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举报
开通vip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强市名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制定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篇  发展基础 第一章  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泰安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强市名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制定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篇  发展基础 第一章  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泰安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051.7亿元,年均增长14.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391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6.9亿元,年均增长23.5%;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31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0.5亿元,年均增长23.8%,五年累计完成425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4亿元,年均增长19.9%,五年累计完成2458.4亿元。 图1-1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图1-2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 (单位:亿元) 图1-3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亿元)         结构调整实现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2.4:55.5:32.1调整为“十一五”末的9.5:53.6:36.9。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有机蔬菜、奶牛、苗木花卉成为农业发展3大亮点。工业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快速膨胀,八大产业调整振兴取得积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2%,比2005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旅游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增强,新兴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图 1-4  “十一五”期间历年三次产业比重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省下达我市“十一五”减排任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9%。耕地实现总量平衡,保有量超过547万亩。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开创新局面。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工作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城区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泰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新泰、肥城、宁阳、东平4个县级城市加快发展,中心城镇、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泰安、新泰、肥城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十一五”末,预计城镇化率达到50%。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首批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顺利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得到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粮棉流通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上市实现突破,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市县新一轮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65.2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完成41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6.5%和11.5%。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完成7.1亿美元。 图1-5  “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6.3%。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84%。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4.06‰。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7万人左右,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0余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险收支总规模达到352亿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53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2元,年均增长13%。 图1-6  “十一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图1-7  “十一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表1-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完成 绝对值 年均增幅(%) 绝对值 年均增幅(%)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71.1 1580 13 2051.7 14.7 三次产业比例   12.4:55.5:32.1 8:55:37   9.5:53.6:36.9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40.6 80 15 116.9 23.5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28.4 1250 20以上 1270.5 23.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77.5 525 14 687.4 19.9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7.4 五年累计54 15 五年累计65.2 16.5 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2.7     五年累计7.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21.8 32以上 34.2   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1.1     1.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 1.5 1.155 累计下降23 1.155 累计下降23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万吨 3.16 2.58 -4.2 2.58 -4.2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9.67 8.39 -2.9 8.39 -2.9 总人口 万人 538.6   549.4 人口自然增长率 ‰ 4.55 7.2   4.7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0337 15200 8 19953 14.1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4124 5785 7 7592 1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4 4以内   2.8   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年 7.8 五年累计35   五年累计37.3   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动工作开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破解制约发展的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二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完善工作思路,提升境界,提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争先进位,抓住机遇,促进跨越发展;三是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三次产业、区域、城乡、人与环境共同发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实力还不够强,服务业比重偏低,大型骨干企业较少,外向型经济明显滞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人才支撑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思想和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既面临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发展将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五大重要机遇。一是产业调整转移的机遇。未来五年,国际国内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期,产业转移步伐加大。泰安与发达地区相比,具备明显的生产成本优势,与欠发达地区相比,又具备明显的区位、科技、教育、产业和综合服务优势,有利于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同步参与新一轮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市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二是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机遇。在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保持长期向好的态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我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三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过度依赖外需向扩大内需方向转型,整个国民经济的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为我市加快发展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提供有力支撑。四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速推进的机遇。随着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大决策的实施,省会城市对泰安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大,联系将更加紧密,形成优势互补、一体化加快推进的态势。五是交通更加方便快捷的机遇。随着京沪高铁开通、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及城际轨道建设、大运河复航、青兰高速公路开工,我市交通区位优势更加优越,将成为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大大缩短与国内重要经济区的距离,为我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造更好条件。 主要挑战:“十二五”时期,既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又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实现跨越发展。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传统产业转型的挑战。我市基础产业、资源型产业仍占据较大份额,重化工业比重大,面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形势,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产业竞争优势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区域竞争更趋激烈的挑战。东部沿海地区在继续保持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内需型经济,带来更大的区域竞争压力。同时,我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和产业关联带动不强,产业体系相近,还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格局,在区域发展竞争上面临新的压力。三是资源环境制约的挑战。我市能源、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将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城市的快速扩张、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矛盾冲突加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四是要素市场配置的挑战。人才资源、金融资本等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沿海城市、大城市、内陆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资金、人才竞争更趋激烈,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金融资本短缺的矛盾更加显现。五是对外开放的挑战。外向型经济一直是我市经济结构的“短板”,全球外需增长放缓,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难度增加,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我市同时面临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双重压力。 阶段特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五大阶段性特征。一是加快经济转型的攻坚期。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信息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产业体系由“二三一”加速向“三二一”转变,工业加速向高端集聚化转型,产业加速向服务业主导转型。二是国际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提升期。国际旅游名城建设在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基础上,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拓展,重点片区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将向面积更大、发展层次更高、影响力更广、示范带动作用更强的水平提升,跨入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特色与国际化功能彰显,知名度进一步上升。三是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的跨越期。社会建设将得到全面加强,人的全面发展将备受关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的居民消费全面升级,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增强,市民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建设更为宜居的环境要求更高。四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期。人口、产业进一步向城镇聚集,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镇化密集区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支撑。五是信息化的加速融合期。信息化进程加快,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互动发展日趋明显,新的融合型产业门类大量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合上述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呈现农业提升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态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投资拉动作用虽有所弱化,但推动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地位不会改变。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出口虽然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等因素的制约,但由于出口规模较小,通过努力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全市经济社会将在调整转型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第二篇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合理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泰战略,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造活力。  ——坚持统筹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坚持开放发展。把对内对外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合作,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和先进文化对发展的拉动作用,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性,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提高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稳定,使社会成员都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坚持“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明确一个目标,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突出两大重点,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发展;统筹三大产业,巩固加强农业、做强做大工业、提升发展服务业;实施四大战略,人才强市战略、文化兴市战略、全民创业战略、区域带动战略;坚持五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高点定位创先争优、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坚定不移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按照这个思路,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合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构建以充分就业为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的社会发展体系;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构建以生态宜居为特色、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形成推动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条件,与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40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达到61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5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达到4220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到2900亿元和1570亿元,年均均增长18%,进出口总值五年累计突破120亿美元,年均增长15%。 图4-1 “十二五” 规划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旅游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 图4-2   “十二五”末三次产业比重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6%,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泰城跨入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行列,新泰跨入大城市行列,肥城进入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行列,宁阳、东平加快向中等城市跨越,小城镇服务功能和吸引力明显提升,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图4-3  2010年和2015年城镇化率 社会事业繁荣兴盛。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旅游名城功能要求相匹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衔接的新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社会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人数25万人。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到或好于全省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39.5%,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奋斗,全市转方式调结构迈出大的步伐,强市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整体实力、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主要人均指标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富裕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第三篇  创新发展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泰战略,有效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强市名城奠定坚实科技和人才资源基础。 第五章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投入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强化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支持高水平高校、科研单位在泰安建立分支机构,引导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国家、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并能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大型企业,打造省内重要的创新城市和技术扩散中心。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的科技企业服务网络,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科技文献检索、专利和标准服务、检测检验、科技咨询评估、科技投融资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服务。整合各类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培育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心、产学研合作成果示范基地、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园区等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培育和取得一批核心专利技术、技术标准和知名品牌。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科技园区开发建设,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重点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团队20个、创新创业服务平台50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5家,重点建设30家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普遍拥有专利,全市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比重及十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力争将我市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紧紧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提升我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支持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农业良种良法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安全生产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医疗卫生、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新技术研究,转化推广一批新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力争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00项以上,获市及以上科技奖励750项以上,其中,高新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 第六章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把人才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健全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培养各类人才和创业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突出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的复合型、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开发引进文化旅游人才,重点培养引进急需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公共文化和基层文化专业人才,突出抓好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建设;大力开发引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重点适应高端产业发展需要,以提升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开发引进力度;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集中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建设工程,加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由目前的57.9万人增加到80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重提高到19%,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5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 创新人才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管理工作体制,加快构建各方面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大力培养人才创新创造能力。健全人才工作投入机制,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人才创业扶持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创业的融资环境。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整合政府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统一开放、面向海内外的人才资源市场。 专栏1 实施人才培养重点工程: 重点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推进工程、泰山英才梯次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支撑工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工程、首席技师带动工程、泰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旅游人才“双带动”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泰山社工建设工程、教育人才递进培养工程、“泰山医学家”建设工程、借智兴业工程。 第七章  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优势 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高校的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高校教学科研人才优势,提高驻泰高校科技成果与泰安主导产业的关联度和转化率,推进驻泰高校更好地为强市名城建设服务。积极支持驻泰高校发展,完善高校园区和高校功能区建设,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根据我市产业需求开设新兴专业,培养重点学科带头人,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增强高校科研实力,提高教学科研创新能力,为驻泰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创造条件。鼓励高校把发展目光投向泰安,转化成果交给泰安,围绕泰安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育,扩大校地、校企合作领域,确定课题,共建教学试验和科技研发基地,加快教学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科研、产业优势融合,提高校地、校企合作层次。积极推进在高新区、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农业高新区规划建设高校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吸引市内外高校进区创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四篇  产业发展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坚持高端引领、优势支撑、传统提升、新兴转型、特色取胜,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构建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再造泰安产业竞争新优势。 第八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全力抓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以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高端农产品为重点,着力培植粮食、蔬菜、油料、种子、畜牧、奶牛、饲料、果品、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泰山茶、渔业、蚕茧和乡村旅游14个产业体系,构建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粮食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90万吨以上,蔬菜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有机蔬菜面积40万亩,花生面积稳定在70万亩,种子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9万亩,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3.9万吨、27万吨、76.6万吨,奶牛存栏达到25万头,饲料产量达到260万吨,干鲜果品总产达到90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泰山茶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5万吨,桑园面积稳定在20万亩,乡村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0%。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出能力高、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建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100个,培植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0家。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80%。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等要素投入,加快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农业家庭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体系转变,加快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2015年,参加合作组织农民达到100万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系列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和标准认证体系,强化农民绿色生态和质量安全意识,加强农药、饲料及兽药管理,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查检测执法力度,创建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知名品牌。六个县市区分别建立一处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争创中国名牌农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20个。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站建设,鼓励农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集中引进、开发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立足市场需要,把科研和推广的着力点由种养生产环节向加工流通领域延伸,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包装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玉米机械收获、保护性耕作和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大型、复式多功能机械和设施农业机械,促进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十二五”末,全市农机总动力550万千瓦,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8%。 专栏2 农业工程: 重点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基地县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粮食产业工程、有机蔬菜和设施农业全面提升工程、生态休闲观光及循环农业建设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第九章  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以做大做强工业为目标,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着力点,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培强做大优势产业。着力培植汽车、输变电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四大优势产业。 汽车产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培育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集团,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重点发展特种车、专用车和零部件三大优势产品,积极发展轿车、轻型客车等乘用车及电动、天然气、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起重机、装载机、挖掘机、吊管机等工程机械。到2015年,全市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占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4%,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车、专用车生产基地。 输变电设备产业。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大力研发高端输变电产品,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电力电缆、高压开关、变压器、互感器、组合电器、电站自动化装置等系列产品,加快研发高压电缆附件、智能型110kV以上高压电缆、10kV以上直流电缆等新产品。到2015年,输变电设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占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1%,建成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 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加快建设泰山复合材料、泰山石膏、大汶口石膏、汶阳石膏等园区和肥城、泰山土工材料两大聚集区,大力发展各种玻纤及织物、玻璃钢、贵金属加工及玻纤装备、纸面石膏板、石膏制品、土工合成材料等产品。到2015年,全市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占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建成全国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加快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积极推进专业化、成套化、数字化、规模化,建成全省重要的煤矿机械生产基地。加快开发锻造、机床、纺织、食品等专用生产设备。到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 专栏3 工业优势产业项目: 汽车产业,重点建设航天特种车异地技改、青年莲花汽车、重汽五岳特种车技改、双驰专用汽车、汉威天翼全承载半挂车、山野特工贸房车、润通桥箱集团汽车变速箱、现代重工装载机、岱岳区履带式起重机、肥城工程机械车桥、同创汽配等项目。 输变电设备产业,重点建设特变电工特高压大跨越倍容输电导线、合浩通电缆、泰开高压开关智能化组合电器和核电开关柜、肥城常开电气等项目。 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重点建设泰山玻纤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泰山石膏护面纸、聚源集团石膏矿及石膏板、肥城石墨电极扩建等项目。 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建设华鲁大型数控船舶成形专用装备制造、山东省煤矿装备生产基地、尤洛卡、山东泰丰宝源数控机床附件、泽诚数控机床、宏康数控机床、海威数控机床等项目。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化工、食品和纺织等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煤炭产业。加大煤矿整合改造力度,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煤气化和煤液化技术,发展煤炭深加工。积极鼓励企业到外地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大力支持煤炭企业走煤炭、煤电、煤化工等多元化发展路子。到2015年,全市煤炭产业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800亿元,占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1%。 化工产业。加强化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促进化工工业向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烧碱、精制盐、农药、化肥、甲酸、甲醇等化工产品。到2015年,全市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占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 食品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发展肉禽加工、乳品制造、酿酒、粮油加工、果蔬加工、软饮料、调味品制造。到2015年,全市食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占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9%。 纺织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名牌产品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新型高档纱线、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面料、名优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到2015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占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 专栏4 工业传统产业提升项目: 化工产业,重点建设肥城胜利化工烧碱及PVC、阿斯德甲酸产能平衡和“大颗粒”尿素改扩建、恒信焦化甲醇、瑞星集团煤制烯烃和尿素深加工、岱岳区150万吨精制盐等项目。 食品产业,重点建设蒙牛乳业泰安有限公司高端低温奶、德旺食品肉制品加工、联航食品肉鸡屠宰加工、姜仔鸭食品二期工程、宁阳晴好食品、光大日月油脂大豆制油配套色拉油、银宝工业园、肥城枫叶鸭养殖孵化加工等项目。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建设岱银集团牛仔束染和特殊纱、华兴高档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龙祥精梳高支纱、东平高支高密精纺亚麻棉细布和抗皱高档亚麻棉服装等项目。 培植壮大优势企业。把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作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培育具有规模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的产业和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重点实施企业培育“双百”工程,扶持培植一批百年企业、20家百亿企业。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鼓励大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联合协作,特别是资源型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采取项目、机制、政策等综合措施,突破资金瓶颈,破解融资难题。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推进企业加快膨胀规模。到2015年,争取新矿集团销售收入过千亿元,肥矿集团销售收入过300亿元,泰开电气、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等一批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 大力培植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提高民营企业素质,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专栏5 骨干企业培植工程:  重点培植新矿集团、肥矿集团、泰开电气、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航天特车、青年汽车、重汽五岳、泰山玻纤、泰山石膏、山东海力、石横特钢、瑞星集团、泰丰矿业、泰山集团、科诺型钢、岱银集团、光大日月、明兴矿业、华宁矿业、高佐矿业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第十章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高端引领,把握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生物育种四大产业,带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基地,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新材料产业。依托创新型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发展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碳纤维及制品、蓝景膜及组件、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化学品、特种金属材料等,积极推进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依托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加快发展风电核电配套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发展风电产业。鼓励发展节能机电设备、除尘脱硫设备、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等节能环保设备,积极发展以化工、造纸、发酵工业为主的清洁生产系列产品。 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软件应用开发、电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矿山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集成业、嵌入式软件业、数字动漫与游戏产业、塑料光纤产业,积极推进泰山软件园建设,规划建设中小企业软件服务中心、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平台等项目。重点发展发光二极管、外延材料及芯片等光电子核心器件,薄膜晶体管显示、等离子体显示等平板显示产品,物联网基础设施、射频识别、智能传感等物联网相关产品。 生物医药与生物育种产业。依托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山东省生物制品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持血液制品、蛋白质药物、长效干扰素、新型疫苗、新型制剂和中药复方新药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生物育种产业,围绕主要农作物、果蔬花卉、畜禽等,建立常规育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转基因育种技术相融合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优质、高效、抗病虫、抗逆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发展大型现代种业企业,建设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基地。 专栏6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新材料产业,重点建设华溢碳纤维、岱岳区医药高分子材料、新泰碳纤维特种导线、华兴纺织医用壳聚糖纤维、山东嘉年华聚四氟乙烯纤维、肥城依诺威强磁材料、新泰碳化硅、高新区蓝景膜、泰丰高强高膜聚乙烯等项目。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建设大唐东平风电、华能道朗风电、徂徕山风能发电、国电新泰风力发电、山东万特太阳能利用及生物质能发电、中科院光伏太阳能研发基地、肥城市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光电模板、肥城LED、泽生生物、山东智博格瑞环保设备、新东岳集团还原再生胶等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众诚电子、东华软件、富硕光电、中天电子、国泰高科技数字矿山、山东蓝光地理信息系统、泰山区普惠电子装备科技、伟业国际塑料光纤等项目。 生物医药与生物育种产业,重点建设同兴生物医药、诺和诺泰生物制药、山东健盛生物制药、汇鑫制药、福龙生物产业、宁阳太空蔬菜育种、五岳种业等项目。 第十一章  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把服务业作为“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40%。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依托资源、区位、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科技、工业设计、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服务、服务外包、会展、节能环保、教育培训、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大力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着力搭建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探索发展保税物流、金融物流、绿色物流、公路港、第四方物流等新兴业态,加快建设煤炭、钢铁等物流园区,将我市打造成以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化为主要特征的山东综合性物流中心之一。科技研发服务业。加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创新中心、孵化器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服务支持体系,将我市建设成区域性科技研发服务高地和科技研发体制创新示范区。工业设计服务业。规划建设泰安工业设计产业园、配套模具试制中心、产品测试中心、工业设计推介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培育旅游纪念品设计、汽车设计、非金属材料延伸产品设计等设计企业,将我市建成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的工业设计集聚区和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信息服务业。依托工业、服务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业和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及租赁业。推进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动、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集居民消费、公共服务、企业经营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城市信息服务业态的丰富完善。全面推动“无线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为契机,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兼容,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加快发展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外包、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融资担保服务、金融租赁、创业投资和金融后台服务,积极推进驻泰商业银行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做大做强地方商业银行,积极引入异地股份制银行,努力扩大信用总量,保持信贷投放较快增长。大力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发展创业投资,鼓励各种投资主体成立股权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努力将我市建成山东省重要的金融集聚区。加快发展保险业,支持发展各类保险机构,扩大服务面,丰富大众服务品种,提升保险信用。商务服务业。支持发展会计税务、法律仲裁、贸易与运输相关服务、信用服务、会展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广告服务、咨询服务等领域的专业化服务,鼓励专业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外包。巩固发展呼叫中心服务,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积极承接国内外的物流、采购、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流程外包,加强“泰山服务外包”品牌建设,将我市建成山东的呼叫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及承接国内软件出口基地城市分包的集聚区。会展服务业。加快会展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泰山国际登山节、泰山国际苗木花卉展览交易会 及国际兰花节、肥城桃木文化节、宁阳中华蟋蟀文化节、东平水浒文化节等节庆会展品牌,积极举办专业展览会,将我市打造为国内有影响的专业会展城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大力发展绿色回收和城市环境治理产业,重点规划建设秸杆回收利用、垃圾分拣回收配送、废旧商品回收等节能环保项目,推行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能源管理,积极培育节能环保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提供商。积极探索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发展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增值服务。职业教育与培训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高端外派劳务中介服务与培训、主导产业人才开发、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着力打造“泰山劳务”品牌,将我市建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的“专业人才实训高地”。总部经济。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总部,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总部在我市集聚。“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泰安中央商务区和市高新区总部大厦,着力打造我市总部经济集聚区。 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适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需要,加快发展商贸餐饮、房地产、汽车服务、家庭及社区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商贸餐饮服务业。合理调整商贸流通产业布局,提升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度,努力打造网点布局合理、业态组合先进、区域特色突出、服务优质高效、消费方便快捷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成为山东重要的区域性商贸中心。进一步巩固“万村千乡”工程,大力推进“连锁超市向农村延伸”,不断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居民厨房工程和放心早餐工程,积极扶持中式快餐连锁业,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区,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房地产业。调整优化住宅供应结构,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人居泰安”品牌,将我市建设为山东省宜居城市的典范。提高房地产开发的层次和水平,重视商业地产和商务地产的开发,培育和做大做强我市房地产企业。积极发展建筑与装饰装修业,加快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技术精、机制活的专业建筑施工企业。汽车服务业。大力发展为消费者服务的汽车服务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采购与分销产业、汽车物流、汽车分销、汽车金融、汽车售后维修保养与汽车美容服务、汽车文化、汽车租赁和智能交通,将我市建成山东省重要的汽车服务中心之一。家庭及社区服务业。加快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丰富社区服务业态,打造社区服务品牌。规范家政经营行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实现中高端养老服务业产业化、低端养老服务业普及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区服务业,努力拓展社区服务业态。健康服务业。大力拓展饮食健康领域、养生健康领域、美容健康领域和运动健康领域,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健康服务机构在我市开设分院,不断丰富健康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将我市建设成山东省知名的特色健康服务中心。 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村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组织实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营配送、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完善商贸、健身、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娱乐、会计、信息、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 专栏7 服务业项目: 重点建设泰山物流园区、钢材物流园区、泰山科技创业园区、汽车联合试验基地、企业融资服务基地、山东煤炭物流中心、蒙能泰山物流园区、东平现代国际物流园区、泰山服务外包与金融后台产业园区、泰山软件与信息产业园、泰安职业培训基地、中央商务区、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京沪高铁商贸园区、名嘉城市广场、光彩大市场、泰山商贸园区、泰安汽车城、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园区、徂徕山美容养生健康基地、青龙山生命颐养生态度假区等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项目。 第五篇  旅游文化 以建设文化强市和增强文化软实力为目标,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泰山文化,积极推进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着力打造以中华文化象征地、休闲度假胜地、国际旅游目的地为主要内涵的旅游文化产业高地,把泰安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旅游文化强市。 第十二章  建设旅游文化产业高地 依托“一山一水五城”的地域特点,发挥泰山旅游文化优势,整合各类旅游和文化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开发力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性价比高、竞争力强的泰山观光旅游文化产品集群,逐步形成自然观光与文化观光相协调,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各类要素相配套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建设旅游文化产业高地。 构建泰安大旅游产业圈。深入实施“融合济南、辐射全省、对接京沪、面向全国、拓展海外、放眼世界”的旅游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市创建活动,做大做强旅游业。大力实施泰山景区提升工程,深入挖掘泰山自然、地质及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整合泰山旅游文化资源,注重老景点深层次挖掘提升,加快新景区、新景点建设,全面提升中轴线的旅游文化品位,培育东西两翼泰山旅游文化发展增长极,高端定位、科学运作旅游文化活动,把泰山打造成四重世界遗产地。加快发展城市旅游,按照“吸引人靠山、留住人靠城”的理念,加强城市旅游设施建设,策划建设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加强城市旅游交通和信息展示系统建设,完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提升城市对旅游的承载能力,加快从“旅游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以泰山为龙头,以泰城为主体,整合大汶口文化遗址、徂徕山、莲花山、肥城桃园、宁阳神童山、东平湖等旅游资源,集中打造泰山观光、城市休闲度假、山水特色体验文化等旅游产品集群,加快构建泰安大旅游产业圈。到2015年,全市游客突破5800万人次,年均增长14%。旅游总收入530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境外游客57万人次,外汇收入3.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4%和16%。 促进文化产业振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挖掘和用好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浒文化等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泰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节庆会展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影视动漫业、休闲娱乐业和体育健身产业。加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大型知名文化企业落户泰安,支持本地文化企业扩大规模,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以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为载体,加快发展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动漫创作、网络游戏、影视剧制作、创意衍生品开发、创意生活服务、文化演艺。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达到300亿元。 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创意农业、茶艺、民俗旅游等项目,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体验旅游、农家乐休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开发探险、拓展、自驾游等新型业态,着力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山水休闲度假旅游业,大力开发会议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商务旅游等高端特色旅游产品。强化载体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旅游功能,着力培植综合性旅游文化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旅游集散中心、星级酒店群、旅游特色街区,加快建设一批旅游文化大项目,提高旅游文化商品的开发与集散能力,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提升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水平。切实搞好市场营销,拓展市场空间,设计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做好与济南、曲阜等地的战略合作,联手打造以泰安为重要节点的文化旅游圈。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告、节庆活动等多种营销途径,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泰山、泰安旅游知名度,精心培育传统文化观光、都市旅游、现代娱乐、商务会议等特色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以及旅游服务知名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和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鼓励社会资本多形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水平。 专栏8 旅游文化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泰山文化演艺园区、欢乐世界园区、花样年华园区、天泽湖特色文化旅游园区、天颐湖休闲度假园区、大汶口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蒿里山文化旅游园区、岱庙及周边历史文化园区、天平湖旅游休闲度假园区、泰山龙曦旅游度假地、中华盛世文化博览园、泰山海外华人休养中心、中华儒商文化主题园、泰山国际会展中心、泰山报业文化中心、泰豪旅游文化商品城、瑞奥不夜城、泰山动漫城、大泰山生命颐养度假区、盐海神汤国际会议中心、东平水浒文化产业园、神童山旅游风景区开发、莲花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和园区。 第十三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积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建设完善市、县、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免费开放力度,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对学生、老人和低收入人群开设公益场所的范围,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精品工程,繁荣文艺创作,发挥泰山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切实抓好泰安历史和现实重大题材及地方特色文化的创作,推出一批有较高水平、反映泰安泰山深厚文化底蕴、突出泰山神韵的文化艺术作品。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全覆盖。 切实搞好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工作,做好大汶口遗址、岱庙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和维修工作,推动文物事业健康发展。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市档案馆新馆建设,搞好县级档案馆建设,推进档案事业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强市情研究,坚持依法修志,推动地方史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四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争当文明市民和“泰山文明使者”,争创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市场为载体,以提升市民素质、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乡环境为重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突出抓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泰安城市精神,塑造和维护“平安之都、和谐泰安”的城市形象。加强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建设,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广大市民遵守《泰安市民文明公约》、践行《泰安市民行为规范》,共建文明城市。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广泛开展“泰山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加强科普工作,促进科普事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科学素质。推进“诚信泰安”建设,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征集和披露立法进程,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第六篇  空间布局 依托经济、自然优势,合理划分区域经济功能,加快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协调发展、人口加快聚集、主体功能区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提高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五章  区域重点带动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优势、资源共享、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要求,坚持生态、高效、创新原则,大力实施区域重点带动战略,支持特色经济板块加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融合联动发展。 建设泰城至磁窑、华丰高端产业聚集带。以泰安高新区为龙头,引导高端产业北起泰城,南至磁窑、华丰,沿长城路和104国道两侧集中布局,提高现有园区的层次水平,发展新的项目聚集区,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带。加快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步伐,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培育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积极培植新信息、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0%。将高新区建设成为我市经济高速增长区、高新技术聚集区、集约高效样板区和生态和谐新城区,争取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打造成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岱岳工业园区,打造成高端机械设备、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及高端商住服务区。长城路,打造成现代金融、商务服务聚集区。泰山物流园区,打造成现代物流示范园区和全省物流中心之一,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档家居建材交易集散中心、城市及商业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和陆路交通集散中心。大汶口石膏工业园区,打造成以盐化工和石膏产品、钢材物流及机械加工制造、新能源等产品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搞好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打造现代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宁阳工业园区,打造成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器、机械等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通过一个时期努力,使泰安高端产业聚集带成为泰安高端产业集中布局、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的产业带,形成泰安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的重点区域,带动和促进高端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打造汶河高效生态产业带。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主线,实施大汶河综合开发战略,搞好大汶河综合治理,加快大汶河综合开发,沿汶河两岸建设旅游、文化、现代农业产业带,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和生态保护体系,规划建设泰城板块、肥城板块、东平板块等重要节点。泰城板块重点加快文化旅游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成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新城区。肥城板块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有机农业,打造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城镇。东平板块重点发展旅游、渔业和物流,打造成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聚集区、山东省重要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和水路互联的物流中心。 推进泰城、肥城融合发展。发挥泰城与肥城的地缘毗邻优势,统筹规划泰城与肥城市的发展,重点加强水电气及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以先进制造业、高端农业、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经济板块,逐步实现泰城、肥城融合发展。加快岱岳新城区建设,打造以先进制造业、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城区。支持肥城市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积极对接泰城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根据各地的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突出当地特色,明确重点,合理布局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现代农业,推进县市经济结构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城镇面貌特色化。新泰市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业和输变电设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国家“两化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速壮大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城市素质,在省内率先建成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肥城市重点打造全国有机农产品中心、工业制造强市、北方桃园名城和承接济南市产业转移的功能区;宁阳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动化工等优势产业高端化,重点培植宁阳工业园,打造成为泰安至磁窑、华丰高端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东平县大力发展湖区经济,着力培植旅游文化产业,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化,提升矿产资源采选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扩大县级自主权、决策权和经济管理权限,积极推进县级、乡镇综合改革。经过“十二五”期间努力,新泰、肥城综合实力有新的提高,宁阳、东平在全省位次明显提升。 第十六章  产业空间布局 依托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相对集中与合理布局,发挥集约优势,提高规模效益。 农业布局。按照“集中布局、成片发展”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原则,努力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建设泰安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泰城周边地区以苗木花卉、奶牛养殖、系列食用菌、泰山中药材、泰山女儿茶、城郊农业为特色的农业基地,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以优质小麦、玉米、花生、干鲜果品、木材、畜产品为特色的农业基地,岱岳区、肥城市以有机蔬菜、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特色的农业基地,新泰市以优质果品、畜产品、黄花菜为特色的农业基地,东平县以优质水产品为特色的农业基地。 工业布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引导产业向重点地区聚集,向重点园区聚集,向骨干企业聚集,规划建设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引导工业企业集中向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岱岳工业园、新泰经济开发区、肥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阳工业园、东平工业园等园区集中布局。积极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聚集区,重点培育高新区汽车工业园等工业园区,输变电设备等10大特色产业集群。 专栏9 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高新区汽车工业园、高新区电工电器产业园、高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园、特变电工华东科技产业园、宁阳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泰山复合材料工业园、大汶口石膏工业园、泰山盐化工工业园、肥城土工材料工业园、肥城汽车电子产业园、康平纳科技产业园、泰邦生物产业园、瑞阳多晶硅产业园、石横化工工业园、边院盐化工工业园、山东能源煤炭设备制造再制造工业园、楼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超威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 重点培植泰安市输变电设备产业集群、泰安市玻璃纤维产业集群、泰安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泰安市矿山设备产业集群、泰山石膏产业集群、岱岳区太阳能产业集群、新泰羊流起重机械产业集群、肥城冶金机械产业集群、宁阳钢球产业集群、东平瑞星化工产业集群。 服务业布局。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在市域层面重点构建“一心、两线、四组团”。“一心”即泰安中心城区,建成泰安服务密度最大、服务功能最齐备的服务业功能核心区。“两线”即沿104国道的泰(城)磁(窑)发展线和汶河发展线。泰磁发展线重点集聚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汶河发展线打造成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健康服务等产业为内核的滨水休憩度假带。“四组团”即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服务业发展组团。在中心城区重点构建“两轴、两带、六大板块、三十二个集聚区、十条特色街”, “两轴”,沿时代发展轴及长城路建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沿历史文化轴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两带”,环山路旅游观光休闲带和泮河生活休闲服务带。“六大板块”,北部泰山旅游板块、东部旅游文化板块、西部度假休闲板块、南部生产性服务业板块、中部商贸商务板块和东南部的徂徕山生态休闲板块。在空间上形成梯次推进、分工明晰、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布局。 第七篇  社会民生 以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核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构筑起以充分就业为基础、保障体系健全和公共服务能力较强的社会发展体系。 第十七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以“提高教育质量,办泰安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改革,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均衡发展,着力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水平,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强化学校之间合作共建,积极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建设高新区高级中学、高新区龙泉小学等项目。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促进幼教资源全覆盖,到2015年,全市各乡镇、街道都要建有合格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普及学前一年教育,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0%。强化普通高中内涵建设,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全市普及高中段教育。深入实施特殊教育“关爱工程”,重视发展民族教育。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继续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强化人口流入地政府管理责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争创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抓手,严格落实关于职业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规定,加强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和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完善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城乡一体发展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努力建设一批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示范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支持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高水平职业大学,培植成为以工科、农科为主,兼顾财经和服务类专业的职业教育龙头院校。巩固提高山东服装学院的办学规模和水平,培植形成特色突出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支持泰安卫校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创建泰山护理职业学院。以扩大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大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加强乡镇成教中心学校和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年培训职工、农民20万人次。到2015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全面发展和人人成才为核心,对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建立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培养和补充长效机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依法落实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大力提倡捐资助学,鼓励和倡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和投资办学,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健全完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将学校设置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建立教育基础设施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的长效机制。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教育国际服务水平。 第十八章  积极发展卫生事业 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和健康水平。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突出医疗卫生公益性,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快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合理确定基本药物价格,严格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管理,完善便民惠民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保障目录,提高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改造,乡村医疗机构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增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鼓励大医院与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大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相互转诊的服务体系。落实和完善城市医疗对口支援农村、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发展乡村医生等制度和政策,组织实施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初步建立起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到2015年,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每个乡镇有1所规范化卫生院,每个街道有一所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应急处置、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和人才建设等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加强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精神病防治,逐步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成一批中医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重点抓好市中医医院新病房楼建设。加强妇幼保健系统化管理,搞好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规划,完成市精神病医院门诊病房楼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城乡卫生整治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扎实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卫生素质和健康水平。 第十九章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以加强运动队建设、改革训练体制机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为重点,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以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和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体育公共基础设施;以体育彩票、竞赛表演、体育旅游和健身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进程。 第二十章  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积极实施“全民创业”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和政府绩效考核的优先目标,完善就业机制,创新就业模式,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巩固发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成果,完善和强化推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充分发挥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效应,完善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有效促进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加大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促进就业和创业的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注册条件和场所安排,支持、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认真落实吸纳就业的各项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建立健全以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龙头,市、县、乡镇(街道)、社区配套的四级创业服务网络,建设一批创业园区和具有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畅通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就业渠道,继续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帮扶力度,搞好就业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强化收入分配关系的调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建立劳动报酬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创收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做好农民减负工作,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保障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统筹层次,健全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制度。按照“保发、促缴、扩面、严管”的总体要求,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为重点,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城镇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和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失业保险标准。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新农合一证通”、“即时结算报销”制度和城乡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无区域限制就诊。提高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生育险待遇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努力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全面推进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缴存规模,提高缴存比例,提升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水平和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能力。强化社会慈善意识,鼓励支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加快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社会捐助、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水平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加强库区移民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 第二十一章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抓好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城市流动人口、城乡结合地区的计划生育管理。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普及优生优育知识,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 坚持男女平等和儿童优先原则,全面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加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妇女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儿童生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设施建设,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把握人口老龄化趋势,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关爱老年人口,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老年公寓等服务设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第二十二章  加强社会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与重大方针政策的讨论协商及其履行职责的各种活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形成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合力。保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实现司法公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社联、侨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加强普法教育,形成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泰安”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抓好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工作,积极推进社会管理认识理念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社会动态协调体系创新、社会重点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互联网和“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基层基础工作创新,促进管理创新项目化、实体化。加强群众工作,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助联动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设,改进特殊行业管理,引导新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有序发展,进一步推进综治工作中心等基层综治组织及群防群治组织建设。深入持久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一体化建设,构建以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卡点堵截网、区域警务协作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为主的立体防控体系,加强实有人口、行业场所、虚拟社会、公共安全动态管控,积极预防、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大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和混乱区域,保持长期稳定平安的社会秩序。加强改善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加强完善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健全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应急预案,完善健全社会预警、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动员和稳定保障机制,加快建设应急综合指挥系统,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做好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应急救援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伤亡和损失。加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网,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高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加强人民防空保障能力建设,完善人民防空系统应急功能。 第八篇  城乡发展 以建设国际旅游名城为目标,以打造“宜居泰安”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精细管理为保证,统筹城乡发展,使泰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明显提升,县级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吸引力明显提升,新型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提高全市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 第二十三章  强化泰城中心城市地位 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名城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泰安特色,创新体制机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大重点片区组团开发建设力度,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努力把泰安建设成为山东省的区域中心城市,独具特色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泰山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以现代制造业与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强市,天蓝、水碧、山青的最佳宜居城市,山东省科教中心之一。到2015年,泰城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10万人,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优化城市布局。按照“依山傍水、生态优先、轴向生长、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坚持东西两翼拓展、南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提升,加快形成泰城“一主一副、两轴两带、六大组团、七湖九河”的空间结构,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市域空间格局。东西方向在扩规中拓展,在拓展中提升,着重抓好东部新区组团、西南新区组团、新客站组团、农业高科园组团、天平组团和旅游经济开发区组团的开发建设。南部以泰安高新区为依托,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区。依托大汶河综合开发,推进城区向汶河北岸延伸,实现泰城由“依山而建”向“依山傍水”发展。老城区要加快改造步伐,实施历史文化轴、时代发展轴“两轴”和环山绿化带、泮河风光带“两带”带动,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泰城规模扩大、人口聚集加快的形势,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泰安通往重要城市的快捷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城市快速通道,增强城市交通功能。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投入,合理布局城区公交线路,适时增开城乡公交线路和旅游专线,加大节能、环保型公交车辆更新力度,加快公交专用道和场站建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到2015年,泰城万人拥有公交车12标台,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搞好给排水、公厕、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垃圾收集处理、供电、供气、供热设施建设和管理,泰城日供水能力达到27万立方米,城市排水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率达到95%,燃气普及率达到96%,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整治,人均占有公共绿地21.8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促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制度化,建设数字化城市。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社区。坚持综合整治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搞好城市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抓好城市背街小巷的改造治理。理顺市政公用服务价格,深化完善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吸引更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 第二十四章  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打造泰城一个中心城市,新泰、肥城、宁阳、东平县驻地四个次中心城市,省级中心镇为区域核心的城镇布局。 大力发展县级城市。加强县级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统筹搞好公交、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县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综合承载力。新泰、肥城、宁阳、东平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区规模,提高建设水平,增强承载能力。新泰跨入大城市行列,肥城进入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行列,宁阳、东平加快向中等城市跨越。 加快发展小城镇。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抓好重点城镇建设,发展特色小镇,加快城市周边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城镇、交通干道沿线城镇发展,通过扩容提质,强化产业和人口聚集,形成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对国家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使其尽快发展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提高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 第二十五章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搞好农村路网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建设质量。支持发展农村客运,优化客运线路和站点布局,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城乡客运一体化。着力搞好村村通电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的保障率和安全性,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电同价,积极开展送电下乡活动。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一体化,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县处理的运行体系,工业集中的镇和有条件的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行集中处理。搞好农村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扩大太阳能利用规模。“十二五”末,农村户用沼气达到70万户。 加强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矿区压煤村为重点,规范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积极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向乡镇和农村社区延伸。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到2015年,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基本实现标准化、体系化、网络化,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 第九篇  基础设施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二十六章  交通建设 围绕服务经济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名城建设,着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大路网、大物流、大公交、新场站、新港航”建设步伐,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努力构建环保、安全、全民、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建设。搞好京沪高铁泰安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泰安段建设和磁东、东莱线及辛泰线电气化改造,建设济南泰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和泰聊铁路。加快推进新泰经蒙阴至沂水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图26-1  泰安市铁路建设规划图 辛泰线电 气化改造 新泰经蒙阴 至沂水铁路 磁东线电气化改造 东莱线电 气化改造 山西中南部铁路 通道(泰安段) 泰聊铁路 泰安济南 城际轨道 公路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加大干线路网改造力度,改善干线路网安全通畅水平,争取达到泰城至所属各县市均有一级以上公路连接,全面提升公路现代化水平。实施“一二三五一”工程,即建设完成104国道泰安绕城西线,完成济徐高速公路东平至济宁段续建工程和青兰高速泰安段新建工程2条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搞好泰商路泰安至东平段改造、济临路泰安至新泰段改造、蒙馆路磁窑至宁阳段改造3条泰城至县市驻地二级改一级工程,建设环山路东延、唐訾路南延、泰商路、泰楼路、泰新路改造5条泰城出入口道路扩容工程,规划建设泰安至济南快速通道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危桥和县乡老油路改造步伐,实现部分县乡公路升级,积极引导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完善路网结构,提升路网整体水平。到2015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06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81.1公里/百平方公里。 图26-2  泰安市公路建设规划图 港航建设。围绕构建京杭运河黄金水运大通道,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运输新亮点。完成京杭运河复航工程东平段航道、八里湾船闸、大清河航道建设,建成泰安港。 场站建设。整合改造现有客货运输枢纽站场,进一步优化各类运输站场设施布局,重点完成新建京沪高速铁路泰安汽车站和公铁联运货运站,改造泰安客运中心站,完善泰安汽车东站、西站及高新区物流园区功能,根据需要合理规划改造县市驻地汽车客运站,完善客货联运体系,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隙衔接”。 第二十七章  水利建设 以实施大汶河综合开发战略为突破口,以加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节约用水三大工程建设。以三汶“Y”型动脉为主线,以水库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上蓄、中引、下治”,防汛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利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雨洪资源转化利用工程体系,大力兴建拦蓄工程,拦蓄雨洪水,改善水循环,实现丰蓄枯用。进一步丰富完善泰安水网规划,稳步推进工程建设进程,逐步实现区域水库联网和全市范围的库河联网,实现防洪、供水、水生态保护的统一调度。加快河道的拦蓄工程建设步伐,继续抓好山丘区小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及灌区配套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平原水库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新增供水能力3亿立方米,雨洪水资源利用量比“十一五”增加3亿立方米。 建设防洪减灾骨干工程。以大汶河综合整治开发为龙头,辐射带动中小型河道的防洪治理,实施大汶河和重点市际边界河道治理工程,完成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的牟汶河、柴汶河、汇河、洸府河等重点河道治理任务,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加强城市防洪保安全工程建设,搞好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完善城镇防洪体系,重点城镇争取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建成以市为中心,以县市区为枢纽,以14座大中型水库、重点河道为基础,覆盖全市水利系统的防汛抗旱信息网络。 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要求,着力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集中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效益明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小流域治理项目。“十二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水利重点,以现有大中型灌区的田间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改造为主,着力抓好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县建设,重点建设小型水源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节水灌溉工程、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小型泵站新建改造工程、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田间排水工程,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排灌工程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强化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依法对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非常规水等各类水资源实行统筹管理调度,建立完善水资源监督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费征管、水环境保护和基础保障“五大体系”,全面推行用水总量、纳污容量、用水效率“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优化。 专栏10  水利基础设施项目: 重点建设泰安大汶河拦蓄工程、泰安市水系生态建设工程、胜利水库引水工程、安家林和刘家庄联库与黄前及小安门水库联网工程、中皋和稻屯洼水库建设工程、肥城市引黄续建和引汶调水工程、东平引汶补源和东平湖防洪除涝工程等项目。 图27-1  泰安市部分水利重点工程规划图 大汶河拦蓄工程 胜利渠引水工程 中皋水库工程 肥城引黄续建工程 肥城引汶补源工程 稻屯洼平原水库工程 东平引汶补源工程 防洪除涝工程 水库联网工程 第二十八章  能源建设 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合理调整能源布局结构和供给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建立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电源建设。按照重点推进大型高效燃煤机组,加快发展抽水蓄能、风能、生物质能、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的原则,推进电源建设,优化电源结构。规划建设国电泰安热电联产、国电新泰电厂、国电石横电厂四期、汶南劣质煤综合利用坑口电厂等电源项目,合理布局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电源项目,继续抓好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 电网建设。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发展输电网,侧重发展配电网,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积极接纳市外来电,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500kV泰山站为支撑,结合500kV孙伯站建设,加快220kV变电站建设,实现每个县(市)3个以上220kV变电站供电。建设500kV新泰变电站,提高泰安东部(新泰市)电网供电能力。完善110kV(35kV)高压配电网,侧重发展10kV配电网,扩大城网供电能力。依托主网220kV变电站布点,大力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加快农网结构调整,提高农网装配技术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图28-1  泰安市电网建设规划图 油气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与中石油、中石化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石油天然气储备和供应能力,完成西气东输二线泰安段和中石油范镇天然气调峰储备项目建设,加快天然气长输管网和城市管网建设,实现县县通天然气。 第十篇  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构筑起以生态宜居为特色、人与自然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第二十九章  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 认真实施《泰安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泰安”。 实施保护治理自然生态工程。按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人工建设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对库区、湿地、重要水源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加大对东平湖、大汶河、洸府河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力度,强化水土流失、破损山体、植被破坏、矿区塌陷地等生态脆弱区和退化区的综合治理。重点实施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破损山体治理、环境综合治理六大工程,搞好大汶河等河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稻屯洼等人工湿地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创建工作,维持和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认真开展创建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以及生态示范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等活动。积极实施绿色通道、水系绿化、荒山绿化、城乡绿化、农田林网、围村林等绿色工程,构建沿湖、沿河、沿路生态林网,落实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和保护范围,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强森林、湿地有害生物防控和林木种质资源及濒危物种保护。到2015年,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60%,水系周边、沿线可视范围内破损山体治理程度达到70%,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率达到90%。 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倡导全社会确立“生态产品”理念,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到2015年,80%的乡镇通过省级以上生态乡镇验收。 第三十章  严格保护环境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把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要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严格的污染达标排放控制标准,加强污染专项整治,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切实保护改善环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以内。 水污染综合治理。全面贯彻落实“治、用、保”的流域综合治污理念,认真组织实施人工湿地水质二次净化、退耕还湿和生态修复、中水截蓄导用、河道综合整治、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泰城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宁阳磁窑污水处理厂等13个污水处理厂主体及管网配套工程,搞好原有污水处理厂技术升级改造,增加深度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能力,加快稻屯洼、天泽湖、柴汶河等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削减面源污染,确保我市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加强污染专项整治,鼓励支持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水源地水质保护工程的建设,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开展有机污染物监测,建立饮用水源安全预警系统,保障饮用水安全。到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大气污染治理。继续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从注重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加大对化工、建材、冶金和电力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力度,大力推广脱硫除尘技术,重点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所有电厂都要建成烟气脱硫除尘设施和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开展氮氧化物控制工作,对现役燃煤机组实施脱硝改造工程,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逐步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严格机动车检测制度,到2015年,重点区域全面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保持50%以上。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控制与管理,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和管理网络,完善提升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运输设施,维护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正常运行,建设建筑垃圾处理场,推进餐厨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和医疗垃圾处理中心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促进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专业化运营,加强核辐射与放射性物质的监督管理,尽快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到2015年,每个县建设一个规模以上的垃圾处理场,每个重点镇建设一个垃圾转运中心。 农村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城乡污染防治,实现垃圾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蔓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大力推广测土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土壤污染,坚持疏堵结合,严禁秸秆焚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专栏11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泰安市重点水源地保护工程、泮河(天泽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大汶河流域汶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新泰市柴汶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汇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黄前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东平湖出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东平湖稻屯洼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项目。 第三十一章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研究开发资源节约集约使用技术,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重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节约型社会。 节约用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统筹产业用地、城乡用地,优化用地结构。把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作为重点,稳定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供地,实行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万亩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7平方米以内。 节约能源。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改造,坚决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强制淘汰能耗高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新建建筑物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城镇新建居民小区和重大公共设施中节能建筑比重达到95%以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使用节能型交通工具和太阳能产品。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扶持一批节能技术项目,新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6%。 节约用水。加大节水投入,完善节水政策,推广节水措施,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突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推广低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推广城市节水技术和器具,加强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鼓励中水回用、一水多用、分质用水。加强对重点行业、用水大户的监督管理,制定工业用水、城市居民用水、农业用水定额,实行阶梯式用水价格机制,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积极开发利用矿井水,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逐步达到地下水采补平衡。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基本满足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和适当的环境用水需要。全市农业综合亩均年灌溉用水量降到180立方米,城市节水器具或措施普及率达到100%,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2%以内,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 节约原材料。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加强金属材料、木材、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大力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研究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坚决遏制产品的过度包装。积极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总量调控,优化矿业结构与布局,积极推进铁矿、石材、长石、岩盐矿山的整合,加强先进开采技术和工艺的研究推广,提高石膏、石材、煤炭、泰山玉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地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第三十二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实现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导向,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以生态社区和生态城镇创建为载体,推行绿色消费,推进社会大循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复合立体、动植物共生等效益较高、良性循环的先进模式。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建立社会化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 第十一篇  改革开放 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起更富活力和效率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努力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规模,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三十三章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围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授权特许经营、优惠政策支持等方式,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源建设力度,确保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理顺财政收入分配关系,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推进预算制度改革,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支出约束,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重点向城乡低收入者、困难群体和生态地区等倾斜,增加对社会事业、农村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自主创新、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完善税收征管制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放大财税制度的引导调节效应,依法对促进科技进步、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点行业予以税收优惠、返还等政策支持。 所有制结构改革。破除行政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全面建立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监管方式、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服务业,参股地方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扩大进入基础设施、土地整治和矿产开发、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等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进一步壮大实力。建立健全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制度、风险基金制度和创业基金制度,实现与国有资本一致的国民待遇,力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70%以上。 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加快制定实施“三农”投入办法,把各级财政资金、基本建设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等用于“三农”的比例及增长机制制度化,地方财政收入的新增部分重点用于农村和农民。在坚持农地农用和耕地红线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推动农村建设用地集中集约利用。健全征地补偿机制,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集体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进行确权、登记和颁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 综合配套体制改革。围绕解决全局性、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市、县、镇和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发挥基层创新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农村土地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创新发展模式。根据不同改革领域和环节特点,区别不同层级改革主体,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分别予以倾斜和支持。总结推广各具特色、全面系统的改革经验和模式,为全市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全市改革深化和科学发展。 第三十四章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国际和国内市场开拓并重、利用外资和内资并重、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并重,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开放。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创新招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园区招商、企业招商、项目招商和指挥部招商。突出产业招商,健全完善领导分管、部门负责、专业运作、企业承载“四位一体”产业招商工作体制。突出招商重点,把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作为招商引资的战略重点,更多吸引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入驻我市。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绿色能源、高新技术、节能环保、装备机械、消费食品、旅游设施、交通物流、大型商住等方面,逐步提高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筛选推介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高端项目,举办一批大的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引资效果。积极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加速产业资本化、资产证券化。继续用好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搞好重大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 扩大进出口规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有组织地、分门别类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巩固老市场,拓展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做大做强出口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整合有效资源,培植一批具有出口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实施出口产业升级、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培植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聚集区和产业群。引导企业扩大对关键技术、零部件、原材料以及紧缺资源的进口,促进节能降耗环保产品进口。着力引进先进技术、人才与服务,提升我市企业的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规划发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建立生产、营销企业,转移过剩产能,开发资源能源。加强宏观管理和投资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序扩大劳务输出、海外工程承包,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整合利用。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贯彻国家、省区域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扩大与周边国家、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把接轨济南,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作为泰安发展的战略取向,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对接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加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经济带的对接融合,推进合作共赢、联动发展。把握京沪高铁开通的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的联系,拓展发展的空间和领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岳普湖县工作,做好扶贫协作重庆市巫溪县和援藏工作。 第十二篇  保障措施 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责,合理引导投资与消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十五章  扩大消费需求 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和扫黄打非力度,净化消费市场,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发展电子信息通讯、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医疗、房地产、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态,加快培植消费热点,规范引领高端消费。加快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和城市社区商业服务网络,扩大家电、汽车、农机具、钢筋水泥等下乡范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继续实行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旧房改造支持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商品与服务消费市场秩序,促进服务消费。健全征信体系和消费贷款抵押担保体系,增加银企联合消费信贷品种,促进信贷消费。倡导低碳消费,鼓励和引导居民使用生态环保节能产品,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全新生活方式。 第三十六章  调整投融资结构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保持投资规模适度增长,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节能环保、能源、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促进作用。搞好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创城提升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自主创新、工业调整振兴、繁荣发展服务业、新农村建设、旅游文化高地、生态文明建设、平安保障“十大工程”,规划建设300个重大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5000亿元,争取“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3500亿元。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多种金融工具服务民间投资的作用,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增强投资内生动力。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着力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建立多种融资平台,发展信贷、股票、债券、信托、票据等多种融资方式,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政银企合作机制,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债、再融资和股权转让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进融资方式创新,积极探索产权融资、项目融资,积极稳妥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推广融资租赁。整合信用担保资源,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争取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探索促进民间资本向投资转化的新机制,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努力激活民间投资。加强投资监管,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第三十七章  优化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品牌的理念,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纪律意识,营造有利于投资主体潜能得到充分释放、社会成员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环境,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优化发展环境长效机制。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完善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制度规定,努力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水平。规范涉企检查收费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继续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强行政效能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紧紧围绕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严格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案件。继续开展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权谋私、知法犯法以及不认真履行职责、推诿扯皮等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制定出台扶持创新、保障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措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泰安实际,不断解放思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创新体系和环境。强化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社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投入。实行支持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放大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 第三十八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健全规划体系,明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完善衔接协调机制,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专项和区域规划要符合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不得自相矛盾,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完善动态实施机制,通过年度计划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完善政府职责事项和约束性指标落实目标责任制。 建立规划分类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市直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深做细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把总体规划中的政策性内容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细化和延伸,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实施年度巡查报告制度,完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提出意见建议,根据发展实际,按程序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主 要 预 期 指 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十一五”年均增速(%) 2015年 预期 “十二五”年均增速(%) 指标 属性 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051.7 14.7 3400 11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37391 14.2 61000 10.9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16.9 23.5 235 15 预期性 投资与消费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270.5 23.8 2900 18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687.4 19.9 1570 18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五年累计65.2 16.5 五年累计120 15 预期性 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五年累计7.1 五年累计12 预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2.8   104   预期性 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比例   9.5:53.6:36.9   7:48:45   预期性 服务业就业比重 % 38   40 预期性 旅游收入比重 % 12.4  16 预期性 协调发展           城镇化水平 % 50   56   预期性 能源交通           可用电力装机容量 万千瓦 429.1 15.1 530 4.3 预期性 新能源装机容量 万千瓦 108.1 4 132 4.1 预期性 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13759 6.4 14060 0.4 预期性 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232.7 2.2 312 6.1 预期性 科技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34.2   40   预期性 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1.6   2.2   预期性 专利申请量 件 6738   10000   预期性 专利授权量 件 2120   3000   预期性 10万人专利拥有量 件 157   350   预期性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万人 8.8   9.4   预期性 资源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 1.155 累计下降23%   完成省 分解任务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万吨 2.58 -4.2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8.39 -2.9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万吨 6.70 约束性 氨氮排放总量 万吨 0.31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约束性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78   95   约束性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4 100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6   0.66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34.7   34.7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36.9   39.5   约束性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 死亡人数 人 0.13   0.10   约束性 人口与人民生活           总人口 万人 549.4   558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 4.77 年均6.14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9953 14.1 33600 11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7592 13 12800 11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实用面积 平方米 23.8 1.8 25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 平方米 37.7 3.9 39 预期性 公共服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8   3.5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年 7.6   5   预期性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万人/年 8.6   5   预期性 每千人口医院病床数 张 3.5   3.8   预期性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97.2 102.2 约束性 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万人 159.4 160 约束性 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万人 48.9 49 约束性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45.5 100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99.8   98以上   约束性
本文档为【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1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