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萨姆-被印度占领的国土

阿萨姆-被印度占领的国土

举报
开通vip

阿萨姆-被印度占领的国土阿萨姆-被印度占领的国土 阿萨姆---被遗忘的中国属国 赢政 发表于2010年09月14日 08:46 阅读(0) 评论(0) 分类: 历史 权限: 公开 阿萨姆邦 Assam 梅加拉亚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等五个邦,是从原来的阿萨姆邦之地拆分出来的新邦,故可以合称为“大阿萨姆地区”。阿萨姆邦管辖的Kokrajhar(谷拉呵)、Dhuburi、Bongaigaon、Goalpara、Brapeta、Nalbari、Kamrup(迦摩缕波)、Darrang、Marigaon(美丽岗)...

阿萨姆-被印度占领的国土
阿萨姆-被印度占领的国土 阿萨姆---被遗忘的中国属国 赢政 发表于2010年09月14日 08:46 阅读(0) 评论(0) 分类: 历史 权限: 公开 阿萨姆邦 Assam 梅加拉亚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等五个邦,是从原来的阿萨姆邦之地拆分出来的新邦,故可以合称为“大阿萨姆地区”。阿萨姆邦管辖的Kokrajhar(谷拉呵)、Dhuburi、Bongaigaon、Goalpara、Brapeta、Nalbari、Kamrup(迦摩缕波)、Darrang、Marigaon(美丽岗)等县属“竺域”;Sonitpur、Lakhimpur(叻金埠)、Dhemaji(德马寺)、Tinsukia、Dibrugarh、Sibsargar、Jorhat(爵叻)等县属“门珞”;其它县属下阿萨姆。萨地亚是中国与阿萨姆邦交界的边境城市,Lohit(洛希特县)实际上不属于阿萨姆邦管辖。 阿萨姆在当地语言中,读为Asom,是“掸”的异写,古汉语读作seóm,实际是傣族的一个别称。因此阿萨姆族与傣族其实是一个民族的两个分支。seóm这个音,有时译写成“暹”,但只用于特指泰国。下文将会把阿萨姆的前身,阿洪(阿豪马)王朝译为尔掸,以便叙述。请阅者注意区分“阿掸国”(阿萨姆)、掸国(缅甸掸邦)和暹国(即泰国)阿萨姆在中印边界东线,阿萨姆旁边的锡金、不丹自8世纪即为吐蕃(今中国西藏)领土,1242年中国元朝统一西藏后,成为中国的领土,到清朝时才分裂出去,但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 公元1228年,中国云南、缅甸东北部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统一了阿萨姆各部族,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锡金、不丹和阿萨姆邦地区等从来不是印度的一部分,不丹也与印度基本上没有联系,印度东部从来就没有和中国交界。锡金、不丹自7世纪开始即为吐蕃(西藏)领土,元朝统一西藏后,成为中国的领土,不丹到清朝时才分裂出去,但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而锡金直到19世纪末被英国侵略前大部分仍然是中国领土,从7世纪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属于中国的领土。13、14世纪蒙古大军和中国元朝大军多次进入缅甸,并深入缅甸北部,部分蒙古军进入阿萨姆地区。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吞并该地区之前,阿豪马人(即傣族人)已经在当地统治了大约600年之久。1890年中英在加尔各答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主要内容为:清廷承认锡金割给英国保护;划定中国和锡金的边界;由此锡金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因为不丹印度在1949年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内容主要是不丹内政和外交要接受印度的指导,印度在不丹驻军,印度开始干预不丹,却导致了中国与这个曾经是中国领土和藩属国的国家一直无法建交。1914年,在“(印 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 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也未予承认,所以,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阿萨姆与中国的边界是非法的。 阿萨姆的历史 公元前四世纪,中国正处于两晋时期,当时能到此地建立国家的黄色人种民族,可以肯定是炎黄先民。总之必然跟中国有着不言而喻的密切渊源,因为当时青藏高原的民族也没有形成,所以该民族必然是经过汉族地区到达阿萨姆一带的。根据Kiratas一词的发音,推断他们应该属于炎帝麾下的某部族。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7世纪曾游历阿萨姆邦,他称这片土地为“迦摩缕波”。他撰写的游记对我们了解当地情况很有帮助。中世纪时期,东辉国改称为迦摩缕波。玄奘对婆塞羯罗伐摩国王统治下的强大繁荣的迦摩缕波王国赞誉有加。当时,可能是迦摩缕波王国最鼎盛的时期。 从迦摩缕波王国鼎盛时期之后一直到公元13世纪它被阿豪马人占领之前,这片土地经历了混乱不堪的岁月,当时没有一个政权能够独撑大局。因此,当阿豪马人于公元1228年越过东部山脉来到这片土地(印证前文,为傣族人)时,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阿萨姆地区的统治权。 阿掸建国 13世纪,傣族开始来到现今印度阿萨姆地区。 阿萨姆最早居住着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公元前10世纪,蒙古人(印度宗教经典《吠陀经》称蒙古人为基拉塔人)穿越过东部的山口来到这片土地,逐渐在当地定居繁衍。4世纪左右,蒙古人建立东辉国(东方光芒之地),在中世纪时期名为迦摩缕波王国,公元7世纪左右迦摩缕波王国达到最鼎盛的时期,统治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鹿至孟加拉湾的广大土地。之后,王国便进入混乱不堪的岁月。 公元1228年,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征服迦摩缕波国各部族,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阿豪马、阿洪通此义,即尔掸国)。 此后,傣族在当地建立了强大的王朝统治,设都于上阿萨姆地区的赛比萨加。阿洪王朝权力空前高涨,被统治德里的莫卧儿王朝的君主们视为对他们的挑战。先后17次派兵征讨阿洪王朝,均无功而返。 此后的600年间,阿豪马人在当地建立了强大的王朝统治,设都于上阿萨姆地区的赛比萨加。阿豪马王朝统治时期,当地的权力中心从下阿萨姆地区转移至上阿萨姆地区。因此,下阿萨姆地区的重要性急剧下降(——阿豪马人退出统治之后,这片土地便被称作“阿索姆”或更为英国化的“阿萨姆”。) 历史上,这种情况仅在16世纪早期出现了短暂的例外,当时,吉拉塔部落的分支—科赫王国在英明的国王纳拉那拉亚那领导下强大起来,因而西方国家加强了对其的限制和制裁。 阿豪马王朝权力空前高涨,这被统治德里的莫卧儿王朝的君主们视为对他们的挑战。他们先后17次派兵征讨阿豪马政权,然而每次均无功而返。公元1671年,莫卧儿大军在最后一次出征中和阿豪马军队在萨莱伽特陷入了长期的拉锯战。 傣族军队在拉其特?巴尔普坎将军的率领下取得了战斗的最终胜利。拉其特?巴尔普坎因此成就了其不朽的盛名,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勇精神和很多轶事至今仍在当地民间传颂,其中一则表现拉其特将军献身精神的历史故事讲述他的亲叔父因玩忽职守而被他斩首示众。这些传说故事如今已经成为阿萨姆历史和民间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今,古瓦哈蒂附近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上的第一座桥梁便屹立在这里。 阿掸覆亡 阿豪马王国盛极而衰始于18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毗湿奴派信徒毛摩利亚?摩汉塔人举行起义,以抗议在信奉性力派的阿豪马王后普勒斯瓦丽教唆下出现的宗教迫害。起义期间,一系列宫廷政变和纠纷进一步削弱了阿豪马统治者的权力。缅甸人趁机从东部边境侵入阿萨姆邦,屠杀了大量的傣族。 事实上尔掸人(傣族)也是由东部的缅甸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建立尔掸国的,可见此区旧时一直都是黄色人种掌权的地区。尔掸地区,事实上是以棕色人种为土著,由黄色人种建国,黄色人种接纳了来自恒河流域的宗教文化(像中国接纳了佛教一般),却为白色人种最终占领,的土地。追溯该区文化之根,确实主要是源于黄色人种的创造。 1826年,英国人进入阿萨姆地区,迫使缅甸签订《杨达波条约》,将阿萨姆割让给英国,英国派总督进行管理。从此,结束了傣族对阿萨姆地区长达600年的统治。之后,阿萨姆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行省。在他们统治阿萨姆邦的四年间,受到了当地人们的不断反抗,但屡屡以失败告终。 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阿萨姆成了印度一个邦,当局不断压制当地傣族的发展,不承认傣族对阿萨姆的历史功绩,并不断将傣族边缘化。 现今,由于各部族之间的通婚、傣族在当地社会地位的下降等多种原因,大多数傣族已融合进其它民族中,只剩下不到60万的傣族,接受了印度教,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在贫困的生活中挣扎,面临着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 此间的岁月见证了阿掸大规模的民族独立运动的传奇。阿掸人民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展现了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决心。 从3000年前开始,西南丝绸之路沟通了印度与保山的联系,也沟通了中华与印度两大古文明古国的联系,有了这条道路,汉朝使臣张骞才在大夏(今阿富汉)看到了蜀布、筇竹仗,进而认识到四川经云南到缅印之间存在一条道路,让汉武帝下了“开通西南夷”的决心,就有了一条能让大队马帮通行的“五尺道”。于是,印缅的象牙、宝玉石、香料等奇异之物,中国的丝绸、纸张、铁器等源源不断地运进输出,互通有无。在保山对印交往史上,孟加拉、阿萨姆是两个重要的区域,因为虽然和保山相邻最近的是缅甸,但缅甸不是西南丝路大宗货物的输出目的地,这些货物输出的最终目的地是更为遥远的印度、西亚和欧洲。孟加拉和阿萨密成为了沟通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承担着“接力”式的运输。正是有了两地的商贸,早在唐朝(南诏)时代,保山境内就有了常住的印度侨民,唐人樊绰在其《华阳国志》中说“永昌郡……有闽濮、鸠獠、越、裸、身毒之民”,身毒就是当时中国人对印度的称谓。虽然穿越高山大川、烟瘴边荒,但3000多年间,这条道路一直顽强地生存下来。60多年前,为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在盟军支持下,中印公路修通,从而使中国和印度的联系更为方便。接着,沿着中印公路线路,中印输油管线接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美英援华抗战物资、阿萨姆的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为中国最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提到印度,许多人会想到印度的阿萨姆,想到阿萨姆的雷多。阿萨姆是印度的东部疆土,形状犹如一个倒三角形,镶嵌在不丹、孟加拉、缅甸与中国之间。现今阿萨姆与印度本土的联系仅止是在不丹与孟加拉两国之间一条宽80公里的走廊。阿萨姆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名气,和云南一样,阿萨姆同样是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是地球的生物基因库之一;阿萨姆又是世界最大的茶园,有着多达20000多个茶园,产茶量占到了全球的五分之一;亚洲第一口油井也在阿萨密。由于受潮湿的印度洋季风和喜马拉雅山山脉影响,阿萨姆是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区,阿萨姆的乞拉朋齐称为世界雨都,年降雨量达114390毫米,最高雨期的1861年曾达到20447毫米,是世界降雨最多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阿萨姆是世界茶树和水稻的原产地之一。从人类学讲,阿萨姆也是亚洲民族分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阿萨姆是亚洲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最西分布区,也是亚洲印欧语系分布最东的地域。 历史上的阿萨姆最古老的居民是与保山、德宏傣族同源的阿红人,历史上阿萨姆曾建立过阿红国,阿红人与保山历史上的傣族先民同根同源,是滇越人的后裔民族。古滇越人分布的中心在今保山、德宏与缅甸克钦邦之间,最西分布到了阿萨姆,因为滇西缅北有了古滇越人这一统一民族,就有了西南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保山与阿萨密也因西南丝绸之路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古百越人最西的分布区是阿萨姆,历史上从阿萨姆到缅甸、中国的云南、两广及泰国、老挝、越南的广大地区,都是属于百越语系民族的分布地域。古百越人中有一部分叫滇越,是今云南傣族、缅甸的掸族和阿红人的祖先,历史上的乘象国就是建立在缅甸东部和阿萨姆间的一个地方政权。汉武帝“开西南夷”前,由于保山至缅甸和阿萨姆间是统一的民族聚居区,其间的沟通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事了。所以说,正是有了傣、掸滇越人后裔民族的统一聚居区,才成就了西南丝绸之路。才有了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了蜀布和筇竹仗的故事,也才有了汉武帝开通西南夷,打通中国与南来联系的决心。 古往今来,云南、缅甸与阿萨姆这一广袤地域的民族迁移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顺江河迁移者,也有往日落方向迁移者,也有从北往南迁移者。阿萨姆的民族迁移也走过了这样的过程,到500年前,强大的印度帝国的孟加拉人、印度斯坦人不断迁入阿萨姆,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操汉藏语系的阿红人与操印欧语系的孟加拉人、印度斯坦人形成了当今的阿萨姆人,当今阿萨姆人说的是一种孟加拉语与掸语混合的方言。历史上,也有从保山(古永昌郡)迁移入印度的民族,如阿萨姆的佤人、克钦人都与保山历史上的濮人有关,近几十年来,从保山、怒江境内不断有傈僳族迁入印度的马施手打底,现今已有5000多人口。 与后来中印公路从密支那经野人山抵达阿萨姆不同,历史上保山与阿萨密的联系远比今人想象的要简单得多。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最西的一座高山,从保山出发,翻越海拔较低的高黎贡山南端余脉,就进入了滇越人分布区,这一区域有德宏、缅北和阿萨姆,从滇越人聚居区到阿萨姆有一条比穿越野人山到阿萨姆更便捷的通道,那就是从密支那帕兰一带进入孟加拉平原边沿地带,然后分路抵达阿萨姆的英帕尔或孟加拉,这条道路经过的地区远比经野人山到阿萨姆便捷,于是,从云南出发的马帮在保山、腾冲稍作停留和补给后,又源源不断地进入经缅甸进入阿萨姆和孟加拉。史料中少有马帮来往于保山到印度间的记载,但有许多中国商人来往于两地间的记述,西南丝路进入缅甸后,就是进入古乘象国区域,这一区域有着独特的运输方式,那就是利用大象为运输工具,大象运输从各方面来说都优于骡马运输,加上云贵高原的骡马根本不适应湿热的瘴疠气候,于是,在进入缅印交界一带,云南的马帮与缅印的象队完成交接,双方的货物换了一种运输方式继续在西南丝路上前进。正是有了这一条通道,才使西南丝绸之路长年的 畅通无阻,也才成就了西南丝绸之路的辉煌。 西南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千百年来一直沟通着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商贸文化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中印公路的开通使这种联系达到了高潮,中国的十万驻印大军从西往东进击,16万远征军从保山出发向西攻击,两军在芒友汇合,实现了将日本侵略军歼灭的目的。 历史在沉寂半个多世纪后,特别是腾密公路的开通,从保山出发同天就可抵达密支那,然后由密支那到印度阿萨密雷多也是一天。总共只用两天时间,我们就可抵达阿萨姆,而从传统的云南与阿萨姆的联系,得从中国的东南沿海经马六甲海峡才能到达印度本土,从印度本土到达阿萨姆,几乎要穿越整个印度次大陆。 接下来的时间,只要继续打通密支那到印度的公路,保山与印度、与阿萨姆的联系将又一次走近,也许,保山城又会重现“印度之民”的热闹。 作者:漏斗子 靠近中国的几个邦,中文畅通无阻,人民币来者不拒,与中国真是“书同文、流同币”。 曙光在北边嘛,社会主义好 缅甸与中国接壤的地区,稳定,靠着中国经济拉动,富裕起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有机会体现。 要不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生,人民币驱逐本币,“一国两制”、另外“一制”就是与中国接轨了。 聊聊缅甸的复杂性 昨天没事,看了一些缅甸资料,发现缅甸的现在形势实在是太复杂了。 要谈缅甸,先得谈云南。以前志书上说,云南是“百蛮”之地,实际上,云南的 “百蛮”都比较温和、懦弱,历史上很早就被中原政权征服了。蜀汉政权建立之初,南中土司雍凯、高定元、孟获曾发动叛乱,很快被诸葛亮领导下的蜀汉政权镇压。由于诸葛亮英明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所以云南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以后都很恭顺,直到明朝杨升庵流放保山、腾冲等滇西之地,还能从当地耆老那里收集不少对武乡侯崇敬的传说。云南自从南北朝以后脱离中央政权以后,先后出现南昭、大理等独立王国,除了南昭曾给唐朝一度造成麻烦以外,大理国对宋朝还是恭敬上贡称臣的。忽必烈革囊渡金沙江以后,云南从此稳定归属于中原政权的版图。 云南开始中原化的时候(最早应追溯到战国末楚将庄峤的远征云南),缅甸还是蛮荒之地,虽然传说里距今四千年时已经有了第一个王朝,叫做若开王朝在缅甸西部出现了。现在还不很清楚,这个若开王朝的居民是否为今天缅甸最大民族,缅族先祖。有一种说法是,缅族原来居住在西藏东南部,后来才南迁到伊洛瓦底江流域。总之,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和“百蛮”之地的云南很相似。占据中原的政权最早和缅甸境内的政权冲突是元朝初期,忽必烈派兵攻打缅甸,最后征服了缅甸,置缅甸行省,这是缅甸之名的由来。以后明朝打下了云南,缅甸复向明朝称臣纳贡,这时的缅甸由今天居住在缅东北部的掸族统治。清朝期间,缅甸也是清朝的藩属,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乘中国国势衰弱之际,出兵吞并缅甸,把缅甸置于印度殖民当局管辖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又将缅甸单独划开殖民。划开之前,英国人搞了一个小动作,把缅甸的最西边阿萨姆地区,划归印度殖民地之印度部分管辖,这就是现在阿萨姆民族解放运动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缅甸虽然被英国殖民当局占领,但缅族上层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初的民族独立思潮的感召之下,开始了秘密抗英,寻求独立的过程。1941年珍珠港事变以后,日本向缅甸英国殖民当局发动军事进攻,缅甸独立运动以昂山为首的独立军把宝押错,押在“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身上,他们引导日军占领了缅甸。这个昂山将军就是现在缅甸*的领袖昂山素姬之父。在日本强大的军事打击下,英人节节败退,差点全军覆没,幸好重庆国民政府的军队为它挡阵,掩护飞毛腿似的英军残部从缅甸西北部安全退到印度境内,同时国军也在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从缅甸西北部的野人山地区狼狈后撤,直退至阿萨姆邦的丁村(今称丁苏吉亚)集结。日军在占领缅甸全境以后,猖狂北犯,从云南芒市(今瑞丽、畹町)附近越过中缅国境,占领云南龙陵、腾冲。孤军深入的日军后来在怒江之西驻守两年,卒被国军全歼。先是,集结在印度境内的中国军队,经过修整,在美国人史迪威将军的率领下,从野人山反攻进入缅西北,奇袭缅北重镇密支那,最后攻入伊洛瓦底江流域。 回过头来说昂山将军,将军到底是争取独立的先驱,只不过恨英人心切,暂时借日人之力以光复国土。所以在二战将尽时,皤然反省,率其部起义,配合盟军解放仰光。昂山在胜利后与英国当局谈判,迫使英国承认了缅甸的独立。就在缅甸宣布独立不久,英国殖民当局制造了一起血腥的阴谋,暗杀了昂山和六位临时政府部长。 以后缅甸政府在昂山的后继者吴努的领导下,一直奉行与中国的睦邻关系,为此,中国政府在1960年和缅甸签订边境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事实上划走了清末英国殖民当局强迫清政府承认的江心坡地区(现为缅北果敢地区),同时收回了被英人蚕食的腾冲以北的面积远小的片马、冈房地区作为交换。吴努政府被奈温将军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以后,正值中国文革发动,仰光大学的华人大学生里也来了红卫兵热潮,引起缅甸军人政府的不满,暗中怂恿发动排华反华事件,在事件过程中大批华人的财产被抢劫,华人被屠杀很多。于是引起了中缅关系的紧张,政府默许了许多热血沸腾的知青和回乡青年越境到缅甸境内闹革命。另一方面,与中共紧密相连的缅甸*也乘机进入缅甸国境,向缅军发动攻势,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将缅军力量驱逐到中部平原地区。在这些战争里,知青们经过锻炼,由于理想和较高的文化素质,逐渐取得了许多支反抗部队的指挥权。 缅甸局势之复杂,不仅在于缅甸政府与缅共的几十年斗争里的消长上面,还在于: 一、解放初期,国民党李弥残部深入到金三角地区割据,与缅甸政府军数年之间的战争。这些国民党残部实际上利用了二战中中国远征缅甸军的影响和当地华族的支持。虽然国军残部早已于1958年名义上从金三角地区撤退了,却还有不少战士军官留在金三角地区成为贩毒武装割据集团,以后这股势力影响下的华人右翼支持现在割据于掸邦南部的南掸邦军。 二、掸邦作为缅甸第一大邦,在历史上和缅甸王国的关系不是很明确的,有点像清朝时候西藏东部波密王国与西藏地方政权的关系。掸邦居住了 多种少数民族,其中掸族最多,以前一直是土司管理,缅甸政府也不过羁縻而已。根据1948年缅政府和掸邦代表签署的协议,缅甸政府允许掸邦组成一个高度自治的邦,但后来缅政府撕毁了协议。 三、现掸邦的形势大致如下:约有二十多个割据武装控制着掸邦。西北边是克钦族军队,这里与瑞丽相邻。向东走,是所谓掸邦第一特别行政区,即果敢地区,这个地区是原缅共的军事领导人彭家声领导。彭是果敢人,所谓果敢族,其实是明朝的汉人后裔,当初他们随南明永历帝逃入缅甸,后来缅王出卖了永历帝,致使其被吴三桂杀害。但南明军队的残余在李定国的率领下,以后在缅甸北部生存下来,就是现在的果敢族。第一特别行政区十分“汉化”,从文字到语言,到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都和国内保持一致。还有一个佤邦,就是佤族,佤邦军队目前是掸邦最大的割据势力,原来也是缅共军队,89年造的反,后来在与缅甸政府的和解(也许在中国政府的劝说下)后联合出兵讨伐坤沙掸军的战争中扩大了地盘,这个割据政权里有不少云南知青任高级干部,且现领导人鲍友祥原为云南土司的儿子,所以中国政府应该对其有影响。鲍的势力主要在彭部之东,同样和中国边境接壤,但鲍还有两块飞地,这两块飞地在掸邦的南部,紧邻泰国,直接和南掸军对峙,前不久,驻守最南面飞地上的鲍军联合缅军对南掸军总部进攻。然后就是东边一小块土地,这上面的割据者是林明贤,林是海南知青,现林部里里有许多高级将领来自广东福建和云南,应该也在中国政府的影响下,林部原属缅共八一五旅,是缅共最骁勇的军队,林部汉人并不是果敢汉族,而是后来从福建广东移居缅甸的汉族。西北边的克钦部队,由丁英将军领导,原来也是缅共一支,是目前四个缅北原缅共武装里可能中国影响最小的一个,克钦就是中国的景颇族。 然而掸邦至少还有三分之一的版图在缅甸政府控制之下。另外三分之一原是金三角之王坤沙武装集团控制,昆沙96年在缅军和佤军的夹击之下向政府投降,但坤沙残部仍控制了约三分之一的掸邦地盘。以上这些割据者除南掸军以外,先后在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与缅甸政府“和解”,即承认不退出缅甸联邦,但缅甸政府也允许其保留军队,实行高度“自治”。南掸军和坤沙余部可能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暗地里支持。 此外,在西北野人山的深山老林里面,还有几只游击队,似受印度当局暗中出钱支持。 三、表面上看,缅甸是由军政府掌管全局,在野的势力是昂山素姬的民主派,这次以僧侣打头阵闹事的就是民主派。民主派的军事力量最多可能是南掸军或者将来可能靠拢的坤沙残余,总的说来,力量不大,但声势有些吓人,原因在英美的出钱和鼓噪。中国的力量在原来的缅甸*势力割据的北部到东部主要的四个区域。这是中国手中的一张牌,如果缅甸局势将来或有异动,则这张牌就会甩出去。 四、由于缅甸山区非常贫瘠,人民生活困苦,所以这些地方以前的头人上层靠利用人民种植鸦片来使自己富有。罂粟本是英国殖民者在十九世纪要人民栽种,以此抵偿同中国贸易上的白银亏空。但因为这些鸦片尚属土法制炼,产量有限,危害不大。罂粟大规模的栽种和许多提炼海洛因工厂的出现,是在八十年代初中国与缅政府关系正常化以后,中国停止了对缅共的经济支持,缅共面对缅军的军事进攻,无法凑集军饷,乃采取以前民初中国军阀的老法,种植鸦片。由于缅共卷入种植鸦片,使其上层统治集团迅速腐化,离心,这才造成了1989年初彭部率先兵变,最终被鲍部端了老巢,使其终结。以后的鸦片生产控制在各军阀手中,由于国际上的压力,特别因中国鉴于海洛因毒品直接进入云南边境,不能听任其泛滥,所以也采取了措施,估计强令亲华武装势力必须打击鸦片的种植和海洛因制造。 目前的形势是,中国要想保证能源供给无虞,甚而至于强大,最好的通道就是从缅甸手中接过对印度洋的染指,包括修筑滇缅铁路和恢复滇缅公路,这些都在加速进行。有了这条通道,中国将来就不怕西方通过新加坡与印度卡中国的脖子。所以中国只能和缅甸军人政权保持友好,而不能让亲英美的昂山素姬上台。西方当然手中有昂山这张牌,甚至有南掸军这样的军事势力捣乱,但是与中国支持下缅甸军人政权和掸邦亲中特区武装力量比较起来,实在不算一回事。目前的问题是,缅甸军人集团得陇望蜀,不断破坏与地方武装达成的和平协议,搞得实在不像话了,中国大约会出面制止。 中国还有一张牌,这张牌就是禁烟。西方国家空喊一阵禁烟,对生活无着的山区农民来说,几乎无效,即使给点钱也还是被军阀、头人中饱,殷红的罂粟花依然在深山里怒放。只有中国施加自己的影响,一方面安抚军阀,一方面从人力物力上支持缅北禁烟,才能最后真正解决问题。倘若西方一味逼缅甸军人政权,由此逼中国,那中国撒手不管,毒品的扩大后果西方自去吞吃吧,这几年禁烟虽然效果不算太好,但总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没有中国方面的合作,决然不可能实现。 缅甸的矿产很丰富,特别是宝石生产,近年来又有石油发现,据说中国在缅甸的利益很大,印度现在想插手,为时已晚。缅甸手中也掌握一张牌对付印度。那就是阿萨姆分裂力量,这股力量已经存在快百年了,虽然势头不大,但一经被印军围剿,转身就往缅甸野人山躲,或者往中印边境东段印占区躲,印度政府毫无办法。特别地,按晚清四川总督派往缅甸印度考察的举人黄茂才的日记,阿萨姆邦多数是从云南和缅北土司治理下的景颇等族人的后裔,印人现在一不小心,引燃这股导火线,直接将延烧到中印边境东段印占区(在阿萨姆之正北),那就从此天下多事了。 所以总的情况下,中国是掌握缅甸大局的唯一大国,西方无法在缅甸搬动大局。 移居印度的傣族后裔阿洪姆人的历史文化变迁 摘要:今天居住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一带的阿洪姆人的祖先,是13世纪以后从中国云南德宏一带地区迁过去的傣族,他们的先民辗转迁徙到今天的印度东北部地区以后,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叫做“勐顿孙罕”的王国并统治了当地。这些傣族移民的后裔后来被当地人称为阿洪姆人。在他们统治印度东北部地 区的同时,他们也逐渐接受了印度教和当地的语言,文化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印度;傣族后裔;阿洪姆人;历史文化变迁 印度东北部与缅甸和中国接壤的地区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区,在当地的民族中,有一支被称为阿洪姆人(Ahom)的民族群体。阿洪姆人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一带,虽然现在他们已经“印度化”了,但是,历史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表明,他们是傣族移民的后裔。因此,人们有时候又把他们叫做“傣(泰)阿洪姆人(Tai-Ahoms)。关于阿洪姆人的历史和他们目前的状况,在国际“泰学”界,阿 洪姆人的研究早已成为了一个热点。此前,我曾经对阿洪姆人的来源、迁徙以及他们后来在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发展演变进行过一些探讨,,1,本文将结合一些新近收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对阿洪姆人的历史文化变迁作一个更为系统的论述。 一 关于阿洪姆人的来源,过去曾经有许多学者进行过探索,但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近年来,随着国际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阿洪姆人的资料也不断发掘出来,阿洪姆人的早期历史才开始变得清晰起来。许多资料表明,今天居住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一带的阿洪姆人的祖先,是从中国云南德宏一带地区迁过去的傣族,今天的阿洪姆人是云南德宏傣族移民的后裔。 虽然中国的汉文史籍很早就记载了分布在云南边境一带的傣族及境外缅甸的傣族(掸族)的一些情况,但对于这个民族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的迁徙情况,汉文史籍却没有明确可靠的记载。因此,研究阿洪姆人的来源及其后来的历史,主要是依靠阿洪姆人自己保留下来的一些编年史和其他有关文献。阿洪姆人移居印度以后,通过一代代口传保留了大量的编年史和传说,后来又被一些人专门加以整理成册,有一些人后来还返回中缅边境傣掸民族地区去收集他们的历史。现今保留在阿洪姆人手中的编年史和其他有关文献,有一些年代较早的是用他们早先使用的傣文书写的,由于后来阿洪姆人逐渐接受了印度东北部地区阿萨姆邦的语言和文字,年代较晚的一些编年史和其他文献是用阿萨姆文书写的,还有一些则是用傣(掸)文与阿萨姆混合文书写的。这些不同年代、不同版本、不同文字的关于阿洪姆人传说和历史的文献在当地被通称为“布兰吉”(Buranji)。据称,目前在印度东北部地区收集到的有关阿洪姆人传说和历史的各类文献已有150种左右。,2,(P368)。 根据这些“布兰吉”的记载,阿洪姆人的始祖是天神楞东(Leng Don)派往下界的两个儿子坤龙(Khun Lung)和坤莱(Khun Lai),二人顺着黄金梯子从天上下来,来到一个叫做“勐丽勐兰”(Mong Ri Mong Ram)的地方,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于是就在当地建国,成了当地的统治者。,2,(P368) 虽然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但许多学者认为这个故事中提到的“勐丽勐兰”是一个真实地名,并且就是阿洪姆人的发源地。那么,“勐丽勐兰”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认为是在湄公河沿岸某地。,3,(P231)还有的学者进一步断定是在泰国清迈府的勐拉(Mong La),,4,(P260)有一位名叫帕德梅斯瓦尔?果果依的印度学者则认为,勐丽勐兰是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一带。,5,(P131)另一些印度学者则认为勐丽勐兰在云南瑞丽江一带。,6,(P146,367)我国学者方国瑜先生在分析一篇涉及云南傣族的境外“大泰”文献中提到的勐丽 勐兰这一地名时,也认为是在云南瑞丽一带。,7,(P28) 勐丽勐兰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查专门研究中缅边境地区傣掸民族历史的西方学者N埃里亚斯的《上缅甸及云南西部掸族历史概述》一书,得知其引述的一段关于勐卯的历史传说中也曾记载说,勐卯的创始人是从天上顺黄金梯下来的两兄弟坤龙(Khun Lung)和坤莱(Khun Lai)中的弟弟坤莱。,8,(P11)而缅甸掸族学者芒莱根据一部译成英文的中缅边境地区流传的傣掸文史籍《勐卯的故事》,也提出勐卯的创建者叫坤莱(Khun Lai)。,9,(P2)从这两段关于勐卯的传说与印度东北部阿洪姆人传说中的始祖的相同名字和相似情节来看,阿洪姆人的来源应与勐卯有关。而勐卯就是今瑞丽一带。 另外,印度阿洪姆人保留的许多“布兰吉”都记载说,他们的先人是在一位名叫“昭龙苏卡法”(Chau Lung Sukapha,又叫“苏卡法”,“昭龙”为“大 王”之意-引者)的率领下迁来的。从什么地方迁来的呢,印度东北部地区高哈提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的学者耶?洪?布拉哥哈因女士根据该系收藏的一份阿洪姆人的“布兰吉”研究后认为,这位昭龙苏卡法的外祖父是“卯龙”(Mao Lung)的统治者,昭龙苏卡法是由其外祖母在一个叫做“艮生卯龙”(Keng Seng Mao Lung)的地方抚养大的。昭龙苏卡法长大后,统治了艮生卯龙,后于公元1215年离开了艮生卯龙。离开之初,昭龙苏卡法先到他父亲统治的王国“勐卡勐 一口锅可煮供3人吃的饭)、雅”(Mongkha Mongya),从那儿带走了3000口铜锅( 2头大象、300匹马,然后到了勐卯。最后,从勐卯经户拱(Hukong,在今缅北)辗转到了印度东北部。,10,(P18) 这份阿洪姆人史籍中提到的“艮生卯龙”等一些地名到底在今天什么地 方已很难考证,但其中一些地名在我国云南德宏傣族的史籍中也有记载,如“勐卡勐雅”等。据杨永生先生在汉译德宏傣族史籍《勐果占壁及勐卯古代诸王史》一书中的注释,勐卡勐雅即在今云南保山昌宁的柯街、大塘一带。,11,(P18)昭龙苏卡法在西迁之前,从他父亲统治的勐卡勐雅又到了勐卯即瑞丽一带,说明其最初活动的范围是在云南境内。 一些阿洪姆人的编年史中还提到了一个叫做“勐提拉”(Mong Thila)或“毗提拉”(Bi-Thi-La)的地方。许多学者认为,勐提拉或毗提拉就是“密提拉”(Mithila),而“密提拉”则是印度佛经中对云南的称呼。,12,(P259,260)据一份阿洪姆人的史籍记载,“勐提拉”最初的国王名叫登罕(Then-Kham),后来该国由一位叫做帕苗蓬(Pa-Meo-Pung)的人统治。当那位率阿洪姆人西迁的苏卡法(即昭龙苏卡法)的父亲昭昌纽(Chao Chang-Nyeu)从勐丽勐兰迁往艮生卯龙时,途经勐卡勐雅和勐帕勐焕(Mong Pa Mong Khwan),在最后抵达艮生卯龙时,统治“勐提拉”的帕苗蓬就叫他留在那儿。后来,“勐提拉”王帕苗蓬将其妹妹囊勐帕罕森(Nang Mong BlakKham Seng)许给了昭昌纽,两人结合后,生下了苏卡法。,12,(P529) 从这段记载来看,苏卡法的舅舅帕苗蓬统治着“勐提拉”即云南(应系指靠近云南内地的傣族地方,而不是云南全省),而苏卡法的父亲昭昌纽是从勐丽勐兰迁到艮生卯龙的。艮生卯龙及途经的一些地方虽难以考证,但有一些地名还是有线索可寻的,如所经一地叫“勐帕勐焕”,可能就是勐焕,即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而如果肯定勐丽勐兰就是勐卯即瑞丽一带的活,则苏卡法的父亲的迁徙路线就是从云南边境地区的瑞丽一带迁向靠内的芒市一带。也只有是内迁,苏卡法的父亲才会遇到统治“勐提拉”或云南(不管这个云南是今天云南什么地方)的帕苗蓬,并遵其命留在艮生卯龙(大概也在云南境内)并娶了“云南 王”帕苗蓬的妹妹,生下了这位最终率阿洪姆人西迁的昭龙苏卡法。因此,苏卡法的舅舅帕苗蓬统治的地方和他父亲辗转的地方以及苏卡法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应该都在今云南境内。 另有一份阿洪姆人的编年史记载说,苏卡法从艮生卯龙出发去印度时,经过了勐藩(Mong Phan)、勐卡勐雅、勐宛(Mong Wan)、勐腊(Mong Na)、勐底(Mong Ti),后来渡江到达云蒙(Wing Men)。值得注意的是,这份阿洪姆人的编年史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在我国德宏傣族史籍中也有记载,据杨永生先生对德宏傣族文献《勐果占壁及勐卯诸王史》一书汉译本的注释,除前面已提及的勐卡勐雅就在今保山昌宁的柯街、大塘一带外,这里的勐宛即今陇川,勐腊在盈江,勐底在梁河,均在今天云南省德宏州境内。,11,(P18)而另有国外学者考证,苏卡法渡江后所抵达的云蒙则是今中缅边境缅甸一侧的八莫一带。,12,(P259)如果是这样的话,则这份阿洪姆人编年史中提到的其出发地艮生卯龙和其抵达云蒙之前所经的地方都应在今云南境内。 正是因为这些记载,专门研究阿洪姆人历史的印度阿萨姆邦高哈提大学历史系的学者J?N?普坎才断言:“阿洪姆人曾经占据着西抵伊洛瓦底江的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地区。”,12,(P259) 二 还有一名印度阿萨姆邦庭苏基亚学院的学者昭?诺玛尔?果果尔根据其收集到的另一部阿洪姆人史籍对阿洪姆人的早期历史进行研究后认为,率领阿洪姆人西迁的这位昭龙苏卡法的舅舅帕苗蓬统治的地方叫勐卯龙(Mong Mao-Lung),苏卡法就出生在他母亲的娘家勐卯龙。并且,由于其舅舅帕苗蓬无子,苏卡法一生下来就过继给他的舅舅,一直住在勐卯龙。本来他可以在勐卯龙继承王位,但不巧他舅舅后来又老来得一子,取名苏罕法(Sukanpha),苏卡法便失去了继位的资格,于是便带着9000人西迁而去。,2,(P367) 勐卯龙是什么地方,我们知道,在傣掸语中,“龙”(Lung)是“大”的意思,勐卯龙意为“大勐卯”。研究傣掸民族历史的英国学者N埃里亚斯认为,勐卯龙就是今天的勐卯,即瑞丽一带。,8,(P20)另一名英国学者斯科特则认为勐卯龙的中心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变动,但总之均在南卯河(瑞丽江)沿岸。,3,(P204)我国学者也认为,勐卯龙即勐卯。,13,此外,在缅语中,勐卯被称为“勐卯纪”(Maing Mao Ky),“纪”也是大的意思,与傣掸语“勐卯龙”意思一样。因此,可以认为,勐卯龙就是勐卯,或以勐卯为中心的那一带地区,即今云南德宏州瑞丽一带。 另一位印度东北地区米佐拉姆邦政府学院的学者罗梅希?布拉哥哈因根据另一些阿洪姆人史籍的记载研究后也认为,苏卡法在西迁之前是“勐卯的王子和勐密库林叨(Mung-Mit Kuplingdao)的统治者”,,14,(P358)也肯定了他与勐卯有关。 此外,也有一些阿洪姆人的史籍中记载说,率领阿洪姆人西迁的人不叫苏卡法,而是一位叫“三隆法”(Samlongpha)或“三隆”(Samlong)的人,时间 比苏卡法西迁的时间稍晚。史籍中说他受其兄苏罕法(Sookampha)派遣西征,得胜后本欲回国,却因遭其兄嫉妒并欲加害,故率众留在了印度云云。,15,(P114,115) 巧的是,我国德宏傣族的史籍也有类似的记载。例如,有一部叫做《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简史》的德宏傣族的文献中也提到勐卯的国王“召弄思翰法”派其胞弟“混三弄”或“召混三弄”西征的事迹。该书记载说:萨戛里673年(公元1310年),混依翰罕接受“萨玛达”(傣语,意为“伟大的领袖”)称号,正式承袭勐卯王位,并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为“思翰法”,又叫“召弄思翰法”。思翰法即位后,与周围一些傣族部落结盟,势力进一步强大,遂以其胞弟混三弄为总兵‘庄色’,大‘波勐’刀思云、刀怕洛、刀思翰盖等为大将,前往征讨西方的勐卫萨丽。总兵元帅混三弄统帅大军长驱直入,不久就抵达卫萨丽的首府。”,11,(PP41~48) 最后,迫使卫萨丽人投降议和,议定每三年一贡,并宣称向勐卯称臣,永不反悔。,11,(P49) 另一部叫做《嘿勐沽勐》或译为《勐卯古代诸王史》的德宏傣族文献也记载:“思翰法登上王位的第十二年(按照该文献中前面的记载推算,当为公元1347年),勐卯王集结了数万军队。战象二千头,命王弟三弄挂帅,四大‘陶勐’随师参谋,前往南鸠江以西各国兴师问罪。三弄带领大军,从鸠宛出发,经过双顺、戛写、直达罕底。经过三年的长途跋涉,最后才回到孟养。大军所到之地势如破竹,国国归附,个个称臣纳贡。”,11,(P83) 这两部德宏傣族的文献均提到勐卯王统治时期当地傣族西征之事,勐卯王里的勐卯王思翰法或召弄思翰法就是我国汉文史籍中记载的元代割据一方的麓川首领“思可法”,大概也就是阿洪姆人史籍中的“苏罕法”,其弟“混三弄”或“召混三弄”或“三弄”大概也就是阿洪姆人史籍中提到的“三隆法” 三隆”(“混”即傣语中的Khun,“召”即Chao,均为傣族中王、王子、高或“ 级贵族等的尊号)。所不同的只是,“混三弄”或“召混三弄”西征后得知其兄勐卯王“召弄思翰法”欲陷害他时,便饮毒酒自尽了,,11,(P47~51,P83~84) 而不是象阿洪姆人的史籍中说的是留在了印度。 而埃里亚斯在其《上缅甸及云南西部掸族历史概述》一书中引述的一个据说是流传于勐卯和缅甸勐拱地区的故事又说,三隆法是勐卯王的兄弟,他在其兄统治勐卯时率军征服了阿萨姆。约4、5年之后,他的一位名叫昭卡法(Chau-Ka-pha)的亲戚成了这片新征服的土地上的第一位“索巴”(即“昭法”,意为“王”,“索巴”系缅甸掸语的发音)。,8,(P9)这里,西征者是三隆法,昭卡法(苏卡法,)则只是一位现成的王位继承者,而不是亲自率兵西征者。 虽然阿洪姆人和傣掸人的史籍中提到的许多地名我们还无法搞清楚,也无法肯定率领阿洪姆人先民西迁的首领到底是苏卡法还是三隆法(或许在德宏傣族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西迁),但从这些文献中可以弄清的一些地名来看,苏卡法或三隆法或“混三弄”率众西迁时离开的故土都与勐卯及其周围地区、特别是与今云南保山和德宏州靠边境的昌宁、芒市、瑞丽、陇川、盈江、梁河一带地区有关。 阿洪姆人的先民是在什么时候迁到印度去的呢,许多学者根据阿洪姆人的史籍的记载推算后认为,苏卡法从云南西迁的时间是公元13世纪初。,17,(P17)而我国德宏傣族的文献《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简史》中记载说勐卯王召弄思翰法派胞其弟混三弄或召混三弄西征的时间是萨戛历673年,即公元1310年。另外叫做《嘿勐沽勐》或者译为《勐卯古代诸王史》的德宏傣族文献则记载说西征的时间是思翰法登上王位的第12年。按照该文献中前面的记载推算,当为1347年。时间要更晚一些。,11,(P83) 根据阿洪姆人保留下来的编年史的记载,他们的先民辗转迁徙到今天的印度东北部地区以后,在今天的阿萨姆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流域一带定居下来,并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叫做“勐顿孙罕”(Mong Dun Sun Kham,意为富饶和充满黄金的国家)的王国。,17,(P17)后来,当地的土著居民波多人(Bodos)把他们建立的这个勐顿孙罕王国称为“Ha Siam”。在波多人的语言中,“Ha”的意思是土地,“Siam”(有时也称为“Shan”)则是他们对所有傣泰民族的称呼(如今我国学者多把“Siam”译为“暹”,把“Shan”译为“掸”)。由于当地一些民族语言发音时音变的缘故,“Ha Siam”被发音为“Assam”,阿萨姆一词即由此而来。,18,(P151) 还有一种解释说,这些迁到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傣族移民被当地人叫做Siam或Sam,但当地语言不习惯发S这个音,他们往往把S发音为H。要保留S这个发音,就必须在其前面加上一个辅音字母A,于是,就把Siam或Sam发音为Assam。这就是阿萨姆这个地名的由来。但是后来在一些民族的语言中,S音还是被H音所代替,于是,Assam被发音为Ahom,阿洪姆人现在这个族名就是由此得来的。,19,(P19) 总之,阿洪姆人这个名称或阿萨姆邦这个地名均与当地人把他们叫做“Siam”或“Sam”等有关。 三 大约在苏可法率众西迁250年后,在一位叫做苏洪蒙(Siu-Hom-Mong, 的国王统治时,“勐顿孙罕”王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后来,1497~1539年在位) 一位叫做“苏生法”(Siu-Seng-Pha,1603~1641年在位)的国王再次开疆拓土,使“勐顿孙罕”王国的疆域更加扩大。到17世纪下半叶时,整个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均为这些被称为阿洪姆人的傣族移民后裔所统治。,14,(P359) 1838年,“勐顿孙罕--阿洪姆王国”的最后一位国王被英国人废黜后,这个由云南傣族迁入印度后所建的延续了600多年的王国才告灭亡。因此,印度学者罗梅希?布拉哥哈因认为:“事实上,阿萨姆邦中世纪早期的政治史是属于阿洪姆人的。阿洪姆王国的出现使印度东北部的整个历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14,(P359)另一位印度学者JN普坎则称:“印度东北部的中世纪史就是阿洪姆人的历史。”,12,(P258) 这些迁入印度东北部地区的云南傣族——阿洪姆人在早期还一度保留着他们从云南带去的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例如,阿洪姆人保留下来的许多史籍“布兰吉”中都提到,他们早期在当地建立的国家“勐顿孙罕”的国王均称“昭”(Chao)或“昭法”(Chao-pha),“昭”或“昭法”之下有各级官员,称呼有“邦勐”(Phrang-Mong)、“叨勐”(Thao-Mong)、 “叨”(Thao)、“录令”(Ru Ring)、“录百”(Ru-Pak)、“录少”(Ru Sao)、“普坎”(Phu-Kan)、“普克”(Phu-Ke)、“普津勐”(Phu-Kin-Mong)、“纽勐”(Niu-Mong)等等。,12,(P261) 据阿洪姆人的编年史记载,在“勐顿孙罕”国,所有16,50岁的强壮男子都必须为国家服劳役,这些服劳役的人被通称为“派”(Paik)。“派”每4人为一组,轮留服役,即每人为期3个月。每5个4人小组共20人设一名官员“录少”(意 为20人首领),5名“录少”及其所辖的“派”共100人又设一名“录百”(意为百夫长)管辖,10名“录百”及其所辖的“派”共1000人设一名“录令”(意为千夫长)管辖。所有“派”及各级官员又均隶属于国王“昭法”。“派”可分得份地,但土地所有权仍属于“昭法”。战争期间,“派”还必须从军。,12,(P261) 在有关云南德宏一带的傣族的历史资料中也有这种制度和相似称谓的记载。如明代钱古训著的《百夷传》在记载麓川(即勐卯一带)思伦发(又写作思仑发)统治时期的情况时就提到:“其下称思仑发曰‘昭’,犹中国称君主也。„„其属则置‘叨孟’以总统政事,兼领军民。‘昭录’领万余人,‘昭纲’领千余人,‘昭伯’领百人,领一伍者为‘昭哈斯’,领一什者为‘昭准’,皆属于‘叨勐’。又有‘昭录令’,遇有征调,亦与‘叨勐’统军以行。” 《 百夷传》还载,当时这一带傣族“无军民之分,聚则为军,散则为民,遇有战斗,每三人或五人出军一名,择其壮者为正军。„„余人荷所供。”又“大小各有份地,任其徭赋。” 因此,阿洪姆人史籍中记载的他们早期的政治制度和国王及大小官职及农奴“派”等称谓,无疑是从云南带去的。 在阿洪姆人的编年史中,早期的国王除了称“昭”或“昭法”外,有时 “Wong”。,12,(P261)过去,人们不清楚这两个称谓的含也被称为“Khun”或 意,多将“Khun”音译为“混”或“坤”,将“Wong”音译为“旺”。如我国德宏傣族史籍《勐果占壁及勐卯古代诸王史》汉译本的译者所译的从勐卯率军西征的“混三弄”或“召混三弄”这名字中的“混”即是“Khun”的音译,其实,“Khun”即是汉语“君”的古音,“Wong”即是“王”,这两个词均来自汉语。这说明阿洪姆人同云南傣族一样,对统治者的称谓中除了本族语言“昭”或“昭法”以外,均借用了汉语称谓。 此外,阿洪姆人保留下来的所有编年史都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依次称为Kap、Dap、Rai、Mong、Plek、Kat、Khut、Rung、Tao、Ka,十二地支依次为Teo、Plao、Ngi、Mao、Si、Cheo、Si-Nga、Mut、San、Rao、Mit、Ke。,12,(P262)这种纪年法及天干地支的称谓也与云南傣族使用的相似,,11,(P53)也都是受汉文化影响之故。 阿洪姆人进入印度之前即以水稻种植为主,因此,进入印度东北部地区后,他们也主要选择低地居住,开垦了许多稻田,修建了完善的水利系统。同时,他们还把单牛驾犁技术传入了印度东北部地区。,12,(P262) 虽然据学者研究,佛教可能在公元7—8世纪时可能就已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流传。,20,(P262)但据明代的《百夷传》记载,公元14世纪下半叶时,德宏一带的傣族还“不祀先,不奉佛,亦无僧道。”而阿洪姆人的史籍中却记载说阿洪姆人早期是信佛教的,因此,不知他们是在西迁后才接受了佛教信仰,还是他们在云南接受了佛教以后才西迁的,如果是后者,则其西迁的时间还要晚一些。 早期迁入印度的“阿洪姆人”人数到底有多少,目前很难考证。根据他们自己的编年史记载,苏卡法王率众西迁时只是9000人左右。进入印度东北部地区并征服了当地一些民族后,为了有效地统治当地人,他们逐渐开始吸收一些当地上层人物进入统治机构。同时,还通过联姻的方式与当地一些民族上层人物建立友好关系,其人数恐怕也通过融合外族而增加了。今天印度阿洪姆人的人数到底有多少,目前也还没有可靠的统计。据印度学者M?N?普坎的研究,1872年时,阿洪姆人的人数有15万多;到1901年时,其人数已经增长到178万多; 到20世纪80年代下半叶时,阿洪姆人的人数已经达到100万人左右。,21,(P246) 阿洪姆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接受当地印度文化的,目前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他们接受当地文化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据说当时的一位名叫苏当法(Sudangpha,1398~1407)年在位)的国王即被人们称为巴牟尼?孔瓦尔(Bamuni Konwar),并说这位国王在加冕时采用了印度教的仪式。,14,(P363)到16世纪上半叶即苏洪蒙王统治时,他除了称“迪兴吉亚?罗阇”(Dihingia Raja)之外,还用印度教的“斯瓦尔加纳拉衍那”(Swarganarayana—天神)这个称号代替了传统的“昭法”这个称号。此后,阿洪姆人的国王都用印度教的头衔来作为自己的称号。,14,(P363)还有人统计后认为,从苏卡法到苏宾法(Siu-Pim-Pha)的前13位阿洪姆王国的国王中,除了苏当法(公元1397~1407年在位)以外,其余12位国王在阿洪姆人的史籍中都只有傣族名字,从苏宾法之后的苏洪蒙到苏廷法(1497~1648年)这6位国王,才开始有了印度名字。,22,(P187)与此同时,原“昭法”称谓下的各级官吏的傣族称谓也逐渐被“布拉哥哈因”(Buragohain)、“巴尔哥哈因”(Bargohain)、“巴帕特拉?哥哈因”(Barpatra Gohain)以及“拉吉科瓦斯”(Rajkhowas)、“巴鲁阿”(Barua)、 “哈扎利卡”(Hazarika)、“塞基亚”(Saikia)、“博拉”(Bora)等带有印度色 彩的头衔所取代。,23,(P154)他们还逐渐接受了当地的阿萨姆语。大约从16 ,(P183)大概也世纪起,阿洪姆人开始用阿萨姆文字来编篡他们的编年史。,24 正是这个时期,他们建立的这个在早期史籍中被称为“勐顿孙罕”的国家也逐渐被人称为“阿洪姆王国”。 在接受了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之后,阿洪姆人早期的文化也并没有完全消 失。例如,到“勐顿孙罕—阿洪姆王国”后期,国王们的称谓中仍还保留着傣族的名称,如被认为是正式接受了印度教的阿洪姆人国王“普拉塔普?辛格”(Pratap Singha,1603~1641在位)在史籍中有时仍被称为“苏生 法”(Susenpha)。有时,国王头衔中甚至同时出现傣族名称和印度名称,如“普拉塔普辛格”之后的一位国王的称号是“苏檀腊?贾亚达瓦吉辛 格”(SutamlaJayadhawaj Singha,1648~1663年在位),这个称号中的“苏檀腊”无疑还是傣族称谓。其后另一位国王的称号“苏力法?拉腊?罗阇”(Sulikpha Lara Raja,1679~1681年在位)中的“苏力法”无疑也是傣族称号。“苏力法”的继承者的称号是“加达达尔辛格”(Gadadhar Singha,1681~1696年在位),史籍中有时又以傣族称谓“苏普法”(Suputpha)来称他。另一位于1696~1741年在位的国王“鲁德拉辛格”(Rudra Singha)又叫“苏康法”(Sukhrangpha)。,25,(P11~15)相当多的阿洪姆人在改宗印度教之后,仍还保留着他们早期的宗教,并在自己的宗教中继续使用他们最初的语言,直到阿洪姆人在阿萨姆的统治结束时,佛教僧侣在阿洪姆人中仍享有很高的地位。,25,(P15) 据阿洪姆人自己的史籍记载,他们迁入印度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同他们的故土勐卯保持着联系,并不时派使者去勐卯朝贡。,12,(P263)因此,印度学者JN普坎认为:“阿洪姆人可称为连接印度东北部地区与云南的历史环链。”,12,(P258) 参考文献: ,1,何平移居印度的云南傣族——阿洪姆人,J,世界民族,1999,(1);何平从云南到阿萨姆——傣泰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M,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1999 ,2,Chao Nomal GogolNew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Assam Based on Ahom Buranjis,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Kunming,1990 ,3,JGScott & JPHardimanGazatteer of Upper Burma and the Shan States,M,Part I,VolI,Rangoon,1900 ,4,JNPhukanThe Ahoms:The Early Tai of Assam and Their Historical Relations with Yunnan,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Kunming,1990 ,5,Padmeswar Gogoi.The Tai and the Tai Kingdoms,M,Gauhati,1968 ,6,Chao Pouspa GogoiTai Literature of North,East Indias,C, Proceedings of the 4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Kunming,1990;Chao Nomal GogoiNew Lighton the History of Assam Based on Ahom Buranjis,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Kunming,1990 ,7,方国瑜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 ,8,NEliasIntroductory Sketch of the History of the Shans in Upper Burma and WesternYunnan,M,Calcutta,1876 ,Sao Saimong MangraiThe Shan States and the British Annexation,9 ,M,Cornell University,1967 ,10,MrsYe Hom BuragohainKing Sukapha and His Journey to Assam:The Manuscript Evidence,C,Proceedings of the(3rd)Internat 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Canberra,1987 ,11,召帕雅坦玛铁?卡章戛著,龚肃政译,杨永生整理注释勐果占壁及勐卯 古代诸王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12,JNPhukanThe Ahoms:The Early Tai of Assam and Their Historical Relations with Yunnan,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 Vol.lll,Kunming 1990 ,13,黄惠焜掸傣古国考,J,东南亚,1985(3) ,14,Romesh BuragohainThe Tais in Northeast India-A Look into the Factors and Processes of Tai-Ahom 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Mediaeval Assam:1228~1250,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Kunming,1990 ,15,RBoileau PembertonReport on the Eastern Frontier of British India,M,Calcutta, 1835 ,16,Chaw Nagen HazarikaWe Revive, We Survive,M, India:Priton ,17,Ye Hom BuragohainKing Sukapha and His Journey to Assam:The Manuscript Evidence,C,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Canberra,1987 ,18,Institute of Historical StudiesSources of History of India,M, Calcutta, 1897 ,19, (泰)黎道纲中译打印稿(藏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资料 室)(泰)集?蒲米萨:暹泰佬孔各族名称考,M,,泰,Duang Kamol出 版社,1976 ,20,曹成章傣族农奴制和宗教婚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1,MNPhookanMinotities:Early Migrants and Late Migrants-Their Problems and Prospects,C,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 Canberra, 1987 ,22,Lipi GhoshTai-Ahom Historical Linkages:Notions of Shared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Indian Interaction into Chinese & Southeast Asian Panorama,C,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Asian Development: A View From South Asia, edited and compiled by Reena Marwah, New Delhi, 2004 ,23,Suryya Kumar Bhuyan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ssam,M, Assam,1965 ,24,朱昌利阿霍姆王国-泰族中世纪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建立的一个国家,A, 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南亚土地关系和民族,Z,1983 ,25,Bijay Bhushan HazarikaPolitical Life in Assam during the 19th Century,M,India,1987
本文档为【阿萨姆-被印度占领的国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2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