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元杂剧的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举报
开通vip

元杂剧的发展元杂剧的发展线索 第一节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中国戏曲是融文学、美术、音乐、歌曲、杂技、表演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与传统的“乐”文化复合性特征有着天然联系。 上古原始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    春秋战国:俳优。楚庄王“优孟衣冠” 汉代:百戏(歌舞、杂技、武术),角抵戏。 隋代:九部乐。中原乐舞和边民乐舞的交流。    唐代: 歌舞渐趋戏剧化。        《霓裳羽衣舞》等大型歌舞;《代面》等小型歌舞。        “参军戏”(参军、苍鹘两角色)表演故事进一步戏剧...

元杂剧的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线索 第一节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中国戏曲是融文学、美术、音乐、歌曲、杂技、表演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与传统的“乐”文化复合性特征有着天然联系。 上古原始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    春秋战国:俳优。楚庄王“优孟衣冠” 汉代:百戏(歌舞、杂技、武术),角抵戏。 隋代:九部乐。中原乐舞和边民乐舞的交流。    唐代: 歌舞渐趋戏剧化。        《霓裳羽衣舞》等大型歌舞;《代面》等小型歌舞。        “参军戏”(参军、苍鹘两角色)表演故事进一步戏剧化。            唐代传奇为戏曲剧本提供了故事素材; 唐代诗歌、宋代长短句为戏曲唱词提供了借鉴。    宋代:杂剧。演员已发展到五人,有完整故事情节。    金代:院本。体制同宋杂剧,是向元杂剧的过渡形式。    宋金说唱艺术“诸宫调”,提供了解决故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与联套曲牌的音乐形式结合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借鉴。    古典戏曲产生并成熟于宋元时期。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发展至宋元时期,与叙事文学相汇合,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说唱艺术中“诸宫调”的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的特性,并将其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和风格特色;特别是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结合,确立了元杂剧作为诗剧的基本风貌。    明清:传奇.以南方音乐为主.          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清代的南洪北孔: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 元杂剧的兴盛 一、 元杂剧 1、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和文学样式发展的结果。宋杂剧和金院本是戏剧的雏形。在二者的基础上,融合宋金时期在民间流行的说唱结合的诸宫调,便产生了元杂剧。        2、元杂剧定义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以北曲演唱,体制完备,角色齐全。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名作如《窦娥冤》《西厢记》等。3、戏曲“代言体”    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    戏曲代言体是指戏曲的文体结构 ,其核心是要弄清楚“谁”代“谁”言说。    戏曲“代言体”结构包含着五种话语言说方式 :        一是剧作家“代”人物立“言” ;        二是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言” ;        三是“行当”“代”剧作家“言” ;        四是剧中人物“代”剧作家“言” ;        五是剧作家巧借“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代”剧场观众“言”。 4元杂剧的基本形式 (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折”是故事发展的一个段落,又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四折之外可补一“楔子”。(2).每折都由“唱”“科”“白”三要素组成;  唱:唱曲。由曲词和曲调构成。曲词:长短句交错基本每句押韵,一折中一 韵到 底。曲调:每折用同一宫调的多种曲子. 科:表演。泛科,介。      指示演员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如:“做把盏科”,“作掩泪科”。  白:道白。有独白、背白、对白、带白、开场白、定场白、收场白等。(3).以旦、末为主的多种角色。主角正旦(旦本戏),主角正末(末本戏)。        另有净、丑及加“外”“贴”“副”“冲”的旦、末、净角。 5.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社会问题剧;(《窦娥冤》)二是歌颂忠智豪杰,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英雄传奇剧和历史剧; (《单刀会》、纪君祥《赵氏孤儿》 )三是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命运和家庭问题的风月爱情剧和家庭剧; (《救风尘》、《望江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等 )四是表现人生态度的伦理剧和隐逸剧(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 )等。    元杂剧的家庭伦理剧着重宣传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中的“孝节义”。多取历史上著名的伦理故事,或当代生活中遵守封建伦理道德的楷模人物,加以铺陈敷演。如无名氏的《小张屠焚儿救母》。  6.元杂剧的艺术特点 一是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又不乏积极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二是戏剧冲突集中、情节紧凑,特别适合于舞台演出;三是人物塑造上,全方位塑造了形形色色、栩栩如手的人物形象,勾画出一幅元代社会的总体图卷;四是语言通俗而又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此外,同以往文学形式相比,元杂剧还表现出它的鲜明的群众性,具体表现为戏剧故事,戏剧人物的群众性,戏剧创作过程的群众性,戏剧演出过程的群众性,和戏剧作家队伍的群众性。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戏曲本身的发展; 2、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3、金元时代动荡激越的现实生活、黑暗政治的影响。    胡祗遹: “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4、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作用。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5、统治阶层对戏曲艺术的爱好提倡, 思想文化统治的相对薄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起作用。(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际: 从1237—1315年科举中断78年,文人沦落。郑思肖《心史》:  “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余阙《青阳先生文集·贡泰父文集序》说:“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青木正儿:“不遇不平的文士,染笔于通俗文学作为发散郁闷的工具者,终于加多起来。”元代统治阶层对戏曲的爱好、提倡: 入主中原的金元统治者,对融歌舞表演、插科打诨和敷衍故事为一体的杂剧,很有兴趣和爱好。蒙古兵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不杀倡优,掳来供自己娱乐之用。南宋·孟珙《蒙鞑备录》曰,蒙古“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忽必烈在桓州指挥战争时,曾命教坊中人作《白翎花曲》。管理乐人的教坊司居有正三品的高位。文化的沟通造就一批少数民族作家: 少数民族作家接受汉文化熏陶,擅长汉语创作。笔端流露出各式各样的风情格调,使元代文坛更加多姿多彩。李直夫(蒙古人)、杨景贤(蒙古人)、耶律楚材(契丹人)、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剌(蒙古人)、薛昂夫(西域人). (李直夫《虎头牌》王实甫《丽春堂》) 三、元代戏曲繁荣的表现 1、剧本数量多,题材丰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          剧目530多种,存156种(《元曲选》94种,《元曲选外编》收62种)。题材分婚恋、公案、历史、豪侠、神仙道化等。2、作家众多,名家辈出。 有名有姓者220多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名家,或擅文采,或擅本色,争妍斗艳,使剧坛繁荣。元曲四大家:元明清许多评论家提法各有不同:周德清《中原音韵》说 “关郑白马”,何良骏《四友斋丛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说“马郑关白”,王骥德《曲律》说“王、关、马、白” ,徐复祚《曲论》说“马、关、白、郑”。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代曲家,自明朝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元杂剧的创作与代表作家     按照时间划分:一般认为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 、高文秀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按照地域划分,一般认为元代的戏剧活动,有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在大都,“南北二城,行院、社直、杂戏毕集”(刘祁《析津志》),涌现了大批杂剧艺人。许多杰出的剧作家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等,或是大都人,或在这里活动。北方戏剧圈的作品,更多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和北方情况不同,这里城乡舞台,既流行南戏,也演出从北方传来的杂剧,呈现出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 3、杂剧演出频繁,城乡活跃。观众大量,名伶众多。        夏庭芝《青楼集志》说:当时 “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    名伶:珠帘秀、赛帘秀、燕山秀、天然秀、梁园秀、忠都秀、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各有所长,伎艺高超,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四、元杂剧的发展和分期 以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一)前期(金亡—元成宗大德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以大都为中心,剧作家主要是北方人(《录鬼簿》载前辈已死名公才人56人都是北方人)。作家多,作品多,质量高。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等著名的戏剧家的剧作,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高度的审美价值。1、爱情婚姻戏:  关汉卿《拜月亭记》,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杨显之《潇湘夜雨》,石君宝《秋胡戏妻》,石子章《竹坞听琴》,戴善夫《风光好》,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 特征:  一是剧中的书生的身份多半为命运不济的晦气的穷秀才,女子一方却多半出身富贵门第,或有大家闺秀一般的文化素养的“上厅行首”,双方的实际生活地位(穷和富)往往高下悬殊。   二是故事情节多半是青年男女竭诚相爱,而中间有外力进行干扰,或鸨bǎo母嫌贫爱富,或商人加以破坏,或女方父母出于门第观念的考虑进行阻挠。  三是剧中的女子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在反抗外来阻碍,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常常表现了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2、神仙道化剧  内容大抵是或敷演道祖、真人悟道飞升的故事,或描述真人度脱凡夫俗子和精怪鬼魅的传说。不管故事的具体内容和表现的角度有多么纷繁的变化,这些作品大都是以对仙道境界的肯定和对人世红尘的否定,构成它们内容上的总特点。《黄粱梦》、《竹叶舟》     特征:     一、仙道和隐逸常常交织在一起。    二、这些真人谴责的对象也往往是豪门中人物。    三、这些道祖们指点的榜样,常常是著名的退隐儒生。神仙道化剧出现上述特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元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的苦闷甚至绝望的思想情绪,是神仙道化戏涌现的重要原因 。    二宋元时,一批儒生出身的道家,对原来讲究飞升炼化之术、祭醮jiào禳ránɡ禁之科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设立了新道教一一全真教。他们以“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提倡摒弃名利,“渊静以明志”,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因此,神仙道化戏中屡屡提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只要丢掉名缰利锁,便可返本归真,得到解脱。 3、公案剧 关汉卿《蝴蝶梦》《鲁斋郎》《窦娥冤》;武汉臣《生金阁》、孟汉卿《魔合罗》;李行道《灰阑记》;无名氏《陈州粜米》《抱妆盒》《盆儿鬼》 元代公案剧大致可归为两类:  第一类主要写权豪势要欺压无辜百姓,清官惩治豪强,为百姓申冤昭雪,诸如《鲁斋郎》、《蝴蝶梦》和《陈州粜米》等。  第二类多写恶人图财害命,或因家庭问题,财产继承问题引起争执,良善受欺受诬,由清官伸张正义。如《灰栏记》、《盆儿鬼》、《神奴儿》、《魔合罗》和《勘头巾》等。4、水浒戏:  公案剧中的一个分支。现存元人水浒剧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一类:良善的平人遭到强人、恶霸的欺凌或百姓之间发生纠纷时,弱者受侮,梁山好汉扶弱抑强,诛恶锄奸。       元人水浒剧中的梁山泊像是一个惩恶扬善的公正的法庭。 《燕青博鱼》 5、社会剧   《窦娥冤》、《酷寒亭》、《合汗衫》,《货郎旦》、《罗李郎》,《看钱奴》、《冤家债主》、《东堂老》,《老生儿》特征:   其一、它们普遍地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和描写了当时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生活现象,揭露了社会的各种弊病。   其二、通过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描写,交织成一幅世态众生相。   其三、这些剧本从不同的角度揭露社会弊端时,笔触是相当尖锐的,但作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法,大都仍然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    其四、在这些社会剧中出现的财主形象有的是商人,他们的生活、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6、历史剧 《赵氏孤儿》、《冻苏秦》、《马陵道》、《谇范叔》、《气英布》、《单鞭夺槊》、《渑池会》、《王粲登楼》、《贬夜郎》、《贬黄州》、《梧桐雨》    特征:  其一、作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绪,在史料的选择上作了有利于这种表达的选择和改造。   其二、在少量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扩展和虚构。   其三、还有一部分作品,在史料的运用上,是相当“忠实”的。从作品的思想情绪来看,史料似乎只是提供了作家艺术地表现他的情感的躯壳。 综上所述,元杂剧的内容非常广阔,它真实地反映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鲜明地展示出丰富多样的作家的个性和精神世界。整个元杂剧以它们的艺术力量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婚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家庭制度、官僚制度和其他各种社会弊端,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上层人物的残暴、腐朽。荒淫和虚伪,同时把深厚的同情给予了不幸的被压迫者和牺牲者,并且歌颂了他们的美好性格,表达了他们的正义呼声,再现了他们的英勇抗争,从中还透露出反传统的新的思想光芒。因此不妨这么说:元杂剧是元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后期(大德—元亡),杂剧由盛转衰期 元代统一中国以后,杂剧开始南移,路线主要是沿着大运河和长江水路。形成以杭州为中心,扬州、建康、平江(苏州)、松江(上海)为辐射的南方杂剧创作圈。作家二十多人,有作品流传的十多人。杂剧总体上呈衰落之势。原因:1、杂剧活动中心南移,使“北曲不适南耳”;2、儒学统治加强。3、科举制度恢复(1315年)4、统治者的干预和利用。5、受到南方社会风气和文风的影响。6、杂剧艺术本身的缺陷。  后期元杂剧较好的作品: 1、爱情戏:郑光祖《倩女离魂》 《 梅香》(qiǎo)                    乔吉《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2、历史戏:郑光祖《三战吕布》 ,金仁杰《追韩信》      杨梓:《敬德不伏老》 《豫让吞炭》 《霍光鬼谏》3 文人遭际戏:郑光祖《王粲登楼》,宫天挺《范张鸡黍》4、伦理戏:萧德祥《杀狗劝夫》, 秦简夫《东堂老》                  《剪发待宾》 《赵礼让肥》5、神仙道化戏:范康《竹叶舟》、王晔《桃花女》 杂剧的分期和流派的区分1三分法:最早提出者是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考》:至有元时代之杂剧,可分为三期: 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按,即金亡,1234年)以后,至至元一统之初(按,至元十六年即1279年宋亡,元一统)。《录鬼簿》卷上所录之作者五十七人,大都在此期中……其人皆北方人也。 二、一统时代,则自至元后(按,至元末年为1294)至至顺(按,至顺共三年,1330一1332)、后至元(按,后至元共六年,1335—1340)间,《录鬼簿》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与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是也……。    三、至正时代(按,共二十七年,134l一1367),《录鬼簿》所谓方今才人是也。此三期,以第一期之作者为最盛,其著作存者亦多。元剧之杰作,大抵出于此期中。至第二期,则除宫天挺、郑光祖、乔吉三家外,殆无足观;而其剧存者亦罕。第三期则存者更罕,仅有秦简夫、萧德祥,朱凯,王晔五剧,其去蒙古时代之剧远矣。 李修生《元杂剧史》:根据现有资料,综合诸说,我认为元人杂剧史可分为初、中、晚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晚期为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一1368) 2 二分法。最早提出这种分期法的是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钟嗣成的《录鬼簿》将元剧的作者,分为左列的三期:第一期,“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钟氏是书,成于至顺元年(公元一三三0年)。则方今已亡的名公才人,系卒于至顺元年以前者。“方今才人相知者”,当系至顺元年尚生存的作者。今为方便计,合并为二期。第一期从关、王到公元1300年,第二期从公元1300到元末。盖钟氏所述之第二三期,原是同一时代,不宜划分为二。 文采派:代表作家主要有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多写男女爱情剧,注重语言的典雅华丽,故称“文采派”。  杂剧中“本色”、“文采”之分,始自明人。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第十四》云:“曲之始,止本色一家,观元剧及《琵琶》、《拜月》二记可见.自《香囊记》以儒门手脚为之,遂滥觞而有文词家一体。 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在淹通闳博之士,皆优为之;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    王骥德论“本色”、“文采”,乃合南曲以论,以为北皆“本色”,而南则“文采”;臧懋循分北杂剧为“名家”、“行家”。观其所论,“名家”即“文采”一派,“行家”即“本色”一派。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概说》中则明确分元杂剧为“本色”和“文采”两派,认为“曲词藻丽,比较的多用雅言者为文采派”,而且把文采派又分为两种:绮丽纤秾(王实甫、白朴、郑光祖等)、清奇轻俊(马致远、李寿卿、宫天挺)。总之,“本色”和“文采”之分,主要是就曲文艺术风格而言。  60年代初,王季思《元人杂剧的本色派和文釆》一文则认为还“应从作品的思想倾向、人物描写、语言运用等各个方面去考察”,这样,便把主要是曲文艺术风格之区分的“文采”、“本色“作为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戏曲学流派了。 本色派:代表作家主要有关汉卿、高文秀、石君宝、郑廷玉等。多写社会人生世相,注重语言的“本色当行”,故称“本色派”。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认为“大约曲词素朴,多用口语者为本色派;曲词藻丽,比较的多用雅言者为文采派”,且又把本色派分为三种:豪放激越派(关汉卿、高文秀、纪君祥等)、敦朴自然派(郑廷玉、武汉臣、秦简夫等)、温润明丽派(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等)。 五、元杂剧的审美情趣:自然、显畅 1、自然。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流注在故事中的旨趣。文字也不事藻绘,鲜活生动活泼成因:剧作家作剧目的是为“自娱”与 “娱人”。要让观众看得明白、真切,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认同。2、显畅.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感到痛快淋漓,总体风格呈现酣畅之美。A.以剧本的情节安排而论,元剧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迭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B.以刻划人物而论,则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奥秘,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C.以语言风格而论,则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俚悟,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地绘形绘色。    元杂剧多数作家的语言重本色,如关汉卿、康进之等,部分作家如王实甫、马致远等则较重文采。    元杂剧作品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并使之与文学语言融为一体,形成通俗流畅,质朴直率、生动活泼的特色。这是我国文学创作从文言向白话发展的一个显著变化。    宾白灵活生动的特点,显示着元杂剧在散文叙事方面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六、元代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三要素:曲词、宾白、科范1、曲词:人物的唱词。古剧以唱曲为主,故名戏曲。主要作用是抒情,也可渲染场景,贯穿情节。                2、宾白:人物的说白,说白为宾,故名宾白。语言形式上有韵白与散白之分。还可从功能上分类。  作用:交待情节,叙述故事。插科打诨调节气氛。 宾白的功能分类 ①对白:人物间的对话,与话剧的对话相似。②独白:单人自叙,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上起重要作用。③旁白:也叫背白,角色背着剧中人物,直接向观众陈述。④带白:唱词当中偶然加入几句道白。⑤分白:两个人各自道白,但内容相关联。3、科范:简称“科”,提示演员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部分。(二)、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结尾有题目正名 折:是元杂剧的基本构成单位,具有双重含义:既是音乐组织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一幕包括若干场次。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含若干曲牌,一韵到底。一本四折就是四个宫调,不相重复。也有突破四折常式的。    楔子:是整本剧中有机组成部分。数目不定,位置不定,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篇幅短小,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可换韵。一般由次要角色来演唱。    题目正名(结尾有):元杂剧剧末有题目正名,对剧情起概括作用,隐含剧名。由双句或四句诗句或对偶句构成。如 《救风尘》题目:安秀才花柳成花烛,正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窦娥冤》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单刀会》题目:孙仲谋独占江东地, 请乔公言定三条计           正名: 鲁子敬设宴索荆州,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三)、角色分工和表演体制 1、角色分工:旦、末、净、杂四类:旦——扮演女性的角色,女主角叫正旦,其余有外旦、老旦、小旦、贴旦、花旦、 搽旦等。末——扮演男性的角色,男主角叫正末,其余有外末、副末、冲末、小末等。净——扮演粗暴勇猛或滑稽人物的角色,有净、副净、二净及丑等。多扮演男性。杂----以上三类之外的登场角色2、表演体制:由于元杂剧以主要力量描写正面人物,所以形成一本戏由主角一人主唱的表演体制。分末本戏和旦本戏。由正末(男主角)演唱的叫末本戏,如《汉宫秋》;由正旦(女主角)演唱的叫旦本戏,如《窦娥冤》。但也有突破独唱惯例的,如《西厢记》中崔、张、红、慧明都有演唱。杂剧独唱与南戏多人唱的比较
本文档为【元杂剧的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8-24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