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案

《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案

举报
开通vip

《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案《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二、美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美和人的审美意识的学科 三、美学是一门包含多门学科的边缘学科 第二节 学习美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美学是促进审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二、美学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学习美学有助于提高艺术质量、繁荣艺术创作 四、美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武器 第二章 美的产生及分类 重点:1、掌握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涵、特征。了解社会美在生活领域中的表现。 正确理解...

《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案
《美学与艺术鉴赏》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二、美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美和人的审美意识的学科 三、美学是一门包含多门学科的边缘学科 第二节 学习美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美学是促进审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二、美学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学习美学有助于提高艺术质量、繁荣艺术创作 四、美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武器 第二章 美的产生及分类 重点:1、掌握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涵、特征。了解社会美在生活领域中的表现。 正确理解艺术美与自然美、社会美的关系,理解艺术中的“化丑为 2、 美”的原则。 难点:艺术美的欣赏中的难点---意蕴、意境和典型 第一节 美的产生 一、美的产生 1、从“羊大为美“说起美的产生 1)字源学的角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羊大为美” 2)“大,人也”(同上),“羊人为美” 2、从石器造型的演变看美的产生 1)旧石器时期 a 北京周口店猿人,旧石器早期 打制石器:粗糙,没有定型,一器多用,外形和天然石块差别不大。但标志脱离了动物。 b 丁村人 中期 石器分类:砍砸器、球状器等,锐利、坚实,均衡对称。 c 山顶洞人,晚期,石器造型的突破:一是钻空和磨制技术,代表为骨针;一是装饰品的出现,有石珠、兽牙、贝壳等 2)新石器时期 磨制石器的发展,由刃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还有割锯的技术;玉铲的出现。 3、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1)造型 a 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如马家窑尖底瓶;大汶口的兽形器 b 较自觉地用形式美的法则 如半山类型瓮 图案的对称、变化、重复交错;图案部位的选择:俯视、平视 2)图案 a 直接反映自然的形象 如 仰韶鹭鱼石斧纹彩陶;马家窑蛙纹彩陶 b 几何图形的纹饰 彩陶中的几何纹也可看作是从动物、植物,以及编织中异化出来的纹样。如菱形对角形图案是鱼头的变化,黑白相间菱形十字纹,对向三角燕尾纹是鱼身的变化等。几何形纹还有倾倒的三角形组合,曲折纹,个字形纹,梯形锯齿形纹,圆点纹或点、线等极为单纯的几何形象。如图 4、美的产生,劳动创造了美 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美学观点,“美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创造了美”。 恩格斯:“只是由于劳动„„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尔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1)人类产生之前,还没有人这个主体,大自然还不是人类审美对象,所以,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丑。 2) 人类刚刚产生,无力征服和利用自然,象动物一样屈从于自然,自然对他而言是一种异己的恐怖的力量,也无美而言。 3) 只有有了劳动,才使生糙的自然变成人的对象,同时人也摆脱了动物的状态,有了人的手和其他器官,使人的眼光以单纯的功利观点对待事物,逐渐向以审美眼光对待事物发展,从而为美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前提。 第二节 美的分类 从主客观的角度分类: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1、自然美(宇宙之美、自然现象之美、动植物之美、山之美、水之美、石之美) 未经人工改造(日月星辰、雨雪风霜、原始森林、浩瀚沙漠、茫茫大海) 经人工改造(水库、海堤、农田、果园、沙漠防风林、园林花卉) 2、社会美 劳动美(劳动环境之美、劳动过程之美、劳动产品之美) 生活美[服饰美、居室美、饮食美(食品美、食器美、烹饪美)] 人之美(人体美、风度美、情操美) 3、艺术美 (艺术手段和形式的特点) 造型艺术 绘画艺术 雕塑艺术 书法艺术 摄影艺术 实用艺术 建筑艺术 园林艺术 工艺美术 表演艺术 音乐艺术 舞蹈艺术 语言艺术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综合艺术 戏剧艺术 戏曲艺术 电影艺术 电视艺术 社会美和自然美合称为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 艺术美是一种观念形态,是对现实美的加工、凝聚和升华,带有典型化和理想化的色彩。 一、 自然美 1、自然美的审美特征 1) 丰富性、天然性 葱郁的山岗,清沏的流泉,飞瀑的云海,峰峦的白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天赋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变异性,多面性 3)重在形式美。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同社会功利性的联系较为曲折。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水之三美:晶莹美、沉静美、流动美。 石之三美:透、漏、瘦。 癞蛤蟆,它虽是捉害虫的好手,可是它那一身的癞皮,却难以唤起人们的美感。 2、自然美的主要类型 自然美重在形式,虽然自然事物能够给人美感的根源在于自然事物与人的社会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但人是通过可感的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直接产生美感的。尽管具有不同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的人对同一自然事物的感受不同,引发的思情、美感有许多具体差异,但人们对自然美现象也有基本认同的一面。尤其是对于文化修养相当、生活阅历相近的人,更容易对同一自然事物产生相近的美感。一般来说,我们可根据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把自然美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壮美。也可以称为雄伟美。构成雄伟壮美的基本条件是景色壮丽,体积巨大且气势磅礴。如我国泰山、三峡的夔门、万里长城、大海的惊涛骇浪。对壮美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在自然事物中直观自身巨大创造力的表现,能够激发人们的巨大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奇美。构成奇美的基本特征是变化多端、离奇曲折,令人感到惊异、玩味无穷。如被誉为“天下奇山”的我国黄山,其奇美主要表现在峰奇、石奇、松 奇、云奇上。人们对“奇美”自然景观的欣赏体现了人类对创造新的、独特的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进步发展的。同时,奇美景观的变换无穷,还使人产生对丰富社会生活的联想,使热爱生活的人也对这类景物产生热爱之情。 3)秀美。构成秀美的基本条件是:景色清新、柔和、恬淡、秀丽。如我国的峨眉山、漓江、西湖等,人们之所以对这类自然景观产生美感,是因为这类自然景观与美好的和平社会生活、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充满生命活力的姣好人物形象等具有相似之处,从而使人们在欣赏中产生愉快的美感。 4)幽美。构成幽美的基本自然特征是丛山深谷,古木浓荫、寂静幽深。幽美的景观一般视域狭窄,光亮微弱,景深有层次,空气清新,气氛凝重。 如位于我国四川的青城山,当游客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茂林掩映的狭长小路中,或坐在听寒亭小憩时,会不由得被周围的氛围所感染,以致于放轻脚步,轻言慢语,深感一种欲静心松之感。这是由于这种自然的幽深仿佛一种使人大彻大悟的深奥的人生哲理,仿佛人在安然沉睡时刻的美好。因此,置身于幽美的大自然之中,能够抚慰心灵的创痛,启发人们对生活哲理的遐思,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5)旷美。构成旷美的基本自然条件是视域开阔,美景无边。比如我国云南的滇池,一眼望去,水面坦荡浩淼,微波荡漾,云水相连,乘舟其上,如在天空。这种景观能够直观人的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能够直观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因此欣赏这种自然美,能够使人顿感心胸开阔,意志高昂,激发人们去尽情弛骋。 6)险峻美。构成险峻美的一般自然特征是危崖峭壁耸立,只有险道比邻绝壑深渊。如华山。人类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不断绝处逢生地战胜似乎难以战胜的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就仿佛攀登了无数次看起来难于登顶的险峻山峰。人们欣赏自然的险峻美,攀登险峻的山峰,能够从中得到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胜利的喜悦。 3、自然美形成的条件 1)自然物被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有了审美价值;即“人化的自然”。 所谓“人化的自然”,是指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人同自然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自然中打上人类创造性标记的被改造了的自然。 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美,是一种直接意义上的“人化的自然” 美;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美是一种间接意义上的“人化的自然”美。 晨曦日出、夕阳余辉是美的,但盛暑中午赤日炎炎,人们却讨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是美的,但对于饥寒交迫的人来说,却成了他们生命的威胁。 三峡水坝、北京观象台。 2)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有些自然物并不一定都要经过人的直接加工,而是在人与其相处交往中,得其利,赏其美,畅神陶情,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白云苍狗”让人联想到人世苍桑;月色朦胧勾引起思乡情怀;夕阳黄昏比喻为人生暮年;云霞雾霭幻化中神仙世界。 3)自然物的人格化、人情化: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规律同人的情感心理产生“异质同构”,形成审美中的移情现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古人喜爱梅、兰、竹、菊和松柏,主要是取它们凌霜傲雪、清幽淡雅的特征。 郑板桥最爱画竹,他有一幅《石竹》图,以竹喻人。上面题的诗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击还劲健,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社会美 1、社会美的内涵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 2、社会美的特征(重在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美;直接现实性;明显的功利性) 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社会美虽然有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虽然需要通过人的外在形象及各种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但形式与内容相比,以内容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这种以内容为重点的特征,使得我们不能仅凭感官的感知进行审美评价,而必须在用感官感知的同时运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把握社会美的内容。 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 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一切美都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但联系的方式有不同。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没有具体的实践活动,社会美就无从产生和体现。 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功利性就是善,功利性就是指合乎人类实践的目的和想达到的要求,对人有利、有益、有用。 人类的审美活动,一般是不计功利目的的。如人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就不带有直接的、明显的实用目的。但对于社会美来说,这种实用的功利性却十分明显。 劳动美:实用价值大于审美价值;人之美、生活美:实用性二者兼而有之。 3) 社会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重在内容。 3、社会美的表现及欣赏 1)人之美(人体美、风度美、情操美)从古代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到陈胜、吴广、黄巢、宋江、李自成、洪秀全的伟大的农民战争,从英勇的巴黎公社起义,到开辟了人类新纪元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构成了一幅幅人类历史上壮丽宏伟的画幅,是社会美的鲜明的体现。 从审美上说,英勇献身精神的美并不与纯洁坚贞的爱情的美互相排斥、不能相容。 2)劳动美(劳动环境之美、劳动过程之美、劳动产品之美) 3)生活美[服饰美、居室美、饮食美(食品美、食器美、烹饪美)] 4)社会美欣赏 服饰美的欣赏 劳动产品美的欣赏 人体美的欣赏 (1)人的美 人本身的美。它包括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人的外在表现是人体美:形体美、相貌美、风度美、服饰美。 人的内在表现是心灵美:品德美、情操美。 人的真正美应该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培根语1:“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 ---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 ----培根语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开放如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发现有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这可爱就是美。 ——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其实内在美或不美真的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外在美。 ——如:一个人心胸狭窄,仇恨焦虑,闷闷不乐会影响皮肤,生出皱纹,加快衰老。相反,一个开朗豁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广告不是说:“女人的容颜,是由内而外的保养”么,所以面对半瓶酒,我们应该怎么说,——还有半瓶酒。 ----培根语3:“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奇妙在何处, ——“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培根语4:“美是不能指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 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实际上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定了现在的五星红旗。和谐是美,黄金分割是美,《蒙娜丽莎》是美,都是公认的。 (2)人体美一般是指人的形体美:男性形体(Z形)和女性形体体(S形)美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一个是雄健、魁伟、粗犷的阳刚美,一个是苗条、纤细、秀丽的阴柔美。 (3)人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人体秀:服装模特秀、人体彩绘秀。 人体摄影 人体绘画 人体雕塑: 三、艺术美 1、艺术美的内涵 艺术美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呈现于艺术作品中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2、艺术美和现实美的比较 1)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他从“美是生活”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丰富性,绝对地肯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他认为: ?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当人们不能亲自去欣赏现实美时,就会满足于欣赏艺术美,艺术美的价值就在于充当现实美的代用品。他把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比喻为印画与原作、钞票与黄金的关系。 ? 在艺术中创作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认为,想象中的美不如生活中的美,而完成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又不如想象中的美。 ? 艺术形式本身存在着局限性。他认为各种艺术形式都不能真实、完整、生动地再现生活中的美。 2)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他对艺术美的观点源于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他对艺术美的基本观点是: (1)他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他不仅否认现实美,也否认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他提出真正的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也就是艺术美。只要是心灵的产物,哪怕是无聊的幻想,也高于自然。 (2)他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艺术作品的源泉在于想象的自由活动,艺术家凭借想象活动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艺术形象,这明显夸大了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他反对机械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价值和乐趣就在于心灵的自由创造。 以上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各走了一个极端,都没有正确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辩证统一关系。 3、现实美和艺术美各有所长 1)现实美之长 (1)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 数不清的现实美 现实美是动态的。【例】再漂亮的美女画,都是凝固不变的,不如你身边的女友真实,血色鲜灵、表情丰富。 (2)直接真实、感染力强。 对于现实美,人的多种感官可直接感受到。【例】亲临海边则五官可同时直接感受大海之美: 视觉:看到大海的破浪,辽阔无边的景象。 听觉:听到大海之呼啸,海滨人群之欢笑。 嗅觉:闻到大海边新鲜湿润的空气。 味觉:尝到海水和海藻的咸腥味。 触觉:游泳于海浪中,体肤直接感受大海之清凉。 评书掉泪,替古现实美的直接性必然结果是带给人强大的感染力。【例】“听 人担忧” 戏剧中祝英台的死固然可悲,若身边挚友、亲人有此遭遇会令人更加难过。 (3)自由选择性 现实美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由人主动选择。【例】只要你走出户外,你就可以欣赏自然之美;只要你心情好,服饰、饮食、居室搭配可凭已所爱。 2)艺术美之长 (1)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集中 【例】游览泰山和观看泰山绘画作品 据说拉斐尔曾经访遍佛罗化萨城中的许多美女,最后把她们的优点集中起来,才塑造出美丽动人的圣母形象。 (2)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理想 艺术美不是现实美的简单提炼,而是对现实美的重新整合与创造。 【例】古希腊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 法国米勒的绘画《拾穗者》 (3)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富有情感色彩和审美评价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投入情感创作出来的。【例】曹雪芹写《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乐曲《二泉映月》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4)艺术美大于现实美 艺术美可以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例】油画《父亲》 艺术中的“化丑为美”原则: 对照性原则;【例】左拉小说《陪衬人》 《巴黎圣母院》中产敲钟人夸西莫多 形式美原则(夸张美化):【例】杨柳青年画中的猪 唐老鸭 米老鼠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征服性原则(揭露丑以启示):罗丹《欧米哀尔》 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 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艺术美却只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的产物,是美的创造性的反映形态。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唯一的源泉,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即第一性的美;艺术美却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即第二性的美。尽管艺术美也是能为审美主体所欣赏的客观对象,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但其本质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意识形态性的。 4、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 艺术美主要通过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如泉 思)、事物形象(如风景绘画)以及人生图画或情景(如红楼梦、清明上河图)。 1)意蕴 (1)所谓意蕴,是指潜伏隐藏在艺术作品内部的深层内涵。 艺术作品一般主题明朗集中,而意蕴则隐秘分散。 【例】毛阿敏唱的一首歌《思念》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就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作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难道你又 又把聚会当做一次分手。 要匆匆离去/ 主题:描述人生中久别重逢又匆匆离别的刹那间情感的涌动。 意蕴:A、主人分思念的“你”是什么人,为何又值得他思念,久别重逢又为何这样伤感, B、两个意象:蝴蝶----女性 蝴蝶变化多端----人生无常 窗口----心灵 意味朋友的分量 C、意境:蝴蝶+窗口-----蝴蝶飞进窗口,也可能飞出。欣喜----失望 (2)意蕴----言外之意 【例1】孔孚《兵马俑一号坑即景》 走了两千一百八十五年,看到了太阳。 有人在耳语,听到了那个人的脚步声。 主题:兵马俑被埋没了2000多年,才见人世。那个人是指秦始皇。 意蕴:暗示着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漫长,封建势力的残余一直延续到粉碎“四人帮”之前。那个人也影射封建主义的怪影依然存在。 【例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来是爱情词,但又值得品味。王国维把它比作自学的三个境界;创造学家认为也能恰当地说明灵感产生的过程。 (3)意蕴----画外之境 【例1】安格尔名画《泉》 表现了女性形体上的美,同时通过少女的身姿、神态,给我们展示出一颗水晶般透明的美好心灵。她那微启的嘴唇,并拢的双腿,飘散的长发,处处显示出 一个天真少女的矜持和恬静;凝视的双目,楚楚动人的眼神,则透出一股近似宗教般虔诚的羞涩、腼腆,充分体现出古希腊的典雅之美。 【例2】罗丹雕塑《思》 一个少女头像那闭静、优雅的表情,传达出少女内在纯真的天性。 (4)意蕴----弦外之音 【例】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说出其意蕴是什么, 2)意境 意----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 境----艺术家描绘的客观事物、景物 意+境----情思+景物 所以意境指的是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溶入客观事物、景物而产生的含蓄、蕴藉、丰富深远、耐人寻味、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物、我交感;情、理共谐。 (1)情、景交融、韵味攸长: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情为主、景为辅。 【例1】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景:月落、乌啼、霜天,深秋江上闪烁的渔火,寒山寺悠扬回荡的夜半钟声。 意:这些阴冷的景物,都是触发诗人愁情的媒介,无不浸透着旅泊者孤独、寂寞、凄清的乡愁。 【例2】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景:北方的连绵雪山,江南的青山绿水。巍巍青松,红日高照,云蒸霞蔚。 意:流露出艺术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和自豪之情。 (2)含蓄蕴藉、意蕴深厚 【例1】金晶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表面:这位妇女打起黄莺儿的行动,好象是对黄莺的怨情,影响她睡觉。 意蕴:对丈夫长期远征辽西、使千万家庭不能团聚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例2】俄国画家列维坦《弗拉基米尔路》 画面:中间有一条空荡荡的荒凉大道伸向远方,远处隐约可见几棵孤零零的小树,沉重的云层,阴暗的天空,呈现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气氛。 意蕴:这条路是被沙皇流放的、带着镣铐的无数革命者踩踏出来的。它消失在黑暗的地平线处,这是黑暗的尽头,将意味着黎明的开始。蕴含着对沙皇反动统治的控诉和对革命前程的向往。 (3)虚、实相生,象外有象。 【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 实写:红杏枝头 虚写:春意闹 【例2】齐白石《茨菇游虾》 实写:茨菇 游虾 虚写:水 【例3】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 实写:流水似的琵琶音,幽咽的箫声,沉静的钟鼓声 虚写: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等优美情景。 3)典型 典型形象又称艺术典型,简称典型。典型是指最集中、最鲜明地表现出普遍性本质的个性。艺术典型是指那些集中体现着人类的社会性和普遍性的独特的个性形象,艺术典型表现出艺术创造者对社会历史的形象认识和审美理想。 典型形象-----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情感、典型景物。 (1)鲜明、突出的个性表现 【例1】鲁莽式典型 张飞之鲁莽同威猛相连;鲁智深之鲁莽是粗中有细;李逵之鲁莽带有天真质朴色彩。? 【例2】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2)深刻、集中的共性 【例】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自欺欺人的代表,他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仍可看到其影子。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大智大勇反抗精神的代表。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中的圣母表现出母爱的慈祥。 5、艺术美欣赏 1、欣赏什么 (1)言(第一层次)---艺术作品物质媒介 舞蹈是身体的姿态和动作;绘画是线、色、形;音乐是音响、旋律、节奏。 (2)象(第二层次)---艺术的物质手段所创造的形象 舞蹈的姿态和动作构成了小天鹅、孔雀;线、色、形组合了徐悲鸿的奔马、梵高的向日葵;音响、旋律、节奏绘出高山流水。 3)意(第三层次)---意蕴 ( 梵高的《向日葵》:使我们感受到8月的阳光灿烂和阳光照耀下炽烈的黄色,感受到梵高本人的激情和人格。 (4)情(第四层次)---渗入艺术品中艺术家心灵中的情感 张乐平画“三毛”,解放前的“三毛”皮包骨头、瘦骨伶仃,一脸悉苦;解放后的“三毛”则笑意盎然、健康活泼。 2、怎么欣赏 (1)感觉和感受:弄清作品中的“言”、“象”。感觉---知觉---表象 《 蒙娜丽莎 》 A、光线:观察人物面部和双手的柔和而美丽的光线; B、色:看出几乎用肉眼难以分辨觉察的色阶变化; C、眼神、嘴角 美感:温柔、深情、微妙的微笑;丰润、纤丽的手。 (2)想象、体验、理解----形象的再创造 【例1】齐白石的花草虫鱼画 想象、体验:鱼中有水、感受到清新活泼的春天般的生活气息。 【例2】《拉奥孔》 表现:拉奥孔父子与蛇搏斗顽强抗争的最后瞬间,整个肉体呈现出异常痛苦之状。 想象、体验:似乎听到他们的哀号 【例3】最后的晚餐 四、形式美 1、形式美的内涵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简单地说形式美指的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 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 形式美:绿色意味着宁静,不管是绿色的湖水,绿色的树木,还是绿色的草原,绿色的建筑物,都可产生大致相同的审美效应. 2、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美的形式: 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如花之容 山之色 水之声 乐之节奏 舞之形态 区别: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联系:一方面,形式美总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法则;另一方面,形式美又总是渗透在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之中,通过它们体现出来。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形式美的特征: 1)形式决定于内容 2)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1)当形式为内容所制约时,表现出来的对内容的反制约性。 【例1】“比喻”是一种形式,李煜那些哀叹亡国之恨的诗词,就内容本身而言并无多少价值,但因为有了精巧卓绝的比喻而显魅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例2】同样是一部《红楼梦》,有小说原著、有白话本、有漫画、有卡通、有电影、有电视、有戏剧、有影视城中《红楼梦》的场景。 (2)当形式远离内容时,其自身所体现的形式美。 形式美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不直接体现美的形式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是在人们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出来的形式特征,它已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特定的抽象意义,如红色具有“热烈、活泼”的抽象审美意义;锐角直对上方的三角形具有“昂然向上”的审美意义等。 非艺术品的(自然美、生活美等)形式美的独立审美价值比艺术品突出;在艺术品中,非语言艺术的形式美的独立审美价值又比语言艺术更突出。 【例1】书籍装帧设计(属于生活美)同书中的插图(属于艺术美)的要求不同: 前者----主要是装饰性,不一定要考虑书的内容(只要同书的内容不悖谬),封面愈漂亮,装帧愈讲究,对读者愈有吸引力; 后者---首先要考虑同内容细节的吻合,然后才能求其形式完美。 【例2】书法、舞蹈、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电影等用来塑造形象的工具是线条、形体、色彩和声音。 3)美感的不确定性 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 4、形式美的构成 1)形式美的自然因素 形式美的构成,需要一定的自然物质因素作为其存在和被人感知的基础。构成形式美、同时也构成人借以感知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基础的要素是线条、形体、色彩和声音。 (1)线条 直线---挺拔、刚劲。 【例1】《掷铁饼者》:运动员右手握铁饼,猛然向后伸得逼直,再以青筋突起、弯曲的右腿,表现出一触即发的巨大力量。 曲线----流畅、柔和 【例2】壁画《飞天》:用各种圆润多变的曲线勾画出仙女的衣裙、飘带,恰当地表现了遨游太空的运动感。 波纹线 ----轻快、优雅 垂直线----庄重、严肃 水平线----安静 倾斜线----动荡 辐射线----奔放 【例3】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特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 (2)形体。形体是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形体是物体存在的空间形式,它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形体的基本特性包括:构成的层次性,线条的重要性,审美意味的丰富性。 圆形体----柔和 方形体----刚强 立三角----安定感 倒三角----倾危感 三角顶端转向侧向----前进感 高而窄 -----险峻感 宽而平----平稳感 【例1】太极图:首尾相衔、互相连贯,彼此包容,给人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无尽感。 【例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上句正是一平一直?两条直线,下句则是曲线和圆圈,一线一圆,在人的视觉上构成几何形的形式美. (3)色彩。色彩是构成形式美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的基本特性主要有三点:表情性,象征性,审美意味的复杂性。 颜色 代表 象征 红色 热烈 光荣 崇高 喜庆 暖色 黄色 明朗 忠度 暖色 绿色 安静 和平 幸福 冷色 白色 纯洁 悲哀 蓝色 高洁 冷色 我国传统戏曲中的脸谱就大多以色彩来区分人物的类别 白色 奸诈 红色 忠义 黑色 憨才 金色 神异 蓝色 刚强 黄色 勇猛残暴 【例1】有个足球教练:总是让足球队员到刷成蓝色的更衣室去休息,以便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息;而当队员准备上场作最后的鼓励讲话时,则让队员们走进涂着红色的接待室,以便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背景. (4)声音。声音也是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它的基本特性是:声音的类别性,审美意味的情感性。 高音 激昂亢奋 低音 深沉凝重 强音 坚定有力,富鼓动性 弱音 柔和细腻,富抒情性 纯音 优美醇正,悦耳动听 噪音 繁杂吵闹,令人不快 E调 安定 D调 热情 C调 和爱 B调 哀怨 A调 发扬 G调 浮躁 F调 淫荡 听一曲优美的乐曲时,顿觉轻松愉快;而一听哀乐,心情立刻会感到沉重. 2)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色、形、音这些形式美的自然因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原则加以组合,就构成了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主要包括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匀称、节奏韵律、多样统一。 这当中,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匀称(包括黄金分割)和节奏韵律都比较容易理解,在日常的审美实践中比较好应用。关于多样统一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要特别注意它是具有差异的各个部分彼此形成协调关系的状况,它最完美、最理想的表现形式是和谐;而它的基本形态是对比与调和。 (1)整齐一律(也叫单纯齐一) 人类对形式美的认识和创造、运用,是逐步从简单发展到复杂的。单纯齐一是最简单的形式美。“单纯齐一”是指按“一生一”的结构构成的形式规律。“单纯”是指在形式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如单一色调等。“齐一”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美,即形式是以特定形式因素组成一个单元,按照一个统一规律反复重复组成的。按照“单纯齐一”法则构成的形式能够给人以次序感受、条理感。 【例】秧田、梯田、大块人工林、军队操练和仪仗队表演、体育运动会上千人的舞蹈 (2)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是指一种“一生二”的对称结构形式规律,其特点体现为“在差异中保持一致”。“对称”指相同的形式因素一分为二,以一个形式因素(线段、音符、色调等)为中介,前后(或上下)等同。“均衡”是对称的变体,其特点是对立的两面不必严格等同,可有变化,但从整体上给人平衡对等之 感。人们把“对称”比作天平秤的平衡(因为天平秤的两边等同,把“均衡”比作杆秤的平衡(因为杆秤的一头是秤砣,另一头是所称的物品)。 对称----庄严、稳定、安静 【例】人的五官、四肢 均衡----两侧形体不必等同,但体量上要相当。 【例】《泉》:少女左肩扛着瓦壶倾倒泉水,既寓少女之洁静朴素,又起均衡画面的作用。 运动平衡 【例】马踏飞燕 (3)调和对比 “调和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 调和 ----是在差异中趋向“同”。调和是把相近似的东西并列,使人在微小变化中看到统一,感到融合协调。 【例】绘画中的相邻色 对比----是在差异中趋向“异”。对比是把两种鲜明对立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在鲜明对比中看到变化,感到醒目、振奋、活跃。 【例】色彩的对比色、线条的长短、形体的大小、声音的强弱。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作桥(色彩对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声音对比)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时间对比) 江船火独明(明暗对比) 野径云俱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空间对比) (4)比例匀称 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形式美中的“比例”法则,要求人们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来确定比例关系,同时根据创造意图突出个别比例关系。同时,人们总结概括出了人们最为习惯的、具有一般意义美感的“黄金分割”比例,即a:b=(a+ b):a=1.618:1 (a代表长度, b代表宽度)。“黄金分割”比例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中没有特殊形式要求的许多制作品。 (5)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指在形式中体现的运动节奏和规律。“节奏”主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是时间关系,指必须包含运动过程;二是力的关系,指必须包含强弱的变化。把运动中的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了节奏。节奏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活和艺术等领域中,它是客观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韵律”是通过在节奏的构成因素基础上附加其他起衬托作用的形式因素,在节奏感之外更增加一种韵味和情调。 【例】船夫曲----激昂、嘹亮 催眠曲-----沉静、温柔、渐弱 (6)多样统一 多样----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 统一----各个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 【例】大合唱、男女声二重唱、器乐演奏 “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高级法则,我们通常把多样统一的结果叫做“和谐”。它是一种体现“三生万物”的形式美。“多样统一”是指形式美中由多种形式因素按照富于变化的而又具有规律的结构组合的法则。它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多种因素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整体。“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这一法则在现实生活与艺术创造中被广泛运用着,尤其在艺术美的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 美的形态 重点: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的不同表现特征及美感差异 难点: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第一节 惊心动魄的美,崇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一首词。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崇高的表现 崇高是主客体矛盾、内容突破形式,表现出的一种不和谐的冲突美,指审美主体的精神在与客体对象构成的矛盾冲突或张力中获得升华,表现出人类的生命实践的伟力和高尚的永恒的伦理价值的一种审美形态。 1、自然界的崇高 1)空间上占有巨大辽阔的广度 2)饱含力量和气势 2、社会生活中的崇高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的特点表现为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比如在战斗激烈的战场上、在巨大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的宏伟施工现场、在人们为了实现进步理想而克服千难万险的奋斗经历中显示出的人类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巨大力量,在捞取个人利益还是牺牲个人利益、接受诱惑丧失人格还是抗拒诱惑时刻自律等激烈矛盾冲突中优秀品质战胜不良品质所显示的人格力量等。由于矛盾的激化,使斗争显得更为激烈、惊人、艰苦,人物在这种矛盾激化状态下的实践活动更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这与人物在矛盾处于相对静止、均衡状态下体现的柔和、优美迥然不同。 总之,在社会生活中崇高的事物是美的升华、是美在严重斗争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崇高和优美都是人们的审美对象,崇高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鼓舞人们在实践斗争中的信心和勇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先进力量的胜利,同样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巴黎公社起义,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红岩》小说中那视死如归、气贯长虹的英雄烈士们等等,就都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生活中崇高的鲜明的体现。 3、艺术中的崇高 艺术中的崇高是对现实中的崇高的真实、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突出自然事物的崇高特征,使自然领域的崇高得到更为鲜明、生动的体现;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与日俱增具有历史真实性、更加感人。正如我们在学习艺术美一章时所确立的: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崇高的艺术作品是我们经常欣赏的艺术对象,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净化作用 二、崇高的审美特征 1、崇高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美 2、崇高的表现形式往往是突破常规,呈现为一种不同寻常的粗犷严峻、奇崛刚毅的美 3、崇高激发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第二节 赏心悦目的美,优美 柳永的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优美及其表现形式 优美是主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指充满和谐、明丽、柔媚的形象魅力的审美形态。 1、自然界中的优美 侧重于形式的和谐统一。 莺燕啼啭于柳隙花间,松鼠窜跃于松枝之上;兰花在深谷飘散幽香,寒梅在白雪中晖映倩影;清凉如水的月光洒向静谧的田野,舒卷的白云倒映于波平如镜的湖面;深山古寺传来悠扬的钟声,杏花疏影里响起悠扬的牧笛,小桥流水人家„„这些秀雅的景物,使人屏气凝声,柔情婉转,心旷神怡。 2、社会生活中的优美 侧重于内容方面,它是真善美和谐统一而产生出来的交融无间的一种境界。 迎着晨辉、舒展四肢打着太极拳的老人,沐浴着清悠的月色、徘徊于湖畔花前的爱侣,乃至于满脸稚气天真、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男少女,则传达着优美之感,展示了欢乐祥和的生活画卷。其它如白衣天使、舞蹈演员、刺绣女工所表现的女性阴柔型秀美。 3、艺术中的优美 主要体现“秀”和“婉”。 “秀”重在优美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具有小巧、光润、纤细、明净等特色。 【例】苏州园林 丝绣 希腊女神的雕像 拉斐尔的圣母画 “婉”偏于艺术内在的精神气质,多指一种温柔、平和的心绪,优雅闲静的情致【例】民歌小曲 西方的小夜曲 二、优美的主要特征 1、细小轻柔的静态美 2、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美 3、引发人心旷神怡的愉悦感 三、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1、外在形态之别 小/大 小夜曲/交响乐 小泉/壶口瀑布 柔/刚 男性/女性 2、本质之别 整体和谐(静)/ 两极冲突(动) 彩虹与梅杜萨之筏 3、美感之别 纯粹愉悦/间接愉悦(经历痛感) 蓝色多瑙河/黄继光 董存瑞 刘胡兰 第三节 痛哭流涕的美,悲剧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他智慧敏捷,教给人类观察星辰、预言未来、使用语言、掌握生活和生产技能,深得人类的喜爱。宙斯神不满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的袒护,拒绝给人类达到文明所需要的火。但机敏的普罗米修斯撷取一支茴香枝,走到从天上驰过的太阳车那里,将茴香枝伸到它的火焰里燃着,把火种带到人间。宙斯为此大怒,他为发泄对普罗米修斯的仇恨,命手下人将普罗米修斯拖到下界凶险危谷的斯库提亚荒原,又用坚固粗大的铁链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笔直地吊着,永远不能入睡,永远不能弯曲他的疲惫的双膝。宙斯每天派一只凶恶的骛鹰啄食他的肝脏,肝脏被吃掉复又长成。但是,普罗米修斯并未屈服,他大声悲吼,呼叫河川大地之母来为他作证,并展示了坚强的意志。 普罗米修斯的伟大与善良引来了广泛的同情。狂飙为之呼啸,山河大地为之震荡,海神温柔的女儿们围绕着他为之作伴„„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后来被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创作成了著名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为历代广泛传颂。这个故事蕴含着伟大的悲剧性的美。 一、悲剧及其特征 悲剧是通过呈现人类生活中各种冲突来激起悲情,从而使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战胜或化解现实的苦难。 1、表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2、悲剧人物有某种正面素质 3、悲剧能产生积极的美好情感 第四节 引人发笑的美,喜剧 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滑稽可笑,反映到文艺作品中来所表达的是一种喜剧效应。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河德》就反映了这种现实。堂吉河德本是一个穷乡绅,他读骑士传奇入了迷,一心想当游侠骑士去“建功立业”,于是拼凑了一副盔甲,骑上一匹瘦马,而且效仿骑士的传统做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女郎为自己的意中人,给她起了个贵族的名字,决心终身为她效劳。 他第一次出游是单枪匹马,受伤而归。后来,他找了邻居桑丘?潘沙作待从一同出去。他满脑子都是骑士传奇的古怪念头,认为处处是妖魔鬼怪,都是他冒险的机会。于是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理发师的铜盆当做魔法师的头盔,把羊群当军队,把皮酒囊当作巨人头,不顾一切地挺矛杀去,结果闹出无数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这些行动不但害了别人,也使自己挨打受苦,搞得头破血流。但他执迷不悟,直到几乎丧命,才被人抬回家。堂吉诃德这种耽于幻想,脱离实际,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的情形,构成非常出色的审美喜剧艺术。 一、喜剧及其特征 喜剧是呈现那种荒谬背理的人物及其行动,使人们认清他们的行动是无根据的,通过笑直接否定他们的合理性。它指的是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美学艺术形式。 1、喜剧嘲笑的对象有别于恶的“丑” 2、内容与形式的相悖性 3、审美效应必须有“笑‘的伴随 第四章 审美意识 重点:美感的主要特点 难点:审美经验说 第一节 美感的主要特点 一、 美感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1、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审美实践中对于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心理情感和能力的总和。 它包括审美要求、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 2、美感 美感是审美感受的简称。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接触审美对象后在情感上产生的强烈反应,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理智上得到启示的一种审美效果。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3、快感 快感是指满足生理需要的一种官能享受。 4、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美感与生理快感的本质区别在于:生理快感只是物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而引起的舒适、快乐,例如炎热的夏季口渴时,喝上一杯清凉可口的饮料,就会产生凉爽舒适的感觉。而美感不单纯是生理欲望的满足,更主要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当我们欣赏一幅美的画、一道美的风景时,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快感是五官感觉都可以获得,而美感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来实现。快感具有明显的实用目的,而美感不排除某种功利性,但更多的是利它性(如母亲省下一个苹果给小孩吃;上甘岭上的一壶水)。 二者的联系在于:快感先于美感,并作为积极的要素被包含在美感之中,美感是一种特殊的快感,是对快感的超越和升华。 如从快感的角度说,喝一杯酒和抽一支烟带来的快适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但在审美观照下,普通的情感欲念却升华成为高尚的审美体验。 二、美感的基本特征 1、美感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 所谓直觉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地、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即在我们接触审美对象的一瞬间,美以它特有的感染力吸引、感动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整个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专心于对美的体验和感受之中。审美活动中的这种直觉反映形式是由审美对象的形象生动性和完整性决定的。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眺望远处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的群山,还是近看绿叶扶疏、花朵娇丽的草木,无论是仰观半露云外的山颠宝塔,还是俯视清澈可见的池底游鱼,或是玩赏一些巧夺天工、玲拢剔透的工艺珍品、静观一些风格隽永、诗意盎然的摄影及绘画,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心底腾升起一种感觉:真美~人们在获得这种美感之前,并没有经过逻辑的思考、推理和判断。人们几乎是直觉地判断一个人长得美不美,一支乐曲动听不动听,或者一幅画画得美不美。若问美在哪里,有时甚至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审美直觉有三个特点: ? 瞬间性。即美感常常是在我们接触到审美对象的一刹那立刻产生的,美的事物往往使我们一下子作出美的判断,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境界之中。 ? 顿悟性。即审美者对美的判断不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获得的,而是以一种突然而不明确的方式领悟审美对象极其丰富的内涵。这种领悟的内涵是如此深远难言,领悟的瞬间如此之短,是人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 模糊性和多样性。即在审美感受中体验到的情感感受和理性内容是不明晰的、不能用精确语言来描绘的。由于审美内涵的丰富性及审美者全部意识、无意识和多种心理功能的激活,我们领悟到的审美对象总是模糊多义的,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美感中具有哪些理性内容呢,从审美客体方面说,美的事物不仅具有美的感性形式,而且还有事物的内在本质,一定的社会内容。我们知道,客观事物之所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之所以认为这一事物的形象是美的,从根本上说,都在于它们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一切美的根源都在于事物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从审美主体方面说,单纯依靠感觉、知觉,没有一定的实践体验和社会生活积累,是不能判断美与不美的;感觉到事物存在,不一定能感觉它的美与不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只有那些对生活本质、美的本质有一定认识的人,具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欣赏客观事物的美,才能产生美感。尤其是对反映社会美的诗歌、小说、电影等的欣赏,更需要理性思维。所以美感中是渗透着人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等丰富的理性内容的。 2、美感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美感的差异性是指不同的审美主体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我们把美感的差异性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差异性 受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一定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形成的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以及爱好等,表现为不同时代的美感差异性。如唐代画家周昉的仕女图,画的都是丰腴的形象,当时从士大夫到民间画工,从中原到边疆,没有人不以为美,也没有人感到奇怪。但到了宋代画家李公麟,对唐代妇女丰腴的美却难以理解。因为宋代对人体美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不以丰腴为美了。 人体画、人体摄影、人体写真在20世纪80年代前认为是洪水猛兽 (2)民族差异性 由于各个民族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地域、性格、趣味、爱好等的不同,这种不同又渗透到美感中,形成了不同民族美感的不同特点和差异。如对人体和皮肤的欣赏,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美感的差异也是很大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说:非洲西海岸的黑人认为“皮肤越黑越美”。“许多非洲印第安人赞美扁头,它们扁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在我们看来好象是白痴的头”。 (3)阶级差异性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不同阶级人们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美感。鲁迅先生说“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这说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心理和需要等制约着人的趣味和爱好。阶级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一个阶级的趣味和美感也必然表现出具体的历史的内容。处于上升时期的阶级趣味和美感是先进的世界观、特别是先进的审美指导下形成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能表现社会发展的趋向和要求,能够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美,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进步意义。处于没落时期的反动阶级,由于他们的世界观、特别是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是腐朽的、反动的,不仅不能反映出客观世界的美的事物,而且歪曲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质。 (4)个人差异性 在一个阶级内部,虽然他们阶级地位相同,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文化艺术修养与心境等等,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的生理素质与社会素质就好象树的叶子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这种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特殊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的体验,形成了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美感。例如有人喜欢杜甫的诗,有人喜欢李白的诗;即使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欣赏者的经历和环境的不同,所引起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同是明月,既有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种飞进神话世界里的浪漫主义幻想;也有李白在《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种明月引起悱恻眷恋的乡愁和情怀的,以及冯延巳在《三台令》中的“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的凄戚悲凉的情感。这种个性的差异表现在诗中最为明显。 美感在一定程度上随着个人的心境、情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心境在情感中的作用有二:一是抑制美感的产生。人的心境不好,即使是平常感兴趣的东西,也没了兴趣,引不起感情体验。二是从特定的心境去看事物,使事物着上不同的心境色彩。 美感差异和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有密切联系。五代时期花鸟画出现了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派,两派风格各不相同,代表着“富贵”的美与“野逸”的美两种不同的倾向。黄筌是宫廷的侍诏,多写禁苑里的珍禽瑞鸟,奇花怪石;徐熙是江南处士,志节高远,放达不羁,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黄家富贵,多为统治者所崇尚;徐熙野逸,多为封建文人所欣赏。这种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美感差异,正是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 美感的个人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的实践上,特别是社会的分工造成的实践内容的差别,对美感的个人差异性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画家的视觉对颜色、线条、形体、笔墨等都非常敏感,能在别人看不出美的地方见出了美,引起美感,能够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音乐家对声音的感受能力非常敏感,如对音色、音量、旋律、节奏等的分辨能力是很强、很精细的。因为音乐家终生大部分时间从事音乐训练,所以在这方面比别人敏感。 看《蒙娜丽莎》,内向的人看到的是母爱的微笑;外向的人看到的是情人的微笑;穷困潦倒的人看到的是苦笑、嘲笑、愤怒;文化修养低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幅画;艺术修养高的人看到画外更多的东西。 美感的共同性是指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在基本方向上是趋于一致的。《蓝色多瑙河》谁听了都会有一种舒心悦耳的感觉;《蒙娜丽莎》谁看了都能感觉到那迷人的微笑,这就是审美的共同性。 (1)时代共同性 生活在相同时代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时代人所共有的美感特征。如哥特式建筑是从12世纪到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它改变了罗马式建筑那种厚重、阴暗、圆顶拱门的样式,在盛行时期内,不仅宗教的建筑是这种风格,甚至服饰、家具和盔甲都带有哥特式建筑的影子。这种哥特式建筑风格当然与罗马式的建筑风格有时代差异,但就哥特式建筑风格盛行的那个时代来说,则有普遍性与共同性。 (2)民族共同性 属于同一民族的人,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同一社会环境中的的共同生活内容,也会具有美感的共同性。如非洲赞比西河上游地区的巴托克族人,都认为没有拔掉上门牙的人是丑的。与其他民族相比,这种审美趣味与观念,当然带有民族的差异性,但在巴托克族内部来说,这种审美趣味与观念又有普遍性。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形式对其他民族来说,具有民族的差异性,但对我们本民族来说,则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审美趣味和美感具有普遍性。 (3)阶级共同性 一个阶级的审美特征相对于另一个阶级的审美特征而言是差异,而在本阶级内是共同性。比如劳动人民看到自己辛勤耕种出来的庄稼会产生美感;这对于统治阶级的少爷、小姐不会对此产生美感而言是阶级差异,而对于广大劳动阶层来说,则具有共同性。 (4)人类的美感共同性 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属于不同民族的人也有美感的共同性。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有不同于动物的共同人性特征,因而具有超阶级、超时代、超民族的共同美感特征。如对于真理、挚热的爱情的赞美等等。另一方面,人类是在不断继承和交往中生活、发展的,因此,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也存在美感的共同性。 在不同时代的人有共同美感,是因为人类生产实践和政治、法律、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及审美观念并不是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处于不断的传承更新过程中的,后人总是在前人优秀遗产的继承中发展的,因此,不同时代的人必然也有共同的文化、心理、习俗、审美理想等,也必然具有美感上的共同特征。 不同民族的人具有美感的共同性,是因为各个民族和地区虽然相对独立地走过了一段历史进程,但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而且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各个民族、地区之间在实践领域和精神领域的交流与联系越来越多,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深入,各种观念相互影响,使得不同民族对美感的共同性不断形成。 在不同阶级之间具有美感的共同性,是因为各个阶级都处于同一社会中,它们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不同阶级的人具有相互区别的因素,也有相互统一的因素,除了不同的阶级利益与观念差别,也有共同的利益与相同的观 念,因此也会具有美感的共同性。 3、美感是超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对待美的事物,人会有三种态度,求真的科学态度,求利的实用态度和求美的审美态度。 【例】对于荷花 植物学家:研究的是它的科学性,如生态结构、药用价值和生长规律 种植者:关心的是它的实用性,如荷叶、莲子、藕的品种、质量和价格等 赏花者:关心的是它的审美性,如荷花优美的形态和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从以上看到,美感欣赏不带有实用目的,它所产生的审美愉悦也不与实用目的相关。审美要求的是一种超功利性的心态,假如你站在毕加索的《向日癸》前,只关心其拍卖价格;站在《维纳斯》前,只是想你的女朋友有这么漂亮就好了,你就领略不到艺术品的美。 但美感也存在功利的一面: ?带有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如全社会美感都比较好,能净化人的心灵。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个人受益:得到启示,促进智力的开发,增进身心健康。 第二节 审美心理要素及其过程 一、什么是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二、主要的审美心理因素及过程 主要审美因素大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 (一)审美期待与审美注意 1、审美期待 审美期待是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审美对象前对审美对象的大致面貌已产生的一种推测性的预期设想。它是审美者进行审美鉴赏的心理前提。 【例】当你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准备来校了,你一定会从他人的介绍,上网查询及其他媒体,构成对学校校园风貌、学习氛围等一个预期想象,这就是审美期待。 大家喜欢学校 审美期待恰当 失望 审美期待过高 说不清 审美期待过低 【例】每年的春节晚会,往往不能使广大老百姓满意,就是国人的审美期待过高。 、审美注意 2 审美注意是指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时有意撇开客体中的其他部分,而专注于某一审美对象或审美对象的某一属性。 有意注意:审美主体为了某种目标,而集中精力去有意寻找、搜索的注意。 无意注意:客观对象的某一点与审美主体潜意识中的某一点正相吻合而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 【例】在电影院你要找一个穿红衣服的同学,你站在高处,集中注意力去找,却没有找到,就在你准备离开时,突然有一个穿红衣服的人从你身边走过,马上引起你的注意。 前者就是有意注意,后者就是无意注意。 (二)审美感知与统觉 ?、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形式。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如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以感觉为基础的。 ?、知觉 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在知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感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往往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表象 表象就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感知过的事物 不在面前时,在人的大脑中再现出来的这一事物的形象。 ?、表象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表象与知觉的区别 A表象与知觉不同,因为知觉是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事物引起的;表象则是曾经感知过的而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是由词或别的事物所引起的。 (三)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1、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既可以由当前感知的某一事物想到与此有关的另一事物,也可以在回忆某一事物时又想到与此有关的事物。 2、想象 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读到人民日报报道的一条消息,说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毛泽东同志非常高兴,想到了许多事情。他想到过去,辽阔的祖国空有许多青山绿水,像古代华伦这样的神医竟不能治疗小小的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这疾病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苦难,造成千树荒芜,万户萧疏。想到离开家乡很久的牛郎问起这个瘟疫病,总是年年悲叹。毛泽东同志又想到解放以后,春风杨柳,人民当家作主,个个成了尧舜,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出现了“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美好图景,瘟疫病魔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一去不复返了„„毛泽东同志想了很多很多,一整夜竟不能入眠,7月1日早晨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的著名诗篇。在诗的小序中毛泽东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毛泽东同志这里谈了这首诗创作的全过程,其中讲的“浮想联翩”,就是审美想象。 3、想象与联想的不同之处:联想是由此一表象引发到彼一表象;想象是在此一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表象。 4、联想的三种类型 1)接近联想 由于甲、乙两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非常接近,人们感知到甲便联想到乙,或感知到乙便联想到甲,这种联想就称为接近联想。睹物思人,看到瑞雪使想到丰年,就属于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在审美中的作用表现为:使审美主体在感知一事物的审美特征时,想到其他事物的审美特征,使人们能够在艺术创造中因虚得实,虚实相生,给人以象外之境、无穷之意。 2)类似联想 由于甲乙两物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人们感知到甲(或乙)就联想到乙(或甲),这种联想称为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是由事物间的相似性引起的,这种相似不仅限于事物在形状、色彩、质地等形式方面的相似,也包括事物在性质、本质方面的相似。同时,事物在这两方面的相似特征引起的联想往往又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形态和性质联想交错进行的复杂形式。 类似联想普遍存在于艺术创造和审美实践中。艺术创作中的比、兴手法都是以类似联想为基础的。类似联想使人们的审美领域无比宽阔,极大地丰富了审美内容。 3)对比联想 由于甲、乙两件事物具有相对立的性质特征,人们感知到甲时,联想到乙。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联想能够使人们在艺术创作中鲜明突出、有力而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审美者更深刻、准确地领会创作意图,与创作者产生极大共鸣。同时,这种联想能够使相反的事物性质或事物相对独立的个性在对比中得到突出,有助于审美者提高对善恶、美丑及其他事物的认识。 (四)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 1、情感 2、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精神需要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3、三类情感 ?情感的“发泄”。失去理智的一种激情喷涌。这没有什么审美性可言。 ?情感的“自然表现”。生活中的常态。如喜则笑,悲则泣。一般也没有审美性。 ?情感的“艺术表现”。是“自然性”和“发泄性”的统一。这才是一种审美情感。 4、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审美情感的深化与个性化。一般有两层含义: ?“以身体之”:亲身经历,强调它的外部表现。 ?体察、领悟:“设身处地”,着重内部的心理感受。 。 (五)、审美理解和回味玩赏 1、审美理解(又称审美判断) ?、理解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审美理解是指通过审美知觉直接达到对审美对象本质内容的理性把握的心理活动。 ?、理解什么 ?审美对象性质、特征和情境的审美掌握和判断 如 古董就得“古董”,有人的古董上铜锈擦掉使其发亮,是卖不到好价钱的。 看《大卫》只有知其情境(背景),才能看出他满腔义愤以及随时出发杀敌的决心。看戏时不能把演戏当成现实。 ?对审美对象的“潜意识”(象外之象)的挖掘 ?对内在意蕴的探索 ?对它的整体价值的追寻 2、审美回味玩赏 审美活动经过了审美感知、想像、理解、判断诸阶段后,可以说审美过程大致完成,但还没有终结。那就是在审美理解后,还有一个反复品味逐步深化的过程,这就是审美回味玩赏。 有人说看凡高的《向日癸》,越看越有味道,就是审美回味玩赏: ?蕴含着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不安又孤寂无奈的心绪。 ?那沉甸甸的花盘以及向四周延伸而又扭曲着的花瓣,仿佛在暗示着旧生命的凋残和新生命的张力。 第三节 常见的审美经验说 一、移情说 1、移情“移情”别恋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其实移情并不神秘,修辞学中的“拟人”手法,就是一种“移情”。 移情说,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 2、移情可分为两种 ?由人及物:把人的情感外移于物上,使物具有了人的生命,实际上就是借物来表达人情。即“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例】“泪眼问花花不语” “蜡烛有心还惜别,陪人垂泪到天明” “感时花溅泪,风愤浪生花” ?由物及人:把物的某些特性予以人格化。即“感物兴怀”、“触景生情”。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秋菊:凌风傲雪 3、对“移情说”的简要分析 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二、心理距离说 距离产生美 1、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人的审美心理与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 “心理距离说”就是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保持一种适当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 2、“心理距离说”的主要内容 布洛认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 审美的心理距离首先要求审美主体超脱对审美客体的的实际需要与功利目的。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不能太近,距离太近和没有心理距离,就不能产生不同于实用态度的审美观照、审美欣赏。 距离太近-----容易使人以假为真,把艺术同生活混同起来。 【例】《奥赛罗》演出的悲剧 审美的心理距离同时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保持“切身”的关系,这种关系中包含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浓厚感情。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不能太远,如果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没有切身关系,客观事物引不起审美主体的注意、情感,也不能产生美感。 距离太远——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不了共鸣,取不得审美效果,充其量只是个冷眼旁观。 3、审美距离除了心理距离外,还有“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距离 要求:不远不近,不高不低 一般原则:看戏 一般在第10排左右(靠前看得太清楚,连演员的化妆细部都看清了,失去了真实感;太靠后又模糊不清) 观画:工笔画要近观;巨幅油画要远观 观景: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乐山的大睡佛(书P238) ?时间距离:审美鉴赏应当选择最恰当的时机。 一般原则:多次鉴赏同一对象,不可过于密集(如读书、观画、听音乐)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观景,如看日出,瀑布、云海、雾淞 、对“心理距离说”的分析 4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抓住了审美的某些规律,尤其是关于审美态度的研究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具有实用价值。但是,由于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因而具有明显的缺陷。第一,脱离社会、生活实践来观察审美现象,认为审美距离是形成美感的唯一源泉,一切美和美感都建立在“距离”基础上,是以偏概全,舍本逐末。第二,布洛片面强调了美感超脱功利的绝对性,没有看到美感的潜藏功利性,也是片面的。 三、共鸣说 1、共鸣:物理学上是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 审美中的共鸣是审美欣赏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应现象,指的是审美主体(读者、听众、观众)与审美客体(作品、景物、戏剧)之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呼应、融会贯通,产生大致相仿的情感。 读古诗陶醉、看悲剧掉泪、听相声大笑、听音乐狂舞 就是共鸣。 2、共鸣的表现有两种 ?主客体整体性强烈共鸣——主客融一、物我两忘 发生的条件:审美主体同客体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相近 【例】《红楼梦》中林黛玉每每读《牡丹亭》或听十二女子唱《牡丹亭》就会泪流满面、伤感不已。就是因为林黛玉与《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和情感经历。 林黛玉:锁闭在大观园 青春虚度,爱情难逐 杜丽娘:禁锢在深闺后园 渴望爱情,时光虚度 ?不同客体的局部共鸣 不同的审美者在鉴赏同一个审美对象时,在某些方面产生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一些名著(哈姆雷特)、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名舞(古典芭蕾舞 天鹅湖)在世界各个角落流行的原因。 看黄山————自然风光、祖国山河 参观毛泽东纪念堂——光辉的人生 第五章 艺术美的创造 重点:艺术创作过程 难点:艺术创作的思维活动 第一节 艺术家的基本条件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艺术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是美的核心,美的灵魂。 色盲者不能当画家,听力不敏锐不能成为音乐家,形体不端、动作不灵敏不可能成为一个舞蹈家。 一、丰富扎实的生活基础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生活原料就根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所以就有画家的写生、文学家的采风和演员的体验生活。 1、切身经历 即体验生活。 【例】著名画家刘海粟为了画好黄山,80岁的高龄还九上黄山去写生。 2、有意识地深入生活、接触生活 有目的去接触生活。 【例】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黄胄画驴就要对它们进行观察。 3、间接地收集生活材料 不能亲身经历,也不必去体验,但可从文字、图画、录像获得材料。 【例】从圣经中提取题材,所绘的圣母、圣子和基督受难的画,就不能亲身经历。 二、 进步的思想观点、丰厚的情感体验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的结晶。 1、进步持思想观点 保证创作出积极肯定的艺术典型 2、情感体验 艺术家只有把自己饱满的情感融于创作中,所创作的艺术品才会有感染力。 三、一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才能 1、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在艺术方面所具有的知识和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要求博览群书。 2、艺术才能 “才”:主要指艺术家内在的才气。 “能”:主要指艺术家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 ?敏锐的感受能力 ?深刻的理解能力 ?超越的想象力 ?卓越的表达能力 ?精湛的艺术技能 【例】画家,就必须掌握构图、造型、调色、投影等艺术手段。 第二节 艺术创作过程 郑板桥“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郑板桥集,题画》) 郑板桥谈到画竹的经验时,曾归结为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 【分析】: 眼中之竹:艺术家从生活中发现创作对象(创作准备阶段) 胸中之竹:艺术家对创作对象经观察、选择后进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阶段) 手中之竹:艺术家将想象构思的成果通过物化手段,将它表现出来,成为具体的艺术作品(物化表现手段)。 一、创作准备阶段 搜集素材、选择题材是艺术创作准备阶段完成的任务。 1、搜集素材与艺术发现 1)素材:艺术家从生活中搜集积累的各种原始的生活材料。 素材的获取途径:(作家专注程度)无意获取,无意获取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信息,在长期记忆中扎根。法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有意获取,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创作任务,用笔记或摄影等方式有意获取信息。如巴金到朝鲜战场考察等 (渠道)实践获取,采风 书本获取,凡尔纳100部左右幻想小说,都取自法国国立图书馆书刊。 2)艺术发现:艺术家在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所得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寻求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 黑格尔《小逻辑》“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四,如橡树与槐树,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 ?方法:观察(特征)、记忆、感受、思考(事物间联系)四种心理活动。 搜集素材和艺术发现相互交织。 2、选择题材与创作动机的确立 题材: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并经过集中、提炼、加工,用于艺术作品中以构成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生活材料。 重大题材:指那些直接反映时代精神、国计民生、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创作对象。 【例】爱国主义、民族解放、人道主义、英雄精神、改革开放等。 小题材:指人日常生活、凡人琐事、闭情逸致中去表现人的精神生活各方面的创作对象。 【例】鲁迅的《药》、《孔乙已》,山水诗、花鸟画、小夜曲。 创作动机:即引发艺术家创作欲望的一种心理冲动。也可以说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创作目的。 大动机(远景动机) 小动机(近景动机) 【例】鲁迅:一直试图用文学改造国民的落后、惰性,引起社会的警醒——长远动机 创作《阿Q正传》、《故乡》、《药》等小说是近景动机。 二、艺术构思阶段 1、什么是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生活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一定创作动机的推动指导下,通过审美想象、在心中构想出完整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相当于“形象设计”、“打腹稿”、“创意”、“策划”。 2、艺术构思的方法 (1)整合 整合指的是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加工、改造一些旧材料,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个人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 【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是对自己的夫人和小姨子的相貌与性格整合而来的。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凭凑起来的角色。” (2)变形:对客观对象作较大的改变与重建的艺术构思方式。 【例】有抽屉的米洛维纳斯像 扩大法:巨人国 缩小法:小人国 粘合法:鬼女、狐仙(半人半怪) 幻事物法:不改变人物而将世事变形,让常人在奇世旅行。如《镜花缘》中的女儿国,《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 (3)突出与简化 突出:运用一切艺术手段刻画一个形象,使之比周围的其他形象更明确、清晰的构思方式。 【例】罗丹的雕塑《雨果》。 刻画:头额凸得出奇,火山似的、狂涛似的头发,好象在脑盖上喷射白色的火焰。 目的:突出雨果那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简化:是艺术家略去细节抓住主干、强调“神似”,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至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例】奥运会标志 日本动画片的任务造型,眼睛是两个小原点,嘴巴是一个大圆圈。 中国的水墨画(只画物象、不画背景) 三、物化表现阶段 1、物化:就是把艺术构思阶段所取得的成果,用各种媒介、形式,客观地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 第三节 艺术创作的思维活动 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两种: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用表象进行思维。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进行判断的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测试。 一、形象思维 1、形象思维 2、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具体形象 生活表象(生活中的原始形象)-----艺术形象(艺术家创造出来的) ?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 重在形象-----形象地想 想象的作用: A.零散的印象----完整的形象 B.摸拟,体验描写对象的神态,心理 C虚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 “登山则情满于册,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感活动在形象思维中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体现出来: A把个人的感情灌注于人物或事物形象 如 曹雪芹把他的”一把辛酸泪”倾注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B用充满强烈情感色彩的语言,从旁加以评论,指出人物的善恶. 如我国传统曲艺中的评书,说唱等 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A在科学与理论中,以抽象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在艺术创作中,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 B形象思维得到的东西需要抽象思维进一步分析论证;抽象思维碰到时问题时需要形象思维来协助.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艺术家才能“把看到的自然和理智的自然,把现实的自然和头脑中的自然融合在一起。”(塞尚)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诗人看到的是形象,构思时,让形象纳入了概念,表现时,用概念包含了形象。形象思维时,伴有抽象思维。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诗人用抽象思维补足了形象思维,用抽象思维提高了形象思维,给龙点了睛,给景融进情,给物融进人,给题材融进了主题,给死东西融进了活思想。抽象思维时,伴有形象思维。 二、灵感思维 没有灵感,艺术创作寸步难行. 1、灵感——长期积累,偶而得之 2、灵感的特点 ?突发性-----灵感的到来,大多不期而至,出乎意料(从灵感的产生来看) ?亢奋性-----专注敏捷,亢奋紧张(从灵感产生的精神状况看) ?独创性-----超常独特,富于创造性(从灵感的功能效应看) 3、灵感在科学中的作用 4、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第六章 艺术的分类特征 重点: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造型艺术 一、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 1、造型性 2、直观性 3、瞬时静止性 二、绘画艺术 1、绘画的审美特征 1)形式的变换性 2)瞬间的凝固 3)丰富的意味 2、绘画的种类 1)中国画 2)油画 3)版画 4)水彩画 三、雕塑艺术 1、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1)空间立体性 2)表现的单纯性 3)物质材料的审美性 四、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的什么特征 1 1)线条与组合 2)抒情性与象征性 3)多样的形式美 2、书法的种类 1)篆书 2)隶书 3)楷书 4)草书 5)行书 五、摄影艺术 1、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1)纪实性、逼真性 2)光与影的结合 第二节 实用艺术 一、建筑艺术 1、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1)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2)形式美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3)内容有较大的宽泛性和象征性 二、园林艺术 1、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 1)浓缩的自然美 2)综合性 3)意境的追求 三、工艺美术 1、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 1)实用性与审美性结合 2)物质性与精神性统一 3)材料、技能与艺术创造的统一 第三节 表演艺术 一、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1、表情性 2、表演性 3、动态美 二、音乐艺术 1、音乐的审美特征 1)听觉感受的敏捷性 2)音乐形象的模糊不确定性 3)音乐进程的流动性与序列性 三、舞蹈艺术 1、舞蹈的基本要素 )表情 1 2)节奏 3)构图 2、舞蹈的审美特征 1)动作性 2)程式化和虚拟性 3)综合性 第四节 语言艺术 一、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1、艺术形象的间接性 2、反映生活的广阔性 3、表现思想的深刻性 二、文学体裁的分类 1、诗歌 2、小说 3、散文 4、戏剧 第五节 综合艺术 一、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1、广泛有机的综合性 2、演员表演为中心 3、时空的再造性 二、戏剧艺术 1、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1)戏剧动作和冲突构成戏剧性 2)表演的间离性 3)情境的假定性 三、电影艺术 1、电影的审美特征 1)高度逼真性 2)造型的视像性 3)蒙太奇的运用
本文档为【《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8KB
软件:Word
页数:5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