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二六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简 章 地 址:北京复兴路63号 电 话:(010)88015665 88015613 联 系 人:杨亚莉 代淑玲 通信地址:北京166信箱 人才资源部 E - mall:Rsjy@seis.ac.cn yyl@seis.ac.cn 0 一、简 介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其前身为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是我国公 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规律,促进地震 科学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服务。 地震预测研究所现有...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二六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简 章 地 址:北京复兴路63号 电 话:(010)88015665 88015613 联 系 人:杨亚莉 代淑玲 通信地址:北京166信箱 人才资源部 E - mall:Rsjy@seis.ac.cn yyl@seis.ac.cn 0 一、简 介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其前身为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是我国公 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规律,促进地震 科学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服务。 地震预测研究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21人,副研究员、高级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师56人。现有研究生导师32人(博士生导师8人),在学硕士生37人,博士生7人。 二十多年来,研究所的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取得了大量的科 学技术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4项,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21项;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从 2002年进入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发表SCI收录论文29篇,EI收录论文30篇);在地震预测的理论与实践和测震仪器的研制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研究所与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保持着广泛深入的学 术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地震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学科建设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以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和预测实践中提出的科学 问题为研究对象,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形成了新构造与地震构造、数字 地震学、地震及灾害预测、GPS及空间技术以及地震观测技术等优势学科及相应 的研究领域和一流的专家群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我所正 在建设和发展有特色的地震预测学科。 为了强化优势重点学科的建设,以丁国瑜院士、陈颙院士为带头人,跨室建 立了两个院士创新研究群体。同时建设并完善了“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应用”和“数 字地震学应用” 实验室 17025实验室iso17025实验室认可实验室检查项目微生物实验室标识重点实验室计划 。我所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地震构造研究;地震学研究; 地壳运动与地震动力学研究;工程地震与地震灾害研究;地震预测理论、方法与 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地震观测技术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等。 我所是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数据中心的依托单位,负责观测网络全部 观测数据的汇集管理、预处理及共享服务。以GPS中心为基础建设的空间对地观 测技术实验室,除GPS 外还具备极轨和静止卫星实时接收能力以及配套的遥感 信息处理软硬件平台。在GPS 数据与应用GPS 流动观测,遥感信息处理、遥感 物理研究以及遥感在地震科学中的应用方面具有比较雄厚的研究实力。 1 三、机构设置 地震预测研究所 职 代 会 科 技 委 管理部门 科 研 主 体 科研辅助 办 公 室 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室 图书资料馆 人才资源部 地震构造与工程地震研究室 期刊编辑部 计划财务部 地震预测理论与新方法研究 财 务 室 科技发展部 数字地震学应用研究室 十三陵地震中心台 (外事办公室) 党群工作办公室 地震观测技术研究中心 (审计监察室) 离退休工作 空间对地科学研究实验室 办 公 室 四、导师及招生情况 地震预测研究所拥有地震科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 丁国瑜院士、陈颙院士,张国民研究员、庄灿涛研究员、任金卫研究员、杜建国 研究员、陈国星研究员、江在森研究员、陈棋福研究员、薛兵研究员,以及20 余名近年成长起来的中青年硕士研究生导师。自1982年以来,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33人,授予学位92人,目前在学研究生37人。 五、学位授予与专业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招收 2 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的高级科研人才。 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是以多学科交叉渗透为特点的学科。这两个专 业均有广泛的研究方向,并分别以现代地壳运动、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的地质环 境条件,地震活动性,地震的孕育、发展、发生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现 代科学提供的各种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全方位探索和揭示地震的奥妙。 六、招生导师简介 陈棋福,男,1964年生,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数字地震学应用研究室主任。研究所科技 委副主任。 先后从事研制震情分析处理程序、分析预报、震害预测、三维结构定位等地 震学应用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公益研究项目和国 家“十五”建设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中国地震活断层探测 技术系统”分项的专题研究,曾负责地震局“八五”、“九五”重点课题以及地 震基金课题,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99年12月至2000年12月赴国际地震中心开展协作研究。已发表论文 60余篇(SCI收录11篇,第一作者29篇),论(编)著四部。1997年入选地震局 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系统工程,1997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中国 地球物理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和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 5次,多次获地震预测研究所和省市地震局科技进步奖。 目前主要基于数字地震学从事与地震物理预测相关的地壳结构和地震构造 等探索研究。 王晓青,男,1963年5月生,研究员。1984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学专业毕业,1987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地震地质专业毕业, 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GIS协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与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 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会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会员、中国地震学会会员、两岸四 地“多云多雨地区遥感应用合作”协调小组成员之一。参与多项国际学术交流与 合作项目。 主要从事地震综合预测方法研究、灾害损失预测与快速评估、地震现场灾害 损失评估、遥感与GIS应用研究和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等。主持承担了 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科技部社会公益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课题、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3 课题以及地震安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遥感应用等几十个项目。以第一作者发 表研究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多部。主持开发并推广地震灾害损失 预测、快速评估、现场评估、遥感震灾评估系列软件,地震预测系列软件等十几 个应用系统。其中“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评估”系列软件,作为中国地震局现场灾 评标准软件于1997年在全国推广,在历次破坏性地震灾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3年主持巴楚-伽师地震震后遥感震害快速判读工作,在我国首次实现地震应 急阶段遥感定量提取地震灾情信息。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地震应急 震害遥感评估系统”获科技部2003年遥感软件测评优秀表彰。 目前主持承担科技部社会公益重点项目“2006~2020年中国地震危险区与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灾害评估中的不确定性研 究”、国家地震应急指挥系统“遥感技术系统建设”、江西省“十五”重点项目课 题“江西省赣南重点监视防御区震害预测信息管理系统研制”、地震现场工作国 家标准研究课题“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技术标准研究”等。 李闽峰,男,1964年出生,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震地 质专业,获理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地质专业, 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负责“十五”地震预测研究所信息 节点建设的技术工作。先后从事地震区划、震害预测、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与 GIS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曾负责多项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课题,主持编写了 地震系统广为应用的测震学日常分析预报软件系统(CAPSeis系列)、已发表论文20余篇,1999年入选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 次。 目前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1.地震网络科学计算技术与方法的研究; 2.基于GIS的地震活动性与危险性分析系统; 3.震害预测通用软件平台的构建。 江在森,男,1956年3月3日生,湖北省麻城人,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学士学位。1982~2001在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工 作,曾任该中心科技委副主任、主任和分析预报室主任等。1994年晋升高级工程师,并被中国地震局评为1994年度“科技新星”,199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入选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第一层次人选。获得1998年度政府特殊 4 津贴。所负责的室1996年获陕西省“八五立功标兵单位”,2001年评为全国地震系统“优秀集体”,记集体一等功。2002年后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原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工作。现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地壳 形变专业委员会委员,地震学报、地震、西北地震学报、内陆地震、高原地震等 学术期刊的编委。 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地震预测及现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研究工作。对中国西 部的大地形变监测区域的现今地壳运动、变形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初步进行了 较系统研究。“九五”期间参加国家科技攻关《强地震中短期(1年尺度)预报技术研究》及其“重中之重”项目的研究,负责“地壳应力应变场动态图像及其 与强震关系的研究”、“西南地区地震学参数和前兆场动态图像地震预报方法”、 “华北、西南地壳形变应变场动态图像”等子课题。参加国家973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的研究,负责“青藏块体东北缘活动地块及其边界带地壳运动高 分辨变形场及与强震关系”子课题。“十五”期间主持完成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 《强地震中期预测新技术、物理基础及其应用研究》,负责完成了“十五”国家 科技攻关项目子专题“GPS技术在地震短期预测中应用研究”等。获得省部级科 技成果奖7项(一等1项、二等3项、三等3项),地震预报实现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和EI收录的论文10余篇,出版《中国西部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专著1部。 高 原,男,1964年生,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 院(北京),获理学博士。 主要从事数字地震学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为地球结构、震源性质、 地震活动性和岩石实验。完成了多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资助项目。在剪切波分 裂与地震各向异性领域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论文40多篇,并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SCI收录7篇。主持的项目曾获得1997年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曾留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ETH和英国爱丁堡大学,曾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NEIC做访问研究。2000年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教授,2003~2005年多次以访问教授身份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开展合作研究。 目前从事地震各向异性、数字地震资料在强地震短期预测中的应用和地壳应 力状态分析等研究。 5 黄金莉,女,1962年生,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计算 数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目前主要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研究方向为地震波反演、地球内部结构及动 力学。在该研究领域与国外进行了长期有效的合作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 研究成果。2001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爱媛大 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6次赴日本爱媛大学地球动力 学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以第一作者在J. Geophys. Res.,Tectonophysic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 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1篇。相关研究成果曾获中国地震 局防震减灾成果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地质学会论文一等奖。曾主 持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先后主持承担和主要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重点课题、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子课题、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课题和科技部重大前期研究专项项目。 修济刚,男,1956年8月生,北京人,研究员。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毕业后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国家地震局机 关、北京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等单位从事地震监测、预报的研究和管理 工作、城市防震减灾的研究工作,以及地震监测技术系统的规划建设工作。现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参加的三项研究项目:《深井地震波观测与研究》、《地 震分区走时表的研究》、《地震数据库规范研究》分别获得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 等奖,主持的《北京市防震减灾立法特色及其实践》获得中国地震局2003年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的著作有《中国地震震源机制》《全球强震震源机 制》、《火山喷发机制与预报》等。现主要从事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建设与研究工作, 地震学基础研究工作。 EMAIL:xiujigang@seis.ac.cn 张晓东,男,1962年8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承担和主要参加各类项目20余项,其中负责的省部级项目5项,国家级2项。曾作为第3负责人负责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课题“强震中期(1~3年)预测技术及物理基础的研究”,该课题研究成果2002年获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成 果2等奖。作为第2负责人完成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首都圈分析预报技术系 统建设项目,获2002年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成果3等奖。目前为国家“十五” 6 科技攻关项目“强地震短期预测与救灾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1~2004年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GIS地震预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课题负责人, 2002~2004年国家社会公益项目“面向公众的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研制”课题负责人。 发表各类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刊物20余篇。 多次参加国际研讨会, 多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地震现场考察,曾赴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等地区 进行地震学术交流。1997年赴日本考察阪神大震灾。2003年赴阿尔及利亚进行 地震灾害的国际救援和学术交流,2004~2005年赴印度尼西亚进行地震海啸灾 害国际救援和学术交流。 1994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科技新星,1997年获青海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1996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 联系方式:北京复兴路63号,邮编:100036 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Email:zxd@seis.ac.cn 刘 杰,男1965年生,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89年获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 究所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和“新 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现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副主任。获中国地 震局科技进步奖4项。获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先进个人。 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地震预测,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危险性评估、地 震活动动力学模型、地震活动的统计模型、数字地震波等研究工作。参加过多项 “八五”、“九五”课题研究、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和1项“973”研究项目的工作,是“九五”国家重点项目专题“中国大陆强震成组孕育、成组活动 及前兆场演化中短期特征的理论与模型研究”负责人、“九五” 国家重点项目“重中之重”项目分专题“华北地震区孕震过程的中短期前兆机理研究”负责人、国 家高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重点地区震情强化跟踪研究及地震现场信息快速处 理系统研制”项目负责人,“十五” 国家重点项目专题“基于数字化观测资料的 强地震短期预测新方法研究”负责人,“十五” 国家重点项目“重中之重”项目 专题“强余震短期预测方法研究”负责人。 共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专著一本,译著二本。曾作为访问学者在新西兰、 香港从事过地震活动统计模型和数字地震波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永仙,女,1965年11月生于云南省,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 7 球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在国家地震局(现中国地震局)分 析预报中心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目前从事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兼华北东北 片区首席预报员。中国地震学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委 员会秘书。 参加过中国科技部“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负责过子专 题、专题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李善邦青年科技论文二等奖一项。 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百人计划”首批人选,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已在 《Pageoph》、《中国地震》、《地震学报》、《地震》、《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Jour.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ACTA SEISMOLOGICA SINICA》、《国际地震动态》等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一册。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孕育理论、前兆机理和综合预测方法。 胡 平,男,1957年出生,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一直从事工程地 震研究工作。近年来进行城市综合防震减灾领域研究工作。曾获省、部级科技进 步一、二、三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被SCI及国外著名题录、索引收录。主持过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多项。目前主要研究工作 涉及强震动学(强震动观测技术、分析处理、综合防震减灾应用、工程应用、地 震学研究、二次减灾仪表等);城市综合防震减灾(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城市地震 活断层探测、工程建设抗震设防要求、城市地震应急处置系统等),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际应用的密切结合。近期已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防震减灾子项目研究 编制课题,为北京市城市建设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规划。十五期间正在实施项目 一是北京市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二是北京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项目。近期主要 的新论著“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地震活断层探测” (待出版)。 徐 平,男,汉族,1958年7月生,浙江余杭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 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研究员。 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动力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5~1996年,工作于江苏省地震局,先后从事地震遥测台网和分析预报研究工作,先后任分析 预报中心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心主任助理等。1997年至今,工作于北京市地震局,历任地震监测预报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副局长。现兼任中国地震学会地 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 8 专业从事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和专题研究(技术)报告二十多 篇(部),编写论著一部,译著二部;主持中国地震局的“八五”、“九五”、地震 联合基金、“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和北京市等重大项目十余项;获 省部级科技进步(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省局级科技 进步奖(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五项;1997年获中国地震 局地震监测预报先进个人。 薛 兵,男,1964年生,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1988年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地震预 测研究所地震观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观测技术,参加了“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主持研制的数据采集器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包括国家数字地 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等。作为核心技术人员(排名第三),通过十年努力,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研制、生产、集成和推广应用”项目获2002年 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目前主要从事新一代数据采集系列产品和宽频带地震计电子反馈计数设计。 技术领域包括: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及其嵌 入式通用处理器的应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及网络技术在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中的应用、低噪声高分辨率模拟数字转换技术及其应用等。 席继楼,男,汉族,甘肃省镇原县人,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西安电 子科技大学电磁场工程系,1998年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得固体地球 物理专业硕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地震观测技术研究中 心副主任。 在“96-913”项目中参加了“高精度地电阻率观测仪器研制”、“地电场测量 仪的研制”、“地电场仪完善研究”、“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自动检测装置研制” 等研究工作;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强地震短期预测方法与救助技术研究” 中负责“小型化、低功耗地电场研制”等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目前在研项目有科 技攻关项目子课题“小型化低功耗地电场实用化研究”、科技部重点项目课题“地 震地电场观测方法试验与标准编制”等,同时参加编写与数字化地震电磁观测技 术有关的国家标准和地震行业标准。 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中国地震局分 9 析预报中心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参加编写《地震及前兆观测技术规范 (电磁)》和《数字化地震电磁观测技术培训教材》等;发表与地电观测技术有 关的科技论文若干篇。 ,男,1957年生,研究员。1990年毕业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地震局 地震预测研究所所长,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项目之“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及其动 力学”专题召集人之一。 1996~1997年底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地球空间科学系作访问学 者,利用GPS、地震及活动断层资料,开展亚洲东部现今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的 数值模拟研究。目前承担的科研任务有:“973计划”(二期)项目的课题“断裂 带运动方式、应变分配和时空演化过程”、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 “中国大陆现代地壳运动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国—欧盟伽利略 合作计划项目”之专题“中欧伽利略合作计划EGNOS测试与导航应用”,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研究”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 平台建设专项“国家重点野外试验站观测网络建设”等项目。发表学术论著五十 余篇,五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GPS与现今地壳变形;活动构造与地震;大陆动力学。 杜建国,男,1956年出生,博士,研究员。1974参加工作,先后在土默特左旗铁帽学校、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日本京都大学地热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 研究所就职;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先后负责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著80余篇(部),其中SCI和EI检索的论文17篇;研究成果获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奖。 1993年任研究员后开始带硕士研究生,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5年 获中国科学院方树权优秀青年科学家奖,1998年被遴选为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与德国、俄罗斯、美国、新西兰、日本和加拿大 等国家的有关院所有合作关系。 申旭辉,男,1965年12月生于湖南衡阳,研究员,理学博士。1996年毕业 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应用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 10 研究领域:新构造与地震构造、遥感地学应用、工程地震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 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40余篇,包括SCI收录刊物论文3篇,2001年获国家防 震减灾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目前是国家十五重大科学工程“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子项目“拉萨市活 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技术负责人、“中国地震卫星计划地面应用系统与 标定技术”课题负责人、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地震危险性评价与地震预报新方法 研究(中俄合作)”项目负责人、国家973计划“中俄资源环境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合作研究”之“大陆地震构造与地震监测预测新方法研究”课题负责人。 田勤俭,男,1966年出生,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地震构造、新构造、地震中长期预测方面的科研工作和工程地震项 目开发工作。曾负责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专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专题、 “973”项目子课题等多项研究课题,以及南水北调中线、青藏铁路、西南输油 管线等多项工程地震项目的地震地质工作。在活断层破裂分段、应变分配、第四 纪构造事件序列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进展。近年来发表论文20多篇。 目前主要从事城市活断层探测、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动力过程与强震预测、最 新构造活动与古地震、地震危险性评价与地震预报新方法等研究。 七、招生简章 1.培养目标 我所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是为了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建和谐社 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2.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统一考试: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道德品质良好, 遵纪守法。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往届本科毕业生;达到与大学本科毕 业生同等学历者(大专毕业生需工作两年以上)。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4)应届毕业生须经所在学校同意,在职人员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 意,其他人员由人事 档案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教师师德档案表人事档案装订标准员工三级安全教育档案 所在单位同意。 11 3.报名日期 报名日期请参照当年本省、市全国统一硕士研究生招生通知。 4.报名手续 报名手续请参照当年全国统一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5.招生名额 2006年计划招生:固体地球物理学17人、构造地质学5人。 6.学习年限 脱产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半至3年。 7.待遇 本所研究生每月享受800元左右的奖学金,享有与本所职工相同的出差待遇 和节假日部分补贴等。在学习期间的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8.毕业生就业 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后回定向或委托单位;非定向硕士生根据本单位 工作需要择优录用。 院系所、专业、招生 导 师 考试科目 备 注 研究方向 人数 000不区分 22 院系所 070801固体地 17 球物理学 01数字地震学?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 陈棋福 应用研究 地球物理综合或469计算机软件基础 02地震灾害与?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 王晓青 空间技术应用 地球物理综合或469计算机软件基础 03计算机应用?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李闽峰 技术 地球物理综合或460普通物理B 04大地测量动 态数据处理与?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江在森 孕震形变场识地球物理综合 别 ?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05数字地震学 高 原 地球物理综合或460普通物理B 06地球内部物?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黄金莉 理及动力学 地球物理综合 07地震学及其?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定向台网修济刚 应用 地球物理综合 中心 08地震波在地?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定向台网张晓东 震研究的应用 地球物理综合或460普通物理B 中心 09数字地震学 刘 杰 ?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定向台网 12 地球物理综合或460普通物理B 中心 10数字地震资?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定向台网料在地震预测张永仙 地球物理综合 中心 中的应用研究 11强震动、应?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招在职定急处置技术系胡 平 地球物理综合 向 统 12数字地震学?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招在职定徐 平 研究、GPS 地球物理综合460普通物理B 向 ?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3913地震观测技薛 兵 电子线路或450地球物理综合或469计算 术 机软件基础 14地震前兆观?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39席继楼 测技术 电子线路或450地球物理综合 070904构造地 5 质学 ?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1 01现代地壳运任金卫 普通地质或469计算机软件基础或843构动与地震 造地质 02流体地球化?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69 学、水岩反应、杜建国 计算机软件基础或451普通地质或818地岩石物理化学 球化学或843构造地质 03新构造、遥?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69 申旭辉 感地学应用 计算机软件基础或843构造地质 ?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843 04地震构造 田勤俭 构造地质 科 目 覆 盖 范 围 参 考 书 439 电子线路 大学本科普通教材 451 普通地质学 大学本科普通教材 1.了解各章节的重要概念和名称。 2.地球物理综合所包含的一些基本的性质,如电磁场、 重力场、热流场等。 3.对地球的性质充分了解,如它的形成、形状、转动时450 地球物理综的特性、构成的密度、速度场等。 大学本科普通教材 合 4.对当前地球物理研究中主要研究方法的思路和物理基 础的认识。 5.对本学科中的重要假设和学说要掌握基本点。 6.了解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和物理单位。 460 普通物理B 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 大学本科普通物理教材 469 计算机软件 大学本科普通教材 基础 13
本文档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98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6
浏览量:38