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举报
开通vip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调整)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月 3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调整) 编写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刘福生 副组长:聂乾震 组 员:解启杰 孙小鹏 梅传东 王玉林 二、工作小组 组 长:李树兵 副组长:刘树林 组 员:沈志江 三、编写组 组 员:李树兵 高汉增 娄 鑫 陈 朝 李树兵 董 江 王如政 王玉林 张安民 王玉林 云泽雨 贾 佳 柴进柱 刘树林 ...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调整)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月 3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调整) 编写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刘福生 副组长:聂乾震 组 员:解启杰 孙小鹏 梅传东 王玉林 二、工作小组 组 长:李树兵 副组长:刘树林 组 员:沈志江 三、编写组 组 员:李树兵 高汉增 娄 鑫 陈 朝 李树兵 董 江 王如政 王玉林 张安民 王玉林 云泽雨 贾 佳 柴进柱 刘树林 王正和 赵凤龙 沈志江 张寿平 李建平 车荣合 田少华 王国政 车荣合 张安民 朱景鹏 王亚辉 3 沈志江 邢伯谦 丁克茂 孙小鹏 赵凤龙 董 辉 何 耀 张安民 邓祝森 田为民 董 江 董 江 邬凌智 王振江 赵凤龙 黄凤飞 苏本征 李彥辉 李 巍 1 目 录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综合发展规划纲要(调整) .......................... 1 第一章 概 述 ............................................................. 2 第二章 现状与成就 ......................................................... 3 第三章 形势分析 ........................................................... 9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12 第五章 发展目标 .......................................................... 13 第六章 发展任务 .......................................................... 15 第七章 实施序列 .......................................................... 24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24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航标发展规划(调整) ............................. 27 第一章 概述 ............................................................ 28 第二章 现状与成就 ........................................................ 29 第三章 发展形势与需求 .................................................... 47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49 第五章 发展目标 .......................................................... 50 第六章 发展任务 .......................................................... 50 第七章 实施序列 .......................................................... 56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56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测绘发展规划(调整) ............................. 64 第一章 概述 ............................................................ 65 第二章 现状与评价 ...................................................... 66 第三章 发展形势与需求 .................................................. 72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76 第五章 发展目标 ........................................................ 77 第六章 发展任务 ........................................................ 78 第七章 实施序列 ........................................................ 84 1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86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通信发 展规划(调整) ............................ 101 第一章 概述 ............................................................. 101 第二章 现状与评价 ....................................................... 102 第三章 发展形势与需求 ................................................... 106 第五章 发展目标 ......................................................... 113 第六章 发展任务 ......................................................... 114 第七章 实施序列 ......................................................... 119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124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科技 信息化发展规划(调整) ...................... 125 第一章 概 述 .......................................................... 126 第二章 现状与评价 ...................................................... 127 第三章 形势与需求 ...................................................... 129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130 第五章 发展目标 ........................................................ 131 第六章 主要任务 ........................................................ 131 第七章 实施序列 ........................................................ 139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139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队伍 建设发展规划(调整) ........................ 166 第一章 概 述 ........................................................... 167 第二章 现状与评价 ...................................................... 168 第三章 形势与需求 ...................................................... 173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175 第五章 发展目标 ........................................................ 177 第六章 主要任务 ........................................................ 178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182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建设 发展规划(调整) ............................ 184 第一章 概述 ........................................................... 185 2 第二章 现状与成就 ..................................................... 186 第三章 发展形势与需求 .................................................. 192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194 第五章 发展目标 ........................................................ 195 第六章 发展任务 ........................................................ 195 第七章 实施序列 ........................................................ 201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201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党建 与精神文明设发展规划(调整) ................ 231 第一章 概 述 ........................................................... 232 第二章 现状与成就 ..................................................... 233 第三章 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 234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237 第五章 发展目标 ....................................................... 238 第六章 主要任务 ....................................................... 239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242 3 1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十二五”综合发展规划纲要 (调整)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1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规划背景 航标、测绘和通信是航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维护海洋环境 清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河北、山东沿海区域进一步开发开放,北方海区沿岸港口群的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港口数量和规模进一步增长,港口吞吐量逐年增加,临海产业迅猛发展。作为《SOLAS74》及相关国际公约的缔约国,航海保障工作成为政府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职责,正逐步向国际规则靠拢,更加注重安全、经济和社会服务功能,对航海保障的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适应“十二五”后期船舶航行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履行国际义务,不断完善航海保障服务体系,提高航海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根据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现实发展需要,结合已有的发展规划,特编制本规划纲要和相关发展分规划。其中,规划纲要对各分规划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各分规划按照规划纲要要求进行详细任务分解。 本纲要在编制过程中充分吸收和继承了《天津海事局“十二五”航海保障发展规划》中相关成果,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与《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及北方海区重要港口发展规划的紧密衔接。通过调研北方海区沿海航运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船舶交通情况和船舶交通事故的特征,评价航海保障现状及需求,确定了本规划纲要的原则和目标,明确了发展任务,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规划依据 一、《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74),IMO; 二、《无线电规则》,国际电信联盟(ITU),2003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全国人大,1984年;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全国人大,2004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条例》,国务院,1995年;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国务院,2009年;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国务院,2006年;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 九、《水上无线电通信规则》,交通运输部,1993年; 2 十、《沿海航标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2003年; 十一、《全国沿海港口总体布局规划》,交通运输部,2006年; 十二、《中国海事工作发展纲要》,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06年; 十三、《全国沿海航标总体布局规划》,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08年; 十四、《中国海事监管科学发展目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08年; 十五、《中国海事工作发展纲要(2006-2020)》,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05年; 十六、《全国沿海航标“十二五”发展规划》(报批稿),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10年; 十七、《中国海事测绘“十二五”发展规划》(报批稿),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10年; 十八、《直属海事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九、《直属海事系统“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2013 二十、《天津海事局“十二五”综合发展规划》;2011 二十一、《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发展战略》,北海航海保障中心,2013年。 第三节 规划范围 规划区域: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山东岚山5967公里海岸线的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和黑龙江主航道水域,辖区面积约15万7千平方公里(渤海77000平方公里,北黄海80000平方公里)。 规划 现状与成就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管理职责及业务范围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于2012年12月20日挂牌成立,是中国沿海三大航海保障主要力量之一。主要负责北方海区沿海干线航标和主要商港的航标管理和维护工作,沿海港口的测绘工作,渤海、黄海北部和中部及黑龙江干线主航道水域的通信工作,以及辖区航标、测 3 绘应急反应和应急通信工作。 二、机构设置及人员队伍 (一)机构设置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内设机构,个, 分别是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航标导航处(值班室)、海事测绘处、通信信息处、党组工作部(纪检监察处、工会)。 所属机构,个,分别是大连航标处、营口航标处、秦皇岛航标处、天津航标处、烟台航标处、青岛航标处、天津海事测绘中心、天津通信中心和天津航测科技中心。 (二)职工队伍 截至2012年底,中心共有在编职工1335人,其中干部747人,工人588人。离退休人员479人,其中离休干部2人,退休人员477人。另有社会化用工人员309人。 在编人员中,各类人员结构如下: 按类别结构划分,机关人员40人,占职工总数的3.0,;所属各航标处人员983人,占职工总数的73.6%;天津海事测绘中心人员109人,占职工总数的8.2%;天津通信中心人员176人,占职工总数的13.2%;天津航测科技中心人员27人,占职工总数的2.0%。 按年龄结构划分,25岁及以下人员2人,占职工总数的0.15%;26-30岁89人,占职工总数的6.67%;31-35岁55人,占职工总数的4.12%;36-40岁50人,占职工总数的3.75%;41-45岁212人,占职工总数的15.88%;46-50岁411人,占职工总数的30.78%;51-55岁318人,占职工总数的23.82%;56岁及以上198人,占职工总数的14.83%。 按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划分,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614人,占职工总数的46.0,,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12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0.4%;具有中级资格人员24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1%。 按领导干部结构划分,中层领导干部46人,正处16人,副处30人,平均年龄45.8岁;科级领导干部203人,正科102人,副科101人,平均年龄44岁。 三、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 截至2012年底,中心拥有业务用房71679.37平方米,其中航标处27056.62平方米、海事测绘中心4372平方米、通信信息中心17097平方米、航测科技中心2689平方米、航标站20464.75平方米。天津地区以外的通信中心基础设施目前仍由当地海事局负责管理维护。 拥有码头1332延米。拥有船舶29艘,其中航标船26艘、测量船3艘,另有趸船3艘。在天津、大连、烟台建有3个溢油应急设备库。 4 测绘装备主要有测深仪31台、定位设备30台、多波束测深仪5套、磁力仪2套、侧扫声纳4套、海流计4套、小型水下机器人(ROV)1套、浅地层剖面仪2套、声速仪6套。 四、航海保障业务发展现状 (一)航标管理现状 航标建设养护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方式。中心设航标导航处(值班室),负责对沿海航标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在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设置6个航标处,作为辖区航标管理的执行单位,履行辖区航标管理维护职责。36个基层航标维护管理站,按照有关航标作业管理规定进行维护。 截至2012年底,北方海区管理各类航标3433座,其中公用航标2108座,占61.4%;专用航标805座,占30.3%。各类航标的构成比例是:视觉航标占95.8%;音响航标占0.2%;无线电航标占4.0%。 (二)测绘管理现状 测绘主要职责是承担辖区范围内52个左右民用港口、航道的周期性测量任务,为用户提供港口航道图目录、纸海图、电子海图、专题海图、潮汐表、《改正通告》和港口航行图集等。管理机构主要由中心海事测绘处、天津海事测绘中心和天津航测科技中心组成。其中海事测绘处负责测绘业务的直接管理和辖区测绘工作的沟通协调,天津海事测绘中心按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规定具体实施,天津航测科技中心负责相关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 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沿海港口航道图目录》中包括北方海区图幅共130幅,重点港口、航道、锚地实现了多波束全覆盖测量,较好地满足了航行安全需求。2012年测量面积达8240.7换算平方公里,海图发行量30余万张,《改正通告》52份,启动应急预案14次,应急扫测总面积达215.5平方公里。 (三)通信管理现状 按照中编办批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通信业务管理涉及黑龙江、营口、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等地通信中心,因航海保障体制改革未完成,天津地区以外的通信业务仍由当地海事部门负责。 目前北方海区共建成32座甚高频通信基站,形成对沿岸25海里海域的基本覆盖;4座中频岸台,形成对沿岸150海里海域的基本覆盖;2座高频岸台,形成对中国沿海全部海域及全球大部分水域的通信覆盖。各通信机构均开放A1海区的遇险安全通信业务;天津、大连、青岛、烟台开放A2海区遇险安全通信业务,其中天津还在所有电路处理突发遇险安 5 全通信业务;天津、大连开放北方海区安全信息播发业务;天津在甚高频、中高频频段开放无线电报(话)公众通信业务,大连在高频频段开放国发展成就 一、航标导助航能力持续提高 “十一五”至2012年底,以”一道二路五区十港”为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天津、大连、秦皇岛等重要港口和长海、灵山等水域陆岛运输航线航标综合配布改造工程,补点建设了营口RBN/DGPS台站,新增35座雷达应答器,共增加航标1300座,其中自管标增加835座,航标配布日趋合理,航海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建成中国海事AIS管理维护中心和IALA-NET数据中心,新建24座AIS基站,AIS网络已全面覆盖我国北方沿海和黑龙江等重要内河水域,并实现了与世界主要航运国家的数据共享;建立并运行了航标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了航标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外部协调沟通、主动服务航标用户的协调联系机制,航标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形成。 二、测绘服务范围有效拓展 “十一五”至2012年底,测绘工作量较期初成倍增加,扫测面积覆盖北方沿海和重要航路;测绘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优良率长期保持100,;建成北方海区GPS控制网,完善了港口航道基础控制;引进使用了海道测量产品数据库管理系统(HPD),建设北方海区航海信息 数据库,实现海图生产管理平台的有机统一。组建航海图书发行服务中心,提供海图、改正通告、潮汐表及综合水文信息等发行服务,扩大海事测绘产品发行服务范围。编制出版陆岛联运图和港口管理等专题图,积极实施渤海超大型船舶航路扫测等重大工程。优质完成应急抢险扫测任务,全面巩固“应急扫测”品牌,为船舶航行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测绘保障。 三、通信保障能力日益增强 6 覆盖北方海区的水上遇险安全通信系统已逐步形成。覆盖辖区沿海及黑龙江内河沿线的甚高频安全通信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全通信能力显著提高;开通中频486KHZ中文NAVTEX播发业务,增开单边带和甚高频语音安全信息播发业务,水上安全信息播发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完成天津、大连、青岛等辖区重要通信站点改扩建,确保通信站点得到有效保护;天津辖区无线电监测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辖区无线电环境得以改善。 水上安全通信在保障水上航行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的安全信息播发发挥了事前预防作用,为船舶及航运单位有效规避风险提供了保障;快捷的搜寻、救助通信系统为遇险船舶的救助提供了可靠保证。公众通信为港口生产平稳运行和船舶航行提供了通信保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及十二五前期共完成船岸公众通信65万余艘次,广播航行警告、气象预报等各类海上安全信息142万次,通信差错率为0,信息播发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海上通信安全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先后为“港星”等56艘船舶提供了遇险紧急通信,为船舶及时解除险情提供了有力的通信支持保障。 四、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颁布实施了《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文件,以及《科技发展纲要》等多项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文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项目立项、组织实施、过程监督、验收评审等工作,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依靠相关专家,参与科技规划、项目论证、成果评审,指导科研开发活动,形成了比较科学的专家咨询机制。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十一五”至2012年底,共投入科技资金1230余万元,其中“十二五”头两年共投入约840余万元,增幅比例较大,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先后对37个科技成果、5个先进单位、15名先进工作者给予了奖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围绕航海保障业务和技术改造升级,加强科技项目研发,共产生80余项科技成果,并获得1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国家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其中“十二五”头两年,共产生科技成果22项,获得6项省部级奖励、8项国家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成覆盖全中心各单位的信息网络。扎实推进电子政务,积极搭建中心协同办公系统,完善视频会议系统。涵盖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的19个应用系统相继开发并推广。在部局统一规划下,初步形成以电子海图为平台的导助航综合应用系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航海保障信息服务。 7 五、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积极推行竞争上岗、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领导干部队伍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公务员招录、社会化招聘等形式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人员规模大幅增长,年龄结构渐趋合理,知识结构显著改善。通过推进社会化用工 制度改革,有效弥补了一线工人岗位和部分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不足状况。通过实行人才分类分级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基本确立。目前具有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资格人员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交通运输部十百千人才1人,交通青年科技英才1人。 六、设施和装备建设显著改善 “十一五”至2012年底,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6463万元(船舶23063万元、其他3400万元)、航测“专项”及“三项”投资35970万元,较“十一五”成倍增长。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维护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至2012年底,新建航标保养基地4处,新增航标保养车间1800余平方米,新增业务用房15000多平方米,改造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积极争取土地及岸线资源,新建码头1座,完成申请立项1座,各辖区都具有了能够停靠大中型航标船的航标专用码头(含与当地海事局共用码头)。基地、站点分布进一步趋于合理,站点业务用房都得到较大改善; 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为航海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至2012年底,新增各类船舶7艘,其中大型航标船1艘,120吨夹持船2艘,150吨航标船1艘,小型航标船1艘(投资在2012年,实际完工在2013年),测量船2艘(其中1艘投资在2011年,2013年完工),趸船1艘,改造船舶2艘。150吨航标巡检船系列化框架开始形成,带动力定位功能大标船、装有先进测量设备的测量船相继投入使用,船龄船貌有了很大改善,大大增强了航标、测绘作业能力。多波束等新型测量设备得到较广泛应用,辖区甚高频安全通信系统建成投入使用,测绘、通信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七、党建和精神文明成果丰富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融入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理念,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创先争优等活动;组织开展“强素质塑形象,为旗帜添光彩”等主题实践活动,“精品党建”工程成效显著;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为重点,班子自身建设明显增强;积极发挥工青妇群众组织作用,大力推进职工之家建设,培养青年成长成才,职工队伍凝聚力得到新的提升;全面加强党风政风建 8 设,逐步建立健全了惩防并举的反腐工作机制,两级干部没有发现新的不廉洁问题。 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工作体系基本确立,协调并进、共同发展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格局初具规模;窗口建设和星级灯塔等创建活动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文明行业等荣誉称号;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创造了《航标文化》等一批文化成果。 第三章 形势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战略得以深入实施。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大交通发展需求背景下,海事核编转制工作正在继续深入推进中,作为中央编委新批准成立并担负航海保障公益性事业单位,着眼于事业的长期发展,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紧紧抓住中心发展的新机遇,积极迎接新的挑战,为船舶航行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节 优势分析 一、体制机制优势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成立,有效整合了北方海区的航标、测绘、通信等资源,打破了业务和专业界限,实现航海保障的一体化运作,拓展了航海保障的服务空间,有利于探索综合航海保障的新服务模式,全面提升航海保障服务水平,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航 海保障科技含量;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全面促进航海保障事业转型发展;有利于打造区域航海保障服务品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业务技术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北方沿海基本建成以传统灯塔、灯浮标和现代GPS、AIS等相结合的全覆盖、多层次、高精度的导助航体系;积极实施覆盖北方沿海52个港口的129幅港口航道图周期性测绘、通航尺度测量和应急测绘,基本构建现代化的测绘产品服务体系;建设以甚高频(VHF)为主,中高频(MF/HF)为补充手段的水上遇险安全通信系统,有效提升了通信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未来科学、安全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三、人才队伍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形成一支正规化的航海保障队伍。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领导干部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取得长足进步,技能人才队伍初见规模,拓宽了社会化用工范围,基本满足航海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 9 四、航保特色文化优势 长期以来,广大航保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航保特色的灯塔文化、测绘文化、船舶文化等,以及以王炳交、崔永发等为代表的劳模精神、以老铁山灯塔为代表的铁山精神,以 “万里海疆探路先锋”为代表文化品牌等,凝聚了行业力量、提升了社会形象,激发了一代又一代航保人自豪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激励航保人更加奋发图强,促进航保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资金保障和装备设施优势 鉴于航保公益属性,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船舶吨税专款专用,航保资金来源稳定,资金相对比较充裕,确保航海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年均5亿多的航标事业发展资金和总额近3亿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加快了航保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步伐,有力保证了航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员队伍稳定。 第二节 劣势(不足)分析 作为新组建的航海保障单位,在传统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方面各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在资源统筹共享、区域业务协调等方面还比较薄弱,综合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内容和方式较为分散。整体上,航海保障业务覆盖范围还仅限于港口和沿海区域,与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要求还不相适应。 航海保障经费总量投入不足,增速过小,年均不到5%增幅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特别是人员经费多年未增长,制约了航保的长远发展;现有的站点、码头、船舶等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尚难以满足保障工作的发展需要; 基础性、前瞻性跟踪研究还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信息化顶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滞后,应用水平和服务水平不高;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凸显,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阅历、经验和储备不足,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还较为匮乏;在内部管理机制、管理程序上尚待健全,外部沟通协调合作机制也尚需完善;在相关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缺乏话语主导权,在我国的综合社会影响力和被依存度还显不够,等等。 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综合管理机制、运行程序、内外部沟通协调机制,全面夯实软硬件发展基础,实现航海保障业务和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 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为航海保障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航海保障工作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依存度不断加深,航保系统在航海保障上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体制优 10 势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积极融入海洋强国这一重大战略,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手段,以加强设施装备建设为支撑,在提供保障航行安全、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船员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和融入区域发展等方面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努力在海洋管理新格局发挥更重要作用,担当起更为重要的角色。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给航海保障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北方海区沿海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港口将不断扩能增容,现代化建设步伐势必加快,并为航海保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为此,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不断扩大航保业务规模,强化基础设施,增强航保实力,努力提升社会形象。 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给航海保障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最为水上交通运输的必要保障,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框架的建设推进,拓展了航海保障工作的外延与深度,为航海保障事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为航海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四、海事核编为航海保障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航海保障有效整合了航标、测绘、通信三大资源,作为事业单位,成为了纯粹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事业单位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职务晋升和收入分配等政策将为航海保障中心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第四节 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公众对水上交通安全诉求日益强烈,要求提高航海保障能力。随着社会进步,改善民生、保护环境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和关注,社会公众对水上交通安全的诉求将更加强烈。适应公众需求,把航行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对提高航海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航保工作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低碳航海模式的转变,要求航海保障更加积极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智慧地球”、“感知中国”和“数字航运”的背景下,全面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探索和推进航海保障物联网、北斗卫星、新能源、新材料等应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拓展服务空间,促航海保障事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绿色低碳的新模式转变。 三、国家海洋管理体制的改革,为航海保障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国家大部制改革,整合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总队、农业部海洋渔政局、公安部边防局、海关总署缉私局等组建国家海警局,形成了新的海洋管理局面。航海保障事业能否继续保持住已有的优势和良好 11 的发展态势,能否通过自身主动作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形象,从而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人、财、物等方面的倾斜,并在海上安全保障、海洋经济活动、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与相关涉海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 成良好的合作环境,是对我们未来战略发展的一种智慧考验。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为指导,坚持公益航保、绿色航保、智慧航保、和谐航保发展道路,统筹协调,开拓创新,以人为本,全面履责,为船舶航行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服务。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一、坚持统筹兼顾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港口现状和建设发展需求,以中心发展和内部管理需求为导向,统筹兼顾各项管理业务的不同特点,统筹安排资金,合理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差异发展。既要保证重要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优先发展,又要兼顾一些基础性、综合性的业务发展需要,促进各项业务协调发展。 二、坚持夯实基础与率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考虑航海保障发展基础还不稳固的实际情况,着力加强“三基”建设(基础、基层、基本功),实现务实发展。紧紧抓住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航海保障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乘势而上,争取实现先行先试,实现率先发展。 三、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注重以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为标志的硬实力建设,增强发展的基础和速度;又要注重以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历史传承为体现的软实力建设,继承和发扬航海保障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促进全面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和德才兼备相结合的原则 确立人力资源在航海保障事业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围绕人力资源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为各类人才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在工作中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用活人才,使各类人员的创造力成为航海保障 12 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立足当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着眼长远,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保障服务工作大局。 第五章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深入落实“全时域、多维化”发展战略,到2020底,全面建成布局科学合理、功能配套完善、装备先进适用、运转协调规范、应急响应及时、服务可靠高效的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基本实现航海保障现代化,形成沿海全时域的保障能力,满足船舶航行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到2015年底,全面增强航标导助航服务能力,扩大测绘覆盖和航海图书资料服务,拓宽通信安全保障服务手段。完成综合航海保障体系研究,构建内部综合管理与外部服务平台,为建设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奠定基础;深化“三定”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创新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环境;加强干部能力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落实北海航保核心价值体系,持续增强航保文化软实力。 二、分目标 (一)航标业务 实现沿海可通航水域航标覆盖率达到100%。其中,港口水域达到5层覆盖,港口沿岸18nm内和沿海主要航道达到4层覆盖,沿海40nm内达到3层覆盖,沿海160nm内实现2层覆盖,未来卫星AIS系统覆盖全球; 航标正常率99.6%,航标维护正常率99.8%,DGPS信号发射率99%,DGPS信号可利用 率97%,AIS岸台工作正常率97%; 航标应急处置率100%,应急能力覆盖专属经济区;应急响应时间不低于规定要求; 用户满意度达95%以上。 (二)测绘业务 完成中国海事局港口航道图规划目录所列图幅的测绘和出版,辖区水域港口航道图覆盖率达到100%。 年均测绘能力达到1万平方公里换算面积;年均更新海图50幅。 13 新建水文长期站数量10个,初步建成北方重点港口水文观测网。 重点港口的港池、航道多波束扫测覆盖率100%,航路扫测覆盖率达到100%,测绘产品优良率90%,合格率100%。 (三)通信业务 建设完成北方海区通信指挥调度中心,初步形成“七中心一枢纽”的通信业务格局,遇险通信覆盖率达到100%,遇险安全通信畅通率达到99%;安全信息覆盖率达到100%,信息播发准时准确率达到99.99%;基本完成北方海区沿海VHF安全通信系统补点建设,实现辖区沿海VHF覆盖率95%;启动VHF联网建设,实现联网率60%;开通基于AIS、北斗系统的安全信息播发业务; 开通面向非公约船舶的专用通信业务,提供通信信息服务;实现北极航线通信覆盖;开放航海保障语音咨询信息服务;完成天津海岸电台收发信设备和电力系统升级改造;成立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无线电管理机构,建成重点区域无线电管理监测系统。 (四)设施和装备 重要港口保养基地、站点全覆盖,辖区重要港口均建有航标保养基地或维护站点,争取实现天津地区以外测绘基地零突破,为形成沿海80-100公里直线范围内享受到基地、站点服务打下基础。 重要港口码头泊位就近停靠全保障,各辖区港口作业码头能够保证大中型船舶就近停靠需求,逐步实现每个辖区拥有自主产权码头1座。 大中型船舶能够适应2000-3000座航标维护需求以及年均8000-10000换算平方公里测量需求,具备深海作业需求能力,能够承担北极航道航标、测量作业任务,参与国际性出访活动。至“十二五”末,确保在列大标船不低于3艘,其中具有破冰能力大标船不低于1艘,具有动力定位和侧推功能多用途中标船增加1-2艘,推动80米级测量船可行性研究,小型船艇基本适应巡检、测量需求。形成大中小型船舶搭配合理、船龄结构以7-15年为主体的船种多样、多功能发展的船艇保障序列。 (五)科技信息化 完善科技信息化创新体系,年均统筹安排重大研究项目1-2个,主要研发项目10个左右; 提升科技成果水平,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确保年均至少1项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 14 以科技论坛为重要载体,创建一个系统 发展任务 按照“全时域、多维化”发展战略,实施“一、三、五、七”工程,即紧密围绕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建设一个目标,持续完善航标导助航服务、测绘航海图书资料服务和通信安全保障三大 网络,实现全时域、多维化综合航海保障;夯实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化、设施装备、党建精神文明和综合管理五大支撑保障基础;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差别化发展,形成以天津为中心,以哈尔滨、大连、营口、秦皇岛、烟台、青岛等地为枢纽,层级清晰、运转协调、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北海“七星指航”格局。 一 第一节 全面构建综合航海保障体系 1( 统筹航标、测绘、通信战略发展,促进综合管理、业务信息、装备设施等方面的共享与融合,增强航标导助航保障和服务能力,扩大测绘覆盖范围和图书资料内容,拓宽通信安全保障与信息服务,拓展综合保障和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2. 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延伸服务对象内涵,丰富综合保障和信息服务手段内容,为提高船舶航行安全和港口运输效率,促进现代化水上交通运输和国家海洋战略实施,提 15 供更加优质的综合保障服务。 3. 以e-Navigation发展为契机,以航海保障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航标测绘通信业务资源数据库为基础,有效整合航标遥测遥控系统、AIS系统、卫星导航系统、航行警(通)告播发系统和水文气象等通航环境监测系统,持续丰富保障服务手段,拓展信息服务范围,构建内部综合管理和外部信息服务平台,最终形成综合航海保障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为船舶航行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综合性保障服务。 第二节 增强航标导助航服务保障 根据船舶在远海、近海及沿岸进出港航行的风险程度,以实现通航水域全面覆盖为前提,按照“分级助航”策略要求,加强传统目视航标,增强无线电航标和信息服务,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区域的多层次需求。 4. 完善传统目视航标系统。完善重点航路和重点水域“灯塔、灯桩链”;适应港口建设和航运发展需求,根据港口新建、扩建情况,及时对具备条件的重要港口进行航标综合配布改造;推动港方和港航企业加快港口配套航标建设;实施大型灯塔的无人值守技术改造;做好历史灯塔的保护和维修;继续推进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建设,实现辖区航标遥测遥控覆盖率80%。 5. 增强无线电航标系统。对大三山、成山头等DGPS台站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利用烟台、北戴河现有监测站建设2座RBN/DGPS远距监测站;开展海区AIS岸基网络系统补点建设,推动基于卫星AIS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在部分重要港口水域和航道转向点增设AIS应答器和雷达应答器。 6. 推进航标信息化内外服务。按部海事局“两个平台”的顶层设计,建设航标内部管理平台,提高航标管理水平,逐步实现航标业务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完成导助航综合应用系统建设,适时建设对外综合助航服务信息平台,将航标动态信息、航行警告(航海通告)、AIS船舶的动静态信息、通航环境信息、水文、气象等各类航海安全信息纳入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适应e-Navigation时代的需求。 7. 加强航标管理。积极参与航标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并以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为基础,制定和完善北方海区航标标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海区航标管理制度;创新内部航标管理机制,探索实施航标管理动静分开工作模式,确保工作职责对应、沟通协调顺畅、管理效率提升;全面实施航标效能定期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航标效能社会评价体系,提高航标配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参与航标行业管理,切实履行服务职能,实现航标规范管理和服务 16 优质高效的目标。 8. 优化航标站点和保养基地布局。根据港口水域风险程度和发展需求,结合航标管理维护工作量、维护资源支持能力等条件,科学配置航标站点和基地等设施。依托港口建设,补充完善航标基地和站点,解决现有航标基地和站点缺乏、布局不完善的问题。 第三节 扩大测绘和图书资料服务范围 9.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测绘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辖区两级测绘管理体制,规范和完善辖区测绘质量管理,制定出台辖区通航尺度核定测量和通航水域水深监测管理制度,优化和加强辖区应急扫测管理机制。 10. 贯彻全域测绘策略,全面履行测绘保障职责。完成辖区范围内52个左右民用港口、航道的周期性测量任务,逐步推动测量工作由港口航道图周期性测量逐渐向多元化沿海航行地理信息的采集、评测、加工和服务发展;分步开展成山头、老铁山等公用干线和支线航路测量,提高沿岸与近海水域海洋测绘能力,逐步将测绘领域扩展至近海。逐步完成《中国沿海港口航道图规划目录》中全部130幅港口航道图的编绘工作,确保北方海区所有开放港口、航道、锚地、沿海公用干线航路和重要水域全覆盖。 11. 健全测绘产品与服务体系,提升测绘服务水平。构建和完善“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质量优良、服务便捷”的海事测绘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和发展“手段多样、平台丰富、形式多元、需求驱动”的全新海事测绘服务模式,切实推进海事测绘由传统“产品”服务向现代“信息”服务转型。 12. 加强测绘能力建设,增强测绘服务保障能力。依托航标现有资源,开展测绘基地、船舶、码头、水文站网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管理协调的海区测绘新格局,形成大范围、快速海道测量能力,增加海事测绘整体服务总量,提高满足辖区迅猛增强的测绘服务需求的能力; 13. 加大先进设备引进和科技创新力度,重点实施浅水多波束和侧扫声纳更新,积极推进渤海湾北斗4D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建设,试点开展无人机海上测绘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测绘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国际海道测量追踪研究机制,加大国际海道测量事务研究与参与力度,提高中心测绘工作国际履约能力。 第四节 拓宽通信安全保障和信息服务 全面实施“多元通信”策略,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为中心,以加快水上通信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履约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为主攻方向,优化通信业务结构,构建现代化的 17 通信网络,提供多元化的通信服务,初步建成业务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装备先进适用、服务多元高效的北方海区水上通信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使辖区履约能力和服务效率明显提高,缩小通信服务保障能力与用户需求间的差距。 14. 全面保障水上通信履约。构建通信管理体系,推进通信机构组建,完善业务格局,部署多元通信网络,推动北方海区通信管理指挥中心及区域分中心建设,丰富遇险信息接收手段,完善海区安全信息播发体系,逐步实施沿海甚高频通信系统补点及联网建设,加速推进北方海区通信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成北方海区一体化海岸电台建设。 15. 加强服务海事能力建设。强化面向海事的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建成以水上通信系统建设支撑、海事调查通信技术支撑、信息化支撑为主的三大技术支撑体系,为辖区各直属局提供水上通信指挥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撑保障,逐步建立各直属局通信指挥分站点。 16. 健全水上搜救和应急战备体系。加强水上搜救和应急通信体制机制建设,优化站点设施布局,合理分配和调用设施设备,推进海岸电台应急通信体系建设,构建辖区通信业务互 为备份的灾备通信格局。 17. 增强水上通信技术能力。做好GMDSS现代化跟踪研究,推动北斗系统、水上数据传输等前沿技术转化应用和试点建设,提升通信履约研究能力,增强国际事务参与度。 18. 建设无线电管理体系。强化无线电管理职能,建立健全辖区无线电管理机制,推动水上无线电管理法制化进程,加大通信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加强无线电监测能力建设,试点建设重点区域的无线电管理监测系统并逐步向海区进行推广。 19. 构建航海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初步建成水上通信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建成北方海区航海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无线电、电话、短信、互联网等手段,面向公众提供航路气象、预定航路航行警告、安全预警提醒等信息服务产品。 第五节 构建人力资源支撑系统 贯彻“人才强局”策略,逐步引进人员,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环境,培养数量充足、结构优化、配置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心“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0. 分析人员需求,规范录用机制。进行岗位分析和人力资源需求调研,科学编制人力资源需求规划,视轻重缓急制定年度计划分步引进。完善笔试、面试、政审等考录工 18 作机制和程序,提高考录工作科学性、公平性和规范性,把好“进口关”;拓宽渠道,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完善社会化用工引入机制,补充工勤技能人员。 21. 健全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实施人员的动态管理,建立人员交流轮岗机制;改革现行工资制度,实施绩效工资,建立秩序规范、公平公正、监督有力的工资制度;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及考核,制定考核体系,提高考核有效性;总结半军事化管理经验,全面推进;实施人才动态管理,完善制度体系并加强考核;进行岗位的工作分析,规范岗位职责、任职条件与资格、晋升等职位要求,逐步推行岗位任职资格制,实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任制管理;规范社会化用工管理,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力资源发展环境。 22. 强化培养锻炼,提高人才水平。组织科研骨干开展科技攻关,选送技术人员到院校进修深造,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开展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考核机制,参与课题研究及学术交流,实施青年英才开发工程。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活动,强化技能型实用人才的训练和培养,造就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职工队伍。 23. 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升培训质量.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统筹指导培训工作,,强化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健全激励机制,与岗位聘任、职称评聘、评先推优等人事管理制度有效衔接;逐步建立目标型教育培训体系,强化教育培训,分类分级开展岗位适任、知识更新、技能强化等多种类型培训;加强新进人员培训;充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专业培训师资力量。 24. 适应发展需求,完善机构设置。根据航海保障业务发展需求,积极沟通争取,进一步完善航标、测绘等基层站点布局;落实上级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争取成立处室办事机构及通信中心;整合航标、测绘、通信等职能,视情成立分中心,构建一个职能定位和事业发展相协调、机构设置与管理布局相适应的管理格局。 25. 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干部能力培养,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推进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民主推荐制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 度;坚持多渠道选任干部,进一步推行竞争性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积极探索多种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程序和方法,逐步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比例;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干部考核方式方法,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中心、处、科三级后备干部队伍库,加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 19 后备干部力度;加大领导干部培养力度。注重拓宽干部培养锻炼渠道,推进机关和基层、党政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培养。探索选派处、科级领导干部到企业和地方政府挂职。 第六节 健全科技信息化支撑系统 坚持“科技强局”发展策略,按照“以人为本、需求引导、重点突破”的工作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进科技信息化创新体系建设,引领航海保障步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26. 强化科技信息化的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航海保障科学发展。按照前沿技术与基础应用相结合、自主研发与联合攻关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重大项目研发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现代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开展前沿追踪和专题研究,重点推进e-navigation、物联网、AIS、北斗系统、无人机、云计算服务等在航海保障的应用及示范建设,重点支持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研发,积极开展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国际履约和发展政策、船艇等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和系列化以及对内管理和对外服务体系研究,通过上下联动组织实施一批前景好、带动性强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工程专项,依靠科技信息化手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信息化对航海保障工作的贡献度。 27. 建立科技信息化创新组织体系,确保创新活动有序开展。建立中心和处两级科技信息化管理体制,构建科技信息化工作大格局,形成在中心统一领导下的科技管理部门归口、专家委员会咨询指导、机关处室和基层单位实施配合、广大科技工作者合力攻关、社会力量广泛合作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促进全中心科技信息资源统筹利用和综合集成。 28. 健全科技信息化创新管理体系,促进科技信息化管理规范化。强化科技项目管理,重点加强立项的“源头管理”,实施科技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监控,加大自主参与力度,确保项目和成果质量;深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健全立项评审指标体系,加强成果应用的调查分析和效能评估,大力推进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建立成果应用推广奖励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重点加强信息梳理、标准制定、需求分析和统筹实施等工作,全面增强内外部信息化管理水平。 29. 完善科技信息化创新研发体系,提升创新水平和能力。积极推动系统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充分整合内外部科技资源,努力成为交通系统科技发展新高地;加强内外部交流合作,统筹内部科技资源,促进外部战略协作。 20 30. 深入跟踪IALA、IHO、ITU等国际组织动态和航保科技前沿技术,着力打造系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论坛,努力形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加强履约追踪研究,以专题研究报告和科技刊物为基础,打造综合航海保障信息服务平台。 31. 强化科技信息化创新保障体系,夯实创新活动基础。加强科技投入的政策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府、港航企业等多方资金支持,有力支撑创新活动;重点瞄准前沿技术和 形势发展,进一步完善项目储备库,确保科技研发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32. 搭建青年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科技创新发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逐步形成一支以领军型人才为先导、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实用技能人才为基础,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33. 完善信息化标准制度体系。着力加强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研究工作,制定信息化组织管理、岗位设置、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34. 建设统一数据中心。重点推进数据中心基础建设,搭建安全便捷、高效环保的数据资源处理与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科学规划,推进数据仓库的研究和建设,实现主要数据资源的汇聚。开展数据库灾备份系统建设。实现用户的统一授权与管理。 35. 建设内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内部协同办公平台,积极推进内部门户网站建设,实现内部管理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规范航测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积极推进跨业务、跨部门的系统整合,强化先进信息技术在行政、业务管理中的深层次应用。 36. 建设对外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中心对外门户网站,推进在线业务受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开展个性定制服务研究,推进信息增值服务研究,积极推出航海保障信息服务产品。 37. 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安全建设能力。积极推进网络优化升级工作,完善稳定畅通的数据通信链路,推进机房标准化建设。完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实现中心网络统一监控和实时预警。 第七节 夯实设施装备支撑系统 38. 推动配套标准体系研究。积极推动航标保养基地、测量基地、船舶配备标准体系研究,加快基地、船舶建设标准化、序列化建设进程。 39. 加强基地、站点建设。进一步优化航标、测绘、通信基地、站点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按照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原则,重点推进综合性保障基地建设,加大航标保养场地及车间建设,改善航标站点业务用房;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两个测绘基地的建 21 设;逐步实现沿海直线80-100公里间距范围内基地、站点分布目标,实施天津海岸电台收发信台电力系统改造和收信台天线迁建工程,增强辖区安全通信服务保障能力,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功能配套完善的基地站点支撑体系。 40. 加大专用码头建造力度。结合港口发展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力量,完善航标、测量码头网络,形成完备的码头支撑体系。 41. 加大机动力量建设和改造。积极实施具有破冰能力大标船、具有较强抗冰能力中标船建造,推进小型定型航标船、测量船建造进度;完善80米级测量船建造方案,推动80米级大型测船建造;积极实施船舶多功能化,加大老旧船舶的技术升级改造,提升船舶使用性能,提高维护保障和作业能力;推进无人机、无人船建设应用。能够适应近海到深海以及北极航道航标、测量作业和应急需求,为航海保障提供高效的机动保障支撑力量。 42. 提升设备设施现代化水平。依托重点港口航标配布改造、冰区航标技术改造和陆岛航线的航标配布改造等重大专项的实施,进一步改善导助航设施,提高助航效能,为全天候、全覆盖的立体化导助航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加快多波束等新型设备和奈伏泰斯播发等通信播发设备购置更新,全面提高测绘能力和质量,提高安全通信播发能力和应急通信能力,形成现代化的设备设施保障支撑体系。 43. 完善安全通信和信息化系统。积极推进通信业务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海区应急通信系统、北方海区安全信息播发处理平台等项目建设,重点实施中心数据中心建设,搭建内部综 合管理平台和对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建设。 第八节 完善党建和精神文明支撑系统 44.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整体效能,提升引领发展的能力水平。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特色理论体系教育培训,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践行“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干部培训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和质量评估机制。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知识等结构,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作用。继续坚持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实现优化组合。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提高各级班子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能力水平。实施科学评价考核,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干部考察考核新途径,坚持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提任考察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 45. 夯实基层党建,发挥群团作用,增强和谐共进合力。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基层党组织关系,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着眼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 22 科学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积极开展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课题研究,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党建工作研究成果,进一步夯实党建工作基础。着力加强工会共青团工作,实施“职工之家”创建工程,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创新工作思路,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46. 坚持“文化引领”作用,深化文化建设研究,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力打造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效果明显的北海航保文化体系,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航保文化意识,树立航保核心价值理念,增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认同感。打造航保特色文化品牌,推进中心CI设计、建设和传播,统一规范工作场所、公示宣传栏、公务交通工具和主要办公用品的外观标识。构建“一报、一刊、一网络”的新闻宣传格局,妥善做好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按照“一地一特色”、“一业一特色”、“一单位一特色”要求,创建特色文化精品,努力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社会形象,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47. 完善制度机制,落实惩防体系,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建设成效。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重点环节和关键点为着力点,加大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人财物管理权力的监督制约,着力加强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以廉政文化建设为核心,发挥先进文化潜移默化作用,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第九节 健全内部管理支撑系统 48. 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中心制度框架体系,定期开展制度评估和修订工作,提高内部规范化管理水平,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体系改版,通过内审、管理评审,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9. 推行绩效管理。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分类实施绩效考核,形成目标、执行、反馈、考核和改进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提高行政效能。以提高执行力为主要目标,完善工作规则,强化督查督办,建立起畅通高效的政务运行机制。加强业务统计分析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设中心协同办公系统,完善系统流程,提高办公效率。加强档案室建设,实施档案标准化工程,规范档案管理。 50. 强化预算管理。理顺财务管理关系,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加大预算执行力度,提高预算执行率。开展预算定额标准研究,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深化政府采购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经济实体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完成中心资产划转,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切实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检查和 23 隐患整改力度,切实将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强化信访责任制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确保中心 实施序列 各项规划任务的年度实施序列及投资估算详见附表。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为保障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应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规划》的组织领导 为保证《规划》任务的实施和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心成立《规划》实施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公室,其职责由中心办公室承担。各级领导班子要不断提高抓大谋总的能力,努力推进管理创新和战略变革,全面参与并领导规划的实施。中心所属各单位、各部门应指定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规划》具体实施的推动工作。 二、加强《规划》的宣传贯彻 中心各单位、各部门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规划》的学习、宣传和贯彻,使每位干部职工都能认真理解和深刻领会《规划》的思想内涵和目标任务,切实将《规划》作为开展工作的行动纲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贯彻落实《规划》要求,促进《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 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中心制定《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以形成完善的管理、考核和评估制度。中心办公室要切实做好规划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各单位、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部门的规划或实施方案,并分解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确保规划和工作计划的有机衔接。中心每年年底对各单位、各部门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其结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 四、加强《规划》的评估调整 为有效应对形势变化和发展需求,中心各单位、各部门应及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并随年度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一并报局目标推进责任部门。中心办公室每年1月份对上一年度《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评估,评估意见经《规划》实施协调领导小组审定后,适时进行《规划》调整,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施。 24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 要实现《规划》目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作为必要保障。为此,要充分依托政府规划和港口建设等项目工程,多渠道争取交通运输部、部海事局、地方政府和港航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必要的物力支持,形成多元化财力、物力保障。 25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综合发展规划纲要投资估算表(2014-2015) 单位:万元 说明:“十二五”时期,总的计划投资需求约为8.76亿元,分为重点、争取两种。其中重点项目需求约为6.51亿元,争取项目需求约为 2.25亿元。另为“十三五”储备项目约为9.73亿元。 26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十二五”航标发展规划 (调整)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27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规划背景 航标是指供船舶定位、导航或者用于其他专用目的的助航设施。沿海航标包括我国沿海水域及相关陆域、被海港覆盖的通海河口以及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等其它海域的航标。沿海航标是海上主通道和港口主枢纽安全支持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国家级战略全面推进,沿岸港口群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航标管理的规模持续增长,航标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随着海事核编的深入推进,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于2013年1月1日宣告正式运行,给航标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为航运安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全方位服务,特对“十二五”航标发展规划进行中期调整,以明确航标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本规划在修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继承了《天津海事局航标“十一五”规划》及2012年北方海区航标效能专项检查和评估的成果,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与《全国沿海航标“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紧密衔接。通过调研北方海区沿海航运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评价航标现状及需求,确定了北方海区“十二五”后期规划的原则和发展目标,制定了航标建设和发展任务,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规划依据 一、《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系统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方案的通知》(中编办发〔2010〕52号); 二、《交通运输部关于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通知》(交人劳发〔2012〕447号) 三、《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74),(IMO); 四、《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CLC) 五、《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条例》; 28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 十一、《沿海航标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 十二、《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国务院; 十三、《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 十四、《全国沿海港口总体布局规划》,交通运输部; 十五、《中国海事工作发展纲要(2006-2020)》,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05年; 十六、《中国海事航标测绘发展战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十七、《全国沿海航标总体布局规划》,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十八、《全国沿海航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九、《<中国海事监管科学发展目标>直属海事管理机构评估标准体系》,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二十、《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三定方案》,北海航海保障中心,2013年; 二十一、《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发展战略》,北海航海保障中心,2013年。 第三节 规划范围 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天津即“三省一市”沿海水域(北纬35度线以北至鸭绿江口5967公里海岸线)及相关陆域、被海港覆盖的通海河口的航标,军用航标和渔业航标除外。 第二章 现状与成就 第一节 海区通航环境现状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管辖海域地处黄海北部和渤海,港口众多,岛礁和浅滩密布,水文气象复杂多变,航路纵横交错,船舶流量大,通航环境比较复杂。 一、自然环境特点 黄海北部、渤海水域受岸型、岛礁、季风、潮汐、海流、冰况影响,水文条件比较复杂。渤海沿岸潮汐多属不正规半日潮型,黄海北部沿岸潮汐多属正规半日潮型。 冬季,渤海北部和西部沿海冬季冰情较重,其余大部分沿海水域冰情较轻或无冰情(如图1.1)。冰期多集中在11月,3月,厚度一般为10,40cm。 29 图2.1 北方海区冰情图 2010年,渤海、黄海北部遭受3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冰情,冰层厚,分布范围广。辽东湾浮冰最大外缘线达到 70多海里,莱州湾浮冰最大外缘线在30海里左右,局部地区平均冰层厚度为30 -50厘米,叠冰厚度达到1米。 二、海区港口分布及建设热点 北方海区管辖海域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港口众多。其中,环渤海水域共有主要港口10个,地方性重要港口5个。截至2012年底,年吞吐量在亿吨以上的港口达到9个,分别是:天津港、青岛港、秦皇岛港、大连港、日照港、营口港、唐山港、烟台港、黄骅港。 (一)天津港 天津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4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55个。北疆港区和南疆港区是主体港区,其中北疆港区生产性泊位49个,南疆港区生产性泊位17个。2012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230万TEU。目前,天津港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吞吐量位居我国北方港口第1,全国第3,全球第5。 (二)青岛港 青岛港由大港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四大港区组成,另外还有中港港区和小港港区和轮渡码头,其中董家口港区正在迅猛建设中。近年来,青岛港发展突飞猛进,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量连年递增。2012年青岛港总吞吐量达到4 亿吨,集装 30 箱完成1400万标准箱。 (三)秦皇岛港 秦皇岛港是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港,担负着我国南方“八省一市”的煤炭供应,占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的50%。秦皇岛港分为东、西两大港区。东港区以能源运输为主,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煤码头;西港区以集装箱、散杂货进出口为主,拥有装备先进的杂货和集装箱码头。2012年完成吞吐量2.6亿吨,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秦皇岛港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 (四)大连港 大连港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港口共有集装箱、原油、成品油、粮食、煤炭、散矿、化工产品、客货滚装等生产性泊位19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6个。2012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38亿吨,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7位。 (五)日照港 日照港位于山东半岛南侧沿海,为我国新兴的天然深水大港和沿海重要枢纽港。目前已由初期单一的煤炭出口港发展成为以大宗散货为主的多货种综合性商港,包括石臼、岚山两大港区。2012年,完成港口吞吐量2.5亿吨。 (六)营口港 营口港是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近的出海港。现辖营口、鲅鱼圈和仙人岛三个港区。港口最大泊位为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集装箱码头可停靠第五代集装箱船。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布局,为营口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2年,完成港口吞吐量超过2.61亿吨,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10位。 (七)唐山港 唐山港京唐港区位于唐山市东南80km处的唐山海港开发区境内,渤海湾北岸。位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大北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港分为曹妃甸港区、京唐港区和丰南港区。港口共有包括26个生产性泊位。主要经营能源、矿石、原材料等大宗物资的运输。2012年曹妃甸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1.95亿吨。 (八)烟台港 烟台港位于山东半岛北侧,有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蓬莱港区四大港区,港口共有共有各类泊位76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7个。201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8亿吨。 31 (九)黄骅港 黄骅港是以煤炭运输为主,兼营散杂货和原油接卸的港口,是我国北煤南运的重要能源大港。在建的黄骅港综合港区依托中铁、中钢集团建设的冶炼项目,以铁矿石和集装箱运输为主,兼营散杂货运输。2012年,港口吞吐量为1.01亿吨。 “十二五”期间,丹东海洋红港区、大连长兴岛港区、大连太平湾港区、盘锦港、锦州龙栖湾港区、葫芦岛石河港区、秦皇岛山海关港区、唐山曹妃甸港区、天津南港港区、烟台西港区、青岛董家口港区、日照岚山港区等十二大热点区域有较大规模的港口建设规划,“十二五”期末上述区域的规划吞吐量增长多数在亿吨左右。北方海区海上通航密度与货物吞吐量将进一步增大。 三、海区重要水域和航路特点 (一)通航船舶密度大、尺度大、风险高 国内经济对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需求增长及航运在“北煤南运”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促使北方海区水路运输迅猛发展。海区港口泊位建设向深水泊位、专业码头泊位发展。现已在大连、青岛、天津等港口建有多个大型原油码头和矿石散货码头。船舶大型化、高速化和专业化的趋势明显。随着通航密度不断加大以及大型原油码头、液体化工码头的建设和渤海海域石油开发,大型油轮和装载危险品货物的船舶频繁地航行在渤海水域,维护海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的压力巨大。 (二)形成了“一道九路五区十港”的特征 一道:北纬35线-成山头-老铁山水道的南北大通道。 九路:老铁山水道-辽东湾北部的辽东湾航路;老铁山水道-秦皇岛港的渤海中北部航路;老铁山-渤海湾的渤海中部航路;成山头-长山水道的山东半岛北航路;长山水道-渤海湾的渤海中南部航路;长山水道-莱州湾南部的莱州湾航路;岚山港附近水域-成山头的山东半岛东航路;北纬35线-青岛港的胶州湾航路;烟大航线航路。 五区:成山头水域、老铁山水域、曹妃甸水域、长岛水域和长海水域等重点水域。其中,老铁山水道、曹妃甸水域、成山头水域和长岛水域都处于海上咽喉要道,通航密度大,水文气象条件多变,通航环境复杂,海上交通事故多发。 十港(区):大连港、营口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天津港、黄骅港、烟台港、青岛港、日照港、锦州港 。 32 图2.2 北方海区沿海航路 四、交通环境现状 随着港口及货运的快速发展,黄、渤海的水路运输量也正在稳步增加,尤其是在渤海海峡、胶州湾等高风险水域的通航船舶将更加密集。 表2.1海区港口及重要水域船舶流量统计表 单位:艘次 33 表2.2 2010-2012年重要航路截面AIS船舶流量统计表 单位:艘次 图2.3 北方海区2012年12月份 AIS船舶航迹图 34 图2.4 北方海区2012年四季度 AIS船舶航迹图 与“十一五”期间相比,目前北方海区航路交通流更加密集,随着港口建设发展,曹妃甸水 域船舶交通流密度和复杂程度快速增大,成为北方海区重点水域之一;各港口吞吐量快速增 长,其中唐山港、日照港吞吐量增长相对较快。 第二节 海区航标现状 一、航标管理现状 (一)机构设置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负责北方海区海事航标建设养护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方式。在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含黄骅处辖区)、烟台、青岛设置6个航标处,作为辖区航标管理的执行单位,履行辖区航标管理维护职责,共下辖36个基层航标维护管理站,按照有关航标作业管理规定进行维护。 (二)航标管理职责 1、海区航标管理机关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国家水路交通行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履行相关国际公约、技术标准和规范; (2)负责拟定海区航标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2)拟定航标建设、维护有关规范、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 (3)负责海区航标的建设、改造、运行的管理; (4)负责航标效能、服务水平和维护质量的监督和评估; (5)承担公用航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无线电和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评估和航标动 35 态信息发布工作; (6)承担海区航标应急反应的指挥、监督、协调及应急设标的审核工作;参与水上交通安全和海上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有关工作; (7)航标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8)航标经费、固定资产的管理、监督,负责航标资源的合理调配; (9)指导辖区各航标处业务工作。 2、航标处的主要职责是: (1)受委托参与海事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相关的技术和服务保障工作; (2)承担辖区公用航标、船舶自动设别系统、无线电和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值守、运行、检测、维护、评估、调整和动态发布等工作; (3)承担辖区航标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 (4)航路、港口发展、航道变化信息的收集。 (5)承担辖区航标的应急处置工作;参与水上交通安全和海山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有关工作。 二、航标配布现状 (一)航标数量现状 截止2012年年底,北方海区管理各类航标3433座,其中公用航标2108座,占61.4%;专用航标1325座,占38.6%。其中:灯塔53座,灯桩631座,导标217座,灯船6艘,灯浮标2182座,立标77座,浮标40座,雾号6座,雷达信标100座,信标2座,RBN/DGPS 台站7座,AIS基站30座,其它标志16座。各类航标的构成比例是:视觉航标占95.8%;音响航标占0.2%;无线电航标占4.0%。 表2.3 2012年底北方海区各类航标数量统计表 单位:座 36 2.5 北方海区航标数量 柱状 图 表 2.4 2006 -2012年北方海区公用航标变化情况统计表 单位:座 1、视觉航标现状 海区干线航标建设基本成链,航标配布较为合理。其中直管的灯塔多安装使用PRB、TRB、BGA系列进口灯器和自主研发的ISA-400、IMA-400、IMA-800型灯器,采用以市电为 37 主的供电方式;导标、灯桩多安装LED灯器或进口的ML-355、ML-300等型号灯器,采用市电或太阳能供电。灯浮标以直径2.4米钢质标体为主,部分应用了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玻璃钢材料灯浮标,灯浮标基本实现了灯器LED化和太阳能化,冰冻港口冬季更换为直径1.4米或2.1米钢质冰标,采用蓄电池供电。海区积极推进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建设,已实现遥测遥控的航标有1075座,占公用航标总数的52.48 %。 表2.5 北方海区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统计表(2012年底) 单位:座 2、无线电航标现状 (1)罗兰C 我国现存的中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主要是罗兰C导航系统,该系统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作为独立可控的陆基海上无线电导航系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现有6个发射台和3个监测站,分别是和龙、荣城、宣城、饶平、贺县、崇左,组成三个台链,其最高定位精度优于50米,2倍椭圆均方根误差(2drms)在200米内。 (2)RBN/DGPS台站 北方海区共设有RBN/DGPS台站7座,向公共用户无偿提供服务,目前已实现我国北方沿海的完全覆盖。使用亚米级接收机时,定位精度优于5米,普通接收机定位精度优于10米,广泛应用于海上测量、航标布设、引航、疏浚、海上石油探测及海洋工程等领域。 38 图2.6 北方海区RBN/DGPS台站信号覆盖示意图 (3)AIS系统 海区现建有岸基AIS基站26座,基本建成了覆盖渤海海域以及黄海沿海的岸基AIS骨干网,实现北方海区沿海信号的完全覆盖,重点港口、水域信号多重覆盖。建成的岸基AIS系统采用冗余配置,可利用率优于99.5%,满足最新的岸基AIS国际标准。 (4)北斗卫星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系统运行稳定,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在我国及周边地区定位精度为平面10米,垂直10米。 图2.7 北方海区AIS基站信号覆盖示意图 39 (5)雷达应答器 目前,海区共设置雷达应答器77座,主要安装在航路重要转向点、航道口门、危险区域等雷达不易识别的航标上。 三、海区航标基础设施和装备现状 截止2012年底,海区拥有各类业务用房42处。拥有各类航标船艇26艘,其中大型航标 船3艘、中型航标船2艘、400吨航标船3艘、航标夹持船4艘、登陆艇6艘、航标巡检船6艘,趸船2艘。拥有航标码头6处,1210延长米。拥有航标保养车间9个、航标堆场11个。 通过保养基地、船舶和码头等应急维护装备和设施的建设配置,对保证航标维护正常起到了关键作用,对突发的海上溢油、搜救和航标失常等情况均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具备了一定的应急反应处置 能力。 40 表2.6 北方海区航标业务用房状况统计 41 表2.7 北方海区航标船艇统计 表2.8 北方海区航标码头岸线状况统计 42 表2.9 北方海区航标保养场地及保养车间状况统计 表2.10 北方海区航标溢油设备库状况统计 43 四、航标人力资源 (一)年龄结构 截至2012年底,北方海区航标队伍总人数1038人,主要由82年海军整体划转人员、 按学历构成分,研究生27人,占3%;本科215人,占21%;专科225 人,占22%;中(三)专业结构 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15人,占总数30.3%;高级职称36人,占总数3.4%;中级职称116人,占总数11.2%;初级职称162人,占总数15.6%; 共有技术工人605人,占总数58.3%;其中技师1人,占总人数0.1%;高级工386人,占总数37.2%;中级工130人,占总人数12.5%;初级工88人,占总数8.5%。 其余118人为无技术职称的船员,占总数11.4%。 44 图2.10 航标职工技术职称构成比例图 第三节 发展成就 一、总体评价 “十二五”以来,北方海区航标建设发展迅猛,共增加航标574座,其中公用标增加236座,专用航标增加338座。先后组织实施了天津港、京唐港等重要港口航标综合配布调整和黄骅港导标改造等重点工程;完成了大连长海水域、烟台蓬长水域等陆岛运输航线航标综合配布工程;新建7座AIS基站,在环渤海、黄海北部建设了较为完善的AIS岸基系统;新增16座雷达应答器;对部分干线灯塔、灯桩等目视航标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建立并运行了航标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了航标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与外部协调沟通的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装备和航标站点建设,航标站点布局日趋合理,航标管理维护基础设施和装备日趋完备。 总体来看,北方海区建立了与通航风险和交通流相适应的助航服务体系,航标动态通报及时有效。另外,海区航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不断提高,航标效能持续稳定发挥,国际履约水平和履约能力稳步提升。 二、海区航标效能评价 (一)航标服务水平 1.海区航标配布总体上较为合理,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建立了包括灯塔、灯桩、导标、灯浮标、雷达应答器、DGPS基站、AIS岸基网络系统等在内的视觉航标和无线 45 电航标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导助航服务体系。根据不同港口、水域的通航风险程度,在各重点港口、港区、水域实现了导助航服务的多重覆盖;在规模较小的港口及陆岛运输水域配布了较为完善的目视航标系统;在冰冻港口,根据冰情实际,进行合理的冰期航标配布,并应用新型冰标,为船舶提供较好的助航服务。 2.航标工作效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总体上看,航标位置准确、结构良好、涂色鲜明、灯质正常。 (二)航标技术水平 LED灯、绿色能源、新型材料、新型冰标、航标遥测遥控系统、航标巡检系统、港域环境监测系统等新产品、新能源、新技术在海区公用航标上广泛应用,并于国际同步发展。公用航标以市电、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供电的航标占航标总数的96.2%,接口标准化、使用周期长、环保水平高的新型锂电池,在冰期灯浮标上使用,提高了冰标的助航效能。航标灯器LED化91.3%,航标遥测遥控覆盖率52.48%,抗冰能力强的新型冰标在北方结冰港口应用率77.4%。航标技术先进性、标准化、环保性和成熟度明显提高。RBN-DGPS台站信号正常、工作连续、数据完整,使用亚米级接收机,定位精度优于5米;使用普通接收机,定位精度优于10米。建成的岸基AIS系统采用冗余配置,可利用率优于99.5%,满足最新的岸基AIS国际标准。 (三)航标管理水平 1.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体系文件系统覆盖包括预算管理、器材管理、装备管理、航标建设管理和养护管理及应急管理在内的全部航标管理工作,文件有效性较强,体系整体运行良好。 2.建立了航标业务工作目标考核、航标效能定期评估、航标船舶跨辖区调度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海区统筹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海区航标工作水平。 3.各航标处普遍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港航单位及属地海事通航部门建立了工作协调和信息交流机制,保障了航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4.办公自动化系统、航标遥测遥控系统、航标巡检系统、航标基础数据库、港域环境监测系统等在航标管理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航标管理信息化水平较好。 (四)航标维护水平 严格遵照海区航标维护有关标准进行航标维护,航标正常率达到99.96%,航标维护正常率达到100.00%。海区和各航标处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反应机制,制定了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航标应急反应预案,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应急装备,通过借助社会力量,能够较 46 好地完成应急反应任务。 第四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尚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随着水运经济及海上资源开发的快速发展,沿海船舶运输流量急剧增大,北方海区沿海港口的布局和功能发生变化。目前,区域内部分重要港口、水域和航路助航系统建设还不完善,助航服务水平不一,尚不能适应未来航海发展的需要。未来航标助航服务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将愈加紧密,服务方式将逐步从传统服务向多元化助航服务转变,建设满足全时域服务的综合助航系统势在必行。 二、航标法规标准建设需进一步增强 部分现行的航标法规和标准未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修订,已不能适应当前航标工作实际需要。另外对航标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严重滞后。如航标遥测遥控的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顶层设计,各航标处目前使用的航标遥测遥控系统没有统一的标准数据格式、标准接口规范,彼此兼容性差。 三、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与航标助航服务需求不相适应 与区域内航运经济的发展和对航标助航服务的需求相比,现有基础设施和装备尚无法满足航标维护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站点、码头、船舶配布不足;现有船舶船型老化、航区受限;现有装备的数量和技术性能无法满足事业发展需要,航标应急反应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四、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航标基础研究、信息资源整合、成果推广应用和科技人员的研发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基础性、前瞻性跟踪研究相对薄弱;成果转化水平有待提高,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还需增强。 五 、人员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航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与航海保障体系建设要求仍不相适应,一线人员老龄化日益加剧,知识结构不合理;航标技术培训仍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管理和科技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较为匮乏。 第三章 发展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变,海洋经济迅 47 速发展,海上货运日渐频繁,同时国家财政制度和体制改革继续深入,这些发展趋势都对航标事业的科学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国家“海洋战略”的逐步实施,水上交通、资源开发、旅游休闲、海洋管理等各类涉海事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作为航海保障和其它活动支撑的航标事业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是随着水运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作用更加明显,而船舶逐步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潜在的海上运输安全风险也将不断加大,海上事故对环境和人命财产的威胁正在急剧增加,引发了社会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保的高度关注。二是未来海上基本建设及海洋资源开发呈高速增长趋势,主要体现在沿海大型跨海桥梁和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水产养殖和捕捞等各类海上活动,对航行定位提出更多的需求,也致使我国沿海的通航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更加趋于复杂。三是当前国际海洋领土争端加剧,为维护和保障国家权益,维护国家领土领海完整,确保我国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和畅通,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海上 助航设施建设和远距离应急能力建设。 二、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承担国际义务的需要 航标助航服务属于公益服务事业,我们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应以用户满意位目标。只有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向用户提供更高效率、质量更优的助航服务,才能获得事业发展的资源保障,才能赢得社会认同。 另外,我国作为《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 74)及其它国际公约的缔约国,IMO A类理事国和IALA理事会成员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航运大国应在承担国际义务和履行公约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根据IMO自愿审核机制的要求,IMO将每2年对我国的履约情况进行一次审核。为顺利通过审核,航标管理部门需要紧跟全球航运发展步伐,同时承担起国际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义务,不断提高履约能力和发展水平,并力争在亚太地区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三、适应航标管理和技术发展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航海者需求的发展变化以及现代航运技术的发展,研究适应未来航海发展需要的助航系统,建设综合助航系统已成为国际航标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视觉航标方面,灯塔、浮标和立标等传统视觉航标仍然是使用最普遍、数量最多的助航设施。在航行受限水域尤其是港口航道水域,视觉航标依然是基本的助航手段,且这种状况将持续很长时间。随着现代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已基本停止了新建大型 48 灯塔,有些国家将部分现有灯塔改造,作为综合助航信息平台加以利用,并尽可能做好对历史灯塔的保护。 在无线电导航方面,20世纪末出现的GPS、GLONASS、北斗等卫星导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无线电导航史上的伟大革命。国际上把罗兰C系统作为卫星导航的备用系统,同时也有一些国家在探讨罗兰C系统的改造,即增强型罗兰C系统,继续发挥导航功能。各国普遍在建立岸基AIS系统,为沿岸航行的船舶提供连续、动态助航服务。星基AIS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在信息服务方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航标服务的信息化已成为未来助航服务发展的主流,如即时水文气象信息的发布,船舶静、动态信息的提供,航标工作状态的采集和控制,航标信息资源的共享,航标动态和其它航海信息的网上实时发布和动态广播等。 四、适应e-Navigation的需要 伴随e-Navigation概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e-Navigation时代已经到来。船载航海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船舶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类航海安全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航海者对助航服务及时性和准确性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助航服务体系,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增强航标的助航效能,让航海者更加方便、更加容易地得到可靠、及时、稳定的助航服务,需要航标部门不断更新助航理念,提高助航服务的科技水平。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心提出的“两个一流”的发展愿景,立足于航标发展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加强传统目视航标,增强无线电航标和信息服务,着力构建多维立体的综合助航服务体系,全面提高航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船舶安全航行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一、立足长远、协调发展 以适应航运经济发展、港口建设发展和航海者的需求为目的,以提高航海保障能力和水平为出发点,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对外沟通联系协调机制,完善航标布局和基础设施、装备建设,提升航标维护和应急反应能力,促进航标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准确定位、突出重点 充分分析北方海区水文自然特点、航运经济和港口建设发展的特点,准确评估航标现 49 状和发展需求,找准突出存在的问题,明确航标建设、航标管理和维护、航标对外服务等重点实施的视觉航标建设 通过科学评估分析区域经济、重点港区建设发展的需求,做好干线航标补点建设和改 50 造,完善港口航标综合配布改造,结合港口发展建设,大力推进港口航标配套建设。“十二五”末(含2013年),规划新建、改造各类视觉航标325座,包括:灯塔新建2座、灯塔重建改造4座、灯桩新建73座、灯桩重建18座、导标新建26座、导标重建改造10座、浮标新设140座、浮标更新12座、灯船新设2艘、桥涵标新设38座。 1.干线航标建设 随着区域无线电航标建设 “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改造各类无线电航标43座,其中,改造RBN/DGPS台站2座、补点建设AIS基站4座,新设AIS应答器13座,新设雷达应答器20座,更新雷达应答器4座,新建RBN/DGPS远距监测站2座。 4.差分“北斗”/DGPS台站 对大三山、成山头等DGPS台站设备进行改造;利用现有北戴河、烟台监测站的基础上建设RBN/DGPS远距离监测站。开展差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标准化和开发应用课题研究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标准化研究成熟后,将对7个DGPS台站进行改造,使之能够同步发送差分北斗信号。 5.AIS系统 51 积极推动AIS岸基网络系统补点建设,重点完成屺姆岛、镆铘岛、千里岩和女岛等4个AIS基站补点建设;开展AIS岸台系统安全应用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开展星载AI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6.AIS应答器 拟在大连港、皮口港、秦皇岛港和黄骅港等增设AIS应答器9座。 7.雷达应答器 为提高航标在能见度不良时的识别效果,计划在如下位置长海蛤蟆礁、长兴岛主航道、鲅鱼圈港区、营口老港区、锦州港、葫芦岛港、天津港、滨州港等增设雷达应答器18座;对遇岩灯塔、险礁灯塔、圆岛灯塔、老铁山灯塔等现有4座老旧雷达应答器进行更新。 8.罗兰C 跟踪e-劳兰的发展,联合海军推动劳兰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现代化应用。 表6.2 “十二五”期间北方海区无线电航标建设规划表 随着现代导助航技术的发展,音响航标作为最简单、最传统的航标,其应用越来越少,北方海区现有的音响航标基本已作为历史文物运行和保护。近年来,受陆地和海上生产活动和资源开发等影响,气候持续恶化,海上雾霾天气日益加重,大多数沿海港口全年雾日增多,给船舶航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52 考虑到传统的音响航标能够为船舶驾引人员安全航行起到一定的示警作用,“十二五”后期,在密切跟踪海区港口能见度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部分重要港口水域、船舶交通密集区域和水中构建筑物等增设雾笛或雾号。 第四节 航标信息化建设与新技术应用 明确航标科技研发和信息化服务的方向,增强科技研发力量,加快推动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提高自主研发产标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广使用航标新能源、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技术,推进研发产品的转化应用水平,促进航标节能减排,推动航标管理和信息服务上水平。 9.推进航标信息化建设 按部海事局“两个平台”的顶层设计,建设航标内部管理平台,提高航标管理水平,逐步实现航标业务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完成导助航综合应用系统建设,适时建设对外综合助航服务信息平台,将航标动态信息、航行警告(航海通告)、AIS获得船舶的动静态信息、通航环境信息、水文、气象等各类航海安全信息纳入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适应e-Navigation时代的需求,特别是支持北方海区地理信息服务网站建设,使公众免于海图改正和航标改正;继续推广航标巡检系统的应用,加强航标巡检维护现场的监督检查。 10.加快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建设 继续推进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建设,争取辖区航标80%实现遥测遥控的目标,减轻航标巡检的负担,提高维护的质量和效率;研制冰区灯浮标的遥测遥控终端,实现对冰区灯浮标运行状态的监控;针对近海GPRS信号覆盖不到的区域,推广使用北斗遥测遥控终端,扩大遥测遥控航标的覆盖范围;推进CCTV航标视频监控建设,全天候监控所辖重要航标的动态。 11.航标灯器系列化和标准化研制 在成功研制ISA-400型旋转灯器、IMA-300型旋转灯器、IMA-800型旋转灯器和HD-120型一体化LED灯器的基础上,完善金属卤化物光源的大、中型旋转灯器,研制用LED光源代替金属卤化物光源的大、中型旋转灯器;研制LED小型高效点光源灯器、LED导标定向灯器、LED扇形分色灯器。随着航标灯器的研制,制定完善的航标灯器出厂和检测标准。 12.航标新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推广 选择部分港口对海水电池、物理电池、风光互补等新能源进行试用,特别是新型冰标电池的使用,并在试用中积累使用数据和资料,以便进一步推广。选择不少于3个航标处对非金属航标、非金属锚链进行试用,为今后的推广应用积累基础数据和经验。开展长效油漆的研究试用,并逐步推行延长固定助航标志维护保养周期和浮动助航标志的起吊保养 53 周期。 13.四季通用灯浮标系列化研究 随着海区管理航标数量的日益增多,春冬季的航标更换和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日渐繁重,组织营口、秦皇岛、天津航标处成立项目组,并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研制四季通用灯浮标,尤其是适合北方冰冻港口的灯浮标,以改变现有传统的航标维护模式。 14.大型航标船加装航标综合测试系统 开展航标测试系统前期研制,并在大型航标作业船上安装试用,通过对北方海区各类航标进行综合测试,实现对航标工作效能的全面监控。 第五节 航标管理 完善管理法规和标准化体系,科学布局航标管理维护站点,创新内部航标维护管理机制,加强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服务海事行政管理,开展航标文化建设,实现航标规范管理和高效服务的目标。 15.完善航标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 参与部局航测法规、标准体系框架修订和建设推进航标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快推动地方航标立法,促进海区航标管理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根据海区实际,补充制定适合北方海区的航标标准体系框架,重点研究制定“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航标备用器材配备标准”等内部管理制度。 16.完善航标机构设置和站点布局 结合中心“三定”方案的落实,进一步理顺各航标处机构设置和职责,进而理顺业务管理关系;结合海区航标接收和航标管理实际需求,在现有的36个航标站点的基础上,先期建设盘锦和即墨航标管理站,进一步优化海区航标站点布局。 17.创新航标维护管理机制 按照航标管理动静分开工作模式,确保工作职责对应、沟通协调顺畅、管理效率提升;建立航标运行值班制度,保证应急反应处置及时有效;建立航标维护质量及维护投入评估机制;结合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建设,实行灯塔值守少人或无人化,试行延长航标巡检周期;扩大冰标常年推广应用试点;开展航标日常维护保养服务外包研究,选择部分港口、港区探索建立航标维护社会化模式,以缓解航标作业量激增和一线航标作业人员不足的矛盾。 18.完善航标协调机制 建立北海航海保障工作交流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与山东、河北、辽宁海事局建立完善航海保障综合联动平台,各辖区航标处分别与相关分支局或海事处建立沟通协调联系机 54 制。完善航标用户沟通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征求各方对航标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动与地方政府、港航单位沟通联系,为航标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9.推动航标设备检测能力建设 在烟台航标处已配备航标维修、检测、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开展前期检测制度建设和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加强航标设备维修、检测和实验能力建设,推动航标检测和科技研发能力的提升。 20.服务海事行政管理 认真履行行政许可受理和航标设置技术审查职能,参与航标效能验收;协助开展航标行业监督检查;加大航标保护工作宣传力度,联合海事通航和海事公安部门共同打击盗窃、破坏航标的行为。重点做好导标通视区保护,杜绝航标周围建设高大建筑物及其他破坏或影响航标效能行为的发生。 21.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事务跟踪 跟踪IMO自愿审核机制、IALA政策和建议指南、发达国家航标管理先进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做法,提升国航标基础设施和装备 密切跟踪现有港口建设及规划发展情况,根据港口水域风险程度和发展需求,结合航标管理维护工作量、维护资源支持和应急反应能力等条件,合理调整配置航标基础设施和装备,构建航标综合支持保障体系。 一、航标保养基地 “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改造航标保养基地11处,新增车间4400平方米,结合保养基地建设,新增业务用房8230平方米,维修改造业务用房5600平方米。重点做好秦皇岛、即墨、山海关、莱州、曹妃甸、董家口、南疆等航标保养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航标维护保养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二、航标业务用房 依托航标保养基地建设、站点批复以及港口和城市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 55 业务用房11处,新增业务用房12475平方米。重点做好秦皇岛航标维护保养基地业务用房、胶南航标站业务用房、山海关航标维护保养基地业务用房、莱州航标维护保养基地业务用房、即墨航标维护保养基地业务用房项目建设。争取完成盘锦、曹妃甸、董家口、长兴岛等业务用房建设工作,逐步改善航标站点的维护保养能力。 三、航标码头 根据港口建设情况和船舶实际停靠需求,通过加大投资和积极争取地方和企业投资,实现在青岛岚山、天津曹妃甸、营口仙人岛新增航标工作船艇码头3处,规模共计358延米。同时,以黄骅港航标交接为切入点,推动落实黄骅港110米航标专用码头移交。 四、航标船艇 根据海区航标维护、应急反应、冰区作业和参与国际合作及远海设标的需要,推动具有破冰能力的大型航标船建设,探索研究航标作业船舶租用机制,积极应对海区航标作业船舶配备不足的问题。拟在大连航标处配置1艘中型航标船;推动烟台、营口航标处中型航标船立项。对“海标11”进行改造以满足在新造船舶未配备前的航标作业需求。规划期末,航标船艇总数达到32艘,趸船总数达到4艘。 第七节 航标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航标队伍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建设,按照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人才发展战略和规划,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 二、合理调整和改善职工队伍年龄,调整各类人才的比例结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加快优秀人才培养,重点实施航标管理人才、航标专业人才、航标技能人才三大人才工程。 三、结合中心教育培训制度的建设,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面向不同航标业务、不同管理层级的技能竞赛,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第七章 实施序列 各项规划任务的年度实施序列及投资估算详见下表。 第八章 保障措施 规划的制定是以对航标现状的掌握及未来航标发展方向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考虑实际需要与投资规模的协调,对“十二五”后期的发展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宏观控制作用。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高度重视规划在引领航标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为保证《规划》任务的实施和 56 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心领导班子要全面参与并领导规划的实施,切实做到规划先行,科学谋划发展。 二、加强宣传贯彻 中心应认真组织《规划》的学习、宣传和贯彻,使每位干部职工都能理解和领会《规划》的思想内涵和目标任务,并将其作为自身开展工作的行动纲领,做到人人参与,全面贯彻落实,推动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加强组织协调 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中心要切实做好规划的组织管理,各单位、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做到协调一致,在实施过程中确保规划和工作计划的有机衔接。 四、适时评估调整 本《规划》侧重于北方海区“十二五”后期航标发展的研究,并对航标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将会受到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航运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思想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适时评估和调整规划是保证规划指导作用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加强资金保障 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应建立稳定的支持保障资源和日常运行维护的资金渠道。各项建设均应按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定的审批程序,通过工程可行性研究,在年度投资计划中作具体的安排。通过健全相关监督审核机制,确保航海保障各项项目实施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做到规范、合理的使用。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十二五”测绘发展规划 (调整)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64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规划背景 海事测绘是综合航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维护海洋环境清洁、促进港口航运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北方海区海事测绘部门全力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努力拓展测绘保障范围和服务领域,测绘保障力量布局日趋合理,管理和维护水平逐步提高,为国民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和水运事业发展、国防建设、海洋环境保护及海岛人民的出行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规划依据 一、职责定位 按照上级赋予的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职责、我国加入的国际组织相关公约和辖区内经济 65 社会发展对海事测绘的工作规划范围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是北方海区海事测绘业务的主管机关,负责北纬35度线以北至鸭绿江口5967公里沿海水域的测绘业务管理工作,承担着北方海区港口航道图测绘、通航尺度核定测量、通航水域水深监测、应急扫海测量等全部公益性测绘工作和与港口建设相关的各种服务性测量工作。本规划为北方海区海事测绘工作“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的总纲,通过总结“十一五”期间北方海区海事测绘工作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立足辖区海事测绘发展现状,以辖区海事测绘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据,确定海事测绘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涉及测绘管理、测绘生产、测绘产品与服务、测绘科技、测绘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测绘队伍建设等 现状与评价 “十一五”及“十二五”前两年,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部门全力履职,圆满完成各项测绘计划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海事核编工作,积极进行职能和机构的调整, 66 坚持创新和丰富测绘产品,不断扩展海事测绘服务范围,海事测绘产品的影响力稳步增强,航海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主要职能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作为我国港口航道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我国港口航道测绘管理工作;归口管理交通行业测绘工作;组织中国海区有关民用航海图书资料的编印、发布和改正工作;指导各航海保障中心相关业务工作。 根据《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系统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方案的通知》(中编办发〔2010〕52号)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通知》(交人劳发〔2012〕447号)规定,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部门主要承担辖区范围 内港口航道图测量绘图等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职责;受部委托参与港口航道图测绘等航海保障有关的发展规划战略、法律法规、中长期规划,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工作;承担辖区海事测绘基础控制网、水文观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工作;承担辖区航海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承担通航水域水深、水文等航海保障信息的监测、采集、分析、整理工作,依据权限发布有关信息。承担辖区测绘等航海保障的应急处置工作;参与水上安全和海上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有关工作,承担辖区交通战备的有关工作。 二、组织机构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队伍主要由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天津海事测绘中心和天津航测科技中心组成。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负责组织编制辖区海事测绘发展规划和年度测绘计划并组织实施;参与拟定海事测绘技术规范、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指导辖区海事测绘基础控制网、水文监测网和测绘生产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指导中心所属海事测绘机构业务工作;负责指导测绘技术研发;负责协调辖区内应急测绘和通航尺度核定测量工作。天津海事测绘中心负责北海海区的海事测绘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天津航测科技中心负责相关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 三、管理方式 部海事局航海保障管理处负责对海事测绘的业务管理、测绘工作安排和质量监督考核。天津海事局负责北方海区航海保障方面的执法监督和行政管理工作,指导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航海保障相关业务工作。北海航保中心海事测绘处负责海事测绘业务的直接管理、测绘成果的技术审核、相关测绘业务的指导和辖区测绘工作的沟通协调。天津海事测绘中心按 67 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规定进行生产作业。天津航测科技中心负责相关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 四、图幅分布现状 《中国沿海港口航道图规划目录》中覆盖北方海区的港口航道图共130幅,其中比例尺小于1:10万的近海航行图6幅,大于1:10万的沿岸航行图和港湾图124幅,实现了北方海区港口、航道、锚地、定线制、沿海航路等船舶航行水域的全覆盖及图幅序列化。 五、基础设施和装备 (一)基础设施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现有测绘办公业务用房4063.40平方米,仅能基本满足测绘生产和办公需要,尚不能完全满足海区测绘数据加工处理、深层加工、集中存储以及应急抢险专用装备存放、海图发行、船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用房需求。 (二)测绘装备 截至2012年底,配备的测绘装备主要有:测深仪30台、定位设备30台、多波束5套、磁力仪2套、侧扫声纳5套、信标定位声纳1套、海流计4套、观察型水下机器人(ROV)1套、浅地层剖面仪1套。目前,多波束全覆盖扫测业已成为常规测量手段,多波束设备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三)测量船艇和车辆 目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共有专业测量船舶4艘,分别是海巡1502、海巡15022、海巡1504和海巡1505。其中,海巡1502于1990年建造,已经接近报废年限规定;海巡15022为小型玻璃钢测量艇,船长不足8米,仅限于遮蔽水域作业;海巡1504和海巡1505为40米级钢质测量船,分别于2008年、2013年交付使用,海测海巡1504、海巡1505已经在近年的港口航道测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海事测绘部门尚无专业的船舶管理队伍,以上4 艘测量船均由航标部门代为管理。总的来说,海区测量船数量不足和结构性问题严重较为突出,自有测量船舶不足以承担全部测量任务,大量工作还需依靠租赁渔船来解决,尤其是没有80米级测量船,无法在离岸50海里以外水域开展测量工作,无法在超过7级的海况条件下进行航行调遣;而随着测量范围不断由港口航道向近海延伸,渔船吨位小、抗风浪强度低、近海航行安全风险大、作业效率低、稳性不适合近海测量、不利于树立海事测绘官方海道测量机构正面形象等弊端日益显现,已越来越不适应海事测绘事业的发展需要。 共有测绘生产用车16辆,其中中型车4辆,小型车12辆;自购车12辆,租用车4辆。 68 六、人力资源 (一)人员总体状况 截至2012年底,现有测绘职工159人,(其中,在编职工115人,社会化用工42人,技协聘用2人),退休人员51人。在编职工中,在职干部岗位75人,占65.2%;工人岗位40人,占34.7%。 (二)在编人员年龄结构 在编测绘人员平均年龄为45.7岁。30周岁以下8人,占6.96%;31周岁至40周岁18人,占15.65%;41周岁至50周岁46人,占40%;51周岁至60周岁43人,占37.39%。社会化用工人员平均年龄为27.4岁。30周岁以下32人,占76.19%;31周岁至40周岁10人,占23.80%。 (三)学历结构 在编人员按学历构成分,研究生11人,占9.6%;本科48人,占41.7%;专科25人,占21.7%;专科以下31人,占27.0%。社会化用工人员按学历构成分,研究生1人,占2.4%;本科11人,占26.2%;专科25人,占59.5%;专科以下5人,占11.9%。 (四)专业及层次结构 在编专业技术人员共有81人,占总人数70.4%。(按职称分,成绩优异高工2人,占总人数2.5%;高级职称34人,占总人数42.0%;中级职称28人,占总人数34.6%;初级职称17人,占总人数21.0%。按专业类别分,测量专业人员37,制图及地理信息专业22人,水文专业1人,计算机专业3人,其他专业16人)。共有技术工人33人,占总人数28.7%;其中高级工32人,占总人数97.0%;中级工1人,占总人数3.0%。社会化用工未进行专业职称评定。 其中,有7人获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颁发的A、B级国际海道测量师、国际制图师资格证书;有10人获得注册测绘师资格证书。 第二节 发展成就 一、测绘业务 “十一五”及“十二五”头两年,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部门圆满完成了各项指令性任务,主要工作量统计见表1-2: 69 表1-2 2006,2012年海事测绘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 据汇交;海图发行量增长229.7%;《改正通告》编发由每旬一期调整为每周一期,增长47.2%。 (一)测量 2006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测量业务领域得到了拓展,现主要涉及港口工程测量、水文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和海岸滩涂地形测量等。测量工作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年平均完成北方沿海4个省1市(区)52个民用港口和重要航道的周期性测量任务。年测量工作量从“十一五”初期4148.9换算平方公里,发展到2012年的8240.7换算平方公里,年均增长在12.1%以上。重点港口、航道、锚地全部实现多波束全覆盖测量;测量周期根据港口、航道的重要性和实际变化态势,从6个月到8年不等,较好地满足了船舶航行安全需求。 (二)航海图书制作 2006,2012年,制作出版纸质沿海港口航道图355幅,电子海图115幅,共发行海图幅360余幅,25万余张。同时,应辖区直属海事局及分支机构和其它客户需求,制作完成各类专题图50幅。《改正通告》中文版由原来每月2期,发展到现在每周1期,并于2009年7月1日起发行中英文对照版。 (三)水文 “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前两年,共建设潮位观测站13座,除为辖区测量工 70 作提供潮位改正数据外,还为辖区海事管理和地方政府防汛、水域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等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 (四)应急测绘 在突发海难事故面前,海事测绘系统反应迅速,“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献给社会”,及时准确地在事故海域扫测沉船沉物,保障了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畅通,成为我国海上搜救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2006,2012年,海事测绘部门为用户提供航道、锚地通航尺度核定测量和疑存障碍物、沉船、漂沉物品应急扫海测量以及潮时潮高测量等测绘服务达106次(见表1-3)。 表1-3 2006,2012年海事应急测绘服务统计表 目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部门主要提供港口航道图目录、纸海图、电子海图、专题海图、潮汐表、《改正通告》、港口航行图集等海事测绘产品和港口航道图测量、沿海规划航路和定线制水域测量、应急扫海测量、市场性测量等测量服务。 (一)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部门不断加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坚持“两级 检查、一级验收”的质量检查验收运行机制,测绘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测绘产品合格率100%、优良率100%,测绘产品综合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内较高水平。一批测绘工程和项目获得了行业学会和省部级奖项,其中,获得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测绘学会优秀测绘工程银奖2项、铜奖2项;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作品裴秀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2项;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优秀勘察一等奖2项、三等奖6项;天津市测绘学会优秀测绘工程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及“十二五”前两年,除完成指令性工作外,海事测绘部门还积极发挥技术优势,主动服务辖区港航部门发展需要,先后开展了老铁山水道定线制水域、曹妃甸 71 定线制水域、2008奥帆赛竞赛海域、渤海超大型船舶航路扫测等重大测绘工程,以及大连地区大小长山岛陆岛联运图、烟台地区庙岛群岛陆岛联运图、港口管理挂图等专题图编制工,平均年编制专题海图数十幅。 建成了遍布整个辖区的16个航海图书发行服务中心(即海图发行站),为用户提供了各类航海图书产品发行服务,同时,还开发了海图网上发行系统,向广大用户提供便利的海图、改正通告、潮汐表及综合水文信息网络服务。 第三节 评价 随着我国水运经济及海上资源开发的快速发展,沿海船舶运输流量急剧增大,北方海区沿海港口的布局和功能发生变化。目前,区域 发展形势与需求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十八大报告首度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随着“海洋战略”的逐步展开,水上交通、资源开发、旅游休闲、海洋管理等各类涉海事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各类涉海活动日益频繁,作为航海保障和其它活动支撑的海事测绘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72 第一节 港航环境变化对海事测绘的需求 一、水上交通安全形势带来海事测绘发展新要求 近年来,船舶密集化、大型化、快速化的发展趋势对水上交通安全形势带来了新的变化,使得水上运输更加高效、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船舶避让带来困难,特别是中国的重要港口航道狭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深入人心,社会大众对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和环境灾害事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海上安全和环保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这就对海事测绘产品准确性、时效性,以及应急测绘及时性、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航海用户对海事测绘产品和服务提出新需求 航海用户作为海事测绘产品和服务的最大用户群,在航运经济和港口建设的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海事测绘产品和服务提出新需求。首先,航海用户对航海图书的现势性、准确性和全覆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航海用户需要除传统纸海图以外的包括电子海图、航路指南、港口指南等在内的更多更丰富的航海图书产品;此外,随着用户技术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产品服务的便捷性和服务体验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三、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给海事测绘带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国家级沿海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环渤海沿岸已经成为我国沿海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临海产业发展迅猛,由此带动港口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港口吞吐量逐年增加,区域航运更加繁忙,煤炭、石油以及外贸货物等重要战略资源的海上运输量不断增大,带给海事测绘新的发展机遇。 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海事测绘发展新机遇 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是: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体系,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目标、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海洋产业发展目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几方面。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海事测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是要求海事测绘领域由沿海走向大洋,为在全球航行的中国船舶提供安全服务;二是要求改革海事测绘体制,建立起精干的海事测绘管理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测绘服务体系;三是要求积极与参IHO等活动,增加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建立与我国航运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四是要求结合我国海洋开发的实际需要,以航运资源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73 为重点,加强海洋观测和海洋测绘勘察等技术研究。 五、海洋主权强化,给海事测绘提出新的任务 近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围绕海洋资源争夺、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通道安全的争端进一步加剧,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也面临十分错综复杂的形势。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进来中国采取了宣布钓鱼岛领海基线、南海巡航宣示主权、三沙设市等一系列步骤加强对海洋权益的保障,这也给海事测绘在新时期提出了海洋主权维权方面的测绘保障新任务。按照我国加入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周边国家开展划界谈判的主要依据就是海上测绘资料。从划界方案研究到确定界线,必须依托精度高、比例尺合适、反映海底地形的最新海图。应该加快我国海洋测绘高技术的发展,利用新技术、新装备对我国中近海区,特别是涉及海洋划界纠纷的海区进行精确测量,为我国海区划界谈判提供详实可靠的海区地理资料,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第二节 机构改革对海事测绘带来的要求和机遇 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指明海事测绘新的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为实现“政事分开”的改革目标,交通运输部在统筹考虑深化海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将具有公益服务性质的港口航道测量绘图等三大航海保障业务工作与海事行政执法管理工作分离,成立独立的航海保障机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构建公益性、服务性、保障性测绘体系是今后整个海事测绘系统需要重点思考和强化的主攻方向。 政事分开,有利于海事测绘专注海道测绘事业发展和专业化服务提供,壮大海道测量主要市场,提升海道测量整体实力,确保水上航行安全。同时也可以利用事业单位具有市场灵活性这一优势,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扩大海事测绘在海道测量市场中的占有率,巩固海事测绘的市场主导地位。 二、测绘集中制图要求北方海区测绘职能继续转变 近年来,海事测绘进行的制图集中统一改革,对传统三个海区分散制图的工艺流程进行了调整,北方海区按照职责分工不再承担系列纸质和电子海图的生产任务,从某种程度上看“测 绘”职能被剥离了一半,这对北方海区测绘职能转变提出了挑战。 按照新的职责定位,“测”是北方海区测绘工作的主业,要求在提高测量精度和测量及时性的同时配合做好测量数据汇交工作,而“绘”则必须是系列海图制图范畴之外的制图工作。因此将北方海区现有制图人员作为传统技术资源继续保留,转入专题海图、港航图 74 集、航海图书、数字化测绘产品等新产品、服务的制作,一方面避免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本海区测绘成果的多元化、最大化效能,满足辖区各类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三、航保管理层级提升有利于北方海区测绘话语权增强 航海保障体制改革后北方海区航海保障中心得以组建,航保管理层级得到提高,客观上也增强了北方海区测绘的话语权。对上,有利于提升在高层决策中的影响力,便于争取相关政策、资金等资源,进一步理顺海事测绘管理体制,集中资源破解海事测绘面临的一系列瓶颈问题,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外,有利于与相关外部单位进行更高层次的交流和对话,在涉海领域形成更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对科学技术发展为海事测绘带来的机遇 一、测绘科技进步对海事测绘的推动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陆地上近年来在精密单点定位、快速三维立体重建、低空遥感、机载激光雷达测量、360度全景影像、机载中波红外成像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引入陆地测绘领域的先进科技手段,将加快推动海事测绘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改善测绘生产工作效率,推动传统海事测绘提升至能够实时、智能地采集和处理海量空间数据,提供空间信息和知识服务的智慧测绘新阶段。 二、航海用户对新技术的追求给海事测绘带来的需求 在国内,随着网络通信、移动计算、消费电子等大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航海技术的发展也产生着长期和深远的影响,以电子海图、AIS等新兴航海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迅速占领市场。尤其是新生一代的航海用户对新兴航海技术敏感而热衷,对新技术的 75 理解和应用较快,手机查询气象信息、网络更新电子海图、掌上电脑查询船舶动态等商业化信息服务已在这些人群中悄然展开。 国际上,以e-航海为代表的航海信息化新技术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意在整合现有船-岸、船-船之间的各类信息交换标准,提供更加完备、更加强大、更加及时的全方位信息服务。随着e-航海概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海事测绘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未来,海事测绘需要突破传统航海图书保障模式,通过大量标准化接口定制,提供数字化潮汐、气象、水深等综合海上安全环境信息。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海事测绘“三化”建设为主题,强化航海安全保障和履责理念,适应世界海道测绘技术发展趋势,顺应辖区港航用户迅猛增长、日益多元化的测绘服务需要,着力构建覆盖广泛、管理协调的海区测绘新格局,全力推行“全域测绘”发展策略,提供覆盖范围更全、产品体系更全、服务方式更全的海事测绘服务,实现由港口航道测绘向通航水域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转型,为全面建成北方海区综合航海保障体系提供坚强的测绘基础保 证。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一、前瞻性原则 按照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构建综合航海保障体系的总体要求,在满足社会发展对海事测绘的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海事测绘未来的发展,在组织架构、技术装备、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等方面提前布局,为十三五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科学性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海事测绘的特点与发展规律,顺应当代技术与管理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 三、调整性原则 以《中国海事测绘“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天津海事局“十二五”综合发展规划》为依据,根据现实情况对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业务需求和发展架构进行完整规划,对建设项目进行适当调整。 76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目标 站在世界前沿,着眼辖区需要,围绕“三化”建设,大力加强海事测绘基础设施、装备、科技、队伍和文化建设,进一步理顺和优化辖区测绘工作协调机制,确立辖区交通水域测绘行业主导地位。打造一支“精测海疆、追求卓越、敢打硬仗、使命必达”的海事测绘队伍,全面推行一种“辖区海图全部测绘、重要水域周期覆盖、提供用户全面服务”的“全域测绘”发展策略,初步建成“信息全面、装备先进、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测绘保障体系,提升海事测绘服务能力和水平,基本满足辖区迅猛增长、日益多元化的测绘服务需求,为船舶经济、便捷航行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具体目标 规划期末,北方海区测绘实现以下目标: ——年均测绘能力达到1万平方公里换算面积;年均更新海图50幅。 ——完成中国海事局港口航道图规划目录所列图幅的测绘和出版。 ——重点港口的港池、航道多波束扫测覆盖率100%,测绘产品优良率100%。 ——初步建立起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职责稳固、分工明确的海事测绘组织管理体系。 ——海区测绘工作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的水平明显提高,测绘和航标、通信的协调发展机制初步建立。 ——发挥北海海区海事测绘优势,加强行业管理和协作,初步形成统筹协作、标准一致的行业格局。 ——加快港口航道图更新周期,力争在测绘法规标准修订、测绘科技研发、测绘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居于全国前列。 ——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装备设施、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等与业务运行相匹配,初步满足海洋经济、航运经济的发展对海事测绘的需求。 ——初步建立种类丰富、数量充足、质量优良、服务便捷的海事测绘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海图用户满意度高,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公共认可度高。 ——建设高精度、现势性强的交通水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面提高信息化测绘服务水平,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信息保障。 77 ——科技促进海事测绘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取得一批海洋测绘核心关键技术,海事测绘科技水平和技术实力在国 发展任务 第一节 测绘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辖区两级测绘管理体制。其中,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负责整个辖区的测绘管理工作;天津海事测绘中心承担北方海区的测绘生产任务,并为辖区航海保障行政管理与执法监督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天津航测科技中心负责相关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工作。完成天津海事测绘中心内设机构调整,组建测量船管理机构,并适时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各设置1个外埠测量基地,形成以天津为中心辐射南北两翼的海事测绘服务新格局。 2.规范和完善辖区测绘质量管理。制定出台辖区测绘质量管理办法,明确“两检一验”质检制度实施方式和辖区测绘质量监督管理方案,引导辖区各测绘单位加强测绘质量管理,确保辖区测绘产品质量符合船舶安全航行需要;结合辖区通航水域水深监测和通航尺度核定测量工作,组织开展辖区水域测绘质量督查,促进辖区交通水域测绘工作规范运行。 3.建立健全辖区通航尺度核定测量管理制度。制定出台辖区通航尺度核定测量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定,明确辖区通航尺度核定测量管理权限、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提高辖区通航尺度核定测量工作效率和针对性,确保通航尺度核定测量工作质量和及时性,满足辖区迅猛增长的通航尺度核定测量需求,为辖区海事通航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保障辖区船舶进出港航行安全。 4.建立健全辖区通航水域水深监测管理制度。制定出台通航水域水深监测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规定,明确海事测绘队伍是辖区通航水域水深监测的唯一主体;在科学分析辖区各水域通航情况和回淤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直属海事部门确定北方各港口、航道、锚地、定线制区域、规划航路等重点水域的水深监测周期;合理制定辖区通航水域年度水深监测计划,认真组织实施通航水域水深监测工作,确保辖区各通航水域的水深始终满足船舶航行安全需要。 5.加强和完善辖区应急扫测管理机制。以海事测绘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梳理为主线,建立软硬件相结合的应急测绘保障技术系统,实现应急测绘船舶与指挥中心之间可靠的信息传输,提高测量机动能力,提供高品质应急测绘服务;统 78 筹考虑应急扫测和常规测量任务,科学配布测绘设备,缩短应急调遣时间,以高效高质的作风切实履行海事测绘航海安全保障职责。 第二节 测绘业务 一、测量 6.推进辖区深度基准统一。完成北方沿海深度基准面精化和调整技术方法研究。建立覆盖主要港口的、与国家85高程基准相联系的高精度、无缝连接、平滑过渡的统一海图基准面模型,满足海事测绘业务发展需要,提高辖区水域水深测量精度,为港口建设和管理、船舶安全经济航行和引航工作提供更精确的水深数据服务。 7.提升测量服务保障能力。完成辖区范围内52个左右民用港口、航道的周期性测量任务,逐步推动测量工作由港口航道图周期性测量逐渐向多元化沿海航行地理信息的采集、评测、 加工和服务发展;建立辖区通航水域测量分级分类体系,缩短辖区港池、航道、锚地测量周期,每年更新一次重要通航水域、能源大港的海图;重点跟踪天津港复式航道、南港工业区、营口仙人岛航道、烟台西港区、日照岚山30万吨级航道等工程建设,人工疏浚航道实现竣工即测量出图;继续对北方大型港口的航道、港池、锚地、疑存障碍物区域、特殊浅点等水域进行全覆盖测量;分步开展成山头、老铁山等公用干线和支线航路测量,提高沿岸与近海水域海洋测绘能力,逐步将测绘领域扩展至近海。 二、航海图书制作 8.测绘出版辖区全部港口航道图。科学制定辖区港口航道图年度编制计划,逐步完成《中国沿海港口航道图规划目录》中北方海区全部130幅港口航道图的编绘工作,确保实现北方海区所有开放港口、航道、锚地、沿海公用干线航路和重要水域全覆盖。 9.推进航海图书数字化。加快数字潮汐表、北方海区主要港口数字航行图集等数字化航海图书产品的研发、设计、制作和出版工作。 10.规范和加强专题海图服务。理顺专题海图管理机制,建立专题海图服务目录,制定出台专题海图制作技术规定,提高专题海图制作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专题海图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辖区各涉海单位日益多元化的海事测绘产品需求。 11.加强蓝海航海图书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国外海道测量机构航海图书数据和产品的收集和购置工作,加强航海图书数据和产品的管理,为辖区远洋船队提供相关的航海数据服务;组织开展北极航路航行参考图制作技术研究,多渠道搜集北极水域地理信息、气象、潮流、水深、适航航线等资料,探索利用INT海图机制获取北极水域沿岸国海图,制作出版北极航 79 路航行参考图,为开拓北极航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与韩国等EAHC成员国家的海道测量技术合作和数据交换,为往返于我国与东亚国家的船舶提供更可靠的、一站式的航海图书服务。 第三节 产品与服务 构建和完善“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质量优良、服务高效”的海事测绘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和发展“手段多样、平台丰富、形式多元、需求驱动”的全新海事测绘服务模式,切实推进海事测绘由传统“产品”服务向现代“信息”服务转型。 一、丰富海事测绘产品与服务类型 12(建立辖区海事测绘产品与服务目录。创新测绘产品服务种类,丰富航海图书产品序列,向辖区海事测绘用户提供包括港口航道图测绘、公用干线及支线航路测绘、通航尺度核定测量、通航水域水深监测、海上事故应急扫海测量等公益性测绘服务和适当的浚前测量、浚中水深监测和竣工验收测量等市场性测量服务,出版、发行包括航海图书目录、港口航道图、航标表、潮汐表、改正通告、专题海图、港口航行图集、高密度水深电子海图、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三维景观图(DRG)、3D电子海图等在内的各种航海图书产品,形成“门类齐全、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用途广泛”的现代民用航海图书序列,满足辖区日益多元化的测绘服务需求。 二、提升航海图书发行服务水平 13.规范辖区航海图书发行管理。制定出台航海图书发行服务方面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明确航海图书的发行管理机制、发行站点管理制度、海图小改正制度、销售定价机制、销售收入分配使用机制等,推动海区航海图书发行工作实现“两个转变”和“两个提升”,即:从“重销售”向“重服务”转变,从“面向航海图书生产”向“面向航海图书用户转变”,提升辖区航海图 书服务水平,提升辖区海事航海图书市场占有率。 14.加强海图发行站点管理。开展海图发行文明窗口服务,强化海图发行服务管理理念,建立综合型发行网络。 15.创新航海图书服务。丰富航海图书服务渠道,在传统航海图书服务站点网络之外,探索基于互联网络、移动平台等新媒体提供航海图书服务;创新航海图书制作材质,研发基于丝绸等新介质的航海图书产品和基于不同操作系统的电子航海图书产品;创新航海图书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传统“菜单式”通用服务和现代“定制式”个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航海图书服务模式;创新航海图书服务理念,既主动发现和预测用户需求,又主动参与和引导用户实现测绘服务需求自我发现,并及时创新测绘产品与服务种类;创新航海图书服 80 务角色,实现由单一的海事测绘航海图书产品服务向“一站式”综合航海图书产品服务。 三、推进海事测绘信息服务 16.树立以信息为中心的测绘服务理念。加快形成适合“信息服务”的辖区测绘生产、管理和服务体制,适应航海保障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加强用户分类和服务分级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丰富测绘信息服务种类和方式,推动传统“一次性产品服务”模式向“信息增值服务”模式转变,实现测绘数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17.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建立海洋地理空间数据中心,通过空间数据平台整合多种类型的海事测绘信息数据,形成面向社会的网络服务,加快推进海事测绘服务模式由“产品”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变。 18.加强和完善水文信息服务。加快辖区现有水文站点联网运行步伐,升级现有水文数据在线服务系统,积极创新水文信息服务方式和手段,在有条件的港口尽快推行高精度实时水深信息服务,满足港口建设、航道疏浚、船舶进出港和引航工作对高精度实时水深数据的需要。 19.拓展海道测量数据采集类型。继续完善海事测绘专题数据库系统,对于影响航行安全的障碍物、海底管线等海事测绘数据全面实施测量、收集,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及准确性;在重点水域建设海域水文气象实时监测系统,增强水文、风速、风向、温度等非传统测绘数据采集能力;选择合适的水域、航道和港湾设立潮汐、流速、流向监测站和地波雷达站,采集相关数据,提供相关数据服务;将海上三维模型、360?全景图、多媒体航行指引、水下三维地形图等数据的生产工艺纳入海事测绘生产体系,并加强对底质数据、水下三维数据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为海事测绘信息服务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20.探索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与重要港航客户建立长期服务关系,并做好跟踪服务,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实现船舶电子海图数据、改正通告信息、潮汐预报数据等港口服务信息的自动更新,为航行提供最及时准确的数据,确保航行最方便、最安全。 第四节 基础设施和装备 21.加大测量船建造力度。编制辖区海事测量船舶建设方案,科学确定深水、中水、浅水测量船舶需求,分类确立各级测量船的建设和管理方式;创新测量船建造模式,拓展建设经费来源,探索建立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自建、合建和租赁相结合的复合型船舶建造模式,重点推进测量船“以租代建”工作;完成20米级专用测量船建造,完成海巡1502 81 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22.推动测量船码头建设。完善测量船码头建造方案;积极推动外埠测量基地测量船码头建设项目立项。 23.积极推动外埠测量基地建设。开展外埠测量基地建设课题研究,在科学评估辖区测绘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厘清基地建设规模、办公用房需求、人员编制需求、经费需求、装备配置、管理模式等问题,形成完善的外埠测量基地组建方案,并依托航标现有资源,适时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各组建一个测量基地,形成覆盖整个北方海区的测量基地网,提高海事测绘应急反应和满足辖区迅猛增长的海上测绘服务需求。 24.加大水文观测网建设力度。开展辖区重点港口水文观测网建设,采取专项经费投入、事业经费补充以及与海洋管理部门、港口管理部门、石油勘探企业等单位共建共享等方式,在曹妃甸港、东营港等港口新建水文长期站10个,初步建成辖区水文站网,为建立辖区统一的陆海高程基准和辖区水文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25.加大测绘技术装备购置和更新力度。购置中水多波束1套、更新1套,更新侧扫声纳1套,更新或增加单波束测深仪10台、GPS定位设备10台,新购涌浪姿态传感器6台,购置管线探测系统1套。 第五节 科技和信息化 26.积极开展空间测绘技术、高精度海上定位、探测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北斗”导航卫星地基增强、无人机(船)测量、GNSS无验潮测量、航空摄影测量等相关技术在海事测绘领域的应用研究。 27.推进地理信息技术在海事测绘中应用。继续加强HPD海图数据库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辖区海事测绘基础资料数据库,保障随时能提供最新、最准、最权威的海图产品;深入研究海事基础地理信息的种类、分类规则、应用需求,建立能够适应各类用户应用的航海保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探讨以海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航海图书产品生产加工与信息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形成从信息采集到信息加工、信息发布过程全数字式、网络化的海事测绘作业方式。 28.提升测绘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建设促进辖区海事测绘现代化,紧密跟踪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和数据安全建设,逐步更新网络设备,建设覆盖外埠项目部的海事测绘专网,推行测绘生产、质量监控信息化管理,建设海事测绘信息服务专网,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海事测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82 降低管理成本,全面优化资源配置。 第六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 29.完善国际海道测绘追踪研究机制。在海区建立系统、全面、完善的国际海道测绘事务追踪机制,实现本海区研究海测文化 加强海事测绘文化建设,为航海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34.深度提炼海事测绘文化。深入发掘海事测绘发展历史,广泛搜集素材,认真梳理发展脉络和历史传承,修订完善天津海事测绘史、更新海事测绘大事记。搜集整理不同历史年代测绘设备,作好设备实物档案保护工作,并以此为线索,探索海道测量技术发展历程。 83 以实物档案和文字档案为基础,结合区域特点和时代发展特征,深度提炼天津海事测绘文化,在系统 实施序列 第一节 规划项目分布和建设序列 一、为适应海事核编和航海保障中心的正式成立以及测绘职能调整,着重解决海事测绘机构战略性布局和事业发展后的办公用房紧缺问题,积极推进海事测绘专用码头和外埠测量基地建设。 二、加大测量船舶建造与技术改造力度,以适应公用干线航路测量的需求。 三、增加多波束测量装备,满足干线航路等特等通航水域测量需要;购置小型海图印刷机,满足应急小批量海图印刷需要。 四、开展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在海事测绘领域的应用研究,满足辖区港航部门和测量工作对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的需求。 五、推进沿海水文站网建设,提升辖区水文信息服务能力。 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测绘实力。 第二节 重点项目说明 一、测绘基地和码头建设 深入研究外埠测量基地建设用地以及编制等课题,适时启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测绘基地分期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以天津为总部辐射南北两翼的测绘服务保障格局,提升辖区海事测绘应急保障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84 深入研究测量码头建设问题,合理规划测量码头布局。力争在滨海新区临港或南港选择合适位置建设200延米固定码头,供测量船舶使用;积极探讨外埠测量基地测量码头建设项目。 二、测量船舶建造 完成20米级测量船建造,完成海巡1502测量船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测绘技术装备 购置中水多波束1套、更新1套,更新侧扫声纳1套,更新或增加单波束测深仪10台、GNSS定位设备10台,新购涌浪姿态传感器6台,购置管线探测系统1套。 四、海区北斗4D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渤海湾示范工程 在河北京唐港、天津上古林、山东东营港分别建设3座北斗地基增强站,向渤海湾及附近区域提供实时高精度4D定位导航服务,并为建设覆盖整个辖区的北斗4D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积累技术经验。系统投入运行后,基于该系统的建立辖区北斗无验潮测量系统和辖区重要港口实时水深服务系统。 五、海区水文站网 根据北方海区的水文特征和港口航道图测量规划安排,在曹妃甸港、东营港等港口新建10座长期水文观测站。 开发建设水文信息管理系统,满足海区水文数据系统管理和科学智能化管理的需要。 六、科技开发 研究基于北斗系统及潮汐模型的远距离在航潮位测量方法及无验潮测量软件系统,满足近海水域测量中高精度水深测量及潮位控制的需要,适应海事测绘工作范围由沿岸向近海的转变。 开展航路扫测水文控制技术研究,解决近岸水文站不能控制远距离的水位、潮汐观测精度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定线制和大型航路扫测工作对大范围、高精度、远距离水文控制技术的需要。 开展港口基准面统一研究,分批完成北方海区各港口基准面的统一推算和核准工作,确定新的海洋测深基准,解决测深基准面、海图基准面和潮高基准面不统一问题,确保测深数据改算精度和海图图载水深精度,保障船舶乘潮进出港航行安全。 开展无人机航测专项技术研究,探索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测量响应快速、使用方便、分辨率高、成本低的特点,解决大范围地形岸线更新问题,有效节约测绘成本,提高测绘 85 工作效率。 第三节 投资估算 实施序列费用3830万元 含争取级储备项目:31755万元 各项规划任务的年度实施序列及具体投资估算详见附表。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规划是对辖区海事测绘未来五年总体发展的研究,对未来五年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宏观控制作用。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使海事测绘在“十二五”末达到预期目标,应不断加强规划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测绘管理、产品服务、基础设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队伍等的建设均应参照本规划。 二、机构与体制的改革 建立健全与新的海事管理格局和航海保障模式相适应的辖区航海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辖区各直属海事局的沟通联系,为海事测绘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外部氛围。在“十一五”期末集中制图改革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体制,优化机构,提前研究,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稳步推进,适时建立新的辖区海事测绘工作机制,提高测绘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有效增加辖区海事测绘服务总量,满足辖区日益增长的测绘服务需求;创新测绘产品供应和服务运行模式,适应辖区测绘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优化队伍结构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辖区海事测绘人才工作,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海事测绘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制定辖区海事测绘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和培训计划,积极选派优秀人才参与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国内培训机会促进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知识更新。培养一批能发挥关键作用的综合型人才,始终保持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海事测绘队伍。 四、设备引进策略 结合辖区海事测绘“十二五”和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测绘技术和设备,加强应用开发研究,提高管理养护水平和设备完好率及使用效能。 重点引进多波束测深设备,提升新造船舶的综合测量能力,发展新的海洋地理数据采集工具,拓展应用面。 86 五、信息化策略 辖区海事测绘应努力建立以数字海洋空间地理信息平台为主体的测绘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海洋地理信息;以海洋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核心,研究自动化、智能化、实时化的海洋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加工处理系统,开发海洋空间信息管理和分发网络系统;以海道测绘官方网站和各测绘机构网站为基础,整合AIS系统、ECDIS系统和各类海事测绘数据资源,建立用户反馈和协调机制。 六、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 “十一五”期间,政府机构改革和财务制度改革,航保经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辖区海事测绘规划项目实施的计划性和规范化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按照规划来指导年度计划工作,实现可持续的投入与发展。 七、定期评估和及时调整 应从宏观上掌握辖区海事测绘“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执行情况,及时了解规划实施中基础设施等项目开展的必要性与总体发展、资金落实、政策保障等情况,全面总结规划执行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及时调整项目内容和投资策略;对已经实施的项目应进行后评估。 计划在2013年初开展“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工作。规划编制部门要密切跟踪和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评估。 87 88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测绘发展战略规划图 89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海事测绘发展规划拟重点实施项目序列表(基础建设)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海事测绘发展规划储备实施项目序列表(科技信息化项目) 99 100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十二五”通信发展规划 (调整)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101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 根据《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系统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方案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52号)、《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系统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实施方案的通知》(交人劳发〔2011〕503号)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通知》(交人劳发〔2012〕447号)文件要求,整合天津海事局所属航标、测绘等机构以及天津、辽宁、河北、山东、黑龙江、营口、烟台等直属海事机构所属通信机构,组建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为交通运输部直属事业单位,副局级建制,纳入部海事局管理范围,委托天津海事局进行管理。 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于2012年10月15日正式成立并试运行,于2013年1月1日正式运行。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航标导航处(值班室)、海事测绘处、通信信息处、党组工作部(纪检监察处、工会)7个处室,下设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6个航标处,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哈尔滨7个通信中心以及天津海事测绘中心、天津航测科技中心共15个所属机构,承担海事航标建设养护、港口 航道测量绘图、水上安全通信等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职责。 当前,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海洋管理新格局构建、通信技术进步、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组建和北方海区通信机构的整合给水上通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和挑战。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科学谋划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水上通信支持保障作用,在对辖区通信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多次讨论修订和征求意见,编制完成《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水上通信发展规划(调整)》。 第二节 编制依据 (一)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2013年; (二) 《全国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国务院,2013年; (三) 《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 (四)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黑龙江省委,2011年; (五)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辽宁省委,2011年; 101 (六)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河北省委,2011年; (七)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天津市委,2011年; (八)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山东省委,2011年; (九) 《中国海事工作发展纲要(2006-2020)》,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05年; (十) 《海事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11年; (十一) 《天津海事局“十二五”综合发展规划》,天津海事局,2012年; (十二)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发展战略》,北海航海保障中心,2013年。 第三节 规划范围 本规划是在天津海事局“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为适应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组建和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建设的新形势,充分谋划“十二五”后期水上通信业务发展,对水上通信“十二五”规划所进行的中期调整。规划范围为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所承担的水上通信业务、通信信息服务业务和受上级委托开展的无线电管理工作。规划内容包括水上通信现状、发展形势分析、指导思想、规划目标、规划任务、保障措施等。基于当前海区通信管理现状,本规划暂以天津辖区通信情况为主。 第二章 现状与评价 第一节 北方海区水上通信业务现状 (一)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水上通信机构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水上安全通信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履行相关国际公约、技术标准和规范。 2.按照委托,参与海事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相关的信息化等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工作;参与水上安全通信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相关的技术审查等事务性工作,参与海事调查、违章查处等相关技术支持和保障服务工作。 3.承担海岸电台、水上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 4.承担辖区水上遇险与安全通信工作。 102 5.承担搜救信息、航行通警告、气象预警报、冰况报告等海上安全信息的播发工作。 6.承担覆盖区内船舶的公众无线电通信工作;承担辖区水上安全通信应急处置工作;参与水上交通安全和海上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有关工作;承担辖区交通战备的有关工作。 7.承担本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参与辖区有关航海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 8.按照委托,负责辖区内船舶海上移动通信业务标识及证书、船舶无线电台呼号的办理,船舶电台执照申请受理及技术性核查。 9.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单位的财务、资产、基本建设、干部人事、劳动工资、计划装备、科技教育、党群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二)北方海区水上通信业务现状 前期调研显示北方海区通信总体情况为:32座甚高频通信基站形成对沿岸25海里海域和黑龙江内河沿线的基本覆盖,4座中频岸台形成对沿岸150海里海域的基本覆盖,2座高频岸台形成对中国沿海全部海域及全球大部分水域的通信覆盖。 目前北方海区各机构均开放A1海区的遇险安全通信业务;天津、大连、青岛、烟台开放A2海区遇险安全通信业务,其中天津还在所有电路处理突发遇险安全通信业务;天津、大连开放北方海区安全信息播发业务;天津在甚高频、中高频频段开放无线电报(话)公众通信业务,大连在高频频段开放国内无线电话公众通信业务,秦皇岛在甚高频频段开放国内无线电话公众通信业务,详见下表。 103 北方海区各直属局通信机构业务情况表 104 第二节 北方海区“十二五”期间水上通信取得的成就 (一)覆盖北方海区的水上遇险安全通信系统已逐步形成。经过多年投资建设,北方海区逐步形成了基本覆盖辖区搜救水域的水上遇险安全通信系统,涵盖甚高频、中高频、DSC等多种通信手段。 水上安全信息播发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开通中频486KHZ中文NAVTEX播发业务,增开单边带和甚高频语音安全信息播发业务;北方海区现已具备中英文奈伏泰斯(NAVTEX)、高频窄带直接印字电报、语音广播等多种安全信息播发手段,形成对北方海区的基本覆盖。 (二)水上安全通信在保障水上航行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的安全信息播发发挥了事前预防作用,为船舶及航运单位有效规避风险提供了保障;快捷的搜寻、救助通信系统为遇险船舶的救助提供了可靠保证。公众通信为港口生产平稳运行和船舶航行提供了通信保 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安全通信播发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截止2012年底,仅天津地区就播发安全信息9863份,播发286623次,18480795字。 (三)北方海区水上安全通信系统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通信方面的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在通信实际工作中的深入应用,使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现代通信技术在传统水上通信领域逐步得到应用。对进口通信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提升了使用效率。 (四) 通信业务管理平台已于2012年完成并在天津通信中心进行了部署,有效提升了通信业务管理能力;与天津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协同完成辖区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共建成3个监测站点和1个监控中心,确保了天津地区无线电秩序的安全稳定。 第三节 评价 “十二五”期间,随着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水上通信业务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通信能力建设、业务体系构建、新技术研究应用、无线电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水上通信需求的持续高速增长,面向整个北方海区的水上通信管理格局亟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水上通信能力亟待加强,还存在水上通信布局有待完善,通信资源亟待整合,通信基础设施需要升级更新,整体技术水平尚需提高,人才储备仍显匮乏等制约水上通信发展的问题。 105 第三章 发展形势与需求 第一节 发展形势分析 (一)北方海区海洋环境特点 北方海区各类海洋资源丰富,沿岸的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均为沿江沿海经济大省(市),海洋经济活动频繁,沿海港口辐射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广大内陆省份,是我国实施海洋经济活动和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重点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利用价值: 1.港口和航运业发达。辖区港口具有分布密度高,大型港口及能源出口港多,自然地理条件好,沿海经济发达,经济腹地广阔,资源丰富等优势,是我国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仅渤海湾内,就有已建和宜建港口100多处。水上通信将为港口、航运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通信保障和服务。 2.渔业资源丰富,渔船作业密集。水上通信能够为渔业生产和渔船航行安全提供保障和服务。 3.北方海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海上油气资源开采基地,海上钻井平台和施工船舶密集,对水上通信服务具有迫切需求。 4.北方海区沿岸自然风景优美,是温带海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地区,随着沿海的游艇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向游艇的通信服务将成为未来水上通信的重要业务之一。 (二)辖区航运及港口经济发展 辖区航运经济发达,大型港口众多,船舶流量密集。根据天津海事局AIS系统统计数据显示,辖区近两年主要港口进出港船舶流量整体呈上涨趋势,具体数据见下表。 全国17个货运吞吐量超亿吨的大型港口中的9个位于北方海区范围内。根据2012年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天津港位列全国第三,青岛港、大连港、唐山港、营口港、日照港分 106 列六至十位。 由发展情势可见,北方海区各港口发展具有齐头并进的特点,并未形成互相恶性竞争的局面,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格局。由于辖区沿海大型港口分布广泛,特点各异,对航海保障能力尤其是通信能力的合理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辖区各省海洋政策及经济情况介绍 在辖区沿海(江)四省一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均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在了重要位置,显示出对海洋经济发展前景的一致看好,体现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坚定决心。 随着辖区各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涉海经济活动将日趋频繁,对航海保障及水上通信服务的需求也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对航保业务尤其是通信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中国航运发展形势 水上交通运输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随着中国航运业的高速发展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北方海区的航运发展将继续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据预测2015年沿海港口吞吐量将达到78亿吨,年均增长4.0%;内河货运量、吞吐量将分别达到38.5亿吨和40亿吨,年均增速分别达到6.4%和5.9%,全国船舶进出港流量将达到900万艘次,对航海保障能力特别是水上通信需求标准进一步提高。 (五)国际环境情况 1.GMDSS现代化 GMDSS系统经过十余年的使用,其部分功能已无法满足当前需要。在这一背景下,国际海事组织(IMO)积极推动GMDSS现代化进程。在无线电通信与搜救分委会(COMSAR)第16次会议上,完成了“关于GMDSS革新和现代化工作计划(草案)”的编制,计划在2017年完成GMDSS现代化规划并于之后全面转入实施阶段,全球的现代化过程预计于2025年左右全面完成。 2.e-Navigation发展战略 e-Navigation发展作为IMO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最终目标是以更低的成本确保船舶的安全航行。根据部海事局《e-Navigation2012年研究报告》披露,e-Navigation的总体 107 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即岸上部分、船上部分以及船岸之间的物理通信链路,其中物理通信链路是船-船、船-岸和岸-岸通信的纽带,在未来e-Navigation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e-Navigation系统就是通过电子通信手段来传输、共享完善的助航及相关信息,可以说,未来的e-Navigation系统就是一个庞大的通信系统。 当前国内外对e-Navigation概念均有深入的研究,对其理论模型的掌握与理解也正日趋成 熟,随着研究的深入,e-Navigation的实质性应用及产品将会逐步推出,其理念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将会使水上通信的作用日趋重要。 (六)通信技术发展情况 1.海上通信的现状分析 目前海上可用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主要有GMDSS系统、AIS、WiFi、手机通信、卫星通信等,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覆盖范围较大的通信手段如(GMDSS系统、AIS等)其数字化程度不足、通信容量较低,稳定性差;数字化、低成本的通信手段(手机、WiFi、Wimax等)覆盖范围过小;数字化、覆盖范围大的通信手段(如卫星等),通信成本较高,通信容量较低,不适合高数据量的通信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上提出了未来可能的数据通信手段,包括:开发下一代AIS、开发VHF数据通信和利用500khz进行数据通信。 2.新的通信技术对水上通信发展的影响 (1)水上通信数字化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在水上通信业务中,使用新的数字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在中高频段应用数字技术将会更好地满足船舶运输业对水上通信新的要求。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早已开始进行新的数字技术的试验和试点,已经产生了一些实验性质的高频数字无线电系统。ITU正着手对这些系统和设备的技术特性进行规范,使新建立的数字通信系统能满足配备了标准的GMDSS船舶电台设备的操作要求,并能够适应GMDSS现代化的相关要求。随着数字化水上通信系统研究的深入,更便捷高效的通信系统将会在水上通信领域得到应用,推动水上通信能力大幅提升。 (2)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特指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硬件平台上利用不同可编程的软件方法实现不同特性无线电工作需要的系统。软件无线电概念研究的深入将使无线电发展摆脱对通信设备硬件的依赖,实现更广泛灵活的无线电使用模式,使不同频率、系统的通信设备的集成化成为可能。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将使水上通信摆脱对硬件的过度依赖,拓展业务发展渠道, 108 提供更具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3)认知无线电技术 认知无线电又被称为智能无线电,它以灵活、智能、可重配置为显著特征,通过感知外界环境,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环境中学习,有目的地实时改变某些操作参数(比如传输功率、载波频率和调制技术等),使其内部状态适应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统计变化,从而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高可靠通信以及对异构网络环境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进行高效地利用。认知无线电概念的不断发展将会使得对频谱资源的利用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极大提高对现有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缓解当前日益严峻的水上频谱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 (4)移动通信4G技术 4G通信技术在3G通信的基础上,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目前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在水上通信领域的应用,将会极大提升水上通信的数据传输能力,丰富水上通信服务类型,助推水上通信转型发展。 第二节 水上通信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一)水上通信业务的发展优势 1.水上通信业务受国际公约保护,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1980年5月25日正式生效的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统一和加强了对船舶及设备、船员操作、公司和船旗国等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保障了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章对无线电通信设备在海上人命安全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国政府作为缔约国之一,于1980年1月7日核准了该公约。SOLAS公约为水上通信遇险值守与安全通信职能的充分发挥奠定了理论基础,水上通信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国际公约发展的需要,能够充分满足我国的履约责任。 2.中央七个通信中心的合理编制为北方海区水上通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合理的业务分布,使通信机构拥有基本覆盖岸线关键节点的站点资源,为各直属海事机构提供了通信信息支持和保障,能够最大限度的服务地方航运经济,提高航行安全和航运效率。随着北方海区水上通信机构建制、人员编制、履行职责、业务配布的逐步确定,将为辖区水上通信业务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109 3.多年来为海事工作提供保障服务,给水上通信业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各通信机构曾长期作为海事机构的一部分,承担着保障辖区水域航行安全和履行人命救助的职责,良好的水上通信保障为海事监管和遇险搜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积累了丰富的涉海活动经验,能够促进北方海区水上通信业务更好地服务海事机构和广大涉海用户。 (二)问题和不足 1.水上通信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北方海区水上通信履约水平仍有待提高。辖区现有的4座DSC中频值班台覆盖区域不同,无法互相替代,缺少高频DSC值班台作为补充手段;现有的1座中频国际安全信息播发台,不能形成对辖区的全部覆盖;河北海事局辖区水域缺少中频DSC值班台;通信业务管理体系尚需完善,海区通信力量分散,缺乏协调沟通机制和共享交流平台,无法形成海区通信整体合力。 目前北方海区水上通信主要立足履约通信,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通信服务,无法满足海区内渔船、水上施工作业船舶等非公约船舶的水上通信需求。 水上通信的战备应急能力不足,以现有的技术和能力水平,难以充分满足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战备等突发事件的通信需求。 目前我国水上通信整体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缺乏国际话语权,被动的执行国外的模式和标准,缺乏自主科技创新引领,限制了水上通信的发展步伐。 2.信息应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受到信息源、传输手段等各方面的限制,当前通信机构仅能提供基础性的遇险报警和安全广播信息,尚无法满足涉海用户对航行安全、港口经济、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庞大信息需求。信息应用服务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面向辖区的信息应用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3. 无线电监管能力有待强化。当前的无线电秩序恶化造成的频率资源被挤占挪用和干扰现象日趋严峻,影响了正常水上通信业务的开展,水上通信机构尚不具备水上无线电监测能力,缺乏维护水上无线电秩序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设备,难以切实开展相关工作。 4. 通信资源的不足将长期制约水上通信的发展。当前水上通信业务虽然涵盖中高频多个频段区间,但总体频率资源较少,且信道带宽窄、稳定性差,不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依靠现有频谱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度较大;通信站点资源有待保护,水上通信由于涉及遇险值守和安全信息播发业务,对通信场地及周边电磁环境要求较高,但近年来由于重视不足,通信场地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水上通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10 第三节 水上通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国际、国内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海事核编工作的全面开展,将对航海保障尤其是水上通信业务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将提出更大的挑战。未来一个阶段,水上通信将处于攻坚、转型、发展、提升的关键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 国家海洋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海洋的重视,预示了国家将在未来加大对海洋相关机构、产业的发展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技术提升和人员扩张等方面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同时,北方海区对我国海洋经济活动和沿海各省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海洋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发达的海洋经济必然迎来对水上通信和信息服务的旺盛需求,只有提供更高速的通信链路、更多元的信息保障才能满足海洋活动未来的发展需求。如何争取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增强硬实力;如何充分高效利用国家支持,抓紧科技研发,提升自身软实力;如何积极延伸服务领域,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手段等,都将决定北方海区通信发展是否能够紧跟国家海洋战略步伐,满足国家海洋发展对水上通信的需求,切实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二)国际、国内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水上通信正朝着GMDSS现代化方向逐步演变,国际组织和国内相关单位都在积极研讨和投入到这一重大转变的进程当中来。这一显著改变将对水上通信现有的业务结构、技术、设备等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极大地促成通信方式和通信技术的变革。北方海区是否能够在公约规定的时限内顺利适应和完成这一转变,达到国际要求甚至积极走在发展的前沿,这将决定北方海区在国际、国内履约的效果和同行业内的地位、影响,同时,在这一转变中,国际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北方海区通信履约能力也是难得的提升机遇和学习借鉴的机会。 (三)海事核编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11 随着直属海事系统核编转制工作的完成,北方海区航海保障的工作格局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工作关系和模式正在重新构建。这一新的变化对北方海区水上通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航海保障资源得以整合,工作专业度和系统集成度更高,北方海区设立7个通信中心,进一步壮大了通信队伍和力量,扩充了通信可利用的资源,有利于发挥协作优势和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航海保障中心作为事业单位,与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成为纯粹的公共服务产品提供者,这就要求包括通信在内的全体航海保障部门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理顺新的关系、履行新的职责,为海事监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保障和服务。 (四)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全球通信领域日新月异,国际、国内水上通信形势也突飞猛进,e-Navigation、卫星通信、NAVDAT、物联网等技术研究可谓炙手可热,整个领域向着更智能、更人性、更高效的技术方向飞速发展。未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逐步应用将为水上通信业务在扩展链路提供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将要求北方海区加大对水上通信新技术的研究和更新升级,特别是对人员素质、新技术学习、技术转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四节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和北方海区区域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航海保障尤其是水上通信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水上通信业务作为承担辖区遇险值守和安全信息播发的重要保障任务,是一项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基础性、服务性的业务,是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和人命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在今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继续发挥积极意义。因此,应确保水上通信业务重点发展、优先发展。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新兴通信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履约为主体的水上通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打造“大通信”格局,实现“由模拟向数字、工业化向信息化、信息传输向信息服务”的转型发展。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为中心,以加快水上通信转型升级为 112
本文档为【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2KB
软件:Word
页数:10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