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砂壶

紫砂壶

举报
开通vip

紫砂壶紫砂壶 紫砂壶具与泡茶的关系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壶质与泡茶的关系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鸟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低沉,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这与我们...

紫砂壶
紫砂壶 紫砂壶具与泡茶的关系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壶质与泡茶的关系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鸟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低沉,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这与我们烹饪所使用的锅具原理相当,炒青菜,我们希望炒出来的青菜又脆又绿,所以我们用铁锅猛火快炒。如果煮鱼头,我们喜欢用砂锅或炖锅,文火慢煮。如果我们用铁锅煮鱼头,当然还是可以吃,但是鱼汤一定没那么稠、那么滑;如果用砂锅炒青菜呢,那一定很糟糕。 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我们经常以敲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达,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否则烧结程度就低。这与壶具的保温程度又息息相关,我们习惯性希望茶壶保温效果要好,事实上是不一定的,因为如果保温效果是绝对需要,那一把壶就要做得厚厚的,质地烧得松松的,结果很难卖得出去,再说,泡茶是在适当的浓度就要把茶汤倒出来,那会在壶内保温,讲究的泡茶法甚至于还使用定时器,浸泡的时间控制在「以秒计」呢。 金属器里的银壶是蛮好的泡茶用具,密度、传热比瓷壶还好。「清茶」最重清扬的特性,而且香气的表现决定品质的优劣,用银壶冲泡最能表现这方面的风格。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将高温烧结,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类称为「火石」,这类壶具所表现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瓷」与「陶」之间。 上不上釉与泡茶的关系 上釉就像在陶瓷器的土上穿了一件衣服,上釉的让人欣赏釉色之美,不上釉的让人欣赏泥土本身的美。宜兴紫砂陶艺是后者的代表,而且将泥土的美,泥土的情表现得最为深刻。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间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鸟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鸟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色调与泡茶的关系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鸟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涷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鸟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涷顶等轻、中培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鸟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涷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壶形与泡茶的关系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有如上节所谈的色调,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鸟龙。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白毫鸟龙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作者:蔡荣章) (编辑:Teaw.com 论文:紫砂器对茶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本文就此以对紫砂器在茶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和推动,作一相互关系演变的概括性探讨。 茶器具——茶文化的派生物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茶,就是古代的茶,这也是中国茶饮起源的最早传说,故唐代茶圣陆羽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说法(《茶经》)。但在中国茶史上,对茶器具的最早记载却要晚至西汉宣帝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所述:“烹茶尽具”、“[食甫]已盖藏”。在这里,已经有饮茶后将蔡具洗涤洁净,妥为收藏好的意思。不过,这时的茶具形态,我们无法从简洁的文字中再作进一步的了解。但至晋代,我们却 可以从杜育《[艹舛]赋》中“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推断出当时的饮茶方式和茶具特征。据熊寥先生考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意为饮茶时挑选浙江温州东瓯窑产的缥瓷茶具;“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指是是用类型似无柄葫芦瓢式的茶盏,取法先祖周部族(公刘)饮酒的方式饮茶。(《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这里的“器”与“匏”虽然指是都是饮茶用具,但我们仍很难将它们从日常生活的饮食用具中作为茶器具单独分离出来,因为茶器具的产生是和一定的经济生产力相联系的,当时的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茶器具形成单独需求的地位。同时,茶文化意识的发展,也没有要求茶器具单独存在。 对茶器具的完整描述和记载,直到中唐时期陆羽在其撰写的《茶经》中才算第一次完成。在《茶经》中,陆羽专辟“二之具”、“四之器”二章,前者茶具指的是采制茶工具,后者茶器才是指饮茶的用具,这里对“具”与“器”的称呼和我们今天的习惯用语相反,“器”指的才是我们今天饮茶的茶具。陆羽记录的茶具有廿十八件,大体可以归为六类:火具、煮具、杂具、水具、贮具,材质涉及陶、冶、竹、木、石、纸、漆等制品。陆羽对茶具的记载,不但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而且是划时代的对茶器具在茶文化地地位进行升华。 唐代是我国经济前发展的强盛时期,陆羽《茶经》是对唐代茶文化发展状况的完整概括与阐释。陆羽根据当时茶饮风尚和茶事规律,提出一整套的茶具、茶器、烹茶、品饮程式,表现出崭新的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正是通过茶器具在茶的吕饮过程中完成礼仪的需要所体现的。经济的发展形成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茶器具的分立和产生,赋予茶饮形式以新的文化内涵。陆羽对茶器具的记述在唐代的影响极其深远,以至在《封氏闻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茶说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茶器具在唐的普及与推行,由此可见一斑。 饮茶之风,盛于唐,兴于宋。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点茶,所以当时用茶多为饼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茶的饮用方式制约茶器具的发展,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质地与构成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和差异。唐宋及以前,茶器具的使用多为陶瓷茶具与金属茶具并有和,达官贵人甚至盛用金、银、铜制茶具,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表现了豪门竞奢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器具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用器的过程,即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唐宋时代繁复的茶器具,不但把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顶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茶的文化内涵推进狭窄的胡同。这样,从茶的品方式到茶器具的发展,也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演变,中国茶文化原精神又将得到新的飞跃。 紫砂器的创始与兴起 宜兴,古名荆溪,因荆溪河得名。秦始皇灭楚,改名阳羡。晋惠帝为表彰周[王己],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宜兴盛产陶土,颜色多为绛紫,通称紫砂,亦有红、绿、黄、白等色,故又被誉为“五色土”。所做茶器具,多通称紫砂器。紫砂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欧阳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这也是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 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顺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器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艹舛]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唐代上元年部,阳羡茶更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贡茶。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全唐诗》)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同时,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泰世初平,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下诏废除团茶,改制叶茶(散茶)。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茶器具的构造也应运变异,使紫砂器异军突起,发展达到高潮,奠定了以后数百年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 紫砂器受到人们珍视,还在于它具有与品饮散茶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近人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在其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总结了紫砂器的这一独有特性:“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务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紫砂器与茶文化的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我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 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 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摘自《农业考古》) (编辑:Teaw.com 紫砂壶造形及鉴赏标准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紫砂壶造形大体分为几何型、自然型、筋纹型三种: 1、几何型,俗称为光货,光货的设计制作是最能鉴别功力的,光货是指整个徒刑中不同形体部位,要求是每个过程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均,都要有自己的特质、性格和规范,这些明确要求就要看简单的线形,比较丰富的内容,供人们审视功力优劣,审美情趣因人而异,功力优劣难以强求一致,但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应该到方非一式,圆不一样,在变化中求统一,如传统的掇球,竹鼓壶、汉君壶、合盘壶、四方壶、提璧壶、洋桶等等。 2、自然型的茶具比较直接摸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造形的基本形态,行话称为“花货”。在这一类作品中摸拟客观形象时,又分为二种,一种是直接将某一种对象的典型物,演变成壶的形状如南瓜壶、柿扁壶、梅段壶,另一种是几何类,在壶筒上,选择恰当的部位,用装饰手法的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种典型的形象附贴上,如常青壶、报春壶、梅型壶、竹节壶等等。按紫砂茶具特有的形式美加以整理,通常说是变型处理。 3、筋纹型是紫砂艺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壶式。筋纹与筋纹之间的型体处理 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菱花式壶,第二种是菊或瓜果类式的纹样制作的壶,第三种是第二种的变态,筋纹与筋纹之间呈凹进的元线条状。 鉴定紫砂壶优劣标准可归纳为四个要素;三个主要因素,五个字来概括; 1、四个要素:如果抽象地讲此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的美,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的意味。“气”即气质,壶艺所有内涵的本质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底、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以上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完美的好作品。 2、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 完美的形象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相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紫砂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衫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同时也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什么是正宗紫砂、紫砂泥原料的性能、化学成份,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紫砂壶泡、注茗的功能、壶的造型、色的色泽、工艺技巧、以及装饰手段、艺术风格、名人名作、历史沿革,欣赏紫砂、亦浅、亦深、亦玄、亦神,关健在于你如何进入赏壶之门,来加于体会。紫砂壶历来多分成四个档次:日用品壶(即大路货)、工艺品壶(即细货)、特艺品(即名人名家的作品)、艺术品(富于艺术生命的作品)。用五字法来概括:即,“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于艺术标准,后一个字为功标准。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技法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紫砂泥的特殊优越性能更重要,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多有,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的关健不在于氧化铁,而在于紫砂的“砂”字。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由于原材料油,带来的功能效用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应该是紫砂泥质的优劣。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的各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样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即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笔者认为古最佳,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该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茶道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平和”“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紫砂壶的造形全凭感觉,制壶的讲等样,等势,按造形学讲就是“均衡”。讲许多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名俗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而紫砂壶的造形技法与国画之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如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原素,在此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杨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念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合格紫砂壶。按照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特殊要求,壶 嘴与扳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以上这些都属于手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是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有二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优劣,壶的制作者、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紫砂壶面上题词内容,镌刻的书画内涵和印款。紫的装饰艺术也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后部分,它具有传统的“诗、书、画、印”四化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欣赏一把紫砂壶除了看神经质泥色、造形、制作的功夫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等方面。所以一把紫砂壶的欣赏能带给人们更多更美的享受。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的新品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制作艺人只讲究造形美而往往忽视功能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公平直接影响此砂壶功能的发挥,的的紫砂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应于紫砂壶具有很强实用性。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了,所以千万不要忽视紫砂壶的功能美。紫砂壶的功能美有那些表现呢,1.容量适度。2.高矮得当。3.口盖得严紧。4.出水要流畅。按目前大多饮茶者的习惯而言,一般容量最好在200-350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在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劳。故称为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易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壶口溢出,壶嘴出水也很关健,凡此种种都属于功能美的标准。 (作者:程苗根 来源:《农业考古》) 紫砂壶选用及收藏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紫砂壶已和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受人青睐的国粹,在港台和东南亚一带,收藏名壶已成了人们精神享受上的一种乐趣。许多人竟相高价收购名壶珍藏犹如五十年前的上海一样,出现“一两紫砂一两金”的身价。改革开放以来为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华裔嗜茶者,提供了寻觅他们梦寐以求制作精巧的紫砂壶的大好机遇。据有关资料透露,仅台湾一地嗜茶者竟高达八百万之众,喜欢和参加集壶者竟达二十万人之多。而且每个县多成立“紫砂协会”。有的地方每年还举办“斗壶比赛”,比谁藏得多,比谁收藏的名壶好,紫砂壶品茗之宠物,真是“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在台湾从上层人士到富商巨贾,仿者日众,趋之若鹜。紫砂壶热顿即掀起了狂潮,巅峰迭起,紫砂壶,特别是名壶身价与日俱增,按几何级翻番,而且非常“抢手”。紫砂壶的故乡宜兴,自然成为海外众多紫砂收藏家、壶痴及壶迷们向往的“热土”。早在五六十年代,顾景舟的紫砂壶每只价在10元以内,几年前顾景舟的艺壶在台湾售价每只高达674000台币。 怎样选用紫砂壶呢,一般选壶不必过分讲究,若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那是古董收藏家的事。一般选壶只要是把好紫砂壶用于泡茶善于蕴味育香;使用经久后,越会光润古雅,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和无穷乐趣。 选壶的要领有以下几个方面:1、购置新壶,壶的造形与外观要美,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为佳。2、壶的质地、胎骨要坚实,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锵轻扬,壶声听来悦耳者为佳。3、选壶时应首先闻闻壶内有无怪味,一般新壶可略带一点土气味,但可选用。若火烧味,油沫味或人工着色的怪味则不可取。4、壶的精密度要好,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 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蕴味。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5、壶的出水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中滚水不存者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也可比较,长者为佳。6、壶把的力度点应接近壶身受水水时的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则不佳。7、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为佳,紫砂壶泡茶,一般是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稍底者较宜泡重滋味的,如乌龙、铁观音等。 (作者:程苗根 来源:《农业考古》 ) (编辑:Teaw.com) 紫砂壶新壶使用及养壶方法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1、新壶新泡首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重香气茶或重滋味的,如果讲究的话,都应专门有备泡的壶,同时也可使新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把壶淹没,用小火煮壶,将茶叶同时放入锅中同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再稍等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且无异味处随自然阴干后即可使用。2、新壶使用时应首先用茶汤烫煮一番,一则可除新的烟土味和洗涤除污后即可使用。3、旧壶重新使用,应做到每次泡完茶后,将茶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4、注意“壶内茶山”。有些人泡用完后,往往只除去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在壶内随壶阴干,日久后累积茶山,但如果维护不当,壶内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5、把茶渣摆存在壶内来养壶,这种方法绝不可取。一方面茶渣闷在壶内易发酸馊异味,有害于壶,另一方面紫砂壶能吸附热香茶味,所以残渣剩味实无益于紫砂壶。6、壶在使用时应做到经常擦试,并应不断用手抚摸,久后不仅手感舒服,而且能焕发出紫砂陶质本身的自然光泽,浑朴润雅,更能耐人寻味。7、在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可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较柔细的布擦试,然后放于干燥通风又无异味处阴干,久而久之,你自然会与这把壶发生较深厚的感情。 紫砂收藏有哪些标准,哪些是属收藏范围,收藏若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那就要与经济实力相吻合,如收藏一件名壶大师的一件真品,其代价就目前市场而言,在中等城市中能买到一套标准住房,一件名家的作品也能把一个小家庭装备成现代化家庭。所以目前收藏名家大师紫砂壶,跟目前收藏书画大师的书画一样,高贵,名家大师所作珍品壶一般人也是很少能看得见,所以说名家大师的珍品壶和古今书画大师珍品画一样,只有在博物馆展览时才能见得到。从古至今历史地看紫砂壶的工艺鉴赏一向是分三个层次,一是高雅的艺术层次,它必须合理有趣、形神兼备,制技精湛,引人入胜,雅俗共赏,使人爱不释手的佳品,方算得上乘精品。二是指工技精致形式完整,批量复制,面向市场的高档次商品壶。在理指普通产品,既按地方风格生活习惯,规格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制作技艺一般,广泛流行民间的紫砂壶。收藏本身就有二种目的,一种是有经济实力,把目前所有很高价值的工艺品收藏。第二种是喜欢艺术,但实力不够,笔者认为按上述所讲要领,如果你自己能把握得当,把自己所爱较好的壶,通过用、养的方法来进行把玩,使用最后也能达到可收藏的标准和目的。 以上是笔者点滴肤浅体会和看法,当然很不成熟,但愿能为紫砂壶爱好者起到一点帮助作用。 (作者:程苗根 来源:《农业考古》) (编辑:Teaw.com) 紫砂壶史浅谈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茶是世界公认的饮料。早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茶的功用有了很深的 认识,饮茶之风先从巴蜀和江南一带向北方发展,然后又从中国向世界各对外传播,成为世界性的饮料。 饮茶的方法从古到今也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从药用到茗饮,最先彩混煮法然后又有煎茶法,这些方法唐代乃之晚唐非常流行、五代宋代至元代饮茶方法主流是点茶法,明初至今采用泡茶法。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历代贮茶、煮茶、饮茶之具也不断丰富起来。茶具制品多种多样材料繁多,计有: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玉器、珐琅器、陶器、瓷器等等,日常生活里普遍使用的则是陶瓷器。 由于不同时代的饮茶方法不同,茶具也随时在不断地变化着,最早人们采用“煎茶法”,青、白釉瓷浅腹碗,用来饮茶最为恰当。 由于茗饮方法不同,饮用器常用“茶壶”(宋代以前名汤瓶)也有不同的形制。唐代是“煎茶法”,所以壶腹大口大短流,到五代、宋朝,壶则是长曲流,小口,是“斗茶”时要“点汤”或“点茶”做功夫,明清时是“泡茶”,所以“壶”身变矮小,因为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散”味不耽搁,保持了茶本身的“色、香、味”。 中国茶艺在历史长河中为科学、为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不断作出新贡献。陶瓷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早期紫砂器的用途与明清乃至现代紫砂器有较大的区别。有几百年历史的紫砂陶瓷艺术器,是我国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明代中叶正值华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的品饮方法日趋讲究,沏茗畅饮替代了宋代烹煎,因此茶事开始讲究器具。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赖茶事发展而发展,二者之间相互推进,具体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品茗本是生活中的物质享受,茶具的配合,并非单纯为了器用,也蕴涵人们对形体审美和对理趣的感受,既要看重内容,又要讲求形式一体真正雅俗共赏的珍品,应有它出类拨萃的气质和高超的技巧和功力,方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历史的肯定。 紫砂陶的制作工艺还得从紫砂土说起,紫砂陶所用原料是由紫泥、绿泥(本山绿)、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紫砂泥料产于石岩下夹存于甲泥矿层中。本山绿是紫泥层的夹脂,故本山绿 泥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红泥产于嫩泥矿底部泥料层中,质坚如石,故有朱红泥之称,紫砂泥属于高岭土,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含铁量较高颗料较粗,故其它陶土不能比美。紫泥、绿泥、红泥三种原料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配比掺和使用。刚开采的紫砂泥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润,要散放露天,风化陈腐几个月,然后粉碎,过筛、加水拌和加工成坯伯(半成品)即可制伯。紫砂器不需上釉,经窑烧成1100?至1200?氧化焰烧成就可得到色泽雅致、质地坚细耐用的紫砂器。紫砂的色泽以紫红色为主,因而称为紫砂陶,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掺搭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红、天青、青灰、墨绿、黛黑等等不同的颜色。 紫砂泥优良性能及特点表现在:1.可塑性能,比其它陶瓷原料或粘土更听话,允许成型范围极宽,比一般陶土不同,经高温烧成不易变型,成品和坯体收缩率仅为百分之十。2.紫砂器经高温烧成后,成品能保持百分之二的吸水率,和百分之二的气孔率。3.紫砂器里外均不上釉,用作茶具,其没出物不会产生某种不良影响。4.紫砂器能经受冷热急变,冬天泡茶决无爆裂之虑,能放在文火上炖烧不会炸损,由于传热缓慢,使用时握摸不易炙手。5.紫砂壶经久耐用,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于是器身玉色晶光,气息温雅,并以边喝边把玩摩挲为乐事。 (作者:程苗根 来源:《农业考古》 ) (编辑:Teaw.com 紫砂壶的保养艺术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讲究饮茶者,大都采用宜兴紫砂壶,容积一般在800CC-200CC为主多。泡 茶时,首先,如何识别名茶、如何鉴赏名茶。观干茶形,闻干茶香,选好茶后用茶抄抄起卷紧茶叶如珍珠,倒入紫砂壶中,茶壶发出清脆的“嘀嘀„„”之声,随之注入沸水,壶口泛出的茶泡沫用壶盖轻轻括去,盖上壶盖约一二分钟,把壶中的茶汤倒入放有茶滤斗的牛奶杯中(此杯在茶道中称公平杯),这叫洗茶;然后把奶杯中的茶分别倒入闻香杯和口杯中,再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人称“茶汤养壶”。然后开始泡茶,一巡巡的泡,一杯杯的饮,使大家真正领略到台湾茶的扑鼻茶香,和妙不可言的润喉甘甜滋味,台湾同胞喜用紫砂壶沏泡台湾茶,并一致认为台湾的茶,唯有用宜兴的紫砂壶,才能沏出真茶之味,用宜兴紫砂壶泡台湾茶,才能更得壶之真趣,什么样的茶,该取什么样的壶,沏茶饮茶怎样用好壶和养好壶,都有一番科学的方法和养壶之术。沏好茶的壶,周身是热的,浇在壶身上的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另外,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由于紫砂壶体壁内有双重气孔结构,使壶透气而不渗水,并容易吸收茶汁,去除土味,留下浓郁茶香。壶的表面往往会积有茶迹,这就需用养壶毛笔或软毛牙刷在壶表面经常刷洗,以保持清洁,这就称之谓“茶汤养壶”。如此日擦、涤洗,壶的表面亚光逐起,愈用愈光亮,亦有人称亚光为“包浆”(葆浆),这种亚光(包浆)用高温高压冲洗都冲刷不掉,甚显高雅品位。亦有人为使砂壶快些光亮,用油手、油布在壶身揩擦,这样出现的光,称为“和尚光”,假如用清洁剂一洗,亮光随即褪去,露出一块一块垢疤,很不好看,《阳羡名陶录》云,“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所以,切不要把油污垢物沾上壶身,一定要保持壶的洁净,才能养好壶。 另外一种养壶的方法即每天早晨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这样,一则可擦去壶身的茶垢结渣痕,二则经湿茶叶水磨一遍使壶体光润亮泽。 还有一种养壶的方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细的粉末,用六层纱布包扎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汤浇在壶体时,纱布球沾上茶汤轻轻顺序抚磨壶体使壶体洁净光润。在科学发达今天,可采用精细磨料粉末代替瓦片粉末做成纱布球,亦可达到同样理想的效果。 还有人干脆把壶放在茶中煮,还有人研制成功用来养壶的养壶机,这些虽有它另一方面的功效,但总觉不如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来得柔和绚丽。 宜兴紫砂壶,经久用、久养的工夫培养,养成了浑圆脂润,方敦厚重,珠玑隐现,肌体丰满,亚光宝气,似玉洁莹,像是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看到了完美肌理的真容,紫砂段泥壶,有人认为“段泥壶泡茶容易脏,爱者甚少”。而今天我看到台湾人用段泥壶泡台湾包种茶,养好的段泥壶,如铜质之色,似玉石之光,击之有铿锵声,胡玉胡金别有一番精神,朴质可爱。 有贴雕装饰的“四方印纹竹壶”采用“茶汤养壶法”,不仅可以养出紫泥可爱肌理,更有意外收获:泥色之变,乍阴乍阳的呈色,衬托着薄薄地贴在壶面上的竹叶,如微风吹着的动感;方壶的面养得似镜一般,真是养功独运,法度宜人。又一件是还原焰烧成的黑紫砂壶,用“茶汤养壶”壶身呈瓦蓝黑色,黑而不墨,髹汁生光,瑰琦之窑变,如钟鼎陈明庭,端庄大方。红泥小壶,脂润如南国之红豆,灿若琬琰浮精英。古旧紫砂壶,有的原是蓬头垢面,有的原是略有一点疵点和一些缺陷,通过清洗整理培养,用“茶汤养壶”的法则,使它重新恢复了新春,真谓“尊古出新”,创造了奇迹。对旧壶、古壶要继续使用,切不可束之高阁,湮没它的光彩,而且,经人们泡茶使用、供养,那怕壶上有一点小裂逢、疵点,还能自己愈合而不渗茶水,你说怪也不怪。有书画陶刻装饰的旧壶、古壶上经养壶后,其上笔法、刀法加强了立体感,更有书卷气,逗人喜爱。有些旧壶、古壶,虽不出自大家之手,但都十分可爱,不禁使我想到曼公云:“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这才是真正欣赏艺术的艺术观,他给你从古典中品尝到各种各样回味无穷的滋味来,使你爱不释手。道理也是如此,假如过分约束在法度之中,钻牛角尖,不免给人有一种犟和倔、机械和呆板的感觉,缺乏手工艺趣味,陶,不仅是有严谨的制作造型工艺,它还有土的衣钵和火的艺术,在土与火稍有不衬中,难免会有一点缺陷的产生,只要不在显见之面,疵点勿超越一定的标准,它仍存在玩赏的生命力,虽则与比较完美的作品相比价值上稍逊一筹,但在艺术欣赏中这种难得的、特殊的、出格的更有它的一种特有价值之处,“窑变”为宝,所以无需从这些微细处去过分计较而认为不足。阳羡名陶录云:“吴迪美曰‘用涓人买骏骨,孙膑刖足事,以喻残壶之好’,伯高乃真赏鉴家,风雅又不必言矣”。恐就是这个道理了。 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如是不是紫砂名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都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玉不琢不成器,壶重养养出神。 用养壶之法,也能养好紫砂盆、紫砂雕塑和整个紫砂艺,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帝,还报人间。我是个制陶(制壶)艺人,对泡茶、养壶能使紫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仅刚入门,今以抛砖引玉,原和同好为弘扬我民族工艺文化和鸣共济,来共同享受茶艺、壶艺之乐;将这滴水穿石、不烦不燥的养壶之功,细拭保洁、日久持恒之科学养壶之术,使爱茶爱壶者悟出玩壶、养壶的道理和法则,培养出赏壶、藏壶的真情。玩物养志,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到应得的成果,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以此达到美的休闲文化之享受,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 (作者:沈蘧华) (编辑:Teaw.com) 茶具种类——紫砂茶具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于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 北宋梅堯臣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中說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說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剛開始興起的情景。至於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創,已無從考證。。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制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制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爲宜。紫砂茶具的色澤, 可利用紫泥澤和質地的差別, 經過“澄”、“洗”,使之出現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黃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凍梨色等;另外,還可通過不同質地紫泥的調配,使之呈現古銅、淡墨等色。優質的原料,然的色澤,爲燒制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 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鍾情,除了這種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地適合泡茶有關。後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紫砂茶具屬陶器茶具的一種。它坯質緻密堅硬,取天然泥色,大多爲紫砂,亦有紅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攝氏度,無吸水性,音粗韻長。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裂。因此,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澤限制,用它較難欣賞到茶葉的美姿和湯色。 目前我國的紫砂茶具,質量以産於江蘇宜興的爲最,與其毗鄰的浙江長興亦有生産。經過歷代茶人的不斷創新,“方非一式,圓不相同”就是人們對紫砂茶具器形的讚美。一般認爲,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須具有三美,即造型美、製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備方稱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编辑:Teaw.com) 紫砂壶的十大优点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1. “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 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上述为古人总结的心得,易言之,以紫砂壶来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与水温,当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涣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质茶壶,其茶味愈发醇郁芳香。 2. 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茶汁不易霉馊变质,且不易起腻苔,所以清洗容易,不费周章。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指的“暑月不馊”,即夏日隔夜亦不馊,虽然就茶道而言,理应“旋沦旋啜”、“宜倾竭即涤去停渣”,即随泡随饮,事毕即清除茶渣,但现代人生活繁忙,将茶渣留于壶中数日亦是常事。对此,清人吴骞记载了他的洗壶妙方:“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读者不妨一试。 3. 紫砂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茶器,具有持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 佳且不渗漏。由于这种特性,所以它能吸收茶汁,壶经久用,自然能于内壁累积出“锈(茶山)”,此时即使不置茶,叶,单以沸水冲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来。(也由此可知“一壶不事二茶”的原因)。 4. 紫砂茶具使用越久,不但壶身光泽越加光润,而且据《阳羡茗壶系》载:“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闇然之光,入手可鉴”,此即指常用干布摩拭,更显气韵温润,这也正是国人热衷的“养壶”。 5. 紫砂器具有耐热性能,冷热急变性佳,寒天腊月即使注入沸水,也不易因温度遽变而胀裂。(壶身有暗伤者,另当别论。) 6. 紫砂砂质传热缓慢,执用时较不易烫手,且性耐烹烧,可放在温火上炖煮,所以用紫砂制成的砂锅十分受到人们的欢迎。此外,紫砂因传热慢,所以保温亦较持久,此点对于半发酵茶而言,更是一项难得的特点。 7. 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准的制壶技艺,所以成品口盖严密,缝隙极少,减少了含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管首,相对延长了茶汤变质的时间,有益人体健康。 8(砂泥色多采,且多不上釉,透过历代艺人的巧手妙思,便能变幻出种种缤纷斑斓的色泽、纹饰来,加深了它的艺术性。 9. 紫砂泥的可塑性高,虽不利于灌浆成型,但其成型技法变化万千,不像手拉坯等轮转成型法,只限于同心圆范围,所以紫砂器在造型上的品种之多,堪称举世第一。 10.紫砂茶具透过「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并进而吸引到许多画家、诗人在壶身题诗、作画,寓情写意,此举使得紫砂器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黃健亮) (编辑:Teaw.com) 紫砂器对茶文化的影响 中茶文化网 作者: 来源:中茶文化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 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本文就此以对紫砂器在茶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和推动,作一相互关系演变的概括性探讨。 茶器具——茶文化的派生物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茶,就是古代的茶,这 也是中国茶饮起源的最早传说,故唐代茶圣陆羽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说法(《茶经》)。但在中国茶史上,对茶器具的最早记载却要晚至西汉宣帝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所述:“烹茶尽具”、“[食甫]已盖藏”。在这里,已经有饮茶后将蔡具洗涤洁净,妥为收藏好的意思。不过,这时的茶具形态,我们无法从简洁的文字中再作进一步的了解。但至晋代,我们却可以从杜育《[艹舛]赋》中“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推断出当时的饮茶方式和茶具特征。据熊寥先生考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意为饮茶时挑选浙江温州东瓯窑产的缥瓷茶具;“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指是是用类型似无柄葫芦瓢式的茶盏,取法先祖周部族(公刘)饮酒的方式饮茶。(《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这里的“器”与“匏”虽然指是都是饮茶用具,但我们仍很难将它们从日常生活的饮食用具中作为茶器具单独分离出来,因为茶器具的产生是和一定的经济生产力相联系的,当时的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茶器具形成单独需求的地位。同时,茶文化意识的发展,也没有要求茶器具单独存在。 对茶器具的完整描述和记载,直到中唐时期陆羽在其撰写的《茶经》中才算第一次完成。在《茶经》中,陆羽专辟“二之具”、“四之器”二章,前者茶具指的是采制茶工具,后者茶器才是指饮茶的用具,这里对“具”与“器”的称呼和我们今天的习惯用语相反,“器”指的才是我们今天饮茶的茶具。陆羽记录的茶具有廿十八件,大体可以归为六类:火具、煮具、杂具、水具、贮具,材质涉及陶、冶、竹、木、石、纸、漆等制品。陆羽对茶具的记载,不但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总结,而且是划时代的对茶器具在茶文化地地位进行升华。 唐代是我国经济前发展的强盛时期,陆羽《茶经》是对唐代茶文化发展状况的完整概括与阐释。陆羽根据当时茶饮风尚和茶事规律,提出一整套的茶具、茶器、烹茶、品饮程式,表现出崭新的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正是通过茶器具在茶的吕饮过程中完成礼仪的需要所体现的。经济的发展形成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茶器具的分立和产生,赋予茶饮形式以新的文化内涵。陆羽对茶器具的记述在唐代的影响极其深远,以至在《封氏闻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茶说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茶器具在唐的普及与推行,由此可见一斑。 饮茶之风,盛于唐,兴于宋。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点茶,所以当时用茶多为饼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茶的饮用方式制约茶器具的发展,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质地与构成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和差异。唐宋及以前,茶器具的使用多为陶瓷茶具与金属茶具并有和,达官贵人甚至盛用金、银、铜制茶具,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表现了豪门竞奢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器具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用器的过程,即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唐宋时代繁复的茶器具,不但把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顶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茶的文化内涵推进狭窄的胡同。这样,从茶的品方式到茶器具的发展,也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演变,中国茶文化原精神又将得到新的飞跃。 紫砂器的创始与兴起 宜兴,古名荆溪,因荆溪河得名。秦始皇灭楚,改名阳羡。晋惠帝为表彰周[王己],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宜兴盛产陶土,颜色多为绛紫,通称紫砂,亦有红、绿、黄、白等色,故又被誉为“五色土”。所做茶器具,多通称紫砂器。紫砂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欧 阳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这也是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顺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器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艹舛]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唐代上元年部,阳羡茶更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贡茶。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全唐诗》)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同时,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泰世初平,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下诏废除团茶,改制叶茶(散茶)。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茶器具的构造也应运变异,使紫砂器异军突起,发展达到高潮,奠定了以后数百年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 紫砂器受到人们珍视,还在于它具有与品饮散茶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近人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在其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总结了紫砂器的这一独有特性:“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务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紫砂器与茶文化的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 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我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 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作者:周志刚 来源:《农业考古》) (编辑:Teaw.com)
本文档为【紫砂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9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