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陕西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举报
开通vip

陕西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陕西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教学总要求 一、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渗透在不同的模块中。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作、音乐评价等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教师要精心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共同探索音乐美的...

陕西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陕西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教学要求 教学总要求 一、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渗透在不同的模块中。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作、音乐评价等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教师要精心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共同探索音乐美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首先确保高质量地开好开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还应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力求使每个学生获得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教师对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提供进一步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在集体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充分认识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重大作用。教师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和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五、各学校及教师应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音乐鉴赏模块 132 高中的音乐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内容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扩大,增加了中国音乐、西方音乐简史、中外通俗音乐、计算机音乐以及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和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因此,要更侧重在聆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 音乐鉴赏模块对提高高中生音乐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个学分中采取“2,1”的选择策略,鼓励学生先选修“音乐鉴赏”,以获得2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一个模块获得另外1个学分。共3学分。 一般情况下,在高一学年开设“音乐鉴赏”模块,高二学年再逐步开设其他模块。 针对高中学生,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学习要求〕 1(养成静心聆听、积极体验的欣赏习惯;了解音乐欣赏的不同方式;增进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2(完整而充分地听赏音乐作品,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音乐美;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 3(由浅人深地关注和感知音乐形态(如音高、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曲式等表现要素);逐步增进对音乐体载、乐器及表演形式的了解;领略作曲意图(如音乐主题的呈示、发展、对比、再现)与塑造形象、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的联系。 4(熟悉中外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20首以上,其中有深刻印象的中外名家名作有10首以上。 5(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并能对其风格特点作简要的评述。 6(通过对代表性作品的欣赏,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 7(熟悉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作品10首以上,其中比较喜欢的不少于6首。 8(了解民间音乐特点,民间音乐与创作音乐的区别,中国民歌的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 9(通过听赏不同类型的通俗音乐作品感受其风格与特点,了解其发展过程;在听赏中学会鉴别,并关注作品的社会价值;了解通俗歌曲、爵士乐、摇滚乐等表现形式。 10(能够听辨、哼唱音乐作品的主题;能够利用乐谱识别作品的音乐基本要素,理解其表现作用。 11(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当代音乐;了解外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温主义音乐——现代音乐。 12(了解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欣赏方法的异同,在听赏活动中拓展音乐视野,提高欣赏品位。 133 13(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中外作曲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及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能有自己的理解,并关注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比较和评价,增进对音乐的功能及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的了解。 14(、能够联系舞蹈、戏剧、影视、美术、文学等门类的作品,比较艺术特征的异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乐于表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并能通过与他人合作和探究,挖掘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15(能够应用Media Player、Real Player等软件播放音乐;能够使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搜寻和下载音乐资料。 〔教学建议〕 1(“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 2(让学生懂得听音乐时的行为反映出个人乃至国民的文化素质,懂得听音乐时“静”与“动”的辨证关系。 3(提倡完整所赏音乐作品,但应由短小的作品或相对独立的精彩片段开始 4(感知音乐形态,可以采用听片段的方法,可以要求每次仅关注一两种最突出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释运用表现手段的意图。 5(欣赏经典作品,尽可能选用最好的表演版本 6(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7(鼓励学生对音乐展开联想与想象,用口头描述、撰写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可采用办音乐墙报或召开专题音乐班会等形式,交流鉴赏体验。 8(通过识别、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 9(欣赏音乐时,可以作必要的描述性提示,但不能忽视音乐作品(尤其是非标题音乐)的非语意性特点。 10(适度地进行作品主题乐谱的视唱练习。 11(通过认知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简要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成就,把握中外音乐发展的主要脉络。 12(音乐美学常识的教学应简要易懂,渗透于音乐鉴赏的实践活动中。 13(鼓励学生根据指定专题或自选专题,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14(综合学习应坚持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5(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134 歌唱模块 歌唱是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中演唱的继续和发展,依然具有基础性。歌唱模块的教学中,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三种演唱形式,但以合唱教学为主,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学习要求〕 1(感知、体验声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声部配合,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感受优秀声乐作品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 2(初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懂得如何运用有气息支持的、圆润清晰的声音,恰当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和内容;根据歌曲要求和自身条件,运用一定的歌唱技能、技巧、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做到情绪饱满,音准、节奏基本准确,声音悦耳,并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3(有选择地听赏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等不同形式的优秀合唱作品,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对所学作品的整体感有较全面的理解;懂得合唱中声都均衡、和谐的重要性,在对作品有较深刻的整体印象的基础上,借助乐谱熟悉自己所担任都是旋律,并认真参与分声部练习,在合练和表演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并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 4(合唱是歌唱模块的主体,必须积极参与。参加排练的曲目不少于3首。 5(可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选择合适的唱法、曲目;能够当众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通过歌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6(具有初步的视谱能力,能够(基本)识读演唱曲目的歌谱,并能运用歌谱分析、理解歌曲。 7(积极参与调查、收集、学习当地民歌,开发与利用当地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学会2首以上自己喜欢的地方民歌。 〔教学建议〕 1(通过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与愿望,感悟歌唱的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演唱方法,融歌唱技能学习和训练于听赏与演唱实践活动之中。并应在表现音乐情感、塑造音乐艺术形象上下功夫,将歌唱技能训练与歌唱艺术表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歌唱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与学生的歌唱水平相适应,循序渐进。 4(歌唱教学应以合唱为主,排练合唱曲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整体进行感受与体验,可从齐唱、轮唱入手,逐步引入合唱练习。曲目选择要难易适度,兼顾中外,形式、风格多样;练习要有分有合,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通过有效的分声部练习,为合练、表演打好基础,合练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 135 铺导,避免“滥竽充数”。 5(重唱和独唱要因材施教。要指导学生选择曲目,并对歌曲处理和演唱技巧作必要的个别铺导。 6(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唱会、音乐会,录制专集等,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音乐表演才能的机会。 7(在充分听赏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结合演唱曲目提高运用乐谱的意识和能力。 8(在民间音乐丰富的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较多的学时组织学生采风,深入民间学唱并记录民歌的活动,有益于学生直接向民间艺人或民族工作者学唱民歌,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了解音乐文化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以及社会价值等,从而提高他们演唱民歌的能力,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演奏模块 演奏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演奏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发展其音乐才能,使他们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与他人协作的精神,并在演奏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学习要求〕 1(欣赏的代表性的中外器乐作品,感知、体验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各声部的音响层次、织体;理解的作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感受优秀器乐作品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 2(认识常见的中外乐器,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西洋管弦乐队、钢管乐队、混合乐队的组成。了解器乐的表演形式和主要体裁;积极参与合奏、重奏、独奏等实践活动。 3(初步了解常见乐器的能特点。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学习一种乐器,初步掌握基本演奏方法;根据已有基础和乐曲要求,运用一定的演奏技能,、技巧、自信、有表情地演奏。做到音准、节奏基本准确,声音悦耳。能流畅而有情感地演奏1,2首与自身水平相当的曲目。 4(积极参与演奏实践,能够调整自己的乐器并使其符合乐队的演奏要求。学会聆听其他声部,理解指挥动作意图,在排练和演出中能根据指挥动作,调整自己的演奏,正确奏出自己声部的音乐,能基本达到合奏的和谐与均衡。 5(参加排练的合奏曲不少于2首。 6(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能借助乐谱熟悉和理解能力,领悟演奏要求,养成准确视谱演奏的良好习惯。 7(调查、收集、学习当地民族民间音乐,开发与利用当地民族民间器乐资源,丰 136 富教学内容。 〔教学建议〕 1(欣赏优秀的器乐作品,激发学生演奏乐曲的兴趣与愿望;结合作品欣赏,以聆听音色特征为主,了解不同乐器的表现特点。 (演奏教学应以合奏为主,辅以独奏和重奏,演奏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要循序渐进;2 曲目的选择要难易适中,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演奏技能的学习应服务于学生综合乐感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合奏曲的排练要重视学生对乐曲的整体感受与体验。分声部练习要为合练、表演打好基础;合练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安排具有较好演奏能力的学生担任部长,协助完成学习任务。 4(乐队的类型、规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确定。重奏小组的组织、独奏乐器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 5(准确读谱是演奏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掌握乐谱中所标记的各种演奏法,并分析曲式结构。 6(有目的地选择、运用音像资料,供学生观摩、借鉴,领略著名乐队及器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魅力和特色。 7(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乐队的类型和乐队的规模。 8(在民间音乐丰富的地区,有条件的地区、学校,适时地安排一定的学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采风,学习演奏民间乐曲等活动。 9(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奏会、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音乐才能的机会。 10(由于师资专业的限制,学生可以多渠道学习演奏技能(青少年宫、群众艺术馆、社会音乐学校、艺术团体等),学校应多渠道挖掘有专长的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源,以弥补师资的不足。 创作模块 高中学生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创作模块的学习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创作教学中,应以歌曲创作为重点。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或有兴趣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增加音乐创作的专业知识及其他形式的创作实践。 〔学习要求〕 1(理解音乐主题的构成,能初步运用完全重复、变化重复、对比等方法发展旋律,能性意旋律的流畅性。 2(领悟歌曲中词曲结合的一般规律,初步掌握歌曲的乐句、乐段(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等音乐作品结构和常识。 137 3(能相互欣赏习作,简单评价习作的特色,说出理由,并提出修改意见。 4(结合欣赏、演唱、学习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常识以及歌曲的常见体裁等基础乐理知识,分析中外民歌及优秀创作歌曲,感受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理解旋律、节奏、调式、曲式、音色、速度、力度等要素的作用;能用简谱或五线谱记录自己所创作的旋律。 5(能选择或创作简短的歌词,尝试为其谱曲,用音乐基本准确地表情达意;会标明合适的调号、拍号和表情记号;能为所创旋律配置简易的伴奏;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熟悉的音源材料编创音响,营造简乐情境。 6(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音频软件进行简单的音乐编辑。 7(组织开展民歌、民间音乐的采集活动。用录音设备或其他方式记录、整理采集的资料,在班内、校内展示。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素材、进行再创作。 〔教学建议〕 1(通过聆听、分析典范的音乐作品,逐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抒发和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念的兴趣。 2(创作实践可以从模仿开始,通过唱或奏来进行,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从创作旋律片段到创作完整的歌曲,逐步形成独立创作的能力。 3(学习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要联系实际,结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提高创作技能。可以向学生推荐通俗易懂的铺导读物,引导学生自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4(学习创作要循序渐进。可通过学习创作不同风格、不同歌(乐)曲的主题人手,进而探索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和创作技能。 5(学生习作应尽可能组织试唱、试奏和评论。鼓励学生的独创精神,及时肯定学生的创作亮点,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不断提高。 6(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选修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我媒体技术运用”模块,更好地将电脑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 7(提供学生实践、交流的机会,预先制定采风活动计划,教师作必要的提导和组织工作,提倡学生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介绍采集的民间音乐素材和在创作中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心得。 8(音乐创作的专业性较强,可以聘请校内外有一定创作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音乐教师或作曲家进行教学。 音乐与舞蹈模块 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音乐与舞蹈课的教学中,舞蹈技 138 能的学习固然是需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音乐、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 〔学习要求〕 1(通过欣赏舞蹈作品,了解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社交舞等不同舞种及其音乐的风格特色,能够识别以上舞种,能举例说明其特点。 2(能积极地参与舞蹈的学习、排练、演出等活动。 3(有重点地学习2—3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能够自信、大方地伴随音乐学习、参与表演1—2个动作组合或较浅易的成品舞蹈片段。 4(结合欣赏、表演、创编等舞蹈实践活动,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理解舞蹈作品中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风格等要素与舞蹈表演之间的关系。 5(排练和表演舞蹈,要动作合拍、感情投入,努力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6(能把握指定或自选的音乐的基本情绪和节奏特点,即兴表演几个连续的动作。 7(根据所选音乐的节奏和情绪特点,通过讨论和尝试,运用已积累的舞蹈语汇,设计与之相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 8(通过欣赏和实践,了解舞蹈的基本特征、主要种类和表演形式,了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9(通过与他人合作和探究,领悟舞蹈作品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教学建议〕 1(在舞蹈教学中,可结合实际,以感受与鉴赏为基础确定欣赏、表演、创编三部分的比重和难易程度,应注意三部分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2(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艺术才能的平台。 3(学习舞蹈语汇,要循序渐行,从基本站姿、基本动作开始,由易到难,逐步积累;要量力而行,结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合理确定动作的难度、幅度。活动前要有适量的准备活动以舒展身体。 4(要重视学生音乐感的培养。在学习和排练舞蹈的过程中,应首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把握音乐要素的特点和基本情绪。 5(通过现场观摩、观看录像或排练优秀舞蹈作品,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积累舞蹈语汇。 6(在舞蹈创编活动中,所选音乐应易学好记。鼓励学生分工合作,自主完成选择音乐、舞蹈构思、设计动作等环节。通过表演实践和反复切磋,逐步提高。 7(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收集与舞蹈相关的文化资料,并给予具体指导,组织学生交流研讨。活动应课内课外相结合,重视资料的直观性。 139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戏剧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应将音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重视表演及创编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及创造才能。 〔学习要求〕 1(在欣赏学习中了解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基本元素,感知、体验戏剧作品中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形态及特征;认识戏剧艺术中音乐的不同地位与作用。 2(通过鉴赏中外经典戏剧作品,了解我国传统戏剧及中外歌剧的起源与发展、主要流派风格、代表人物及其艺术成就,理解音乐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能够简要分析、举例。 3(能够运用所学戏剧基础知识,分辨戏剧作品的主要类别;在体验的基础上对戏剧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较准确地演唱1-2段我国戏曲唱段和中外歌剧选段。 5(选择3-5篇适合自己的散文、诗词、寓言、童话等作品,能够在正确的分析作品内容、情感等基础上为其选配适当的音乐,有表情地朗诵。 6(积极主动参与有配乐的戏剧小品或小型音乐剧的排练及演出,能较好地担任戏剧综合表演活动中的“角色”,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 7(自主选择适当的题材,运用所学戏剧基础知识,独立或同学和作创编有配乐的戏剧小品或小型音乐剧,并参与排练及演出。 〔教学建议〕 1(根据戏剧表演的综合性特征,引导学生接触多种门类的优秀作品,适应戏剧表演的学生需要。综合学习仍然要体现音乐为主线的原则。 2(在欣赏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关注音乐在塑造形象、营造氛围、展示剧情、揭示角色的心理活动、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3(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体验作品的过程中学习戏剧艺术和戏剧音乐的基本知识,感受流派风格,避免单纯灌输。 4(对戏剧音乐作品片段的赏析,应建立在对作品剧情了解、分析的基础上,避免孤立地欣赏作品片段。 5(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剧情,理解所学唱段的角色定位,通过观摩、模仿、体验、表现戏剧表演的风格特点。 6(可从配乐朗诵和参与表演音乐戏剧小品入手,从感情上认知音乐在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中的作用。要重视提高学生选择、运用音乐的能力。 7(学生在综合表演活动中担任的“角色”有别于作品中的“角色”,在综合表演活动中 140 学生有更多的发挥个人特长、参与合作的选择。 8(引导学生观摩生活,从身边选取戏剧素材进行创编;积极为学生习作提供交流、排练和展演的机会。 141 陕西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教学总要求: 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所有学习模块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修。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尊重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指导学生对其中的若干模块进行选修。 二、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所以,在每一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 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对于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类别的教学,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做模拟设计制作练习。 四、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在美术鉴赏、技法练习和创作实践中,运用美术术语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美术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五、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创作教学中,也应当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六、美术学习活动一般注重对美术作品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独特的创作,但也有的美术学习活动,比如学校的形象设计、班级 网页的设计等则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分工合作完成。面对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教师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针对美术学习的特点,重视对新型 教学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七、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学习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美术作品, 并利用国际互联网大胆发表和传播自己的美术作品和学习心得。 八、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142 美术鉴赏模块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本模块包括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两部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 学习要求〕 〔 1(通过美术元素(点、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肌理、空间等)和组织原理(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动感与静感等),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了解美术鉴赏的性质和作用,以及美术的种类和主要特征。 2(鉴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认识墓室壁画、寺庙壁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中国传统的雕(鉴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通过陶俑、陵墓雕刻、佛教造像等 塑造型语言和艺术特色。 4(鉴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宫殿、坛庙、寺庙、古塔、古典园林等建筑艺术体会其艺术风格与蕴涵的人文精神。 5(鉴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陶瓷、玉器、青铜器、漆器、织绣等作品的不同造型风格与装饰趣味。 6(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认识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7(鉴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结合地区分析剪纸、皮影、年画、玩具、刺绣、泥塑等地方民间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情趣。 (鉴赏外国史前美术和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术作品。 8 9(鉴赏外国古代宗教建筑艺术,领略佛教建筑、基督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等不同的艺术风格。 10(鉴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体会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 11(鉴赏17、18、19世纪的外国美术名作,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巴罗克艺术、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等艺术流派的风格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12(鉴赏20世纪以来的外国现代美术,认识与分析西方现代美术作品的新观念和新的表现形式。 〔教学建议〕 1(根据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重点地选择教材中不同时期具有典型性的美术作品,用较为确切的语言表达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 143 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 3(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并写出考察报告。在美术作品的鉴赏体验中不断加深对美术及其优秀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体会艺术家的情感和表现形式。 4(美术鉴赏课要通过媒体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作品,需配置专用美术教室及必备的资料和器材,有效提高鉴赏课教学的质量。 5(本模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选修模块中的必修课程。教师应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度拓展教学内容。 绘画模块 “绘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绘画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学习要求〕 1(绘画基础:认识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感受和认识形体的明暗、虚实和色彩的冷暖以及空间等现象,通过绘画活动,学习和运用比例、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基础知识。 2(画种介绍:了解中国画、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及卡通等绘画类别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3(实践与创作: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选择一至两种绘画形式,学习和理解其造型语言,选用相关材料,运用一定的绘画技法进行绘画实践活动,创作出基本能表现事物特征,或能反映自己内心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体现审美观与价值观的作品。 (1)中国画:通过学习,认识中国画的笔墨特征,熟悉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学习写意画、工笔画的不同表现技法。 (2)素描:学习素描的基本表现技法,理解基本的造型语言(构图、比例、透视、明暗、线条、质感等)。 (3)油画:熟悉油画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尝试用油画工具材料表现物象。 (4)水彩(粉)画:学习水彩(粉)画的表现技法,运用水彩(粉)画技法进行写生或创作。 (5)版画:了解版面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认识版面的种类,学习木刻、纸版面的表现方法。 (6)卡通:了解卡通画的形象特征,学习并掌握卡通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4(鉴赏与评价:了解某一画种的发展过程,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理解其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含义,恰当地使用绘画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两件以上的重要作品,并尝试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绘画作品。 144 5(成果展示: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方法,有创意地装饰及展现美术创作的成果,增强自我表现的意识。 6(内容拓展: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与绘画相关的艺术语言,如音乐、文学、摄影等,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及表现内容。 〔教学建议〕 1(在绘画学习中,要适当安排优秀绘画作品的鉴赏,用恰当的语言评价绘画作品。要将审美感受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2(积极探索绘画的不同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以不同的绘画技法参与艺术创作。 3(在关注绘画知识和技法学习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与创作乐趣。 4(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应把握基本了解与重点学习之间的关系,重点学习一至两种绘画形式,对其他画种可作一般性的了解。 5(根据绘画模块的特点,建议两课时连排,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雕塑模块 “雕塑”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雕塑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学习模块涉及运用多种材料以及各种造型语言的现代艺术。 〔学习要求〕 1(通过对优秀雕塑作品的赏析,理解雕塑的概念,体会雕塑是空间造型艺术,认识雕塑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认识雕塑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了解中外雕塑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通过平面绘画作品与雕塑作品的比较,认识雕塑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认识雕塑的基本形式和类别,了解圆雕、浮雕的基本知识,体验圆雕、浮雕的制作过程;理解架上雕塑与环境雕塑的不同艺术功能和作用。 3(结合对中外优秀雕塑作品的分析,学习雕塑的形体、空间、体量、质感、肌理、色彩等艺术语言,了解写实雕塑,装饰雕塑、抽象雕塑的不同艺术风格。 4(掌握雕塑工具的使用技巧,学习雕、凿、刻、塑等雕塑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一种材质进行雕塑的方法,并了解其他材质的雕塑制作方法。 5(认识不同材料的特性,感觉不同材料的雕塑中形成的不同艺术效果;体会不同材料特有的肌理美;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因地制宜,制作有特色的雕塑作品。 6(根据选择的雕塑材料,运用雕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艺术语言,制作具有艺术风格的、能够表达内心情感的、有个性、有创意的雕塑作品。 7(可以运用黏土、金属、草木、织物等各种废弃物、自然物和人造物进行综合材 145 料的雕塑创作实践。 〔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通过查阅、收集资料和雕塑艺术实践,尝试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运用雕塑语言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雕塑作品。 (由于黏土的易操作性,建议从黏土雕塑入手,然后有选择地学习其他材料的雕2 塑制作。 3(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信息和雕塑展以及当地雕塑资源,广泛欣赏雕塑作品图片和雕塑原作。 4(由于雕塑的特殊性,在学习雕塑过程中,应关注雕塑与生活、环境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尝试将雕塑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及环境中鉴赏、分析、评论。 5(结合家乡、校园、社会的环境和文化建设,设计、制作两至三件雕塑作品,并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体会雕塑与环境及文化的关系。 6(由于雕塑制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建议两课时连排。 设计模块 “设计”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设计、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广泛地接触材料,培养创造意识,提高操作能力。 〔学习要求〕 1(尝试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优秀设计作品,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2(学习设计发展简史、了解各种设计思想。 3(掌握形式美规律,并应用它们进行设计基础(如平面均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的训练;建立初步的设计意识。 4(了解视觉传达设计(如广告设计、商品包装潢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C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的内涵、特点和构成要素;学会图形设计的基础表现手段与方法,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学习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方法,通过创作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初步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知识。 5(认识工业设计(主要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等)的由来、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现状,认识工业设计在当今社会商品中的作用;了解工业设计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业设计中功能、材料、市场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学习工业设计的设计方法,通过实践,学会画草图或制作模型,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初步的工业设计意识。 6(了解环境艺术设计(如室外环境设计、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公共场所环境设计、家居设计等)的概念、范围、内容和特点;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与人类生存和自然的关系, 146 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和基本要素;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创作实践,能够画出草图或制作模型,提高对环境设计艺术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环境艺术设计意识。 7(初步了解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认识计算机三维立体设计的基本过程。 8(在设计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耐心、专注和计划性。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发展示和交流各自的思想、观念和作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 〔教学建议〕 1(设计模块的教学,应有20%的课时安排美术鉴赏学习活动,以随堂鉴赏为主,专题鉴赏为铺。 2(对于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类别的教学,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模拟设计制作练习。 3(学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参与综合性设计项目的创作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多种评价学生的作品。 4(对于学生独到的、有个性的见解,教师应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思维。 5(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教学,努力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工艺模块 “工艺”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工艺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广泛地接触材料,培养创造意识,提高操作能力。 〔学习要求〕 1(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生活经验相关的优秀工艺作品,了解各民族的民间工艺样式。 2(了解竹、木、石、金属、塑料、贝壳和各种废旧物品材质的基本特点,了解印染、编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门类工艺制作的基本特征,了解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选择恰当的门类深入学习和实践。 3(熟悉和利用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和美感特征,充分地发挥这些特性和特征。并且“就地取材”、“因材施艺”。 4(在了解传统工艺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学会使用工具、选择材料以及正确的制作方法,并努力探究新的方法。 5(在制作活动过程中做到耐心、专注、精益求精,根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有个性地完成工艺作品。 6(在研究学习中,学会处理工艺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147 7(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各自的作品和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工艺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爱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恰 当的工艺门类进行学习和实践。 2(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积极参与多种工艺制作实践。 3(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民间工艺作坊等地方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4(必须配置专用教室,确保工具、材料到位。 5(工艺制作活动具有连续性,需要一定时间的保证,建议两课时连排。 书 法 模 块 “书法?”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学习模块之一。书法、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学习要求〕 1(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书法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2(掌握欣赏、品评书法艺术的主要标准(如点画、结构、章法、笔墨、意境等);了解并准确运用一些常见的书法术语(如笔势、行草、布局、立轴等)。 3(了解重要流派和书体的代表人物;了解同一书体不同书法名家作品的风格特点,体会其个性和思想法;了解楷书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晋楷、魏楷、中唐楷)及其主要流派风格、代表性字体。 4(初步掌握一种书体的书写规范(如点画、结体、章法等);了解摹本和临本的区别,知道临摹的三种方法(对临、背临、意临);了解羊毫笔、狼毫笔的不同特性和熟宜、生宜的区别;初步掌握书法技巧的基本要素(用笔、结体、章法、墨法等)。了解汉字的结构特征与规律(如重心平、稳主次相生、避同求异等)以及章法的布局基本要求。 5(体验用不同工具材料书写书法作品。 6(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各自的书法作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 7(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书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着重理解书法与中国画的内在关系。 〔教学建议〕 1(书法教学应注重体验和实践,宜将鉴赏和实践结合起来;鉴赏的书法作品应选 148 择著名的碑帖,鉴赏内容不少于书法模块教学内容的20%。 2(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学习汉字的结构特征与规律(如重心平稳、主次相生、避同求异等),并作适当的示范。 3(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书法学习问题,不宜简单从书写和实用的角度去理解书法艺术。 4(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现有条件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可以邀请有成就的书法家进课堂进行教学。 5(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书法社团,指导学生开展各种书法活动,培养学生的书法创作通力,为有书法特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增添校园书法文化氛围。 6(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书法艺术观念的发展和变化,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积极大胆地对各类书法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篆刻模块 “?篆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学习模块之一。篆刻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学习要求〕 1(了解我国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轨迹以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认识各个时期篆刻艺术的主要风格特征和流派。 2(恰当使用篆刻术语,用自己的观点去评论古今篆刻作品。 3(了解并学会使用篆刻的工具材料(如刻刀、印石、印泥等),为篆刻实践打下基础。 4(通过临摹练习(如摹印、实临、意临等),初步掌握篆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 5(正确地选择并使用篆刻常用的字体(如缪篆、小篆、大篆、甲骨文等)。 6(学习篆刻的章法,运用章法中虚实、疏密、奇正、方圆、呼应、和谐等构成因素进行篆刻创作。 7(了解并努力掌握篆刻的创作步骤,依设计印稿、写稿上石、镌刻印面、修刻边栏、书刻边款、钤印拓款的顺序进行篆刻艺术实践。 8(在研究性学习中认识篆刻艺术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和中国画创作)的关系。 〔教学建议〕 1(在介绍印章的起源和篆刻艺术发展史时应当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同时与作品对照欣赏。 2(篆刻实践中的篆法、章法、刀法以及篆刻的创作步骤是教学重点,教师应重点介绍并多作示范。 3(广泛阅览书画杂志和印谱等资料,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址等场所,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方式。 149 4(在篆刻实践中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 5(定期举办篆刻作品展览,让学生创作的篆刻作品有一个展示、交流和相互欣赏的平台。 6(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印社,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篆刻活动,增强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添校园文化氛围。 摄影摄像模块 “摄影、摄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摄影、摄像的鉴赏和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体验现代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要求〕 1(了解摄影摄像的历史发展和分类,努力使用摄影摄像的相关术语,从观念、创意、技巧等方面,以自己的观点大胆评论中外摄影摄像作品。 2(了解常用摄影摄像器材,学会使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常用摄影摄像器材;了解并理解光圈、快门、曝光、焦距、景深、构图、光影、色彩、机位、镜头运动、剪辑等基本知识。 3(了解暗房技术,掌握电脑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学会对摄像作品进行加工、处理和创作。 4(能根据某一题材(如风景、花卉、人物、静物等)独立或合作拍摄影摄像作品。 5(能根据生活主题和社会热点编写脚本并进行拍摄、编辑和后期加工处理。 6(能以口头、书面等方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摄影摄像作品。 7(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灵活处理摄影摄像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状况,结合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及课程资源等情况进行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注意鉴赏和实践相结合。鉴赏部分的内容不得少于摄影摄像模块教学内容的20%。 2(两节课连排的方式有利于摄影摄像课程的教学。 3(必须配备教学用的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以及各类镜头,配备数码摄像机、闪光灯、摄像灯、三脚架等摄影摄像器材。 4(配备摄像教学专用教室(摄影棚),并确保摄影专用灯具、静物拍摄台、背景物等相关器材、设施到位。 5(配备电脑教室、多媒体展示设备,保证学生操作用电脑、扫描仪、彩色打印机、录像编辑材、设施到位。 150 6(要鼓励、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实际拍摄中注重创意,展示个性。可以适时举办展览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和交流学生的摄影摄像作品。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模块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是美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是指运用计算机设备与技术以及互网络资源表达观点、思想和情感的新兴视觉艺术形式。 它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反映现代生活的潮流和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体验现代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要求〕 1(欣赏用不同软件技术创作的优秀电脑绘画,借助不同软件(如电脑绘图软件Painter、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等)的演示,认识和体验电脑绘画的特点,掌握基本的图像处理技术。 2(欣赏电脑图形设计软件制作的优秀印刷品,有选择地学习掌握平面图形设计软件,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3(欣赏不同创意的字体,认识图形图像软件的功能,设计制作有变化的艺术文字。 4(欣赏不同创意的标志,了解标志的各类表现形式及其特征,围绕校园、社区或社会生活场所或主题,用图像处理软件设计制作标志。 5(欣赏不同类型的优秀招贴面,了解招贴面的特点,认识电脑招贴画设计的优势和特点,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设计制作以公益内容为主题的招贴面。 6(运用二维动画软件,按照“绘制分镜头脚本——绘制角色造型——绘制镜头画面设计稿——创建动画——声音合成——影片发布导出”等动画制作的基本流程,为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制作Flash形式的MTV。 7(运用三维动画软件,结合具体的作品内容,按照三维装帧作品制作步骤进行建模——设置材质——打灯光——创建摄像机——渲染——后期处理,模拟生活情境或学习用品模型,在实际运用和设计制作过程中感觉体会三维动画的特征和美感。 8(根据三维动画的设计与制作程序(如建立模型、材质贴图、灯光布置、摄像机取景等)选择适合的软件,虚拟一个动物、人物或其他物象的造型,体会三维动画的神奇、掌握必备的造型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方法。 9(认识网络在现代信息传递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网络时代带来的便捷,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流程,设地自己的网页,体验网页制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 10(认识多媒体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多媒体制作的基本流程(如确定主题——资料收集——编写脚本——界面设计——调试发布等)。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知识储备和能力特点的主题,按照流程,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等技术, 151 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创作。 〔教学建议〕 1(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模块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教师应根据学校际情况及自身的特长,有选择的实施教学。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模块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强化操作性与实践性,注2 重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个性差异,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通过“鉴赏感语——研究探索——操作实践——创作表现”等环节的链接,让电脑美术富有趣味性、创造性和挑战性。 3(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网格资源拓展该模块的信息量,突破传统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思维定式和表现手法,体现电脑美术教学的时代特征。 4(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模块的教学设施可以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设施整合使用。 5(根据该模块的教学要求,建议两课的连排。 6(学校和教师要为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相应条件。 7(要将优秀作品的欣赏作为必需的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对电脑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与评价能力 陕西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必修)教学要求 《陕西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以《普通高 “”“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为单元编写。各模块设有课程目标学 152 ”“”“”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所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总要求;学习要求是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教学建议主要从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学中应 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提出参考建议。 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要求》中使用了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这些词语有些是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有些是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并分别指向知 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 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 本特征等 知理解水平 识低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性 ,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调查 高 目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标 迁移应用水平 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 之间的合理联系等 模仿水平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剖析、使用、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运行、演示、调试 技 能独立操作水平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低 性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 , 高 目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开发、实现 标 熟练操作水平 熟练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规范地使用、创作 经历(感受)水平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实地)考察、参观 情反应(认同)水平 感低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关注、借鉴、欣赏 性 ,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高 目领悟(内化)水平 标 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提升、保持 价值观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53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各选修模块的前提,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组成。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 154 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信息素养。 (一)信息获取 〔课程目标〕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4(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5(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学习要求〕 1(信息及信息的特征 ? 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 能结合典型事例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 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 2(信息技术及其历史和发展趋势 ? 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描述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信息获取的过程与方法 ? 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 学会根据任务和问题确定信息需求。 ? 知道常见的信息来源,学会根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能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 了解常用的信息获取方法,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工具,采用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4(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 了解搜索引擎的类型,知道常用的搜索引擎,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不作要求。 ? 了解不同搜索引擎的特点并灵活选用。根据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灵活运用检索条件,提高信息检索效率。 155 ? 能使用常见的网络下载工具下载所需的信息。 5(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 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教学建议〕 1(首先应让学生明确,信息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定义,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信息”的范围和含义都在不断变化。 2(教学中不要局限于单一教材,可以参考不同文献中对于“信息”的不同描述,让学生进行类比,列举实例,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更广泛地理解信息的含义,避免对书本概念的死记硬背。 3(在“信息的特征”的教学中,应尽量列举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实例,通过小组研讨对信息的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4(清晰列举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重要性质,结合人类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历史,明确信息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所举实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以利于他们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个人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 5(利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实例,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与方法,再通过不同小组间学习成果的对比和评价,归纳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6(强调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明确不同信息类型的不同特征和适用范围,设计适合于不同信息来源和类型的实例,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尝试从多个途径准确、规范、有效地获取信息,避免只会单一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7(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可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组织学生研讨信息鉴别与评价的重要性,树立信息鉴别与评价的主观意识,了解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8(可以采用评价量表,引导学生从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客观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对信息进行评价。 9(明确网络信息检索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适用范围,利用实例让学生充分了解网络信息的主要特征。 10(可以利用同一实例让学生分别使用分类目录和搜索引擎进行检索,通过对不同检索结果的验证、比较和评价,充分了解不同检索方法的优劣、效率和适用性。 11(引导学生在关注检索结果的同时,注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与过程,从而掌握使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类比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总结不同搜索引擎的语法和关键词设计,使他们能熟练而有效的使用搜索引擎。 12(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主题活动,规范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从主题内容入手,明确信息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搜索工具,提炼有效的关键词,灵活运用搜索引擎的语法。对于检索结果进行鉴别、评价和分类。 156 13(信息下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设计活动主题时,要包含足够多的信息类型,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下载工具,通过验证和对比来掌握不同下载工具的使用方法,还可以直接利用搜索引擎了解下载工具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 14(对于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信息获取的重要步骤。在教学中,学生容易对检索到的信息不分主次地进行简单堆积和罗列,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分类、筛选、组织和管理,可以将其作为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评价量表对其进行严格要求。 (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课程目标〕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2(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4(通过使用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学习要求〕 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 能根据任务需求,围绕主题,使用合适的字处理工具,加工、组织文本信息,表达设计意图。 ? 熟练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技能,如设置字体、字形、字号、字的颜色、上下标、行间距、段间距、对齐方式、首行缩进、项目符号、页面纸型、页边距、页码等。 ? 能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能在文本中插入表格、艺术字、图像,绘制简单图形,制作流程图、结构图等。 2(表格数据的处理与表达 ? 能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地建立表格、录入数据。 ? 能选择适当的公式或函数,对表格数据进行计算,如求和、求平均值等。 ? 掌握常用的表格数据统计方法,如对数据的筛选、排序等。 ? 了解几种常用图表(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形图等)的用途及特点。根据实际需求,选用恰当的图表表达。 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 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初步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 了解常见的图像类型及格式;能使用图像处理工具,对图像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裁剪、缩放、旋转等操作。 157 ? 了解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及播放软件;体验使用音频处理工具,对音频数据进行简单剪辑的过程。 ?了解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及播放软件,体验使用视频处理工具,对视频数据进行简单剪辑的过程。 ? 了解多媒体(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编辑加工的常用工具和方法。 ? 了解信息集成的常用工具。 ? 学会针对某一问题,并按实际需求设计方案,搜集、筛选、加工多媒体素材,会选择合适的多媒体集成工具,将素材有序组织和表达,集成为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 4(信息的编程加工与表达 ? 通过对简单计算机程序的剖析,体验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 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5(信息的智能化加工与表达 ? 了解使用智能应用软件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 ? 了解和体验模式识别、机器翻译等智能应用软件的功能。 6(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 了解信息发布的多种方式,并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发布信息。了解通过网站发布信息的主要方式和过程。 ? 熟悉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 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多媒体作品的交流与评价。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除了需要保证学生掌握文字处理、图表处理和多媒体加工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根据“任务需求分析?规划设计?使用工具软件对素材处理?利用恰当方式表达意图”的线索,归纳和提炼已学的内容,从更高层面去理解教学内容。 2(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本主题的教学应在学生已掌握的文本处理的技能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地表达观点和意图。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文本信息内容方面的处理,使文本信息能更好地记载和描述事物。然后对文本信息的修饰,以更好地呈现信息。 3(表格数据的处理与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据,并根据需求,规划设计表格及表格数据名称,建立表格,对表格数据进行编辑处理,对数据进行一定的计算、分析、统计,最后选用合适的图表、表格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表达意图,形成报告。 4(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58 初步掌握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过程和方法;通过示例或任务,学习对问题进行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知道常见不同媒体文件的类型对应的加工工具,熟练掌握文本加工,熟悉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素材的常用加工方法;能用常用的媒体加工工具对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进行简单的制作加工和合成;按照实际需求,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组织和表达形式制作与集成多媒体作品,让学生了解除了PowerPoint之外,还有其他的多媒体集成工具,要根据作品的要求和自己的能力,选用合适的集成工具表达作品。对不同地域的学校,在教学中,对于Photoshop、CoolEdit、MovieMaker、Premiere、超级解霸等处理软件,教师可安排适当的演示,让学生对其基本功能有所了解,但对具体操作不作具体要求。 5(信息的编程加工与表达 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程序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具有独特作用,并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编程的内在魅力,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不要把整个程序解释透彻,只需对程序中关键语句的作用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正是这些语句的作用,实现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程序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程序是一组计算机代码组成的有序集合,着重让学生体验和关注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工作过程、基本特征和思想方法。 6(信息的智能化加工与表达 本主题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是人们对人脑思维机理的一种模拟,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认识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体验信息智能处理工具产生的实际效果,对信息智能化处理工具有一定的了解,并认识智能技术的本质特征。 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教学,演示与实践的内容很多,如手写输入、语音输入、光学字符识别(OCR)、自然语言对话(文本对话)与机器翻译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操作实践环境,多开设一些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条件稍差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分组操作和讨论中体验某些信息智能处理工具的工作方式,例如选择机器翻译、手写输入(用鼠标模拟手写扳写中文字)或OCR识别(可以用屏幕抓屏的方法,把文本内容以图片形式文件保存,然后对图片中的文字进行识别)进行演示实践。对于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如翻译软件、手写板输入等,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使用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智能化处理信息的简单工作原理,它与我们常用的其他工具软件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对实验的智能化工具进行评价,评价其智能化的水平,例如对机器翻译系统,把一段中文文稿翻译成英文,再将其翻译为中文,经过多次反复后,再和原文比较,看看其差异程度。从而感受目前人工智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达到真正的人工智能还需进一步研究、提高。 7(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在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 159 中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概括出结论,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了解信息发布方式的多样性,初步掌握在网上发布信息的几种方法,能描述网络信息发布的方法和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发布信息。了解信息交流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利用网络交流信息的基本方法,能注意网络安全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要让学生了解信息发布与交流的不同之处,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照课标,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三)信息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学习要求〕 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 ? 认识信息资源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 ?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 认识和理解在信息资源管理中普遍使用的几种方式方法。 2(信息资源的管理 ? 能合理选择常用工具,管理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资源。 ? 能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和查找计算机中的文件。 ? 能使用浏览器的收藏夹功能对网站进行分类管理。 ?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访问网络计算机上共享文件夹的内容,实现协作资源管理。 ? 能使用电子表格分析管理、统计计算各种日常信息。 3(数据库信息资源管理 ? 了解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和高效检索信息的优势。 ? 了解因特网上在线数据库管理信息及其检索信息的方式方法。 ? 了解建立数据库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 了解数据库的组成要素。 ? 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教学建议〕 1(由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没有足够 160 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管理实例,通过“活动体验?比较分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由浅入深地学习和体验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为什么要进行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怎样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等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在介绍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时,注意通过实例与表格相结合的形式,分析手工管理与计算机管理的方法与特点,分析计算机的文件管理与数据库管理的方法与特点,初步感受数据库管理的优势。掌握几种常见的个人数据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例如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计算机的本地资源,用浏览器的收藏夹对网站进行分类管理,用电子表格管理个人财务等。形成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为以后合理、有效的管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接触的信息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操作使用教材光盘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实例,或者其他贴近学生生活与兴趣的数据库实例,对数据库存储、管理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的功能进行初步地分析和评价,认识其优势与不足。通过访问在线数据库,了解在线数据库管理信息及检索信息的优势。 4(可以选择一个简单数据库管理系统,如学生成绩管理、学校图书馆管理、校本课程等,通过初步剖析,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建立过程、数据录入过程、管理访问过程。从而对数据库有一定的认识,为今后学生选修数据库课程有一定帮助。 5(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学习活动,并组织小组间、学生间的汇报、交流和讨论活动。 6(教学中要体现多种学习方式,尤其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学生分小组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也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分析并归纳出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思想方法。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 〔课程目标〕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4(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信息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防范病毒、保护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161 〔学习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实践活动。 2(通过与他人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3(理解信息安全的概念,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防范病毒、保护信息的基本方法。 ? 了解信息安全防范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树立信息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其特征。 ? 了解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种类以及感染病毒的典型症状。 ? 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基本方法。 4(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能明辨是非,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 了解不良信息活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 了解1991年6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 ? 了解1994年2 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 了解1997年12 月11日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方法》。 ? 了解2001年11月22日团中央、教育部和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5(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教学建议〕 1(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主题的教学应全方位地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产生的巨大影响,建议通过观看视频、调查访问、专家报告或实例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或列举信息技术在家庭、社区、生活和个人学习等方面的应用情况,通过展示与分析,努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自觉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2(信息的安全与保护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信息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及相应的防范策略,自觉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学会防范病毒、保护信息的基本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信息安全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可能会给教学带来不便。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如课前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与个别学生访谈或者课堂 162 上交谈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安全知识,关注学生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亲身实践,引导学生掌握1,2种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查杀计算机病毒。 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在理解病毒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实践杀毒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活动,如交流讨论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一般措施,不同种类杀毒软件性能的相互比较与评价,访问一些专业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网站,查找有关防治不同类型病毒的方法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 3(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忌空洞说教。建议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探讨,通过以案说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网络交流活动受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约束,每一个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都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教学中,还可以就网络交流中的行为规范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专题辩论会,或制订《文明上网公约》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网络交流中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认识,增强法治意识。 4(通过选取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如因迷恋于网上游戏而影响学业;因热衷于上网聊天而交错网友;因好奇而模仿“黑客”行为,导致犯罪;因通宵上网,生活规律被打乱,影响身体健康等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因使用信息技术不当可能给身心健康带来的不利因素。自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5(通过主题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必修模块乃至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中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专题辩论会、交流讨论、撰写小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等。要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有一定探究意义的问题,合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获取与评价——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信息资源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与具体内容的学习紧密结合,这样效果较好。内容体系结构对应的课标内容标准如下表。 《信息技术基础》体系结构 内 容 对应课标内容标准 信息获取与信息及其特征 (一)(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163 评价 (一)(1)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 发展趋势。 (四)(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与学习的影响。 (四)(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 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一)(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方法 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一)(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略与技巧 (四)(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 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一)(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息。 (四)(4)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二)(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文本信息的加工与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表达 (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二)(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表格信息的加工与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表达 (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信息加工与(二)(1)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表达创意。 与表达 (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用计算机程序解决(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问题 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用智能工具处理信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息 (二)(4)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 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二)(2)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信息发布与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四)(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交流 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三)(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信息资源管理 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信息资源 管理 (三)(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使用数据库 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164 (三)(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剖析数据库 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四)(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 信息安全及防范 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策略 (四)(4)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四)(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 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四)(4)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及网络道德规范 流中的安全意识。 (四)(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 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陕西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必修模块教学要求 《陕西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必修模块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的编写,以《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为单元,对各模块中每一主题的教学内容逐条分解、细化和补充,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界定,并提出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各模块设有“课程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部分内容。“课程目标”从课程理念出发,依据通用技术的特点和教育现状提出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要求 165 的基准。每个条目明确了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及应达到的要求;“学习要求”主要是对每个模块中学生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教学建议”主要根据我省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学习要求中的内容为教师提出实现课程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把握教学内容及范围等方面的参考建议。 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要求》中使用了体现不同水平的行为动词。这些词语有些是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有些是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并分别指向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说出、知道、了解、认识、熟悉 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知 理解水平 识 低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新旧知识之间能说明、理解、解释、比较、权衡、找 ? 性 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出、选择、识别、调查 高 目 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标 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确定、判 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中的合断、优化、改进 理联系等 模仿水平 模仿、尝试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技 能 独立操作水平会、能、学会、进行、完成、制定、低 ? 性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与改进;与识读、绘制、画出、检测、安装、操 高 目 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作、运用、使用、选择标 熟练操作水平 掌握、实现、灵活运用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 经历感受水平感受、参与、经历、体验、交流、讨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论、观察、调查、参观情 () 反应认同水平感 关注、提出、获得、确认、欣赏、发低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性 现、判断 做出相应的反应等高 目 () 领悟内化水平标 养成、形成、具有、树立、确立、发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 展、保持、增强 值观等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一些技术群直接影响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的水平,这些技术群被称为“社会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曾先后出现过三种社会技术,渔猎技术、农耕技术和工业技术,它们都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上世纪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作为当今的社会技术登上了舞台,它们比上述三种社会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大,席卷社会的速度更快,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的渗透,使许多领域面目一新。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观念。技术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污染、生态不平衡、都市拥挤等问题。认识技术、善用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就应运而生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程, 166 是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这犹如一棵枝叉繁多的新品种乔木,栽植于高中课改的田园之中,如图所示: 通用技术课程设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其余均为选修模块 。每个模块2学分,教学时间为36课时。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7个选修模块之间为并列关系,供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为使通用技术课程今后枝叶茂盛、硕果累累,必修模块1、必修模块2的基本内容的教学及其效果极为重要,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 167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实现以上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目标上的独特追求: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关键。对设计过程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提高理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技术素养,为今后适应现代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模块由“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和“设计的评价”四个主题组成。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本模块的各个主题应该融会贯通,不能机械割裂,特别是“技术及其性质”主题的基本思想应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始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机械理解设计过程,应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交流与评价既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功完成设计的途径、方法和保证,应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一) 技术及其性质 〔课程目标〕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4(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5(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6(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学习要求〕 1(技术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 知道并能举例说出技术的产生与人的需要的关系,认识到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 168 造性的表现,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 知道并举例说明技术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理解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 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的调查和思考,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2(技术的性质 ? 认识到技术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学习内容。 ? 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几方面,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理解技术的性质。 ? 通过交流、讨论,获得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的神秘感,能够自觉地开展一些技术活动。 3(技术与发明和革新 ? 知道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知道技术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得以实现。 ? 知道创新的形式包括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理解发明和革新的意义和区别,并能举例说明技术革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认识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4(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知道每一项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设计,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感受技术进步对设计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了解技术革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 理解设计的内涵、分类,并能分析技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理解设计是技术的核心。 ? 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能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人机关系,了解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能列举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提出合理设计的建议。 5(技术知识的综合性 ?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并能识别技术活动和科学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6(技术的专利性 ? 知道知识产权的内容以及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 知道专利制度的含义和重要性,说出申请专利的一般过程。了解技术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增强专利技术的自我保护意识,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教学建议〕 1(学生初次接触通用技术课程,形成对技术学习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 169 动,教师可制作挂图、多媒体课件或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的情感,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在“技术的价值”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感悟技术的魅力和价值。教师也可根据自身熟知的技术领域和个性特色开展富有特色的教学。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了教材中精选的案例以外,教师也可以补充相应的经典案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除了课文中设置的讨论、马上行动、辩论等活动以外,教师也可以灵活地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并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参观等活动,以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尤其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悟到技术课学习的开放性和开阔性。 3(对“技术”概念,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列举不同时代的、不同学科方向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较为典型的对技术含义的表述,让学生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理解。理解“技术的性质”是第一章的难点,如何使学生实现理解、内化,这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因此,教师应避免说教式、教条式的授课,应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 4(人是技术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技术问题,用多种多样具体而生动的实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 5(对于技术应用的两面性,教学中要用客观、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学习判断并正确地运用。 6(对于技术创新性的教学,可以通过列举典型案例或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技术的创新性。 7(为了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从一些既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例入手,如通过自行车、洗衣机、电话、显微镜、DNA扩增和测序技术等的技术发展史,让学生理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感受发明和革新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8(人机关系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日常生活中人机关系的事例,并尝试提出改善人机关系的措施。 9(关于知识产权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知道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意义,树立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了解专利申请的基本常识。 (二)设计过程 〔课程目标〕 1. 发现与明确问题 (1)通过对人们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和条件。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也可以为假设,要 170 在实践中验证),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2. 制定设计方案 (1)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 (2)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 (3)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或试验步骤。 (4)通过比较和权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3.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1)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2)了解1,2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3)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如教具模型等) 4. 方案优化 (1)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 (2)能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更换方案。 (3)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 5. 产品的使用说明 (1)了解产品 说明书 房屋状态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焊机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GGD说明书下载 或用户手册的一般结构以及对使用者的重要作用,能编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 (2)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 〔学习要求〕 1(发现与明确问题 ? 理解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知道发现与明确问题是设计工作的开始,并能说出发现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 通过对人们需求和愿望的观察、调查,在充分认识、正确评价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培养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自己对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评估、选择和决策能力。 ? 在分析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能针对设计对象列出设计要求,明确设计要求包括达到的标准和受到的限制两部分,理解标准和限制的含义。 ? 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设计在功能、大小、安全、外观、耐用性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 ? 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设计可能受到的时间、成本、环境、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 ? 在分析和梳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能针对具体情况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和可行 171 的设计计划。 2(制定设计方案 ? 知道制定设计方案包括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等步骤。 ? 理解在设计中,选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理解任何设计方案往往都有不断改进的可能性。 ? 熟悉常用的收集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了解与产品(或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关的信息的种类,会使用常用的信息处理方法,会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进而体会获取全面、准确、有用的信息对完成一个好的设计的重要性。 ? 了解材料选择是设计方案中的重要因素,学会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工作性能、美学品质、市场形态、成本,以及常用的加工方法等。 ? 了解标准件的含义和标准件的优越性以及适用范围,学会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标准件。 ? 知道设计的一般原则包括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并能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 了解方案的几种构思方法,知道在方案构思时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如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等。 ? 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能集体讨论或小组合作制定符合一般技术原则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 了解进行方案比较和权衡的重要性,学会对已有方案进行比较、权衡的一般方法。通过比较、权衡和小组讨论,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发现各种方案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3(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 知道模型和原型的含义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处理方法,通过模型可以研究技术活动的规律和特征。 ? 知道根据不同的需要,模型可分为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等多种形式,理解不同的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 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了解工艺选择中所需材料的性质和加工方法,了解加工工具(或设备)的性能、用途和限制,了解最为有效、经济的加工时序,等等。 ? 了解1,2类常见的工具、设备及其用途,掌握它们的操作要领并学会使用。 ? 了解常用的加工方法,并学会一种材料的1,2类加工方法,如木质材料或金属材料中的划线、锯割、切削、銼削等工序。 ? 能根据设计方案和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培 172 养对工艺的选择能力以及合乎规范地使用加工工艺的意识。 ? 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制作出模型或原型,如多功能小书架、多功能笔筒,等等。 4(方案优化 ? 结合产品设计,知道测试是检验产品能否正常工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重要措施。 ? 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例如小凳子)进行测试,通过亲身体验检验产品效果的过程。 ? 运用技术试验测试产品是否正常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 知道优化的作用,理解优化往往就是进行反复试验和改进的过程。 ? 在测试的基础上,学会对设计方案和产品进行全面评估,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产品设计的优化方案和改进措施。 ? 知道产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设计产品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增强审美情趣。 5(产品的使用说明和维护 ? 知道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知道产品说明的一般结构包括标题、正文和产品标记组成, ? 知道产品说明书的形式包括条款直述式、自问自答式等几种形式,了解不同产品说明书的特点。 ?知道在使用产品前,应自觉、认真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或用户手册,能读懂常见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或用户手册,能根据说明书正确地使用产品。 ? 掌握产品说明书的编写要求,并能结合自己设计的作品,编写简单的使用说明书,体验编写使用说明书的过程。 ? 知道产品的日常维护是产品使用的重要环节,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 ? 熟悉使用和维护技术产品的基本原理,学会通过说明书或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得产品信息,能对生活中自己常用的技术产品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 〔教学建议〕 1(本主题将设计过程大致分成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方案优化”和“产品的使用说明”五个阶段。这是一个普遍的过程,但不是一个规定的程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种次序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产生反复。 “设计过程”是《技术与设计1》的重点内容。 2.本主题的教学,可以通过教材中举荐的便携式小凳、或学生使用的台灯、或多功能笔筒等的设计和制作,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其它简单易行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学习和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实践的基本方法。 3(关于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 173 具体内容,但注意不要将概述详细化。 4(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以及从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发现与明确问题对技术设计的重要性,亲身经历发现和明确问题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设计项目。通过案例讲解、视频资料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5(本课程所讲的“问题”,通常是指技术世界中的技术问题,教学时要突出“问题”的技术特征。 6(在教学中,应强调常用的信息处理方法,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能体会到获取全面、准确、有用的信息对完成一个好的设计的重要性。 7(在“制定方案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例与材料的相关知识,采用讲解、观察、讨论等方式,启发思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对设计项目的调查、分析,并自选一个简单的设计项目,如设计一个简易台灯、多功能笔筒、床头小书架等,项目应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小设计,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考虑设计的开放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使学生亲历一个简单的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了解制定设计方案的方法、步骤、设计要求、需考虑的因素、所选材料的性质等。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进而确认一个设计任务,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设计计划。 8(比较和权衡是设计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重要过程,教学中要加以区别。 9(设计的一般原则是本主题学习的重点。教学中,可通过案例、图片、视频以及设计技术活动等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分析、交流和评价,明确并掌握设计的一般原则。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待各个原则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原则对技术产品进行综合评价。 10(在方案构思的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鼓励学生打开思维,运用不同的方法,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大胆构思,提出多个方案或完善设计。方案的构思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教学中不要刻意突出某一构思方法。 11(在“工艺”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工艺的选择能力,以及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或设备,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不宜过度强调。 12(模型具有交流、检验设计思想及过程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改进设计。教学中要切实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付诸实施,亲手制成模型或实物。 13(要因地制宜,更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产品测试的全过程。但不一定要强调正规的测试手段,要倡导学会运用生活中的多种方便可行的方法进行测试。 14(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供一种常见的产品,让学生先写出该产品的说明书,然后再提供厂家的说明书,通过自我评价和集体讨论等形式,领悟说明书的编写和使用及其 174 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三)设计的交流 〔课程目标〕 1(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2(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学习要求〕 1(设计的交流 ? 了解设计的交流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口头语言、文本、技术图样、图表、模型、计算机演示、网页等常用的设计交流方式,知道不同交流方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 针对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和成果,在技术设计的交流中,初步学会判断并提炼有价值的技术信息。 2(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 ? 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知道技术语言包括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等,了解不同技术语言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 ? 知道草图的分类,知道并学会绘制草图的方法和步骤,学会应用设计草图来表达设计意图。 ? 知道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电子线路图所用符号的含义及表达方法,能识读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 ? 能够知道运用正投影方法绘制一般技术图样,学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并能标注尺寸。 〔教学建议〕 1(设计的交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穿插多种多样、联系实际的案例,从多个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学习兴趣。可注意采用小组活动等形式,发挥出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口头语言、文本、技术图样、模型、计算机演示、网页等多种方式,创造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此外,可以组织班级之间的学生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可组织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 2(对于技术图样的教学,针对不同的技术图样,有识读和绘制两类要求。教学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只要求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对于学生“识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有关专业软件,还可以让学生识读一些实际的图样。关于草图基本画法的教学,教师要演示具体的画法,如:如何握笔,如何徒手划线以及基本图形的画法等,并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实践。 3(本主题的专业性较强,比较抽象,难度较大。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注意互动交流和头脑风暴的运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关 175 注情感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四)设计的评价 〔课程目标〕 1(能根据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培养质量管理意识。 2(能根据需要按一定方式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并进行评价,写出试验评价报告。 3(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全过程和多角度评价,并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4(能对他人的、现有的技术产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学习要求〕 1(设计的评价 ? 知道设计的评价的含义及其作用。 ? 知道设计的评价包括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和对最终产品的评价,在设计过程中,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及时保存相关信息。理解设计过程的评价的综合性,学会判断设计过程是否合理、有无创新等;知道对最终产品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学会从多方面把握评价内容。 ? 能够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对设计方案、制作过程等各个阶段进行评价。 ? 学会根据设计要求和所受的限制,对设计过程及最终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学会写出符合要求的、完整的设计总结报告,并能对自己的设计过程进行系统回顾,找出成功与不足,培养发现问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 学会多角度地评价技术产品,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2(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 了解技术试验的含义、分类,了解一般技术试验,如性能试验、优化试验、测试试验等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知道技术试验在技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 了解一般的技术试验实施的步骤,学会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所受的限制,进行简单、有效的技术试验。 ? 知道一般的技术试验报告的写作内容和要求,学会撰写比较正规的试验报告,包括试验数据的采集和结论分析。 〔教学建议〕 1(设计的评价是教学难点,可运用多媒体手段、案例呈现等方法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将设计的评价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教师应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设计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评价,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评价的观念和评价的方法。 2(技术试验的教学,可对教师(或学生)亲自设计制作的小产品进行一些定性或定量的试验,让学生感受技术试验过程,体会技术试验在技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写出技术试验报告。 176 3(对于技术评价的教学,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解、公开展示、自评等形式,让学生从多方面把握评价内容与方法,对技术产品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例如,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实用性、工作效率、安全性、成本、耐用性、美观、简便等设计要求,判断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环境、道德等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指出产品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必修2:技术与设计2 本模块以《技术与设计1》为基础, 教学内容是专题性的技术与设计,是构成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模块由“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和“控制与设计”四个主题组成。这四个主题是技术领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它们既有专业技术的内涵,又有通用技术的特性。另一方面它们所体现的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不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钥匙,还可以向其他领域迁移,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结构与设计”虽指向力学结构的理解、分析和设计,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讨论却是各类技术设计不可少的。“流程与设计”讨论流程和流程的改进设计,其改进的思想和方法同样具有技术设计的共性。“系统与设计”侧重于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思想完成实际生活中的设计。“控制与设计”重在理解和运用控制,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本模块内四个主题的内容涉及不同的技术主题,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教学中可以调换学习顺序;但它们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个主题的诸多思想与方法均可运用在其他主题的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中。它们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照应,彼次关联。结构是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毫无疑问是与系统相联系的,结构还是系统功能的依据;流程可以说是工程系统或工作系统按时间顺序的描述;控制是对系统状态所施加的外在干预, 但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从总体上把握各主题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理解本模块所体现的思想与方法的普适性。 (一) 结构与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通过学习几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学会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3(能通过技术试验学会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能写出试验报告。 4(能对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5(通过对赵州桥、飞檐和蛋形椅的案例欣赏,学会欣赏结构的实用性和美,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的设计。 〔学习要求〕 1(结构的涵义 ? 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177 2(结构的分析 ? 知道应力的概念,能通过梯子、椅面、大坝、桥墩、简易桥梁等简单结构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 ? 知道结构稳定性的概念,能通过简单的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写出试验报告。 ? 知道结构强度的概念,能通过简单的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写出试验报告。 3(结构的设计 ? 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并进行结构设计,提出结构设计的功能、稳定性、强度等要求。 ? 说出结构设计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如功能、安全、创新、成本和工艺等,能构 的结构草图,并做出优化选择,从中选定思出2,3种结构设计方案,绘制出设计方案 一种优化的结构设计方案,运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模型或原型。 4(结构的欣赏 能从结构的功能、稳定性、强度、成本工艺和创新性等角度,对结构设计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能从历史、民俗和审美等角度,欣赏典型的结构设计。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内容始终贯穿着《技术与设计1》中的技术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本主题的知识与他们学过的《技术与设计1》的技术设计知识联系起来,将其中的思想与方法应用到结构设计中。 2(教师应查阅有关结构力学和理论力学书籍,了解结构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结构的各种分类及其标准。 3(本主题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和实物素材,如案例、阅读材料、典型的结构设计实例等。教师还可制作挂图、多媒体课件或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丰富和拓展本主题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背景,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素材,开展研究性学习。 4(对于常见结构的教学,首先,要明确人们分析结构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取灵感,从而解决某些技术问题。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或实物从自然界、技术领域、社会领域三个角度展示生活中的常见结构。然后,从力学的角度去理解结构。教学中应选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技术小实验,让学生对构件的受力形式及特点有一个感性认识。要重点突出应力的概念,但不要求具体计算。对于结构的类型,可以选取不同结构类型的实例(如梯子、椅面、大坝、脚手架、头盔等),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其受力特点。 5(在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试验,对简单的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分析,解释它的强度高低、稳定或不稳定的原因。可以让学 178 生根据教师的设计来做试验,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现有条件,自行设计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 6(在简单结构设计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在构思简单结构设计方案时,要学会从画草图开始,结构设计的草图要能清晰显示出设计对象的骨架形式、尺寸比例等,并组织学生对草图的方案进行交流与讨论。强调学生在结构设计中多角度、多方案构思,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的独特创意,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在结构制作时,应采取学生分组的教学方式,配发或学生自己寻觅各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让其按设计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并能制作出一个结构简单的物体。 8(对于经典结构的欣赏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经典结构实例,引导学生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两方面来欣赏。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特色建筑,从各类教学资源中筛选有价值的结构设计实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对作品进行多角度欣赏和评价的方法,比如从“形”“意”“神”等方面来评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能找出一个经典结构,写出一篇赏析短文。 9(每一节“案例分析”栏目之后的“马上行动”或“讨论”,提出了一些承上启下的问题或者围绕核心内容的支撑性问题,教学活动可以沿着这些问题展开、延伸。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研究的问题。到第三、第四节时,则应引导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前二节的内容。 (二)流程与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流程的涵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2(通过对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意义,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3(通过对简单加工流程的设计分析,学会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4(理解流程优化的意义,初步具备逐步求精的优化意识。能解释流程的改进与设备、材料等之间的关系,能概括某种简单生产流程优化过程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5(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并会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或者流程改进方案的优越之处。 〔学习要求〕 1(流程的涵义 ? 知道流程的涵义,列举生产、生活中的流程应用的事例,知道流程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流程的分析 ? 说出流程中环节、时序的概念,分析生产和生活中流程的环节和时序,知道流程 179 可以用文字叙述、表格、方块图、图形和程序流程图等多种形式表达,识读简单的流程图,正确运用流程图表达流程。 3(流程的设计 ?通过对简单加工流程的设计分析,知道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如设备、材料、人员、工艺、技术和资金等。 ? 知道流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如确定目标和任务?对过程进行分析?初步确定环节?划分时序?绘制流程图?评价和改进?完成设计说明。 ? 根据已知条件设计简单流程,指出所设计的流程方案的特点。 4(流程的优化 根据分析流程实例,指出可改进之处,提出优化方案,知道流程的改进与工艺、设备、材料、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针对确定的流程实例,分析流程优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并能进行流程优化设计。 〔教学建议〕 1(教师应查阅生活和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的书籍,重点研究流程的设计与优化问题。 2(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流程,设计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如模型制作或原型制作也可看做一个流程。因此,建议教师熟悉《技术与设计1》,在讲课时将其中的内容有机融合进来。 3.在本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引进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流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与学生一起探究流程所蕴含的思想与方法,如“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率”等。 4(对于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的教学,可用较为简单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流程的概念,在理解上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时序和环节。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流程进行设计,体验合理的流程对生活的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企业的生产流水线,感悟生产流程的有序、合理、快捷、高效。 5(讲课时,可补充一些例子,如讲时序的不可颠倒时,可举一些当地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生产方面的例子,以引起学生感受流程的重要性;讲流程的广泛应用时,可举一些身边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流程就在生活中。 6(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关联的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及优化的资料和素材,指导学生阅读,为流程设计奠定基础。 在流程的设计的教学中,要结合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为了达到一定的具体要求,要综合考虑流程设计中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任务,让学生按流程设计的步骤进行简单流程的设计。 7(要指导学生完成本主题的试验和练习,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替代的材料和工具来做试验和练习。 180 8(关于流程的优化,应明确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流程优化是因为对现有流程的不满意而进行的改进,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讲流程优化时,可补充一些流程再造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流程的前沿性。教学中应注意渗透技术的人文特性,让学生探究优化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流程优化的内容及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生活生产中已经存在的、尚有改进可能的流程进行讨论,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方案,并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9(由于学时数有限,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学习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 (三)系统与设计 〔课程目标〕 1(从身边常见的事物出发进行思考,结合案例分析和讨论,能够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涵义,了解系统的分类。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 通过技术试验、马上行动、讨论等活动,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简单的系统设计案例的思考与分析, 在适当的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4(确定一个生活或生产中的简单对象,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经历系统设计的过程,体验系统设计的成功喜悦。 5(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学习要求〕 1(系统的涵义 ? 说出系统的概念,分析构成系统的三个条件。 ? 知道系统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系统的分析 ? 结合实例说明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性,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系统实例的特性。 ? 知道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简单系统。 3(系统的设计 ? 根据所确定的设计任务,做出简单系统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设计报告和对设计方案所作的评价等。 4(系统的优化 ? 知道系统优化的意义,并结合案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对所设计的系统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之处。 ? 知道系统优化的一般过程,能针对某个具体案例,提出系统优化的方案,知道系统优化的几种类型,如工期优化、成本优化、工艺优化、管理优化、组织优化等。 〔教学建议〕 181 1(建议教师在进行本主题教学之前一定要先认真通读全文,以便前后贯通地讲授本主题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做好资料收集的准备工作,并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本主题的案例大多基于一定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如农作物套种的原理和条件、 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承包1园林工程施工准备消防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水电安装文明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的工期安排、数学模型基础知识等,而限于教科书的篇幅,背景性资料未能呈现太多,因此,教师除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登录网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渠道,丰富背景材料外,还应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源,并注意资源的共享。 2(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顺序进行组织。本主题教学内容中,系统的基本特性和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是重要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加强这两小节内容的联系,让学生领略系统的思想与方法的精髓。在讲解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两小节时,应从教材所精选的事例出发,及时地进行总结,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结论发现和分析出现在身边的事例,以便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3(对于系统的教学,可从系统的实例分析入手。如一台电冰箱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学校的一间多媒体教室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等等。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来明确系统的概念和了解系统不同的分类。对于系统的基本特性,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实例,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析出系统的五个基本特性。 4(在系统的分析的教学中,首先,可以结合实例研究,得出系统分析的概念和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然后,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系统分析的三大原则,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系统优化的深刻含义,亲历系统优化的一般过程,感悟系统优化的现实意义,体验系统优化的成功喜悦。 5(对于系统的设计的教学,教师在对系统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系统的设计,让学生理解系统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如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系统的整体优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再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简单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设计应让学生运用系统的思想与方法真正“做”起来,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6(本主题的教学应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来进行,对于本主题中的一些案例,教师可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讲解,若有更好的案例也可以进行补充。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对讲授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外,还应指导学生运用系统的思想与方法审视身边的事件,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分析比较,权衡利弊,提出观点,允许多种不同见解的存在。 7(倡导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等陈述性知识可采用讲解、展示、演示教学法,对于系统的设计和优化等内容可采用任务解决、对话、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再者,本主题的教学中应注意将知识应用与学生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也就是说,在实施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将系 182 统知识的应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的融合。 8(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在指导学生的技术试验和系统设计的方案制作过程中进行安全管理。 (四)控制与设计 〔课程目标〕 1(能够结合一定的事例,理解控制的涵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典型的案例,了解手动控制、自动控制,熟悉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 3(能画出一个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理解其中的控制器、执行器等环节的作用,熟悉反馈环节的作用。 4(通过案例分析、马上行动和阅读等活动,分析并找出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了解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了解简单的被控制对象的基本特性,能确定被控量、控制量,画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并形成初步的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案。 6(能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制作一个控制装置;或者能根据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施或模拟实施,学会调试运行,提出改进方案。 〔学习要求〕 1(控制的涵义 ? 知道控制的涵义,并能列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控制事例。 ? 知道控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实例说出控制在生活中的运用所带来的高效、方便。 ? 知道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的区别,举例说出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2(简单控制系统的分析 ? 说出开环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并简述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 说出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知道被控量、控制量、给定量,知道被控制对象、执行器、控制器和反馈环节的作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并简述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 说出并比较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的特点,结合实例,用方框图分别表达一个开环控制系统和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控制系统中的干扰因素对控制系统影响的过程,分析并说出一个简单闭环控制系统抗干扰的过程。 3(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控制量,选择并确定一个实现控制要求的设计方案,画出方框图,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体验模拟实现控制方案的过程,或者根据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体验模拟实现控制方案的过 183 程,正确调试系统。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专业性较强,教师应多方面收集资料,需查阅有关控制方面的书籍,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质,重点对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研究和分析。 2(本主题教学需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本着从实例出发引出概念或原理的原则,力戒陷入单纯的枯燥的控制原理介绍。鼓励教师运用丰富的例子,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控制手段和控制系统。同时应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和实物。 3(本主题教学应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运用控制的事例,启发学生从身边的应用实例出发。 对于控制的手段与应用的教学,可以从水龙头、银行自动取款机等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控制手段,并阐述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简单控制事例,明白控制系统的类型、组成及工作过程,了解控制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是本主题的教学重点,其中有控制系统、开环控制、闭环控制等重要概念。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区分哪些是开环控制,哪些是闭环控制,明确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实现控制的。并着重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突出反馈这个知识点,但不宜讲得过深。应针对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控制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被控对象、执行器、控制器、控制量等元件或参量。在学生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加以巩固。教师除了选择教科书中的试验和设计案例外,还可根据学生对控制系统的理解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他的试验和设计载体。 5(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是本主题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建议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引导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的案例,组织讨论和交流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可让学生分析一些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干扰因素。教学中只要求学生列出简单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主要有哪些,不要求对这些干扰因素作具体分析。在学生理解干扰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闭环系统中反馈的概念及其作用。可结合大量的实例和现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对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进行比较。对于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结合实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运用这些方法的控制系统,展望其他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能实现特定目的的控制系统,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本节反馈内容中的视力保护提醒器报警试验,对于多数学生来讲,电路图识读和试验制作都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建议教师或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指导,或釆用其它简单试验替代。 6(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制作的环节,以体现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电热毯的设计)来阐述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 184 路,要分别说明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设计。 7(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设计并实施一个开环控制装置,完成从方案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教师应恰当安排课内时间,对于学生方案设计的讨论和点评,可放在课内进行,而方案设计的思考过程以及设计作品的制作形成过程,则可以“家庭作业”的形式放在课外,以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 8(本教学主题,可根据地域的不同、城乡的差异,适当地补充控制事例和载体,以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会,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 9(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在控制系统或装置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 185
本文档为【陕西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9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