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若干问题-最新资料

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若干问题-最新资料

举报
开通vip

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若干问题-最新资料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若干问题-最新资料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若干问题一、及第举人入幕风气的形成科举制度自隋代设立以后,经唐前期不断地发展和变革,科举出身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以致开元、天宝以后,“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科举出身随之成为中晚唐诸色入仕中最具影响力的出身。与此同时,自高宗以来诸色人流的数量大增,但职官员额有限,进士科出身也一度出现了入仕无门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循资格》的颁布,确立了按选人资历深浅叙阶的原则,直接影响了科举出身人的仕途。在这种情况下,及第举人参加吏部铨选艰难,迫于铨选...

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若干问题-最新资料
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若干问题-最新资料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若干问题一、及第举人入幕风气的形成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自隋代设立以后,经唐前期不断地发展和变革,科举出身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以致开元、天宝以后,“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科举出身随之成为中晚唐诸色入仕中最具影响力的出身。与此同时,自高宗以来诸色人流的数量大增,但职官员额有限,进士科出身也一度出现了入仕无门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循资格》的颁布,确立了按选人资历深浅叙阶的原则,直接影响了科举出身人的仕途。在这种情况下,及第举人参加吏部铨选艰难,迫于铨选制度的压力大量涌入藩镇。肃宗、德宗虽然对诸使、诸州自择佐官采取了限制措施,但此后中央不断地放宽了人幕及第举人的考选时限,超资授官,为科举出身者入辟使府,超资升迁中央次清官、清望官,开了方便之门。促使中唐及第举人人幕使府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来自铨选制度方面的变革。导致这一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藩镇割据问题,大小藩镇都在积极扩充自己的实力,招揽人才,与中央争夺天下英彦,其中以进士出身者最为明显。当时特别是跋扈藩镇,“总揽英雄以图霸业”,不仅招纳勇略之士,更注重吸引文士。贞元八年(792年),中书侍郎赵憬在讨论擢用诸使府僚属时曰:“诸使辟吏,各自精求,务于得人,将重府望。既经试效,能否可知;擢其贤能,置之朝列。或曰外使须才,固不可夺。臣知必不然也。属者使府宾介,每有登朝,本使殊以为荣,自喜知人,且明公选。”显然,德宗朝方镇自辟僚佐,各自精求,务在得人,以重府望的现象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而且方镇在与中央争夺贤能时毫不示弱。甚至有人公开声称“外使须才,固不可夺”,形成了“大凡才能之士,名位未达,多在方镇”的局面。即便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也不例外,如贞元中冯宿进士及第,“为彭门仆射张建封所器异,因表为试太常寺奉礼郎充节度口官。张公杰迈简达,尊贤礼能,幕府始建,群彦翘首,与公同升者李藩、韩愈之伦,皆诸侯之选”。如元和五年至九年(810―814),乌重胤镇河阳,“求贤者以自重”,听说石洪“有至行,举明经”,“公卿数荐,皆不答”,乌重胤“乃具书币邀辟,洪亦谓重胤知己,故欣然戒行。重胤喜其至,礼之”。文宗大和八年至开成三年(834―838),王质为宣歙观察使时,“辟崔垧、刘黄、裴夷直、赵皙为从事,皆一代名流。视其所与,人士重之”。大和九年至开成元年(835―836),李固言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在成都宾馆,则李郎中、郭圆员外、陈会端公、袁不约侍郎、来择书记、薛重评事,皆远从公,可谓莲幕之盛矣”。不仅如此,方镇还想方设法吸引已经人仕中央的朝官入幕,正所谓“求贤乞能,以自参贰;则其宾案,宜有以称之。故求吾俊造之英,勋列之胄,达朝仪而练戎事者与焉”,以致出现“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的局面。面对方镇如此争夺贤能人幕之风气,中央只好利用方镇僚佐普遍的“思登阙庭,如望霄汉”的心理,借助高官厚爵吸引方镇僚佐升迁中央清望官,“擢侯府之彦,升诸周行”。使府参佐一旦登朝为显官,原来的方镇府主亦以此为荣,这种选用官吏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方镇和中央选拔贤能的需要,也解决了官僚选举久滞不调的问题,“故当时布衣韦带之士,或行著乡闾,或名闻场屋者,莫不为方镇所取。至登朝廷位将相,为时伟人者,亦皆出诸侯之幕,如武元衡所辟幕僚裴度、柳公绰、杨嗣复,皆相继去(人)朝,为本朝名将相,亦可谓盛哉”。如贞元末,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韦夏卿“开府辟士,则有今右司郎中敦煌段平仲、仓部员外郎安定皇甫?n、礼部员外郎清河张贾、权京兆尹嗣陇西李景俭、中山卫中行、平阳路随,皆群彦之秀出,一时之高选”,“其后多至卿相,世谓之知人”。不仅藩镇与中央在争夺人才,而且藩镇之间在辟僚佐问题上更是激烈竞争,诸使府之间以辟得名士、科第人为盛,以礼义相高。符载《送崔副使归洪州幕府序》云:今四方诸侯,裂王土荷天爵,开莲花之府者,凡五十余镇焉。以礼义相推,以宾佐相高,长城巨防,悬在一士,苟人非髦彦,延纳失所。虽地方千里,财赋百倍,有识君子成举手而指之。可见当时诸府为争辟髦彦,往往“以礼义相推,以宾佐相高”,不惜持高额聘金,不远千里,争相招聘髦彦入幕。在当时人眼中,科举出身者自然是髦彦的代名词,为诸使府争聘的主要对象。如权德舆《送水部许员外出守郢州序》云:“其初以献赋射策,取甲科如地芥,交诸侯之聘,车不辍鞅,繇外台察视,人佐著作,休声日扬。”又,建中前后王仲周“亦以进士甲科,使车交辟,以廷尉评摄监察御史,佐元侯外任”。贞元中,于敖“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湖南观察使杨凭辟为从事;府罢,凤翔节度使李?{、鄂岳观察使吕元膺相继辟召”。元和六年(811年),王质进士登第,“东诸侯交辟之,从主者书记于岭南,授正字”。开成四年(839年),有张不疑进士擢第,宏词登科,“当年四府交辟,江西李中丞凝、东川李相回,淮南李相绅、兴元归仆射融,皆当时盛府”。有时藩镇在争聘名士问题上往往针锋相对,甚至出现矛盾升级,以致皇帝不得不出面调停的情况。如元和中,孔戡进士及第,入辟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幕下,后来与卢从史发生摩擦,遂以疾辞去,卧居东都。“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日‘孔君孔君’云。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惜显然,像孔戡这样科举出身的知名人士,备受众多府主的青睐,李吉甫出镇,自恃前宰相及使相的身份征辟已经在家休养的孔戡,引发了昭义节度使卢从史的嫉恨。卢从史上奏宪宗诬蔑孔戡,宪宗不得不从中周旋,改任孔戡他职,以缓解府主之间的矛盾。此事在当时影响很大。给事中吕元膺《封还授孔戡卫尉寺丞分司东都诏奏》云:“孔戡以公为卢从史所忌,且离职已久,李吉甫以宰相出镇,辟请非涉嫌疑,推类言之……从史以嫌忿,干黩朝典,岂可曲徇其志。且孔戡官序,虽非黜退,但因此改易,则长奸邪之心,臣恐忠正之士,各怀疑虑,事不可许。”此制虽然遭到给事中吕元膺的封驳,但宪宗也仅仅是令中使宣谕吕元膺,最终孔戡还是调任他职。以上诸多铨选制度的变化,以及藩镇问题的出现,及其引起的中央与地方用人制度的变化都促使了及第举人人幕风气的增长。二、及第举人入幕与方镇辟佐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关系由于中晚唐方镇辟府的目的是选拔贤能以重府望,所以辟府的标准基本上以选拔贤能之士,或者说名士为重。宣歙观察使崔龟从“以德行文章,有位于明时”,“自开幕府已来,辟取当时之名士,礼接待遇,各尽其意”。崔衍为宣歙池观察使,“所择从事,多得名流,时有士者得宾僚,率轻傲,衍独少礼敬,幕中之士,后多显达”。在方镇府主辟府以得“名士”、“名流”为盛的情况下,“名士”、“名流”的标准往往是以科名来衡量的。文章是中晚唐进士科考试的最主要标准,崔龟从辟取“名士”即是以“文章”为标准的。在中晚唐以文章即科名辟府的情况很普遍。如贞元二年(786年),其他李罕就“始以文学居辟选之首,遂参帷席,复以谋能当器任之重,留总军府,美公之政大备”。如宝历元年至大和三年(825―829),元稹镇浙东,“所辟幕职皆当时文士”,其中以进士出身的副使窦巩,最受元稹欣赏,“海内诗名,与稹酬唱最多”,两人还留下了“兰亭绝唱”。又柳公绰“凡六开府幕,得人尤盛。钱徽掌贡之年,郑朗覆落,公绰将赴襄阳,首辟之,朗竟为名相。卢简辞、崔?_、夏侯孜、韦长、李续、李拭,皆至公卿”。其中,卢简辞、崔玛、夏侯孜均进士及第,崔玛又制策登科,郑朗也曾进士及第后被覆落,可见柳公绰辟僚佐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科名。又如大和八年至开成元年(834―837),王质为宣歙观察使,“盖雁所礼”,所辟幕僚名士,以裴夷直、赵皙、李行方、陆绍、刘黄、崔垧最著,时“咸日得士”。其中,裴夷直、李行方、刘黄三人为科举出身,这也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藩镇辟府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以科名为依据的,并以此为荣。有些方镇为选得贤才甚至不惜得罪权贵,拒绝聘用无能之辈。如《新唐书?沈传师传》云:“宝历二年……复出江西观察使,徙宣州。传师于吏洽明……更二镇十年,无书贿人权家。初拜官,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传师固拒日:‘诚尔,愿罢所授。’故其僚佐如李景让、萧真、杜牧,极当时选云。”沈师传不畏权贵,所辟僚佐皆为进士出身,被人誉为“极当时选云”,说明沈师传辟僚佐分明最为看重科名,故拒绝宰相请托。在中晚唐进士出身声望日盛的情况下,方镇辟府不可避免地特别重视进士及第中之有盛名者。如令狐楚贞元七年(791年)登第,“桂管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王质“文儒家子”,“以文学茫洋当世”,元和六年“既登第,东诸侯交辟之,从主者书记于岭南,授正字,参谋于准右”。元和七年(812年),李固言“擢进士甲科,江西裴堪、剑南王播皆表署幕府,累官户部郎中”。元和中,沈师黄进士高第,两就宏词科,历太子正字、鄂县尉,时王起镇南郑,自相府以下,清举名人。王起从容言日:“余心系一人,未尝展用,今首奏吴兴耳”,授监察里行判观察事。沈师黄备受感动地讲:“士为知己者死,某于太原公得死所矣。”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方镇重金招聘贤能人幕的真实目的所在。方镇辟府注重科名的倾向在中央授方镇僚佐的相关制书中也有体现。杜牧《郑碣除江西判官李仁范除东川推官裴虔馀除山南东道推官处士陈威除西川安抚巡官等制》云:“敕。浙江西道都团练判官将仕郎监察御史里行郑碣、李仁范暨虔馀等,咸以文行,策名清时,诸侯知之,命为幕吏……并可依前件。”其中,郑碣和裴虔馀为进士出身,制书中特别强调“咸以文行,策名清时”,就是指他们的进士出身。又杜牧《卢籍除河东副使李推贤除殿中丞高除湖南推官薛廷杰除桂管支使等制》云:“敕……若张政化,得以助业。某等上言,咸举可用。籍等或负才器,倜傥不群,或以文章,策名俊秀,或有干局,可佐囹圄。”也强调了所奏请之人,“或以文章,策名俊秀”的重要特性,其中高浞就是进士出身。此类授官制书很多,不再一一赘述。当然,方镇辟佐注重科第的同时,也很在意门第之辨。这一点在方镇请辟府佐的奏状中就有很明确的说明。大和八年(834年)李商隐《为安平公(崔戎)兖州奏杜胜等四人充判官状》云:赵皙。右件官,洛下名生,山东茂族;仁实堪富,天爵极高;妙选文场,极仕侯国;硅璋特达,兰杜芬馨。今臣廉问大藩,澄清列部,藉其谟划,共赞朝经。伏请赐守本官,充臣观察判官。此状强调赵皙出身“山东茂族”,又“妙选文场”,实际上就是当时吏部铨选和辟府注重门第与科第标准的反映。中央下达方镇辟佐的制书中也体现了这一点。杜牧《李承庆除凤翔节度副使冯轩除义成军推官等制》云:“李承庆等,以文学升名于有司,以才能人仕于官次。诸侯辟之,以佐于宾席……尔等皆吾卿大夫之令子弟也,清风素范,克肖家声,属辞章,能取科第。”此件授节度使僚佐的制文中,特别强调其“以文学升名于有司”,“尔等皆吾卿大夫之令子弟”,明确反映了当时选举重科名和门第的原则。杜牧《裴诒除监察御史里行桂管支使等制》云:“诒等士族之中,有政事科名,清廉公谨,尝经职守,称有才能。古人于一饭之恩,尚有杀身以报,况于知己,得不勉之。可依前件。”桂管观察使奏请裴诒为其支使时强调,“诒等士族之中,有政事科名”,也突出了使府选择幕僚时注重门第、科名的标准。又如,柳公绰子仲郢于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士擢第,牛僧孺镇江夏辟其为从事。仲郢有其父风范,劝修礼法。牛僧孺叹曰:“非积习名教,安能及此。”显然,牛僧孺是考虑门第、名教与科第因素,才辟柳仲郢为从事的。王德权先生通过对中晚唐方镇僚佐升迁的统计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得出方镇幕僚同时具备科举出身和门第优势,获得升迁的机会就比较大的结论,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中晚唐方镇和中央选举制度均重视这两点。使府辟府看中科名的原因,除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外,还与方镇僚佐具体的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有关。这一点从世人举荐及第举人人幕的书信中就可以看出。崔颢《荐齐秀才书》云:“愚以为军中之书记,节度使之喉舌。指事立言而上达,思中天心;发号出令以下行,期悦人意。谅非容易,而可专据。”因此,崔颢盛誉前进士齐孝若“文皆雅正,词赋甚精,章表殊健。疏眉目,美风姿,外若坦荡,中甚畏慎。执事倘引在幕下,列於宾佐,使其驰一檄、飞一书,必能应马上之急求,言腹中之所欲”。韩愈在《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中强调了掌书记的重要性:“书记之任亦难矣!元戎整齐三军之士,统理所部之?m,以镇守邦国,赞天子施教化,而又外与宾客四邻交,其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所部之政,三军之号令升黜,凡文辞之事,皆出书记。非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韩愈又特别在文中指出张建封为豪、寿、庐三州观察的十一年中,所辟掌书记者有许孟容、杜兼、李博三人,均为进士出身,称赞“其所辟,实所谓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者也”,“蔚乎其相章,炳乎其相辉”。这些情况足以说明,方镇辟府注重科名,实际上也有看中及第举子的文才和才能,为其起草各种公文,达到提高处理政务效率,提高府望的目的。其实,张建封在辟僚佐的标准在当时是很有普遍意义,时称“张公杰迈简达,尊贤礼能,幕府始建,群彦翘首”,以至冯宿、李藩、韩愈之伦,“皆诸侯之选”,其中冯宿和韩愈为进士出身。《柳宗元集?送?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云:“仆间岁骤游?疆,今戎帅杨大夫时为候奄,尽护群校……今又能旁贵文雅,以符召文士之秀者河南独孤宁,署为记室,俾职文翰,翕然致得士之称于谈者之口。盖朝廷以勇爵论将帅,岂滥也哉?独孤生与仲兄实连举进士,并时管记于汉中新平二连帅府,俱以笔砚承荷旧德,位未达而荣如贵仕,其难乎哉!”方镇中判官职位重要,也往往需要文才出众的才能之士。李观《浙西观察判官厅壁记》云:“观闻国朝置观察判官故事於今之老成人,则日迩乎哉,乃本而言之。厥自兵兴,上忧天下列郡无纲纪文章,是用命忠臣登车为观察使,而镇抚其民人。今来亦三纪於兹……观其所以,察其所由,使乱不得长,使理不得喻,犹川之有防,犹户之有枢,其系厚矣,其临高矣。其下宾佐,实有常任。其大者日观察判官一人,谋以济美,佐以成能,必求贤者,礼而居之;无则阙如,不苟其人。”显然,方镇的军政大任多由掌书记、判官等僚佐主持,这些僚佐的才能直接影响到整个方镇的实力,其声望也影响到整个方镇的地位,因此,方镇辟僚佐时往往兼顾才能与声望相结合之人,即及第举人。三、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对使府的选择中晚唐使府的政治、经济地位直接影响着及第举人的入幕去向。多数科举出身者则更注重仕宦前途。中晚唐及第举人人幕藩镇的情况较为复杂,为了分析方便,本文按方镇的不同类型,分析及第举人人幕与方镇的关系。及第举人人幕河朔割据型藩镇的时期主要在中唐。其原因是:一方面,中唐吏部铨选对科举出身超资授官的选限过长,按资序阶,不利于其参选、升迁,致使一部分人仕无门的及第举人,转而北游河朔。特别是“德宗多猜贰,仕进之途塞,奏请辄报罢,东省闭闼累月,南台惟一御史。故两河诸侯竞引豪英,士之喜利者多趋之,用为谋主,故藩镇日横,天子为旰食”。故《南部新书》卷王曰:贞元中,仕进道塞,奏请难行,东省数月闭门,南台惟一御史,令狐楚为桂府自身判官七八年,奏官不下。由是两河竞辟才俊,抱器之士,往往归之,用为谋主,日以恣横。元和以来,始进用有序。故韩愈慨叹入幕河朔者云,其“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在这种情况下少数科举出身人、落第举子,入仕无他途,铤而走险人幕河朔,谋求功名。据《旧唐书?李益传》云:“李益,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子。登进士第……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如会昌元年至二年间,卢践言“连举进士,不得志于有司,遂佐戎于东平府(天平军)”。但入幕此类藩镇者多前途黯淡,由于中晚唐此类割据藩镇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中央对抗,其自辟僚佐、任免辖内官员,往往得不到中央的认可,更不用说日后升迁中央清望官了。因此入幕此类藩镇的及第举人,不仅升迁中央次清官、清望官的机会较少,反而很难得到重用,有不少人丧命河朔,并不像韩愈等人所说的那么严重。如高沐贞元中擢进士第,以家托郓,淄青节度使李师古辟为判官,后来继任节度使师道叛乱,被其杀害。又有进士丘绛为魏博节度使田绪从事,后被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活埋。因此,大概在元和以后及第举人入幕此类方镇的人数明显减少,屈指可数。如窦巩元和二年(807年)进士及第后,入幕平卢节度使。大和二年(828年),崔黯进士及第,为平卢从事。入幕此类藩镇的人数非常少,共计38人,占891人次的4%,而此类藩镇实际控制地域不下全国面积的1/3左右。中原防遏型藩镇,为护卫京师,控遏河朔的藩镇,既是征伐叛镇的主要力量,又是保护漕运,确保东南财富、粮草运到京师的主要力量。此类藩镇基于以上诸多重任,战事繁多,加之靠近京畿地区,多由宰相出镇,或者以使相身份出镇。如中晚唐时期宰相裴度、张弘靖、李程、令狐定就出镇河东节度,宰相杜黄裳、李固言、张弘靖、李程、陈夷行就出镇河中节度使。正如敬宗时柳公绰所云:“方镇重宰相,所以尊朝廷也。”由于出任此类方镇府主的地位较高,其幕僚升迁的机会自然随之增多,因此,从幕僚升迁的角度来讲,此类方镇为及第举人较为理想的去处之一。入幕此类方镇的及第进士共计254人次,占总数891人次的29%,足见此类方镇深受及第进士的向往。现实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中晚唐许多进士及第后人辟此类方镇者,以后多能显达。如入幕河东节度使者有:令狐楚、杜元颖、高锴、李石、白敏中、韦正贯等幕僚,多位至卿相。中晚唐边疆御边型藩镇,可分为西北和西南两类边疆型藩镇。西北边疆型藩镇,主要防范西北吐蕃、回纥等周边部族的侵扰。因此,此类藩镇经济文化落后,多供馈不足,土地贫瘠。其主帅多出自禁军,由宦官统领,中央外朝在政治、军事、财政上对此类藩镇控制相对较少。因此,此类藩镇中幕僚升迁到中央职官的机会很少。幕僚在升迁中央官时处于不利地位,以至及第举人往往被召辟,而不乐赴辟。如贞元初,崔弘礼进士及第,平判异等,“灵武李栾表为判官,以亲老不应,更署东都留守吕元膺参谋”。崔弘礼不从灵武判官,而转辟东都留守参谋,说明进士及第者一般不愿日幕边疆型幕府,其原因与灵武节度使从事的升迁机会和经济收入不佳有密切的关系。西南边疆型藩镇,除西川、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等少数方镇属于相对繁华、重要的“宰相回翔地”之外,大多数方镇地处边鄙之地,与吐蕃、南诏的战争不断,不少此类使府幕职又多属南选之范围,直接参加吏部铨选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此类藩镇幕僚,除山南西道、西川道、东川道三镇外,桂管、容管、邕管、安南等使府幕僚升迁中央次清官、清望官的机会相对较小,及第举人人辟此类幕府的情况较少,往往被召辟而不乐赴辟。如张署贞元二年(786年)进士及第,又举宏词科,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为幸臣所谗,徙江陵掾,被邕管观察使奏辟为判官,改殿中侍御史而不赴,可见士人对邕管之地的偏见之深②。又如,贞元七年(791年),令狐楚登第后,桂管观察使王珙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令狐楚为感谢王珙的厚意,勉强赴桂林,一年之后,以奉养双亲为由乞归太原。但总体来讲,中晚唐人入幕边疆型方镇的及第进士有263人次,占总数的30%,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东南财源型藩镇,为中晚唐中央最为重要的赋税来源地,“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军国资用,取资江淮”,虽经大乱,“而唐终不倾者,东南为根本地”。这些藩镇府主很少用武人,多为儒帅,像淮南、浙东等道,多为宰相回翔之地,其府主往往是“来罢宰相,去登宰相”。淮南与西川,“时号扬、益,俱为重藩”。晚唐人卢求亦云:“大凡今天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日: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俟其半。”荆南节度,亦为大府。自居易《授温尧卿等官赐绯充沧景江陵判官制》云:“荆门、景城,南北大府,而尧卿等或已参军要,或方受征书,各命以官,分试其事,名秩章绶,分而宠之。”唐代世人登科取第的目的,士族、小姓之家借以维系门第不衰,寒素之家借以奉身养家。因此举人及第后,获得俸禄的高低对小姓和寒素之人,尤为重要。中晚唐地方官的俸禄往往高于中央相同品级官员的俸禄。如杜牧为比部员外郎时,曾《上宰相求杭州启》,说因其官微,俸禄不足以养活弟妹,“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杭州户十万,税钱五十万,刺史之重,可以杀生,而有厚禄”,请求出任杭州刺史。比部员外郎为唐代官员升迁清望官所必经的主要职官之一,杜牧竟然舍弃员外郎而求杭州刺史,以求厚禄。方镇幕僚的俸禄也不例外,也较中央同品级略高。白居易《策林三?省官并俸减使职》云:“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所以,从经济角度考虑,东南藩镇成为及第举人最为理想的去处之一。如许康佐,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及第,又登宏词科,以“家贫母老,求为知院官,人或怪之,笑而不答。及母亡,服除,不就侯府之辟”。可见及第举人出于经济原因求辟使府职官,也是其入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方镇的高额聘金对及第举人人幕也很有吸引力。李商隐《为同州张评事谢聘钱启》曰:潜启钱若干,伏蒙仁恩,赐备行李,重非半两,轻异五铢,子母相权,饥寒顿解。细看铜郭,徐忆牙筹,虽云:“神有鲁褒,便恐癖如和峤,办褒无阙,通刺有期,感戴之诚,不知所喻。”谨启。可见聘金对多数刚刚入仕的及第举人解决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尤为重要,聘金也无疑成为及第举人人幕使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东南财源型藩镇,幕帅变换频繁,基本上在2.8―3.6年之间,而且幕帅多由使相担任。在幕职多由幕主奏请的情况下,此类使府幕佐升迁的机会自然就多,而幕帅更换频繁,又增加了幕佐的人事变动和升迁机会。因此,人幕此类方镇的及第进士最多为336人次,占总数的38%,足见及第进士对此类方镇的热衷。兹据《登科记考》、《旧唐书》、《新唐书》、《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等相关史籍、论著的记载和研究成果,考察中晚唐进士科出身者入幕方镇的分布情况,制成《中晚唐进士科出身者人幕方镇分布简表》。为了便于分析、对比该时期内前后入幕的变化情况,本文将中晚唐划分为,德顺朝、宪宣朝、懿哀朝三个时期。现将此三个时期入幕人数的方镇名单列表说明。《唐语林》卷一《政事上》;参考《资治通鉴》。第7641页。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第4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山南东道、浙西、浙东、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荆南、宣歙.其中,山南东道《唐代藩镇研究》未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送陆歙州诗序》。第231页。《全唐文》,第677、7702、7806、8108页。王夫之。《读通鉴论》,第81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樊川文集》,第159页。《全唐诗》,第356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文苑英华》卷四一二《中书制诰》,第2089页北京,中华书局,1966。《白居易集》,第1338页。《旧唐书》,第4979页。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100页。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从单个藩镇情况来看,进士及第者人幕西川节度使的人次最多占优势,在前两个时期均占第一,第三个时期也是名列第二。这是因为西川节度使不仅为天下最富庶的地区,“时号扬、益,俱为重藩”,故有宰相“回翔”地之美誉,而且是中晚唐中央防御吐蕃、南诏和西南夷的重镇,其经济、政治地位都非常高。因此,及第举人入幕该方镇不仅收入颇丰,而且升迁中央次清官的机会也较多。而及第举人人幕割据型藩镇中的魏博、平卢、幽州人数最多,三个时期分别为:3、4、1,7、5、4,3、1、0,共计28人,充分说明及第举人人幕割据方镇的情况很有限,与韩愈所说的“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中晚唐及第举人在入幕藩镇方面有明显的类型特点,并与中晚唐的政局有着密切联系。从德顺时期及第举人人幕藩镇的主要分布情况来看,及第举人人幕最多的首先是边疆型藩镇,占同时期总数的35%,主要集中在西南的西川、山南西道和西北的凤翔、?宁、?~、朔方等边疆地区,安史之乱后这些地区屡遭吐蕃、回纥、南诏的侵扰,德宗即位后加强了对吐蕃、南诏的用兵,以期夺回失地,巩固边防,因此中央非常重视此类藩镇将帅的选拔,多派中央卿相及神策军将领前往此类藩镇担任府主,这不仅为入幕此类藩镇的及第举人提供了升迁中央官的机会,也为人幕此类藩镇的及第举人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其次是财源型藩镇,占同时期的32%,主要集中在山南东道、浙东、淮南、江西、湖南、宣歙等道。其重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对该地区破坏较小,中央对其控制也较为稳固,经济也较为繁荣,中央的赋税主要依靠江南八道,在该地区的各级官僚俸禄也较有保障,逐渐成为吸引中央卿相出任此类镇帅的重要因素,从而吸引了不少及第举人人幕此类藩镇。再次是防遏型藩镇,占同时期的29%,主要集中在与河朔叛镇毗邻的东畿、武宁、河东、义成、昭义、河中等藩镇。其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后,河朔叛镇势力急剧增强,德宗试图武力削藩,反而招致了四镇之乱,河朔藩镇一度失控,因而此类藩镇成为中央讨伐河朔叛镇的主要力量,幕帅多由卸任宰相、使相担任,其政治地位也随之提高,此类方镇僚佐的升迁机会自然增多,无疑吸引了大量及第举人入幕此类方镇,以期建功立业。相反,该时期入幕河朔叛镇的及第举人很少,仅有8人,占总数的4%,主要因素应该是此类藩镇的镇帅往往世袭,或由镇将和士卒推举,不受中央的任命,其僚佐自然很难得到中央的认可,日后升迁中央的机会更是渺茫,因此人幕此类藩镇的及第举人情况与韩愈所说的情况并不符合。宪宣时期及第举人人幕方镇的人数急剧增加,占三个时期总数的63%。同时期分布情况与前一个时期相比有所变化,首先,入幕东南财源型藩镇人数大为增加,跃居第一。如人幕淮南、山南东道、荆南、宣歙、东川、江西、浙东、浙西、湖南、鄂岳等东南财源型藩镇的人数明显增加,占同时期的40%。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该时期唐朝与吐蕃、南诏在边疆的冲突趋于缓和,边疆较为稳定;河朔藩镇经过宪宗讨伐后,暂时趋于稳定。二是该时期中央的赋税多出自该地区,中央卿相往往乐迁此类藩镇府主,及第举人也愿意入幕此类藩镇以期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和丰厚的俸禄。其次,边疆型藩镇占同时期的28%,主要集中在西北的凤翔、?宁、?~坊、泾原、夏绥、朔方等镇和西南的西川、东川、山南西道、桂管、岭南东道、岭南西道、黔中等镇。虽然,该时期这一地区的边疆问题趋于稳定,但民族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危机时有发生。因此,这对唐朝防范吐蕃和南诏进攻与反叛的任务仍然很重,中央对这些地区都很重视,府主不乏由使相和卸任宰相等以皇帝器重之人担任,入幕此类及第举人在日后的升迁方面显然还有一定的优势。再次,防遏型藩镇也占到26%,主要集中在河东、义成、河中、河阳、凤翔、宣武、河南、武宁、忠武等藩镇。其原因是宪宗主要依靠此类藩镇对河朔割据藩镇进行了积极的攻势,平定了淮西、淄青等割据藩镇,在此过程中,为此类藩镇幕僚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吸引了不少及第举人人幕此类藩镇。最后,入幕河朔割据型藩镇仅占5%,比前一个时期所占比例略微上升,主要是此类藩镇积极吸引及第举人入幕的结果。懿哀时期,及第举人入幕方镇的数量较前一个时期大为下降,除入幕河朔藩镇的比例略微下降外,其他分布情况渐趋均等。入幕人数较多的首先是河东、河中、凤翔、忠武、宣武、陕虢等防遏型藩镇,占同时期总数的36%,其主要原因是黄巢起义之后河朔叛镇的势力增加,中央不断加强防遏藩镇的地位,以巩固中央的安全,因此及第举人人幕此类藩镇的人数随之增加。其次是淮南、浙西、福建、宣歙、浙东、岭南东道、山南东道、荆南、江西等东南财源型藩镇占35%,入幕人数相对较多,但较德顺朝、宪宣朝的人数明显减少。反映出黄巢起义后中央对东南财源型藩镇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入幕此类藩镇的及第举人随之减少。该时期入幕河朔割据型藩镇的人数最少,仅占2%,显然是黄巢起义以后,中央完全失去了河朔叛镇的控制力,入幕此类藩镇等同走上背叛中央的道路,很难得到升迁中央官的机会,因此入幕此类藩镇的人数又有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综上所述,随着中晚唐吏部铨选不断放宽及第举人人幕使府的限制,并鼓励其人幕锻炼从政经验,使得大批及第举人涌入使府。与此同时,一些不得志于有司、或出于经济、仕途因素的及第举人,逐渐入幕使府。藩镇辟幕僚时在注重科名与门第的同时,也受世旧、亲故、座主门生等社会关系的影响。若以边疆御边型、中原防遏型、东南财源型、河朔割据型四类藩镇来看,及第举人在不同时期选择使府的标准有所不同,与中晚唐的政局紧密相连,其命运和机遇与人幕藩镇的类型有明显差异。但影响中晚唐及第举人选择人幕使府类型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使府的经济实力在国家财政中所占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及第举人的升迁和经济收入,从而影响到及第举人人幕的选择;二是方镇在政局变化中的政治、军事地位,及府主的身份和地位间接地影响到入幕及第举人的升迁和前途。
本文档为【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若干问题-最新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4-29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