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

举报
开通vip

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的乐府和乐府诗 从秦代开始,就有了掌管乐舞的机关——乐府。1977年,陕西秦始皇陵墓旁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篆刻有“乐府”的字样。但秦代的乐府规模很小,主要是为皇宫祭祀礼仪中组织乐舞表演而设立的。 到汉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乐府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是汉武帝时乐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光是乐府的大小官吏和属下人员就曾达到过八百多人。在这些人中,有谱曲、编导的“专家”,有演奏、演唱和舞蹈的演员,有化妆师、道具师、布景设计等专职人员。乐府的职能也从过去单一的组织皇宫祭祀音乐,发展...

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的乐府和乐府诗 从秦代开始,就有了掌管乐舞的机关——乐府。1977年,陕西秦始皇陵墓旁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篆刻有“乐府”的字样。但秦代的乐府规模很小,主要是为皇宫祭祀礼仪中组织乐舞表演而设立的。 到汉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乐府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是汉武帝时乐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光是乐府的大小官吏和属下人员就曾达到过八百多人。在这些人中,有谱曲、编导的“专家”,有演奏、演唱和舞蹈的演员,有化妆师、道具师、布景设计等专职人员。乐府的职能也从过去单一的组织皇宫祭祀音乐,发展为还要为朝廷的集会、饮宴、迎宾、巡游等项活动奏乐和歌舞。 这时的乐府机关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每年都要派出一些人员去各地采集民谣、民曲。采诗的目的,虽在于了解民情民意为统治者服务,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流传光大。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西汉时乐府采集各地的民歌,共计有一百三十八首。但这些篇目没有完全流传下来,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包括东汉时期的作品)约为五六十首。后人就把这些由乐府机关采来的民歌,连同汉代模仿民歌体的文人作品,称作汉乐府民歌,是乐府歌曲中最具价值的一部分。它与其他题材形式的乐府诗歌一起又都叫乐府诗,或干脆叫做“汉乐府”。 这些乐府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积极的思想性,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生活。 其中,有写人民的贫贱生活状态和因此而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进行反抗的。如《东门行》写一个城市贫民在缺衣少食、难以养家糊口的情况下,不甘心再受‎‎官府的残酷压榨,终于“拔剑东门去”,走上了抗争的道路。原诗是这样的: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作的一开始就推出了一个去留两难的丈夫形象:他想不顾一切, 1 离家出走,但出了城东门后,因为还是放心不下妻子和孩子,又折回了家门。然而一看到家中的那惨不忍睹的境况,就不禁悲从中来。究竟为什么呢,通过下文的描写可知,原来是他的家境太贫寒了。环视家中,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墙角边放着的一个小口大腹的瓦罐子,也只剩下罐底可怜的一点点米了;看看墙边的衣架上,早已是空空如也,没有一件衣服。妻子和孩子,都是像黄花一样瘦削的脸,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都快不能遮羞蔽丑了。自己也因为生计愁苦,过早地就白了头,显得老气颓唐。这样的日子可怎么过呢?他实在想不出一点好办法。 在绝望中,他可能想起那些可恨的豪强地主和营私舞弊的官僚们,他们霸占着土地,肆意欺诈百姓,聚敛钱财,弄得民不聊生。于是长期积压在心中的无奈以及仇恨的火焰,再一次爆发为“拔剑东门去”的抗争行为。 对于丈夫这种走投无路下的决绝选择,妻子、孩子是恐惧和担心的。“看在苍天的份上,看在年幼的孩子的份上,你还是别这样吧。咱不管人家怎样荣华富贵,我心甘情愿跟你一辈子吃糠咽菜过苦日子”。妻子的话凄惨的令人不忍卒听,一种贫贱夫妻的关爱情感也溢于言表, 却心意已决,势在必行:她实在不愿丈夫拿生命去冒险。但丈夫呢, “不要再说了~我早就该走了,这样的日子我实在熬不下去了~”看似绝情粗暴的回答,其实是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无奈。不到迫不得已的地步,谁愿意舍弃家庭、抛开骨肉,走上一条用生命做赌注的谋生路呢~ 这首诗反映的是东汉后期下层社会的生活状况。这个时期,土地兼并的形势越演越烈,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压迫和剥削十分惨重,加上连年战乱,城市百业凋敝,普通的城市贫民空有力气,也赚不到钱,普遍过着缺吃少穿的饥寒交迫的生活。诗中写的这户人家就是生活贫困群众的一个代表。全诗虽只短短的几句,但蕴含的意味是深长的。它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人民群众被迫走上“犯上作乱”道路的原因。 全诗采取杂言的形式,句法不拘一格,长短相济,灵活多变,语言极为生活化,保持了汉乐府民歌特有的质朴风格。其在写法上的突出特征,一是成功地运用了简洁的对话来刻划人物性格特征和表达主题思想;二是成功地运用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出东门”、“来入门”的动作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还视”、“拔剑”的动作写出了主人公由反复犹豫到终于还是下定了造反的决心,从 2 而鲜明地刻画出了一个被逼无奈而最后走上反抗道路的被压迫者的形象。 写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是乐府民歌的又一重要内容。如《战城南》,诗中通过描写阵亡战士暴尸荒野,田园民生荒芜凋敝的情景,谴责了战争的罪恶,堪称一曲诅咒战争的悲歌: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汉代虽是我国封建大一统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但也是一个多战的朝代,一个老百姓饱经战乱之苦的朝代。自从秦末群雄起兵共同灭秦以来,天下就一直兵戈不断。经楚汉战争,到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虽然大规模的战争没有了,但是诸侯之间的土地纷争,藩王边将作乱,对少数民族的用兵等等,可以说入汉以来,从未停止过。过于频繁的战争,造成了经济的凋敝、社会财富的匮乏。据说汉朝最初立国,皇帝出行连几匹一色的驽马都找不到,宰相、公卿外出,也只能用牛来驾车。所以,从汉高祖到文、景时,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积极恢复生产。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确实起到了作用,人口渐渐增加,财富也逐渐增多了。可是到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时,又积极向外扩张势力。从汉武帝到汉宣帝八十年的时间内,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对‎‎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这些战争有的是为了巩固边疆、反对匈奴的侵扰,当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死伤了无数的生命,消耗了大量的财物,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战城南》这首诗所描写的正是这样的情景。 这首诗大致可以分成两层来理解。第一层重点描写和渲染战争过后,战场上凄惨阴沉的景象与氛围。由三个镜头组成。第一个镜头展现的是战争结束后,战死者尸横遍野,仿佛到处都充溢着刺鼻的腥臭味。成群的乌鸦盘旋来去,发出了不祥的凄惨叫声,觊觎着死者的腐尸成为自己的美味。第二个镜头是虚拟的人与乌鸦的一段对话,祈求乌鸦在恣意享用无法埋葬的死者的腐肉之前,权且用悲哀的号叫为那些客死的士卒们招魂。原来,古人迷信地认为,人死异化为鬼;非正常死亡、尤其是战死沙场的鬼,可能还会异化为殇为煞。所以必须加以招魂、祭奠, 3 即由死者的亲属一边号哭一边呼唤,意思是让死者的灵魂尽早安息,免得成为孤魂野鬼,无处归宿,或者变成翻脸不认人、甚至害人的恶煞。可是这些客死他乡的征夫、战士们,连掩埋都不能够,谁又来为他们招魂呢?那就只有求乌鸦的哀鸣声来作他们的招魂曲,把乌鸦的腹中当成他们的安葬之地了。第三个镜头展现的是幽深清冷的的水流如咽如泣,暮色苍茫中,一丛丛蒲苇远远看去,幽暗、深邃。营造了一种沉郁的自然环境气氛。第四个镜头表现的是战马,那些和主人一起战死的,同样留下一堆尸骨,只有那些瘸的病的驽马望着满眼惨不忍睹的景象,在空旷的战场上落寞地徘徊,发出凄厉的哀鸣,与乌鸦的叫声彼此呼应。在这一层,作者虽然没有正面叙写战争的具体过程,但通过这样几个战后的镜头,战争场面的惨烈与残酷已经不难想象。 第二层是写战争带给社会生活的恶劣影响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冷峻思考。连年的战争给人们的田园生产、家居安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到处是荒芜,到处是废墟。土地无人耕种,庄稼没有收获。人们期盼着和平,期盼着安定的生产、生活,渴望着在四海承平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长久供奉着君主和朝廷,做个忠顺臣民,可在这样的战乱年头,年纪轻轻,正值壮年就已经战死沙场了,这一切又怎么可能,那些为国捐躯 ,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但这又的将士们,确实也都是国家的好臣民 是些怎样让人心痛的“良臣”啊:早上还是生龙活虎的去出征,晚上就永远地埋骨荒野,一去不返了~这一层由三个反问句,一个感叹句构成,充满了愤激、沉痛之情,蕴涵深刻,富有极强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此外,乐府诗中具有永久价值,传诵不衰的动人篇章还有表现男女爱情和婚姻题材的。如《有所思》就是一首情感真挚、热烈的民间情歌。诗以一位女子的口吻写来: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 !秋风肃肃晨风験~东方须臾高知之! 全诗展现的都是女子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对远在天涯海角的心上人的痴情相思。相思到什么程度呢,相思到常常彻夜难眠,相思得痛苦而又幸福。她想着如何与心上人见面,又怎样和他互通音讯。她想要把自己最心爱的那个两头缀着珠子的玳瑁发簪送 4 给他,上面再缠绕着些漂亮的玉环、玉带。想象他看了之后一定非常喜爱,会和对自己的深情一样永远珍藏。第二层是一个心理大转折,写听到爱人变心的消息后,立即发生了由爱到恨、由幸福到痛苦、由缠绵痴情到激烈决绝的心理转变。你看,精心挑选的珍贵礼物被撕扯摔碎了,可并不解气;又拿起来统统烧掉,直到完全化为灰烬,还是不解气;再把烧成的灰都拿出来随风吹扬,直至吹得一干二净。爱之深,则恨也深,这几个干脆、激烈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女主人公那种失望、委屈、痛苦、悔恨的心情。她悔恨自己以前的自我多情,悔恨自己对爱情和爱人的轻信,致使自己诚挚的心灵受到欺骗和创伤。她甚至赌咒发誓:从今往后我再也不要想念他了,要是我再思念他的话,就让我去死掉算了~然而一旦真心付出,沉溺于爱情之中,要想自拔,谈何容易。当她回忆起以前相亲相爱的情景、想到今后真的要永远分手时,她又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如何是好了。她像许多女子那样,恨起来时恨得要命,但真正要决绝时却还是下不了狠心。所以接下来的第三层,表现的就是她在爱恨交加中的犹豫踌躇心态和两难困境。她前思后想、辗转反侧,整整考虑了一夜,仍不能作出最后决定。各种感触,满腔心思,搅在一起,令她心乱如麻,无可投诉。眼看着就要天明了,哥嫂知道了,可怎么办,那该是多么的难堪啊。窗外秋风萧萧,伴着晨风鸟求偶的啼鸣,更让她感觉到寂寞和悲凉。她只有无奈地叹息着:还是等天明再说吧,天明后,也许会有办法的。诗歌到此结束了,留给人们的是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与担忧„„ 全诗三层,虽篇幅短小,却起伏跌宕,情节前后对比反差,从“柔”到“刚”再到“柔”,语言风格也随人物情感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如怨如诉,把一位热情、痴情、任情,敢爱敢恨,却终于还是陷入情网难以解脱的女主人公形象,活灵活现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可见,汉乐府尤其是汉乐府民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是非常广阔的,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生动与鲜明的。它继承与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对汉代社会生活本质作了真实的描述,表达了汉代人民的特有感情与愿望。它的语言朴素自然,句式不拘一格,长短随意,是当时的新体诗歌。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堪称汉代诗歌最艳丽的奇葩。 5
本文档为【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2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24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