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异国秋思》看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_英语教学论文

从《异国秋思》看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_英语教学论文

举报
开通vip

从《异国秋思》看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_英语教学论文从《异国秋思》看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_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衔接手段是使语篇连贯的重要纽带,其在英汉语篇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但英汉语篇在语法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上存在不同的特点。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庐隐的散文《异国秋思》及其英译文,总结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原因,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语法衔接;对比;翻译 一、衔接理论的基本内容 “语篇衔接”的概念是由语言学家韩礼德首次提出的,他与哈桑合著的《英语的衔接》(1976)中就指出语篇并不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积累,而...

从《异国秋思》看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_英语教学论文
从《异国秋思》看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_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衔接手段是使语篇连贯的重要纽带,其在英汉语篇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但英汉语篇在语法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上存在不同的特点。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庐隐的散文《异国秋思》及其英译文,总结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原因,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语法衔接;对比;翻译 一、衔接理论的基本内容 “语篇衔接”的概念是由语言学家韩礼德首次提出的,他与哈桑合著的《英语的衔接》(1976)中就指出语篇并不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积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他们还认为语篇是通过衔接关系或是语言单位之间的纽带组成的,而这种衔接部分通过语法手段,部分通过词汇手段,因此,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成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主要有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主要有词汇重复(repetition)、同反义(synonymy and antonym)、 上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本文主要依据韩礼德和哈桑对于衔接手段的划分从语法衔接方面对散文《异国秋思》原文及英译文进行对比。 二、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 《异国秋思》(下简称《异》)是庐隐在日本东京秋游时对异国秋景的描写,文章细致,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也堪称佳作。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来分析《异》这篇散文及其译文,并通过数据统计来分析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原因。 2.1照应 照应可以分为内指(endophoric)和外指(exophoric)。内指指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之中,其可再分为前指和后指。外指即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在语境这个外部环境中。韩礼德和哈桑将照应分为三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在《异》中,英汉照应的运用大致相当。如: e.g.1原文:一群骄傲于幸福的少女,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度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 译文:A group of young Chinese girls, proud of their happy girlhood and hopeful about the future, merrily crossed the sea of Japan together with their beloved teacher to visit the scenic spots of Japan in the year when they were about to graduate from school. e.g.2 原文: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 译文:The autumn scene is most apt to bring about a lonesome and desolate mood. 上述两例,第一例是使用人称照应,第二个是指示照应。不同于中文中 “她们”的重复,英译文中将人称代词巧妙地转化成所有格形式,符合英文的语用习惯。第二例中原文的“这”使用的是前指,英译文中用了定冠词“the”来照应前面描述的各种秋景。在中文里经常用“这”或“那”来相互照应,从统计结果看照应在原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2.2替代 替代总的来说有三种,即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从句替代。英文里经常有“one”, “ones”作为名词的替代,另外用“do”做动词替代,还有从句替代中的“I think so”等。相对来 讲,替代在中文中的使用频率较低,如“的”、“者”、“然”等有时被用来做替代,下面我们可以看文章中的一个例子: e.g.3原文: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 译文:Clusters of white chrysanthemums are vy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rank weeds while tiny yellow ones are shivering in the chilly wind. 上例中中文里用“黄花”来换用前面提到的“小野菊”,而英文中用了“ones”来替代“chrysanthemums”。中文里倾向用同义或近义词来同指一个事物。 2.3省略 同替代一样,省略基本上也有三种:名词省略、动词省略和从句省略。如在句子“She has a red coat, but I have a blue.”中,省略了名词“coat”。而在中文里省略使用很多,特别是主语的省略。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例子中中文主语的省略: e.g.4 原文:走出长甬道的车站,绕过火车轨道,就看见一座高耸的木牌坊,在横额上有几个汉字写着“井之头恩赐公园”。 译文:Arriving at our destination, we passed through a long passageway, crossed the railway track and then came in sight of a tall wooden memorial arch with a horizontal board bearing the inscription in Chinese characters “Inokashira Park”. e.g.5原文:经过这一带森林,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斜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 译文:Leaving the woods behind, we came to a cobbled slope, on either side of which stood a neat row of shoulder-high evergreens. e.g.6原文: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 译文:The nostalgic recollections made my heart thump with emotion, my eyes glaze over and my chest fill with sadness. 上面三个例子中,例4没有显性的主语,但读者通过上下文很明白其中的主语是什么,而张培基先生在英译文中加了主语“we”。例5也是一样,同时“两旁”虽然未明确指什么的两旁,但读者知道是树的两旁,而在英译文中加了“which”来增强这种关联性。例6也是同样在译文中加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使得文章更符合英文习惯。省略在英汉语篇中的差别说明了英语用的是显性的衔接方式,而汉语则是以意义为依托用隐性衔接的方式。而且英语是主从结构的语言,需要通过词语的时态和形式变化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意义。而汉语是并列结构的语言,它注重意义的传达,相对忽视语法和形式。在汉语里,如果主语出现了一次,之后它便可以被省略,但读者仍明白其意思。而英语可能要通过代词或重复来表达其意思,所以主语的省略在汉语里要更常见一些。 2.4连接 连接不同于其它衔接方式,它与语境紧密相连。连接涉及到用一些正式的标示语来连接句子。韩礼德和哈桑把连接分为四种:增补型、转折型、时间型和原因型。我们可通过以下一些例子看出: e.g.7原文:我们徘徊在这浓绿深翠的帷幔下,竟忘记前进了。一个身穿和服的中年男人,脚上穿着木屐,“提塔提塔”的来了。 译文:We lingered around under a canopy of lush greenery, forgetting to move on quickly. Then we noticed a middle-aged man in kimono and clogs clattering up to eye us closely. e.g.8 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派,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 样不着迹的去了。 译文:How I wished I could entrust a wild goose with the task of conveying my message to my home country! But, alas, it was nowhere to be found. 上述两例,中文里都没有明确表示时间和转折的含义,但仔细推敲,我们可以发现 在译文里张培基先生加了表示时间和转折的连接词,说明英语的逻辑性比较强,重视形和, 而汉语重视意合,这一点也与中西文化差异相关,西方比较重视形式逻辑,中国人则强调天 人合一,协调统一。汉语各句之间的联系大多通过内在逻辑和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 三、结束语 衔接手段的使用使语篇更加连贯,在翻译的时候根据英汉语篇在衔接方面不同的特 点,可以灵活地转换衔接手段,根据需要保留或增加衔接方式。分析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 的差异及其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和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 Longman,1976.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2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欢欢,女,安徽池州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化。
本文档为【从《异国秋思》看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_英语教学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359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6-09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