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水上游》京杭大运河篇[管理资料]

《浙江水上游》京杭大运河篇[管理资料]

举报
开通vip

《浙江水上游》京杭大运河篇[管理资料]《浙江水上游》京杭大运河篇[管理资料] 《浙江水上游》京杭大运河篇 一、风雨千年运河传 二、风光无限运河景 三、古貌新姿运河船 四、民俗风情运河录 五、名人名家运河行 六、诗词楹联运河赋 七、怀古展今运河游 第一部分 风雨千年运河传 “长城与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所刻画得两条有形的线。它们的长和大,存在的恒久,功能的显赫,影响的深渊,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所无可比拟的。” 京杭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

《浙江水上游》京杭大运河篇[管理资料]
《浙江水上游》京杭大运河篇[管理资料] 《浙江水上游》京杭大运河篇 一、风雨千年运河传 二、风光无限运河景 三、古貌新姿运河船 四、民俗风情运河录 五、名人名家运河行 六、诗词楹联运河赋 七、怀古展今运河游 第一部分 风雨千年运河传 “长城与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所刻画得两条有形的线。它们的长和大,存在的恒久,功能的显赫,影响的深渊,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所无可比拟的。” 京杭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也是世界上开凿历史最为悠久、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 一、京杭运河的形成过程 我国东部地区,北起华北平原,南至杭嘉湖平原,分布着数条东西走向的大河,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修凿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就成为古代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争强称霸的各诸侯国即开始凿筑多条人工运河;吴王夫差十年(公元486年)在扬州开凿的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公元589年,隋王朝结束了300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为了沟通国都长安与东南富庶地区的联系,便于从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转运漕粮,以及加强北部边防,隋全面规划了运河建设。公元604年,隋炀帝离开首都长安,到洛阳巡游。第二年,他下令着手两大工程:迁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成千上万的劳工花了六年的时间,将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附近),南达余杭(今杭州),呈扇状辐射的运河网,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初步形成了北达北京、南至杭州的长达2500千米的南北运河体系。 唐宋以后,因泥沙淤积、黄河改道以及朝代更迭、南北分裂等原因,南北大运河的一些河段逐渐淤断湮废,无法完全同通航。 元朝建立以后,国家重归一统,为了运输江南太湖流域的漕粮,重新恢复和开凿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已成为历史的需要。因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而中原地区已不复居于隋唐前的重要地位,所以,新运河的开凿无需要再绕道今河南一带。这样,元在今山东境内重新开凿河道,至公元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京杭大运河正式形成。明清两代,又对之不断加以修整和疏浚,竭力维持。清末,由于泥沙淤塞、航道紊乱以及津浦铁路通车等原因,北部河段已经失去了航运意义;但江南河段仍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 这条古老的运河是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它将最大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联系起来,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运河杭州段的历史变迁 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南自镇江至杭州段,又称江南运河,长800余里。杭州段是江南运河的最南端。江南运河的开凿,史籍最早记载始于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后开挖“陵水道”,由嘉兴到杭州通钱塘江。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组织人力沿 太湖东缘吴江南北的沼泽地带开浚一条长百余里的河道,开通了苏州、嘉兴之间秦时尚未开通的一段运渠。 隋代江南河是在秦汉以来所凿运河的基础上加以拓宽、疏浚、顺直而成的,北起今镇江东南,经丹阳、无锡、苏州、平网、嘉兴,折向西南经石门、崇福、长安、临平,循今上塘河路线至杭州西南的大通桥入钱塘江。 杭州城中运河的形成起于初唐。由于唐代末叶泛洋湖逐渐离海独立,与江海隔离,为求运河继续与钱塘江相通,吴越时挖开上塘河南口与茅山河相连,使其直通钱塘江。北宋一朝也迭经疏浚、整治,此后,直至明代,杭州成为沟通江南运河、浙东运河、钱塘江和外海的河海水运枢纽。 南宋建都杭州后,江南漕运更为繁忙,运河的地位也日显重要。由于上塘河航道经常淤塞,疏浚颇费开支,所以南宋统治者就着力整治东苕溪航道。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孝宗批准开浚奉口河。淳裕七年(1247年),疏浚自奉口经今勾庄至新桥河段,一支自北新桥至勾庄,开阔三丈,深四尺,一支自勾庄至奉口,开阔一丈,并将浚河所挖之土,用于筑路。 元统一全国后,着手建设以大都(今北京)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元三十年(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元末至正年间,起义军张士诚军船往来苏杭,旧河狭窄碍航,乃发动军民20万众开武林头至江涨桥段运河,成北关河,长45里,宽20丈,历10年而成。此后,江南运河即走新开河道,经塘栖之杭州,代替了原经长安、临平之杭州的故道。到了明末,杭州城中的运河,乃至整个江南运河,开始与钱塘江隔离,明代末叶起,已无运河与钱塘江通航的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河的浅、窄、弯、险地段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逐步得到了整治、扩建和疏浚;70年代,运河端头从德胜坝延伸至艮山坝;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京杭运河与钱塘江的沟通工程。三堡船闸启用后,钱塘江每天有15万吨的水注入大运河,这对补充运河水量,改善运河水质,灌溉沿河农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运河与钱塘江的两水相汇,结束了近400年来运河与钱塘江隔断的历史,使运河水系、苕溪水系、钱塘江水系、浙东运河水系互相沟通,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内河水运网络,杭州由此再次成为浙江省的内河水运中心。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在杭州市内流域面积726.6平方千米,运河的南端起点为三堡船闸,经艮山门、中山北路桥、江涨桥、大关桥、拱宸桥、义桥至武林头出杭州。运河干流以西的支流主要有:沿山河(也称西溪、留下溪)、余杭塘河、西塘河(也称奉口河、宦塘河)、古新河等。运河干流以东的支流主要有:上塘河、备塘河、中华桥港、康桥新河、杭钢进水河、登云桥港等。运河干流以南的支流主要有:中河、东河、贴沙河等老城区诸河。 江南运河文化是千百年来在与中原、华中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撞击、渗透、交融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因而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此外,由于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为依托,运河文化又具有自身的区域特色,其水运文化、商贸文化、民情民俗文化都与沿河地带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秦始皇、隋炀帝、张士诚等对运河的开凿、 疏浚到今天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工程的完成,运河长期以来都使杭州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尤其是明清时期,包括杭州在内的浙北杭嘉湖平原地区之所以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和全国资本主义的重要萌芽地,运河的通航和灌溉之利功不可没。源远流长的运河杭州段沿线曾养育出一代代彪炳史册的名人英才,留下过一批批天骄豪杰的足迹和传说,也曾散落了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古迹,出现过类似“湖墅八景”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运河畔数不胜数的名胜佳景和文化瑰宝,虽已在历史的磨砺中黯淡消失,但当年景物的风韵和人物风采,千古之下却长留人间,永驻人们的记忆和想象之中。 第二部分 风光无限运河景 天上有一条“银河”,那是由无数种多样的天体星球组成的宇宙银河系。人间也有一条“银河”,那就是蜿蜒在中国大地上的大运河。在古代,运河主要是交通往来的通道,运河上船只南来北往,入夜后,帆樯林立,灯火处处。在运河的江南段,风光秀丽,吸引了商贾和士大夫层面的人从水路纷至沓来,足迹遍布扬州、无锡、苏州、杭州,出现了“腰缠十万贯,跨鹤下扬州”这样豪游的诗句。 翻开杭州的历史可以说没有运河的开通,就没有杭州的繁荣,杭州自秦朝设立钱塘县治后的800年尚处在山中小县时代,只是到了隋朝,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提高了杭州的区域地位,杭州从原钱塘县治升为郡,改名为杭州。唐时杭州开始繁荣,中唐后升为“东南名郡”。到了南宋,宋室南渡,定都临安(杭州),杭州成为全国第一州。到了元朝,运河因年久失浚,河高江低,河不通江,城南因海上贸易的兴起而商业日趋萧条。清光绪21年(1895)由于甲午战争失利,日本侵略者在拱宸桥一带设立租界,直到抗战胜利,才被收回。作为一条交通要道,运河对于杭州当时商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唐代杭州刺史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说:“开肆三万室”,足见当时杭州经济商业化的程度,已非一般。杭州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享誉国内外。但是杭州的繁荣,穷其源,究其根,是因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而运河也为杭州创造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千百年来,古老的运河不仅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土地,养育着两岸众多的生灵,也创造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主要涵盖了宗教文化、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古典园林、藏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楼阁、桥梁古塔等诸多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最集中的地区是拱墅区,历史悠久的运河在这里蜿蜒10公里,而以城北湖墅、江涨桥一带为最,这在罗隐的《杭州城记》中:“通商旅之宝货”可见一斑。当时城南的江干,城北的湖墅,是杭州南北两个各具特色的大商贸集市,运河水路相距20里,船舟停泊,密集两岸,绵延不断,历史记载“骈樯二十里”之说即由此而来。 中唐以后,杭州渐以“东南名郡”见称于世,已经出现了将两岸的景物作为欣赏对象来欣赏的“游”的意味。城区也从狭窄的江干一带推进到今天的武林门,史载“水牵卉服,陆控山 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以及“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可谓盛矣”等,其繁盛的城市景象已经引得人们的驻足观赏;北宋词人刘永也留下了著名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词句。尤其是大关、卖鱼桥、江涨桥一带的酒店茶坊,多数傍临运河,客人可以看到运河上的情景,营业从清晨至深夜,楼座价格较贵。客人凭窗小饮、品茗,看停泊在大关桥,江涨桥下的船上灯火,眺望沿运河两岸星星点点闪烁的光亮,夜运河的风采与城内西湖夜景,迥然不同,别有韵味。这是湖墅独具的景观,明代就有“夹城八景”之说(后人也称湖墅八景)。据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记载:出武林门至北关(今大关)皆称湖墅。经宋、元、明代的发展,到清代时已有“十里湖墅”之称。“湖墅八景”,是明代王布范赏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曰‘夹城夜月’,二曰‘陡门春涨’,三曰‘半道春红’,四曰‘西山晚翠’,五曰‘花圃啼莺’,六曰‘皋亭积雪’,七曰‘江桥暮雨’,八曰‘白荡烟村’。” “夹城夜月”: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夹城夜月”为湖墅八景之首,夹城即湖墅夹城巷,相传在农历中秋之夜,在夹城巷东面德胜桥观月,可见月亮从德胜桥冉冉上升,犹如月在桥上行。章文昭《五律》有这样的句子“潮落月东出,清光满夹城。”此诗描写了秋天夹城一带潮落月出的景象。 “陡门春涨”:据清光绪《湖墅小志》载:昭庆寺后《宋志》称九曲下湖,旧有二斗门,玉壶水口与中闸,而今事过境迁,开了新河(即现在的古新河),玉壶之水遂向南移,为圣塘闸,陡门即在圣塘闸附近。王洪《卜算子》,聂大年《临江仙》中的“夜来春涨崩奔,惊涛拍岸撼昆仑”等词句都描写了陡门春水猛涨,浪击崖壁的壮观景象,富有气势。 “半道春红”:据《西湖游览志》载:半道红相传旧时夹路载桃数里,春天桃花开时,如火如荼,灿烂似锦,花落如红雨,故以“半道红”命名之。王洪《卜算子》词曾写到:“宿雨涨春流,晓日红千树,几度寻芳载酒来,自于春风遇。”从这首词中尚可想见半道红当年桃红“千树”的春日艳容,并不逊于西湖湖边杨柳飞絮的景色。 “西山晚翠”:据清光绪《湖墅小志》载:河塍附近的北新关(即今大关)一面临水,入晚眺西山,苍茫云水之间,如同一幅画图,有青翠悠远之趣,故“西山晚翠”又称“河塍晚翠”。王洪的《卜算子》词对此曾有描述“斜日照疏帘,雨歇青山暮,白鸟鸣边一半开,香蔼和烟度。” “花圃啼莺”:据《西湖游览志》载:东西马塍,在溜水桥北,以河分界,并河而东抵北关外,为东马塍,河之西,上泥桥,下泥桥至西隐桥,为西马塍。钱王时在此养马,达三万余匹,号曰海马,以名塍,相传“马塍之地,土细敏树”(土质细润,利于树木生长)。杭城四时花卉产于此地,名南花园,往北十余里为板桥,名北花园,东西马塍,花艺往往发非时之品,名曰堂花,且常有莺,鸣于其中,故称其“花圃闻莺”。 “皋亭积雪”:据《湖墅小志》载:沈塘湾之北有单堰坝,坝旁有一凉亭,咸丰庚申之乱,余仓促避难经其处题壁成一律,云:一个邮亭管送迎,南辕北辙往来程,人因避地难为客,鸟也惊魂怕作声,白昼有谁来小憩,青山如我负虚名,无桃不解沧桑变,依旧花开夹岸明。”相传当时单堰坝旁的凉亭中还有一绞车,凡来往过坝船只都靠绞车拖过坝,当冬季下雪,观此亭雪景,自当别有风味。 “江桥暮雨”:据《湖墅小志》载:江涨桥与华光桥作八字式,河面极为开阔,有时暮雨萧萧,颇有诗意,而入夜,蟹火渔灯如点点繁星,称“江桥渔火”辉映岸上。更是别有情趣。这就是所谓的江桥暮雨,聂大年曾填有《临江仙》词:一叶渔舟吞暮景,夜来江涨平桥,蒹葭两岸响萧萧,水村烟廓外,隐隐见归樵。鸿雁欲归愁翅湿,谁怜万里云霄,空蒙山色望中遥,钟声何处寺,白鸟没林腰。这首词使江桥,暮雨,渔火或隐或现,皆一一点出。 “白荡烟村”:据《湖墅小志》载:白荡村蔡布政墓,即崧霞,方伯,锦彪之兆域也。按公仁和人,乾隆丁已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至其六世孙济勤,光绪壬午举人,蝉联七代科名矣。相传,谓崧霞,方伯居官清正,但只知有民,而不知道有官,故累代科甲不绝,或谓其墓有分水。墓穴左右前后皆有荡一片,极为开敞,以地理论之,亦须有德者方能葬此吉穴。这就是“白荡烟村”。白荡烟村的深秋社日淳朴古雅,和乐融融,富有田野之趣。 “湖墅八景”均为局部名胜,更是文人一时兴起而题就的,随着岁月的侵蚀,这批年代久远的景观体系除个别残迹犹存外,绝大部分以徒有其名,难觅旧迹,人们只能在古人所作的诗词中领略当年景物的风韵。 除文人墨客所描绘的古湖墅景色外,大运河杭州段在拱墅境内还有更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运河两岸曾分布着非常多的寺、庙、庵、塔等古代建筑物,但遗憾的是,许多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早已已不复存在,历史遗存也屈指可数。 【香积寺石塔】 位于杭州城区拱墅区香积寺巷内。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塔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为七级八面石塔。原塔建于香积寺门前。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旧名“兴福”,大中详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赐额“香积”,遂改名为“香积寺”,元末毁于战乱,明洪武辛亥(公元1371年)重建,后立为丛林。石塔由僧祥文住香积寺时所建。 石塔原先有两座,东西对称,相隔十于米,形制相同,东塔于1986年被毁,现仅存西塔,塔外观八面九,除二层以上平座用青石外,其余均用湖石砌筑,通高约12米,为仿木结构式实心塔。塔身修长挺拔,虽效仿灵隐双塔,但出檐明显缩小,并采用经幢的一些做法,在省内较为罕见。塔身外形及细部雕刻基本完整。塔基为须弥座束腰浮雕仙鹤,凤凰等飞鸟嬉戏图。塔基四周围有栏板,上雕刻云纹塔身雕刻陀罗圣经,壶门与佛像,从底座至上层均收分明显。腰檐仿木结构,出檐平直,檐子出飞椽。一层二层均刻佛像,三至九层雕有经文。顶部塔刹由短柱,出檐,葫芦组成,短柱每面设一圆拱龛,龛内雕一座佛。其雕刻手法粗放简练,是清代初期作品的代表,也是杭州市仅存的清代佛塔,对研究清早期古建筑有重要价值。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高家花园、洋关和拱宸桥。 【高家花园】 建于民国初年,位于拱宸桥下运河畔,是一幢中式花园别墅,属杭州市级文保单位。乃晚清大臣李鸿章亲戚高懿丞所建,故而得名。它是杭州拱墅区唯一得以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的私家花园。现存高家花园占地1200平方米,由南华楼和爱日楼所组成。主体建筑南华楼为西阔五间,二层阁楼式歇山顶建筑,长17米,进深5米,柱上有木刻雕花彩绘斗拱,后有楼梯扶手上皆刻有木刻彩绘(黄、红)花纹,采绘虽已褪色,但清代建筑风格仍可找到。南华楼前方连着左方有宽约2.3米,长约30米,用大青石板铺筑的平台,平台边缘铺筑一圈假山石,后即为水池,水池成长条形,水域面积约为150平方米,池上有九曲桥连通平台,桥上有石圆桌和石凳。南华楼后为花园,四周有回廊,雕刻精细,彩绘鲜丽。园中还建有奇异假山,植树养鸟,筑池养鱼,还有百花异草。 这两处古建筑,它是拱墅区历史的残迹,亦杭运河畔旧踪的小小一叶,对有访古情趣的旅游人,是留未尽之情,回无穷之味,可以享受一份人生最美的意境。 【洋关】 近代建筑的洋关,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拱宸桥附近京杭运河边设的检查码头,由A楼(税务司)、B楼(杭州海关办事处)、C楼(帮办人员住宅)、D楼(码头检货厂)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A楼(拱宸桥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办公楼北侧),原为税务司楼,占地约672平方米,平面呈矩形,共三层,一二层立面采用仿英"券廊式"外墙为灰色清水赚砌筑,拱券及砖柱用红色清水砖砌筑。重檐、屋顶采用东方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形式。正脊两端和戗脊外端微翘,出檐短浅。 B楼(A楼东北侧)原有杭州海关办事处,占地约450平方米,平面呈矩形,共二层。立面采用仿英"券廊式",外墙由灰色与红色清水砖相砌而成。屋顶为坡形,屋檐下的承抗叠涩,处理手法较为简洁。 C楼(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西北侧)原为"帮办人员"住宅,占地约480平方米,平面呈矩形,共二层。立面采用仿英"券廊式",外墙由灰色与红色清水砖相砌而成。屋顶为坡形。 现仅剩下3幢,占地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位于市第二医院内,一为中西药库,二为托儿所,三为集体宿舍。以海关大楼为主的海关建筑属青砖洋瓦的两层楼式,有回廊,木地板。外墙现为铁锈红色,室内用水磨石替换了木地板,回廊已经封死。在中西药库和托儿所之间曾是日军建造的水牢,是日寇摧残我国同胞的见证。现仅存土墩遗址,托儿所和集体宿舍之间还存有日军的营房和马厩。 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杭州等四处被辟为通商口岸,1896年6月,英国人选定拱宸桥附近为关址设为海关。解放后,洋关曾先后为杭州农科所和合作医疗站所用。直至1954年市第二医院建立后一直在其院中。 【拱宸桥】 中国拱桥世界闻名,位于拱墅区北端,横跨运河的拱宸桥气势雄伟,是京杭大运河南端著名的桥梁。它东连台州路,西接桥弄街。“拱”是迎接的意思,“宸”是指帝王,因此拱宸桥在古代就是迎接帝王的地方,也是杭州的北大门。同时,它也是横跨在京杭运河上最后的一座石桥,也是京杭运河终点的标志。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桢四年(1963年),重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座三孔石拱桥。桥全长92米,中孔净跨15.8米,边孔各为11.9米,高16米。桥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中部宽5.9米,两端桥墩处宽12.2米。两边斜坡高石级,桥面逐层收分,两侧作石质霸王靠。历史上拱宸桥是一个异常繁荣的商业区域,明末清初的时候许多商船云集,形成著名的“北关夜市”。它是杭州城区内规模最大的一座石桥,历经风风雨雨,雄伟气势依旧,在现代道路、建筑、装饰„„的耀眼中,旧时光石桥的一份苍老,会给旅游人添几许遐想„„。 在拱宸桥桥西,也还保存着一部分历史地段,那些遗存只剩下一小片了,很多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重修过的,但其中的很多建筑总体结构并没有改变。那里,“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的三进院子里,住了很多户人家。而“敬胜里”、“同和里”、“如意里”这样的名字,像时间的标识一般,提醒着今天参观者:时光已逝。 拱墅区内跨在大运河上大大小小的桥梁曾有31座,其中建于唐代的1座,建于宋代的11座,建于明代的1座,建于清代的8座。民国时期建的3座,建国以后,1990年以前新建5座,至1997年又新建5座,除拱宸桥外,还有建于宋代的德胜桥、江涨桥和卖鱼桥以及建于清代的和睦桥最为有名。 【德胜桥】 位于夹城巷内,北宋时称堰桥。据《咸淳临安志》载,南宋建都杭州,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高宗赵构退位。当时梁红玉从杭州到其夫韩世忠处搬来救兵,抗击苗、刘取得胜利,故改名“得胜”。该桥东出长板巷,西为夹城巷、横跨运河。后逐渐损坏。清康熙五年(1666年)总督赵延臣,巡抚蒋国柱等捐资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莫圣书等又重修。1952年又曾改建,60年代曾作二次改建。1970年,因新建艮山港拓宽航道需要,列为艮山港配套工程,于1990年12月建成新桥。现桥长56.3米,宽8米,单孔净跨42米,为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原德胜桥已被毁,现存的为新建的德胜桥。 【江涨桥】 东起大兜路,西至湖墅北路,桥南方湖墅南路,桥北为湖墅北路,桥横跨运河两岩。相传远古江海潮涨至此而得名。桥始建于北宋,无毁,时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重建,为三孔拱桥,驼峰巍直立,成为运河船中到杭州的标志。自古以来这里是辐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据嘉靖《仁和县志》记载,在宣德年间(1426―1435年),僧觉微改为石弯桥,踩石级过桥,十分宏伟,光绪《湖墅小志》里称湖墅八景之一《江桥暮雨》即是以江涨桥为背景,描述暮雨萧萧、入夜蟹火渔灯点点如繁星的景貌。 民国时期江涨桥改为混凝土桥面。建国后,在原来石桥的基础上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其时,两岸原有的平房与瓦舒、舟影点点。曲折而狭窄的桥面上行人熙熙攘攘,一种修然闲淡的节奏弥漫其中。1993年,拆除原有江涨桥,运河改道重建,至1995年这座崭新的大跨桥投入使用。如今,小船依然行驶在运河上,不过宽敞的平坦大桥和精心修葺的河岸以及两岸新建的高楼,彻底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卖鱼桥】 卖鱼桥系拱墅区中部,湖墅南路与湖墅北路连接处。名称泛指湖墅南路北段,湖墅北路南段,江涨桥头,信义坊及草官巷一带。卖鱼桥横跨余杭塘路,长11.7米,桥面车道宽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梁板式结构。明代,此地米店鱼行林立,外乡运载大米,鲜鱼泊于桥边。商贾买卖十分活跃,俗以鱼市集贸,故名卖鱼桥。拒《湖墅小志》称:夏时正以大理寺少卿退出仕途,衣锦荣归,居此桥附近,故有“归锦之名”该桥又名“归锦桥”。 【和睦桥】 现存和睦桥系单孔石台阶拱桥。桥宽4.61米,长29.7米,其顶宽3.3米,上下坡各有25台阶,高约7米,桥身两侧各有14块护栏,其中5块为重修,桥身本有24个望柱,可惜被毁,只留下顶部两个,上面雕有仰莲。顶部北侧石护栏,刻有12个阴文“乾隆丙午(即公元1786)重修,光绪丙午(即公元1906年)重建”孔旁边竖有一对联“虹跨东西千门焕彩,电飞南北四境腾辉”但南侧文字大部分被违章建筑和杂树乱草所淹没,故不知所云。 这几处古建筑,是拱墅区历史的残迹,亦杭运河畔旧踪的小小一叶,除了桥是运河上的特色之外,更有许多古迹和古韵,对有访古情趣的旅游人,是留未尽之情,回无穷之味,可以享受一份人生最美的意境。 【珠儿潭】 位于贾家弄附近,贾家弄相传以南宋奸相贾秋壑得名,这条弄里多沼泽、以园林取胜。咸丰初年,戚凌燕买范姓屋,居家于此。而珠儿潭在其屋中。潭横直不过五、六尺,水珠从潭底涌起,时刻不绝。故而得名。 现在珠儿潭四周用高约1米的石板栏围护,形成了长7.2米,宽4.2米,深1.5米的潭池。潭中水较为浑浊,能见度为0.5米左右。池中现养有红、青各色金鱼数条,最大者已达十多斤。潭后草坪上立有假山石一块,上刻有“珠儿潭”三个红色大字,侧植有休住树珠。 【小河直街】 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现存风貌为明清至民国时期所建。特别是它沿小河河畔的建筑立面,其建筑年代可上溯到明代之前。这种能真正反映杭州历史风貌的街区,在杭州老城区仅此一处。 小河直街的小河民居为清末和民国初期所建的典型民居,属运河商埠文化,即面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所的建筑典型。小河民居位于小河直街两侧,沿小河东南走向至河交汇处,为木结构建筑,约有300米,还有狭窄小巷分步于其间。沿小河民居一部分仍存有河埠头。其中小河直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现存为明清至民国时所建,宽4到5米,近百米长。整条小河直街结构精巧,结构完整,是拱墅区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民居建筑群。 小河是大运河的支流。不远处就是拱宸桥。小河直街于是和大运河联系在一起。从南宋起,这里就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码头、仓库也应运而生。元、明时,船运业逐渐衰落,这里的码头也湮没无考。据《杭州市地名志》记载,小河直街这一称谓始于清朝,船运业在这一时期重新勃兴。杭州仅存的一批老仓库就是这一时期的见证。清末民国年间,小河迎来了它的繁荣时代,这里又成了南来北往的中转地。当时,金华一带的农民,人多地少,在夏收时节,大家乘船到小河附近上岸,转道到嘉兴、湖州去打短工。清朝中期,小河一带还是堆草栓船、船夫落脚的地方,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这里已经很热闹了。当地的老人说,他们的童年是在茶馆边上度过的。他们记得没错,清末民国时,三墩人朱泰和等人在小河直街造了大批房子,自住或出租。当时的商店五花八门,计有炮仗店、酱坊、饭店、碾米店、打铁店、茶店、蜡烛店等十几种商业业态。还有哺坊,城里的年轻人一定很陌生,这些店专门孵小鸡、小鸭来卖,当时杭州市最大的四家孵坊都集中在小河直街,堪称一时之盛。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居民们能回忆起的还有“老德胜饭店”、“春和杂货店”等。现在,大多数店铺都已成民居,只有几家便民小店站在街旁,生意有些冷清,但还显示着他们的存在。小河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标识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信息和生活的情趣。 一位文物专家说,小河直街反映了大运河杭州段的发展历史,它见证着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生活形态。具体的说,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杭州运河边小业主等社会阶层的生活。在杭州市重点保护的几个历史地段中,尽管小河直街不如小营巷有“仕绅气”,不如河坊街有“富贵气”,但它是杭州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片断,也是杭州城市发展演变的一个侧面。 作为一个城市历史多层风貌之一的小河,代表了特定历史阶段特定人群的存在,这种存在正在消失中,于是小河的保护以及怎么保护就成了现今的一个大问题。计划中的保护设想,不是修旧如新,也不是修旧如旧这么简单。它将是尽可能地保持小河的历史信息,保持历史真实性。小河的历史遗存将得到保护,地理风貌、当地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将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它将作为一个历史标本,为所有的研究者和学科,保留科学的、真实的信息。 【富义仓】 拱墅区作为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个货物集散地,仓库特别多。如今,许多古老的仓库已被拆除,但许多地名还反映出当年这一地区沿河仓库多的历史事实,如“仓基上”、“仁和仓北弄”,等等。 富义仓是拱墅区目前仅存的最后一个古老仓库,有着近200年的历史,是清朝一个大粮仓, 现在的富义仓只是几排普通的砖木老屋,建国后其仓储功能也几经变迁,但它屹立在霞湾巷,告诉人们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端,它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见证。 在寻访古迹后,展现在旅游人眼里的拱墅区域另一份风情。十年投入十个亿,换回“十里银湖墅”,京杭运河杭州段经过截污、清淤、绿化等一系列大手术后,终于重现了昔日的勃勃生机。这条古代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如今开始成观光旅游的黄金水道。“千年运河一日游”首航仅一周,就有数以百计的新老杭州人迫不及待地前去领略波荡漾、杨柳拂岸运河新景。 【墅园】 原名为拱墅公园,始建于1956年,1985年再次改建。墅园是杭州城区内唯一的一座仿苏州园林建筑于江南园林植物配置相融合的特色公园。公园占地面积为34000平方米,其中水塘面积为6000平方米,道路面积为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茶室2座,亭子4个。整个墅园分为八大景区:琴棋书画区、老人活动区、园中园、湖心区、少儿活动区、入口区、北大门景区和花圃生产区。整个墅园种植树木有香樟、金钱松、水杉、茶花、含笑等品种,成为一处老少皆宜的游憩处。该公园是1959年征用土地筹建,是拱墅区的主要公园,故名拱墅公园。1988年区政府投资5000万元进行改造建设,后改名为墅园。 【紫荆公园】 这是座五十年代按地形自然规制公园,公园内植物品种丰富,处身其中,常年不衰的绿色,让人忘却了季节的更换。建于1956年,面积2.18公顷,其中水塘面积0.54公顷,园内主要植树木有广玉兰,杨柳,香樟,桂花和栀子花等。可供居民日常休息,游乐。间有小桥,凉亭,浓荫蔽日。 【半山公园】 它是座由山坡、树森组合的公园,海拔从25?延伸至125?,视野开阔,具有八十年代公园建设的品味,山林野趣是它的特色。社区公园,由山坡树林组合而成,海拔从25米延伸到125米,视野开阔,具有80年代公园建设的品位,山林野趣特色,内有小型儿童游乐场,两层半山茶楼,小型运动健身场,遍植梧桐、樟树、松树等,有一条水泥路穿过整个公园,其余水泥石块小道曲折迂回相通,适合社区居民游憩,不收费。 【和睦公园】 此公园绿化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植物配置高层突出香樟、雪松、广玉兰、无患子、银杏、白玉兰、杂交鹅掌楸等大乔木。中层春天有樱花、海棠、含笑;秋日有桂花、鸡爪槭、红枫。低层是桂鹃、金丝桃、茶梅。是一座树成群、花成片、草成坪、林成荫的多彩公雷锋,是杭州城区公园中的佼佼者。 和睦支路和莫干山路交界处的“三宝园”,是一座街心花园,花架上紫薇蔓延,乔灌木绿色浓浓,给川流不息的车辆,行人一片清新。 沿京杭运河,从杭州丝绸联合印染厂起,由北向南至武林门轮船码头,有总面积5万平方米的大运河绿化带,全部是自然式布局。树龄几十年的杭州市树香樟,呵护在河岸两旁,参差交错的杜鹃、樱花、桂花,春天映出一片彩霞,秋日送出阵阵花香。点缀在绿化带间的园林小品有亭子、花架、花坛、悬墙„„ 为丰富京杭运河来去的客人,拱墅区在区域内既建起了现代化的“华浙广场”,又构筑了仿古的“信义坊”。 【华浙广场】 “华浙广场”的前身是杭州炼油厂,从一个环境污染点,演变成绿地面积10400平方米的现代化广,这是多么值得去观光的地方。广场段的绿带地,像两支飘逸的缎带镶嵌在京杭运河终点的两侧。主人口是一集散广场,中心是高8米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帆”。广场旁的林荫小道,片片草坪,成丛的银杏,穿插春的玉兰、樱花,秋的红枫、无患子。一条曲折的小道,一大块彩色铺装的地坪,组合式的花坛,透空的沿河围墙„„。在此小坐,咫尺之地喧闹街景,仿佛在视线中远去、远去。人夜,沿河堤岸的园灯光亮,与夜空闪烁的星光,停泊河中的船灯,不远处商厦的霓虹灯光,互织成光的世界。 【信义坊】 信义坊,古时被誉以“十里银湖墅”,时唐宋时期杭城最大的“盛世商铺”所在地。当时有107家店铺遍布运河两岸。南宋时称为“湖州市”。明清时有名盛江南的恒大永昌、永裕、正大行、同裕行等著名商铺。 今天,这里又建起一条的古色古香的“信义坊”。它是一条商业,文化,旅游步行街,商铺沿余杭塘河两岸而建,并沿河向东西方向展开,总长度为500米,总规划面积为20万平方米。两岸间通过三座各具特色的古桥相连,自东向西依次为“归锦”、“露亭”、“草营”三座石桥。南北两侧为仿古的商业步行街,街两旁是以江南水乡沿河建筑风味为主并融入了日本维京时代建筑风格的店铺,主要开设有杭州风味特色的酒、茶楼、以及一些休闲旅游购物场所。还辟有民俗风情的庙会场所。其中建有“香积园”、“信义阁”、“雨亭阁”、“江涨暮雨楼”、“三元楼”、“振兴楼”等可供游人休闲息憩。河步行街内铺设有休闲长椅、紧邻水面的水榭、长廊、露天酒吧、钟塔等。沿河两岸植有杨柳和草坪绿化带。河的西端设计有一个游船码头,可供游客乘船沿河游园。无论从京杭运河来,还是经京杭运河去,旅游人在运河的终点区域内小游,一种由现代回归远古,又恍若从昨天走回今天的感受,会油然而生。 拱墅区已经制定的规划已勾勒出一幅恢宏而又绚丽的蓝图,运河文化将重放异彩。历史传统的“湖墅八景”将重现风采;曾经是运河岸边经济文化中心的拱宸桥地区,将要建设运河广场、运河博物馆;在拱宸桥西,将展现传统的文化商业街区,这里将要出现:盖叫天戏院、醒狮台茶园、阳春茶园、拱墅区文化中心„„等等文娱活动场所,形成运河上一个兼容新旧、协调一致的新湖墅一景“拱宸春色”。运河岸边的公园绿地将大大扩展,除现存的墅园、紫荆公园、和睦公园、半山公园外,将要出现:运河带状绿地A、B、C段,霞湾巷公园、香积寺公园、大关公园、运河广场、杭汽发地块广场等等。 当游船带着汽笛的长鸣声离开码头进入与湖野路并行的运河段时,昔日古运河两岩低矮的瓦屋草舍消失不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杨柳一株桃铺在绿色的草坪上,岸边一片接一片的茵茵绿地,缓缓从船前飘过,临街楼房林立,其主色调是粉色,如同披着纱布的姑娘,临风玉立,往日杂芜凌乱的窗口,被统一着装的深兰色玻璃所替代,体面又大方。 运河两岸的绿地里是两排高低一致的绿香樟,富有活力地守护在运河边,一直伸向运方,如热情的主人迎送着远方的客人。 黄色的围墙,黛色的桃檐,越来越近,“关帝庙巷”几个字飘忽闪过,这段不长的围墙因整一体黄色特抢眼,在高楼的粉色其调中,有跌落回旋之美,透过墙上开的门洞,江南庭院藏羞半露,而景福百货大楼附近的民居,也如约而至„„ 与游船平行的湖墅路,汽车来往穿梭,与行人匆匆的脚步,显得十分繁忙。从青石板改建的三跨水泥大桥的江涨桥,视野开阔,右边是外地驻杭州办事处的两幢高楼,左边是8600平方米的绿地广场,桥的两侧修建有富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公园,亭榭、石凳、径、树、花交相辉映,别有韵味。老人们沐着晨曦在这里舒展筋骨,打太极拳。孩子们在如茵草地上嬉戏。从卖鱼桥往北,两岸边的绿化带一直向大关延伸。余杭塘河两岩的绿色长廊、小桥流水的仿古街,运河岩边的拱墅区文化娱乐中心,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运河广场、运河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亮丽的古运河风景线,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尽可欣赏这城市凝固的音乐。 运河两岸的绿地被近千只草坪灯、庭园灯点缀得十分迷人。射灯照绿大树发亮,星星灯缠绕小树闪闪烁烁,跨运河的江涨桥、大关桥等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勾画得照亮美丽,与运河两岸的灯光遥相呼应,平添情趣,构成了色彩缤纷的“不夜河”长卷。江涨桥西运河公园中3米高的电子礼花灯与附近用彩灯装饰的亭子、花廊相映成趣、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情。细心听去,还可聆听许多戏迷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疑是天上银河,却是运河美景。 第三部分 古貌新姿运河船 京杭大运河,在古代是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命脉,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对运河水的科学治理,把水的自然美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江南“行在求乐”的重要特色。 大运河具有航运、蓄水、灌溉、养殖等多种功能,但以航运为主导。运河的古代航运分为漕运和民运两种,前者是宫廷的黄金生命线,唐宋时期,长安、洛阳、开封这些都城的“皇粮”都是从运河运输的;后者则为民间营运,是市镇繁荣之源泉。 商业性航运,在繁华的江尤为众多,杭州是百货之集散,品种之繁多成为贸易中心。 客游航运同样也十分繁忙,旅客中以舟代步者、旅游者及香客居多。在杭嘉湖水网地区,几 乎家家户户有小船,所以人们常有以舟代步的习惯。 正是由于运河功能的多样性,也使得运河上所行之船种类颇多,又各具其色,这些特色航船使运河的多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水网和北岸杭嘉湖平源水网,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运河航运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类水运原始的交通工具从竹筏、木筏开始。于越族的先民很早学会了“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制造原始的航运器具独木舟和木桨。杭州西郊龙尾巴山山麓在1972年出土过一只独木舟,舟长约3.5米,直径约0.7米,舟形两头微翘,头部呈梭形,尾部断平。 半山水田畈遗址在同一条水沟中出土木桨4支,分宽翼、窄翼两种。宽翼桨身宽而扁平,宽26厘米,厚1.5厘米,桨翼末端削成尖状,另作柄捆绑其上,窄翼桨宽10,14厘米,桨身和桨柄用一木削成,柄呈圆锥形。两种桨在同地同时出现,这说明水田畈的原始居民已经能够根据不同水域条件或大小不同的独木舟,制作相应的木桨,在河湖上从事捕捞、采摘、运物等活动,开创了古代航运的历史。 及至隋唐五代时期,浙江造船业仍然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杭州、越州都是造船发达的地方,尤以制造大船、海船居多。如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江、淮进奉船千余艘。”贞远初年(785年)韩晃出任浙东西观察使时,又打造了楼船30艘;五代时期吴越国在浙江的造船业,不仅拥有战舰数百艘,而且这些战舰船头“皆刻龙型”,舰中备有火油发射筒。五代吴越国还营造富丽堂皇的舟船作为贡献之物,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如吴越国王钱?m向朝廷“进龙舟一艘,天禄舟一艘,皆饰以白金”就是一例。 宋元时期,浙江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对水上交通提出更高更多的需求。浙江仍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尤其南宋,更成了造船业的中心。在杭州、时州、温州、台州、婺州等地都设有官方造船场。南宋时期,由于当时杭州市一国之都,且风景优美,吸引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一睹名胜风采,杭州港客流量大增。从江南各地来的游船,一部分在德胜坝停泊,一部分在松木场停泊,还有停泊在泛洋湖畔的榻房。仅位于德胜坝附近的接待寺,每年要接待旅客15万人次,平均每天400余人,更不要说城北泊船处的数千间塌房,所住的游客就更多了。 明清时期,官营造船业由盛变衰。明代,几乎每年都向浙江下达造船任务,最多量为一千一百八十艘。清时,官营造船厂因种种原因而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民间造船业却得到发展,而且比较发达,如杭嘉湖平原普遍打造的“浪舡”,船上还建造窗牖堂房,可以人物同载,又适应复杂多变的水网地带航行,其造船量,达数以万计。此外,游船的打造是明清时期浙江民间造船的又一大特色。客运日益发展,主要是风景旅游、朝山进香、商贸集市、探亲访友等。 江南运河上的航船十分繁忙,来往的船只各种各样,如大滩船、艟船、飞蓬船、鼓儿船、舫船、浪舡船、吴船、越船、满江红船等,有数十种之多。或是专运货物,或是专载旅客,或客货两者兼而有之。 在江南运河上航行的几种船只,有些类似今天的游船: 快航船,常称航船,是一种载客装货两便的航船,有固定的班次与固定的航线。航船的规模大小不等,大者长约二三丈,可坐五六十人,内有客舱或卧舱与货舱。一般有上下两层,大多是下层装货物,上层坐客旅。夏天供应茶食、扇子,冬天出租棉被,服务十分周全。在轮船未发明之前,这种航船有8支桨,八人划(还有8人准备轮换)速度较快而定名。如在夜间航行,又名夜航船。有史料说,“浙江临水州县各乡,皆是航船,男女老幼,杂处其中。以薄暮开驰者为多,解缆时,鸣锣为号,以告大众。”这里所指的就是“夜航船”,为避免夜船碰撞,以鸣锣为声号,这种习俗与特点,盛行于明清时期。 民国时期,从杭州拱宸桥畔或卖鱼桥畔出发,有到嘉兴、湖州、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航线。沿途的城镇或乡村也有停靠埠头。即使是小埠头,只有一二个客人,只要岸上有人招招手或呼叫一块,快船就会停靠,客旅深感方便。 脚划船,是用脚划桨而得名;船工常常是边摇橹、边唱歌,自娱自乐,十分有节奏,既是划桨的节拍,又有助于提神。又因船上装蓬,故又名篷船。晚清民国时期,在浙东运河尤为流行。篷船有大小两种,小型篷船,又名乌篷船,是今绍兴水乡的特色船只;这里所讲的篷船是大中型的,因船上盖有竹篾箬叶编织的篷盖而得名。一船有6至8道竹篷合成,长达数丈;在中间的篷盖上,两边各开窗口,内挂白色布帘,船头上雕刻着“螭首”。在中舱,铺有木板,上置草席、枕头,可坐也可卧。 戏班船,晚清民国时期流行的戏班航船。在江南地方的有些剧团,常常下乡演出或参加社戏活动。这种戏班的专用船,可坐数十人之多,有前舱、中舱与后舱之分;每一舱铺有舱板,可供戏子睡觉或休息之用。中舱往往是放“行头箱”与各种戏具。船头木架上多放戏刀、戏剑、戏枪等戏具,作为戏班船的标志。船尾上树一块牌子,上写戏班的名称。 探亲、上纹船,多称明瓦船。因为船篷盖上嵌有几道“蚌片”的明瓦而得名。有三明瓦、四明瓦、五明瓦与六明瓦等4种。中舱设有八仙桌,四面放有“瓷墩”,铺着绣垫,供人座;又有“藤床”,铺有枕头、草上有八仙过海、貂婵拜月、昭君出塞、西子浣纱等戏曲故事。船头上往往摆着对青石狮子。夜间航行,又遍挂明瓦灯,甚为蔚观。 此外,还有铛铛船,划桨的都是绍兴人,凡到一个埠头或经过一个乡村,船上必鸣锣为号,故称“铛铛船”等。 在沪杭铁路未通以前,杭州为浙西、皖南、赣东、闽北等地农副产品集散地,东南沿海城市工业品的交易市场。当时市场较繁荣的首推新市场(湖滨)、清河坊、三元坊,次为湖墅、拱宸桥,再次为江干、笕桥。那时往来运河的船只有航船、民船和客船。 航船以客运为主兼载商运,民船以货运为主,客船专营载客,船舱洁净,可坐可卧,船家还承包膳食酒菜,而且服务周到,船上备用毛巾,每到靠站之前,船员把热气腾腾的毛巾送到每一位乘客手中。以航船为例,全杭州共147家散布在城内外11处,拱墅区有6处,分布在拱宸桥、大关、小河、湖墅、观音关、七贤弄。直至亲中国建立前夕,运河两岸沿途的小婆桥、珠儿潭、大关、大兜还有为这种航船客人服务的,既可住宿,又能堆放货物的栈房。大关、卖鱼桥、江涨桥一带的酒店茶坊,多数傍临运河,客人可以看到运河上的情景,营业 从清晨至深夜,楼座价格较贵。 新中国诞生后,航运业不仅获得复兴,而且迅速发展。如今,在全长五千华里的京杭大运河南端点的所在地的湖墅之滨,眺望运河水面上,历史上的“百花船”已被现代的机动船所代替。战士在人们面前的是具有现代气息的船艇。客运的典型船只是“天堂号”,这是杭州港航客运旅游公司营运的,杭州至苏州省际旅游航线上高档豪华游船。“天堂号”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交通住宿于一体,以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化管理,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和全国“青年文明号”先进单位。 眼下,杭州至苏州、杭州至无锡是运河杭州段的热门航班,分别拥有“天堂”、“吴山”、“龙井”、“虎跑”等豪华游轮,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夕发朝至,方便快捷,成为运河观光的理想路线。 在川流不息繁忙的货船中,长长的拖船成为另一瞩目的景观。拖船少则四五只相连,多则十四五只组成,人称水上“列车”,装运的货物大部分是砂石等建筑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随着运河水质的治理,一旦水清之日,“古运河夜游”(从江张桥至拱宸桥),将成为杭州旅游项目中的一颗新星,届时运河两岸(指江涨桥至拱宸桥段)。一面是近代建筑群,川流不息的车灯;一面有民俗风格的建筑,这一面傍岸树林间悬挂古色香的大红灯笼,连成一串,倒影河中,视野的开阔将胜过南京的秦淮河夜景。江涨桥畔的的古运河段,原先是水道的湖墅码头,随着运河水质的改善,河畔绿地的开拓,将在此构筑一个集餐饮服务、古运河文化展示、水上旅游集散码头为一体的标志性大型画舫建筑。在“运河坊”上,将专门建设一个“运河文化博物馆”,以照片、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地站是运河的历史、传说、发展和风土人情等,向游人翔实地反映运河的古今变迁。再配以画舫型的船只,缓缓航行,船上可以饮酒、品茗,说书弹唱,卡拉OK等等,古运河的风采,新景必胜旧景。 运河上的游船将以新的姿态、新的营运方式出现,他们不再是以前那种“交通船”,而是豪华、舒适、有现代化设备的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水上流动游乐场所。他们将会满载着古老的戏曲和现代的欢歌,随着运河水的流淌,并合岸上的欢歌曼舞交响。 第四部分 民俗风情运河录 拱墅区运河两岸的土地,经历了千年的沧桑,民风民俗复杂纷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发展与变化。 一、风土民情 自从随大业六年(610)开凿大运河,近1400年以来,钱塘的繁华,运河两岸的欢歌伴随着水上的渔唱,一直流淌。运河的开通铸就了湖墅地区的商业繁荣,也造就了运河沿岸特有的 民间艺术和民间习俗。 茶楼戏院: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当时在湖墅一带的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光杂艺就有曲艺、杂技、魔术、皮影戏等多种形式,每逢节日则有庙戏演出,在湖墅一带,寺、庵、庙宇甚多,现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二十多处,“父老闲来消白昼,儿童归去话黄昏”描述了当时这一带百姓扶老携幼争相观赏的盛况。到了近代运河拱宸桥边出现了内建戏台的茶园,杭州市茶文化的发源地,饮茶文化在社会上得到发展后,就有了专门的供人饮茶集会,娱乐的场所,这就是茶馆、茶楼,早先也叫茶肆、茶坊,运河水边就有许多这样的茶楼。近代,运河拱宸桥一带兴起一批独具风韵的茶楼(园),卖茶兼演戏,成为杭城戏院、电影院的雏形。由于日本人在湖墅“开埠”成为通商口岸,人流文化比较集中,吸引了许多名伶来茶园、戏楼演出。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刘鸿声汪笑侬等等都曾在此演出,更有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在此拜谭鑫培为师,在拱宸桥边的天仙戏院首次登台,开始了自己的京剧表演历程。而现今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也是在原先在湖墅地域第一次正式登台,从此才一炮打响并逐步流入桐庐、杭州以及上海等地区的。 杭嘉湖平原盛产桑、蚕,由于养蚕技术性强,病害防治要求高,从而逐渐形成了因时令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习俗。 蚕花,是杭嘉湖养蚕妇女的一种信物民俗事象。蚕乡女子,到半山娘娘庙祈求保佑时,头上都要插一朵用红纸做成的纸花,称为“蚕花”。民间传说,这是西施首创的,西施去吴国前,亲手给越国采桑姑娘分送蚕花,祝越国蚕桑丰收。从此,蚕娘佩戴蚕花,相沿成俗。所谓 “蚕花”,最初由蚕娘采一朵油菜花来戴,不等枯萎就要丢弃。后来,在祈蚕(蚕花节)以及各种庙会时,有人专门用纸扎蚕花设摊在半山娘娘庙附近叫卖。 蚕猫,也叫泥猫,是一种象征物。养蚕农家最恨老鼠啮咬蚕种和蚕茧,世代传承着一种用蚕猫避鼠患的习俗。养蚕妇女们不仅将蚕猫作为避鼠物,而且也作为一种观赏的传统工艺品。民间创作的蚕猫样式有彩绘、剪纸、泥塑等。剪纸蚕猫大都由养蚕妇女自己用红纸剪出各式各样蚕猫图像,贴在花窗、墙壁或蚕匣上。农户喜爱泥塑彩绘蚕猫。每逢清明前后,养蚕妇女们都要到拱墅半山娘娘庙烧蚕香,祈求一年中能避鼠害,有丰收。烧完蚕香后,就在娘娘庙附近香市上购买泥塑彩绘蚕猫回去放在蚕房里,或馈赠亲友。清代范祖述撰写的《半山观桃》一文中记载:“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胜会者。” 乌米饭:每年立夏,运河沿岸居民家家户户都要吃乌米饭。乌米饭系用乌米饭叶泡出深紫色的水加糯米焖煮数小时制成。饭香扑鼻,口感软硬适中。据传吃了乌米饭不招虫,不长痱子,具有降内火,清凉明目的功效。乌米饭叶在泡过之后可以晒干制成用于泡茶的乌米饭叶。此风俗一直从古沿袭至今。 二、传统节日 除夕和春节是两个重要的节日。事实上,日期只顺延一天,表示不同意义的两个节日还是一起过。除夕是旧岁,辞旧岁是隆重的节日,农历十二月下旬便开始着手准备,备足“年货”。除夕的晚餐称“年夜饭”,合家团聚、守岁。小孩还可以从长辈那里获得压岁钱?D?D“红包”。年夜饭的菜肴非常丰盛,唯有一碗“全鱼”不能吃,因为“鱼”与“余”谐音,表示年年有 “鱼”(余)之吉意,饭要有剩,称“隔年饭”。 第二天是春节,农历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开始。开门即放爆竹。不论长幼,皆穿节日礼服(或新衣)晚辈向长辈敬礼称“拜年”,亲友相互走访,即使平常不常往来的,春节期间总要走访一次。春节期为五天,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农村),春节期间至正月十八(元宵节“落灯”)为止。除夕至春节是民间最重大、最隆重的节日,除了商店尚开门外,一般的工业、手工业、农业都停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灯节”),灯会最繁盛的是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的“上灯”到正月十八的“落灯”,十五元宵是“高潮”。灯会时会在拱墅区中心地段架设六座以“龙”主题的充气牌楼,寓意六大龙门,吉祥如意。百米长的巨龙灯飞腾在运河水滨,2000多只各色彩灯布满十里长街,五花八门,多姿多彩,有盘龙、舞狮、跃虎以及亭、台、楼、阁、和人物等各种彩灯。十三上灯,十八下灯,为期一周,同时可以组织数十条灯舟,头尾相接如火龙般从江涨桥运河北上,巡游至三河休闲主题公园河埠聚会,联欢。元宵节要吃“元宵”?D?D糯米汤圆的一种。元宵灯会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象征。 清明节。因“清明”是农历的节气日,无定日,倘遇三月初三称“正清明”,按公历排,约为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是祭扫祖坟,悼念先人的日子。清明时分正是江南万物复苏,“春”潮涌动的时令。柳枝吐新芽,茶园露嫩尖,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事实上这是以祭扫先祖坟地为名,踏青春游为实的汉民族节日。清明前后风和日丽,春风拂面,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谓之“放晦气”,虽然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但作为一项户外活动,还是有其积极的含义。 端午节。端午节在拱墅这一带以“辟邪??恶”为主题。由于拱墅区地处丘陵平原,时处初夏,蛇、虫、百脚(蜈蚣)开始活动,为了驱赶和杀灭这些不吉、不洁之物,人们习惯用烟熏。洒雄黄水或做成内填香粉的各种小工艺品,以示消除不吉,门户上还要挂上菖蒲、艾草、蒜头以示防“邪毒”侵入。端午节还盛行吃粽子,这一带的粽子颇具盛名。 中秋节。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正值秋高气爽,无云天气。此时赏月更有具有特别情趣。中秋月圆人团圆,因此是个喜庆节气,要吃团聚饭(仅次于除夕大团聚)、焚香斗(很多“线香”聚在一起点燃)、吃月饼。因此,中秋节前正是各种茶食、糖果、蜜饯旺销之日。各户买去,以供奉“月饼”,而后分而食之。 自古以来,杭州中秋赏月,过去只在西湖上进行,而拱墅区运河赏月,也是历史悠久。中秋之际,皓月当空,舟行河上,别有一番情趣。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夹城夜月”为旧时湖墅八景之首,夹城即湖墅夹城巷,相传在农历中秋之夜,在夹城巷东边德胜桥观月,可见月亮从德胜桥冉冉上升,犹如月在桥上行。章文昭《五律》有这样的句子“潮落月东出,清光满夹城。”。近年来,拱墅区决定在原先的基础上继续位于京杭大运河上的中秋赏月晚会。在中秋之夜,以“三河休闲”主题公园为主要场所举办运河赏月晚会。其时,沿河茶楼、园中池边皆可设点赏月。茶楼可配以说唱等演艺活动,池畔可配以歌舞。此外,在“高家花园”、“祥符花园”等场所可同时举办备有特色的赏月休闲度假活动。 三、地方节庆 运河庙会:拱墅运河段历史上戏曲活动十分活跃。一百多年前的“天仙茶园”,在茶园中搭戏台,演出京剧。湖墅的许多茶楼,时兴评话、评弹。此外,最早的越剧也在本区开演,杭滩、杭剧,小热昏等也热闹于此。鉴于有此深厚传统,本区宜举办运河戏曲、曲艺庙会,可以“三河休闲”公园露天戏台为主(远期可在上塘河古运河风情区举行),进行京剧、越剧、评弹、小热昏等戏曲、曲艺折子、小品大会演,连续一周,搞出气氛与声势。年年举办。此节可留出空间为民间爱好者自娱自乐、登台表演提供机会,把节庆真正办成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以此吸引旅游者参观与参与,形成习俗。此庙会现在每年在小河街道的三河休闲主题公园举办。 半山娘娘庙会:民间自发形成的庙会活动,每年的五月初一,杭嘉湖一带家中养蚕老年妇女就会云集拱墅区半山镇半山村的半山娘娘庙,祭祀半山娘娘诞辰,祈求蚕茧丰收,自南宋高宗年间始至今,香火不断。庙会从五月初一的凌晨就开始,凌晨三、点时入庙进香的人就络绎不绝,到早上七、八点时达到高潮,约有2000人。庙内设有许多大圆桌,每桌上都围座着十几位老人,其中一位敲着小铃铛,领颂经文,其余老人手中折叠着纸莲花,口中随着领颂者念经文。随着这几年的庙会人气渐旺,庙外有附近村民自发形成的集市,出售一些诸如香囊等手工制品和日常用品,热闹非凡。 运河龙舟赛:拱墅区历史上有“河渚龙舟盛会”。从宋代起这里每年的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赛。沿至明清仍非常繁盛。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到这里,看了龙舟竞渡后十分高兴,曾亲口御封为“河渚龙舟盛会”。此习俗沿袭至今。每年端午节由四乡农民自发竞渡成会,形成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龙舟竞渡不是那种比速度争名词的比赛,而是一种表演赛。每只龙舟都尽其所能来表现自己,可以看出他们重视的是“参与”,以庆祝丰年。这一习俗,近年也移植到运河上进行。今后依然可在端午节于京杭运河湖墅段中进行,由各街道、乡镇派出一队进行预赛与决赛,选出优胜者。亦可在上塘河欢喜永宁桥至皋亭坝段举行,赛后在全段巡游,敲锣打鼓,吸引观者,热闹气氛,制造影响。 桑秧会:杭嘉湖平原一带自古以种桑养蚕为业。因此,这一带的农民对桑树选种十分重视。每年立春后,这一带农民都到娘娘庙进香祈蚕。半山一带河道交织,人们均划船前来到半山镇依锦桥附近泊船(依锦桥为古时上娘娘庙的必经之路),于是在此渐渐自发形成了桑秋会。据当地老人回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那天,四方桑农云集,把优良的桑树幼苗即桑秧十株一捆捆好,从船上带来在依锦桥一带进行桑秧交易,泊船绵延有一里多长,可见景象之壮观。依锦桥一带摊位林立,行人如潮,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祈蚕(蚕花节):三月清明蚕花节是半山一带甚至是杭嘉湖一带养蚕人非常盛大的一个集会。这一天,养蚕人家往往拖儿带女,全家出动。载酒以往到半山娘娘庙祭拜半山娘娘,进香许愿,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蚕茧丰收。妇女皆盛装出行,头上遍插鲜花,三五结伴热闹非凡。其他人见此纷纷在这一天到此地就地设摊出售一些工艺品,手工制品,农用器具和小吃等。期间具有各种曲艺,杂耍,如踩高跷、圈套泥塑等各种活动,笙歌妙舞,热闹非凡。蚕花节原为蚕人祈蚕,但时适逢清明,万物吐绿,因此蚕花节也成了人们相约清明时节踏青的聚会。郁达夫在1934年写的游记《皋亭山》中曾有诗句描写这一景象“半山桃柳半堤烟,急景清明谷雨前。相约皋亭山下去,沿河好看进香船。” 运河边上的香市颇有特色,俗称“看蚕花”。在江苏盛译古镇造有“蚕花殿”;桐乡含山镇有一座含山塔,每当春季来临,养蚕的农妇要去蚕花殿“望蚕花”或者去含山塔下过蚕花节。这是江浙一带富有情趣的风俗。还有 一种人数更多的香客,据清人范福《杭州遗风》记载:每年朝山进香季节,均有数十万人坐船来到杭州。南路,停靠钱塘江之滨;北路,由运河直至松木场停泊。当时的松木场有一个重要码头,每天停泊的大小船只“何止千数之多”。这些香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仅仅是进香朝拜、游览风景名胜,而且捎带家乡的土特产和手工业制口,到杭州出售或交换其所需物品。 半山观桃:皋亭山有桃花坞,两岸均栽种有桃花,延播十里,每年逢春,灿如云锦。明时,成为杭人“西湖探梅、半山观桃、藕香看荷、湖山赏桂、茶坊菊景”等四时赏花习俗。“令山前后,桃花最繁,延播十里,游人载酒往来,妇人入半山新蚕,清明时络绎不绝”“城中侍女”观桃,在断头河(新宫桥附近)的埠头上船,出艮山门西原有水城门,去游览东北郊的皋亭山、黄鹤山、临平山等。清朝“三朝”元老,曾两度出任浙江巡府的著名学者阮元数次与同仁游皋亭看桃,留下一些诗词收入在《皋亭唱和集》中。 六月六猫狗大会:六月六猫狗大会是半山镇半山村一带非常有名有特色的民间习俗。半山村原是农村,且这一带皆是养蚕人家,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猫狗。农历六月六正值春夏之交,水温叫低,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自己的猫和狗带动上塘河边,赶他们下河洗澡,以求他们一年身体健康,无病无灾。一般说来,猫狗畏惧寒冷不肯下河,最后,它们的主人往往会抱着他们来到依锦桥即半山桥上,从桥上直接把他们扔入上塘河中,直到它们游回到岸上。这个过程再反复几次,就算这次仪式完成。 第五部分 名人名家运河行 千百年来,古老的运河不仅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土地,养育着两岸众多的生灵,也创造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发展与变化,最终积淀下来。这种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历来是名人的荟萃之地。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两者交相辉映,同时也留下了文人礼赞。 隋炀帝恋江都凿运河 隋帝杨广对江南的景色眷恋极深。杨广在统兵灭陈时曾到过江南,以后又长期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杨广喜爱江南繁华富庶,尤其醉心江南春江南月的美丽景色。他在称帝前后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江都宫乐歌》、《早渡淮》、《幸江都作》、《迷楼歌》等诗中,流露出他对江南的爱。杨广称帝后,他又三下江都,最后死在江都。隋大业六年 (公元 61 0 ),炀帝欲东巡会稽,乃“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通鉴?隋纪五》卷一八一 )。隋代江南河是在秦汉以来所凿运河的基础上加以拓阔、疏浚、顺直而成的,北起今镇江东南,经丹阳、无锡、苏州、平望、嘉兴,折向西南经石门、崇福、长安、临平 ,循今上塘河路线至杭州西南的大通桥入钱塘江。此线为江南运河故道,其水源主要依靠长江和太湖。也有学者认为隋时江南运河终于今杭州武林门外的泛洋湖,即今德胜桥一带。由于当时泛洋湖与江海相通,运河至此已能南达钱塘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是出于经济、政治、军事的因素,但杨广怀恋江都美景,兴师动众开凿大运河,更多地是为了享乐和赏,因此也使大运河在当时就具有了旅游的功能。 陆游湖墅送别游人 运河沿岸的民居大都临水而居,沿河骑楼、木楼瓦武、简朴舒适。拱宸桥左右,一片旷野,两岸皆农桑、田亩、杂有庐墓。这种城郊结合部与完全郊野化的人居环境,半村半郭,半野半水、半农半商,尤其是悠闲舒适、自然恬静、自由自在的情趣。因此吸引了众多商贾、旅人、游者及文人学士临时居住和长期隐居。南宋诗人陆游送客至湖墅的一首诗点出了此地的环境与生活特色。 “偶驾鸡栖送可行,迢迢十里出关城。谁知小市萧条处,腾有丰年笑语声。” 苗、刘兵变半山 半山即皋亭山自古即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住跸扬州的宋高宗赵构迫于金兵追击欲迁都杭州,先将隆裕太后送至杭州,以鼎州团练使苗傅扈从统制,率兵八千屯驻于杭州奉国寺。次年二月,御营统制官刘正彦也护送六宫皇子到杭。不久,宋高宗也移跸杭州。宋高宗一意向金乞和,而内侍康履受贿卖官反得宠信。苗刘二人激于义愤,杀死了新升为签书枢密院事的王渊,发动兵变,谴责高宗信任内侍,军士有功不赏。并请斩康履,蓝圭曾择以谢三军。赵构交出康履后,苗、刘又逼迫其退居于皋亭山显宁寺,让位于三岁的皇子赵勇,改年号为明受,降制大赦。四月,韩世忠、张浚等宋将率兵入杭。苗、刘引兵二千从涌金门出逃,高宗才恢复帝位。苗、刘出逃后数月内被韩世忠等宋将所灭,而宋高宗也不得不移跸建康,以示抗金。 半山娘娘半山救康王 半山娘娘为宋时倪氏之女,相传把北宋末年,战祸四起,民不聊生。倪氏闺女避乱来到皋亭山,当地百姓怜其孤苦,都帮助她,她就在当地的胡世宁庙中住了下来。一天,宋朝康王赵构南渡,逃到此地,为避金兵,躲于山中。金兵迫至,逼问倪氏闺女,康王躲于何处,倪氏闺女坚不肯告,遂被金兵杀害。金兵大驱南逐于宋军相会,忽然间,神灵显灵助阵,狂风大作,向北扬沙,金人目尽瞀,宋军鼓勇前击,俘斩无数。高宗即位,首崇祀典。隧敕封为撒沙护国半山娘娘。这些传说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根据1934年郁达夫的游记《皋亭山》记载:金人来侵,村民避难入山,傍晚大家回村去宿,独倪夫人怕被奸污,留居山上,夜间为青蛇咬死。天怜其贞,故立庙祀之。所谓撒沙都是由这传说里滋生出来的枝节。而祠为宋敕,神为女神,却是实事。从此,半山娘娘成为史话与神话的完美结合。 张士诚江南开新河道 元代统一全国后,着手建设以大都 (今北京 )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至元三十年 (公元 1293 ),今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元代对杭州段运河也多次进行疏浚和改造,元末至正年间,起义军张士诚军船往来苏杭,以旧河狭窄碍航,乃发动军民2 0万众开武林头至江涨桥段运河,称北关河,长45里,宽2 0丈,历 1 0年而成。此后,江南运河即走新开河道,经塘栖至杭州,代替了原经长安、临平至杭州的故道。在奉口河、北关河先后作为主要航道时,原上塘河航道仍在继续使用。 王洪凤出运河 运河杭州段拱墅境内,名人辈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翰林侍讲王洪(希??)居于拱墅区的夹城巷,受朝廷尊宠,曾为夹成八景作“卜算子”词八章。王洪的老师项伯藏也居于此地。 徐霞客运河舟行 现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崇祯九年(公无1636年),他自家乡出发,第七次到浙江旅游考察,“乘醉放舟”,经无锡、苏州、入浙江,经过运河沿岸的名镇如王江泾、乌镇、新市、塘栖至杭州北新关、松木场,均为“运河舟行”。他选择的这条路线,纯粹是“运河之旅”,这说明他钟情于运河两岸的风光。 大运河杭州段拱墅区块在历史上曾有“十里银湖墅”的美誉,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商贸文化发达,而且流传有众多的民间传说和历代文人礼赞。据考证,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先后11次下江南御舟驻跸杭州,就在江涨桥一带上岸。 康熙南巡江南 康熙帝在位期间,先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三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六次沿运河南巡江南。除奉母游玩江南名胜外,加强清朝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康熙南巡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内容。 清初,于战乱,道年久失修,使河患频仍,重影响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康熙亲政之初,“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宫中柱上”,为国家的重大任务。随着清朝政局的稳定和国力的增强,熙帝愈来愈重视治河。康熙十五年(1676 )十月,熙以“淮、扬等处堤岸溃决,没田地,系运道民生,为重大”,大臣前往视察,提出“各处堤岸应如何修筑,为一劳永逸之计,得苟且塞责”,映出康熙全面整顿河道的决心。随后,命靳辅为河督,负责治河。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九月二十八日首启南巡之程,此后又五次南巡。康熙帝在南巡中还十分注意节俭。不许为之修路,不许擅建行宫,多以地方衙署为行宫,如在淮南以漕运总 督府为行宫,在苏州、杭州、江宁则以织造府为行宫。不许扈从人员借机苛敛百姓,不讲排场,并不时地蠲免江南省份的巨额钱粮税,赈济灾民。如康熙首次南巡,了解到民间疾苦,当年免直隶、江南、山东的部分受灾州县所欠地丁各项钱粮。康熙南巡客观上推动了河务的治理,促进了东南社会的安定,加快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对清代历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乾隆六下江南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系清朝第六个皇帝,是中国古代执政最久、年寿最高、影响又较大的一个封建皇帝。乾隆朝既是人们称之为“康乾盛世”的全盛时代,也是清朝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其六下江南对清朝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乾隆南巡一是“法祖省方”,奉母后游览江南名胜;二是考察官方、戍政、河务、海防,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是事实。但结合当时的局势和六次南巡的具体情况看,乾隆南巡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南江浙地区的统治,政治上的用意比较明显。江南号称鱼米之乡 ,这与江浙地区在清朝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有着特殊关系。是清政府的“财赋之区”。 乾隆帝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 )、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 )、四十九年(1784)六次南巡。历次南巡一般正月从北京出发,陆路经直隶、山东到江苏的清口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入浙江,再由嘉兴、石门抵杭州。回銮时,绕道江宁 (今南京),祭明太祖陵,检阅部队,于四月下旬或五月初返京,往返水陆行程5800余里。 丁丙全力护书 丁丙了是杭城的名绅,办义学,赈救济,在杭城办了不少公益事业,晚年又办棉纱厂、缫丝厂,走实业救国之路。而其为世人称道的,则是与其弟弟丁申抢救和补抄杭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而被载入史册。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入杭城时,丁丙、丁申为修文墓,到市郊留下镇买东西,身为藏书家的他俩一下发现包装之纸竟是《四库全书》之散页,大为吃惊。连夜赶去文澜阁,发现因战乱,阁中之书散逸满地。当即把残留的8140册阁书,用绳子捆了800多捆,冒险用马车偷运到留下。后又用船载至绍、甬,再渡海至沪上。途中还屡遭歹徒袭击,历尽危险与辛劳。在上海,画家陆菊珊特为他们画了一幅《书库抱残图》。左宗棠在画上亲笔题词,表彰他们保护国家文献的高风亮节和无量功德。战乱后,丁氏兄弟把《四库全书》从上海运回杭州。因文澜阁早已遭兵焚,就存放在杭州府学的尊经阁。丁氏兄弟决定为阁书的完好矢志补缺。先是各地求购散失的残书,到同治年间,己收得近万册,后又利用祖传的藏书及多方搜求,借用藏书作补抄底本,雇用抄校人员百余人,费时7年,耗资习5.1万余元。最后,尚缺百余种,一千多余册,终因底本一时无法寻觅而暂告一段落。 辛亥革命后,浙江省图书馆首位馆长钱询和省教育总长兼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历时10年, 共费公资、私款2.2万余元,终于完成了丁氏未竟之业,藏书于文澜阁旁新建的浙江省立图书馆中。《四库全书》由初时的七部正本,一部副本(底本),历经20余年战火动乱,杭州有幸拥有仅存的三部全书,丁氏兄弟功不可没。 盖叫天学艺拱宸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在近代,由于日本人在湖墅“开埠”成为通商口岸,人流文化比较集中,吸引了许多名伶来茶园、戏楼演出。盖叫天在拱宸桥拜京剧名家谭鑫培为师。光绪二十六年(1900),13岁的盖叫天就在拱宸桥边的天仙戏院首次登台,演出“天水关”、“翠屏山”、“断后龙袍”、“十八扯”等。由于其老生、武生、老旦、花旦等角色皆能演,于是很快走红艺坛。另外,当时经常有著名的艺人来拱宸桥演出。除京剧名师谭鑫培外,还有刘鸿声、汪笑侬、林颦卿、七盏灯、十三旦、双处等都曾在拱宸桥丹桂茶园演出过。这批独具风韵的茶楼(园),卖茶兼演戏,成为杭城戏院、电影院的雏形。由于但是许多名伶在拱宸桥演出,其影响深远可想而知,从此,“拱宸桥”之名远扬遐迩。 京杭大运河使北京与杭州一水相连,形成了苏州与杭州一衣带水,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位于运河南端的杭州,到了唐时期,就步入国内著名大都会的行列,因此也吸引了众多海外的旅游者。 早在宋元之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杭州时,他赞美杭州是“天城”。马可?波罗说:“杭州城之大,方圆广达百英里;城内有石桥一万二千座,大部分的桥大的船队可畅通无阻。有这么多的桥梁,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惊奇,整个城市简直就好象矗立在水中,城的四周都是水,所以要这么多的大桥,以便于自由通行,沟通往来。”从而认定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和华贵的城市。” 罗马尼亚人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1636-1708)以俄国使节身份于1675年出使中国,1676年入京觐见过康熙皇帝,还游览了中国许多地方,著了《中国漫记》,第45章《浙江省及所属大小城市和特点》专章详介杭州。米列斯库同样指出,杭城有许多河道和桥,运河上布满了船只。“江河湖泊形成水网,用以连接城市,行船通商。„„中国无一城市不是居河而立,或是天然江河或是人工运河。” “在这个(杭州)城市,包括它的郊区,有无数高石桥。„„城市位于西湖东岸。„„这个城市的另一边为钱塘江环抱。城市位于河川密布地区,还挖掘了许多运河,河上可通行大船。” 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一书中克鲁斯说:“几乎所有城市都建在河边,每条河街上都造有非常好的桥通行,中间则是繁忙的船只来往,驶向各处。在河水入城的地段,城墙上造有非常好的门洞,装有铁栅栏门,以便在夜间锁上。”加斯帕尔?达达克鲁斯说:“这些桥是城里的主要集市,出售各种各样吃的东西。有很多载满仓物的船只停在桥的西边,船主出售他们带来的东西。” 第六部分 诗词楹联运河赋 大运河杭州段流经的湖墅区,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到了清代,就出现了几位诗人。乾隆年间的周南,著有《十诵寮集》;嘉庆道光年间的魏标著有《湖墅杂诗》;光绪间的丁丙,著有《北郭诗帐》。这些诗歌,或叙政事,或说伤情,或反映都市形胜,或描绘自然景物,或抒发个人情怀,涉及面相当广泛。而且这些是均是湖墅人对湖墅的写照,作者自然容易看得真切,写的亲切,乡土气息也更为浓郁。这也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有一定的鉴赏价值。 江淮贩米泊粮帮,争赛金龙四大王。 台下又观蜂拥至,乱弹新调唱滩黄。 《七 律》 (清 魏标) 宝庆桥连德胜桥,石灰江涨北新遥。 夹城巷口尤繁盛,市镇同夸节物饶。 《七 绝》 (清 丁丙) 幅阔棉柔布丰肩,教郎关上贸青钱。 鸡豚社罢留余肉,干荡鱼肥好过年。 《七 绝》 (清 丁丙) 栉比居廛物价昂,北关夜市验丰穰。 更深尚未人烟散,戢??应须用驻防。 《七 绝》 (清 魏标) 卖鱼桥下水平矶,鹅炙新鲜嫩又肥。 五界庙前春戏散,蜜橙百果买包归。 《七 绝》 (清 魏标) 菜美东门米北门,门分小北菜畦邻。 晚菘终逊东门种,坝过东新取北新。 《七 绝》 (清 丁丙) 鲤鲫鳊??鳗鳝鲳,余杭门外贩鱼行。 水冰桥唤水滨?i,侵晓牙郎趋市忙。 《七 绝》 (清 丁丙) 南渡流风未杳冥,载培宰树课柴扃。 花园亭接花园埂,桃李输他松柏青。 《七 绝》 (清 丁丙) 连畦金粉蝶雌雄,漫笑齐东过耳风。 满地菜花都净尽,杏花果占一枝红。 《七 绝》 (清 丁丙) 飞飞百雁下岩阿,声歇湖州笑语多。 九十八章亡宋泪,何心重读水云歌。 《七 绝》 (清 丁丙) 荒?龉炮,,标郑?难觅丰碑证旧闻。 闲事温听村老说,秦家余臭狗儿坟。 《七 绝》 (清 魏标) 新丝卖得贯腰缠,一路归途生晚烟。 清水港看明月上,观音关趁夜航船。 《七 绝》 (清 魏标) 隆庆戊辰谷日新,伪传绣女点军民。 北关误听军船炮,竟夕仓皇嫁娶纷。 《七 绝》 (清 丁丙) 仁和积岁患区荒,地瘠钱塘数四乡。 两路输粮无耗折,斗升直达便民仓。 《七 绝》 (清 丁丙) 昭化唐松?志???,潮王宋??未全消。 芳林乡赖相维系,寺庙何须畛域标。 《七 绝》 (清 丁丙) 古冢荒颓表墓门,春秋祀典慰忠魂。 居人尚说桃花?i,游客难寻云洞园。 《七 绝》 (清 魏标) 武林北郭古通潮,暮雨空?鹘?涨桥。 两岩蒹葭渔唱晚,湖州小市旧萧条。 《七 绝》 (清 魏标) 长春桥本德胜桥,港路潆洄水一条。 桥水盖亭祠土谷,仅容如叶小舟摇。 《七 绝》 (清 丁丙) 火?i虞防榷署偏,地偏略有小林泉。 正诚斗阁精严甚,野鹤飞来驾吕仙。 《七 绝》 (清 丁丙) 红叶经霜满树斑,戚公桥下进舟湾。 泛洋湖绕秋城堞,古社元碑访艮山。 《七 绝》 (清 魏标) 周公曾把惠泉参,的的明珠水上涵。 妆点泻春园一角,空留雁影落寒潭。 《七 绝》 (清 丁丙) 大兜侬近起妆楼,阿妹从郎往小兜。 兜得喜神方不散,两家吉语卜年头。 《竹 技 词》 (清 丁丙) 花开白荡暑全消,满路荷风拂面飘。 贪看村烟生晚景,意行已过采莲桥。 《七 绝》 (清 丁丙) 亭子门无风月关,青山白水影回环。 一群鸭鸭随船行,早识芦滩第几湾。 《七 绝》 (清 丁丙) 清明节过闭蚕门,一路浓阴桑柘村。 妇女携筐来采叶,相逢匿笑上花园。 《七 绝》 (清 魏标) 十诵归营小小寮,巷依长板接平桥。 稠桑几亩竹千挺,不负兄渔与弟樵。 《七 绝》 (清 丁丙) 长板桥头小结庐,半村半郭野人居。 无心情得房山笔,图出清溪渔隐如。 衡茆门巷性情真,樵弟渔兄话转亲。 十亩稠桑一园竹,心安今作太平民。 《移 居 诗》 (清 周南) 野圃春莺啭晓风,散花滩外水云中。 斜揎双袖湔裙处,影照何人似小红。 《七 绝》 (清 丁丙) 偶驾鸡栖送可行,迢迢十里出关城。 谁知小市萧条处,腾有丰年笑语声。 《送客至湖墅》 (南宋 陆游) 湖墅旧有八景名目,系明代王布范赏题。而古代文人王洪、聂大年、张格、章文昭等人所作 的诗词,作为文学作品,既写出了当年景物的风韵,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供后人以丰富的 想象。 潮落月东出,清光满夹城。 山河秋弄影,鼓角夜闻声。 桂子蟾宫发,丹砂兔臼成。 嫦娥曾识面,吾欲问长生。 《五 律》 (明 章文昭) 孤月泛江秋,露下高城静, 期著桂人也不来,坐转霜梧影。 吹彻紫鸾笙,宝篆消消鼎, 桂子飘香下广寒,银汉秋波冷。 《卜算子》 (明 王洪) 惊血喷高崖,雷响青天晓, 刚道吴胥驾海来,势夺苍溟小。 两岸走渔舟,泼乱飞春鸟, 谁信神鱼去不留,五色祥云绕。 《卜算子》 (明 王洪) 西北关城如铁瓮,夜来春涨崩奔, 惊涛拍岸撼昆仑,桃花三级浪,何处觅桃源, 仿佛鸱夷乘白马,潮关日落云昏渎, 祗川后亦销魂,琴高骑赤鲤,随水到龙门。 《临江仙》 (明 聂大年) 记得武林门外路,雨余芳草蒙茸,杏花深巷酒旗风; 紫骝嘶过处,随意数残红。 有约玉人同载酒,夕阳归路翕动,舞衫歌扇绣帘栊; 昔游成一梦,仍问卖花翁。 《临江仙》 (明 聂大年) 宿雨涨春流,晓日红千树, 几度寻芳载酒来,自与春风遇。 弱水与桃源,有路从教去, 不见西湖柳万丝,满地飞风絮。 《卜算子》 (明 王洪) 斜日照疏帘,雨歇青山暮, 白鸟鸣边一半开,香蔼和烟度。 楼上见平湖,影隔青林雾, 吹断鸾萧兴未阑,月照芙蓉露。 《卜算子》 (明 王洪) 一抹夕阳低远树,分明翠敛西山,苍苍松桧锁禅关; 疏钟残磐里,倦鸟亦知还。 谷口樵苏归路晚,六桥流水潺潺,行人指点有无闲; 五风吹散尽,露出豹文斑。 《临江仙》 (明 聂大年) 芳圃万花围绕处,软红晴点香泥, 金衣公子羽毛齐,为怜春色好,终日往来啼。 记得早朝花底散,金河草色萋萋, 声声只在御桥西,东风回首处,香雾满长堤。 《临江仙》 (明 聂大年) 昨夜孤峰如泼翠,今朝玉立?m坑,琼林琪树间琅?\; 蓬来尘世隔,弱水竟漫漫。 玉宇琼台千仞表,群仙飞佩骖鸾,不知何处倚阑干; 洞箫吹一曲,鹤氅不胜寒。 《临江仙》 (明 聂大年) 一叶渔舟吞暮景,夜来江涨平桥, 蒹葭两岸响萧萧,水村烟廓外,隐隐见归樵。 鸿雁欲归愁翅湿,谁怜万里云霄, 空蒙山色望中遥,钟声何处寺,白鸟没林腰。 《临江仙》 (明 聂大年) 北郭秋风禾黍熟,牛羊晚食平田,一村桑柘起寒烟; 田翁邀社饮,击鼓晚烧钱。 处处鸡豚泥饮罢,瓦盆浊酒如泉,往来东陌与西阡; 虽然淳朴俗,自有一山川。 《临江仙》 (明 聂大年) 第七部分 怀古展今运河游(游览提示) “地游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杭州以西湖而闻名于世,自古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然而,纵观历史,杭州的崛起,杭州的繁荣,多少有依赖于运河,皆缘于杭州是京杭运河的最南端,是京杭运河与钱塘江的汇合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运河畔难以胜数的名胜佳景和文化瑰宝,虽已在历史的磨动中黯淡消失,而当年景区的风韵和人物的风采,千古之下却长留人间,永驻人们的记忆和想象之中。岁月烟尘,沧海桑田,人事代谢如雪泥鸿瓜。近年来,运河正以其崭新的多彩丰姿,展现着历史的年华。它古朴而充满新意,犹如夕阳,又如旭日,富有诗意,魅力四射。运河历经沧桑,运河两岸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领略大运河之美,首先要懂得欣赏大运河美之精髓,掌握大运河的审美方法,从而来体验大运河昔日的辉煌和今日的变迁。 一、大运河的审美情趣 1. 厚重的历史承载之美 “天上银河,地上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人工挖掘最长的河流,与万里长城齐名,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一颗灿烂的明珠。对大运河的欣赏,不应仅仅从人工开凿运河的角度。大运河还是了解东方文明古国的一把钥匙,因为大运河记载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政治格局的变迁,同时还见证了中国从古代封建社会到当今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光辉历程,其本身就是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历史博物馆。 作为一条千年古河,历史内涵是运河之美的精髓所在,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古运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最长”的人工运河,古运河开凿于春秋时代,北起北京,南迄杭州,贯通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大运河以其古朴的格调、优雅的风光而为中外游客所倾倒,被称之为“活古迹”、“历史的画廊”、“中国的神奇之旅”。3000多年以来,古运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舟楫之便、灌溉之利、鱼虾之裕,是江南地区成为了“鱼米之乡”。 运河杭州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断面,它的各个区段和支流及沿岸地带所展示的历史文脉分别体现了自宋元以来经明、青、民国至今的历史进程,组成了杭州城市历史文化的追忆空间。 2. 风雅的沿岸传奇之美 大运河是一条历史文化长廊。几千年来,这里发生了许多真实动人的故事,在这条历史文化长廊上,留下了一大批自春秋以来的历史遗迹以及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主要集中于运河干流沿岸的湖墅区块,如有关“卖鱼桥”、“珠儿潭”、“香积寺”、“大关”、“拱宸桥”、“接待寺”、“哑巴弄”等的传说。 大运河素以南北交通大动脉而著称于世,作为旅行的主要通道,从北方至杭州均需经由运河,运河因此也留下了宋高宗、康熙、乾隆以及陆游、徐霞客等名人的遗踪。从秦始皇、隋炀帝、张士诚等对运河的开凿,到清代康熙、乾隆两代皇帝先后11次下江南,御舟驻跸杭州。运河边帝王们的足迹尚存,他们的气息依然弥留。此外,运河水哺育了一批又一批文人学士,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运河育名人,江南出才子。当年景物的风韵和人物风采,千古之下却长留人间,永驻人们的记忆和想象之中。 3. 独特的文化呈现之美 运河存在至今已逾千年,对杭州城市的兴起、发展和繁荣也起到过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运河两岸的史迹、掌故和景观、氛围,构成了一个颇为庞大的历史文化群落,体现着杭州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引发人们的思古幽情。 运河杭州段两岸尚遗留着的古代人文景观如夹城巷、米市巷等古街巷城市的遗址;北新关(即南京户部分司)、江张税课司、德胜坝等古代航运管理设施;香积寺双塔等宗教建筑;这里水网密布,历史上更是有数之不清的桥梁,如大关桥、德胜桥、江涨桥、卖鱼桥和拱宸桥等古桥,这些桥梁很多都是重要设施的场所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景观标志;此外,还有高家花园等古代园林。作为杭州的最先开埠地,这里现存了较多的近代人文景观,如1897年竣工的原杭州海关大楼,原上海裕丰纱厂分厂的通益公纱厂,以及体现当时生活方式的茶楼酒肆歌场戏院和烟馆、赌馆、妓院等建筑。可以说,运河就是中国古代名胜古迹荟萃的陈列室;是展示中国古代璀璨文化的长廊,是中国南北殊异的风俗、民情、民间艺术的橱窗。 运河归根结底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必然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诸多方面。从运河两岸城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就可以知道运河是沟通社会和文化的大动脉。运河不仅使富庶的广阔地带与历代京城连接在一起,在运河两岸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历史名城、名镇。这些名城名镇与运河的兴衰相伴相生,把运河沟通而带来的诸多文化现象都凝结在自己的城市生活中。运河对沿途城镇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运河水孕育了两岸的儿女,哺育了运河人家,产生和形成了运河文化。有些文化现象至今还保留了下来,而更多的文化则是深入在运河人的心里,扎下了根。他们伴随运河生活,运河成了运河两岸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4. 伟大的建设精神之美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成就理想的主动脉,是人类古代最早最完善的水利工程学、地理学的资料库。在现今的地球上,祖先们留给我们两件宝贝:一是文字的记载,证明历史的过去;二是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留下的痕迹,如中国的长城、古运河是最好的见证。如果说,构筑万里长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抗击外来侵略,其军事作用较大的话,那么,开挖大运河的 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解决了农用的灌溉;解决了水上交通运输,特别是南北的交通运输;它带来了经济和商贸的繁荣与流通;它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它还能供游人游览名山大川等等。 大运河悠久的开发史,凝集着古代运河建设者的艰辛劳动和聪明才智,体现着运河建设者“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运河的开发虽是一项伟大的人造工程,更是广大运河建设者遵循自然规律、发扬科学精神的伟大成果。长城和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长城的头在山海关,往西延伸,像是长长的一撇,京杭运河,头在北京,自北向南,直到杭州,加上浙东运河,像是长长的一捺,连起来看,就像在中华大地上凸现了一个大写的中国的“人”字,顶天立地,气壮河山。这两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5. 多姿的运河新貌之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古运河焕发出新的青春,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风土人情重放异彩。游人能够兴趣盎然地前来这里寻古访胜,又能够从沿河两岸所发生的巨大变革中去把握当代中国前进的脉搏。 西湖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绝佳组合,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天堂”的美好感受,有别于西湖,运河将能带给人们街肆繁杂、人文荟萃的市井气氛。 江南水乡特色是古运河游览的精华。清晨,运河半道红段一枝杨柳一枝桃,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令现代人回首难忘。过去,运河水清澈可鉴,在屋后埠头,常常可见垂钓者和运河两边淘米洗菜的大嫂。运河上船队穿梭来往,两中小火轮,一只在前面拖,另一只在后面推,一列列“水上火车”运载着南来北往的物货。如今,昔日古运河两岸低矮的瓦屋草舍消失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株杨柳一株桃铺在绿色的草坪上,岸边一片接着一片的茵茵绿地,缓缓从船前飘过,临街楼房林立,其主色调十分色,如同披着纱布的姑娘,临风玉立,往日杂芜凌乱的窗口,被统一着装的深蓝色玻璃所替代,体面又大方。运河两岸的绿地里是两排高低一致的绿香樟,富有活力地守护在运河边,一直伸向远方,如热情的主人迎送着远方的客人。 在雨天游运河,碰到的是另有一番风情的野趣,窗外,雨丝像一块天幕,一丝丝连绵不断,雨点敲打着玻璃窗,雨点掉入运河,跳起一个个小泡,掀起一层层涟漪,运河岸边的草地更嫩绿,大树上的叶子更葱郁,花儿更鲜艳,道路被冲刷更更加洁净,公里园的游人虽少了许多,但时有一对对情侣,撑着伞,依偎在一起,欣赏这雨中之情,这如诗如画的醉人情,让人体会到人在船中行,如在画中游的乐趣。 每当夜幕降临,一个流光溢彩、灯光辉煌的“银湖墅”靓得如天上银河落入,美不胜收,真会羡煞嫦娥。船大水中行,人在河边走,道道风景映入眼底,沿运河1.5公里的湖墅北路两侧,用满天星拉出的两条“长龙”穿越过一块块广告牌,飞过一株株行道树,远望如星光灿烂的彩带。由南而北,灯光照映下的高楼大厦比白天更多姿多彩;紫罗兰色的省农行招待所,翠绿色的广通集团办公楼、奶白色的湖墅商业支行大楼,五彩缤纷的景福百华大楼,淡黄色的杭州航运总公司办公楼„„,五光十色交相辉映,与各种霓虹灯、沿街的花坛组成了一个个奇妙的都市音符。 二、京杭大运河的欣赏方法 京杭大运河之美本身就具有有别于其他水体。大运河历经风雨,几经变迁,要深刻体验其美之所在,是必需掌握一定的观赏方法,从恰当的审美角度去欣赏她。 1. 动静结合法 无论是山水风光还是古建园林,任何风景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不变的画面形象,而是活泼的、生动地、多变的、连续的整体,随着观赏者的运动,空间形象美才逐渐展现在人的面前。 运河既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航道,也是一条绝佳的游览通道。游客乘船于运河之上,游移于景物之中,步移景异,异变影响感受,从而使人获得空间进程的流动美。两岸的江南民居、古桥、园林、树木随着船的行使,在你身边穿梭而过,穿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古运河两岸的风景犹如流畅的音符,一路扑面而来。 然而,在某一特定的空间,观赏着停留片刻,做选择性的风景观赏,通过联想、感受来欣赏美、体验美感,这就是静态观赏。这种观赏形式时间长,感受较深,人们可以获得特殊的美的享受。根据具体的景观及时空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欣赏方式,在情景交融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美的享受。运河两岸的景物有很多湮没于运河两岸或进或远错落的市井巷陌中,因此,需要游人拾级而上,登岸寻访那些无法在河上细看的景物,在每个地方做一些停留,来欣赏景物的静态美。 2. 虚实联系法 虚实联系法就是在游览过程中将典故、传说与景物有机结合的欣赏方法。能够增加景物的艺术感染力,更为生动地展现历史。虚实联系法中的“实”是指景观的实体、实物、史实、艺术价值等,而“虚”则指与景观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趣闻轶事等。其中,“实”是基础,以“实”为主,“虚”能够烘托情节,加深“实”的存在。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的历史文化遗迹散落在运河沿线周围,由于历史的变迁,运河沿线原有的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中,大多已随历史变迁成为有名无实、不复存在的“虚景”、“意景”。有的只留有遗迹,有的已进行修复。因此,在欣赏时,游人若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眼前的景物和围绕景物所发生的典故联系起来,将眼前的景物或遗址与其古代的旧貌相对比,能更好地领略运河的沧桑之美,更能活灵活现地体现运河千年来的变迁。 3. 时地配合法 时间和地点是两种不可或缺的观赏美的因素,也就是观赏时机的把握光照、时令和气候影响着大自然中的色彩美、线条美、形象美、音响美、静态美和动态美。特别是对于一些自然或人文类物象景观的欣赏。由于这些景观只在某一特殊的时段或地点出现,所以掌握好两者的配合对于景观的有效审美非常重要。
本文档为【《浙江水上游》京杭大运河篇[管理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0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1-11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