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俄国临时政府4444

俄国临时政府4444

举报
开通vip

俄国临时政府4444俄国临时政府4444 俄国临时政府 俄国临时政府 Russi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组成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地主政府。1917年3月12日,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国家杜马中的资产阶级和地主的代表成立了以M.V.罗江科为首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3月14日,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达成关于成立临时政府的协议。3月15日,临时政府成立。立宪民主党人G.E.李沃夫任总理兼内务部长,P.N.米留科夫任外交部长,十月党人A.I.古契科夫任陆...

俄国临时政府4444
俄国临时政府4444 俄国临时政府 俄国临时政府 Russi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组成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地主政府。1917年3月12日,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国家杜马中的资产阶级和地主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成立了以M.V.罗江科为首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3月14日,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达成关于成立临时政府的协议。3月15日,临时政府成立。立宪民主党人G.E.李沃夫任总理兼内务部长,P.N.米留科夫任外交部长,十月党人A.I.古契科夫任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A.F.克伦斯基任司法部长。当时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还有另一个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这样,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谢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 谢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原姓柯斯特里科夫) 第 1 页 共 36 页 Kirov,Sergei Mironovich (1886,1934) 20-30年代联共(布)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列宁格勒省委第一书记等职。 1886年3月27日诞生于维亚特卡省乌尔茹姆(今基洛夫州)的一个劳动人民家庭。 1894年上小学,1897年人乌尔茹姆市立中学,1901年中学毕业后保送进喀山机械技术学校学习。 1904年毕业后迁居到托木斯克,任市政管理委员会绘图员,同时在托木斯克工学院基础训练班学习。 1904年底加入托木斯克社会民主工党组织中的布尔什维克小组。 1905年被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托木斯克委员会委员。 1906年在托木斯克建立地下印刷厂,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同时在铁路工736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世界各国革命的兴起(1917年一1936+年)人中做党的工作。 1905-1906年数次被捕。 第 2 页 共 36 页 1908年6月前往伊尔库茨克,从事被警察破坏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恢复工作。 1909年5月被派往弗拉季高加索(今奥尔忠尼启泽市),领导该地的布尔什维克党地下组织的活动,曾以自由派报纸《捷列克报》撰稿人的身份进行工作,并开始用"基洛夫"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1910一1914年间,在北高加索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北高加索地区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 决议 历史决议下载古田会议决议全文下载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载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原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pdf ,同当地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7年2月革命胜利后。被选为弗拉基高加索苏维埃委员。 1917年10月,被选为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并参加了彼得堡的十月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党中央派他返回高加索,在捷列克州和北高加索其他地区领导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1919年2月,被任命领导阿斯特拉罕市和阿斯特拉罕边疆区的防御工作,先后担任边疆区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独立第十一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南方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在这一时期,他还积极领导了北高加索地区党的地下工作和反对邓尼金的游 第 3 页 共 36 页 击战争。 1920年5月开始担任俄罗斯联邦苏维埃政府驻格鲁吉亚孟什维克政府的全权代表。同年又受命率苏俄代表团在里加与波兰签订和平条约。10月中旬返回北高加索后,当选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北高加索局委员。 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21年7月,当选为阿塞拜疆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书记。基洛夫是高加索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在他和奥尔忠尼启泽的共同努力下, 1922年,阿塞拜疆共和国、阿尔明尼亚共和国和格鲁吉亚共和国联合成立了南高加索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通过了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决议。 1923年在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5年12月调到列宁格勒工作, 1926年2月在列宁格勒省召开的党的第23次特别会议上当选为联共 第 4 页 共 36 页 (布)列宁格勒省委第一书记并兼任联共(布)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联共 (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30年起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4年2月起任联共(布)中央组织局书记和委员,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获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各一枚。 1934年12月1日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被敌人暗杀,葬于莫斯科红场。他一生刻苦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能把马列主义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联共(布)党内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方针、路线的历史争论中,他都站在多数派一边。他的著作有《基洛夫言论集》,并参加了《苏联国内战争史》一书的编辑工作,同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日丹诺夫一起审阅过《苏联近代史教程》,《苏联通史教程》,还发表过《关于苏联历史教科书提纲的意见》和《关于近代史教科书提纲的意见》等。 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 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俄国工人运动和布尔什维克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和领导人,共产国际前期的领导人,后来成为联共(布)党内反对派的一个重要代表。 第 5 页 共 36 页 1883年9月11日,季诺维也夫出生在乌克兰的耶利扎韦特格勒(现为丛洛夫格勒)。季诺维也夫的父亲是一个以经营奶牛为生的小牧场主。季诺维也夫从小未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十四、五岁起就靠自己的劳动为生。他先是教书,后来又在两家大商行里当办事员。 十九世纪末,季诺维也夫便开始在南俄投身于工人运动。1901年,季诺维也夫加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2年,季诺维也夫由于受沙皇政府迫害而被迫出国。他先在柏林,后到巴黎,以后又去瑞士的伯尔尼。在这些城市里,季诺维也夫积极参加当时国外的社会民主主义小组的工作。1903年,季诺维也夫在瑞士第一次会见了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并第一次结识了格奥尔吉?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 1903年7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季诺维也夫从一开始就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从此,他同列宁开始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合作。 1903年秋,季诺维也夫被派回俄国南方。在那里,他在"火星派"组织中工作,参加了同"经济派"的斗争。1904年底,季诺维也夫因治病再次出国,并考入伯尔尼大学,学习化学。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国外委员会的工作。 第 6 页 共 36 页 1905年"1月9日事件"爆发后,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吸引季诺维也夫返回俄国,在总罢工的高潮中回到彼得堡,参加当地党组织的工作,还到喀琅施塔得组织水兵起义。1906年春,季诺维也夫被选进党的彼得堡委员会。1907年5月,季诺维也夫作为彼得堡党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党的伦敦代表大会。在会上,他是当选的六名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之一。从这时起,直到"27年10月止,季诺维也夫是党的历届中央委员。1907年9月,党的中央委员会决定在彼得堡秘密出版中央机关刊物《社会民主党人报》,季诺维也夫同列宁一起被选进编辑部。 1908年春,季诺维也夫在参加秘密报纸的编辑部会议时,被沙皇政府逮捕。由于警方没有掌握季诺维也夫的重大材料,不久便将他释放。1908年夏,季诺维也夫再次流亡国外,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才得以回国。 在国外期间,他在列宁的领导下,参加了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无产者报》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的工作。此外,季诺维也夫还参与了《明星报》、《思想》杂志、《真理报》、《启蒙》杂志等报刊的工作。 1910年,季诺维也夫作为党的代表,同列宁一起参加了第二国际的哥本哈根代表大会。在大会期间,季诺维也夫同列宁一起,进行 第 7 页 共 36 页 了使各国党的"左"派在第二国际内部联合起来的最初尝试。 1914年9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季诺维也夫在列宁之后移居瑞土伯尔尼。当时,第二国际大多数党的领袖背叛了巴塞尔宣言,转到沙文主义立场上。这样,导致了第二国际的破产。在这样的形势下,季诺维也夫同列宁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14年11月1日恢复了《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出版。列宁和季诺维也夫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主要阵地,揭露了第二国际的破产及其原因,深刻批判了第二国际各国党领袖们的背叛行为,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和争取建立第三国际的任务。 1915年9月,季诺维也夫同列宁一起参加了在瑞士齐美尔瓦尔德召开的国际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在会上,"中派"分子占了多数。季诺维也夫同列宁一起,组织了齐美尔瓦尔德左派集团,对"中派"考茨基主义分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会议产生的国际社会党委员会中,考茨基主义者占了多数。为此,列宁又另外组成了一个齐美尔瓦尔德左派常务局,并决定出版自己的机关刊物《先驱》(德文)。季诺维也夫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代表参加了国际社会党委员会,并同列宁一起被选进齐美尔瓦尔德左派常务局。季诺维也夫还参加了《先驱》杂志的编辑出版工1916年4月,季诺维也夫同列宁一起参加了第二次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即昆塔尔会议。这时,左派力量有了进一步的增长。这次会议进一步推进了建立第三国际的事业。会后,左派几乎在欧洲 第 8 页 共 36 页 所有国家中都形成了固定的小组,而这些小组又成为未来的第三国际的核心。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季诺维也夫同列宁一起经德国和瑞典,返回俄国。从到达俄国之日起,季诺维也夫就在列宁领导下,参加了党和广大劳动群众准备十月革命的工作。1917年4月,季诺维也夫主持了彼得格勒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1917年5月(俄历4月),季诺维也夫参加了四月代表会议。在这两次会议上,季诺维也夫同列宁一起论述了准备社会主义革命中的最重要的问题。在这两次会议上,列宁关于准备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取得了胜利,布尔什维克党基本上统一到列宁的观点上。在这个时期,季诺维也夫担任了《真理报》副总编的职务,直到"七月事变"各报纸被查封为止。他几乎每天都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这些文章阐述了战争问题、交战国双方士兵的联欢问题、农民和土地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季诺维也夫还参加了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工作,主要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工人部中工作。1917年6月3日,苏维埃工人部通过了由季诺维也夫起草的关于把政权转归苏维埃的决议。 "七月事变"后,由于临时政府的追捕,季诺维也夫同列宁一起转人地下活动。在此期间,季诺维也夫继续给《无产者报》和《工人报》写文章,并从8月底开始参加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工作。 第 9 页 共 36 页 1917年10月23日(即俄历10月10日),在布尔什维克中央举行的会议上,季诺维也夫被选进负责组织起义的中央政治局。但是,在讨论武装起义问题时,季诺维也夫和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反对列宁关于武装起义的具体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当10月10日会议以10票对2票通过列宁起草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依然固执己见。会后,他们俩人给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党组织写了一封《论时局》的信,申述了反对立即举行起义的理由。 在10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扩大会议上,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继续反对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指责这是一种"密谋策略"。鉴于会上多数人支持立即发动武装起义的情况,他们采取了拖延起义时间的策略。季诺维也夫在自己提出的决议案中写道:"不停止侦察和准备行动,同时认为,在同参加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磋商之前,决不容许任何发动。"会议否决了季诺维也夫的决议案,通过了列宁关于加紧准备武装起义的提案。 表决之后,季诺维也夫仍然不同意中央的决议,反而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立即通电召开中央全会",重新讨论这一问题。加米涅夫则提出辞去中央委员职务的声明,并于10月31日在高尔基主办的《新生活报》上发表了《尤?加米涅夫论"发动"》一文。加米涅夫此举实际上向敌人证实了布尔什维克党正在准备起义这一事实。列宁看到声明后极为愤慨,接连写了《给布尔什维克党党员的信》和《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第 10 页 共 36 页 中央委员会的信》,把加米涅夫的声明斥为"彻头彻尾的工贼行为"。要求把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两人开除出党。 以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革命风暴中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季诺维也夫参加了武装起义的领导工作。在11月7日的《工人之路报》上刊登的《迎接苏维埃代表大会》一文中,季诺维也夫做了某种自我批评。他写道:"和平消除危机的最后希望已经消失了。很遗憾,本文作者直到最后几天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和平的最后希望,但是这种希望被生活粉碎了。"正因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承认并在实际工作中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所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没有再坚持召开中央全会讨论他们的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季诺维也夫先在彼得格勒工作。他以中央委员的身分参加了全俄农民代表大会、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等活动。1917年11月11日,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操纵的全俄铁路总工会执行委员会提出建立所谓"清一色社会主义政府"的主张。季诺维也夫表示支持这一主张。因而,他再次受到党中央和列宁的严厉批评。11月中、下旬,季诺维也夫受中央委托赴乌克兰组织反对乌克兰拉达的斗争。12月上旬,季诺维也夫返回彼得格勒,并于12月13日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1918年2月,季诺维也夫当选为彼得格勒劳动公社人民委员会主席。同年4月,季诺维也夫出任俄国北方区域公社联盟人民委员会主席。他积极参加了保卫和建设苏维埃国家的活动。在 第 11 页 共 36 页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季诺维也夫同列宁站在一起,对"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19年3月,在莫斯科举行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共产国际。季诺维也夫被选进执行委员会及其执行局,并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此后,季诺维也夫除继续担任俄共(布)和彼得格勒党和苏维埃的领导职务外,主要从事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 作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季诺维也夫参与了共产国际的各项重大决策。在共产国际第二、三、四、五次代表大会和前六次共产国际执委会扩大全会上,季诺维也夫都是会议的主要报告人。季诺维也夫同列宁一起共同起草了《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季诺维也夫还起草了《关于工人统一战线、关于对待参加第二国际、第二半国际和阿姆斯特丹工会国际的工人、关于对待支持无政府工团主义组织的工人的态度》的提纲(即《工人统一战线策略提纲》)、《关于共产国际所属各国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等重要文件。从1919年至1926年,季诺维也夫一直担任共产国际的机关刊物《共产国际》的主编,他在《共产国际》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和信件。季诺维也夫直接参与了共产国际和所属的重要支部的最重要的决策。季诺维也夫还亲自主持了1920年9月在巴库召开的东方民族代表大会,主持了1922年1月在列宁格勒召开的远东劳动人民代表大会,季诺维也夫对共产国际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季诺维 第 12 页 共 36 页 也夫还是共产国际中最早关注民族殖民地斗争的领导人之一。 在共产国际的工作中,季诺维也夫也犯过一些严重的错误。例如,在共产国;际"三大"召开前,季诺维也夫反对共产国际顺应形势变化而改变策略的必要性;他在执行工人统一战线策略的过程中,对工人统一战线策略的意义和内容作过一些错误的解释;他低估了社会民主党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并过分夸大了对社会民主党斗争的意义;他在领导共产国际各国党进行革命发动时犯过"瞎指挥"的错误,等等。这些也曾使共产国际受到过严重的损失。 列宁病重和逝世后,季诺维也夫曾经是党的"集体领导"中的最主要成员。在俄共(布)第十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季诺维也夫代表党中央做政治报告。 1925年,在俄共(布)党内逐渐形成了以季诺维也夫为首的"新反对派"。他们不同意党中央的路线,不相信社会主义建设能在苏联一国取得完全的胜利。1925年12月,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作了中央政治报告。"新反对派"和受他们操纵的列宁格勒代表团推举季诺维也夫在会上作副报告。"十四大"批判了"新反对派"的观点,认为这和托洛茨基主义一唱一和,是根本违背列宁主义的。 联共(布)"十四大"以后,季诺维也夫继续反对党的路线和政策。 第 13 页 共 36 页 在他的鼓动下,共青团列宁格勒委员会通过了一个拒绝服从"十四大"决议的决议。为此,党中央于1926年1月派莫洛托夫、基洛夫和伏罗希洛夫等去列宁格勒做争取群众的工作,同时撤销了季诺维也夫在列宁格勒的领导职务,任命基洛夫为第一书记?斯大林这时发表了专门写给列宁格勒党组织的有名小册子《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对季诺维也夫和"新反对派"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1926年夏,曾经同托洛茨基主义作过斗争的季诺维也夫反而和托洛茨基结成反党联盟。他们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党组织中进行派别活动,召开各种秘密会议,散布自己的观点,甚至建立自己的组织,私自征收党费。鉴于这种情况,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讨论了维护党的统一的问题,决定将季诺维也夫开除出中央政治局。同年10月21日,季诺维也夫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提出辞呈,要求解除"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的职务以及目前在共产国际中担任的一切工作。"10月2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接受了季诺维也夫的辞呈。 10月26日至11月3日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再一次通过决议,"解除季诺维也夫在共产国际中的工作"。12月,季诺维也夫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作了长篇辩护性发言。在发言中,季诺维也夫仍然坚持他关于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内取得完全胜利的理论。 第 14 页 共 36 页 1927年夏,托季反对派联盟发表了所谓《八十三人政纲》,反对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因此,1927年10月2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决定将季诺维也夫和托洛茨基开除出党中央委员会,同时决定把《八十三人政纲》发给全党公开讨论。在全党讨论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党员表示支持中央的方针政策。1927年11月7日,反对派趁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十周年之际,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示威游行,这一举动遭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申斥和唾弃。11月14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决定把季诺维也夫和托洛茨基开除出党。同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决定。1928年,季诺维也夫向党中央写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要和托洛茨基划清界线。在此之后,季诺维也夫被恢复了党籍。在1928年至1932年期间,季诺维也夫先在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社理事会和教育人民委员会中工作。由于季诺维也夫回到党的队伍后继续进行派别活动,中央监察委员会于1932年土0月9日决定,第二次将季诺维也夫开除出党。1933年5月,季诺维也夫又一次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反党罪行,于是,季诺维也夫再次被恢复党籍。 1934年12月,基洛夫被暗杀。据苏联公布的材料说,凶手曾供认是受季诺维也夫等人的指使。于是,季诺维也夫被逮捕。1935年1月,苏联最高法院把他作为"地下反革命小组的主要组织者和最积极 第 15 页 共 36 页 的领导人"而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36年,苏联最高法院再次审理了这个案件,以"卖身投靠法西斯间谍机关"和领导"暗藏的白卫组织"等罪名判处季诺维也夫死刑。同年8月25日,季诺维也夫被枪决。 加米涅夫 加米涅夫(1883,1936) 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早期领导人,联共(布)党内“新反对派”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7月22日生于莫斯科,卒于 1936 年8月26日。1901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2年到巴黎,加入《火星报》组织。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俄国1905 年革命期间,在圣彼得堡从事革命活动。1908年前往日内瓦,担任布尔什维克的《无产者报 》编辑,多次出席国际会议。1914年回到彼得格勒,领导《真理报》编辑部和第四届国家杜马中的布尔什维克党团工作,同年11月被沙皇政府逮捕。后被流放至西伯利亚。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到彼得格勒,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驻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在党的四月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在十月革命准备过程中,在非党报纸《新生活报》发表文章,公开表示他和G.Y.季诺维也夫不赞成党中央关于武装起义的决定,受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即列宁和中央的严厉批评。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主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在谈判中接受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成立所谓“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的要求,被撤销全俄中央执委会主 第 16 页 共 36 页 席职务。1918年下半年任莫斯科苏维埃主席。1919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2年任苏俄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劳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列宁患病期间加米涅夫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1924年列宁逝世后 ,被任命为劳动国防委员会主席。在共产国际 ,曾任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候补委员 。1925年同季诺维也夫一起组织“新反对派”,反对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路线,受到批判。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6年成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主要成员,被开除出政治局,撤去国家领导职务,改任商业人民委员。1927年联共(布)将加米涅夫开除出党 。1928年他公开承认错误后恢复党籍。1932年再次被开除出党 ,1933年再次回到党内。1934,1935年被指控组织“反革命地下恐怖集团”,第三次被开除出党。1935年1月,被判处5年监禁。1936年8月26日被处决。1988年6月13日,苏联最高法院撤销对1936年审理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案的判决,宣布他们在法律、国家和人民面前是无罪的。\ 季诺维也夫 季诺维也夫(1883,1936)Zinoviev,Grigori Evseevich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首任主席,苏联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联共(布)党内新反对派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9 月11日生于乌克兰,卒于1936 年8月25日。犹太人。从小未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19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南俄投身工人运动。1901 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第 17 页 共 36 页 1902 年出国,在柏林、巴黎、伯尔尼从事国际工人运动。1903 年 7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1905年回国,在彼得堡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到喀琅施塔得组织水兵起义 。1906 年担任彼得堡党委会委员。1907 年出席在伦敦召开的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1905 ,1907 年俄国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参加党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的编辑工作,1908年一度被沙皇警察逮捕。同年夏再度出国,参加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报纸《无产者报》的编辑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瑞士参加《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工作,与列宁合著《战争和社会主义》一书。1917年4月归国,在彼得格勒苏维埃工作,任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副主编。10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十月革命准备过程中反对举行武装起义,和L.V.加米涅夫一起在非党报纸《新生活报》发表文章,泄露起义计划,受到列宁和党中央的严厉批评。十月革命后,因主张成立有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参加的联合政府,再次受到党的批评。12月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支持列宁。1919 年当选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首任主席。1925 年同加米涅夫组成“新反对派”,反对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四次代表大会期间受到批判。会后被撤销列宁格勒省委领导职务。1926年春夏之交与L.托洛茨基结成联盟,在莫斯科、列宁格勒进行派别活动。同年6月,联共(布 )中央全会决定将其开除出中央政治局。共产国际解除其执委会主席职务 。1927年夏与托洛茨基等发表《八十三人政 第 18 页 共 36 页 纲》,继续反对中央的方针政策,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1934,1935年,被指控为暗杀G.M.基洛夫的指使人,被开除出党,并作为“地下反革命小组的主要组织者和最积极的领导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36 年8月25日以“卖身投靠法西斯间谍机关”等罪名被处决。1988年6月13日,苏联最高法院撤销了1936 年对季诺维也夫的判决,宣布他在法律、国家和人民面前是无罪的。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Ryikov,Leksei Ivanovich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24,1930)。1881年2月25日生于农民家庭,卒于1938年3月14日。1898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5年当选为中央委员。投身于俄国1905年革命。1907年主张与孟什维克等党内机会主义派别妥协。1911年回国,多次被捕流放。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十月革命胜利后,任内政人民委员。1918年后,历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劳动与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23年当选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24年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病逝后,被任命为苏联和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主席。1928年初,李可夫和尼古拉?伊凡诺维奇?布哈林等人在农业集体化等问题上与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产生重大分歧。在联共(布)反右倾运动中受到严厉批判。1930年被解除人民委员会主席职务。次年改任 第 19 页 共 36 页 交通人民委员。在1936年肃反运动中被撤职,次年被开除党籍。1938年3月13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根据在侦查过程中伪造的材料,以“参与托洛茨基的恐怖、间谍和破坏活动”的罪名,判处李可夫、布哈林等以极刑,次日处决。 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主席团取消了军事委员会对李可夫等人的判决,在法律上为他们恢复了名誉。同年6月21日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作出决定:为李可夫等人恢复党籍。 列夫?托洛茨基 列夫?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940年),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 原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布朗斯坦,1879年生于沙俄赫尔松省(属于乌克兰)亚诺夫卡村一个犹太富农家庭。在敖德萨与工业城市尼古拉耶夫受中等教育,因参加革命活动于1898年1月被捕。在等待沙俄法庭判决的两年时间内,被关押在布特尔监狱,并举行了由拉比主持的按犹太宗教仪式进行的婚礼,与年长7岁的亚历山德拉?索科洛夫斯卡娅结婚。婚后索科洛夫斯卡娅跟随莱布?勃朗施坦去了伊尔库茨克省的流放地,1901年、1902年长女、次女出生。 1902年夏天,列夫?布朗斯坦因离开妻子与两个女儿,使用敖德萨一个叫“托洛茨基”狱友的护照逃离流放地。他的两个幼女后来由在 第 20 页 共 36 页 故乡亚诺夫卡村生活富裕的祖父、祖母抚养长大。托洛茨基在萨马拉、基辅、哈尔科夫、波尔塔瓦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并给《火星报》撰稿。1902年年底去巴黎从事争取俄国侨民活动,并在英国伦敦加入了由格奥尔吉?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马尔托夫主持的《火星报》编辑部。1903年托洛茨基在巴黎结识了欧洲大银行家日沃托夫斯基的女儿纳塔丽娅?谢多娃。不久二人在巴黎结婚成为终身伴侣,在1906年与1908年生了两个儿子。 1903年7月托洛茨基以代表身份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个派别时,托洛茨基是孟什维克成员,并积极参加为马尔托夫主持领导的新《火星报》撰稿,称列宁为“马克西米利安?列宁”、批评列宁的路线是“雅各宾主义”。1904年9月托洛茨基宣布脱离与俄国自由派结盟的孟什维克。从此直到1917年托洛茨基一直是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外的中间派。 1905年一得知沙俄即将爆发革命消息,托洛茨基立即于二月潜回,先在基辅,很快来到彼得堡从事报纸新闻工作推动革命形势发展,后以扬努夫斯基的化名当选为彼得堡工人苏维埃副主席,苏维埃主席被捕后,11月26日到12月3日当选为苏维埃主席。12月3日被捕,1906年被判终身流放。 第 21 页 共 36 页 1907年1月托洛茨基逃亡伦敦,开始了十年国外生涯。这时期托洛茨基的演讲和文章在设计革命运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都同列宁进行论战。1913年托洛茨基在写给孟什维克领袖齐赫泽的信中这样写道“目前列宁主义的大厦整个建筑在谎言和伪证之上,包含着自身腐败的有毒因素”“列宁是俄国工人运动中一切落后现象的职业得利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托洛茨基站在反战的国际主义一边,但反对列宁的“变现代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主张,反对列宁提出的退出第二国际成立第三国际的主张。1916年9月,托洛茨基被法国政府驱逐,年底抵达美国,加入在纽约由布哈林主办的俄语报纸《新世界报》编辑部。 二月革命的消息传来后,1917年3月27日,托洛茨基离美回国,但被加拿大的英国当局扣留了一个月,后俄国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外交部长米留可夫要求英国政府释放托洛茨基。回国后,参加“区联派”。 十月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 第 22 页 共 36 页 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他只是斯大林恐怖专制时期的一个受害的不同政见者,但是后来斯大林把许多其他的不同政见者打成“托洛茨基分子”进行清洗,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著有《不断革命》、《俄国革命史》、《文学与革命》、《他们的道德与我们的道德》等。 真理报 《真理报》,(俄文:Пра,вда ),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真理报》在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下令关闭,但同名的报纸不久就开始发行。原《真理报》的大部分职员于1999年加入了新创建的网络媒体“真理报在线”-- Pravda.ru。“真理报在线”目前是访问人数最多的俄罗斯新闻站点,它与俄罗斯国内正在发行的《真理报》没有任何关系。俄罗斯国内还有多份同名的报纸一直在发行。 原《真理报》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以其政治色彩而著名。 第 23 页 共 36 页 目录 1 起源 1.1 维也纳《真理报》 1.2 圣彼得堡《真理报》 1.2.1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 1.2.2 两次革命期间 2 苏联时期 3 苏联解体后 起源 维也纳《真理报》 《真理报》最早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创建于奥地利维也纳,针对俄国工人发行。早期的《真理报》为避免沙皇政府的新闻管制,全部在国外刊印,再偷运入俄。编辑人 第 24 页 共 36 页 员除托洛茨基本人外,在不同时期还曾包括维克托?考普(Victor Kopp)、阿道尔夫?越飞和马特维?斯科别列夫(Matvey Skobelev),其中越飞和斯科别列夫家境富有,是报纸的主要财政来源。 建报之初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而托洛茨基本人则自称“非派系党员”,所以他领导下的《真理报》致力于团结党内各派,编辑审稿时总是竭力回避那些容易在俄国流亡国外人士中引起分裂的话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俄国工人感兴趣的问题上。这一时期的《真理报》接近工人,内容生动通俗,在俄国国内相当受欢迎。 1910年1月,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召开了一次罕见的全体会议,党内各派的代表均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起草并暂时地通过了一份旨在重新团结全党的协议。协议中确定托洛茨基的《真理报》从此从社会民主工党中央获取资金,并成为党的一个中央机关。党内布尔什维克派主要成员、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的密友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Лев Каменев)的也被选为编辑部成员。但同年8月,党内纷争再起,迫使加米涅夫退出了编辑部。1912年4月22日,维也纳《真理报》宣告停刊。 圣彼得堡《真理报》 第 25 页 共 36 页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 1910年1月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和解失败后,布尔什维克派于同年12月回到沙皇政府治下的俄国圣彼得堡,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合法周刊——《明星报》(Звезда,英文字译 Zvezda)。1912年1月18日在布拉格举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上,布尔什维克(多数派)与孟什维克等其他派别正式决裂,会议上还决定将当时已是每周出版三期的《明星报》改为日报。 布尔什维克最终在1912年4月22日实现了他们的计划——在这一天作为日报的《真理报》在圣彼得堡开始合法出版。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尽管受到沙皇政府的审查,《真理报》仍然可以合法地发行,直到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被当局彻底关闭。 由于频繁受到警方骚扰,《真理报》在两年之内曾8易其名, Рабочая правда (《工人真理报》) Северная правда (《北方真理报》) Правда Труда (《劳动真理报》) За правду (《为了真理》) Пролетарская правда (《无产阶级真理报》) Путь правды (《真理之路》) 第 26 页 共 36 页 Рабочий (《工人报》) Трудовая правда (《劳工真理报》) 布尔什维克的举动令《真理报》的原创始人托洛茨基极为不满,认为是对他“自己的”报纸名字的公开篡夺。1913年4月,托洛茨基在给格鲁吉亚孟什维克领导人尼古拉?齐赫泽(Nikolay Chkheidze)的一封私信中愤怒地谴责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们的行为[1]。直到1921年之前,托洛茨基和党内其他领导人都对这封信的内容守口如瓶,直到1920年代初托洛茨基失势,信的内容才被得以传播。1924年,这封“恶毒攻击列宁同志”的私信被托洛茨基的政治对手公之于众,托氏从此被布尔什维克视为列宁的不共戴天之敌。 俄国在经历了1908——1911年的相对稳定后,以1912年4月的勒拿河大屠杀事件为标志进入了社会和政治上的多事之秋,时间恰好是1912-1914年。在此期间,布尔什维克改变了托洛茨基的办报方式,不是组织一小批知识分子作为工人的代言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而是直接刊载工人们自己的来信投稿。工人的直接参与加上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极大促进了《真理报》的声誉——短短两年间,其日发行量从2万份上升到6万份,考虑到其读者群的分散和频繁的政府骚扰,这一数字是相当可观的。布尔什维克办报的另一改变是财政来源,托洛茨基的《真理报》依靠富有的编辑,而布尔什维克只能靠工人自发的捐款。 第 27 页 共 36 页 尽管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同志们在十月革命夺权前编辑过多份报纸,编辑地遍布俄国内外,但后来苏共官方只承认1912-1914年的《真理报》和1900-1903年的《火星报》(Искра,英文字译 Iskra)为后来的中央党报《真理报》的前身。至于托洛茨基才是《真理报》的最早创办者这一事实,则因为托氏后来与列宁的决裂而被掩盖近70年,直到1980年代末在戈尔巴乔夫总统发动的“改革”(Перестройка,英文字译 perestroika)运动中才被苏联的历史学家们重新提起。 虽然在1912-1914年间列宁是布尔什维克的最高领袖,但他长期流亡国外(1912年中到1914年中他居住在克拉科夫),无法直接领导远在圣彼得堡的《真理报》,所以这期间报纸的实际总编由莫洛托夫担任,其他一些著名的布尔什维克领袖则在条件允许时参与编辑事宜,这其中包括斯大林(在他1913年3月被捕流亡前)。后来发现,报社里一个名叫米伦?切尔诺马佐夫(Miron Chernomazov)的“编辑”其实是受警方指派的特务。 为了避免政府搜捕行动冲击报纸的运行,这一时期《真理报》的所有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编辑都不在公开的编辑名单上,公开名单上的40多名“编辑”则是报社雇来“带占其位”的其他人员(多数是工人)。遇到警方搜捕查禁时,被捕入狱的是这些替身编辑。. 第 28 页 共 36 页 这段时期中,《真理报》编辑部为减少被政府罚款或公开查禁的压力常对内容作温和化处理,这种做法多次导致列宁与编辑部间的争吵。编辑部有时会将列宁的文章改动后再发表,甚至拒登列宁的文章。这些做法在很多年以后(1961年末)成为了赫鲁晓夫攻击莫洛托夫的把柄。 1912年12月到1913年10月之间的《真理报》还出现了列宁和国家杜马(即俄国下议院)中的布尔什维克议员之间的矛盾。布尔什维克议员们主张做一些妥协以继续与孟什维克合作,而列宁则坚决要求与孟什维克决裂。1914年1月,列宁派自己的亲密助手加米涅夫到圣彼得堡指导《真理报》的工作和杜马中的布尔什维克。 两次革命期间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令《真理报》得以重新开放。此时,原总编莫洛托夫和施略普尼柯夫(Alexander Shlyapnikov)反对自由派当权的俄国临时政府。然而,由于沙皇政府被推翻,原先流放西伯利亚的加米涅夫、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和原杜马议员穆拉诺夫也得以重获自由。当他们于3月12日回到圣彼得堡后,立刻将莫洛托夫和施略普尼科夫赶出了编辑部,自己取而代之。 在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的影响下,《真理报》对“大体上与反革命或反 第 29 页 共 36 页 动派进行斗争”的临时政府表现出和缓的态度,并呼吁团结孟什维克中的国际主义分子。3月14日,加米涅夫在他第一篇社论中写道: 现在形势变化已如此之快,再一味求速(以致与临时政府翻脸)又有何意义呢, 而在3月15日,他还对俄国坚持一战表示支持,他写道: 两军还在交战中,现在建议士兵放下武器回家是最愚蠢的。这得到的不是和平,而是奴役,所有自由的人民都将拒绝、唾弃之。 4月3日,列宁和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Григорий Зиновьев)返回俄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强烈谴责了临时政府和布尔什维克中与孟什维克团结的倾向。加米涅夫在《真理报》社论中试图反驳列宁,但在布尔什维克党四月会议上列宁最终获胜,《真理报》开始指责临时政府为“反革命”。从此,《真理报》基本遵从着列宁的观点。十月革命后,《真理报》发行量上升到每日10万份。 苏联时期 1918年3月3日,《真理报》报社随苏维埃政府一同迁至莫斯科。从那时起,《真理报》就正式成为了苏共官方出版物,或称“中央机关报”,负责向外部传达领袖的精神,宣布政策及其变化等等,直到1991 第 30 页 共 36 页 年被解散。直到1989年之前,全苏联的所有国营单位、军队单位和其他组织都被要求必须订阅《真理报》。[5]. 其他一些国家机构也发行自己的机关报,譬如:《消息报》(Известия,英文Izvestia)是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机关报,主要阐述对外关系;《劳动报》(Tpyд,英文Trud)是苏联总工会的机关报;《共青团真理报》(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英文Komsomolskaya Pravda)是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机关报;《少先队真理报》(Пионерская Правда,英文Pionerskaya Pravda)是少年先锋队组织的机关报。 1924年列宁死后,《真理报》曾一度成为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政治对手布哈林的权力基地。在《真理报》任主编期间的表现大大加强了布哈林作为资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 类似的情况在1953年斯大林死后也出现过。斯大林之死造成苏共中央的权力真空,而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却得以利用他与时任《真理报》主编的谢皮洛夫(Дмитрий Шепилов,英文Dmitri Shepilov)之间的联盟关系成功排挤了总理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在权力斗争中最终占据上风。 苏联解体后 第 31 页 共 36 页 1991年8月22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共产党解散,包括《真理报》报社在内的所有共产党资产收归联邦政府。叶利钦的命令并未受到来自《真理报》编辑、记者们的反抗,这些人在几个星期后就注册了开办了一份新的报纸,名字仍叫《真理报》。 几个月后,报纸的主编谢列兹尼奥夫(Gennady Seleznyov,后来的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将报社卖给了希腊Yannikoses集团,继任的总编亚历山大?伊利因(Alexander Ilyin)将报纸的注册商标、获得的列宁勋章和注册证书交给了新主人。 然而之后编辑部却发生了严重分裂,造成在1991年以前就加入《真理报》的记者90%辞职。这些记者另外创建了一份同名报纸,但不久就迫于政府压力关闭。1999年,在原编辑瓦迪姆?戈尔谢宁(Vadim Gorshenin)和维克托?林尼克(Viktor Linnik)带领下,在上次报社分裂中辞职的记者们创建了真理报在线,这是网上第一家俄文报纸,“真理报在线”同时提供英文、意大利文和葡萄牙文版本。 如今发行的《真理报》与“真理报在线”没有任何联系,但双方记者常有来往。《真理报》分析事件持左翼立场,而“真理报在线”则持民族主义立场。 俄国革命 第 32 页 共 36 页 沙皇的军事政策不是屠杀便是停滞不进。随着冬天到来,开小差的士兵在一百万人以上。士气十分低落,开小差的士兵公然住在家里,不受当局的干涉。腐败和低效率沾染到社会的各部分。军队的承包商收了钱只供应补给的一部分,而且常常是质量差的。 可是,对于他的三百年皇朝可能遭到危险的这类预兆,沙皇仍然无动于衷。有人谋求指点他,他都不加理会。当杜马议长提出警告,叛乱正在席卷这个国家时,尼古拉二世写信给皇后:“这个大腹便便的罗德江科,又给我写了一篇胡话,我甚至不愿回答。”连杜马中最保守的党派,也同意必须除掉沙皇。温和的社会党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提倡“必要时用恐怖分子的手段”来一个反沙皇的政变,参谋总长阿历克谢夫着手策划逮捕皇后,迫使沙皇进行改革。但事变的发展代替了他的作用。 1917年3月初,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和粮食骚动。派去了军队,但他们和起义者亲如兄弟。这个政权无论哪里都得不到支持,专制统治等不到被推翻便突然垮台了。3月15日,沙皇把他的退位书送给他最近非常藐视的杜马议长。 以温和派为首的临时政府肯定了它对协约国的忠诚,保证继续作战。工人和士兵组织称为苏维埃的委员会,起初同新政权合作,但不久他们进一步向布尔什维克影响下的左翼靠拢,布尔什维克要求结束战争和废除私有财产。德国谋求同俄国单独媾和,以便在西线集中所有军队。为达到这一目的,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鲁登道夫,采取有意的冒险行动,以使俄国退出战争。 第 33 页 共 36 页 除坚守他们的防线外,德军停止了东线的一切军事行动。鲁登道夫高兴地注视着温和派和布尔什维克之间在扩大裂痕。他知道非正式停战阻止这两个派别团结起来共同保卫俄国。政治上老练的德国特务,伪装成士兵,聚集在前线,双方在温暖的阳光下交起朋友来。俄国士兵干脆不理会作战的命令。 为加速使俄国退出战争,鲁登道夫安排尼古拉?列宁和一批革命家经德国从瑞士到波罗的海小口岸城市扎斯尼茨,再从那里赴瑞典的马尔默。在德国的请求下,由瑞典政府把他们运往那时仍是俄国一个省的芬兰。外交部的指令说,“如果不准俄国人进入瑞典,陆军最高统帅部准备使他们经过德国防线进入俄国。”列宁于4月16日到达俄国首都。 俄国稍稍转为左倾。5月中改组的政府由社会党的多数组成,包括担任陆军部长的克伦斯基。俄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协约国却认为没有什么要紧,它通知新政权:不打仗,就不支援~法国特别坚持要从东面进攻德军。它被反抗所震撼,担心——有充分理由——再受到大规模突击就将失败。主要由于作为一个激进演说家而享盛名的克伦斯基,访问前线以提高士气和激励士兵作战,但人家对他的雄辩充耳不闻。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和平,土地,面包”比同德国人打仗有大得多的号召力。 克伦斯基的忠于协约国,是毁灭俄国的民主的祸根。他下令由新总司令勃鲁西洛夫发动进攻。这位将军以伦贝格为目标,从精锐的高加索团、芬兰团和西伯利亚团中调集了二十万部队。先头部队是最精 第 34 页 共 36 页 锐的哥萨克骑兵旅,但没有可靠的步兵后备军可用。 俄军于7月1日开始进攻,没有遭到德军的抵抗,他们以为停战仍然有效。在开始的奇袭中,俘获德军一万七千人以上,以后几天又俘获了一万多人。在奥德军队于第二周迅速作好进攻准备后,伦贝格未被攻陷。他们因新开到的后备军而得到加强,使用大量野炮在广阔的战线上进行反攻。这对俄军来说是受不了的。在有计划的猛轰下,从有秩序的退却变为全线溃退,德军则在后面穷追。不到一周,在1916年勃鲁西洛夫进攻期间俄军所获得的全部领土,实际上都被收复。在7月底以前,俄国永久退出这次大战了。 前线的纪律荡然无存。开小差成为如此普遍,以致军队自行解散了。在东线至少仍有八个德奥师,但所有追击都已停止。德国最高统帅部估量了这个形势,并且不采取任何可能使俄国人联合起来的措施。反对地主的农民起义席卷俄国,不等土地改革就把庄园夺取了;工人没收了工厂;俄国受到混乱的震撼。 7月失败后,克伦斯基无法制止内乱,人民支持他的一点残余都消失了,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使列宁于11月7日掌握政权。布尔什维克是少数派,得不到公众的赞同,但他们力量的源泉是得到武装赤卫队支持的苏维埃。11月8日,列宁发布和平令。11月22日签订了停战协定,然后于12月初在德军占领的俄国铁路线终点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开始和平谈判。 由莱昂?托洛茨基率领的苏联代表团,拒不接受德国提出的要求,即俄国放弃波兰和其他西部领土。而且,托洛茨基认为德国革命迫在 第 35 页 共 36 页 眉睫,声明他自己不向代表团讲话,而向德国工人讲话。马克斯?霍夫曼将军坚持要求承担协定的义务,托洛茨基不作明确答复,后来声明俄国不能接受德国人的条件。他的“不战,不和”的声明,激怒了霍夫曼。 由于没有抵抗,于是德军更加深入俄国领土。列宁用不着进一步的敦促。2月19日,在德国人进军后不到二十四小时,这位苏联领袖发出电报,接受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提出的全部条件。可是,霍夫曼将军又前进了两周,他的军队已进到普莱普斯湖和纳尔瓦,使彼得格勒面临入侵的危险。其他德军扫荡到乌克兰的谷仓。 霍夫曼深信苏联领导人不会再拖延时间,于3月3日再同他们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会谈。苏联人给予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自治,而乌克兰和其他俄国领土则继续置于德国占领之下。托洛茨基试图哄骗霍夫曼的策略,代价是高昂的。俄国还不得不把巴统、阿尔特温和卡尔斯等地区交给土耳其。(八个月后,战败的德国放弃了所有征服的领土。) 第 36 页 共 36 页
本文档为【俄国临时政府4444】,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6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