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道路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创新道路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举报
开通vip

创新道路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创新道路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第4期(总第89期) 2009—12—25 市政设施管理 ShizhengSheshiGuarlli 创新道路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口杜军 [摘要]结合南京市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增强城市的可持续 ,阐述了在新形势下道路创新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发展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道路设计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循环利用 1城市道路现状及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城市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 要"血脉".近10年来,南京市以道...

创新道路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创新道路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第4期(总第89期) 2009—12—25 市政设施管理 ShizhengSheshiGuarlli 创新道路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口杜军 [摘要]结合南京市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增强城市的可持续 ,阐述了在新形势下道路创新设计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途径 发展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道路设计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循环利用 1城市道路现状及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城市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 要"血脉".近10年来,南京市以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 展城市建设,全市城市道路长度及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07 年底,全市城市道路长度达5272.8km,面积7991.78万rn2, 人均道路面积已达到l7.12m2.在此过程中,城市道路设计 工作为城市道路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多来年的城市 道路维护与管理实践,我们发现城市道路设计工作仍存在一 些不足,不能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要求,一是城 市道路设计倾重于改善机动车的行驶环境.随着我市城市 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机 动车辆特别是私家车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我市在城市道 路设计上依然是将改善机动车道的行驶条件放在设计的首 位,而忽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设计.依靠机动车辆出行 的市民人数在全市人口中比重相对较少,大多数的市民的出 行方式仍然是以地铁,公交,非机动车和步行为主.重视非 机动车道,人行道乃至公交专用道的设计,才是关爱多数人 的利益,才是以民为本;二是城市道路设计工作与节约能源, 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我市在城市道路设计 中仍然沿用传统建筑材料,在节能节材上有着相当不足,从 而给城市发展带来相当的环境压力. 2坚持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道路设计 一 般的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要考虑满足城市的交通功 能,主要依据是《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在城市发展的新 阶段,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 空间,平面设计.道路的人性化设计,是在满足设计规范 的基础上,更加充分理解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侧重 于道路的细部设计与把握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深层次的需 5结语 以上主要介绍了青浦城区道路交通诱导系统的基础条 件,构成及其信息发布主要形式一诱导板的布设.在其系统 组件中需要科学设计与建设的还有交通监控中心(包括监控 策略的选择,响应时间的控制等);配套的交通信息采集设 各的增设与完善;通信方式的选择和供电方式的选择等. 此外,还有与青浦城区道路交通诱导系统建设相适应 的管理体制建设.笔者建议为了系统的有效运转,信息采 集系统,信息分析处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归口到一个管 理部门运作.为使面向公众的道路交通信息发布更为准 确,在道路交通诱导系统自动分析判断道路交通状况的同 时,需进行人工辅助.建议诱导系统的交通监控中心接入 路段及交叉口的视频信息. 本次研究尚比较粗浅,分析相对全面但不够深入,需 以整个上海市域道路交通信息化发展为大背景,以整个青 浦区道路交通诱导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项研 究.同时,在推进建设方面,建议采取"试点与示范"的建 设策略,在试图均衡和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的同时,检验 道路交通诱导实际效果和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f1】上海市高架道路交通监控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研究总报告fR】. 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0. 【2】青浦区公路与城市道路检测线圈布点方案研究 报告【R].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7. 『3]3干宏程.城市快速路网交通诱导系统设计若干关 键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林震.交通信息诱导系统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分析 【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4):2124. 【5]邹亮.基于融合技术的道路交通状态判别模型【J]. 清华大学一自然科学版,2007,(s2):22.25.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公路(市政)管理署, 收稿日期:2009.05—12) 第4期(总第89期) 2009.12—25 市政设施管理 ShizhengSheshiGuanli 求.这是道路工程设计的最高境界. 2.1完善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计 在传统设计理念中,"以车为本"一直是城市道路设计 的出发点,在实践中一味地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宽 度.我市相当数量的城市道路在改扩建过程中,其人行道 的宽度<3i2"1(设计规范最小值),就是这一观念的具体表 现,这导致了单调的道路断面,冷漠的交通环境,剥夺了 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辆公平的道路使用权.一味的压 缩人行道宽度(<3m),也不利于老年人轮椅在人行道上 的转弯和调头,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目前,在我市城市道路交通中,为了解决机动车辆交 通问题,针对城市道路空间资源有限的状况,我市经常采 取"慢行一体化"的方案.所谓"慢行一体化",是指慢车道 与人行道共用,块路面,通过不同的路面铺装或划线的方 式区分慢车道,人行道.实行慢行一体化,有利于在有限 的道路空问中进一步挖掘利用,增加了车行道宽度,减少 了机动车拥堵.同时,"慢行一体化"的设计有其局限性, 实际是压缩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宽度,拓宽了车行 道.在这种路面上,电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共处同一块路 面,增加了安全隐患,易发生交通事故."慢行一体化"的 设计,不仅未能对行人,尤其是老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 体现出人文关怀,反而给他们的人身安全埋下隐患,不是 城市道路设计的最高境界. 通过以上的分析,"慢行一体化"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 计弊多利少,在今后的城市道路设计和改造中应慎用.为 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设计 时,应将两种不同交通功能的道路平面放置在不同的竖向 标高上,确保行人与非机动车之间存在着竖向高差的隔 离.同时,从创建和谐社会和关爱老年人出发,在城市道 路改扩建中设计人行道的宽度不应<3m. 2.2完善无障碍设施设计,体现社会和谐 无障碍设计是通过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改造环境,为 广大出行不便人群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 等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是一种人性化设计,是社会文明, 和谐的表现.目前,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约60万人; 残疾人约有44.5万人.在我市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考 虑到残疾人,老年人的需要,他们在城市道路出行中均为 弱势群体.我市虽然在2005年跨入全国首批"无障碍设施 建设示范城市"行列,但目前无障碍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 优化和提高,无障碍设计应做到合理细致,尽可能地降低 使用难度,使出行更为方便. 现阶段我市的无障碍设计中通常是将行进盲道设置 在人行道的内侧,造成非机动车停放与盲道设施之间的矛 盾,常常发生非机动车停放占用盲道的现象,影响盲道的 安全使用.因此,在今后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将盲道设置 在靠人行道的外侧或离侧石距离>2m的位置上,以确保 盲道设施的的正常使用. 盲道不仅给盲人定向行走提供引导,同时也应该为高 度近视和弱视的视力障碍的人群提供引导.因此,设计盲 道色彩应与人行道铺装颜色有所区别,尽可能采用醒目的 黄色做盲道.另__方面,目前我市只重视人行道上的无障 碍设计,而忽视了公交站台等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 3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提升节能减排的创新设计能力 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道路设计的应有 之义.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节约资源和道路 发展的关系,从全局,长远来考虑问题,并非不能利用和 开发资源,而是应该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 3.1利用透水路面材料,增加城市透水,透气空间,调节 城市气候 南京作为全国园林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种植大量行道 树,传统的人行道绝大多数是不透水的硬质铺装,雨水径流 不进入土壤,不能对这些树木起到保护作用,随着城市建设 的发展,使行道树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20世纪70年代 后期欧美等,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研究开发透水性路面材 料,并将其应用于广场,步行街,人行道,公园内道路及停 车场等地段,增加了城市的透水,透气空间,对调节城市气 候,还原地下水,保持生态平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市从 2006年开始研制人行道透水面层,并通过了省建设厅的科技 成果评估.省建设厅于2008年发布了《透水混凝土路面施 工及验收规程》,2009年国家将出台《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 规程》,为进一步利用这种环保新材料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因此,在今后的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了解决行道树与人行道 硬质铺装之间的矛盾,人行道设计宜采用全透水的结构. 3.2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实现可持 续发展 目前,我市城市道路的面层设计全部采用热拌沥青混 合料.热拌沥青混合料在拌合,运输以及摊铺过程中,一 方面消耗过多的能源,另一方面会排放一定的有害气体. 因此,另一类环保的新型沥青混合料——韫拌沥青混合料 成为道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2005年9月,在北 京110国道昌平段铺筑了我国首条温拌沥青混合料试验 路,经过2年多的运行至今道路性能良好.2008年北京市 又将此新材料应用于"鸟巢"附近的中一路道路面层的摊 铺中.目前,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有关沥青拌合企业已制定 了《厂拌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企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温拌沥青混合料 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其优点是温拌料的(下转第59页) 一 51, 第4期(总第89期) 2009.12—25 市政设施管理 ShizhengSheshiGuanli 式,责任到人,每道工序都严格执行质量监控,力争一次 养护质量过关,杜绝因返工造成的浪费. 在用人方面则实施岗位人才适用机制,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人员岗位调配和流动,从中挖掘人才,促其更大限度 发挥所长.并大力培养综合型人才,鼓励竞争上岗,充分 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主控地位,以确保工作发挥最大效能. 4新举措促进养护工作跃上新台阶 1)强化规范管理,及时更新管养制度.要做到规范 化管理,必须有规范的管理体系.我们参照2003国家质 量认证的管理体系,重视过程控制与资料记录的同步进 行. 首先在档案管理上进行了大变革,摒弃过去人工书写 记录的落后模式,充分运用电子技术,对所辖桥梁的资料 进行了电脑录入并分档管理,完善缺失的资料卡片.对日 常巡视维修的情况进行及时数据更新,实现动态跟踪管 理.争取在3年内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在维修养护施工时也遵循贯标做法,施工前开展安全 技术交底,现场质量跟踪,并参照相关的质量检验评定标 准进行自检和总验收,整个流程都作详细记录,以责任到 人的要求力争维修合格率100%,达到无返修记录的目标. 2007年7月,交通部出台《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 度》,确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技术工作实行桥 梁养护工程师制度.2008年10月,交通运输部出台《公 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这是对桥梁加固常用基本方 法与施工工艺的具体规定,也是合理有效的养护管理的基 础,同时是加固质量检验与评定的重要依据.对于新的规 范制度,我们及时跟进,不断学习和探索,落实养护工程 师制度,调整工作使管理质量达到新标准要求.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工区每年均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对施工 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多形式的系统部门单位 间的经验技术交流与学习,开展定期知识讲座,定时给养 护工程师及桥梁管理员"充电",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同时 对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工人也分期进行岗位培训,有针对性 对桥梁所采用的维修技术和应对特殊天气与突发事件的 各种操作技能进行集中学习,使之逐步适应更为复杂,技 术含量更高的维护要求.在实践操作中能明显感受到技术 培训的效果,必须长期开展下去. 随着城建热潮的过去,养护周期的来临,我们所承担 的养护工作任重道远,只有从基础工作做起,踏踏实实地 做好一点一滴,才能适应目前的工作,面对今后更大的挑 战. (作者单位:桂林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收稿日期:20O908—31) (上接第5l页)出厂温度比热拌降低了30~60~C,因此, 能够降低能耗22%;温拌料与热拌料相比能够降低40~70% 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排 放;摊铺时能够减少80%的沥青烟,可极大保护环境和施工 人员的身体;对城市中的沥青拌合厂采用温拌沥青后,能够 显着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沥青混合料拌合温度从160? 降低到120~C,加热用燃油消耗可以从6.8Kg/t降到5I3Kg/t. 2007年南京市全年市政道路总共用热拌沥青混合料约120万 t,如果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一年可以节约1800t的燃油.可 见温拌沥青混合料是特别适用于城市道路沥青面层的一种 环保新材料,在今后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大力推广. 3.3应用沥青路面的再生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城市道路设计中有一大部分内容是对原有道路进行 拓宽改造.利用好原有道路面层,是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体现.沥青再生技术是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高 新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首先出现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沥青资源的匮乏和人们环保意 识的增强,再生技术的研究和使用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并 在美,英,加,德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德国已经实现 了沥青路面100%的再生利用. 沥青再生利用的优势在于: I)环保.不需要从自然界开采大量的砂,石,沥青 等原材料,也不向自然界倾倒大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可 以100%利用现有旧料,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利用. 2)交通干扰小.就地再生旧路时只需封闭一个车道, 其余车道可以开放交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道路施工给交 通带来的干扰和影响,施工结束即可开放交通. 3)技术优势.就地热再生有利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层 间连接;改善路面级配,降低空隙率,延长路面寿命:恢 复沥青的性能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柔韧性;有利于沥青混 凝土路面深层裂纹的愈合;可以避免接缝漏水的问题;再 生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抗车辙性能优于相同等级和相同 集料组成的新沥青混合料路面.目前,国家从循环经济的 角度出发,已出台了《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为 今后在城市道路改扩建设计中采用沥青路面的再生技术 提供了技术指南. (作者单位:南京市市政公用局, 收稿日期:2008—11—07)
本文档为【创新道路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品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