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钟永新·北京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追记(2015)

钟永新·北京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追记(2015)

举报
开通vip

钟永新·北京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追记(2015)钟永新·北京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追记(2015) 清华传统精神的守护者 ——追记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 钟永新 【按】黄延复先生去逝已有几年了,而2012年夏赴清华大学拜访黄老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其家居简易,书稿盈屋,言语平和,博学多闻,交流中可见他对清华的浓浓之爱,对教育的殷殷之心,兹整理以致敬怀念。 不但是风物 而且是历史 与黄先生结缘始于2004年秋清华工作之行,因对清华历史人物及风物掌故产生浓厚兴趣,故先阅黄老所编著的《清华园风物志》,进而了解诸多清华往事,并以之为册探访校园,成为一段美...

钟永新·北京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追记(2015)
钟永新·北京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追记(2015) 清华传统精神的守护者 ——追记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 钟永新 【按】黄延复先生去逝已有几年了,而2012年夏赴清华大学拜访黄老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其家居简易,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稿盈屋,言语平和,博学多闻,交流中可见他对清华的浓浓之爱,对教育的殷殷之心,兹整理以致敬怀念。 不但是风物 而且是历史 与黄先生结缘始于2004年秋清华工作之行,因对清华历史人物及风物掌故产生浓厚兴趣,故先阅黄老所编著的《清华园风物志》,进而了解诸多清华往事,并以之为册探访校园,成为一段美好的人生回忆。2012年夏,通过文史学者陈远先生联系,准备就清华精神专访黄延复,黄先生答应来见。我于是重新回到熟悉的清华校园,在西南小区找到一片老式教职工宿舍区,与黄老寒暄过后,开始对话交流。时其已八十多高龄,双目炯炯有神,传递着饱经风雨的人生感言,说答问已在撰写。 拜访时,我首先问及黄先生关于《清华园风物志》的写作缘起,他回答道:“这本书是我清华校史研究的处女作,对于校内外读者、特别是校内历年新到校的青年学生和教职工了解自己的校园史、人文史确实起到了某些启蒙作用。清华校史编写工作起始较早,大约上世纪50年代末由当时的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刘仙洲先生领导。我到了校史办,就可以看 档案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教师师德档案表人事档案装订标准员工三级安全教育档案 材料,面对校史编写觉得太单调,于是想找点儿中性的课题来研究,于是选了风物志和马约翰,后来出了《清华园风物志》《马约翰体育言论集》两本小书。我写此书时,凡写一条都有根有据,尽量去找原始材料,比如大礼堂建立的时候,用了多少建筑材料,就去查当时的校刊,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我的理解补充写出来。” 中华教育复兴需要梅贻琦精神 黄延复先生在梅贻琦研究上做出大量贡献,他言自己研究梅贻琦乃出于一种清华人的责任与使命,经多年整理,已出版多本专著,那么他是如何开展梅贻琦研究的呢, 黄老介绍道:“我研究梅贻琦的大致情况如下,我一进校史组就发现,以梅先pcu/h, respectively. The five bridges, in addition to the bridge in the morning rush hour and the minjiang River Bridge in the evening rush hour, the remaining bridges including this morning or evening rush hour of two bridges, traffic out of the city were 生为核心的老清华的教育理念、教育方针、管理体制„„不但对清华、而且对中华民族的高等教育事业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因此下决心进行研究。稍后有陈云题书名、周谷城作序的《中国现代教育家传》向我约稿,在第五卷收载我的稿子,这样我研究梅贻琦逐渐‘名噪'起来。此前我结识了在本校水利系任职、梅校长的哲嗣梅祖彦教授。在1992年我大病初愈,梅祖彦来病房探视,告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合作策划编纂《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系列研究》,所拟书目有《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受托问我能否撰写,可能也是“缘分”所致,我的病很快好起来,便接下任务完成此书。另一本同时期的《梅贻琦先生纪念文集》,是梅祖彦教授、尚传道先生和我共同策划、合作完成的。编完后没地方出版,最后找到吉林文史出版社,需自付一定‘津贴',当时梅夫人还在,也很支持,于是他们母子出钱,我出力,又在陈岱孙、尚传道两先生精神支持下,特请在美国的顾毓琇先生题名得以出版。然而据我接触的情况看,离真正理解以梅先生所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老清华教育理念和治校方略还有相当距离,更不用说在行动中有所实践。” 当我问及如何比较蔡元培执掌北大和梅贻琦执掌清华时,黄延复先生认为蔡元培、梅贻琦确乎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创建和发展的两位巨擘。他们所代表的北大和清华则是两所有代表意义的学校。中国早期的高等教育思想和机构可分为两种“源流”,一是“大陆派”,其代表人物就是蔡元培(1889年中举人,1892年补进士,1894年授职翰林院,1898年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1900年任“嵊县剡山书院院长”,1901年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7年赴德国,1908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是“英美派”, 其代表人物是梅贻琦(1909年赴美国留学,1915年应聘为清华教授,1926年被公选为清华教务长,1931年接任清华大学校长。)虽然蔡年长梅21岁,两人从事教育的年限和留学外国的经历大致相仿,他们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实无“伯仲”,蔡先生可称为“博大派”,梅先生可称为“精深派”。如果能做到既博大又精深,则复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有望矣~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在《王国维80周年祭》文中,黄延复先生表达了他对清华国学院这位导师的尊意与怀念,而且几乎每年他都去颐和园凭吊,那么他是如何理解陈寅恪先生在王pcu/h, respectively. The five bridges, in addition to the bridge in the morning rush hour and the minjiang River Bridge in the evening rush hour, the remaining bridges including this morning or evening rush hour of two bridges, traffic out of the city were 国维纪念碑铭中写及的“独立的精神、自由之思想”呢, 黄先生回答说:“在前几年,我的腿脚尚灵便,几乎每年王先生的忌日或建碑日,我都约几个王先生的敬仰者去到碑前致祷或致祭。王国维先生八十周年忌日那天,我和马骏乘车‘踏’着当年王先生车奔颐和园的‘轮迹’,驶向颐和园东大门。下了车,进门逢仁寿殿大修,周围封闭,须绕行进入长廊,然后步向鱼藻轩。那日长廊里游人不是太多,可能大都不知道或不记得他们脚下所踏者,即一代大儒当年从容踱向死亡的脚印。我们一路留影数帧,于轩前10,20米处停下,坐于廊凳上,不约而同地默诵起先生之文。”“2010年5月,江西义宁刘经富先生来访,邀我同谒静安先生纪念碑,返赣后,著有短文。我又一次晋谒静安先生纪念碑情况和意义,刘先生志之颇翔实,可作为参考。陈寅恪先生提出并奉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谓终生不渝。晚年他在‘对科学院的答复’的谈话里说其思想主张完全见于王国维纪念碑中。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既不能发扬真理,亦不能研究学术。诚然也~” 清华传统精神的三大部分 记得大约2007年,我所供职的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单位邀请黄延复先生前来主讲《清华历史传统及杰出人物》,时黄先生抒其见识,畅快淋漓,触动很深,而后我离开清华去他处工作,仍时常关注清华新闻,也经常见到他多次在校演讲清华校史,高声疾呼“教育是教育家的事”,还受邀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清华探究”项目中参与清华人文历史考察之行的导游讲解,体现出其对清华传统承传的不懈努力。而《清华传统精神》是黄延复先生对清华在近百年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的精神遗产——包括学风、校风、教育方针和管理体制等进行的全面汇集,那么清华传统精神究竟是什么, 黄老指出:“这其实是个应该不成问题的‘问题’,我认为清华历史上最为历代校友服膺的传统精神应该是三句话:1)老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陈寅恪教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3)清华老校歌中的‘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对于百年清华来说,清华总的传统精神应该是这三条,这都是清华历史上流传或积淀下来的固有精神。” 黄延复的清华四哲观 pcu/h, respectively. The five bridges, in addition to the bridge in the morning rush hour and the minjiang River Bridge in the evening rush hour, the remaining bridges including this morning or evening rush hour of two bridges, traffic out of the city were 正是有这样的清华精神,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教育史上培养了大量杰出人物,那么如何认识黄先生最为推崇的老清华灵魂人物——清华四哲(梅贻琦、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呢, 黄延复先生说:“在老一代清华人物中提出‘清华四哲’,这与我的大师观有关。我认为古往今来我国传统上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或五个)品位——圣、哲、贤、士。‘圣’者,圣人也。贤者,‘多才也,有善行也’。梅贻琦先生‘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中所说的‘大师’,就是泛指这样的贤者。我对‘大师’物的提法,不是无根据的凭空瞎说。熟悉吴宓先生的人或许记得,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他和自己所向往的人物相比,欠缺的是: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识见,奇特的志节。其中他提出‘奇特的志节’并非偶然,梅、陈、叶、潘都有‘时穷(或时蹙)节乃现’的奇特经历,也正是在关键时刻,他们表现出 ‘超乎常人’的品格,这些异乎常人的志节和品格正是他们作为哲人的重要标志。此外,‘大师’人物的文字儒雅、隽永耐读,所以还可加上一条‘儒雅的文采’。至少我读‘四哲’的诗文,特别是陈寅恪先生的诗文,总有种感人的艺术魅力。” 有无清华学派及其特点 “清华学人群体”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与影响,为何老清华能汇集和出现那么多的学术大师,又如何理解认识“清华学派”呢, 黄延复先生认为:“所谓‘清华学派’实际上是个不存在的命题,或者说是从王瑶先生那里叫起,由徐葆耕教授传进清华的。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何兆武先生的文章《也谈清华学派》,他无资格、也不想侈谈。至于老清华汇集和造就那么多人才的原因,如前所述,归根结底还是‘体制’问题和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黄先生也指出:“清华的文科教育,特别是中文系这门学科和北京大学不一样,北大只讲旧学问,不讲新文学。有个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故事,有一年联大要提沈从文为教授,那时刘文典正好在西南联大,而刘文典是北大的,瞧不起沈从文,那时的沈从文,现在看来是很了不起的学者,当时主要是写新文学成名。刘文典说,沈算什么教授阿,陈寅恪可以值四百块,我刘文典可以值四十块,朱自清可以值四块,这个沈从文四毛钱都不值,给我二毛我也不要。那么为什么刘文典要贬低朱自清和沈从文呢,因为朱、沈两人比较注重讲新文学,抗战前就给新文学排了pcu/h, respectively. The five bridges, in addition to the bridge in the morning rush hour and the minjiang River Bridge in the evening rush hour, the remaining bridges including this morning or evening rush hour of two bridges, traffic out of the city were 号,如新诗、小说等,但是北大没有,只讲诗经、屈原,认为这才是学问,新文学都能不算学问。王瑶是清华毕业的,他说清华承认这个新文学可以称为‘清华学派’。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看出,清华文科教育有特点,特别是中文系。另外还有个提法是所谓的‘信古、疑古、释古’,这个也算清华学派的内容。” 究竟念恪(kè)还是恪(què) 关于陈寅恪“恪”的发音问题,黄延复先生认为应该念kè不念què。和他去凭吊王国维的江西义宁刘经富先生曾邮寄给他四篇文章,主张“恪”字念kè,因为在义宁是念kuò。南方包括四川是念quò,比如诸葛恪,四川说书都是念的quò,而他的老家山东念的是家雀què,赵元任先生专门谈过“恪”的发音问题可作为参考。 当我最后问他,清华大学已建校100年,今后对如何延续保持清华传统精神有何建议思考时,他回答道:“遵从邓小平‘白猫黑猫,能逮耗子就是好猫’理论,认真总结老清华的治理经验和传统精华。如此而已~” 拜访后,惭愧的是我始终未及最终完稿,黄延复先生却已全力写完,并作为新年贺卡致辞,2013年2月忽见黄先生博客上其外孙女留言,才知当年2月12日黄先生仙逝。自此痛失清华掌故大家,又冀后继者谁为之焉? (2012年12月初稿 2013年3月二稿 2014年12月定稿 2015年12月再订) 【人物简介】黄延复(1928-2013),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工作。1978年从事校史研究,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清华校史,被称为“老清华校史研究第一人”,也被誉为“清华传统精神的守护者”。黄延复是国内研究梅贻琦教育思想时间最长、成果最多的权威学者。著作有《图说老清华》《清华传统精神》《清华的大师们》《清华园风物志》《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梅贻琦先生纪念文集》《梅贻琦教育论著选》《马约翰体育言论集》《清华大学史料选编(西南联大部分)》《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的校园文化》等。 pcu/h, respectively. The five bridges, in addition to the bridge in the morning rush hour and the minjiang River Bridge in the evening rush hour, the remaining bridges including this morning or evening rush hour of two bridges, traffic out of the city were 黄延复先生的清华系列著作 pcu/h, respectively. The five bridges, in addition to the bridge in the morning rush hour and the minjiang River Bridge in the evening rush hour, the remaining bridges including this morning or evening rush hour of two bridges, traffic out of the city were
本文档为【钟永新·北京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追记(201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8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7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