭遇过人际关系危机。③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如何与人相处成为首先面临的适应问题。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差异以及社会化经验的不足使得大学生之间难免产生摩擦。一方面,大学生在这样的摩擦中不肯屈服,骄傲地选择以自我为中心的独处,另一方面,在自我的中心里面,大学生面临无限的孤独与无助。为了应对这种孤独焦虑,有的大学生甚至干脆割断了人际网络的纽带,将个体的灵魂交给了书籍、电脑等私人化的物质载体,个人主义成为大学生潜意识的选择。不少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过着独行侠一般的生活,对大学生活的归属感未能建立。“我不觉得自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有大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但是,在他们经受现实孤独的同时,所热衷的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等方式其实正是他们希望通过网络虚拟来寻求认同和群体归属的方式之一。(二)责任意义的异化困扰不少大学生的不仅有空闲时的孤独,还有忙碌时的郁闷。这种郁闷来源于各种各样的考试、评优、找工作应聘等等。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与日俱增,今天的大学生再也不满足于“六十分万岁”了。虽然,对大学生的考评机制一再提倡综合考察,但实际上,学业成绩在学生的衡量标准中依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优秀奖学金、直升研究生等等机会都建筑于学业成绩之上,这必然刺激了大学生之间的学业竞争。尤其是对于那些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跨入重点大学校门的学生,在高手如林的大学中如何保持自己已有的优势常常成为困扰他们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这更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要求和猜忌防范之心。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7.2%的大学生遭遇过竞争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大学生应当肩负的责任和意义都被所谓的分数、荣誉、好工作遮盖掉了。身为大学生之所以成为人所追求的目标,大学之所以成为人所向往的圣殿,在于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具体体现在大学和大学生承载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引领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更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对高品位文化的蓄养,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倘若身处校园的大学生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为了这样的社会责任而努力,反而为眼前功利性的利益而耗尽心力,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必定无法实现。(三)人生价值的迷茫问卷调查显示,有25.9%的学生承认在大学期间曾经遭遇过生命的失落感。对于不少步入大学的学子来说,虽然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发生了突变,但在心理上,高考的投影并未散去,高考所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价值与审判标准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他们的生活。在整个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他们都曾被一个巨大的目标所吸引,那就是考大学,考好大学。这是被家庭、学校、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主导价值,颇具合理性与正当性。学生对这个目标倾注全力追求,从而构成了他们意义世界的全部。他们为高考全力打拼而无怨无悔,但事实上,个人对上大学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缺乏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与人生远景规划,甚至很少考虑上大学是为了什么。45··而一旦进入大学,“高考”这个宏大的目标便成为“过去时”,考研、就业还很远,而现有的目标与期待无一能担负起生命与生活的意义。高中时代原有的生活平衡与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被完全摧毁了,原有的意义世界已不复存在。过去,“我”是为高考、为大学而存在和忙碌,“我”是身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奔向大学之门的利箭。而一进入大学,弦松了,穿过目标的箭头又将射向哪里呢?迷茫和空虚由此产生。三、导致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出现的原因(一)青年过渡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处于青春期晚期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敏感群体。他们接受高等教育,被视为“天之骄子”,容易接受到前沿的多元的思想文化。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和职业等各方面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在大学里,大学生们第一次感受到作为独立个体所要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大学生都已经做好应对新的身份和角色的准备。如何与人交往、解决矛盾、履行责任、规划未来,这一系列问题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带来压力和挑战。这时,他们能不能接受自己和社会现实,成功地回答出“我是谁”,即建立起身份认同,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有些人能顺利解决身份认同危机,接受并欣赏自己,有些人则不能成功地建立起身份认同感,体验到重重的心理冲突,陷入混乱状态,存在心理上的疏离等消极情感。(二)地域性社区的消解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就中国社会而言,历来存在一种“情境中心”④抑或是“差序格局”⑤的人际关系,所强调的是中国人传统生活的以宗族为纽带的地域共同体。而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社会迁移的频繁,这种以亲缘关系为中心的地域共同体解体了,产生了极大的不确定、不安全、不信任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份失落。大学生大多数远离家庭外出求学,家庭意义上的地域共同体联结逐渐退出了他们的生活舞台。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以学业、兴趣爱好所结成的人际关系。但实际上,这些人际关系所提供的情感和归属意义是相当不牢固的。尤其是随着大学生群体异质化程度不断提高,更加难以肩负促进身份认同的责任。换言之,它无法弥合由于地域共同体消解所带来的归属感和信任感的缺失。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回答“谁是未来最能依靠的人?”时,有52.9%的人选择了“自己”。(三)现实评价与理想形象的差距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大学二字最早出现在《礼记》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说:“民之俊秀,皆入大学。”何谓“大学”?他解释为“大人之学”。今天,大学生的内涵已经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但其对大学生学识、德行的高期望和高要求是亘古不变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理想形象和社会评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总结一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整体的评价:迷茫的一代、令人失望的一代、衰落的一代、浮浅的一代、抱大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频频见诸于报端。香港《文汇报》载文称,调查发现,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很不理想。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认为大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好”的比例只有8.5%。⑥这些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失范行为有关。这些失范行为更加祛除了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神圣感,引发了他们对自身身份的不满,影响了这一身份的稳定性。(四)大学教育在加强大学生身份认同上的缺失1.指导和互助体系的缺乏在大学中,不同年龄的个体之间本应存在广泛的交往和互助机会,例如师生之间、不同46··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的学生之间。然而事实上,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激增,不但大多数本科生缺少与教师的接触机会,就连部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互动都十分有限。当前,不少大学都纷纷实施“学导制”,希望通过研究生与本科生结对子的形式,形成互助格局。这不失为加强大学生互动和交流的有力措施,但目前在学生中推行的力度还十分有限。而就同龄学生而言,追求效率、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群体出现注重自我,凸显当前,即时满足的价值追求,缺乏对他人的怜悯之心、呵护之情、帮助之意。在本研究中,对于“如果你遭遇了困境,你最希望向谁求助?”一题,仅有3%的大学生选择“老师”,12%的大学生选择“同学”。大学生要融入大学校园生活,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之间的互助和交往。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的缺乏使大学生陷入“交往真空”,造成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的弱化,削弱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的依附感和认同感。2.提倡竞争的教育过程科尔曼在《青年向成人过渡》一书中提到学校教育应当实现两类目标。其一,自我中心的目标。这类目标力图培养个人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各种技能。学校传统上一直着重这类目标,并且经常狭隘于此。第二类目标是他人中心的目标。这类目标着重于培养为他人尽各种义务的机会。年轻人通过承担种种义务,不断和他人相互履行义务和报偿。⑦雅斯贝尔斯也指出,学生应该完成共同的任务,以便他们将来成为成熟的公民,能够对公众的事物,共同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⑧然而,以他人为中心的目标通常为大学教育重个人轻群体,重竞争轻合作的学习过程所遮蔽。在这场学习生存竞争里,每一个人只能照顾自己。辛苦的学习对学生在学校所过的团体生活没有帮助,学生要如何学习合作、学习悦纳别人的成就、学习去了解自己和他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个人与群体间原本水乳交融的有机联系变得支离破碎,人际间的合作、理解、关爱、同情、友谊日渐衰微。学生可能取得很高的学业成绩,却不能获得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真实发展。⑨齐格蒙·鲍曼说:“人与社会的交往,不仅满足谋生的需要,而且有更高的目的,即要实现人生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责任。将他者纳入我的感情之网,建立一种彼此依赖的结合,这种重要的相互关系也是我一人的创造和我的唯一的责任。我负责使这种相互依赖保持生机。”⑩正是功利化的追求让大学生忘却了这种责任与使命,从而消解了“大学生”的代表意义,更使身为“大学生”的个体产生了对身份认同的质疑。(三)重视课堂灌输的教育方法重灌输轻引导依然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尽管许多高校都提倡素质教育,但只见知识灌输不见精神熏陶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其突出表现在以是否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与自然科学讲座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标准,实际上也就是仅仅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量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着眼点。几乎每所高校每学期都开设思想政治课,但这种以课堂和讲授方式为主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唯认知教育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事实上教育的价值和理念是难以通过灌输的方式加以实现的,因为这种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教育方式不但难以激发学生内在的认同,形成对大学生活的价值认同,而且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和感染力,阻隔了对大学生身份感的培养。注:①中国青年报.2007-11-20.(下转第43页)47··(上接第47页)②张帆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6(3).③本文中除了特别注明的调查结果外,都来自于笔者于2006年-2007年对上海市七所高校300名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④[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M].华夏出版社,1990:63.⑤二十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曾对此现象做过概括性的研究,强调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或者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的重要性与突出性。除了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外,还有梁漱溟的“关系本位”、杨国枢的“社会取向”、乔健的“关系”、金耀基的人情及面子研究等,可以统称为中国人的行为、中国社会运作的“关系取向”。详情参见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6.⑥中新网12月13日电。⑦UnitedStates,PresidentsScienceAdvisoryCommittee,PanelonYouth.,Youth,transitiontoadulthood,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4.p3.⑧[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9.⑨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型[M].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27.⑩[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66.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责任编辑许臻根,人靠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你敬我一分,我敬你十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三)要有感恩之行现在教师、父母等都已切身感受到在大学生身上我国的传统美德正在流失,上上下下、各方面都已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的传统美德中的感恩教育已形成了共识。首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其次,开展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教育,从尊重人,讲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做起。“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爱,对他人应当同情、关心、帮助和爱护。对弱者要有怜悯心,对社会公益和他人的利益需要关心,对遇到困难的人要帮助,对公共财物、对父母子女要爱护,这种人才是有道德素养的人。现在不少学校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仁爱”教育,值得借鉴。(1)组织群众性的志愿者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和机构提供服务。(2)开展尊敬父母长辈的教育活动。(3)开展寻找师恩,感念师恩活动。最近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前夕说尊师重教,国家兴旺,要形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胡锦涛同志给孟二冬教授的女儿孟菲的回信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工作高度重视和亲切的关怀。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情感再教育的深远意义由此可鉴。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责任编辑纪峰!!!!!!!!!!!!!!!!!!!!!!!!!!!!!!!!!!!!!!!43··
本文档为【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华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0.8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壹笑先生
致力于服务广大学子、教师、社考人员等一份学习的资料!
格式:pdf
大小:21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21-01-26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