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昨天日本的故事

昨天日本的故事

举报
开通vip

昨天日本的故事昨天日本的故事 三、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一) 本文试通过对1985-1990年国际经济协调过程中日本宏观政策的分析,从一个更宽阔的视角来说明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破灭的原因和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可以表明,一个国家在改变增长模式、转变发展战略、开放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社会的初期,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因为失去平衡感而出现的失误。 毫无疑问,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等多个层面,“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下村恭民,2002)。但是,由于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

昨天日本的故事
昨天日本的故事 三、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一) 本文试通过对1985-1990年国际经济协调过程中日本宏观政策的分析,从一个更宽阔的视角来说明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破灭的原因和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可以表明,一个国家在改变增长模式、转变发展战略、开放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社会的初期,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因为失去平衡感而出现的失误。 毫无疑问,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等多个层面,“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下村恭民,2002)。但是,由于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现象。由此出发,本文的分析将主要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上展开. 中国加入WTO之后,也面临着与当年日本十分相似的国际、国内背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所借鉴。 一、泡沫经济的有关背景 (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削减联邦政府支出;(2)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3)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干预;(4)反通胀的货币政策。其中,降低税率和减轻纳税人负担是“里根经济学”的核心。里根认为,“税率低则国库盈;税率高则国库空”。要想国民富裕、国家富强,应该从减税开始。只有降低所得税率,人们收入增加了,才会更多地去消费、去储蓄、去投资,才能刺激生产。生产规模扩大了,就能克服“滞”;市场供应增加了,就能克服“胀”,从而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同时,“我们不只是希望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而且还要通过减税来减少政府开支、压缩政府规模、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里根,1991)。 (二)美国的财政赤字和高利率。 以“里根经济学”为基础的,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在里根总统的任期内,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1980~198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上升 到3.3%,失业率降到6%,平均通胀率大幅降低到4%。但是,由于国防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的不断增加,里根政府关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1980年,里根入主白宫时,美国私人部门的盈余和政府部门赤字尚能大体保持平衡,两者抵消仍能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净储蓄额还能为政府的过度开支提供融资支持。1980年以后,美国私人部门的储蓄和投资持续缩小,政府支出不断扩大,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1980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为79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2.9%。1985年,里根总统第一届任期结束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为212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5.2%(见表1)。 在里根政府实施减税计划、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美联储则通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上任之初,他就连续三次提高利率。当时,美国的官方利率达到两位数,明显高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市场利率高达20%左右,比主要发达国家大都高4个百分点(见图1)。 表1 美国财政赤字变化情况 亿美元 财政年度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财政部公布赤790 1280 2080 1850 2120 2210 字 图1 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中央银行贴现率(1979~1985年) (三)美元持续升值与巨额贸易赤字。 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启动了“美元利率上升?美元升值?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过程。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增加了美元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大量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升值。1979~1985年2月,美元与其他10个发达国家货币的比率上升了73%,美元对这些国家的汇率甚至已经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的水平(见图2)。 图2 1973-1987年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波动(年平均值) 美元升值使美国的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1980年,美国贸易赤字为150亿美元,1982年增加到360亿美元,1983年增加到670亿美元,1984年增加到1130亿美元。巨额的贸易赤字使美国从1981年的拥有1410亿美元国外净资产的债权国,转变成1985年的拥有1110亿美元负债的债务国。在4年时间里就发生了高达2500亿美元财富的转移。到1986年末,美国对外净债务总额达2636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 对于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里根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认为,贸易赤字是过度投资的必然结果,而过度投资又是巨额预算赤字造成的。著名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当时担任里根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一再向里根解释,只减少贸易赤字、不减少预算赤字不利于国民收支平衡和国民经济运行。但是,里根政府始终没有把削减预算赤字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保罗?沃克、行天丰雄,1996)。 1985年初,美元涨风席卷了整个国际货币市场,美元汇率已经达到了极端高价。盛极必衰,从1985年2月起,美元开始走低。由于美元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和贸易计价货币,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元的贬值过程也就是非美元货币的升值过程。因此,也是从1985年2月起,世界主要国家的非美元货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值,日元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也开始走强,并从此进入了一个持续升值的通道,后来的“广场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只是加快了日元的升值进程。 (四)日本的1985年。 在日本历史上,尤其是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与破灭的过程中,1985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一系列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只是其中的一环。 1.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 曾带有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日本政府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2.随着日本经济国际化步伐加快,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1983年,中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后来的“广场会议”和“卢浮宫会议”等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3.1985年前后,日本还酝酿着一场更深刻的变革,即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舆论更是指责日本政府封闭市场,输出失业。这些舆论给了日本政府以强烈的震慑。1985年,日本《经济白皮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非常重大的战略转变:(1)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2)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3)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显而易见,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同一个年份,本身就缩小了宏观政策的回旋空间。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问题、国内经济目标与国外经济目标问题、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增加了宏观政策选择和调整的困难。 (五)日本贸易盈余的积累。 1985年前后,在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与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贸易盈余的积累。从1964年开始,日本出现了贸易盈余,并逐年扩大,由此引发了长期的日美贸易冲突。1980年以后,美国与日本的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激化、贸易摩擦升级。1980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76.62亿美元,1985年为461.5亿美元,5年时间增加了5倍。 (六)“中曾根主义”。 1982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内阁首相。1983年,他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略,从此日本进入了“中曾根主义”时代,即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提升国际地位,改善国际形象,以实现日本的政治大国理想。 早在1964年,日本加入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时,日本政府就提出,“日本只有争取成为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大国,直接参 与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才能更有效地保持和发展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大国”。1983年和1984年,中曾根在七国首脑会议上反复强调,日本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实现以内需为中心的稳定增长,维护世界经济自由贸易体制,通过加强经济政策协调,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通过稳定外汇价格,扩大世界贸易。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这些讲话均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阐述日本立场的,大国思维跃然其中”。 (七)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受日益扩大的贸易赤字和出口衰退的影响,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1985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美日贸易决议案》和《紧急贸易及促进出口法案》,提出凡对美出口超过从美进口额65%的国家,将对其进口产品一律征收25%附加税。日本首当其冲。1985年9月,里根总统首次援引《贸易法》301条款,授权对日本进行贸易报复。 从本质上讲,贸易保护主义是与“里根经济学”相矛盾的。长期以来,里根一直坚持贸易自由主义立场,强调“自由贸易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贸易越自由,就越利于经济发展,在美国与海外贸易伙伴之间,再也没有什么比自由贸易更重要”(里根,1991)。但是,许多文献都表明,1985年前后,强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已经在美国国会中形成。包括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美国财长詹姆斯?贝克在内的里根内阁成员,纷纷要求里根政府立即采取行动。 十多年以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在其回忆录中,谈到曾对他的决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封信,这封信是美国财政部的一位官员托他转交给詹姆斯?贝克的。信中说:“我越来越担心美元的不断升值,同时也担心美元升值将给国内和国际经济带来的后果。虽然,我不赞成政府过多地干预外汇市场,但是,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尤其是从最近市场波动和市场条件恶化的情况看,我们不得不考虑采取新办法,即我们应该干预。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不稳定的均衡,我们的巨额预算赤字和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是通过融入海外资金来弥补的。在财政赤字、经常账户逆差和国外资本流入这个因素中,前两个因素,即财政预算赤字和经常项目逆差不容易被改变,但第三个因素,即国外资本的流入则很容易发生逆转。如果美国贸易赤字和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就有可能使市场丧失对美元的信心,从而引起国外资本大量流出,这将对美国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灾难(沃克和行天丰雄,1996)。 众所周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一直坚持自由浮动的汇率政策,反对政府干预汇市。作为公认的货币主义者,他坚持用市场机制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他曾反复强调过,美国贸易赤字的原因在于美国储蓄不足和宏观经济政策失效,而不是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造成的(沃克和行天丰雄,1996)。但这次有很大不同,乔治?舒尔茨对美元持续升值表示了极大的担忧,更重要的是他还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舒尔茨认为,日本的过度储蓄和美国的储蓄不足是两国之间贸易结构性失衡 的根源,它导致资金由日本大量流向美国,从而抬高了美元汇率水平,因此,他主张日本增加投资和消费,以解决美日两国贸易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尽管舒尔茨关于结构改革的建议是一项长期战略,并且超出了货币政策范畴,但是,他要求日本通过扩张性经济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思想,为后来詹姆斯?贝克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铺平了道路。 作者:王宇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67期 四、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二) (八)“国际经济协调”和詹姆斯?贝克。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在无法保证协调参与国福利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尤其是汇率政策合作,寻求最佳政策组合,以提高参与国的福利水平。1973年以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西方主要国家实行本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协调双边汇率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从1976年起,在牙买加体系下,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协调,尤其是多边汇率政策协调,主要通过七国首脑会议或七国财长会议的形式进行。 1975年,在法国朗布依埃举行的第一次七国首脑会议,标志着以大国会议方式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开始,不过,这次会议主要强调各国内部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讨论国际经济协调问题.1978年的德国波恩会议,第一次提出,七国政府应该联合行动,共同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这次会议是国际经济协调的真正开端。1982年,法国凡尔赛会议建立了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五国财长会议制度。1986年,加拿大和意大利加入,成为七国财长会议。其中,1986年的“广场会议”是汇率政策协调的典型例子;1987年的“卢浮宫会议”增加了包括利率、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等在内的有关宏观经济指标内容,成为利率政策协调的一个典型例子。 1985年初,詹姆斯?贝克成为第二任里根政府的财政部长。他是一个强硬、务实的政治家,主张采取实用性贸易政策来解决美国的国际收支问题。为了降低美元汇率,减少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他要求召开五国财长会议,并提出了就多边汇率问题进行联合行动的“国际经济协调新措施”。 二、泡沫经济的形成 (一)“广场协议”。 如前所述,从1985年2月起,美元开始走低,日元等非美元货币开始升值。当这一过程真正启动后,詹姆斯?贝克便开始向世界主要国家寻找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以防止美元过分贬值。詹姆斯?贝克希望通过增加日本和德国GNP的途径来增加美国的出口,从而把解决贸易失衡的一部分责任分配给其他国家。德国最初反对这一建议,认为全球性贸易失衡的根源在于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以及极度紧张的美日贸易关系,欧洲不应该为此承担责任。但是,欧洲国家最终都同意了美国的建议。 1985年9月,应詹姆斯?贝克的邀请,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下调的决议。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greement)。该协议指出:“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一致认为,应当充分发挥汇率调节外部失衡的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汇率必须更好地反映基本面”。“其他主要非美元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进一步有秩序地上升是可取的,当这样做确实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时,五国将通过密切合作来达到这一目的”(保罗?沃克和行天丰雄,1996)。这里,“广场协议”之所以强调“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下调”和“其他主要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进一步有秩序上升”,是由于当时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的过程已经开始,为了避免美元的过分贬值,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广场协议”强调美元的有秩序下调,日元的有秩序升值。 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后来回忆说,“在广场会议上,最令人吃惊的事情是当时日本的大藏大臣、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10%以上,这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前日本银行行长行天丰雄后来解释说,“日本政府对当时美国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压力感到惊慌,准备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缓解对美贸易关系”(保罗?沃克和行天丰雄,1996)。尽管“广场会议”是应美国财长詹姆斯?贝克的邀请召开的,但中曾根政府,尤其是竹下登的态度对“广场协议”的签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场协议”没有公开发表,但还是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政策宣示效应”,“广场协议”签订时,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217,1986年年底为200,1987年年底为123。此外,美日两国的长期利差也从1985年9月的5%,下降到1985年底的4%,进而下降到1986年夏的2%。 (二)“日元升值萧条”与“平成景气”。 1986年,日本出现了因日元升值引发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日元升值使出口下降并拖累了经济增长。当时日本的外贸出口增速由1985年的2.4%下降到1986年的-4.8%,实际经济增长率从1985年的4.1%下降至1986年的3.1%。但是,由于日本经济正处在上升期,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乐观。同时,日元升值也发挥了降低消费品价格、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作用,使民间消费支出明显上升,并带动了投资增加,从而拉动了国内总需求的快速扩张。并且,日元升值后,日本政府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开始了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伺“内需主导型”的转变。1986年底,日本经济恢复增长。1987年,日本经济再次出现快速增长,截至1991年10月,日本经济出现了51个月持续增长的局面,史称“平成景气”(见图3)。 图3 日本GDP增长率变化情况(1981-2001年) 对日本经济危机更主要的是由于“债台高筑”这一主因引起~从20世纪70年代田中首相开始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就酝酿起了~就是利用日圆的低利息大举借债搞基本建设(当时日本基础建设落后,也确有必要),国民也大举借债买房和股票。20世纪70-90年代初房价走高10倍,仍然有人买;日经225指数达40000点,还有人买。国家债务5万亿美圆,是GDP的125%,国家实际已经破产,国民债务也大约在这个数字上下。结果经济危机总爆发~有代表性的是大和银行倒闭,几百万中产阶层破产。房价跌到最高值的1/5,日经最低6500点(是最高峰的1/6)。即使到2008年还没有完全缓过来,日经指数大约仅14000点左右。 内部经济泡沫膨胀总是和债务有关系。单纯指责广场协议和日圆汇率是不公平的。日本经济也不能说是欧美政治经济压制下的压跨的~欧美政治经济压力确实存在,但问题出在自己。日本的GDP只有美国的1/2,债务却差不多(美国是57000亿)。美国资源丰富,又是世界科技军事强国,日本根本没法比~日本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国家破产~日圆兑美圆从79贬值到144,也解决不了问题~从去年开始的日圆涨势(最高到96)使日本出口受阻。我以前说过,日圆维持在110以下一年,日本将出现负增长。二季度的数据公布出来,果然如此~ 中国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首先是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过热。目前每年基本建设投资数额过大,约为GDP的50%~这是从1999年一直无法降低的数字,因为各级地方政府都在争着上项目,这是业绩的最容易显示的数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远高于GDP的增长率,至少以年25%-30%的水平增长。这是最大问题,直接涉及债务的激增和金融的稳定~例如,房地产借贷银行的总债务高达35000亿,个人买房的按揭规模也非常可观。房地产在如此高的价位,无论如何是撑不住的,一旦出现大规模停止还贷款的事情(象深圳),将给银行沉重打击,导致大量新呆帐。国家是否有能力象美国政府支持房地美、房利美,不得而知。 应该回顾一下,我国四大银行1998-1999年呆帐率曾达30%。后来中央专门成立四大投资公司来剥离银行的呆帐,从1999年-2003年向银行和其他国有金融机构总注资50000亿(财政部一位司长言论),就这样才挽救工行、中行、建行,还剩下个农行没有注资,另外需要8000亿RMB。而四大投资公司剥离来的银行的呆帐,经营得并不尽人意~将来如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形势下,日本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是造成冷战后暴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为此,促使日本不断地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日本;经济危机;经济改革 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过民主化改革,在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冷战格局对日本的有利条件实施了一整套政策措施:制订和平宪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等,使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了全面经济萧条,其持续时间之久,下降幅度之大,为战后之最,使日本经济发展步入极为艰难的阶段。为此,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对本国经济体制和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一、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与以往经济危机相比,其发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点。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 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二)企业大量倒闭,负债规模空前,失业率攀升 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然而,在1991,1996年的6年间,年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少则5.6万亿日元,多则9.2万亿日元,到1998年则进一步达到14.38万亿日元。企业大量倒闭,加之企业实行重建所采取的裁员措施,使日本的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在2000年为4.9%,2001年9月为5.3%。 (三)金融机构相继倒闭,不良债权规模急剧增加,金融系统信用等级评估普遍下降 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倒闭是以往经济危机没有的,在政府的全面干预和保护下,战后日本的金融机构超乎寻常地稳定,以致形成了日本金融机构不会破产的神话。然而在这次经济危机的冲击下,1994年12月,东京协和和安全两家信用社首先倒闭,到1997年金融机构倒闭达到了高峰,就连山一证券和北海道拓殖银行也难逃破产的厄运。这样,日本金融机构不会倒闭的神话破灭了,不良债权增加了, 信用等级评估下降了,严重地危及着企业的生存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四)设备投资乏力,工业生产下降 在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设备投资特别是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在经济增长中一直起着“引擎”的作用。然而,泡沫经济期间形成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过剩,以及泡沫经济崩溃后出现的需求不足,使企业原有的设备开工率大幅度下降,以致工业生产也呈下降的趋势。 (五)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日本官方的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泡沫经济崩溃后,工薪阶层的实际月收入逐年下降,1998年比1997年下降了1.8%。居民收入的减少势必对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60%的个人消费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消费不足又影响了生产的扩大和经济的复苏,这也是日本迟迟未能摆脱此次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 (六)经济形势恶化导致政局不稳 在经济形势恶化的同时,日本政局也进入了战后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在1993年以后短短的几年里,日本内阁六易其主,各届内阁对国内经济的改革措施或是偏离实际,或是不能持续,致使日本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二、日本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一)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是日本此次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也是促使日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 冷战格局下,为了共同对抗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成为西方国家的军事同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日本充分利用美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对其的援助潜心发展经济。冷战结束后,这些有利条件不仅逐渐消失,而且在多极格局的趋势下,美日两国在科技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双边贸易领域已成为竞争的对手,甚至在地区经济的主导权上也存在着相互争夺的状况,使日本的贸易体制、生产体制、金融体制以及流通体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改革现行经济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强竞争力,已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诱因。 日本1996年出版的《任务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式经济模式曾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有效的作用,但在近期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中,„„这一体制却正在总体上丧失其有效功能。”因此,旧的模式急需进行改革。 1.改革现行的金融体制。现行的日本金融体制是在战后初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着眼于向产业界稳定地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以阻止资金流向海外;实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以鼓励企业贷款。其实行的是资金吸收和分配的一元化金融管理体 制,即具有日本特色的“官银一体化”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淡化,使其自有资金比率不清,经营能力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权力过度集中,使官商勾结,产生了一系列腐败问题。因此,取消或改革有关规则,加速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已成为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2.政府行政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改进和提高。日本金权政治和腐败问题是影响日本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经济改革的失误也是造成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落后导致了此次经济危机 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者主导型企业制度、发展目标优先、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日本这种传统的企业制度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功效。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日本企业制度将在保留其一部分有价值特色的同时,逐渐向市场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将增加,“能力主义”在工资制度和晋升制度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企业间相互持股关系逐渐削弱,证券市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间的关系将日趋松散,企业活动范围也将扩大,走向跨国经营等。但其经营模式没能随企业变化的形势而及时进行调整,这也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机制性原因。 (四)主导产业选择失误是导致此次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日本的主导产业选择失误,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产生了泡沫经济,而且影响了产业升级,使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同美国的竞争步步失利,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日本原有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饱和需求下降,如家电行业和汽车行业;二是产业竞争力相对变弱。此次调整必须重新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并通过新的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组合,使其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未来日本的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出现挫折,经历萧条,这是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日本也不例外。对日本的经济改革,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预见:一是短期内摆脱经济衰退,实现经济复苏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深层次的结构和体制问题,这是多年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日之功,这些问题也会制约日本在国际经济中的发展;二是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许多有利因素仍然存在。当今,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战后日本依靠先进技术和技术创新积累起来的技术力量依然雄厚。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的储蓄和充裕的资金等,这些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要素依然蕴藏于日本社会中。因此,国际社会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景仍应持乐观态度。 综上所述,造成日本这次经济危机暴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问题。战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基本没变,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形势。日本今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内 容,就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我们与日本经济改革的实质及其面临的问题是相近和相似的。我国应从日本的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曾诗鸿.近十年日本宏观经济的理论与展望[J].现代日本经济,2002,(5):1-6. [2]季卫东.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前后的制度条件分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3-03-31. [3]黄根喜.日本经济身染重疴之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3,(1):180-182. [4]张斯盾.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原因的宏观视角剖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12):19-21. [5]冯昭奎.“富而衰”的日本经济[N].中国经济时报,2002-12-25. [6]王明茹.日本经济改革步履维艰[N].世界新闻报,2003-01-06. [7]梁云祥,应霄燕.冷战后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冯昭奎.21世纪的日本:战略与贫困[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作者:毋俊芝 安建平 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1 二、日本的通货紧缩及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介绍了日本经济背景及现状,并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日本通货紧缩所产生的原因及摆脱通货紧缩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日本经济;通货紧缩;模型分析 一、日本经济背景及现状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一直以其经济发展的“奇迹”令世人瞩目。然而,从1991年开始,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之中。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则雪上加霜。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日本经济逐渐出现缓慢复苏的迹象,即1999年3月至2000年10月战后最短的景气增长周期。1999年夏天,日本爆发了IT革命,出口产生了20%-30%的急速增长,带动了整个经济出现了近2%的增长。但是好景不长,2001年日本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冲击,使稍有缓和迹象的经济又一步步滑向衰退,陷入了负增长的“沼泽”之中。第一次冲击是,2001年初,美国以高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 克股市暴跌,使以IT为标志的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从而导致众多向美国高科技企业产品出口的日本企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第二次冲击是,美国“9.11事件”使日本股市暴跌,出现了自195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日本经济下滑成为难以阻挡之势;第三次冲击是,日本陆续发现疯牛病蔓延,使日本国产牛肉消费量剧减,相关产业受到沉重的打击。 二、造成日本经济通货紧缩的原因 1.泡沫经济破灭,证券及房地产价格下跌,致使金融危机爆发 从1985年起日元快速升值,从242日元兑1美元到1994年6月的100日元兑1美元,直至1995年5月上升到80日元兑1美元。日元升值导致的结果之一是:10年里以美元计算的日本资产价格上升了3倍,同时日本的证券和房地产等膨胀,这显然没有反映日本经济的实际状况。从1996年2月起,日本的证券价格开始持续下跌,房地产交易急剧下降,而在此之前,银行对个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都提供了大量的贷款,未偿付的利息和坏账,直接影响了银行、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的生存,最终金融危机爆发了,出现了物价和地价降低、低增长或负增长、高失业率的状况。 2.企业生产成本增高,投资、设备和雇佣过剩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产品以其高质量、低价格风行世界,使得日本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至90年代,受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日本的金融机构处于大量不良债权的重压之下,致使作为国民经济血液的资金流通不畅,企业一方面资金困难,另一方面债务过重,再加上日本的劳动力成本不断高涨和不得不面对的各种摊派,以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的价格增高,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由于日本政府实行保护国内产业以及传统的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经济政策,大量缩减了对外直接投资,致使过剩的投资能力、过剩的设备和过剩的雇佣与日本国内市场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使日本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非但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反而拖延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日本人生存的社会状况,限制了日本国内的消费能力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的收入也随之高速增长。以1990年为例,日本国民的平均工资为每小时1563.8日元,与美国大致相同。其可支配的收入在工业化国家中是最高的(表1),但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同西方国家相比却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的物价水平较高(表2)。 日本的地价和房价也很高,买一栋新房子要花费普通公司员工年工资的5.7倍,而在美国为3.5倍。由于日本人在社会生存环境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其储蓄率较其它发达工业化国家较高,他们必须为子女教育、医疗支出、喜庆花费以 及年老保险等做准备。高储蓄率的后果之一是,日本人在花钱方面越来越谨慎, 在日元升值和物价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日本国内消费仍然十分疲软的。 表1 1991年一些国家的可支配收入和储蓄 (单位:千日元) ??????????????????? ? 国 家 可支配收入 储蓄 储蓄率? ??????????????????? ? 日 本 2389 357 15.O ? ? 美 国 2159 105 4.9 ? ? 德 国 2076 278 13.4 ? ? 法 国 1942 250 12.8 ? ? 英 国 1611 92 5.7 ? ? 意大利 1956 305 15.6 ? ? 加拿大 1998 213 10.7 ? ??????????????????? 表2 日本和美国的商品价格比较 (单位:美元) ??????????????????????? ?商 品 东京 纽约 ? ??????????????????????? ?10千克大米 48.90 13.00 ? ?100克牛肉 4.50 1.75 ? ?1升牛奶 1.98 0.90 ? ?1听可口可乐 1.05 0.75 ? ?1听百威啤酒 2.20 0.89 ? ?1升汽油 1.26 0.40 ? ?的士起价费 6.00 1.50 ? ?1个Sony TR1 可携式 ? ?摄像机(包括附件) 1450.00 l030.00 ? ??????????????????????? 三、治理措施 日本政府为了治理通货紧缩,花费了数十亿美元,采用公众基金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扩大社会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收入税和公司所得税等扩张性宏观政策,在9年的时间里依然未使衰退的日本经济走出困境,这些刺激性政策对疲弱的国内消费和国内经济的复苏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在此,我们试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IS-LM模型分析:(1)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2)在货币政策之下,以利率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哪个更有效? 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中具有作为核心重要性的一个模型,IS曲线是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的是使产品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IS曲线表明了:利率上升导致私人投资需求的下降,从而使总需求及均衡收入也随之下降。日本通货紧缩恶化了企业经营环境,一方面,物价下跌导致企业同等规模的产量只能获得较少的销售收入,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导致企业收益减少;另一方面,在名义利率不变时,物价下跌的同时即意味着实际利率的提高,使企业的实际偿债负担加重。 而无论是收益减少还是偿债负担加重,都会导致 gg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从日本银行2001年6月发布的《全国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资料可以看出,2001年度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少0.5%。当物价下跌导致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工薪家庭的收入和家庭消费也相应地减少,1999年和2000年度,日本工薪家庭的实际收入分别减少了2.3%和2.4%,家庭消费也减少了2.3%和1.4%。 我们知道IS曲线的斜率为负,而它的位置则是由自主性支出决定的。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力求使购买增加,刺激总需求增加,进而引起收入的增加。近几年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而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尤其是公共事业费支出,并减少了税收,从1997年到2000年度,日本的国税收入减少了15.2%。导致国税减少的原因:一是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回升而主动采取了减税的政策;二是 物价下跌导致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减少,使法人税和所得税减少。目前日本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而通货紧缩的恶化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在一般情况下应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而目前日本政府日益加重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已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如果试图继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将导致整个国家财政崩溃。实际上小泉政府已将削减财政赤字作为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将国债发行额严格限制在30万亿日元以下,并最终实现非国债项目的财政收支平衡。 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线,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和利率,并且与收入成正比,和利率成反比。LM曲线的位置由实际货币供给量决定,实际货币供给量引起收入的增加。 IS—LM模型是IS曲线与LM曲线同绘在一张图上所得到的,从中可得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点,在该点上二者处于供求相等的状况。实际货币供应量引起收入增加、投资上升。尽管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均会使收入增加,但它们对利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使利率上升,而后者却使利率下降。当LM曲线较为稳定时,货币供应量是更好的中介目标。日本的官定利率已降至“零利率”,失去了通过利率来治理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日本银行又把治理通货紧缩的重心放在了扩大货币供应量上,在目前不良债券大量存在的条件下,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措施虽然有较大的难度,但还是有可能奏效的。 针对日本国内疲弱的消费问题,笔者认为解决因经济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生产发展滞缩的问题,是改善日本目前高失业率(5%)的状况和政府由于巨大的财政赤字无法根本解决养老金问题的关键,而解除日本国民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将有利于刺激人们的消费热情。 为解决日本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与国内市场狭小的矛盾,改善因经济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生产发展滞缩的状况,日本应进一步加强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在进行国际化产业分工的同时,解决结构性调整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经济改革。一方面,日本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对海外投资可以利用东道国有利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并解决产品市场的问题。在中日双边协议中,日本国内目前最为疲弱的金融保险、IT产业、部分建筑和内需工程等行业得以借其优势,进入中国市场,其不景气状况可望迅速得以改善。日本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向亚洲等地区转移是提高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之一。另一方面,日本先进的管理经验、设备和技术也是东道国发展经济所需要的。目前,中国加入WTO对日本来说是绝好的契机,可以这么说,日本是扩大对华出口和投资的最大受惠国。同时日本也应当开放国内市场,以合适的价格从这些地区进口产品,使日本的商品价格得以稳定。 日本政府摈弃过度保护国内产业以及传统的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经济政策,实行依靠高科技和走国际化产业分工之路,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才是摆脱通货紧缩困境的根本出路。 作者:翟见哲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03
本文档为【昨天日本的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16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2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