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的魅力来自文化的个性,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党的十七大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的魅力来自文化的个性,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党的十七大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内涵有广义和狭义这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如企业文化、体育文化、丝绸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等等。狭义而言,文化是指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所谓的文化,是狭义所指的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狭义上主要是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 而现今所言之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 1 二、传统文化的脉络 中国文化的发生: 火的运用是文明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商周时期: 从神本走向人本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色彩。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神本文化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维新,建立了一整套宗法制度,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准则。这些制度就从尊神转向了事人。神本文化由此向人本文化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各种因素的契合。此时,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秦汉时期: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秦始皇统一文化的主要措施:一是书同文车同轨,二是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设官专职教化,三是焚书坑儒。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政治纲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体现了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 2 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自此,儒家思想在我国独大了两千多年,三纲五常统治了整个封建社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走向多元 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和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和文化,出现了文化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表现在一是玄学的兴起,二是道教的兴盛与佛教的传播,三是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魏晋文化的特点是魏晋美学的发达,魏晋美学是魏晋文化的精华。 隋唐时期:隆盛时代 隋唐文化气势恢宏,体现了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唐朝的诗、书、画是其杰出代表。 两宋时期:市井文化的勃兴与内省、精致的趋向 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向色调浓烈的文化类型;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向、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宋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宋文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时期:沉暮与开新 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阶段,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历程。明清文化的特点:一是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二是早期的启蒙思潮;三是古典文化的大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四是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文字狱盛行;对古代文化的总结:《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康熙字典》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丛书。 3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家文化是它形成的基础文化,其他各家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互相糅合,互相渗透,各取所需、各显所长,逐渐形成了以一为主,多家综合的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的比较完整系统的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并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1、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正是中华民族从个体到整体的品质,是中货场民族发展壮大的内在精神。第二、人本精神:即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论语》:“厩失火,子曰:伤人乎,不问马。”《孟子》:民贵君轻。第三、天人合一思想:即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言行。第四、礼治精神:把礼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特点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两点: 第一,农耕型文化 “天地者,生之本也。”千百年来,人们把土地视作自己的命根子,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 性地躬耕,以求风调雨顺。农耕型文化把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4 孔子弟子子有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各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故在天人关系上,不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一面,而是强调其同一的一面,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追求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平均主义”就是小农观念的典型思想。儒家讲“不患寡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小农平均思想的体现。 小农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散,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进取、协作、竞争意识。 第二,伦理型文化 敬祖孝亲,传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三纲五常”实质上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的总纲。 在封建时代,中国有两个最高的价值准则,即忠和孝。忠是政治观念,孝是道德观念,为臣尽忠,百姓尽孝,社会就安定了。 农耕文化、伦理文化从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及其特殊品质,其中,天地是农业经济之本,血缘、宗亲是伦理之本。 四、先秦诸子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我国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先秦,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有"百家争鸣",一是天下大乱,整个社会面临重大转型,诸子百家纷纷开出救治的药方。因为"药方"不同,才要争论,也才有 5 了历时300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又可以分为"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迪者,是影响中国礼乐文化、政治文 6 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最大最久最深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与伦比,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1、在政治上以治平为本 修齐治平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如何能做到修齐治平, 其一,在国家治理上实行德治,而不实行暴力政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下引该书只注篇名)注重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使百姓对非道德的行为有羞耻之心。政令刑罚只能使百姓不敢犯罪,但没有羞耻之心。为政者要以自己道德榜样力量教化百姓,“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这便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这是社会治平的根本。 其二,在经济上主张由小康到大同。《礼记?礼运》篇对“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都做了描绘。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尧舜为“大同”社会,文武为“小康”社会。“大同”是“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子其子,选贤与能,是一个和谐至善完美的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子其子,是讲信、义、仁、让,有礼、有次序、治平和睦的社会。这是社会治平的基础。 其三,在伦理道德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7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孔子所忧患的是德、学、义、不善的不修、不讲、不徙、不改。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伦理道德素养,遵守孝悌、忠恕、诚信、恭敬、智勇的道德。孝悌不仅是为人之本,而且不会犯上;忠恕是仁之本;言而有信,诚实无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培育自己道德素质,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这是社会治平的保证。 其四,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种打破等级制度贵贱限制的开放式教育,在2500多年前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种“无类”的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等,对提高培养人的知识、道德、文化素质有积极作用和影响,是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动力,是社会治平的支撑。 2、以仁为核 孔子认为,社会治平和睦的根本、基础、保证和支撑都属于外在的现实层面,其内在的灵魂层面,则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特性,仁的内涵是指爱人,“仁者爱人”。虽然孔子讲的爱人,本质上仍有差等,但他提出“泛爱众,而亲仁”,仍有极高的价值。 爱人有三方面,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孔子所体现的这种爱的人道精神是无私的、博大的、为人的。孔子以仁为核心辐射到各个层面,并贯彻到各个领域,仁作为礼的内在精神,使礼具有爱人的人道主义的意蕴,使礼的各种关系能保持一种理解的、人文关怀的、和谐的张力。 8 3、以和为贵 治平之本、仁爱之核,必须通过“和”来理顺各种关系,处理各种冲突,而达冲突融合而和合。《论语》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是指多种因素、元素的冲突融合,“以他平他谓之和”,而不是同一种因素、元素的相加。“和”既是万物化生的根据和源泉,亦是万物存在一种状态。由和合而保证治平之本、仁爱之核的贯彻和实现。 孔子把“和同之辩”运用到君子与小人关系上,并将其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一种标示。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把君子小人之间推广为社会、国家、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社会事物、人的处世行事、文明发展的规律、准则和真谛,体现了经典诠释的“与时偕行”的本质特征。这便是儒家思想二千五百多年来日新而日日新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凸显出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4、《论语》 谈孔子必谈《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一本书,书里主要是孔子的语录及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对话录。《论语》在中国被告奉为像西方《圣经》一样的圣书。如果是一个平民百姓,就要用它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如果是朝庭命官,则必须深刻学习并努力践行。在中国历史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只要学到了《论语》中一半 9 的理论,就足以能治理国家了。 实际上,《论语》并不是一本充满说教的书,而是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2008北京奥运会迎宾语就采用了论语语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已抽不欲,不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 ——为政之要。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又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强调德治。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 ——强调教育。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曰:“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最光辉的思想。 ——强调诚信。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B、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此,取信于民,乃立国之根本,富国之必然;诚信做人,乃为 10 人之根本。 (二)、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主流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说孔子的思想核心的“仁”,那么,孟子思想的核心便是“义”。义是仁的补充。在仁的概念中,原本就同时包含着爱与憎。但是,仁,毕竟主要是爱而不是憎,这就需要义来补充。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显然,表现于人的心理,仁是同情、怜悯,义是羞愧、憎恶。同情和怜悯是对别人的,羞愧和憎恶则一半是对别人,(憎恶)一半是对自己(羞愧)。但不管对谁,义,都有批判性、否定性和战斗性。所以我们只能说“大义灭亲”,而不能说“大仁灭亲”。仁与义,是相反相成的概念。 仁与义不同,孔与孟也不同。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在孟子那里,有一种精气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它就是“气”,即所谓的“浩然之气”。 1、“民贵君轻”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主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节约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 11 题。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人性本善”思想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孟子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性善理论。儒家学说大多继承了性善思想,性善论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性善论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理智信等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为推广性善论,还提出了“人皆可以为 舜”的观点。因为人人有善性,只要按 舜之道做事,就能成为 舜。 孟子的思想、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同一个学派,关于这一点,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从孔庙里迁出,但是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太有必要了。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就可以用正圣来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三)、荀子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儒学家。 12 荀子的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其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还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建树。 1、天道观。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即控制、征服自然的意思。 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它高扬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2、认识论。 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也。”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他认为,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是一大“弊”,比的形式很多,有“欲为弊,恶为弊,远为弊、近为弊等”。万物异则莫不相为弊,此心术之公患也。 13 在“名”与“实”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观点。 3、人性论 在人性论上,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习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就要通过“化性起伪”,通过学习,从而改变“性”。 4、教育论 荀子十分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他认为,学习对人至关重要,“学不能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他还认为,学无止境,后来居上,“青,取这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并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四)、老子 道家学说创始人。著书上下两篇,5000余字。因其书“言道德之意”,故后世称之为《道德经》,或据作者名字称之为《老子》。《老子》5000言,充满哲学的睿智与诗的凝练,深遂而优美,对我们思考宇宙、体验人生、观察社会都有很大启迪。 14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绝不亚于儒家和佛家。 《老子》一书的精华是什么,辩证法~特别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书中从头到尾贯穿的都是弱者的生存智慧。只不过老子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比如“有生于无”, “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归纳起来就是: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一再说,不要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所以说,最弱小的其实最强大,最坚强的其实最脆弱。想相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柔弱,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坚强,死了的时候“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因此,那些争先恐后的没有一个不失败,那些巧取豪夺的没有一个不输光;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才最安全、最富有,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他们不争,所以没人能争得过他们,这就叫“与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与其不为,故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之治,无为而治,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识到事物美丑、善恶、祸福、有无、难易、高下等矛盾的相互转化关系,并且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物极必反,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最著名的名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前后相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五)、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 15 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是一部关注个体生命,指导人们发展和谐人生的处世经典。 1、人性批判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名利二字。庄子以其犀利的观察力道出人性丑恶的本质。庄子生活在“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以身殉天下”的时代,人们对名利的追求蜕变扭曲为虚伪和贪婪。人性已被物化,失去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庄子是深刻的,他以满怀悲愤情刻画了从凡夫俗子上至君王臣相的畸形心态:在现实社会中杀父杀君者有之,逐兄囚弟者有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有之,大言辩辩者有之,贪财好色者有之,自以为是者有之,觉而不醒者有之,病入膏肓者有之,至死不觉者有之。人们为了追求金钱名利不择手段,欲壑难填,越陷越深,最终失去自我。 庄子对这种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屑。庄子看到了人性的本恶,他在给予人性批判的同时,羞于与世人为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愤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骄纵而无可驾驭的正是人心,而由此生出种种的哀怨、忧虑、喜怒、贪欲,为了满足自身欲望,王候将相 16 丧其斯文,“丧已以物,失性于俗”,可悲可叹。 2.政治批判 (《秋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道观之„„孰短孰长,” 庄子认为万物生而平等,无所谓贵贱。这就使人从根本上树立起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庄子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打破封建等级观念和奴性心理的束缚。 庄子所生活的社会是赤裸裸的黑暗,他对当时社会政治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和批判。 庄子对当时社会最根本政治制度—君主制表示轻蔑和否定,并对“绝对服从”、“尊卑有别”等一系列等级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庄子认为正是因为出现“昏上乱相”、拥有无限权力的君王,才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 “天地之养一也,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口鼻,夫神者不资许也。”(《徐无鬼)“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徐无鬼》) 庄子对统治阶级利用特权压榨百姓,谴责诸候为了一点蜗角小利,置国家和百姓利益于不顾, “时相与争地而战”,致使“伏尸数万”,生灵涂炭。因此他,主张自由平等,反对贵贱尊卑之分。 3.儒家仁义的批判 庄子思想是前卫的,是深刻的,他敢于审视批判权威和既有观念。庄子以其卓越的智慧不仅洞察了儒家仁义对当时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预感到它必将对后世产生严重后果,因而对儒学的仁义思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击:仁义礼法害人的自然本性,扰乱人心,钳制人的思想,甚至以理吃人。 17 庄子站在自然人性的角度上指出:儒家仁义“摇唇鼓舌,擅是生非”(《盗J》),自从有了儒家的仁义礼法之后,人们不得不遵循仁义规范来约束自己、伤害自己。儒家伦理道德表面上奢谈“爱人”,而实质上却无时无刻不在吃人。“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盗M》)庄子敏锐觉察到此类观念潜伏的巨大消极性,因而对儒家标榜的“尧舜圣世”予以根本否定。“大乱之本,必生尧舜之间,其未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庚桑楚》)历史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庄子的预言不幸言中,时隔两千多年,另一位中国哲人—鲁迅借狂人之口再次申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所谓的“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仁义礼法迎合了统治者的意志,成为维护自身统治的思想工具。庄子以其犀利目光看穿了彼时社会的瘤疾:强权出真理,而一切仁义道德不过是其遮羞布而已,从而激愤地指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肤筐)})。学习庄子,他对统治我国两千年儒家仁义的批判,又给我们怎样的深思和指导呢。 庄子以其高深的哲学素养,对我们的认知与思维形式进行一次高屋建瓴的指导,让我们能够以客观公正地科学态度对待事物。 4.环境破坏的批判 庄子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惨景:“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在宥) (《天道》)“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及“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山木》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天地万物都是地位平等的,并非专为人类而设,但人类却出于自身需要“落马首”, 18 “穿牛鼻”。在《马蹄》篇中,他以马喻大自然,以伯乐喻人为。“烧之,剔之,刻之,锥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都是人类种种干涉手段形象化的具体表现。随着人类干涉万物、破坏自然行为的不断升级,马死的数目也逐渐增多,“马之死”不正象征着人类自我毁灭的悲惨结局吗? 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激发起庄子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的处世的优患感,他的沉痛隐忍的程度,他对于时代的灾难和人群的祸患的敏感度,庄子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层思考,正是建立在这种强烈的优患意识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基础之上的。针对环境的日趋恶化,庄子及时提出了“天与人不相胜”的命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夫明白转天地之德者„„谓之天乐。”(《天道》)因此,他要求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无以人灭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与物”,与大自然交流情感,将是何等的舒畅!何等的振奋!故庄子满怀深情地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只有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审视庄子,我们发现了四个字“天人合一”,原来庄子早就为我们构造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下了定义。 我对庄子的哲思: 庄子主张“绝圣弃智”、返朴归真,回到自然,顺应自然。没有看到文明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不提倡人去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认识必然,从而获得人的解放和自由,这是庄子人生哲学的致命弱点,也是他的局限。庄子的彻底无为,消极避世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类生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 19 庄子唯有采取这种无为保命的处世哲学。但是,这种思想的流露是无可奈何的,而且也不是他的本意。我们要看到的是他思想真正的本质是在动乱黑暗的年代如何保持本性,不丧失自我。他提倡“外化内不化”,“不为物役”,让我们不要被世俗异化,丢失自己的理想与人格。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真,坚持自己的信念。 庄子是孤独的,也是无奈的。庄子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的出众,他的高度,他不愿沦为芸芸众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烛热与博大。真正能够理解孤独的意义的人是大彻大悟,大智慧,大无畏的天才,庄子正是这样的天才。他知道孤独是人类自省的需要,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迷惘,是对身外人事的摈弃和心中美好的静守,又是对与他人相处而生的怀疑和绝望。他注定是孤独的,当人认知程度越高,对生命万物本质与规律的把握越多,人就看透世情得窥天道,达到忘情,忘利,忘名的无我之境。而一切创造正是来自于这种高处不胜寒孤独的才情喷发。庄子也是贫穷的,穷得要向人借米维持生计。但他却贫贱不移,辞掉相位的诱惑甘于清贫。这是何等的洒脱,以及对心中信念的追求是多么矢志不渝。正是因为他甘于孤独,愿意清贫,才有了庄子思想的震古烁今。 一般都理解庄子为清高,其实庄子不是清高,而是透彻。也就是说,作为哲学家,庄子想明白了两个问题:世界上什么最可宝贵,什么最有价值,最宝贵的是生命,最有价值的是自由~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就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在于自由。这就是庄子学说的核心。 (六)、韩非子 20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其思想精华如下: 1、反对礼治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2、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 21 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4、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5、“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七)、墨子 墨子,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巨匠鲁班相比。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能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与儒家并列“显学”。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问、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值得一提的是,墨子强烈主张对社会管理结构进行改革,并明确指出上至天子,下至各级官吏,都应由人民选择推荐产生,当国家遇到饥荒时则首先减少官 22 吏的俸禄。如果说孔子是影子政府的创始人,那么墨子则是中国历史上的政党创始人,而老子就是中国独立思想家的鼻祖。 值得深思的是,墨子作为社会下层群众的代表,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风靡社会之后,很快被视为异端,不久便销声匿迹。两千多年来只有极少的学者研读《墨子》,历代农民起义军似乎根本就不知道墨子的主张,而直到今天仍少有人问津。对比之下,《老子》则长盛不衰。 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 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 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 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 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 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 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本文档为【中国传统文化讲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