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

举报
开通vip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世间道德是有经,二千年中看不明。 南山脚下图有踪,一纸书成连空同。 莫道书中有皇天,不言易中存天帝。 谁言旧书高如山,道易书成见分明。 南山空同至今日起,开讲《道德图》 《道德图》是什么?是《道德经》一书的导引。 今日我讲《道德经》,如若各位同学听后,能有所感所悟所思所见,即可与他人分享,定当多增收获。 《道德经》的导引之中,必有不周全详尽之处,愿各位同学能在看时及时留言,补充见解,不必拘于我所言,不必以我所言为经纬,也不必强辨已正,世间道理,辨则不明,言则有清。故多言少辨。 先上《道德图》,...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
世间道德是有经,二千年中看不明。 南山脚下图有踪,一纸书成连空同。 莫道书中有皇天,不言易中存天帝。 谁言旧书高如山,道易书成见分明。 南山空同至今日起,开讲《道德图》 《道德图》是什么?是《道德经》一书的导引。 今日我讲《道德经》,如若各位同学听后,能有所感所悟所思所见,即可与他人分享,定当多增收获。 《道德经》的导引之中,必有不周全详尽之处,愿各位同学能在看时及时留言,补充见解,不必拘于我所言,不必以我所言为经纬,也不必强辨已正,世间道理,辨则不明,言则有清。故多言少辨。 先上《道德图》,接着开讲 第一章:知道识易 本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述: 世间的一切规律,都是能够被掌握的,但这些规律,却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来认知这些规律,我们为了方便识别事物,会给他们命名,来加以区分,但这些名词所包括的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世间事物,本来是不需要通过命名来加以区分的,当我们给一些事物命名,是我们开始认识世间万物的起始。如果我们心无所欲,就可以发现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如果我们带着知见欲去认识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就只限于你的认知范围(边界)。 因此,世间的规律和表象,都本是一体的,只是人们在认知识别时,出现了偏差。同的本意,是指表象能与规律相重合,也就是道与名相合,如出一辙。但这二者却又都是不断变化的,但就在这不断变化中,才不断的生育着世间万物,对世间万物起着作作。 图引:  本章为道德经的第一章,也是《道经》的前言部分。 道,道:指一切规律,作者先说一切规律都是可以被认知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道”,但世人认知规律的方式,却都是通过一切表面现象来加以分辨、概括、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而来的。但不论规律本身,还是表面现象,都是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想真正的认知这些规律,便是要识别变化,也就是“识易”唯有这样,才能动态地掌握规律。这也为作者讲后文的天然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打下了基础。 释义: 道:指一切规律,具体指三方面的规律,其一、天道,指自然规律;其二、地脉,指人与外界的交互规律,其三、人道,指人性规律。 可道:指规律能够被人认知。 非常道:指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名:用来区别万物的名词、表面现象及所包括的内容。 可名:命名加以区分。 非恒名:指命名所指的事物内在不是一成不变的。 无名:指万物最初的本相。 有名:给事物命名之后。 无欲:指对事物处于没有知见欲的本真状态 妙:指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 徼:指认知范围、边界。 同:指表象与规律的重合,一体。 玄:指变化。 作例: 所说的一切规律,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主要指三方面,一是自然规律,二是地脉(人与外界),三是人性。 自然规律,周朝后,中国的农历中,习惯用“九九”来计算时令以,因此有了“冬九九”和“夏九九”的说法。 冬九的计算,是从冬天的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次类推。等到了第九个九天,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后,冬天便会结束,春天来到。 当时是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九温和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这是当时渭水流域的自然规律,十分准,但放在中国南方,却不尽然正确。因此,这些自然规律,往往受特定空间的限制。同样,这些谚语,放在周之前,也不准,放在如今,也不尽然准确。这时它受斗转星移时间上的位移而产生的变化。 因此,自然规律本身,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只是要看变化的大小。 社会发展规律本身,也是在发生变化的。举个浅显的例子,有一年我要出光盘课程,我的一个朋友阻止说,光盘课程不会有人买的,我以前做光盘课时,做了很大力的推广,无论从广告力度还是渠道的经营上,都用尽了力气,但那些货还压在那儿。 我那个朋友在他们的教育科目里,有着一顶一的影响力,十分著名。 后来我出光盘了,当年的销售额近百万。以前不行的事,放在现在,说不定就行了。因为以前人们认为教育还是应面对面,会排斥光盘课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在逐渐变化,以前不行的事,放在现在,就行了,同样,以前行的事,放到现在,就不可行了。 我有另一个朋友,做教材加盟,从06年开始做,然后用一到两年做铺垫调研,再用2年左右准备出版,又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完善相关教材加盟的政策和服务。一晃,六年过去了,他做得举步维艰。在去年时,他还在用他06年对市场的了解和判定,在做事,离当初,已经有近十年了。 世间的很多事,包括社会思潮,都会受时间地域的改变而发生转变。如果在这些事的生命发展周期内,你相应的去做事,就会获益。过了这一周期,往往是徒劳无功。 上次去成都时,听了一件事,我有一朋友,开火锅店,连锁火锅店,在当地很有名很受欢迎。但他开火锅店,每天五年左右,便换一个牌子,换一个定位,换一种理念。在普通客户看来,原来的火锅店倒了,走人了,然后又有一家新的接手了。 但新来的这一家,发展势头极猛,一下子在当地遍地开花,极受欢迎。那么,这个朋友,所抓住的,是人性的变化。 人们对饮食嘲流的兴趣变化,往往只有三五年时间,同样是火锅店,有可能前几年时兴真菌火锅,这样两时兴海鲜火锅,再过两年,时兴排骨火锅。总之,追新厌旧,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他开火锅店,不能开了五年后,食客对真菌火锅已不再新情时,你悲壮地说,虽然真菌火锅不如以前那些火热,但还是有一些老顾客喜欢的,我爱真菌火锅,我将坚守真菌火锅,因为它代表的不只是火锅,还有来大自然的味道。 我们就开一火锅店,不要把违背人性潮流的事,说得那么高大悲壮,仿佛一下子站在了道德的至高点上。就像某一戏剧种类,其兴起,是因符合了当时的规律,现在不兴起,是因它已不能适合现在的社会规律和人性规律,你要做的或者是改变和适应新的规律,要么是等着消亡。但往往,我们把违背规律的存在,看成一种高大上的存在,悲壮的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仿佛世人都违背了道德,只有他在坚守一样,其实,真正违背道德规律的,是它本身。 比如说京剧,京剧离社会太众太远,被冷落是必然,这时不必苛求大众,说大众的品味不高,忽视传统文化,只有我们还在坚守。 第一,大众口味不高,或许这是社会规律的规状,第二,就算人们口味再高,能去品味京剧的,也必定是少数。他们往往去追求自己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去了。比如说看电影,肯定比看戏更过瘾。 但是在我们西北当地的农村,电影本身,真还拼不过秦腔这一戏剧,能调起人气的,只有秦腔。我们村庄只有5000人左右,却修了一个与当地经济条件不相应的戏台,这个戏台还是当地人自己筹资修的。每年必定要请省内外的名剧团来演出,而且这个钱,也是村民每家每户自己凑的。然后等开戏之时,四方八地的民众,满道而来。 但来了之后,近万人中,真正看戏的,却只有三五百人,其他人,都在围着剧场转。这时候,剧场边多了好多东西。 有人挑着担子赶来,开始做当地的一些小吃,凉粉、酿皮、油饼、醪糟、锅盔、羊肉泡馍等,全都上场,相当于开了一个小版的小吃美食街。 以剧场为中心,周边突然多了好多东西,有开枪打气球的,扔环套礼物的,耍猴斗乐的,气功锁喉表演的、打台球玩街机的、租书租光盘的、看电影录像的、看真人表演的、晒太阳聊天的、进庙烧香的。俨然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西北农村狂爱秦腔,更主要爱的是整个秦腔剧场带来的生态系统,人们去看秦腔,仿佛是在赶着过节一样。因此,我们当地,两户人家间的最高礼遇,就是在自己村开演秦腔时,招呼大家来看戏。 他们都是在吃零食小吃时,顺便一回眼,便看到了台上的演出,或是在打台球停杆时,站在那儿,顺便看一下秦腔。秦腔的演出在高台上,大家随时一回眼,就能看到秦腔演出。 时间久了,好多人不但能记住很多秦腔剧名,甚至还都能或多或少唱一段。也有时,在吃饱玩够后,站在那儿,静静地会看一出秦腔。 如果有一天,秦腔不受人们欢迎了,肯定是因为,外界规律发生了变化,而秦腔的从业者却没有发现或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很多行业,都是死在忽略了一个事实上,即“一切都在悄悄起着变化。” 前面说的,是规律在发生变化,同样,一些表象或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传统文化这个词。 同样是“传统文化”这个名词和这个壳,如果你只专注于表面上的这个壳,往往会影响你对内在的认知。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力只停留在300年内,那么,《弟子规》和女人裹小脚,就是传统文化。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停留在1000年内,那么,程朱理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停留在2000年以内,那么,汉儒思想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能看到2000年之外,那么周易五行,天人合一、阴阳八卦、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墨子》,才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四个字,其中,文化是指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价值观。传统,是指一脉相承而来的文化传承,不包括外来突然泊来的东西。但我们发现,汉朝之后的很多价值观,是与此前中国大地上的绝大多数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相隔裂的,它是文化,但它不是神州大地上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只有识别出表象下面的内在变化,才有可能了解到事物的本真。 第二章:天然道德 本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通述: 世人都能够发现美好的东西,并认为他们美,是因为他们拿自己厌恶的东西做了参照;世人都知道应当完善自身的不足,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所以,这世间,很多东西是正反相应的。但这美与善,也是相对应的,而这美与善之中,唯独却缺了真,不失道者,自为真。 但这时候,我们无法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不失道时该怎么办?真,即为天然道德,什么是天然道德?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具体如何理解?就是万物不用鼓动号令,便会自然生发(生),万物长成却不只为自己(长),努力获取却不持而不放(收),能够懂得功成身退(藏),到最后,因为他的不占所利,所以反而这些所利不会离他而去。 图引:  第二章也是《道经》的前言和导引部分,作者由身边现象引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即天然道德。 一切美与善,都是恶与不善的相对的,正如高和低都是相对的一样,如果你要把一个长杆子变短,你只用拿一个更长的杆子和他放一起就可以了,所以,这一切表面的认知,都不是真正的天然规律,就像美和丑一样,都是后天被社会道德所教育引导的结果。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天然道德?最初的圣人之所是圣人,并不是因为人们受教育说,那是圣人,我们要跟随,而是他懂得按规律办事,人们才效仿他。这一切,都不是被教育和洗脑的结果。那么,圣人所遵循的又是什么规律。是生长收藏。 作者在这里,开始揭示宇宙间所存在生长收藏的规律,并且在《道经》一书的前言一结束,就开始具体讲解生长收藏的规律。作者在这里,借助于生长收藏的发展规律,来讲解天然道德的自然而然性,用来和下文中要讲到的社会道德做区别。 释义: 恶:厌恶 不善:不足,缺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和无,难和易,都是相互生成的。 长短相形:长和短,都是在比较之中,才显现出来的。 高下相倾:高和低,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 作:生发,起始。 辞:言语鼓动。 有:自我占有(指只为自己)。 持:拿在手里不放开。 居:占据。 作例: 天然道德,也就是自然道德,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自然规律中的生长收藏,也就是天道,另一方面,还指人性规律。也就是未接受社会道德所引导的天然人性,也叫人道。 天道是不分善恶的,如李世民,杀兄害弟,不孝不伦,但仍然能功成名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规律,规律本身只是个名字,不分善恶正邪。我们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与这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关系。 古今一直以来,都给“道德”二字与人的精神品质捆绑在一起,更与当时的思想价值观绑在一起。不停地强调否合某种道德品质的人,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不具备某种思想品质的人,就会失去上天的帮助。 那些古代传说中的明君贤王,除了人们装聋作哑地选择性失明,美其名曰“为尊者讳”为,有几人符合千年以来的儒家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但这样丝毫不影响他们成功成名,达到目的。原因是,天道无情,不为尧存,不为纣王。它安自己的规则运行,不受世间社会道德的左右。 但世间的社会道德,如同儒家学说,总想让天道替他背书,所以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扭曲成了思想品质或社会价值方面的“道”,而本来的“道”,是指规律。意为,能按规律办事的人,自然会得到更多助力,不按规律办事的人,将会失去这些助力。 因此,作者在百家学说盛行之时,强调天然道德的重要性,是希望人们的思想不被社会道德学说所扭曲,能够遵从天然道德去掌握世间规律。在批判社会道德之前,作者先抛出了天然道德。 作者在讲天然道德时,重点提出了“不言之教”,什么叫不言之教?就是当你随地乱扔垃圾时,有个人往前走几步,将垃圾扔进了垃圾筒里,不管你会怎样做,你都会自然认为,对方做得是对的,并且会引导一部分人,也去那样做。 第三章:社会道德 本义: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述: 不要通过树立和推崇学习榜样,就不会让民众争名夺利之心,不要推高那些民众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会让民众一心想着如何窃取它,不要有意让显要那些能挑起民众欲望的事物,就不会迷惑民众的心智。 圣人治世,总是消弱人的欲望和意志追求,却叫民众如何强大自身,常使他们处于没有知见欲的状态。只有这样,才会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通过树立违背天道人性的社会道德为生事。只要符合天然道德,这样看上去圣人什么都没做,却天下的一切事情都会自然顺利。 图引: 当时,诸子百家时期已经开启,有些人是向大家讲解自然人性之道,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是讲解自己的“社会道德”学说,来用来影响世间。然而很多“社会道德”学说的理论,却是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规则的,作者针对当时和后世的违背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进行了打压,并指出一些违背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是如何运作的,来避免后世的人们被“洗脑”。 他们的运行模式是,首先,他们会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谁要是在行为上向他学习或靠齐,就授于你各荣誉和难得的物质。通过这种方式,来挑起民众的争名夺利之心。你想得到这一切,很好,那就按我制定的规则靠拢。通过引导和挑起民众特定欲望的方式,来实现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对民众的控制。 紧跟着,作者在整个《道德经》的行文中,也都一直在讲如何防止被偏离自然之道的社会道所洗脑。作那就是让民众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满足民众的实际需求,消贪弱欲,看淡名利,强大自身。 只有这样,即使遇上那些持有各种违背自然之道学说的“智者”,他们也没有了通过“社会道德”来生事的土壤。这时候的世间,就像前文所说的圣人治世一样,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遵循大道,那么,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将是自然而然的事。 释义: 上:同“尚”,推崇,崇尚。 贵:推高,抬高。 盗:窃取。 见:显现,突出。 乱:迷惑 心:指七情六欲 志:志向追求 无知无欲:无知见欲,知见欲,也叫知见障,意指认知上的障碍。 弗为:无为。 作例: 作者在这里认为,各个学说的“智者”,都是通过树立榜样和学习对象,来达到传递某种违背天然道德的“社会道德”的目的,对民众进行洗脑。 这就像中国古代的贞洁牌坊,从人性上来讲,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但统治者为了固化社会结构,维护礼教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将守寡的女子,树立成为榜样,让众人学习,并给予嘉奖。推行其与人自然道德相违背的社会道德。 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通过树立一代代一个个的榜样,对民众进行洗脑,一个包青天,让民众觉得,他们面临的种种社会不公,都是因为没有遇上“包青天”,他们不会去思考社会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在盼着出现更多“包青天”。一个被树立起来的“包青天”,掩盖了民众对整个社会制度的质疑。 通过文天祥,统治者要树立的死忠于某个王朝的家奴形象,人们不会去想我要不要像文天祥一样,只会去想,我也要像文天祥一样,流芳百世。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一直奉行“树立榜样比活着更重要”,通过树立英雄团队和英雄人物,号召更多人参军,人们并引以为光荣。 老子在文中提到了“无知无欲”,这是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真实表述是“无知欲”。什 什么是是知欲?知欲,也叫知见欲,也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判定、理解和思考,都是建立在能否成就自己欲望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他不会考虑这个行为是符合人性或自然的规律,他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都是随着自己想要什么而转变的。就像中国古代,如果一个人不投降,你可以说他顽固不化,也可以说他忠贞不二,说一个投降,你可以说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可以说他苟且偷生。甚至双方都可以说对方是在“助纣为虐”。 连梁山之上打劫的土匪,都可以说自己是“替天行道”,我们将一部水浒,本是讲了十多个落魄英雄和九十多个地痞流氓的故事,硬是能说成讲述了一百零百位英雄好汉的传奇古事。 武松,凡是被人招惹,就灭别人满名,连丫鬟小孩都不放过的冷血杀人狂,被当成了英雄,李逵,劫法场时见人就砍的嗜血疯子,被看成了行为彪悍;孙二娘,在梁山下开个黑店,杀人越货,劫财伤命,被当成了女中豪杰。 不是中国人没有底线,是在知见欲的控制下,每个人都变成了不会独立思考的机器。整个自秦以来的中国社会,最大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知见欲。其余的一切理论和说辞,都只不过是为满足自己的知见欲而找的说辞。 如果通俗点来说,知见欲的结果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会尊重规律,不知敬畏自然。 中国人的心思,几千年都放在知欲上了。所以老子倡导的是无知欲,就是回到一种,朴素的、正常的,按正常式来办事情的阶段,不要鼓励,挑起大家更高的欲望,并为这个欲望费尽心机。 所以说老子所倡导的东西,反而是今天欧洲人做的比较好的东西,中国人举孝廉,平时不孝顺,想得到推荐,他就怎么做呢,第一,假象,做假象,第二作弊,就跟当地的评孝廉的,各种心机全都用上了,他的重心已经不放在怎么孝顺父母上,而是怎么能举上孝廉,这就是把大家的知欲给调动起来了,而他讲的是要大家无知欲,就是正常做事情。 老子思想,就是让大家恢复到最初的无知无欲状态,无知欲之后,你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而不是别人告诉你你想要什么,如果考举人,考进士,是因为我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你从刚出生的时候,你爸妈,你身边的所有的人就告诉你,你的最佳路线,考举人,考进士。 我们经常推崇一个思想叫成功,在有些国家很多时候,推崇的一种思想叫幸福,他认为幸福比成功重要,因为一个幸福的人,往往在某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都是成功的,但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一定幸福,因为你苦大仇深,获得了名和利,你对所有的怀疑都是惨淡的。 什么叫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让那些想挑起民众愿望的人,不敢再做这样的事情。希特勒是如何挑起德国人的愿望和知欲的,他说:“我们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我们要在全世界,把这种优秀的民族,要在全世界扩展起来。”他激发了的过人内心的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群体认同感,挑起了他们的欲望。 在一些信仰的国度里,有人可以拿神的名义,挑起仇恨,不让妇女上学,不让男子与女子婚前见面谈恋爱。这些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的行为,在被“知见欲”遮挡的民众眼里,变成了美德,他们自动地遵守,并监督他人遵守,用扭曲的“社会道德”,代替天然道德。 所以,作者在文中,通过讲解天然道德,来打压扭曲人们认知的“社会道德”,并告诉世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民众是不需要学习榜样的,因为他们会自己选择学习榜样。美国建国三百年,没有推崇过任何一个官员带病工作,也没有宣扬某个官员为了工作,舍弃了自身健康。 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带病工作,无法保证工作质量,是对服务对象的不公,另外,带病坚持工作,是违背人性和自然之理的,是对人生命健康的不尊重。因此,推崇这样的榜样,只会被人们质疑和唾弃。 如果整个社会的社会道德标准,明显违背人性时,它只是一种伪善的存在。 第四章:象帝为先 本义: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和其光,解其纷,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通述: 自然之道,就如同水流一样冲刷涤荡万物,我们受其影响,无法用我们的接触到的认知去填满它,因此,我们无法穷尽和掌握所有的自然之道。而社会道德,就如水渊一样,虽然它位于水之下,水是它的源头,但人们会忽略水的来源,而把水渊当成万物的宗主。社会道德虽处于自然之道之下,但每个人每天接触到更多的,则是社会道德,所以看上去,仿佛这些社会道德才是万物的根本,仿佛万物都是在遵循这些社会道德运行一样。 但这部分遮挡了自然道德的社会道德,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失去它的锐气,会在各种思想的中和下失去它的显要光芒,当我们一层层地去掉纷杂的表面现象, 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万物的宗主,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只是像尘土一样,蒙蔽了人们对自然之道的认知。 但自然之道虽然像水一样冲刷涤荡一切,可它又像水一样,清澈透亮,仿佛不存在一样,我们很难分清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谁在遵从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弃一切知见欲,以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呈现的象为基础,去归纳总结。 图引:  作者在讲完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之后,开始讲二者的关系事和大家的认知障碍。 作者先提出自然之道在影响着一切事物,但人们却无法用自己的认知掌握一切自然之道,也就是说,人可以无限度的接近更多的自然之道,但无法用自己的认知填满和掌握一切自然之道。在这个基础上,所有支持社会道德的学说思想、社会观、价值观等社会思想,都如同水渊一样,虽然有自然之道的水流进去,注满它,但这个水渊却存装不了所有的水。因此,所有的社会思想,都如水渊一样,让人们看上去仿佛是智慧的源头,流到了世间。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会听到各种社会思想,仿佛这些社会思想就是宇宙真理一样,一切都围绕着这些看上去伟大的思想在运转,世间万象,都在解释着这些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正确一样。如果你整天都在接受某种特定的思想和价值观,你就会觉得,它是万物的宗主。这些,都阻挡了人们对真正影响世间万物的自然之道的理解和认知。 因此,作者提出了如何消除那些阻碍人们认知自然之道的障碍的途径,那就是,要让各种不同的思想相互发声和碰撞,这样,各种社会思想中违背自然之道的部分,会在其他思想的碰撞中,失去原有的光辉与锐气。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一层层地去掉纷杂的表象,发现其实很多社会思想,并非是高高在上的万物宗主,而是像尘土一样,蒙蔽了人们对自然之道的认知。 到最后,作者总结说,很多人会说,我们很难分清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谁在遵从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弃一切知见欲,什么都不要信,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判定,如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判断?那就是以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呈现的象为基础,去归纳总结。 也就是,不会迷信任何权威或学说,而是通过生活中可感可知的那些现象为基础,分析总结自然之道。  作者在这里,其实在对人们进行思想的启蒙,洗脑教育和启蒙教育的区别在于,洗脑教育,经过教育学习,大家都只有一种思想,都成了一种类似的人,而启蒙教育,是经过教育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判定分析能力,大家成了不同的人。 释义: 道:自然之道 冲,冲刷涤荡,这里指对万事万物的影响 弗盈:不满,没有被填满,这里指人们无法掌握所有的自然之道。 渊:像水渊一样 宗:源头,宗主,统领。 挫:碰撞消磨 兑:锐气,指气势。 和:中和,指相互借鉴学习和补充 光:光芒 解:消解消除 纷:纷杂 同:如同,像 尘:尘土,尘埃 湛:清澈透亮,这里指自然之道像水一样不容易被发现和掌握 谁之子:谁是谁的从属 象帝之先:把自然之象和眼前的各种现象,放在最为尊贵的位置,来判定事物。 作例: 西欧的中世纪,被喻为一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当时的基督教会是全民的精神支柱,它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以神本位思想来奴役人们,在《圣经》中启示,告诉世人“人类存在的目的是在于荣耀上帝”。要求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圣经》的教义进行创作。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其进行制裁,严重者,可以判定死刑。 然而黑死病在欧洲的流行,使得人们在恐慌中,开始怀疑神学的绝对权威。最后,在文学、哲学、美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的价值,开始肯定人权, 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材,并开始歌颂世俗情欲,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标榜以理性取代神启。在绘画和雕塑上,开始歌颂人体的美,主要人体的比例才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暗中将神拉下了神坛。 这场运动,最终演变成了文艺复兴。而这场运动,便是《道德经》第四章中所讲内容的现实版 本来,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应该在老子打了头阵的春秋战国兴起之后,绵延至今。只可惜,自秦汉起,断了血脉,罢了百家,独尊儒术,一切都要以统治者推行的社会思想为纲要,来认知世界,让世人觉得,儒家思想,才是万物的宗主和源头,虽然其要义漏洞百出,但人们总可以选择性失明,或是创建新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第五章:守中 本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于守中。 知源而有支、守内而攻外,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实言而行践,此谓之守;不远名利是有笃静,不弃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无所贪,不离声色自居清静,此谓之中。 守中之道,在于损益、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 通述: 天(乾)地(坤)之道,生生不息,不会亲近任何一方,只按自然之道运行。圣人也不会亲近任何一方,民众和用草扎的狗一样,在神灵面,都是平等的。 乾坤之道,如同巨大的风箱一般,鼓动万物生发,不会穷尽,受乾坤之道生生不息的影响,万物不断萌动,不断生发,愈来愈多。就算我说再多,也无法加快穷尽一切知识,比不上守中。 什么是守中?知道事物的本源,但不拘泥于本源,而能识别和接受其发生改变和变化;守住自身的本质初衷的同时,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外攻内守;能够在水流混浊时,把握自身的清明;你的行动可以是急切的,但你的内心却应是平静的;言行符合自然之道,这就是所说的“守”。 不用远离名利,却依然实心静意地做事,能不因为要得到笃静,而过分地远离一切名利;不用舍弃七情,仍然可以明心见性,不用远离五味以求不再有贪欲,不用远离声色,却同样可以自得清静,这便是所说的“中”。 所以,守中的规律,在于损益,也就是明白增减之道,明白按自然之道去说话和做事,懂得按自然之道去较正自己的行为,这样,虽然自然之道常有所易,但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规律上,才不会有障碍。 图引:  在前四章中,作者讲了知道识易,讲了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差异,又讲了二者的关系,和该怎样认知,那么,作为《道经》前言部分的最后一章,后面就是正式开篇,作者在这一章中,一方面,总结陈述自然之道,另一方面,引出下文。 作者引出下文的方式,是两个字:“守中”。所以,本章的重点在“守中”二字。但文章中守中的内容没有了,这不符合道德经整文的逻辑,你会发现,这部分内容,才是整个《道经》部分的总纲,也就是说,整个《道经》,其实是围绕“守中”二字展开的,其中“守”的部分,是教我们明白如何认知规律看待规律及变化,中的部分,是教人们如何既能按规律办事,又不过份的偏执于表面。 这部分内容在流传过份的遗失,使人们缺少对《道德经》这本书的整体理解,我们还原出来后,大家可以站在整体的角度,再重新看《道德经》 释义: 仁:亲近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犹:如同,好象。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风箱。 虚:巨大 屈:竭尽,穷尽。 动:萌动 出:生发,长出 数:加速,加快 穷:穷尽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源:源头,根本 支:支流、变化、演变 损:减少 益:增加 作例: 这一章作为前言部分的最后总结,后文内容均为其事例。 第六章:生 本义: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其若存!绵绵呵!用之不堇。 通述: 自然之道不会终止,我们会把它当成孕育万千变化,生化万物的母体,它也是乾坤之道(生生不息,生长收藏)得以运行的根本。那我们如何认知到生机?生机初现时,虽然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和萌发,但还不是那么明显,我们如何判定哪些是生机?如果它是绵绵不断的形成之势,不会断绝,那就可以断定是生机。 图引: 这一章讲生,前面讲变化,后文长生机。意指,只要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新的生机。 这些变化分为三方面,天道、地脉、人伦。 在这里,生机,代表新生的机缘,并非褒义或贬义词,所以不能拿好和坏来评价。 微信的兴起,伴随着手机移动端的普及,以及人们希望随时随地简便交流的需求而产生的,这一变化,对微博来说,是死机,对微信来说,却是生机。这些“地脉”方面的变化,自然会产生新的生机。 后文中接着讲,如何识别这些生机? 之所以叫生机,是因为它是绵绵不断的形成之势。如同早期买房的人,都发了,以北京为例,是因为有人不断涌入北京,这已形成绵绵不断的形成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停止的迹象,所以这是生机。 自然,每个生机,都象是存在,又看得不甚分明。这取决于眼光,能抓住生机,不但取决于眼光,还取决于魄力。这二者,不是任何人都具备的。但作为客观规律,不能因为一部分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否定它的存在。就像有人感叹“当时我就觉得房价要涨,可惜我当时没下决心要买”,不管你有没有看到,有没有抓住,都不影响所正在发生的一切变化。 释义: 谷神:孕育万物的自然神,代指大自然。 死:终止 玄:变化 牝:母体 玄牝:孕育生化万物 根:根本 绵绵:绵延不断,不会停止。 若存:实际存在,却不容易被看到。 堇:穷尽,指不会断绝。 作例: 将来中国有家公司会很赚钱,专门提供液态的森林空气,这些空气装置会被安在车里、房间内和教室内。他们从森林里采集空气,变成液态或固态形式,出售给民众,让大家在屋内享有大自然中的纯净空气。这个生机的到来,是因为中国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空气的污染。所以,凡是天道发生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生机。 苹果手机阵营和安卓阵营,哪个会落败?它们中,谁先落败,取决于有没有更多的内容提供商或上下游产品链的支持,而上下游产业链和内容提供上,判定的标准是哪个阵营的客户在源源不断的涌入。在这点上,对苹果手机来说,会失去生机,先行落败。 中国人真正过上城市化的生活,连二十年都不到,还处在城市化的兴奋中,但兴奋劲很快就会过去,中产者开始寻找远离城市,景色优美的地方来度假,最后变成安家。这些,都是生机。 第七章:长 本义: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通述: 乾坤之道,不生不灭,乾坤之道,之所以能不生不灭,是因他们有着生化他物的作用,所以,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生长他物的力量,方使得自身得以存在。所以,圣人,是通过生长他人的方式,来生长自己。通过先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的方式,反而让自己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他这样做,不是他真的不偏爱自己,而是通过偏爱他人的方式,来实现偏爱自己。 图引:  这一章讲“长”,讲一个人如何由自生转到“他长”。 作者一开始,便拿乾坤之道作喻,提出,乾坤之道之所以能长久起作用,是因为在乾坤之的影响下,万物才得以生长及壮,得以生生不息。接跟着提出论断,一个人要想长成,就是要具有“生他”的能力,也就是利人。然后作者提出了具体的作为。 圣人要完成自己的目标(自利),总是把别人的位置利益摆放在自己的利益前面。通过这种方式,反而使得他自己的目标得已实现。 水之所以重要,受到万物的推崇,不是因为它自我抬高,而是因为它润泽万物。有关一这一章的理解,最大的曲解,就是强调无私,无私奉献,不与人争。本章重点强调,一个事物要想壮大,也就是第六章和第七章所讲的“生长”,先是要自生自利,也就是我们做事的目的,是以自利为原则的,但在具体做事的途径和方式上,必须是以“利人”为原则的,也就是本章所说的“不自生”。过渡强调“不自生”,或是将“自生”和“不自生”对立起来,都是理解上的偏失。 释义: 天长地久:长和久,均指时间漫长,这里是说乾坤之道不生不灭,意指它们在一直起作用。 不自生:生他,这里指乾坤之道有生化万物的作用。 长生:不断获得生长。 私:偏爱。 作例: 这一章的核心是“自生(自利)”,和“不自生(即利人)”的辨证关系。 一个人开饭店,假设他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赚钱这个目的,就是自生(自利),但他用上好的食材,用纯正的好油,定价又适中。那么,他的这种行为,便是不自生,不自生,是指生他,也就是利人,他的这些行为和途径是利人的,那么,他的饭店会食客越来越多,最后越做越大。这叫以其不自生,而得长生。 但我去吃过很多饭店,刚开业时,食材也新鲜,油也好,份量足。然后这家店就开始越来越红火,等到红火后,老板一算账,我用油量这么大,每天,如果换个不好的油,那一天得省多少钱啊,如果每道菜的份量减一减,食材品级降一降,那又得省下多下钱来。这些钱加起来,得一个月多赚多少。然后,这个老板,为了赚更多的钱(自生自利),在行为方式上,也采取了“自生自利”的方式,到最后,为而人气锐减,不得长久。 也就是说,我们做事的目的,要自生自利,就像开饭店的目的是为赚钱一样,但你采取的行为方式和具体的安排,就不能一味的再考虑自生自利,而是要考虑如何利人,也就是不自生。 有的人,一听“自利利人”,就好像是要让损失自己的什么利益,用来利于他人一样,在他的认知世界里,这个世界一定此消彼长的,自利就是损人,利人就是损自。一个饭店老板,以赚钱为目的,用好油好食材,定价合理适中,谁又受损失了呢?老板会因为“自利利人”而的行为和结果而感到痛苦么?不会。他只是站在顾客角度,用偏爱顾客的角度,偏爱了自己一把。 所以,世人长期以来,非得即舍的对立思想,总是把“自生”与“不自生”之间的关系,推到了对立面,仿佛,开饭店要想赚更多钱,就得做“不道德”的事,要想变得“道德”,就肯定赚不了多少钱,甚至赔钱。 一个人开饭店,不想着赚钱,那是对投资人和自己劳运的“不道德”,如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只想着赚钱,那肯定会做出对顾客“不道德”的事来。 那些百年品牌,哪个不是在确认完自己的赢利模式和利润空间后,想方设法地去做那些对客户有利的事?他们的消亡,无非两个原因,做事之前没设计好自身的赢利模式和利润空间,也就是没能做好以自利为出发点;二是在行为上过多考虑自身利益,而忽略或降底了客户的利益? 因此,自生与不自生,自利与利人,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也不是谁轻谁重的问题。而是目标设计和途径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设计目标时,考虎的是自生自利,但在实现途径的选择问题上,只考虑如何利人(不自生)。 第八章:收 本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通述: 如若一个事物,处于上吉的位置上时,它要像水一样,懂得容纳和包容,水善于(懂得)去做那些有利于万物的行为,而不是与对方争抢利益。它会把自己放在低位和后位,这样做,反而更接近于它所处的位置和阶段。 上吉之时(总为收的阶段),当不居高位,心如水渊,懂得容纳包容,赐与别人东西,也要注意态度的亲近,言语有信;主持事务时,要懂得通过从根本上理顺问题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要懂得选派有才能的人的人去解决问题;当要有所作为时,要懂得选择合适的时机。看上去你不与人争,却不会有任何的忧患。 图引:  这一章,重点在讲在生长收藏四个阶段中的“收”这一阶段时,该怎么做。  作者将“收”,比做是“上吉”阶段,强调了“不争”的重要性,及该如何做。 后世很多人在理解这一章时,将重点放在了“不争”上,这里的不争,只是表面现象,作者在“不争”的背后,其实讲的是“容纳与包容”。 因此,作者在说完“不争”之后,开始说我们“不争”的话,该做些什么。在讲完后,作者强调,只要做到上面几条,看上去不与他人争,却也无忧,从而指出在这一段,间接指出了“有容乃大”这一“不争”的实质。 释义: 上善:善为吉之意,上善即上吉,古人将签卦分为九等,分别为大吉,上吉,上上,中吉,上平,中平,中下,下中,下下。其中,大吉归藏,上吉为收。 上善若水:即上吉若水,就是当你处于上吉的状态(为秋为收)的状态时,应当像水一样,懂得容纳万物。 不争:不与其争,这里指容纳。 处众人之所恶:把自己放在众人都不愿去的位置,这里指低位和后位。意指不再争先争高。 几:接近 作例: 刘邦论治国不如萧何,论谋略不如张良,论率兵不如韩信,刘邦能成事,皆在此无能有容。在刘邦的眼中,世间皆人才,唯己不才,能有容人之量,可成其大。 前几年,京东、腾讯易讯竞争,相互打价格战,如果一直战下去,恐怕两败惧伤之时,被第三方吃掉。而易讯的短板在物流派送,长处在于有腾讯提供大流量,京东的长处在于物流派送,短板却在流量成本高。后来,双方合作入股,优势互补。 像京东,易讯,如果是初创企业,他们的重点一定要“争”,因为只有“争”,才会带来生机,但做大以后,最重要的事不是与人相争,而是要“不争”,即容纳。懂得和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合作,优势互补,方能做大。 滴滴与快滴,双方在打车领域都投入几十亿的资金相争,初创时他们可以这样“争”,不争就没有最初的市场份额。但当两家做大后,如果再向以前一样争下去,两败俱伤之际,会被第三方迎头超过。所以双方到了最后,采取的是“不争”,开始容纳对方,相互入股合作,进一步做大。 本章内容,无论是用在企业经营管理,还是个人为人处世、家庭教育等方面,均有广泛的意义。有机会我们详细展开讲。 第九章:藏 本义: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锐而揣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通述: 拿着水器不停是往里盛水,直到溢出,比不上及时停下来。刀已经打磨得很锋利了,就算继续捶击,也无法让它保持之前的锋利。财物堆满了整间房子,(由多得无法清点财物引申到)便无法尽到看管的职责;富贵到一定程度,引来的则是自大自满,便会自己招来过错。因此,功成身败,是自然之道。 图引:  这一章是“生长收藏”中的最后一章,核心为“功成身退”,即藏。 这里的功成身退,不是真正的退,而是“华丽的转身”,去寻求新的生机,适应新的环境,以藏为生之机,生长收藏,生生不息。 本章在理解上,容易将重点放在做事不要过度上,而本文的精华,则在于功成身退,以退为进。 释义: 持:捧、拿 盈:连续盛水直到溢出。 已:停止 锐:锋利 揣:捶击 保:保持原状(指依旧锋利) 骄:自大自满。 咎:过失、灾祸 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作例: 很多人做企业,从一开始,就想着要做一百年企业,这一出发点,本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其中生长收藏伴随了整个过程。有的行业,以前很红火,后来颓势渐显,投资人并不甘心,觉得团队的问题、技术的问题、规模的问题,他不断往里投入,每次都投入后,都会先是小有改观,然后再次颓势显现。 有种现象,叫中年致贫,是说有的人通过长期的财富积累,到了中年时,有了很多财富。但往往这个时间,他会投资做事,大多会越投越败,到最后财富消散,中年致贫。中年致贫的原因,大多都是当是人看不到事物生长收藏的趋势。 柯达公司,前世界500强,全世界最大的胶卷生产商,当他处在最顶端的时候,已研发出数码摄影技术,因怕影响原有的主营业务,有意雪藏该技术。直到其它公司远远超越,不得不倒闭。如果它懂得让胶卷业务功成身退,转型做数码摄影产业链,今天它将会取得新的成功。 当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做到如日中天时,他突然宣布放弃这一业务,交由联想并购,从而转型做软件服务。于是有了今天仍然强大的IBM。 功成身退,是一种到达顶峰时,死而复生的勇气,不死,不足以得新生。故真正的百年企业,往往除了名字依旧外,其内部早已死过很多回了,也生了很多回,每次都在大变革时,都能华丽转身。而那些一心恋着当初或现在胜况,还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要继续创造奇迹的人,往往日薄西山,直至身死他乡。 第十章:无 本义: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通述: 能不能像练抱元守一之法那样,做到精气神不偏离,内守其本?能不能像练习抟气至柔之法那样,如婴儿一般通达自如,没有障碍?能不能像练习玄鉴之法那样,让自己如同镜子一般,可查看外界万物的情状。而不会因为内心的偏私之念,看到虚假不清的影像,而产生误判?开门开阖练成后,你获得了那么多的信息,能不能不信口雌黄,不窜改那些本真的信息呢?当你明白四达之后,能不能不带知见欲的去看问题呢? 爱民治国,能否做到按规律办事的无为而治呢? 帮助他们长育长成,却不剥夺他们的权利,将那些权利占为已有,有所作为,却又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引领民众,而不替它们做决定。这就是孕化万物的行为。 图引:  前文中,作者讲了生长收藏规律的存在及作用,这一章我们如何认知到这些规律,并能按这些规律办事。这两点,都遵循一个字:“无”。 作者先后列举了道家的若干法术修炼的精要,而这些众多法术中,无不强调到达到“无我”的状态,作者"以术入道”,讲解如果要认知道世界的本质,必须达到“无我”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的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的本真。 紧跟者,作者又提出问题,那么,爱民治国,能不能也做到“无”呢?可以的,那就是无为而治。 在后文中,作者开始展开无为而治的行为标准。最后强调,只有以上行为,才符合事物变化的规律,鼓励世人按规律办事。 释义: 营:营气,指后天水谷精微之精气。 魄:指先天承载元神的精气。 抱一:即抱元守一,道家早期法术之一,用以炼神,守住人的先天与后天精气,使得人的元神与精气之不内耗,不外逸,长期充盈体内,与形体相抱而为一。 抟气至柔: 道家早期法术之一,调整内气,使其在体内如婴儿一般通达自如,没有障碍。 玄鉴:道家早期法术之一,可如镜子一般,可显现事物的细微变化。查看者只有保持内心无杂念,才不会看到虚假不清的影像,而产生误判。 疵:过失,这里指看到虚假的不清晰的影像。 天门开阖:道家法术之一,可通过天门部位获知信息,高者可想到即知。 雌:雌黄,一种颜料,古时用来涂改文字,这里用来指窜改自己获知的信息。 四达:道家法术之一,练成者可以通晓古、今、天、地,故名四达。 无知:这里是指无知见欲(可参照前文解释) 畜:养育、繁殖。 玄德:接变化规律做事。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道家的几个法术作为例子,用来讲解。对后世来说,这些法术已不为熟知。严重影响了对本章内容的准确理解。 第十一章:有 本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通述: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能让幅条和车毂有了车轮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因此,有无交通,方得利用。 图引: 上一章在讲无,而这一章,在“有”的基础上,来讲解“有”。 作者在最后一句前面,都是在举例说明和铺垫,在举例铺垫完成后,引出了作者的看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这句话,才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其它的都是为了方便理解这一中心而举的例子。 因为古人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问题,它会把一句完整的话,分成上下两句来互补说明,也就是说,这两句话要合在一起读,才是完整的,合在一起的意思即为“有无交通,方得利用。” 利,是道德相合而有增加的意思,即有增为利,就像车三十幅条和车毂放在一起,他们的功能和作用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因此,有和无相互交通,才最终会获得利用之机。 释义: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当其无:这里指器具中空的地方。 埏植:埏,和;植,土。指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户牖:门窗。 作例: 有无交通,方得利用。 一个人思想上,按规律办事,有强加自己的意愿,顺应规律,这叫“无为”,这是无,但这种“无”,需要与“有”,作为配合。比如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到来,是不可抵挡的趋势,为政者不阻止不打压,顺应自然,这叫“无为”;但,如果当时的为政者看到了这种趋势,不但不阻止不打压,而且还顺应规律的发展,提供了种种方便,这叫“有为”,因此,当有为和无为融合在一起,才是让大家都获利的事。 一方和另一方能够进行合作,是因为你有的东西,是对方所缺少的,对方所缺少的,正是你所长,因此,他们的有和无结合在一起,对他们双方来说,都是增加了利用之机。不是一方在减少,而是两方都在增加。 因此,变化之道,是有无相生之道。 第十二章:障 本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通述: 人的眼睛会被事物表面丰富的色彩所影响,而失去分辨事实本质的能力,耳朵会因为外界各种声音的干扰,而无法感知到地下春雷的响声,而忽略节气的变化,人的口舌也会因为五味的影响而失去辨味的能力。当一个人驰骋打猎、追逐眼前的猎物时,他的神志会变得狂躁,从而忘记打猎只是为了娱乐,为了获得那些珍贵的而难以获得的物品,会让人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所以,圣人明白自己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和目标是什么,而不会被那些表面的事物所迷惑,而去追求那些虚妄的目标。 释义: 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中地谓之黄。此指色彩多样。 目盲:盲者,不明也,这里说的目盲,是指眼睛耽于表面的色彩,而失去分辨阴阳(正反)两面的能力,。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耳聋:聋者,充耳而不闻,闻声而不清,聋字的本义,是指一个可以听到春雷的声音,从而能够感知到节气的变化,这里说的耳聋,是指受耳朵受外界杂音的干扰,无法感受到事物内在的变化和需求。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味道。 口爽:爽者,差失也,口爽,指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 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畋猎:打猎获取动物。 心发狂:神志狂躁。 行妨:损害他人的利益。 为腹不为目: "腹"在这里代表真实的根本的需要和目标;"目"表面的、虚妄的需要和目标。 去彼取此: "彼"指"为目"的生活,即追求表面的、虚妄的目标和需要,"此"指"为腹"的生活,即真实的根本的需要和目标。 图引: 这前后四章中,作者在讲人的“认知障碍“,这一章,是讲人的认知”认知障“。 本文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后,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要点,即“圣人为腹不为目“,以即解决问题的办法”去目取腹“ 。 一个人做事,先是要有根本的需要和目标,这是”腹“,然后,才有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和方面,这是”目“,但是,人们在做事时,时间一长,就会把途径当成目标,不断的坚持在”目“上的追求,以”目“障”腹“,就像一个人赚钱,本来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自在,但当他有了钱后,不断的想要赚更多的钱,让自己反而过得更加不自在。因此,作者意在指出,不要把途径误当成目标来追求。 本章与下一章,是要众人去障除碍,去更好的认知自身与外界的关系。 第十三章:碍 本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通述: 一个人,无论受到荣宠或侮辱,他的内心都会受到震动,就像听闻自己的身体是否得了大患一样重视。什么叫荣宠若惊,受宠,是因为以他人为尊荣,以己为卑下,所以,无宠是得到了尊上者的荣宠,或是受到尊上者的侮辱,都会让人患得患失,无法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平静,这就是所说的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们之所以认为有大患者,是因为我们有身体,如果我们连身体都没有,又哪来的大患呢? 因此,最应珍爱的,是一个人能够去除外界的障碍,没有高下之分,不存得失之别,以身为道,达到无我的状态,这时,他将合道而生,达到人道合一的无我状态。 释义: 宠辱:荣宠和侮辱。 宠为下:受宠是因为以自为卑下。 以身为天下:意为以身为天下(道),指以身为道,即达到无我的状态。 图引: 本章为前四章的总结,即一个人只有达到无我的状态,才能去除障碍,以身合道,合道而生。 本文章的前部分,层层铺垫之后,直接言明,人们患得患身,怕身有大患,是因为我们有身体,如果我们连身体者没有,我们将处于大患之外。由此引出,人一个人只有达到以身合道,无我的状态,才会没有障碍的看清事物的方方面面。 本文的最后几句,即“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是古文特有的表达句式,求的是对仗工整,故不应字句翻译,“贵”和“爱”,合在一起,是珍爱的意思,“寄”和“托”,合在一起,是寄托之意,天下,这时指的是道,翻译过来。即为因此,最应珍爱的,是一个人能够去除外界的障碍,没有高下之分,不存得失之别,以身为道,达到无我的状态,这时,他将合道而生,达到人道合一的无我状态。 第十四章:聪 本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述: 过大的事物和规律,是用眼睛看不到它显见的(大物者,视之不见),我们将此叫做“夷”;神仙的发出的大音,普通人是无法听到的,我们将此叫做“希”;精深微妙的事物和规律,是无法用手捕捉到的,我们将此叫做“微”。这三者,都不可以从所感所闻所见上去求证推究,更无法通过追问究竟、刨根问底而辨识得清清楚楚,但他们都是一体的。 它既不是明亮的又不是昏暗的,所以难以形容。它不断的发生变化,最后又归于夷、希、微的状态,无以名状。这种状况,叫做之状之状,无象之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恍惚。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 执古道(天道)而治今,能知晓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运化规律,又能知晓八风八方之法的起始,这才是人们认知天道的基本纲要。 释义: 视之不见:用眼睛看不到它显见,指大象,与后文的“大象无形”相一致。 听之不见:用耳朵无法听到声音,指大音,大音在古代指神仙发出的音,普通人无法听到,故曰听之不见。 皦:皎洁明亮。 昧:昏暗不明。 绳绳:连绵不断,不断绝。 古之道:即古道,古道指天道,当时的天道主要指五行与八风八方(狭义上也称为八卦)为基础的天道思想。 知古始:指古道之始,即五行与八方八风之法的起源与原理。 图引: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在层层铺垫完天道的不可见,不可触、不可闻之后,告诉人们,不要尝试通过直接感知或穷究其理的办法,去穷尽一切规律。 那么,人们该如何去认知这些大的规律,即善察也(善察为聪)。具体方法是,察古道。 以古道(天道)而治今,古道,在当时指天道,察古道,即知晓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运化规律、知晓八风八方之法的起始(在当行,人们通过《周易》来认知世界和规律,作者指出,人们还应懂得从《周易》的起源,即八方八风的起源上,去察明天道规律),作者并且将察古道这一途径,当成人们认知天道的基本纲常。 因此,本文在讲明道之方,即,善察。与下文的明道之法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第十五章:明 本义: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儼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浊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通述: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能通晓诸般变化,思想又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理解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做事谨慎而为,好像冬天到了河边,不会贸然下水;他警觉戒备,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散难释险,会让其像冰块消融一样依次进行;他做事质朴本真,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心胸开阔,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看上去倒像不分清浊的水。 谁能在纷乱过后,使浊水慢慢变清?谁能在浊与清之间,让水再产生新的生机?保持这个“平衡”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不断的推称出新。 释义: 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玄通:通晓诸般变化 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涣:散难释险,名曰涣。 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图引: 这一章,前文讲了“为道者“自身的情况和民众对他的认知。从而引 出”浊“与”清“的辨证问题。 本章的主旨为“明“,日月两分,阴阳成道,故为明。凡事有两面,即”浊“与”清“的关系。 在《道德经》中,清为本,浊为支。本章在于教人分辨本与末的关系,即原文中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浊以静之徐生?“在本与末之间,清与浊之前,找到一种平衡。即知源而有支、守内而攻外,识浊而持清。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一方面”推陈“,另一方面”出新“,而”推陈“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出新“。 老子也修炼法术,他将自己的修炼体会写了出来,成了《道德经》的第十六章 古人修炼法术,但修炼法术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以术入道,即把术数的练习,当成认识这世间规律的一种途径,而不是把追求修炼境界和法术神通当成主要的目的。 其中,道家有一上古修炼法术,在《道德经》中,老子形容其过程为”至虚极,守静笃“。在《学经》第二章中,将修炼原理、过程和要义其实都描述了出来,原句为”气灵生万物,复于静处作,此静如癸水,清静可显影。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其中,古人修炼,靠的是心法要义,上述法术的心法要义,也在《学经》第二章中,即那句“笃静归心神守虚”。 可惜,这帮孩子看书太快,傻傻而过。不知道《学经》第二章里到底藏了多少上古的好东西。 不要问我这个法术该怎么练,有什么好处,具体练法和要义,都在《学经》第二章中。 这个贴子发出去后,当有更多孩子傻傻的问《学经》第二章是什么内容。我直接附在这个贴子后面。 但老子是位好同学,他看书认真,也练得认真。他将自己修炼的所感所见,记录了下来。便成了《道德经》的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虚 本义: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通述: 当修炼到“至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后,你看到的将不在是事间的表象,而是会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生发运行,会感受到万物循环往复的状态。 那万物,虽然看上去纷杂繁多,却又不离其根本,归根犹如四季之中的冬,又静如癸水,故曰归根曰静,这时,万物并不曾生发,而是回归到了它本来的状态,因此,静曰复命,我们将事物这种回复到本来状态的情况称为常。万物都有它的本性,我们将能够认识事物本性规律的情况称为明。 如若不了解事物的本性规律,却轻举妄动,只会带来不吉。 如若我们了解世间万物的本性规律,将变得更加善于容纳万物。而这种容纳之心,将会消除我们自己的偏私之心,因此说,容便是公,是一种让万物变得更平衡的途径,只有这样,万物才能并存,这才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就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意味着长久,也不会危害自身。 释义: 至虚极,守静笃;道家的修炼法术之一,其要义为”笃静归心神守虚“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后,便可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生发运行,会感受到万物的循环往复的状态。 作:生长、发展、活动。 复:循环往复。 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常:事物回复到它本来状态的情形 明:这里指能够认识事物本性规律的情况 容:容纳 全:这里指万物共存 天:在这里指至高无上的境界 图引: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在这一章中,作者由自身的一种修炼体会讲起,告诉世人,自己在修炼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时,所感受到的大道运行,然后引出自己的感受,即,我们的世界,一个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循环往复的状态。 紧跟着,作者继续分享自身的感受,即,当你了解万物,哪怕是一只羊或狼的本性规律后,你不会对任何一方有偏私之念,不会恨狼吃了羊,也不会认为羊就应该被狼吃,而是会认为,这世间,应容纳万物共生共存。这时,作者继续分享自身的认知,那就是,万物共存,生生不息,才是最重要的天道,并告诉世人,只有认识到这点,才会消解灾难。 本章主讲作者对大自然规律的认知,并下一章讲解人应当怎样做,即“实“,做好了铺垫。 附:《学经》第二章 第二讲 余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 《 学》 本义: 余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闻声无惊恐,何以故? 气灵生万物,复于静处作,此静如癸水,清静可显影。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能如婴儿乎?双肩垂自如。能如幼儿乎?双手自放腹。能如幼童乎?双眼观自在,双耳不闻争,专心顾自忙,人意皆两忘。 行时知呼吸,其步低且徐,起时吸气落时呼,缓步自在不求过,神安心静自得果。 坐时观诸物,其体同且一,双肩轻垂眉自舒,当念抱一不相离,笃静归心神守虚。 卧时守其根,其意聚且归,两手归腹形自曲,专气至柔神守一,心神俱宁自得养。 余启世人如此章句,明心生慧得有易体,信持行守方得归来,可感可知三年五载。 第十七章:实 本义: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通述: 太古时期给人赋予灵性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的天帝,但人们并不会知道他的存在,那些比次之的皇天上帝,人们亲近他们并且称赞他们。比他们更次的人间帝王们,人们对他们是畏惧他们。等到了后来,更次一些的君王,人们对他们则显得对他们轻慢了许多。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他们的言行不足以取信于众人,是因为他们过于放任自己的言行,没有遵道而行,按规律办事。 而皇天上帝,太上,则仿佛什么都没做一样,更不会轻易发号施令,他们却能够功成事遂。当你问人们,太上他们是教你们怎么做的,都有哪些要求,你们才能够与世间万物共生共存,不会有大的祸患呢。人们会回答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释义: 太上:太,指太古时期,上,指天,因古人认为天有生育万物之功,被古人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因而称为天帝或上帝,这里的太上,指太古时期的给人以灵性的造物主。 不知有之:指人们并不会知道有太上的存在。 侮:不尊重、轻慢。 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图引: 在上一章中,作者提到,要虚空自己的偏私之心,才能与万物共存。这一章继续深入讲解。 作者先引出了太上,说没有人知道太上的存在,但却是他给了人们以灵性。后面的皇天上帝,也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他们都是做事做得看上去很少的。然而,后世的帝王,无不被世人所畏之侮之。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紧跟着引出了自己的论点,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失信于民,而失信于民的原因,是他们过于放任自己的言行,没人遵道而行。而与此相反的是,皇天上帝,太上,则仿佛什么都没有做一样,更不会轻易发号施令,但他们却能够功成事遂。原因是他们更懂得遵从自然之道和人性之道,不会把自己的偏私之言行强加给世人,世人则可以日用道而不知,就像你问世人说:你们为什么捕鱼时只要大鱼不要小鱼啊?他们会回答你说,我们本来就这样啊。 因此,只有让每个人懂得如何依道而行,他们才会与世间万物共生共存,而不会有大的祸患。 第十八章:表 本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通述: 当世间开始盛行和倡导仁义道德时,说明人们按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做事的行为正在被废止;当世间开始盛行伪言、伪名、伪行、伪俗之时,说明世人已远离了真正的智慧。当一个家庭开始用孝慈之道来维系时,说明这个家庭已六亲不和了;当一个国家开始使用只对君王忠心的人来做事,这个国家,则离陷入昏晕混乱不乱了。 释义: 大道:即天道,这里指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 废:废止。 出:远离 大伪:主要指伪言(虚假的言论);伪名(假名);伪行(虚假的行为);伪命(虚假的命令);伪辞(虚假的言辞);伪态(虚伪的态度);伪意(虚假的心意);伪戾(诈伪乖戾);伪俗(诈伪的风气)等。 有:出现,存在。 图引: 本章讲“表“,下一章讲”里“,两章合在一处,方是全在的表述。 作者写书之时,后世儒家的“仁义“、”名教(大伪)”、“孝慈”、“君主专制”等思想还没成形,但这篇文章中,无一不是直接指向了后几百上,以至两千年中都存在的儒家思想。犹如一篇预言。处处无一不被他所言中。 “仁义”、“名教”、“孝慈之道”、“君主专制“这些被后世儒家推崇了几百到数千年不等的思想,在老子看来,是真正的智慧远离人们之后的大伪,人们却将其奉之为常。而智慧远离人们的真正原因,是人们对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的遵守行为,被统治者所废止。因此,在春秋战国之后,自秦汉以来,神州大地上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而在老子看来。大道废、智慧出的标志便是,“仁义”、“名教”、“孝慈之道”、“君主专制“的出现和盛行。 而在第十九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性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第十九章:里 本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通述: 断绝以圣人等为榜样的教育,断绝通过树立名份、荣誉等条件,引导世人向符合某一特定社会道德标准而被称为“圣人”的人学习的行为。人们就不于为获得这些名份荣誉而去投机取巧,也就不会有主要伪言、伪行和伪辞。人们也不会违背人性规律去做事,这样,民众获得的好处才会不断的增加;舍弃仁义之说,放下君王高高在上的仁政,放下家中父亲的威权,尊重每个人的人性,世人均为上天之子,建设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样,国中不用君王实行仁政、家中不用父亲用威权压制,民众间会恢复真正的孝慈。如果人们放下巧诈和利欲之心。那么,那些以大伪来治国、能过巧立名份,诈设圣人榜样、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而编造仁义、慈孝、忠义等荣誉谎言的政客,也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 我所例举的以上三方面,全是巧饰过的大伪,但我的的文字并不能穷尽后世的一切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的大伪,因此,要让人们知晓自己本心的需求,而不是被引导之后的名利追求。 所以,要让每个人发现自己本心的追求,让一切事物都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对世间的人和事少一些偏私之心,多一些容纳共存之意,减少那人对名份、荣誉的追求,不要效仿圣人或榜样身上那些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行为,保持自己的本心。断绝那些圣人榜样之学、仁义之说、孝慈之道、忠义之行,才能免于祸患。 释义: 绝:断绝,舍弃 圣:圣人,这里的圣人指符合某一特定社会道德标准,被当成榜样来推崇的人。 智:巧智,这里指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巧智。 盗贼:这里的盗贼,指以“周公”(周公,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后世的儒家思想基本与他的思想无关)所倡导的儒家之名,却不行“周礼“之实的大伪行为。 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义词。 学:这里指圣人榜样之学、仁义之说、孝慈之道、忠义之行。 图引: 经过第十六章和十七章的“虚实“两方面铺垫后,“表里“这两章,对整个《道德经》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进行了更为详尽深入的阐述。 因此,在阅读“表里“这两章的内容时,要与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结合对照的看,会理解得更为透彻。 文章第二章,先是铺垫了人们应当“轻名而重实“,并强调,真正的”圣人“,他们的行为是符合自然之道和人性之道的,所以,他们行的是”不言之教“,并不需要标榜他们是”圣人”或榜样,但是,大家都会去学习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是符合人性规律的。 而相互照应的是,作者在第十八、九章中提出了“伪圣人”和”伪榜样“,他们之所被称为”圣人“和”榜样“,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了特定的社会道德标准(社会道德,指人为设定的规则),而这样的“圣人”和“榜样”,往往有很多思想和行为是违背人性的,而这此“圣人”和“榜样”的背后,则藏有大伪,即伪言、伪行和伪辞等。 作者自幼学习“周公“的儒家思想,但他知道,各个诸候国中的文人、政客等,都人为的扭曲周公的思想,盗用周公的名号来行事。在老子的心中,这些人都是盗贼。真正能除去这些盗贼的,是去除掉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即民众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当你看到这儿时,再回去头去看《道德经》的第三章,当成上面话的补充,即“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自汉代以来,为了维护以汉代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统治社会的运行,整个庞大的社会机器在不断的制造谎言、制造“圣人榜样“、制造学说理论、设定荣誉名份,制定社会等级制度,对人们进行”教化。 但在作者的书中,他认为,每个人重巧智、重名利、喜荣宠的那颗心,才给“有智者“制造了伪言、伪行、伪意和伪辞得以传播的机会。并且,他们自己有可能因此成为了”有智者“,维护了老的大伪,创造着新伪。 因此,老子认为,在这一样一个“大道废、智慧出“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是大伪的受害者,每个人又都可能是新的施害者。因此,才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观点。并且言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果人们放下巧诈和利欲之心。那么,那些以大伪来治国、能过巧立名份,诈设圣人榜样、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而编造仁义、慈孝、忠义等荣誉谎言的政客,也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到最后,人们才会合道而生,难生忧患。 小时候,我经常会被煤油灯、电灯、火光的外围光彩所迷住,在电灯的外围,你可以看到半径长达半米到一米不等的漂亮光圈,离灯最近的部分,是万千条极为细密的射线,密到一根根如头发丝一样紧挨着,它们向外射去,到了外围,则是彩色的光圈。而且每个不同瓦数和型号的灯的光不一样,那种漂亮的场景经常让我着迷得不停的盯着看。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灯光的能量场,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每个人眼前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老子在修炼时,进入了“恍惚”的状态,他看到了“物”、“象”、“精”,不过他在恍惚的状态中还看不到一样东西,那就是气与灵相化合后的“神”,完整的版本是“物、象、精、神”。 但他感受到了藏在物和象背后的精气,也就是能量,他认为,要想更好的认知世界,分辨表里,更好的了解生生不息,共存共荣的自然之道,可以从了解“气”(能量)的存在开始。 第二十章:分 本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通述: 恭敬地应答与怠慢地回答,这之间声音的高低,要相距有多远?美德与丑行,他们之间相差又是多少?人们所畏惧的那些鬼神,仿佛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仿佛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都熙熙攘攘地去学习这些社会道德,就如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看着他们即将获得的名份荣誉,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到了美景。 而我却对这些社会道德无动于衷。仿佛混混沌沌的什么都不知道,那情形就像还不会笑的婴儿一样。对待这些总是一幅疲倦闲散的样子,就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像掌握和学到了很多东西,单单我却显得十分不足。 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仿佛什么都明白,唯独我却无法弄懂这些社会道德;众人在社会道德面前,都那么严厉苛刻的对待自己,唯独我却这样的愚昧、浑噩,对自己总是太宽容。 但我知道,大海的水,永远都没有宁静的时候;高天之风,好像总是漂泊不定。世人都掌握精明灵巧的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或许我唯独与人不同的,是我以按基本的自然之道和人性之道去做事为根本。 释义: 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畏:惧怕、畏惧。 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这里指远古。 未央:没有尽头 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泊:停留,这里指无动于衷 沌沌兮:混沌,这里指不清楚。 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有余:足够多 遗:不足的意思。 昭昭:指明白、清楚的样子。 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闷闷:愚昧、浑噩的样子,这里指对自己要求太宽容 飓兮:高天之风。 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 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图引: 这一章,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对把社会道德作为最高准则的行为进行归谬。 作者先对当时的政客和学者只学周公思想的皮毛,而丢掉周公精神实质的行为进行讽剌,而讽剌的对象,便是那些无限度拔高“周礼”高度的行为,作者认为,当一种社会规则开始明显违背人性时,无论冠以什么样的名号,都是一种伪善的存在。因此,作者故意就当时曲解和拔高周礼的几个点进行举行反驳: 第一个,便是当时人们制定了晚辈回答长辈时、下级回答上级时,声音要低,称为唯;长辈或上级回答另一方时,声音要高,称为阿。然后作者故意讽剌说,这个唯和阿之间,声音的高低要相距多远,才算正确,才算分得清呢。还有,你们将符合自己利益的所有行为,都称为美德,凡是与你们行为标准相左的,称为丑行,那么,美德和丑行之间的真正距离相差又是多少呢?还是你们只是依照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判定的?你们动不动就提到人们要遵从鬼神的旨意,要人们畏惧王权与鬼神,好像这种风气从一天始就是这样,天生就该如此,永远没有尽头的样子。是不是只要人们不敢质疑鬼神王权,只要畏惧鬼神王权就是做对了呢? 紧跟着,作者提出众人都熙熙攘攘地去学习这些违背自然和人性规律社会道德,就如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看着他们即将获得的名份荣誉,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到了美景。 相比之下,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说众人都像掌握和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样,并且按照这些违背人性的社会道德标准严厉苛刻的对待自己。相比之下,我却显得十分不足。对自己也总是太宽容。同时强调自己对这些违背自然和人性规律的社会道德无动于衷。 最后作者点题说,虽然看上去世人学到了很多精明灵巧的本领,而这些本领,自己是笨拙得学不到的,但自己唯独与人不同的,是我以按基本的自然之道和人性之道去做事为根本。而不会把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社会道德,当成最高的行为准则。 第二十一章 辨 本义: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通述: 大的天道,是能够容纳万物共生共存生生不息的,它不会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更不会依存在那些违背自然和人性规律的社会道德之上。也不会把仁义、孝慈、忠义等当成最高准则来依存,它只会顺从天道规律。 如果将道当成具体的某物的话,它不是现实中的任何物品,在修炼中,有种叫恍惚的状态,这时,你才会看到那些微不可见,隐不可测的事物,你会看到的既眼前有象,还有物体本身,二者交替出现。这其间,你看到的那个虚的象,便是精气,它们是最细微的真实存在,也称为气(能量),而它,才是世间最本源的存在。 从古到今,气的名称从来没有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最初的情状。我是凭什么知道万事万物的状况呢?是从气开始认识的。仅此而已。 释义: 孔德:大德,即指天道运行 容:容纳 象:形象 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甚真:是很真实的。 信:信验,真实可信。 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图引: 作者在前文中讲,自己做事,是以顺应自然之道和人性之道为基本法则的,要能分辨,就需要认识这些规律的本源。而本源又是什么? 作者在引入完成后,继续举例: 在平时,世人认为只有肉眼可辨的物体才是最真实的,而只有修炼到恍惚的状态后,你才会看到除了物体之外,还有象的存在,而这虚幻的象,才是物体本来的样子,而透过象,你还能感受到精气(能量)的变化,那便是最为真实可信的气的存在。 然后,作者讲到了认知气(能量)存在的重要性,借助对物体背后的能力的重要性,那就是,依据它,才能观察到万物的情状,犹如正是因为古人中有的人有透视功能,能看到气血在人体内的运行,才能对人体循环系统有所认知,也有的人,能感受到体内能量的运行,才能够更好的认知到人身体内的秘密。 因此,作者在告诉世人,通过练习感受能量的存在和运行,能够让人们更好的认知一切规律,即以术入道。这也是作者对自身修练过程经验体会的分享。
本文档为【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9-07-20
浏览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