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04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完成)(12000字)

004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完成)(12000字)

举报
开通vip

004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完成)(12000字)004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完成)(12000字) 贾仲益编译《人类学选读》之四,Robert L. Carneiro,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R. L. 卡内罗 据悉,在人类产生以后的最初二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以群队或者村落的形式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群体或者聚落之间彼此保持着完全的独立性,不受任何外来的压迫和限制。直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村庄与村庄之间才逐渐汇聚成更大的政治单位。而一旦村庄不再保有绝对的独立性,人类的政治发展进程也...

004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完成)(12000字)
004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完成)(1200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 贾仲益编译《人类学选读》之四,Robert L. Carneiro,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R. L. 卡内罗 据悉,在人类产生以后的最初二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以群队或者村落的形式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群体或者聚落之间彼此保持着完全的独立性,不受任何外来的压迫和限制。直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村庄与村庄之间才逐渐汇聚成更大的政治单位。而一旦村庄不再保有绝对的独立性,人类的政治发展进程也就大大加快了,其结果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 1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国家。 尽管国家的起源是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意义最为深远的政治进步,但是,关于国家起源的迷团迄今仍未完全解开。老实说,现有的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没有一种是令人完全满意的,它们不是在这方面就是在那方面存在漏洞,无一能自圆其说。不过,我相信有一种理论能够对国家起源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一理论曾经由我提出,并且也是我拟在本文做进一步发挥的。在对这一理论进行阐述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几种传统的理论做一番简要的评论。 对国家起源进行明确的理论阐释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古典著作家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国家(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natural)”,因此无需什么解释。他的这种观点与他对古希腊以外的其他政治组织类型知之甚少有关。自从海外探险时代(the age of exploration)以来,阅历不断增长的欧洲人了解到,世界上有很多民族并不是以国家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独立的村落或者部落的形式存在,这一发现使国家不再被视为自然而然的现象,而是一种需要做出解释的政治形态。 本文对现代诸多国家起源理论不可能一一涉及,而只能就其中的少数进行评论。对于那些基于种族论调、现在看来令人难以置信的理论,本文将不予理会。那种把国家起源视为人类“天才(genius)”或者是“历史巧合(historical accident)”的观点,也是让人不敢苟同的。因为这样一些观点把国家看成是偶然的、超验的现象,因此,也就排斥了对它进行科学探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我看来,国家的出现既非神秘也非偶然,它既不是人类“天才”的作品,也不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它是一个清楚明白、有规律性的文化进程的产物。而且,它并非绝无仅有的独创,而是可以重复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国家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独立地产生。 一、自然生成论(voluntaristic theories) 国家起源理论虽然很多,不过,概括说来,比较重要的不外乎两大类:一类可称为“自然生成论”,另一类则可称为“外力作用论(coercive theories)”。持“自然生成论”者认为,特定民族在其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间,本能地、理性地、自发地放弃独立自主的权利,而与别的社群联合起来,组成更大的、可称为“国家”的政治单位。这种论调最为人们熟知的当数与“卢梭(Rousseau)”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契约论(Social Contract theory)”。现在我们知道,人类在历史上不曾签署过这样的契约,因此,在今天看来,社会契约论不过是一种奇异的历史构想(historical curiosity)。 最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自然生成论,我称之为“自动论(automatic theory)”。按照这种理论的说法,农业的发明使剩余产品自动产生,而剩余产品的产生又使得一些人得以脱离食物生产活动,成为陶匠、布匠、铁匠、瓦匠等,从而大大拓宽了劳动分工领域。以这种职业专门化为基础,原先彼此独立的社群逐渐整合为新的政治实体,即发展成为国家。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 Gordon Childe)是极力主张这一理论的。 1 笔者所谓的“国家”,是指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单位,它有一个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在它的领土之内有众多的社群,它有权向民众征收赋税、征派兵役和劳役,有权颁布律法并予以强制施行。 1 贾仲益编译《人类学选读》之四,Robert L. Carneiro,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这一理论碰到的主要难题在于:农业并不能自动带来剩余产品。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很多农业民族并没有所谓的“(产品)剩余”。例如,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人都是以农业为生计的,但是,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土著时代,他们生产的粮食并没有过剩。欧洲移民到来之后,其粮食需求刺激了当地部分部落生产出超过他们自己生活所需的木薯,并将其用于交易,使当地人具备生产剩余食物的技术条件的事实显露出来。也就是说,尽管生产剩余食物的技术手段具备了,但是,在缺乏一定的社会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的情况下,生产剩余产品的潜在可能性是无法转变为现实的。 自然生成论的最近一个版本是卡尔?魏特夫的“水利假说”。根据我个人的理解,魏氏假说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在世界上那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各个村庄的农夫们用小型灌溉艰难地为生计而挣扎。忽然有一天,他们意识到:如果他们结束那种村自为战的自理方式,各个村庄合并成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由这个实体对灌溉实行统筹安排,那岂不是人人都可受益吗,于是,他们推举一些人来承当对水利灌溉进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管理,这些人就组成了一个官僚集团。有了这个官僚集团,国家也就应运而生了。 如今,这个假说也遇到了困难。考古发现显示:至少魏氏用来作为其假说的例证的三个地区,即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和墨西哥,早在大规模灌溉体系形成之前,就已经建立起完熟的国家形态。因此,灌溉并非如魏氏说言是国家产生的根源。 包括魏氏理论在内的自然生成论是摔倒在同一块石头上的,即所有这些论者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一种高高在上的外部控制势力并不存在的情况下,那些自治政治实体怎么可能将它们的权利让渡出去,这些自治的政治实体小到村落,大到帝国,它们都不可能将权 2利让渡给虚无。史实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要揭开国家起源之谜,我们必须抛开自然生成论,转向其他理论去寻求帮助。 二、外力作用论 通过对历史进行认真的研究,可以肯定:惟有外力作用论能够解释国家的起源问题。由各自为政的村落一步一步地发展到国家,促成这种政治进化的机制,并非来自自身或内在的利益激发,而是(外来的)压力。 把战争视为国家的根基的观点是早已有之的。2500年前,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曾经写道:“战争是万物之父。”不过,首次对战争在国家兴起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研究的是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研究成果就是他的著作《社会学原理》,这是不超过百年的事。关于战争和国家方面更知名的成果则要数欧洲大陆的著作家们(continental writers)的征服理论(the conquest theories),这些著作家包括冈泼罗维奇(Ludwig Gumplowicz)、瑞甄霍法(Gustuv Ratzenhofer)、奥本海默(Franz Oppenheimer)。 奥本海默认为,当定居的农业民族具备了生产的能力,而游牧民族具备了向前者发动进攻并将其征服的实力,这二者相结合,就导致了国家的出现。他的这一理论有两个重大缺陷:一、它不能够解释美洲土著为什么能够建立国家,因为那里并不存在游牧民族。二、现在事实表明,旧大陆是先出现了最早的国家,之后才有游牧民族。 然而,不论外力作用论的任何一种具体理论存在怎样的不足,战争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国家起源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事实是无可置疑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显示: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中国、日本、希腊、罗马、北欧、中非、波利尼西亚、中美洲、 2 从村落到帝国,都不可能将主权让渡给虚无,这是自然生成论的致命伤。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假设国家权力是由公民让渡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公民与国家签订契约保障的。这一假说的前提是国家存在着。但他并没有解决国家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柴尔德等的“自动论”必须以存在一种能够使生产剩余产品的技术潜力现实化的社会机制即国家为前提,但是,国家这个前提在他的理论里却是一个结果,因此是违反逻辑的。魏特夫的“水利假设”假设国家是经营大型水利灌溉的需要,但事实证明:国家先于大型水利系统而存在。——译注 2 贾仲益编译《人类学选读》之四,Robert L. Carneiro,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秘鲁、哥伦比亚,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都发生过战争,而且上述地区所出现的这一情况具有普遍性,之所以不列举其他地区,是因为上述地区的情况更为突出。 正因为这个缘故,爱德华?坚克斯在特别关注了北欧德意志诸王国的情形之后,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证明,一切现代形态的政治社会(亦即国家)都是靠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才得以存在的。”翻开彦?凡斯纳那部没有丝毫理论企图著作《热带草原诸王国》,读者将会看到,在中非,国家的兴衰继替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然而,例外的情形有没有呢,难道世界上真的就没有不依靠战争的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哪怕仅仅是极个别的例外, 就在几年以前,人类学家们还普遍认为,古典玛雅正是这样一个例外。那时侯,考古学材料没有显现出早期玛雅曾经发生战争的任何蛛丝马迹,于是,学者们将玛雅的各个王国视为不通过任何武力而建立起来的、充满祥和与温情的神权政治之国。但是,这一看法如今已经站不住脚了。新近的考古发现完全改变了人们对玛雅的认识。首先是波囊帕克壁画的发现,壁画向人们展示了早期玛雅人的战争场面以及他们虐待战俘取乐的情景。继之又在迪卡尔周围发掘出拱卫着古典时代玛雅城的大型土木工事,这就清楚地表明,玛雅与相邻的城市乌尔扎克顿之间曾经发生过军事对抗。寇艾在概括目前人们对于古典玛雅文明的认识时说道:“古代玛雅的好战程度丝毫不亚于„„后古典时代那些嗜血的国家。” 在国家的起源中,战争尽管具有原动力的作用,是首要的因素,不过,我们不能因此就断定它是唯一的因素。毕竟,在许多也曾经发生过战争的地区,国家并没有出现。所以,战争是国家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我们尽可以将战争视为国家形成的机制,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确定那些促成国家出现的条件。 三、环境条件的局限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确定这些条件呢,一个可靠的办法是考察世界上那些产生自源型国家的地区究竟存在哪些共同点。这些地区包括旧大陆的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新大陆的墨西哥峡谷、秘鲁沿海谷地和山区。上述地区在海拔、温度、降水、土壤类型、河流走向等很多方面是各不相同的。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所有这些地区的宜农土地是有限的。它们彼此被高山、大海或者沙漠分割开来。这样的环境特点使得那些专事农耕的民族能够占有和开垦的土地被无情地局限住了。就这一点而言,上述所有地区与诸如亚马逊盆地、北美东部林海这样的地区的情形是非常不同的。在亚马逊盆地和北美东部林海地区,广袤而完整的森林所提供的可耕地几乎是要多少有多少。 问题是:农耕地的局限性在国家起源中到底有何意义, 要阐明这个问题,将两个生态条件截然不同的地区的情形加以比较是最好的办法,其中一个地区的土地潜力有限,而另一个地区则拥有取之不尽的土地资源。我所选择的秘鲁沿海谷地和亚马逊盆地正是具备这样对照鲜明的生态特点的两个地区。我们的考察就从农业社区已经出现并且还保持着完全的自主性的阶段开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亚马逊盆地的情形。 在亚马逊盆地,农业村落数量庞大而分布星散。即使是村落相对集中和稠密的上新谷盆地,村庄之间的距离也在10到15公里以上。因此,就算以非常耗占土地的游耕作为单一的生计方式,每个村庄周围总还是有大片的林地供村民开垦。这也就是说,亚马逊盆地这个辽阔的区域作为一块完整的人类生息之地,其人口密度是很低的,生计所造成的土地需求压力还很轻微。 在亚马逊盆地,战事同样频仍。但是,发生这些战事的原因,不是为了复仇,就是为了掳掠妇女,或是为了赢得个人声望,诸如此类。由于土地并不稀缺,总的来说,这里几乎没有发生以占领土地为目的的战争。 3 贾仲益编译《人类学选读》之四,Robert L. Carneiro,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这些不以占领土地为目标的战斗或战争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后果就是:战败的一方并不被逐出原来的土地;而取胜的一方也并不想成为统治者,或者试图向败者索取什么贡赋。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在这样一片地广人稀的广袤土地上,由于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战败者逃逸,因此,要对别的村落实施统治和征收贡赋谈何容易,~实际上,那些被打败的村落确实也是经常以逃逸为对策的,只不过它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逃避被人统治的命运,而是不想受到再次攻击。由于盆地里村落稀疏,任何村落要想重新寻找一片林地栖息垦殖其实并不难,而且不必侵犯到其他村村的地界。再加上任何一片林地都适宜垦种,因此,即便换个地方生活,日子也不会比先前难过。这样一个既打又逃的过程,使园艺部落逐渐在盆地中扩散开来,并最终将稀少的人烟散布到几乎整个盆地。 战争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是使村落更加分散,而分散又保证了各村落的独立自主。除了极个别特例以外,在亚马逊盆地,几乎没有任何村落是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并因此而结合为更大的政治实体的。战争之所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与亚马逊盆地人口的低密度和土地资源的无限丰饶这个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秘鲁沿海谷地的情形与亚马逊盆地恰恰形成鲜明对比。我在这里对发生在秘鲁谷地的政治进程所做的重构虽然只是一种推论,但是,这个推论是合情合理的,并且是得到考古发现的支持的。 我们的分析也从这里的村庄还处在小型、自治并彼此疏离的阶段开始。 在秘鲁海岸,村落分布在78个又短又窄的促狭谷地里。每个谷地都是背靠高山,面向大海,两侧则是干旱的沙漠,这些沙漠像世界上所有的沙漠一样干燥。这个世上恐怕没有环境条件比这更局促的谷地了。 就像新石器时代其他所有的社群一样,在秘鲁海岸谷地里,各村庄因为人口的增长也在慢慢地膨胀。自治性的村庄壮大的过程往往是一个不断裂变的过程,只要有可供建村立寨的地盘,村庄就会每隔一定时期裂变一次。因此,村庄的壮大并不表现为规模上的扩大,而是通过裂变使村庄数量不断增加。在谷地里的可耕地完全开垦之前,村庄数量的增加不会带来生计行为的改进。 当土地资源枯竭、谷地里各村庄不能够再以建立新村寨的方式消纳新增人口的时候,就引起了农业技术的两项变化:一是在已经开垦的土地上实行精耕细作;二是在先前无法恳种的土地上,通过开垦梯田、实施灌溉的方式加以利用。 然而,农地的增加毕竟无法跟上因人口增殖而导致的土地需求增长。因此可以想见,即使在土地资源短缺促使灌溉系统化之前,村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而以战争相加的情形必定已经发生了。如果说在村庄还不是很多、土地资源还有富余的时候,这里所发生的战争也和亚马逊盆地的情况一样,都是出于复仇、掳掠妇女、个人声望以及类似的目的的话,那么,随着人口增长所造成的土地需求压力的不断加大,战争的主要目的就不再是其他,而主要是为了获取土地了。当经济需要成为发动战争的出发点的时候,战争的频度、强度及其所具有的意义也就随之提高了。 当这样一个时期到来的时候,秘鲁海岸盆地里那些被打败的村庄所遭遇的命运也就大大不同于亚马逊盆地的战败者。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在亚马逊盆地,战败的村落可以逃之夭夭,可以找到新的栖息地,而且可以生活得和原来一样好而不失其独立性。可是在秘鲁呢,情况就不同了。战败的村落面临的是无处可逃的境地:不仅高山、大海和沙漠挡住了去路,而且其他的村落还环逼四周。在这种情况下,降临在战败者头上的命运必将是严酷的。假如它们不是被驱逐或者被消灭,而是被允许留下来,那么,为了这样一种特许,它们就要付出代价,而代价就是屈服于胜者的政治奴役。臣服通常意味着被统治者要承担实物赋税,而这些赋税是由被统治者额外增加产量来提供的。臣服有时还意味着失去部分治权,也就是说,被征服的村庄要被整合到由胜利者统治的更大的政治实体当中。 4 贾仲益编译《人类学选读》之四,Robert L. Carneiro,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在秘鲁,伴随着这类征服战争的一再发生,就产生了在地域和组织形态上跨越了村庄层次、在领土上不断趋于统一的政治单位,从而在政治演化进程上跨入酋邦的形态层次。 当土地匮乏状况继续加剧,战争也随之加剧。这时候,彼此对抗的已不再是村庄这样的小单位,而是酋邦这样的大单位了。从此以后,伴随着酋邦之间的彼此征服,政治实体的规模也越滚越大。政治实体在规模上的不断壮大,就意味着政治实体在数量上的不断减少,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整个谷地被统一在最强大的酋邦的旗帜下。这样一种政治形态无疑是中央集权的,其组织状况无疑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称之为国家。 上述这样一个政治演化过程,并不仅仅发生在某一个谷地里,而是遍及整个秘鲁海岸的所有谷地;不仅海岸地区如此,高地也概莫能外。一旦各个谷地各自建立起统一的王国,王国之间弱肉强食的结果,就是许多弱小的王国被比较强大的王国所吞并。最后,整个秘鲁被一个最强大的王国统而为一,建立起一个独一无二的帝国。在安第斯历史上,这样一个政治演进的过程发生了一两次,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印加帝国的建立,则是安第斯历史最后的辉煌。 四、政治的演化 当扩张活动使村落聚合为酋邦、酋邦又进一步统一为王国的时候,与这种政治组织的外部规模不断扩大相伴随的,还有其内部结构的不断精致化。这一表一里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战胜国成功地向外扩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将被征服民族及其领土纳入自己疆域的过程。新的疆土、新的臣民是需要统治的,而这些地方性的统治者,往往是由在掠夺战争中取得赫赫战功的那些人出任。这是一个正在不断成长的新兴阶级。他们所承担的使命,并不限于在所掌控的地方贯彻法律、保持秩序、征收赋税而已,发动当地劳动力修建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和要塞、兴修宫殿和庙宇也是他们的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而他们所发挥的这些作用,就促使原来形形色色的小国统一为完整的、中央集权的单一政治实体。也正是这些凭借在战争中建立的卓著功勋而取得日渐显赫的社会地位的人们,与最高统治者及其男性亲属一道,居于一个高高在上的阶级的核心。而在战争中被捕获的俘虏,由于成了捕获者的仆从或者奴隶,被沦为地位卑下的一个阶级。战争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发挥了它在阶级产生中的作用。 我在前面曾经谈到,人们在尚未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占有的土地的时候,就已经在打邻居的土地的主意。这就意味着每个自治的村庄都有可挖掘的生产潜力。不过,这些潜力只有当它们被征服、不得不向征服者提供实物贡赋的时候,才真正被发掘出来。从臣服的村庄以赋税的名义压榨而来的剩余粮食,其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这些粮食很大一部分是用来供养国王及其卫士和侍从、官员、祭司,以及正在发展壮大的上层阶级的其他成员的。如此一来,他们就彻底从食物生产中解脱出来。 最后,那些在战争中完全丧失了土地、却又幸免于沦为奴隶的人们,由于其本身在行政管理、商贸或者宗教方面有特殊作用,因而流入城市,且人数与日俱增。他们靠出卖劳力或者手艺为生,用气力或者手工艺品跟统治阶级换取从农民那里榨取来的经济剩余。而统治阶级则通过消费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了自身的生活水准。 我对秘鲁海岸谷地的政治演化进程所作的概括,决非发生在秘鲁一隅的特殊现象。这些进程的一些重要特征是带有普遍性的。在世界上那些可耕地有限的地区,如墨西哥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印度河谷,所发生的政治演化从过程到主要原因几乎完全相同。它们也是从新石器时代自治的村落相继发展为酋邦、王国和帝国,而帝国阶段是最具侵略性的。早期帝国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业绩的辉煌程度上都是过去的任何阶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帝国只不过是政治演化进程的必然结局。就全部政治演进过程而言,真正关键和根本的一步,也就是启动了通向帝国阶段的整个演化进程的一步,其实是村落由自治向凌驾于村落的统一体过渡的这一转变。这一步具有实质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5 贾仲益编译《人类学选读》之四,Robert L. Carneiro,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此后的所有演进阶段,只不过是这一转变在程度上的继续深化而已。 我还想指出,这一步不仅关键,而且实现这一跨越是很不容易的。为了迈出这一步,人类花了200万年的时间。但是,一旦这一步跨出去了,一旦村落各自为政的局面被打破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就越迈越快,从这一步之后到大帝国的建立和辉煌灿烂的复杂文明的诞生,人类只花了2到3千年的时间。 五、资源富集(Resource Concentration) 任何理论最初都是建立在有限的事实基础之上的。然而,一切理论最终都要经受各种事实的验证。对于一种既有的理论而言,新的事实常常是不好对付的,事实与理论不协调、或者至少是不特别一致的情况往往不可避免。因此,成功的理论与失败的理论之间的显著差别就在于:成功的理论能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从而能够经受住各种事实的考验。下面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局限理论”是否能够很好地经受住某些例外的情形的考验。 首先还是让我们回到亚马逊来吧。 从早期到过亚马逊河的航海者所留下的文献记载来看,亚马逊河两岸的文化发展程度比我在前面谈到的亚马逊盆地的一般水平要高许多。在1500年代,栖息在亚马逊河沿岸的土著人口已经相当稠密,聚落鳞次栉比,规模都很大,而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层。统 3治着很多村落的大酋长也零零星星地产生了。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亚马逊腹地有数百公里宽展无碍的可耕地,土地资源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什么在亚马逊河沿岸还会出现酋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仔细考察亚马逊河沿岸的环境状况。 在亚马逊河的河沿地带和河道中的小岛上,有一种称为“瓦衣(varzea)”的土地,每年亚马逊河涨水的时候,都会给这种土地覆盖一层肥沃的淤泥。得益于亚马逊河年复一年的淤泥补充,“瓦衣”成了最好的耕地,年年可以垦种而无须休耕。因此,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这些土地是非常宝贵且令人垂涎的。不仅如此,亚马逊河水量丰盈,水质甘美,河中的鱼类、海牛、海龟和海龟蛋、大鳄鱼以及其他水产品取用不竭。由于拥有如此富集的资源,亚马逊河作为栖息之地的优越性是亚马逊腹心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沿河一带资源如此富集,在一定意义上,就突显了其他地区的资源局限性,因此,(局部)资源的富集几乎同时也就意味着(更大范围内)资源的不足。尽管整个亚马逊河流域的土地并不存在可耕和不可耕这样截然的差别,就像在秘鲁一样,但是,土地的膏腴与贫瘠的差别还是十分明显的。回报丰厚的亚马逊河河沿地区像一块磁铁一样,将周围地区的人们吸引了过来。最后,许多河段人满为患。于是,临河一带爆发了战争。战败的人们为了能够继续留在河边,不得不向胜利者臣服。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征服过程,产生了大酋长统治多个村落的政治局面,从而在亚马逊河沿岸地区建立起了酋邦。它标志着这里的政治进化程度要高于亚马逊盆地的其他地区。 当秘鲁海岸地区各族还处在主要依靠渔业为生、农业只居于从属地位的阶段时,这里的政治发展程度就达到了惊人的高度。要理解这一现象,“资源富集”这个概念也是很有用处的。兰宁(Lanning)由于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曾经这样写道:“在没有农业经济作为基础的情况下,这里竟然出现了如此之多的文明特征,这样的平生仅见真是令我大开眼界~”但是,掌握了“资源富集”这个理论武器,我们就完全不必如此大惊小怪了。依我之见,秘鲁海岸地区的情况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秘鲁沿岸,天然食物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可观,但只是 3 亚马逊河流域文明产生的时间相对比较晚,根据“局限性理论”的提示,乃是由于这个地区资源丰富,人口自然增长所造成的资源供求矛盾的激化发生很晚。换句话说,这里广阔的生存空间、丰饶的生存资源换来了流域地区政治演化进程充裕的时间。从文明意味着流血冲突这个意义上说,亚马逊河流域的人民是幸运的。但是,从政治演进程度低、社会组织能力差意味着在全球范围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的现代生存需要的角度来说,这样缓慢的进化又是一个不幸。——译注 6 贾仲益编译《人类学选读》之四,Robert L. Carneiro,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在沿岸地区非常狭小的一个地带内情况才是如此。因此,当丰饶的食物使得这个地带的人口急剧增殖的时候,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们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不断开发那些有资源潜力的地区,并逐渐将可开发地区瓜分殆尽。随着人口增殖带来的资源压力进一步加剧,生存空间的争夺发生了,从而也就启动了我在前面曾经描述过的政治演化的一系列进程。 由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作为环境局限性的表现之一,资源富集也是导致以争夺生存空间为目的的战争的一个因素,并促成了跨越村落范围的政治统一的实现。 六、社会局限性(social circumscription) 在国家起源问题上,还有一个因素需要予以考虑。夏格农(Napoleon A.Chagnon)在谈到委内瑞拉印第安人亚诺马莫族(the Yanomamo)时,曾经提到与环境局限性理论有关的一个情况,他使用的是“社会局限性”这样的概念。按照他的意思,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如果很高,就会给生活在中心区的人们造成类似于环境局限性所带来的那种影响。这个观点对于“局限论”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现在让我们根据夏格农的研究,看一看环境局限性是如何对亚诺莫马族群的政治演化进程产生影响的。 亚诺马莫族群生活在一片十分开阔、远离大江大河的雨林地区,大约有1万人口。有人可能会想,亚诺马莫人各个村庄占地应该是差不多一样的吧,其实不然。夏格农指出:在亚诺马莫族的地盘上,中心地区村庄的密度远比边缘地区大,于是造成中心区的村庄之间彼此挤迫,因此,这里发生争斗的几率也就大于边缘地区。 由于中心区的村落不能像边缘地区的村落那样,用迁移的方式来躲避战乱,因为它们无处遁逃。为了能够更好地抵御外来的进攻,或者对外发动进攻,在中心地区,村落的规模往往都比较大。村落之间频繁的战争使得村寨头人的地位日显突出。因为在亚诺马莫,村寨头人同时就是战时的军事首领,他们的影响力随着本村落在战争中的战绩而提升。此外,在亚诺马莫,中心地区各村落之间所缔结的攻守同盟比偏远地区更为经常。所以,在政治组织还处于自治村落的发展水平的时候,中心地区的亚诺马莫人出于对付社会环境局限性的需要,显然已经朝着更高的政治发展阶段迈出了一两步。 中心去的亚诺马莫人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局限性并不是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然而,即便如此,这种局限性却已经能够使他们的政治组织水平不同于处在边缘的村落。由此不难了解,在那些情况更为严重的地区,社会环境局限性的压力对政治组织演化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这种局限性先是使各个村落的范围缩小。接着,人口压力会越来越大,以掠夺土地为目的的战争势不可免。但是,由于比邻几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已经为别的村落所占有,在战争中吃了败仗的村落无处可逃。于是乎,战争对于战败的村落的命运、对于政治组织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就如同我在前面讨论(自然)环境局限性的影响时说到的那些情形。 回到亚马逊河流域,假如社会(环境)局限性是在现在对亚诺马莫人产生了影响,那么,亚马逊河各部落受这种因素影响的时间就要提早到400年前。毫无疑问,社会环境局限性确确实实对亚马逊河流域的政治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我们看到,即使在(自然)环境局限性并不严峻的情况下,资源富集和社会(环境)局限性这两个因素,由于同样引起频仍的战争并把战争引向土地掠夺,所以,也会对政治发展进程产生很大的推进作用。 有了这些假说(资源富集论、社会环境局限论)的充实,“局限论”就可以更好地面对各种事实的检验了。比如说,现在我们就可以解释华北地区黄河河谷,以及玛雅低地佩坦地区(the Peten region of Maya lowlands)的国家起源问题。它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地短少区域。拿黄河河谷来说,资源富集和社会(环境)局限性不仅是事实,而且在该地区国家起源过程中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在玛雅低地,资源富集似乎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社 7 贾仲益编译《人类学选读》之四,Robert L. Carneiro,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会(环境)局限性应当具有重大的作用。 有的考古学家也许认为,佩坦地区在国家形成时期的人口密度太低,不足以产生社会(环境)局限性的问题。他们错了。我们在估计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否构成了社会(环境)局限性的时候,不能过多从人们占有的全部土地是否足以维持人口生存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知道,维持生存所需要的土地是否足够,不仅由人口规模来决定,而且还受到生计方式的影响。我们推断古代玛雅人实行的是游耕农业,这种生计模式的人均土地需求量显然要远远超过实行定耕的生计模式,比如说像墨西哥谷地和秘鲁海岸那样。所以,尽管佩坦地区的人口密度低,但是,这种生计使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局限性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不亚于人口密度大得多的墨西哥或者秘鲁。 亚诺玛莫族的例子使我们了解到,社会(环境)局限性在人口分布还比较稀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肯定的是,佩坦人在其国家形成时期的人口密度,要远远超过我们今天在亚诺玛莫领土上所看到的情况。因此,尽管玛雅低地的人口分布表面上看起来稀稀落落,实际上却足以造成土地争夺,并成为国家形成的根本动力。 七、结语 总的说来,局限论以其精密性对国家的起源问题做了最深刻的解释。它解释了为什么国家得以产生在它所产生的地区,为什么别的地区出现不了国家。它表明,国家是某些特定的文化模式(生计方式)、人口状况和生态条件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它使我们明白,在人类政治进化过程中,究竟哪一步是最为重要的。 8
本文档为【004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完成)(12000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4
浏览量: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