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word】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word】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举报
开通vip

【word】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word】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总第47期第2期 2012年4月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No.2.2012 SerialNo.47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陈载舸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400) 摘要:中华儿女的向心对象是中华民族整体,其中,核外群体既要向心于中华民族整体,也要向心于 领导核心;核心群体既要向心于中华民族整体,也要向心于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向心力而言,核外群体和核 心群体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当代,核外...

【word】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word】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总第47期第2期 2012年4月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No.2.2012 SerialNo.47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陈载舸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400) 摘要:中华儿女的向心对象是中华民族整体,其中,核外群体既要向心于中华民族整体,也要向心于 领导核心;核心群体既要向心于中华民族整体,也要向心于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向心力而言,核外群体和核 心群体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当代,核外群体为主体时须进一步增强”向党”的坚定性,核心群体为主 体时须进一步强化”向民”的自觉性 关键词:中华民族向心力;对象与中心;主体与客体;目的与要求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49f2012)02—0026—05 “我国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民 族堂堂屹立于世界东方,正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 目标迈进.在这一关键时刻,凝聚和增强中华民 族的向心力尤为重要.”11]中央政治局委员,国 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这一指示道出了当前中国和 谐社会建设的关节点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着 力点.笔者认为,我们在着力研究如何增强中华 民族向心力时.需首先搞清楚如下问题: 一 ,中华民族”向心”的对象 与核心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向心力,是物理学概念 运用于社会学领域的产物.在物理学中,”向心 力”(centripetalforce)是描述质点(或物体) 作曲线运动时指向曲率中心(圆周运动时即为圆 心)的力.在这里,中心,圆心是不可或缺的关 键,没有它,向心力无从谈起.因而,我们论及 中华民族向心力,首当其冲的是要搞清楚”向 心”的对象是什么,而这个对象的”心”(中心 或核心)又是什么.对此,孔庆榕,张磊主编的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有这样的论述:”就中华 民族凝聚力而言,所谓?向心力?,在历史和现 实中是指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及其成员对中 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归属,依附,融人的一种 力.”[2]这个定义告诉人们,”中华民族大家 庭”是全体中华儿女向心的对象.这种说法是与 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愫相吻 合的,也是与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和倡扬的爱国主 义相一致的 一 直以来,我们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 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因为.大家都深信不疑地认 为,中华民族是中华儿女”多元一体”的家,是 一 个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有机整 体,全体中华儿女向心于它是必然的,必要的, 必须的,坚定不移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 当人们对中华民族向心力这个概念进行更加深入 的理论探讨时,有学者发现.”这个观点有逻辑 粗糙之嫌,也难以自圆其说”.理由有二:”首 先,民族的个体是整体之中的一个局部.民族的 整体是一个全局.而通常充当核心者,只能是全 局中的一个局部,而非全局.也就是说,由56 个民族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整体是实实在在的巨 大的?体?.而不可能是?体?内之?心?.第 二,民族个体复合在民族整体之中,倘若中华民 族整体能成其为?心?,那么,民族个体已自在 „心?中,更无从向?心?.如是,我们便可以强 化这样的结论:在当代,唯有中国共产党堪称凝 收稿日期:2012—03—08 作者简介:陈载舸(1951,),女,广东省社会主叉学院教授 第2期陈载舸: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27 聚中华民族的核心,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向一tL, 力.”I3_此说不无道理.问题在于,如果遵从于 这一思路,我们平日常说的”向心于中华民族”, “向心于人民群众”该作何理解?既然”中国共 产党堪称凝聚中华民族的核心”,那么,同样作 为中华儿女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也是因”自在 „心?中”而”无从向?心”„了,显得”难以自 圆其说”了? 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中关于中 华民族向心力的界定,并非”难以自圆其说”, 而是大而化之,不够详尽,人们在理解时需作出 相应思考—— 用于社会学领域的”向心”一词,其内涵并 非物理学概念的刻板式横移,而是增添了符合实 际的内容,即社会学领域的”向心”一词有两 解:其一,心之所向(着重于一般对象),如 “向心于中华民族”,”向心于人民群众”:其二, 向着中心(着重于核心对象),如”向心于中央 政府”,”向心于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此认 识,有研究者认为,中华儿女向心的对象有两 个:一是中华民族整体,二是中华民族领导核 心.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符合实际的:中华儿 女向心的对象是中华民族整体,这个整体的”中 心(核心)”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者(物质世 界的万物皆有其”心”).领导者是国家,民族的 主导(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由领导者制定,国 家,民族的发展道路由领导者选定.国家,民族 的发展模式由领导者设置),是国家,民族整体 利益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故而,中华儿女在向心中华民族整 体的同时,也必然会向心于领导核心. 然而,这并非概莫能外的结论.一个不容忽 视的事实是,有些华侨华人(他们也在中华儿女 之列)真诚地向心于中华民族(他们有很强的 “根”意识),却不一定认同,向心于中华民族的 领导核心.民族成员向心于领导核心,是因为他 们认为这个领导核心忠实地代表了全民族的整体 利益.这就是说,民族成员向心于代表民族整体 利益的领导核心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代表 民族整体的领导核心应具有先进性和为民性,具 有驾驭力和引导力.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惟有 这样,民族成员才会向心于她.如果领导核心没 有先进性和为民性,没有驾驭力和引导力,没有 吸引力和感召力,那么民众对其的向心力就会减 弱,消失,甚至出现离心力.这是被中华民族历 史反复证明了的铁的规律. 在中华民族百年近现代史中,各种力量在政 治舞台上奋斗,博弈.其中,许多势力昙花一 现,成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过 客.最终,中国共产党力主沉浮,成为全体中华 儿女拥戴的政治核心.为什么?因为,中国共产 党能切实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能努力地推进 中华民族的发展,能悉心地谋划中华民族大家庭 的未来(向心中华民族是虔诚的),能真心实意 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向心人民群众是 真诚的),所以,全体中华儿女都能认同她,爱 戴她,拥护她,支持她.从终极意义上看,民众 向心于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实质上就是向心于 中华民族整体. 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字典里,与核心群体 (或称核内群体)相对应的是核外群体(中华民 族内各民族及其成员).核外群体是被领导者, 同时又是社会制约者:核外群体是主人翁,核心 群体是公仆,自古而来,主使仆从;再则,”夫 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核心群体必然也必须向心于核外群体,这正 是中华民族极力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所规定 的(“为了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发 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归属).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中华民族向心力.是指中华 儿女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归属,依附,融 入的一种力.全体中华儿女的向心对象是中华民 族整体,其中,核外群体(尤其是大陆同胞)既 向心于中华民族整体,也向心于领导核心:核心 群体既向心于中华民族整体.也向心于人民群 众 二,中华民族”向心”的主体与 客体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 28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2012正 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由此,我们 可以断定,向心力的发出者是向心力的主体,向 心的对象是向心力的客体.然而,由于中华儿女 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领 导核心的向心表现出来的,故而,大凡论及民族 向心力时,有人就认为向心力的主体是专指核外 群体的人民群众,似乎向心力只是人民群众的专 利.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原因在于没有搞清楚向 心的主体与客体.《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中的定 义清楚地表明,”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及其 成员”是民族向心力的发出者.也就是说,全体 中华儿女(无论作为核心群体的领导者还是作为 核外群体的普通民众)是”向心”的施事者.如 前所述,普通民众和领导群体都有”心之所向” 的对象,也都有被人”心向”的时候.这一事实 就使得我们在理解民族向心力时.须作出如下思 考. 既然,作为核外群体的普通民众和处于核心 地位的领导群体都有一个”心之所向”的问题, 那么,无论核心群体还是核外群体,都有可能是 民族向心力的主体:中华儿女所理性从事的全部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都是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 强(即都是向心于中华民族整体),他们(作为 核心群体的领导者和作为核外群体的人民群众) 无疑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施事主体:核外群体向 心于民族整体利益与领导群体时是民族向心力的 主体,核心群体向心于民族整体利益与核外群体 时是民族向心力的主体.既然,作为核外群体的 普通民众和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群体都有被人 “心向”的时候,那么,无论是核心群体还是核 外群体,又都有可能是民族向心力的客体:处于 核心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是核外群体的向心对象, 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客体:同时,作为领导核心 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时时事事”以人为本”,必须 始终不渝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 看.中国共产党必须真诚向心的对象人民群众也 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客体. 认识论告诉我们,在认定向心力主客体时, 需注意主体的能动反映:客体的信息作用于主 体.使主体的观念获得客观内容;同时,主体根 据需要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形成对客体 的主观认识和把握.这一认识论规律.规定了民 族向心力中核心群体与核外群体作为主体时.不 能膨胀主观主义,也不能盲目遵从客体.具体地 说,当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向心力的主体时,要 注重问政,问需,问计于民,也要注重教育,引 导,规范于民:而当人民群众作为民族向心力的 主体时,要诚心诚意地维护党的领导,也要真心 实意帮助党进步.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 的这条原则,规定了民族向心力主客体的关系是 对立统一关系.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看,主客体 相辅相成,离开客体,无所谓主体,离开主体, 也无所谓客体.基于此观点,我们在认识和理解 中华民族向心力时,应将其主客体置于不可或缺 的地位.过去,我们在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 成要素时,认为向心力是各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 的向心而形成的一种力_5_.在这里,突出了中华 民族整体和中华民族成员.无疑是突出了中华民 族向心力的主客体,同时也重视了主客体的统一 性.值得重视的是,如果我们只强调中国共产党 是中华儿女向心的对象.而忽略了人民群众是中 国共产党向心的对象,那么,实际上是忽视了人 民群众,忽视了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我们强调民族向心力主客体的统一性,还需 注重民族向心力主客体的对立性.唯物辩证法告 诉我们,主体和客体之问始终存在着矛盾,客体 不会自动满足主体的内在需求.就民族向心力而 言,当核心群体与核外群体互为主客体时,就存 在着一个如何将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同客体满足需 要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二者由矛盾走向统一 的问题.具体地说.无论人民群众向心领导核 心,还是领导核心向心人民群众,都要做到”真 诚心向”.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主客体是相 互依存的,主体的思想行为制约着客体的活动效 果.而客体的规律及其条件也制约着主体的行 为.民族向心力的主体与客体.原则上是发生民 族向心力与释放民族吸引的主体与客体.”„吸 引力?与?向心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61 ,二者因果相携,有无相生:如果缺失民族吸 引力,便无从产生民族向心力:民族向心力一旦 存在,那么必定同时存在着与之对应的民族吸引 第2期陈载舸: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29 力.因此,我们说要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实际 上是既要增强民族向心力,也要增强民族吸引 力. 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复杂的伟大事业,中国共 产党是这项事业的先锋队,人民群众是这项事业 的主力军.而”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 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 先锋队的任务”(列宁语).从这个意义上看, 领导力是一种获得追随者的能力.追随者是事业 发展的推动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 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真诚地向心于人民 群众,即真诚地代表人民,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唯有不 断地提高自己的这种领导力.才能像磁铁一样赢 得民众的向心力,从而”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 众的自觉行动”,进而使民富国强.作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推动力应表 现在真诚地向心于中国共产党.积极地投身于国 家建设.唯有如此,我们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得人者昌”,”众心成城”.只有让民族向心力 主客体(党的吸引力与民众的向心力)呈现出越 来越大的”磁场效应”,中华民族凝聚力才会不 断增强. 三,中华民族”向心”的目的与 要求 无论中华民族向心的对象是中华民族整体, 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要达到 的目的都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使我们的民族 振兴,使我们的国家富强,使中华儿女的生活如 同芝麻开花节节高.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 的呢?笔者认为,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角度 看,主体的思想行为是关键.既然核外群体与核 心群体均是民族向心力的主体,就应对这两个主 体的思想行为提出相应要求—— 一 方面,核外群体须进一步增强”向党”的 坚定性. 历史一再证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吸引力在 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领导核心释放出来的.而中 华儿女的向心力很大程度上是对代表中华民族整 体利益的领导核心所具有的吸引力的回应.党的 90年求索,奋斗,开拓,发展的历程雄辩地表 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没有 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中国人深切地感受到:跟共 产党走,人民才会幸福.民族才会振兴,国家才 会富强,故而他们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旗帜之 下,信心百倍地和共产党人携手并肩:建党初 期.正是有识之士的纷纭加盟,使得星星之火终 成燎原之势:建国初期,正是人民大众的鼎力支 撑,使得一穷二白的中国能做立于世界东方;改 革开放时期,正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使得地 球上出现了令人瞠目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奇 迹”. 毋庸讳言,党在其奋斗历程中也犯过这样或 那样的错误,但这并不构成对党的毁灭性影响, 人民群众不应因噎废食.人所共知,犯错误是不 可避免的.人的认识是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其实,新中国成立后 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段历史时期.正确与错 误,成功与挫折错综交织的复杂情况,正是我们 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正确与失误交替发生隋况的 反映,是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刚踏上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时艰难探索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 国社会认识实践的代表,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发 展道路的过程中,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 地会犯错误.虽然,这些错误并非都不可避免, 但即使犯了本可避免的错误,也是符合人的认识 规律的. 今天,我们党面临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和国家统 一 ,民族团结,和平发展,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巨 大挑战,其中两大挑战尤为关键.一是党在执政 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党 在执政过程中如何防止权力延伸于市场经济资源 竞争.挑战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 来一些问题.当前,我们的核心群体中还存在着 一 些领导干部的先进性不够,为民意识不强,执 政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还存在腐败问题……即使 是这样,中国人民仍应坚定地向心于中国共产 30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2012正 党.这是因为,问题只在个别,我们不能以偏概 全.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纠正错误,应对挑战,与 时俱进,一定能继续倡扬伟大,光荣,正确,带 领中华儿女实现共同理想 另一方面,核心群体须进一步强化”向民” 的自觉性. 中华民族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向心对象是 中华民族整体,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全体中华儿 女,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f7.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这个角度上看,作为 中华民族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其向心力应该 落实到中华民族的主体——全体中华儿女身上.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历来有很强的群众观 念.有很强的”人民至上”意识.这是因为,中 同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党的根基在群众, 党的血脉在群众,党的力量在群众,党的发展在 群众.深谙此道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庄严宣 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 根本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党的最终目的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彻 底解放.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推翻压在人民头 上的三座大山,共产党人冒弹迎锋,前赴后继;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改变人民贫穷困苦的 生活.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移山填海,改天换 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明确指出:要把”人 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 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 出发点和归宿;反复提出: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 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 我党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再三强调:必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 血肉联系: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始终坚持”以 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一 切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知 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 急,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工作方针. 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的关 键时期,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群体关系日趋复 杂,党的政策措施应当正确反映并真正顾及不同 群体的利益.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时有发 生.尽管这些事件的诱因各不相同.有一点却是 共同的:没有处理好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导致 矛盾激化.在这个社会矛盾凸显的特殊时期,恭 听为民之言,悉定为民之策,力谋为民之事,满 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以赢得民众对党和政府的真心拥 戴,是增强向心力的关键. “凡是有吸引的地方.它都必定被排斥所补 充”,”事实上,我们愈来愈不得不承认:物质 的分散有一个界限,在这个界限上,吸引变成排 斥;相反地,被排斥的物质的凝缩也有一个界 限,在这个界限上,排斥转变成吸引.”[8]恩 格斯在这里说的是吸引与排斥的辩证法,同时也 明确地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要注意其吸引力和 排斥力;如果不注意把握那个不可逾越的”界 限”,吸引就会被排斥所替代.增强中华民族的 向心力绝不可忽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成立20年《贺 信》[Z]. 【2][5][6]孔庆榕,张磊.中华民族凝聚力学【M].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8.】15. [3]陈剑安.关于向心力问题的思考[A].吸引力与向心 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百年嬗变[C1.广东人民出 版社.2012.91. 【4.孔子家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左传-襄公三十年[M]冲州古籍出版社,2004. 1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C].人民出版社1995.222. [责任编辑:肖承罡]
本文档为【【word】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需认清的几个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6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