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洲音乐史 教案.doc

欧洲音乐史 教案.doc

举报
开通vip

欧洲音乐史 教案.doc欧洲音乐史 教案.doc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2011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 教 案 课程 欧洲音乐史 专业 音乐表演 班级 1、2 班 姓名 高 长 海 系部 文化艺术系 2012年2月 1 第一章 欧洲音乐史概述 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欧洲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欧洲音乐时代分期和古希腊古...

欧洲音乐史    教案.doc
欧洲音乐史 教案.doc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2011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 教 案 课程 欧洲音乐史 专业 音乐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演 班级 1、2 班 姓名 高 长 海 系部 文化艺术系 2012年2月 1 第一章 欧洲音乐史概述 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欧洲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欧洲音乐时代分期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 〔教学难点〕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的特点及其音乐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分析讨论法 赏析法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 以世界文明发展史导入 三、教学内容——绪论:欧洲音乐史概述 1、时代分期 ?远古时代 ?中世纪时期 (BC3000年——AD5世纪) (AD5——AD14世纪)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 ————— 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 单音音乐时代 单音走向复音音乐 2 ?文艺复兴时期 ?巴洛克音乐时期 (14世纪——16世纪末) (17世纪?ª18世纪上半叶) ——— 人文主义、新艺术 ——— (1600年?ª1750年) 复音音乐时代 复音向主音音乐过渡时期 巴赫和亨德尔 ?古典音乐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叶) (19世纪初——20世纪初) (1750年——1821年) 早期浪漫主义(1820--1850) ———主音音乐时代与器乐时代 ——— 中期浪漫主义(1850--1890)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后期浪漫主义(1890--1910) 音乐内容与形式相均衡 ?民族音乐乐派 ?20世纪音乐/现代音乐 (19世纪中叶开始) (19世纪末?ª20世纪) ——— 东欧和北欧的民族音乐 ——— 印象主义、 新古典主义、 民族的内容 表现主义、序列主义音乐、 民族的形式 电子音乐、具体音乐、 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 3 2、时代特征 ,远古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纯声乐时代) ,巴洛克音乐时期(声乐与器乐相结合时代) ,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器乐音乐时代) 第一章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 第一节 古希腊音乐 ?古希腊历史及文化背景 一、魅力永恒的古希腊文化 1、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欧洲最早创造文明的国家。古希腊的文明史发源于爱琴文明。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2世纪起,迈锡尼文明渐趋衰落,继而来的是荷马时代。 2、古希腊历史发展概况: 3、社会概况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北部,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爱琴海、马其顿、色雷斯、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这片土地见证了欧洲最早的两大文明:米诺斯文明及迈锡尼文明。公元前五六世纪,产生了璀璨的希腊文明。 ?古希腊在文学、建筑、雕塑、哲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早已为人们所仰慕。但相比之下,音乐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更重要。遗憾的是音乐方面有许多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没能存留下来。我们今天对古希腊音乐方面的了解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神话传说来了解。第二就是从一些文字记载、绘画、浮雕等历史遗迹上了解到的。 ,最能代表希腊文明高度发展的是古希腊神话。希腊神话中的很多故事和人物,对后来欧洲的文学艺术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西方音乐史中用古达希腊神 4 话题材为内容进行创作的作品很多。 二、古希腊的音乐特征: 1、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曲调和节奏都受歌词抑扬顿挫的影响。 2、古希腊音乐是单声织体,用字母或类似字母的符号来记谱。 3、音乐的体裁有短小的抒情诗、长大的史诗,以及演出规模宏大的悲剧和喜剧。在后期出现了一些器乐独奏曲。 4、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 5、古希腊已经有了整套的音阶、音程和调式理论,对后世有着重要启迪。 6、古希腊哲人对音乐的本质、价值、社会道德功能问题已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古希腊的音乐生活 (一)音乐与神的崇拜 (二)古希腊的乐器 1、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 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琴(里尔琴)(lyre)。 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aulos)。 ,里拉琴最初是在乌龟壳上支两只牛角和一根横木,再缠上4根弦,用手指拨弦发声,声音轻柔,多用于伴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萨拉琴。 ,阿夫洛斯管是一种双簧乐器,有双管和单管两种类型,声音比较坚硬而有穿透力,具有狂放性。 ,两种乐器在使用上往往与不同神的崇拜相关,里拉琴常和阿波罗相联系,阿夫洛斯管常和狄俄尼索斯相联系。 5 ?两种乐器的比较: 类 别 名 称 发声方法 音 色 音量 用于场合 弦乐器 里 拉 拨弦 轻柔 小 祭祀太阳神、歌唱 伴奏、诗歌吟唱 拨片 (lyre) 管乐器 阿夫洛斯 双簧乐器 尖硬、 大 祭祀酒神、狂欢节 和悲剧中使用 (aulos) 具有穿透力 (三)古希腊音乐的表现方式: 音乐的具体形态有下面几种: ?史诗:《荷马史诗》用于演唱 ?抒情诗:里拉琴伴奏所唱的抒情诗 ?颂歌 ?古希腊戏剧:悲剧和喜剧 (四)古希腊音乐理论 1、毕律: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科学家、数学家),第一位发现音高和弦长的比例关系。 (五度相生律) 五度相生律:以弦长的1/3为基础,可得出相差五度音高。弦长1/2、2/3、3/4分别为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的音高。与中国的三分损益法发现时间相近。 2、古希腊的音乐观 6 ?毕达哥拉斯的音乐观:整个世界由数构成,音乐中的音也是不同数字比例 关系构成的。 ?柏拉图的音乐观:体育训练体质,音乐训练心智,音乐来源于人类的智慧 和善良,能够深入人心,美化心灵。好的音乐应该庄重、简朴,符合规则。 不提倡新的音乐,认为新音乐只能磨损人的意志,使人颓废、消沉,音乐 的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教育服务,而不是为享受和娱乐。肯定音乐的社会功 能(认为多利亚是奋进的,弗里几亚是懒惰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与 儒家观点,移风易俗其善于乐相同) 第二节 古罗马音乐 (公元前146年——公元后476年) 古罗马音乐是古希腊音乐的延续。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古罗马的版图囊括了欧、亚、非的大片领土,先后征服了古希腊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古国。公元一、二世纪形成了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盛期。 ?古罗马的音乐生活 ,通常认为古罗马音乐艺术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沿袭了古希腊以来的优秀音乐传统。公元3世纪以来,古罗马大肆向外扩张势力,对邻近城邦进行野蛮的侵略和掠夺,许多古希腊的优秀乐师和歌手们都变成了古罗马帝王、贵族和 奴隶主的 奴仆,因此音乐也就成为专门为统治阶级消遣娱乐的工具。古罗马人把音乐看作享受生活的工具,在奴隶制的社会中,统治者更喜欢把音乐当作炫耀自己地位、财富和奢侈生活的装饰。 ,罗马征服者将征服的大量塑像、浮雕和作为奴隶的舞蹈音乐艺人输入罗马。罗马人吸收同化于古希腊及希腊化东方的音乐文化。 ,古罗马人尚武,军乐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型的铜管乐器,如:直筒喇叭口的大号。 古罗马盛期,有许多关于音乐节日、比赛等的记述。音乐具有娱乐倾向,许多皇帝是音乐保护人,其中尼禄甚至希望自己有一个音乐家的名声。 ,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实用化和仪式化,集体性的军乐以及仪式、 7 游行音乐非常普及。军乐是罗马音乐的传统类别,同罗马军团的庞大方阵相适应。音乐规模非常宏大,大型的合唱和管弦乐队人数成百上千。 ,罗马音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音乐职业化。职业音乐家到处巡回演出,作为明星受人追捧,待遇丰厚,有的还被皇室供养,被人们奉为偶像。有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贿赂、收买风气随之盛行。 ?古罗马音乐特点: 1、音乐贯穿全国各节日,成为风尚。 2、历代罗马君王都参与音乐活动。 3、音乐仪典化。 4、音乐家庭化。 ?古罗马音乐用途: 1、用于军乐:大号、大型管乐、打击乐器 2、供贵族享乐:以基萨琴为代表 补充: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 基督教的发展史: 产生于约公元1——2世纪(目的在于反抗罗马帝国统治) 公元3世纪时广泛传播 公元313年,罗马教皇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 公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亚会议,基督教进一步被确定为官方宗教 公元392年,定为罗马帝国国教 8 公元476年后,基督教称为欧洲主要宗教。 公元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土耳其、伊士坦丁堡) 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又分为旧教(天主教)和新教(基督教) 四、作品赏析: 1、《塞基洛斯墓志铭》 2、《梅塞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 五、布置作业: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学习有关的史料内容。 〔课堂小结〕 9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汉乐府的兴衰、古琴音乐等 〔教学难点〕对当时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及乐律学和记谱法的发展与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分析讨论法 赏析法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 以旧内容导入 三、教学内容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年—581年)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概述 (二)、汉乐府的兴衰 1、音乐机构:乐府 “乐府”是秦汉朝廷设置的音乐机构。始建于秦代,这一点已 10 由考古发现证实。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改建 “乐府”,组织人员采诗,其范围涉及赵、代、秦、楚等地区。随后又任命李延年担任乐府的协律都尉,主管加工改编民歌及创作新曲之事。 2、乐府音乐: ?鼓吹乐: 秦汉之际,北方边区的匈奴、鲜卑、吐谷浑等民族统称北狄。 这些民族以游牧为主,常在马上吹奏笳、角之类乐器,以铙、 鼓、排箫等伴奏歌唱,史称北狄乐。后来通过边区军民传入中 原,并与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相结合,渐渐用于朝廷宴乐、宗 庙祭祀等场合,就是所谓“鼓吹乐”。 主要乐器是鼓、排箫、横笛、笳、角等,也有歌唱。它包括 “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 ?相和歌(相和大曲): 汉代北方民间各地流传的各种歌曲。 发展情况:最初是清唱,即“徒歌”;后出现清唱加帮腔, 即“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后出现弦乐器和管乐器伴 奏,歌唱者持“节”,一面击节一边唱歌,即“丝竹更相和, 执节者歌”的“相和歌”。 相和歌常用的乐器:节、笙、笛、琴、瑟、琵琶(即阮)、筝 七种。 ?清商乐: 清商乐简称“清乐”,它是在南方“吴声”、“西曲”的基 11 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 筝、羯鼓、笙、笛、箫、篪、埙等15种。 清商乐作为宫廷歌舞音乐,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正统地 位,被誉为“华夏正声”。 (三)、古琴音乐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许多琴人和作品。皇室贵族如东汉孝桓帝、西汉淮南王刘安都有弹琴的爱好,著名的琴人如司马相如、刘向、蔡邕等。 1、四大名琴简介 2、竹林七贤及其代表作 ?嵇康:《广陵散》、《声无哀乐论》 ?阮籍:《酒狂》 ?阮咸:阮 (四)、音乐作品赏析: 1、《碣石调 幽兰》 2、《胡笳十八拍》 (五)、音乐知识: 1、记谱法:文字谱 2、乐律理论: ?中国律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三分损益律发现时期;第二时期——探求新律时期;第三时期——十二 12 平均律发明时期;第四时期——律学研究的新时期。 汉代至元代属于“新律”时期,各种“新律”围绕着“黄钟不能还原” 的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律制”。 ?京房六十律:由于三分损益十二律中“仲吕”所生的律无法回到黄钟本律,京房用“三分损益法”从第十三律起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六十律。当生至五十三次时,得到“色育”一音,和黄钟十分接近。他的六十律在理论上能弥补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缺陷,但因律数太多,在音乐实践上难以采用。 ?何承天新律:何承天根据三分损益律计算中先益后损的方式,经12次相生后还生黄钟律时,得到174762.66这个数,此数与黄钟始发律之数177147相差2384.33,何承天将此差数十二等分,依次递加在原三分损益十二律的各律数上。 通过十二律内部调整各律的高度,不仅做到了黄钟还原,也在理论上完成了具有十二等差平均律性质的“新律”的设计。 ?荀勖笛律:荀勖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管口校正”的规律,并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十二支律笛,每笛用于吹奏一调。 校正数,即各音的律长减去角音的律长得出校正数,用这个数来求该律的笛律,用以制定各笛的长度和笛上各孔之间的距离。如黄钟的长度减去姑洗的长度,这就是黄钟笛的管口校正。 十二律有十二校正数,求出十二支律笛,每笛符合一调应十二律。 四、作品赏析: 1、古琴曲《广陵散》 2、古琴曲《碣石调?幽兰》 13 3、古琴曲《酒狂》 4、古琴曲《凤求凰》 5、管子《胡笳十八拍》 五、布置作业: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学习有关的史料内容。 〔课堂小结〕 14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唐代宫廷燕乐与音乐机构、乐器与记谱法发展等 〔教学难点〕对当时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分析讨论法 赏析法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 以旧内容导入 三、教学内容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581--—960年)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概述 (二)、唐代宫廷燕乐与音乐机构 1、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建立背景: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通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音乐方面通过国内 15 外各民族音乐的广泛交流融合,到开元天宝间出现了一个高度繁荣的局面。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西域音乐就开始不断流入中原,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成为中原地区的社会时尚, “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结构 隋“七部乐” 隋“九部乐” 唐“九部乐” 唐“十部乐” 宴乐 宴乐 清乐(即清商伎) 清乐 清商乐 国伎(即西凉伎) 西凉伎 西凉 西凉乐 清商伎 龟兹伎 龟兹 高昌乐 高丽伎 天竺伎 天竺 龟兹乐 天竺伎 康国伎 康国 疏勒乐 安国伎 疏勒伎 疏勒 康国乐 龟兹伎 安国伎 安国 安国乐 文康伎(即礼毕) 高丽伎 高丽 天竺乐 礼毕 去除“礼毕” 高丽乐 *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均以国名或地名作为乐部名称,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特色,常在宫廷的重大场合演出,显示了“胡乐来朝”的盛大气象。 2、宫廷音乐:坐部伎、立部伎 ?与“九部乐”、“十部乐”不同,坐、立部伎多为唐朝的创作乐舞。“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立部伎八曲:《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 16 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六曲:《宴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 ?立部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坐部伎人数少,对表演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坐部伎和立部伎分别以西凉乐和龟兹乐为主,其中也有“唯《龙池》备用雅乐”,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3、唐代音乐机构: ?太常寺 • 太常寺由政府管辖。 • 大乐署与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 • 大乐署监管雅乐、部分宴乐、对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 鼓吹署主管鼓吹乐和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教坊和梨园 • 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 梨园是学习“法曲”的音乐机构,又称“皇帝梨园弟子”,其 中设有“小部音声”。 (三)、西域乐器与记谱法 1、西域乐器:琵琶 • 又称“曲项琵琶”,东晋十六国时由印度传入我国。 • 外来形态阶段:其形制为梨形音箱,四弦四柱,演奏时横抱用 拨子弹奏。 17 • 琵琶名手:曹妙达、贺怀智、雷海青、段善本、李管儿、康昆 仓、曹刚、裴兴奴等。 2、记谱法: ?减字谱 • 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 记谱法,即用减笔字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 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 • “减字谱”较之于“文字谱”已经简便得多,它的出现使晚唐 的陈康士、陈拙等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并且基本 上沿用至今。 ?律吕字谱 用十二律律名记写乐音音高的记谱法,谱字注在歌词右边。 (四)、作品分析与赏析 1、歌舞大曲 ?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 音乐。歌舞大曲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 记录唐大曲作品46部,如《绿腰》(又名《绿幺》)、《霓裳》、《春 莺啭》、《破阵乐》等。 ?唐大曲结构 (1)散序:是一种散板的引子,节奏自由,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2)中序:节奏固定的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3)破:又称舞遍,节奏几次改变,逐渐加快,以舞蹈为主 18 ?《霓裳羽衣曲》:唐朝最为著名的大曲作品。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在根据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 • 宋代姜夔于1186年在湖南长沙乐工的故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堆中发现了商调《霓 裳曲》十八阕,他为“中序一阕”填了词,从而流传至今。 19 2、法曲 • 法曲本来是道教所用的法乐,玄宗崇尚道教,故将道教音乐纳 入宫廷,并加以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歌舞形式。玄宗还专门 在梨园中设立法部,由15岁以下的少女30人组成,称为“小 部音声”,专门表演法曲。 • 法曲的音调与相和歌、清商乐有直接联系,乐器有铙、钹、钟、 磬、幢箫、琵琶等,风格雅致。代表作品有《霓裳》、《大定》、 《堂堂》等。 3、曲子 • 隋唐的民歌已明显地分成山歌和小曲两种。城市里的流行歌曲 则称“小曲”,又叫“曲子”,它们多是产生于城镇,反映市 民生活的民歌。有的则是来源于山歌、小曲,经艺人们加工改 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4、变文 • 佛教为了宣传教义,从南北朝以来就开始把经文和叙事歌曲结 合,逐渐发展成一种被称为“变文”的说唱形式。 • 现有当时传存的多种“变文”唱本,都是属于散文和韵文相间 的叙事体裁,内容有演释经文的,如《法华经变文》;有的并非 属于佛经,但与佛教劝人行善行孝有联系,如《舜子至孝变文》; 也有属于一般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的,如《楚灭汉兴王陵变文》、 《张义潮变文》、《王昭君变文》,等等。 20 5、歌舞戏 • 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 演、载歌载舞、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音乐形式。 • 隋唐时期的歌舞戏:《大面》、《钵头》、《踏谣娘》、《参军戏》。 6、古琴音乐 • 古琴自南北朝产生“文字谱”后,经唐初赵耶利及晚唐曹柔等 人改进,逐渐完成了“减字谱”,这对古琴音乐的传播是很有 作用的。 • 这一时期的著名琴曲,相传有陆龟蒙所作的《醉渔唱晚》、李勉 的《搔首问天》、《静观吟》,陈康士原作、赵耶利改订的《离骚》 以及《梅花三弄》等。 ?古琴音乐:《梅花三弄》 • 《梅花三弄》,南朝时已有此曲,至唐代时一直广为流传。《晋 书》中记载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并为 王徽之吹笛,称为“笛上三弄”,后被移植为古琴曲《梅花三 弄》,存于《神奇秘谱》当中。 • 由同一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也是乐曲标题“三 弄”之由来。乐曲的第二部分运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 的乐音,表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塑造了梅花在风雪中傲 然屹立的音乐形象。 ?古琴音乐:《离骚》 • 《离骚》,晚唐琴人陈康士所作。乐曲共18段。据《崇文总目》 21 载:“依《离骚》以次声。”可见是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离 骚》内容而创作的琴曲,最早载于《神奇秘谱》。《琴学初津》 后记称“《离骚》曲意,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用音自然。” 全曲中经常出现的音型是一个五度跳进的长音 : 四、作品赏析: 1、唐大曲《霓裳中序第一》 2、唐宫廷燕乐《秦王破阵乐》 3、古琴曲《梅花三弄》 4、古琴曲《离骚》 5、琴歌《阳关三叠》 五、布置作业: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学习有关的史料内容。 〔课堂小结〕 22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说唱音乐、杂剧、南戏音乐等 〔教学难点〕对当时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分析讨论法 赏析法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 以旧内容导入 三、教学内容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 (960-—1368年)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概述 (二)、市民音乐的繁荣: 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为适应城市人民文化需要而兴起的戏曲、曲艺等市民艺术得到了迅速发 23 展。当时在汴梁、临安等大城市里,除茶楼、酒肆里经常有歌妓卖唱外,还有许多供游乐的去处,称为瓦市。在瓦市里设有的专门供各种戏曲、曲艺表演的场所,称为勾栏。在这些瓦市勾栏里,经常表演着各种音乐歌舞和戏曲节目,如杂剧、院本、南戏、傀儡、影戏、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小唱、散乐等。 (三)、词乐的兴盛: 1、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词乐在宋朝是一种流行的歌曲形式。词乐分“词”与“乐”两部分,“词”是它的文学部分,是词人作的长短句;“乐”则是它的音乐部分。宋代词乐的创作形式,一般认为主要是依曲填词。也可以据其不同创作方式,细分为由乐定词、依词配乐、自度曲三种。其中的自度曲,在当时的词乐创作作品中,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它须由精于文学创作、又通于音律的艺术家来完成。 2、词乐又称曲子词。 曲子的体裁有令、引、近、慢等不同的类别,标志着长短不一的曲体。 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变化,如“减字”、“偷声”、“摊破”、“犯调”,等等。 由于唐宋“曲子词”的曲谱至明代大抵失传,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遗留的曲谱就成为我国古代音乐中极其珍贵的财富。 3、宋代词乐代表人物:姜夔 (1)、南宋词坛上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音节文采, 24 并冠一时 ”。 (2)、现存诗180余首,词80多篇。《白石道人歌曲》是他遗留至今唯一的一部歌曲集。 (3)、《杏花天影》作于1187年。姜夔在词的“小序”中说:“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月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在乘舟赴南京途中抒写了内心忧郁压抑的复杂情感。 (四)、说唱音乐的成熟:说唱音乐是说白和歌唱结合、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宋代是我国说唱音乐极为繁盛的时代,比较重要的有鼓子词、缠令、缠达、唱赚、诸宫调等。 1、鼓子词 (1)、通篇只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每段演唱中间兼以说白。 (2)、伴奏乐器:最初只有鼓,以鼓为节拍,故名“鼓子词”,后有管弦伴奏,以笛为主。 (3)、流传至今的宋代鼓子词作品有:北宋赵德麟《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调曰商调,曲名蝶恋花”,取材于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张生与莺莺的恋爱故事。通篇由一段散文讲说和一段曲调的歌唱轮流相间完成,轮流相间12次。 2、唱赚 (1)、南宋勾栏艺人张五牛创造的一种说唱形式,所用伴奏乐器为鼓、板、笛。由“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 * 缠令:引子,若干曲牌,尾声 25 * 缠达:由引子开始,在引子后面用两个曲调轮流重复演唱。 引子,A+B+A+B+A„„ 后来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称做复赚。 (2)、唱赚曲牌《愿成双令》 《事林广记》是宋末元初陈元靓编撰的一部日用百科型类书, 该书后集卷的卷12为音乐类、音谱类,记有唱赚谱黄钟宫《愿 成双令》一套7曲,此为第7曲唱词:“梅脸退,柳眼肥,雨丝 丝开到荼蘼。一春常是盼佳期,不觉得香销玉体。忒风流姝媚 忒聪慧,怎生般信绝音稀。叮咛杜宇那人行啼,冷落了秋千月 底”。 3、诸宫调 (1)、北宋时期的汴京勾栏艺人孔三传首创,表演时有说有唱。 * 讲唱者自己击鼓,他人用笛、鼓、拍板等伴奏,有时也用“水 盏”或“弦索”。 * 音乐特点:宫调的多样性,即由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 来演唱。这种多调性说唱音乐,以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著称。 * 现存作品:元代南戏《张协状元》中的一段诸宫调,西夏《刘 知远诸宫调》,金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伯成《天 宝遗事诸宫调》。 (2)、《西厢记诸宫调》 * 金章宗时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目前保存下来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全本共用了14个宫调,基本曲调有151个,连变 26 体在内,则有444个之多。《九宫大成谱》中保留有《西厢记诸宫调》的148个曲调,占全部曲谱的三分之一。 *《西厢记诸宫调?凭栏人缠令》,乐谱来自《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内容叙述张生赴试去后,莺莺相思成病,对红娘叙述心情。 (3)、宋代这种长篇说唱音乐形式的出现,是我国说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证明了宋金时期音乐水平的高度成就。 (五)、杂剧和南戏 《都城纪胜》所载:“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说明中国音乐已进入以戏曲音乐为主体的时期。 1、 杂剧 (1)、宋杂剧:宋杂剧的剧本已全部失传,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载宋杂剧剧目280个,从剧目中可看出,杂剧的音乐吸收了歌舞大曲的曲调、说唱音乐的因素(说白交替)、百戏中的表演题材。 宋杂剧的演出一般包括三个部分,表演时两个部分或三个部分连接进行: ?艳段:在正剧上场前表演,表演寻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情,是短小独立的段落,具有歌舞性质,是开场小戏。 ?正杂剧:杂剧的主体,表演完整的故事情节,歌舞说白兼备。 ?散段:也叫杂扮,表演形式随意、是一种滑稽戏。 (2)、元杂剧:元杂剧又被称为“元曲”。 ?元杂剧结构:一本四折,有时外加楔子。 ?表演形式:由曲、宾白、科三者组成。曲:一人主唱,有“旦 27 本”、“末本”之分。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说白曰白”, 有定场白、冲场白、背白。科:动作部分。 ? 角色分工:末、旦、净、丑,等等。 ? 音乐结构:一折戏为一个套数,一个套数由多个单曲连缀而成, 多个曲调“一宫到底”,一本戏四折有四个宫调的变化;歌词 上“一韵到底”。 ? 音乐特点:a、旋律由七声音阶组成。 b、风格雄劲有力,旋律进行多大跳跃,自由奔放。 C、节奏流畅、节拍较快。 ?伴奏乐器:笛、板、锣、鼓、琵琶。 (3)、元杂剧代表人物及作品 ?关汉卿:作品内容包括历史故事、男女爱情、表现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少作品以下层妇女为主要角色,如《窦娥冤》。 ?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现存全本的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马致远:被人称为“曲状元”,作品有《汉宫秋》《青衫泪》等。 ?白朴:所作元杂剧17种,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 2、南戏: 南戏也叫“戏文”,由于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 28 或永嘉杂剧。元朝末年,北杂剧日趋衰落,南戏逐渐发展成为风靡南北的戏曲剧种。 (1)、宋南戏:宋代南戏的作品,只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五种。前一种已只字无存,后四种尚有残文。 (2)、元南戏:王骥德《曲律》:“古戏如‘荆、刘、拜、杀’等,传入凡二、三百年,至今不废。” 元南戏的重要作品有:《荆钗记》、《白兔记》(全名《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杀狗记》等所谓“四大传奇”以及《琵琶记》 。 (3)、南戏特点: ?演出形式: a、不同于杂剧的一人主唱,南戏各行角色都可唱,有利于刻画人物间的冲突和曲、白、科的综合运用。 b、不同于杂剧一本四折的程式,它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线,每一段落自成一场,每场可长可短,较为灵活自由。 ?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外、末、贴七种。 ?音乐特点: a、音乐来源以当时南方民间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吸收了民间的唱赚及词调音乐。 b、音乐运用比较自由,不受宫调理论的限制。 c、曲调连接常用缠达的形式。 d、多五声音阶,旋律多级进,节奏舒缓婉转。 29 (六)、古琴音乐:宋代是我国古琴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无论在 琴曲创作、琴学流派、弹琴技法和斫琴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突破, 古琴流派林立。成玉涧的《琴论》云:“京师、两浙、江西,能 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 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 浙派古琴:郭沔与《潇湘水云》 (1)、郭沔:浙派琴家,成就表现在: ?整理旧谱,将散落在民间的许多琴曲整理演奏出来,明代中叶以前各谱集里所传的琴曲有很多是他整理、创作和传授的。 ?创作新曲《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等。 ?传授古琴艺术,培养了刘志芳、毛逊等杰出琴家。 (2)、琴曲《潇湘水云》最早刊印于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1425)。解题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倦倦之意也。” 明代原为10段,清代则发展为18段。全曲分为包括引子、尾声的四大部分。贯串全曲的核心音调是由五声音阶上行级进的装饰音引出八度跳跃的音型,描绘一幅轻雾缭绕、水波荡漾的优美意境。 (七)、乐律理论:蔡元定“十八律” * 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著有《律吕新书》。 * “十八律”就是在三分损益法推算出的十二律的基础上,继续推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律制。这六个变律分别是: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 30 , 为什么要建立十八律, , 因为三分损益律是不平均律,半音音程有大半音和小半音之分。 例如平均律的半音程都是100音分的话,而三分损益的大半音 音程有114音分,小半音有90音分,这样,半音程组成的全音 程音分就会出现三种,这样的十二律构成的七声音阶,音程关 系不可能统一,给旋宫转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蔡元定 主张用三分损益法求得十二律后,从仲吕继续推算六次,在黄 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应钟六律之后各增加一个比本 律高一“古代音差”的变律。从而使三分损益法更加完善。 , 十八律律名: 黄变 大 太变 夹 姑变 仲 蕤 林变 夷 南变 无 应变 黄 太 姑 林 南 应 钟钟 吕 簇簇 钟 洗洗 吕 宾 钟钟 则 吕吕 射 钟钟 四、作品赏析: 1.《扬州慢》 2.《杏花天影》 3.元事林广记[愿成双令] 4.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凭栏人缠令 5.《窦娥冤》-斩娥 6.古琴《潇湘水云》 五、布置作业: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学习有关的史料内容。 〔课堂小结〕 31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民间歌舞、民间小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的发展等 〔教学难点〕对当时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分析讨论法 赏析法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 以旧内容导入 三、教学内容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1368-—1912年)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概述 (二)、民间歌舞与小曲 1、民间歌曲: (1)、明代中期,随着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农村民歌大量进入城市, 32 受到城市艺人的加工。这时尚未出现“民歌”这一名称,而称之为“小曲”“小唱”,但各种不同形式的民间歌曲蓬勃兴起,成为城市社会音乐生活的主流。[明]卓珂月:“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民歌引起知识分子的重视,渐渐有民歌、小曲歌词的刊本出现。 (2)、民歌的收集和整理 • [明]冯梦龙编的《挂枝儿》,是一部时调小曲专集;《山歌》是 保存吴中山歌数量最多的专集。 • [清]颜自德编的《霓裳续谱》,是一部俗曲总集,多是情歌。 • [清]华广生编的《白雪遗音》,有工尺字谱。 • [清]李调元编《粤风》,华文彬编《借云馆小调》等。 这些专集对民歌的提倡和保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时的民歌也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 2、民间歌舞:明清时期,由于戏曲艺术的高度发展,歌舞已完全失去了固有的地位,宫廷不重歌舞,城市上层社会也很少有歌舞演出。但民间歌舞却十分丰富多样,有花灯、采茶、秧歌、花鼓、连厢、跑旱船、狮子、龙灯、竹马灯,等等。 少数民族歌舞也很丰富。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锅庄,蒙古族的安代舞,苗族的芦笙舞,以及苗、阿西、撒尼等族的“跳月”,侗族的“哆耶”,等等。 (1)、花鼓:以演唱为主的汉族民间歌舞,起源于安徽凤阳,它最早是农民在田间插秧时打鼓所唱,表演形式是男女二人演唱,另有一人 33 胡琴伴奏,演出时列成一队,舞姿简单。清末,这种歌舞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2)、木卡姆: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著名的一种古典大型套曲,由声乐、器乐、舞蹈组合而成的,每部有12套,所以又叫“十二木卡姆”。 • 木卡姆音乐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 ? 穷拉额曼,是散板节奏的序曲及多段体的歌曲和器乐曲。 ? 达斯坦,由歌曲和器乐曲相间唱奏。 ? 麦西热普,舞蹈组歌形式,由歌舞曲组成,情绪热烈。 * 木卡姆使用的乐器,有萨它尔、热瓦甫、卡龙等。 (三)、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在明清有很大的发展,今天的民间曲艺有400多个曲种,很大一部分是在明及清代中叶以前就发展起来的。它们在音乐上都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但大体上而言,可归纳为弹词、鼓词、道情、琴书、牌子曲等几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 1、弹词 弹词和鼓词都是宋元词话的后裔,早期通称词话,本来并无区别。唱词多由七言或十言诗赞性的上下句构成一组,用一个相应的基本调反复演唱。早期唱本有元末诗人杨维桢所作的《四游记弹词》和明朝诸圣邻所作的《大唐秦王词话》传世。大约到明代中叶以后,词话由南北分头发展,音乐风格各异,乃逐渐分化为弹词和鼓词两系。 * 弹词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以苏州的一支较为突出。早期多为长 34 篇说唱,演唱者自弹三弦或琵琶。著名唱本有《再生缘》、《珍珠塔》、《玉蜻蜓》、《义妖传》等。 * 弹词的小型形式以基本曲调相同的唱段相接,仅在末尾加上一段表白和一首终场诗作终结。大型形式由开篇、诗词、赞、套数等组成。 * 清代中叶以后的著名弹词艺人有陈遇乾、俞秀山等,陈遇乾、俞秀山在唱腔上各有独创,分别称为“陈调”和“俞调”。陈调苍凉粗犷,俞调柔婉细腻。咸丰、同治年间,弹词大家马如飞唱腔爽利清劲,被称为“马调”。 2、 鼓词 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在明清间与弹词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早期鼓词也和弹词一样大都是长篇巨制,内容则较偏重于历史故事。清中叶以后,唱长篇的逐渐减少。而兴起了所谓“拆唱”、“段儿书”的短篇形式,以檀板和单皮鼓伴奏,后又加用三弦。 * 鼓词的发展:早期的鼓词都是长篇巨制,称“大书”。清代中叶逐渐兴起了“摘唱”、“段儿书”的短篇形式。其后大量删减说白, 并与各地方言、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了“大鼓”形式,出现了木板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乐亭大鼓、唐山大鼓、东北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温州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 * 大鼓和弹词的音乐都是由一个基本曲调作上下句反复歌唱,并通过节奏和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板腔,这种音乐体制可称为“板腔体”。若用多个曲牌连接组成唱段,如唱赚、借宫调之类结构,则称曲牌体或联曲体。 35 3、 牌子曲:将多个曲牌连接组成唱段的曲牌体曲艺通称“牌子曲” 或“牌子小曲”。 * 牌子曲除运用一般套曲形式外,还发展创造了“夹牌子套曲”的形式,即将某一主要曲牌分为前后两部分,作为一部套曲的头、尾,其间插以其他曲牌。 * 曲种如京、津的“单弦”(又称“八角鼓”),山东的“聊城八角鼓”,河南的“大调曲子” 以及南方地区的“扬州清曲”、 “四川清音” 等。 (四)、戏曲音乐 南戏在元代末期逐渐发展,至明代时逐渐形成了南戏传奇为主、杂剧衰落的格局。传奇在流行中与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声腔,即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1、四大声腔 (1)、海盐腔: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后扩展至浙江、江苏,乃至江西、北京。海盐腔为曲牌联套体结构,行当分生、旦、净、末、丑,演唱采用官话,乐器用鼓、板、锣等打击乐器而不用管弦,腔调清柔、婉折。 (2)、弋阳腔:产生于江西,情调热烈奔放,对后来的湘剧、赣剧等高腔戏影响较大。它所构成的声腔系统,被称为“高腔腔系”。演唱“向无曲谱,只沿土俗”,“错用乡语”,“其节以鼓,其调喧”。一人清唱、众人帮腔。 (3)、余姚腔: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会稽(绍兴)。据传,明末以来流行于绍兴地区的“调腔”,就是它的嫡系。演唱时不被管弦,只用鼓板, 36 演唱中常运用“滚调”唱法。 (4)、昆山腔:昆山腔,最初形成于元代,因善唱南曲的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代魏良辅对南曲的唱法进行了加工,从而取得了最有影响的地位。昆山腔后称昆腔、昆曲,是兼唱南、北曲的声腔剧种的名称。 2、昆曲的发展 (1)、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 魏良辅,昆山腔的改革者,他使昆山腔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和北曲的长处予以改进,创造了一种清柔婉折的唱腔,在慢板中常常加用“赠板”,即将原调加花,速度放慢一半,称为“水磨调”。演唱上注意音调的抑扬和表情的细腻。伴奏除以笛为主外,还加用笙、琵琶、三弦、鼓板等多种乐器予以配合。 《浣纱记》,曲作者魏良辅,词作者梁辰鱼。这是戏曲史上第一部昆曲剧本,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对昆腔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后,昆曲成为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声腔剧种。 (2)、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的一百余年间,是昆曲蓬勃发展的时期。其间名家辈出,表演与戏装道具日益讲究,角色分工愈益细致,作品极为丰富。 (3)、昆曲的著名作品 * 汤显祖《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 ” 37 * 清代昆曲“南洪北孔”:洪升《长生殿》,是清代传奇中成就最突出的一部作品,“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始成”。孔尚任《桃花扇》,结构庞大,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唱词、说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清嘉庆(1796—1820)以后,民间新兴的乱弹剧 传入北京,昆腔因过分雅化而脱离群众,逐步走向没落。】 3、乱弹:昆曲在康熙末叶后由极盛走向衰落,从康熙到道光的一百多年间,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人称“乱弹”时期。 “乱弹”诸腔和昆曲在较长时间的“花雅之争”,即雅部和花部的对立之后,终于取代了昆曲。 各地方声腔中,以梆子、皮簧最为发达,成为“乱弹”诸腔的主要代表剧种。 (1)、梆子腔 代表乱弹剧的最早为西秦腔,因采用梆子击节伴唱,故又叫梆子腔。弦乐器最初用月琴,大约清中叶后改用胡琴为主。 梆子腔是戏曲中首创的板腔体剧种。与昆曲以曲牌的更迭来变化曲调不同,它是由一个曲调作不同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板腔。 秦腔流传到各地,与当地语言、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步演变为各地的梆子腔剧种,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 许多后起的戏曲声腔,大都受梆子腔的影响,如西皮腔、二黄腔等。 (2) 、皮黄腔:西皮与二黄相结合的声腔。 • 西皮的形成:秦腔 + 楚腔——襄阳腔——西皮。 • 二黄的形成:产生于安徽,在弋阳腔的影响下形成。 * 道光年间,湖北艺人王洪贵带班到京,使徽、汉的二黄、西皮 38 进一步合流,产生了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的京剧。 •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的唱腔风格可分为三派,一是徽派程长 庚,一是汉派余三胜,一是京派张二奎。后来谭鑫培汇合三派的长处而加以融合,才使京剧进入了成熟阶段。主要剧目有《卖马》、《打金枝》、《群英会》、《空城计》、《完璧归赵》等历史传统故事。 * 京剧在光绪年间进入盛期,并逐渐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五)、民族器乐的发展 1、合奏音乐:明清民间合奏乐主要有鼓吹、丝竹、弦索、清锣鼓等形式。其中以鼓吹形式最为普遍。 “鼓吹”又叫“吹打”,一般是用唢呐、管子或笛子等乐器主奏,以锣鼓等打击乐器相和或相间进行。 “清锣鼓”是单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演奏的形式,如浙东锣鼓《八仙序》,十番锣鼓中的《七五三》、《清钹锣鼓》等。 “丝竹”是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形式,如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江南丝竹《三六》、《欢乐歌》等。 “弦索”是只用弦乐器的合奏形式,是宋元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新品种,本来只用于戏曲、曲艺,如诸宫调、北曲等的伴奏,后渐成为独立的器乐品种。 2、独奏音乐:明清时期的器乐独奏以古琴音乐和琵琶音乐最有代表性。 (1)、古琴音乐 • 明清时期的古琴独奏在形象刻画、意境创造、艺术手法方面都 比前代有了进步,古琴艺术以流派众多而闻名。 39 • 明代琴派有江派、浙派以及后来兴起的虞山派。 (2)、琵琶音乐 • 产生于元代的《海青拿天鹅》继续流传。此外,明代又出现了 《楚汉》、《洞庭秋思》、《塞上曲》等著名大曲。 • 清代嘉庆年间,华秋苹编订出版了第一部《琵琶谱》,其中收有 《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将军令》、《月儿 高》、《普庵咒》等六部大曲和《昭君怨》、《旁妆台》等小曲。 • 后来李芳园编辑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除上述 六部大曲外,又加入了《阳春古曲》、《满将军令》、《平沙落雁》、 《浔阳琵琶》、《陈隋古调》、《塞上曲》、《青莲乐府》等七曲。 (六)其他音乐知识 1、朱载堉与新法密律 2、古琴谱集《神奇秘谱》 3、工尺谱的流行 (七)、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简述 1、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1)中原音乐(以黄河流域为主) (2)四域音乐(指少数民族音乐) (3)外国音乐(或说外来音乐) 2、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 (1)、形成期(夏、商、周、秦、汉——公元前21世纪至3世纪):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原始乐舞。 40 ? 原始乐舞——宫廷乐舞 ? 音阶的形成 ? 音乐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等,如儒家的《乐记》等著作。 ? 钟鼓乐队的设置与发展 (2)、整理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4世纪至9世纪):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 ? 玄学对儒学的冲击 ? 音乐美学思想之自律论和他律论 自律论:嵇康,《声无哀乐论》,自律论音乐思想是一种形式美学,具有一元性(形式)。 他律论:孔子,《乐记》,他律论音乐思想是一种情感美学,具有二元性(内容和形式)。 ? 外来音乐对汉民族音乐的冲击 (3)、新声期(宋、元、明、清——10世纪至19世纪):以世俗音乐为代表的戏曲和曲艺。 ? 世俗性 ? 社会性 四、作品赏析: 1.《凤阳花鼓》 2.《木卡姆》 3.弹词《林冲踏雪》 4.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5.昆曲《牡丹亭?游园》 41 6.琵琶《十面埋伏》 7.古琴曲《平沙落雁》 8.古琴曲《渔樵问答》 9.古琴曲《流水》 10.山东琴书《梁祝下山》 11. 京剧《战太平》选段 12.京韵大鼓《剑阁闻铃》 五、布置作业:选择有关题目,进行论文写作。 〔课堂小结〕 42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前(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 (1912——1949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近现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近代新音乐的发展阶段、学堂乐歌、艺术歌曲、救亡歌咏活动、民族乐器等。 〔教学难点〕对当时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分析讨论法 赏析法 〔授课时数〕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 以旧内容导入 三、教学内容 第六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一) 清末至五四前后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概述 43 (二)、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阶段与代表人物 1、启蒙阶段 代表人物: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等 2、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 3、提高阶段 代表人物:黄自、贺绿汀、聂耳、冼星海等 4、再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马思聪、马可、瞿维、田汉等 (三)、学堂乐歌 1、学堂乐歌的兴起: “学堂乐歌”是指19世纪末直至“五四”时期新式学堂开设的 “乐歌”课及其所教唱的歌曲。它不仅在学堂、也在社会上广泛流 行,使西方音乐文化真正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当中。 2、学堂乐歌的发展: ?19世纪末期,随着抵御外辱、力图自强的思想日益高涨,“维新变法”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堂”的主张。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提倡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来传播新思想,达到 “救亡图存”的目的。“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唱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 44 要件” “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1901年,清朝廷颁布施行“变法新政”,订立《奏定学校章程》,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此后,学堂乐歌的高峰逐渐来临。 3、学堂乐歌的内容: ?反映人民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的,这类歌曲数量不少,在群众中影响也比较大。如《何日醒》、《中国男儿》、《体操——兵操》等。 ?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如《勉女权》、《缠足苦》等; ?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如《自由》等; ?宣传学习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旧习的,如《文明婚》等。 ?此外,还有不少乐歌是配合学校生活,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的,如《竹马》、《春游》、《送别》等; ?辛亥革命前后,还产生了一些歌颂革命、庆祝共和国的歌曲,如《革命军》、《光复纪念》、《庆祝共和》、《美哉中华》等。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堂乐歌,鲜明地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认识和愿望,同时也符合当时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因而受到进步群众的欢迎。 ,学堂乐歌的创作:作为一种填词形式的歌曲,其曲调主要来自日本、欧美国家,少量则采用中国民间曲牌。此外,也有少量中国音乐家作曲的歌曲。 4、学堂乐歌代表人物 45 ? 沈心工 ? 李叔同 ? 曾志忞 5、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 学堂乐歌继承了我国古代“按谱填词”的传统,将风琴、钢琴、乐理、简谱、五线谱等西方乐器和乐理及歌唱等表演形式全面介绍到了中国。 ? 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为我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 学堂乐歌以“学堂”为中心发展与推广起来,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 学堂乐歌是我国古代传统音乐和近代音乐之间的一个“分界线” ,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二) 五四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四)、工农革命歌曲: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在此过程中,各地开展了群众音乐活动,产生了许多新型歌曲。这些具有革命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歌曲,今天被称为工农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大多是为了直接配合政治斗争的需要,对当时的革命斗争起了 46 促进作用。歌曲的内容大多有鲜明的立场,有很深的革命热情,都是以现成曲调填新词而成的,如《工农兵联合歌》曲调来自《中国男儿》,也有许多是根据民歌或城市小调填词。 ,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在这次斗争中,出现了《奋斗 歌》、《京汉罢工歌》等歌曲。 , 1923年6月,在《新青年》季刊上发表了《国际歌》、《新青年》 和《赤潮曲》(瞿秋白词曲)。《赤潮曲》是一首歌颂无产阶级英雄气概的创作歌曲,音调雄壮,气势宏大。 , 此外,著名的革命歌曲《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歌》等, 在北伐战争中广泛流行。 (五)、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及重要的代表音乐人物 1、1920—1927年间的音乐专业教育机构主要有北京女高师音乐科、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艺专音乐系和上海专科师范音乐科。它们主要采用德国或日本的音乐专业教育体制,规模小,不完备和不能独立设校。 2、1927年11月27日,萧友梅与蔡元培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萧友梅曾先后任教务主任、代理院长和院长。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萧友梅一直坚持着将这所学校办成了亚洲第一流的高等音乐院校。 , 萧友梅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他先后聘请了一批水平很高的外 籍音乐家到音专任教。其中有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查哈罗夫、意大利小 47 提琴家法利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等。 , 同时,萧友梅还聘请了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一批优秀的中国音乐 家任教,如周淑安(声乐、合唱指挥)、应尚能(声乐、合唱指挥)、赵梅伯(声乐)、李惟宁(理论作曲)等,尤其黄自从美国回国后,担任了几乎所有理论作曲课程的教学,对学校的教学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 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广东中山人。其父萧煜,前清秀才,以教学馆为生,曾与孙中山为邻,结为世交。萧友梅自幼从父学古文,在澳门受一位葡萄牙牧师的影响,开始对音乐发生兴趣。1901年赴日本,学习教育和音乐,并于1906年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190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10年回国。任清政府 “学部”、“视学”。1912年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12月留学德国,就读莱比锡大学哲学系并在莱比锡音乐院学习音乐理论、钢琴、作曲、指挥等,以《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 》获博士学位。1920年萧友梅回国,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科(由他与杨仲子筹建)、北大音乐传习所(由他扩建)、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科任教。在北大音乐传习所时教授音乐史、和声学、并组织了我国第一个具有一定水平的管弦乐队。1922年7月,他创作的《卿云歌》被北洋政府定为中华民国国歌。1927年,北京全部音乐科系被奉系军阀教育总长勒令停办,萧友梅在蔡元培、杨杏佛等的尽力促成下在上海筹建并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48 1929年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40年去世。 , 萧友梅的成就: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 作为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萧友梅致力于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 创建,是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 ? 教学和办学。 ? 教材建设和理论建树:编写了许多教科书,如《普通乐学》、《和声学纲要》、《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钢琴教科书》、《小提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著述有《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等,对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起了积极作用。 , 作为作曲家: ? 创作歌曲九十多首,部分歌曲如《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等,风格接近群众性的进行曲。但大部分歌曲内容是描写自然景色、学校生活,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歌曲都配有钢琴伴奏。如《问》,结构严谨,有内在激情。 ? 器乐作品,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初是管弦乐曲,后改为钢琴曲出版)、《哀悼引》,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大提琴曲《秋思》。 ? 合唱曲《别校辞》(女生合唱),大型声乐套曲《春江花月夜》(包括男、女独唱,男、女合唱,混声合唱)。 ? 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幼年时受民族音乐的熏陶。 49 少年时在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就读,曾跟其美籍英语教师学过钢琴。1910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选修物理、音乐(曾选修和声学、对位法、钢琴、声乐),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教于清华。1921年到哈佛大学攻读语言学,同时在该校教哲学和汉语。1925年回清华任教,主讲音韵学,是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1938年赴美讲学并定居美国。1982年去世。 ,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 , 一百多首歌曲、一部合唱曲和一些器乐小品。 , 钢琴曲《和平进行曲》,作于1915年,是中国最早的钢琴作品。 , 歌曲都收编在《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晓庄歌曲集》等 当中。尤以《新诗歌集》中的歌曲影响最大,集中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歌词大多是刘半农、胡适、徐志摩等作。 , 赵元任歌曲创作特点: ? 词曲结合好。由于他是语言学家,经常深入民间,对民间音乐和各地语言音韵有较好的理解。他的旋律创作符合语言音调的特点,并首创性地把民歌、戏曲中常见的花音、滑音等润腔手法用于旋律中。如《卖布谣》,用无锡方言的吟诵声调进行创作。 ? 突出曲调的民族风格,主张“把西洋技术吸收为自己的第二个天性来发挥中国背景、中国生活、中国环境里的种种情趣”,曾探索中国化的和声、注重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中国特点,善于把民族民间素材用于创作中。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采用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腔 50 调,使作品风格淳厚而原始材料含而不露。 ? 创作中注意音乐形象的生动和鲜明,充分运用和声不同的色彩,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调性布局和移调来表现情绪的发展变化。如《也是微云》中最后一句通过改变钢琴伴奏音型、运用密集和弦的平行进行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激情。 , 赵元任最有代表性的歌曲: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劳动歌》、 《小诗》、《卖布谣》、《织布》、《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海韵》、《听雨》等,30年代创作的《西洋镜歌,40年代创作的《老天爷》等。 ? 黎锦晖(1891—1967),湖南湘潭人。1913,1919年先后在北京、长沙两地工作,受其兄黎锦熙(语言学家)的影响,开始研习国语、并参加北大音乐研究会,担任通俗音乐中潇湘乐组组长,编写《平民音乐新编》(器乐为主)和《民间采风录》(声乐为主)。1921年,黎锦晖应中华书局之聘到上海负责编写小学国语课本。黎锦晖在中华书局工作期间,组织了一个中西合璧的乐队,经常上演音乐会节目和他自编的儿童歌舞剧。此后七八年,是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1922年黎锦晖筹划了“明月音乐会”,1927年扩建为“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其中很多演员进入电影界成为三四十年代的职业演员),为早期歌舞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1928年带领全团赴广州、香港、东南亚一带演出,1929年重建明月歌舞剧社,出于经费需要开始写作大量爱情歌曲。抗战爆发后因仍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而 51 遭到批评。抗战期间,黎锦晖和罗靖华合作谱写抗日救亡歌曲29首,出版《中华民族战歌》第一集。 1940年任职于中国电影制片厂,建国后,就任于十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兼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 所研究员。文革间去世。 , 20年代的群众音乐生活中,以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和城市歌舞音乐有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的儿童歌舞音乐在全国中小学生音乐教学中被传唱,他在30年代初写的城市歌舞音乐也曾一度给各大小城市音乐生活造成很大的冲击。 1、 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曲中加进歌舞表演的形式称为儿童歌 舞表演曲。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共有24首,主要作品有:《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因为你》、《寒衣曲》、《欢乐歌》、《谁和我玩》、《努力》、《吹泡泡》、《蝴蝶姑娘》等。 2、儿童歌舞剧: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一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这些作品是:《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长恨歌》《三蝴蝶》、《春天的快乐》、《神仙妹妹》、《七姊妹游花园》、《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小羊救母》、《小利达之死》。 黎锦晖在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卷首语中,列举了从事儿童歌舞剧的意义:“学国语最好以唱歌入手”“学校中各科的教材,有许多可以采入歌剧里去”“儿童模仿本能十分发达,习演歌剧可训练儿童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养成儿童守秩序和尊重艺术的好习惯”“一切布景和化妆都要儿童亲自出力??????锻炼儿童思想清楚、处事敏捷的才能”“对于社会教育也有裨益”。 52 ?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1912年赴上海,萌发了以音乐为职业的志向,并自学音乐理论、钢琴、小提琴等。1915年回家乡,在常州、江阴等地教小学、中学音乐,广泛接触了民间艺人和音乐家,学习二胡和琵琶,并开始进行民族器乐曲的创作。1922年赴北京,先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师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导师。1927年筹组“国乐改进社”,办刊物《音乐杂志》,1932年逝世于北京。 1、刘天华的音乐创作 , 10首二胡曲:《苦闷之讴》、《悲歌》、《闲居吟》、《良宵》、《光 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二胡练习曲47首。 , 3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琵琶练习曲15首。 , 2首民乐合奏:《变体新水令》、《混江龙》。 , 五线谱记谱的戏曲专集《梅兰芳歌曲谱》,为梅兰芳赴美国访问 演出而作。 , 整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和琵琶曲《瀛州古调》。 2、刘天华音乐创作特点 ? 他的创作从题材上都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如《病中吟》、《苦闷之讴》等,也有明朗清新的一类,如《空山鸟语》、《月夜》等。 ? 主题具有鲜明的标题性,乐曲的音调、曲式结构都有鲜明的民 族特点。 53 ? 大胆吸收西洋音乐的经验,如借鉴小提琴的揉弦、跳弓、颤弓、 换把、“泛音”等演奏方法,同时借用其他民间音乐体裁的结构方式、借用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来扩大二胡的表现力。 ? 王光祈(1892—1936),四川温江县人,1914年考入中国大学法律系,1918年毕业,筹办“少年中国学会”,该会是一个探讨救国道路的政治性社会团体,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社团之一。1919年在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募捐组织“工读互助团”,实行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1920年,王光祈以《申报》等报刊特约驻德通讯记者的身份赴德国,以稿费维持生活,攻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改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其音乐思想与政治理想的少年中国有密切联系,此后撰写了大量中外音乐论著。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逝世。 1、 王光祈的音乐理想:“盖中华民族者,系以音乐立国之民族也。 现在中国人虽已堕落昏愦,不知音乐为何物,然中国人之血管中,尚有先民以音乐为性命之遗痕也。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 „少年中国? 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因此之故,慨然有志于中国音乐之业。” 2、 王光祈的著述:中文专著计17种,论文15篇,外文音乐论文 19篇。 作为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是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以外 文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学者,是中国第一个将比较音乐学 54 的研究方法用于东西方民族音乐的比较研究的学者。 , 重要的著述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 创立了“世界三大乐系”,将世界乐系分为三大类: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他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在中国音乐史方面,同时,他吸取了西方律学的成果,对我国的乐律学遗产进行整理和阐述,将我国律学发展的过程系统化、科学化。 (六)救亡抗战歌曲及重要的代表音乐人物 ,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国运动达到了一个新高潮。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音乐团体,在群众中展开了积极的活动,写出了一批抗日歌曲。如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萧友梅的《从军歌》、陈洪的《上前线》、陈田鹤的《夺回失去的土地》、陈啸空的《武装自卫》、黎锦晖的《向前进攻》,等等。随后,聂耳、任光、张曙、冼星海、吕骥等人,又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救国军歌》、《松花江上》、《新编九?一八小调》等。1935年2月,刘良模在上海组建了“民众歌咏会”。六月,吕骥等人又在上海组织了“业余合唱团”。参加者大多为左翼文艺界的音乐工作者。一?二九运动后,北京学生组织了“南下扩大宣传团”,这些活动把群众歌咏进一步推向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1938年,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歌咏协会” ,在冼星海等人的积极努力下,武汉地区出现了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参加的各种歌咏大会,把抗日救亡歌咏推向新的高潮。 55 ?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人。幼年接受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在上海完成小学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1924年赴美国留学,在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修音乐。1926年获心理学学位,后继续学习理论作曲和钢琴。1928年至耶鲁大学 音乐院学习,1929年回国,1930年任国立音专专任教授,担任大部分作曲和理论课。九?一八爆发后积极参加救亡抗日活动,1938年去世。黄自创作的音乐形式主要有合唱曲、清唱剧、艺术歌曲、交响音乐、电影音乐、群众歌曲和儿童歌曲等几个类别。 1、黄自的音乐创作: ? 抗日救亡歌曲,如合唱曲《抗敌歌》(作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旗正飘飘》(作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音乐的慷慨气势体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齐唱曲《九一八》(1933年)、《热血歌》(1937年),短小朴实。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黄自力图使自己的音乐进一步与群众相结合、更易于传唱。另有《国旗歌》、《青天白日满地红》等。 ? 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唯一的大型声乐套曲,以白居易《长恨歌》为题材,由韦翰章作词,共10个乐章。 ? 艺术歌曲:黄自的创作中数量最多、最有特色的是以唐宋诗词 谱写歌曲,这些歌曲不仅突出了诗词本身的韵律美,也重视抒发诗词中蕴涵的意境。如《南乡子》(辛弃疾)有内在的爱国激情;《点绛唇》(王灼)具有浪漫主义气息,和声风格体现了民族特色,《花非花》(白居易)、《卜算子》(苏轼)以素雅的笔调和深情的旋律、细致的 56 色彩性和声表现中国式的幽静的诗情画意。以现代诗人的词谱写的抒情性独唱曲,《春思曲》、《思乡》(韦翰章作词)《玫瑰三愿》,这三首歌曲为音乐会演出谱写,注重发挥声乐演唱的技巧,以钢琴伴奏作意境的塑造,以和声和调性的色彩性转换来渲染感情的起伏。 ? 黄自创作的器乐作品有交响序曲《怀旧》和电影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 ? 黄自创作的学校歌曲,适合儿童和青少年演唱,如《西风的话》、《燕语》、《本事》等,曲调优美流畅,感情朴实开朗。 2、黄自的理论著述主要表现在结合教学需要编写教材,如《音乐史》(未完成)、《和声学》初稿;他参加中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版《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另外也有一些有关西洋音乐史研究和音乐欣赏的论文。 , 黄自是中国近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 音乐作品,属于我国20世纪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黄自在国立音专工作的10年期间,成果丰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音乐人才、创作的大批作品影响了许多同时代的音乐家,把我国专业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广东惠州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在汕头参加了起义部队,获得过军功。1912年以民国功臣的资格参加留学考试,留学美国,学习法律,兼学哲学和音乐。1922年回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看做“著作共党”而遭通缉。1929 57 年在萧友梅的掩护下化名“青主”负责校刊的编辑和《乐艺》的主编。1934年经蔡元培等人的周旋,解除了通缉令,以原名公开露面,并继续从政,脱离了音乐界。抗战胜利后在同济大学教授德文,1959年去世。 1、青主的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被通缉、“亡命乐坛”的这六年时间,但他在音乐美学领域、作曲理论、西方音乐及音乐家的介绍、音乐评论、国民音乐教育等方面成绩斐然。 2、论著有音乐美学专著《乐话》、《音乐通论》,另在国立音专的校刊《音乐杂志》、《乐艺》及江西《音乐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歌曲集《音境》、《清歌集》,诗集《诗琴响了》。 3、青主为古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属于近代具有典范性意义的佳作 。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大江东去》(宋?苏轼词)、《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词)、《红满枝》(南唐?冯延巳词)。《我住长江头》,青主以此寄托对北伐战争中的老战友的怀念。 ? 贺绿汀(1904—1999),湖南邵阳人。曾任小学音乐图画教师。1927年曾回家乡参加农民运动。他的《暴动歌》是我国的最早一首工农群众歌曲。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1934年11月在“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中,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获头奖和荣誉二等奖而一举成名。 1937年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赴南京、汉口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5月到武汉,在政治部第三厅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1943年到延安。1946年任延安中央 58 管弦乐团团长。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等领导职务。他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老一辈音乐家中的突出代表。 ,贺绿汀的音乐创作: ?获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比赛一等奖(《牧童短笛》名誉二等奖《摇篮曲》)。 ?电影歌曲:善于通过抒情、委婉的旋律对剧中人物作内心刻画,如《秋水伊人》;也注重歌曲风格的民族化、大众化,如《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等。 ?抗日歌曲:以群众歌曲为主,如《上战场》、《保家乡》等,亲切通俗;合唱《游击队歌》《胜利进行曲》等,音乐语言流畅,充满英雄气概;无伴奏混声合唱《垦春泥》歌调清新,乡土气息浓郁;独唱歌曲《嘉陵江上》有强烈的激情。 ?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人。1925年(13岁)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积极参加革命运动、热情阅读进步文艺和理论著作。1927年考入云南一师。1930年为躲避反动当局的搜捕而到上海,在劳动之余自学日语英语、并按专业要求学习小提琴,同时,受革命文艺理论的影响,认为“艺术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大众化”。 1931年考入黎锦晖的“联华歌舞学校”(即原来的“明月歌舞社”)任小提琴手,并跟随意大利音乐家帕杜什卡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32年通过田汉加入了左翼剧联,正式开展了他的革命音乐活动。1933年 59 起开始正式为左翼电影或戏剧配乐的音乐创作生活,并与张曙、任光、 安娥成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他的 歌曲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流传。1935年为躲避搜捕在党组织的帮 助下绕道日本去苏联深造时,淹没于日本神奈川县海中,时年23岁。 , 聂耳受人民群众反帝斗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以及左翼剧 联的培养,在政治斗争复杂的20世纪30年代,站在群众的立场、以 文艺为革命斗争的武器,认为从事音乐运动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 立“代替大众在呐喊”的“新兴音乐”。 聂耳的创作集中在1933,1935年,主要是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 都是进步电影和戏剧的插曲,另有几部器乐作品 时间 电影或戏剧名称 歌曲名称 其他创作 1933年 电影《母性之光》 《开矿歌》 《卖报歌》 舞台剧《饥饿线》 《饥寒交迫之歌》 1934年 舞台剧 《打桩歌》、《打砖歌》、 整理改编器乐合 《扬子江暴风雨》 《码头工人歌》《苦力歌》 奏曲《金蛇狂舞》 《山国情侣》《翠 湖春晓》《昭君出 塞》 电影《桃李劫》 《毕业歌》 电影《大路》 《大路歌》、《开路先锋》、 《小野猫》 电影《飞花村》 《牧羊女》、《飞花歌》 60 1935年 电影《新女性》 组歌《新女性》 话剧《回春之曲》 《告别南洋》、《慰劳歌》、 《梅娘曲》、《春回来了》 电影《逃亡》 《逃亡曲》、《塞外村女》 电影《凯歌》 《打长江》、《采麦歌》 电影《风云儿女》 《义勇军进行曲》、 《铁蹄下的歌女》 ?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出生于澳门。1925年在北 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修小提琴,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小 提琴,后因学潮而辍学。1929年到法国自费留学,就读巴黎音乐院。 1935年回上海,在百代唱片公司和电影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并投身 于抗日救亡运动,与张曙等在武汉筹组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 织,并创作抗战歌曲使武汉出现规模空前的群众性歌咏活动,1938 年赴延安,在“鲁艺”和女子大学兼职,并创作了一些大型作品。1940 年,冼星海接受中共中央的任务去苏联为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 行制作和配乐,在苏联期间,由于爆发了苏德战争而无法返回, 1945 年逝世于苏联。 , 冼星海一生经历复杂,他的创作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法国时期”,都是室内性器乐和声乐作品,有习作特点,风格受 法国现代音乐的影响,内容集中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代表作《风》(女 高音、单簧管、钢琴),巴黎音乐界称此作品表达了“一切人生的、祖 61 国的苦辣辛酸”。 ?“上海、武汉时期”,即1935,1938年从事救亡歌咏运动期间,作品多是各类型的适合于运动需要的群众歌曲和电影、戏剧的插曲、配乐,这段时期他在艺术上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如进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群众歌曲《在太行山上》《赞美新中国》等,反映了群众生活的侧面;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谁说我们年龄小》等;电影戏剧抒情插曲《夜半歌声》、《热血》、《黄河之恋》、《莫提起》等。 ?“延安时期”,集中在歌剧和大合唱两个领域探索,写出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大众化特点的音乐,歌剧《军民进行曲》等,尤其是《黄河大合唱》,摆脱了欧洲大合唱形成的传统规范,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的新风格,是我国合唱发展的里程碑。《生产大合唱》建立在民歌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有简单的情节人物和舞台表演。另有《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 ?“苏联时期”,由于远离祖国和合作的诗人、歌咏团体,创作集中在器乐领域,如《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交响组曲《后方》、《牧马词》、《敕勒歌》、《满江红》等。 ? 马思聪(1912—1987),出生于广东海丰。1924—1929年去法国学习小提琴,1928年考入巴黎音乐院,1929年回国,1930年再赴法国师从毕能蓬学习作曲,1932年回国,并举行小提琴独奏巡演,轰动音乐界,被誉为“音乐神童”。1930年,马思聪在广州欧阳予倩创办 62 的“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乐队中任指挥兼第一小提琴;1933年,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讲师。1937年至1939年,受聘于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40年6月任中华交响乐团指挥。1944年11月任贵阳艺术馆长。1946年7月任台湾省交响乐团指挥,并在台湾各地举行小提琴独奏音乐会。1947年任广州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建国后,长期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67年因不堪忍受批斗和侮辱而离开祖国,被定性为“叛国投敌”,1982年平反。 1987年5月在美国去世。 马思聪的音乐创作: ,马思聪音乐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将西方印象派技法与中国民族乐派相结合,创作的作品有多种形式,以小提琴作品影响最大。 他的代表作品有:小提琴曲《第一迴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等,管弦乐组曲《欢喜组曲》、《山林之歌》等,合唱作品《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淮河大合唱》等,芭蕾舞剧《晚霞》等。 马思聪小提琴曲中流传最广的是《思乡曲》,这是《内蒙组曲》中的第二乐章。音乐主题引用了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 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战斗性的抗战歌曲之外,还有对汉奸、发“国难财”的奸商和国民政府腐败黑暗统治进行讽刺与揭露性的歌曲作品,如舒模的《你这个坏东西》、《大家唱》、《跌倒算什么》,费克的《茶馆小调》、《五块钱》,宋扬的《苦命的苗家》、《古怪歌》等。 63 (七)、解放战争时期的歌曲 ,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群众歌咏活动都得到进一步 的发展。新的作品不断产生。在解放区特别流行的有《解放区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国民党一团糟》、《两个部队不相同》、《说打就打》、《攻大城》、《咱们工人有力量》、《淮海战役组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八)中国新歌剧的诞生及其发展过程 , 1942年5月,在延安整风运动的基础上,毛泽东发表《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讲话》成为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方向与指南针。 1、秧歌运动与秧歌剧 , 毛泽东《讲话》发表后,边区文艺工作者掀起了深入群众向民 间学习的热潮。1943年春节,“鲁艺”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内容新鲜,加入了工人、八路军等新形象,并反映了边区的新生活,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随着新秧歌在群众中的深入,“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又在人物、化妆、内容、表演形式等方面作了改革,创作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等集体作词,安波作曲,获得了很大成功。 64 , 秧歌剧《兄妹开荒》出现后,带动并涌现出了一批秧歌剧,如 《牛永贵负伤》、《一朵红花》、《夫妻识字》、《减租会》等。在秧歌剧蓬勃发展的基础上,1945年初,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白毛女》。 2、新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的前夕,鲁艺创作 排练了一部大型歌剧向“七大”献礼。 当时民间广泛流传着“白毛仙姑”的传奇故事。1944年8月,由邵子南写出了《白毛女》初稿, 后经多次修改,由贺敬之、丁毅作词作剧,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及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延安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人物塑造方面,以民间音调为基础,以人物主调贯穿发展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喜儿”的主题音调,以山西民歌《捡麦根》作为“杨白劳”的主题音调,黄世仁则套用秦腔中丑角三花脸的表演样式 。尤其歌剧音乐中运用河北梆子等激昂音调创作《我要活》等大段唱段以表现白毛女的斗争情绪和反抗性格是非常成功的。 , 在歌剧《白毛女》的音乐中,还成功地采用了西方歌剧的合唱、 重唱和间奏曲等形式 ;乐队为中西混合伴奏形式。 , 《白毛女》开辟了一条探索西方歌剧民族化的道路。 65 四、作品赏析: (一)1.《中国男儿》2.《男儿第一志气高》3.《黄河》4.《祖国歌》5.《春游》 (二)1.问 2.教我如何不想他 3.海韵 4.可怜的秋香 5.良宵 6.烛影摇红 7.抗敌歌 8.山在虚无缥缈间 9.玫瑰三愿 10.怀旧 11.西风的话 12.我住长江头 13.牧童短笛 14.嘉陵江上 15.毕业歌 16.塞外村女 17.夜半歌声 18.到敌人后方去 19.你这个坏东西 20.茶馆小调 21.歌唱二小放牛郎 22.思乡曲 23.兄妹开荒?雄鸡高声叫 24.白毛女?我要活 (三)1、二胡曲《病中吟》 2、二胡曲《二泉映月》 3、歌曲《松花江上》 4、合唱《大刀进行曲》 5、合唱《游击队歌》 6、民族管弦乐《金蛇狂舞》 7、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8、广东音乐《步步高》 五、布置作业: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学习有关的史料内容。 〔课堂小结〕 66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音乐(一) 新中国成立——文革结束 (1949—197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当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我国当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群众艺术歌曲、革命样板戏、民族歌剧与舞剧创作、民族器乐与交响音乐的创作等。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革命样板戏” 、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历程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分析讨论法 赏析法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 以旧内容导入 三、教学内容:(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音乐文化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音乐 3、文革结束后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 67 (二)、声乐创作 1、群众艺术歌曲创作。如:《歌唱祖国》《歌唱二郎山》《祝酒 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再见吧~妈妈》等 2、中国民歌的蓬勃发展 3、军旅歌曲创作 (三)、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当代中国音乐史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 个特有名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 戏曲音乐事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广大戏曲音乐工作者在收集、整理我国传统戏曲的同时,在60年代前后,会同一批历史学家进行了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出现了一批现代题材的戏曲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唱腔,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新的程式和唱腔。不仅如此,还在伴奏的乐队以及乐队的配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我国传统戏曲改革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 在“文化大革命”中,江青为了达到其篡党夺权的目的,窃取了全国京剧现代戏改革的成果,把其中的八个剧目奉为“革命样板戏”,对这八个剧目在艺术上精雕细刻,动用了全国文艺界中最优秀的创作人员和演员,使这些倾注了中国艺术家们心血的艺术成果成为“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工具。1967年5月1日,上海京剧团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山东京剧团的现 68 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与中国京剧院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集聚在北京举行了“会演”。 这八部剧目经当时的“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大力宣扬,并借纪念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被奉为“革命样板戏”,作为“无产阶级文艺的典范”在中国大陆风行,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 ※ 如何看待“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特殊艺术,因此我们不能回避它,也不能抛弃它,而应对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更应值得提出的是,“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和在音乐设计、乐队的编配等方面还应在我国的戏曲改革中很好地继承,如果我国的戏曲音乐能够在总结“样板戏”的经验基础上继承发展,我国的戏曲音乐的春天就一定会到来。 (四)、电影音乐 ,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音乐是随着我国电影事业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电影音乐都能恰到好处地配合了电影的总体构思和场景、人物的变化和发展。但仍未跳出自30年代以来的电影音乐偏重于电影歌曲的框框,所以电影音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电影歌曲方面,产生了一大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电影歌曲。在这些电影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们还充分发挥了民族音乐旋律美的特点,使 69 这些电影歌曲通俗易唱,深入人心。 如:刘炽为电影《上甘岭》创作的插曲《我的祖国》、为《祖国的花朵》创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浆》、高如星为《柳堡的故事》创作的《九九艳阳天》、吕其明为《铁道游击队》创作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雷振邦为《五朵金花》创作的《蝴蝶泉边》、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创作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黄准为《红色娘子军》创作的《娘子军连歌》、寄明为《英雄小八路》创作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 (五)、歌剧与舞剧创作 1、中国歌剧发展史简述 2、这一时期歌剧的代表作。如:《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刘胡兰》、《江姐》等 3、舞剧代表作。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六)、器乐创作 ,建国后,我国器乐创作首先得到发展的就是民族器乐创作与表演。在这方面,由于党和政府重视,在高等音乐学校里建立了民族器乐专业(或称为系),并建立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从事民族器乐教学和演奏的队伍,这支队伍在从事教学和演奏的同时,还挖掘、整理了许多优秀的民族器乐的传统曲目,同时也改编、创作了许多民族器乐新作品,使我国民族器乐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1、 器乐独奏音乐 ? 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民族器乐独奏作品有笛曲《喜相逢》、《五 70 梆子》(冯子存曲)、《姑苏行》(江谓先曲)等;笙曲《凤凰展翅》(董德洪编曲)等;唢呐曲《节日》(赵春亭曲)等;管子曲《江河水》(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安、谷新善编曲)等;二胡曲《山村变了样》(均曾加庆曲)、《赛马》(黄海淮曲)、《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刘文金曲)等;板胡曲《灯节》(白洁、戚仁发曲)、《红军哥哥回来了》(张长城、原野编曲)等;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吕绍恩曲)、《赶花会》(叶绪然编曲)、《彝族舞曲》(王惠然曲)等;筝曲《闹元宵》(曹东扶曲)、《庆丰年》(赵玉斋编曲)、《战台风》(王昌元曲)等。 ? 钢琴独奏音乐: 50年代初期突出的作品有《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儿童组曲》(丁善德曲)、《快乐的节日》(江文也曲)、《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和《随想曲》(桑桐曲)、《民歌小曲五十首》(黎英海曲)、《兰花花》和《小奏鸣曲》(汪立三曲)、《钢琴变奏曲》(刘庄曲)、《巴蜀音画》(黄虎威曲)、《塔吉可鼓舞》(石夫曲)、《翻身的日子》(储望华曲)以及《序曲二首》(朱践耳曲)、《红色娘子军》(杜鸣心改编)、《北风吹》(殷承宗根据芭蕾舞剧《白毛女》改编)等。 ? 小提琴独奏音乐 : ,小提琴独奏音乐的创作在建国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五、六十年代新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近百首。我国的作曲家和小提家在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化、现代化等方面也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贡献,使小提琴音乐在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中产生 71 了愈来愈明显的影响。 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小提琴音乐的主要作曲家是马思聪等人,马思聪的作品在其中数量最多。他先后创作了《第二小提琴回旋曲》、《新疆狂想曲》和《山歌》、《跳龙灯》、《跳元宵》、《春天舞曲》、《慢诉》、《抒情曲》等六首小提琴曲。其中《山歌》不仅旋律突出,民族色彩和抒情风格也很强,同时在乐曲的结构方面也具有代表性。 此外,像小提琴曲《颂春》(江文也曲)、《牧歌》(沙汉昆曲)、《新春乐》(茅沅曲)、《庆丰收》(张靖平曲)、《新疆之春》(马耀先、李中汉曲)、《红河山歌》(廖胜京曲)以及《瑞丽江边》(施光楠曲)、《海滨音诗》(秦咏诚曲)等。 “文革”后期比较出色的作品有《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均为陈钢曲)以及《黎家代表上北京》(何东、李超然曲)等。 2、合奏以及管弦乐创作 ?重奏音乐 :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重奏音乐的发展比较缓慢,但也有一些优秀作品问世。 重要作品有: 三重奏《春天来了》(高胡、高音筝、低音筝三重奏,雷雨生编曲) 《在台湾高山地带》(钢琴三重奏,江文也曲) 《弦乐四重奏》(吴祖强曲) 《烈士日记》(何占豪曲) 72 ?民乐合奏音乐: 在民族器乐合奏方面,由于民族乐队的编制的确立,因此在对传统乐曲的整理、改编和新乐曲的创作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主要作品有: 《春江花月夜》(秦鹏章、罗忠熔改编)、《金蛇狂舞》(秦鹏章根据聂耳的同名作品改编)、《彩云追月》(彭修文根据任光的同名作品改编)等。 在新乐曲的创作方面:《喜洋洋》(刘明源曲)、《翻身的日子》(彭修文根据朱践耳为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所写 的音乐改编)、《瑶族舞曲》(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所写的同名作品改编)、《东海渔歌》(马圣龙、顾冠仁曲)、《社庆》(葛礼道、尹开先曲)等。 70年代出现了《大寨红花遍地开》(许镜清曲)、《丰收锣鼓》(彭修文、蔡惠泉曲)以及根据现代京剧《杜鹃山》音乐改编的《乱云飞》(彭修文改编)等。 ? 交响音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整个社会条件的改变,为我国管弦乐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六十年代前后,我国的管弦乐创作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在题材和体裁等方面呈现出形式和内容十分广泛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山林之歌》(组曲,马思聪曲);《春节》(组曲,李焕之曲);《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曲);《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曲);《梁 73 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何占豪、陈钢曲);《红旗颂》(吕其明曲);《第一交响乐》(罗忠熔曲);《第二交响乐》(马思聪曲);《长征交响乐》(丁善德曲);《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瞿维曲);《节日序曲》( 朱践耳曲 );《黄鹤的故事》(交响诗,施永康曲);《欢庆胜利》(唢呐协奏曲,刘守义、杨继武曲);《欢乐的草原》(秦咏诚曲) 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交响音乐由起步到发展的过程。 ,五、六十年代的管弦乐曲创作,在运用各种交响手法反映我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在注意音乐的标题性方面,在注意音乐的民族风格方面和学习西方的先进作曲技法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探索和尝试,还有一部分青年作曲家已把触角伸向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对交响音乐的“中国化”作出了可喜的成绩,在世界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七十年代的优秀作品有: 钢琴协奏曲《黄河》(刘庄、储望华、盛礼洪、殷承宗、石叔诚、许斐星等根据冼星海的同名大合唱改编);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曲);交响组曲《白毛女》(瞿维根据舞剧《白毛女》音乐改编) 钢琴协奏曲《南海儿女》(储望华、朱工一曲)等。 ? “文革”结束后,我国的器乐创作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 时期。众多各种形式、体裁、体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在创作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进步。在这十几年间,还出现了研制和创作失传的古乐潮流,过去作曲家们不曾问津的其它乐器的音乐 74 创作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探索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器乐创作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的成绩是前所未有的。 四、作品赏析: 1、歌唱二郎山(歌曲) 2、京剧《红灯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京剧《沙家浜》智斗 4、谭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曲) 5、彭丽媛 中国歌剧选段(5)《洪湖水浪打浪》歌剧《江湖赤卫队》 6、红色娘子军连歌(芭蕾舞剧选曲 1971年) 7、赛马(二胡) 8、翻身的日子(钢琴 郎朗) 9、《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盛中国) 10、吕其明《红旗颂》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指挥:李心草 11、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郎朗演奏、余隆指 挥、中国爱乐乐团 ) 五、布置作业: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学习有关的史料内容。 〔课堂小结〕 75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音乐(二) 改革开放——至今 (1980—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当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我国当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流行音乐、影视音乐、艺术歌曲与合唱作品创作、器乐与交响音乐创作、当代新音乐现象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等。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中国的流行音乐、如何理解当代的新音乐现象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分析讨论法 赏析法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 以旧内容导入 三、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二)、流行音乐的发展 1、流行音乐的概念和范围 76 2、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 3、流行音乐的主要特征 4、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部分代表人物 (三)、影视音乐与艺术歌曲创作 1、电影音乐 (1)电影音乐的概念及范围 (2)中国电影音乐事业的发展史 我国80年代前后的影视音乐在饱经“文革”10年忧患之后重获新生。广大音乐工作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在电影、电视音乐的体裁和题材以及艺术手法上进行探索和开拓,电影音乐率先出现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故事片《小花》(王酩作曲)、《庐山恋》(吕其明作曲)、《甜蜜的事业》(王铭作曲)、《小街》(徐景新作曲)等。特别是电影《小花》的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电影《甜蜜的事业》的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结构简明,曲调很接近口语化,抒情而别致;加上采用了电声伴奏,使电影中特定场景的设计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些电影的音乐对当时在中国出现的“流行歌曲”实际上给予了很大的策应和支持,并对后来的电影音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时期其他具有相当艺术成就的作品。如:故事片:《城南旧事》(吕其明作曲)、《骆驼祥子》(瞿希贤作曲)、《天云山传奇》(葛炎作曲)、《西安事变》(李耀东作曲)、《都市里的村庄》(徐景新作曲)、 77 《青春祭》(瞿小松、刘索拉作曲)、《芙蓉镇》(葛炎作曲)、《红高粱》(赵季平作曲)、《开国大典》(施万春作曲)、《老井》(许友友作曲)、《原野》(杜鸣心作曲)等;美术片:《三个和尚》(金复载作曲);纪录片:《鸽子》、《潜海姑娘》(均王立平作曲)等。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电影插曲, 如:《啊,故乡》(《庐山恋》)、《牡丹之歌》(《红牡丹》)、《我爱你,中国》(《海外赤子》)、《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黑三角》)、《牧羊曲》(《少林寺》)、《双脚踏上幸福路》(《咱们的牛百岁》)、《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小街》)、《妹妹曲》(《红高粱》)、《小小无锡景》(《二泉映月》)、《天山路弯又弯》(《天山行》)、《大海啊,故乡》(《大海的呼唤》)、《驼铃》(《戴手铐的旅客》)、《歌唱大别山》(《挺进中原》)、《祖国之爱》(《元帅与士兵》)等。 2、电视音乐 电视音乐与电影音乐都是通过“音画结合”来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艺术,因此其界限是很难划分的。电视音乐主要是随着几十年来专题系列电视片及电视连续剧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品种。电视音乐在音乐创作上要求具有概括性的“主题音乐”作为音乐发展的基础,而这种基础又使“主题音乐”的广泛传播有了可能。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电视的普及率不断增加,电视的收看人数已远远超过了电影的观看人数,电视音乐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天地,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创作阵地。我国的电视事业自1958年起步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电视音乐真正的辉煌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78 这时期优秀的电视音乐作品,如《青春啊青春》(电视剧《有一个青年》插曲)、《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长江之歌》(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音乐)、《游子吟》(连续剧《虾球传》主题歌)、《江河万古流》(电视片《九洲方圆》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连续剧《磋跎岁月》主题歌)、《枉凝眉》(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连续剧《便衣警察》主题歌)、《我心中的太阳》(连续剧《雪城》主题歌)、《一个美丽的传说》(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歌)、《篱笆墙的影子》(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插曲)、《渴望》、《好人一生平安》(连续剧《渴望》主题歌、插曲)等。 ,当然,电视音乐所包括形式不仅限于上述的系列片、电视连续剧的音乐,它所包括的范围还应更加广泛,独立的音乐节目,包括专题、专栏以及电视广告等也应属于电视音乐的范畴。 因此,如何使用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在其音乐创作和运用上,在其形式与内容上,在其普及与提高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和创造。 3、艺术歌曲 1980年代以来,艺术歌曲也换上了特有的时代特色 (1)美声艺术歌曲的创作。如:《北京颂歌》《草原之夜》《祖国慈祥的母亲》《假如你要认识我》《党啊亲爱的妈妈》《你像雪花天上来》《为祖国干杯》等 (2)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说句心里话》 79 《春天的故事》《好日子》《走进新时代》《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山路十八弯》《咱老百姓》等 (3)通俗艺术歌曲的创作。如:《军港之夜》《小螺号》《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让我轻轻的告诉你》《相约九八》《青藏高原》《红旗飘飘》等 四、合唱作品创作 ,中国合唱的发展:中国的合唱艺术可以说是音乐领地中最年轻的家族。黄自先生于1933年写的清唱剧《长恨歌》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后很快传遍了全中国。他的《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都是各具特色的合唱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合唱团体,业余合唱也十分活跃。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肖白、王久芳、王强、张英民等创作的《幸福河大合唱》,荣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音乐比赛一等奖,60年代初期问世的《长征组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瞿希贤等作曲家们改编的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阿拉木汗》、《乌苏里船歌》等等,都成为我国合唱经典之品,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还有大量创作合唱歌曲和套曲,使我们的合唱舞台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近30 年来中国合唱有很大发展突破,如:刘炽的《太阳颂》(大型民族合唱《祖国三部曲》)、田丰的《云南风情》、谭盾的《蜀道行》、陆在易的《祖国母亲》、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印青的《走向复兴》《天路》、徐沛东的《爱我中华》等等大量的优秀合唱作品。 80 五、歌剧创作 1、中国歌剧发展的四个阶段 2、1980年以来的歌剧创作:?传统歌剧 ?音乐剧 代表剧作有:《伤逝》《党的女儿》《木兰诗篇》等 六、器乐创作 1、器乐独奏音乐 (1)八十年代后,在民族器乐独奏方面的优秀作品。 如:笛曲《秋湖月夜》(俞逊发、彭正元曲)、《美丽的天山》(王铁锤曲)、《采桑曲》(蒋国基曲)等;箫曲《月下箫歌》(吴孔团曲);笙曲《上京古韵》(隋利军、唐富曲)等;葫芦丝曲《竹林深处》(杨正玺、龚全国曲);巴乌曲《苗岭欢歌》(王铁锤曲);朝鲜长唢呐曲《喜丰收》(安国敏曲);二胡曲《江南春色》(马熙林、林昌耀曲)、《枫桥夜泊》(崔新、朱昌根曲)、《一枝花》(张式业编曲)、《陕北抒怀》(陈耀星、杨春林曲)、《兰花花叙事曲》(关铭曲)、《第一二胡狂想曲》(王健民曲)等; 高胡曲《思念》(乔飞曲);板胡曲《秦川新歌》(吉吉吉曲);琵琶曲《火把节之夜》(吴俊生曲)、《天鹅》(刘德海曲)、《新翻羽调绿腰》(杨洁明曲)、《春雨》(朱毅曲)等;柳琴曲《剑器》(徐俊昌曲);三弦曲《边寨之夜》(费坚蓉曲)、《川江船歌》(池祥生曲);筝曲《秦桑曲》(周延甲、强增抗曲)等;古琴曲《三峡船歌》(李祥霆曲)、《梅园吟》(龚一曲);弹拨尔曲《祖国是花园》等。 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 81 (2)80年代优秀的钢琴作品有:《谷》(瞿小松曲)、《阳关三叠》(黎英海编曲)、《新疆随想曲》(储望华曲)、《钢琴小品八首》(陈铭志曲)、《猜调》(陈怡曲)、《五魁》(周龙曲)、《川江叙事》《峡》(郭文景曲)、《序曲与舞曲》(黄安伦曲)、《山歌与铜鼓乐》(陈培勋曲)、《钢琴幻想曲》(苏聪曲)、《数》(彭志敏曲)、《太极》(赵晓生曲)、《版纳风情》(夏良曲)、《前奏曲二首》(丁善德曲)、《鹰笛之舞》(石夫曲)、《钢琴曲三首》(罗忠熔曲)、《散板》(张巍曲)等。 ? 80年代后出现的这些钢琴作品,不受任何束缚,大胆自由发挥以及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新的处理和发展,所展示出来的不仅仅是作曲技法方面的探索和改革,我们更能从作品中看出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我国音乐创作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的趋势。通过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作曲家、钢琴音乐家为创立钢琴的“中国学派”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以其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作曲家追求音乐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把技术性与标题性相结合,将钢琴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度。 (3)80年代以来小提琴曲创作也有一些优秀的作品: 如:《峨眉山月歌》(黄虎威曲)、《草原音诗》(张柯曲)、《太平鼓》(周龙曲)、《山之女》(瞿小松曲)、《川调》(郭文景曲)、《幻想曲》(夏良曲)等; (3) 其它乐器的独奏作品,80年代后也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出现了 一批好的作品: 如:大提琴曲《中国之诗》(叶小刚曲)、《山歌》《狂想曲》(瞿小 82 松曲)、《巴》(郭文景曲)《苗寨即景》(陆培曲)等;小号曲《春天的歌舞》(魏群、贾双曲);长笛与钢琴《阳光灿烂照天山》(黄虎威曲)、《天国童吟》(赵晓生曲)、《回忆》(陈其纲曲);长笛曲《吟》(张千一曲)等;圆号曲《峡》(吴粤北曲)以及竖琴曲《西域行》(王晓光曲)等。 这些作品大多都以构思丰富,音乐语言新颖,音乐技法大胆创新,同时又富于民族特色于其中,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合奏与管弦乐创作 80年代后,我国的器乐曲创作面临着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改革开放带来了中西音乐文化的撞击,使中国几代音乐家所确立的用西方18—19世纪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法同中国的传统音乐相结合,来创造中国现代专业音乐的思路受到了一次历史检验。在如何突破西方传统和声固有的模式、在对民族音调、民族调式等民族特征的追求方面,在对传统音乐独特规律、表现方式、审美心理以及内在神韵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地探求,比过去又有了很大进展和突破,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新局面。表现在三方面: ?采用现代西方创作技法创作“新潮”音乐;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部分技法和观念,来丰 富和发展原有的“中西合壁”思路; ?介乎于前两者之间,在技法和思路上都比较自由。 (1)80年代前后,我国出现了“重奏音乐热”,产生了众多重奏作品。这些作品在创作方法、乐器组合、演奏方式以及将中国传统文 83 化精神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等方面,都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如:二胡、扬琴、柳琴、琵琶、筝五重奏《欢乐的夜晚》(胡登跳曲);笛、管子、筝与打击乐四重奏《空谷流水》(周龙曲);筝与箫二重奏《南乡子》(谭盾曲);新笛、云锣、蝶式筝三重奏《虚谷》(徐仪曲)和为七位演奏家而作的《天赖》(何训田曲)等。 (2)80年代后,我国的协奏音乐在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之后也出现了新局面。这一时期仅二胡协奏曲就有30余部,古筝协奏曲也有10余部之多。这些协奏曲不仅继承了我国协奏曲创作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创作题材和技法方面也有了许多创新,把我国的协奏曲创作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如:笛子协奏曲《幸福水》(何占豪、陆春龄、郭予春曲)、骨笛与乐队《原始狩猎图》(钱兆喜曲)、管乐协奏曲《神曲》(瞿小松曲)、板胡与乐队《胜利中的怀念》(刘文金、丁鲁峰曲)、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彭修文曲)、《长城随想曲》(刘文金曲)、二胡与乐队《红梅随想曲》(吴厚元曲)、《音诗》(闵惠芬、瞿春泉曲)、柳琴与乐队《毕兹卡欢庆会》(王惠然曲)、琵琶协奏曲《花木兰》(顾冠仁曲)、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李焕之曲)、箜篌与乐队《孔雀东南飞》(何占豪曲)、唢呐协奏曲《天乐》(朱践耳曲)、笙协奏曲《文成公主》(高扬、唐富、张式功曲)、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刘星曲)等。 84 ,这些协奏曲的题材以标题音乐为主,一部分来自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一部分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无论是从古文化中寻找,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这些作品都赋予了我国当代协奏音乐以新的生命活力。 (3)我国的交响乐创作,从1929年黄自先生创作的《怀旧》至今已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如果把从黄自先生开始至50年代初算作中国交响音乐的初创阶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包括“文化大革命”前后)算作中国交响音乐发展阶段的话,80年代以来可以说是我国交响音乐一个空前繁荣和丰收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老一代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中经过刻苦磨练并取得了成熟的创作经验,年轻一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溶中、西创作经验与古今技法于一身,并开始摒弃以往创作中的政治化、公式化的模式,充分发挥了交响音乐宽广而巨大的表现力,在突破传统框架和技术规范上作了大胆地探索和实验,因此,出现了许多具有新的艺术观念和技法,内容广泛,体裁形式多样以及具有鲜明个性和民族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创作方向和风格等方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使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上。 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品有:《北京喜讯到山寨》(管弦乐,郑路、马洪业曲)、《西江月》(管弦乐,叶小钢曲)、《山林》(钢琴协奏曲,刘敦南曲)、《钢琴协奏曲》(谭盾曲)、《川崖悬葬—为两架钢琴与交响乐队而作》(郭文景曲)、《 B 大调钢琴与乐队》(丁善德曲)、《山与土风》(交响组曲,瞿小松曲)、《太行印象》(交响组曲,王西麟曲)、 85 《云岭写生》(交响音画,李忠勇曲)、《北方森林》(交响音画,张千一曲)、《黔岭素描》(交响音画,朱践耳曲)、《飘扬吧军旗》(交响诗,杜鸣心曲)、《乌江恨》(交响叙事诗,杨立青曲)、《弦诗》(中提琴协奏曲,陈怡曲)、《双簧管协奏曲》(陈钢曲)、《小提琴协奏曲》、《青年交响乐》(均杜鸣心曲)、《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献身的烈士》(朱践耳曲)、《第二交响乐. 清明祭》(陈培勋曲)、《离骚》、《道极》、《两乐章交响乐》(均谭盾曲)、《地平线》(交响乐,叶小纲曲)、《广陵散》(交响曲,周龙曲)、《第一交响曲》(瞿小松曲)、《蜀道难—为李白诗谱曲》(交响曲,郭文景曲)、《长城交响曲》、《交响幻想曲 .洛神》(交响曲,杜鸣心曲)《,,,,》(交响曲,赵季平曲)等。 ?在当代的交响音乐创作中,最有影响的并在音乐理论界和作曲界产生很大争论的还是以一批在借鉴和吸收西方20世纪作曲技法来探索中国交响音乐创作并试图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技巧之间进行融合的交响音乐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潮音乐”,这种体裁在交响音乐创作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 如:《乐队及三种固定音色的间奏》(谭盾曲)、《地平线》(叶小钢曲)、《MONG DONG》、《第一交响乐》(瞿小松曲)、《广陵散》(周龙曲)等。 这些作品不拘一格,大胆地将中、西、古、今技法熔为一炉,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交响音乐发展的情况,是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音乐界的讨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些作 86 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些作品的出现体现了一种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是我国新时期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我国音乐艺术价值取向的历史性转轨”,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作曲家所走出的一条自己的创作道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领略了西方的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风韵,其中的一些成份有可能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技法”,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也有可能在将来,这种创作会被历史所否定,会被新的技法所取代。但这些创作,无论是审美上的差异,还是表现上的需要,至少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从一个方面代表了一种创作思潮,但它决不应是唯一的创作方向。 七、当代新音乐现象及其代表人物 1、当代新音乐的若干现象简述 2、当代新音乐的代表人物有: 谭盾、何训田、朱哲琴、王晓京、郭英男、陶喆、周杰伦等 3、当代新音乐的代表作品: 《地图》《风雅颂》《阿姐鼓》《辉煌》《双截棍》《青花瓷》等 四、作品赏析: 1、歌曲《小城故事》邓丽君 2、歌曲《 牧羊曲》郑绪岚 3、歌曲《渴望》(30年电视剧歌曲盛典)毛阿敏 4、歌曲《我像雪花天上来》戴玉强 87 5、长征组歌 六《过雪山草地》 6、合唱《天路》(武警男生合唱团) 7、歌剧《不幸的人生》(王莹维也纳音乐会) 8、歌剧《党的女儿》万里春色满家园( 彭丽媛) 9、谭盾【地图】 10、歌曲《阿姐鼓》朱哲琴 11、女子十二乐坊《辉煌》 12、歌曲《Susan说》陶喆 13、歌曲《青花瓷》周杰伦 14、歌曲《最炫民族风》凤凰传奇 五、布置作业: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学习有关的史料内容。 〔课堂小结〕 88
本文档为【欧洲音乐史 教案.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3KB
软件:Word
页数:7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