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毕业论文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毕业论文

举报
开通vip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毕业论文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毕业论文 【摘要】教育目的作为支配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它支配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发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的论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进步。现就重在分析我国的教育目的和现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国外的教育目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及人文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和美国的教育目的的比较研究,从而思考厘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关键词】教育目的;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毕业论文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毕业论文 【摘要】教育目的作为支配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它支配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发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的论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进步。现就重在分析我国的教育目的和现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国外的教育目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及人文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和美国的教育目的的比较研究,从而思考厘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关键词】教育目的;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这是一个世界科技风云变幻的时代,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民族素质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人民的智慧上,还体现在人民的道德水平上。为了抢夺国家发展的制高点,培养世界竞争的人才,世界各国纷纷制订各自的道德教育目标,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道德人才。例如,我国就确定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教育目的,美国则把培养“合格美国公民”作为道德教育目的。中、美二国都在艰苦探索着道德教育目的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作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不但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方法指导,而且为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指明 了方向。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相继对教育目的做了新的规定。然而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以及近期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变幻莫测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人的发展在“全面发展”风向标的笼罩下逐渐迷失方向。因此本文重在探究我国教育目的和现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国外教育目的,并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思考厘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 对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分析 1. 政治教育色彩浓厚,指导性欠缺。 从建国以来,我国多次对国家教育目的进行修订,回顾这一历程,如毛泽东于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一方面正式肯定了这一教育目的,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我国教育的目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都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教育目的。从中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目的虽经多次修订,但其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变化不大,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培养的人才,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劳动 者”、“建设者”、“接班人”。可见,我国历来只有政府颁行的“指令性教育目的”,没有教育家提出的“指导性教育目的”‘人们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对指令性的教育目的的宣传、解释,对教师所领悟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中体现的教育目的及其效应,缺乏实践证明研究与理论分析。 2. 理论的研究需要与教育目的形成体系结合。 从历史到现在,教育家在教育问题都一直在不断的进行研究,并作出很多探索,但是大多数忽视分工、社会经济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当代中国教育的体系包括:教育目的体系和新时期的课程目标体系。我国教育目的研究多停留在罗列各个年代的教育目的、其中共同的精神实质和制定的理论依据,有关教育目的的不同的争论性问题很难在教育类著作中出现。尽管有个别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性研究,也只是针对一、两个问题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理论的缺少不利于大众尤其是初学教育学的学生形成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完整性认识。没有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教育活动实践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3. 对我国教育目的实践指导效果的反思性研究少。 教育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活动的实践而确定立质的规定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作为教育目的确立的动力,又可以检验教育目的效果,通过反馈教育的效果然后改进并完善我国的教育目的。然而教育目的是有关部门主观意识的产物,难免出现于实践不符的情况。如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个时期,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的观念必须做出让位,如果我们能变换思维角度,如从教学实际效果触发、从教师对 教育目的的理解和运用出发、从学校的教育定位出发进行探索、则可能发现我国教育目的实践性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这方面,一些民办高校做得比较好。 二、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理论纷争 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活动既有能动性又有被动性,它是一个蕴含种种矛盾的冲突的张力结构。因此在这种活动中必然存在着价值选择的问题。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及多元性诸多原因使人们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历来持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从价值取向上来看,这些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观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从个人出发,重视个人价值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一种是从社会出发,重视社会价值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它是教育尤其是教育目的所要面对的最根本的价值选择。 1(人本位教育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还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确定,从而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十八世纪就有卢梭的“自然教育”说的产生,这种教育要求遵循自然。 2.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即把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延续。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限于社会,其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加以衡量。 三、对国外教育目的的比较分析。 教育的目的是一定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是从社会客观实际出 发,根据社会对青少年一代的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因此,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和美国,各自的道德教育目的都体现了当今社会基本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中稳定的、长期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都来自客观现实、来自现实生活。因此,中、日、美三国的教育目的必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教育目的还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国家不同,对教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中、日、美三国的道德教育目的又有一定的差别。 (一)中、日、美三国道德教育目的的共同特征 1. 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道德教育目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任何国家在设定道德教育目的时,必然要结合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消化、吸收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塑本国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大量实践证明,在学校道德教育目的设定过程中,越是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与教育,该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成效就越大。在美国,民主、自由、人权、个人主义等传统价值观念是美国精神的象征。 2.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任何一个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一定社会的德育目的。就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德育目的,也难免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事实上,中、日、美三国都要通过道德教育,教育下一代,使他们能够遵循各自社会的政治秩序,维护和实现各自国家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目标。因此,道德教育目的在中、日、美 三国都充分体现了其阶级性和政治性。 3. 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全球性。 道德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的社会道德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趋势,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道德教育目的时,都强调把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共同因素。一方面,要培养青年一代具有爱国守法精神,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强国的政治目的,而且要培养他们具有全球意识、时代观念,使他们能够胜任全球发展的需要,成为致力于全球安全的国际主义者,而不仅仅是国家主义者。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全球化进程中,它们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要培养具备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具有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新型人才,就必须把全球性和时代性作为制定道德教育目的的重要参照。中、日、美三国道德教育的目的都体现了这一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文明,都把开拓进取、效率风险、讲求实效、公平竞争等具有时代精神和全球性的道德观念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1] (二) 中、日、美三国道德教育目的的差异 1、道德教育目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的社会环境中,必然 形成大致相同的文化传统,这会影响着他们对德育目的的制定。 中国作为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炎黄子孙因幅原辽阔、民族众多而豁达忠厚、和谐统一;因资源丰富、经济繁盛而享受自由、热爱和平;因人杰地灵而执着追求真理、创造文明奇迹。尤其两千多年完备的封建儒家传统的浸润,使得道德教育目标洋溢着真、善、美和“君子”、“礼仪之国”的大国风范。 日本不仅是孤悬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弧形岛国,还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资源缺乏,地狭人稠。生存危机时刻激励着日本举国上下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时刻牢记国家之不足并以此去砥砺自己的斗志,因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坚忍、忠贞、团结的“武士道精神”。 美国道德教育的历史基础是由殖民主义者建立起来的,他们虽然企图在北美重建英国的伦理道德,但“一种新文明的诞生,与其说出自于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意图,毋宁说脱胎于新大陆给旧世界的传统习惯带来的震荡”。因此,有传奇色彩历史的、多民族、多种族的美国道德教育目的深深烙上它在独立战争中所形成的自由、博爱、人权、民主、个人主义的精神。 2、道德教育目的的内涵不同 学校道德教育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都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教育行为,它必然受到本国、本地区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形式的制约,并在道德教育目的上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国家,其道德教育目的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我国把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和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意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 日本则把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建设者。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是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三个明显特征和内容。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当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负责任的公民”,以建立和维持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其中,培养学生具有美国精神,公民教育、宗教教育、品格教育成为美国道德教育目的的三个主要的方面。[2]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日)岸根卓郎,何鉴译。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化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12. [2](英)埃德蒙?金,王承绪等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7.
本文档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9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