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

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

举报
开通vip

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硕士生:李青青 指导教师:周文霞 摘要 自二十世纪 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中国与世界建筑界的交流也更为密切,大量建 筑理论和思潮涌入,全球各地的建筑风格在中国轮番上演,这一点对居住建筑尤为 突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建筑的个性和特征丧失 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对本土文化认知水 平的提高和本土建筑师设计水平的提高,国...

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
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硕士生:李青青 指导教师:周文霞 摘要 自二十世纪 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中国与世界建筑界的交流也更为密切,大量建 筑理论和思潮涌入,全球各地的建筑风格在中国轮番上演,这一点对居住建筑尤为 突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建筑的个性和特征丧失 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对本土文化认知水 平的提高和本土建筑师设计水平的提高,国人开始对此进行了反思,本土化的住宅 设计理念也为众多的建筑师溶入其创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反映现阶段国人居住需 求和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 该论文针对当前国内居住建筑中上出现的大量中式风格 的建筑作品以及“新中式”风格日渐兴起的趋势,结合理论对实际工程 案例 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心得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余额宝案例 进行分析 研究,以期寻找到在居住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让现代和传统得以更好结合的方法。 本文的第一章分析了“新中式”风格居住建筑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 二章通过分析传统中式住宅的特征以及与现阶段国人的居住需求,进行了新中式风 格住宅兴起原因分析,明晰了新中式住宅的发展脉络,总结了新中式住宅出现的历 史背景和现实条件。 第三章对近年来出现的新中式住宅作品的进行了整理归类,每 种类型选取典型案例,对其设计定位、创作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第 四章按照住宅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步骤,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探讨出新中式居 住建筑的设计方法和策略。第五章对中式住宅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全文借 鉴成功经验,用以探讨新中式风格住宅的设计方法,希望能够为以后的新中式风格 居住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中式住宅 传统中式住宅 本 土化 设计方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 Exploration on the"new Chinese style" Moder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Design Specialty: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Theory Name: Li Qingqing Instructor:Zhou Wenxia Abstract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China and the world's exchanges in the architecture field become more frequently, a large number of architectural theories and idea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various architectural styles from other countries dominate the market in China, which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o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City characterized local and regional features is fading, the phenomenon of city identity lost and urban individuality fad away is inevitably unfolded in front of us. With people?s increased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the raising awareness to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raising design skill of local architects, people began to reflecte on this phenominen. Many architects begain to integrate localized design theories into their creative process,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projects emerged, which reflect people?s living needs and cultural needs. This treatise aimed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style architectural projects appeared in domestic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the trend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 gradually rising , combined with architectural theory to study and analyze practical projects in order to find a better approach to integrate modern and the tradition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 residential buildings.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residential building and people?s living needs currently, then alalyzed the reasons of riseing trends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residential buildings, clear the developing prosess of “new Chinese style” residential building and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rrent conditions of its emergence.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hapter III sorted and classified some “new Chinese style” residential projects which has emerged recently, select out typical cases from each type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its design orientation, creative thinking and design methods. Chapter IV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residential design procedures and step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actual projects toexpore the “new Chinese style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chapter V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prospect of the Chines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trend. From learn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to explore design method, hope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future “new Chinese style” residential buildings design practice. Keywords: New Chinese style residential building;traditional house; localization; Design Metho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1绪 论...............................................................................................................................1 1.1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的背景.................................................................................................1 1.2研究的 目的和意义.............................................................................................2 1.2.1研究的目 的...............................................................................................2 1.2.2研究的意 义...............................................................................................2 1.3研究的内容和范 围.............................................................................................2 1.4国内外相关研究现 状.........................................................................................3 1.4.1国外相关研究现 状...................................................................................3 1.4.2国内相关研究现 状...................................................................................6 1.5研究方法与研究框 架.........................................................................................8 1.5.1研究方 法...................................................................................................8 1.5.2论文研究框 架...........................................................................................9 2“新中式”风格住宅的概念 剖析和发展脉络..............................................................11 2.1“新中式”风格住宅的概念 剖析.......................................................................11 2.1.1传统中式住 宅.........................................................................................11 2.1.2新中式住 宅.............................................................................................12 2.2传统中式住宅特征分 析...................................................................................15 2.2.1传统中式住宅的空间形态 特征分析.....................................................15 2.2.2传统中式住宅的建筑形式特征分 析.....................................................19 2.2.3传统中式住宅的建筑材质和色彩特征分 析.........................................23 2.3传统中式住宅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分 析...........................................................24 2.3.1当代居民家庭结构特征和生活方式分 析.............................................24 2.3.2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差 异.................................................26 2.3.3传统中式住宅与现代生活的适应性研 究.............................................27 2.3.4传统中式住宅与现代生活的差异性研 究.............................................28 2.4传统中式住宅走向“新中式”住 宅...............................................................29 2.4.1中国近20年以来居住建筑的发展阶 段...............................................29 2.4.2新中式居住建筑兴起的主要原因探 讨.................................................30 2.4.3传统中式住宅走向现代——新中式住 宅.............................................31 2.5本章小 结...........................................................................................................32 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新中式”住宅的设计实例分 析...............................................................................33 3.1近期新中式住宅作品分类...............................................................................33 3.1.1对传统中式住宅风格的传承复兴..........................................................33 3.1.2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传统..............................................................33 3.1.3对传统中式的重新诠释..........................................................................34 3.2“新中式”风格住宅的设计实例分析.............................................................37 3.2.1北京观 唐..................................................................................................38 3.2.2运河岸上的院子......................................................................................43 3.2.3深圳万科第五园......................................................................................49 3.2.4重庆万科渝园..........................................................................................56 3.3“新中式”住宅设计实例分析总结.................................................................62 3.3.1现阶段新中式风格住宅设计的特点......................................................62 3.3.2现阶段“新中式”风格住宅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63 3.4本章小 结............................................................................................................64 4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方法初探......................................................65 4.1“新中式”风格住宅的前期策划和概念设计.....................................................65 4.2“新中式”风格住宅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66 4.2.1“新中式”住宅的总体规划思路...............................................................67 4.2.2“新中式”住宅的空间处理手法...............................................................69 4.3新中式风格住宅建筑形式设计........................................................................73 4.4新中式住宅的材料和色彩................................................................................77 4.4.1新中式住宅中材料的运用......................................................................77 4.4.2新中式住宅中色彩的运用......................................................................78 4.5新中式风格住宅景观意境营造........................................................................79 4.5.1新中式住宅的意境营造主旨..................................................................79 4.5.2新中式住宅的景观营造手法..................................................................81 4.6“新中式”风格住宅设计方法小结.....................................................................84 4.7本章小 结............................................................................................................85 5未来中式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探讨..........................................................................87 5.1多元化................................................................................................................87 5.2本土化................................................................................................................87 I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3生态 化...............................................................................................................88 5.4智能化...............................................................................................................88 5.5本章小结...........................................................................................................89 6结语.............................................................................................................................91 致 谢..............................................................................................................................93 参考文献........................................................................................................................95 附录 A:图表目录.........................................................................................................99 附录B:西安市居民居住需求调查............................................................................103 附录C: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105 II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近二十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各国的建筑风格在中国轮番上演,由此也引发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国房地产发展的这二十余年,是中国住宅趋于西化的二十余年。带着对发达国家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明的向往,中国人将西方的建筑艺术、居住文明照单全收,欧式、美式、地中海式的楼盘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着,中国各大城市也在这一浪潮中大踏步的向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图1.1)。 随着城市建筑形象的趋同化,建筑的个性和特征丧失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各地原有的民族风貌与城市特色日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的千篇一律的广厦高楼。它们要么追寻国际化而丧失个性,要么盲目模仿欧美样式而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精神。 (a)托斯卡纳风格 (b)新古典风格 (c)法式风格 (d)意大利风格 图1.1时下流行的欧美设计风格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人们开始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中国情结与民族自豪感契合了中国当前急需找回民族自信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在这种情结的感召下,“中国风”已悄然兴起并且显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住宅,传统文化也被众多的建筑师纳入其设计理念。很多建筑师开始反思我们的本土建筑,在住宅的群体布置、平面空间布局、风格形式、以及环境营造方面进行研究,思考如何将传统的建筑文化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建筑。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是选择简单的模仿打上传统的标记、或是全面复古来抵抗外来文化的入侵,还是向传统探寻,找出传统与现代新的结合点,这些都值得当代建筑师进行深入思考。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地域文化有趋同的趋势,如果不主动对地域文化进行发展和保护,就会逐步的丧失文化竞争力和创造力,建筑文化也不例外。中国的现代住宅要体现出中国特色,必须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就是探索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住宅的设计方法,期望通过对传统中式住宅特征分析研究,思考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以理论分析结合新中式风格住宅设计的实践案例,寻找出一套住宅与传统建筑元素融合的方法,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启发设计。 1.2.2研究的意义 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指出:“居住文化融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住宅建筑作为居住文化的载体,是传承历史、延续文明的重要方式”。研究在现代住宅体系中如何继承传统可以有利于探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机制,也能为居住建筑过去的发展历程提供解答和预见中国居住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探寻传统中式住宅中的文化艺术成就与当代现代城市住宅的契合点,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融合,以期弥补当今城市住宅千城一面、表情淡漠、忽视人的情感需求等遗憾,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品质,同时也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建筑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当前的住宅设计实践提供一些现实可行的指导,在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提供沟通的纽带。 1.3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基于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新 中式住宅的设计方法,论述在设计中如何借鉴传统,因此研究内容主要是传统民居的特征以及当前住宅市场上出现的大量冠以“中国风”之名的新中式住宅。 传统民居是由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建造而成,凝聚着劳动人民和能工巧匠丰富的、优秀的建筑创作经验和设计方法,是传统建筑遗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选取主要的富有特色的民居进行研究,把握其主要特征,分析其与现代住宅的契合点。 本文的另一个研究内容是新中式居住建筑,探讨其设计方法。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中式住宅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设计品质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近年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大量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住宅项目集中亮相,建筑界也对“中国式住宅”、“中国式居住”等论题展开了许多的探讨。其中虽然有房地产炒作的成分,但同时也为建筑界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探索和进步。通过各方面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本文在当前的新中式居住建筑实践项目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设计方法的运用上进行对比分析。 1.4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邻国日本十分重视发展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在欧美现代文化处于绝对优势的环境下一直没有放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执著,因而日本文化一直能够稳定的继承和更新,在变化中承袭并发展了日本民族特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日本建筑师不断从日本传统文化吸取精华来指导“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建筑创作,其中许多杰出的建筑大师在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基础上,在设计中体现出独特的日本风格,如安藤忠雄、祯文彦、黑川纪章、丹下健三等。从日本文化中提炼创造出了“灰”、“间”、“奥”等独特的建筑理念。不管何种形式的表达,都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不断的利用新文化来发展扩充旧的民族传统,从而衍生出新的文化形式。丹下健三对于建筑传统有着这样的观点:“建筑必须有某种吸引人心的东西,但即使如此,他的基本形式、空间和外表必须是逻辑性的。在我们的时代,创造性的作品表现为技术和人文的融合。传统的角色是一种触媒,他促成一种化学反应,但在最终?结果中却不可见。传统肯定可以参与创作,但是他本身却不再是创造性的了。” 安藤忠雄的建筑充分挖掘和体现日本人独特的环境心理,又因其对待环境所作出的匠心创意和对建筑要素的独到运用而新意迭出,常以简约的建筑形体和独到的空间序列,并融合光、水、植物、空气等自然因素,使人们在其建筑中体验时代精神,感悟民族气质和自然神韵。如在住吉的长屋(图1.2)中,用精细制作的木模板浇筑出精致的混凝土墙,将住宅与周边环境隔开,在其内部创造出传统的人与自然界交融的居住氛围,体现了日本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原广司结合聚落意象,创造出独特的建筑语汇。他的作品如坂田美术馆、大和国际等都具有多样独特的几何形态,这些几何形体变化丰富又充满节奏和韵律感,大合唱般的融合在建筑整体之中(图1.4),这种和谐统一的形式也可以运用在居住建筑 ? 武云霞:日本建筑之道,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 图1.2(a)住吉的长屋 模型 图1.2(b)住吉的长屋内部图1.3(a)日本横滨人形之家 图1.3(b)日本福冈公寓 图1.3(c)日本某公寓 图1.4 日本坂田美术馆局部 图1.5 日本大和国际 我们可以从日本现代建筑中看到其内含的民族性。它并是不依靠建筑形式来表现,传统建筑构件在大部分建筑中已经不见踪迹(图1.3),传统的表现不再局限于拼贴、引用,而是向传统文化、日本精神以及哲学等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传统和现代的深度融合是当代日本建筑最突出的 特色,这种融合来自于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依赖于准确的把握日本建筑的灵魂。以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为导向,传统藉由现代的手段重新焕发生机。日本当代建筑追求“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主要表现在对日本传统文化奈 ?岷系钡刈匀惶跫?擞孟执际醪牧系燃父龇矫妫诩橙?饫次幕耐备幼?睾胙锩褡遄陨淼奈幕常纬闪俗约憾捞氐姆绺瘛?另一邻国印度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本民族与外来文化的大融合。现代印度开始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建筑在印度大行其道,但印度建筑师从未放弃对民族特色、印度传统建筑精神的探索。 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代印度在借鉴传统方面主要有一下几种表现;一是适应本土气候的设计,地处南亚的印度气候非常炎热,建筑必须通过自身的形式来改善居住环境,创造生活所需的宜人气候,所以遮阳的花格、开敞院落、阴影的利用、注重通风的设计经常可见。第二种表现是运用适宜技术,使用当地材料,砖、石、土、砂岩等印度本土材料的运用尤为广泛。第三是注重体现印度文化,常常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而类似佛教建筑空间的心灵体验在设计中也较为常用。 当代印度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建筑师,如查尔斯?柯里亚、R?里瓦尔,B.V.多西等。柯里亚认为对待传统的态度要从现代出发,对传统做转变的工作,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自然气候与文化条件,气候对于建筑的重要性在于强烈的日照使人们既希望得到荫庇,又能够享有开放的、通风良好的空间。除此之外,柯里亚还继承和发展了印度传统建筑的“漫步建筑学”手法,他设计的斋普尔博物馆(图1.6)很好的体现了这些理念,如传统的九宫格布局、中央的开放庭院、流通的室内外空间、可遮阳的半室外空间等。另一名建筑师R?里瓦尔在设计新德里的亚运村(图1.7)时,运用了印度北部地区常见的院落组合的形式,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印度本土的红砂岩在这里也被大量运用。印度管理学院的设计者B.V.多西提取传统了廊道的特征加以改造,用一系列廊道联系相互独立的各组建筑,围合出形式多样的院落和半开敞空间(图1.8)。在对印度建筑传统发展历程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印度的本土文化不断的在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重生,虽然外来文化也曾取得过统治地位,但印度却一直能保持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在自觉抵御外来文化侵袭的同时也完成了民族传统的现代演变。由于邻国日本和印度在文化上与中国文化的血缘关系较近,所以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来参考和借鉴。 图1.6(a)斋普尔博物馆内庭院 图1.6(b)斋普尔博物馆平面图 ? 邹德侬,戴路:印度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7 新德里亚运村 图1.8印度管理学院廊道 1.4.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我国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关于“中式”居住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作品,国内建筑界在这方面也有比较多的探索: 一、1991年由吴良镛院士主持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基本上是传统住宅现代化的最早的尝试。它体现了旧城整治中“有机更新”的思想,其“新四合院”的住宅体系,使新建筑服从历史城市的肌理,倡导了一种既与传统文脉相承、又结合现代功能与技术要求的简洁风貌,被公认为旧城更新实践的成功典范。 二、2003年底,华中科技大学《新建筑》杂志举办的“城市院落住宅”竞赛,海内外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响应,又在一次带动了中式传统在中国现代住宅运动中的尝试。 三、2004年,中国住宅市场上刮起了一阵中国风,出现了一批以中国建筑文化为特色的别墅。如北京的易郡、观唐、运河岸上的院子、成都的清华坊、芙蓉古镇、南京的中国人家、深圳万科第五园、苏州寒舍、杭州颐景山庄、西安群 贤庄、安徽和庄、天津唐郡等,这些带有中式住宅项目以星火燎原之势将中式居住生活变成流行趋势,销售市场上一片火热。(见表1.1)但评论界的并不对这种别墅的热销感冒,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中式住宅难道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 四、2005年9月,由《中国建设报》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等协助支持的中国风?中式住宅新趋势高峰论坛会议上,多位建筑界人士应邀到场发表了自己对于中式住宅的看法,题为《中式住宅新主张》的专栏也在多家媒体杂志刊出,引起强烈反响。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1.1中国式住宅项目一览表 五、2006年3月,《时代建筑》杂志以新中式住宅为主题,访谈并邀请一部分建筑界的学术人士对此次的“中式建筑热潮”予以评论。从而引发了在建筑界的广泛讨论,在建筑论坛ABBS上关于“新中式住宅”的讨论已经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 六、2008年6月,“中式建筑与人居文化”主题论坛在天津大学召开,邀请到包括冯骥才、张颐武、曾坚、孙克放、王大衡等在内的多位建筑界及文化界的专 ?王信、陈迅:中国式住宅项目一览 2006年3月,《时代建筑》 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业人士,对于什么是中式住宅的文化内涵、设计原则等进行了探讨。 这些学术讨论活动以及建筑实践活动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传统建筑,提高民族自信、延续传统文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建筑师开始研究在住区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但目前许多实践作品在设计思路以及实践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5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相关文献阅读、档案资料查询、网络资源搜索这三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大量地阅读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理论及实践、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书籍、期刊、杂志以及优秀硕、博士论文。同时对资料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制作图表,以深入分析。这些对于结论的推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和整理,了解现阶段的新中式住宅研究动态,获取相关的理论成果,为研究的深入奠定基础。 2范例分析法 将国内近期出现的新中式住宅设计中的优秀作品应用到论文中,如万科第五园、上海九间堂、北京观唐、运河岸上的院子等优秀住宅小区范例,不仅增强建筑设计理论的说服力,而且更具体地诠释了新中式住宅设计手法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3实地调研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调研,以获取相关的资料,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等方法,采用摄影和测绘的方式进行记录。在现场调研中,主要采取和业主及设计人员的访谈,以补充资料收集中的不足。由于人力和物力有限,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新中式住宅进行了调研。 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2论文研究框架 研究背景 传统中式住宅 提 研究对象 第出一问新中式风格住宅章题 研究动态 中国当代住宅所存在的问题 溯传统中式住宅的基本形制 源 传统中式住宅的特征分析 分探 传统中式住宅在现代生活中的适宜性 析寻 第问二题 三现新中式住宅的大量涌现 章状 新中式住宅的实际案例分析 分析 总结新中式住宅现阶段存在不足 提前期建筑策划 出新 中解建筑总体规划布局 式决 住问第建筑空间处理 宅题 四设章计建筑形式设计 的方法 景观意境营造 展望未来中式住宅发展方向 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新中式”风格住宅的概念剖析和发展脉络 人类学家豪泽霍伊布林认为:“建筑传统就像语言或者音乐一样,是一个种族特殊的文化遗产”。建筑主要包括:空间构图与形式、材料及色彩、结构与技术、环境营造、技术与经济等多方面。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在各个时期有着不 同的表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建筑都有其相应的形式与内容。 2.1“新中式”风格住宅的概念剖析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任何建筑形式的产生背后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阿尔瓦?阿尔托曾经说过“我们的感情是因为有了记忆才能被激动。”“老的东西不会再生,但也不会完全消失。曾经有过的东西总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目前我们正在为统一而奋斗。”从早期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传统官式建筑的借鉴,到建国初期一系列国庆工程建筑的集体出现,再到当前新一代的建筑师对传统材料和构造的重新诠释,都足以证明传统的魅力所在,在这里要对文中“新中式住宅”和“传统中式住宅”的概念加以诠释。 “新中式住宅”在本文中指的是近几年来产生的一系列以中式为题材的住宅,这些住宅或在空间上引用了传统的院落空间,或在建筑构成上引用了当地特色的布局形式,或在建筑细部上对传统的符号予以继承。本文中的“传统中式住宅”主要是指传统民居,下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具体剖析。 2.1.1传统中式住宅 在本文中传统中式住宅是与当前的新中式住宅(现代中式住宅)比较而言,在文中指以传统民居。传统民居是由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建造而成,经济、实惠、简朴、大方,凝聚着劳动人民和能工巧匠丰富的建筑创作经验和设计手法,是传统建筑遗产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环境气候和生活习俗有较大差异,传统民居也各式各样、种类繁多,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大院、江南水乡民居、徽州民居、福建土楼、云南一颗印、陕北窑洞、新疆阿以旺等多种形制(图2.1)。本文仅选取民居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北方合院和江南民居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特征,探寻与现代住宅的契合点。 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四合院 江南水乡民居 陕北窑洞 徽州民居 福建土楼 湘西民居 图2.1形制丰富的传统民居 2.1.2新中式住宅 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从未脱离开对“中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并在每一代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作品。传统中式建筑的现代继承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自20世纪以来,面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中国建筑师从未停止反思,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追寻、探索与拓展,一直是创作实践和学术活动的重要方向和不移的观?念。中国近代以来各时期建筑对传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如下(表2.1)。 表2.1中国近代以来各时期建筑对中式传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所处时期推动 表现特征 创作思想 代表作品总结 和表现 力量 20世纪20把延续传统建筑的“依据旧式,采南京中山政府的着眼于延续中—30年代形式特征作为体现采取新法”、“酌陵、上海提倡、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中国固和发扬中国精神和采古代建筑式市政府大建筑师特征,致力于历史有形式” 民族色彩的方式和样,融合西洋之厦、上海受儒家样式的延续和模途径,文化上的国合理方法于东图书馆 文化的仿,忽略了建筑的粹主义和建筑中的方之固有色彩影响 功能性、技术性、折衷主义交汇。 为一炉” 经济性等本体意义20世纪50把增强民族凝聚“创造中国社中国人民新政权丰富了民族形—60年代力、自信心,适应会主义的建筑大会堂、对民族式的手法,出现了“民族形人民的“喜闻乐见”新风格”“走„新北京民族意识的对传统继承和创新式” 作为建筑艺术的政而中?的道路”、文化宫等自觉弘的辩证思考,但对治目标和审美目标 “既有民族性,国庆工程扬 传统的认知仍停留又有时代性” 在形式层面, 20世纪80改革开放之后,思“以民族形式贝聿铭的建筑学建筑实践中出现了年代“民族想解放、文化交流、之形,求传统风香山饭术界的多元的创作手法,形式的震体制改革,传统文格之神”“借鉴店、戴念自觉探凡实质上还是没有 ? 郝曙光.中国当代建筑思潮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26 12 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荡” 化的现代继承思潮后现代的经验,慈的山东讨,建摆脱对表面形式的处于震荡之中,主摸索软硬兼施曲阜阙里筑师面追求和实现对形式流社会对其推波助的路子”“从形宾馆、西临外来的超越。 澜,也有人提出批似到神似,从整单商业大文化冲评、质疑和反对。 体到局部,处处厦 击如何皆可入手” 应对。 20世纪90开始对建筑的自身“弘扬传统建北京大观建筑学以形式层面的继承年代开始问题产生关注,以筑文化精神,绝园酒店、术领域为主要创作手法,“走向交冷静理性的态度展不是传统形式国家大剧的自觉但在理性的基础上融和整合” 开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复写,而是在院等 探讨 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文化的研究,提出设计原理、空间考,开始了对传统交融建筑的主张。 组合、构图关的深层挖掘和跨文系、手法运用、化杂交。 意念表达等创作观、方法论诸方面有所启迪和发展” 2002年至以高端的居住建筑“骨子里的中深圳万科市场力建筑的中国性表达今 为突破口,从多种国精神”“现代第五园、量的驱开始呈现多样化。方面表现“中式特中式”“新中北京观动 色”. 式”。 唐、上海九间堂 建国以来历次对中式传统的探索和继承在居住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从上世纪50年代“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新而中、中而新”的创作理念,到八十年代所提倡的“民族形式”,再到近年来以深圳万科第五园“骨子里的中国精神”为代表的“新中式”住宅集体亮相(图2.2),中国的房地产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国内的中式住宅无论从数量还是设计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行业内也对“中国式住宅”、“中国式居住”等话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虽然什么是“新中式住宅”,业内人士众说纷纭,但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建设部外事司司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李先逵:探讨新中式住宅,其含义我的体会是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住宅,住宅大概是整个建筑建设量的70,左右,城市风貌很大部分取决于住宅的面貌,对于整个城市的影响很大,而且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创作时有几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建筑功能布局,是不是符合中国人居住方式、心理结构特征;第二就是居住的科技含量,能不能提高居住的质量;第三就是体现建筑文化品格,包括小区规划到建筑造型等等。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曾坚指出:当前的一系列中式住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中式的建筑风格理念,同时兼顾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布局设计的国际化要素。它表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建筑师从对国外建筑设计思潮的简单模仿,通过博采众长和不断扬弃,在寻找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吸纳西方现代技术精华,发展成为对建筑品牌之情感内涵、居住品位、生活功能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空间规划等元素的成熟思考和深度诉求,并渐渐把这些思考辅助与现实,创造出了一批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建筑。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潘祖尧先生多年来一直倡议有中国特色的住宅设计,他表示现在的一些中式住宅项目在继承中国传统住宅设计精华上并不到位,研究不够,只是简单的模仿,并没有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中式住宅是随当时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所以新中式住宅设计,必须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考虑。 中国房地产及住芯炕崛司踊肪澄被嶂魅慰逶诮邮懿煞檬北硎荆轮惺阶?杓朴肟?圆荒艿ゴ磕,拢诒浠星蠓?梗葱拢逑窒执缑玻诖嘶喜趴赡艽小,耆,碌纳杓剖悄岩猿晒Φ模罾硐氲氖且韵执ㄖ 鳎缓笤倏悸翘逑种泄幕,谛矶嘞执?杓浦校丫灾泄臣彝ノ幕兴逑郑湫偷睦邮窍执ピ?谐部吞猓诳吞某鱿郑懔思彝コ稍蓖啪鄣男枨螅逑至四诰鄣纳钤竿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风 景园林学会理事、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中心总设计师王向荣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中式并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要看项目是为什么人而做,是否满足他们的使用习惯,而且要结合地域特色。 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李炜表示:新中式风格追求的是既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又结合地域文化和气侯特点的一种建筑风格,住宅首要解决的功能问题,中式建筑要按照传统形式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习惯。而满足当地居民的使用要求,强调住宅的适应性,这是最重要的。从空间、传统艺术的精髓里面吸取元素,结合现代技术发展不断创新,把传统思维用新的手法表达出来,只有通过这种形式创作的中式住宅,才有生命力。 经过资料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新中式风格住宅,或称现代中式住宅,是在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吸取和提炼传统中式住宅的精髓,融会贯通,采用现代的技术、材料和设计手法将其重新组合,运用于总体规划、功能流线、空间组织、建筑形式、景观意境、建筑细部等方面。 新中式风格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在对传统的充分理解之上,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加以丰富,继承传统建筑理念的精华,以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让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以扬弃和发展的态度对待传统,摒弃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居住文化注入新的气息。 1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2成都清华坊 北京观唐 北京易郡 苏州九龙一号 北京运河岸上的院子 成都芙蓉古城 万科第五园 上海九间堂 大理山水间 图2.2新中式住宅 2.2传统中式住宅特征分析 2.2.1传统中式住宅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1.建筑的群体空间布局——因地制宜 传统中式住宅聚落的选址注重对自然的顺应和环境的契合,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风水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观有极大的影响,其实质是一种质朴的规划观。“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中国古代城镇、住宅选择基址的基本原则。这样的选址有利于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气候。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风,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源及生活、灌溉用水,缓坡可以避免淹涝,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取得生态平衡。譬如安徽棠樾村(图2.3,图2.4)的空间格局按照风水理念进行规划,“枕山、环水、面屏”, 建立水系保证生活所需,水口的设置结合地形和交通,同时突出宗教礼仪,注重文化建设,使得棠樾村成1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高于一般农人境界又脱离于市井的世外桃源。 图2.3 徽州棠樾 面山背水 图2.4徽州棠樾 整体空间序列 图2.5徽州村落 临水而居 图2.6重庆洪崖洞吊脚楼 因山就势 其次在建筑的布局和空间组合中,无论是西北村落,还是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群落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建筑与自然山水交融(图2.5),与环境相互渗透,表现出与自然共同生长的和谐美。例如四川民居的吊脚楼(图2.6)依山而建,建筑群随地势高低起伏,景色蔚为壮观,形成了独特的山城风貌。传统民居中这种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和空间组合,完好的地保护了地形原貌和自然资源,体现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观。 2.建筑单体空间 传统中式住宅以院为单位,在空间上是采用由外向内收缩的形式,首先是强调墙和庭院的概念,在传统庭院中,各个房间都是紧紧围绕庭院展开,再拉上足够高的实墙,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各空间按照一定的序列先后展开,私密性逐渐加强,且带有明显礼制观念的痕迹。“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7 四合院空间 序列 图2.8 江苏民居空间序列 图2.9 四合院私密性的逐级变化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由一些列虚实相间的庭院与房间沿着一定序列而层层深入的建筑群组(图2.7,图2.8)。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念。这里可以把空间分为两类:由建筑向内围合而成的房屋内部空间以及由建筑外部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 1)建筑内部空间 在传统中式住宅的空间构成上,由柱子、屋顶、地面以及墙、门窗共同构成了单体建筑,传统礼制在建筑的布局上也有所体现,受礼制影响形成了以正房为主体,厢房、倒座为附属的布局形式。正房一般划分为三个开间:中间为厅堂(堂屋),两边为长辈的卧室;厢房则是厨房、储藏间或晚辈的卧室。 (1)建筑空间的复合性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空间具有复合性。它是一种多义的模糊空间,可以满足人们不确定的使用需求,也起到了各空间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作用,类似于现代建筑的“灰空间”。中国传统住宅里的檐下、廊道、庭院、天井等空间都可以满足多种生活所需。这种空间的复合性、模糊性、广含性需要通过体验才能感知。(图2.10,图2.11)譬如南方常见的沿街骑楼,常在檐下设置带靠背的座椅供人们休息(图2.12)。 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10江南民居室内外复合空间 图2.11 骑楼内外的复合空间图2.12沿街面复合空间(2)建筑空间组织的序列性 传统居住建筑的空间组织上十分自由丰富,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空间,而是变换灵活的空间群组。在空间组织方式上,建筑是由墙柱围合而成“间”,再由“间”围合而成院落,以间和院作为要素单元的组合方式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不同序列需求进行布局。建筑之间利用门厅、连廊、檐廊、过厅等形成空间的缓冲和过渡,构成一定的空间序列。譬如北京的四合院即是按照正统的礼制模式来进行布局,强调尊卑、高下、主次;又如苏州园林住宅按照“乐”的布局理念,生动灵活,虚实相生、层层渐进。 2)庭院空间 庭院空间是由单体建筑和墙共同围合而成的虚空间,具有封闭性、过渡性等特点,又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图2.13)。譬如北京四合院是北方传统庭院的代表,建筑中央是围合的庭院,四周外墙不开窗,通过内院进行通风和采光;北方多风沙,围合的外墙也起到了抵抗风沙的作用。南方的徽州民居,其庭院多为“四水归堂”天井式,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与遮阳;而在福建广东一带,由于气候炎热,庭院空间较小,有利于通风遮阳。 图2.13 内向型的庭院空间 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院落空间的功能性 传统中式住宅的院落位于各室的中央,对各个功能空间具有组织作用,是联系门厅、厅堂、厢房等房间之间的交通空间。院落同时也具备采光、通风、排水等物理性能,而且为住户提供了交往的场所,住户可以在这里边做家务边聊天、儿童在一起游戏,其乐融融,充满了生活气息。院落还可以用来种植花草,养鱼观鸟,将将自然、天光、雨水、花木融入这几尺见方的小天地中,起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调节微气候的作用。 (2)院落空间的封闭性 传统中式住宅中院落由建筑和墙围合而成,形成了内向的、封闭的居住空间,避免外界环境对内部的干扰,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宁静的的居住氛围。院落的封闭性也是由于受封建宗法礼教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影响,形成了尊卑有序、对外隔绝的居住空间。 2.2.2传统中式住宅的建筑形式特征分析 提到传统建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典型的中式符号,如青砖、黛瓦、粉墙、垂花门、坡屋顶、屋檐、角檐、飞檐等等,这些都是中式建筑构成要素。传统中式住宅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本文由传统中式住宅的构件组成要素来进行传统中式住宅的建筑形式特征分析。传统建筑单体上可以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下面选取各部 分主要建筑构件进行特征提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此为创作构思来源。 1.屋顶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形式。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形成了优美的檐角和屋顶曲线,显示出建筑物的轻盈与生机,具有鲜明的特色(图2.14)。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其各自显著的特点。北方的屋顶翼角起翘较少,外观稳重端正,南方的屋顶翼然起翘,活泼轻巧。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民居屋顶的形式较为朴素,以硬山顶、悬山顶为主。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相宜的屋顶样式,使得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十分协调。屋脊上还常常会有丰富的装饰,代表了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祈望。 1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14 形态各异的屋顶 2.屋身部分 1)山墙、影壁 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在传统中式住宅侧面,高低起伏的山墙形成了优美的天际线。山墙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风火山墙,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叫“马头墙”,另一种似兜帽两边翘起,叫“观音兜”(图2.15)。 (a)徽州马头墙 (b)苏州观音兜 (c)川中民居山墙 图2.15 形式多样的山墙 影壁是北方四合院大门的重要装饰墙面,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在进出宅门时,首先看到的是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刻在上面的吉辞颂语。影壁与大门互相陪衬,它虽然是一座墙,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托作用(图2.16)。 图2.16影壁 传统中式住宅墙的形制除了影壁和山墙之外还有很多,处理手法也十分丰富。根据所处的不同环境与地形进行各式各样墙面的处理使得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是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与过渡的重要特征。例如在在北方民居住宅的外墙常 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常采用青灰色陶砖砌筑,端庄朴素,沉稳大方;而苏州民居中用白墙作为映衬园林景观的背景,使建筑与山水、园景、花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2)斗拱 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中,斗拱是重要的承重构件,也是代表性的建筑元素。在建筑发展的不同时期,斗拱的形制和功能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结构性构件转化为装饰性构件(图2.17)。经过造型加工和色彩美化后的斗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充分利用构件特征进行艺术加工,发挥其装饰效果。 图2.17 各种样式的斗拱 3)门、窗、隔断 传统中式住宅中,门、窗、隔断是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能够满足建筑的采光通风、交通联系等需要之外,也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门板、花窗的纹样丰富,常见的有冰凌纹、万字纹等(图2.18)。漏窗、景窗的存在使得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既相互分隔又相互连通,虚实渗透,变化丰富。屏风和博古架等隔断,可用来分隔空间,组织室内流线,起到增加层次和深度的作用。 图2.18 图案丰富的隔扇门样式 门空多出现于南方地区,只在墙壁上开设门洞而不装门扇。门空洞口的形式多样,有方、圆、海棠、八角、如意、汉瓶等多种形式(图2.19)。门空常见于衔接厅堂两侧的连廊中,起着空间转换的提示和过渡作用,成为一个雅致的取景框。 图2.19 多样的门空形式 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台基部分——铺地 铺地是中式传统民居别具一格的地毯,所用的材料一般有砖瓦、卵石等,传统民居的厅堂、院落、别馆地面多用方砖铺就,有利于建筑的防潮。院落的铺地图案纹样丰富,常见的有如意纹、海棠纹、寿字纹等多种形式(图2.20),走在上面处处是画,寓意吉祥,富有教化意义。 图2.20纹样丰富的铺地 4.建筑的工艺和装饰 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构件特征进行艺术加工和装饰。如建筑构件上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山墙墙面雕饰等,将绘 画、雕刻、书法等多种艺术相结合,灵活运用,达到建筑性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除此之外,装饰的题材都是与社会道德、信仰追求、文化修养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运用象征、隐喻手法,将民族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结合起来。 1)木雕 木雕有构思巧妙、做工细致的特点,富含中国古典的精致趣味。由于受到封建礼制的限制,传统民居建筑一般等级不高,面积有限,但丝毫不影响其装饰工艺的精美。木雕多见于房屋内部,如梁架端头、天花板,隔扇门窗、花罩,雀替,裙板等处(图2.21)。 苏州狮子林木雕 苏州高家街木雕 西安高家大院木雕 西安回民街民宅木雕 图2.21木雕 2)砖雕。 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凿出各种样式的图案,有秀丽清新、质朴典雅、生动细腻的特点。砖雕既有木雕的纤细风格,又比木雕牢固,能耐雨水侵蚀,所以在轩榭亭台及大门的显眼处,都镶嵌着各种不同形式的砖雕,它以通俗的内容、生动的 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画面和精湛的技艺引人入胜,烘托了建筑精美高雅的文化气氛,将寓意哲理、伦理的思想和传统的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宣传教化的作用。 (如图2.22)。 图2.22 陕西民居精美的砖雕 3)石雕。石雕是以石为原料雕刻成各种造型,有坚固耐久、防水防潮、、色彩明快等特点。一般多见于门前抱鼓石、柱础、须弥座及栏杆等处。雕刻内容从花卉、瑞兽,吉祥图案、以及历史人物等(图2.23),表意充分,富含哲理。 图2.23 陕西民居精美的抱鼓石 2.2.3传统中式住宅的建筑材质和色彩特征分析 1.材质 传统中式住宅由于受到所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建造过程中大都就地取材,采用本土的材料和建造技术,这是地域特色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能够适应本土的气候。例如皖南地区的徽州民宅,由于雨季较长,气候潮湿,因此当地人民在长久积累和实践中发展了独特的地面的防潮处理方法,较为常见的处理方法是:最底层先铺石灰、接着铺沙石,之后再铺面砖,在雨季时期地面不返潮,能够保持地面的干燥。再比如闽西永定土楼,由于地处福建山区,采石取土较为便利,所以大都采用砂土和卵石来砌筑房屋的基础,不仅坚固耐久,能够抵御外敌,还兼具隔热性能好、防火防暑的特性。此外还有岭南的的竹筒屋、新疆的阿以旺、四川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等,这些民居形式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本土气候,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2.色彩 传统中式住宅的色彩运用丰富灵动,意境优美,其运用归为一点就是注重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无论是皇家建筑富丽堂皇的原色对比,还是江南民居清秀淡雅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灰白协调,都是以对比协调的手法产生美的艺术效果。江南民居采用粉墙黛瓦,黑白分明,清新淡雅,褂霸谇宄旱乃嫔希诼淌骼短斓挠吵南拢灿琶溃幻瞿先菀淮煤熳?鲋窬樱蓝俗恃蘩龆耍荒诿晒诺木用裣舶罱ɡ丁咨恼逝瘢诤泼煳藜实穆躺菰希涯慷寺簧挛骰仆粮咴囊ざ疵窬樱,肿庞氲孛惨恢碌幕仆辽肴惶斐桑孟宰呕仆粮咴嗣翊址哦邮档囊帐跗分省,使钩墒谴持惺阶?械囊桓鲋匾槌刹糠郑氩闹使餐槌删哂斜硐至Φ目占湫问剑牖肪承鞴采坏赜蛱厣传统中式住宅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分析 “从本质上看,居住就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它与人类在世的根本利益和目的相一致,具体的看,人们的居住是从生活世界展开的,而生活的世界又是通过人造环境对生活和事物的聚集而成的。这种聚集意味着人造环境并不是一个中性的生活容器,而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家庭结构、居住行为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传统居住空间不再能够满足现代的功能和需求,因而出现了种种矛盾。当 生活发生变化时,作为生活的容器,住宅必然发生改变。传统中式住宅的生活内容以及在住宅中的相应表现主要概括如下(表2.2): 表2.2 传统中式住宅的生活内容以及在住宅中的相应表现 生活内容 住宅中的相应特征表现 1保佑平安 风水上讲究方位,敬神祭祖、驱鬼辟邪 2生活必需 供大家庭居住,有前厅、正房、厢房,厨房等不同功能的基本用房 3防卫功能 封闭围合的内向院落 4位序关系 由房屋与院落组合而成正偏、长幼、尊卑等有分别的平面布局 5适应气候 利用当地材料、建造技术,选择适宜朝向,开敞或封闭 2.3.1当代居民家庭结构特征和生活方式分析 1.当代居民家庭结构特征分析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人口数量、婚姻情况和年龄构成等,其变化对人们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平均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出现了核心化的趋势。 表2.3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家庭规模变化 人口普查年份 全国家庭平均规模 北京家庭平均规模 上海家庭平均规模 第四次人口普查3(96人3.2人 3.1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 3.44人 2.91人2.79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3.10人2.45人 2.49人 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到,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 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规模缩小在大城市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表2.3),由此可见,核心家庭在人口构成中已经占了绝大多数,丁克一族或单身家庭以及单亲家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图2.25)。当代的家庭结构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使得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了居住需求的多元化。 图2.24 家庭结构核心化示意图 图2.25 2000年全国家庭构成 2.当代居民的生活方式调研分析 住宅是生活的容器,住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以及情感需求。由于所处地区、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的差异,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以笔者所处的城市西安为例,针对购房需求占较大份额的中青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表格100份,分析他们交往方式、闲暇时间的利用状况、家庭生活的内容,并进行简单归纳,分析现阶段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了解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表2.4)。 表2.4西安市居民生活方式问卷调研统计 性别 A男 (47人) B女(53人) 年龄 A20—25岁B26—35岁 C36—45岁D46— 60岁(34人) (39人) (14人) (13人) 教育程度 A初中及以下B高中 C大学 D研究生及(8人) (29人) (52人) 以上(11人) 家庭状况 A夫妻两人B夫妻+孩子 C单身一人 D夫妻+孩子 (14人) (38人) (37人) +父母(6人) 1平时主要的A工作地点或B自己家里办公C邻居家 亲D小区内活E小区外休活动场所: 学校 或学习 戚朋友家 动场所 闲场所 人数统计512912117 2休息时间通A拜访邻居 B在家里学习或C附近购物D小区内的E去小区外常会去: 休息 场所 花园等活动娱乐场所场所 活动 人数统计1 40 24 1916 3期望的自己A与父母同住 B与父母的住所C与父母分D与父母距 家与父母家的紧邻 开,但距离离较远 距离: 不远 人数统计12 22428 4平时生活主A早、午餐在B早餐在外,午C一天三顿D一天三顿要的用餐方外就餐,晚餐餐和晚餐在家 都在家 都在外就餐 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 在家 人数统计2917 18 36 5洗澡次数: A每天二次 B每天一次 C隔几天一D一周一次 次 人数统计11 34 3817 6做饭、洗衣A自己完成 B雇佣保姆或者C父母 清洁等家务主钟点工 要由: 人数统计64 19 17 7日常主要交A网络虚拟社B参与兴趣小组C与家人、D与邻居交E与同事、往 方式: 交 (如健身、野营亲戚交往 往 同学、朋友 俱乐部) 交往 人数统计36 1528 17 65 8与邻里交往A经常B偶尔 C很少 D从不 的程度: 人数统计23 34 37 6 9不经常与邻A没有时间 B没有合适的交C出于安全D觉得没必 里交往的原因往场所 防范意识 要 是 人数统计36 27 15 22 10您认为邻里A不必交往 B点头之交,认C日常生活D融洽如朋E如亲戚一交往的程度应识即可 里相互帮助友 般来往密该是: 切 人数统计2 36 42 15 5 2.3.2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差异 由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的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与过去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分析如下: 1.家庭结构 传统家庭往往是大家庭共同生活,三世同堂,人口众多,实行的是封建家长制。但经过近几十年的变化,中国的家庭已经由三代同堂转变为一家三口。当代核心家庭是城市的主要居住单位,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关系紧密、交流密切。 2.生活方式 传统的大家庭的各成员职责各不相同,家庭成员之间有严格的尊卑和礼制限制,生活方式总体呈内向型。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信息时代给人们的听觉、视觉以及触觉带来了空前的冲击与体验。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可以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得以休憩和放松,需要保证居住的私密性和舒适度。 2)由于社会竞争的需要,家庭生活的内容也主要由物质满足转移到文化需求, 2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家里看书学习的时间增多,家庭办公也成为居住生活的一个方面。 3)生活节奏加快。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快节奏高效率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洗衣、做饭、清洁服务等家务劳动逐步社会化。 4)物质生活由满足基本需求向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和洁净度的方向发展,如增加洗澡次数、更衣次数、清洁打扫次数等。 5)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日益重要的部分,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正在相互交融,新的生活方式不断涌现。 6)住宅只需满足居住安全,不再需要防御性,因此由内向封闭转向适度开放。 7)为了加强信息交换和知识互补,社会交往得到加强,交际聚会频数增大,家庭成员外出活动的几率增多,家庭生活由原来的内向型转向了外向型。 2.3.3传统中式住宅与现代生活的适应性研究 分析了传统中式住宅的特征以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之后,下面就传统中式住宅对于现代生活的适应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空间形态的丰富性 传统中式住宅空间形式多样,层次丰富。有供人们生活起居的正厅、厢房,有半开敞的廊道、檐廊、骑楼,也有对内开敞的庭院空间,这种对于空间划分的多层次性和模糊性给人人们的交往提供灵活性。在骑楼、前庭这些没有明确领域感的灰空间里,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离开、停留或者深入一步进行交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家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避风港,忘却工作中的疲累,回归家庭的温馨。 2.建筑形式的亲和性 中国传统建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稳定的形象特征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说到传统住宅,人们往往会在脑海中展现出一幕幕画面,如坡屋顶、飞檐、斗拱、玄关等,这些传统的建筑样式在现今的住宅设计中,仍然具有其活力和生命力,给人以亲切感和归属感。除了这些传统的建筑样式之外,传统中式住宅的色彩运用也十分富有特色。在大体上求统一,采用大面积素色,在局部体现变化,采用鲜亮的色彩,使得整个建筑的色彩既协调又富有变化。传统民居中黑、白、灰的对比使用所呈现出的素雅和质朴氛围非常适用于当今日益喧嚣浮华的城市居住建筑设计。 3.考虑人的感受 空间层次的丰富性除了增强交往的自由度之外,也能够照顾 现代人对私密性2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需求。传统中式住宅所形成的内向的院落空间对于保护家庭隐私是非常必要的的。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保护个人隐私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城市里流行的欧美风住宅往往在保护住户隐私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大面积的落地窗让住户在享受室外风景的同时,也让私密空间一览无余。 在庭院空间里,居住者把天光、雨水、花草树木纳入己家的庭院中,给住宅引入自然生态因素,改善居住环境的微气候,感受大自然四季风景变幻,让人们在钢筋水泥的喧嚣都市里亲近自然,放松心灵。 2.3.4传统中式住宅与现代生活的差异性研究 1.空间方面:由于家庭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中式住宅的空间形式也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当代生活。 1)空间的封闭性上 如前面所述,从传统中式住宅外墙特征可以看出,传统中式住宅较为封闭兼具防御性的点己然不再适用,且随之带来的室内昏暗、开窗小而少已经不再适应当代要求开敞明亮的生活舒适性要求。 2)空间的功能布局上 传统中式住宅空间布局受礼制影响,长辈的房间是主体,位于空间的轴线上,晚辈的房间则位于轴线的两侧,这种严肃的布局和严格的等级秩序已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厨房、餐厅、起居室这些功能空间在传统中式住宅中是模糊的,要么全在一室,要么相互分隔开来,设施也较简单,给使用带来很多不便;而现代人们生活空间划分细致,功能明确,厨房、卫生间等辅助功能用房的重要性提升,再加上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电器和设备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对传统功能布局进行改变。 3)空间的使用密度上 传统中式住宅是一种低密度产品,在建筑面积上需求较大,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城市住宅需求量日益增加的今天,我们需要在有限的土地内解决大多数人的居住问题,将住宅集约化布置。独门独院的格局设计适合被用来做别墅,却不适用于城市住宅。 2.建筑形式方面:由于现代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发展,传统中式住宅的建筑形式也有很多地方不能适应当代的生活特征。 1)建筑材料的更新 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材料,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加广 2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泛。传统中式住宅多使用木材,在现代大量的开发建设下,大量使用木材将会使得森林面积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2)建筑施工的烦琐 中国的木结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己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无论从装饰还是结构上可谓把木材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波及,工业化进程的影响,这种需要人工操作而且工艺繁杂的施工方式不能再适应现代大规模建造的要求。 3)建筑构件功能的退化 传统中式建筑带给人们的直观感觉,首先会是那些典型的中式符号,如马头墙、斗拱、抱鼓石;中式的屋檐、角檐、飞檐等等,这些都是中式建筑的外在形式,这些经典的中式建筑构件在过去有着重要的功能或结构作用,在现今新的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结构体系下,这些构件已经失去了功能性,沦为了装饰符号。 2.4传统中式住宅走向“新中式”住宅 由以上分析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中式住宅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更不能保证居住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当前新中式住宅的大量出现,既是人们的居住需要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 2.4.1中国近20年以来居住建筑的发展阶段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副教授把中国人近20年以来的居住发展大概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完全获得性的居住方式。居住并不是一件可以自由选择的事,住房分配固化了大多数城镇人群的居住方式。商品房、住宅小区等概念刚刚推出,人们对房子的认识观处于转型期,尚未涉及文化、风格等层次。 第二个阶段:住宅商品化之后,学习性居住阶段。伴随着西方发达经济文化对中国 的影响,人们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参照系,住宅开始全盘西化,从“欧陆风”到“北美风”;同时,地产竞争加剧,房子已不仅仅局限于“钢筋,水泥”,要脱颖而出,必须在更多方面突围,风格样式成为热点。 第三个阶段:找到自信的阶段。这种情况发生在近五年左右,这是建立在中国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急速提高的基础之上,随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的发展态势,国际地位和文化地位不断提高,文化和建筑也出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在多元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中,部分建筑师意识到保护中国29 西安建萍即笱妒垦宦畚?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坚持传统而主动创新、吸取外在文化而保持主体精神的自由,因而所体现的是中式风格的兴起,出现了一些项目开始尝试寻找回归本土的建筑文化,由全盘西化走向中式传统的复兴。 2.4.2新中式居住建筑兴起的主要原因探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对住宅的需求也从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上升到追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因此更加注重居住的品质以及内涵,经济的发展是新中式风格住宅得以出现的前提。 1.根本原因——生活方式的变化 国人当今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时代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全新的体验,传统的居住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生活需要。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代化绝不同于西化,由于中国和西方的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表2.5),所以中国当代的居住形态也不应该向西方看齐。 表2.5中西方生活方式比较 功能空间 中国的生活方式 西方的生活方式 起居室 主要功能是供家庭成员的活动; 要考虑到邀请客人聚会的需要; 由于需要煎炒烹炸,厨房往往是独立的可以将厨房与餐厅、客厅套在一起组成厨房 一室,防止油烟逸窜; 流动空间, 浴室 使用时间多为晚上,淋浴为主 早晚都需要使用,泡浴为主; 不放心让幼童独居一屋; 父母与子女分室很早,孩子有独立的房儿童卧室 间; 年青人希望与老人最好能邻近,或者在子女成年后与父母相互独立,老年公寓一个户门内,即“一杯热茶”的距离,相当普遍; 老人房 以便相互照应;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许多现代住区邻里关系淡漠,缺乏交往场所,人们活得匆忙,来不及体验,家变成了一所冷硬的房子,缺少人情味。传统居住空间中邻里之间友善和睦、富有人情味、利于交往这些优点对对现代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这就需要对传统中式住宅进行合理继承,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空间。这是当前新中式住宅产生的根本原因。 2.文化诱因——文化回归与自我认同 新中式住宅的出现反映的不只是简单的形式问题,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所带来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表现得十分剧烈,加速了地域特征的消失以及本土文化的衰落。当今城市住宅欧美风格大行其道,人们欢呼着信息革命的到来,还来不及开始享用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就发 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自己世代所居住的土地在忽然之间就成为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缺少了依据和价值的参照,内心惊惶不安,茫然中人们开始自发的追溯失落的传统文化;同时由于国力的强盛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自信心增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大大增强,正是广大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需求推动了中式建筑的发展,这是目前住宅市场上出现大量新中式住宅的文化诱因。 3.制度诱因——住房体制的变革 住宅是生活的容器,住宅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特征和社会体制变革。近十几年来,住宅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变革,对新中式住宅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城镇住房分配制度进行改革,由计划分 配变为市场分配,“商品房”受到市场分配规律的调控,因此住宅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住宅形式的多元化,住宅市场上一时间“百花齐放”。到了2002年,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宣布:“从整体上看,中国城镇居民已告别了住房短缺时代,走进了增加住房面积改善居住质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住房的需求由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上升到追求满足精神需要和文化需要,住宅除了考虑功能之外更加注重“本土化”、“人文性”。这是近年来新中式住宅集中亮相的制度诱因。 4.技术诱因——科学发展及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一直是建筑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断推动建筑的更新和发展。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很多新结构、新材料以及新的建造技术,技术条件的进步使得中式住宅得以更好的表现;与此同时,新中式住宅的大量实践也反映出技术进步的力量、推动着相关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中式住宅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在新中式住宅设计中有多种表现方式,例如发掘传统建筑的精粹,使用现代的材料或者技术进行表达,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本土化的改造。 2.4.3传统中式住宅走向现代——新中式住宅 新中式风格住宅在沿袭中国传统住宅精粹的同时,更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同单纯的仿古建筑不同,新中式住宅着力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比如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私密性,增强采光通风,更有效地提高卫生间、厨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妇间的居室环境合理分隔与有机协调等。另外,在庭院、地下室的处理中,也吸纳了更多现代生活流线的创新之笔,如外庭院、下沉庭院、内游廊等,让新中式风格以一种更自然、更现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现。以现代时尚的语言创造完全符合现代人生活的空间,以传统色彩和经过抽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象的细部去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使其既有时尚感又有价值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中国的建筑特质。 2.5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论述了三部分内容。首先,对“新中式”风格住宅的概念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新中式”概念的来源以及发展脉络。其次,进行了传统中式住宅特征分析,从形式特征到空间特征逐一进行研究,找出传统中式住宅与当代生活的适宜性,分析了当代新中式住宅空间所需模式。最后,对当前新中式住宅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当代的生活方式己经与传统截然不同,家的基本组织结构与思想基础也都发生了变化,当今住宅完全照搬西方风格的设计层出不穷,建筑形式脱离了生活,住宅缺少人情味。沙里宁指出:“如果形式—即使最微不足道的形式—不能深刻地感受生活,那么形式必然会流于肤浅和缺乏意义,它必然会脱离生活的特征,成为外界强加于生活的陌生形式。”传统中式住宅的设计手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内涵,对新中式住宅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新中式”住宅的设计实例分析 近些年来,住宅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中式住宅的实践项目,其中不乏优秀作品。这些设计在借鉴传统中式住宅文化,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弘扬传统文化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 3.1近期新中式住宅作品分类 近年来出现来了大量的新中式住宅,譬如北京观唐、紫庐,成都清华坊、芙蓉古城,杭州颐景山庄,苏州寒舍,深圳万科第五园,上海九间堂,西安群贤庄等,这些带有明显中式特征的作品以星火燎原之势将中式生活变成流行趋势。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根据项目自身定位以及特点,将近年来的中式住宅作品的创作倾向进行归类整理,分为了三类,分别是对传统中式住宅风格的传承复兴、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传统以及对传统中式的重新诠释。 3.1.1对传统中式住宅风格的传承复兴 第一种设计倾向是对传统中式住宅风格的进行传承复兴。其特征是基本遵循传统民居的总体布局、空间形式,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为适应现代结构和功能,建筑细部作简化处理, 这类居住建筑的特点是直观上符合传统的建筑欣赏方式,大都以传统住宅为原型,把传统的地方建筑和规划的方式、基本构筑保持下来,设计中较多地采用街巷式布局、庭院式空间等,是完全借鉴和运用了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删除某些过于繁琐的细节,突出文化特色,讲求文脉的延续。代表案例:北京的观唐、紫庐、易郡、水长城、成都清华坊、芙蓉古城等。 3.1.2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传统 第二种是在现代结构、材料、形体的基础上,融入地方传统的建筑符号,以现代的手法加以改造、变形、重组,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整体呈现代风格,并兼具传统特色。 这类住宅在表象方式上颇为接近后现代主义的手法,采用现代的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造工艺以及功能空间设计,在建筑局部以及细节设计等方面融入中式元素,对传统建筑的符号进行抽象、提炼和重构,采用联想、借鉴、拼贴等多种手法,强调文化感和意境上的相似。如上海九间堂、北京运河岸上的院子、杭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州金都华府、珠海云山诗意、大理山水间、西安曲池坊、宝安江南城、北京香山清琴等。 3.1.3对传统中式的重新诠释 在第三种创作倾向中,造型和符号不再是体现传统中式特征的主要手段,甚至其形式离传统甚远,而是通过空间和环境的处理、体形的塑造、地方材料的运用等,来赋予建筑地方色彩。 此类居住建筑排除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外型上很难看到传统的中式屋顶、斗拱、飞檐等符号形式,而是师法自然,充分发挥创造能力,以人、环境、建筑三者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传统形式的重新诠释。例如万科棠樾在建筑设计方面仅保留中式的代表色彩——长城灰;又如重庆渝园利用现代技术体现本土材料之美,表现手法灵活,布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代表作品:万科第五园、江南润园、万科金域西岭、重庆渝园、东莞万科棠樾等。 下面是对国内近期的一些新中式住宅项目的资料整理和分类(表3.1)。 表3.1部分新中式项目资料整理及分类 建筑总序 项目 所在住宅设计/开发 面积中式策略 号 名称 城市 类型 单位 (?) 对传统中式风格的传承复兴 北京中国中原国际工街巷式布局、院落式空间、中式1 观唐 朝阳别墅 11.5万 程设计研究院 建筑风格、清朝的官式做法建设 区 北京北京东海富京国传统厚重的灰色砖墙、传统的屋2 紫庐 朝阳别墅 1.21万 际建筑设计有限檐、传统的花窗格、山墙花饰以区 公司 及繁琐的砖雕花饰 北京中外建工程设计3 易郡 顺义别墅 8.7万 新本土主义建筑的新北京四合院 与顾问有限公司区 北京北京怀柔区九渡水长原汁原味的重现老北京四合院的5 怀柔别墅 2万 河镇西台村经济城 经典格局 区 合作社 成都成都院落格局——传统民居的现代市紫独院成都华宇建筑设6 清华3.8万 版,文化内涵——弥漫人伦亲情薇东别墅 计有限公司 坊 的诗意栖居 路 以白墙、灰瓦、木结构为典型芙蓉成都别墅、 四川省建筑设计7 20.4万 特征;服从古典构图比例;重视古城 西郊 公寓 院 空间规划和人与自然的交流。 北京江南婉约风范,苏州庭院,国粹京承苏州古吴园林建8 苏园 别墅 30万 居室,江南楼阁,以其诗情画意高速筑有限公司 展露出中国建筑之国粹神韵 出口 3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联排昆山兴亚置业有9 寒舍 苏州9.4万 复古形式的“纯中国庭院别墅” 别墅 限公司 苏州吴中独立上海东方建筑设10 西山西山1.5万 完全复古的中国传统园林别墅 别墅 计研究院 恬园 镇 北京宣颐多层北京市建筑设计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大型绿化 智11 大兴32万 家园 住宅 研究院 能公寓 区 北京天伦独立原景机构视觉建山水之间,园林府邸,呈现世人12 昌平2.5万 随园 别墅 筑工作室 居住理想中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区 香港博嘉联合设中国南京独院13 1.66万 计有限工程(国林泉情志,田园风光 人家 江宁别墅 际)公司 拙政独立复古苏州园林建筑形式,再造传14 苏州1.05万 苏州园林设计员东园 别墅 统苏州园林别墅 苏州苏州市规划设计苏州联排传承中国园林的布局和特色,遵15 市光6.4万 研究院责任有限福园 别墅 从以自然为核心的建筑美学。 福镇公司 北京继承中式空间的文化理念,造园优山16 顺义别墅 6万 范思设计 理念,倾情演绎中国文化底蕴、美地 区 承袭儒式文化的庄重端凝。 美国六东方圣建筑外观以传统大气的白、灰为宝安武汉(北京)国际工主调,返璞归真。建筑造型以江17 中国盘龙别墅 45万 程设计咨询有限南建筑为蓝本,再现粉墙黛瓦的院子 城 公司 传统意境。 禾泽都林(杭州)建筑古朴隽永,院落布局原汁原九龙杭州别墅/18 8.4万 建筑设计有限公味,白墙青瓦下描绘出独有的中一号 富阳排屋 司 国气质。 沿用古徽居枕山、临水、粉墙黛德懋安徽北京天地都市建19 别墅 6.7万 瓦的建筑特点,形成传统与现代堂 黄山筑设计有限公司相结合的特色度假徽居群落。 在现代建筑基础上融合传统特色 小高人文的月光照亮庭院,独居江南金都浙江中联程泰宁建筑1 层、高7.5万 特制的新江南园林人文大宅,再华府 杭州设计事务所 层 现杭州民居的“墙门文化” 运河非常建筑设计研保有中国内涵的基础上多元发北京岸上究所 展,吸纳东方建筑精髓,强调庭2 通州别墅 6.6万 的院加拿大奥雅景观院的感觉,试图追求中式气质而区 子 规划事务所 不是符号,以最简容纳最多。 绿地江苏截取传统中国建筑空间层次的典21城联排3 昆山29万 上海绿地集团 型特征,以此借鉴作为总体布局百合别墅 市 和单体设计的基本理念 园 大理云南柏涛咨询(深圳)4 山水大理联排 5万 以单栋建筑的聚居形成院落 有限公司 间 古城3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联排苏州苏州独栋德国WSP建筑设5 工业6.4万 院落成为生活的主题 德邑 叠加计咨询有限公司园区 别墅 北京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内外有别、北京6 竹语别墅 5.8万 三磊六东国际 主客分离、天人合一”的精髓,涿州 堂 弃形似而求神似 龙泊郑州从民居的街巷元素寻找灵感,层联排北京拓尚建筑设7 圣地.新郑11万 次丰富。因势利导,创造出独特别墅 计有限公司 泊郡 路 的坡地建筑景观。 格调天津中天建建筑屋顶吸取了南方马头墙以及北方8 天津 高层 14.4万 竹境 设计事务所 大屋顶的特点 四川BDCL(博德西以别墅组团形成的传统院落空青城9 都江别墅 5.1万 奥)国际建筑设间,再现川西古镇的格局,典型山房 堰 计有限公司 的川西民居特色 蓝光大开大合的建筑布局,体现时尚四川叠拼美国开朴建筑设10 紫檀13.3万 风雅意境,石材、实木的搭配使成都 别墅 计顾问有限公司山 用,典雅高贵。 广州簇拥八大庭院的大型现代岭南居岭南白云多层广州城建开发设庭,营造出罕见的广州市区低密11 6.9万 花园 西湾住宅 计院有限公司 度、高绿化率的新式围合院落组路 团 上海绿洲全石材立面表现江南水乡住宅大青浦李祖原建筑师事12 江南别墅 12.6万 气严谨的特色,利用河、湖、岛、朱家务所 园 半桥等营造江南古镇美景。 角 中山中山北京东方华太建运用传统民居形式,建筑、围墙、13 清华市南联排 5.1万 筑设计工程有限门坊街景完全从民居中提取元坊 区 责任公司 素,辅以现代材料画龙点睛。 扬州选择现代唐风体现建筑高贵气瘦西扬子中国汉嘉设计集质:体量舒展稳重,檐口出挑深14 湖.唐别墅 6.2万 江北团股份有限公司远,庄重大气,隐约可见 唐式木郡 路 构建筑的影子。 日本建筑师矶崎聚集东方设计大师,开创现代中上海新、香港建筑师九间式别墅先河,适用中国家庭族群15 浦东别墅 2.8万 严讯奇、台湾登堂 化的生活方式,具有传统东方文新区 琨艳、大陆俞挺、化的居住内涵 袁锋等 传承中式建筑神韵,融合现代建筑精髓,集萃现代住宅科技,以纯荣禾西安多层,净恢宏,典雅大气的新中式风格,16 曲池曲江小高11.5万 西北建筑设计院彰显园林中式大宅风范,为体味坊 新区 层 人生智慧的贤达者营造心灵的居所。 采用小青瓦、白粉墙、前庭后院、珠海深圳毕路德建筑抱鼓石、大宅门、前院小天井和17 东方珠海 别墅 8.2万 顾问有限公司 首层内庭院等多种建筑符号,外墅 观上保持纯经典的中国味儿。 3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广东新豪斯建筑营造具东方特质的人文居所,既云山广州小高设计有限公司、合乎自然的生态环境,更以源远18 诗意白云50万 层 广东建筑艺术设流长的东方文化陶冶人的情操,人家 新城计院有限公司 具有浓厚的东方神韵。 对传统中式风格形式的重新诠释 万科深圳澳大利亚(墨尔联排骨子里的中国,探索原创现代中1 55万 本)柏涛建筑设第五布吉别墅 式,传承江南民居院落中的精神 计有限公司 园 镇 杭州将江南庭院搬到空中,尝试在20业余建筑设计钱江钱塘高层多层的高层住宅上实现合院住宅 15万 室,中国联合工2 时代 江北住宅 的感觉,重新演绎高层建筑的空程公司, 岸 间形态。 重庆万科低层成都市家琨建筑采用红砖、青砖、混凝土红砂石3 渝北19万 渝园 住宅 设计事务所 赋予建筑准确的地方性 区 万科成都中剩ㄉ钲冢?卟悖擞们嘧?缺就敛闹剩糯岸纯? 金域市金48万 设计顾问有限公联排 和墙面采用了中式元素 西岭 牛区司 北京永泰西四以灰墙砖为主的灰白色调,体现贝尔高林(香港)5 诸子环四别墅 5万 中式住宅的质感。旱溪、绿篱、有限公司 阶 季青坡地的主题园林 桥 以中为体,传习“天地合一”的苏州苏州人文血脉,以西为用,考究“精北京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营造建6 万科工业别墅 12万 雕细刻”的现代精华,规划以传筑事务所 本岸 园区统村落鱼骨状的自然脉络为原型,以苏州民居院落为特色。 提取传统民居灰砖白墙等基本形天津堂中北京墨臣建筑设态特征,以以传统手法处理细部7 南开别墅 9万 堂 计事务所 设计,如山墙、压顶等,形成简区 洁明快的现代中式风格。 嘉兴江南合院上海中房建筑设传统园林的淡雅隽永气质,与时8 秀洲10.5万 润园 别墅 计有限公司 尚逐句空间的明快简约完美呈现 区 禧福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白色汇国北京北京建筑设计研与灰色为主色,并借鉴了中国传9 际社朝阳高层 16.7万 究院 统的“门钉”,在建筑顶部采用中区区 国传统的窗棂结构进行装饰。 3.2“新中式”风格住宅的设计实例分析 本文将分别就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新中式住宅例子进行分析。其中,对传统中式住宅风格的传承复兴选取的例子是北京观唐,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传统所选取的例子是运河岸上的院子,对传统中式的重新诠释选取的例子是深圳万3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科第五园、重庆万科渝园,以下分别从总体规划,道路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细部、景观环境等方面对选取的的新中式住宅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其中使用的传统中式元素的运用层面进行归纳总结,探讨“新中式住宅”设计的手法。 3.2.1北京观唐 图3.1北京观唐宅院外观 1. 项目概况 北京观唐(图3.1)地处朝阳区香江北路西段,处于机场高速沿线中央别墅区最南端,是离城区最近的独立住宅社区,与第一使馆区、第二使馆区、第三使馆区以及首都机场连成一线,观唐拥有浓郁的城市氛围和便捷的交通,更云集的涉外租赁客源,因此观唐的针对的客户人群主要是是各国大使馆 的工作人员、外资企业外籍高管以及儒商,这类人群崇尚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所以观唐的项目定位为高档的中式宅院,中式设计策略为对传统中式风格传承复兴。 设计单位 中国中原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 占地面积 48万平米 所处位置 北京朝阳区 容积率 0.47 总建筑面积 15.3万平米 户型组成 独栋别墅 绿化率 70, 2.总体规划和道路布局 观唐总体规划仿照北京城的十字轴布局环路相互连通的特点,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图3.2),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方正的十字形轴线加上内外环路,形成了街巷式布局,主街宽,胡同窄,内庭院豁然开朗(图3.3),这些变化的空间使得整个住区的私密性逐级过渡。街巷连接着宅与宅、宅与自然,形成了人们的交往场所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 3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观唐总平面图 (b)观唐道路分析图 (c)观唐景观分析图 图3.2观唐平面分析图 (c)主要道路 (b)宅前道路 (c)巷道 图3.3观唐的道路空间序列 观唐依据北京特有的气候特征以及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按照风水学“背山、面水、向南”的原则进行资源再造,住区外侧有5——10米宽的护城河,既体现了皇城规划的理念,又成为了社区与外界分离的屏障。在小区外的北侧和西侧绿化带内侧挖河,外侧堆高土山,山上植树木,在住区南侧绿化带内挖湖呈平坦开阔之势,形成别墅区的案山。方方正正的十字轴加环路形成了明确的街巷式空间布局,干道布局匀称,直线走向,沿袭了古代城市规划“不正不威”的思想。 3.院落空间 观唐引入中式庭院生活理念,再现深藏中国人心中的最高生活境界。3米高的围墙以及中国传统门楼围合出私密的院落,回避了户与户干扰,增加了空间层次感,创造出宜人小环境,让人能更放松的贴近自然。 观唐创造出多层次的院落空间,不同院落类型有:入户前庭、主院、侧院(下沉庭院)、后院、前院。主要房间均朝向内院采光,室内外相互交融,门庭向内部庭院延伸,使得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成为富有生活趣味的室外客厅,也十分有利于邻里之间的交往(图3.4)。庭院空间继承了四合院的空间精髓,步移景异,内向而方正,具有家庭的亲和感和凝聚力,极大的保护了住户的私密性。高大而封闭的围墙,使之适应北京风沙大的特点,开窗与布局匀称适度,既使得住宅有良3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好的景观及采光,又有利于节能。 (a)观唐的院落平面布局 (b)院落外观 (c)入户前庭 (d)前院 (e)主院 (f)内院 (g)后院 图3.4观唐的各式院落 观唐在回归传统的院落生活和精神意境同时,功能布局适应现代人生活习惯,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室内空间大面宽、小进深具有住宅生态化特征,房间采用现代的生活流线,内部连通,集中布置,保证室内采光的均好性和冬季保暖效果。房间的布置方整,大小适度,除此之外门窗的设置也考虑到的北京地区的特点,例如开窗位置并不是为了最佳景观朝向,而是考虑住户的使用,坐北朝南,保证居住的舒适度更为重要。 4.建筑形式 观唐以清制官式住宅为基础,多处运用了北京四合院的形式,在外形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图3.5)。屋顶采用传统民居中常用的卷棚顶,入口处垂花门,两侧设有抱鼓石,四周垣墙顶部施以小筒瓦,围墙有四方形、宫灯形或者六边形传统花窗,偶尔几处月洞门,在青瓦白墙的映衬下,蕴含着浓浓的中式味道。竖 4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向条窗的设计,中国山水画的卷轴,从室内透过成组的长窗看内庭,季节交替,自然变化,宛若山水长卷。庭院内部铺地以混凝土砌块与鹅卵石结合,拼出传统纹样,局部木质铺地, 古朴大方。庭院中点缀几处假山怪石,不经意间流露匠心所在。 图3.5观唐建筑外观 (a)条形长窗 (b)阳台立面 (c)围墙漏窗 (d)入户屋顶 图3.6观唐建筑细部 观唐古建施工和建造技术十分专业,整个门楼石作严格,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等四合院元素的运用,不仅体现了观唐中式宅院的建筑品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老北京的传统韵味(图3.6)。建筑颜色自然朴实,大面积本灰色面砖配以白墙,富有北京地区建筑的特色。在院门、檐口等处适当配以用中国红等富贵色彩,增加居住区的生活气息。 5.意境营造 观唐采用四合院的形制和传统中式住宅常用的灰砖青瓦,淡雅朴素,灰色院墙和大红的院门,木质大宅门,历久弥新,让人们体会到浓浓北京的老四合院味道。青青碧草映衬着青石板铺就的宅间小路,营造出幽静典雅的环境氛围(图3.7)。 4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庭院景观 (b)宅院门口景观 (c)宅院间小景 图3.7观唐景观分布 观唐基地平坦开阔,有远山无近山,有远水无近水,设计师为能给建城安宅营造好的环境,师法自然,改造别墅区风水,调节小气候,形成“结庐在人境,但无车马喧”的居所,设计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意境,从文化出发再造自然。绿化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分布在小区北侧、西侧和南侧,其中西、北两侧50米绿化带,南侧100米宽的绿地为观唐公园,其中水域面积达到了13000平方米,设有水上高尔夫、湖边休闲茶馆、观赏鱼塘等,极大的提升了住户的居住品质。 图3.8南侧观唐花园平面 观唐小区汲取江南水乡的精髓,水网纵横,河浜与道路相伴穿插,宅前后有河,须搭桥而过。环路景区在绿带中又形成带状水池,靠建筑为规则折线驳岸,靠环路为自然曲线驳岸;水面或宽或窄,曲曲折折,时断时连,好比国画中的飞白,又如书法中的枯笔,所谓“笔断意连”。人行小路在水池两岸或花或竹的绿地中穿行。环路景区象一条绿色的丝线,串起了四角景区四粒珍珠(图3.8,图3.9)。 图3.9观唐花园 6.小结:位于北京朝阳区的观唐中式宅院是一个低密度的新中式风格住宅区,注重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作为北京新四合院的代表作,观唐唤起了许多人对过去辉煌文明的记忆。但观唐在继承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上全面复 4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缺少创新,与北京的其他新中式住宅相比较而言,外观上与紫庐、易郡相近,缺乏自己的特色。观唐项目在不同层面上运用传统中式与现代结合的手法总结如下(表3.2)。 表3.2观唐中式策略运用小结 设计层面 传统中式元素现代继承的运用 总体规划 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道路布局 方方正正的十字轴加环路形成了明确的街巷式空间布局,干道布局匀称,直线走向,划分出内环和外环2个分区。 建筑材料和采用传统工艺的青砖筒瓦,给人以历史传承感。在大门和檐口采用中国红,色彩 富有生活气息。 景观设计 吸收传统园林的诗情画意,因借巧循,再造自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典故,体现中国景观艺术“小中见大”的意境。 3.2.2运河岸上的院子 图3.10运河岸上的院子外观 1. 项目概况 运河岸上的院子(图3.10)的前身是北美风格的“上河美墅”,由于当时地中海风格、欧陆风格等舶来样式在北京地区已经泛滥成灾,加上项目处于通州地区,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之下开发商决定重新进行楼盘定位并改换风格,找到张永和与他的非常建筑事务所。由于该项目前期的规划报批、施工图报建已经完成,因此只能在原来的规划和结构基础上进行表皮修整。非常建筑剔除了原有建筑表皮的语义符号并 精心建构(图3.11),以达到建筑形式的陌生化,在建筑细部上入手,使建筑外观看上去独特又谦逊,有着平和的隐逸特质。 设计单位 非常建筑设计研究院、英国边缘建筑设计事务所等 通州北京通燕高速占地面积 34万平方米 所处位置 容积率 0.33 宋庄出口 总建筑面积 10.8万平方米 户型组成 独栋别墅 绿化率 68.52% 4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11 运河岸上的院子的风格剔除 2.总体规划和道路布局 规划上通过对传统里弄和胡同空间的研究,以现代手法重新组织梳理街巷空间,整体上成为中国形式与现代内涵的表征,秉承运河地脉的规划构想,按照“飘”的构思,和着运河的韵律沿着舒缓的曲率在河岸展开(图3.12)。为了打破超大规模住区一览无余的效果,横向的主水系和三条纵向的森林带对社区整体空间进行划分,街巷如阡陌纵横交错,秀木繁荫的建筑点缀其间,水景、森林带的引入带来更多的空间变化,为用户带来好的景观(图3.13)。景观步行系统十分完善(图3.14):组团路宽4.5米,单侧绿化带1.5米。从主干路进入居住组团道路就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河景,当进入次级的组团路时优美的森林带成为了对景。 图3.12运河岸上的院子总体规划布局 图3.13局部景观规划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14运河岸上的院子 道路层次 别墅区主入口位于会所南侧,主干道为简洁的外围环路式主干体系,除了最北干道之外,大部分主干道仅开设组团路口,住宅不直接对主干道开车行输入口,保持其通过性不受干扰,安全便捷。 3.建筑形式 建筑师认为现代主义的本土化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是传统化,也不是民族化,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当代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方式。居住方式要表达居住者内心的愿望,回归人的真实本我,需要摆脱类型学俗套的束缚,从盲目西化回归到现代本土化,别墅要从单纯的炫耀商品回归到适宜人居住的“家”。因此,运河岸上的院子这个项目中既没有运用古希腊柱式,也看不见中国的飞檐斗拱,仅仅用简约大气的立面和屋顶构成建筑主体,建筑师在这里摒弃了浮华的装饰,依靠环境和材质表达建筑本体的美感(图3.15)。 图3.15运河岸上的院子建筑外观 建筑的外立面采用混凝土砌块精心砌筑,富有细节和质感,建筑整体体呈灰色,简约朴素,沉稳大气,体现出中国内涵的同时也不失时尚感。由木格栅构成的挑檐、栏杆等与室外平台一起构成了层次丰富、供人们活动的外部界面。 4.庭院空间 4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庭院空间(图3.16)用实墙围合,给住户更多的心理安全感,充分尊重了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实墙、院墙高度和落差、使室内能够充分亲近自然与享受阳光。交替运用墙体和木质栅格,采用对景的手法扩大人们的视野范围,给室内空间带来丰富的景观,使庭院成为了视线的焦点,同时也丰富了街巷的景观效果。 图3.16运河上的院子 庭院 凹庭院、内庭院的设置使得居住环境更加开放,人与自然无间亲近,院落的形态处理和材质运用使得室内与庭院相互交融,光线的四时划分、季节的变换更替都能在庭院里得到体验。庭院内平台、乔木、地面精心设置出层次感,双入口、木格栅、砌块砖以平和亲切的态度贴进自然的生活,布局简洁、大气,脱离细节繁冗,自然地完成了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衔接过渡和划分,使得院子的形态和设计美学高度结合。 坡屋顶、凹庭院、横条窗、北京灰,简约清静的建筑线条在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呈现出纯朴、安详的气质氛围,天人合一的疏朗敞阔,在创意十足的设计中,也将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巧妙融合,。 5.建筑细部 由于设计任务的特殊性,对建筑只能进行表皮上的修改,因此建筑师细致的设计每一处建筑细部(图3.17),甚至于施工图准确到每块混凝土砌块的灰缝尺寸都有 所表现,此外建筑师还认真研究了建筑细部的构造处理办法,对建筑的转折部位、不同材质的交接部位的构造方法都仔细琢磨,通过精湛细致的做工达到建筑形式表达的陌生化,因此运河岸上的院子即使只有简单的形体,却依然能经得起视觉的仔细考量。 4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17运河岸上的院子建筑细部 宅门上设置了传统的铜梁、汉白玉浮雕、铸铜把手、铜雕壁灯,门前则摆放着汉白玉的门墩,整个将宅门的尊贵感体现出来。局部街巷空间的细节精美细致,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涵。 6.建筑色彩:建筑主体呈灰色调,简洁、质朴,沉稳、大气,宁静且富有质感,传统灰搭配汉白玉和芝麻白的墙裙既具中国内涵,又具时尚感。 7.景观意境 建筑外立面采用砌块砖的本灰色,庭院采用亲人性的木平台。四米青砖高墙一方面强了宅院的私密性,另一方面提升了整个建筑空间序列的整体感。空间尺度、造景元素、生活意境一气呵成。在运河岸上的院子里看不到浮华喧嚣的色彩,绿意盎然的环境掩映着沉稳厚重的灰色建筑,简约大方,让人的心灵也从外面世界的喧闹中解脱出来,充满宁静,这就墙ㄖ胍泶锏摹熬弧焙汀熬病?(图3.18)。 4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18运河岸上的院子住区景观 运河岸上的院子采纳现代的手法来打造住区景观,曲折的河岸线,水边木质平台,成荫的碧树、浅水、小桥等共同构成了中央的景观水系。河堤绿林改造为81000平方米的专属公园,注重天地、自然、与居者的生活相融合,在咫尺之间表达古典园林的韵致,承继历史文脉之中理想生活的意境。此间可叠石造景,饲鸟养鱼,品茗饮酒,对月抚琴,沉淀闲适雅致、宁静致远的处世及养生哲学,在碧水回环、花木扶疏间重归身心和谐。让家从单纯的栖身之所演变为理想照进现实的精神源乡。 8.小结:运河上的院子大体上从景观、细部、色彩这几个环节入手,对原有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改造,在建筑细部和构造上精心设计,做到了与传统住宅的神似。运河上的院子在外观上大面积采用传统灰,除此之外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基本没有相似之处,建筑的内部组成是纯美式住宅格局,院落形式也很西方。但是建筑师把精力放在诗意的建造上,在建筑细部体现出中式意境,而不去追逐形式,演绎出“闲适散淡,不滞于物,栖止从容”栖居意境。设计采用的手法见如下(表3.3): 表3.3运河岸上的院子中式策略运用小结 设计层面 传统中式元素现代继承的运用 建筑细节 墙体选取尺度接近灰砖的混凝土砌块,远观亲切,近观则有差异的趣味;宅门上设置了传统的铜梁、汉白玉浮雕、铸铜把手、铜雕壁灯,门前则摆放着汉白玉的门墩,整个将宅门的尊贵感体现出来。局部街巷空间的细节精美细致,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涵。 建筑空间 建筑的实体占据了地块的中央,院子只不过是房子周围的剩余空间。尽管房子 4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边界多了一些曲折,出现了所谓的“凹院”,但是这种“凹院”在尺度上并没有对房子的实体性真正打破。地块的边界设计出现了一些墙的因素,但墙的高度不足以遮挡视线,面对街道的界面还使用了木隔栅,使住宅的私密性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可以说“运河”的设计是基本放弃“中式”院落的。 建筑景观 环境景观的设计延续了简单形体下精细的风格,无论是庭院围栏、道路与硬地铺砌,还是环境小品、池岸台沿,精致的设计贯穿始终。精致的设计、谦虚的表现,使得“运河”摆脱了常见别墅的“喧嚣”形象,获得了一种时间的深度。建筑色彩 建筑主体呈灰色调,简洁、质朴,沉稳、大气,宁静且富有质感,传统灰搭配汉白玉和芝麻白的墙裙既具中国内涵,又具时尚感。 3.2.3深圳万科第五园 图3.19第五园 建筑群体沿街立面 1.项目概况 万科第五园的起名受“岭南四园”的启发,言下之意是 岭南的第五园。深圳是一个以外来人口为主的,各地文化荟萃,高楼耸立,充满异域风情,唯独没有让人怀想的老房子。万科第五园以一句“骨子里的中国”,直击漂在深圳的异乡人对归属感与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唤醒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骨子里的思乡情结和渴望回归文化心态。第五园的目标客户群是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的高级白领阶层,外籍人士、艺术及文化创意人士,港澳台人士,这类人群普遍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第五园选择以挖掘中国传统的内涵,对传统进行重新诠释。项目再现充满活力和生活情趣的村落形态,规划布局顺应自然,高墙窄巷井然有序,将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意趣融为一体(图3.19)。 设计单位 澳大利亚柏涛建筑设计公司深圳分公司、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占地面积 22万平方米 所处位置 深圳龙岗区坂田雅园路容积率 1.1 联排别墅,多层及小高总建筑面积 25万平方米 户型组成 绿化率 30% 层住宅 2.总体规划 4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项目所处地形为山地围合的丘陵缓坡,由于项目用地高差较大,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状态,因此设计顺应地势进行竖向改造,尽量保持原有地貌。由于中央有低洼地,规划保留了这一特征作为中央泄洪谷地,并设计了带状的绿化,谷地两侧各规划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片区,因地制宜,形成的灵活住宅布局,形成了村落依托山地生长的建造模式、传统聚落空间的组织模式和山地建筑的风格形态。 整个第五园是由不同类型的住宅片区组成的大“村落”,经由街坊、巷道、大院、直到内院的不同层次的空间过渡,既强调了私密性和领域感,也为邻里交往提供了场所。这种“村落”的规划形态让人感到亲切,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它和自然村落的不同:第五园的规划不是随着时间累积而自然形成的,各区域的按照直线划分,方便使用(图3.20)。 (a)第五园总平面图 (b)第五园功能分区 (c)第五园道路布局 (d)第五园景观绿化布局 图3.20第五园总平面分析图 3.道路布局 第五园的主入口在坂田雅园路的南侧,主入口广场两侧是商业街。第五园道 5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路规划较为平直,建筑布局次序井然。中央的景观轴从主入口向南侧延伸,贯通整个住区。以中央的商业街为中心,各种类型的住宅次序分布。其中联排别墅分为两个不同的“村落”,情景花园和多层住宅以及小高层区也各自组成了不同的小“村落”,这些“村落”通过微弧形的主干道进行连接。各“村落”的入口处都设有传统民居常见的牌坊或其他用以标识区域的小品。每个区域内都有宽窄不同的巷道或步行小径以及大小不同的庭院,街道尺度合理,形成了宜人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居住空间(图3.21)。 图3.21第五园的街巷道路 4.院落空间 第五园庭院空间形式多样丰富,其中有联排别墅的内院、由多栋建筑围合而成的“六合院”和“四合院”(图3.22),情景花园的立体小院(院落+露台),多层5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及小高层围合而成的“大院”,其中面积较大的户型不仅设有前院,还有内院中庭。这些丰富多样的院落都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的内向性的空间特质。 第五园六合庭院住宅平面 第五园有前院和中庭的住宅平面 图3.22 第五园院落平面 第五园中的空中立体小院,即是院落+露台,很好的保证了住户的安全感和私密性,让人生活惬意。而街坊、巷道、大院、小院、内院这种种空间层次上的衔接过渡,给居民以领域感和私密性,也为邻里交往提供了合适的场所。从大院为入户,然后由小院进入自己的房子,在从房间进入内院的多进空间序列体现了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也与住区整体的村落布局结构相呼应(图3.23)。 图3.23第五园 院落和庭院 5.建筑形式 在单体设计中,第五园营造了富有中式民居韵味的庭、院、门,对传统中 式住宅的建筑符号进行了适当提炼,采用现代建筑材料表现,与传统相融合,赋予 5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钢、玻璃、混凝土围墙以传统韵味,同时也更为适应现代的审美情趣。 住区中建筑采用双层墙,外层墙上开有窄缝和小洞,内层墙则按照室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这样的形式虚实相生,可以使室内取得良好的视线,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外层墙起到遮阳作用,中间的空气层可以通风、隔热。墙的形式提炼了徽州民居和山西民居的精华,并摈弃了不利于采光通风的高墙小窗形式。内外的双层墙也形成了房子内外过渡,从里到外循序渐进(图3.24)。 图3.24第五园的建筑形式 6.建筑细部和色彩 第五园在色彩上主要借鉴徽州民居,采用素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白色、灰色,追求朴素而简洁的外观效果,以及典型传统的雅致风韵。传达了非5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常民俗的中国氛围,同时又符合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 建筑的细部设计吸取了岭南地区独有的的竹筒屋和冷巷的做法,通过窄院、高墙、花窗、洞口合理的组织通风,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在提高居住舒适度的同时也有效减少了能源消耗。第五园的地面铺装就地取材,参照当地民居的石材和砌法,采用乌黑或深灰的色彩,强调质朴的质感(图3.25)。 图3.25第五园 建筑细部 7.意境营造 第五园整体的意境是清幽宁静。高墙隔绝了外界的干扰,营造了安静的居住环境;第五园有一种简练朴素的美感,素净的白墙映衬着茂林修竹,浓荫密布的蜿蜒小道将第五园和喧嚣的城市隔开,顺应了人们远离闹市的精神需求,让人的心灵从尘世喧嚣中沉静下来。第五园中,步行系统的乔灌木配置突出其纳凉的作用,竹丛掩映的曲径通幽,竹子以群植,片植的形式栽种于中心广场,实墙前,花窗后,小路旁等;高墙和棚架产生的阴影也为过往行人提供阴凉,与广东地区的炎热气候十分适应。整个社区环境在窄街深巷中体现出东方独有的清幽之美,体现了传统的中式意趣(图3.26)。 5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26第五园 景观意境 8.小结 第五园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中式风格进行重新诠释,设计方法有所创新,完成了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平静对话、东方民居与现代建筑的自然交融。第五园关注人的感受,运用竹林、冷巷、合院、巷道、老房子等种种元素塑造了有中国特色居住空间,营建了清幽宁静的住区环境。当前许多城市住宅一味重视包装,忽视人的需求,在这方面第五园的成功实践很值得借鉴。 第五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小院氛围较好,但是在大院设计上有所缺失,整个住区公共绿化面积较小,缺少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由于整个小区内白墙太多,夏天日晒反射是个问题,而且外立面比较容易脏。中式策略运用小结如下(表3.4). 表3.4第五园中式策略运用小结 设计层面 传统中式元素现代继承的运用 建筑群体布局 通过街坊——街巷——大院小院——内院的空间过渡,在强调私密性和领域感的同时也为邻里之间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场所。 建筑空间 对传统住宅中的院落进行充分演绎。对于面积较大的户型,采用独立中间内院,对较小的户型采用独立前院,四或六户相结合,再形成半公共前庭方式。将内街与外街,内院与外院进行无缝转换,院落之间穿套相连。 建筑形式 第五园的墙,提炼了徽州和山西民居的建筑精髓,但摈弃了原始的高墙小窗的形式。这些极具防御性的高而实的外墙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当然并不完全适用,但其对住宅私密性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 建筑材料和色彩 采用素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特别渲染“素”的意境。白色和灰色传达了传统中式住宅的中国气质,同时它们又是纯粹的现代主义的色彩语汇。 使用玻璃、钢等现代建筑材料,实现了传统的再造,也运用青 石、砖瓦、木料等传统建筑材料。 景观意境 采用水体与建筑单元相结合的造园手法,第五园通过建筑的动中取静、虚里透实、幽静而空灵的设计手法传达了这一意境。 5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4重庆万科渝园 图3.27万科重庆渝园外观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重庆市渝北两路工业园区,是主城核心区、重点发展区之一,渝园针对的客户人群是高薪白领,房地产建筑行业、律师和金融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士,年龄集中在30-45,针对这个年龄段客户的审美理念,万科对中式的重新诠释并融入重庆人文特色,重新挖掘重庆本土的建筑文化和居住艺术,以门为礼、庭为和、墙为序、巷为境、院为乐、手工为趣的传统六味,重新入味重庆院子,复苏生活本原(图3.27)。由于项目地势低洼,地形狭长,为规避问题,以高墙遮挡噪音,按行列式布局,打造经济性联排别墅。 设计单位 成都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重庆博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 17.9万平方米 所处位置 重庆市渝北区宝圣大道容积率 0.7 联排低层,合院低层,总建筑面积 13万平方米 户型组成 绿化率 35% 高层住宅 2.总体规划以及道路布局 重庆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场地变化是本设计最重要的灵感来源,由于地处山地,建筑设计因山就势。总建筑规划用地分为南北两块用地,北侧用地为北部低层住宅区。低层区的布置让北高南低的地形得到自然的体现,为高层区提供良好的视野,高层区为低层区提供良好的背景,由此改善了基地结构,形成了城市化的自然界面,同时也让基地更适合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图3.28)。 5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28渝园总平面图 渝园的出口设置在场地西侧,与城市干道之间设有有隔离带,主入口两侧是双向四车道,人车分流(图3.29)。整体道路规划依据地形灵活处理,里面有两个连通路口的两个主干道和一系列的支干道,将整个住区内部分为三个片区:合院别墅区、联院别墅区以及高层住宅区。基地东侧有天然的山体,与机场高速相隔,利用这一地形特征,规划时对山体进行了绿化处理,在山坡上人工开凿的小平台,然后在平台上种树,一方面阻隔了噪音,同时使两侧的山体形成美的景观。 (a)渝园功能分区 (b)渝园道路分析图 图3.29渝园平面分析图 渝园的基地本身就有很多的天然泉眼,在规划的时候,利用这些天然泉眼,形成中央景观水系,也节约了水源。在住区中间有一个非常宽的聚和中庭,密植树林、缓坡草地、花溪香径。希望将这里塑造成友邻之间交流空间。同时还设置了两侧景观带,与中央景观连通,形成一个整体的景观体系。 5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建筑空间 1)入口空间序列 万科渝园为了体现传统中式宅院中的礼,安排了五进的空间序列,让人们在丶业穆烦讨型闯臼赖男毓榧以暗那逵哪病,ㄍ?.30)第一进:下沉式礼仪广场,无边际水池倒影四棵桂花树王与大紫薇花阵,第二进:铁艺雕花大门。第三进:茂林修竹围合三级缩进台阶,尽头的纹龙照壁,威仪隐约。第四进:战国时期卷草龙纹石雕照壁,投影于水池如镜水面。第五进:观景平台上,眺望11100?中庭密林景观,心中浮华沉静于此。 第一进:下沉式礼仪广场 第二进:铁艺雕花大门 第三进:三级台阶 第四进:石雕照壁 第五进:观景平台 中庭密林景观 图3.30 渝园入口空间序列 2)院落: 在渝园,院不再单单作为功能性配套,而是为了实现生活的乐趣而出现。前、中、后三院各有千秋,前阔、中敞、后静,可独乐,可众乐,让居住者最大限度享受院落的各种生活方式(图3.31)。 (a)立体院落平面 5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前院 (c)中院 (d)后院 图3.31渝园多层次的院落设置 前院:入户前院是主客相聚,众乐之地,偌大一个闲院, 种上一两树芭蕉或腊梅,随意放几个石座。引朋入内,与友人听风赏月、观云赏花,尽享煮酒之乐 中院:清雅独具,独乐之地,植三两翠竹,养一缸红火的锦鲤。等阳光塞满院子后,再搬上一把椅子,泡上一壶碧螺春,读一本林语堂,独享清雅之乐。 后院:叠景阔尺,齐乐之地,月上枝头之时,与一家老小话话家常,叙叙天伦,在繁忙俗事中偷得清闲片刻。 3)巷道的运用 短巷之内几步之遥都能做到移步换景,浅浅的空间在视野有意格挡中,让每一次转折都充满期待,在起承转合间,空间变化生动有趣(图3.32)。 (a)渝园浅巷 (b)渝园(c)渝园景巷 图3.32 渝园巷道 渝园的浅巷,以短、变、静营造步伐的愉悦。联院曲折,视野穿过豁然开朗,以竹、枝、花、草营造巷陌的幽、雅。以青石布道,两旁则是排排重门半掩的深院。随着四季变换,不停地让人有新的发现。 隐巷:地纹铺花,巷落上下呼应间,趣意油然。云石雕刻,红瓦铺花。在某个景端角落,等待人们发现下一处风景。 5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景巷:园林路径,过滤层层心绪,引阵阵清风作伴。不是所有的巷道都是用砖头垒砌的。有时候风景作墙,花木为巷,更是巷道最真意的表达。万科渝园的巷道,就是这样。在青砖、红墙、云石、赭木的威严与庄严下,景巷用半遮半掩的风景,委婉的表达生活致雅。 4.建筑形式 1)立面 渝园立面古朴大方,看不见飞檐斗拱等传统的中国建筑符号,也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是从自身形体比例和尺度出发,重新对中国传统进行诠释,整体呈现出沉稳安定的体量感(图3.33)。立面用重庆地区常见的红砖拼贴,做工精细。在不同方向伸出出挑的方盒子,整体错落有致,建筑群沿着地势起伏,依稀可见自然生动的传统聚落意象。 图3.33渝园沿街立面 2)墙 渝园的墙有多种形式,实体高墙、雕花院墙、景墙等。墙体在层层递进间,将空间自然分隔,划分出不同动线(图3.34)。 实体高墙 雕花院墙 景墙 图3.34渝园多种形式的墙 高墙阻隔外界的嘈杂与喧嚣,为居所矗立起超然屏障,在保护主人隐私的同时也显示了居住者的地位。院墙上的雅致小品、字纹体现出典雅的文化意味,以此标示共、私、动、静,序列井然间,情趣盎然。砖花镂空,移步换景间自有排场,以墙为景。 6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窗 渝园的窗户形式简洁,窗格栏板采用简化的古典窗扇格纹。开窗位置看似随意,其设计却自有其精妙之处。由于地处山地,场地狭长,联院别墅之间间距不大,容易形成对视,外窗设计时考虑了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对视现象。 5.建筑材料和色彩 四川地区盛产红砂石,是当地使用较多的建筑材料。青砖也在重庆民居中较为常见。在解放初期,重庆大力发展工业,出现了大量快速建造的厂房和住宅,廉价的红砖成为主要的的建筑材料,以红砖为主,混凝土收边收脚的建筑形式发展起来,至今还保留了很多,因此渝园的建筑形式既要继承历史文脉,又要满足当代的审美需求,建成一个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现代住宅。根据对重庆地区的历史建筑形式的总结,红砖、青砖、混凝土、玻璃、钢、红砂石成为了渝园的主要立面材料(图3.35)。 红砖 青砖 红砂岩 图3.35地方建筑材料的使用 红砖体系——建筑主体立面为红砖,以材料拼贴进行立面处理。红砖是体现当前重庆现存大量普通民居的重要元素,以红砖为基调能够赋予建筑准确的地域性,同时由于重庆地区大多数时候天气偏阴,建筑的体量感不强,醒目的红色可以对建筑的体量感起到改善作用。 青砖体系——青砖用于组团内部公共区域的墙面和地面,与红砖的私家住宅区域形成区分,起到空间层次划分和领域提示的作用。部分青砖的使用既联系了历史,又对红砖起到陪衬和点缀作用,避免环境的沉闷单调。 红砂石体系——红砂石具有稳 重结实的量感,是建筑基础以及挡土墙的理想材料,以它构成室外挡土墙、栏杆、台阶等,可以得到敦厚质朴的地方特征。 除此之外,建筑还运用了玻璃和钢等现代材料,充分赋予建筑现代特征;混凝土与红砖进行很好的协调,运用于建筑构件。 6.建筑细部 在渝园入口地面采用红瓦立排、巷道处采用传统的青砖铺地纹样,景墙上有6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青砖雕纹,细节之处有真味。运用重庆地区常见的门斗,融入时光研磨的痕迹,点滴融入生活意趣。还有砖花窗台、复古格纹,无一不体现出古典韵味(图3.36)。 景观柱雕刻纹样 门斗 入户门 入户影壁 图3.36渝园建筑细部 7.小结 万科渝园重新挖掘重庆的地域特色,通过建筑材料的运用体现中式和重庆的地方特色,建筑空间序列井然。但由于地基狭长,庭院虽然样式众多,但是较分散;联院户型之间由于距离较窄,对视现象较为严重。中式策略小结如下(表3.5)。 表3.5万科渝园中式策略运用小结 设计的层面 传统中式元素现代继承的运用 总体规划及道顺应重庆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场地变化,设置合理的路网结构,并路布局 利用场地原有山地和泉眼营造两侧绿化带和中央水系,形成优美景观。 建筑空间 庭院的设置,使得人们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需求之外还有精神空间。一系列巷道使得整个住区灵动活泼,富有变化。短巷之内几步之遥都能做到移步换景,浅浅的空间在视野有意格挡中,让每一次转折都充满期待, 建筑形式 重庆渝园并没有简单的截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而是从文化以及建筑自身比例尺度出发,对形式进行重新诠释。设置了高低错落的实墙,序列井然间,情趣盎然。 建筑材料和色大量运用重庆地区常见的青砖、红砂岩和红砖,使建筑富有浓厚的地域彩 特色。 建筑细部 在渝园入口地面采用红瓦立排、巷道处采用传统的青砖铺地纹样,景墙上有青砖雕纹,还有砖花窗台、栏杆、复古格纹,细节之处有真味。 3.3“新中式”住宅设计实例分析总结 下面对以上的几个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更好的从这些实际工程探索出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启发设计。 3.3.1现阶段新中式风格住宅设计的特点 对于北京观唐中式宅院、运河岸上的院子、深圳万科第五园、以及重庆渝园分析这几个新中式住宅实践作品中的传统中式的元素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1.在命名上,这几个案例都有着传统文学意境——观唐、运河岸上的院子,第 6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园、渝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承袭和依托。 2.在设计思路上,过去的设计思路比较单一,而近几年的作品其思路得到了拓展,为中式建筑带来了活力以及发展的新的契机。主要体现在设计师考虑问题更加深入,设计中更多的取其意,而不只是运用传统中式符号、模仿传统建筑的外形,而是从环境、构造、空间规划等多方面入手,设计思路更加多元化。 3.在设计理念上,都以更好的促进人们的邻里交往为目标,应用了传统中式住宅中的院落来营造有活力的交往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大量参考徽州民居、江南民居、四川民居等的特质,为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4.在传统中式住宅元素的应用上,第五园、渝园、观唐从传统中式住宅的空间规划上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而第五园、渝园更多的对传统进行了重新诠释,不再借用传统建筑符号,对传统的继承体现在色彩、材料等方面。 5.创新方面,四个案例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自己的创造性和前瞻性。其处理传统与现代的方式,变化更为丰富。其中有些作品走出了传统大屋顶的禁锢,开始采用平屋顶。在创作手法上,建筑师也开始摒弃过去的折衷主义式做法,采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材料工艺,对传统进行重新诠释。 这些新中式住宅的实践项目对于怎样在居住建筑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继 承,提出了可行的设计思路和尚待改进的问题,对以后的新中式住宅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这四个例子的中式策略运用层面总结如下(表3.6)。 表3.6 案例的中式策略运用层面 项目名称 表现方面 北京观唐 总体规划、道路布局、建筑材料和色彩、景观意境 建筑细节、建筑景观意境、建筑色彩 运河岸上的院子 深圳万科第五园 建筑群体布局、建筑空间、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色彩、景观意境 重庆万科渝园 规划及道路布局、建筑空间、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色彩、建筑细部 3.3.2现阶段“新中式”风格住宅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1.设计思路的局限性 无论是北京观唐对传统的重现或是重庆万科渝园对传统的重新诠释,都是从传统中式建筑的形式出发,都没有摆脱形式的局限。有些作品在设计思想上把传统形式作为创作的源泉,不能清醒的认识到建筑发展与文化更新的最终一致性,有些作品试图在传统形式上进行创新,虽然做了不少尝试,但因为有一定的难度,故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6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实践范围的局限性 从当前已经建成的中式住宅实践项目可以看出,目前的新中式住宅的定位普遍较高,大多数的案例都集中在别墅和联排这样的低层建筑里,而在多层,尤其在高层中应用较少,其中原因之一是多层和高层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相去甚远,运用和实践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成功案例不多。 3.对传统的挖掘不够深入 在当前的许多作品中,对传统的借鉴仅限于简单的元素搬家和组合,而没有挖掘和提炼传统的其深层次的内涵。例如在传统民居中抱鼓石是用以承托和稳定门板门轴的构件,用其前部的重量来平衡门板转动时的重力,防止门板受外力晃动,增加门框的稳定性。在现今新中式住宅中抱鼓石已经失去了功能作用,仅仅作为中式的符号被四处借用,缺乏生成的逻辑性。 3.4本章小结 目前国内住宅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新中式住宅项目,为我们进行新中式住宅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和依据。在本章节中通过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结合住宅设计理论分析研究,分别从新中式住宅的建筑形式设计、空间处理以及意境营造这些对设计成果起控制作用的方面出发,总结出了现阶段新中式住宅设计时采用的手法,为以后新中式住宅设计提供思路,在本章的最后探讨了现阶段新中式住宅的成功之处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为下一章节的方法探讨和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了可能。 6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方法初探 贝聿铭说过“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的文化的。”本章结合前述的新中式住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在现代居住建筑设计中需要把控的不同层面,按照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从前期策划、总体规划和道路布局,到单体设计、方案深化阶段,结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变化,试图总结出一套新中式住宅设计的方法,为以后的新中式住宅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4.1“新中式”风格住宅的前期策划和概念设计 建筑策划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期准备阶段,它的影响一直渗透到整个建设过程。建筑策划有很强的现实性,不同类型、不同区位、不同时期的项目所做的策划也不相同。新中式住宅,其实质上是广义的中国地域主义,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都是当地环境地理气候条件、历史文脉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进行新中式住宅设计之前首先应该进行建筑策划,根据项目的定位选取合适的传统的传承方式——即:是全新诠释传统或是在现代的基础上将传统加以提炼。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空间使用习惯、建筑色彩偏好等方面进行调查,制定出符合当地居民家庭结构的平面套型以及使用空间,结合不同类型 的新中式建筑造型手法进行设计。 建筑策划在住宅区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规模、性质和目标定位;整体风格定位及外部空间构想;户型定位;相关配套设施定位;综合构想的经济分析。这些对于新中式住宅设计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新中式住宅的建筑策划方法与一般住区策划大致相同,具体步骤如下(表4.1). 表4.1住宅设计前期策划实施步骤 步骤 实施方法 说明 1.外部条查阅与住宅项目有关的法规和规范,影响因素有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件综合调调查住宅项目所处环境。除此之外也境、人口构成、文化构成、生活方式等社查 需要对区域内项目和其他相关项目进会因素,也有地理、地形、水源、气候、行调查,找出新中式住宅项目自身定日照等自然隐私。还包括城市各项基础设位的特性和与其他项目的差异性。 施、周边配套生活设施、道路交通以及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容积率、建筑限高、建筑密度和绿化面积指标等。 2.确定目通过分析整理调查结果及数据,首先策划阶段目标客户大部分是预测和引导标客户以明确目标客户,确定新中式住宅性质;性质的,但它又必须具有相对的准确度和及项目的根据项目性质决定的各项设计规模指客观性。根据项目性质(安置房、经济适性质和规标。对于不同性质的新中式风格的项用房、中高档住宅、豪华别墅)来确定项模 目所采取的设计手法也相应不同。 目的规模指标,如总建筑面积、容积率、6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筑密度等 3.确定户在明确目标客户以及项目性质在这个阶段需要调查人们的生活习惯、使型结构、相后,再次审视之前的调查结果,如调用空间的偏好以及对不同空间的需求来关配套及查不够明确,可根据确定的目标客户决定户型的面积、空间形式、房间的面积风格、技术和性质进行复调,进行户型定位,以配比、各类户型的分布状况等等。 构想 确定其户型结构、相关配套等策划内容。 4.制定初结合以上步骤得出的相关指标,对建筑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户型定步任务书。 制定初步的设计任务书。 位、户型结构、相关配套等提出大致指标。 5.进行新根据初侥舛ǖ娜挝袷椋酥惺礁拍钌杓剖羌煅槿挝袷楹头蠢?畔?闹刂惺椒绺褡?卣鳎佣嘀纸嵌冉行轮惺阶方凇?住宅概念宅设计的探索,开阔思路,提供多个设计。 新中式住宅方案供最终比较选择。 6.经济评对多个概念设计方案进行经济评要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价及确定估,最终选择适合的方案。最后根据共赢。 正式任务经济分析对拟定任务书进行重新调书。 整,形成正式任务书。 在新中式住宅的建筑策划中,应该注意的是,在风格构想时应该根据调查确定所选取适当的中式风格,注重结合地域特点,对总平面的大致格局进行布置,确定整体风格,提出设计要求。中国幅员辽阔,传统中式住宅形态多样,每个地方的住宅的形成都有着背后深厚的社会原因以及自然原因。在风格确定时要注意不可以将各地区传统中式住宅特点以及建筑处理手法随意拼凑,例如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叠石引水营造江南园林特色,或者是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建高墙大院封闭合院,这样不仅会浪费资源,也会给使用和后期维护带来很大的不便。应该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来提炼的新中式住宅风格特点,制定各空间的具体要求。确定适宜的项目总体风格及外部空间形态是营造优美环境气氛的关键,新中式住宅给人的心理感受应该是由外而内的整体氛围,除了建筑风格之外,居住者越来越关心住宅的环境,这也是新中式风格受到人们追捧的一个原因所在,因此在环境氛围是营造时要注重建筑风格、空间形态、景观意境的和谐一致。 技术构想是指结合当地可行的建筑材料、构造方式、施工技术手段、设备标准等进行策划轮惺阶?钅刻峁 ?际踔С帧,缭诘钡氐某,玫牟牧虾凸菇际醯幕希右韵执际踅腥诤细脑欤唤隹梢云鸬交狡鹑嗣恰凹逦抟馐丁钡某?瘢乙卜下躺?谠甲试吹囊蟆?4.2“新中式”风格住宅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 与传统住宅的选址规划相比,新中式住宅在规划时则更多注重功能、交通组织以及景观,经济价值也在考虑之列。相对于风水的理论方面考虑的较少,而是更为实际、结合地形,深入的考虑通风、日照和局部微气候等。 6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1“新中式”住宅的总体规划思路 新中式住宅的总体规划根据前期建筑策划中定下的大致方向,充分挖掘项目所处的地域位置、基地情况以及周边环境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根据创作意图的不同,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1.仿照传统城市规划布局 这种情况多数用于地势平坦开阔的北方城市。在周边没有山水或者地势高差等天然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借鉴传统的城市规划格局,例如周王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等,或者取材于传统文化中的寓意。采用棋盘式路网、方正的里坊式或者街巷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一种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空间序列。例如北京观唐的整体规划仿照北京城十字轴布局、环路相通相连的大格局,以方方正正的十字轴加环路形成了明确的街巷式布局;建筑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图4.1)。 (a)周王城平面规划布局 (b)北京观唐平面规划布局 图4.1仿照传统城市规划布局 2. 借鉴传统聚落模式的布局 在进行新中式住区规划时除了借鉴传统的文脉设计之外,还可以从传统聚落的规划布局模式得到启示。传统的聚落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协调共生的肌理,也能够体现传统住宅顺应自然地特色(图)。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规划布局理念是由不同类型的住宅片区组成的大“村落”,经由街坊、巷道、大院、直到内院的不同层次的空间过渡,既强调了私密性和领域感,也为邻里交往提供了场所,形成了村落依托山地生长的建造模式、传统聚6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落空间的组织模式,这种“村落”的规划形态让人感到亲切(图4.2)。 (a)岭南民居聚落布局 (b)第五园规划布局 图4.2借鉴传统聚落模式的布局 3.对地形特征加以发掘 在基地高差较大、场地内有湖泊或者地下水等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条件下,要从基地本身的情况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营造出生动活泼、别具特色的住区环境(图4.3a)。在规划时需要对这些自然条件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其对住区环境影响的优势和劣势,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利用,化劣势为特色。例如万科重庆渝园,由于基地狭长,高差较大,场地内部有多处天然水域,因此渝园在规划时顺应地势高差进行空间整体规划,设计了住区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建筑根据地势高低错落,塑造了有特色的山地住区形象(图4.3b);在水域位置设计了中央景观水系,为住区营造了良好的景观,形成了住宅与环境共生的空间格局。 (a)采用传统民居前街后河的规划,借水景(b)围绕基地天然水系展开规划 点缀成网络 图4.3顺应地形特征的布局 6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2“新中式”住宅的空间处理手法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富有特色,传统中式住宅的空间处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组合和处理手法,如对序列和节奏的处理、空间的层次与渗透等等。继承传统不应该只是从形式入手,传统空间特征的现代演绎也是重要的表现方面。当前许多的新中式住宅已经开始借鉴这些传统空 间的处理手法,将传统的空间模式与现代的建造技术和材料加以组合,重现传统的空间感受。例如对传统建筑空间的层次渗透的模仿、对复合空间的营造、以及对传统空间序列的重组和借用等。 在不同的创作意图和倾向下,这几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同。在对传统的传承复兴的创作倾向中主要借鉴和模仿传统的空间处理模式,仅仅对空间进行功能置换,使其符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而对传统的重新诠释中,主要对空间的序列进行解构和重组,使其更符合现代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流线。 1.空间序列和节奏 建筑不只是一个三维的实体空间,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常常会考虑到时间的因素,在组织空间序列的时候将空间排列和时间的先后这两种要素有机的统一起来,讲究步移景异,在人们的行进过程中从一个空间转入另一个空间,才能逐一感知和体验建筑的各个部分,从而形成整体印象。在苏州园林中沿着设计者预定的路线看完全程以后,能够使人感到及协调一致又充满变化,而且有起伏的节奏感,从而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新中式住宅设计中注重对序列和节奏的运用,如北京观唐的街道空间序列,主街宽、胡同窄、内庭院豁然开朗,空间序列连续变化,富有节奏,使观唐社区一层层变得更加私密,街巷在空间序列中起着由开放到私密的过渡作用(图4.4)。 (a)主街宽敞 (b)巷道狭长 (c)内庭院开敞 图4.4北京观唐 井然有序的空间序列 2.空间的衔接和过渡 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组合方式变化多样,生动活泼,能达成这一点的一个重要6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因是传统民居空间比较注重空间的衔接与过渡。两个体量一致的空间如果直接相连就可能产生突然和单薄的感觉,倘若在其中插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就可能像音乐中的休止符或者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样以加强空间的节奏感。过渡空间可以是有具体功能的围廊或巷道,也可以是没有具体功能的小庭院,过渡空间可以设计的低矮一些,可以烘托主要空间。例如万科第五园的冷巷和内庭,既作为小区内部的交通空间,也起到了烘托主要空间、衔接过渡的作用(图4.5)。 (a)深圳万科第五园 冷巷 (b)重庆渝园 巷道空间 图4.5衔接过渡空间 3.空间的层次和渗透 在分隔空间时有意识的使被分隔的空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连通,使处于某个空间的人可以看到另外一些空间的景物,从而使得空间彼此渗透,相互因借。这样就会大大的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在传统中式住宅中十分注重这种手法的运用来丰富空间的变化,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说明在狭小的范围内可以取得极其深远的感觉,就是由于它具有丰富的层次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若干空间的相互渗透。 在新中式住宅设计时,在处理空间的层次上可以利用透空的景墙、花架、小品来获得空间的渗透,使得被分隔的空间保持一定程度的连通。除了利用传统手法之外,还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大面积的玻璃隔断等来分隔空间,以取得空间渗透的效果。例如上海九间堂的内庭院(图4.6),透过一层层的玻璃隔断不仅可以看到庭园空间的景物,而且还可以看到另一内部空间乃至更远的景色,增强空间的层次感。 7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九间堂内庭院 空间层次的渗透 (b)九间堂 落地窗丰富空间层次 图4.6 空间的层次和渗透 4.置换和变异 置换是指保持传统建筑的原有的空间秩序,按照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创作意图进行空间要素的变换,在新中式住宅中较为常见的是功能更替。例如位于北京怀柔区的水长城,保持了原有的四合院的空间秩序,宅门、照壁、倒座、垂花门、游廊、内院、东西厢房、正房这样的空间序列依然存在,但是根据现代的使用需求进行了功能置换——正厅置换为起居室和卧室,厢房置换为餐厅和厨房,倒座变更 为会客厅和客房(图4.7),既满足了现代的功能需求,也保持了原有的空间秩序。 图4.7北京水长城 功能置换 变异是指对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秩序按照现代的使用需求进行原型变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例如北京水长城的另一种院落设置,充分考虑与庭院空间的交流,形成了以L形房屋围合成庭院,而非传统礼制观念下的正房居中,四面围合(图4.8)。使之不仅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流线,空间组成更加符合现代生活,也给整个室内空间带来了通透、亮堂、大气的感觉。 7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4.8 北京水长城 秩序变异 5.解构和重组 解构和重组是对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关系进行分解,根据创作意图和使用需求把空间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秩序。由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不再需要遵从传统礼制的秩序,对建筑空间的利用也更加集约化,因此要从现代实际情况出发,对传统的空间秩序进行优化和拓扑变形,探索新的空间构成方式。许多新中式住宅已经作出有益的探索,例如万科第五园联排住宅,建筑师不再只是采用单一的平面院落,而是发展了多种院落形式,如由多座建筑单体围合而成的“四合院”和“六合院”,带有露台的立体垂直院落,还有侧院、边院室内庭院、地下庭院等多种形式,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向型空间特征,使人们依稀可以感觉到江南住宅“四水归堂”的性格(图4.9)。 图4.9 万科第五园 院落重组 图4.10 钱江时代 院落重组 再比如王澍设计的杭州钱江时代突出了立体院落的概念,在20多层的的高层住宅上将两层通高的院子叠砌起来,以2层的小院为单元形成了空中叠合院落。使得每户居民都拥有前院和后院,可以享受庭院生活,亲近自然,这种把以往平面的庭院流线变形为立体流线,为以后的新中式住宅设计开拓了思路(图4.10)。 新中式住宅设计在空间的处理手法运用上,并非只采取某一种单一的手法,而是综合的运用对比、重复、过渡、衔接等这一系列手法,根据不同的创作意图和需要对这些手法进行选择、变换、将各种大小、功能不同的空间组织成有序列有 7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节奏、统一完整的空间形式。 4.3新中式风格住宅建筑形式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的进步和建筑材料不断更新完善,建筑的形式也需要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条件、新的技术、新的功能和新的审美理念。在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对传统进行合理的继承,不能只局限于对传统形式的模仿和简单的套用符号,而是要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用扬弃的理念来对待传统形式。传统建筑的精髓需要我们在对其深层次内涵的理解下,用现代的手法加以提炼概括、抽象演化,完成传统建筑形式的现代继承。 在探索怎样继承传统建筑特色上,当代中国建筑师创造出不少的优秀作品,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和复制,而是有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通过对多个新中式住宅的研究和统计,结合现有的建筑设计理论进行分析,把这些手法进行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模仿和简化 模仿是指采用或者模拟对传统建筑中富有代表性的部分,以获得与传统建筑形式的相似性的手法。模仿的对象可以是传统住宅部分形式,比如坡屋顶、马头墙、飞檐,也可以是中式的传统木构特征,表现建筑的木构意向,例如北京观唐的立面形式处理;可以使也可以是传统建筑的整体构图。由于与被模仿的原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丰富感受,由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繁多,各自特征不同,加以现代的手法进行运用,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新中式住宅样式。 图4.11 第五园 月洞门的简化 简化是指新中式住宅对传统中式住宅的模仿中,简化被模仿对象构件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的现代建筑,与被模仿对象在整体上有着 较大的相似性。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简化了中国传统民居的月洞门(图4.11),并且采用了现代的表达7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手法,给人一种新中式的意境。 2.抽象和提炼 抽象和提炼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继承设计手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指从传统的建筑原型中提取代表性的形象元素,进行抽象和加工并保持原型的突出特征,概括出与传统形式具有相似视觉效果的新样式,并采用现代的手法进行表达。 在进行抽象和提炼时要注意找出原型的精华所在,抓住最能表现传统文化内涵的部分。在新中式住宅的设计过程中采用这种手法可以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创造新的形式,也能在深层次得到与传统的关联,形成与传统中式建筑形态近似而内在神似的效果,引发人们的联想(图4.12)。 (c)北京观唐 立面(a)万科第五园 对徽州民居马头(b)万科第五园 对传统月洞门的形式对木构架的提墙提炼 抽象提炼 炼 图4.12 抽象和提炼 3.片段和移植 片段和移植是指将具有传统文化涵义的建筑形式进行分解,取用具有典型特征的片段运用到建筑中。片断可以带来比其自身更多的含义,它可以让原来的传统建筑语汇重新具有生命力,表达出一种内藏的关联,类似于文学上的引用和典故,让人在新的语境下产生对传统建筑原型的联想。由于片段和移植只是部分运用,不影响建筑的整体性,能够使得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也使得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由于片断自身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移植的片段可以按照现代的审美需求加以改造和变化,不需要墨守传统的设计规则、构图方式和连接逻辑,这样既可以体现传统的连续性,也兼具时代特点,是在新语境下对传统语汇的巧妙运用。在运用片段手法的时候要把握好新旧与主次之间的关系,在新中式住宅设计中,片段和移植也应该用得十分广泛(图4.13)。 7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苏州西山恬园 飞檐片段移植 (b)广州清华坊 对屋顶片段移植 图4.13 片段和移植 4.夸张和重复 夸张是指将某一建筑形式的特征进行放大变形,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手法对延续传统文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较常运用,文丘里对古罗马的爱奥尼柱式进行夸张变形,形成了著名的米奇柱。万科重庆渝园入口大门采用夸张的尺度——25米的大门和4米高墙,体现出崇高庄重的仪式感。 重复是指将构成建筑形式的某种元素进行多次连续、有规律的排列,达成形象的连续性。从传统建筑形式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元素,将其重复运用,可以构成统一的节奏感。强化所要表达的信息和主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够使建筑达到形式上的统一,增强建筑的整体感。例如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就反复运用了菱形母题,给人和谐整体的感受。再如苏州福园中使用了“门空”这一传统建筑元素,在垣墙处重复运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图4.14)。再例如万科第五园,围墙的重复、阳台的重复、窗的重复可以形成强烈的韵律感和秩序感。 图4.14苏州福园 门空元素的重复 5.隐喻和象征 隐喻就是指用暗示、联想的手法让人感受到建筑上看不见的更多的东西。象征7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用具体的视觉形象来暗示抽象的概念。隐喻和象征的本体和喻体由形象和意义组成,由于意义和形象不具备一致性和同步裕煌竺乐魈宥越ㄖ庖宓睦斫庖膊煌,臃叛У慕嵌冉玻骱拖笳魇峭衲掣鲂畔?榉郑研畔?胄怕肓灯鹄矗佣?恢衷谛畔?谐鱿值牟糠趾托畔?形闯鱿值牟糠种涞牧怠?新中式住宅对隐喻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要使建筑场所体现出传统的内涵,利用建筑的符号特性,建立一种在建筑中已出现部分和未出现部分的联系,人们在对这些形式的理解和想象的过程中与场所产生互动,使人感受到建筑表面看不到的东西, 体会到建筑和场所所蕴含的传统建筑文化,达到表现传统文化隐形内涵的目的。 6.重构和异位 建筑的形式重构指的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构成方式和原有秩序进行分解,按照设计者的构思意图进行重新组合,获得一种新的秩序和形态。异位是指改变传统建筑形式固有的位置和方向等,对传统形式进行旋转、上下颠倒或者左右调换。重构和异位保留了传统的建筑要素,又可以获得新的视觉效果和新的建筑形式,达成原有建筑形式的陌生化。例如成都清华坊的大门(图4.15a),对传统的建筑山墙进行了图底虚实转换和重构,在实体的山墙上开出虚的用钢结构进行重新诠释,使得大门既有传统意象,又符合现代尺度。又如万科第五园抽取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图4.15b),如安徽马头墙、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云南的“一颗?印”、江南的“四水归堂”天井院等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全新的建筑形式。 (a)成都清华坊大门 木屋架的异位 (b)万科第五园对民居符号的重构 图4.15 重构和异位 ?王文俊.当代“中式住宅”设计对传统民居空间的转译,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7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新中式住宅的材料和色彩 4.4.1新中式住宅中材料的运用 建筑中不同材料的使用是建筑特征的重要表现方式,建筑中许多需要传达的信息可以通过材质进行表达。材料的质地和纹理决定建筑的表面形态,材质可以给人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体验,对人的心理感受的影响显而易见。当今大量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不断地应用在建筑中(图4.15),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挖掘传统的建筑材料的特征,采用现代的施工方法和建造技术进行加工改造十分必要。传统民居中许多富有特色建筑构件由于其施工工艺繁琐,结构形式复杂,已不适应现代工业化大生产,材料的变化给建筑形态带来新的表达方式。新中式住宅设计对材料的运用方式有同质异构以及异质同构。 图4.15成都紫檀山外立面 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 1.同质异构是指仍然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或采用外观与传统材料相似的新材料,但是采用新的建筑形式和施工工艺进行表达,使得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联系。例如大理山水间,采用传统的卵石和砖块来叠筑垣墙(图4.16a),但是在材料用色和砌筑比例上,采用现代的手法和审美理念加以精心设计和施工,围筑成五色垣墙,材料质朴自然,垣墙自身成为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再如南京颐苑公馆,将民居屋顶上的瓦片砌筑成景墙(图4.16b),纹理细密,古意盎然;同样还可以将瓦片用在庭院水景铺地上,瓦片密组而形成流动的纹理,有着中式的山水意境。 7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大理山水间 五色垣墙 (b)南京颐苑公馆 瓦片的重构 图4.16 同质异构 2.异质同构是指采用现代材料,但仍然保留传统建筑的形式,从而给人新的体验,达到建筑形式的陌生化。这种手法在新中式住宅设计中被普遍采用。例如上海九间堂的屋顶用金属钢管隐喻传统民居屋面的纹理(图4.17a);成都紫檀山采用了川西民居的形式,墙体用镜面玻璃代替,而木框架采用了工字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通透轻盈(图4.17b)。江南润园,外墙采用混凝土,压檐用简洁现代的黑色金属钢板,雨棚采用金属格架,以此来对传统民居进行隐性地表征(图4.17c)。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手法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材料与形式之间的比例和协调,把握材料自身的性格特点,对所要表达的特征加以提炼和概括,而不是简单的材料替换;传统的木构建筑不需要在现代运用钢筋混凝土复制重现。 (a)上海九间堂 屋面 (b)成都紫檀山 山墙材料置换(c)江南润园 压檐和雨棚 图4.17异质同构 4.4.2新中式住宅中色彩的运用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它能提供给建筑的有四个功能(表4.2)。色彩运用对于塑造地域特色、传 达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4.2 建筑中色彩的功能 物理功能 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运用在建筑表面用以吸热或反射日光 识别功能 颜色的不同可以作为标志区分的手段 美感功能 色彩具有美化作用,不同的搭配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情感功能 不同的色彩引发的文化象征作用,例如中国红、长城灰 7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新中式住宅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新中式住宅作品已经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研究和探索。例如万科第五园在色彩上主要借鉴徽州民居,舍艳求素,采用淡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白色、灰色,追求朴素而简洁的外观效果,以及典型传统的雅致风韵,传达了非常民俗的中国氛围,同时又符合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素淡的色彩也与广东地区炎热的气候十分适应。北京的易郡,大面积采用北京地区常用的长城灰,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地域特征,入户大门采用中国红,富有传统韵味和生活气息。再比如重庆万科渝园运用了色彩的标识作用,青灰色的砖墙部分象征着公共领域,红色的砖墙部分象征着私人领域。 4.5新中式风格住宅景观意境营造 “居住意味着人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有了牢固的立足点,这就是说,人们不仅从感官上,更为重要的是从灵认识上和理解自身所处的具体空间和和特征。这种认识和理解是通过定位与确认这两个心理功能来实现的,定位使人们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具体位置,确认使人们将自身的存在与具体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居住的根本意义因此在于,人们具有明确而又强烈的属于某一地方的感受。场所精?神就是使人们具体居住在空间之中的总体气氛。” 4.5.1新中式住宅的意境营造主旨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营造自然的居住环境,形成了特有的环境观,讲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不管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住屋附近都是绿树环绕,广植花木,点缀上几丛翠竹,栽种三两株桃花,或是开辟一方池水,养鱼植荷,绿意盎然,在这点山勺水的小天地里,细心经营着自然;而江南园林里如诗如画的风景更是东方意境营造的典范之作。 传统的自然环境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系统化的物境;二是人情化的情境。系统化的物境是是把山水花木等物质要素进行组织,有节奏、有序列的运用到住区环境中去,使之形成一个自然和谐的整体。人情化的情境是指在整个物化的环境的游历过程中得到的心理体验,即达到情感与环境的映射和交融。美的环境具有怡情价值,通过人的体验和感受,生活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新中式风格的住宅意境并不是仅仅指小区的景观,而是注重建筑群体、植物配置、道路、小品等多种要素通过不同层次的过渡和序列带给人的心理感受。由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台北:尚林出版社,1984 7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可见意境营造与建筑、规划的设计是相互关联的,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初就要对住区的意境进行全盘考虑。当前许多住区的景观设计并没有从营造美好的整体居住环境出发,而仅仅只是元素的堆砌,将假山湖石、奇花异草作为装饰手段,到处堆山砌石,把空间切割的破碎不堪;更有甚者,旱地凿池、平地堆山,不仅造成浪费,在后期也由于疏于维护而废弃,不能为居民提供好的生活环境。 在新中式景观营造中,要注重人的整体感受,营造居住氛围。在塑造景观时要先从整体把握,从前期策划阶段就要定下景观的主题基调。景观的组织如同写文章一样需要有章法,所以新中式景观设计时需要处理好主从关系与层次关系,共同构成和谐自然的的景观意境系统。 1.主从关系。好的新中式景观作品,不应该是众多中式符号的集锦,而是要把握好主从关系,明确所要表达的主题。在组织景观的时候需 要结合当代精神,根据策划分析结果选取景观意象主题,采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 2.层次关系。在传统的中式住宅或传统聚落中,居民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但是现代小区的居民来自各地,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以及个人好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组织景观意境的时候要兼顾不同层次需要,在整体上要把握层次关系,塑造陶冶人的景观意境。例如上海绿洲江南苑的植物配置(图4.18),分为了松区、柳区、梅区、竹区、衫区,每个区域有各自的主题景观,相互之间独立布置,垂柳婀娜多姿、柱子亭亭净植,整个住区景观层次丰富,加上适宜的步行系统设置,使得人们在行进过程中形成美好的整体观感。 (a)步行景观层次分析 (b)植物景观层次分析 图4.18上海绿洲江南苑景观分析 8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5.2新中式住宅的景观营造手法 在中国古代常用的造园手法有隔而不塞、欲抑先扬、曲折萦回、以小见大、余意不尽、远借邻借等,在现代住宅小区的空间意境营造上,这其中的某些手法依然适用。 1.引导与暗示 与西方住区疏朗开阔的室外景观全然不同,传统中式住宅的意境比较讲究自然含蓄,“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新中式住区景观设计时应该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遗。而是要采取措施对人群加以引导和暗示,让人产生期待的情绪,利用空间的组织和导向性让人们对设计的趣味中心一探究竟,达到“曲径通幽”的意境。可以通过游廊、曲桥、道路进行引导,也可以借助于地面铺装、植物、色彩、地形等进行暗示(图4.19)。 (a)九间堂 顶部光影对入口的暗示 (b)成都芙蓉古城 曲廊对人的引导 图4.19 引导和暗示 2.对比和变化 在营造新中式景观意境之时,可以利用建筑、空间、造景要素之间的大与小、动与静、高与低、开敞与封闭、明暗和虚实的显著差异进行对比,破除单调求得变化。虚实对比是居住区意境营造中较为的处理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常利用虚实的对比来取得空间的多样变化。《浮生六记》中记载:“园林中的妙处还在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等等的处理手法”。在新中式居住区设计中虚实对比运用很多。例如在苏州江南润园的庭院景观中,建筑师运用了长短高低虚实不一的墙体组合,追求朴素、简洁的建筑外观效果(图4.20a),曲径通幽的竹丛、芭蕉点缀的深邃,皆细微处见精神,表达出中国人内敛含蓄的品格取向。上海九间堂景墙上开窗虚实相生(图4.20b),相互交织,使得景墙具有轻巧玲珑、趣意盎然。 庭院中还可以利用水景营造动静变化。例如广州清华坊的涌泉小池(图4.20c),8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静谧树池边泉水涌动,动静对比富有趣味。上海九间堂的中庭(图4.20d),一汪静水中间点缀浮莲几朵,将天光和云影尽收其中,池中几尾红鲤鱼悠游其间,衬得建筑氛围静谧安宁。 (a)江南润园 墙的虚实对比 (b)上海九间堂 实墙与漏窗虚实对比 (c)广州清华坊 动静对比的水景 (d)上海九间堂 静的水与动的鱼 图4.20虚实、动静对比 3.对景与框景 框景是指透过门窗、洞口观赏另一侧景物,使得所要观赏的景物看起来像一幅画嵌于框中。框景具有剪裁景观、凝聚景致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景物更为精炼。新中式住宅设计中框景手法的运用较多,例如珠海云山诗意人家(图4.21a、b)采用简洁的窗洞将小庭院的景色纳入其中,使人隔着景墙,透过窗洞看见小院中孩子的嬉戏玩耍,富有生活气息。框景就像是一个取景框,可以起到加大景深的作用,给人展现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对景中的“对”是指相对,即不同的观赏点彼此互为景观。在新中式住区设计中,对景手法的运用很普遍。例如广州云山诗意人家的景墙(图4.21c),本身是一个可供欣赏的点,又可以在此驻足欣赏别的景点。 8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a)珠海云山诗意人家 框景 (b)珠海云山诗意人家 框景 (c)云山诗意 对景 图4.21对景和框景 4.借景与障景 借景是指是指把其他空间的景致引借到观看者的空间中,起到空间渗透的作用,能够增加空间的层次。借景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例如拙政园巧妙地将北寺塔引入其中,扩大了视线的深度,丰富了游赏的内容,收无限于有限之中。新中式住区景观营造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如西安曲江华府利用廊架组成借景的透视线形成观赏的焦点,将将远处的电视塔引入园内,使小区的空间层次更为深远(图4.22a)。 障景是指用遮挡的办法把景物屏障起来,避免一览无余,起到分隔空间、增加层次感的作用,也可以用来遮挡劣景。传统民居中的照壁就起到了障景的作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春”生动地描述了障景的情境。新中式住区常用障景手法来遮挡视线,用山石、景墙、花木等将景物遮挡起来。例如重庆渝园采用障景的手法,入口处设置龙纹影壁(图4.22b),人的视线被照壁遮挡,只有绕过照壁才能看到中心庭院的美景,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增加了住区的情趣。 (a)西安曲江华府 借景 (b)重庆渝园 障景 图4.22 借景和障景 5.引借和拼贴 引借是在新中式景观营造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景观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中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一些元素和模式在人们的心里有8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很强的认同度。将这些传统元素按照现代的审美情趣加以改造运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可以使传统与现代并存,达到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许多新中式住区的景观设计成功借用了传统园林的构成元素。引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中式建筑符号,它还可以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文学、美术、自然中寻找灵感,例如广州云山诗?意铺地对自然流水样式的引借(图4.23d)。 (a)云山诗意小景——乐 (b)云山诗意框景——礼(c)云山诗意小品——御 (d)云山诗意铺地 (e)北京奥运村大门 (f)西安曲江华府 图4.23引借和拼贴 景观营造中拼贴方法是指从传统样式中选取典型景观要素,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以营造某种氛围或表达某种意象。拼贴法采用传统的形式或元素,同时解除与传统形式的直接联系,在新的环境下根据创作需要、特定文脉、现代审美进行组合和变化,既具有当代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例如广州云山诗意主题为礼、乐、御、射的几组景墙、小品造型来源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六艺”,采用现代的手法进行组合,富有文化气息,寓教于乐(图4.23a、b、c)。北京奥运村大门对传统吉祥装饰纹样的拼贴(图4.23e),西安曲江华府在入户铺装上采用蝙蝠、寿及祥云纹样(图4.23f),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祝福及祈盼。 4.6“新中式”风格住宅设计方法小结 在进行了以上方法研究之后,本节对新中式住宅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如下总结。新中式住宅设计时需要把整个过程看做一个整体,在前期策划阶段定下整体风格构想之后,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手法,开拓创作思路进行设计。新中式住宅的设计 ? 龙金花:《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园林,2009 8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手法运用上,并非只采取某一种单一的手法,而是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条件加以选择、变换,以此产生多样的变化,以有限的素材书写出丰富多彩的篇章,形成一个组织有序、层次丰富、统一完整的中式人居环境。 表4.3“新中式”风格住宅设计方法小结 设计阶段 具体运用 注重结合地域特点,对总平面的大致格局进行布置,确定整体风格,提出设前期策划阶段 计要求。利用与环境相关的材料、色彩、形象、空间形态以及文脉进行构思,开拓思路,为规划、单体设计定下大致方向。 1.建筑群体布局,从传统文化出发,注重项目自身规模、 密度等特征与地形的结合,从文脉、自然环境出发进行空间规划。 规划阶段 2.交往空间布置:布置丰富的边界,利用多层次的复合空间,给居民提供创造亲切怡人的交往空间 1.空间处理:(并置和置换、穿插重复、解构重组) 2.建筑形式:(模仿和简化、片段和移植、抽象和提炼、夸张和重复,隐喻和单体设计阶段 象征、解构和重组) 3.材质:(同质异构、异质同构) 4.色彩:(特征提炼表达) 根据策划阶段的意境构想,结合地域特点,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本土化的景观景观设计阶段 设计,注意处理好主从关系和层次关系。 以项目立意为目标,对方案进行调整。 方案调整阶段 4.7本章小结 本章节在选取了优秀新中式住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项目前期策划、建筑形式设计、新中式住宅的空间处理以及新中式住宅意境营造等方面提出了新中式住宅的设计方法,在总结方法的同时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分析其在打造新中式风格住宅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所存在的不足,找出当代“新中式住宅”与传统中式住宅在空间形式和生活内容上的相契合之处,并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具体探讨了新中式住宅设计时对传统的继承,总结出新中式住宅的设计方法。 8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未来中式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探讨 5.1多元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消费类型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进行住宅设计时要考虑,在户型、单体类型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当前的新中式住宅实践以低层为主,但是我们也必须粗面对中国的现实问题。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相比人口的急剧增长,中国的耕地资源却以平均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速度锐减。无论是从现状出发还是为未来着想,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必须采取的居住方式,因此探索多层、高层的中式住宅设计比起中式别墅更有意义。国内一些建筑师己经开始了探索实践,如王澎的垂直宅院钱江时代、广州的云山诗意,以及天津的格调竹境。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江时代,它不仅在高层中实现了传统民居中的“前庭后院”,而且重要在于它提倡了一种能容纳自发性的居住方式,显示了一种对土地的眷恋。“无论住在离地面0到100米的哪一种高度,住户都会有2层院落建筑的场所限定感,重新确立住宅和土地的关联。每户都有前院和后院,每个院子都可以种植植物,并为一半住户设计了配有滴灌系统的种植池。”在二十多层的高层上实现了合院住宅的感觉,重新演绎了中式住宅的空间形态。 目前新中式风格的住宅主要集中在别墅、低密度住宅,但是按照事物的发展客观规律,任何领域的变革都是在某一个局部先出现变化,然后带动全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新中式住宅将会出现在更多不同的领域。 5.2本土化 中国目前的居住状况已经进入了提高居住质量的阶段,创造具有本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住宅建筑,进行响应气候的设计,显现本土特色和地域文化是当前中国人居设计的新趋势。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设计的山东荣成“北斗山庄”别墅群,用石头砌成、用海草盖顶、既耐腐蚀、又冬暖夏凉。重庆渝园在进行建筑设计采用了当地民居常用的红砂岩、红砖、青砖等,整体规划上结合基地及周边特点,不破坏原有地貌,既富有重庆山城特色,又节约了资源。再比如深圳万科第五园,基于对地处广东地区炎热气候的回应,采纳了富有广东本土特色的冷巷和竹筒屋做法,通过天井、高墙、窄道、开孔等组织阳光和气流,有良好的遮阳8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通风效果,调节居住区的微气候,给人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学者已经研究了攀西以及滇西北地区的民居地 域技术,将其总结为1.外墙实多虚少;2.水院、绿荫院、风管;3.复合空间和空气间层;4.遮阳、灰空间、集中空间——“这些历经岁月锤?炼而形成的地域技术,是地域建筑学的精髓,是一种质朴广义的本土化设计”。这些设计思想和研究成果对以后的中式住宅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5.3生态化 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给自然带来了无以弥补的灾难,在当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状况下,人们开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改善环境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我国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列入重要议程。 对于居住区而言,居住区是一个在自然系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系统,其生态化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应当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居住区除了加强环境绿化功能之外,还需要重视利用太阳能、风能,废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再生利用等新技术,创造一个自我“排放—转换—吸纳”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马来西亚著名的生态建筑师杨经文致力于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设计中构建微气候,起到了良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效果。 5.4智能化 城市住宅的发展需要现代居住理念和科学技术的更新,依靠科技提高居住品质。住宅智能化包括家庭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计算机人性化,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不仅改善了住宅的质量和功能,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家庭自动化是指家用电器和住宅设备的自动化、遥控化。水、电、气、热可以进行远程控制和自动查抄,给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如冷热水供应、空调新风系统、智能采光照明等。还可以实现对车库、庭院的控制,利用智能移动执行装置处理家务。居住区的防盗及防灾报警系统将置于计算机网络的监控之下,家政保安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信息网络化由通讯设施(电话、计算机)和信息设备(CATV、STV、图文电视)组成,可以实现信息自动查询、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办公等。例如西安高科房产八号府邸的复合外围护结构、外窗外遮阳、置换 ? 毛刚,段敬阳.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世界建筑,2002(1):15-18 8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新风等技术;九锦台小区智能管家网络集成服务系统,融侨曲江观邸的直饮水系统、红外光栅、停车场蓝牙读卡系统等。 中国现在处于信息社会过渡时期,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智能住宅将会迅速发展,将信息服务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科技系统不仅为人们节约了更多的时间,而且将一些生活琐碎打理得井井有条,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居住水准。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理念,并影响居住区的整体运营。我们相信,融合了高科技的新中式住宅会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居住舒适度,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5.5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对当代“中式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中国当代居民的居住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例如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住宅由多层向高层发展;文化传统的回归,住宅更加注重地域特色的体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住宅的生态化建设;注重高科技、智能技术的应用等等。研究未来是为了把握未来,探讨住宅的发展趋势是为了促进住宅的发展,做到以人为本,让居住建筑能够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8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结语 住宅是生活的容器,作为家庭的载体,居住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起到了宣扬教化、陶冶心灵的作用。当今世界价值观多元化、生活快节奏,在浮华的都市中,人们越来越像一部机器不停运作,在忙碌中失去了精神依托和自我定位。新中式风格居住建筑的兴起,是人们在经历了全球文化浪潮的冲击之 后对精神家园的心之向往,对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找回民族归属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历史,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地有机更新的过程,对待传统不应该完全割裂或者全面复古,而是应该以一种发展和扬弃的眼光来看待。“传统并不是一堆现成的形式,这些形式不象从书架上取书那样,可以随意拿使用,不过我们可以阅读书本,体会它的内容,并且在适当的场合应用这体会的心得;同样地,我们也可以研究过去的形式,从中学习;然而,我们首先对它们进行选择与创造的双重检验,使其建立于当今基本形式的坚实基础之?上。” 新中式住宅的设计方法可以从挖掘传统中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入手,根据所处的地域的气候以及文脉特色,从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空间、建筑材料、建筑色彩、景观环境、建筑细部等方面精心设计,采用相应的设计手法使其符合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并兼顾传统的内涵和神韵,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传统自身并不能成为创造文化的动力”,需要当代建筑师对传统中式住宅的物质形态和空间进行再创造,摆脱单纯的对形式模仿,设计时继承和发扬传统精髓,不断开拓创新,创作出即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又富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建筑。 ?沙里宁:《形式的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9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三年的硕士学习阶段随着论文的逐渐深入而渐入尾声。回首这段充实的学习生活,往事的喜悦、忙碌、苦恼都历历在目。在论文工作告一段落的时候,也难免有些欲罢不能的感觉,真是越靠近它,越觉得研究工作有很广博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讨、挖掘,我所触及的只是冰山一角;由于论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写作中也频频感到背景知识体系的不足,常带着惭愧的情感去翻阅相通领域的著作和典籍。总之,一年来的时间,从论文的选题、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到理清思路,完成论文,这是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为我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划下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 在此,我要深深的感谢那些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家人、老师、同学、朋友们! 感谢我的导师周文霞副教授在三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周老师孜孜不倦的为师风范及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周老师对于建筑设计及理论渊博的学识及研究的热情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终生受益。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上更应加倍努力。 感谢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过我帮助的马纯立老师、屈培青老师、王陕生老师、陈静老师、王军老师、刘洪波老师,感谢我的舍友万红艳、闫张烨、杨晓坤以及单云龙同学,感谢本论文的诸位评阅老师和答辩委员对我的悉心指教,他们的关心和帮助,给了我不断前行的支持和动力。 感谢我的母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对我的培养。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对我长期以来无私的关爱和支持,他们无时无刻的关心,使我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希望以学业的完成来给予他们一个小小的汇报。 李青青 2011年5月 9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书籍部分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 杨承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5] 刘敦祯.中国住宅概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57 [6] 沈福煦 建筑设计手法[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7] 陈从周.中国民居[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 [8] 汪之力.传统中式住宅建筑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9] 楼庆西.中国建筑形态与文化[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 [10]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2] 杨永生.中国古建筑全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 陈平.居住的匠心——中国居住文化[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14] 王晓. 新中国风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5] 彭一刚.中国传统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6] 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7] 王其钧.图说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8] 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19] 陆翔.王其明.北京四合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0] 高介华.建筑与文化论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1] 沈延太.京城胡同留真[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 [22]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3] 汪之力,张祖刚.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版社,1999 [24] 萧默,王贵祥.建筑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5] 朱文一 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6] 李允稣.华夏意匠[M].天津:大津大学出版社,2005 [27] 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节:万科.第五园说[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9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2004 [28] 武云霞.日本建筑之道,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29] 邹德侬,戴路:印度现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0] 吴向阳.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杨经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1] 汪芳.查尔斯.柯里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2]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3] 徐岩.建筑群体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4]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35] 宫周鼎 智能建筑设计与建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36] 郝曙光.中国当代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7] [美]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形式的探索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8] [美]彼得?罗著,关展,成砚译.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8] [挪]诺伯格?舒尔茨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台北:尚林出版社,1984 [39] [美]阿摩斯?拉普特著,常青,张听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4 [40]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1] [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 9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及文献部分 [42] 吴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5 [43] 杨婷婷.中国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4] 李君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现代演绎——以西安现代建筑创作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8 [45] 王文俊.当代“中式住宅”设计对传统民居空间的转译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8 [46] 杨崴.传统民居与当代建筑结合点的探求[J].新建筑,2002,(2) [47] 王信,陈迅.中国式住宅项目一览[J].时代建筑,2006,(3) [48] 周榕.焦虑语境中的从容叙事——“运河上的院子”的中国性解读[J].时代建筑,2006,(3) [49] 吴良镛.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百家讲坛供稿 [50] 刘晓都.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 [J].时代建筑,2006,(3) [51] 王澎,陈卓.“中国式住宅”的可能性[J].时代建筑,2006,(3) [52] 朱涛.是“中国式居住”,还是“中国式投机+犬儒”[J]. 时代建筑,2006,(3) [53] 张杰,绍磊.中国式住居的织补策略. [J]时代建筑,2006,(3) [54] 朱建平.试图用白话文写就传统——深圳万科第五园设计[J].时代建筑,2006,(3) [55] 吴光庭,张杰等.关于“中国式住宅”的论坛[J].时代建筑,2006,(3) [56] 陈谋德.论台湾建筑中德民族文化特色[J].云南建筑,1977,(2):42 [57] 李百进.发展中的中式传统风格建筑[J].建设科技,2006,(4) [58] 杨晓辉.当代中式建筑的批判[J].中国地产市场,2006,(5) [59] 杨育谋.中式建筑离我们还有多远[J].城市开发,2004,(12) [60] 李子剑.当代中国城市新院落住宅设计初探[J].新建筑,2004,(4) [61] 川郭斌.浅谈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与地域文化[J].建设科技,2005,(1) [62] 王路.根系本土——印度建筑师B.V.多西及其作品评述.世界建筑,1999(2) [63] 赵林.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表现传统文化的尝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2) [64] 杨丽文.浅谈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对“四合院”形式与精神的借鉴[J].桂林9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65] 刘洋.塑造典型,创设象征?营构意境一研究中国建筑表意机制的理论基点[J].城市建筑,2005,(l) [66] 中作伟.毕金良.现代中式住宅的创新之路[J].建设科技,2006,(4) [67] 王晓洁.运河岸上的院子与中国式景观[J].中国林业,2005,(13) [68] 闰少华.本土建筑的新尝试[J].世界建筑,2005,(9) [69] 吴焕加.本土化冲突不断的理想情结[J].新材料新装饰,2005,(3) [70] 苏云锋.陈俊.面对传统的被动与主动[J].城市建筑,2005,(3) [71] 任军.传统庭院意象特征与意境创构[J].华中建筑,1997,(4) [72] 矶崎新.上海九间堂别墅之一,中国[J].世界建筑,2004,(7) [73] 王受之.中式现代住宅的探索轨迹[J].住区,2006,(2) [74] 徐怡芳,王健.传统中式住宅空间理念的现代运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8,(4) [75] 李营,郑放翔.中国风—探索中式住宅建筑的发展[J].中华建筑,2008,(1) [76] 刘利锐.对新中式建筑现象的批判性阅读. [J].山西建筑,2010,(5) [77] 饶维纯.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更新. [J].世界建筑2002(11) [78] 徐怡芳,王健.传统民居空间与现代设计创新[J].华中建筑,2008,(12) 9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A:图表目录 图录 1. 图1.1时下流行的欧美设计风格 作者搜集整理 2. 图1.3日本横滨人形之家 武云霞.日本建筑之道,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 3. 图1.4日本坂田美术馆局部 同上 4. 图1.5日本大和国际 同上 5. 图1.6斋普尔博物馆内庭院 汪芳.查尔斯.柯里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图1.7新德里亚运村: 作者搜集整理 7. 图1.8印度管理学院廊道 王路.根系本土—印度建筑师B.V.多西及其作品评述.世界建筑,1999 8. 图2.1形制丰富的传统民居 作者搜集整理 9. 图2.2新中式住宅 作者搜集整理 10. 图2.3徽州棠樾 面山背水 作者搜集整理 11. 图2.4徽州棠樾 整体空间序列 徐跃东,中国民居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2. 图2.5重庆洪崖洞吊脚楼 因山就势 作者自摄 13. 图2.6徽州村落 临水而居 作者自摄 14. 图2.7四合院空间序列 作者绘制 15. 图2.8江苏民居空间序列 作者绘制 16. 图2.9四合院私密性的逐级变化 作者绘制 17. 图2.10江南民居室内外复合空间 作者自摄 18. 图2.11骑楼内外的复合 空间 作者搜集整理 19. 图2.12沿街面复合空间 作者自摄 20. 图2.13内向型的庭院空间 作者自绘 21. 图2.14形态各异的屋顶 作者自摄 22. 图 2.15形式多样的山墙 作者自摄 23. 图2.16影壁 作者自摄 24. 图2.17各种样式的斗拱 作者搜集 整理 9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 图2.18 图案丰富的隔扇门样式 作者搜集整理 26. 图2.19 多样的门空形式 作者搜 集整理 27. 图2.20 纹样丰富的铺地 作者自摄 28. 图2.21木雕 作者自摄 29. 图2.22 陕 西民居精美的砖雕 作者自摄 30. 图2.23 陕西民居精美 的抱鼓石 作者自摄 31. 图2.24 家庭结构核心化示意图 作者绘制 32. 图2.25 2000年全国家庭构成 作者绘制 33. 图3.1北京观唐宅院外观 作者搜集整理 34. 图3.2观唐平面分析图 作者绘制 35. 图3.3观唐 的道路空间序列 作者搜集整理 36. 图3.4观唐的各 式院落 作者搜集整理 37. 图3.5观唐建筑外观 作者搜集整理 38. 图3.6观唐建筑细部 作者 搜集整理 39. 图3.7观唐景观分布 作者搜集 整理 40. 图3.8南侧观唐花园平面 作者搜集整理 41. 图3.9观唐花园 作者搜集整理 42. 图3.10运河岸上的院子外观 作者搜集整理 43. 图 3.11 运河岸上的院子的风格剔除 作者绘制 44. 图3.12运河 岸上的院子总体规划布局 作者绘制 45. 图3.13局部景观规划 作者绘制 46. 图3.14运河岸上的院子 道路层次 作者搜集 整理 47. 图3.15运河岸上的院子建筑外观 作者搜集整理 48. 图3.16运河上的院子 庭院 作者搜集整理 49. 图3.17运河岸上的院子建筑细部 作者搜集整理 50. 图 3.18运河岸上的院子住区景观 作者搜集整理 51. 图3.19 第五园 建筑群体沿街立面 作者搜集整理 52. 图3.20第五 园总平面分析图 作者绘制 53. 图3.21第五园的街巷 道路 作者自摄 54. 图3.22 第五园院落平面 作者绘制 55. 图3.23第五园 院落和庭院 作者自摄 10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6. 图3.24第五园的建筑形式 作者自摄 57. 图3.25第五园 建筑细部 作者自摄 58. 图3.26第五园 景观意境 作者自摄 59. 图 3.27万科重庆渝园外观 作者自摄 60. 图3.28渝园 总平面图 作者搜集整理 61. 图3.29渝园总平 面图分析图 作者绘制 62. 图3.30 渝园入口空间序 列 作者搜集整理 63. 图3.31多层次的院落设置 作者自摄 64. 图3.32 渝园巷道 作者自 摄 65. 图3.33渝园沿街立面 作者自摄 66. 图3.34渝园多种形式的墙 作者自摄 67. 图3.35地方建筑材料的使用 作者自摄 68. 图4.1仿照传统城市规划布局 作者搜集整理 69. 图4.2借鉴传统聚落模式的布局 作者绘制 70. 图4.3顺应地形特征的布局 作者绘制 71. 图4.4北京观唐 井然有序的空间序列 作者搜集整理 72. 图4.5衔接过渡空间 作者搜集整理 73. 图4.6 空间的层次和渗透 作者搜集整理 74. 图4.7北京水长城 功能置换 作者搜集整理 75. 图4.8 北京水长城 秩序变异 作者搜集整理 76. 图4.9 万科第五园 院落重组 学位论文 77. 图4.10 钱江时代 院落重组 作者绘制 78. 图4.11 第五园 月洞门的简化 作者自绘 79. 图4.12 抽象和提炼 作者搜集整理 80. 图4.13 片段和移植 作者自摄 81. 图4.14苏州福园 门空元素的重复 作者绘制 82. 图4.15 重构和异位 作者搜集整理 83. 图4.15成都紫檀山外立面 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 作者绘制 84. 图4.16 同质异构 作者搜集整理 85. 图4.17异质同构 作者搜集整理 86. 图4.18上海绿洲江南苑景观分析 作者绘制 10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录 1. 表1.1中国式住宅项目一览表:中国式住宅项目一览,时代建筑,2006(03) 2. 表2.1中国近代以来各时期建筑对中式传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作者自绘 3. 表2.2传统中式住宅的生活内容以及在住宅中的相应表现:作者自绘 4. 表2.3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家庭规模变化:作者自绘 5. 表2.4西安市居民生活方式问卷调研统计:作者自绘 6. 表2.5中西方生活方式比较:作者自绘 7. 表3.1部分新中式项目资料整理及分类:作者自绘 8. 表3.2观唐中式策略运用小结:作者自绘 9. 表3.3运河岸上的院子中式策略运用小结:作者自绘 10. 表3.4第五园中式策略运用小结:作者自绘 11. 表3.5万科渝园中式策略运用小结:作者自绘 12. 表3.6 案例的中式策略运用层面 :作者自绘 13. 表4.1住宅设计前期策划实施步骤: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14. 表4.2 建筑中色彩的功能:作者自绘 15. 表4.3“新中式”风格住宅设计方法小结表:作者自绘 10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B:西安市居民居住需求调查 城市居民居住需求调研问卷 该表是针对现代城市居民居住需求的调研表,此项研究将与您和您的家庭所关心的居住品质、舒适性等密切相关。请您在百忙中抽出几分钟时间认真填写。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祝您生活安康,全家幸福! 请填写基本资料(请在选项上打?或填上选项号。) 性别: A男 B女 年龄: A18—25 B26—35 C36—45 D46—60 E60以上 教育程度:A初中及以下 B高中 C大学 D研究生及以上 家庭状况:A夫妻两人 B夫妻+孩子 C单身一人 D夫妻+孩子+父母 居民生活方式调研(可多选) 1您平时主要的活动场所:A工作地点或学校 B自己家里 C邻居家 亲戚朋友家 D小区内活动场所 E小区外休闲场所 2在休息时间您通常会去:A拜访邻居 B在家里休息或学习 C附近购物场所 D小区内的花园、广场等活动场所 E去小区外娱乐场所活动 3您所希望的自己家与父母家 的距离: A与父母同住 B与父母的住所紧邻 C与父母分开,但距离不远 D与父母距离较远 4平时生活主要的用餐方式:A早、午餐在外就餐,晚餐在家B早餐在外,午餐和晚餐在家C一天三顿都在家 D一天三顿都在外就餐 5洗澡次数:A每天二次 B每天一次 C隔几天一次 D一周一次 6做饭、洗衣清洁等家务主要由: A自己完成 B雇佣保姆或者钟点工 C父母 7日常主要交往方式:A网络虚拟社交 B参与兴趣小组(如健身、野营俱乐部、育儿小组等) C与家人亲戚交往 D与邻居交往 E与同事、同学、朋友交往 8与邻里交往的程度: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从不 9不经常与邻里交往的原因是 A没有时间 B没有合适的交往场所 C出于安全防范意识 D觉得没必要 10您认为邻里交往的程度应该是:A不必交往 B点头之交,认识即可 C日常生活里相互帮助 D融洽如朋友 E如亲戚一般来往密切 1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购房意愿调研(可多选) 1在购房之初,您比较关心的因素是: A价位 B地段 C交通 D楼盘周边综合环境 2在价格、地段、交通以及周边环境相同的条件下,,您比较关心的是: A建筑风格 B户型 C小区内部环境 D建筑高度 3您理想的住区应该优先具有哪些条件 A有文化品位 B有升值潜力 C交通便利 D邻里关系和睦 E环境宁静温馨 F配套设施完善 G其他____________ 4您对传统住宅(如北京四合院、胡同、江南民居等)有什么看法, A环境优美 B比较破旧 C居民关系融洽 D代表传统中国文化 5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住在传统的宅子(如四合院、胡同)里, A愿意 B不愿意 不愿意的原因 A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 B住着不舒服不方便 C不喜欢传统住宅 D其他 6您是否喜欢自己家有个院子, A希望有院子 B不喜欢 7您是否了解现代中式住宅(新中式住宅)? A听说过 B了解一点 C很了解 D没听过 8在选购住宅时,建筑风格您更喜欢哪一种: A中式风格 B外来风格(欧式、美式) C现代风格 D其他 原因________ 9喜欢中式风格住宅的原因(可多选) A心里比较接受这种传统风格的样式,对欧美的住宅样式比较排斥 B向往自然,喜欢中式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意境 C喜欢蕴含在住宅里的传统文化 D向往过去何睦亲密的邻里关系 E其他_____ 10您认为现在住宅市场上闹惺椒绺竦穆ヅ檀罅坑肯郑啥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回归 B对欧式建筑的审美疲劳 C反映中国人的居住需求 D只是一种形式 11您觉得在哪方面比较最能代表中式住宅特点,(可多选) A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如富有诗意的绿化景观 B有中式的屋檐、角檐、飞檐、镂空花窗、坡屋顶、亭台楼阁等传统建筑形式 C有围合式的院落、庭院空间等 D有传统特色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如青砖、黛瓦、粉墙、朱红大门; E在设计中融入传统的街巷概念; F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如礼制、秩序 10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C: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李青青 中国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对现代住区设计的启发[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36-37 10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6
本文档为【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9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4KB
软件:Word
页数:91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